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二三五教学模式解读
“一二三五”实效课堂教学模式解读
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打造精品课堂,我校本学期开始试行“一二三五”实效课堂教学模式。一即一个核心,以学习目标为核心。课堂一切活动由始至终都要紧密围绕学习目标这一核心展开。学习目标要制定得具体细致科学合理,明确说明将要学习的具体知识、能力、方法、规律,符合新课标要求,紧扣高考脉络,符合学生实际学情和认知程度。
二即二个转变,转变教师教学行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教师和学生都要有明确的角色意识,教师要由课堂主演角色转变为课堂主导角色,充分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能喧宾夺主、越俎代庖;学生要由课堂上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思考者,不能总是充当被提问的角色,而要成为提问质疑的角色,主动展现问题寻求解决。
三即三个体现,课堂体现目标引领,体现任务驱动,体现效果评价。把学习目标落实到课堂每一个过程中,全程循序渐进、有效调控。
五即五个环节,它们分别是导、读、研、评、拓。
导指导入新课,要求导入自然,或体现新旧知识衔接或设计生活情景探究;要求导向清晰,导向紧密联系课标,严格依据考纲,明确呈现学习目标。
读指阅读学习内容,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呈现学习内容,通过多种方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或其他学习材料,有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学习目标,积极思考阅读内容,及时产生有效问题,正确表述学习感悟。
研指研讨问题,是在读的基础上质疑问难,倡导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质疑,教师根据问题难易度或共性、个性不同采用点拨、讨论、探究等多种方式明确问题,指导学生解决方法,让学生独立享受积极思考、活跃争论、深入探讨的乐趣,完成有效研讨。
评指评价反馈,是通过典型习题训练评价反馈学习目标达成程度的过程。要求评价方向明确具体,紧密回扣学习目标;典型训练难易层次分明,可以及时发现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补救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遗漏,有效巩固提高学习成果。
拓指拓展延伸,拓展学习范围来增加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对所学知识的结构梳理,对解题方法规律的总结,对学习方法与思维方法的指导,来有效增强学生学习能力,争取将所学知识、能力、方法用于解决现实问题,或链接高考,或联系实践,达到学以致用目的,提升学习目标。
总而言之,实效是课堂的落脚点,是学习的灵魂;目标是课堂的归属地,是学习的心脏。只有脚踏实地,才会走近终点。要让学习的灵魂丰满,就要让课堂的心跳有力。“一二三五”实效课堂教学模式刚刚开始尝试,必定存在诸多可能,但我们相信这尝试的意义和力量,相信我校全体教师的能力与决心,假以时日,定当给全市教育一份满意的答卷。
第二篇:构建“一二三五”模式,预防溺水保安全
滨海区
构建一二三五”模式,预防溺水保安全
为有效预防溺水事故,保障未成年生命安全,潍坊蓝海学校积极落实1530安全警示教育模式,创新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构建“一二三五”模式,提升防溺水安全教育效果,织密筑牢防溺水安全防护网。
一、成立互助监督小组
所有学生以社区、村居为单位成立“防溺水互助监督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每组3—5名学生,男女混编,由小组成员推举一名责任心强、威望高的学生担任组长(优先选择高年级女生),并在小组内邀请一名爱心家长,作为“防溺水安全监督员”,参与指导监督小组活动。
周末、节假日及放学后等重点时段,组长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进行组内点名,互相监督、互相提醒。组内成员及时向组长汇报本人居家或外出情况。外出要做到四告知(告知去向;告知活动内容和范围;告知同伴;告知回家时间),若发现本组成员有到水域嬉水、野游意向时,要进行劝阻、警告,对不听劝阻的做好记录,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及时告知老师或家长。
二、制定两张清单
学校协助防溺水互助监督小组,制定小组成员职责清单、所在辖区危险水域清单。使每一名学生明确自己的职责,了解危险水域情况,杜绝溺水隐患。
(一)小组成员职责清单
1.防溺水互助监督小组长职责
(1)组长对本组同学起主要帮助监督教育作用。
(2)每天做好本组成员的居家及外出情况的记录,配合班主任和教师做好防溺水宣传,汇报本组成员安全学习情况。
(3)将本组同学表现及时向班主任反馈,每周对本组成员的防溺水等表现进行评议,并向班主任汇报。
(4)发现本组同学私自游泳及时制止,并第一时间报告家长及班主任。
(5)协助老师做好通知的传达工作。
社区(村)
小组
防溺水记录表
时间:
成员姓名
上下学情况
居家及外出情况(外出时间、地点、同行人、返回时间)
防溺水表现
(星或分)
备注
2.防溺水互助监督小组成员职责
(1)
所有成员服从组长安排
(2)居家外出及返回及时向组长汇报。
(3)做到防溺水“六不一会”(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学会基本的自护、自救方法)。
(4)组内成员互相监督。每名成员写一份保证书,切实做到远离危险水域。
(二)危险水域清单
学校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了解相关村居、社区附近主要河流和水沟、池塘等水域,聘请相关人员以社区、村居为单位绘制水域分布示意图,标注危险水域,印制后发放给学生、家长,教育学生严禁到水域附近玩耍、嬉水,提高学生防溺水安全意识,确保人身安全。
三、明确三个原则
1.家长防范主体原则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学校通过与家长签订防溺水安全责任书,告知家长防范监护职责,通过家校互相配合,共同做好对孩子的防溺水教育。
家长要配合互助监督小组做好孩子的日常防溺水教育,协助孩子做好日常的小组汇报,公布联系方式(其他家庭成员紧急联系方式),确保通讯畅通。
教育孩子牢记“六不一会”,告诫孩子:坚决不允许在节假日和上、下学路途中私自或和其他学生结伴去池塘、水库、江河等水域附近玩耍、洗澡、游泳等,对居住在可能发生溺水事故隐患地段的,家长更要教育和监管好子女。
对孩子外出应做到“四知”,外出务工的家长尤其要要落实好对子女的监管。
2.学校教育指导原则
学校是学生防溺水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切实担负起教育职责,将防溺水工作讲清、讲透、入脑入心。
落实1530安全教育警示教育,将防溺水工作摆在突出位置。
指导互助小组制定职责清单,协助小组处理异常情况。
定期开展防溺水安全专题教育,经常组织学生观看防溺水宣传片,以典型事例警示学生,切实提高每一个学生的防溺水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意识。
教育学生坚持做到“六不一会”。
利用各种平台宣传安排防溺水工作。各级部和班级微信群及时转发有关防溺水宣传教育内容,对学生及家长进行宣传教育和提醒。
周末节假日期间做到一日两提醒。
3.学生受教育主角色原则
学生是防溺水的主角色,是防溺水宣传管理中的重要一环。
要坚决服从小组职责清单,成员相互监督和提醒,居家外出要及时告知家长和组长或老师。
做到防溺水“六不一会”、“四不要”。
(3)组内成员相互交流防溺水经验方法,积极参与各种防溺水教育学习及活动。
四、“五项机制”
一是预警预报机制:学校把近期大风、降水、雷雨天气情况,受天气影响道路情况,有关对防溺水的要求等内容,编制成“一日两提醒”,及时发送家长微信群、钉钉群,家长收到后告诉互助监督组长,组长再次提醒所有成员,要求所有成员遵守“一日两提醒”,在遇到恶劣天气和大雨过后不要外出,更不能靠近水域,同时还要防范社区或村居内的排水沟、排水管口、下水道井盖、易积水洼地等处,做到远离水域,防患于未然。
二是知识推送机制:互助监督组长组织成员,及时学习学校发送的防溺水宣传教育内容,并利用图书、网络、自媒体搜集有关知识进行学习。
请教家长或社区、村居干部,结合社区、村居水域分布图,讨论居住地附近水域存在的危害性。互助监督小组主动创作防溺水图画,制作防溺水手抄报,撰写防溺水知识心得。还可以组织各种阅读、朗诵、文体活动、兴趣活动,做到学得愉快,玩的安全,获得知识,远离溺水。三是特别关爱机制:互助监督组长对小组内的特殊成员,如残疾学生、特困生、留守儿童、民工子女、单亲家庭、性格异常等成员,要详细了解,多加关爱;
对组内好外出玩耍,有意靠近水域的成员,要严格管理,多加关注。对这些成员,加强沟通交流,共同陪伴,加以帮助,同时注意保护他们的隐私,让他们不觉得有自卑感,使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觉得在家不寂寞,行动不孤单,从而避免独自出行,杜绝安全隐患。四是异常报告机制:互助监督组长或成员,发现本组或他组成员有靠近水域、雷雨天气外出等不安全行为,及时进行劝阻、警告。
对不听从劝阻、警告者,通过已知联系方式告知家长、老师、义工组织等大人求助,阻止该成员的不安全行为。同时尽可能监督该成员动向,随时向家长和落实市汇报。五是考核评价机制:小组对成员、学校对小组每周进行一次星级评价,根据成员和小组表现,分别评为五星级(优秀)、四星级(良好)、三星级(合格)、两星级(不合格),把学生防溺水星级评价结果,纳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并作为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
第三篇:“一三五”教学模式解读
“一三五”课堂教学模式
之理解和体会
“一”即一个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对于教育者来说教育孩子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也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理想的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 “没有教不出的学生,只有不成功的教育。”老师要表扬,会表扬。恰如其分的表扬能鼓励学生,增强他们的信心,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带给他们学习的动力,扬起他们前进的风帆,引领他们驶向成功的彼岸。表扬要有一颗诚挚的爱心,有一双赞美的慧眼,有一颗适度的宽容之心。要一改挑剔、批评的态度,多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看待他们。要辩证地看问题,尽量地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这是进行表扬的前提。表扬必须实事求是。对学生的行为评价要力求客观、公正。对是对,错是错。不夸大,不缩小。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要实事求是,注重实际效果。表扬要力求公平、一致。对不同的学生,无论是优生还是暂差生,只要任何学生有着相同的良好表现,都要及时给予表扬,体现教师的一视同仁,公平、公正。表扬应该适时、适度。在学生表现出良好行为、取得一定进步时,一般应马上给予表扬,及时强化。表扬也应该有个度,太多的表扬会造成学生浮躁的心理,表扬变成了一种公式,这样的赞赏就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表扬不能太廉价,也不能太过度。表扬要讲究方式、方法。公开表扬和私下表扬要双管齐下。对一些带有导向性、典型性的学生行为,应有意识地公开加以表扬。对一些高年级的学生,在身旁低声的称赞可能比在全班表扬更令他感到愉快,因为这会使他避开被议论、被嫉妒的境地。表扬不要随便把学生进行比较。这是一种并不高明的教育手段。表扬的语言要随机应变,含蓄又不失具体。
二、力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营造课堂人文环境。要尊重学生,乐于接纳学生,给他们以自由的宽松的心理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愿意和你“交流”,主动地想“说”什么。只要是学生真诚的、发自内心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都要尊重理解,并且让他认识到是有价值的。如果老师放不掉自己“高高在上”的位置,或者固守着自己的“权威”,学生说的不符合自己事先拟定好的“标准答案”,就加以否定,甚至给以批评,那么交流是很难进行的。要让趣味性、开放性、综合性的“对话式”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广阔天地。尊重学生个性特点。人生的美丽在于个性的独特性,只有承认个性差异,尊重个性差异,才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使学生走上自己的人生旅途,展示辉煌的一生。教师要做到“以生为本”,针对个性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鼓励质疑问难。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要重要得多。
三、切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相信学生,尽量给学生机会。新课程不但从理论上提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在实际操作上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如教材内容减少、难度降低,目的是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更大空间。教师要甘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领导者,舍得给学生机会,最大限度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关注学生的弱势群体。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属于挫折承受力差,所以要帮助学生增强挫折承受力。让学生认识到挫折是普遍存在的,在挫折面前不灰心、不退缩。要总结经验教训,及时找出症结所在,发现弱点,力争改进;发现优点和长处,振奋精神,树立信心。学生将来都要走上社会,都要生存,必须从过去的精英教育真正转向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三”即三教法,课前精导、课上精讲、课后精练。三教学法涵盖了课堂教学的三个环节,如何能做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我想只有心系这个中心才能做到,做好,做实。
其中,课前精导就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
1、导入新课的内容要有针对性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当针对教学实际,充分考虑其内容要与教学内容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决不能使其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否则导入新课反而会成为教学内容的累赘。如我在教学《小数大小比较》的时候,就利用了比身高这一生活实例进行导入。
2、导入新课的内容要有关联性
教师在设计导入新课的内容时要善于以旧拓新,温故知新,使导入新课的内容与所授新课内容中的重点紧密相关,并且能够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支点,起到“点晴”的作用。其实大多数内容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课堂导入时,进行适当的复习是直观重要的。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我就和孩子们一起复习了角的一些特性。
3、导入新课的内容要有启发性
积极的思维活动是中学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4、导入新课的内容要有趣味性,贴近生活
著名的教育学专家巴班斯基认为:“一堂课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并非是为了引起笑声而耗费精力。趣味性应使学生在课堂上对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积极化”。只有积极的参与课堂的学习,头脑充分的运转,孩子们才会对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才能形成自己的能力,才会对自己的终身发展有益!记得在这学期教学《小数大小比较》时,先在5班讲的,当时用的是教材提供的生活情境,可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的就不是很好,这节课学生的积极性不够。课间我认真的反思了一下,怎么样才能改变这一不利情况?文本提供的生活情境就不是生活了吗?我就试想如果利用孩子们自己的生活感知,效果会如何呢?于是在下一节6班上这节课的时候,我就用孩子和我,以及同学之间比身高来导入,看似一个小小的变化,可是效果却截然不同,参与学习的热情尤为的高涨,这节课孩子们都是在一种积极的态度下完成的。
5、导入新课的内容要简洁明了
导入新课的内容要精心设计,力求用最少的语言,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愿望。
课上精讲,应该紧紧围绕和建立在学生课前自学,课前精导基础上的,根据孩子们课前自学反馈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有针对性的对存在问题的学习内容进行。
课后精练,以往我们在布置学生课后练习和作业时,都是建立在以文本给的题型和内容基础上的,很少有老师会考虑孩子们实际的接受和理解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和布置孩子们需要的练习和作业。这也应该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因材施教吧。
“五”即五学法,自学、导学、共学、延学、评学。
课前学生的自学,对于孩子的终身发展是有很大好处的,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会锻炼和养成自己主动学习的习惯,同时也会提高自己学习的能力。另外,对于课堂教学也是一种促进,提高精讲的效率,是相互促进的作用。
通过课前导学,我们可以让学生们在学习新内容之前,就能够接触到学习的内容,做到简单易懂的自我完成,存在疑惑的课堂细心理解,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都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当前,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单薄,缺乏集体观念。现代社会讲究的团队意识高于个人主义。
教师评价没有体现 评学是孩子自我评价吗?
第四篇:语文教学模式解读
杨湾中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实验模式解读
一、语文“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1、语文“五环节”的“五环”
五环节就是课堂上的五个步骤,也可以说是五个板块,一堂课就是按这五个环节一环扣一环进行。其基本模式是:目标导学—合作交流—课堂展示—点拔释疑—反馈提升。
2、语文“五环节”的理念
以学为主,先学后教,交后再教,以学定教;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以文本为本,高效课堂。
“五环节”的每一环节都要尽可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凡是学生能够自主完成的,教师就放手由学生去做,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语文“五环节”的特色
注重“写”的学习方式。这里的“写”是有别于“说”的学生的一种“动笔”学习方式,它大致包括三方面:
⑴自主预习时做笔记,目标导学时写要点,合作探究和交流释疑时作记录,巩固反馈时做练习和达标测试;
⑵文本阅读时进行圈点标画和作批注等;
⑶依文写文,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包括概述、提纲、仿写、续写、补写、改写、评析、心得等。
注重“写”,有利于学生专心致志,增强课堂的实效性,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有利于书面表达能力、卷面测试能力的提高;“写”减少了学生回答问题的随意性和教师的喋喋不休,有利于课堂形成“安静的思维风暴”,因此,语文课上要多“写”少说(“少说”指把教师过多的讲解和过多的提示语压缩到最低,减少“正确的废话”)。
学生上课时应准备好三个本:课本、自主学习笔记本和语文导学资料,同时准备好蓝色笔、红色笔、铅笔,便于使用不同颜色的笔圈点标画、下批语、作注解、修改记录等。除字词典等工具书外,其余教辅材料皆不需要,这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二、语文“五环节”的具体阐释
第一环节:目标导学。目标的设定,应由师生双方共同确立,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目标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教师的预设,二是学生预习中读出的问题疑惑或者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教师的预设依据《导学案》(它是课堂教学目标的具体化)设计的问题略作调整、增减即可,无须另起
炉灶。每一课的导学案,它是课文的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的问题化,解决了它,课文学习的任务就基本完成了。教师在此环节应给学生较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静静地读、静静地思、静静地标画批注、静静地写下答案要点。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主要通过小组的力量,解决自学中自己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合作探究要有序进行,小组长主持,既可一人发言,其余补充,也可轮流发言,对问题要逐个解决,同时对自己的答案修改补充。对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向老师提出。
第三环节:课堂展示。这一环节不同于传统的“预习成果检查”,预习检查是被动的,课堂展示主动的,要让学生主动地,自信的、充满成就感地来展示自己预习的成果,教师作简引导、点评和补充。要预习出深度、展示出风采、点评出智慧。教师不能把把这一环节简单化,只作预习检查处理,应体现“展示”的内涵,这一环节实际上是前面两个阶段的自主学习的成果展示。学生应带着两样东西进入本堂课的学习:预习成果和问题疑惑,成果要展示,疑惑要解决。
第四环节:点拔释疑。这一环节重在明确问题的答案,重在学生展示自学成果和释疑解难,释疑不是教师告知答案,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寻答案。教师可以适当挑起学生的争鸣,然后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对体现教学重点的问题要重锤敲击,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同时理出思路,形成板书。这一环节重点是师生互动,辅以生生互动。
第五环节:反馈提升。这一环节先由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收获,然后教师总结,重点是对本节所学内容梳理、归纳和强调;反馈可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或指导学生依文练写以写促读,或背诵默写,或做形成性习题,或进行拓展练习;反馈测试,可以运用《基础训练》中的相关问题,也可以运用《导学案》中的预设内容。如果第二课时继续学习本文,下课时教师应布置学生课下思考探究的问题,便于下节课“合作交流”与“课堂展示”。
第五篇:“6+1”教学模式解读
“6+1”教学模式解读
“6+1”教学模式内容:
我校借鉴采用河北精英中学“6+1”课堂教学模试,“6+1”课堂的基本形态,是由两部分组成的,第一部分是“6+1”课堂模式中的“6”,是指课堂教学中依次进行的六个环节,包括“导”、“思”、“议”、“展”、“评”、“检”6个教学环节;第二部分是高效“6+1”模式中的“1”,谓之“练”,这是在新课后或者课后自习中进行的一个教学环节,是为迁移运用。
(一)教师设计课堂教学的6个环节:
1.导:即导入、导学,(时间4分钟)。导入就是老师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或者媒介图片,开门见山,实现旧知向新知的导入;导学就是告诉学生这节课学习的目标是什么,重点、难点在哪里,要求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思:即自主学习,自读、深思。(时间8分钟)。学生要认真看书,独立思考、深入钻研。在这个环节,老师要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自觉性,确保每个学生精力高度集中、紧张、高效。3.议:即议论、讨论。(时间8分钟)。小组合作,学生通过相互交流,激活思维,互帮互助。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班级根据学生学习的基础不同,从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学习成绩、学习风格等来优化组合。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成六个小组,每小组人数根据班额大小有的班级是4-5人,有的是6-7人左右。桌对桌,面对面,以便于学生分组、交流、合作。组内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在预习阶段,教师根据所学内容,以教学目标引导同学们阅读文本、查阅资料、做预习笔记,为展示课做准备。预习时也有讨论,重点解决基础知识问题和寻找、确定难点问题。对于学习好的同学,则是准备展示时突破难点的方案。课堂讨论使课堂气氛活跃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
抓好学习小组建设:这是高效课堂模式的助推器。构建学习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前提。
(1)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学生学习的基础不同,从学生的学业成绩、智力水平、学习风格、个性特征等等来优化组合,分成若干个小组,分上中下三层。(2)小组内设小组长。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3)组内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4)注重小组长和组员的培训。
教师课前培训组长,让他们了解这堂课的整体设计、目标要求,如何组织小组讨论,讨论哪些重要问题,小组推选哪位同学展示和点评等。课前培训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老师们要高度重视,确保每节课前都要有培训且培训效果好。
任课教师要创新培训方式(如小纸条、课代表自主培训等),提高培训效率,少占用学生学习时问。
小组长对小组成员进行课前培训。教师课前培训后,学科小组长要和学习小组组长一起对下一节课小组成员的学习任务、形式、分工进行阐述,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如何讨论、如何展示、如何点评,每一个人要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如何检测目标的达成等都要有明确的要求,确保课堂学习中目标明确、行动迅速,保证课堂高效。(5)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作用
教师在课堂上,只起到“点拨”和“引导”作用,要“消失”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发展的推手,做点燃学生的“火炬手”。
4.展:即展示。(时间8分钟)。学生在课堂上口头激情展示,要求迅速、清晰、规范、大声。通过问题展示,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存在的疑点、误点、盲点,让更多的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展示交流阶段(交流):学生展示、交流自学的成果,并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的提炼提升。这是一个生生、师生、组组互动合作的过程。各小组在全班展示、交流自学成果,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同时提出问题并讨论。通过各组对不同任务的展现提升,其他组的同学分享他人的成果,同时受到一定的启发,课堂学习的效率与质量就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展示阶段,一般是在教师指导下,首先进行小组展示,交流预习成果。在小组讨论中,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积极地投入,除了接受信息之外,更多的是带着怀疑的心态去思考,其反应除了听之外更多地是赞许、补充、质疑。然后是全班性的展示,同学们争先恐后争取发言机会。发言的人慷慨激昂,精彩纷呈;其他同学凝神倾听,聚精会神。对每一个学生而言,他们感到讲的人或听的人与自己是平等的,没有什么权威可言。尽管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程度各不相同,学习的深度各不相同,但是通过展示,每个人都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示出来,日积月累,自信心得到了培养。
通过讨论,每个人都展示了自己。除了知识、技能的熟练和提高,更重要的是满足了学生强烈的表现欲,这也是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源泉。根据马斯洛的动机激励理论,人的基本物质需要满足之后所追求的主要是精神需要而自我实现和自我成就的需要是最高的精神需求,其中自我表现欲是自我实现需求的重要内容。讨论是课堂走向自主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展示内容的选取:简单的问题不展示,无疑问的问题不展示,展示的是重点问题,难点、有争议、一题多解的问题,能拓展延伸,提高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潜能的问题,二是选取有价值、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展示。
老师根据问题汇总的情况给各学习小组分工,让各组展示。每个小组分配任务的多少应根据题目的难易来确定。学生在展示、点评、质疑时,要做到脱稿或半脱稿。
在学生的展示质疑点评中,教师要融入学生的展示点评中,要当好导演,善于启发和引导,要善于捕捉时机进行评价、追问、点拨。点拨要“要言不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点”要收到“画龙点睛”、“点石成金”的效果,“拨”要达到“拨云见日”、“拨乱反正”的目的。教师的点拨,一是针对展示点评,肯定值得借鉴的地方,指出存在的问题;二是对展评中模糊不清的疑难,做出准确的答复;三是对重难点问题进行点拨讲解,归纳方法、规律,老师点拨的语言要简练,点拨要直奔问题,开门见山,直击要点,点深点透;四是要对主讲的、补充的、质疑的、听讲的等各方面的学生全面关注和调控,及时对个人、小组予以评价。
老师的讲被限制在20分钟内,这就要求教师非常明确讲什么、点拨哪里,要清楚何时点拨、点拨什么内容(易错知识点、易混知识点、方法、规律、知识结构、注意事项、拓展等),做到“三讲三不讲”。
“三讲”:易混点;易错点;易漏点,“三不讲: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能学会的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
教师还是课堂上的组织者和协调者。要关注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要让每堂课学生参与面都在100%以上。
5.评:即老师点评拓展总结。(时间8分钟)。这个过程是打扫战场,老师讲的是规律,讲的是思路,讲的是方法并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
6.检:检就是当堂检测。(时间4分钟)。检验本节课目标落实的怎么样,了解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和技能等。
7.练:定时练习,巩固所学。这是“6+1”模式中“1”的体现:
这个环节让学生更好的实现从懂到会,从会到用的过程。利用课堂进行限时练习,时间是5分钟,(也可以是课后练习),老师全收全改,第二天老师不评或3-5分钟点评,学生若有疑问,课间问同学或老师,错题自己自觉订正,老师不定期检查。
(二)学生学习的5种方式:
1.自学:学生根据教师的导入,导学,认真自学本节课的内容。
2.质疑:通过自学检测,认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找出知识及学习方法上的问题和
困惑。
3.讨论:对形成的问题及困惑,小组内合作讨论、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由小组长记录。
4.展示:对于小组讨论形成的共性问题,或者是重难点问题,由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5.自评:学生对本节课已经掌握的内容、方法,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体系,内在规律性予以总结,对过程中的错误着重标明,对知识的不足进行强化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