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高中语文导学案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高中语文导学案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导学案作为一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在活动中建构知识和能力的教学方案,对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式的落后、低效的教学方式有诸多积极作用。但在使用导学案教学的过程中,会面临很多矛盾和困惑,本文就如何利用个体教师的智慧,发挥导学案的优势,充分落实语文学习活动化,让学生自主建构语文能力和素养,提高教学效果等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关键词:导学案编写;自主学习;活动化
导学案是一种旨在引导、启发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在活动中建构知识和能力的教学方案,对改变传统落后、低效的教学方式有诸多积极作用。它能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而促成高效课堂的产生。由于编写、打印和分发导学案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教学准备工程,单个老师无法独立完成,一般都要使用外校或本校集体编写的导学案,势必面临着很多矛盾与困惑。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利用个体教师的智慧,发挥导学案的优势,充分落实语文学习活动化、活动实质语文化,让学生自主建构语文能力和素养,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与对策如下:
一. 导学案的编写质量参差不齐,不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导学案应该是教师编写出来旨在引导学生自学、掌握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重要媒介和载体。一份好的语文导学案除了包含知识预备、问题探究、知识整理和巩固练习等基本环节外,还应根据不同文本特点和学生认知基础有些变化和侧重点。但实际教学中面对的导学案却有着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如千篇一律,问题设计琐碎模糊,重难点不突出,缺乏梯度,重人文思维探讨、轻语言涵咏体验等等缺点,这就面临以怎样正确的态度处理导学案的问题。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对策如下:
1.始终坚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把导学案当作实现我们高效教学的辅助工具,而不是目的。教师要真正成为教学的主导者,就要首先成为教材和导学案的主人。面对一份现成的导学案,哪怕是自编的,也
要不断反思、批判、改进,使它渐臻完善。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精心确定具体、适宜的教学目标,选取体现学生学习需求、有价值的教学内容,然后考虑落实这些教学目标和内容的策略与方法。要坚持“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原则,用学生的目光看教材,用学生的认识经验去感知教材,用学生的思维去研讨教材,充分考虑学生自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在此前提和基础上,再去审查、选择和编排体现这些理念的导学案。
2.提高教师自身编写导学案的水平,利用导学案落实学生的学习过程“活动化”。不管是整套借用名校编写的导学案还是本校备课组集体备课、分工合作、自编自印的导学案,每个教师都不能主动放弃,或被动淹没自身的教学智慧和个性。在明确了教学目标和内容后,导学案的编写应采取哪些策略和方法去落实这些教学目标和内容呢?本人认为应遵循语文学习过程“活动化”的原则。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必需经过语文活动的历练。语文教学活动化的方法很多,最有效、最便捷的方法之一是用“主问题”来引导学生活动。“所谓‘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上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而言的,是指阅读教学中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龙祖胜,2011)主问题是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内在牵引力,主问题能整体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品读;又由于要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以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将课堂引向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研讨的热情。
二.学生自主预习、完成导学案的时间被挤占。
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总原则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预习对于语文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在精读指导前,得先令学生预习。”没有对文本的熟读精思,学生就形不成有深度的感知体验和思维见解。没有完成导学案,就发现不了自己的疑难所在,上课就很盲目和低效。由于课时有限,不可能每篇课文的教学都分为预习自学课、展示点拨课和练习巩固课,这需要3至4课时才能完成。很多课文根据教材指导意见只应1课时结束。这势必要将预习自学和练习巩固的任务留到课外,而学生需要面对七八门学科的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作
业,所以经常出现学生预习课文完成导学案的时间被挤占,毫无准备、盲目被动来上课的现象。
具体对策如下:
1.大胆删减精讲课文的篇目,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教材中有很多明确注明属于学生自读的课文,很多老师总认为不去讲一下就心里不踏实,万一考试考到了就更吃亏了。这势必让师生都觉得课时紧任务重,疲于讲解灌输和练习巩固,总觉得课时不够。其实我们早就明白“课文只是例子”,要在有限的课时内授学生以“渔”,即自主学习感知语言、积累人文素养的方法和习惯。例如《外国小说欣赏》第七单元的两篇小说,《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建议的课时安排是《山羊兹拉特》2课时,《礼拜二午睡时刻》1课时。但笔者认为前者作为一篇童话,解读难度不大,完全可以让学生课外自学,这样可以节约2个课时。后者作为著名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马尔克斯的名篇小说,课内精读、精讲更有必要,如果学生兴趣浓厚,甚至可以增加课时,作拓展研读。
2.根据课文特点适当增加课内自习指导课时,将课外预习与课内预习结合起来。特别是刚实施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班级,或是实施一段时间后又退回老路,小组分工合作流于形式的情况下,在课内对学生进行自习方法指导和小组分工合作培训显得非常重要。
三.课堂多机械操作,少即兴生成的趣味和激情。
由于思维的惯性和惰性,教师在面对一份较为理想的导学案时,也会出现一堂课按照检查预习完成情况,问题探究与答案呈现,知识归纳小结,练习巩固等常规流程按部就班、机械操作的情况。语文课变成了导学案练习的检查课和讲评课。没有多少师生问难,更缺乏思维的碰撞、启迪,情感的烘托、感染,一切显得冷漠、肤浅、无趣。
这需要我们教师既要投入主持人般的饱满激情,又要发挥老师的专业才智和个性经验,在宝贵的课堂时间内灵活地引导学生们积极参与,大胆自主地体验、感悟和探究。至于具体对策,一言难尽,值得深入探讨。
实际教学中还有许许多多的难题和困惑,需要我们去面对。诸如课堂只出现少数优秀、大胆同学的活动身影和讨论声音,大多数学生被动地,沉默地完成道学案上的练习,态度冷漠、消极等等问题。理想的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实施是以成
熟的学生小组化分工、合作,互助、探究为基础和前提的,如何有效地、长久地调动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小组分工学习的积极性,也亟待探寻有效的方法。
总之,导学案教学模式对于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够发挥诸多效用,虽然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重重,但我们要以积极乐观的精神去大胆尝试,扬长避短。敢于开展新课改,不断提高课堂效率,需要勇气;而将课改之路走下去,走向光明的坦途,则需要更多的决心和毅力,以及解决重重难题的智慧。
参考书目:
⑴龙祖胜:《阅读教学“流行病”分析及诊治》,《中学语文教与学》2012年第1期。
⑵曹勇军:《语文自主学习,这是一个问题》,《高中语文教与学》2012年第2期
第二篇:高中语文教学之导学案教学初探
摘 要:高中语文导学案教学主要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案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基础和前提,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良性沟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就问题进行思考。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得到提升,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学案
导学案教学方式中教师发挥的是引领的作用,尤其是在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学习环节中,教师应当进行及时的引导和指导,使得导学案教学方式自身所具有的科学合理的作用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当前高中教师导学案的教学模式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课堂反思。其中学习目标就是教师要为学生指明在学习过程中的方向;自主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做好相关课程内容的预习;合作探究主要就是指教学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及互动交流的过程,这也是导学案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以及关键性的一个环节;对于课堂反思来说,主要就是指依据学生自身对课程内容学习和掌握的状况进行及时的总结,对学习的经验进行不断的积累。
一、高中语文导学案编写原则
1.科学化原则。教师在编写导学案之前需对学生整体的认知水平以及学习心态有充分地了解,以此为基础进行导学案的编写以及设计。首先,教师编写的导学案应令学生明确本节课程的学习目标,同时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程可能出现的难点以及易错点,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方向,避免学生的学习方向出现偏差。其次,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设立探究问题以及挑选典型例题时,都应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以及认知规律,以便学生更为容易操作与使用,也使得学生能够更为轻易地接受。
2.参与化原则。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需注意,导学案的编写应注重学生的参与性,课堂活动也应具有开放性。教师需舍弃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对课堂纪律的要求,而形成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针对课程内容的深度方面,导学案应融入学生的知识与情感,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情感与知识相融合。如导学案为学生提供一篇阅读材料,之后可要求所有学生对文章进行点评,强化学生的参与性。不仅如此,导学案还应加强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使学生逐渐具备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精神。
3.指导性原则。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应将学习方法融入其中。如理论运用、理解方式、记忆方法等指导性意见,使得导学案具有一定的基础性以及发展性。针对学习方法,教师还可使用特殊标记符号进行标记,以便吸引学生的注意。导学案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因此,学法指导是尤为重要。
二、借助导学案是打造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
1.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学习。所谓的创设问题情景,主要就是指教学通过向学生提供课堂教学所需要的背景材料以及利用学生生活中的常识,使得学生对于教学中课文会呈现怎样的情景有所了解,使得学生能够在这样的情景之中更好以及更快地进入课文的学习中来。
比如,我们在讲授《我有一个梦想》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通过对多媒体资料进行观看,继而对作者马丁?路德?金有更为深刻的认识,通过其演讲的语音材料或者是演讲视频,使得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到讲台上来演讲,同时教师还应当向学生就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简单的介绍与描述,使得学生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触,继而对于文章的学习也就更为主动和积极。
2.教学设计要做到灵活多样,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高中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是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重点以及关键,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收获,为了使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以及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应当做到灵活多变,依据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调整。
首先,教师可以依据相应的教学目标设置多个小的标题,所有学生从中抽取一个标题,依据自己所抽到的问题在课文中进行答案的寻找,之后鼓励学生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问题以及自己的答案之后再积极开展讨论,每个小组都可以推荐一到两个比较好的问题和答案在班级中进行公布,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的总结。
其次,教师依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学生之间可以就表演进行评价,在进行表演的时候要鼓励学生使用言语和肢体语言进行表达。
比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针对课文中林黛玉进大观园的这一片段要求学生进行表演,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需要学生注意的是,第一,要关注文章中对细节的描写,对林黛玉的性格进行仔细揣摩,第二,要引导学生透过这样的表演尤其是文章中关于林黛玉动作以及表情的刻画,对林黛玉的性格特征有良好的掌握。对于教师来说,之所以要这样对活动进行设计,主要就是对课程教学的学习目标作进一步巩固,同时也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进行互助学习的乐趣。
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可以针对课文中的一个话题,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充分的发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和讨论。
3.学习效果的检测。导学案的作用仅限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不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行检测,因此在使用了导学案之后,需要对学生一段时间内使用导学案后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检测出学生学习效果的最好方式就是考试,但考试的内容不能局限于导学案中的内容,如果考查的内容与导学案中的内容相同的话,那只能称这种教育模式为应试教育并非导学案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因此教师在设置检测内容时,应当按照检测能力的程度进行测试,重点考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运用,除此之外,还需要学生能够将考试内容与导学案的学习内容加以结合,这样才能够充分考查除了学生掌握的学习情况之外的能力的提升。但是,对能力的测试并不能够用分数来衡量,教师需要认真的阅读学生试卷中的内容,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作出一个公平的测定。对能力欠缺的同学加以监督和督促,对他们的能力提升作出单独的训练;而学习情况欠缺的同学,则需要及时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有的学生可能无法接受导学案这一教学方法,导致学习效果较差,因此需要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导学案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是当代高中语文高效课程教学的必然产物,但是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导学案应当是要起到导读、导听以及导学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真正实现多学少教的教学效果,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篇:浅析学案导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学案导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罗平樱花雨
【内容摘要】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活动过程,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平台。而传统的教学法是教师传道,学生接受;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听;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所以课堂气氛郁闷,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开发。本学年中我尝试目标教学,通过实践下来,对学案导学在教学中的运用有了深刻的体会,就学案导学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谈谈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学案导学
初中语文教学
问题
对策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成绩。我尝试互动式目标教学法实验教学。通过教学实践,我对学案的编制和使用有了一定的认识。我认为从教案到学案那是教学法的质的飞跃,学案不同于教案。教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怎么讲,而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开启学生智慧,调动学生积极性,发展学生知识和能力;前者重在教,后者重在学;前者以教师为中心,后者以学生为中心;前者强调“给予”,后者强调“拿来”;前者侧重“学会”,后者侧重“会学”;前者追求的境界是“谆谆教诲,诲人不倦”,后者追求的目标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虽然一字之差,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却彻底变换了,学案更能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新课程要求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①学案导学就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学案导学以其导读、导听、导思、导练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案实质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沟通教与学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构建知识能力的重要媒介。但是,由于观念上和方法上的各种原因,导致我们在学案的编制和使用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一、教师学生角色分工不明,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受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崇尚权威的影响,师道尊严的观念根深蒂固。甚至把教师这个社会角色神化了,树立了教师高高在上的形象。直到现在,仍然有很多学生认为老师的话全都是对的。由于老师的角色蒙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教师们潜意识里时时刻刻告诫自己,不能犯错、不能写错别字、不能说自己不懂、不知道,不能说错话。课文的理解角度是众多的,为了尽量少犯错误,语文教师们收敛起与众不同的见解,尽可能以教参为准;预先设计好完备的教案,带领学生走进统一的答案。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单向培养活动。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是权威的代言人。他以专家的姿态,将各种概念、法规、理论与经验强制灌输给学生,学生则背诵、记忆这些现成的知识。在这样的课堂上,教代替了学,学无条件的服从于教。许多语文教师滔滔不绝地说着别人的话,自己的思想很少参与课堂的教学,教师的自我是缺席的,个人真实的思想大多数情况下是沉默的。许多语文教师本身就成了应试教育的受害者,离开了教参不知开口讲什么。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至今还占据着中学语文课堂的大部分。例如,为了掌
握文言文的句式特点,以及一些字词的活用,教师便要求学生一个劲地背诵课文,却不知道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学习其他文言文中的同类句式、字词。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定位必然抑制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必然改变不了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存在的高消耗、低效率的局面。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②但是受传统教育自身业务能力的制约,以及应试压力的影响,我们在学案导学的尝试过程中,教师学生角色分工不明,虽然也尝试着把课堂还给学生,可是总担心学生掌握不全,教师仍不厌其烦的讲,生怕把那个细节漏掉。甚至有老师把学案当教案敎。教师完全取代了学生,把本应该学生独立完成的任务教师来完成,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使学案没有发挥其预期的作用,虽然搞学案导学,结果却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
二、学习目标不具体明确,操作性不强。
教师受应试思想的左右,在学习目标的设计时,只考虑教材的进度和知识点的落实,忽视了学案的导学功能,不能与学生的认知情况有效结合在一起,想当然的一节课制定很多任务,一课多得,结果贪多嚼不烂,导致学生每堂课难以完成任务,对学案学习丧失自信心。如在教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时,堂课要能完全通读课文都不可能完全做到,要完成这么多任务,其完成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势必造成有的滥竽充数,应付检查,有的完不成干脆不完成。大大挫伤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案导学形同虚设。
三、学习方法单一,自主、合作、探究搞形式。
学案导学的关键在于“导”,学习过程其实就是指导学生恰当应用学习方法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如何灵活应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是学案导学的关键。在我们的教学中,虽然也倡导自主,但教师导的少,教得多。有时为了赶进度,干脆取代学生把学习目标讲完,使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空间。在课堂中我把班级分成若干小组,设计小组讨论任务,但小组讨论难以完全落实。我班有80名同学,分成9组,每组8到10人,上课时分组讨论,教师没有时间每组都指导到位,讨论成了少数成绩好的同学发表演讲的舞台,绝大多数同学只是陪衬,还来不及思考时间就到了。课堂展示也只有少数组的少数同学有机会发言,其他同学只能充当听众。长此下来,以后的讨论有的同学干脆不参与,合作学习搞成了走过场,学习目标落不到实处。课堂探究教师引导不得法,学生思维打不开,探究缺乏广度和深度,所谓探究只不过是为了完成任务,成了课堂表演的一种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所得不多。所以,在复习时教师只有再详细的去补充讲解,课堂最终又变成老师表演的舞台。学生的参与成了摆设,教学形式最终又回到了传统教育模式上。
四、课堂练习设计不合理,达不到复习巩固效果。
课堂练习的设计目的是对当堂课所学知识复习巩固,是对所学知识的内化达标,提升能力的过程。但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课堂练习的设计出现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练习与课堂知识无联系,与学习目标脱钩。以《犟龟》一文
(三)、练习的量安排不合理,课堂落实不到位。有的教师老是担心学生的练习量不够,达不到复习的目的,在课堂练习中涉及很多的题目,学生在课堂上没时间全部完成,结果也是事与愿违。反之,练习题太少,学生不够做,容易转移注意力,达不到复习的目的。
面对学案导学过程中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学案导学也只能成为形式,要想让它落到实处,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我采用以下对策进行改变:
一、转变教师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新课程和新教材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③新教材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善于动手,这就要求教师调整改变教学行为和策略,转变角色,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传递者,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帮助学生解决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将自己掌握的各种知识、实践经验带到课堂中,促进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使他们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在愉快中学习,掌握新知识。教育本质上应该是民主的,只有民主的教育,才会有个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惟有自我意识的觉醒,才能有个性潜能的释放。所以,教师要重视营造民主的氛围,做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让每个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都得到尊重,有发言权,积极进取,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如在上《假如人类也有尾
巴》一文时,设计了这几个问题:(1)作者是由什么而想到人类会有尾巴?(2)如果人类有了尾巴,那么人类的尾巴该是什么样的?(3)人类的尾巴有哪些功能?(4)你们还有什么大胆的想象?要求同学们联系课文结合自己的认知发言,这种开放性问题无所谓对错,关键是引导学生淡淡说出自己的认识,限制没有了,顾虑也就打消了,同学们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虽然观点稚嫩,但一个个新奇的想法却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思维打开了,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学习目的也就顺利达到了。
所以说教师只有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转化为和学生并肩的共同探究者,在共同探究中共同发展。事实上,教师比学生知道得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那个神话早已被学生打碎了。如果教师再去维护所谓的“师道尊严”地位,只能被新课程无情地淘汰。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中心,通过相矛盾的事物引起学生认识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监测学生发现的反思,参与学生开放式探究,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研究方法和步骤。
在教学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教材为自己的学习服务,教师不应缠绵于知识点的微观课程结构之中,倾心于教学情况设计,而要成为教学资源的组织者。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合作是极为重要的,没有合作的教学是难以实施新课程的,或者说是无法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不仅是身体走下来,心灵也要走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交流,与学生一起活动,与
学生一起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在学《基因畅想》一文时,我让学生合作探究以下问题:(1)、请说说你对“基因”的认识及人类在哪些方面应用了这一技术。(2)、世界上的事物往往都具有两面性,基因工程会不会也有弊端,你想如何解决弊端?这些问题离学生生活较远,农村中学学生知识面又相对较窄,如果让学生独立做,既不易完成,完成效果也不理想。而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大家充分调动自己的信息储备,你一点我一点,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目标就顺利达到了。
二、学习目标要明确、具体、有可操作性。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④学习目标确定的前提是老师对文本教材的吃透,根据文本和学生的任知情况从三个维度去设计。如《春》一文的学习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2)、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春》是朱自清一篇优美的散文。教学之始,教师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新课。接着以富有表情的朗读,通过语音将新教材的信息输入学生大脑,就会使学生脑海中出现 春天生机勃勃繁花似锦的景象,以扩展学生关于春景原有图式的信息量,从而引起对教材的极大兴趣,进入一种审美境界。当学生理解了作品拟人、比喻、排比、叠音词等手法将春景表现得如此生动时,他们不仅惊叹于作品高超的表达技巧,产生对这些技巧愿意学习的心向,同时,也对语言所承载的情感内容:作者对春天向往之情、振奋之感产生共鸣。朗读时,即会声情并茂。随着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学生理解了作品运用象征手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由春天联想到人生、社会,表达出珍惜春天,为社会献身,为青春谱写壮丽诗篇的激情,心灵经历了这种由一般感情上升到天地之上道、人生之哲理,民族之理想的更为深沉、热烈、更具普遍性的人类情感的体验,并将这种情感化为一种自觉去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行为。《小溪流的歌》是一篇童话,学习目标是:(1)、能读懂童话,结合现实理解小溪流、枯树桩、乌鸦、泥沙、沉船等所蕴含的象征意义。(2)、学习小溪流热爱生活,不断进取,永不停步,在前进中不断成长壮大。要求学生读懂课文,读清寓意。所以,学习目标的确定,我觉得应抓住这几个方面:
(一)、目标要明确、具体,清楚直观。
(二)、目标要直切文本要点,力求一课一得。以免贪多嚼不烂。
(三)、目标要关注学生三个维度的发展。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个也不能丢。
(四)、目标设计力求贴近学生实际,方便易操作。
三、学习过程要紧凑,学习方法要有利于目标的实现。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⑤因而学习过程的安排一定要紧凑,教师要驾驭好课堂,力争在课堂上人人有事做,人人会做事。如在《济南的冬天》一课的教学中,我注
重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先让学生观察大自然中哪些景物最能表现出冬天的特色,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然后在课堂学习的时候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抓住景物哪些特点来描写的。在上《三峡》一文时,侧重在朗读,让学生在听录音、范读、自读中体会三峡特点,抓住文中体现三峡特点的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从而学习抓住关键词句来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如果人类也有尾巴》引导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思维模式,变换角度,对同一事物提出新奇见解。培养学生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创新思维的能力,并学会通过积极的创造性思维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有计划的合理紧凑的安排学习,根据文本情况、学生情况确定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把学习当做自己的事,学习目标就能有效落实。
四、课堂练习要能体现知识点的复习,有梯度。
这是学案导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练习的设计应紧扣本节课的 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在练习问题设计时,应注意多设疑,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使学生由未知到有知、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此入彼地掌握知识,增强学习能力。首先课堂练习要体现学习总目标,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巩固和复习,使知识点得以有效落实。我在上文言文《戴震难师》时,我设计了以下课堂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⑴重诺责,敦风义(敦:)⑵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券:
⑶归之,愕然不受(愕然: ⑷且父未尝语我也(语:
⑸先生是年乃能言(乃:
⑹盖聪明蓄者久矣(蕴蓄: ⑺日数千言不肯休(休:)))))))
⑻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何以:
2.指出下列词语古今不同含义: ⑴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
几何:古义
,今义
。⑵此非常儿也
非常:古义
,今义
。3.解释下列词语的不同含义: ⑴亡:亡何()其人亡())⑵然:朱文公何以知然()愕然不受(4.译句:
⑴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⑵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⑶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 ⑷此非常儿也。
这些都是本课中重点词句,能把这些题做会,这篇课文也就掌握的差不多了,以后复习也就省了很多时间。课文也得到很好的巩固落实。其次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
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的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如我在《石榴》一文的课堂练习中,我让学生用:“柔媚”、“争妍斗艳”、“忍俊不禁”造句。一般学生我只要求他们能用词分别造句,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我就要求他们用三个词连写一段话。这样,让各个层次的同学都能开动脑筋,经过思考完成练习。既避免了完不成练习使学生产生挫败感,又能启发他们每个人都开动脑筋,养成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最后,课堂练习的量要适当,课堂作业量的设计应以当堂完成为宜。量过多课堂上完不成,则老师对作业的过程无法有效监督,做不完的学生难免会想其它法子,作业不真实,作业的功效无法体现。量少学生一下就完成,又达不到巩固的目的。
总之,受传统思想和自身能力的影响,我在学案导学的尝试过程中,严重制约着学案导学的顺利实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只有转变观念,加强学习,深入研究,不断的总结经验,在探索中不断的弥补和改进,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使学案导学成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①、《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第四篇:对高中语文导学案教学存在的问题的考虑
一、“网络下载的教案+习题”成了“导学案” 的主要内容我们发现不少导学案是从网上下载的,练习不是网络上现成的习题,就是手中资料习题的再呈现。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这种“穿新鞋,走老路” 的导学案,其实际操作意义无法达到理想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似乎“导学案” 只是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花架子”而已。而对于那些还要忙着设计实际中的课堂教学的教师来说,这显然加重了负担。其实,导学案的编写过程应恢是首先经教师集体研究、然后个人备课、最后集体研讨制定。然而,在现实操作中,往往是备课组将本学期教学任务进行分摊后即由教师各自分头去备课,教师按照学校规定的形式编写好,由组长审核后印发给学生。名日审核实际上只不过登记签名而已。整个过程实质上只是个人备课这一步,而“首先经教师集体研究”与“最后集体研讨制定”
二、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的理念在多数导学案中未能得到体现导学案的基本教学方式是问题式导学,即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形成一个个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问题” 是关键、是核心。“提出问题”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事关整个教学环节的成败,可是我们在不少教师所编写的导学案中看不到能引起学生深入探讨的问题。他们往往在阅读教学中将教学活动表面化、思想教育刻意显性化,就容易冲淡阅读教学的语文味。发表职称论文加微信:LSN2020
教师好比导游,学生好比游客。教师要发挥领队的作用,学生则要学会自己欣赏风景。教师要重视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那么怎样才能设计出好的问题呢?这就要求教师每一节课都要回答好一个问题: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你要引导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这要解决课堂学习目标问题。教师必须明白自己学生的基础、需要与准备,必须关注语文学科的特点,必须体现文本的特点。要善于选取体现学习需求、有价值的教学内容。面对一篇课文,教师首先要在认真研读、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合理地挖掘、整合,最后设计出理想的主问题来。所谓“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上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而言的,是指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重要问题。有一位教师在上《牲畜林》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牲畜林》的背景是战争,我们却几乎嗅不到一丝血腥味,也看不到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卡尔维诺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中写道: “我的写作方法一直涉及减少沉重??文学是一种存在的功能,追求轻松是对生活沉重感的反应。”用文学的轻松对抗生活的沉重,以这样的方式反思战争,比纯粹表现战争的沉重与残酷更令人深思,更有力量。
三、教师把课堂教学内容全部“定”在完成导学案上在听课教研的过程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教师把导学案当成了习题,从头到尾,按部就班,缺乏变幻,机械僵硬,课堂气氛依然沉闷,效率依然低下。不少教师在有人听课时,总担心如果完不成导学案的内容,会被认为课堂教学不完整(事实上大多数评课教师也正是这样理解的),结果课就显得比较“赶”,学生的活动就显得不那么充分了。比如本来该让学生作个性化朗读的却改为齐读,本来该给以适当的思考时间的却不敢从容等待了,本来应该呈现长一点时间的投影就匆匆忙忙地晃过去了,时间是挤出来了,效果却不够理想了。
显然,把课堂教学的所有都圈定在“导学案”这张纸上,是一种消极的教学行为。人是个性化的,共性永远代替不了个性,人只有在自己的知情意系统中才能成长。导学案是以课时方
式呈现的,一节课一张。导学案教学特别强调课前预习自学,学生须有足够的时间,这决不能依靠课间的几分钟,因此学校应安排自习课让学生在讲课之前有时间研读导学案。学生预习越充分,上课时主动性越能显现出来,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教学过程就会流畅起来。“以学定教”是要求我们在思想上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操作中落实如何让学生能接受教师的“教”。教学中也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教的内容少了,学生由于内容聚焦而学得更加深入透彻;如果不愿割舍,教的内容太多,学生则可能因为精力分散或知识庞杂而蜻蜓点水,反而难以达到预期目的。为此教师在教学中也需要学会做减法,只要确保主要教学内容,就足以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不必担心教学内容删减后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第五篇: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陈 谦
(福建省邵武四中)
摘 要:高中语文教学是高考的重要科目,是基础学科之一,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拓展视野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方法具有多样化特点,语文教师应该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适应学生发展,尽量让高中语文课堂变得活泼生动,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对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问题;对策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已经成为所有高中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的问题,因为高中语文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的高考成绩,也关系到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目前,高中语文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了更多的素质教育,每个教师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虽然方法不同,但是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然而就目前我国高中课堂教学来看,课堂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课堂效率有待提高。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1.教学目标单一
很多教师对新课标的教学内涵没有彻底搞清楚,在教学改革上只是注重形式改革,并没有实现教学内容改革,仍然将高考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更注重讲解知识点,针对考试大纲进行有重点性的教学,而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标准是更加注重教学过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究教学方法,要积极开发学生品德和任何的内在潜质。
2.盲目尝试现代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具有改革创新的目的是值得鼓励的,但是教师不能盲目地进行教学手段的变化,在一种教学手段尚未成熟的情况下,盲目应用可能带来更多的消极影响。例如,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传统的课堂用多媒体“打扮”得“高贵”“华丽”,此时,学生只能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多媒体上面,更少地关注语文知识本身的学习。这样的学习过程其实并不理想,反而更加影响学生的学习意志。
3.教师综合素质不高
教育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任何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接受最
好的教育。所以,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已经不再局限于教师的学历,更加注重教师的综合素养,对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目前,高中教育仍然将升学作为教学目标的主导,对教师的考核要求也和升学率挂钩,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在这种情况下,有些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和升学率,不顾教育的初衷,采取很多不恰当的教学,给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和学习负担,让语文学习成为一件令人苦恼的事情。
4.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
很多学生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不存在问题,与他人沟通交流没有障碍,进而这些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认为没有学习的必要。但是很多学生的语言没有逻辑性,书面表达随心所欲,这使得学生对事物缺乏正确的判断和分析,语文能力较差,直接影响到其他学科的正常学习。
二、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1.实现教学目标多样化
由于我国目前仍然实行应试教育,所以高中语文教学仍然需要以学习知识、提高成绩为主。但是高考绝对不是教学的唯一目标,高中语文教学依然要实现教学目标多样化。语文教学是基础性学科,拥有较好的语文基础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深刻领会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的任务要求,不能将教学改革形式化,要将改革彻底贯彻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
2.增加教学元素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借鉴英语口语课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语文学科不再是一门头疼的学科。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过于枯燥乏味,很多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如果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没有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教学也不能提高教学质量。
3.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综合教学水平除了学历达标,还要求教师熟练应用新媒体进行教学;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教学知识,还要掌握更多课外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视野。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成绩并不能成为考核学生的唯一标准。所以,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必须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及综合素质,对教师的考核也不应该以学生成绩作为唯一标准。
当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仍然存在问题,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为学生着想,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对教学方法进行积极改革与创新,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在提高语文成绩的同时,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丽莉。高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6)。
[2]陈佳新。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J]。文学教育:中,2011(03)。
[3]李婧姝。浅谈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对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3)。
[4]张晓东。试论高中语文教学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