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梯形面积的教学》给我的启示
《梯形面积的教学》教学启示
我在教学梯形面积时,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及教材特点和学生的特点而全面设计的。整个教学过程由复习铺垫、以旧引新;操作探索,推导公式;灵活运用,解决问题;小结四个环节组成。
一、复习铺垫、以旧引新:
先由两名学生讲解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然后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学习方法,为梯形面积计算的学习做好准备。然后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梯形学具,边摸边指出梯形各部分的名称之后引出课题——梯形面积的计算。
二、操作探索,推导公式:
在新课环节中我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导,把更多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发现,主动参与到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
(一)是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尝试操作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然后由小组代表讲给全班同学听,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有意识的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是教师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进一步加深图形的转化过程,共同感受梯形与所拼成图形之间的联系,引出计算梯形面积的公式。
(三)是师生互动,共同操作体验转化过程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
(四)是利用一个梯形,推导梯形面积,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方法可以多样的。
(五)是学习梯形的字母公式。并使学生明确求梯形面积的必要条件。
三、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在这一教学环节我设计了突出重点的基本练习,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践对梯形面积公式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理解。也有联系实际的综合练习,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小结。师生共同谈收获,说感受。
总之,这节课我打破教材的局限同时减少教师不必要的导,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发现公式,并能正确的运用公式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样的安排,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通过梯形面积的教学,我认为:高效的未必是高效课堂,但高效课堂一定高效的;高效课堂是相对于“低效”、“无效”以及“负效”的课堂教学而言的。高效课堂的“高效”体现三个指向,即“效果”、“效率”和“效益”的结合。“效果”指教学结果和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度,反映课堂的“扎实”,不能偏离或悖于教学目标;“效率”指取得的效果与投入时间、资源的关系,追求投入的消耗最低化和取得效果最优化,反映课堂的“充实”;“效益”是教学过程及结果的整体收益,反映课堂的“价值实现”,从整体上能实现学生的发展价值。高效课堂是这三方面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
而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把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自由活动”;“注入式教学”变成了“自主探索”。要求我们不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更要教给孩子们掌握知识的方法,打造适合自己的高效课堂,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这些年的教师生涯了,使我深刻地领悟到了:凡是学生自己发现的知识,它就象烙印一样深刻在学生的脑海里,久久不会遗忘,而老师传授的、灌输的知识,学生就会出现回生现象。因此我在教学梯形面积时,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动手操作,自己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我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也使学生牢固的掌握梯形面积的有关知识。
第二篇:梯形面积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的内容是(梯形的面积),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流程、四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介
一、我对教材的解读
《 梯形的面积》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的积累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提供了前提条件,为接下来学习(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学习《 梯形的面积 》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培养转化思想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情况我分别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是: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够正确的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经历梯形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通过自主探究,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此外,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是:经历梯形面积公式的探究过程
二、对学情进行分析
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以及平时生活中对数学的了解和认识,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具备一定的(思考、探索、操作)能力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且
(五)年纪的学生具有认真、好学、勇于探究的学习态度,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讨论、猜想、探究)等多种活动来加深学生对(梯形面积公式)的感受和理解。
三、教法与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我将采用一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1.情景教学法:因为(五年纪的学生具有较多的生活经验),用(生活中的情境)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与生活
2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先学后教,将主动权教给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
3.练习法:通过适当的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为了能在课堂上更好的进行教学我将会准备好多媒体课件、(梯形教具若干)„让学生准备好(相同的梯形若干个、剪刀、尺子)
四、教学流程
根据
(五)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结合本节课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成以下四个部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练习巩固;课堂总结提升。下面我将具体介绍每一个部分的安排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在上课开始我将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你能说说这是什么几何图形吗?你能求出这个图形的面积吗?”使学生带着问题和急于知道结果的好奇心进入本课的学习。同时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以及数学的现实意义
(二)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在这一部分我安排了()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引导:“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吗?你能将梯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什么几何图形?四人小组合作并且记录下转化后什么改变什么不改变?怎么计算梯形的面积?”
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小组合作,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观察、讨论、交流、操作等)活动过程
第二个环节:小组展示。(在黑板上板书)请小组代表上台展示。预设1:用两个相同的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转化后梯形上底和下底加起来刚好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是梯形的高,因此梯形的面积是(上底+下底)*高/2 预设2:沿梯形两腰的中点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的和,高是原梯形的一半,因此梯形的面积是(上底+下底)*高/2 预设3:分割。
通过学生的展示和交流,我会引导学生得到梯形的面积公式是(上底+下底)*高/2 第三个环节:用字母表示公式。
提问: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和b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用h表示梯形的高,那么梯形的面积公式可以写成?
学生在先前的学习中已经具有了用字母表示公式的基础,因此在这里大部分学生能够顺利的写出S=(a+b)*h/2这个公式
设计意图: 我注重将“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充分经历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和数学思考,达到落实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三)练习巩固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结合本结课的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基础训练。如课本练习中的第二题,让学生应用所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第二层次:如课本练习的第3、4题。第三题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体会到尽管梯形的形状不同,但是只要梯形的高,上底和下底相同,则面积也相同;第4题,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计算梯形的面积,通过对位置放置不同的梯形,让学生能正确寻找上底、下底和高。
第三层次:拓展练习。如课本练习的第五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发展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为以后学习等差数列奠定基础
(四)课堂总结提升
我将会引导学生: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我们是如何学的?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我会让学生自己进行阐述上面这三个问题,这样可以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的能力。现代数学教学观念要求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纵观整节课,我始终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整个学习过程都与学生的观察、操作息息相关,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数学,获取数学知识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整体设想和教学预设,希望能够得到各位老师的指正,谢谢!
第三篇:梯形面积教学设计
《梯形面积》教学设计 旬阳县麻坪镇中心学校
杨汝鹏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95至96页。教学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掌握“转化”的思想和方法,进一步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可以转化的。
教学重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梯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2、出示梯形,引导学生认识梯形的上底、下底、高,总结出梯形的定义。
3、提问:我们在生活中见过有哪些图形是梯形。
4、教师导语:我们已经学会了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大家回忆回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5、那么我们能不能也想办法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板书:梯形的面积)
二、新课展开
第一层次,推导公式
1、操作学具
(1)启发学生思考:你能仿照求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办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2)学生预设:
方法一: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方法二:把一个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
方法三:把一个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3)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剪一剪,拼一拼,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将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利用这些方法都可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下面我们先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来共同推导梯形的面积。
(4)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操作:拿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先重合,再按住梯形右下角的顶点,使一个梯形逆时针旋转180度,使梯形上、下底成一条直线,然后把第一个梯形的左边沿着第二个梯形的右边平行移动,直到成为一个平行四边形为止。
2、观察思考
(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同时播放幻灯片)
①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梯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②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形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反馈交流,推导公式。
①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②师生共同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问:梯形的面积公式中“(上底+下底)×高”求的是什么?
为什么要除以2?
(3)在小组内尝试上面另外几种不同的转化方法,如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可根据教学实际时间情况灵活处理)
方法一:梯形的面积=上底×高÷2+下底×高÷2
=(上底+下底)×高÷2 方法二: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
=上底×高+三角形的底×高÷2
=(2个梯形上底+三角形底)×高÷2
=梯形上底×高÷2+(梯形上底×高÷2+三角形底×高÷2)
=梯形上底×高÷2+(梯形上底+三角形底)×高÷2
梯形下底
=(梯形上底+梯形下底)×高÷2
④字母表示公式。教师叙述:如果有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怎样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S=(a+b)h÷2”。
第二层次,公式应用。
(1)出示课本第96页的例题。同学们知道我国最大的水电站是哪个吗?下面是水电站大坝的横截面图,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横截面”。
(2)学生尝试解答。
(3)展示台出示例题的解答,反馈矫正。
(4)完成例题下面的“做一做”。强调计算时不要忘记除以2。
三、巩固练习
用幻灯片出示。(见幻灯片)
四、全课小结。(略)板书设计: 梯形的面积计算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例3 S=(a+b)h÷2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36+120)×135÷2
S=(a+b)h÷2
=156×135÷2
=10530(平方米)
第四篇:梯形面积教学设计
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90页。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计算的必要性。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2、能应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可以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计算的必要性。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教学难点:
能应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梯形图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前面我们学过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我们是怎样找到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课件指引学生回想)
(出示梯形的车窗玻璃)我们要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该怎么办呢?
(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二、探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怎样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请同学们先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里动脑筋、想办法,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能最先想到办法。
1、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请小组代表发言。
2、、归纳出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方法一: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思考:拼成后的平行四边形跟原来的梯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通过比较,你们能不能得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方法二:可以把梯形分解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如果这样分解,可以怎样算出梯形的面积?
方法三:把梯形分解成两个三角形。
师:这样分解可以怎样算出梯形的面积?
方法四:把梯形剪拼成一个三角形。师:用这种方法应该想一想从哪开始剪哟!
各小组独立思考后,动手操作,整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
3、各小组完成后派代表把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写在本组的小黑板上。
4、全班交流各组的推导过程。
5、总结公式: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用字母表示梯形的面积公式: S=(a+b)×h÷2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学习例3:(课件出示)
学生独立尝试完成。
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
请两位同学板演,再全班订正。
2、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
(2)课件 出示2个不同的梯形计算面积。
四、拓展练习。(课件出示题)
五、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设计。
书P90第1、2、3、4,做在作业本上。
第五篇:《梯形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五年级第二单元图形的面积
(一),探索活动
(三)梯形的面积。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能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探索的活动中,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探索问题成功的体验。渗透计算机是学习的有力工具的思想。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经历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学具准备 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一般的、等腰的、直角的均可)卡片、小剪刀。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引导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前两天学习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还记得三角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吗?
生: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在学生说的同时,教师配以投影展示,让学生注意到图形的转化。)师:同学们对前面的知识掌握的真不错。
二、设置情境 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梯形,边摸边说出它各部分的名称,教师引导。(梯形的上底,下底,两腰,高)
师:梯形的面积到底该怎么计算呢?今天,让我们共同来研究。(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师:你认为我们该从哪儿入手研究呢?
(学生思考片刻可能会回答:可以先转化为学过的图形)师: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梯形,而且需要我们计算它的面积。那么到底该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我有个建议,发挥小组的力量,共同合作探究。
三、自主探究
1、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
师:下面我们共同来研究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小组全作的要求如下: a.利用你们小组的梯形学具,先独立思考能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什么图形。b.把你的方法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共同验证。C.选择合适的方法交流汇报。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参与并给以适当的指导。让部分小组上前面展示)
3.全班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已经用不同的方法转化成了我们学过的图形,哪一个小组先派代表给同学们讲解,其他时小组的同学可以随时提问。
生1:我们小组的方法是用两个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学生边动手演示,边说转化过程,见下图。)
生2:2.我们小组是把梯形沿一腰中点向对角剪开,再转化成三角形。
生3:我们取了两个相同的直角梯形,因此,拼成的图形是长方形。
四、探索、归纳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同学们介绍了各种方法,现以第一种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为例(实物投影出示),这一个梯形和转化后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怎样推导其面积公式?
生:梯形上、下底的和等于拼成后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高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生:梯形的面积是所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生: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师用课件配合演示),(教师板书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师:一个梯形的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
生:因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有两个梯形,求一个梯形就需要除以2。(师用课件配合演示)
师:请同学们再任选一种转化方法进行推导,验证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和刚才的是否一致。
师: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那么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应怎样表示?
板书:S=(a+b)h÷2
五、联系实际,巩固运用 1.试一试
引入:梯形的用途很广泛,在很多物体中都经常看到梯形。下面我们来解决一些日常中的问题,计算下列梯形的面积。
出示汽车侧面玻璃,要制作这扇门的窗户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有机玻璃?
2.练一练:第1、2、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3.利用一面围墙围成一块梯形菜地,已知篱笆全长325米,则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思考题:一张梯形彩纸,上底5厘米,下底7厘米,高6厘米,要从中剪下一个最大的三角形,剩下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六、课堂回顾,总结收获
成功和体验是学生情感发展的基础,师生在交流中共享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