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科学教学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科学教学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体系,其作用具有整合性,核心素养的内涵:1个核心、3个维度、6大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三个维度: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六大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作为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小学科学可在培养孩子发展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培养学生科学精神,设计科学探究活动。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地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来创设科学探究活动,要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持续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必须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有层次的探究任务,发挥出教师的主体引导作用和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感受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经过完整的探究活动,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知道了证据的重要性,运用科学的思维解决了自己的发现的问题。在批判自己的方法的和质疑同伴的过程中,不断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定,强烈的好奇心,使得学生不断深入探究。
其次,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学习。
学习内容相对抽象,不便于开展证实的探究活动,需要借助文字、图片等资料进行学习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特点,让学生适当采用自主学习完成学习目标,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养成乐学善学和勤于反思的习惯,并且形成信息意识。
桌后,在课内外科技活动中进行实践创新。
陶行知指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周围的热点问题开展实践活动,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进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尝试将创意转化为有形物品,并且以科学小论文、科学小动画、科学小发明等形式呈现。
综上所述,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科学教学重点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三项素质,这就需要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巧妙利用自主学习环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拓展活动。当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其他素质也可以在科学教学中有所渗透。
第二篇:基于核心素养下的科学教学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科学教学
摘要:课堂,是教师教书育人、发挥特长、贡献智慧的主阵地。“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高效课堂落到实处”是每一位科学教师积极努力的方向、勇于攀登的科学高峰。本文提出了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如何加以纠正与优化,如何探寻到初中科学课堂改革的新支点,旨在真正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课――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星”,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诠释。受新一轮课改新的育人思想的指导,我们许多教师都认为它增加了我们科学教师的教学难度。然而,我们却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现实问题: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师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其组织运行过程是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科学素养的提高。师生在良好、和谐、创新的课堂教学中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也只有在良好、和谐、创新的课堂中,才能有更多的人得到全面发展。于是,如何守住课堂教学这份沃土,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便应运而生了。
一、重视双基落实,关注过程方法
新的科学教材、基础知识都是以问题情境为切入点,通过探究活动得出。但从试卷答题情况分析,许多考生对科学课程的核心内容――各种活动(包括实验、探究、思考与讨论等),失分比例偏高。这些现象说明,我们的课堂教学离新课程的目标还有不小的距离。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地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设科学探究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实施方案(收集证据)→检验假设→报告与交流等过程,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逐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获取基础知识。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感受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二、注重思维培养,凸显科学本质
学生答题不规范,语言表达不科学,解题思路不清晰,分析问题思维不严密等,学生在考试中暴露出来的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学生科学思维能力较弱的反映,也是学生基本科学素养不高的直接体现。不时给学生来点“思想换血”,植入一粒创新的“核子”,让“板结一块”的思维,碰撞出电光石火般爆破性革命,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在北京大学讲坛上也讲了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作为扮演初中学生学习、体验科学知识的引领者、组织者的科学教师,更应充分挖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创造性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架起采撷科学知识的“云梯”。
三、落实教学目标,促进全面发展
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首先强调师生通过课堂教学有效地传授和获取知识,只有掌握知识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幸福的人。其次,他坚决反对那种只给知识,不重视发展智力的教学。他说:“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种种原理、结论和推理一股脑塞进儿童的脑子,往往不让儿童有可能哪怕接触一下思维和活的言语的源泉,这就捆住了他们的幻想、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翅膀。孩子时常有富有朝气的、积极的、活跃的人变成了仿佛专门用于背诵的机器。”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而已。”正如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欢欣和鼓舞”。
四、留意科技成果,体现科学在身边
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换言之,生活是教育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教育只有和生活结合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要是脱离了生活实际,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育必须与生活相结合,生活是教育的灵魂和根本。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留意最新科技发展和成果,关注时事新闻及热点话题,不断积累,用科学的视角加以思考,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拉近科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芒”。学生学习的科学知识只有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科学源自生活,又走到生活中,才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并且,只有鲜活的情感体验,才能成为最具有价值的科学知识,才能让学生喜欢学、乐于学。
五、巧设科学实验,展现科学特色
科学新课程正是以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发现为基础的一门学科,而“科学实验是一项集观察、注意、想象、分析、思维、概括、创新等于一体的探究性活动,可以揭示科学本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科学素养,体现科学特色”。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孩童天生是具有好奇心与求知欲的,他们不断地努力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一个人要想使现有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必须亲自从事发现的行为”。而在初中科学课堂中,实验教学则是最简便、直观、有效的教学方式。
1.巧设课堂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卢梭说:“教育的艺术,就是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因此,我们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实验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广阔天地,在与科学知识应用密不可分的生活环境中,到处都能找到观察、思考、实验的课题。让学生从社会生活中切身体验的科学现象迁移至课堂,融入科学课堂,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样的实验,同样可以作为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的延伸与拓展,让科学课堂在实验教学中淳美绽放。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孩童天生是具有好奇心与求知欲的,他们不断地努力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而课外小实验引入课堂,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观察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思维。如研究流体的流速与压强关系,可以呈现以下几组实验:
2.巧设课堂实验,唤醒学生的主动探究
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的主动参与者”。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扩充学生实验,让学生动手实践,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自然规律,指导他们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以及实验数据的加工整理和分析归纳,进而总结提炼出科学规律。将科学探究内容列入新课程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寻求科学真理的探索精神。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学生实验,提升自己积极主动进行探究实验的科学意识。研究大气压时,先让学生自带几个吸盘,做个预备实验。
3.巧设课堂实验,鼓励学生的自主设计
努力使学生从实验的具体情况出发,通过启发引导、点拨指导达到控制实验难度,降低思维台阶,逐步提高实验设计水平,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的目的。在科学教学中,发挥好探究实验的作用十分重要,特别是寻找最优的实验设计方案。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活动不是学习者被动接受信息、记忆信息、理解含义的简单过程,而是学习者个人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的知识和信息进行判断、分析、检验,批判、抛弃、接收的过程。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客观上就要求我们必须对传统的探究实验进行必要的改进,加强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目的,进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4.巧设课堂实验,点亮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类开启自我、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是人类一切创造活动的不竭动力。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于演示实验,教师要更新实验思路,改变过去为做实验而做实验的意识,让实验能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我们坚信:一名优秀的科学教师,应该掌控科学实验这个“法宝”,实验中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寻求科学真理。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在创造这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于实现”。课堂教学中,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创造这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心理趋向。如在研究欧姆定律时,可以提供器材,引导学生重新设计这样的实验(如下图所示),既让学生思考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定性关系,又让学生明确短路的危害。
5.巧设课堂实验,评价学生的优点、亮点
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重视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科学探究小实验。同时,要真正把实验教学落到实处,要注重科学实验的考查。纵观近年的中考题,实验题所占的比值一直居高不下,而且学生的失分总是很严重,实验探究成了许多学生得高分的“瓶颈”。设计实验的试题虽然比较开放,素材来源广泛,但这些试题往往与我们做过的课本实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能理解已做过实验的原理,熟悉和掌握使用过的仪器,利用学习过的理论和方法,认真分析试题所给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去多方位思考、分析、归纳、拓展,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如,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教材给的是图甲的试验装置,而教师如果能出示图乙的试验装置,让学生预测、分析、归纳实验现象与结论,就能使学生的能力不断提升。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初中科学课程是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综合课程。”而作为对科学本质和科学素养最好载体的课堂教学则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科学教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沃土,是检验科学知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学生获取和检验科学知识的重要媒介和空间,是鼓励学生科技创新、开发学生科学潜能、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第三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
焦作市实验小学
李冰洁
摘要:教育应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鉴于学校对学生培养的有限性,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应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而探究式教学则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做三方面的协调,即寻求探究的内容、情境与活动同核心素养进行协调。从而落实核心素养的育人理念。
关键词:核心素养;探究式教学;教学规划;科学实践 正文:面对当今千变万化的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品质,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以及促进自身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值得深思。世界各国早已在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国也在研制本土化的核心素养体系。2014年4月,教育部提出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研制作为课程改革深化展DNA,由此可见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一、核心素养理念下教育的新要求
所谓“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核心素养是针对所有国民的,是每个国民应具备的最关键、最必要的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而且,核心素养是立足社会的发展而考察个人的素质的结果,因此,核心素养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1997年至2005年组织了为期9年的“素养的界定与选择”的专题研究,确定了“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群体中进行互动”和“能自律自主地行动”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和学会改变等五个方面的核心素养。美国 2l世纪技能合作组织提出的美国中小学“ 21世纪技能计划”中将学生的技能分为三类:学习与创新领域,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领域,生活与职业技能领域还有诸多的不同的国家、地区和组织也都相继开展着受教育者的素质及培养的问题研究虽然各自的表述方式和领域划分不同。但也反映出一些共性的特征:首先,在教育目标的设置上,已经完全超越了以往那种单纯的追求知识、技能、态度的目标。
二、探究式教学的本质分析
科学探究与教育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20世纪初的杜威。当时科技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人们将科学的迅猛发展解释为科学拥有独特的方法。在此背景下,人们期望科学方法可以移植于其他领域,以推动其他领域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杜威提出了将科学探究的方法借鉴于教育教学。自此,探究式教学成为教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之后,又经布鲁纳、施瓦布等人的研究和发展。至今经历100多年的时间。在这100年的探索历程中,虽然人们对于探究式教学的定义及任务的定位几经改观,但是,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策略所肩负的任务,人们对它的希望就从来不是单一的。当有人批判探究式教学会占用更多的时间而影响了教学内容的时候,以精选的、少的内容和活动来实现对教育的多层次、多方面的追求则是探式教学的拥趸的主要辩护。如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指出的那样,科学探究应用于教学时,指的是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其他国家对探究式教学的定位基本与此相同。在此过程中,学习者将面临来自于人类的和非人类的各个方面的挑战。学习者需要能动地,并积极地进行应对。平等地对待各种因素,并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适当的选择。所以,在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时,学习者和他的同伴互相启发,针对自身所处的情境形成问题,构建模型,形成解释,并最终解答或解决问题。所以,探究式教学的过程。是学习者全身心投入地进行科学实践的过程,他们将知识与所处的环境相连。构建模型,形成针对遇到的问题的科学的解释。所以,探式教学不是教条于方法 的教学。更不是局限于知识的教学,而是在教学的进程中,学习者能够能动地对周围的环境做出反应和调试,改善自然和社会同时提升自己。因此,将科学探究的路引人教育领域,有对知识的建构,也有能力的提升,更有态度和观念的养成;既有个人成长的动力,也有与群体和社会的互动和调试,这也是探究式教学对“少即意味着多”的价值诉求。以此,探究式教学的应用,则是在行动上克服了以往那种形式和目标都较为单一的理论优位和知识、能力、态度相分离的教学方式的弊端。对照对核心素养的定位,探究式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与核心素养的要求有着众多的一致性,也意味着探究式教学为核心素养的实现提供了可以诉诸于现实的有效手段。
三、体现核心素养的探究式教学的设计
在此,我们说探究式教学则是践行核心素养理念的最为适切的手段,并不是说只要是进行探究式教学,则会必然地实现核心素养,实施的范围和程度,还需要教师对于具体教学过程的分析和设计。
首先,要进行教学任务的分析。也就是要将核心素养指标转化为具体学科或领域的课程目标,并进一步具体化为教学目标。结合具体的教学任务,将能够体现核心素养中“文化修养”“社会参与”和“自主发展”的要素提取出来。学生是否经历了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是否锻炼了他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数学工具的能力,这节课是否有利于学生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是否可以加入提升其审美的情趣和社会责任感的元素?另外,在此信息时代,是否可以在探究过程中融人信息化的因子。因此,体现核心素养的探究式教学的任务是全方位的、立体的。
其次,要对可以支持教学的要素进行分析。教学是一个学生、教师、环境互动的过程。其中,环境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成分,既可以是学校可以提供的教室、实验室、操场等,也可以是学校外的工厂、农田,以及各种可以进行教学的场所,具体的教学就是在这特定的时空中展开的。所以教师要分析,在可以操作的条件下,应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场所进行探究。他可以与环境中的哪些元素进行互动,并生成了与教学任务相关的问题,并且这个环境是可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下去的愿望,学生可以便利地得到必要的支持的。核心素养中的社会参与维度在传统的教学中是少有关注的,在新的理念下,教学中应为学生设置这样的情境,使他们可以对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反思。
第三,是对教学活动的分析。知识的建构、能力的提升和态度的养成都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完成的。探究的根本在于学生对于他所置身的环境充满着探索的意愿,并乐意且能够付之于行动。而素养则体现在知识、能力和态度在情境下的、能动的互动上,在此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发展逻辑与生活实践逻辑相统一。所以,在体现核心素养的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的设计隐含在环境的选择和布置上。彰显在活动的发展和延续上,而学生感受到的则是在此过程中教师的参与和协作。
第四篇:核心素养视角下的科学教学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科学教学
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体系,其作用具有整合性。核心素养的内涵:1个核心3个维度6大素养:一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三个维度: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六大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时间创新。
1.科学精神:主要是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家长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1理性思维,重点是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真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2批判质疑,重点是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批判;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3用于探究,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
2.问题解决:重点是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一举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指定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
3.技术运用:重点是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有工程思维,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和优化等。
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综合表现;是素质教学内涵的具体化。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实验和责任。
小学科学的核心素养:科学精神;科学探究;理性思维;科学态度(这里的态度指的大态度的概念)
核心素养对教学的影响:1关注孩子的整体成长入手;2关注最基本的方面(学科核心素养);3明确本学科所承担的任务(与其他学科的界限是什么);
如何落定:如何培养理性思维?如何培养技术运用的能力?今天围绕一点来说说。
如何培养理性思维
关注学生思维:两种不同标准的分类;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学生的学习,往往从形象思维开始,逐步向抽象思维方向发展;这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方面;发展顺序:实物——图像——符合(文字)。
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构成孩子发展的两种思维方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承担了感性思维(形象)的发展;科学等学科承担着理性思维的发展。
理性思维: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建立在证据基础上的思维方式; 一种建立在严密的逻辑基础上的思维方式。
理性思维是形成科学文化的基础:科学文化的表现之一;假说——寻求证据(正是和证伪)
培养理想思维从证据开始:尊重实施、尊重证据,一证据说话是理性思维的开始,即实证意识。证明从何而来?观察和实验,逻辑推理。
磁性真的消失了吗?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鼓面、皮筋、钢尺发出声的时候„„
怎样让学生信服?继续增加证据和逻辑说服力。感受音叉的震动、观察音叉的振动。证明一些物体的声音与振动的关系。证伪也是另一种证明方式。思考使物体停止振动,它们还能发声吗?不振动能发出声音吗?
例如:《水珠从哪里来》,学生的想法:杯口流水;杯壁渗水;杯口漏气;杯外气体。
排除法的教学设计:带盖子的瓶子;气体是否跑出来?红冰块来解决杯壁渗水;冷的空杯子和常温的空杯子进行比较。空杯子外的水珠
很多学生一直坚持水珠的渗透出来了的;很多学生认为是外面的气体变来的。
生:把水倒掉,看空杯子会不会出现水珠; 生:发现冷的空杯子也能出现水珠; 生:水珠不是里面渗出来的; 最后用冷杯子和常温杯作比较,确定受冷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探究是培养理性思维的途径: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体验,思维类型的教学方法;思维发展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所以探究式教学不在乎热闹,更重要的是思维参与和思维发展。
在思维层面上:可以做得更好。
一个值得思考的笑话:某日,老师说:树上有10只鸟,打死一只,还有几只啊?生:用无声枪打的话就还有9只。理性思维的人注重证据:阿基米德“死光”实验结果无效。
《点亮小灯泡》的例子。天天公开课,可以上网看看。
第五篇: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 4000
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
摘要:语文作为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小学语文教学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识字教学,为后期学习打下基础的关键环节。高效率的开展识字教学,既具有现实意义,也具有长远意义。本文中以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分析开展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措施,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提供经验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识字教学
新课标中明确规定: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就是识字、写字教学。我们可以确认,识字教学不仅仅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而是随着学习不断延伸的动态过程。同时,汉字作为一种结构性文字,有着丰富来源与内涵,开展多元化的识字教学活动,既满足新课标的要求,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学科素养与核心素养。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论述。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及教学现状
(一)核心素养
大数据时代下语文核心素养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养,其本身并不是具体的语文能力,因此并不能简单的进行描述。具体到我国内部来说,研究者对核心素养并没有统一的认定。学者朱立明在文章中认为: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为后续学习提供支持。但也有学者认为,语文思维品质与关键能力才是语文的核心素养所在。这些定义从不同角度定义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语文核心素养,又从侧面证实语文核心素养的丰富性与复杂性,需要学者与相关从业者持续研究。本文中以此为出发点,深入分析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创新措施。
(二)教学现状 1.学生原因
虽然素质教育提出很多年,但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犹在,部分学生语文学习中不善于总结语文学习技巧与规律,普遍存在死记硬背的情况。
(1)大部分小学生语文学习依赖于教师灌输,自身很少主动思考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目前小学语文学习中存在严重不动脑情况,这就需要上语文教师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2.教师原因
虽然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全国范围内已经开展素质教育,但在具体实施中,很多教师具体的教学工作时都没有严格按照具体的规定和标准来实行。经分析,主要原因包含以下几点:
(1)是教师对于新课改的认识不够,仅从表面生对其进行了解,没有深刻领悟改革素质教学的含义和精髓,导致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新课程的教学水平低下,许多新课改的教学内容都流于形式,与新课改的最初目的不符;
(2)迫于考试的压力,许多小学语文教师依然坚持己见,沿用自己数十年的教学经验,对新课改视为无物。教师因为这两种心态的存在,导致我国新课程教育在素质化道路上的发展受到很大程度上的阻碍。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
(一)结合情趣元素,提高识字教学趣味性
汉语言文字与外国许多拼音文字不同,它是集音、形、义三者为一体,既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又能开发学生智力,多管齐下,同时,它还蕴含着各种各样有趣的故事和情调,或者说情趣。这对“唯情趣一族”的小学生来说,极具吸引力,而且学习起来对于学生情感和智力的培养也有一定促进作用。例如“鱼”和“羊”,以前人写“鱼”时下面是“灬”而“鱼”上的“刀”其实是羊的角,再加上“灬”羊的四只脚,看起来像一只奔跑的:羊;而将“羊”倒着放,看起来就像一条游动的“鱼”,中间“丨”是鱼的脊椎和尾巴,这都是利用“形”确定字的意思,即象形字,传说当时仓颉造字时瞌睡了,所以再给人讲时讲将两者的意思弄反了。再如,“矮”与“射”,“矮”字是由“矢(古时指“肩头”)”和“委(古时指“放出去”)”两部分组成,古人讲两者组合在一起,其实是想要表达“射”的意思;而“射”却是由“身”和“寸”两部分组成,“寸身”的意思就是身体矮小,有“矮”之意。他们都是根据字组合在一起的“义”而确定的字的意思,但是后人将“矮”与“射”两字的意思弄反了,最后就约定俗成,一直沿用到现在。再比如,“驰”“地”“他”“池”几个形近字,关于这几个字还专门编创了一段顺口溜“有马可行天下,有土可种庄稼,有人不是你我,有水可养鱼虾”,比如,在学习这几个字时,可以利用“转转盘”的方式,再配合顺口溜让学生猜字,因为无论转到哪个偏旁,它都能组成一个新的字、新的读音、新的意思,真的是趣味多多,化腐朽为神奇,可以看出中国的文字历史悠久,音、形、义趣味多多。而且从潜移默化中加强学生的学习情感,对于识字能力也有初步的培养。
(二)联系生活元素,提高识字教学生活性
语文知识本身来源于生活,也为生活提供服务,在实际生活中不断丰富与完善,一旦与生活切割开来,难免失去生命力,逐渐演变成毫无生命力的理论学习,成为海市蜃楼般的虚影。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同样要与生活联系起来,这里以同音字教学为例进行分析。如“坐、座、做、作”,实际教学中我先进行“坐下”动作的演示,接着指了指作为,让学生充分体会两者字义的差别,加深理解与印象:“坐”上加“广”组成“座”,还可以引导学生组词,进一步熟悉字形与字义,如“一座庙”“一座山”等词语。等学生掌握音、形、义后来时引导学生进行组词活动,如(坐)在第四个“座”位“做”着语文“作”业的女孩就是张丽娜。通过这些强化练习,无形中加强学生对“zuo”的理解与认识。再如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识字教学与教材内容练习起来,如学习《坐井观天》时总有学生混淆“喝”与“渴”的写法,这点也困扰教师本身。在这样的环境下,我用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教师:“同学们,我们平时用什么喝水?” 学生:“用嘴喝!” 教师:“那嘴又叫什么呢?” 学生:“口!”
教师:“那为什么口渴呢?” 学生:“因为只有三滴水!”
通过这种提问的方式,学生很快就掌握渴和喝的区别,即便遇到再相似的字,也会在短时间内记住。
(三)提高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质量的其他措施
1.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说明学生一旦对某件事情产生兴趣,就会自觉主动的去探索和求知。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求知欲,让学生喜爱对中国的语言文字,但在识字学习中,许多文章的趣味性不足,很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做一些适当的调整和改变,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求知欲。
例如:故事导入法。小学语文中小学语文单元的“十二生肖”,教师直接给学生讲十二生肖的名称和顺序比较枯燥,学生也容易记混。所以,在课堂开始前,教师可以先了解一下学生们的生肖,再提问同学们“大家知道十二生肖中为什么小小的老鼠能够排第一吗?”这一问充分引起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这样教师就可以将十二生肖争排名的故事讲出来,在讲的过程中顺便将生肖的排名也一一列出来,顺便人学生找出自己的生肖排名,帮助学生形成初步记忆;之后,再引出十二生肖的儿歌,加深学生记忆。这样学生对字、形、意有更深刻的认识。
2.塑造语言环境
(1)引入音乐。小学语文中存在很多优美的诗句,这些视觉对仗工整,存在优美意境。学生学习时,教师可以给这些诗句配上相应的画面,通过画面诠释意思,再引入优美的音乐,学生配合着音乐诵读诗歌,同时欣赏画面,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中。在这样的环境下可以深深理解意境与诗句,切实感受到汉语的魅力,实现积累。
(2)音韵增加。小学语文中诗句简单且富有韵味。教师在讲解这些诗句的时候,可以引入适当的游戏模式,如拍手歌、对歌等形式,提高语言的节奏感。如,小学语文中有一些歌谣,可以将这些歌谣变成拍手歌。通过多次练习,通过歌谣的形式将知识记忆下来。借助这种学法迁移的方法,简化记忆难度,提高教学质量。
3.丰富教学内容
(1)知识衔接。在小学语文识字时,大部分时候仅呈现部分词句或知识,对教师来说有着更大的延伸空间,教师可以将课外原文直接推荐给学生,鼓励学生阅读内容。当说到具体词语时,可以联系到相关信息,如看到“礼贤下士”,就会联想到“三顾茅庐”;看到“割席断交”,就会想到管宁、华歆等。通过这种有关系的联想,让积累活动变得生动起来,通过各种方式连接,提高教学质量。
(2)延伸知识。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过程中,各知识点相对独立,与单元内容、上下册内容之间存在极少的联系。这就使得很多学生积累出现孤立点,并没有有效串联起来,很容易出现遗忘情况。因此实际教学中应该将新旧知识点衔接起来,实现知识巩固目的。如当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时,如果要积累汉字,前面已经出现过类似字词时,教师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将两者串联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
(3)利用多媒体技术。自从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他凭借自己独具一格的技术优势将“音”、“形”“像”“动”等各方技术优势集于一身,全面表现,为各类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无以比拟的技术支撑,普遍赢得了广大师生的称赞和认可,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和推崇,已经成了日常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一种辅助工具,成了校园内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线。例如,在语文识字教学活动中,在学习“旦”字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出一副“旭日东升”的壮观景象,当太阳跳出水平面后,画面渐渐静止,定格。然后太阳抽象成一个“日”字,海平面也抽象成“一”字。这样,上面的“日”字和下面的“一”字就组成了一个新的字“旦”。
结论
总而言之,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及情感等。新课改背景下,教学中强化核心素养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实际教学中,需要教师结合实际情况探索新的方法,不断提升教学实效性,有效推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改革。本文中详细分析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贵生.字理识字教学应遵循科学的理论原则[J].河西学院学报.2017(04)[2]杜蕴.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模式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7(09)[3]王淑芹.关于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的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9)[4]严怡秀.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的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9)[5]王丽华.浅谈小学高年级识字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7(22)[6]季长青.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教学效率的路径[J].文学教育(下).2017(09)[7]周治柱.遵循识字规律,尊重学生自主感悟[J].科技经济导刊.2017(23)[8]李雪梅.生动游戏高效识字——浅析小学生识字教学中的游戏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7(08)[9]马瑞鸿.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字感”培养[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7(04)[10]董迎会.谈如何运用字形分析法搞好识字教学[J].才智.20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