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使低年级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时间:2019-05-13 03:06: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如何使低年级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如何使低年级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第一篇:浅谈如何使低年级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毕业论文

浅谈如何使低年级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作 者: 常 瑞 珍

专 业: 教 育 学

准 考 证 号: 010101308871

成 绩:

联 系 电 话: 0371-63800263

工 作 单 位:郑州市金水区工人第一新村小学

完 成 时 间: 2006年3月

浅谈如何使低年级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常瑞珍

论文摘要:

本文分别从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充分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学习数学的过程、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成功,增强学习的信心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体验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的方法。

关键词:体验、学习、兴趣、数学 正文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①它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提出了过程性目标,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词加以描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他们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在亲身体验和探索的过程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所处的年龄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的观察、操作、学习多数停留在感知阶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根据教材的特点,展开生动、有趣、直观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其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日常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一、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爱学、乐学。创设趣味浓厚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最佳驱动力。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通过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认真挖掘生活中每一个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思维进入最佳状态,才能使学生学得有趣、有效,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1、巧妙运用生活化、情趣化的数学语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活动与过程是师生进行认知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彼此情感交流的过程。语言是情感交流、启发思维的工具,它可以用来储存和传递信息,因此在信息时代数学语言更为突出。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富于情感,向师性特别强,容易受感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在不影响知识科学性的前提下,巧妙地运用生活化、情趣化、童趣化的数学语言感染影响学生,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语言交流中学习,才能使学生感到学习也是一种享受,才能使他们学有兴趣,同时也给课堂教学增添一份异样的色彩。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根据学习内容采用情趣化的数学语言更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时,为了使学生正确理解两位数的个位、十位上各表示什么,向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数学故事:在数学公园里有9个兄弟1、2、3、4、5、6、7、8、9和小妹妹0,他们和和气气在一块玩,可是自从来了“>”和“<”,兄弟之间发生了比较大小、争高低的事情,特别是1和9争得更起劲„„ 最后小妹妹0来帮忙,把1往9的左边一推,1和9紧紧的挨在一起变成了19,然后问大家:“现在到底谁大?”故事到此结束,却留给学生一个争论的空间,在争论中学生明白19中的1是1个十,9是9个一。简单而又生动的语言,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同时使学生感到数学问题亲近、有趣,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诱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理解能力较差。在教学中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和积极性。新的数学实验教材,将数学知识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之中,如“快乐的星期天”,“购物—逛商店买文具”“我们来当家”,“做家务摆筷子”等等,以色彩丰富的图画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我们只要用心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将学生引入情趣盎然的生活情境之中,使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正价值,从而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数学学习之中。

例如在统计教学“最喜欢的水果”时,创设了开“元旦联欢会”的情境,同学们兴高采烈地去取水果,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有的同学想拿到自己喜欢吃的水果,却没有了。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你有什么好办法?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不仅能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同时又能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接着提出我们班要举行新年联欢会,如果你是小小采购员,你怎么为大家买到各自爱吃的水果?结合本班实际展开调查、统计学生最喜欢吃的水果,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充分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学习数学的过程,体验学习的乐趣。

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好奇心强,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对新颖事物特别感兴趣。因此,活动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为他们创设充分的活动空间,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将数学课堂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殿堂转变为学生主动地从事数学活动,可以使他们在自由、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数学知识。

1、动手操作活动。

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手、脑、眼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思想中明确指出要“动一动——解放儿童的双手”,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增强学习效果,而且满足了学生爱动、想动的心理需求。如在学习《分桃子》一课时,为学生创设“把8个桃子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可能吃几个?”这样一个情境,先让学生猜测,然后让学生借助学具动手分,由于学生有一定的分东西的生活经验,所以学生很快帮助小猴解决了分桃的问题。学生在分桃子的过程中,思维非常活跃,分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有的一个一个分,分了四次;有的两个两个分,分了两次,每只猴子分4个;还有的是每只猴子分4个,一次分完。通过“小猴分桃”这一情境的创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初步体验到“平均分”的过程,为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接着通过小猫分鱼、小狗分骨头、分筷子等等多个操作环节,使学生在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同时也体现了分法的多样化。

2、游戏活动。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容易被一些新奇的刺激所吸引。根据这一特点,在课堂上如能适时地组织他们在学习中游戏、活动,在灵活多变的游戏活动中学习巩固数学知识,他们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把注意力长时间地稳定在学习对象上来,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在学习“数一数与乘法”第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这一概念时,教师和学生一起开展了唱“拍手歌”的游戏活动,歌曲结束后,教师问到:“你一共拍了几次手?”学生回答6次;教师接着又问:“我们全班有36个小朋友,一共拍了多少下?怎么列式?”顿时使整个课堂热闹起来“6+6+6+6+„„” 学生说着说着说不下去了:“式子太长了,写起来很麻烦。”“是啊,像这样的算式我们可以用一种简便的方法计算,你知道是什么吗?”学生马上回答用乘法。这样,使整个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顿添光彩。

又如在练习20以内加法时,通过“看得数、找朋友”这一游戏,把一些算式和相应的得数分发给不同的学生,让拿算式卡片的同学找到拿相应得数卡片的同学,他们就是一对好朋友。通过游戏,把枯燥的练习变得生动有趣。这样,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游戏活动,渗透学习内容,就会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学起来感到轻松、愉快,产生自觉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强化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合作交流活动。

合作学习是学生自主探索的重要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开展合作交流活动,可以留给学生一定的探索空间,尽情表现,发挥潜能,启发思维,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开展合作交流,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如在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课前让学生准备好不同形状的物体,课堂上学生4人小组按物体的形状进行分类。在合作交流中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对各种实物形状有了初步感知。课末,让学生利用各种实物和立体模型,分小组搭出喜欢的东西,然后在全班交流搭的是什么,分别由哪些形状的物体构成。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搭出了火车、大炮、高楼、机器人、坦克等等。他们在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中,把各形体的模型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物进行了比较、归纳,充分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初步的思维力、创造力。这样的合作、交流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还增强了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同时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增强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模拟活动。

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学活动中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将课堂设置成学生的舞台。如在教学“购物”这一单元的内容时,开设了“文具店”,让学生在小组内购买文具,他们在模拟的购物环境中不仅掌握了人民币的有关知识,也充分感受到买东西的乐趣,提高了社会交往和实践能力。这样更好地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数学教学变成活动的教学,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的同时,不但帮助他们找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也培养了他们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堂中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既能满足学生动的需求,又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数学知识。通过模拟活动,学生的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活动,学生感到很开心,很有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益。

三、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成功,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成功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是促使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直接兴趣的重要因素。新的课程标准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树立自信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个性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渴望成功的心愿却更强烈。教师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要用激励性评价为学生的每一点成功给予表扬和肯定。要给学生提供“人人成功”的机会,尤其要更多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大胆的展现自己,教师也要有意识地让他们回答一些较简单的问题,使他们也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创设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给学生创造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课堂上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能让学生观察的尽量让学生去观察;能让学生操作的尽量让学生去操作;能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尽量让学生去思考、有交流、讨论的机会,尽量让学生去做;能让学生获得结论的尽量让学生去获得。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让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

引文注释:

①、作者:常汝吉 《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第2页。

参考文献:

作者:常汝吉《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第2页。作者:刘兼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114页。作者:《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第85页,152页。

作者简介:

姓名:常瑞珍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77年5月 工作单位: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工人第一新村小学 通讯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工人第一新村小学 邮编:450000 联系电话:037163800263

第二篇:浅谈如何使低年级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浅谈如何使低年级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①它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提出了过程性目标,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词加以描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他们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在亲身体验和探索的过程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所处的年龄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的观察、操作、学习多数停留在感知阶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根据教材的特点,展开生动、有趣、直观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其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日常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一、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爱学、乐学。创设趣味浓厚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最佳驱动力。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通过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认真挖掘生活中每一个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思维进入最佳状态,才能使学生学得有趣、有效,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1、巧妙运用生活化、情趣化的数学语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活动与过程是师生进行认知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彼此情感交流的过程。语言是情感交流、启发思维的工具,它可以用来储存和传递信息,因此在信息时代数学语言更为突出。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富于情感,向师性特别强,容易受感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在不影响知识科学性的前提下,巧妙地运用生活化、情趣化、童趣化的数学语言感染影响学生,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语言交流中学习,才能使学生感到学习也是一种享受,才能使他们学有兴趣,同时也给课堂教学增添一份异样的色彩。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根据学习内容采用情趣化的数学语言更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时,为了使学生正确理解两位数的个位、十位上各表示什么,向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数学故事:在数学公园里有9个兄弟1、2、3、4、5、6、7、8、9和小妹妹0,他们和和气气在一块玩,可是自从来了“>”和“<”,兄弟之间发生了比较大小、争高低的事情,特别是1和9争得更起劲„„ 最后小妹妹0来帮忙,把1往9的左边一推,1和9紧紧的挨在一起变成了19,然后问大家:“现在到底谁大?”故事到此结束,却留给学生一个争论的空间,在争论中学生明白19中的1是1个十,9是9个一。简单而又生动的语言,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同时使学生感到数学问题亲近、有趣,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诱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理解能力较差。在教学中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和积极性。新的数学实验教材,将数学知识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之中,如“快乐的星期天”,“购物—逛商店买文具”“我们来当家”,“做家务摆筷子”等等,以色彩丰富的图画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我们只要用心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将学生引入情趣盎然的生活情境之中,使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正价值,从而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数学学习之中。

例如在统计教学“最喜欢的水果”时,创设了开“元旦联欢会”的情境,同学们兴高采烈地去取水果,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有的同学想拿到自己喜欢吃的水果,却没有了。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你有什么好办法?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不仅能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同时又能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接着提出我们班要举行新年联欢会,如果你是小小采购员,你怎么为大家买到各自爱吃的水果?结合本班实际展开调查、统计学生最喜欢吃的水果,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充分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学习数学的过程,体验学习的乐趣。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好奇心强,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对新颖事物特别感兴趣。因此,活动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为他们创设充分的活动空间,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将数学课堂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殿堂转变为学生主动地从事数学活动,可以使他们在自由、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数学知识。

1、动手操作活动。

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手、脑、眼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思想中明确指出要“动一动——解放儿童的双手”,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增强学习效果,而且满足了学生爱动、想动的心理需求。如在学习《分桃子》一课时,为学生创设“把8个桃子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可能吃几个?”这样一个情境,先让学生猜测,然后让学生借助学具动手分,由于学生有一定的分东西的生活经验,所以学生很快帮助小猴解决了分桃的问题。学生在分桃子的过程中,思维非常活跃,分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有的一个一个分,分了四次;有的两个两个分,分了两次,每只猴子分4个;还有的是每只猴子分4个,一次分完。通过“小猴分桃”这一情境的创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初步体验到“平均分”的过程,为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接着通过小猫分鱼、小狗分骨头、分筷子等等多个操作环节,使学生在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同时也体现了分法的多样化。

2、游戏活动。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容易被一些新奇的刺激所吸引。根据这一特点,在课堂上如能适时地组织他们在学习中游戏、活动,在灵活多变的游戏活动中学习巩固数学知识,他们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把注意力长时间地稳定在学习对象上来,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在学习“数一数与乘法”第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这一概念时,教师和学生一起开展了唱“拍手歌”的游戏活动,歌曲结束后,教师问到:“你一共拍了几次手?”学生回答6次;教师接着又问:“我们全班有36个小朋友,一共拍了多少下?怎么列式?”顿时使整个课堂热闹起来“6+6+6+6+„„” 学生说着说着说不下去了:“式子太长了,写起来很麻烦。”“是啊,像这样的算式我们可以用一种简便的方法计算,你知道是什么吗?”学生马上回答用乘法。这样,使整个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顿添光彩。

又如在练习20以内加法时,通过“看得数、找朋友”这一游戏,把一些算式和相应的得数分发给不同的学生,让拿算式卡片的同学找到拿相应得数卡片的同学,他们就是一对好朋友。通过游戏,把枯燥的练习变得生动有趣。这样,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游戏活动,渗透学习内容,就会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学起来感到轻松、愉快,产生自觉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强化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合作交流活动。

合作学习是学生自主探索的重要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开展合作交流活动,可以留给学生一定的探索空间,尽情表现,发挥潜能,启发思维,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开展合作交流,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如在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课前让学生准备好不同形状的物体,课堂上学生4人小组按物体的形状进行分类。在合作交流中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对各种实物形状有了初步感知。课末,让学生利用各种实物和立体模型,分小组搭出喜欢的东西,然后在全班交流搭的是什么,分别由哪些形状的物体构成。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搭出了火车、大炮、高楼、机器人、坦克等等。他们在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中,把各形体的模型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物进行了比较、归纳,充分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初步的思维力、创造力。这样的合作、交流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还增强了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同时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增强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模拟活动。

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学活动中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将课堂设置成学生的舞台。如在教学“购物”这一单元的内容时,开设了“文具店”,让学生在小组内购买文具,他们在模拟的购物环境中不仅掌握了人民币的有关知识,也充分感受到买东西的乐趣,提高了社会交往和实践能力。这样更好地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数学教学变成活动的教学,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的同时,不但帮助他们找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也培养了他们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堂中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既能满足学生动的需求,又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数学知识。通过模拟活动,学生的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活动,学生感到很开心,很有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益。

三、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成功,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成功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是促使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直接兴趣的重要因素。新的课程标准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树立自信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个性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渴望成功的心愿却更强烈。教师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要用激励性评价为学生的每一点成功给予表扬和肯定。要给学生提供“人人成功”的机会,尤其要更多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大胆的展现自己,教师也要有意识地让他们回答一些较简单的问题,使他们也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创设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给学生创造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课堂上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能让学生观察的尽量让学生去观察;能让学生操作的尽量让学生去操作;能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尽量让学生去思考、有交流、讨论的机会,尽量让学生去做;能让学生获得结论的尽量让学生去获得。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让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

第三篇: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过程,经历学习体验。为了更好地凸显数学学习中“体验”的重要性,我与同组的几位数学教师经过讨论,决定选择《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来开展研讨课。我们围绕着为学生多创造有效体验活动的目的,进行了多次的研讨,最终,我们的课堂成果展示受到了全校教师的一致好评。下面,我就结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节课的教学,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数学教学中体验活动的重要性。

关键词:体验

探究

操作

能力

一、让学生体验,有利于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这一教学理念,在这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中有着充分的体现。例如:在围绕着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这个环节,教师为学生共创设了五次体验活动。第一次是:课前导入部分,利用提供的学具,让学生思考如何求一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从而初步体验了转化思想。第二次是:当学生说到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立刻为学生提供利用数格子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体验报告,让学生经历了亲自数一数的体验活动。第三次是:当学生发现还用数格子的方法不能求出大大的鱼塘的面积时,教师又让学生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当他们猜到是相邻两条边的乘积时,教师又及时让学生经历了“通过量一量相邻两条边的长度、算一算乘积,再与之前数出的那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行比较”的体验过程,最终通过实践所得出的数据推翻了这一猜想。

第四次是:验证第二次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否是底乘高时,教师让学生拿出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来初步体验。此时学生有的沿平行四边形的高剪,拼出了长方形或正方形,有的没有沿高剪,仍然拼出平行四边形或其他图形。这时教师请学生汇报为什么拼成长方形,怎样拼成长方形的?重点让学生理解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是将我们不会计算面积的图形转化成我们会计算面积的图形。

在此基础上,教师又为学生创设了第五次动手操作:让每位学生沿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剪、拼,看看你又有什么发现?有了这样切实的体验后再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转化后的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并将自己的发现填写在《体验报告

(二)》中:

至此,学生在独立探究之后,再与小组成员边演示边交流,最终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整个活动在足够的时间、空间下,既有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又有学生的操作与表达;既有小组的合作操作交流,又有学生个体的独立操作思考;既有学生的自主探索,又有教师恰当、精准的引导和点拨。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仅“知其然”,更是“知其所以然”,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有利的保证。

二、让学生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是“听”出来的,也不是“看”出来的,它是学生在自主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独立思考、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而得出新知识、新方法、新规律,就是创新的表现。这节课中,在验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是底乘高时,让学生通过两次剪、拼的体验活动,以及在第二次的剪、拼体验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在操作中的感知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转化后的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并完成教师为学生精心设计的《体验报告二》。这一系列的体验活动都是建立在学生独立探究的前提下,再与小组成员边演示边交流,最终成功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整个体验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再如,教师让学生大胆去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如何计算,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大胆去创新的体验机会。我们教师在自己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多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创新求异,对学生敢于提出的问题要及时鼓励,保护他们的创新意识,从而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生的实践能力包括动手操作能力、交往能力、设计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要素。在这节课中,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是相邻两条边的乘积后,教师紧接着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对比等体验活动尝试验证自己的猜想,这就是实践能力的体现。

三、让学生体验,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生成。

《数学课程标准》中,在对情感态度方面的阐述中提到了: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建立自信心;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这些理念在这节课中也有充分的体现。教师的这种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也感染着学生学习数学不能有半点含糊,要有大胆质疑和科学严谨的态度。当学生用自己的计算出来的实际的数据推翻了原来的猜想时,就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在严谨的求学态度中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总之,促进学生终身持续发展是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点。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努力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用活用好教材,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学习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就一定会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四篇: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祁连山小学 陈万华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正因为如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需要提倡“体验性学习”,需要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从而提高学习本领,达到学习的目的。曾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对比实验: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要尊重、帮助残疾人,这是间接学习;而让学生坐在轮椅上像残疾人那样驱车爬坡,这便是体验学习。最后两种学习的效果相比,后者明显好于前者。原因是后者使学生亲身感受到了残疾人的生活艰辛,从而增进了学生对残疾人的理解与同情,达到教育目的。同理,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只重视书本内容的教学,不给学生进入到生活中感受数学存在的机会,不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不引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时间久了,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趣味与意义,数学能力的提高就难了。

一、走近生活,在情境中感受“活”数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越贴近,学生领悟并且接受知识的程度越高,原因是具体、生动、形象的生活更易让学生产生共鸣。所以数学课堂教学应从生活中引入活水,引导学生将视野投向五彩缤纷的生活,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在感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理解中感受数学生命的灵光。

1、课前走进生活,体验有价值的数学。

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丰富,学起一些数学知识来,常常找不到生活中与其相关的数学知识原型,这就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教师在教学这些内容之前,组织学生走进生活,或参观,或动手,或收集,与生活中的数学素材结成亲密的朋友。如教学“统计”时,就可结合学校的“六一”节活动向学生提出“学校要买水果、糖果、书籍,购买的教师不知同学们喜欢些什么,你们能作出调查吗?”这个问题与同学生活密切相关,同学们在课前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调查中去。正式上课了,教师根据同学们收集来的数据,引导他们作出整理分析,绘制统计图,帮助购买教师作出合理的决策。原本像“统计的意义、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与过程”这些很难传授的知识,学生在亲身经历之后,有了相应的生活经验,思路打开,上课热情很高,学习起来就很轻松。这些体验都将为学生课堂中的成功打下基础。

2、课中链接生活,开放课堂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学习内容绝大部分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把实际生活融入到学生学习中来,学生才会感到倍加亲近,才会感到数学其实在生活中,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当数学学习与生活挂上了钩,数学知识就不再是抽象的,不再是个模型而已,而是活生生的有了生命了。学生学习兴趣浓了,探索欲望强了,这都来自对生活的体验。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可通过让学生摸摸自己指头的面、桌子的面,测测、量量、算算黑板、教室的面积,来到操场上,走走、跑跑,来到野外看看、想想,用目测法估计操场与田野的面积大小。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让学生说出生活中一些与数字相关的号码的作用,如你穿几号的鞋子?报警电话是多少?你今年几岁了?通过对这些来源于学生生活的数据体验,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含义,学起来也就不难了。

二、自主探究,在课堂中经历“学”数学。

1、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把学生引入探究中去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重视学生对学习数学过程的体验。学数学的过程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就是学生对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规律的第二次创造,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把学生引入到这种再创造活动中去,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个性与经验找出自己心中的定律。实践经验进一步说明,那种只注重新鲜知识传授的做法必定要扼杀孩子们的创造力,必定会影响孩子们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定是失败的。在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我从情境练习出发,先让学生计算校园里一块长方形面积的草地,在完成之后,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能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教学楼右边那块三角形草地的面积?”这个问题的价值体现在两处:一是有利于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历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二是这里面隐藏着一个数学思考方法,即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找到未学过的知识。有价值的问题常能将学生思维的焦点聚集在探究上,引导学生去体验知识获得过程。这一点也正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

2、提供探究机会,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

留够动手的时间。“活动是认知的基础”,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能加深对数学的理解与认识,在头脑中容易形成完整的知觉表象,有助于揭示数学问题本质特征和本质联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常常会担心学生没有自主探究能力,达不到预期目标,不敢让学生动手太久。其实许多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差,很大原因是教师的不放心造成的。教师在一些数学活动过程中,要相信学生,给足学生时间动手。如在教学“体积单位”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立方厘米与立方分米两个单位之间关系时,笔者让学生先猜1立方分米要多少个立方厘米?学生说100、500、1000„„,然后让小组几个学生合作用多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去叠,学生动手实践了足足有5分钟,40分钟的课堂,5分钟是宝贵的,但也是值得的。不管是叠好了,还是没有叠好,凡叠过看过的同学,对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都会有一个具体表象,此时引导他们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留够思考的空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数学也同样需要学与思相结合。当教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当学生在学习后提出有争议价值的问题,教师也要抓住时机,给足学生思维火花碰撞的时间

三、实践活动,在快乐中感悟 “玩”数学。

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把学生学习圈固在小范围的课堂中,动口不动手,缺少实践操作。现代教学论要求:学生不光是口、耳要进课堂,手、脑甚至于整个身子都要在课堂上发挥作用,即就是要学生参与数学相关的实践活动中来,在活动中玩数学,在玩中感悟数学,在感悟中深化情感,深化表象,在感悟中形成自己的数学能力。

1、在“玩”中培养兴趣。

实践证明,凡是丧失了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学生,一个“玩”字开始是很有效的方法。因为玩中有真情,玩中有快乐,玩能带给学生清晰的表象,玩能酝酿学生探索的内驱力。在“长方体与正方体”教学之后,我和同学们“玩”起了快乐了游戏:我让大家拿出铅画纸,引导他们画出能折成正方体的图案来,并在图案的各个小正方形上分别写上每个面的代码,不管用数字还是字母。在完成后,我让学生走出座位找自己要好的同伴,开展“你猜我验”的游戏活动,验证的同学可出:“‘A’对面是什么面?‘B’在前面时,它的左面是什么?右面是什么?”等问题。猜的学生不仅要说出猜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说出理由。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忘记了自己是在学习,忘记了疲劳。学生在玩的过程中,空间观念、空间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2、在“玩”中捕捉数学规律。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促进人们素质、个性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人们的实践活动。而玩正是儿童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在教学时,教师要努力把课本中的一些知识转化成实践活动内容,营造符合小学生心理规律的学习氛围,来满足儿童天性。在组织学生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我只是要求学生准备了供实践体验的学习材料: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硬纸板,一把剪刀,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求平行四边形的方法。学生在剪、拼、凑的实践活动中,感受到了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这种“玩”的过程,学生是终身难忘的。又如在引导学生认识“圆柱体表面积”时,就可以让学生摸摸圆柱体模型,分析各个面的组成规律,然后拿出长方形的纸,动手做做,在做的过程中分析圆柱体各个面与长方形各个面的关系,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圆柱体的侧面积就是长方形的面积,圆柱体的面积就是圆柱体的侧面积加上上下两个圆的面积。在学生有丰富感性认识后,学生自己也能推出圆柱体面积计算公式。

四、回归生活,在现实中体验“用”数学。

生活中的数学并非像数学课本中的数学一样现成与呆板,要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以真正提高,就要常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发展数学。学生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学生的运用意识就会提高,学生创造意识就能得到加强,在生活中运用也让学生得到了宝贵的体验——学有所用。在教学“乘法分配率”之后,学生对它的生活意义理解不了,笔者就设计了这样一组生活问题:如果你在商店买东西,买了7只鸡蛋,每只0.8元,买了7袋黄酒,每代1.2元,又帮你爸买了 7包烟,每包8元,你能很快知道共要多少元吗?这时学生速度投入到运算中去,当有些同学很快就算出70元时,我请他说出理由,并点明主旨:看,乘法分配率跑到商店里来了,在其它哪些地方也会出现呢?在寻找过程中,学生感到了学数学的意义,体验到做数学的乐趣。又如在教“圆的认识”知识后后,让学生想想马路上的路盖一般是什么形状,为什么?在学习了“圆锥”知识后,让学生回家测量谷堆或沙堆的体积;在学了“比例尺”后,让学生走出教室,画画学校平面图。数学就是这样精彩与浪漫。

第五篇: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小学数学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小学数学

盱眙县鲍集中心小学

刘巨祥

【摘 要】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过程性目标刻画学生的数学活动水平,已是当前教育的普遍共识,如何让小学生真正寓情感于学习活动,就是教育者须认真探究及实践的课题。为此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来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以解决生活数学,尤显得重要。

【关键词】经历

体验

探索

生活化

实践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用“经历、参与、体验、探索”等过程性目标刻画学生的数学活动水平。可见数学活动与学生的体验过程已息息相关、不容孤立。而我们知道体验是一种情感真正投入的学习活动,他需要学习者设身处地地区感受客观事物,这样才能达到一种自我感悟自我认识、自我升华的内化效果。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教学尝试: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将尊重,帮助残疾人,这是——间接学习;而让学生坐在轮椅上想残疾人那样驱车爬坡,这便是——体验学习。两种学习的效果一比,后者肯定由于前者。因为后者学生亲身感受到了残疾人的生活艰辛,从而增进对他们的理解和同情。这种学习活动是知情合一的学习,所以这种学习活动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可在创新教育的大前提下,我觉得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来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的体验学习获得成功。

一、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

众所周知,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心理特定之间的矛盾,是造成许,多许多学生被动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实,很多抽象的数学知识,只要教师善于从学生生活中寻找并合理利用他的“原型”进行教学,就能便抽象为形象,学生的学习也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怕学为乐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即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如“小学加减法法则”的教学,我先让学生到商店调查有关商品的单价,以及商品的买卖,并且亲身去买一些商品。上课时,在复习了小数的意义及整数加减法的法则之后,让学生报出所买商品的名称、单价及应付的钱。然后讨论:怎样列竖式计算共应付的钱?列式和计算的依据是什么?大部分学生经亲身体验后,能从元、角、分的角度表达列式和计算的依据是什么?也有的学生由于见到小数的都是小数的单价,能用小数的组成表示列式和计算的依据。然后观察找出所列竖式的共同点,并与整数加减法比较,从而理解小数点对齐的含义。这样巧妙地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结合,亲身体验知识的来源,有亲切感、真实感、兴趣高、体验深。提供机会,让学生在中体验

(一)参与实践操作,促进经验获得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同样,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过程,也应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则。如“将正方体钢坯锻造成长方体”,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圆柱高6厘米,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学会逻辑地思考。遵循迁移规律,学会解决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和强化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的过程,所以我们要遵循认知规律,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地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之中,把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扩大形成内化,或者学生主动地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组去顺应新知识的学习。如“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时,是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自己探求平行四边形计算方法,很显然大部分学生用量底和边长的方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而且很自以为是,当学生用边长相等的长方形的面积去比时,问题产生了,面积怎么会小了呢?看来量边长的方法是不可取的。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呢?转化成什么图形呢?大胆想象,动手操作,协作交流,及时点拨,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发现了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二、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应用中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这样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学习《比和比例》后,让学生测绘学校平面图等等。在实际应用中,既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还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小学生营造充分平等、和谐的体验 氛围是体验学习的重要前提;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空间是体验学习的关键所在。体验学习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他充分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中,在过程中体验数学乐趣,体验“生活”、体验过程、体验创新、体验成功,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才智》2011年27期 宋燕 [2]《在体验中学习数学》《中小学电教》2012年第四期 吴连峰

下载浅谈如何使低年级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如何使低年级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合集5篇]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乐趣,体验生活,体验自主,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最大限度促进自身持续、和谐发展。那么怎样才能在体验中学习数学呢?为体现......

    案例《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2014年学前教育及中小学教育教学 优秀论文(教学设计、案例) 单位:白银市靖远县靖远师范附属小学 教师:陈 慧 艳联系电话: ***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圆柱的......

    23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曾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对比实验: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要尊重、帮助残疾人,这是间接学习;而让学生坐在轮椅上像残疾人那样驱车爬坡,这便是体验学习。最......

    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数学

    一年级“认图形”教案 金北中心小学郭正华 教学内容:苏教版一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看、摸、画、围等多种实践活动,直观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2.使学生在学习......

    如何使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中获得情感的体验

    如何使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中获得情感的体验。 音乐欣赏教学是一种通过对具体音乐作品的聆听,及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美的音乐教育形式。它通过欣赏者的审美活动,培养学......

    引领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体验科学

    引领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体验科学 摘要:探究性学习是科学学习的核心,许多新课程的实践者对探究的认识存在偏差与误区。笔者认为引领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体验科学就要:有探究的欲望、......

    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体验快乐

    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体验快乐 淮安市淮阴区王兴镇小学 刘文中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

    如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感悟”中学习

    如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感悟”中学习 贺兰二小 张丽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堂,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此数学教学既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