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活动体验作文教学模式解读
活动体验作文教学模式
从作文教学的现状看,“无米下锅”仍是学生作文中最头疼的问题;从写作情感的发生角度看,“情动才能辞发”,只有当学生因强烈的生活体验而情满心间不吐不快,才可走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窘境;国内外大量研究证明,经验、语言的积累及表达欲望的激发是作文教学取得效果的重中之重。作文教学如果能在学生作文前通过扎实的活动体验,很好地把学生的情绪调动出来,那么催生的很可能就是一篇篇动人的文章。所以,要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就要抓住“前习作教学”环节进行充分的活动体验。
苏联教育家列昂杰夫指出,活动是人的意识发展与个性养成的基础。“人的主体性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是通过内隐与外显活动的无数次交替而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的。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机制,也就是说,人的主体性是活动生成,活动赋予,并在活动中发展的。”巴拉诺夫更是断言“活动之外不存在发展”。作文教学应当强调体验在前,不让学生充分体验、经受真实深刻的独特感觉,绝不会有个性化的作文。
【模式解读】
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激情是写作的重要酵母,“现在进行时 ”是学生写作的最佳心理时间。作文教学应当把重心转移到命题之前,重视学生写作前的观察体验、思考感悟,以此降低写作难度,为学生写作提供丰富素材,让学生有话可写、想写。“活动体验作文”是“前写作教学”的重要方式,它以设计可记叙的生动、活泼、有趣的体验活动作为写作内容,并通过学生对活动的参与体验演,激发学生思考,诱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从体验思考到文字的转化,以提高学生思维创造力及写作水平。“活动体验作文教学模式”以“体验学习”为模式核心,以生命哲学、接受美学、建构主义和主体性教育为理论基础,以“体验—分享—分析—总结—再实践”为模式基本结构。
(一)教学思想
生命哲学、接受美学、建构主义和主体性教育理论是“活动体验作文教学模式”思想源泉和理论基础。
生命哲学认为,人的生命本身是一个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的原始力量,活动是它的本质,创造是它的特性。作文教学应该充分释放学生的生命活力,让他们在活动体验中发现自己、发现生活。
接受美学的“接受特征论”启示教师要注意形象感染、情感激发与意境创设;接受美学的“接受主体论”启示在作文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师生的双边活动,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接受美学中的“接受差异论”启示教师要改进问题的设置及提问方式,注意因材施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世界的理解和意义赋予是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人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解释现实。在建构主义的指导下,作文教学必须将舞台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去感悟、体验、理解和建构,实现认知、情感与技能的深度融合。
实现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活动。活动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桥梁和中介,人只有通过自由、自觉的活动,才能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从而达到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写什么永远比怎样写重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最重要的一步就是重视作前准备,即学生动笔前有搜集资料、体验生活、进行课外阅读等活动,在多方面积累、思考的基础上再动笔,学生自然“有米下锅”,也乐于表达。
体验式学习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通过实践与反思相结合来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初始年级运用“活动体验作文教学模式”进行作文教学,既有利于教师的教,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使教有依托,学有积累,表达有准备。通过设计和实施那些具有“缩微生活”和“模拟生活”性质的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使作文真正具有可教性。学生在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体验活动过程中,获得并提升对生活的感受认识感悟,从而产生表达欲望,使作文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倾吐情感、练习语言表达的主动过程。更重要的是,充分而充满个性化的体验活动,有助于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建构。体验充分才有个性化感受,有个性化感受才有个性化表达,有个性化表达才有可能走向创造。
(三)教学程序
库博建立了体验学习循环模型:具体的体验—观察与反思—形成抽象的概念和普遍的原理—在新情境中检验概念的意义。活动体验时,体验只是自我建构的基础和载体,其目的不在体验而在感受理解生成建构。但“活动体验作文教学模式”以“体验”为核心,贯穿教学全程,其基本操作为:
1.再现活动情景
教师设计真实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为学生创造意义建构提供机会。这需要教师组织有用的学习资源,为学生的自主探索营造良好的环境。情境可以是待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是一系列的任务,但无论是问题还是任务,都要真实、有意义。引入情景的方式多种多样,或用生动传神语言引出体验活动相关人事物景情,或交代设计的体验活动方案,或播放相关视频图片引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恰当的教学情境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保持学习热情,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2.体验探究发现
活动体验的关键在于“主动”,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体验和探究的欲望。活动体验要求教师营造学生主动体验的氛围,给学生自主体验,充分发展的课堂空间,为其主动探究知识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根据提前设计的体验活动方案,有序展开体验活动。对体验的每一个环节,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根据明确的体验目标,认真进行观察体验,并及时记录下体验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在学生自觉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但不应有过多的干涉,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大胆进行体验探究,寻求自己的独特体验和发现。
3.分享体验收获
经过有步骤的活动体验后,每个学生对体验活动会有不同的认识和体会。教师要适时地组织学生将自己在活动体验中的感受、认识、感悟,用恰当的方式,比如用书写关键词的方式,和小组或全班同学分享。分享时,要特别提醒每个同学尊重别人的独特体验,通过不断的交流分享,进一步深化自己的体验认识,更进一步聚焦自己的独特体验,并以联想方式,联系自我生活升华自我体验。
4.聚焦体验成果
感性的体验需要进行条理化的梳理和理性化提炼。聚焦体验成果的较好方式就是梳理体验关键词。关键词可以是活动体验的关键事件,也可以是活动体验的心理感受,还可以是活动体验的内心感悟,甚至是活动体验的智慧认知。用词语聚焦体验成果,可以先在草稿本上,用一个词语概括活动体验的深刻感悟,辅助梳理较为充分的关键事实,用简要语句标示支撑关键词的基本事实或者生活细节。小组讨论时,进行提升,如词语概括,多件事充分印证,提纲美观醒目耀眼。班级展示时,选择最优化的词语和生活事实,拟制成精美提纲展示。
5.表达美现体验
所谓美现体验,就是根据自己对活动体验的感受、体会、思考,通过缜密的构思,精巧的结构,富有个性的语言,创造性地对生活进行表述。每一次写作训练不仅仅是语言表达的训练,更强调学生良好个性的张扬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绝不将写作模式化、框架化,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如“创新作文建议”、“自由创作园”的安排。
6.总结拓展体验
活动体验能否有效,还要看能否及时建构所学,及时总结提炼是体验学习的重要一环。课后必须加强体验的拓展,让学生用课堂上获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实践,去深入体验,从而把活动引向纵深。
(四)教学策略
1.调动主体的主动体验
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活动体验强调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没有这种参与,就不能产生任何体验,更谈不上学习过程的完成。体验式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通过交往、对话、理解而达成的互动关系,而非传统的“授-受”关系。
2.尊重体验的个性感受
儿童生命发展的第一条规律,是感觉系统的发展先于词语系统发展。不让学生充分体验、经受真实深刻的独特感觉,绝不会有个性化的作文。个性化作文教学强调的是感觉在前。在生命面前,“体验”应當是深入的而不是表面的,是穿透生活而不只是反射生活。只有建筑在真实感觉和独特体验基础上,才有真意义、真价值的个性作文。这样的作文,才能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元素,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3.开放个性的表达空问
活动体验不同个体具有不一样的感受方向,所以学生写作表达时,需要开放表达的不同路径,可以写人,可以记事,可以抒情说理,甚至可以解释说明。体裁也可以宽松些,书信、日记方式皆可。作文马上交欢迎,第二天交也不错,过几天修改后交可以。空间大了,对学生的作文个性的形成会有帮助。4.体验思考是写作关键
活动体验具有情景性、行动性、反思性、感悟性、主体性等特征,活动体验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感体验为核心,以生活和对生活的理解为基础,以体验产生认识形成认知为目的。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鼓励他们解放思想,深入思考,从更深层次上寻找活动体验的共性和规律性,一旦问题突破了灵感也就随之产生。
(五)教学评价
活动体验作文教学模式注重过程评价。它关注学生的心理历程、情感交流与理解沟通,更关注教学的互动过程而不仅是知识授受结果,更关注师生在情境中参与的程度而不仅是结果的正误。另一方面由单一的评价标准转化为多元化评价标准,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状况。
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及时判断教学信息,面对一个个不同特点的孩子,具体、准确地实行课堂评价,而不停留在一种概括性的评价上。充分发挥教学即时评价对学生课堂学习的激励作用。教师不仅要用语言,更要通过表情、眼神和形体姿态、鼓励学生,扬起学生参与体验的愿望,自信和成就感,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实例】
撷颗核桃慢慢玩 ——核桃秘密发现之旅
一、情景引入
猜一常吃干果:壳儿硬,壳儿脆,四个姐妹隔墙睡,从小到大背靠背,盖的一床疙瘩被。谜底:核桃。
二、活动体验
(一)体验外貌——找到我的那颗核桃 1.拥有核桃
带了一颗核桃来的同学将核桃拿出来,老师发给没有核桃的同学一人一颗。2.寻找核桃
六人一组,每组把核桃集中一盒子里。尝试找到自己的那枚核桃,并说明理由。3.再次寻找
仔细把玩自己的那只核桃,回收核桃,再次尝试准确挑出自己的那颗核桃并说明理由。写下对自己那只核桃外形特征观察的特别发现。
(二)体验内心——锤开细看核桃内部 1.砸开良方
(用专用的核桃夹子)横着将外壳夹一条缝;竖着顺核桃中缝夹1-2条缝(注意用力不能太大,不能夹成两瓣);用夹子把上的钩钩,顺着缝穴将皮逐一拔下,于是就剩下完整的核桃肉了。
2.仔细观察
仔细观察核桃壳,核桃仁,核桃膜三部分;调动感官来一次观察的轮番轰炸:闻一闻,捏一捏,摸一摸,吃一吃,想一想。
3.观察记录
一边观察,一边记录观察结果和观察感悟,进行班级交流和展示。
(三)凝视秘密——发现我的独特核桃 1.课本智慧
能从平常中看出不平常,就是一种大智慧。
席慕容捡起海边的一枚小小贝壳,看到了上苍多么仔细、多么一丝不苟为贝壳制作的精致居所;
宗璞从一片辉煌的淡紫色紫藤萝瀑布前经过,看到了生命长河的无止境; 沈复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观蚊如鹤神游山林的物外之趣; 老舍看到湖面上绿萍冒出的热气,看到了水藻们的细腻柔美温暖多情。2.凝神秘密
安静沉浸在核桃世界里,凝神细视,展开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发现一些核桃的秘密。把自己敏感地捕捉到的核桃秘密,快速记录在笔记本上。
三、体验分享
用心品,你真会发现“万物中皆有神在”。你在观察或者经历中,发现了什么秘密? 小组同学先分享交流发现的核桃秘密。班级交流发现的核桃秘密。老师示范“发现的核桃秘密”:
【秘密一】一个圆不溜丢的核桃——居然有尖尖的嘴巴,还有一个圆溜溜的四瓣屁股屁股,多想一个可爱的核桃娃娃啊!
【秘密二】粗糙的爱——外硬内柔——因为沧桑,所以刚强;因为有爱,所以柔韧——令人钦佩的核桃壳:壳里壳外都是爱——坚硬外壳阻挡外来叵测,柔韧内膜呵护至爱核仁。
【秘密三】核桃仁有“心“啊!四瓣核仁紧紧围绕在一颗“心”型核膜四周,因为他们有爱,即使她们内心柔韧,但她们也紧紧依偎,团聚成为一个刚强整体,任风雨欺凌,任千击万锤,我自岿然不动。因为有心,因为有爱,所以能抗拒一切。这就是核桃“心”的秘密。
【秘密四】伟大的奇迹都要经历无限的沧桑——核桃纵横的沟壑就是明证。
【秘密五】核桃壳真勇敢,敢于担当;核桃仁真幸福,安守幸福的家园。核桃仁四瓣独立又相互勾连结为整体。哇,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这是一个伟大的团队。
四、体验聚焦
“文章不是无情物”,任何文章的写作都需要经历充分的体验,这是写作的秘密。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核桃体验的感悟,你会用一个什么词语来概括?
这个概括性的词语来至于你对核桃哪些方面的真切体验?请用思维导图展示你的体验及感悟。
五、美现体验
如果以本堂课为写作内容,你会写什么?
可记叙体验经历,可说明观察对象,可书写体验感悟。请为你的作文拟一个吸引人眼球的标题。
请用关键词为你的作文拟一个具有创意的写作提纲。
六、拓展体验 1.总结体验
经历丰富的观察过程,是丰富写作内容的重要手段。
观察手段多种多样:观察外在——审查内里——凝神联想——“发神”是观察入迷的境界和标志。
观察关键在打开自己的心灵,要善于运用联想、想象将观察引向深入。2.拓展延伸
大家可以在平常的生活中,静静地开展观察活动:
你可以:撷朵玫瑰慢慢赏;嚼颗果仁慢慢品;摘片树叶慢慢看;找个人物细细观。„„ 长久做这样的修炼,你的笔下不怕没有生活,不怕没有生动。
第二篇:太谷教学模式解读
太谷教学模式解读
一、“学案导学24字教学模式”的含义
“学案”就是教师根据课标要求、学生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编写的供学生课外预习和课内自学用的书面学习方案。“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启发引领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现,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发展的有效途径。最终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模式。
1、“学案”由学习目标、知识结构、认知方法和技能训练四个要素组成。教师设计学案时,首先根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和学生活动内容,着力点放在“学习活动设计”上,它包括学习内容和学法指导,如观察、联想、对比、归纳、思考、讨论等;还要拟定培养学生何种思维方法,训练何种能力,指导何种解题方法等,要准确、具体,使静态的学习内容动态化。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认知水平的高低,通过启发性、趣味性等问题设计和学案的情景设计,使学生进入角色,激起兴趣,达到全体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2、“导学”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导”,教师要立足于“主导”地位,即创设情境、明确任务;组织学习、适时点拨;合理评价、情感推动。二是“学”,其中包括扫除显性障碍和找出疑难问题,也包括对教学内容要点的梳理和重点目标的明确。应当注意的是,这里教师的“导”是为学生自学服务的,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二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
3、“24字”是指:①导入明标 ②自学质疑③小组交流 ④展示点拨 ⑤训练拓展 ⑥小结反思
二、“学案导学24字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
1、导入明标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老师在课堂上应从“一切来源于孩子的生活,再回归于孩子的生活”这一理念出发。在设计课堂导入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从“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考,唤起学生情感”等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导入可以用多媒体、故事、游戏、问题、悬念、图象、开门见山等方式。导入新课后要立即出示目标。教师根据所学内容的重点
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按照课程标准对所学内容的具体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可运用外显行为动词表述,表述要明确、具体、清楚、实用,具有明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不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而是用“能记住”、“能说出”、“会应用”、“能默写”“能解答”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目标可用多媒体打出,也可印在学案上,也可事先写在黑板上。
2、自学质疑
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后,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通过看书、作批注、查资料、思考等方式自学感悟。课前教师要精心备课,自己吃透教材,充分考虑学生在自学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充分考虑如何科学高效地指导学生自学,在此基础上设计出科学、实用的学案,学案中要含有指导学生自学的自学提纲。在学生自学前,教师先预设一些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①学什么,让学生明确自学的内容。例如:从课本哪一页到哪一页,从哪一框到哪一框。②以什么方式自学,让学生明确自学的方式。例如:看书、做记录、观察图片、查资料、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等等。③学多长时间,让学生控制好自学的进度。另外,可以根据实际对自学感悟情况进行检测,即用基础知识点组题,检测观察自学成果。使施教更能实现以学定教,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更便于教师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
3、小组交流
学生自学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组长具体组织,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功能,让优生影响、带动、帮助同组的人,更多的关注差生,共同去讨论去思考,共同进步。通过讨论交流,实现“兵教兵”,最大限度地解决本组同学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在小组交流过程中,教师必须静悄悄进行观察,不提问不辅导不出声。
4、展示点拨,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各小组根据合作探究情况,把成果或者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在班上进行展示,其他组进行补充、点评、质疑。教师起好牵引鼓励和点拨作用。此时,教师基本全面掌握了学生自学情况,明确了全班同学都不能解决的问题,快速进行课中备课并点拨精讲。本环节是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的重要
环节,对于全班存在的普遍问题、典型问题进行精讲点拨。一是精讲:严格执行“三讲三不讲”的要求,讲难点、讲联系、讲规律;学生能自学学会的知识不讲,学生能合作交流学会的知识不讲,能以练代讲的就只练不讲。注重 “三讲清”,讲清概念,讲清联系,讲清作用。对于学生不理解难度较大的难点和易混易错的问题,•在学生渴望释疑的心理状态下,教师针对其疑点,快速确定讲的内容,•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并以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二是点拨: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典型问题再度展开讨论,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例如某个问题,个别好学生能解决,•其他同学仍不懂不会,教师可让尖子学生做“老师”,实现“兵教兵”,面向全体学生讲解,•教师补充点拨。这一环节对老师提出很高的要求,在课堂上整合学生反馈的疑难信息时,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备课条件下进行随机备课,它需要教师有更丰富的知识,•更高的教学机智,更精湛的业务水平。这一环节要求教师耐心倾听学生展示的内容,不重复学生的展示内容。教师点拨时要求精辟、精炼,不絮絮叨叨、拖泥带水。
5、训练拓展
这一环节要着眼于绕开精英教育的误区,完成学生的梯队提升,加强教学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的联系,改善学生对知识和知识学习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认同。教师出示根据教学目标联系生活实际设计的当堂达标检测题,这一环节的注意事项:①当堂训练题要结合学科特点精心设计,整合课本、资料上的题目,不要照搬课本或资料上的原题。②当堂训练题要分层次设计,可设必做题,拓展题(与本节有联系的思维题,或者是下一节或以后所学知识的铺垫,起到巩固拓展所学知识的作用)。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使全班学生都有所提高。③当堂训练可以独立完成也可同桌2人小组合作完成,组内进行互阅。学生能交流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完成,教师及时启发引导、点拨纠正。④教师的反馈矫正要关注学困生,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
6、小结反思
这一环节是为学生及时构建知识体系而开展的整合性认知活动。让学生对学得的知识及其本质属性进行再认识,对自己掌握的知识,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归
类链接,构建出个性化的比较科学的知识体系。学生小结:①学生个体先自结,整合知识点,构建并以一定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知识网络。②组内可以交流,互相借鉴,共同提高。③教师适当地引导组间交流,完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评价中使思维有更深入的延展与批判,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教师小结:①教师进行点评式小结。②用多媒体小结。③将课堂表现计入学生平时成绩或计入小组成绩。
第三篇:“活动教学模式”下的情感体验
“活动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某个教学环节或整个教学流程中,以“活动单”的形式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活动单”是由教师精心设计的学生小组学习方案,小组合作是活动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笔者以为,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让情感像一条红线一样贯穿于“活动教学模式”的各个环节。
一、让学生在创设情境中感受情感
创设情境即传统意义上的导入课堂。在活动教学模式中,好的情境往往可以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感受文本情感,从而快速走进文本。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踏上由现实生活通向作品深处的桥梁。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方法创设情境,努力使学生自觉地调动生活经验,积极自觉地了解老师的意图。如教学《荷塘月色》,教师可以首先范读,让学生在老师的朗读中体会文本的感情基调,接下去让学生诵读,调动学生情感,激发欣赏兴趣,从而获得感性体验。教学“月是故乡明”专题时可以用《故乡的云》《九月九的酒》等歌曲来营造乡思的氛围;还可以这样设计导语:“乡思是一曲不衰的歌,让浪迹天涯的游子、背井离乡的浪子、沦落他乡的断肠人„„从古吟唱到今。”
二、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把握情感
自主学习包括传统意义上的预习,学生可以通过朗读、查阅工具书、向老师同学请教等方法,充分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品的情感。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各有各的内容和特点,但富含感情却是相同的。自主学习为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更直接地接触文本提供了机会。在欣赏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乱石穿空,惊浪拍岸„„”几句时,那山石高峻、拔地而起的神态,那种惊涛骇浪、席卷而来的声势,能不使学生深受感染、陶醉其间吗?当学生们去品味鲁迅的《祝福》时,谁都会为祥林嫂的不幸洒下同情之泪,学生也会像鲁迅先生那样对制造这种悲剧的封建统治者深深地厌恶、憎恨。当然,自主学习并不等于教师袖手旁观,不闻不问,相反,教师要强化方法指导,努力让学生养成好习惯,在学习中学会自主,善于自主。
三、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理解情感
在合作探究中,学生以四至六人的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探讨,取长补短。就自己理解的内容、情感做交流,可以争论,可以互相补充,发言者认真准备,准确表达自己的理解,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可以接受,也可以提出不同意见。在这种开放、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更易于理解文本的情感。当然,这个过程本身也是小组内成员相互交流情感的过程。荀子的《劝学》通过设喻把道理隐含其中,“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多么恰当的比喻!多么深刻的道理!作者把一个要认真学习、不断积累、坚持不懈、用心专一的道理寓于议论之中,是那样的拨人心弦,引人深思,耐人寻味!文本充分表达了老人家对年轻人的拳拳之心,劝勉人们好好学习的谆谆之情,学生在交流中都能充分理解到这一点。
四、让学生在成果展示中表达情感
建立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基础上的成果展示,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收获环节,这时大家都产生了强烈的表现欲和表达欲,充分表达自己阅读、思考、交流所得,将文本中的情感和阅读后自身产生的情感都表达出来。这个环节还是课堂评价的重要依据,小组与小组之间形成竞争,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也大大增强了,表达情感的同时,学生收获的有讲清楚文本情感得到的喜悦,更有获得同学老师认可与赞同的自豪与骄傲。在《我与地坛》成果展示中,学生便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来,话语中充满了真挚的感动、敬爱之情,有了“母亲是最美丽的天使”“母亲是天底下最坚强的女人”等真挚感人的语句。这些都是真情使然,因为他们在自主与合作两个环节中已经历了与心灵对话并与之产生共鸣的过程,真正做到了情由心生,返璞归真。这时表达情感已然是水到渠成、真情流露。
五、让学生在自我完善、点评提升中升华情感
语文阅读教学中理解把握的情感,要力求深化成学生自己的内在情感。在学生自我完善和师生共同完成的点评提升中要使情感得到升华,努力使文本内的情感在学生内心激起更大的涟漪,产生更大、更深远的影响。结合高中语文教材,绝大多数课文是文学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者也必须通过这个课堂的最后环节充分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如学习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学生通过前面各个学习环节的阅读与思考,有了一些感知,产生了一些感动,教师在点评提升环节中就可以让学生就“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那失去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写写自己的认识,比较深刻地理解“虚实相生”的道理,从而形成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当然,“活动教学模式”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情感教育要收到更好的效果,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深入挖掘教材文本的动情点
文本是情感的重要载体,不管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总是把人物、事件、思想、感情有机地糅合,它常常以动人的形象、生动的情节和强烈的抒情色彩熏陶、感染读者。因此,语文教学要从情入手,把握作者倾注在人物形象中的情感,在课堂教学、阅读教学中都要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去体验,唤起感情的共鸣。
二、语文教师教学要有激情
阅读教学中,教师先感动自己才能带动学生感动,教师要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引导学生产生感情体验的冲动。教学中教师应带着自己的感动、感悟,尤其是充沛的感情,运用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语言,真挚地传达作品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情感如润物无声的丝丝春雨自然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自然流进学生的心田和思想深处。
三、语文教师要重视方法指导
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理解、升华情感的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情感,升华自身情感。在范读时,不仅要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还要激情充沛,注意抑扬顿挫,并且善于传达作者细微的感情变化。因为好的文章总是洋溢着强烈的感情,喷涌着激昂的气势,教师只有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时,才能再现出课文的意境和氛围。
四、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性、理性并重
感性与理性对每个人都不可或缺,只是某些时候其中一方面会略有偏重。高中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教师有责任告诫学生并认真指导学生努力做到对二者的认识更理性,不可绝对化。同时教师也应充分认识到,讴歌赞颂并追求真善美,批判排斥假恶丑,从而塑造学生高贵的灵魂、高尚的人格,这是语文教育、情感教育的最终目标。用心去领略,使学生的情感世界五光十色,让学生演奏出一曲曲爱与恨的交响曲。学生在课堂上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悲时潸然泪下,喜时开怀大笑,乐时忍俊不禁,怒时义愤填膺,使学生对美的事物心生向往,对丑的东西嫌恶生厌。这样,作者的情感会潜移默化地传给学生,使他们获得充分的美感享受。
“活动教学模式”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情感体验的教学,是个性飞扬的教学。《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重视情感教育意味着强调学生生存的独特性(主体性),情感教育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要求尊重个体生命,张扬个性,充分调动和发展个体能动性,语文才是“川流不息的生命”。泰戈尔说: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师者就是荡水、击石。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要去努力唤醒学生心中沉睡的诗情,去奏响他们心中情感的琴弦,让语文插上诗意的翅膀,载着年轻的心灵飞向想象的蓝天,去感受那浩渺和澄净。
作者简介:江苏省如皋市白蒲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第四篇:“一三五”教学模式解读
“一三五”课堂教学模式
之理解和体会
“一”即一个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对于教育者来说教育孩子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也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理想的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 “没有教不出的学生,只有不成功的教育。”老师要表扬,会表扬。恰如其分的表扬能鼓励学生,增强他们的信心,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带给他们学习的动力,扬起他们前进的风帆,引领他们驶向成功的彼岸。表扬要有一颗诚挚的爱心,有一双赞美的慧眼,有一颗适度的宽容之心。要一改挑剔、批评的态度,多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看待他们。要辩证地看问题,尽量地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这是进行表扬的前提。表扬必须实事求是。对学生的行为评价要力求客观、公正。对是对,错是错。不夸大,不缩小。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要实事求是,注重实际效果。表扬要力求公平、一致。对不同的学生,无论是优生还是暂差生,只要任何学生有着相同的良好表现,都要及时给予表扬,体现教师的一视同仁,公平、公正。表扬应该适时、适度。在学生表现出良好行为、取得一定进步时,一般应马上给予表扬,及时强化。表扬也应该有个度,太多的表扬会造成学生浮躁的心理,表扬变成了一种公式,这样的赞赏就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表扬不能太廉价,也不能太过度。表扬要讲究方式、方法。公开表扬和私下表扬要双管齐下。对一些带有导向性、典型性的学生行为,应有意识地公开加以表扬。对一些高年级的学生,在身旁低声的称赞可能比在全班表扬更令他感到愉快,因为这会使他避开被议论、被嫉妒的境地。表扬不要随便把学生进行比较。这是一种并不高明的教育手段。表扬的语言要随机应变,含蓄又不失具体。
二、力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营造课堂人文环境。要尊重学生,乐于接纳学生,给他们以自由的宽松的心理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愿意和你“交流”,主动地想“说”什么。只要是学生真诚的、发自内心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都要尊重理解,并且让他认识到是有价值的。如果老师放不掉自己“高高在上”的位置,或者固守着自己的“权威”,学生说的不符合自己事先拟定好的“标准答案”,就加以否定,甚至给以批评,那么交流是很难进行的。要让趣味性、开放性、综合性的“对话式”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广阔天地。尊重学生个性特点。人生的美丽在于个性的独特性,只有承认个性差异,尊重个性差异,才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使学生走上自己的人生旅途,展示辉煌的一生。教师要做到“以生为本”,针对个性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鼓励质疑问难。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要重要得多。
三、切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相信学生,尽量给学生机会。新课程不但从理论上提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在实际操作上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如教材内容减少、难度降低,目的是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更大空间。教师要甘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领导者,舍得给学生机会,最大限度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关注学生的弱势群体。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属于挫折承受力差,所以要帮助学生增强挫折承受力。让学生认识到挫折是普遍存在的,在挫折面前不灰心、不退缩。要总结经验教训,及时找出症结所在,发现弱点,力争改进;发现优点和长处,振奋精神,树立信心。学生将来都要走上社会,都要生存,必须从过去的精英教育真正转向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三”即三教法,课前精导、课上精讲、课后精练。三教学法涵盖了课堂教学的三个环节,如何能做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我想只有心系这个中心才能做到,做好,做实。
其中,课前精导就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
1、导入新课的内容要有针对性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当针对教学实际,充分考虑其内容要与教学内容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决不能使其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否则导入新课反而会成为教学内容的累赘。如我在教学《小数大小比较》的时候,就利用了比身高这一生活实例进行导入。
2、导入新课的内容要有关联性
教师在设计导入新课的内容时要善于以旧拓新,温故知新,使导入新课的内容与所授新课内容中的重点紧密相关,并且能够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支点,起到“点晴”的作用。其实大多数内容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课堂导入时,进行适当的复习是直观重要的。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我就和孩子们一起复习了角的一些特性。
3、导入新课的内容要有启发性
积极的思维活动是中学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4、导入新课的内容要有趣味性,贴近生活
著名的教育学专家巴班斯基认为:“一堂课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并非是为了引起笑声而耗费精力。趣味性应使学生在课堂上对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积极化”。只有积极的参与课堂的学习,头脑充分的运转,孩子们才会对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才能形成自己的能力,才会对自己的终身发展有益!记得在这学期教学《小数大小比较》时,先在5班讲的,当时用的是教材提供的生活情境,可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的就不是很好,这节课学生的积极性不够。课间我认真的反思了一下,怎么样才能改变这一不利情况?文本提供的生活情境就不是生活了吗?我就试想如果利用孩子们自己的生活感知,效果会如何呢?于是在下一节6班上这节课的时候,我就用孩子和我,以及同学之间比身高来导入,看似一个小小的变化,可是效果却截然不同,参与学习的热情尤为的高涨,这节课孩子们都是在一种积极的态度下完成的。
5、导入新课的内容要简洁明了
导入新课的内容要精心设计,力求用最少的语言,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愿望。
课上精讲,应该紧紧围绕和建立在学生课前自学,课前精导基础上的,根据孩子们课前自学反馈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有针对性的对存在问题的学习内容进行。
课后精练,以往我们在布置学生课后练习和作业时,都是建立在以文本给的题型和内容基础上的,很少有老师会考虑孩子们实际的接受和理解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和布置孩子们需要的练习和作业。这也应该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因材施教吧。
“五”即五学法,自学、导学、共学、延学、评学。
课前学生的自学,对于孩子的终身发展是有很大好处的,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会锻炼和养成自己主动学习的习惯,同时也会提高自己学习的能力。另外,对于课堂教学也是一种促进,提高精讲的效率,是相互促进的作用。
通过课前导学,我们可以让学生们在学习新内容之前,就能够接触到学习的内容,做到简单易懂的自我完成,存在疑惑的课堂细心理解,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都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当前,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单薄,缺乏集体观念。现代社会讲究的团队意识高于个人主义。
教师评价没有体现 评学是孩子自我评价吗?
第五篇:语文教学模式解读
杨湾中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实验模式解读
一、语文“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1、语文“五环节”的“五环”
五环节就是课堂上的五个步骤,也可以说是五个板块,一堂课就是按这五个环节一环扣一环进行。其基本模式是:目标导学—合作交流—课堂展示—点拔释疑—反馈提升。
2、语文“五环节”的理念
以学为主,先学后教,交后再教,以学定教;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以文本为本,高效课堂。
“五环节”的每一环节都要尽可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凡是学生能够自主完成的,教师就放手由学生去做,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语文“五环节”的特色
注重“写”的学习方式。这里的“写”是有别于“说”的学生的一种“动笔”学习方式,它大致包括三方面:
⑴自主预习时做笔记,目标导学时写要点,合作探究和交流释疑时作记录,巩固反馈时做练习和达标测试;
⑵文本阅读时进行圈点标画和作批注等;
⑶依文写文,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包括概述、提纲、仿写、续写、补写、改写、评析、心得等。
注重“写”,有利于学生专心致志,增强课堂的实效性,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有利于书面表达能力、卷面测试能力的提高;“写”减少了学生回答问题的随意性和教师的喋喋不休,有利于课堂形成“安静的思维风暴”,因此,语文课上要多“写”少说(“少说”指把教师过多的讲解和过多的提示语压缩到最低,减少“正确的废话”)。
学生上课时应准备好三个本:课本、自主学习笔记本和语文导学资料,同时准备好蓝色笔、红色笔、铅笔,便于使用不同颜色的笔圈点标画、下批语、作注解、修改记录等。除字词典等工具书外,其余教辅材料皆不需要,这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二、语文“五环节”的具体阐释
第一环节:目标导学。目标的设定,应由师生双方共同确立,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目标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教师的预设,二是学生预习中读出的问题疑惑或者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教师的预设依据《导学案》(它是课堂教学目标的具体化)设计的问题略作调整、增减即可,无须另起
炉灶。每一课的导学案,它是课文的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的问题化,解决了它,课文学习的任务就基本完成了。教师在此环节应给学生较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静静地读、静静地思、静静地标画批注、静静地写下答案要点。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主要通过小组的力量,解决自学中自己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合作探究要有序进行,小组长主持,既可一人发言,其余补充,也可轮流发言,对问题要逐个解决,同时对自己的答案修改补充。对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向老师提出。
第三环节:课堂展示。这一环节不同于传统的“预习成果检查”,预习检查是被动的,课堂展示主动的,要让学生主动地,自信的、充满成就感地来展示自己预习的成果,教师作简引导、点评和补充。要预习出深度、展示出风采、点评出智慧。教师不能把把这一环节简单化,只作预习检查处理,应体现“展示”的内涵,这一环节实际上是前面两个阶段的自主学习的成果展示。学生应带着两样东西进入本堂课的学习:预习成果和问题疑惑,成果要展示,疑惑要解决。
第四环节:点拔释疑。这一环节重在明确问题的答案,重在学生展示自学成果和释疑解难,释疑不是教师告知答案,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寻答案。教师可以适当挑起学生的争鸣,然后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对体现教学重点的问题要重锤敲击,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同时理出思路,形成板书。这一环节重点是师生互动,辅以生生互动。
第五环节:反馈提升。这一环节先由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收获,然后教师总结,重点是对本节所学内容梳理、归纳和强调;反馈可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或指导学生依文练写以写促读,或背诵默写,或做形成性习题,或进行拓展练习;反馈测试,可以运用《基础训练》中的相关问题,也可以运用《导学案》中的预设内容。如果第二课时继续学习本文,下课时教师应布置学生课下思考探究的问题,便于下节课“合作交流”与“课堂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