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乘法的运算定律复习课
乘法的简便计算复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梳理,掌握乘法简便运算中数据的特点和各定律的结构特征。2.能正确的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正确的、合理地进行乘法的简便运算。3.通过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解题,体会运算定律在计算中的价值。教学重点:
1.通过对比梳理掌握乘法简便运算中数据的特点和各定律的结构特征。2.能正确的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正确的、合理地进行乘法的简便运算。学情分析:
学生在只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简便运算时,问题不大,但学了乘法分配律好,学生错误百出。分析学生的错题,我们不难发现,主要是因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于运算定律的结构特征认识模糊,二是对于运算定律的数据特征缺乏关注。根据以上分析我把乘法运算定律的结构特征认识和运算定律的数据特征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过程:
一、比赛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两组题,两组同学各做一组题,先做完的一组得冠军。你们想选哪一组题?为什么? 34×28
34×100 0 59×62
56×100 85×73
89×10 看来当一个数乘整
十、整百或整千数时,计算比较简便。今天我们就来复习一下乘法的简便计算(板书,乘法的简便计算复习课)
二、复习运算定律
1、能使乘法计算简便的方法有很多,主要依据的运算定律有那几个呢? 生: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2、这些定律用字母式应怎样表示?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 a×c+b×c
3、提问:(1)、观察着每个运算定律,你有什么发现?
(2)、对比乘法的结合律和分配律有什么不同?
4、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全班汇报交流
乘法交换律:数据、运算符号没变,位置交换了一下 乘法结合律:数据、运算符号不变,括号的位置变化 乘法分配律:先求和,再相乘;先分别乘,再求和
三、复习简便运算
1、你能说出一些与上面运算定律类似的算式吗?
2、在□里填数,在○里填运算符号。25×7×□=25×4×□
(29×125)×□=29×(□×8)(25+12)○□=□×4○□×4 43×□○43×□○=(27+73)○43 75×□○25×□○=(□+□)○28
3、下面的左右两道算式相等吗?若不相等,如何改变,它们就会相等呢?(28+72)×136和28×136×136×72(40+8)×25和40×25×8 25×125×4×8和25×4+125×8
4、请你运用正确合理的方法进行简便运算
(1)444×25
(2)50×16×125
(3)67×35+67×65
(4)99×145(5)16×101-16
(6)84×99+84(7)(40+8)×25
(8)77×10-27×10(9)66×78+27×78+7×78
5、我会编
1、编题 老师这里有三个数40、8、125请根据乘法的三个运算定律分别编三道题,并说一说如何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学生自己编,然后小组活动,按要求进行编题并书写在卡纸上。学生汇报(教师将学生的作业分别按三个运算定律,归类展示)
2、引申:
师:把40与8合起来,变成48×125,请你想一想它能运用哪些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再进行计算。生:独立完成
师:汇报后比较两种方法,说一说你的发现?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你能模仿48×125它也出一道用两种方法进行计算的题目吗?
第二篇:乘法运算定律
乘法运算定律
一、乘法交换律
公式:a×b=a×b(目的:通过因数位置的交换,达到将特殊组合数先算的目的。)如(4和25;125和8;20和5等)
例题:
25×7×4
12.5×6×8
=25×4×7
=12.5×8×6
=100×7
=100×6
=700
=600
二、乘法结合律:
公式:(a×b)×c=a×(b×c)
(目的:通过将后算因数进行结合,达到将特殊组合数先算的目的。)
如(4和25;125和8;20和5等)
例题:
4×8×12.5
5.6×125
=4×(8×12.5)
=(7×0.8)×125
=4×100
=7×(0.8×125)
=400
=7×100
=700
三、乘法分配律:
公式:a×(b+c)=ab+ac(目的:通过将复杂数字拆分成简单有利于组合的数字,达到简便计算的目的。)
如(8.8=8+0.8;
101=100+1;
99=100-1等)
例题:8.8×125
101×0.45
99×0.36 =(8+0.8)×125
=(100+1)×0.45
=(100-1)×0.36 =8×125+0.8×125
=100×0.45+1×0.45
=100×0.36-1×0.36 =1000+100
=45+0.45
=36-0.36 =1100
=45.45
=35.64
四、乘法分配律(逆运算):
公式:ab+ac=a×(b+c)(目的:通过将分开的数字组合成有利于计算的数字,达到简便计算的目的。)
如(98+2=100;
101-1=100等)
例题:98×0.36+2×0.36
101×0.45-0.45
=(98+2)×0.36
=(101-1)×0.45
=100×0.36
=100×0.45
=360
=45
实际操作:
97×0.35+0.35×3
5.6×125
102×0.45-0.45×2
102×0.36-0.36×2
7.2×125
101×0.21
99×0.79
0.72×99+7.2×0.1 99×0.45+2×0.45-0.45
第三篇:乘法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p33-p35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整数乘法基础上学习的。本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并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使计算简便。这将为后续学习简便运算以及学习小数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奠定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3.12植树情境,提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由学生列出算式,接着在列出的算式中找到规律即乘法交换律,并用字母表示出这一规律。再通过例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有学生列出算式,并且提出怎么算才能简便,再让学生举出几个相似的例子,并观察,有什么发现。由此得出乘法结合律。
学情分析: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可以看出,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对学习本课的知识具有正迁移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3.12植树情境,使学生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且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使计算简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交流、归纳等过程,使学生掌握本课知识,培养学生归纳、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生爱护树木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难点: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使计算简便。 教学具准备: ppt
教法学法: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引出多种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掌握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三、巩固练习,运用乘法运算定律。
四、课堂小结,拓展提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多种数学问题。
PPT呈现:
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预设1:每组有几个人?
预设2: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几人?
预设3: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预设4: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
(先解决较简单的问题,再解决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掌握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一)探究乘法交换律
刚才我们解决了一些问题,接着我们在来看下面的问题。
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自己独立思考)
在草稿本上列出算式,并计算。抽不同方法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仔细观察黑板上的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两个数相乘,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是不是乘法中都成立呢?我们先来算算下面几个式子。15×2= 14×10= 2×15= 10×14=(计算完后,在由学生举例。)
谁你给这个规律起个名字?(乘法交换律)说说你是怎么想到的?并用字母表示出乘法交换律。
【设计意图】通过多个例子使学生感知充分,得出乘法交换律。让学生自己起名字,有加法交换律推测道乘法交换律,提高了学生的迁移能力。
(二)探究乘法结合律
同学们都非常厉害解决了刚才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在来看看下面一个问题,老师 相信你们一定你解决。问题: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先独立思考,在本子上列出算式,并计算。
前后四人交流,第一步观察,看你们列出的算式是否一样。第二步,如果不相同,仔细观察你发现什么?
(学生讨论)
汇报:我们四个人的算式有两个不一样,分别是(25×5)×2,2×5×25,但是它们的结果相等。
【追问】能说说你列出的算式中,每一步说表示的意思吗?
谁的式子和这两个式子不同? [ 25×(5×2),5×2×25……] 接下来我们来看(25×5)×2,25×(5×2)这两个式子,仔细观察,你发现了 什么? 【小结】三个数相乘,先乘前面两个或者先乘后面两个,积不变。
得出结论后,学生举例。
像乘法交换律一样,给这个规律也起个名吧。(乘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三、巩固练习,运用乘法运算定律。
1.连一连。
15×16=16×15(60×25)×4=60×(25×4)3×4×8×5=(3×4)×(8×5)
25×7×4=25×4×7 125×(8×14)=(125×8)×14 25×8=8×25 2.先计算,在运用乘法交换律验算。
×16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验算:
第四篇:乘法运算定律
乘法运算定律
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意义,能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过程与方法:经历发现归纳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全过程。学会猜想-验证的科学思维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运算定律的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奥妙。
二、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三、教学难点
1、能用字母来表示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2、能够熟练地掌握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够口头表示出来。
四、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看下图有多少个三角形 △
△ △
△
△
△
△ △
△ △
△ △
△
2、口算
△
△ △
△ △
△ △
△
△
△
△
△x 5 =
x2 =
x 8 = 15 x4 =
x2 = 25 x4 = 这是我们之前学习的乘法,那我们今天来学习一些新的乘法,好,大家来看到黑板这幅图。(出示投影,书上33页的图)
(二)新课学习
老:“看着这幅主题图,大家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负责挖坑种树的有什么人?” 老:“那我们应该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25 x 4 = 100(人)老:“大家还有什么方法吗?” 生:“4 x 25 = 100(人)
老:“这二个算式的意义是不是一样的,他们都表示的4个25相乘,都反映的是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第一个式子是100人,第二式子是100人,所以我们可以用25 x 4 = 4 x 25来表示。大家还可以想出几个跟这个类似的呢? 生:“15x 8 =8 x 15
x 3 =3 x 23 师:“那大家看下这几个有什么特征呢?” 生:“他们的结果都一样,但是他们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师:“相同点,左边和右边的算式都是两个数相乘,乘的结果都相等。
不同点,左边算式和右边算式的两个因数的位置不一样,都交换了。所以,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的交换律。那么用字母怎么表示乘法的交换律呢?a x b = b x a 师:“你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师:“那大家知道应该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25 x 5)x 2 x(5 x 2)
=125 x 2
=25 x 10
=250(桶)
=250(桶)
师:“观察这两个式子,你发现了什么?也就是说无论计算哪两个数的积,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那我们就可以用等式来连接。(25 x 5)x 2 =25 x(5 x 2)你们还能写出哪些类似的式子,我们用文字怎么来表达这个式子。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的结合律。用字母表示:(a x b)x c = a x(b x c)。那么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是怎么表示的呢? a + b = b + a
(a + b)+ c = a +(b + c)他们的区别在哪里?大家不要搞混了。
(三)巩固练习15 x 16 = 16 x □x 7 x 4 = □ x □ x 7(60 x 25)x □ = 60 x(□ x 8)
六、板书设计
乘法的交换律
乘法的结合律 4 x 25 = 25 x 4
(25 x 5)x 2 = 25 x(5 x 2)a x b = b x a
(a x b)x c = a x(b x c)
511数教2班胡青云50号
第五篇:乘法运算定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1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乘法运算定律”。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6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教材的理解和设计意图。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简单的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在学习过程中接触了大量反映乘法运算定律的例子的基础上开展学习的;所以这为新知学习提供了知识生长的固着点。通过对今天的学习,为学生学习简便运算奠定了基础,对学生提高运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和内容分析,以及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的过程中,理解、掌握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由于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所以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是:会用字母或其它方式表示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法和引导发现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既给了学生能充分思考问题的空间,又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质疑精神;在学法的选择上,通过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认知水平,本节课引导学生采取动手实践以及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法,使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和掌握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熟练运用。
根据预设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一下四个环节: 环节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首先,我问学生们:“你们知道植树节是在什么时候吗?”学生回答是3月12日后,我出示课件展示植树节的情境图,让学生自主观察并在图中找到数学信息,并作汇报。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根据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这样2个问题:①负责挖坑种树的有多少人和②一共要浇多少水的问题。
这样的设计抓住新知识的切入点,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环节
2、交流合作,探究新知。这一环节我设置了2个步骤。
我先引导学生一起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分析情境图中所给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让学生先独立列式解答。经过反馈,学生有这两种结果:
①25×4=100 ②4×25=100 25×4=4×25 显然,学生们的结果都是正确的,所以25×4与4×25可以打“=”。我立刻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式子为什么可以打等号呢?学生会回答:“因为这两个式子的因数都一样,只是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积仍然不变”。我再引导学生模仿这个算式,举出类似的例子,根据学生的举例,让学生观察这些例子,用自己的话先总结规律,我再和学生做进一步的总结归纳:即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就是乘法交换律。接着我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学生有用符号表示的,有用字母表示的,我们也可以用字母a×b=b×a表示乘法交换律。步骤②
在学生感受了乘法交换律的学习方法后,我马上引导学生利用类比的学习方法尝试解决第二个问题。同样,让学生先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先交了讨论后再列出算式;学生会得出2种结果,但是结果也是相等的。①(25×5)×2 ②25×(5×2))
=125×2 =25×10 =250(桶)=250(桶)
我板书出来后,我再让学生说一说这两种方式分别先计算说明,后计算说明,理清数量关系。再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式子,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式子都是连乘,因数都一样,只是乘的顺序不同,但结果却是相同的,而且第二个式子因为先算出了整十或整百的数,让计算更加简便。所以(25×5)×2=25×(5×2))。然后让学生模仿这个式子,再举出这样的几个例子。根据学生的例子,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就是乘法交换律。并让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来(a×b)×c=a×(b×c)
最后我再让学生对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进行比较,从而从而架起新知和旧知的桥梁。
在这一环节我始终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索问题,从简单到复杂,具体到抽象,让知识在学生的观察、操作、比较中内化,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位置。
环节
3、巩固练习:
为了构建学生完善的认知结构,我设置了几道从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的习题,从而达到巩固的目的,它们包括35面的做一做1、2,和32面的第2题。
环节
4、课堂总结
首先,我让学生自我陈述今天学习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帮主我诊断学生今天的学习情况,从而改进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
最后,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力求简单明了,并且重难点突出,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掌握。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你们辛苦了。板书设计:
乘法运算定律
①25*4=100 ②4*25=100 ①(25×5)×2 ②25×(5×2))25*4=4*25 =125*2 =25*10 a×b=b×a =250(桶)=250(桶)
(25×5)×2=25×(5×2))
(a×b)×c=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