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数学课堂实施谈课堂机智
从数学课堂实施谈课堂机智
何锋
教师一定要有良好的课堂机智。课堂机智包含两方面内容:既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临堂发挥的灵感教学,即教师能以其敏捷的思维能力与应变能力随机调整与课堂教学进展不一致的内容或节奏或教学方法,又是指教师能从容面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以巧妙的手段予以引导、转化、淡化等恰当处理,将教学引向深入。素质教育能否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好,非常重要的一点便是教师的课堂机智是否发挥得好。本文就从课堂的突发事件说起。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随时会接受到各种信息反馈,教师就应当根据不同的信息运用教学机智随机作出处理。但是对数学教师来说,尤其要注意选择反馈信息的特定角度,尽可能地用数学的理念来随机处理信息,使教学机智在内容上表现为“数学化”
课堂教育机智既然是一种应变能力,那么教师是否可以随心所欲地对待教学过程中的随机事件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课堂教育机智离不开教育方针、教育原则这个总体。课堂教育机智只是在课堂教育中教师对教育方针、教育原则的灵活运用,是一种教育技巧,因而它在总体上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而在具体做法上又无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一切均应视当时的各种条件而定,即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当今“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提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新课改精神,用生动语言去应付,化解课堂突发的事件,并用数学知识深入,并转化成与本节课有关学习内容,才能真正老师作为组织者的地位。
案例1课堂出小差
问题分析
在上等比数列概念课时,等到讲解到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时,某学生嘴里叼着一张牌,显然是开小差,一则老师感觉上课这个学生没有认真听讲,二则老师这个学生没有尊重老师。参考解决方案:
以那个同学牌为例,情景设问:如果有个同学去赌博然后去借了高利贷,你们知道利滚利是什么后果
n1吗?这样巧妙的提醒他,并能以ana1q的公式,月利息为5%复利计算出,假如那个同学首次欠3万元,然后出去打工挣钱还账,三年后既然已经欠了9万多。顿时学生就感到惊讶,并使全班同学感受到等比数列的用处,既无形中提醒这位学生不要开小差,同时给全班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情感价值观。
案例2 起立问题
问题情景:
在解三角形课时,某学生突然站起来望窗外。这只是在上课时出现的这种学生的恶作剧,应该有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可能是学生疲惫,纯粹只是想放松一下。
其二:可能是学生对老师有看法,以这种恶作剧的方式表达出来。参考解决方案:
方法一:老师说“全班除了五分之一的同学站立姿势欠端正外,其余的同学均已具备军人风度。”
方法二:老师说“可能某某同学是想测量他到那座大山的距离,那么假设他要测量应该怎样去找基准线,测量他与大山的距离呢?”这时所有的同学纷纷讨论解决办法,最后叫那位学生自己想办法,他经过思考后,找到了他到我的位置作为基准线,并量出他看大山的视线到基准线的角度,然后测量我的视线与基准线的角度,再测量他到我的距离,建立三角形并用正弦定理解出了他到大山的距离。这是我再变式:基准线是越长还是越短计算结果才越准确?这样,一节课就在这个融洽的气氛中巧妙的引入了本堂课的主要内容,并且没有伤害这个学生的自尊。
案例3考试**:
问题情景:
在数学考试时出现的学生这种的恶作剧,主要是因为:学生作弊未遂被老师逮个正着,学生对老师不满。加上该学生本身比较顽皮,在卷子的后面乱写很多公式想出出气。参考解决方案:
老师若无其事地拿起一张备用卷子连同那张原卷一起放到小李的面前:“你的卷子不能用了,用这张做吧。”考试完后,王老师找到他,说:“我对你太不了解了,过去老看你的缺点,却没有发现你对公式这么熟悉,嗯,不错!”小李看老师不像是讽刺他,渐渐抬起头来,眼里饱含着惭愧和后悔,这时王老师才因势利导对他进行教育。他哭了,并向王老师诚恳地认了错。
案例4 上课鸡叫
问题情景:某同学在上课时学鸡叫。
在上课时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有:
1、该学生比较调皮想通过鸡叫声引起别人注意。
2、上课时内容枯燥不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学生对老师教学有意见。参考解决方案:
他镇定自若地看了看自己的挂表,不紧不慢地说:“我这只表误事了,没想到现在已是凌晨。不过请同学们相信我的话,公鸡报晓是低等动物的一种本能。”
案例五 撕纸消气
问题情境:老师准备开始上指数函数,课堂铃声已经响起,但是某位同学心情不好而还在那里撕纸消气。
作为老师,不知道青春期的他们内心到底想着什么,但是对于这种情况,老师不能直接提醒他,因为这样会让她糟糕的心情变得更加紧张,也许是使得其反。参考解决方案:
我们可以这样的巧妙处理,老师“当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也喜欢撕纸消气,那么我们也拿出一张出来,我们大家一起撕。”老师和同学一起拿出纸,当对折第一次撕的时候,剩下两张纸;第二次撕的时候,剩下4张;第三次:8张;第四次:16张„这样那位同学心情没有继续低落,反而很有趣的跟着我思路。染老师将1→2;2→4;3→8;4→16„让学生猜测如果撕x次呢,应该有多少张?得出结果y2 这样很顺畅的引入了本课的主要内容——指数函数。
课堂上致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既有好奇心的驱使、心理需求的反映,也有师生关系紧张,情绪抵触的行为表现。学生一但出现逆反心理,轻者影响他自身的学习,重者对教学有不同程度的扰乱性和破坏性,给师生关系带来对立、紧张、敌视等不良后果。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随时会接受到各种信息反馈,教师就应当根据不同的信息运用教学机智随机作出处理。但是对数学教师来说,尤其要注意选择反馈信息的特定角度,尽可能地用数学的理念来随机处理信息,使教学机智在内容上表现为“数学化”。
针对以上情况,我有如下的不成熟的意见,我认为老师应该具备:
一、克制:
遇到这类事情,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克制冲动,保持冷静,把个人荣辱置之度外;随时意识到自己的身份是教育者,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被几十双眼睛盯着,决不能凭一时的情感冲动,意气用事;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训斥、责骂、处罚,而应冷静、机制、迅速准确地判明情况,巧妙、艺术地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控制课堂。驾驭教学过程,改善师生关系。
自制是教师良好个性品格的表现之一,它能使教师用理智控制情感,使教育活动始终处于理智的调控之下,增强自觉性,减少盲目性。
二、宽容:
宽容是教师的美德,也是教师必备的素质。学生正处于尚未定型的发展阶段,往往不能全面、正确地
x认识、对待和处理问题,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过失和错误。作为教师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特点;对学生的过失和错误,应有大海一样的胸怀,给予宽容和谅解;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同时积极地、艺术地引导、教育学生改正错误,克服缺点。
但是宽容不等于掩饰学生的过错,无视学生的缺点,不等于无能为力或做“好好先生”,更不等于迁就或放纵学生的过失和错误。宽容应当适度,表现在有原则的前提下有分寸和灵活性。它是教师的责任心和学生的关怀、爱护、尊重和对学生的人道态度的一种表现。
三、幽默:
教育的机智和艺术往往寓于幽默之中。多一点幽默,少一点生硬,是学生的普遍愿望。在课堂上一席趣话使笑语满堂,气氛和谐而轻松,增强了教学效果,并在笑声中交流和深化了情感。幽默给人以轻松、优美之感,能使真理更耐人寻味。幽默者善于将“笑”潜于食物的深层,让人充分感受事物的底蕴。
四、将课堂突发情况融入数学教学:
学生出小差,或是恶作剧都学生内心的映射,有的也许是因为课堂本身乏味,有的可能是课堂教学实施效果不恰导致。能及时的处理,能有效顺利的开展课堂,如果能将本节课的内容渗透到突发事件中,那样更是一种能力。作为老师应该跟着自己备课方向去讲课,但不能按部就班,灵活处理课堂,将知识融入突发事件,而且还能让这节课显得更加有生动富有机智。在教学中,学生总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就应当尽可能地考虑问题的内涵与外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或把学生的思维“聚焦”,引向问题深处;或把学生的思维“发散”,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去分析问题。在教学中,善于利用学生的问题契机,充分把握引导的时机,则是一个数学教师发挥教学机智的重要表现。假如我们都能有效的用数学的观点去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尽可能地用数学的理念来随机处理信息,使教学机智在内容上表现为“数学化”,那么数学课堂便显得更加有生机活力。
五、假装糊涂:
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做出过错行为时往往很少或根本就没有考虑其后果的严重性,他们的动机有时出于开玩笑,有时出于好奇,有时是为了表现自己,有时是为了帮助同学或“讲义气”等等。
假装糊涂的作用在于教师能够因势利导,在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损害师生关系和情感的前提下,使学生不露痕迹地、自然而然地接受正面教育,同时也不致使事态扩大给教学带来影响。它要求教师有思维的灵活性,能根据客观条件及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引导学生立即终止过错行为或改过错误行为为积极有益的行为。
六、掌握分寸,适可而止:
轻了,不能使学生产生应有的内心的震动,受不到应有的教育;重了,会把学生置于尴尬难堪的境地,从而激怒学生,使矛盾激化,或使学生失去自尊心和自信心,不能抬头做人。
总之,数学课堂就像没有硝烟的战场,师生是战友,“未知”是对手。面对这个特殊的对手,和教师在同一战壕里的学生往往会产生许多老师预料不到的想法、举动,这是非常自然的。面对课堂上突如其来的“事件”,如果老师不是压制或回避,而是用创新的方式来对待,来化解,那么就可能打出非常精彩的漂亮仗。同时,也会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和谐。
第二篇:议数学课堂的机智教学
议数学课堂的机智教学
所谓课堂机智教学,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敏锐的观察,灵活的思维,果断的决策处理有关教学的偶发事件的能力,即在课堂教学中的应变能力。课堂机智教学是一种教学能力,是一种巧妙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教学技巧,同时教学机智本身就是教师的一种创新思维,也是教师在进行创新教学过程中所特有的心理品质,这种品质也成为点燃创新教学的思维火花。
一般来说,课堂机智教学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细致敏锐的观察力、冷静理智的自制力、及时有效的调控力、深刻准确的解惑能力、灵活自如的通变力、积极熟练的迁移力、机智幽默的表达能力等。综上表现,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面对有思想、有情感、有态度、有意志的学生,教师必须借助一定的教学机智,才能完成数学教学任务。需要指出的是,课堂教学机智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应变能力,并不是说教师可以随心所欲地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随机事件。相反,它总是受数学教学规律和各种因素的制约,因此要体现五个有利于:(1)有利于教育教学原则的落实;(2)有利于数学课堂教学顺利开展进行;(3)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4)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5)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并切实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本人浅议教师课堂机智教学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常言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学生年龄虽小,但由于他们不同的家庭及不同成长环境,所以每个学生心理发展各有差异。因此教师应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观察学生内心世界的能力,处理好在课堂上偶发事件,及时调控和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例如,在课堂上,我非常希望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回答一些有思维挑战性的问题,于是就用表扬的手段,夸奖学生在回答问题中所表现出来的聪明,平时也注意借景生情,用感人的事例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从而使学生感悟所学的知识。同时,在课内与课外多观察学生表情及一些异常的变化,这样我们教师就能更好的进行机智教学,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二、要熟悉教材、教法和学生、创设轻松氛围。
熟悉教材,教师就会对讲课满怀信心,胸有成竹;熟悉教法,教师就能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熟悉学生,教师就能从学情出发,因材施教。教师做到这“三熟”,就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发现问题,迅速判断,妥善处理;还可以尽快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案,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机智针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数学是一门具有理性美的学科,但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他们往往不能欣赏这种美,相反的觉得比较枯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熟悉教材、教法和学生、创设轻松得体幽默的氛围,让学生能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同时也能培养他们幽默精神。例如:在教学低年级学习解决数学问题(即应用题)时,许多学生对应用题题意理解不清楚,再加上农村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他们感到非常乏味,显得索然无味,心不在焉。这时我就创编童话故事,故事里编几道数学应用题。这样不仅调节了学生课堂气氛及学习积极性,也调整了学生的情绪,更让学生回味无穷。当然,教师在运用教学机智创设轻松氛围时,一定要注意掌握分寸,不能漫无目的夸夸其谈,只有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并在良好的氛围学习,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三、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要充分把握时机。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出现的不同问题,一定要对症下药,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一般而言,对于没有偏离教学构思的学生的质疑,教师要尽可能通过教学过程本身的进展来解答,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偏离教学构思的学生提问,要区别不同的情况分别对待;有的可以及时解答,有的可以课后解决。对于当场回答不了的问题,教师可以发动学生充分讨论加以理解,或待课后查阅有关书籍给予解决。教师要有“知之则知之,不知则不知”的诚实教学态度。在教学中,学生总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就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或把学生的思维“聚焦”,引向问题深处;或把学生的思维“发散”,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去分析问题。在教学中,善于利用学生的问题契机,充分把握引导的时机,则是一个数学教师发挥教学机智的重要表现。
例如:在二年级下册,有一道思考题是这样,用1、2、3、4、5、6、7、9这8张卡片组成两个四位数,使它们的和是10000,问你能写出几道式子?一看这题目,很多学生都感到茫然,无从入手,有的学生问:“老师这不能写的”。这时我针对这种现象,引导学生先从这两个四位数个位写起,从8张卡片中找出两个数字凑成10,如1和9,又因为个位1和9相加满十进1,所以再写十位、百位、千位的数字,即它们分别相加得9就行,很多学生在我的点拨下,纷纷举起小手想说自己的答案,正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常常被人们忽视的问题就这样应发了学生如此多的创新思考。当然,在很多情形下,教师对于高年级学生提出的有些问题往往并不能立即作出准确的判定,不能立即进行解答,不能立即引导探究。这时,教师就应该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或发扬民主,鼓励学生自行探索,协作解决问题,或在课后认真思考,及时作出解答。那种对学生提出的难题采取种种办法敷衍了事,避重就轻,左顾右言决不是我们所说的数学课堂教学机智。
四、适时追问、巧妙追问激发教学机智
每一个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和表达方式,也就有着参差不齐的思维水平,从而难免做题出错。此时,我们教师要掌握追问机智,进行点拨、引导和解惑,课堂才会有实效。学生有了错误,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教师则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把其错误作为其学习的真正起点,“顺应”认知,掌握其错误思维运行的轨迹,摸清其错误源头,然后对“症”下药,巧妙追问,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例如,简便计算210-156-44,有不少学生往往错误地计算为210-(156-44)。究其原因,是学生对连减中的简便计算原理没有弄懂。这时,教师可以适时地创设一个购物情境:“快过年了,爸爸到儿童服装店给小东买衣服,一件上衣156元,一条裤子44元,爸爸付出210元,应找回多少元?”在这样所熟知的情境中,学生很快想到:可以先算出上衣和裤子一共多少钱,算式是(156+44),再算出找回多少元,算式是210-(156+44)。这样缘于错误找根源,根源找准了,学生理解了,难题解决了,误解自然就消除了。教学时,教师如果从学生出现的错误做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不仅能引出正确的想法,还可以“将错就错”,拓宽学生思维。例如,应用题:“农场理有91鸡,比鸭的只数3倍多4只,鸭有多少只?”学生列出的算式有:①3×()+4=91;②3×91-4;③(91+4)—3;④(91—4)÷3;⑤91÷3-4;⑥91x3+4.„解法很多,究竟谁对谁错?通过学生合作,结合线段图,学生很快“统一”了答案,①、④是正确的。这时,教师“将错就错”,因势利导:如果是其他算式,你能改变原题中的条件,改编出应用题吗?学生的思维打开了,针对其他算式改编出新的应用题。这样,“将错就错”,举一反三,既丰富了知识,又拓展了思路,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总之,数学课堂中的机智教学,它是一个师生之间多种因素动态并相互作用的过程,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利学习的平台,多关注学生,积极创设资源,更好提高教学效率。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机智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是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对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上。课堂偶发事件的发生,对教师来说是一种严峻的挑战。
课堂上几种教学机智:
一、意外收获
二、错出精彩
三、急中生智
四、借题发挥
五、以变制变
一、意外收获
当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时,教师能否随机应变,在短时间内想出对策,巧妙地加以引导?能否正确地运用教学机智,解决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从而使课堂上的一次次意外变成教学中的一次次精彩,给课堂带来“意外收获”?
1、课前交流的意外 案例:师:同学们,我们先认识一下。我姓薛,(老师在黑板上写下“薛”)大家仔细观察我,有哪些特点呢?
生1:你个子很高、人很瘦。
师:高了好,站得高,看得远嘛。生2:你的头小,脖子长。
师:脖子长好,像天鹅,多高贵 生3:你的背有点驼。
师:这是我向骆驼学习的结果,当然我只能成为单峰骆驼。生4:你的字写得很漂亮。师:(与学生握手)谢谢你,只有你夸奖我!要不然,我真的会感到很自卑的。下面大家看看老师写下这节课的题目,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2、学生提出了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
一位教师前一天布置了学生测量腰围。第二天汇报时,一个学生突然问:“老师您的腰围是多少?”同学们顿时一阵哄笑,学生们笑是因为老师比较胖。但是老师很坦然,这不是他设计的教学内容,但是他还是笑着说:“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大家经过估计后,要动手量一量,没有卷尺怎么办呢?
生1跑上讲台,拿着直尺,小心地围着老师的腰绕了一圈,一看83厘米。生2:我想用一根长长的纸条,对着米尺,把刻度画下来,就可以当卷尺。生3:我可以拿绳子,围着你的腰绕一圈,再量一量这根绳子就可以了。这已经是老师心中的答案了。可是„„ 生4:我取下老师的皮带量一下就可以。生5:我一拃10厘米,量一下有几拃。生4和生5都是老师没有想到的答案,就这样孩子们在老师的身上折腾了一阵,最后得出答案:“老师,你该减肥了”。
这堂课与原计划完全不同,因为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学生学得特别主动,智慧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3、面对学生的错误和启而不发的学困生,怎么办? 案例: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同学要在路两旁栽树,相邻两棵树是3米,要种多少棵? 生1:60÷3+1=21(棵)生2:60÷3+1=21(棵)
21×2=42(棵)生3:60÷3=20(棵)生4:60÷3=20(棵)
20×2=40(棵)生5:60÷3-1=19(棵)
19×2=38(棵)
师:这么多的方法,到底谁是正确的?大家讨论一下。讨论的时候把题目认真读一读。想一想,这次植树的情况和刚才一样吗?“小路两旁”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讨论后发表意见。很快明确了生1、2、3的解法是不对的。因为猩猩馆和大象馆之间种树时,两端都不能种树。种树的棵树和间隔数之间肯定不是加1的关系。因为是在小路两旁栽树,求出一边植树的棵树后还要乘上2。
师:生4和生5的解法究竟谁的有道理?同学们自己画图,看看一段直路上植树,两端都不种,植树的棵树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自己思考画图。很快发现了间隔数和植树棵树之间的关系。通过对错误解法的辨析,学生对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才会真正地建立起来。
4、尴尬与精彩
案例:师:小朋友,老师带大家到小白兔家做客,小兔家漂亮吗? 生:漂亮。
师:观察小兔家,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小兔家门前没有路,应该修路。(你想的真周到)生2:房子没有窗户。(你观察的真仔细)生3:门上没有锁,不安全 „„
师:你们好好看看,从数学角度你还能发现什么? 生1:小白兔家有一间房子。生2:房间有一扇门。
生3:房子外面有一个红太阳。„„ 师:。。。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老师眼中的“房子”就是一种虚拟的摆设,是导出此节课教学内容---平面图形的工具,是一种教学途径。而学生心中的“小房子”,是小兔的家,他们像对自己的家一样看待,一样怜惜它,融入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是真心实意对待这个家。所以才出现了这样的语言。孩子的话是学习的强大动力,是教学中用之不竭的宝藏 我们的数学课堂会有很多的非预设生成,非预设生成往往会给课堂带来两种结果---尴尬与精彩。如何善待“非预设生成”,使其成为激励教师提高学习互动质量的催化剂,不仅体现了教师对教材钻研深度、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还体现了教师教学智慧。
5、我不需要合作 案例:“学生只有20根小棒,让学生摆35” 师:说说你是怎么摆的?
生1:我们的小棒都不够,我们就把小棒合起来,摆了3个一捆的,摆了5个一根一根的。师:在遇到困难时,懂得寻找合作伙伴,共同解决困难,我为你们的做法感到高兴。生2:老师,生3玩彩笔,不和我们合作摆。生3爬在桌子上偷笑。
师:生3,你有什么高兴事情吗? 生3:我不需要合作就可以摆出来。师:是吗?把你的方法给我们。
生2:我用彩笔表示一个十,小棒表示一,这样三根彩笔和五根小棒就可以表示35了。师:你们听明白他的意思了吗?谁重复一遍呢?有谁可以在这种方法的启发下能有和更多的方法呢?
生4:我有两种颜色的小棒,我用白色的小棒1根表示一个十,粉色小棒1根表示一个一。生5:我用左手中的小棒1根表示一个十,右手中的小棒1根表示一个一。生6:我用长的小棒表示„„
师:你们的方法真好,给了老师不少惊喜,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课堂上面对一个被同学揭发“玩彩笔”后偷笑的学生时,如果教师批评指责,无疑会破坏和谐的学习氛围,影响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置之不理,又会扼杀学生创新的萌芽,随之泯灭的还有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冲动,那将是多大的遗憾!学生创造的火花、珍贵鲜活的课程资源常常是转瞬即逝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灵和一双眼睛。
二、错出精彩
真正的课堂应该是允许学生甚至教师出现错的地方。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处理得好,会使整节课格外精彩!而教师对课堂错误的矫正,则是一种很机智的教学艺术。这样的课堂会因差错而精彩!
1、以错误为诱饵,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年级“轴对称图形”,教师把长方形的对称轴写成了4条。生1:老师,不对,应该是2条。生2:不,是4条。生3:2条!
学生争论起来,一双双眼睛看着老师。
师:究竟是2条还是4条呢?空口无凭,你们能想办法证明一下吗? 学生们动手做起来„„ 当然,在课堂上我们尽量避免教学失误。但如果出现了失误,我们应该冷静对待,走出尴尬。在上述片段中,教师的失误在学生的热情参与中成为展示教师个人教育智慧的一个契机,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热点。同样的道理,学生也有出错的权力,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出错,教师更应该用宽容的心态对待,让学生在宽容、信任中重拾探究、参与的热情。
2、以错误为起点,探究知识的内涵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错误有时会出乎教师的意料,教师不要马上就更正或否定,而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机智灵活地处理学生的错误,并且以此为教学起点,及时地改变教学预案,顺应学情,顺着新的教学思路探究知识的本质属性。案例:角的测量 师:要准确地比较角的大小,需要有度量的工具,就是量角器。还要确定计量角的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大家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说说你的认识。
生1: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1份就是1度。外刻度从左往右看,内刻度从右往左看。生2: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我觉得你的量角器不准,因为你的量角器1°比我们的1°大一些(部分学生点头表示同意他的意见)。
师:观察的真仔细,你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同学们小声议论)
生3:一样大。
生4:老师的大一些。
生5:不对,老师的三角尺也大很多,但老师的1厘米和我们直尺的1厘米一样长。师:那我们想想办法来验证一下,到底谁的观点正确吧。生7:画一个角,量一量这个角的大小。
师:怎么样测量呢?我们先来学习量角的方法。随后按照教学设计开始了学习量角的方法。
3、以错误为契机,拓展知识的外延
案例:补充问题。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900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驶70千米,乙每小时行驶80千米,()? 生1:几小时后两车相遇?
生2:行了多少小时两车相距300千米? 生3:行了2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生4:行了4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生5:行了10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马上有学生说不能做,随即大部分学生也这样说)师:遇到什么困难了?
生6:总路程减去两车行驶的路程不够减了,所以不能做了。师:既然不能做,那怎么办?
生7:改一下,把时间改的比10小时短一些。师:行驶时间应该在什么范围之内呢?小组讨论。生8:应该在1—5之间。师:6为什么就不能呢? 生9:6小时就相遇了。
师:原来这道题还有这么多的学问呀,看来补充问题时我们还真的考虑仔细了。但是有一点我还不明白,难道两车就不能行驶7小时、8小时吗?
我们画图来看看吧,随后画图讲解,三种情况。相距、相遇、相遇后相离的情况。
4、以错误为素材,寻求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用简便方法计算327-98 很多同学这样计算: 327-98=327-100+2=229 但是也有个别同学这样计算: 327-98=327-100-2=225 这道题到底应该怎么算呢?到底是加2还是减2呢?通过交流得到了共识:多减几就加几。这时候一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小声说,还是我的方法好。老师笑着对这个孩子说:“你是怎样算的,能把你的算法做在黑板上吗?” 学生在黑板上写下: 327-98=100+227-98=229 下面的学生一看就喊:“错了,错了,这哪儿算简便方法!” 这时老师问这个孩子:“你为什么要把327分成100和227呢?”他回答:“100减98等于2,2再加227等于229,就不用考虑是加2还是减2了。”
多好的回答啊!教师带头为这个学生鼓掌,其他同学也鼓掌。接着别的同学指出了他的不足之处。
327-98=100-98+227=229 327-98=227+(100-98)=229 以上的教学片断,学生的算法似乎有点道理,但是却很模糊,教师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进行教学:为什么把327分成227加100呢?通过这个问题的思考讨论,学生得到了减去一个接近整百数的另一种简便算法,而且这种方法避开了学生容易搞混的是多减还是少减的问题,很容易被中下等程度的学生接受。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会碰到看似毫无道理的错误,但如果我们用心挖掘,有时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急中生智
急中生智是在紧急情况下想出的应付办法。面对课堂出现的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如何巧妙地利用这些情况启发学生呢? 这是和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文化、教育艺术、教育底蕴、教育智慧的厚积薄发、灵光一现,需要教师长年累月潜心积淀。
1、急中生智,坏事变好事 案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快下课的时候,学生突然问出一个问题:“请问老师,正方形是不是由长方形进化而来的?” 老师一听这个话就傻了,听说过达尔文的进化论,可是具体是什么内容都不知道,这个时候老师镇静下来说,谁能回答这个问题呢? 一位同学说:“进化论是说活的东西,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死的东西,怎么能说是进化呢?只能说是相互转化。
我们在课堂上,经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把球再踢给学生,这样会在他们的思维中激起浪花。
2、用学生的“提问”做“教材 案例:圆柱的表面积计算 在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时候,一个学生说用两个底面积加侧面积计算太麻烦了,有没有更巧妙的方法呢?
例如:一个圆柱的高是15厘米,底面半径是5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 生:侧面积=2×3.14×5×15=471(厘米²)底面积=3.14×5²=78.5(厘米²)表面积=471+78.5×2=628(厘米²)
师:如果我们把刚才的算式列成综合算式,你会吗? 生:2×3.14×5×15+3.14×5²×2 师:怎么样才能计算的更简便呢?运用乘法分配律,你能够怎样简化呢? 生:2×3.14×5×15+3.14×5²×2
=2×3.14×5×(15+5)
=628(厘米²)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圆柱表面积=底面周长×(高+半径)师: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大家新推导出来的公式。
师:先用把一个圆柱体拆开,用剪刀拼接成(或者转化)我们学过的图形。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师要充分展开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充分展开发现解法的过程,依托知识建构和问题解决,让数学思维在这种展开了的过程中附着在典型的知识和问题上,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当课堂上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当课堂上出现“不同的声音”时,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巧妙应对,充分利用再生资源,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1)顺水推舟
当教师听到学生不同的见解时,不妨顺水推舟,仔细分析情况,巧妙地将之拿为己用,为学生呈现丰富的感知材料,从而使学生对概念有一个明晰的认识。案例: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在推导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时,教师让学生准备了等低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模型。然后让大家猜想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再去验证。大部分学生通过实验都发现了用圆锥三次就可以把圆柱倒满水,但是有两个孩子却说是两次或者一次,怎么一回事情呢? 师:请你把你刚才的实验再给大家做一次。生1把圆锥内的水倒了两次,加满圆柱体。
师:大家注意观察,他的这个圆柱体和圆锥体模型,和大家的有什么不同? 通过观察大家发现,等高不等底。
师:再请另外一个同学做一次你刚才做的实验,大家注意观察。生2一次倒满,大家发现他的圆柱体和圆锥的模型既不等底也等高。
师:看来圆柱体和圆锥既不等底也不等高时,情况会变得复杂,也不确定。那么根据刚才大家的实验,我们能不能说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三倍呢? 生:不能,应该说圆柱的体积是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三倍。师: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呢? „„
(2)刨根问底
在课堂上,学生经常会出现一些别具一格的思维方式,最好的应对办法就是刨根问底。可以问学生:“你是怎么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想?”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教师再给予一定的评价。只要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教师都要给予积极的肯定。案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一张照片的长是3分米,宽是2分米。请给配一个镜框,看看需要多少木条。生1:3+3+2+2=10(分米)生2:3×2+2×2=10(分米)生3:(3+2)×2=10(分米)生4:(突然站起来)老师,我算的是木条的长度!
师:哦,那你是怎么样想的呀?(老师纳闷了,就是让你算木条的长度呀,学生怎么考虑的呢?)生4:(3+2)×2+4=14(分米)师:为什么要加4呢?
生:因为镜框的接口处要多用一些木条„„
师:对呀,在实际的制作过程中,我们有时候会有些损耗,所以计算木条要多算一些,这位同学的想法非常好,他真了不起!不过在计算时,有些损耗我们一般是忽略不计的。
课堂上,学生出现的不同想法,一定有它存在的理由,教师要学会倾听,让学生说出真实的想法,然后再以此为依据,改进教学方式,这样的课堂一定是高效的。(3)激起争论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各种有梯度的问题,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长此以往,学生也会自发地产生一些有价值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教师不必太忙于回答,可以让学生争论,让问题越辩越明。案例:一位数除三、四位数
有个同学叫小明,他学习了笔算除法,发现了一个重大的信息:一位数除三位数,商都是三位数,他这样的说法对吗?(学生立刻开始争论,最后一致认为那是错的)师:你准备怎样反驳小明的看法呢? 生1:592÷6,商可能不是三位数。
师:请大家试着计算,会做的直接做,不会做的就想一想。(学生做)
师:小明的说法正确吗?刚才的反驳有道理吗?我们再做一个267÷3(学生做)师:这道题商为什么就变成了两位数?
生2:百位上2比3小,不够除,就要用前两位去除。
师:笔算一位数除三位数,只要被除数的前一位比除数小,商就一定是两位数。生3(突然地):三位数除一位数,商会是四位数吗? 学生又开始争论,大家认为这个说法是错的。生4:除法只能使商越来越小!
师:他的说法有问题吗?(学生思考)生5:如果除数是1,商就不变。
生6:如果被除数是四位数,商会是三位数吗?
(于是老师就顺水推舟进入下一个环节教学:让学生尝试4375÷5)生7:乘法有验算,除法有验算吗?
生8:除法当然可以验算啦!用商乘除数就可以啦!师:明天,我们就学习除法的验算。„„
在讲三、四位数除一位数中,一般老师都是就题论题,学生也能掌握笔算除法的法则,但是气氛比较沉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起来。在这节课上,学生的表现一会生成问题,一会展开辩论,教师在旁边点拨指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主动从“主讲台”上退出,轻松地看着学生辩论,何乐而不为呢?
四、借题发挥
当课堂上出现了与教学无关的事情时,教师是否能够根据教学内容,“把意外枝节巧妙地嫁接到教学的主干上来”,借题发挥做“文章”,是对教师教学机智的一种考验。
1、他山之石能攻玉
讲《认识圆》借班上课时,发现几个孩子总是走神,强调了好几次都效果不好,而且发现一个孩子在看漫画书。这个时候发生了下面的一幕。师:圆好不好画? 生1:好画。
师:正方形好不好画? 生:好画。
师:正方形好不好画? 生:好画。
师:那你们左手画圆,右手正方形。
学生开始画,没有一个画好的。我借机说:“一心不能二用,即使很简单的事情,如果你不分主次,最后也一事无成。”那个不专心的孩子也惭愧地低下了头。
多次强调没有能够解决的问题,没有想到就这样迎刃而解了。在屡次的失败画图中,孩子们只是体会到很简单的事情,左右手也不能同时去做,而这样的的借题发挥好似画龙点睛,不仅让当事者恍然大悟,而且也让所有的学生更加体会深切。
2、当学生巧解名题时 在教学工作中,学生经常会出现一些非常规的解法,甚至一些“怪算法”。当在课堂、作业、考试或课外辅导中出现了一些特殊算法,对于这些意外的疑难问题,教师如何处理呢?如何让学生的这些智慧闪光呢? 案例:小狗跑了多少米?
甲乙两人同时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距离是100千米。甲每小时走6千米,乙每小时走4千米。甲带一只狗,狗每小时跑10千米。这只狗同甲一起出发,碰到乙的时候,它就掉头朝甲这边跑,碰到甲时,再往乙那边跑,直到两人相遇。这只狗一直跑了多少千米? 按照常规的思路,分段计算出狗跑的路程,再求出这些路段的和,很难求出结果来。要求出狗跑的路程,就要求出狗跑的时间,而狗跑的时间正好就是甲、乙相遇的时间。用狗跑的速度乘它所用的时间就可以计算出狗跑的路程。
一个同学用了这样的方法:不计算就知道狗一共跑了100千米。因为这道题的数据很凑巧,狗跑一小时的路程恰好等于甲乙两人同走一小时的路程之和。甲乙两人相向而行,过一段时间必然会相遇,这段时间内狗跑的路程就是甲乙两人路程的和。教师的策略
师:你这样的方法很独特,假如把狗的速度改为每小时跑20千米,或者狗跑的速度改为每小时8千米,我们可以算出来,最后狗跑多少吗? 反思
1、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解法的探索过程,爱护和欣赏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的智慧闪光。
2、教师要努力把“常规方法”教活一些,并能适当教一些“奇思妙想”,以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3、教师要加强学习,重视丰富自己的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直觉思维素质。
五、以变制变
以变制变是课堂的使命。因为课堂上会不断涌现出学生各种各样的反应,会不断产生始料未及的信息。如何面对种种突如其来的变故?教师要根据课堂上的各种信息,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采取积极、得当、有效的措施,将教学引向深入。唯有积极实践、发展教育机制,才能在课堂上灵活应付,自如应变,才能做到以变制变。
1、答案提前出来了,怎么办?
一节长度测量的课上,教师安排学生测量桌子的长度,下面是一个片段: 师:为什么同样的桌子,我们量出来的数据不一样呢? 生1:工具不一样,工具的长短也不一样。
生2:有的是用铅笔,有的是用手柞,所以不一样。
生3:我用数学书量的,如果别人也用数学书量,数据可能就一样了。生4:可能是量错了吧。
师:生1刚才的观点,工具不一样,工具的长短也不一样,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再次引起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应,引导学生向更为抽象的描述靠近)要想得到相同的数据,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生:我们都用尺子,都用教科书去量。
师:也就是说我们所有的人都用相同的工具来量,就会得到相同的数据。比如都用曲别针量或者都用尺子量,都有我们自己的道理,我们再一同量量看。
学生直接说出工具不一样,工具的长短也不一样,超前体悟出来了。与老师课前想法---“充分”感受统一单位的必要性产生了不一致,还没有到时候,怎么答案就出来了?这里特级教师刘可钦老师的追问等于提醒了学生去进一步思考,把学习引向深入。
2、悟出来的“快速反应”能力
有数据显示,教师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平均每分钟就需要作一个决定,也就是说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多数教学情境要求不假思索、当机立断。而这种情况要求教师克服个人的主观情绪,理解尊重孩子的独特体验等条件。在学习《圆的面积》复习课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一只羊被远远栓在院外的一块草地上吃草,绳长5米,能吃到的面积最大? 生1:羊拴在桩上,吃到的面积最大时是一个圆的面积,半径就是绳长。师:你回答的不错。怎样列算式呢? 生1:3.14×5×5=78.5(平方米)
生2:老师,刚才生1说的情况是把羊拴在离院墙5米以外的情况。假如拴在离墙以内,就不是这样了。
师:你真会动脑筋,大家考虑一下假如要是拴在5米之内,会是什么样的呢?(这个问题老师事先没有预料到)
生1:假如拴在院墙的中间,羊吃到的就是一个半圆的面积。生2:我把羊拴在院墙外的墙角,羊吃到的圆的3/4。
生3:假如把羊拴在离墙3米远的地方,羊吃到草地面积就不好计算了。
师:是呀,像这样的情况还是很多的,但计算起来很复杂,到了初中我们就会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查阅一些资料继续研究。
这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一个经典的教学案例,这个案例中教师的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的疑惑、深思、惊讶、惊喜、困惑等等,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欲望,学生的思考,学生深层次的探索。通过分组探究,思维发散,疑惑得到了部分的解决,又为今后的学习做了铺垫,这样的学习,学生印象深刻。
3、在信任与期待中应变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百分数的意义”。现在我们做一个实验:有两个烧杯分别加入温水120克和280克,再分别加入白糖30克和40克,等糖完全溶解后,看哪杯水更甜?(话音刚落,一个学生马上说,让我喝一口。全班同学都笑了)
这个天真的学生的回答,打乱了教学的进程,那么如何使教学顺利进行,不会搁浅,这就需要教学机智。教师怎么处理的呢?
师:请你把两杯糖水各喝一口,不过,哪杯水更甜的品尝结果先得保密。师:谁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
经过学生的计算,第一杯水更甜。这个时候喝了水的学生说,真的是第一杯水更甜。
课堂上,面对意外的情况,学生要喝一口,教师随机应变,真的让这位学生喝一口,这样因势利导,既保护了学生天真淳朴的童心,又没有影响教学秩序,后来老师还让这位尝过糖水甜味的学生来验证,更给人带来神来之笔的感觉,这就是教育机智,让我们少了尴尬,多了许多乐趣。
第四篇:第六章 课堂管理教学机智
第六章 课堂管理教学机智
第一节 教学机智概述
(一)教学机智的特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思想活跃、各具个性的成长中的儿童,虽经周密的备课,教与学的非同步现象仍难以避免,许多新的、难以事先估计的非预期性教学问题仍会常常发生。譬如认为学生可以接受的,结果却听不懂,原以为学生能理解的,却回答不了;教师未曾设想到的问题学生却提出来了,有的质疑甚至逾越了教师的知识视野而一时回答不了。这些情况是不会有什么先兆的,只能靠教师教学机智的临场发挥来解决。
教学机智是教师必须具有的一种心理品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善于敏锐地觉察学生细微的变化,并能迅速而正确地进行判断,做出恰当处置的能力,便是教学机智。它不是卖弄“小聪明”,更不是什么取巧或权术,它是教师教学才能的集中体现,是教师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智慧的结晶。浙江省奉化师范学校练国铮等总结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机智感的三方面特征:
(1)敏锐的观察
机智是表现于情况变化之际,善于觉察教学情况的变化是迸发教学机智的基础。学与教的非同步,表现总是很隐蔽,学生心理上的细微变化,往往使人难以察觉,极容易错过纠偏的机会。富有机智感的教师有敏锐地觉察教学“气候”,迅速地透过学生的情态行为,推测他们的内心活动,察果窥因,抓住时机采取对策以调节教与学的动态平衡。
(2)灵活的思维
机智就是脑筋灵活,能随机应变(《现代汉语词典》)。善于根据情况的变化,“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以实现教学目标,是教学机智的核心。在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他们的心理能力和知识水平各不相同,且处于飞速的发展变化之中,任何一位教师也无法百分之百地将他们的求知需要和思维轨迹纳入到自己的备课构思中,但富有机智感的教师面对意外的情况,总能灵感闪现,奇思妙策在瞬间激活,机动灵活地实施临场应变。
(3)巧妙的举措
机智实际上是应变艺术,关于根据情况的变化,“恰到好处”地做出处置,并产生灵巧奇妙的艺术美感,是教学机智的魅力所在。面对千变万化的课堂情况,面临一个个“偶发性”问题,“戏法人人变,巧妙各有不同”。富有机智感的教师总能审时度势,纵横联系,对内容、方式和途径做出最优化的应变选择,使应变举措与教学目的、学生的心理特点达到完美的统一,激发学生“动听、耐看、服人”的美感共鸣。
(二)教学机智的策略
教学机智要求教师具有在不同情况下正确、迅捷、灵活、巧妙地采取措施以解决“非预期性”教学问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各自都有一套方式方法来发挥这种能力。从同出一源而又各有千秋的教学机智的表现中,可以归纳出教师发挥教学机智的调整、借用、留置等三种基本策略:
(1)调整
调整的策略是指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反馈信息,灵活地处理教案,及时调整学生思路、进度和速度,科学地调整传授方式,合理地调控传播信息的质和量,以保证教与学的同步进行。这是课堂应变的基本功。学生的答问是最重要的反馈信息,以此为例看调整的策略:答非所问则适当引导,扭转学生思路;设问难度太大则铺设台阶,降低难度;认识模糊则补充启发,使之豁然开朗;心理紧张则热情鼓励,亲切诱导。
(2)借用
借用的策略是指“现成”地运用学生的反馈信息,以此为契机,因势利导地向教学目标逼近。譬如学生的理解有错时,教师将错就错,巧妙地利用学生的错误答案做反问诱导,引导他们进行验证,让他们自己发现矛盾,排解谬误、当学生间思维相异时,教师并不忙着下结论,而为他们提供论辩的条件,鼓励他们发表见解,在相互启发中去加深认识;当学生提出了教师未及料到的问题,且对进一步理解课文有一定价值时,教师可把问题“甩”回去让全体学生再研究,并从学生的各种答案中归纳出本质性的认识,从而将学生思维的焦点引向知识的深层;当学生提出有所创见的理解时,教师及时予以发挥,做出评价,使之“放大”与“扩散”,对全体学生的创造性起到鼓励作用。凡此种种,都是“因势而利导之”的策略。
(3)留置
留置的策略是指对某些“非预期性”教学问题,或暂时回避、“冷却”处理,或坦然自若、开诚布公,从而收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的应变效果。譬如学生质疑偏离教学目的,教师即使解答也必定超过学生的理解能力,这时可向他们指出此类问题的性质,告诉他们何时才适宜研究,给他们的求知欲留下一个悬念;学生提出的某些问题如果对于课内学习无多大价值,甚至幼稚、离奇,但利用它却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这时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外读物上,让他们到那里去扩大视野,可避实就虚,把学生注意力引到另一角度,激发他们展开想象,活跃思维;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会超越教师认识水平,一时回答不了,这时教师可以坦然相告,或幽默圆场,把它留到课外再解决。
第二节 教学机智在课堂管理中的应用
教学目的的迅速变化、学习活动的改变或课堂组成的重新安排,都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当一位敏感的教师在教授个别学生并根据这个学生表现出的一种暗示而做迅速调整时,教学模式也可能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有的是有计划的,如教学环节的发展、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这些变化往往是预料之中的。有些课堂变化不是事先计划的。比如教师注意到某个学生表现出的暗示,因而修改了他的教学方式,或当教师看到集体的兴趣低落时,而决定比预期提前结束一项学习活动。意料之外的变化是时常发生的,在这个过程中也是显出教师的教学风格的变化性和多样性。
灵活性往往体现教师的课堂个性。灵活性教学本身就带有明显的特性特点,所有的教师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灵活性。课堂管理的灵活性是指课堂具有更多的各类种类、更大的变化、更强的管理形式,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平衡行为。
灵活性还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适应。教学行为要与学生的暗示相适应,要适应学生在不同的认知水平上的活动。教师在教学中的灵活性,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控制力,特别是对以下各项的控制:
①教学的决定做出明智的选择; ②控制自己的教学行为; ③控制教学分析的程序;
④控制课堂上个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⑤控制评估的程序,以便能修改其它的教学行为。
教师课堂管理的灵活性,不但表现为课堂上的即席反应和技术行为的改变,还要表现在他的感情和能力方面。
有些学生不是不懂纪律和规则,而是出于一种故意对抗的变态想法:“既然你们待我不好,那么我就给你惹点麻烦。”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对集体的归属感,才能使他们接受这个集体的纪律。不然,学生就会借故发泄,或因自尊心受到压抑而不屈服。教师要创造一个较好的课堂气氛,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自尊是自律的一个组成部分。
教师课堂管理难度比较大。这是因为:学生是正处于狂飙期的青少年,这个阶段,他们的生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这些生理变化易使学生产生焦虑、迷惑、兴奋等情绪。他们开始加速探索种种角色模式及生活经验,他们对于新的课程、班级组织及教师的教学风格需要适应,这几项因素是学生情绪的导火索。有时他们故意触犯规定,以身试法,因此教室常规必须周全合理、严格执行。
学习进入高中阶段,就开始稳定下来,身心变化暂告一段落,开始对未来做些探测。当他们比较独立以后,较适合这一阶段的教室常规,是以“成人对成人的关系”为取向模式。整个常规管理过程是建立在清晰、合理的规范上,而且学生也可得到和成人相同的新生和期待。
当前的课堂常规不良还有许多其它的社会原因:比如,现代社会对权威不再那么尊重了,教师的权威也随之下降。家长对子女的约束力衰退,减少了教师支持力量。教师和学校的工作人员对课堂常规的一些过时的呆板而僵化的观念,也严重束缚着教师的课堂管理。
(四)课堂应变的方法
浙江台州职工卫校钱春旭等老师根据课堂偶发事件的种种表现及应变思路,从而大方面总结了十四条应变策略:
(1)非语言应变
指教师运用眼神、手势、走动、表情等态势语使课堂上的其他学生对某些问题行为的学生的注意程度降低到最低限度。并使该生在不处于其他学生的注意的窘迫中改变其不良行为的应急措施。非语言应变常有四种基本策略:
有意忽视法。此应变策略适合于某个学生的破坏行为中暗藏着想赢得他人注意的愿望。如果教师采取言语反应,可能会正巧迎合了该生正在寻求的目的。而采用此法,实际上是向该生表明,教师对创建的攻击行为完全可以保持泰然自若,无须用同样的方式回敬他,使之自讨没趣后而改变这种行为。
目光注视法。当教师捕捉到有行为不当学生的眼神时,即刻以一种表示不满的、强烈的、连续的目光接触该生的目光,并以同时辅以皱眉、扬眉以示提醒,使之意识到教师已经感觉到他的那种不良行为。使用此法的优点是,教师既不使该生窘迫,又不使课堂混乱、教学节奏出现停顿情况下,把不良行为杀在萌芽状态。
短暂沉默法。此应变策略适应范围较广,当教室里出现窃窃私语、出现低味的言语等均可以采用此法。因为沉默既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思维,又可想到维持教学秩序的作用。
身体逼近法。此应变策略是指教师逐渐向行为不当的学生逼近。事实上,教师只要表露出开始向行为不当学生走近的意向,就会使该生的不当行为迅速改变。
教学活动中的非语言应变策略也是教师思想观点、知识掌握、教学技巧和整个身心能量的一种体现。它和其它因素贯穿一起,赋予了课堂教学的艺术、生机和个性。
(2)言语应变
教师根据现场触发,利用计策通过言语形式作用于学生以达到预期目的的应急措施,言语应变可采取下列策略:
旁敲侧击法。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做具体的回答,而是巧妙地避开话题,从侧面提出一些看似与主题无关的话题,帮助学生做势能积贮,即引导他们去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动力准备状态,以此来达到启示,提醒之目的,让其在思考之中自寻答案。此应变策略通常是针对某些问题,正面回答很难解释清楚且容易造成观点的对立和拉据战,但又不能在回绝的情况下采用。
启发诱导法。借助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等方法,以引路、搭桥、开窃、点拨之作用,使教师的“讲”诱导出学生的“想”,教师讲的“点”能带动学生的“面”,使之平中出奇,难而可及。此应变法适用于学生因章节的内容理论性强且抽象、枯燥乏味而兴趣不浓,造成注意力下降、昏昏欲睡的课堂场面。运用此法,可调动学生身心的部分能量,引起感情和理智上的共鸣,变枯燥无味为兴趣盎然精神振奋的教学氛围。但教师的教学风格一定是要民主开放型的,这是应变成败的关键,如果师生心理不相容,势必会启而不发、诱而不导。
设悬激奇法。悬念往往给人的心理是上造成一种强烈的相念和挂念,使人对所讲内容产生一种急于追问下去的心理。当学生产生精神上疲倦,兴趣降低时,教师可迅速调整授课角度,创设悬念情境,以此造成学生企盼、渴知的心理状态,以加强思维。采用此法应变,要寻找最佳设悬时机进行,使教材的内容与授课情境浑然衔接。
情理渗透法。此法运用情绪感染与理性思辩结合的原理,使情绪和理智有机统一在应变的心理过程中,教师要洞察学生的心境,寻找能够引起其情绪转变的因素,并将这些因素化做言辞的感染力以创设激奋情境,唤起学生的激情而产生一种巨力的推动力,然后由理性情、情寓理中,取得应变的最佳效果。
变换音量法。教师运用多种音量技巧如声调的变化、语音的高低、强弱,以及速度和停顿等来控制、捕捉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此法应变适用课堂内有个别学生精力分散、注意力旁移现象。助产分娩法。对学生提出的错误观点不立即加以正面批评和纠正,而是先给予由浅入深的暗示,提 4
出问题促其思考,当学生做出回答后,才予以轻轻点拨,使之自然而然地得出教师所期待的结论。这里教师扮演了“助产士”角色,帮助学生“分娩”出正确结论的“婴儿”。
两面比较法。此法主要致力于消除学生的情绪障碍和认知障碍,改变其非理性的心理状态。应变时要适当注意和考虑课堂气氛和学生的情绪反应,晓之以理,以化解对立情绪。采用此法应变,往往是因某一学生由于认识上的片面性或心理定势的影响,顽固地坚持自己的观点,宁可推车撞壁也不肯转变的情况。因此,教师采用此法,以尽力发现其观点中哪怕是某些微乎其微的理智成分,不妨先予以肯定,以通情达理的形象对他进行暗示和诱导,然后摆出教师的见解,让他们进行正反两方面的比较。
切磋探讨法。当教师和学生在情绪上发生对立时,教师千万不可意气用事,使用尖酸刻薄的语言去刺激学生,更不可使用恐吓以图压倒学生,或企图以口舌取胜。此法应变即针对这种情况。适当使用切磋、探讨,以调节情绪,争取在融洽的气氛中把问题推向深入,以取得学生信服的权威效应而信服教师的观点。使应变成为通向真理的途径,又化为构筑师生的感情的桥梁。
明断暗收法。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颇有见地的看法,教师做出明确肯定判断后,暗中加以吸收,并适当调整原来预想的教学方案,使授课更严密、科学,既鼓励了学生,又使教学过程自然流畅。运用此法,关键是教师能否迅速地正确判断其见解的正误。只有判断迅速准确,才能及时吸收调整。
幽默反击法。针对个别学生的“责难性”问题、“攻击性”问题、“挑衅性”问题的刁难时,根据学生发难方式,幽默地、体面地、不伤大雅地予以还击。还击时,发挥摧枯拉朽的威力,在笑声中揭露其行为或言论的实质。这种应变策略的选择,通常是因个别学生在课堂上无理取闹、有意刁难、诡辩、引起课堂混乱,如不立即制止,有正不压邪且有漫延之势时采纳的。但辨析要准,并以不伤学生自尊心和人格尊严为前提。
课堂上偶发事件的表现变化莫测,以上所举的十四种应变策略只具有一般意义,不可能囊括所有情况。事实上,在具体的应变中,任何一种策略都不可能是绝对和万能的。它往往只适用于各种不同对象、不同情境、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应变要求,因而都具有相对性和局限性。况且各种应变策略之间都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运用时要求教师必须针对课堂具体问题情境的准确把握和有关对策的富于艺术性的选择能力。绝不能将其孤立化、公式化和模式化,唯有着眼全局、把握全局,在符合课堂教学活动具体需要、符合教学论基本原则下灵活应用,方能取得应变的最佳效果。
(五)课堂应变技巧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几十名学生在一起学习,他们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各异,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必然不同,课堂教学中出现意外情况是难免的。要有效地处理好意外情况,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课堂应变能力。要提高课堂应变能力,就要掌握常用的课堂应变方法。那么,常用的课堂应变方法有哪些呢?
董世春、肖振亚老师以小学教学课堂教学为例总结了如下十六种技巧:
(1)停顿法
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保持不长久,上课时往往听课不专心,思想开小差,影响学习。遇到这 5
种情况,如果教师批评学生,会影响课堂教学按预定计划进行,还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时,教师可以突然停止片刻,把学生的精力吸引到教师这边来,然后继续上课。
(2)暗示法
上课时,个别学生精神溜号。或玩弄东西,教师要以在讲课的同时,用眼神、手势等暗示学生,使他们集中精力学习。
(3)提醒法
有的学生上课时看课外书或玩小物件入了迷,教师用停顿法或暗示法不奏效时,可以边讲课边走到该生身边,亲切地摸摸他的头,或用手轻轻地敲击一下他的书或课桌,使其精力转移到学习上来。
(4)表扬法
学生多了,课堂表现总会不一样,有专心上课的、有精神溜号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地表扬遵守课堂纪律、专心致志学习的学生,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使学生的精力集中起来。
(5)提问法
临时让不注意听课的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较难问题,他回答不上来,以此来点醒他,使他自觉纠正错误、专心学习。
(6)休整法
低年级课堂教学中,如果大部分学生精神疲劳,可以进行课间休整;或让学生闭目养神三两分钟,可做做课间操,或唱一支歌,或做做小游戏,使学生紧张的神经松驰一下。经过休整,学生可以恢复精力,提高学习效率。
(7)转移法
低年级学生在课中疲劳时,精神不易集中,可以让他们做些相关的别的事情,如背诵有关歌谣等转移一下注意力,缓解精神疲劳,然后再继续上课,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8)分身法
有时上课出现突发事件,如同桌或前后桌学生吵架,影响课堂秩序。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教师集中批评学生,就会影响全班学生学习。教师为了使教学既能正常进行,又能脱身处理偶发事件,可采用分身法:布置一两道紧密配合本节教学的思考题让学生思考,或布置几道作业题让学生做。这样,教师既能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又能处理偶发事件,不致于顾此失彼。
(9)幽默法
幽默法就是用幽默的语言提示学生,应该专心学习,不能精神溜号。例如一位教师正在上课,突然有一只喜鹊在窗外叽叽喳喳地叫,当时,许多小朋友的目光被喜鹊吸引,影响了上课。这时教师不仅没有训斥学生,反而幽默地说:“刚才大家上课很认真,把喜鹊都感动了,它高兴地说:‘多好的小朋友啊,上课真专心啊!’”经教师这么一说,学生意识到刚才精神溜号不对,很快地集中精力学习。
(10)嫁接法
嫁接法就是把与课堂教学无关的偶发事件,引导到课堂教学上来,犹如植物栽培的嫁接。如,一位教师正在讲课,一只燕子飞进教室,绕了一圈又从进来的那个窗户飞出去了。燕子突然飞进教室,分散了同学们的注意力。这时,教师没有批评学生,而是提出一个问题:“谁能说说刚才燕子飞行的路线像我们学过的哪个数字?”同学们立刻回答说像“6”,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地被引导到学习上来。
(11)复查法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产生错误而没有察觉或者似有察觉而不定主意时,可以采用复查法,就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做一下回顾,检查检查在什么地方出了毛病。
(12)共探法
课堂教学时,教者出现差错是难免的。出现这种情况,可以请同学们帮助查找错误。例如有一位教师利用发现法教《圆的面积》,让学生拼摆事先准备好的学具。有的学生把圆拼成了长方形,有的学生把圆拼成了梯形、三角形。无论拼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还是拼成梯形,都顺利地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S=лr。但是,由三角形推导圆面积公式时出现了误差,竟推导出:S=лr,教师意识到讲错了,可是复查推导过程,未能查出,教师不仅没有发慌,反而灵机一动,若无其事地笑着对学生说:“现在我要考考同学们的注意力,看谁能发现老师推导的错误。”全班学生思考着、检查着,纷纷举起了手,把错误很快更正过来。发动学生共同探讨和更正错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教学赢得了宝贵时间。
(13)悬挂法
课堂教学时,学生往往提出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使教师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或者教师回答了,因缺乏仔细思考,语言表达得不恰当,学生接受困难,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遇到这种情况,为了不影响课堂教学继续进行,可以把问题挂起来,让学生课后去寻找答案,以便学生能继续安心学习,防止他们分散注意力。使用悬挂法,课后要查找有关资料,尽快给学生以正确的答复。
(14)煞车法
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某个问题感兴趣,纷纷举手要求回答,如果让他们一一回答下去,就会影响本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当机立断、及时煞车,以防止课堂教学前松后紧或完不成任务,煞车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15)议论法
当教师讲到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时,学生们往往自发地在下面议论纷纷。如果立即制止这种现象,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遇到这种情况,可以让学生的意见都能表达出来,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也能防止冲击原定课堂结构。
(16)调整法
有时由于各种原因,上课时打乱了原计划的课堂结构,例如忘记了板书课题,授课后忘记小结等。遇到这种情况,如从头再来,时间不允许;如果立即补入某一环节,与教学进程不吻合。这时,7
可以适当地调整原计划的课堂教学结构。一位教师讲的是“工程问题”,当进行到课堂作业时,他边指导学生做作业边回顾课堂教学,发现还没有板书课题。他没有惊慌失措,而是不动声色地继续往下进行。当课堂总结时,强调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根据同学们的发言,写上了课题。这样,板书课题由原来的开篇点题调整为结尾点题,既点了课堂教学的重点,又使课堂教学环节完整无缺,效果并不比原计划差。
课堂应变的方法很多,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应变方法,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六)课堂应变情绪调控
情绪是一种多因素、多侧面的复合心理现象,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它由当时一定的情境所起,并随着情境变化而变化,具有多变性、冲动性。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情绪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张力,通过神经生理机制保持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与协调,消极情绪则会严重干扰心理活动的内稳定,导致认知机能障碍,以至失去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力。
(1)课堂应急状态的情绪表现
教师在课堂应急状态下,通常会出现下列情绪表现:
慌张失措。指教师在课堂应急时出现胆怯害怕心理,以至失去行为上的控制。其外部表现是:口干舌燥、喉咙发紧、声音打颤、词不达意,或目瞪口呆、手足无措而使思维陷入一片混乱。这是一种无能为力、无所适从的情绪和行为。
厌烦压抑。指教师因学生注意力旁移或其它问题行为的触发,内心产生期望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一方面不想在课堂上发生感情冲突,但内心极为厌烦并感到失望,造成讲课情绪压抑、低落。其外部表现是:讲课热情降低、垂头丧气,或削减内容,或缩短时间,课堂气氛沉闷呆板。
冲动恼怒。因教和学、讲和听在“供求”关系上发生不一致,致使教师怒上心头,出现过激行为。其外部表现是:满脸怒气,借台上的权威做强制性表示,或点名批评,或气冲冲地多次提问,或离开课题大讲纪律。
过激走火。教师片面追求课堂气氛,偏离讲授目的,大幅度自由发挥,致使讲课激情过高,出现“走火”现象。其外部表现是:生搬硬套“相声幽默”和“诗歌激情”,甚至故弄玄虚,人为地渲染课堂气氛。看似课堂氛围热烈,实际上挤掉了思维训练的时间,减少了传授知识的容量和密度。理智清醒。教师在应急状态下不感情冲动,沉着冷静而急中生智,及时摆脱困境。其外部表现是:既心平气和又不姑息迁就,更不火冒三丈,而是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在平静友好的气氛下迅速找到问题的症结来对症下药。
(2)课堂应变情绪调控的手段
情绪的调控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门心理艺术,其调控的手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 自控。指控制主体和控制对象是同一个人,以自我为对象的控制行为。当教师的言辞表达出现疏漏及违反本意的情况时;当教师发现作为控制手段的言语形式不能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时;当言语形式偏离甚至违反教学的控制目标、课堂秩序可能出现混乱时,需要进行自我调控。即要求教师 8
牢牢控制好自己感情的阀门和流量,依据反馈的内容做出相应调节,使感情服从理智需要,不为感情所驾驭。
通常有五种调控手段:
①势态调节。所谓势态,也叫心向,指一种预备性适应或反应的准备。势态的准备大致表现在注意、疑问、期待、情绪上的准备。这要求教师把握好应变的动机,保持心理健康,建立多方面的超前意识,这种课前的心向调节,对于在性格上有欠缺的教师显得尤为重要。
②意识调节。这种调节是人所特有的心理反应的高级形式。应变者以自己的智慧、意志、世界观等来控制和调节紧张情绪,使其向无害方向转化。这是自我调节最根本的方法。激动情绪常常是由于对课堂矛盾事件的性质及其利弊关系缺乏周密的思考所致,故当遇到违逆自己主观意向的事情时,不妨通过意识调节,来保持思维的条理性,避免“跑马难收”的局面。
③格言调节。格言警句是影响人的情绪体验与表现的强有力的工具。应急时,教师迅速用内部言语或观念、想法,如“制怒”、“退一步海阔天空”、“宽容乃人的美德”等等格言,向自己发出劝慰、指示,来控制或减弱已产生的不良情绪及偏常行为等。
④转移调节。即指教师应急时迅速把注意力从消极情绪状态转移到其它方面上去,如在发言之前,先把舌头在嘴里转几个圈,使激动情绪得到缓冲而由“热变冷”。
⑤幽默调节。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防御形式。一旦出现差错或口误,引起学生哄堂等情境时,教师可采用幽默来摆脱困境,以维持心理上的稳定,将窘迫转变成轻松自如。
自我控制,总是趋向于恢复并保持心理和谐状态,这是应变心理上的趋谐原理。应急时,作为控制主体的教师要努力通过自我调控,实现心安理得的心理状态,否则易失去心理平衡,难以正确应变。
控他。即指应变者运用情绪原理,调控某学生或整个课堂的情绪,使之为己所用。具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能有效地进行情绪自控,而且能适当顺应心理学揭示的规律,回避对方的激情,使之为自己服务,充分发挥情绪控他的作用,情绪控他通常有三种方法:
①感染控制。教师以一定的情绪状态或情境氛围引起对方产生相同的情绪。其实质是一种暗示效应,即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应变对象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它主要是通过制造一定的情境或以他人、自己的情绪状态、群体的气氛去影响、感染学生,以达到控制对方情绪的目的。
②激励控制。教师通过对某种言论、行为的肯定、鼓励态度来达到控制对方的感情。此法致力于强化学生的情绪,调动其积极肯定的情趣,引起愉快的情绪体验。应急时,运用激励原则制定应变对策,调节和控制对方的情绪,以达到控制其行为的目的。
③强化刺激控制。教师运用语言、行为刺激学生而激发其积极情绪。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和交换思维的工具,它既有表达、传递情绪信息的作用,又有激发情绪的功能。有些教师常用不同的音调或不同的行为动作刺激对方,以引起所期待的情绪。如实施“赏罚”即是运用强化手段,调控学生情绪,在“赏罚”对比下,赏可以变消极为积极,使之克服惩罚,争取奖赏。
情绪有影响学生行为的效能,能激起学生的行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扩散到其它事物上去。这种扩散反映在教师自身,是内扩散,称为心境。教师的心境通过言语和手势又可以影响学生,唤起共鸣,是外扩散,称为感染。感染可以引起学生相应的情绪体验,使之整个身心能量活跃起来,这便是情绪控他法的心理学基础。
三、课堂暗示调控的方法
暗示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目的,用含蓄的间接方式,对人的心理或行为施加影响的过程。人们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和意志等方面都会受到暗示,并不自觉地把潜意识和意识结合起来,以实现预定的目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适当地运用暗示法,可以让师生之间产生默契,使学生保持大脑的激活状态,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心理学家研究成果表明:暗示影响着人的心理与行为乃至生理变化。这就为我们研究现代教育的科学性与实践性,铺垫了又一条心理科学的通道。因此,在探讨暗示与教育的内在必然性,认识和掌握其心理机制与规律的基础上,讲究暗示艺术,对提高教育工作效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语言暗示
语言是暗示教育最重要的手段,运用语言进行暗示,首先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把要表达的思想最简明地表达出来,做到言简意赅。其次,要使暗示的语言具有激励性和启发性,使受暗示者乐于接受。例如,有的学生懒得动脑筋,在做作业时碰到难题就想让教师帮助解决,教师便可以用“你能够做出”等语言的语气、声调。同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说“你能够”,会激发学生去努力完成作业;如果用严厉口吻说,好像就变成了“你能做不做”,反而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2)环境暗示
环境暗示主要是利用具体的课堂环境来实施对学生的暗示。课堂环境是教学活动的一种背景,一种基调。如果室内杂乱无章、布局零乱、异彩纷呈、刺激强烈,就会使学生情绪波动、注意分散,影响课堂气氛。心理学研究证明,课堂环境布置要坚持三个适宜:首先采光适宜,即光线强度适中,切忌阳光直射或树叶遮窗;其次是布局适宜,即光线强度适中,切忌阳光直射或树叶遮窗;其次是布局适宜,即教室布置要对称整齐,保持墙面整洁,切忌乱贴乱画、杂乱无章;再次是色彩适宜,即颜色要协调和谐,切忌红红绿绿、刺激过度。符合了以上三条标准,就会形成一个整洁幽雅的教学氛围。此外,教师教学用品的放置、直观教具的摆放,教师教学时的情感状态的变化都勾勒了一种具体的教学情境,无不对学生产生各种不同效果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运用环境暗示的时候,既要当好一名“导演”,又要友善耐心地让每个学生做好“演员”,在热而不闷、活而不乱的课堂气氛中“演”好一台“戏”。
(3)表情暗示
表情暗示也是重要的教育、教学手段,是师生之间沟通情感、交流思想、建立联系的过程。人们往往能通过脸上的形态与色彩的变化,把某些难以或不宜用语言表达的微妙、复杂、深刻的思想感情,准确、精密地表达出来。所以,蕴含着丰富信息的教师面孔常常是学生最关注的目标。他们时时从教师的面部表情上获得有关信息,以确定自己做出怎样的反应。这就要求教师在研究运用声 10
语言艺术的同时,充分运用自己的面部表情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器官,以形成知识信息,情感信息对学生综合性“多觉辐射”。为此,教师的面部表情一要自然。要让自己的内心活动与外在表情相一致,使学生看到教师表里如一的坦诚自然的真实形象,从而赢得学生的充分信任;二要适度。主要指脸形的变化不可过份、过频,要恰如其份,做到嘻笑而不失态,哀痛而不失声;三要温和。教师的面孔如同一面荧光屏,各种情绪、心态都可以从这里无保留地透露出来。
(4)目光暗示
据科学家研究,人的眉毛有40多种变化形态,眼皮的闭合也有二三十种之多,加上眼球的转动等,眼睛所发出的体态语言信息可谓多种多样。正是通过教师丰富多采的目光,学生可以窥见教师的心境,从而引起相关的心理效应,产生或亲近或疏远或敬重或反感的情绪体验,进而形成这样那样的师生关系,导致或优或劣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恰当、正确地使用“目光暗示”,有意识地让自己的“目光暗示”为教学服务。
(5)姿态暗示
一个人的姿态能从多方面暗示他的内心世界:是热情还是冷漠,是负责还是敷衍,是正直善良还是虚伪奸诈。仪态端庄、稳重大方,不但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产生心理舒适感,而且可以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赖感,有利于教师威信的形成。教师上课时身体正直、挺拔、自然、轻松、收腹,能给学生以有力、洒脱和自信的暗示,从对教师的站开始,让大脑主动动员各个器官(视觉、听觉等),处于思维活动的最佳状态,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反之,如果一个教师不注意自己的仪态,即使服饰再美,也会黯然失色。
(6)风度暗示
教师的风度体现了教师的情绪、性格、能力、意志等心理特征。培根说:“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适的动作美,又高于相貌美,这是美的精华。”周恩来同志之所以得到人民的爱戴,除了他那经天纬地、纵横捭阖的才能、广博的学识和功高德重以外,另一重要原因就是他那举止从容、稳重、不卑不亢、落落大方的革命家的风度,这一风度代表了民族的正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着装朴实整洁、举止稳定端庄、谈吐文雅谦逊、态度善良和蔼,就会使学生在课堂上深深地佩服这个教师,从中感到力量、意志、修养、个性的具体的美,让学生陶醉在知识和审美的海洋里。
(7)手势暗示
手是会说话的工具,教师要认真掌握运用手势或“手语”的技巧。手势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使教学的主体形象更加鲜明,使有声语言更能传情达意,使学生透过视觉获得具体形象,增强美感。手势具有不同的含义,有满意手势、有指示手势、有形象手势,教师要区分手势的含义,加以选择使用,教师的手势不同于演员,一般来说,只有在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加强语言的威力、表达关键性词语或意图时才使用。教师的手势不宜过多、过碎,否则就显得烦琐,会起到压抑语言表述的作用。
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手势的作用,做到自然、舒展、大方,动要准、仿要像。要节制手势活动的 11
频率,注意摆动的幅度,切不可停地比划,频繁地画圈,或插入衣袋,或拢于袖内。手势的范围,上限一般不超过头,下限不低于胸,范围太大容易流于滑稽,一般地说,“手热在上区(肩部以上)活动,多表示理想的、宏大的、张扬的感情;在中区(肩部至腹部),多表示记叙事物、说明道理;在下区(腹部以下)活动,多表示不悦、鄙夷、厌恶、憎恨的情感。”教师要充分理解手势在不同活动区域所表示的意义,从而正确、灵活,恰到好处地使用手势。
(8)衣着暗示
衣着指人的服饰,除了服装,还包括手表、眼镜、首饰等。对于教师来说,得当的衣饰打扮,不但可以对人的形体、容貌、仪态、风度起着衬托作用,而且会给学生某种暗示。穿着得当,会使学生觉得教师容光焕发,富有学识和修养,使学生感到亲切明快,听起课来自然会提高情绪。反之不成功的穿戴,会显得拖沓懈怠、无精打采、疲惫不堪,给学生一种沉闷、压抑和不快的感觉。如果教师的穿着过于艳丽和新奇,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自觉不自觉地从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转移到教师的衣着上去,学生去“研究”“品评”教师,这样,自然要影响学生听课的情绪和效果。因此,教师的穿着应按照朴素、整洁、得体的标准去要示。所谓朴素,主要是指衣服的颜色或式样不浓艳、不华丽。人民教师在教学上应严格要求,在穿上应大众化,不赶时髦,不标新立异,不穿奇装异服;整洁是指衣服要整齐清洁,不能尘埃遍布、马马虎虎、邋里邋遢;得体是指穿的衣服要适合体型、适合性格、适合年龄和教育对象,做到得当、合体。教师的衣着是一门学问,对教育和教学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每位教师的衣着都应于朴实大方中见高雅的情趣,于整洁得体中见丰富的涵养,给学生以质朴美的熏陶和感染。
此外,教师的不同角色特征、人格特征、形象特征,都会给学生不同的暗示,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的开展,形成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和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但只要我们正确对待,认真设计,不懈努力,都能把一些消极不良暗示转化为积极暗示,为课堂教学服务。
(9)行为暗示
行为的暗示教育对青少年有着巨大的激励和影响作用,这是与他们积极向上、爱好模仿的心理特点相适应的。由于少年儿童思维的具体性,示范可以借助具体形象帮助学生理解各种行为规范,为他们领会和模仿。教师是学生经常的、直接发生影响的教育者,教师的行为如何,更被看做是自己的榜样。所以,教师的带头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该首先做到。同样,教师还可以利用典型人物、优秀学生的行为进行暗示,使他们感到真实可信。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行为暗示教育不能使学生停留在一般的、表面的模仿上,而是要使他们自觉地将高尚的品德和行为体现到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去。
(10)信誉暗示
青少年学生对领袖、英雄和有威望的人物十分崇拜,所以,要充分发挥信誉暗示的教育作用。信誉暗示要十分注意其典型性和权威性,我们平时所说的“人微言轻,人贵言重”就是这个道理。其次要注意权威典型的新颖性,使信誉的暗示更有实效性。
(11)情境暗示
任何人都离不开环境的影响。情境是以具体直观的生动形象呈现在人们的面前的,对人的影响作用较之抽象说教更容易被理解,而且能够激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运用情境进行暗示教育,应该使教育的内容与情境相一致、相吻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一方面,教育者可以根据情境进行与此有关的教育;另一方面,教育者可以根据教育的内容来创设教育情境。例如,根据某些学生厌学的缺点,举办“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演讲会、展览会等,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情境暗示教育。
(12)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生活中的“疑神疑鬼”现象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例如,别人丢了钱包,就觉得别人在怀疑自己偷了,一直到别人的钱包找到后,才如释重负。这是一种不可取的消极的自我暗示。教育者要指导学生消除消极的自我暗示,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使学生暗示在德智体诸方面“还可以更好”,以自我激励,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四、调节课堂纪律的几种心理方式
要搞好课堂纪律,可根据学生心理特点,用下列方式调节:(1)目光调节
教师通过目光,把自己要表达的愿望、态度、思想感情、言语迅速地传送给学生,使学生触目知心、知错、知理,从而做出动心、动情、动行的反应。
(2)语气调节
教师地教学过程中变换语调,把声音强弱、节奏快慢、情感抑扬上的声、色、情三者融为一体,运用到语气上,使学生懂得老师的良苦用心是在保护自己的自尊心。教师教学语气上的“弦外之音”可以促进课堂纪律的健康发展。
(3)提问调节
一般地说,当课堂提问时,学生怕教师点到自己而急于寻求问题答案,这时课堂气氛是活跃的,纪律也是比较好的,教师可以抓住学生长期形成的习惯的心理特点,用提问法调节课堂纪律。
(4)停顿调节
教师在课堂上如发现学生违纪现象,可以突然中止讲课、板书、实验等,这种异常的静态与违纪学生的动态形成鲜明对比,促使学生在静中觉醒,停止违纪的动态行为。
第三节 教育机智的培养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不管教育者怎样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
那么,教师怎样培养自己在教学中的机智呢?(1)努力拓宽专业背景
专业背景是指教师进行教学工作所必须的扎实而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教学机智靠的是灵感的闪现,而灵感厚积精思的产物,非有宽厚的专业背景不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提高教育技巧——这首先是要自己进修,付出个人的努力,为提高劳动素养,首先是提高思想的素养。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末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 13
议的。”开拓专业背景的基本途径,一是横向拓宽,即不仅学有专长,又广泛涉猎邻近学科,开阔视野,博闻强识;二是纵向拓宽,即积累经验并做研究,把平时的观察思考记下来,并做归类、比较、反思、推断与联想。这样,思维才会进入“食桑吐丝,采花酿蜜”的创造水平,一旦面临突然需要时,内储的有效信息便会被迅速提取、加工而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策略。
(2)重视培养职业敏感
“职业敏感”是指一个对与自己工作相关联的事物,具有机敏准确而深刻的反映能力。具有职业敏感的教师,能从为一般人所司空见惯的事物中,迅速地发现那些具有教育意义的苗头与因素,并准确地把握其特征以至本质,这对于教学机智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职业敏感的养成,主要是长期注意特定事物的结果。教师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乃至生活中,都应对自己的专业保持一种时刻准备去认识、探索和研究的心理警觉性,应随时把自己所见所闻与专业的性质、任务及任职条件等联系起来,运用教育理论进行分析,展开比较与推理,揭示本质,概括规律,提炼新的见解与认识。这样的反映活动的大量反复,就会使大脑中对专业有关事物进行反映的神经细胞高度分化,因而反映越来越细,教学时的临场应变便表现出准确、灵敏的特征来。
(3)自觉强化反馈意识
反馈是指一个系统的输出信息又返回来作为输入信息,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和调节作用。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实质上是一个信息传递与反馈的过程。一方面是学生对教师的反馈,教师根据这种反馈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的反馈,学生根据这种反馈信息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他吸收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通过教学机智中介作用,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做出适当的反馈。所以,教师的反馈意识与教学机智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教师为了完成高度的教学机智,应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目的地去觉察学生的反馈,有意识地吸收学生的需要与期望、学生与教师的合作态度、智力活动的难易程度、学习效绩等反馈信息。并对它们进行及时而迅速的过滤、评价与重组,再用于指导调节包括自己行为在内的教学活动,使之不断逼近教学目标。这样,在反馈意识的不断强化中,灵活的应变能力与技巧也得以养成。
二、教师应掌握的课堂效应(1)皮克马利翁效应
皮克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位年轻国王,他倾注全部的感情和心血,用象牙精心雕刻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并希望雕像能够成活,他的长期热情使象牙姑娘获得了生命,成了他梦寐以求的爱侣。心理学家用这种效应说明:只要热情期待和肯定,就能得到希望的效果,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这种效应,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心和热情,提出合理的目标和要求,对他们寄予热切的希望,肯定应多于否定,方能达到希望的效果。
(2)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一词,始于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默顿,他用这样一个名词来概括一种社会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贡献,给予很高的荣誉。而对那些还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肯承认他们 14 的成绩。部分教师眼里只有优生,充分肯定并不断强化优生的成绩,而忽视甚至看不起中间生和差生,对他们的闪光点和取得的成绩不予肯定,这正是“马太效应”的表现。因此,教师应防止“马太效应”,对教育对象一视同仁,在给优生“锦上添花”时,一定要注意为中间生、差生“雪中送炭”,使其向优生转化。
(3)边际效应
边际效应是经济学上的概念,意思是指一样东西的价值同它满足需要的程度成正比,这就是雪中送炭远比锦上添花更令人感动的原因之所在。因此,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洞悉学生的要求和存在的问题,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满足其需要、解决其困难、排解其忧难,这样就能使学生更信服老师,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4)相容效应
心理相容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前提。教育学生时,必须先让学生在心理上接受你,认可你,才能使学生消除心理戒备,坦诚相告,推心置腹,才能达到教育效果。因此,教师要注重自己的师德,努力寻找并且主动创造条件,使双方处于“相容”的情境中,从而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5)威信效应
威信是相互之间提高影响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其它条件相同时,有威信的人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教师的威信来自于教师的职业本身和教师的人格力量,特别是后者。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德、才、识,树立教师的威信。唯如此方能发挥“威信效应”作用。
(6)相长效应
现代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们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教师应开放自己,广交同行朋友,交流教育、教学信息,改进教学方法,从而共同提高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应利用教学相长规律,向学生学习,以提高、丰富自己。
(7)异性效应
曾有一位心理学家从一次实验中得出:男性在男女同桌就餐时要比单单男性就餐时要文明得多,因为大多数人在异性面前更注意自己的形象。“异性效应”能使青少年在愉悦的情感状态中积极进取,充分发挥内驱力,树立超常的良好形象。教师应适当运用“异性效应”,发挥“异性效应”的吸引力、激发力、约束力、净化力等作用,从而构建良好的班集体,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
(8)首因效应
在处理关于他人的信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上,输入信息的顺序性有重要影响。一般说来,最先接收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起较大作用。这就是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正是首因效应的结果。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第一印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教师的看法,影响教师的威信建立和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因而教师要特别注意和同学的第一次见面,上好第一课堂,充分发挥“首因效应”的积极作用。
(9)定势效应
定势是指在过去经验影响下,心理处于一种准备状态,从而在人际知觉中常有一定的趋向性和 15
专注性。“定势效应”有积极消极之分。它可使认知过程更加简捷、迅速;但由于在定势影响下,人们常根据过去经验来判断眼前的人或事,因而常形成知觉中的偏见。教师在教学时,要防止定势的消极效应,树立发展的观念,因人、因事、因时具体处理教学进程中的问题。
(10)从众效应
从众是个体由于受到群体的起初或臆想的压力,而在认知及行为表现出来的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心理和行为倾向。从众是个体社会化的基础,有助于形成和维护群体的规范、秩序和价值。但其负面常使人良莠不分、人云亦云,缺乏创造性,教师应发挥“从众效应”的积极因素,建设好班集体,形成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对消极的从众行为要加强预防、控制或制止。
第五篇: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机智
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机智
课堂演示实验失败或出现异常,学生突然发问超出所学的范畴或出现其它令教师尴尬的事情等,这些偶然性事情的发生,使教师难以按教案设计的步骤进行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求教师在具备其它各种能力和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具有较好的教学机智,也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进程的能力;或在教学过程中面对意外发生的事情,敏感地洞察学生的思维,快速调整教学方案,采取新的措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那么怎样才能具有较好的教学机智,以及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随机应变呢?
一、应用信息反馈原理调整教学
化学教学系统与其它任何系统一样,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实现调控。应用反馈信息原理作为主要手段,以便经常取得反馈信息,对课堂教学系统做到有效控制,保证教学过程处于最隹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反馈的信息(如课堂提问、实验操作、课堂练习以及学生的脸部表情变化等)改变和调节教学,对教学进行有效控制。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方式方法,让学生尽快提供反馈信息创设条件,引导学生注意提供正确的反馈信息,迅速而有效地调整教学,保证课堂教学过程的信息流处于最隹传输状态,获得最优教学效果。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偶发事件,使原来设计方案中信息的传输程序受到冲击、干扰甚至破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根据当时的反馈信息果断地采取随机控制的办法,改变、调整信息的传输程序或信息传输手段,以保证教学效果不受影响。
二、设计好化学教学系统
化学教学系统的设计是化学教学工作中最基本环节,根据化学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具体情况,以及教学条件和环境,对不同层次的化学教学系统,规划出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并预测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引起的教与学的效果。要制定出教学行为的“蓝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熟练地掌握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只有对教材的高度稔熟,对教材相关的知识点做到博学精通,心中有数,以及注意对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这样才能回答和处理学生就教材内容提出的疑问,也才能就教学情况变换教学方法。例如,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一时答不上来,卡壳了,怎么办?或放缓思考的坡度,或化难为易,或变换角度等。这些都必须熟悉教材才能办到。
(2)要熟悉学生情况。教师在上课前必须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基储兴趣爱好、课外阅读等方面的情况,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对同一个问题,由于每个学生知识基础和思考的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把握学生思维的脉搏,关注学生认识发展的动向。
(3)要充分备课。备课实际上是在脑海里活现上课情景,既要把讲课的内容、方法、步骤仔细推敲、揣摩,又要在头脑中装着学生,形成一个在脑海中上课的过程。例如,当教师讲到某个地方,学生会提出什么疑问,教师如何作答;教师提出某个问题,学生会怎样回答,一般有几种答案,教师怎样引导,最后该怎样归纳等等。如果在备课过程中多从学生方面考虑,会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应变能力。
三、掌握化学课堂教学的应变技巧
如何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偶发事件进行随机调控,下面笔者就化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偶发事件提出几种应变技巧。?绕道迂回,调节难度。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当原来设计的问题失去对学生思维的锻炼效能时,应及时调节难度。如果原来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要适当变换角度或适当补充铺垫绕道迂回,放缓思考的坡度或化难为易;如果原来设计的问题过于浅易,要追加问题,以调节难度,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
因势利导,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使课堂陷入被动,这时可想办法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因势利导,把出现的事情与教学联系起来,扭转被动局面,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作演示实验时,由于客观原因实验不成功或出现结果异常,学生议论纷纷,这时教师可马上话锋一转,叫学生回答实验为什么不成功,这样可引导学生从反应的原理、实验装置设计、试剂的选择以及条件的控制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同样可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制造氛围,创设情境。沉闷的课堂气氛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但过于喧哗的课堂又难以使学生冷静思考,及时把握教学中学生的情绪,及时调控课堂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兴奋活泼状态。如在课堂教学中,将实验设计更具有突发性,仪器安装更具有审美性,操作演示更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将思考问题的设计带有连续性、阶梯性、跳跃性;教学语言的选择注重情意性、幽默感以及悬念的巧设和思维路径的变异等都是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有效途径。当机立断,对症下药。当学生的发问或回答出乎意料之外,而根据要求必须做出明确回答时,应当机立断,给予果断的肯定或否定的答复,以避免因犹豫不决而带来的课堂混乱和学生思想上的彷徨。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对关键之处学生答非所问时,要及时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发现问题症结,采取针对性措施。
善于反诘和回避。当学生所提问题的实质要澄清,或者问题的依据不明确时,要善于反诘,让学生在新的条件下思考找出结果。如果学生所提问题不属本节课所学内容(以后学习中还要研究)或重点时,应予以回避,可以婉转加以说明,适可而止,避免节外生枝纠缠不清,小题大做,喧宾夺主,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不能让学生牵着鼻子走,把教学的主动权始终控制在教师手中。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求教师具有较好的教学机智,教学机智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它与教师高度的修养、深厚的功力、广博的知识、熟练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为基础的,在教学过程中,要作到对教材的高度稔熟、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对知识的科学态度和对学生的真挚感情,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