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班美术教育的活动探究
浅谈小班美术教育的活动探究
【摘 要】绘画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小班幼儿艺术的萌芽,然而作为小班幼儿绘画是一种涂鸦,他们绘画并不是为了描绘某个物体的形状,只是为了绘画过程中体现愉悦感,他们更多地把美术活动看作是一种游戏因此培养他们乐于绘画的兴趣,远远比绘画更加重要。当幼儿对于绘画产生兴趣的时候,他们就会迫不及待地去学习、参与。利用幼儿这一特点,为此我充分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激发幼儿的兴趣,让他们学会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
【关键词】游戏化;情景化;生活和自然
《新纲要》中指出艺术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形式”,要使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学前美术教育的目的是挖掘幼儿潜在的美术素质和能力,塑造幼儿活泼开朗的个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美术活动作为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表达形式,以它愉悦性、形象性、可操作性和自主性深受幼儿的喜爱。
在探究过程中,我发现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单调地为技法而教技法,不能按照成人画法让孩子依葫芦画瓢,以传统的“示范一指导”的教学方式进行着美术教学活动,其实,“传统”不应是一种模式,而是一种精神,一种能量。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关键在于怎样吸引幼儿的兴趣,创设情境,形成美术游戏,不单单是进行美术创作,而是让孩子在活动中玩起来,在游戏中感悟自然,创造自己的表达方式。
一、教学游戏化――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
教学活动游戏化,是把枯燥的临摹融入有趣的游戏当中去,使绘画教学活动具有游戏般的形式和趣味,追求游戏的境界。
(1)指导语言游戏化。教师的指导语可谓是一次活动的核心,不同的指导语言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和趣味。
(2)活动过程游戏化。所有的材料,都有自己独特的可操作性,游戏虽然简单,却能克服传统的临摹教学带给孩子的畏惧感,充分满足了孩子对线、形表达的欲望,让孩子们有感而发时,其作品往往也是最有灵气、最生动有趣的。
二、教学情境化――提升幼儿的美术创作灵感
(1)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是把整个活动用一个故事情节贯穿始终的教学方式,因为,小班的孩子天生喜欢故事,它符合幼儿善于幻想和将事物拟人化的特点,这些故事对于他们有着不可替代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它是幼儿美术活动创造的源泉。
(2)材料情景。材料是美术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用具,但材料情景中所指的材料并不是美术创作时使用的工具、材料等,而是激发幼儿创作思维的各种素材、资料。
(3)音乐情景。音乐情景是以音乐为手段创设具体的情景氛围,把幼儿带到特定的意境中去的教学方式,在美术活动中插入适宜的音乐,创设具体的情景,可以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拓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感悟生活和自然――体验美术创作的乐趣
美,人人都喜欢,但不一定人人都懂得欣赏,我经常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大自然中去感悟,去体验,缩短生活与美的距离,是孩子们从小能懂得美、发现美,也能欣赏美、表现美。
观察自然,感悟生活是美术创作的起点,孩子们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只要引导得当,他们个个都是“大画家”。由于小班孩子的特定天性和心态,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之重“知识”而淡化“技法”。对于他们而言,前者是“游戏的序言”,而后者才是“游戏过程”的精彩所在。二者要互补互通,协调统一,才能真正达到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教育目的。在美术教育中,不断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就像流淌的河水,河水因流动、变化而美丽,因新鲜、清澈而迷人,对孩子的美术教育,也是如此。
四、恰当评价幼儿作品――激发幼儿再创作的信心
(1)赏识性评价。每位幼儿在完成作品时,都是尽了力的,都觉得自己的作品是最好的,他们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即便是那些能力偏弱的孩子也不例外。因此,当幼儿将作品给老师看时,我除了言语的赞赏与鼓励外,还给予恰当的奖励。
(2)引导性评价。小班的孩子刚开始对作品还缺乏评价能力,要他们说说哪幅作品好,他们都会说自己的作品最好,更说不出好在什么地方。因此一般都由老师作为主评价者,然后再逐步引导孩子进行评价,老师的评价标准是孩子模仿评价的标准,老师必须十分慎重。
(3)展示性评价。当孩子完成了一幅作品后,他会有很大的成功感,很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他的作品。那么展示性评价就很好的满足了孩子的愿望,每当孩子们完成作品后,便会将他的作品送到画廊上展示出来,自己则站在作品前,或是自我欣赏,或是三两结伴指指说说。当然在运用画展评价时,我们不能对幼儿的作品展出时时一刀切,应允许他们有先后,还要注意引导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并耐心听取别人的介绍。
儿童的天性是爱美和寻找欢乐,两者不谋而合,因此,孩子离不开艺术,而艺术更应由孩子去创造!美术教育的价值,并不在于孩子们的绘画技能有多么的熟练,或画出了什么惊人之作,而是让孩子感受美、欣赏美、懂得美、表现美,从而培养幼儿乐意绘画的兴趣,从而让幼儿爱上绘画!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吕耀坚.《幼儿教育》,2003年第11~12期
[3]刘兆吉.《美育心理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
[4]陈帼眉.《学前教育发展与教育评价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小班主题活动探究
小班主题活动探究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主题活动已被许多幼儿园所采用,主题活动的探究过程是幼儿主动发现的过程,它具有自发参与、自主探索、自由表现的特点。幼儿园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应遵循“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应适时、适宜、适度地鼓励幼儿去和环境中的人、事、物产生有意义的互动,支持他们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和经验。小班幼儿年龄小,有意注意开始萌芽,对周围事物极易产生兴趣进入情景,但又极易分散注意力。这就要求我们在预设或生成主题活动时,应以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为基础,选择生动有趣,浅显易懂,密切联系生活的内容。那如何使每一位小班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发展,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开发,还教育过程以自然和本色的特性呢?我经过不断的实践了解到应“变关注教育环节为关注幼儿”。
一.关注与引发孩子的兴趣
动情激趣是小班幼儿在主题活动中主动学习的前提,情绪化,情境性是小班幼儿典型的年龄特征。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情感情绪的感染性,激励性和动力性功能,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助推器,有了兴趣,幼儿才会积极关注、主动思考,并自觉采取行动。比如:主题活动《我伴桔儿成长》这一活动就是来自于孩子。一次,我组织幼儿去附近的山上散步,当孩子们发现桔子树上结满了一只只绿油油的桔子时,高兴极了,争着围到桔子旁,用他们特有的百种语言:看看、摸摸、唱唱、跳跳等来表达他们对桔子的浓厚兴趣。此时我敏感的意识到孩子的兴趣是如此强烈,我何不动之以情,鼓励他们与桔子做朋友,来渲泄孩子强烈的关爱之情。于是有的孩子抱着桔树做朋友;有的围着说悄悄话;还有的摸着桔子请求快快长大,完全将自己融入了情景,个个乐在其中。我又在孩子的兴趣点上与他们共同设计进行了“我伴桔子做朋友”的活动,孩子们愉快地通过绘画、挂照片等不同的方式来观察、了解、关心、热爱桔子宝宝,以此也拉开了关于“家乡的桔子”主题活动的序幕。
二.把握与捕捉孩子的信息
在小班的主题活动中,为了支持、引导幼儿主动学习和发展,教师应确立“以幼儿为本”的理念,重视来自每个幼儿的信息、反馈,包括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从中发掘有价值的内容,并作出相应的反映,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猎手”去倾听孩子的心声、捕捉活动中的教育契机,这正是提高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
(一)支持探究行为
小班幼儿喜欢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来表达他们对某一事物的好奇心,并产生兴趣。兴趣是活动的前提,而需要是活动的方向。因此我们要支持孩子探究的需求促使他们主动学习。幼儿园纲要指出:教师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
(二)反思教育行为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选择探索活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不可直接控制,而应以尊重和支持,引导幼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探究活动。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选择探究活动的方法往往与成年人不同,这时教师应及时、定时地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对活动有效地展开进行重要的推动。比如:在主题活动《小蝌蚪》中,自然角摆放了许多孩子自发带来的小蝌蚪,孩子们十分乐意照料他们,但时间一长,便有几名孩子对小蝌蚪不客气起来,有的用手去捉它们,有的将积木、小纸片扔在盆中,孩子的这种行为受到了批文档仅供参考
评。可是,事后我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原来他们发现有的小蝌蚪已经长出了后腿、前腿,想让这些小蝌蚪在小纸头、雪花片上练习跳的本领。是啊!我主观地认为他们在搞破坏是大错特错了,该受教育的应该是我自己。小班幼儿自控能力差,凡事都想亲自动手来证实自己的想法,他们出现这种行为是正常的,这其实也是一种探究行为,在以后的活动中,我开始注意不用成人的价值标准来判断孩子的行为,而是先问个为什么,倾听他们的想法,再同孩子们一起观察、求证、探索。这样教师在支持和保护幼儿主动探究的同时,又帮助他们认识到
(三)捕捉教育契机
幼儿园纲要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小班幼儿生活经验日益丰富,但主动生成活动的能力还不够,这就需要教师细心观察孩子在自发、非正规的活动中的表现,及时发现与捕捉教育契机,生成有价值的主题内容。如:《我伴桔儿成长》中,我组织幼儿去学校的桔林散步,路过桔子树旁,大家热情地同桔子宝宝打招呼,当孩子们发现校园内的桔子长得又青又小时,都十分着急,强烈的求索欲望促使他们争论着。有的说:肯定桔宝宝没吃饭。有的说:他们没喝牛奶,所以长不大。还有的说:喝不到水所以长不大。如果在以前,我往往会迫不及待地告诉幼儿是肥料与阳光的原因,但是现在我首先想到的是:孩子们为什么会这样?这说明了什么?有没有教育价值?因此我抓住机会让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进一步猜想,引导展开讨论:你认为对不对,为什么?你觉得怎样?幼儿兴趣盎然,各抒己见。最后通过询问家长,查找资料,观察讨论,终于发现真正的原因是①整天见不到太阳,②吃不到营养。于是我趁热打铁,带着孩子们给桔子树施肥,浇水,激发关心别人的情感,及初步的劳动意识。由此可见,这个探究过程是非常有益的,幼儿在互相争论中学会了主动表达、分析、判断;在寻找答案中提高了收集信息的能力,在集体的劳动中培养了吃苦耐劳的品质。
三.分享与交流孩子的经验
在主题活动中,小班幼儿经验的分享大多以回忆为主,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幼儿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来获取更多的有益经验。经验的分享是直接的,但却具有较强的“过去式”性质,创造成分不多。因此生成活动更应注重经验的创新及多种多样的分享方式。比如:主题活动《我伴桔儿成长》,当幼儿帮农民采摘完桔子后,我组织 幼儿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爬到树上采桔子,有的说:跳起来摘桔子,有的说:拉住枝条摘,还有的说:挑着桔子下山等。幼儿的感性经验一下子增加了,对桔子丰收的范围也扩大了。因此孩子们将采摘桔子的经验带入了游戏中,体育区的游戏内容日趋丰富:摘、运桔子,玩得不亦乐乎,创新的思维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高;表演区的活动也活跃起来,各自模仿着摘桔子的情景,在我的引导下幼儿还学习运用篮子、绸带、果子、鲜花等道具进行表演,并饶有兴趣地探索出了许多采摘桔子的动作。他们在回忆式的创造中得到了满足,享受到了快乐,更发展了孩子的创新能力,获取了更多有益的经验。
怎样的方式才是幼儿主动学习的方式?怎样的时机才能成为最好的教育契机?这些都是我们在积极思考的问题。因此在小班主题活动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应学会理解孩子,学会欣赏孩子,学会关注孩子的寻常时刻,学会支持孩子,学会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孩子,适时启发孩子学会学习。文档仅供参考
小帮手
一、设计思路:
前一阶段围绕“我家的人”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孩子们了解了爸爸妈妈的工作、爸爸妈妈小时侯的故事,特别是恰逢母亲节,通过夸夸我的好妈妈,为妈妈制作礼物等活动提升了孩子爱妈妈的情感,孩子们萌发了一种想为妈妈做事的愿望。同时,“预防非典”也是当前孩子们的一个热点,他们对幼儿园、班级、家中“防非”的简单措施有了初步了解,对于预防、消毒的物品也产生了兴趣。结合以上两点,我预设这次活动,以帮妈妈选购消毒、预防用品为前提,以游戏实践为途径,帮助幼儿认识了解消毒、预防非典的物品,扩展防非知;同时满足孩子为妈妈做事的愿望。
二、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了解消毒、预防非典的物品,扩展有关“防非”的知识。
2.在购物过程中尝试解决简单的数量问题。
3.满足幼儿为妈妈做事的愿望。
三、活动准备:
1.防非物品、其他食品包装盒。
2.每一物品上贴上价格标签(5以内)
3.购物篮,自制纸币。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
“母亲节”我们想了很多办法为妈妈做事,现在“母亲节”过了,我们还要为妈妈做事吗?为什么?
(二).启发游戏
1.以妈妈的烦恼(妈妈想买预防非典的消毒等用品和增加抵抗能力的食品,可是妈妈上班没时间)启发幼儿帮妈妈购物。
引导:妈妈为什么要买消毒用品和增加抵抗能力的食品?
2.幼儿领钱。
要求:每人拿5元钱(老师准备1元、2元、3元、4元面值的纸币)
引导:你用什么办法拿到5元钱的?
如:XXX拿了1元钱,还要拿多少钱才到5元?
3.讨论购物注意点。
引导:买东西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1)买什么?(预防非典的消毒用品和增加抵抗能力的食品)
(2)怎么买?(价钱、礼貌用语、买的东西少于或等于5元钱)
(三).幼儿操作
1.观察幼儿在挑选物品时出现的问题,启发幼儿间相互检查。
2.了解幼儿交易情况,引导幼儿了解所选物品价格与自己拥有钱数 的关系。
(四).交流
1.相互检查所购物品。
2.说说买了什么,有什么用,注意什么?(抓住
(五).延伸
我们帮妈妈买好了东西,妈妈很高兴,接下来我们可以帮妈妈做什么?
第三篇:浅论小班主题探究活动
“幼儿园教育是有目的的、有计划地对幼儿施以自觉影响的过程,促进幼儿身体的正常发展和机能发展的任务必须在有组织、有目标的活动中才能实现。但有人通常认为小班幼儿受其年龄特征的制约,无法自由地、活跃地探索问题,更无法自觉地对某一事物进长时间的深入探究,因而教师常常有意无意地以活动组织者,领导者的身份出现在幼儿跟前,把自己的想法,意愿强加于幼儿,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然而,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上我意识到:(1)我们应该提供一种既兼顾儿童发展个别差异性,并考虑儿童发展全面性的课程构架,寻找相对符合儿童兴趣和可以容许不同儿童共同学习的内容。(2)我们需要寻找各个发镇领域的核心概念技能,并将此有效地整合到课程目标内容去,使儿童在学习中逐步掌握和发展这些领域概念和技能。(3)我们要通过活动的方式来引导幼儿学习,尽可能地为不同需要的幼儿提供轻松自在的、合适的学习情景。值得我们更加关注的是,我们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幼儿园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各个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去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在谈论主题探索活动中,我们只要把握好研究性学习的五个主要特征:研究性、主体性、交互性、过程性和开放性,就会获得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我根据执教小班的情况,认为只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在小班还是可以进行主题探索活动的。
一、主题的选择
目前,在很多幼儿园中存在着各种课程模式,其中方案课程、生长课程、整合过程、综合课程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在设计思路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把‘主题’建构作为教育内容的组织形式。主题的开展并不遵循学习的线索,它具有多层次的综合功能,追求的是教育内容的整合,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注意主题的选择,主题式课程可以为幼儿和教师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学习内容和教育内容的选择可能性,但同时,也对幼儿和教师选择恰当的主题提出了挑战。不同的课程设计者因价值观的差异,会有不同的主题选择倾向。因此,明确教育价值观是主题选择方向的首要任务。如: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很少,接触最多的就是自己的家庭和幼儿园。因而我们将“幼儿园”定为第一个主题。我们逐步将孩子们的活动“小乌龟上幼儿园”、“幼儿园里朋友多”,引向了“你喜欢上幼儿园吗?”从而让幼儿对幼儿园、对老师产生亲切感。从他们在幼儿园里喂养的小动物的接触看。他们最喜欢的还是小白兔。从他们热切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多想和小兔子亲密接触呀!我们就把小兔请到活动室来和大家一起玩,小朋友摸呀,说呀,笑呀„„和他们一起唱小兔乖乖,和他们讲有关小兔的故事。我们也适时地进行引导。只有这种适合幼儿理解时评的小主题才能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第四篇:小班美术教育毛毛虫
小班美术教育
毛毛虫 活动目标:
1、学习用圆形连接的方法画毛毛虫,提高大胆绘画的能力。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激发对绘画活动的兴趣。
一、导入 出示图片
教师:(好奇的口吻)哎呦,这是什么呀?奥!是毛毛虫呀。小朋友,快跟毛毛虫打个招呼吧!
二、展开
1、请幼儿仔细观察,了解毛毛虫的外形特征。提问:
(1)毛毛虫的头和身体是什么形状的?(2)毛毛虫的头上有什么?(3)毛毛虫的身上长着什么?(4)毛毛虫是怎样走路的?
2、教师示范画法。
(1)先变出圆圆的头,在头上画出眼睛、嘴巴和触角。(2)在头的后面,依次画出4、5个圆形。(3)给毛毛虫涂上好看的颜色。
三、结束
教师点评,重点观看幼儿是否将毛毛虫的身体连接起来了,毛毛虫画的是否整齐等。
3、活动结束
活动二:撕纸粘贴(美术)-毛毛虫
目标:
1、认识毛毛虫,、练习使用粘贴材料,掌握粘贴技能。
2、提高幼儿在活动中的创造性。
3、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激发对绘画活动的兴趣。活动准备:
不同颜色的彩纸,固体胶等 活动过程
教师出示图片:毛毛虫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发现了特别可爱的小虫子,带过来给小朋友看一下
你们知道这条可爱的小虫子它叫什么吗? 有哪个小朋友能够告诉我这条小虫子是什么颜色 幼儿:(绿色)
教师:小朋友真棒,它的名字叫做毛毛虫,可爱吗?
今天老师这里也有许多毛毛虫,不过小朋友看一看,老师画的毛毛虫和图片里的毛毛虫有什么不同吗? 哦,对,老师的毛毛虫没有穿衣服,所以现在要给毛毛虫穿上漂亮的衣服,看老师这里有许多漂亮的碎纸,我们可以给毛毛虫粘上这些漂亮的碎纸,让毛毛虫变得像公主一样
教师示范粘贴碎纸,先给毛毛虫涂上固体胶,然后选各种颜色的碎纸开始进行粘贴
教师示范完后,让小朋友们欣赏,然后开始指导孩子们进行粘贴。在孩子粘贴的过程中,老师们应相互配合,共同有耐心的指导孩子,帮助孩子完成作品
活动结束后对幼儿的粘贴画进行点评,欣赏,表扬!亲子作业:宝贝们回家和父母共同完成毛毛虫吃树叶的画
第五篇:小班美术教育心得体会
小班美术教育心得体会
孩子从小就喜欢乱涂乱画,他们把乱涂乱画作为一种自由的游戏活动。自己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美术活动恰恰符合了孩子的天性,反映了孩子的本质,通过美术活动能生动形象的表现客观事物,促进孩子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所以说美术教育活动的培养在我们素质教育教学中占重要地位。
1、为孩子的创作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
大自然是一个天然的大课堂,蕴藏着无穷的奥秘和想象的空间。因此在开展美术教学中,我选择贴近孩子生活的事物为题材,在日常的生活中好好地捕捉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尽可能地让孩子运用自己的感官去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玩一玩,并在教学过程中,多给孩子观察、欣赏的时间,引导他们进行细致的观察,使孩子的脑海中留下清晰丰富的印象,帮助孩子们积累丰富具体的、直接的生活经验,从而激发孩子们想画、爱画的欲望。如:在进行绘画“快乐的小蜗牛”前,我们通过与孩子们一起到幼儿园的草地上寻找雨后的小蜗牛、观察小蜗牛、与小蜗牛交朋友等活动,不但引起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而且从中获得了许多关于蜗牛的感性认识,为绘画“快乐的小蜗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而更好地把它表现在画面中。
2、恰当地指导能激发孩子的创作热情 ①别忽视孩子绘画活动中的“说”。
对于我们小班孩子来说,他们的绘画水平较低,不能自如的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因而,我们可以鼓励孩子自己来说,这是让成人了解孩子绘画意图及其内心世界的直接途径。在班上,孩子绘画的特点之一是边说边画。因此,在美术活动中,我把握好孩子的“说”,允许他们围绕绘画的主题轻声地说,并鼓励孩子与同桌的伙伴相互交流、提问,如:请小朋友悄悄地告诉旁边的好朋友,你画的是什么?它们在干些什么事情?他们在什么地方呢?通过恰当的“说”,不但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绘画环境,激发孩子的绘画兴趣和积极的情感,而且在同伴间的交流中起到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作用,从而促使孩子大胆用色、大胆表现及想象创造力的发展,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②以平行参与的形式扩大孩子的想象空间。
对于我班孩子来说,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仍然受年龄特征的限制。因此,为了丰富孩子的感性经验,帮助孩子更好地对事物的表象进行创作与想象,我以参与者的角色,通过讲述自己的小故事或自己的发现,平行地加入到孩子的活动行列当中。如:在画“金鱼”时,我用朋友的口吻说:“教师刚才在观察金鱼时,发现这些金鱼朋友可爱玩了,它们在水里东游游、西游游,好象在玩‘捉迷藏’的游戏呢!那小朋友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呢?”通过我的参与,对孩子起到示范榜样的作用,使孩子们有了新鲜感,从而促使他们有兴趣去探究,极大的调动他们投入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孩子的积极情感,更好地拓展孩子的联想和创造。
3、适当的示范是孩子创新过程中的“催化剂”。
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发展,许多新的观念冲击着我们的头脑,使得我对美术活动中的示范定义变得有些模糊和迷失了方向,生怕自己的范例或示范会影响孩子的发展。因此尽可能地不出示范例或减少示范,但通过这次的教研活动,让我对“示范”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感悟。由于我班孩子对事物的美感、形象思维还处在启蒙阶段,缺乏相应的表现能力,若任凭孩子自由发挥,而没有正确的示范、引导,那么就会出现空有过程而没有结果的局面,从而使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孩子美术表现力的发展。为了避免幼儿对范例的机械模仿,然而又能适合不同层次孩子的不同发展水平。因此我在向孩子示范时,并不要求他们模仿,而是通过把所要表现的事物进行结构分析,然后示范其主要的外形轮廓即可。在这过程中,我结合本班孩子的年龄特点,用自编的小儿歌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表现事物。如:在教孩子画“小鸟”时,我边念儿歌,边进行示范:圆圆的头、半圆形的身体、三角形的尾巴和两只大大的翅膀„„通过用各个图形的组合表现小鸟基本外形的方法,帮助孩子孩子更好地进行表现。其次,在教画蜗牛、小鱼等不同动态时,我尝试使用“基本形”不变的方法,引导孩子发现其中的异同,从而表现出动物的不同动态。通过多次的示范、讲解、练习,孩子们对此有了初步认识,因此在绘画中孩子们基本能用这种方法表现出两至三种的不同动态,取得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