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初中作文教学 黄绮华
“核心”有道 “落地”无声
——谈语文核心素养在写作教学中的落实
潮安区江东中学
黄绮华
教育领域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在核心素养的视野下,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怎么教?怎样才能教出新意,教出成效?一直以来,不少教育工作者为之花尽心思,殚精竭虑,总结了很多经验,然而收效不高,它成为制约语文教学的瓶颈。到底如何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成了语文教师不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其实,如能换个角度思考,找出目前作文教学的主要问题,或许能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有益的启发。
我认为,学生作文兴趣普遍不高,作文的质量不够理想,固然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如果抛开社会环境、教育整体性的问题暂且不说,只着眼于教师的教学这一头来看,主要问题有二:一是教师教读课文与写作指导严重脱节,没有发挥课本范文的借鉴作用;二是教师一味强调写作方法,重视写作前的题目布置和写作指导、作后的批改和评讲,而过程中写作知识的传授和写作方法的介绍却微乎其微,尤其是对学生最感困惑的“写什么”“怎么写”等问题缺乏有效指导。因此,要改变作文教学的现状,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应当着眼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努力让作文教学真正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给学生切实管用的指导。下面就本人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尝试谈一点教学经验,以实现与同行的研究与探讨的目的。
一、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凸显学段语言建构与运用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于老师的这段论述告诉我们:文本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而且是习作训练的直接资源。但是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似乎是并行的线。我们对文本资源的利用较多地停留在对教材文章的改写、续写等方面,而且这类改写和续写往往因为缺少阅读教学必要的铺垫,大多并不是非常理想。狗尾续貂和胡思乱想也使得很多教师并不喜欢课后的续写与改写练习。我认为这种现状无疑是对文本资源的莫大浪费。事实上,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绝大多数是文质兼美、凝聚着人类美好感情的文化精品。作者在创作时,对于文章的谋篇布局,谴词造句等都会反复推敲,仔细斟酌。其实不管站在哪个角度来看,课本里的课文就是范文。在教学过程中,字词教学就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阅读教学要注重对字词的理解,从而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不同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注重教材中词语积累,增加学生的作文词汇;品读教材中的佳句,尽情抒发情感;学习教材中写作方法,学会合理地谋篇布局。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能以文本为写作的突破口,充分利用文本资源,挖掘习作“泉眼”,就能进一步发挥课文的“典型”优势,激发学生写作情趣,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实现读写双赢。
例如指导学生写出人物个性,与其大谈什么“说的比唱的好听”、“走进心灵世界”这些抽象的技巧,还不如让学生感受、评价教材《孔乙己》、《变色龙》、《故乡》等经典文段。因为从知识的分类看,写作技巧还属于陈述性知识,它在写作课上的呈现更侧重告诉我们:写作的技巧“是什么”,是“怎么样”的技巧等,具有静态的性质。而让学生对课文的经典文段等进行评价和修改,然后教师再进行有意识的指导总结,可以更快地将这类写作技巧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即“怎么做”和“做什么”。这些具有动态性质的做法,可以指导学生写作技能的训练与促进技能的形成。
语文教材中可以读中学写的资源非常丰富,不胜枚举。总之,感知是认识的条件,理解是认识的加深,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迁移是综合技能的再现和运用。学生从阅读的材料中获取知识进而转变为写作能力,最终通过“读”和“写”双重逆转过程才能把书本的知识转化为技能,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不断创新,彰显个性。
二、重视写作过程指导,关注主体思维发展与提升
我们知道,思维是作文的前提,是作文的第一要素。夏丏尊说过,“表达之道即为思想之道。”学生通过写作得以优化的思维品质是多方面的。审题涉及思维的深刻性,立意既涉及思维深刻性品质,又反映思维独创性品质。构思既涉及思维灵活性又可反映思维的独创性。修改(包括修改提纲,修改全文等)则集中体现思维的批判性品质。每一位语文教师都痛切地感受到:“不会思考,不愿思考是学生写作的痼疾。”如何突破这瓶颈,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
张中行先生曾说:“写作教学的基本要求应当是:教会学生写通文章(包括写好字),并在写通的基础上逐步求得写好,达到能表现出一定的新意、创见和特色。”由此可见,学生的写作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而指导应体现在写作教学的全过程中。并在实践过程中,关注主体思维发展与提升,自觉地引导组织学生了解其思维品质,优化其思维品质。
写作的起始阶段,教师应以明确的学习任务作为启动和组织学生写作的操作把手,使学生明确“写什么”。动笔之前先要求学生进行构思(或打腹稿),围绕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安排详略主次,理清通篇思路。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补充写作的基础知识,或引导学生回顾、阅读教材中的范文,或传授有关写作知识,或介绍写作方法等,为写作教学寻找根基,为学生掌握技能奠定基础,让学生明白“怎么写”。在这个基础上,给学生适当的写作空间和时间,进行课内练笔。
作文讲评的过程,也是思维火花碰撞的过程,教师可推选出具有显著特色或明显不足、或带普遍性问题的典型习作,营造自由平等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教师权威的勇气,鼓励学生发现真理。展示、鉴赏、评析、交流,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或言其短,或言其长,或谈成功,或谈失败,或谈感受,或提问题,或谈经验,或说困惑,让学生在不断的对话中唤醒主体的思维并不断深化。
教师总结也必不可少,教师可结合当次作文的训练重点,整理出这次写作及评改的情况,在全班进行针对性点评,总结经验,肯定成绩,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同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及改进办法,使学生对作文中的问题的认识提高一个层次,主动调整自己作文的方向,真正让学生有所悟,有所得,写一回,有一回进步。如能以课内的写作引导课外的练笔,以课外的练笔作为课内写作的延伸和补充,这无疑也是值得我们尝试的一种提高写作效率的有效途径。
但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是教师都知道的教学原则。我们强调“有所作为”,要求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学内容与客观实际合理安排作文教学的序列,明确每次作文教学的训练重点,教学设计关注写作前学情的预估,课堂指导过程着力于学生的疑难处、困惑处,作文评讲过程应具有针对性。同时切忌“过度作为”,还应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体验、表达,才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倡导读写结合,内化践行主体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语文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阅读是吸收,也是积累。作文是内化和运用。只有在阅读中“厚积”,才能在作文中“薄发”。因此,在写作教学中,也应倡导读写结合。
人教版教材中有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为学生语言实践提供了空间,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一篇篇好的范例。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多种形式地读,有个性地读。学生读通,读懂,读出感情,就能使作品的丽词佳句,优美意境及人物精神,缜密思路和观点主张积累于学生胸中。边读边思,不仅要想文章中哪些是美的,还要思考文章里怎么表现美的,通过理解和玩味,想象和联想,领悟作品所揭示的生活内涵,得到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激发创造美的冲动。
写作是一种倾诉,是信息吸收后转化为内在能力的表现。教师要指导学生模仿美、表达美、创造美,按照美的规律创作出美的文章。让学生读了写景状物的文章会试着用笔来歌颂伟大祖国的壮丽河山,读了记事写人的文章会试着抒写生意盎然的生活情趣,讴歌高风亮节的人物形象,鞭挞身边的假恶丑。
例如在《背影》一文结束时,我让学生根据文章所写的至深的父爱,联系自己的生活阅历,写一篇题为《妈妈的背影》的记叙文。学生此时一定不会感到无话可说,因为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的审美感受已经被调动起来,并激发起他们创造美的愿望。再比如我们学习《春》这篇文章时,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多美的一篇文章啊!读了这篇文章,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呢?你能根据对这些美的感受创作一幅书画作品吗?让我们来比一比,赛一赛。此题一出,定会激起学生创造美的欲望。
教学的主体在于学生,作品中的人文意识,美感因素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达到主体与客体互渗互融的审美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与个性差异,设计教学活动,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之自觉成为审美活动的主人,从而获得主体的创美能力。语文教学应当通过读、思、议、练、评的训练环节,把知识转化为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
四、积累语言文字,实现文化传承与理解
要写好作文,仅仅学习几篇课文,几本语文书是远远不够的。鲁迅先生说得好:“学好课内的东西只是学好语言的一半,另一半要靠课外学习去获得。”大诗人杜甫也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多读书,读好书,不仅可以开拓视野,陶冶性情,积累精华,博采众长,而且有助于观察世界,体味人生,从而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日久天长,潜移默化,写作水平自然会提高。所以,要使学生脑子里的材料更加丰富,除了要着力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还要努力扩大学生的阅读。让学生通过主题阅读、背诵古诗、国学经典、鉴赏优美文段,给学生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让学生多积累美的语言,从文字资料中采集写作的材料,实现文化传承与理解。
为了让学生及时地经常地从书刊中汲取营养,我们可以从每周的语文课时中抽出一节专门让学生阅读。教师可以利用这一节课,给学生引进时代流水,选读时文精品,让学生吸收到最新信息,也可以选读古诗文,由学生轮流上讲台讲解赏析;教师可适当向学生推荐文艺作品、科技读物,也可以对报刊杂志上的时文进行评价。每周只需一节,便能增加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积累起写作的好材料。
除此之外,我们每周可以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到图书馆阅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多了解当前的社会形势、古今中外的重大事件、名人名言等,并要求学生养成阅读时动笔的习惯,做读书摘记和阅读卡,做好读书笔记,然后组织他们举办读书会、读书交流会之类的活动,把阅读课所得到的内容进行交流,使学生获得更大利益。
当然,博览不能“烂”,如果平均使力,消耗大量精力,就会得不偿失。因此,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对书刊的购买与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增加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积累起作文所需的各类材料。
总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要把学生写作实践活动与核心素养培养结合起来,通过教、学、写来实现学做一体,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养。
第二篇: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泉州师范学院
苏明强
【说明:本文刊发在《教育视界》2016年12期】 摘要: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本质、数学四基、数学四能以及数学思考在更高层次上的综合、抽象与概括。在教学实践层面上,从数学本质的角度挖掘教材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从数学四基的角度分析教材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从数学思考的角度设计教学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核心素养;数学本质;数学四能;数学思考
自从2014年3月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提出“核心素养”以来,引发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林崇德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未来基础教育的顶层理念。
与此同时,数学教育界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数学核心素养是什么?都有哪些?二是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该如何教学?前者是理论性问题,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认为:数学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后者是实践性问题,在教学实践层面上,贵州师范大学吕传汉教授提出了“三教”策略,即“教思考、教体验、教表达”,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从数学核心素养的角度,提出判断一堂数学课的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无论教学中采取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或模式,应更加关注自己的教学是否真正促进了学生更为积极地去进行思考,并能逐步学会想得更清晰、更全面、更深、更合理。还指出“与此相对照,这显然又正是当前应当努力纠正的一个现象,即学生一直在做,一直在算,一直在动手,但就是不想!这样的现象无论如何不应再继续了!” 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教授认为: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教师要抓住知识的本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知识的本质,积累思维和实践的经验,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笔者认为,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本质、数学四基、数学四能以及数学思考在更高层次上的综合、抽象与概括,在教学实践层面上,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教师从数学本质的角度挖掘教材,从数学四基的角度分析教材,从数学思考的角度设计教学,下面,以《确定位置(数对)》一课展开说明,与同仁商榷讨论。
一、从数学本质的角度挖掘教材
从数学本质的角度挖掘教材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的教学内容,认真思考三个问题:是什么?从哪来?到哪去?其中,是什么?是挖掘教材的根本性问题,是追问数学本质的一个核心问题,它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度挖掘和本位思考。从哪来?到哪去?这是两个辅助思考的问题,是从知识生长和发展脉络的角度梳理教学内容,因此,是什么?从哪来?到哪去?这就是数学本质“三维一体”的分析模式。
比如:《确定位置》一课,这是方向与位置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数对”的概念。然而,数对的本质是什么?这是教师备课时必须深入思考的根本性问题,笔者认为:数对是物体位置的一种量化表达,这里包涵两层含义,一是数对是位置的一种表达形式,二是数对是位置的一种量化表达,物体的位置通过“量化”就能达到精确表达的目的,有了数对,我们就能够精确找到或判断某一处的具体位置,这是借助数对表达位置和使用其他方式表达位置的最为本质区别。那么,“数对”从哪来?其实,在学习数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前、后、左、右、上、下”和“东、南、西、北”等方位词,在生活中已经可以借组方位词表达物体的大致位置,但是,无法达到精确表达物体位置的目的,为了准确表达物体的位置,通过量化处理,就产生了数对这一表达形式。最后,我们还必须思考一个问题,“数对”又到哪去?在小学数学中,由于还没有正式引入坐标系,因此,就把这种量化表达形式称为数对,在中学数学中,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这时我们就把这种表达形式称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其中是横坐标,是纵坐标,到了大学数学,由于已经给出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概念,这时就用表示三维空间中点的坐标,其中是横坐标,是纵坐标,是竖坐标。
通过以上分析,为了在教学中能够更好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备课时应该认真把握“数对”的数学本质,在教学中,通过设计一些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物体位置表达从不精确的到精确的过程,感受物体位置精确表达的必要性,体会物体位置量化表达的优越性,不仅能够理解数对的含义,而且经历了数学建模(量化)的过程,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二、从数学四基的角度分析教材
从数学四基的角度分析教材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基础,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尤其是抽象思想、推理思想和建模思想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工作中应该养成自觉从数学四基的角度分析教材,为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好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比如:《确定位置》一课,从数学四基的角度进行分析,我们就能够从“结果”和“过程”两个维度更好的把握教学目标,从结果的角度分析,本节课的基础知识是“数对的含义”,基本技能是“正确读写数对”“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位置”;从过程的角度分析,数对是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并用符号进行表示,从这个层面上看,本节课蕴含的基本思想是抽象思想,具体包括数形结合思想和符号表示思想。前面已经分析,数对的本质是物体位置的一种量化表达,它是物体位置表达方式从粗糙到精确的一个飞跃过程,从这个层面上看,这里还蕴含着建模思想中的量化思想。在本课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体会用数对表达位置的必要性,理解数对的含义,从这个层面看,这节课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操作活动经验和思维活动经验,为后续数学学习奠定重要的经验基础。
我国长期重视双基教学,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角度分析教材,已经普遍成为教师教学的一种自觉行为,因此,数学四基分析的重点在于从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教师应该从知识的数学本质和发生过程两个维度去挖掘背后所蕴含的数学思想,从操作活动和思维活动两个维度去思考所能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将为教学设计提供重要帮助,为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奠定重要基础。
三、从数学思考的角度设计教学
从数学思考的角度设计教学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根本保证。数学思考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想法,这是数学课堂的价值取向。数学思考常常伴随着问题解决,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是数学思考的质量和程度的一种重要体现,因此,教师应该从数学思考的角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时,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站位要高,基点要低;由浅入深,深入浅出;明暗交融,和谐统一。教师设计教学时,要站在“数学思想”和“数学本质”的高度上,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起点”作为数学学习的基点,通过“由浅入深”的方式,启发学生数学思考,达到“深入浅出”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主线设计上,要把“问题解决”作为课堂教学的明线,把“数学思想”作为课堂教学的暗线,力争做到“明暗交融”“和谐统一”的境界。
比如:《确定位置》一课,教师从数学思考的角度,启发引导学生经历物体位置表达方式逐步优化的过程,体会数学中的数形结合思想和量化思想,可以做如下教学设计。
第一,感受三维空间中物体位置的表达。教师可以数学游戏,创设一个简单的对话情境“A问:你在哪里?B答:我在这里。”这个简单对话情境,本质上是一个三维空间物体位置的表达问题,由此导出本课的核心问题(位置)“在哪里?”并引伸出一系列的数学思考:找得到?为什么?怎么办?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初步体验由于物体位置的表达不准确,没有任何的“参照”,导致无法找到对方(无法准确确定位置),体会进一步完善物体位置表达方式的必要性。
第二,体会二维平面上物体位置的表达。教师可以通过选取两个学生做一次游戏,让学生A面对同学,学生B认真看老师在黑板上摆放一粒红色圆形“磁铁”的位置,老师把圆形“磁铁”拿走后,让学生B把看到的位置跟学生A说(学生B会说“在黑板上”),教师再让学生A转过来在黑板上寻找红色圆形“磁铁”的位置(学生A找不到)。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在黑板上”,这样的位置表达形式只能初步确定物体位置的大致范围,无法准确确定物体的位置,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必须进一步优化物体位置的表达方式。第三,体会一维直线上物体位置的表达。教师可以再选取两位同学(C和D)再做一次游戏(规则同上),在黑板上摆好一粒红色圆形“磁铁”作为“参照”后,在它的旁边再摆放一粒黄色圆形“磁铁”,让学生D看着黑板上黄色圆形“磁铁”说出摆放的位置(学生D会说“在红色磁铁的右边”),这里的表达方式得到了优化,不仅借助了“参照”物“红色磁铁”,而且借助了“方向”词“左右”进行表达,虽然进一步缩小了物体位置的范围,但是学生C依然找不到黄色磁铁的位置,无法准确确定位置,让学生体会到还需要进一步优化物体位置的表达方式。
再做一次游戏,教师可以再选取两位学生(E和F),在红色磁铁旁边先放一根一拃长的磁条再放一粒黄色圆形“磁铁”,引导学生思考这个位置该如何表达?此时,学生F会说“在红色磁铁右边一拃长的地方”,学生E根据听到的这一位置信息,便能准确找到黄色磁铁的位置,这里让学生体验借助“参照”“方向”和“距离”就能准确确定物体的位置,“距离”在这里起到关键性作用,学生就初步体会到“量化”表达的准确性和优越性。
第三篇:核心素养视野下的习作教学观
核心素养视野下的习作教学观
一、习作核心素养的认识与理解
对于“核心素养”,提出伊始,语文界进行了充分阐释,并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基础上,形成了“语文核心素养” 的基本认识,即“语文核心素养”包含四个维度: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这四个维度之间存在何种联系?如何整合为有机整体?王宁教授这么解释:“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与言语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是基于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综合体现。”从这种论述角度出发,可以看出“言语品质”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言语经验”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培养,应该包含在“语言建构与运用”之中。“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石,其他的素养都是融于“语文能力”培养之中的。
那么,习作课中的核心素养,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在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审美、文化等综合素养。
二、课程标准中习作目标的层级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部分的总目标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在总目标的要求下,小学阶段又详细分为三个学段目标。细读学段目标的各项要求,可将其剖析为几个层面:
第一层面,写作意愿。“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述”“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注重写作兴趣的培养,懂得写作的目的在于交流与表达。
第二层面,写作内容。写自己想说的话,“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从自己原始的认识到内心体验,再到刻意观察,随着学生对周围事物与社会认知的加深,不断提升要求。
第三层面,写作技能。首先在表达方面,不拘形式写,写简单的纪实或想象作文,分段表达,学习常用的标点符号。其次在修改方面,从学习修改,到主动与他人交流。
第四层面,写作认识。首先是写自己的心里话和想象,其次写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再到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写作不仅仅是应对练习与考试,更是写出自我的认识、对社会的认识、个人的成长,是一种写真情、抒真情的自我表达。
三、课堂教学中“习作四有”
习作指导与评讲课堂教学之中,如何体现习作核心素养的培养?如何达成课程标准的四层目标?具体体现为“习作四有”:
1.有兴趣想写――写作意愿。学生有兴趣想写作,乐于表达,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只有调动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爆发写作动力。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写作(修改)的情境,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其内在的写作欲望。
如习作《未来的交通工具》的评讲课,可先回顾上一节课“当一日小小设计师”情境,唤醒学生对活动的记忆,接着,呈现多幅学生设计图,最后,邀请多名学生登台介绍。可设立小作家光荣榜,分设“书写认真奖”“语句通顺奖”“典型事例奖”等等,一是激发兴趣,增强信心,使学生乐写;二是正面引导,树立榜样,让全体同学有学习、借鉴的榜样,有努力的方向。
2.有内容可写――写作内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话可写是许多学生最头疼的事。习作内容来源于生活,不能凭空想象。教师应创造条件,解决写作素材问题:
一是创造条件,引导观察,让学生有话可写。可进行一次体验活动,在活动中用不同感官去观察体会;可创设情境,学生摇身一变,成为设计师,设计未来的交通工具,引导学生从外形、功能去观察,阐述自己的发明创造;可回放活动视频,从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二是唤醒记忆,挖掘积累,让学生有事可写。可用图片再现生活场景,唤醒学生对有趣之事的美好回忆;可用话题讨论,勾起学生对往事的深深回忆……
3.有方法会写――写作技能。学生愿意表达,有话可写,还需要把生活中的素材,通过思考、联想、想象加工串联,用通顺、连续、生动、形象的语言,借助各种语言形式描写叙述出来。
一是语言示范。模仿是人的天性,习作是由仿写到独立写的学习过程。可以将整篇范文或优秀片段,作为学生模仿的样本。
二是细节锤炼。如中年级习作“?一次体验活动”写体验内容,可以抓住“想、做、说”三个字,既有动作、语言,可见可闻,实实在在,也有内心活动、思想情感,虚实结合。
三是锦上添花。习作要有点睛之笔,如文题、中心句、过渡句。要注重文题的提炼、推敲,重视文章过渡句的训练,如何承上启下。
4.有感受去写――写作认识。习作教学中,应注重情感真实,唯有真情才能让学生乐于表达,唯有真情才能让读者心灵颤动。如习作“记一次体验活动”,可引导学生体会范文中事前、事中、事后作者内心的感受,学习范文的表达方式。
四、习作课堂的“三组关系”
1.“点”与“面”的关系。小学习作教学不是一堂课要解决所有问题。一堂习作讲评课,不少教师从选材到指导,从布局到文题,评讲可谓面面俱到。可是,一堂课能解决得了这么多习作的问题吗?一课一得,一课有一个侧重点,勿贪多求全,而要重点突出,让学生在描写、选材、文题等方面,每次有一点突破,有一点通透。
2.“讲”与“练”的关系。习作指导课,时间安排要合理,好比游泳,教练在岸上讲十分钟,不如下水游一分钟。有的教师对例文分析过多,指导过多,留给学生写作修改的时间很少,导致讲了不练或练不扎实。所以,讲练结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3.“动”与“静”的关系。习作教学中,“动”的不仅仅是教师与个别学生,要让学生都“动”起来,用所学知识,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评学生习作,在别人的习作中反观自己的习作,在交流合作中升华对习作要点的认识、对技能的掌握。课堂应是全部学生的课堂,是全体学生思维碰撞的场所,不应是教师走流程的舞台。
(作者单位:扬州市宝应县泰山小学)
第四篇:基于核心素养下作文的教学
基于核心素养的作文改革探讨
作者:冯雯
作者工作单位:
厦门市金山小学
摘要:核心素养的兴起,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掀起一个新高潮。核心素养研究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育视觉的变化,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解读与具体化,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方面。核心素养体系与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有着“1+1>2”的关系。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的最重要的一门学科,长期以来一直面对着困境,局面一直是:“是:“灌、乱、搬、慢”。自第八次课程改革以来,国家站在全球发展的高度,肯定语文这门学科的价值与地位。语文课程为培养明日之必需人才提供支撑,承担弘扬民族精神的重担。本次探讨以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为主进行探讨。目前的我国的语文教学,由于国家层面的政策与历史原因,长期以考试及分数的导向,使得老师们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课本知识上,而忽略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培养。尤其是作文,作文不仅仅是人们用来进行社会交际和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社会衡量一个文化人价值得重要标准。学生作文更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体现学生综合素养的的重要尺度。然而,作文教学一直都是学生迈不过去的“坎”,更是语文教师心理的“痛’。
关键词:核心素养、作文教学
自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框架颁布以来,随着对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开始逐渐深入到语文课程改革中。而笔者的关注的是小学语文方面。尽管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育的热点,但是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中高段的作文教学仍然是空白地方。鉴于与小学语文教师教师交流中,发现自2016年9月起,学校的教研主题都围绕着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已经渗透各个中小学。基于当今作文教学改革的背景,笔者试图进一步分析,探索有效的作文教学策略。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主题作文探讨的价值
1、有利于深化作文教学改革,更新作文教学的理念。
语文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言文字的能力包括口头语言的能力和书面语言的能力,而书面语言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写作能力。一般作文教学由于缺乏系统的作文教材再加之很多时候教师认为阅读教学教的好,作文教学自然而然也会比较好等一些错误的理念。笔者试图通过基于核心素养下作文教学的探讨,力图可以突破作文教学的瓶颈期,更新作文教学的理念。
实践意义
2、有利于有效地指导小学作文教学实践。
笔者在研究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要素的基础上,通过找到现阶段我国小学作文教学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上的不足。立足金山小学中高段的作文课堂的实践,通过收集资料与查看外文文献等各种方式途径,提出帮助我国作文教学转换教学思路,拓展教学视野,找到更加有效地指导教学实践的方法和途径,切实有效地指导学生培养语文核心素养,达成教学总目标。
二、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
1、学生作文缺乏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以及人生的真实感受。由于长期以来固化的考试制度以及主观类型题目的评价缺乏有效的体系,使得很多学生对作文的态度比较冷漠。大多数学生把作文看作是一种任务,没有任何兴趣和情感而言。
2、缺乏生活体验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作文即是生活,生活即是作文。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我们的学生由于缺少对生活的体验,缺少对生活的观察,以至于我们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缺少有意义的内容。
三、作文教学有效的探讨措施
1、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有效作文教学体系
语文的核心素养不仅仅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更重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针对此,笔者认为在进行习作的时候,要适当的渗透语用能力的训练点。语文的课程资源是非常广阔的,要让我们的学生开放具有活力,那么我们就要善于利用这广阔的资源。因此,我们要引导我们的学生认识自我,参与生活,关注社会等。例如:我们学校组织学生参观马戏团,在游玩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园中的小动物的外形、动作,观看马戏团演出的时候,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结束这次秋游之后,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和体会,通过相互的交流,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进而激发学生的习作的兴趣。体会交流之后,鼓励学生将其中的感受选择自己最难忘的一个场景进行200字的小作文。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如果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一味的引导学生进行命题作文的写作,久而久之我们的学生就失去了对语文的兴趣。因此,我们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语文,借此训练我们的学生。
2、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写作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对于中高阶段的学生,要指导他们根据写作的需要搜集素材、采用走访、考察。学生可以将自己在这一过程中的收获记录下来。
3、重视写作过程中美育的渗透
核心素养提出了“审美教育”,在进行作文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我们的学生长期处在应试的背景下,一味的掌握过多的作文写作的技巧,进而忽视了作文写作过程中的对美的把握。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辩证统一。语文充满了美育,如果说语文课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的丰富的材料库和演练场,那么作文便是美育的开花结果处。在小学阶段,引导学生进行写景、叙事、写人是我们常见的内容。那么如何引导我们的学生在进行写作的时候,渗透美育,这也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我们在教材中引导过学生学习过“孤帆云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通过体会这奔流而去的滚滚长江水,通过一个“尽”字体会李白对友人的深厚的友情。作者借景抒发的情感,进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给人以美的感受
。我们可以借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借景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基于核心素养的作文教学探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语文课程给予学生的东西依然还有很多,相信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之下,作文教学也会找到自己出路。
【参考文献】
[1]蔡清田.课程发展与设计的关键DNA核心素养[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09.
[2]施久铭.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J].人民教育,2014(10).
[作者简介]:
冯雯(1992-),女(汉族),籍贯(河南新乡)。硕士,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方向。电话:***,邮箱:450824143@qq.com,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金山国际1号楼
第五篇:核心素养视野下的课外阅读教学(小编推荐)
优化课外阅读教学,培养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视野下的课外阅读课教学策略
课外阅读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课堂是教师影响学生的主阵地,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资源有效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笔者拟结合几年来对课外阅读教学的思考和实践,谈谈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外阅读课堂教学策略,以期能抛砖引玉。
一、加强课外阅读课指导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然选择
核心素养包含了哪些基本要素?《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
任务的意见》把构建核心素养立于深化课程改革的基础地位。“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来自三维目标又高于三维目标”,(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余文森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 年第1 期)核心素养的提出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仅仅满足于课本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忽视课外阅读教学的语文课堂教学只能是“半截子”,不完整的,因而有必要让课外阅读走进课堂并加强指导,这是课外阅读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所决定的。
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尹健莉把课外阅读比作促进孩子成长的魔杖。阅读以文字为载体,一个善于阅读的人,能从阅读过程中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字,发展良好的语言感受能力,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感染。现代社会是开放和信息化社会,要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提取所需,需要能对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和应用,这与人的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直接相关。阅读的过程是读者与古往今来的圣贤精英精神相遇、思想交流的过程,善于阅读的人能从人类的宝贵遗产中汲取精神营养,在思想的盛宴中获取真知灼见,在浮华的现实生活中保持心灵的宁静。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曾说过:“文学名作的阅读,就是一种发现与开掘,既是对作品所描述的已知、未知世界的发现与开掘,也是对自我潜在精神力量的发现与开掘。说到底这乃是对‘人’的发现与开掘。” ②钱理群我的教师梦:钱理群教育讲演录(随笔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杨鹏加强课外阅读课指导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从此意义上来说,加强课外阅读课指导着眼于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丰盈和完善自我,着眼于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是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终极目标。
二、课外阅读课堂教学实施的现状
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早已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新课标并未对如何指导学生的课外 阅读提出明确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一线教师在课外阅读指导的路上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同时,初中阶段教学面临考试和升学的压力,课外阅读的课堂教学往往处于顾此失彼的状态,主要表现在:
1、随意性强,缺乏系统性
课内阅读教学在内容、课时、评价机制甚至教学实施等方面有系统的安排和设置,教师 对教什么、如何教都了然于胸,而对课外阅读教学却很少有一个详细的实施计划,随意性大,缺乏系统性,“上”与“不上”,“教什么”和“怎么教”都是困扰语文教师的问题。学校的课程设置缺少对课外阅读的关注,缺少固定的阅读指导时间,教师往往或是把课外阅读作为家庭作业布置,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或是想起来便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零星的指导,或是停留在无力的呼吁上面。系统性的缺失势必难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
2、追求形式,效果不明显 课外阅读课作为课外阅读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所重视。课外 阅读课的目标应该是激起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获得精神的愉悦,但在具体的教学中,许多阅读指导课为迎合学生的口味或者公开课的需要,追求形式上的夺人眼目,并没有没有真正地建立在学生的阅读发展上,如利用时尚的多媒体吸引学生等,看似热闹纷呈、欢喜活跃,学生却在精神上收获贫瘠。此外,课外阅读教学与课内阅读教学应有所区别,有些教师采用提炼文意、字词句分析、写作手法分析、一问一答等讲读课内阅读的方法进行课外阅读指导,与其说是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毋宁说是破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缺乏方法指导,效率低下,掌握正确的方法,阅读才会有效果。当下许多初中生的阅读缺乏正确的方法,如很多学生的阅读速度慢,半小时才能看上几页,必然会影响学生的阅读成就感也就难以激发出阅读兴趣;学生在阅读中疏于做阅读笔记,对书本的理解难免会停留于肤浅的理解。教师大多更关注宏观层面的指导,强调阅读如何重要性、增加阅读量,而对阅读方法只是顺便提一提,缺乏持之以恒的训练指导。
三、核心素养视野下的课外阅读课指导策略
课外阅读课按学生的阅读阶段一般可以分为读前导读课、读中推进课、读后交流展示课。笔者曾对所在学校初一入学新生做过调查,大多数学生还未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对课外阅读的兴趣索然,除缺乏家庭阅读氛围、阅读意识淡薄外,缺少阅读时间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基于此,我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堂,每周开设一节课外阅读课(初一基本能保证两节),或是让学生自由读书,或是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教学,阅读的内容是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精挑细选出来的书本。一般经过几个星期的坚持,学生很快就喜欢上了课外阅读课,阅读习惯悄然变化。笔者在结合三年多来开设课外阅读课的经验和听课外阅读公开课的反思后,尝试总结了一些课外阅读课的教学策略:
1、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是课外阅读课有效展开的前提。
儿童文学家、作家、评论家梅子涵在回答中国少年报的记者黄小波关于如何吸引孩子读书时说:“给她一个读书的背景就行了,家里的藏书,饭桌上关于书的话题,她房间的小书柜都是她成长的背景,让她自然而然地习惯读书,阅读带给你的,不是马上能拿到口袋里的东西,却是一种一生能伴随你的东西。”黄小波:《呱叽对话——专访梅子涵》,中华读书网
课外阅读课要营造良好的氛围,不但要在课内教学过程中下功夫,如精心组织课堂、保 持良好的师生关系等,还要在学生的平时阅读氛围上花心思。阅读习惯的养成最忌一曝十寒,细水长流才能成大江大海。只有平时营造出良好的阅读氛围,课外阅读课才能有效展开。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会在平时的课堂中给学生讲述课外书的故事片段或是名人读书的故事,从他们聚精会神的倾听中读出了阅读期待;为让学生持之以恒,我设计制作了阅读卡,阅读卡细分为日期、阅读时长、阅读页码、阅读感受、家长感言等几项,学生根据家中阅读情况填写,不仅带动家长一起加入到学生的阅读中来,而且将每天的阅读落实到位;为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成就感,利用平时课堂的前三分钟轮流开展阅读演讲,内容可以是讲故事情节、说阅读感受、读优美句段,甚至可以谈寻书趣事、晒读书囧事,不拘泥形式,有感即发。学生大多有备而来,兴趣盎然。课室环境作为隐性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营造书香氛围,我鼓励学生借出家中书籍或购买书籍充实班级读书架;让学生参与出谋划策,墙壁上挂着学生甄选出来的名人名言,学习园地及时更新着学生的读后感、摘抄的优美文段、精心制作的手抄报或书签,德育园地张贴着评选出来的阅读卡和阅读之星的相片。
只要做一个有心人,营造浓浓的班级阅读氛围并不难。学生在一个弥漫着浓郁书香的氛围中自然会主动地走近阅读,读书氛围的营造为课外阅读课的有效展开提供了保障。
2、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理解。”给学生充分的自主表达空间是课外阅读课的首要教学策略,把阅读的主动权、表达的主动权真正让给学生,让时间和空间,让话语权。
自由阅读课是学生每周最期待的一节课,在课上,不对学生的阅读过多干涉,我和学生静静地捧着一本书,或神色凝重,或喜笑颜开,或若有所思,忘却了周围的一切纷扰,每一个同学都被全班一起阅读产生的巨大磁场吸引进来,在没有压力的静谧中享受阅读之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品读作品,学生才能感受到阅读带来的心灵的宁静和快乐。
阅读指导课要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就把话语权交给学生。笔者曾听过一堂《城南旧事》的阅读交流课,刘老师先用两三分钟从《城南旧事》的电影开篇语和名家评论引入课堂,接着就走下讲台,由学生分小组轮流上台分享,有的讨论他们眼中的英子形象,有的对兰姨娘形象感兴趣,有的欣赏故事独特的语言,还有小组对文中的环境描写感兴趣,展示方式也各异,有朗诵的、有用PPT展示的、有用舞台剧表演的„„兴趣相投的学生充分发挥积极性,合作、探究、交流,教师在这过程中起到的只是起承转合的引导作用。
把时间、空间、话语权交给学生,学生成为课外阅读课的主角,多角度的交流又丰富着学生的阅读体验和阅读视角。尊重学生的自主表达,珍视学生的奇思妙想,这样的课堂学生才会主动地思考,才会敢于乐于探索,从而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在课外阅读课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价值取向。
3、丰富表现形式
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交流
自己的阅读成果,如读书心得交流、读书故事会、表演、编文章选 集、办手抄报、读书笔记展览、写读后感等。由于展示的形式多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阅读感受自主选择,使每位学生都可 以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展示方式,体会课外阅读的乐趣,并从中
不足之处:效果如何保证,如何评价
第二,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的阅读生涯提供引 领,为学生打下丰富的精神底色。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是未来社会的主人。而一个认得阅读能力和阅读 面决定着一个人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品位和眼光,而一个人对信息的搜集、整理、应用和 创新能力也是由他学生时代的阅读习惯来决定的。初中语文阅览课的有效实施策略研究着 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为学生提供阅读的引领,让学生在阅读中丰盈自我、完善自我。第三,满足时代发展对学生阅读的需要,完成语文课程最基本的使命。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 程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是语文课程最基本的使命。阅览课的有效实施能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汉语言文字,并能掌握汉语言文字的规律,从而 能在学习中继承和发扬。此外,在开放和和信息化的现代社会中,知识的快速累积与替代 更新将超过以往,取代死记硬背的将是资料的搜集、整合、应用与创新的能力,只有善于 读书的人,才会从人类的宝贵遗产中汲取精神的营养,在浮躁起伏的现实世界中坚守内心 的宁静,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人文素养,成为有修养有品位的人。
才会在阅读过程中自觉地、自主地去尝试、体验、思考与实践,主动与文本的思维碰撞,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 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样,课外阅读的优势才会渐渐凸显出来,知识与思想 的萌芽才会越加粗壮
德国的叔本华说过:“读书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而写作才是走自己的思想路线,只有经过自己的思想路线,把读书得来的知识消化掉,才会变成自己的东西”。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品读文本,一定要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我读故我在,我思故我在。,给学生最大 的自主表达空间是最重要的教学设 计策略,应该尽量减少以教师的所 谓正确、全面、深刻理解来替代、淹 没学生阅读的真实回应过程,剥夺 学生阅读的乐趣。
在此理念下的操作其实并不太 复杂,就是把课堂表达的主动权真 正地让给学生,让“时间”,让“话
2.授予学生课外阅读的技巧
首先, 快速而用心地阅读。这种阅读, 要求学 生“通过目视和心想去领会句子的一部分或不长 的整个句子, 眼光离得开书本, 口头说得出记住了 的东西, 同时还进行思考———不仅思考所读的内 容, 而且思考跟所读材料有关的情景、形象、观念、事实和现象。”⑦
其次, 做读书笔记。提纲式———写提纲能训 练思考的能力, 即阅读科学著作时把主要的、关键 的、需要加以思考的问题罗列出来, 建立起所学内 容的逻辑“骨架”;摘抄式———把书籍、报纸、杂志 中与自己的学习内容有关的材料抄下来, 把有意 思的词汇或不懂的词、喜欢的短语和各种句子等 摘抄下来;心得式———在书的页边上写下一些有 关的批语, 好像在跟作者进行争论。这些方法可
根据读物的特点和学生的喜好单一或者综合地使
用, 目的是用来记录那些一闪即逝的思想传授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课外阅读课的目标不仅仅是以理解文本为主,还可以教一些阅读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 率。我们可以将具体的课外文本阅读分为全面阅读、重点阅读、研究性阅读、感悟性阅读等类型,图 选择具体的文本进行阅读方法的示范。以阅读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为例,先让学生全面阅读,了 解小说的主题是表现民族资本家的命运,文章主要通过描述民族资本家吴孙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 赵伯韬之间的矛盾斗争来展开故事。接着可以指导他们重点阅读小说的高潮部分,通过人物形象 的分析,了解人物性格和命运。再通过研究性阅读,研究小说的人文背景,让学生透过小说看到当 时整个时代发展趋势和波澜壮阔的中国社会的全貌。最后由探究到感悟,引导学生从(子夜》中选 取最受感动和最能产生共鸣的段句,畅谈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感悟和情怀。
在这类阅读课上,重点探讨阅读方法,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进行独立阅读、检验学生是否 掌握,能否运用这些方法。这种教学,虽不可能见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一定能让学生从中获得许 多收益和启发,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广泛运用于语文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
3、探寻名家名作,拓宽阅读视开。
别林斯基说过: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确实读好书会使人受益无穷,因此读
二、导之以法
课外阅读课要注重“导”
在课外阅读课中,教师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达到教是为了 不教的目的。教师要向学生推荐多种读书方法,如名人的读书方法 等,指导学生根据阅读需要,自主选择阅读方法,如阅读一份报纸,可采用“快速浏览—捕捉感兴趣的文章—精读”的方法,查找资料,则可采用“目标—搜索—泛读—精读”的阅读方法。还可鼓励学生 交流自己的阅读方法,互相学习,并为我所用。在具体指导一篇文 章时,我指导学生采用默读、略读或速度的方式,读懂文章内容,通 过查工具书解决生字词。我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准备一本读书笔记,随时摘抄读到的好词佳句,并记下自己的读后心得,使学生得法课 内,得益课外。让孩子喜欢上阅读,就是要把孩子喜欢的东西与阅 读链接,让孩子读他们能读懂的东西。如果讲完曹丕与曹植的故 事,再背《七步诗》,其教育效果明显要好得多。孩子记下的不再是 抽象的汉字符号,而是一个个形象的故事。
三、导之以
二、指导方法,精心阅读
学生拿到一本书(一篇文章),该怎样读,教师要进行方 法指导,因为有了好的方法就有了一半的成功。如学生手中 有一本名著,那么教师首先就要教学生了解作者,读序言、目录,对书本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要么 精读,要么略读,要么选读书中内容,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 书”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作好摘抄,及时记下心得体会。1.采用“三读法”。“略读”就是粗略地读一遍,遇到不懂 的字词要通过查字典,问一问,或联系上下文想一想的方 式,大体了解文章主要讲什么。“精读”也叫细读,就是一字 一句精细地读,边读边想,还可以圈点批注,体会文章的主 要内容,划出文章的妙词佳句。“赏读”就是把划出的部分 反复欣赏着读一读,深入领会文章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并 背一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时采用不同的 阅读方法。2.读想结合。课外阅读的核心是理解,而理解要依靠思 考。古人读书提倡“俯而读,仰而思”。说明读书要眼到、口 到、心到。小学生读书时一定要集中注意力,一边读一边想,先对每句话,每层意思有一个初步印象;读完文章后,再联 系起来想一想,加深印象;也可以不看结果,猜想课文的结 尾会是怎样的,开动学生的思维。
3.做点记号。“不动笔墨不读书”,动笔墨大致有圈点、勾画、批注、摘录、写心得几种方法。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拿起笔来在书上做做记号,划一划好词、佳句、好段,对某一 句话有什么感想也可以在旁边记录;并指导学生把平时读 书、读报时摘录的优美词句,精彩片段分门别类填写好,时 常翻阅学习。
三、课堂回放,精彩呈现
我的阅读课教学通过长达一个月左右的准备,终得
定期举行阅读成果交流是激发学生积极阅
为了吸引学生,我会给学生讲述课外书的主要内容或故 事片段。当听到学生迫不及待地说“我很期待能尽快看到这本 书!”时,我总会暗自窃喜。
为了使学生在阅读课外名著时不感觉枯燥,我选择不同 版本推荐给学生。在五年级下学期“四大名著”的阅读推荐中,我不仅向学生介绍了青少年读本,而且推荐有能力的学生试着 读读原著,并把“四大名著”《人物绘图本》带给他们。学生看着 形式多样的“四大名著”,惊喜得瞪大了眼睛,充满了阅读期待。好书推荐更要有学生的参与。有学生刚买了新书或看了 一本好书,都会找到我“毛遂自荐”。同学们听到自己小伙伴推 荐的好书总会特别喜欢,我更是喜不自胜。第二招:潜心阅读———静谧之美 在阅读课上,我们常常会静静地坐着,或
为了使学生在阅读课外名著时不感觉枯燥,我选择不同 版本推荐给学生。在五年级下学期“四大名著”的阅读推荐中,我不仅向学生介绍了青少年读本,而且推荐有能力的学生试着 读读原著,并把“四大名著”《人物绘图本》带给他们。学生看着 形式多样的“四大名著”,惊喜得瞪大了眼睛,充满了阅读期待。好书推荐更要有学生的参与。有学生刚买了新书或看了
一本好书,都会找到我“毛遂自荐”。同学们听到自己小伙伴推
四、课应实验的目的和方法老师筛选出来的书本, 每节安排一个阅读轮值小组负
目的: 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出发点, 以“ 开责向全班推荐一篇优秀文章, 并阐明推荐理由, 在课 阔视野, 启迪智慧, 指导学生学习读书方法” 为目标, 室的推荐栏上张贴, 全班阅读, 有不同意见的可在一
以教改实验为基础, 在阅读课上加强对学生语文阅读周内在推荐栏上写上反意见。2来, 由于学生在知识背景、文化结构、个人见识、情感 需要等方面存在差异, 因而其审美感悟也自然存在差 异。如果说自由阅读是披沙拣金, 那么每月举办一期 手抄报则是聚金成塔。手抄报除考虑版面、栏目设计 外, 还要求选文内容筱盖面广, 而且质量高。每期手抄 报都进行评选, 并把优秀作品张贴在学校的风雨场, 让全校师生欣赏、品评。这一张贴能很好地激发学生 的阅读兴趣及办报热情。
我们体会到, 采取这种作法能把个体力量转化为 群体优势, “ 交流效应” 在班内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不但阅读信息的获取量更大, 更便捷, 更迅速。更重要 的是营运出一种互相激励的阅读氛围, 在这种氛围中 每个人都竭尽自己的能力去求活创新, 能够培养出比 学习品质更可贵的精神品质, 这就活化了“ 读书”。.老师推荐与教科书课
能力的培养。侧重实验语文课外阅读的教学方法, 研文相关的文章印发给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扩大学生的 究并形成一定的课外阅读教学策略。课外阅读量。3.每节课(非课外阅读课)前三分钟让一
方法: 主要采用实验法与研究法相结合的研究方名学生到讲台口述其对新闻、消息的了解, 并进行点 法。评, 立足于全面发展, 让学生养成关心“ 家事、国事、、五本课题的实验阶段天下事及常读报纸的好习惯通过读报使学生了解 ”
。1.19 9 9 年9 月— , 2 0 1 年6 月为摸索期。主要研社会生活,从而扩大学生对社会信息的贮存量开阔 , 究阅读教学规律确定阅读材料的形式尝试各种阅视野关心国事陶冶情操, , 。
读教学方法的有效性选一个班进行实验(二)每周布置简单的家庭作业要。
。,首先是通过挖掘教材资 ,、学语文教学·会刊
(3 兀于了、卜卜
源, 结合教材特点为学生推荐 课外读物来实现阅读内容的 对接, 有时是一篇课文向一类
文章、整本原著、一个系列读
物的拓展, 有时是由作者到其
他作品、由主题到同类题材、由内容到不同角度的拓展。例如学完《只拣儿童多处 行》向学生推荐阅读冰心的另 一篇散文《小橘灯》, 学完《海 伦·凯勒》向学生推荐阅读《假 如给我三天光明》, 学完《我和 祖父的园子》向学生推荐阅读 萧红的代表作《呼兰河传》 刘玉华.课外阅读指导方法例谈[J].初中开设阅览课的实践与探索语
文阅览课序列化的构建与实施》图书馆开设 阅览课的探讨
至于阅读方法,大多数教师只是顺便提一提,根本谈不上系统科学的训练。相
比之下,教师更愿意讲应试方法,解题技巧。另外培养阅读习惯费时多、见效慢,难怪老师家长却往
往急功近利。
2、传授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课外阅读课的目标不仅仅是以理解文本为主,还可以教一些阅读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
率。我们可以将具体的课外文本阅读分为全面阅读、重点阅读、研究性阅读、感悟性阅读等类型,图
选择具体的文本进行阅读方法的示范。以阅读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为例,先让学生全面阅读,了
解小说的主题是表现民族资本家的命运,文章主要通过描述民族资本家吴孙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
赵伯韬之间的矛盾斗争来展开故事。接着可以指导他们重点阅读小说的高潮部分,通过人物形象 的分析,了解人物性格和命运。再通过研究性阅读,研究小说的人文背景,让学生透过小说看到当
时整个时代发展趋势和波澜壮阔的中国社会的全貌。最后由探究到感悟,引导学生从(子夜》中选
取最受感动和最能产生共鸣的段句,畅谈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感悟和情怀。
在这类阅读课上,重点探讨阅读方法,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进行独立阅读、检验学生是否
掌握,能否运用这些方法。这种教学,虽不可能见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一定能让学生从中获得许
多收益和启发,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广泛运用于语文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
3、探寻名家名作,拓宽阅读视开。
别林斯基说过: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确实读好书会使人受益无穷,因此读 在我们的教师访谈中,还提到了有些教师迫于学校公开课、示范课的检查评价,不得不创设一种表演形式来完成我们的名著教学。教师在设立名著阅读教学目标时 没有真正地建立在学生的阅读发展上,而是片面的追求课堂的表面热闹,利用些 时尚的多媒体等手段来吸引学生,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上去很热闹,进行得如火 如荼,实际上,学生在这种热闹之下并没有学到什么,这些热闹也只是空架子而已,这些看似活跃的课堂和“富丽堂皇”的设计有的是为了撑门面,有的是单纯为了展 示老师的才华,或者是为了让现场来听课的老师开怀一笑,此时热火朝天的课堂就 会显得很肤浅、随意,失去了课堂该有的内涵,在这样的形式教学下,学生一节课 结束后学生是收获甚微的。
儿童与成人一样,希望在阅读中获得即时的和长久的乐趣。对儿童来说,获取阅读乐趣是激发他们开展文学阅读、维持他们的文学阅读兴趣的核心动力;
在每一学期初,教师都能根据 《课程标准》制定详细、合理的课文授课计划,并按照计划严格执行。而对作文教学却
没有一个详细的计划,即使有也缺乏系统性,随意性很大,可操作性很差
1、中学生课外阅读缺乏科学指导
中学生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和升学的关键时期,在以教材中心这种传统价值取向 的影响下,学生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虽然很多语文老师普遍认为课外阅读能力 对于中学生学习是至关重要,但大多停留在无力的呼吁上面,缺乏科学合理、有实 效的课外阅读指导。
(1)课外阅读进行的方式单一。课外阅读课、教室读书角就是学生进行课外 阅读的主要阵地,学生极少有机会走出教室走进图书馆、书店大饱眼福,《语文报》、青年文摘、名人传记几乎就是他们全部的阅读读物。很少有教师组织形式多样的课 外阅读活动,如朗诵比赛、情景表演等等,以此拓展中学生的阅读视野。
(2)缺乏对阅读习惯与阅读方法的指导。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掌握正
确的方法,课外阅读才会有效果,但当前语文教师恰恰在这两点上做的不够。对于 学生在阅读中表现出来的不良习惯,如不做读书笔记、读一些不良书刊、不读整本 书、不讲阅读卫生等等,教师不加指导和纠正,影响阅读的效果。同时,很多老师 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只是进行宏观层面的指导,强调阅读的重要性,要求 学生多读,很少有老师能够做到具体方法指导、个体差别指导。
(3)课外阅读效果没法保证。学生课外阅读效果如何,学生看了哪些方面的
书籍,教师根本没有调查研究,更谈不上有效的监督;有些学校虽然有课外阅读课,班级有图书角,却形同虚设。学生在这种没有监督、没有指导、学校学习高压紧张 的氛围中根本无心阅读、不会阅读。在阅读时不做读书笔记,读完后如过眼烟云,需要的核心素养在课堂上落实好
语文课堂若只满足于课本教学而忽视课外阅读的指导,语文教学就只能是“半截子”、不完整的,培养和构建学生的核心素养就会只是海市蜃楼可望不可及了,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把学生成长所需要的核心素养落实好,就要重视和优化课外阅读教学。笔者拟结合几年来对课外阅读教学的思考和实践,谈谈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外阅读课堂指导策略。
一、优化课外阅读教学,培养核心素养
我国语言学家吕叔湘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时,认 为其语文能力从课内所获得的仅占百分之三十,百分 之七十来自于课外阅读。可以说,课外阅读是学生自 主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但由于是在课外,教师的指 导作用往往体现得不明显,甚至是放任自流。
一、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笔者所在学校的一位教师对全班52名学生进行。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也同样如此,教
师要努力在活动过程中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 力。但是,语文课程标准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如何进行阅读策略指导的问题
实施建议”:各学段“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
览”,“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加 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 的良好氛围。”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 23.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个综合性概念,从知识的维度上讲它包括学生适应日常实际生活 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从方法过程维度上讲它包括学 生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意识;从情感态 度上讲包括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浓厚的思想感情、学生丰富的语言积累、学生良好的语感 发展、学生系统的语文学科思维等。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说:“语文学科的基础就是阅读,尽管我们要培养孩子的能 力有听说读写,但是如果没有阅读作基础的话,孩子的其他能力还很难得到提升的。”语 文阅览课以文字为载体,以读为主要实现形式,利用书籍对学生进行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知识、学习方法,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养成,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和 谐发展,成为一个全面发展自我的个体。在阅读中,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得以实现,学生 的审美情趣能得以提高,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当代社会,一个人的素养不仅由他所掌握的的知识组成,学习能力和阅读能 力也是决定一个人品位高低的关键。学生在阅览课上不仅与文字相遇,伴随他们成长的还 有阅读带来的能力,如搜集信息的能力、概括处理信息的能力、整合信息的能力、运用创 造信息的能力等。这些能力获得使学生从小就能获取更多更有效的信息,并能在纷繁复杂 的信息中抽取出有效的信息,这是信息社会中至关重要的能力,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因 此,阅览课是立足现在,着眼未来的。
教师对学生的影
主要在课堂产生,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资源,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此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在 阅读教学建议中还特别提醒教师“要珍视学生的 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 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防止用集体讨论来 代替个人阅读”[4]22。这些都是实施语文探究式 教学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总之,随着新世纪课 程改革的推进,探究式教学改变着教师“教”语文 的方式,也改变着学生“学”语文的方式,逐渐激 活当今的语文课堂。在新的形势下,语文教育工 作者只有把握新的教育动向,认真领会课程标准 倡导的探究理念,开展富有学科特色的探究式教 学,才能真正落实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这一重 要目标。[参
“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 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①学生学习任何一门
。以《课标》精神理解阅读教学,应当有新的 思路,那就是:让语文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 际,让课堂阅读教学往课外阅读延伸,让课堂内 外的阅读教学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连成一
同时,阅览课的主体是学生,是学生的阅读、思考建构着课堂,这就要求阅览课必须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习真正发生,才能保证课堂的有效性。这就要求广大一线教师在阅览 课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生生之 间、生本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才能真正进行。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下,不仅提高了阅读的 质量,优化了阅读实践过程,更是推动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进步,使教育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教育人的教育。
另外,在教育教学评价上,阅览课的存在打破了传统的考试为唯一的评价标准的一元 评价模式,而是倒逼着教师去探索行之有效的,能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关注和评价的,对 学生有激励作用的语文评价模式。因为,课外阅读不能单纯依靠考试,而是要关注过程。这与新课标倡导的评价模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新课标提出“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 多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形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和互动”,“突出语文课程评 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因此,阅览课的存在使语文的评价更接近课标的要求,对语文教 学改革是一种促进。
2.课内外结合,以课内促课外。教师对学生的影 响主要在课堂产生,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资源,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其一要精心选材。上表中“课 文相关”部分的选材,是在不违背前述标准的前提 下,以主题或表达技巧为课内外的结合点确定材料。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阅读材料的选择,就是从兴 趣入手,选择了可供学生课外比较、拓展的材料。如 第一单元的《沁园春·雪》与课文《沁园春·长沙》 何其相似;第二单元“情与景”经典片段集萃、第三 单元“细节描写集萃”都与单元教学任务一致;第四 单元的电影剧本《美丽人生》(或看电影)与教参建 议的《辛德勒名单》题材相似,但似乎更能触动学生 心灵。其二是通过课堂评价影响学生的阅读选择。我 们不能要求学生必须读什么书,但可以引导学生亲近名著。干巴巴的谈名著如何经典,收效甚微。但《三 国》、《水浒》这样的名著里本就有很多精彩绝伦的 片断,在适当的时机拿出来一块欣赏,何愁学生们不 看?我们曾在课堂上以听评书的形式和同学们一块欣 赏了“温酒斩华雄”、“华容道”等片断,有效地激 发出学生的阅读兴趣。
3.建立监管、交流机制,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
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 中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沟通课内课外的阅读,是需要探索解决的重要课题。现在各种新编教材 都比较注意阅读探究的“链接”,给学生提供课 外阅读书目。应当好好利用这种“链接”资源,鼓励课外阅读。教师、家长应当眼光长远一点,学生有课外阅读需求是非常值得珍惜的,不要因 为考试而扼杀这种兴趣。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课 外阅读应当有所关心和一定的指导,但没有必要 过多干涉。学生有他们的“语文生活”,有他们 的语文“圈子”与表达形式,包括他们课外“闲 书”的阅读交流、上网、博客、QQ等等,《课标》所要求与建议的阅读教学,包括课 外阅读,重在养成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发掘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是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 的。如果能从培养一种完善的生活方式这一角度 去理解,阅读教学包括课外阅读教学的改革就可 能获得新的高度和力度。
一个人成年后不管从事
什么工作,无论贫穷富贵,如果没有读书的习惯,甚至基本上不怎么读书,就很难实现终身教 育,也很难提升素养。
朱永新(苏州大学博导、苏州市副市长)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 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如果不再重视阅读,再不建书香校园,进而推动书香社会,我们这个民族 的前途和命运就是值得担忧的。朱永新我的阅读观(卷六)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
(二)激发兴趣——提高中学生课外阅读积极性
兴趣是个体对某种事物喜欢的心理倾向性表现,有了兴趣人才有动力去从事某 项事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生课 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课外阅读能力显着不强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课外阅读的动机 26
和兴趣,即缺乏主动阅读的兴趣,兴趣的缺乏将直接影响课外阅读的效果。因此,激发学生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是培养其阅读能力的前提条件。,从课堂之上、教材之中拓展到广阔的课外世界中去是教学内在的要求,也是学生形成阅读能力、全面发展的需要。对此,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认为:“求知 的首要源头和头一颗火星,包含在教师对课堂讲解的材料,对被分析的事实所采取 的方法之中。学生在思想上明白道理,来源于认识了事实和现象的接触点,认识了 连接这些事实和现象的的线索。[18](610)”他的意思是说学生学习课内的知识,从中
学会学习的方式和技巧,以求“在思想上明白道理”。课内教材学习只是一个范本,配合教师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的方式和方法,让他们去学习更加广阔的知识资源。换句话说,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一个因子,是联系广阔课程资源的散射点,教师需 将生动活泼、充满生命力的文本引入课堂教学当中,学生要从中找到社会生活方方 面面的影子,将课堂学习落脚到更加广阔的生活中去。他这些闪亮的“因子”可以 32
是文章的作者,白居易、徐志摩、朱自清、安徒生、泰戈尔„每一个作者就像装满 五彩斑斓玉石的宝盒,从中可以知晓作者本人及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文化思想、时代气息„如此这般,师生的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课外阅读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 来,促使他们去探读更多的相关作品,有效的将课堂教学迁移到了课堂之外的广阔 生活中去。
3.建立监管、交流机制,开展
建立监管、交流机制,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 活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关键在落实。我们的做法 是:其一,师生共同制定具体可行的阅读计划。将 《广饶县综合高中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学生阅 读书目》规定的阅读任务细化,以班级为单位制订 “一般书目”的阅读计划,以阅读小组为单位制订个 性阅读计划,均须具体到周。其二,教师借助网络、校图书室,为学生提供阅读材料。中、短文本直接印 发给学生,长篇文本由校图书室协助准备。其三,明确阅读目标。需交流的文本,由教师确定阅读目 标范围,学生自主确定具体目标。明确阅读目标是为 了方便学生交流,不应过窄过死,以免挫伤学生的积 极性。其四,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写书评,每周各 一。其五,举办各种交流活动,保持学生的阅读兴 趣。每学期初,安排针对假期“一般阅读”的交流会 一次,针对“个性阅读”的交流会或专题讲座一次; 每周的阅读课,安排个人报告、朗诵会、作品推介会 等活动;各小组在期末分别举行主题知识竞赛一次; 每月出一期读书报,刊登读书活动信息、书介、书 评、读后感和学生作品。其六,教师对生阅读的兴趣 和能力、阅读的量与质作出综合评价,选出读书之 星,给予奖励。
课外阅读毕竟是在课外,它区别于教
要真正地把课外阅读落实到“课外”。对于高中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不适宜拿大量 的固定的时间来实施,否则容易演变为课内教学,等同于课堂教学。因而,在指导引 导的过程中要注意在学生的学习生活的日常状态中寻找时间,点点滴滴,随时随地了 解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及时进行。除去每周一节固定的课外阅读课之外,还可以利用 的时间有十分钟的早读课、课前三分钟演讲时间等,总而言之,高中生的课外阅读指 导是“见缝插针”似的。13 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 会阅读。基于此,这样的阅读必须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只有是 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才能“吸引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激起他对世界和对自己的深思,迫 使他认识自己和思考自己的未来。” 1。而要做到这一点,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至关
重要。实践证明一个人的兴趣是与心理需求紧密联系的。只有当学生潜在的阅读兴趣 被激发起来后,他们在阅读中才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和智慧 ,。要利用一切手段积极地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中学生随着年龄增
大,他们的求知欲也越来越强烈,他们欲了解社会,关心天下事,要求探讨人生的价 值;他们课业繁重,开始人生的烦闷,欲寻求解脱,愉悦自我心情,调整生活节律; 他们还想提高修养,涵养气质。这些精神需求正是引导学生投入课外阅读的内在有利 因素。还有更直接的外在功利因素是阅读的积累可强化语感,提高理解力,提高语文 成绩。只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充分利用积极有利的因素,就一定能激发起学生的 阅读兴趣,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实现阅读的最终目标。正如复旦附中教师黄玉 峰老师所说的:“学生们爱读书,会读书,将来养成终生与书为伴的习惯,此外,利用每周一课的时间作为课外阅读课。从目前的教学时间及任务看,我们 还是有条件开设少量的课外阅读课,对于课外阅读指导来说,也不需要太多的课时,少量就意味着足够。在这方面俄罗斯的经验就值得我们借鉴。他们在语文课程中辟有 专门的时间用于指导和交流课外阅读,称作课外阅读课。具体地说,课外阅读课的主 要内容有两个,第一,是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并帮助学生阅读优秀的适合于学生年龄特 点的文艺、科普和社会政治等课外读物,循序渐进地扩展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养 成阅读习惯。第二,学生在课外阅读课上围绕课外读物,积极开展有关研讨和交流活 动。1 课外阅读课的使用可以及时的把握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通过讨论、演讲等语
文活动的开展,也给学生提供了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机会,是一次表达自我的尝试也是 一次相互学习和思维共享的活动。课外阅读课可以是学生交流阅读心得进行思想碰撞 的一个平台。
2.活动的预设
以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将学生 分为男、女生两组举行赛诗会。学生竞能一下 子背出王维的很多首诗,如:《送别》、《渭川田 家》、《使至塞上》、《相思》等,有的还能作点 赏析,让我惊喜不已,真是兴味诗涨、含英咀 华、韵味悠长。即便教师课前的预设达不到期 望的效果也不要紧,因为教师至少将阅读思维 引领学生朝某一个方向行进,让学生明白课外 阅读会补充、拓展课内的范围和视角,兴趣高 涨的学生都会自觉地去课外加以猎取,从而实 现课内外阅读的相互转化思维的真正的师生 互动。3.作业的设计
课堂作业的设计要讲求实效性、趣味性,要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做作业的精神,提高学生 的综合素质。所以作业的设计和课外相结合就 显得尤其重要。如教学《桥梁远景图》时我给 学生设计的作业是利用你身边的资料或媒体,说说长江大桥的一些基础知识。学生通过报 纸、杂志、网络等,搜集了上百张图片十多页资 料,以及长江大桥从古至今共有一千多座的鲜 为人知的事实。相当部分学生被震撼了,也流 露了惊喜的神情和对地理、科学的崇拜之情。所以教师要善于结合新学课文设计作业,使之 操作性强、科学性强、活动性强。实现知识由此 及彼或由彼及此的拓展迁移过程,收到事半功 倍的教学效果。对这类阅读,2011 版《课标》指出:“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对于课外阅读评价,《课标》这样论述:“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应根据各学段的要求,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进而考察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
三、创设对接平台, 打通阅 读壁垒
首先是通过挖掘教材资 ,、学语文教学·会刊
(3 兀于了、卜卜
源, 结合教材特点为学生推荐 课外读物来实现阅读内容的 对接, 有时是一篇课文向一类
文章、整本原著、一个系列读
物的拓展, 有时是由作者到其
他作品、由主题到同类题材、由内容到不同角度的拓展,语文课堂教学要将高中生成长所
需要的核心素养在课堂上落实好!。我以为,高中生的核心素养至少 应该有这样一些元素,如学会学习、鉴赏审美、实践创 新、公民道德、生态意识、文化自信、人文情怀、表达创 造等。
课堂是师生精 神 相 遇的 地 方 以学 生 的 学习为 核 心,视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地学习享受学习为教学的最高境界,这既是教育的本质回归,更是核心素养的根本要求,要在“内化”上下功夫,只有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品格,转化为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成为一个精神丰富的人,有品位的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才有终极的意义。“若失品格,一切皆失。”没有内化为品格,就没有素养的意义。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和教育的有机融合。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高
如《马说》授课结束后,我开展了“马文化”专题 探究活动,组织学生搜集与“马”有关的资料,如马 的历史,马的象征意义,有关“马”的成语、歇后语、谚语、俗语、诗歌、对联、故事等。与此相应,如果是 牛年或者其他年份,就适时研究“牛文化”或者“生 肖文化”等文化现象。
再如,讲《月迹》时,我设计了一个“对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