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三一教学模式”解读 2
“一三一教学模式”解读
潘
湛
滢
城关镇第一初级中学
“一三一教学模式”解读
潘湛滢
一、“一三一教学模式”的研究背景
(一)基于新世纪初中教学与改革发展的需要
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其基本出发点应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通过变革创新,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使人人学有价值的知识,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知识,不同的人在学习活动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并为学生的未来成长而奠基,新课程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当前新课改正向纵深发展,涌现出许多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这为我们实施本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时机和有益的参考,如何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行为,需要有具体的教学方法来支撑。
(二)缘于对当前有效教学缺乏的探讨
初中阶段是学生接受知识、提高素质、增长能力的重要阶段,社会的发展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多,掌握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提高人的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到了初中,学生的学习表现总不尽如人意,许多人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以数学为例,数学在大部分学生的心目中一直是神秘莫测、枯燥费解甚至高不可攀的,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学也乏味。但是,在数学家眼里,“数学是科学中的皇后”,“生活中的一切都离不开数学”,“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那么造成上述现状的原因是什么?首先是数学课程的“繁、难、偏、旧”。《义务 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在“背景”部分,提到目前中小学教学教育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反映在课程上是这样写的:教学内容相对偏窄、偏深、偏旧;学生的学习方式单
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偏重书本知识、运算技能和推理技能的学习与训练,缺少对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及个体差异的关注,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是“缺少兴趣培养”的教学方法。只要我们去听一听教师的推门课(即不打招呼的课),翻一翻教师日常教学的教案,就会惊人地发现,教案是“千课一式”,程式化现象严重,教学中存在“百宝箱”,那就是前苏联的“五环节”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巩固练习——布臵作业。即使提法有变化,但总体精神也没有改动,可谓“换汤不换药”。这种教学模式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有太多的“教师中心”色彩,每一步都是由教师领着学生往前走。张奠宙教授曾经这样比喻和评价这种教学活动:教师充当导游的角色,拿着旗子在前面喊,一队学生跟在后面走。学生必须细听讲解,而无法停下脚步按自己的要求进行观赏,用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学生的学习只是走马观花,没有切身体会,教学效果往往只停留在记忆和模仿的层面上,哪里谈得上享受学习的乐趣呢?这说明我们的教学活动确实没有从“学生的真实想法”去设计教学,只是要求学生按成人的思维模式去模仿分析,致使教学过程拖沓、繁琐,不少学生不得解题要领,老师越多讲,学生越糊涂。其实,学生对数学最自然的理解,往往就是他们学习数学的生长点。教学创新不等于“添枝加叶”,有 时候就是“削枝强干”。因此,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中小学数学教育,侧重技术性训练,培养的是应试能力,使学生变成了做题机器,学生在机械性的劳动中逐渐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更不用说体会到数学家们所说的数学美了。”(摘自吴文冰:《什么让数学如此美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的数学教育中,数学成了封闭的系统,成了固定的逻辑联系,不是数学成为人的工具,而是数学教育使人成了数学的工具,成了解题的工具,特别是寻找唯一答案的工具。
(三)源于对初中学习现状的反思
初中阶段是学生接受知识、提高素质、增长能力的重要阶段,社会的发展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多,掌握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提高人的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高中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社会的过度关注,使初中教育过程过早功利化,教育过程隐藏了许多危机,初中教育中过度学习的现象十分严重。有些学校在初三第二学期,要求学生每天演练四道与中考压轴题相似的综合题,仅数学一科就要花费中等程度学生两个小时的时间。学生每天疲于应付题目,对学习产生一种严重的冷漠与抵触情绪。《钱江晚报》曾头版头条报道了一则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的新闻《一位家长喊出积郁已久的声音:救救题海中挣扎的孩子》(2004年1月7日报道)。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00年在全国对各学科课程的具体感受和作业进行了调查,以数学为例,调查显示:数学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调查报告表明,有55%的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38%的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一般,只有7%的学生答“有兴趣”。在回答“你最喜欢上的课”时,只有12%的 学生答是数学。在回答“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的原因”时,答“数学难学”的有45%,答“成绩不好”的有38%,答“听不懂”的有41%,答“不会做习题”的有62%。此项调查显示,学生学习数学心情处在厌烦、焦躁的抑制状态,普遍感到学习数学枯燥乏味,学习无劲头,对学习数学有厌学情绪,把数学看作一门讨厌的学科。其他学科的情况也不乐观。
为呼应新世纪数学教育发展这一新趋势,我们在2008年开始研究了初中教学法学生主体模式的实践与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功,2010年开始我们又着手进行了“一三一高效课堂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将学生臵于学习的主体,重视发展学生良好的学习策略,拓宽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渠道,努力为全体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提供条件,促进学生乐意并积极的投入到自主探究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把课堂还给学生,在知识探索中放飞学生的智慧,夯实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培养其发展性学力,使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理念成功的进行“软着落”,在八年的教学实践基础上,初步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一三一高效课堂改革”教学思想和行之有效的实施办法。
二、“一三一高效课堂改革”的理论依据
(一)理论基础
我们认为,一三一教学法研究的开展,是以科学的认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观为基础,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则是依据了绿色的新课程教育学说、终身教育理论,这些理论为课题研究指明了行动的方向,提供了行动的路标。1.科学的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是社会认识和实践的主体的理论,特别是人的主体性的理论是“一三一高效课堂改革”的哲学基础。传统的选拔教育压抑、扼杀学生的主体性,导致学生负担过重、片面发展、厌学等严重问题,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一三一高效课堂改革”则从情感入手,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植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状态,满怀信心地投入学习,做学习和发展的主人。
2.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重视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面对具体情境进行意义建构,重视学习活动中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协作”、“会话”和“反思”,从而主张建立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一三一高效课堂改革”教学环境,这又是我们的一贯主张。
3.绿色的教育学说
关注人,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新时代教育的最强者。学科教育应是“绿色”的,我们的教学应让学生产生学习体验(包括科学美学、科学文化等),形成良好的科学观。增强学生对学习、生活和生命的热爱和追求。这正是“一三一高效课堂改革”强调追求以情感为核心的情意动力系统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思想作用基础。
4.终身教育理论
我们的责任是:“确定能帮助一个人在其一生中不断学习和得到训练的结构和方法。”我们要努力争取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面向21世纪,把学生作为 一个完整的人进行教育,促进学生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是当代世界性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也是当代教育科学研究的共同走向。由于日益重视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本,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际关系”、“相互作用”学习理论被引用到教育实践和研究中来,强调教育活动中的师生合作,提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一三一高效课堂改革”和谐、融洽的环境中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一三一高效课堂改革”的主旨正体现了教育理论发展的共同取向。
三、“一三一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近年来,各地新课程教学理论研究和新课程学法实践的日益发展和深化,“一三一高效课堂改革”在目标取向上关注学生“三维”素质目标和个性的和谐发展,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弘扬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培育学生自信、自尊、乐观、奋发的积极情感,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我们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引进新课程教育思想,吸取它的合理内核,联系新一轮基础数学改革实践,深化理论研究,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方法论思想,对“一三一高效课堂改革”进行深入的进一步研究。因此,我们进行“一三一高效课堂改革”教学活动的研究与实践,旨在通过实施,确立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从情感教学着手,创设以情感、兴趣、创造和能力培养为核心,符合学生年龄的生动、活泼、和谐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认知情感,唤起学生自主性,对学生进行三维价值观相统一的教学思想教育,以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为中介,逐步形成的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初步探索培养学生具备多元教育方法。因此“一三 一高效课堂改革”以发展 “三维”目标为中心,以提高学生能力为主线,利用教材固有的知识体系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认知矛盾和冲突中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积极投入到学习认知活动中去。其基本思想有以下几点:
(1)愉快发展是方向。在教学上要着力于促进不同的人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合作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促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智力、情感、意志、道德、信念、个性等方面都得到协调愉快和谐的发展。
(2)主动学习是根本。教学中要把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弘扬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双基、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科学活动经验,实现自我发展。
(3)乐教乐学是手段。教学要引入情感因素,将学生的学习从传统的认知活动,变为由操作的认知心理系统和动力的情意心理系统协同进行的全面心理活动。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情绪的愉悦感、求知的满足感和学习的成功感,使学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内在需要和追求。
(4)生动活泼是表征。教学过程要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学生身心发展要呈现出生动活泼的态势。这是教师以情施教,学生以情促学,在乐学氛围中主动学习的一种自然的、必然的结果。
“一三一高效课堂改革”倡导乐学,并非悖于刻苦治学的精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攀登的人,才能登上科学的高峰。但苦学和乐学这一对矛盾,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苦学指的是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提倡学生学习要刻苦认真,反对懒惰马虎;乐学指的是充满愉悦感的学习心境、学习体验和学习行为,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倡导在自觉追求中愉快学习,反对在沉重的课业负担和外界的压力下被迫学习。人们常说的“以苦为乐”,正道出了苦学与乐学的统一性。当学习者怀着愉悦的心境,以积极的情感来激励自己的学习活动,对学习活动不但滋育和生发热爱的情感,而且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而陶醉于学习活动之中,他们也就进入乐学的状态——“学海无涯乐作舟”了。实践表明,在初中开展“一三一高效课堂改革”,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年龄特征,要讲究教育内容的趣味性和教育形式、教育方法的生动活泼;但这决不是“玩而不学”,“乐而不教”,而是要“寓学于玩”,“寓教于乐”,是教学方法的革新和创造,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一三一”教学模式的内涵
(一)“一三一教学模式”的具体表述 “一”就是一个核心:以学生学会为核心。
“三”就是教学改革坚持的三个环节(预习精讲 达标)“一”就是达到一个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
上学年,我校提出“打造高效课堂”的目标,围绕目标的确定,目标的完成等方面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也取得了不少共识和成绩。“以学生学会为核心”是对“高效课堂”的进一步明确和发展。其一:我们的着眼点应该始终在学生身上。课前关注学生的学业基础、学习期待,课堂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情绪、过程、效果,课后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消化、巩固和学习兴趣的持续、提升。我们一切的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生,服务学生,学生学,是课堂的主旋律;引导学生学,是教师的主要任务。其二,是“学会”而不是“听会”。课堂不是老师“炫知识”的舞台,学习就像吃饭,要让学生吃而不是吃给学生看,研究表明,“听”会的知识只占听到知识的百分之五,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这知识、这道题我讲过,讲过好几遍,学生还不会”的原因,也是低效课堂的根源。如何知道学生会不会,要反馈,要检测,靠每节课的检测而不仅仅是期中期末的检测。期中期末的检测更多的意义是给学习者一个评价和结果,每天的反馈、检测才是给学习者指导、督促和提升。其三,不排斥老师的“讲”。关键是讲什么,怎么讲,什么时候讲,讲多长时间,讲的效果怎样。要讲那些学生学了不会老师讲了能会的知识。
(二)、“一三一”教学模式的三个环节
1、课堂(前)预习
(1)预习内容(2)温故知新(3)自学指导(4)尝试练习(理)思考问题(文)(5)疑难困惑 …… 该板块的时间要切实保障,目的是要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真实的预习和体验过程,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发现学生知 识的难点和疑点,了解了学生的学,老师的教才能有的放矢,学了,不会的教了,我们的教学才能高效。
2、巧点精讲
(1)互动环节。生生、师生之间分享预习成果,探究疑难困惑。(2)点拨环节。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去排除故障,解决疑难,从而达到开启思维、发展能力的目的,这正是点拨教学法根本之所在。用点拨法创导者蔡澄清先生的话说,就是“相机诱导,适时点拨”。“诱导”有别于“牵拽”,“点拨”更不同于“包办代替”。
(3)讲解环节。对学生“疑难困惑”的知识和问题,教师“该开口时就开口”。此环节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老师的预设,老师可根据经验做出相应的预设和准备,这是对老师经验的考验,更考验老师的是课堂的生成,不同年度、不同班级的学生都是不同的,老师的预设不可能包含一切,老师要根据课堂的实际进程适时的调整。这部分的内容要记入教学反思。
3、当堂达标
达标试题要难易适中,要兼顾大多数学生,更要有梯度、有层次。试题可源自课本、练习册、教师补充。可采用选做练习册、课本部分试题,小黑板展示,油印、学生出题等多种方式。达标情况要统计,不达标学生采取适当方式追踪达标。
教案撰写不一定过分拘泥以上三板块,可根据学科特点、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调整。但三大板块的实质要领会,预习是学会与教会的前提,巧点精讲是学会和教会的重点,达标是学会和教会的保障,归根结底一句话:让教学高效,让学生学会,这就是我们的初衷和归宿。
五、“一三一教学模式”的实施
课堂教学是课改实践的主渠道,“减负增效”是教学改革中聚焦课堂的重点,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一三一“是实施“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为此,我校多次组织教师到永威、平乐、洛阳二外、洛阳二十六中等学校参观学习,把高效教育理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等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带回学校,传达给每位教师,帮助教师洗脑,提升理念,加强对素质教育的再认识、课改的深体会。回来后我们采取多项措施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行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坚持学习制度。要求教师认真阅读有关的教育报刊、书籍,拓宽知识面,提高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我们特别注重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各学科新的课程标准,根据新课程标准设计课堂教学。主要学习了各学科课程标准、《教学的革命》、《五环节教学法》等。通过学习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牢固确立素质教育观、课堂的主阵地观、学生的主体观和大教育观。
2、充分利用教研时间深入探讨有关课堂教学改革的问题,从如何导入、如何设计、如何设定目标、如何精讲、如何组织学生活动、如何强化课堂训练,如何保证作业当天完成等等方面进行讨论、交流,教师们畅所欲言,结合自己平时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谈看法、谈建议、谈体会,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开展说课、公开课赛讲活动,以骨干教师带动全体教师。以 各年级、各教研组为活动阵地,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在开展观摩课评比的基础上,针对教师授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开展集中议课活动、共同探索课堂的设计思路、教学活动的展开、以及课堂效益的提高。
4、组织教师观看名师的课堂教学录象。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观看相关学科的教学录象,看后说心得、谈收获,定计划,抓落实。
在更新思想、转变观念的基础上,我们坚持做到:
1、按模式上课。要求所有教师严格按先进学校优秀做法并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形成的模式上课,并且不断地反思、完善。要求课前教师“三备”:编制导学案——备学习目标、备学情、备学法指导,课中教师重学生自学指导,重视当堂训练,重视学习任务的当堂完成,关注最后一名学生的目标达成,注重学案主导:要求导学案备学生、备学情、备学法;通过导学案实现立足知识、激发兴趣、培养能力。把学习还给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尊重思路、包容错误、鼓励创新,注重课堂的开放、开窍、开心。开放才能解放、解放才能“开窍”、开窍才能“开心”,围绕课堂暴露出来的问题,抓住问题“深挖、细思、多练”,一切围绕学生的学习,积极开展组与组、生与生、生与师的互动交流。
打造高效课堂我们坚持五个教学原则
(1)分层原则:分层目标、分层学习、分层达标、分层训练。(2)选择性原则:体现学习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3)先学后教原则:自学指导,自主学习,教在困惑,教在方 法。
(4)当堂训练原则:当堂展示,当堂训练,当堂完成。(5)抓学困生原则: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保证面向全体的教育方针的落实。
2、坚持观课议课。本学年我们将所有学科划分成语文、数学、英语、理化、政史地生、体音美六大组,开展跨年级跨教研组的观课评课活动,实行每周每组两人上课,集体评课议课,探索有效教学,评议时只提建议和意见,关注目标,重视预习,强化训练,注重作业当堂完成,关注后进生的进步,共同完善课堂教学模式;在备课环节上加强指导,加强检查,实行教案等级打分制度,把好教学改革第一关。
3、坚持推门听课制度。校长及领导组成员坚持推门听课,每学期每人至少听课八十节,对课堂教学改革平时坚持提前介入,参与备课说课。推门听随堂课、分包小组参加研究课、示范课、观摩课等,通过听评议课,进一步推进高效课堂的有效实施。同时邀请骨干教师到校授课。听课后进行课堂教学认真研讨、交流,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目的。
4、开展教学改革经验交流学习和征文活动。本学年,我校在集体观课议课的同时,举行教师高效课堂达标活动,优秀教案、优秀学案、优秀反思、“我最喜爱的一堂课”论文即“四优评选”活动等,通过各种活动,有效地指导和调整教师个人的课堂教学改进行动,帮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反思,在教学实践中成长。通过“一三一”教学模式的推广实践,我校初步形成了有效教学和高效学习的良好局面。在数理化各学科的教学中,我们坚持以预习案为主导,让学生提前介入新知识的学习,在预习案的指导下,理清知识主干,掌握基本内容,发现疑难所在,培养自学能力,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为教师的精讲圈定目标,为学生的练习和达标留下空间,为当堂完成作业提供了保障。在语外政史等学科的教学中,我们倡导多读多悟,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自学指导提纲的引领下,学生有目的地主动读课文,找问题,悟答案,教师适时点拨引导,使学生真正领会课文意境,切实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真正实现了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
“我给他讲,他会忘记;我给他示范,他会明白;我让他做,他会记住,而且是一辈子”几句话已成为我校广大教师的口头禅,它昭示的是一种教学理念的根本性改变,在“一个核心”(以学生学会为核心)、“三条基本原则”(加强预习、巧点精讲、当堂达标)的指引下,我校教师基本上抛弃了“满堂灌”和变相的“满堂灌”现象,课前教研组精诚团结,发挥集体智慧,精心编制集体教案、学案、反馈案,课堂以学生活动为载体,为主旋律,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和英雄,教师基本只充当“解惑”的角色。
六、“一三一教学模式”的初步实践效果
在学校、教师反复的引导和教育下,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增强,自觉学习的习惯养成。课前不预习、课堂当“瓶子”、课后抄作业的 现象基本不复存在。现在的情况是:课前、课堂上学生积极地按照老师的布臵认真预习,带着问题参与活动、主动学习,并在课堂上完成(或完成大部分)作业,学生的意识增强了,习惯改变了,效率提高了,自豪感增强了,负担减轻了,持续学习的兴趣更高了,由此形成良性发展。带来的效果是学生成绩的全面大幅提高。以前我校优秀学生多,但后进生的比例也很高,这一现象在近两年得以扭转。就拿去年来说,在数理化学科竞赛上,我校获省市级奖54人,高据全县第一;中招升学人数达353人,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七、八年级抽考中,我校的优等生人数继续遥遥领先,平均分名次也位居榜首。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课外学习负担减轻了,师生切实享受到了高效学习的乐趣和好处,他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发展兴趣,张扬个性,进行体育锻炼。比如:这两年我校的集邮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荣获“全国青少年集邮示范基地”光荣称号;我校教师的太极拳表演队在县内小有名气,学生体育代表队多次在市县获奖。
七、“一三一”教学模式的行动目标
开拓创新领风骚,拼搏实干谋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总目标是,立足教改,带动全面,实现学校工作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因此现在和未来,我们正力争实现我们的理想,达到我们的目标:
1、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标,改变课堂教学效益低效和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索为主线”的基本原则,在实践中形成“教师人人上高效课,学生个个高效学习”的课 堂教学改革新局面。
2、摒弃教师“满堂问”“满堂灌”和学生被动学习的课堂教学方式,努力使课堂达到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学习主动、师生关系和谐、目标达成有效的教学状态。
3、在高效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与综合实践能力,力求高效课堂与学科建设有机结合。
4、在中心校、县及市举行的课堂教学大赛中,我校力求发挥示范学校的引领作用,打造市级特色项目学校。
理念决定目标,目标决定行动;成绩只能属于过去,拼搏和奋斗就在眼前。我们将再接再厉、奋发图强,开拓创新,创造教育教学工作的更大辉煌。
第二篇:“一三五”教学模式解读
“一三五”课堂教学模式
之理解和体会
“一”即一个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对于教育者来说教育孩子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也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理想的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 “没有教不出的学生,只有不成功的教育。”老师要表扬,会表扬。恰如其分的表扬能鼓励学生,增强他们的信心,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带给他们学习的动力,扬起他们前进的风帆,引领他们驶向成功的彼岸。表扬要有一颗诚挚的爱心,有一双赞美的慧眼,有一颗适度的宽容之心。要一改挑剔、批评的态度,多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看待他们。要辩证地看问题,尽量地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这是进行表扬的前提。表扬必须实事求是。对学生的行为评价要力求客观、公正。对是对,错是错。不夸大,不缩小。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要实事求是,注重实际效果。表扬要力求公平、一致。对不同的学生,无论是优生还是暂差生,只要任何学生有着相同的良好表现,都要及时给予表扬,体现教师的一视同仁,公平、公正。表扬应该适时、适度。在学生表现出良好行为、取得一定进步时,一般应马上给予表扬,及时强化。表扬也应该有个度,太多的表扬会造成学生浮躁的心理,表扬变成了一种公式,这样的赞赏就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表扬不能太廉价,也不能太过度。表扬要讲究方式、方法。公开表扬和私下表扬要双管齐下。对一些带有导向性、典型性的学生行为,应有意识地公开加以表扬。对一些高年级的学生,在身旁低声的称赞可能比在全班表扬更令他感到愉快,因为这会使他避开被议论、被嫉妒的境地。表扬不要随便把学生进行比较。这是一种并不高明的教育手段。表扬的语言要随机应变,含蓄又不失具体。
二、力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营造课堂人文环境。要尊重学生,乐于接纳学生,给他们以自由的宽松的心理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愿意和你“交流”,主动地想“说”什么。只要是学生真诚的、发自内心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都要尊重理解,并且让他认识到是有价值的。如果老师放不掉自己“高高在上”的位置,或者固守着自己的“权威”,学生说的不符合自己事先拟定好的“标准答案”,就加以否定,甚至给以批评,那么交流是很难进行的。要让趣味性、开放性、综合性的“对话式”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广阔天地。尊重学生个性特点。人生的美丽在于个性的独特性,只有承认个性差异,尊重个性差异,才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使学生走上自己的人生旅途,展示辉煌的一生。教师要做到“以生为本”,针对个性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鼓励质疑问难。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要重要得多。
三、切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相信学生,尽量给学生机会。新课程不但从理论上提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在实际操作上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如教材内容减少、难度降低,目的是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更大空间。教师要甘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领导者,舍得给学生机会,最大限度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关注学生的弱势群体。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属于挫折承受力差,所以要帮助学生增强挫折承受力。让学生认识到挫折是普遍存在的,在挫折面前不灰心、不退缩。要总结经验教训,及时找出症结所在,发现弱点,力争改进;发现优点和长处,振奋精神,树立信心。学生将来都要走上社会,都要生存,必须从过去的精英教育真正转向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三”即三教法,课前精导、课上精讲、课后精练。三教学法涵盖了课堂教学的三个环节,如何能做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我想只有心系这个中心才能做到,做好,做实。
其中,课前精导就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
1、导入新课的内容要有针对性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当针对教学实际,充分考虑其内容要与教学内容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决不能使其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否则导入新课反而会成为教学内容的累赘。如我在教学《小数大小比较》的时候,就利用了比身高这一生活实例进行导入。
2、导入新课的内容要有关联性
教师在设计导入新课的内容时要善于以旧拓新,温故知新,使导入新课的内容与所授新课内容中的重点紧密相关,并且能够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支点,起到“点晴”的作用。其实大多数内容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课堂导入时,进行适当的复习是直观重要的。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我就和孩子们一起复习了角的一些特性。
3、导入新课的内容要有启发性
积极的思维活动是中学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4、导入新课的内容要有趣味性,贴近生活
著名的教育学专家巴班斯基认为:“一堂课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并非是为了引起笑声而耗费精力。趣味性应使学生在课堂上对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积极化”。只有积极的参与课堂的学习,头脑充分的运转,孩子们才会对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才能形成自己的能力,才会对自己的终身发展有益!记得在这学期教学《小数大小比较》时,先在5班讲的,当时用的是教材提供的生活情境,可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的就不是很好,这节课学生的积极性不够。课间我认真的反思了一下,怎么样才能改变这一不利情况?文本提供的生活情境就不是生活了吗?我就试想如果利用孩子们自己的生活感知,效果会如何呢?于是在下一节6班上这节课的时候,我就用孩子和我,以及同学之间比身高来导入,看似一个小小的变化,可是效果却截然不同,参与学习的热情尤为的高涨,这节课孩子们都是在一种积极的态度下完成的。
5、导入新课的内容要简洁明了
导入新课的内容要精心设计,力求用最少的语言,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愿望。
课上精讲,应该紧紧围绕和建立在学生课前自学,课前精导基础上的,根据孩子们课前自学反馈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有针对性的对存在问题的学习内容进行。
课后精练,以往我们在布置学生课后练习和作业时,都是建立在以文本给的题型和内容基础上的,很少有老师会考虑孩子们实际的接受和理解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和布置孩子们需要的练习和作业。这也应该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因材施教吧。
“五”即五学法,自学、导学、共学、延学、评学。
课前学生的自学,对于孩子的终身发展是有很大好处的,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会锻炼和养成自己主动学习的习惯,同时也会提高自己学习的能力。另外,对于课堂教学也是一种促进,提高精讲的效率,是相互促进的作用。
通过课前导学,我们可以让学生们在学习新内容之前,就能够接触到学习的内容,做到简单易懂的自我完成,存在疑惑的课堂细心理解,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都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当前,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单薄,缺乏集体观念。现代社会讲究的团队意识高于个人主义。
教师评价没有体现 评学是孩子自我评价吗?
第三篇:语文教学模式解读
杨湾中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实验模式解读
一、语文“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1、语文“五环节”的“五环”
五环节就是课堂上的五个步骤,也可以说是五个板块,一堂课就是按这五个环节一环扣一环进行。其基本模式是:目标导学—合作交流—课堂展示—点拔释疑—反馈提升。
2、语文“五环节”的理念
以学为主,先学后教,交后再教,以学定教;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以文本为本,高效课堂。
“五环节”的每一环节都要尽可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凡是学生能够自主完成的,教师就放手由学生去做,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语文“五环节”的特色
注重“写”的学习方式。这里的“写”是有别于“说”的学生的一种“动笔”学习方式,它大致包括三方面:
⑴自主预习时做笔记,目标导学时写要点,合作探究和交流释疑时作记录,巩固反馈时做练习和达标测试;
⑵文本阅读时进行圈点标画和作批注等;
⑶依文写文,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包括概述、提纲、仿写、续写、补写、改写、评析、心得等。
注重“写”,有利于学生专心致志,增强课堂的实效性,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有利于书面表达能力、卷面测试能力的提高;“写”减少了学生回答问题的随意性和教师的喋喋不休,有利于课堂形成“安静的思维风暴”,因此,语文课上要多“写”少说(“少说”指把教师过多的讲解和过多的提示语压缩到最低,减少“正确的废话”)。
学生上课时应准备好三个本:课本、自主学习笔记本和语文导学资料,同时准备好蓝色笔、红色笔、铅笔,便于使用不同颜色的笔圈点标画、下批语、作注解、修改记录等。除字词典等工具书外,其余教辅材料皆不需要,这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二、语文“五环节”的具体阐释
第一环节:目标导学。目标的设定,应由师生双方共同确立,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目标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教师的预设,二是学生预习中读出的问题疑惑或者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教师的预设依据《导学案》(它是课堂教学目标的具体化)设计的问题略作调整、增减即可,无须另起
炉灶。每一课的导学案,它是课文的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的问题化,解决了它,课文学习的任务就基本完成了。教师在此环节应给学生较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静静地读、静静地思、静静地标画批注、静静地写下答案要点。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主要通过小组的力量,解决自学中自己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合作探究要有序进行,小组长主持,既可一人发言,其余补充,也可轮流发言,对问题要逐个解决,同时对自己的答案修改补充。对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向老师提出。
第三环节:课堂展示。这一环节不同于传统的“预习成果检查”,预习检查是被动的,课堂展示主动的,要让学生主动地,自信的、充满成就感地来展示自己预习的成果,教师作简引导、点评和补充。要预习出深度、展示出风采、点评出智慧。教师不能把把这一环节简单化,只作预习检查处理,应体现“展示”的内涵,这一环节实际上是前面两个阶段的自主学习的成果展示。学生应带着两样东西进入本堂课的学习:预习成果和问题疑惑,成果要展示,疑惑要解决。
第四环节:点拔释疑。这一环节重在明确问题的答案,重在学生展示自学成果和释疑解难,释疑不是教师告知答案,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寻答案。教师可以适当挑起学生的争鸣,然后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对体现教学重点的问题要重锤敲击,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同时理出思路,形成板书。这一环节重点是师生互动,辅以生生互动。
第五环节:反馈提升。这一环节先由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收获,然后教师总结,重点是对本节所学内容梳理、归纳和强调;反馈可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或指导学生依文练写以写促读,或背诵默写,或做形成性习题,或进行拓展练习;反馈测试,可以运用《基础训练》中的相关问题,也可以运用《导学案》中的预设内容。如果第二课时继续学习本文,下课时教师应布置学生课下思考探究的问题,便于下节课“合作交流”与“课堂展示”。
第四篇:“6+1”教学模式解读
“6+1”教学模式解读
“6+1”教学模式内容:
我校借鉴采用河北精英中学“6+1”课堂教学模试,“6+1”课堂的基本形态,是由两部分组成的,第一部分是“6+1”课堂模式中的“6”,是指课堂教学中依次进行的六个环节,包括“导”、“思”、“议”、“展”、“评”、“检”6个教学环节;第二部分是高效“6+1”模式中的“1”,谓之“练”,这是在新课后或者课后自习中进行的一个教学环节,是为迁移运用。
(一)教师设计课堂教学的6个环节:
1.导:即导入、导学,(时间4分钟)。导入就是老师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或者媒介图片,开门见山,实现旧知向新知的导入;导学就是告诉学生这节课学习的目标是什么,重点、难点在哪里,要求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思:即自主学习,自读、深思。(时间8分钟)。学生要认真看书,独立思考、深入钻研。在这个环节,老师要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自觉性,确保每个学生精力高度集中、紧张、高效。3.议:即议论、讨论。(时间8分钟)。小组合作,学生通过相互交流,激活思维,互帮互助。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班级根据学生学习的基础不同,从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学习成绩、学习风格等来优化组合。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成六个小组,每小组人数根据班额大小有的班级是4-5人,有的是6-7人左右。桌对桌,面对面,以便于学生分组、交流、合作。组内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在预习阶段,教师根据所学内容,以教学目标引导同学们阅读文本、查阅资料、做预习笔记,为展示课做准备。预习时也有讨论,重点解决基础知识问题和寻找、确定难点问题。对于学习好的同学,则是准备展示时突破难点的方案。课堂讨论使课堂气氛活跃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
抓好学习小组建设:这是高效课堂模式的助推器。构建学习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前提。
(1)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学生学习的基础不同,从学生的学业成绩、智力水平、学习风格、个性特征等等来优化组合,分成若干个小组,分上中下三层。(2)小组内设小组长。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3)组内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4)注重小组长和组员的培训。
教师课前培训组长,让他们了解这堂课的整体设计、目标要求,如何组织小组讨论,讨论哪些重要问题,小组推选哪位同学展示和点评等。课前培训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老师们要高度重视,确保每节课前都要有培训且培训效果好。
任课教师要创新培训方式(如小纸条、课代表自主培训等),提高培训效率,少占用学生学习时问。
小组长对小组成员进行课前培训。教师课前培训后,学科小组长要和学习小组组长一起对下一节课小组成员的学习任务、形式、分工进行阐述,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如何讨论、如何展示、如何点评,每一个人要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如何检测目标的达成等都要有明确的要求,确保课堂学习中目标明确、行动迅速,保证课堂高效。(5)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作用
教师在课堂上,只起到“点拨”和“引导”作用,要“消失”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发展的推手,做点燃学生的“火炬手”。
4.展:即展示。(时间8分钟)。学生在课堂上口头激情展示,要求迅速、清晰、规范、大声。通过问题展示,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存在的疑点、误点、盲点,让更多的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展示交流阶段(交流):学生展示、交流自学的成果,并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的提炼提升。这是一个生生、师生、组组互动合作的过程。各小组在全班展示、交流自学成果,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同时提出问题并讨论。通过各组对不同任务的展现提升,其他组的同学分享他人的成果,同时受到一定的启发,课堂学习的效率与质量就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展示阶段,一般是在教师指导下,首先进行小组展示,交流预习成果。在小组讨论中,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积极地投入,除了接受信息之外,更多的是带着怀疑的心态去思考,其反应除了听之外更多地是赞许、补充、质疑。然后是全班性的展示,同学们争先恐后争取发言机会。发言的人慷慨激昂,精彩纷呈;其他同学凝神倾听,聚精会神。对每一个学生而言,他们感到讲的人或听的人与自己是平等的,没有什么权威可言。尽管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程度各不相同,学习的深度各不相同,但是通过展示,每个人都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示出来,日积月累,自信心得到了培养。
通过讨论,每个人都展示了自己。除了知识、技能的熟练和提高,更重要的是满足了学生强烈的表现欲,这也是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源泉。根据马斯洛的动机激励理论,人的基本物质需要满足之后所追求的主要是精神需要而自我实现和自我成就的需要是最高的精神需求,其中自我表现欲是自我实现需求的重要内容。讨论是课堂走向自主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展示内容的选取:简单的问题不展示,无疑问的问题不展示,展示的是重点问题,难点、有争议、一题多解的问题,能拓展延伸,提高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潜能的问题,二是选取有价值、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展示。
老师根据问题汇总的情况给各学习小组分工,让各组展示。每个小组分配任务的多少应根据题目的难易来确定。学生在展示、点评、质疑时,要做到脱稿或半脱稿。
在学生的展示质疑点评中,教师要融入学生的展示点评中,要当好导演,善于启发和引导,要善于捕捉时机进行评价、追问、点拨。点拨要“要言不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点”要收到“画龙点睛”、“点石成金”的效果,“拨”要达到“拨云见日”、“拨乱反正”的目的。教师的点拨,一是针对展示点评,肯定值得借鉴的地方,指出存在的问题;二是对展评中模糊不清的疑难,做出准确的答复;三是对重难点问题进行点拨讲解,归纳方法、规律,老师点拨的语言要简练,点拨要直奔问题,开门见山,直击要点,点深点透;四是要对主讲的、补充的、质疑的、听讲的等各方面的学生全面关注和调控,及时对个人、小组予以评价。
老师的讲被限制在20分钟内,这就要求教师非常明确讲什么、点拨哪里,要清楚何时点拨、点拨什么内容(易错知识点、易混知识点、方法、规律、知识结构、注意事项、拓展等),做到“三讲三不讲”。
“三讲”:易混点;易错点;易漏点,“三不讲: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能学会的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
教师还是课堂上的组织者和协调者。要关注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要让每堂课学生参与面都在100%以上。
5.评:即老师点评拓展总结。(时间8分钟)。这个过程是打扫战场,老师讲的是规律,讲的是思路,讲的是方法并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
6.检:检就是当堂检测。(时间4分钟)。检验本节课目标落实的怎么样,了解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和技能等。
7.练:定时练习,巩固所学。这是“6+1”模式中“1”的体现:
这个环节让学生更好的实现从懂到会,从会到用的过程。利用课堂进行限时练习,时间是5分钟,(也可以是课后练习),老师全收全改,第二天老师不评或3-5分钟点评,学生若有疑问,课间问同学或老师,错题自己自觉订正,老师不定期检查。
(二)学生学习的5种方式:
1.自学:学生根据教师的导入,导学,认真自学本节课的内容。
2.质疑:通过自学检测,认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找出知识及学习方法上的问题和
困惑。
3.讨论:对形成的问题及困惑,小组内合作讨论、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由小组长记录。
4.展示:对于小组讨论形成的共性问题,或者是重难点问题,由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5.自评:学生对本节课已经掌握的内容、方法,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体系,内在规律性予以总结,对过程中的错误着重标明,对知识的不足进行强化训练。
第五篇:“小班化”教学模式解读
麻武乡中心小学“小班化”教学模式解读
一、小班化教学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我乡地理条件限制等原因,麻武乡的人口外流比较严重,致使生源在逐年减少,从2011年开始,麻武乡学区的教育教学开始进入了每个班不足30人或者30人左右的“小班化教学”。从而实行小班化教学,使教师与每一位学生有了更多的交流、合作的机会,使教育面向每一位学生成为可能,让学生的想象力、动手动脑能力、表达能力及团队意识大大增强;对于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提升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二、小班化教学界定
小班化基本内涵是指较少容量的教学班,学生数量,班额一般在30人以下。小班化教育教学质量和现代办学效益观基础上,充分发挥“小班”本质特征的教育教学模式、策略、方法、技术手段和评价的一种教育形态。
三、小班化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
(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应用在小班课堂教学中,旨在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主题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对学习的主动性、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学会质疑,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学生讨论,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或全班讨论;学会动手操作,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2.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学会评价别人回答问题正确与否、表演正确与否;学会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以及找出自己学习成功和失误的原因。
3.指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复习、学会听课、学会作业、学会检查、学会小结、学会制定学习计划和安排学习时间等。
4.培养自学能力。按“扶——引——放”的操作程序对学生进行教育。做到:“扶”,从领会学习到主动学习过渡;“引”,从主动学习向学会学习过渡;“放”,实现学会学习的目的。
(二)、分层教学,突出个别指导
1、分层确定学生组别
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与教师教学的需要,教师要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不同层次的学生中,还可以分成几种不同的类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A类学生多给予自学机会,教师要适当点拨。B类则由教师扶持其主动学习,让他们有较多的练习巩固机会。讲授新课时,教师通过分层提问和练习,小组学习,进行训练与巩固。A类学生吃的饱,B类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C类学生在低起点、小坡度、密台阶的精心组织下也能消化得了。
2、分层制定学习目标
在制定学习目标时,既要重视教学中的统一目标,突出教学要求的一致性,以保证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更要注意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突出学习目标的层次性,让不同的层次的学生按自己的不同要求,可进行有选择性的学习,教师必须提供让学生选择的条件和机会。做到“统一性”和“层次性”的相统一。
3、分层设计教学方法
分层教学,要求面向中等生,发展后进生,提高优等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大面积提高质量,并给学生的创新发展提供机会。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教师必须分层次设计教学方法,而不是毫无区别地采用一种方法进行教学。例如,对基础好的学生采用优生尝试新知,培养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基础差的学生采取差生配臵尝试,主要是解决旧知识为新知识搭桥的问题。在学习新知前,教师通过事先了解,设计出配臵性题目,进行诊断练习,对检查出的缺陷进行补偿,扫清新授课的障碍。
4、分层设计作业练习
作业练习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作业、提高作业和拔尖作业。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至少选作一组。在每次作业的评分上,也可以做一些改革。
5、定期进行层次调整
每个学期,各科教师要集中对每个学生进行2至3次的综合分析,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对进步明显的,提高一个层次,对后退的,要提醒、鼓励。这样做,能激励后来居上者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热情,可鞭策学习成绩下降者奋起直追。
要注意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对少数学生提供个别帮助和辅导。“小班化”课堂教学除重点解决上述两问题外,还应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进行学法的指导。
(三)、合作学习、全面提高
小班化教育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得到“阳光普照”成为可能,小组教学和个别化辅导,是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的灵魂。通过小组教学,努力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精心设计教法,引导小组主动探索,让学生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1.小组编制方法。班级中要组建各种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让每个学生都按不同的教学需要,参加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
以形式分,可分为二人互助型、四人小组型、自由组合等几种;
以内容分,可分为练习型小组、讨论型小组、互帮型小组、比赛型小组等几种;、以表达方式分,可分为中心发言式、自由讨论式、互相检查式等几种。
在教学中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环节、效果来考虑最佳的小组合作学形式。
2.小组学习进程,一般是:(1)提出学习任务;(2)启发独立思考;(3)创设情境,导入讨论;(4)巡回观察,及时调整;(5)全班交流,相互评价;(6)围绕课题,深入学习。
3.师生合作评价。(1)变教师监管为引导参与,积极提供帮助;(2)变单纯关注任务为重视小组及其成员自身的发展;(3)变教师单向评价学生为定期组织学生评价教师和师生互评。
麻武乡中心小学
2015.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