第一篇:识字教学之路(崔峦)
崔峦在“不同风格识字教学观摩研讨会”上的讲话
今天我们过得很充实,大家享受了一天语文教学的大餐。特别是集中听这么多节低年级的识字课,以及有关识字教学的讲座,可以说许多年没有了。我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从经验介绍和老师们的课里,我深深地感受到小学生的学习潜能是巨大的,我们往往低估了孩子的学习能力。我们认识到识字仅仅是手段,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才是目的。我们这次活动放大了识字教学,是为了通过对识字教学的研究,来思考,来实践,进而通过识字教学,给学生在学习语文上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今天听了四位老师在不同年级,运用不同形式,上的以识字为主的几节课,我深深地体会到识字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是层出不穷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我想简单谈谈听了这几节课的感受。
北京前门小学陈佳老师的课,用识字教材来教识字,其他三节是用课文来教识字,各有特点。
第一节课,深圳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的邓莉老师上的《陶罐与铁罐》。首先,邓老师非常尊重学生。在识字教学中,她请学生自己来找识字当中的难点,找难读难写的字。然后,不平均用力,抓住重难点,来指导学生识字、写字,这一点非常突出。第二,她在整个教学中,非常重视“字、词、句”的积累。特别是重视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把识字与学词相结合。因为学生在口头和书面表达的时候,用的是词而不是字。我们要在识字教学中,十分重视词语的教学。邓老师抓住陶罐的谦虚和铁罐的傲慢,引导学生找近义词,学生讲得多好啊!这就是帮助学生来扩大词汇量。第三,我们从这节课上看到了这所学校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在谈“从文中读到的道理”的时候引经据典,他们学得快,积累也快,使我深受鼓舞!
第二节课,北京前门小学陈佳老师上的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识字七”——《拍手歌》。上课伊始,陈老师用游戏的方式做调查研究的工作。这个调研为她整节课的分层教学做了准备,她的教学目中有学生,目中有学情,体现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这恰恰是我们当前在语文教学中做得不好的地方。她在识字教学中重视温故而知新,不仅复习本课所学的字,还联系以前学过的字词辨析。这样的工作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经常做的,这样能够防止学生出现错别字。我们要防患于未然,而不是出现了大量的错别字之后再去纠正。这节课的教学由字到词到句,体现了分散识字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教学原则。她还重视教给学生识字、写字的方法。比如,在指导学生写字的时候,一看偏旁,二看高矮,三看笔画,这是非常实用的方法。
第三节课,济南育贤小学的伊鑫彤老师上的《一滴水》。她的识字教学也体现了关注学情,上课依次让学生在生字表里圈出不认识的字,这样就使每个孩子心中有数,哪些字我已经认得,哪些字我还不认得。老师也通过这样一个环节找准了教学的起点。她的课还体现了“读书与识字相结合”的思路。一节课下来,孩子们不仅识了字,还能把课文大致背下来。她还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积累词语。另外,用多种形式复习巩固,比如:摆积木、做字卡游戏、我说你找,等等。
第四节课,深圳南山实验小学刘鹰老师上的《十二生肖歌》。识字量是在这几节课中最大的,16个字。她的教学特点就像宋鹏君校长刚才介绍的,设计一系列的识字活动,引导孩子在活动中学。比如,倾听识字,合作识字,读文赏画,字卡游戏,巧解难字,归类记字等等,还有电脑游戏,非常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学习特点。一年级的小孩子刚刚入学两个多月,有这样的成绩,是非常可喜的。她在教学中也体现了不平均使用力量,让孩子找难字,认难字,记难字。另外,在课上还重视扩大识字量,不仅识了这篇短文中的16个字,还以归类记字的办法,复习或者新认了一些带“口”的字:唱、吧、虽、只、喝„„这里有对已经认识的字的复习,也有对生字的识记。
总而言之,这四节课给我的启示是很多的。下面讲几个问题,主要目的是帮助老师们做一下梳理,通过梳理引发老师们的思考。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今后识字教学的路该怎么走?
一、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识字、写字的年段目标。课程标准已经讲得很清楚,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简单地说,一二年级重点的教学目标、重点的教学内容就是识字、写字。三至六年级也要把识字、写字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重要的教学任务。具体地说:
低年级识字、写字的目标。
第一,认识常用字1600个左右,会写800个左右,掌握2000个左右的常用词语。关于掌握词语的要求,老师心里要有数,相当于会写的字三倍的词汇量。一二年级要求会写800字,三倍2400个,打一点折扣,大约掌握2000词。第二,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注意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第三,学习独立识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我非常赞成这样的说法,把生活作为识字的重要场所,在课堂上识字,凭借教科书识字,是识字的一个方面,而在生活中自主识字是无限的。
中年级识字、写字的目标。
第一,累计认识常用字2500个左右,会写1600个左右,掌握4500个左右的常用词语。第二,能用硬笔熟练地写楷书字。学习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从中年级开始练写毛笔字。第三,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低年级重在培养,到了中年级应该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第四,有初步的独立识字的能力。会用音序、部首两种检字法查字典,学习查词典,培养主动识字、写字的习惯。
高年级识字、写字的目标。
第一,累计识字3000个左右,会写2500个左右,掌握7000左右的常用词语。学生如果认识3000常用字,就能覆盖他们平时阅读书报杂志的98%到99%,也就是在平常阅读中不认识的字会非常非常地少,因为常用字就3000个左右。第二,写硬笔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我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和老师,到了高年级教给学生写行楷。为什么?因为行楷写得快。不然到了中学,课堂笔记记不下来。课标还要求能用毛笔写楷书。第三,写字姿势正确,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这一条,课标里第四学段再次提出来,说明对写字习惯的重视,一直强调到中学。第四,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借助字典解决不认识的字和不会写的字,借助词典理解不懂的词语。
以上就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小学各学段的识字、写字目标与内容。总之,低年级要打好识字、写字的基础;中年级要指导学生掌握识字方法,形成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高年级初步做到能独立识字、写字、学词,养成积累词语的习惯。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课标提出的各个学段的识字、写字要求。
二、课改以前,我们全国各地已经创造了丰富多样、行之有效的识字教学经验。学生入学,首先遇到的一个难题就是识汉字和学汉语的矛盾,识汉字和尽早阅读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儿童的口语已经发展到相当的程度,但是识字量少,会写的字更少。这样,识字拖了阅读的后腿。这是母语教育遭遇的第一个难题。远的不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解决识汉字和学汉语之间的矛盾上,下了很多功夫。怎么不让识字拖学习语言的后腿?有识之士想了很多办法,一直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探索。2001年课程改革之前,我们国家有一定影响的识字教学经验就有30多种,以集中识字、分散识字、注音识字为代表。这些识字教学经验,由传统的识字教学经验发展而来的。那么,我国传统的识字教学经验是什么呢?就是利用“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来识字。“三百千”一共有2720字,去掉重复的字,共有2000个左右的单字。以这个作为儿童的识字教材,延续若干年。学童用一年多的时间,认识两千多字,同时受到初步的阅读训练和传统文化的熏陶。应该说,古人的识字经验是成功的,有这样一个识字教学的传统,新中国成立后,派生出来30多种有一定影响的识字教学经验。今天很简单地讲几种。
第一种,集中识字。这是1958年辽宁黑山学校、1960年北京景山学校共同研究出来的识字教学经验。集中识字,突出了字形的规律,以基本字带字为主要形式。由一个独体字或者基本字,带出一串字来。归类集中,先识字后读书,两年的时间,能够识2500左右的汉字。他们的经验是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习作。集中识字应该属于“形音类”的识字方法,把字形字音结合起来,这是一种。第二种,分散识字。几乎和“两山”的集中识字同时,南京著名的语文老师斯霞进行了五年制的教学实验。斯霞老师用增加课文、加大每一课的识字量的办法,随课文识字。两年她的班上识2000多字,还读了大量的课文,比教科书里规定的课文要翻倍。斯霞老师创造了分散识字,并提出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识字教学的原则,影响至今。分散识字属于“形音义 ”结合的识字教学方法。
第三种,注音识字。1982年由黑龙江提出来的,它是在一些文字学家的支持下创造的识字方法。儿童入学,首先要学好汉语拼音,能直呼400个音节,借助拼音阅读纯拼音课文继而阅读注音课文。儿童在读注音课文时一目双行,既看上一行的汉语拼音,又看下一行的汉字,很自然地对汉字边读边识,渐碰渐熟。同时,设写字课,有计划地写字。做到有师指导和无师自通相结合。他们认为,识字就跟认人一样,一次生,两次熟,三次,四次就成了好朋友。见碰渐熟,不断扩大识字量。这样学生一年识字过千,两年识字过关。
以上这三种识字方法,集中识字、分散识字和注音识字,是30多种识字方法的代表。
这之后,各地还创造了其他一些识字方法。比如,字族文识字。这种识字方法,由四川省井研县的老师发明的。他们1960年开始探索,到了1980年基本成型。他们的做法是先确定220个母体字。由母体字带出一批音和形相近的子体字,组成一个一个字类的家族,称作字族。一共多少字族呢?389个。然后以一个字族当中的字为族,编写字族文,利用字族文来识字。举一个例子,比如,220个母体字里面有一个,叫青草的青,由它衍生出来的子体字是,请客的请,清洁的清,事情的情,晴天的晴,眼睛的睛,于是用这几个字,编成一个字族文叫《小青蛙》:河水清清天气晴,小小青蛙大眼睛,保护禾苗吃害虫,做了不少好事情,请你保护小青蛙,它是庄稼的小哨兵!通过这样的韵文来识字,就叫字族文识字。用这种办法,同样两年能识2200个字。我认为,字族文识字是集中加语言环境的形和义结合的识字方法。
第五种,字理识字。这种识字方法,先在河北沧州,后发展到湖南岳阳。这种识字方法是充分利用字理,也就是汉字的构字特点和组成规律,是追溯到造字的本源,依据构字规律提出的识字方法。在识字过程中,通过揭示和解析字理,建立形、音、义的联系。它的好处是强化了对汉字的理解和记忆。这是利用汉字构字特点、汉字自身规律,建立形、义联系的识字方法。
第六种,潜能识字。这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由南京的老师们创造的识字方法,也叫科学识字。他们希望改变学生识字的被动状态,开发大脑的潜能。沿着这样的思路,以识字活动课为主要形式,进行专题的识字活动,比如,学校专题、社区专题、节日专题,动物植物专题、名人专题、民族专题、读书专题。围绕着这样一个一个的专题,来认这一个专题里面的字、词。课前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然后课上展示交流,课后巩固拓展。这样在自主丰富的识字中对接生活,开发识字的潜能。这是属于活动类的识字。
上述种种识字方法,从各自关注的方面,寻求突破,以期达到尽早、尽快地识字,以便让学生能够尽早地进入利用汉字阅读的阶段。应该说这些识字经验,各具特色。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每一项识字经验,都有自身的局限性。这是我讲的第二个问题。
三、课改以来,识字教学的研究、识字教学的改革,总体上停滞,但是在局部上有探索,有突破。
为什么我建议这次活动在深圳搞呢?因为在最近的十多年里,深圳涌现了一些新鲜的识字教学经验。比如,深圳南山实验学校“八岁能读会写”的实验。这是一套经验,我们这次活动主要关注的是识字方面。这个识字经验的特点是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以“学以致用”为核心,把识字、拼音、阅读、习作整合起来,同时起步,协同发展。入学之初,先让学生认识五百个左右的基本字,而后借助电脑学拼音,利用拼音录入识字、学词、阅读、写话。做到八岁能读会写。八岁的学生一节课能用电脑写300字左右的短文。我到这所学校去过两三次。有一次,我听一年级下学期的课,当时我出了作文题让学生打写,40分钟,学生在电脑上打出习作,不少在1000字以上,有的孩子还配上彩色插图,打印给我看。他们真的做到了八岁能读会写,但是,也要有一点条件,就是家长要给孩子买一部电脑。这个是有些地方的家长做不到的,深圳是能做到的,并且成果真的很惊人!第二,北师大深圳南山附属学校的“自主识字,同步读写” 实验。这所学校从2004年开始,凭借创编的“汉语拼音自主识字游戏卡”玩识字,在游戏当中识字,一年级用看图猜字、折叠确认的办法,来识字、学词。学生在增加少量识字课时的情况下,在150天里,能够自主识字2500个。我们到那个学校测试过,好多听课的老师,拿2500个常用字表测试,随便点学生,真能做到识字2500,并且在同步阅读中复习巩固,接下来借助学习的词语、阅读的短文进行联想写话,学校辅以激励性的十星级的评价,效果很好。
第三,诵读识字。这是济南育贤小学创造的识字经验。他们提出“半年会识字,一年能读书”。他们认为,识字是根,诵读是本,总的思路是在诵读经典中识字。一上,先学4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再学拼音,进而借助韵文来识字。第一学期识字750个,包括人教版一上课本要求认识的400个,加上其他的350个,一共750个字。他的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和人教版的教材结合起来使用,既有自编的识字教材,还有人教版的教材。一上识750个字,一下开始诵读经典,结合诵读经典来识字。一下诵读的是《弟子规》,结合读、背《弟子规》,识850个字,这样一年下来能识1600—1800个字,把识字和诵读经典结合起来,效果很好。
第四,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戴汝潜教授研究的“序化大成,快速高效识字法”。他从1995年研发,取古代传统的韵文形式,集集中识字、分散识字、注音识字、拼读识字、部件识字等各种识字方法之大成,故称大成识字。采取序化五策略。哪五种策略?即先读书,后识字;先整体,后部分;先记忆,后理解;先识读,后书写;先析字,后习字。两年识字2500,能写300字左右的短文,他的识字方法属于多种形式的识字。
第五,单元整体识字。这是河北廊坊市老师创造的识字方法。他们的做法是以人教版教材的各个单元的生字为内容,把生字提出来,进行单元整体识字、写字教学。将识、听、说、读、写五项能力为一体,构成了互相联系的整体,采用小集中与分散结合的办法,每个单元在学课文之前,集中识一批字,个别的难字分散到课文里去识,识字集零为整。这样做也取得很好的效果。
再一个就是金文伟教授“科学识字”和黄亢美教授的“ 字理识字”的方法,近年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他们二位的识字方法,是课改之前字理识字的继承和发展,依据汉字的构字理据和儿童的识字心理,科学地进行识字教学,同时普及汉字文化,属于字理识字的范畴。
再一个是王炳新老师的言语识字。这是近年研发出来的,2009年开始实验。其主要特点是通过学生的言语,提供一个语境来识记汉字,凭借自编的四册160篇课文,每周上三节识字课。主要的环节是认、读、想、说、展,测。认,自主认字;读,读课文;想,想口语当中是不是用过这些字词;说,用字组词、造句;展,进行展示;最后还有测,同位进行互相检测。这样六个步骤,两年的时间也能识2000多字。总之,课改以来,在局部有一些识字教学的探索,他们继承了课改之前识字教学研究的成果,又有一些新的发展。跟课改之前的识字教学经验相比,近年的一些实验更具整体性。他们不仅考虑识字这个阶段,还考虑到后续的发展,怎样进行读和写,更具整体性。我们既要看到近些年整体上对识字教学研究不够,又要肯定局部探索的成绩。
四、建议与展望
第一个建议,我们一定要落实2011年版课程标准提出的加强识字、写字的教学要求。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特别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要加强识字写字,坚决落实以识字、写字为重点。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坚决纠正花大量时间、精力分析课文内容的做法。这是越位,超标。在这方面越位了,肯定在识字、写字方面不到位。我们要把更多的教学时间,还给识字写字,确保落实以识字写字为重点。今天的四节课,我们看到了老师们去努力落实课标精神,但是也还有不足。比如,在写字上还有欠缺。课上最多写三四个字吧,实际上要求写的字不止三四个。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每天的语文课要拿出十分钟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书写,做到天天练。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这么四点:识好字、写好字、读好文、积累语言,当然我们上不封顶。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要坚决贯彻课标提出来的多认少写,认写分开。认字要多,要求要低。要求认的字,只有一个要求,在本课上认得,换个语言环境还认得,不成为阅读的障碍就可以了。所以要求认识的字不要提高要求。教认读字的基本方法是:抓住特点,整体识记,而且鼓励学生用自己想到的办法识记。今天的课上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识字的办法大体合理,就应该肯定。对认读字还要及时复习巩固,今天的课,老师们重视复习、巩固识字。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读词语,放在句子中读。用活动的方式、游戏的方式复习巩固。摆积木,玩字卡,推难字,送字回家等等,很多好办法。特别是要把刚认识的字放到语言环境中复习巩固。对于要求写的字,要做到四会:会读、会写、会讲、会用。会讲,就是理解字词的意思。在写字方面,要加强指导。特别是低年级,指导要细,老师要范写。中高年级教学,也要重视识字、学词,要教给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还要不断地扩大学生的词汇量,而且要加强运用的环节。中高年级教识字,要和低年级不一样。主要依靠学生自己来识字,来记字,来复习巩固,教师做有针对性的点拨、指导,并引导在课堂上运用。这是第一个建议。
第二个建议,要加强识字、写字教学的研究。
我认为识字、写字教学的路子很多,条条大路通罗马。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更好的恐怕还在今后。希望各地的老师们,加强对识字、写字的研究。一所学校研究,更希望进行区域性的研究。还要加强识字、阅读、习作的整体性研究。我希望课改以前涌现的,以及课改之后创造的各种识字教学经验,不要固步自封,要做到知己知彼,以彼之长补己之短。使我们的识字经验,成为经得住时间检验的,经得住历史审视的识字教学经验。改革的方向,就是让小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认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以便及早地进入利用汉字阅读和写话,这就是我们的大方向。当前,我国儿童和拼音文字国家的儿童相比,进入阅读比人家要晚一年多。我们要想办法把识字教学搞得更好。
识字教学改革的思路:兴趣为先,自主识字,认写分开,多种形式。不同的阶段,可以采用不同的办法,力争两年过识字关——识2000个常用字。现在两年认1600字,少了。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关注缩短识字周期,提高识字速度。希望能做到,两年识2000字,写1000字。并且爱读书,愿写话,使学生在入学初期,就受到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我们还要遵循两个规律,一个规律是汉字本身的规律。另一个规律是儿童学习汉字的规律。我们要将这两个规律结合起来,既重视汉字本身的规律,又遵循儿童学习汉字的规律。这里有四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特点,就是汉字的特点。第二个关键词是兴趣,就是儿童学习汉字的兴趣。第三个关键词是语境,就是语言环境。第四个关键词是文化,就是汉字文化。我们通过改革,把体现汉字特点,激发学习兴趣,提供语言环境,普及汉字文化,这四点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样识字教学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果。我同意幼儿园不要小学化,但是幼儿园可以尝试在活动中、游戏中,进行无意识字。可以没有数量的要求,没有质量的要求。我们只是让幼童对汉字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使他们对学习汉字有兴趣。小学阶段,一入学,可以先认一部分基本字。课程标准里附的第一个字表,就是300字的基本字表。这300个字,是覆盖面最广、构字率最强的基本字。认识这300个基本字,就能覆盖学生日常阅读的50%到60%。我们可以用游戏的办法,活动的办法,体验的办法,听读认字的办法,让初入学的儿童认识一些基本字,搞好幼小衔接。接下来学习汉语拼音,借助汉语拼音帮助识字,正音,学习普通话。接下来,识字可以有三种办法。第一种办法,可以借助传统的蒙学读物,但是我不主张全部照搬。如《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里面有一些封建糟粕。我们要把这些剔除。我更主张请有志的人,包括在坐的各位专家,创编新的长篇蒙学读物,三言、四言、五言的都可以,一本叫做《中华文化颂》,歌颂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另一本,叫做《儿童道德经》,现代儿童要守哪些规矩,要培养哪些好品德,都写在里面。一个讲传统文化,一个讲现代文明,两篇合起来能够覆盖两千字,重复的字不算,单字两千。小学生诵读这两本读物,既认了两千字,又开始进行阅读,还受到文化的、道德的熏陶。这不比读三百千更进一步了嘛!学生记诵下来这两篇长文,等于在脑子里储存一个字盘,某个字忘了,一检索就能回忆起来。这是一种办法。第二个办法,在识了三百字,学了汉语拼音以后,用各种形式归类识字,不同阶段可以用不同的办法。比如,最开始,听读识字。听故事,读句子,识句中的几个字。听读识字,这就把语言训练衔接上了。接下来,就可以利用汉字本身的特点搞字理识字。比如,识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等等。再接下来,采取韵语识字,利用童谣、儿歌、古诗词等识字。再接下来,基本字带字,再加上随课文识字,多种方法拿来为我所用。归类识一部分字,读一部分课文,再归类识一部分字,读一部分课文。到了二年级,慢慢地减少集中识字,过渡到随文识字。这样,两年也能够认两千多字。这是第二种办法。第三种办法,就是利用电脑识字。先学几百个基本字,接着学汉语拼音,再学拼音录入,打字。在打字的过程中,识字、学词、阅读、写话。这种办法,需要每个学生有一台笔记本电脑。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办法进行实验。总的目标,希望在两年左右的时间里,大体解决识字的问题。到了二年级下学期,主要是随课文识字,在阅读中巩固识字,练习写话。我们鼓励学生一方面在课堂上识字,另一方面在生活中识字,把识字、写字、阅读、普及国学文化结合起来。柳斌先生说过:“人生聪明识字始。”我们要在识字教学过中,使小学生越学越聪明。让更多的低年级学生能够尽早地过识字关,把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喜欢阅读,能写有内容、语句通顺的几句话、一段话。有了这样的基础,我们就有可能把语文教育建设成世界一流的母语教育,为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积累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只要基础性工作做好了,学生将来发展的前途是无量的。
第二篇:崔峦老师讲识字教学
崔峦老师讲识字教学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学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这段话把识字的地位和重要性讲得非常清楚。识字处于基础地位,不识字就不能读书、不能作文,不仅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而且是贯穿在整个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不仅是小学,初中也还有识字的任务。有了教育就有了识字问题,有了语文教育,教师就要破解识字的难关。
公元前40年,西汉成书的《急就章》,就是识字教材,2114个字、34章,把常用字按照姓氏、生理、兵器、飞禽、走兽、医药等等,分类汇编成韵语,可谓是小百科词书,一边识字一边进行常识教育。后来,公元535年到545年,南朝梁武帝时期周兴嗣编纂的《千字文》,是后世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的识字教材。再后来,《千字文》和《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称为“三百千千”,就成了识字教材的典范。儿童用1年多的时间,通过读“三百千千”认识2000多字,同时受到文、史、哲、伦理、道德、科学、常识的启蒙教育。这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识字教学财富。
新中国成立以后,语文教学经验有很多,但是最成功的语文教学经验还是识字教学方面的。在“三五观点”的指导下进行识字教学。所谓“三五观点”,就是每篇教材只认3、5个字,随文识字,造成了识字教学的少慢差费。到了1958年,出现了黑山实验学校、景山学校的集中识字经验。同时期,还有斯霞老师的分散识字经验。这两种识字教学经验,都可以在不到2年的时间里,让孩子认2000多字,同时读很多篇课文,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再后来又出现了普遍识字、字理识字、韵语识字、注音识字、电脑识字等等。课改之前,全国范围内有一定影响的识字经验就有30多种。这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集中识字、分散识字和注音识字。
济南市育贤小学进行的诵读识字经验,是以集中识字为主,吸纳了韵语识字等一些识字经验优点的又一项识字改革实验,是新时期识字教学经验,是伴随着第八次课程改革而发展起来的识字教学经验。这项实验能让小学生使用学校自编的诵读识字教材,在1年的时间里,识字1600个以上,能写其中的90%。二年级上学期,能够做到利用汉字自主阅读,正像张立校长介绍的那样“半年会识字,一年会读书。”这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相比,识字量大大提高了。参与这项实验的学生,利用汉字阅读比普通班的学生至少提早了一年。
这套识字教材,首先,充分利用汉字的象形、会意、形声等构字特点归类识字、集中识字。第二,采用韵语形式,营造语言环境,在语境中识字。第三,教给学生“加一加”、“减一减”、基本字带字、看图识字、查字典识字、反义词识字、生活中自主识字等识字方法。老师们还把班级中孩子的名字编成“姓名歌”,帮助孩子识字。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读、说、背、认、写”五步教学法。其中“背”很重要。研究表明,儿童在12岁以前记忆力最好,12岁以后理解力越来越好,但记忆力不断下降。这项实验充分利用孩子记忆力好的优势。正是“少年之记,如石上之刻;青年之记,如木上之刻;老年之记,如沙上之刻”。我认为这项实验,集中识字——利用汉字的构字方法是形,韵语识字——借助语境中识字是魂。
如何让识字教学改革更完善,充分考虑学生入学前已有的识字基础?首先,可以在进一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掌握绝大多数学生在学龄前已经认了哪些字。入学后,这些字不必再逐个教,而是运用韵语识字的方法巩固,指导学生大量读、背,以此作为识字教学的起点,就会更快。第二,可以借鉴老祖宗“三百千千”的识字方法,利用民谣、儿歌、古诗词、蒙学经典来进行识字。甚至可以仿照“三百千千”创作新时代的“中华文化颂”“儿童道德歌”等,利用三言、四言、五言的形式,把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和文明娓娓道来。孩子在读诵这个韵文的同时,认识2000字。这些内容跟“三百千千”完全不同,能体现时代精神,歌颂中国的历史和文明,培养有民族精神、有国际视野、有创新思维的现代中国人。第三,处理好识字与写字的关系,处理好识字、写字和学词的关系,还要防止出现错别字。
第三篇:崔峦第六届范文
崔峦:在全国第六次阅读研讨会发言作者或出处: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 阅读次数:480 发表日期:2008-12-30
具体内容:
和以往的五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一样,召开全国第六次阅读教学研讨会,近期目的是为即将举行的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在思想上做准备;远期目的是统一思想,为今后课程改革以及阅读教学深入发展把脉、定向,进一步优化语文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谈三个问题。
一、教学观摩活动已经成为学会的一个品牌活动
一个民间学术团体,除了召开学术研讨会,进行课题研究,如何在更大的范围、更多的层面发挥学术影响力,对全国的语文教学起到一些引领的作用?全国小语会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创办了教学观摩活动这一形式。举办至今,单单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就已成功举行六届。之所以受欢迎,我想有以下原因:1.用课例说话,形象直观,客观上起到为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导向的作用。大家来看课,其中一个目的是,看看别的省、市、区是怎么做的,阅读教学取得了哪些新进展。2.层层选拔的过程,就是层层以课为例,进行教学研究的过程。在全国观摩之前,各省、市、区都举办了类似的观摩研讨活动,有的规模很大,受益面很广,以教学观摩为契机,推动了各个层级的群众性教学研究的开展。这是此项活动最大的价值。3.提供了一个观摩、交流、研讨的平台,展示了研讨成果,交流了教改经验,推出了有发展潜质的优秀教师。历届观摩活动,已推出三四百位优秀教师,其中绝大多数发展很好,已成为我国小语界的脊梁。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一件事有利往往就有弊,观摩活动也不例外。它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上课教师承受过重的压力,所上的课过度准备,精心包装,失真、欠实,与家常课有相当距离;课经过反复打磨,追求完美的教的效果,遮蔽了真实的学的过程;因为只上一个课时,上课老师总想把最精彩的部分展示出来,往往导致一二课时不分,造成许多观摩课、名师课成了无头无尾的“中段课”。我们对存在问题是清醒的,也在不断改进,希望淡化“赛”的成分,强化研讨、交流的功能。我也曾主张,各地推出教师,观摩活动时抽课、备课、上课。对此指导者和上课教师还心存顾虑。我们也希望做课内容、课型多样。尽管此次还做不到,但我们应当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这次会议以两位老师的课为靶子。我们还特意安排两个课时的一篇课文的完整的教学。目的就是以这两个课例为靶子,进行思考与研讨,以期在今年10月的教学观摩活动中,有一些新的突破,在提高教学实效性上,迈出更大的步子,有一些新思想、新思路、新办法。
二、语文教学有喜有忧
1.语文教学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课程理念,深入人心。上述理念正在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在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丰富教学资源等方面,做出很大努力,取得一定效果。教师有比以往更多的学习、培训的机会,教科研意识增强,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越来越多的学生爱学语文,爱读课外书,语文素养有所提升。
北京市石景山区教科所对该区153名教师进行调查,九成以上教师认为课改以后在诸多方面有进步──97.37%的教师认为在教育观念上有进步,96.08%认为在教学行为上有进步,96.32%认为在研究能力上有进步。被调查的教师认为八成以上学生有进步──85.52%的教师认为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87.25%认为学生学习方式有进步,84.11%认为学习质量有提高。同时,60.09%教师认为负担加重。
2.原有问题未完全解决,又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1)在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偏向了人文性。
近两三年来,一些专家教授,包括北大的温儒敏、陆俭明、曹文轩教授,都对中小学语文教学偏向人文性一边提出了批评。温儒敏认为,语文是母语学习的课程,是一门非常基础的学科。课标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不应理解为就是强化人文性弱化工具性。有同志认为,几年的课改实践,从工具性滑向人文性,表现为:重人文轻工具,重实践轻知识,重感悟轻训练,重文学轻文章,重提高轻基础……有的教授提出,语文教学一定要突出语言学习、语言训练,“咬定语言不放松,立根原在„素养‟中,千方百计学语文,任尔东西南北风”。语文基本功能是学习语言,培养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感悟到表达的精妙,在培养语感、整体把握的能力、领悟读法写法上下功夫,特别是在用字上下功夫。这些抓好了,人文性必能很好地体现。
(2)阶段性不清,各年段阅读教学都在分析内容上用力,教学目标越位与不到位的问题同时存在。
阅读教学低年级向中年级靠,中年级向高年级靠的倾向明显。低年级忽视朗读教学和词句教学;中年级忽视段的教学;高年级只注重分析内容,忽视学习语言、领悟写法。各年段重得意,轻得言。
拿低年级来说,阅读教学花很多精力进行频繁的问答,去分析课文内容,这就是越位;而用在识字、学词、写字上的时间很少,用在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上的时间很少,这就是不到位。要依照《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明确学什么,不学什么;教什么,不教什么。只有不折不扣地达成年段目标,体现阶段性,才能环环相扣,螺旋上升,最终实现小学阶段的各项目标。
(3)字词教学、写字教学有所忽视。
整个小学阶段,有忽视写字教学、词汇教学的倾向。调查发现中小学生词汇量下降,社会各界批评大、中、小学生写字惨不忍睹、作业试卷错别字比比皆是,便是例证。
在低年级,分析课文冲击识字、写字是普遍现象。在阅读教学中,识字、写字没有摆在突出位置,缺少时间保证、指导保证、练习保证。《课标》明确规定,识字写字“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重点不重,后患无穷。”导致写字质量滑坡,错别字增多,词汇量下降,语言贫乏,用词不当、词不达意情况严重。今年高考,作文卷错一字扣一分;国家语委拟出台“汉字书写等级标准”。可见,对识字、写字忽视的问题该到高度重视、综合治理的时候了。小学各个年级都应重视识字、写字,都应重视词句教学。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工程、基本任务──认识3000常用字,会写2500字,会用6000词,绝不能马虎。“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4)阅读教学找不准起点,抓不住重点,看似一帆风顺,没有波澜,没有问题,实际上问题很大。
在理解课文内容上,往往低估学生,学生已经理解的,还提问频频。教学起点在哪里?笼统地说应在“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之处;具体地说,学生初读课文后,在谈感受时已知、已懂、已有所感悟的,就不必再讲再问了,教学起点应从学生质疑、从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始。教学的过程就是在个人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对话解惑的过程,是解决提出的问题又产生新问题的过程。教学从问题开始,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这是非常正常的情形。反之,没有问题、看似一帆风顺的课堂,才是虚假的、低效的课堂。
(5)口号提得较多,“乱花渐欲迷人眼”。
我同意许多同志的看法:语文教学应当百花齐放,教师教学应当有自己的风格,但不宜轻易提口号。语文就是语文,在语文前面加上任何一个修饰语,只能窄化语文;同时,画地为牢,使提出口号的人陷入十分被动的境地。还有一个动向,就是小学语文教学“文学化”。小学语文主要应是语言文字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其中有文学熏陶,于上述任务相比,不是主要的。在文学教育上,拔高了要求,必然削弱了基础。温儒敏教授认为,“高中阶段的文学教育内容可以多一些,但仍然不能离开语文,是语文学习基础上的文学教育。”高中尚且如此,小学怎能轻语言文字而重文学?
小学语文是基础的语文训练,只是语文学习的启蒙阶段、打基础的阶段。我们要做好份内的事,在知识、能力、方法、习惯上为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6)从面上看,儿童阅读还没有提到日程上来。
重庆一项调查表明,65%的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几乎为零,35%的学生偶尔读一点课外书。而日本,92%学校设晨读时间,有计划地利用校图书馆于教学的学校占60%以上。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地重视儿童阅读,且开始早,有读物和时间保证,有交流、指导、激励措施。要想大幅度提高语文素养,非抓儿童阅读不可;要想落实课外阅读,非把儿童阅读引进课堂不可。
三、深化阅读教学改革的建议
1.明确阅读教学目标。
目标:激发阅读兴趣,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
至于阅读能力,国际、国内一致认为应侧重培养提取信息的能力(最基本的阅读能力)作出解释的能力(理解力──理解词和句)整体把握的能力(分析概括能力──把握主要内容,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作出评价的能力(评价语言、形象、表达方法等)。上述能力要依据《课标》年段目标,由易到难,有所侧重地培养,又要注意整体推进、螺旋上升。
2.多读、多练、少讲、少问。
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叶圣陶先生就提出:“课文应当多编一些,让学生多读一些。一篇课文,老师给予引导、指导,让学生自己去读就行了。老师讲45分钟是容易的,要引导、指点学生好好地读是很不容易的。现在有些观摩课是老师表演,并不看学生收效如何。听课好像是看戏……要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多读多练,养成习惯。”这就是大家!这番话就像是针对今天的语文教学说的。吕叔湘先生在八十年代也说过相似的话:“教材要有相当数量,比现在增加一倍、两倍。但反映很大,说教不完。我想,看你怎么教。国外的课本这么厚,人家也教得完。……其实,课文有什么可磨的呢?在课堂上念一念,挑几处讲讲就行了……要增加阅读量,让学生自己读。”柳斌同志认为,语文能力只能从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中来。语文不是靠教师精讲,不是靠分析课文的段落结构、层次得来的,把课文教学的重点放在讲解和分析上,那是颠倒了主次。适当分析,画龙点睛,是一种引导、提高,绝不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手段,主要手段是让学生自己听说读写。
多读,一是指课文读得遍数要多,要读正确、流利,读出语感;二是指要在课堂上挤出时间,读相关篇章,甚至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堂,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展示与交流。学语文,没有大量阅读垫底,是难以达到质的飞跃的。
课上时间是长数,要想多读、多练,一定要少讲、少问。教学课文,要精选内容,找准重难点。根据“二八定律”,一般情况下,80%的内容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和合作学习掌握的;只有20%左右的内容属于重、难点,需要教师挑出来,问一问,讲一讲。教师教每篇课文,要十分明确语言训练点、能力培养点;要十分明确哪些是学生自己读、思就可以弄懂的,哪些是要合作探究的,哪些是需要教师重点指导、强化训练的。找准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找准了教学的起点,是教学有效、高效的前提。要先做减法,再做加法。做减法,从精选教学内容做起。
3.整合进行教学设计,学生的“学”要落在实处,教师的“教”要有启发性,要少而精。
整合设计,提倡精简环节,采取模块结构,整合问题,言意兼得,体现训练过程。一般可这样设计:初读──有个人初步感受,提出希望解决的问题;再读──整体把握内容、结构;细读──抓住重难点,得意,得言;练习──拓展、积累、运用。欣赏整体把握和重点细读相结合的课,如齐白石画作的泼墨与工笔的结合。
教师要细读文本,这样才能感受文本之妙,才能找准语言训练点、能力培养点,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细读之后,要披沙拣金,要深入浅出。倾箱倒箧易,披沙拣金难;深入深出易,深入浅出难。
要把学生的学落到实处,落实到每个学生的身上。我国封建时代称课堂为“学堂”,言明学生自学的重要性,说明我国自古就有自学的传统。古代书院制度倡导“士子自学──师长讲解──学友讨论”的方式,可见我国自古就重视接受性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落实学生的学,要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角、主人;要落实学生学习的时间,教师要尽可能把自己的活动减下来,才有可能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给学生加上去;要把学生的学习活动──读、思、问、品、议、写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要看得出学生对内容的理解由表及里,对语言的品味由缺少感觉到体会出其精妙,对文章写法由没有关注到有所领悟,对读法、写法由有所知到能够用……
教师“教”的如何决定学生“学”的如何,“教”既是服务于“学”,又是“学”的质量的重要保证。
怎样服务于“学”?叶老1977年8月曾作“学步”诗,用稚子学步比喻小学生学习。诗中提到“所贵乎教者,自力之锻炼”,可见自己学是语文教学第一要义。“诱导与启发,讲义并示范,其道固多端,终的乃一贯,譬引儿学步,独行所切盼。”“而在导之者,胸中存成算,逐渐去扶翼,终酬放手愿。”叶老认为,教师所做的“诱导”“启发”“示范”的工作,对学生的“扶”“导”“引”,都是为了“放手”,为了“独行”,即“教是为了用不着教”。
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服务于“学”?发动──把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来,把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发掘出来;营造──创设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在极其放松的心态下享受语文学习;导向──使每个学生目标、任务十分明确地投入学习,而不是受老师被动地牵引;放手──给足学习时间,开放学习空间,多放手、少干预也是服务;帮扶──如,用问题引路,用方法助学,用朗读示范,用话语点拨,用生成促学,用评价激励。教师的作用:学习过程的组织,学习目标的厘清,探究问题的整合,重点、疑点的点拨,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精彩的生成……语文课堂应该是属于学生的。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需求,学习中的困惑,独特的感受,在能力、方法、习惯上的收获。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习语文、享受成功的课堂,是问题不断、精彩迭出的课堂。优质、高效的教学“彩”要出在学生身上,成功体现在“学”的成效上。
有以下几点要特别注意:
①教无定法,因文而异。不同年段、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不同类型的课文,其目标要求、课文特点各有不同,要抓住重点、特点,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既要求实、从简,又要改革、创新。
②要引导学生质疑,要用教师的善问,培养爱提问、会提问的学生。质疑,对学生既是提出不懂的问题,又是对学习积极性的一种调动;对教师既是一种调研,以便找准教学的起点,又是整合问题、确定教学重点的必要环节。教师所提出的整合的、直指教学重难点的问题,是对学生最好的学习引导,也是克服频繁设问、提高教学实效的关键一环。
③要重视预设,也要注重生成。“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课标提出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但“学”是活的,“教”也应该是活的。教的法子要源于学的法子,教的调整要跟上学情的变化。不顾学情一味地“走教案”,是目中无人的教学,教学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
总之,我们主张教学过程要从简,教学方法要创新。过程、方法要因年段而异,因课文而异。一句话“因文制宜,以学定教;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四、此次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在哪些方面要有所突破
1.根据年段目标和课文特点,把语言训练点、方法习得点、能力培养点搞得十分明确。不用看教学设计,就能从所上的课中很好地体现出来。
2.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和在人文内涵上深挖洞的做法,把教学重点坚决地铆定在理解、品味语言,特别是运用语言上。
3.学生要真学,充分地学,展现学习的过程。教师“导”的能力、“导”的水平,要反映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上。“彩”要出在学生身上。学生的“精彩”源于教师“导学”的功力。教师应有比较扎实的基本功:能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朗读能传达出较强的语感,板书字要做到端正、美观。
4.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教学内容要简约,教学环节要简化,教学方法、手段要简便。教学态度要亲和、自然,教学语言要质朴、舒服。鼓励简中求实,简中求活,风格多样,百花齐放。
总之,教学要关注学生,关注学情,体现教与学的过程。做到:观念新,目标明,过程简,方法巧,学得实,练得活,兴趣浓,效果好。
我们殷切期望年轻的上课教师十月份在英雄城市南昌,用先进的理念、实而活的教学,最佳的教学效果证明自己,同时引领全国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健康、深入地发展!
预祝上课教师超越自己,取得成功!
第四篇:崔峦讲话
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
从1989年起,全国小语会总共举办了十二次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其中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举办了七届。为什么要搞这项活动?为什么这项活动能深受广大教师的欢迎,成了学会的一个品牌?因为它有如下作用与效果:一是交流、分享各地阅读教学经验;二是培养、成就了一大批优秀教师;三是借助成功课例,传达学会主张,引领全国阅读教学。为了使上课教师和指导老师明确朝哪个方向引领,在哪些方面使劲,我们在每届观摩活动之前,总要召开研讨会,群策群力,为阅读教学把脉、导航。从“引领”的意义上说,小型的阅读教学研讨会甚至比大型的观摩活动还重要。
这次阅读教学研讨会是第七次,是在一个重要的时间点召开的。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九年,需要认真反思,要坚持对的,改正错的,追求更理想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已进入学习、实施阶段。“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这20字方针,如何贯彻?特别是“育人为本”这个核心,“促进公平”“提高质量”这两大重点,如何落实?上述问题,都需要我们沉下心来研究,并在今年10月举办的教学观摩活动中,用课例表明我们的态度,展示初步的研究心得。
毫无疑问,“改革创新”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竭的动力。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是: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
首先,要明确语文课程性质,坚守语文教学本真。语文教学要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
其次,要从教学观念到方法、策略进行改革创新,实现阅读教学“美丽的转身”。这是落实“育人为本”“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变成每位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如果教学做到适合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就基本实现了教育公平。这就要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这就要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实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教法创新,这是相当长时间阅读教学研究与改革的重点。
本次研讨会和10月的教学观摩活动,有以下几个关键词: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鼓励创新。
“吃准目标”,就是要把课上成语文课,上成所教那个年段的阅读课,上成所教那种类型的阅读课。做到年段目标准确、鲜明,不缺位,不越位。
“夯实基础”,就是要干好小学语文该干的事,学生要读好书,写好字,要听得明白,说得清楚,写得通顺,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基础不牢,能力不会强,素养不会高。即使 暂时取得高分数,过了若干年回头看,建的也还是语文的“豆腐渣”工程。
“指导学习”,就是要增强在阅读教学中指导读法、写法、学法的意识,有切实可行、灵活多样、适合那个年段、那篇课文的指导怎样读、怎样写、怎样学的方法策略,并且渐渐内化成适合学生自己的读法、写法、学法,进而形成较强的学习力。方法的指导切忌概念化、一般化,要体现语文学习的规律,好学、管用。
“鼓励创新”,就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首先,要更新观念,心甘情愿地“让学”,让教师的“教”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其次,要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自主学习,学生真读、真说、真写、真感悟、真体验;再次,要有一个好的机制,有一套好的模式,有许多好的方法、策略,保证学生“能学”“学会”“会学”以及持续地“乐学”。
以上四点,是我们这次研讨的重点,是10月的观摩课要努力体现的,也是评课的标准。当然,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果上课老师在一两点上有改进,有创新,就会得到大家的肯定。
最关键的是,今年的教学观摩活动,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我们将用否定这样的课,来表明改变费时多、收效微的阅读教学的决心,来引导全国阅读教学越过这道顽固的“魔障”。教学实践证明,不堵死“内容分析”的路,就迈不开改革创新的步。
此外,无论是10月的观摩课还是老师们平时上课,都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营造无拘无束的课堂气氛。赞科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
2.要找准教学的起点。任何一堂课都不应该从零开始。要关注学生初始的阅读体验,教学应以自读后的初步感受作为教学的起点;要针对学情,确定学习目标,精选学习内容。要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少做无用的功。
3.要改进“教”的法子。用好课文这个“例”,少分析,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一定要带领学生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先要让学生“自己去跟作品打交道”,避免“把学生的思想赶到死路上去”(叶圣陶语);进而生与生、师与生在重点、难点、疑点上进行思维碰撞,互动交流,利用课文这个“例”,得意、得言、得法(不同年段、不同课文有不同的训练重点),努力实现“例”的增值。指导的方法、策略,要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因文而异,百花齐放。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的过程、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师得心应手的,就是更好的。
阅读教学的确到了跟“内容分析”式的教学说“再见”的时候了!第八届全国青年教师崔峦讲话
各位亲爱的老师,我还想说一句感谢的话,我真诚地感谢坐在会场里坚持两天半来认真听课、认真的思考,为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平时辛勤地操劳,这几天认真地学习的可爱的老师们,谢谢你们!
这次活动没有安排大会总结,本来不想讲什么话。这两天有不少老师希望最后大会要有一个态度,有一个看法,我们评委在议课的过程中,觉得应该、也有必要说上几句。那么,我们临时加了一个环节,由我代表评委们来做一个听课感言。
讲得对的,是大家的意见,讲得错的,由我个人来负责。这个发言很简短,老师们不会太辛苦。
我们走在前进的路上,我们正处于由课改初期的兴奋到向语文本体回归的调整期。我们这次观摩活动取得了一些进步,表现在:
1.上课老师的语文意识、基础意识、文本意识、训练意识有所加强。2.非语文、泛语文的问题有了很大的改观。
3.老师们认真钻研教材,注重挖掘语言训练点,在教学设计上有新意,有突破。4.老师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努力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读中感悟,注重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特别令人高兴的是,上课的老师,朗读语言、板书的基本功比较扎实,可以说,每个老师的板书都是又规范又漂亮,给学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但是,我们的教学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有老问题,有新问题。有些问题是带有倾向性的,是比较严重的。例如:
1.有的课目标的阶段性不明,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同时存在。像有的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向中年级靠、中年级的阅读教学向高年级靠。像字词教学,中、高年级的字词教学与低年级的字词教学区别不大。
2.一些老师找不准教学的起点,往往在理解内容上低估我们的学生,频繁提问学生已经知道的,已经理解的,已经懂得的问题。这样的现象比较普遍,浪费了学生不少宝贵的时间,上这样的课的我们为学生感到痛惜。
3.有的老师,或者说相当多的老师过于强势,教学霸权的现象比较普遍。教师强势,学生必然弱势。牵引,挖个坑,让学生往里跳,引着学生来搭后半截的话,这种情况比较多,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出现在相当多的课上。其严重性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思维的创造性。教师越强势,学生越没有学习的空间和思维的空间。这样做,扼杀了学生个性化的思考,创新的思维,也就扼杀了祖国的未来。
4.依标扣本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一些课上,或者说相当多的课上,利用相关资源,又显得不够。有效地穿插在课前、课中、课后的拓展的阅读比较少见。应当在读好课文的前提下,让我们的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一点,多接触一点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5.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在中高年级的教学中,从意识到实施,还做得很不够。运 用语言的训练有待加强。
6.关注学生,比较多的课停留在口号上。目中无人,也就是目中没有学生,走教案的情况还普遍地存在。因此,我们难见到课堂上有精彩的生成。没有问题,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生成的课,其实效性大打折扣。没有充分自学的课,没有必要的合作学习的课,既不经济也少有实效。刚才看了香港老师的课,我们会受到一些启发。
7.我们还没有完全走出内容分析的套路。我们看得出老师是想努力挣脱内容分析的桎梏。但是,课走着走着,又回到了、又落入了内容分析的圈套里。我们老师的提问有许多不是从学生中来,不是从学生质疑问难中来,问题缺少整合。琐碎、频繁的回答,往往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劳而少功。我以为,逐段分析死,整合处理活。
8.我们的朗读指导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也要注意警惕那种纯技术性的,强调读出一词一句的轻重快慢的指导。我们比较提倡的是,根据课文整体的情感调子(基调)来读出自己的感情。
9.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有模式化的倾向。不同年段,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不同类型的课文,比如说,精读课文、略读课文或者其他的课型,应当有完全不同的教学设计,从文章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这样的教学思想还没有深深地扎根。
10.字词教学有所重视,因为我们在长春会议上强调了这个问题,这一次有些改观。但是,字词教学的年段性、阶段性还不够明确。有的在教学中,处理得不是很得当。比如,中断教学的思路来进行识字写字,这恐怕不是最好的方法。我们的字词训练还不够落实,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总之,成绩我们要充分地肯定,对存在的问题,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要发扬成绩,下大力气来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决心尽快地走过调整期,使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走在正确、健康、高效的大路上。
第五篇:整理 崔峦讲话稿(范文)
对语文课程改革的反思与展望
崔峦
一、课改的原因、愿景
1.改变以往课程陈旧、凝固、封闭、讲话的弊端
2.破三个中心: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
实现三级管理:国家、地方、校本,使教学途径、渠道更多样化,特别是母语的学习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体现在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
3.减轻师生过重的可也负担
4.提高各种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教学效率
5.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改革的进步和成绩
1.首先是课程理念的进步,不仅语文,其他课程也如此。这次课改注入了一些新的理念,可以与世界先进理念接轨的东西。就语文而言,第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素养被提上了空前重要的位置。第二,正确把握母语教育的特点,汉语言文字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模式,摈弃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旧方式。第四,努力创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语文跟生活、自然、社会、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紧密联系。每一个学校、老师都要有这个意识。
2.其次是教学内容的进步。一是课改引进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并将其作为与识字并列的同等重要的教学内容。语文的综合型学习,更加开放自主,不论体验式、参与式,更能培养综合运用能力。第二个进步就是对教科书地认识和使用,一方面,认为就开始是罪基本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同时,普遍引进相关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资源,把整本书的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内容。
3.再次是教学方法的进步。首先,我们 广大老师在认识上,接受了学生是主体,教师为学生服务的观念。通过课改,深入人心。老师们也在努力把这种认识转化成教学行为。其次,我们在尝试教与学的方式方面,起初比较肤浅,只做比较浅显的一般性课堂讨论,没有目标性,后来才意识到效果不佳,问题不小,赶紧回头探讨。后来,经过反思,浅层次的自主学习不够用的,还要理性回顾。开展有目的有效果的课堂学习。第三,在局部有突破。比如,进行自主学习的研究,进行单元整体教学研究,进行儿童阅读的研究和实践,在某些地区和学校有突破。
第四,教学评价的进步。大家认识到评价非常重要。要做到“三全”:全面,即听说读写宜并重;全程,不能只看期末一次评价;全员,自我评价和伙伴评价也参与进来。是指挥棒,柳斌说过“评价是瓶颈”“评价不改革,课改就会夭折”。我的感觉,评价的改革还是比较滞后的。
三、课改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课改以来,一度出现了否定本土教学传统,照搬国外经验的现象。其实,我们有两三千年的教育传统,从孔子到叶圣陶,很多优良传统,在课改开始的那段时间,被丢掉了。
第二,一度出现了重人文、轻语文的倾向。中小学语文教学,一度在人文内涵上深挖洞广积粮,导致了基础知识技能的被削弱。这情况在小学最为严重。识字、写字等语文基本功被无意中放弃了,只知道分析“人文”。
第三,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没有内容方面的要求。结果导致语文就是教课文,教课文就是分析内容。
第四,到目前为止,全国层面上存在着“重教轻学”的现象。从预设到教学,老师基本上是站在教的立场上而不是学生立场上实施教学,这必然导致教师的过度控制。问得多,讲的多,包办的多。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有的时候指导不得法。表现在过度地控制、牵引,老师过于强势。指导学生上,还缺少具体有效的办法。
第五点,我们看到的是课改之后,大面积的师生负担过重,师生的幸福指数不高。课改本来想减轻师生负担的,现在的负担没有减少,个别的甚至加重了。老师和学生的幸福指数不高,我们很敬业,很努力,但是不幸福。我常说,中国基础教育的教师,物美价廉,经久耐用。给我们的不多,但是我们真敬业,真用功。温家宝总理也鼓励我们,面包会有的,一切会有的。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学习和工作要投入,休息生活的时候也要投入。
四. 关于阅读教学
必须把握年段目标,不越位,不缺位。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要让孩子大致知道字词句的意思。要积累语言。利用记忆最佳期积累词语和段落,低年级的文章大多很优美,可以背诵。最终要的,要全面打好学习的基础,学习方法、能力、习惯的基础。读出长句子中词语的停顿,培养语感;了解少量重点词语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常用句式、优秀段篇。
中年级要继续加强词句训练。明白意思,还要知道表达效果。第二,要重视段落教学。指的是三个意思:要学会概括一段话的意思;理清段序;初步了解构段的方法。有了这些,在高年级就会自然水到渠成。第三,加强朗读。读熟,读出感情来。还要训练默读。我们成年人不会大声朗读,但是现在孩子训练了朗读,忽视了默读。这是不对的。低年级到高年级,应该是朗读的训练逐步递减,默读则是递增。但是我在各地看到的课堂是充斥着朗读,忽视了默读。所以要关注默读,中年级的孩子要训练他们边读边思考,培养批注的能力,思考的能力,读后有感受,有质疑问难的能力。第四,中年级略读课文,粗知大意。培养孩子整体把握的能力。略读与精读一个样,是不对的。重点是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够关注重点,整体把握。所以,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词句段。
到了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首先是体会词汇的含义、表面的意思、背后的意思、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等等都能搞清楚。其次,是重视篇的教学,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要引导孩子理清文章的顺序,而且各种文体区别对待。第三,要领会基本的表达方法。关注表达,读中学写。这是解决作文能力不强的办法。第四,学会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要依据不同文体的特点,来教给孩子读不同文体文章的方法。千万不能,把不同文体的文章,教成一个味道。
学会浏览,根据需要分析处理加工信息,这是小学阅读教学的最高要求。信息时代,非得学会浏览不可。培养搜集加工信息的能力十分重要。四年级的美国小孩可以写20万字的文章,靠的是大量搜集信息。请各位老师,一定要准确把握各个阶段的要求,进行科学有序的教学。还有听记的能力,在中学语文老师那里会发现,小学很优秀的学生,到了中学,跟不上趟了。原因就是不会记笔记,不能提炼信息。比如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把文章的条理顺序弄清楚,加上自己的理解,在笔记本上写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一边讨论,一边学习。听,能抓住要点。记,能快速条理记下来。
五、如何改进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要找准起点,抓准重点。教学上的浪费,不要过于深究课文内容,学生已经明白的地方提问频频,喋喋不休。教学的起点在哪里?孔圣人早就说过
教学的起点应在学生的“愤”“悱”之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愤悱是极其正常的、时有发生的学生学习的困境。我们老师怎样能捕捉到学生的愤悱之处呢?一定让学生自学,一定要让学生质疑问难。老师在教学中一定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学情,察言观色,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和学生共同学习当中,这样才能发现,这个愤悱境,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28定律,在一般的情况下,学生学习内容里面,有80%是学生自己或和学习伙伴共同学习能够解决,只有20%属于重点难点。这20%是老师需要用力的,是需要指导、引导、辅导、诱导点拔学生学懂学会的。我们老师抓住20%愤悱之处用巧妙的引导点拔,在他们心求通而未得时帮助他们开启意,在他们口欲言而不能时引导达其词。具体地说在学生预习、初读课文以后,在他们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时,在他们口欲言不能时引导他们达其词;具休地说,在学生预习或初读课文后他们有所感悟的,有所理解的,我们就不讲不问了,我们的教学起点应该聚焦在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体现教学重难点的问题上,从这样的问题开始进行教学,带着问题进行教学,通过师生共学解决问题,在教学之后,学生可能提出更高层次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是成功的教学,是正常的教学。
篇章的教学,这涉及到方法,涉及到能力,涉及到习惯。篇章教学的方法。我们要教给孩子阅读一篇文章的基本方法。比如从低年级,借图画阅读逐渐到读文章想画面,到把握主要内容,到学会质疑问难,到不同文体的文章的阅读。
现在我们存在一个问题,不管什么文体都照一个模式来教。其实课标讲得很清楚。要教给孩子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读诗歌,读一般的记叙文,读小说,读说明文,读简单的论说文,都有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教学策略。这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教学策略根据什么?根据不同文体文章的特点。语言的特点、结构上的特点,表达方法上的特点,来决定我们来怎么教。另外我们要教给学生朗读、默读、复述的技能。
略读课文的教学一定要区别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定应该是学生更加独立的、粗放式的教学。
我主张略读课文,用几遍读的方法来教。用几遍完整的读来教,每一遍读提出不同的要求,要求由低到高。
第一遍读,要认识这一课要求认识的生字,还有少数难懂的词。
第二遍读,要把课文读通读顺。这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一定要落实。在学生读的基础上,老师要做一些检测,要落到实处。有的学校搞得很扎实,把达不到要求的学生写在黑板上,课上不能达标,课外达标。
第三遍读:通过快速地默读能够捕捉到文章的大意,也就是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出现内容不完整,语言不连贯,教学就马马虎虎就过去了。每节课都在做这件事,每节课都不落实,时间花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还没有形成。教学宁可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你训练什么,就要训练实。一段时间的训练,学会概括主要内容。不同类型的课文,不同体裁文章概括的重点是不一样的。如一篇写事的文章不能少了时间,什么地方,主要是谁做了一件什么事情,语言要连贯。概括说明文、概括诗歌的方法另外的特点。我们老师在训练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上有形式主义的毛病,往往流于形式,训练不落实。
第四遍读:让学生快速浏览,你很欣赏的语言是什么?精彩的、给你留下印象深的语言是什么,留下印象深的事是什么,留下印象深的人物是什么?你感到哪方面的写法是可以学得来的,让学生作些交流。我认为到这儿,阅读课文的教学可以了。阅读课文一个课时用几遍读的方法教学,是比较实用的。
还有浏览,这次课标提得很明确,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处理、加固、应用信息。这非常重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人不管干什么,都必须学会浏览。根据自己的需要迅速捕捉到有用的信息,这是一种本事,这是一种能力。我们在小学阶段高年级要初步教给孩子学会、掌握浏览。
把课外阅读挤进课内,广泛开展儿童阅读。
低年级以读古诗词、蒙学读物、童谣、儿歌、绘本为主。中年级以读古诗词、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为主。高年级以读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外名著为主,建立一个儿童阅读的序目。总的我主张:厚今薄古,厚中薄外,阅读经典,养成习惯。让读书陪伴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