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基于语文核心素养视角
中学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基于语文核心素养视角
马浪浪 王翠霞
(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安徽 淮北 235000)
摘要: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针对当前写作教学现状,在语文核心素养理念指引下,通过重视积累精彩语料及语法教学,批判性思维引导,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提升审美,读写结合,写后反思走出写作教学困境。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困境,中学作文教学
“语文核心素养”近几年成为语文学科重点研究话题,讨论度一直居高不下,一线教师、学者在这一方面不断地进行探索。这一理念的提出势必会对语文学科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行解读,结合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思索中学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解读
核心素养的提出既是顺应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发展人才的要求,也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的必然要求。“核心素养”概念是2014年我国教育部正式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的。根据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定义,所谓“素养”,指“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1]而核心素养则是素养中最为关键,最为核心的部分。而我国目前关于核心素养的认识的主要观点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关于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将核心素养渗透到各门学科教学中,既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也是旨在解决关于21世纪到底需要培养学生哪些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适应主流社会的发展。[3] 尽管有学者对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有不同的解读,但却逃离不了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基本要素。较为公认的看法是,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上海师范大学郑桂华教授指出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是基于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综合体现。[4]这一理解首先突出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从学生身心发展需要阐释语文教学的目标,贯彻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其次,体现了语文课程是一门基础性、综合性的学科,着重突出了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在语文学科的基础性作用。郑教授对于语文核心素养的理解,既把握了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
在语文核心素养大热的背景之下,牵一发而动全身,语文课程下的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皆与语文核心素养息息相关。写作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传递真情实感的过程,表达能力是现代人生活生存的基本能力,可以说写作能力非常体现语文核心素养,若以语文核心素养中四个基本要素为指导理念,探索提高中学生写作水平的方法倒也不失为一种独特的途径。
二、当前写作教学困境
(一)语言使用随意性
汉字的魅力在于同一词语在不同的情景下却有不同的表达效果,汉字不仅有本义,还有引申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颇多,若不能正确理解,胡乱使用,则会起到适得其反的表达效果,笑料百出。然而许多语文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在写作文时经常出现胡乱理解及使用语言的情况。
当前写作教学似乎陷入套路和模式之中,什么样的作文能够拿高分,教师就教怎样的套路。就拿现今中高考作文来说,由于阅卷时间有限,教师为了让学生得分,便会指导学生特别注重作文开头及结尾的语言描写,作文中间部分则强调段落开头要写的精彩出色,为此学生引经据典,套用修辞,抓住阅卷教师的眼球。出色的写作语言确实为作文增添风采,但这种语言是建立在学生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而有的学生为了拿高分,钻改卷空隙,在没有审清作文题目及弄清写作要求的情况下,在作文中胡乱套用平常学习生活中积累的好词佳句,导致学生作文中时常出现乱用成语、诗句、名言、典故的现象。更有学生病句众多,文不对题,行文结构混乱,作文毫无逻辑章法可言。
(二)写作思维混乱,内容空洞贫乏
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写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逻辑思维良好的写作者行文脉络清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而逻辑思维混乱的写作者行文前后不搭,结构混乱。一个逻辑清晰的人并不一定是一位好作家,但是一位好作家一定是具有清晰的逻辑能力。可见写作与逻辑思维是紧密相连的关系,而目前的中学写作教学对于学生思维培养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现阶段许多学生不愿意动手写作,往往以“应付”的心态对待,而更愿意通过网络、作文书籍摘抄,有的学生写作时常困于字数的不足,便生搬硬套,随意摘抄、胡乱拼凑作文现象较为严重。很显然,这样随意组合的作文是不具有逻辑的。再者,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许多学生作文语病众多,对学生的写作思维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诸多学生作文内容空洞贫乏,中学生由于受生活空间限制,加之课业较为繁重,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写作文时经常无料可用,再加上课外阅读积累不够,反映在写作上就是内容的空洞,学生只能够靠编写假故事完成任务。学生写作文次数多了,也容易陷入思维定势,内容千篇一律,毫无创新可言。提到“乐于助人”,学生想到的往往就是扶老奶奶过街、拎东西;关于“爱”,则是妈妈如何照顾、关心生病时的自己;讲到“奉献”,就是教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等。有人为此不禁发问:学生身边难道全是一些需要帮助的年迈老人吗?伟大的母爱已脆落至只照顾生病的孩童吗?只有教师在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吗?诸如此类现象不免发人深省:学生写作内容为何如此匮乏。诸多学生作文内容肤浅还体现在缺少文学素养的积淀,文章读来便觉索然无味。学生不爱阅读,更不愿花时间阅读,导致作文质量委实不高。
(三)缺乏丰富的写作素材
对于具备了一定生活经验的中学生来说,生
++活虽然单调而乏味,但若能留心,生活中处处有美。且中学生还拥有一定的观察力、发现力、感悟能力,处于这个年龄阶段学生来说,他们比任何时候都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独特之处。
根据倪文锦教授对于语文核心素养的理解,审美发现与鉴赏就是学生获得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和评价美的能力。然而学生偏偏缺少这种能力,他们不能够发现自然中、社会中平淡生活里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事、不一样的物,更无需谈体验、欣赏、评价生活中的别致之处。因此,无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导致缺乏写作素材。其次,学生不愿意、不爱看经典著作,不喜欢阅读也是造成作文素材缺乏的重要原因。再者,中学生课业相对于小学生来说较为繁重,尤其是高中生,他们面临着高考升学的巨大压力,每天被试卷以及习题充斥着,根本没有闲暇时光去留意身边的美景,更没有时间去关注社会上发生的大小之事。诸多因素的叠加,致使学生写作文时便无素材可用。
三、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写作教学
写作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教学应当贯彻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在把握语文核心素养理念的基础上,创新中学作文教学,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一)重视语料的积累及语法教学
“语言理解与运用”是指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及其品质。它既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也是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本性要求。语言理解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语文核心素养中思维、审美、文化层面的要求都建立在语言理解与运用的基础之上。[5]可见,正确理解并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对写作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这对写作教学有很好的启示。
首先,重视精彩语料的积累,好的作文离不开充满感染力的语言,语言的运用要建立在语言可用的基础上,成语、俗语、名人名言等好词佳句能为作文加分,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积累课堂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好词佳句,做到正确理解、准确运用。古语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精彩语料不能仅停留在摘抄、理解的浅层次基础水平上,还应当做到熟读成诵,写文章时能够信手拈来为妙,出口成章最佳。其次,教师要加强语法教学。中学生学语文要在“知其然”的基础之上“知其所以然”,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法基础知识,却不能熟练掌握。学生写作时往往会出现不少病句,随意使用标点符号的现象,究其根源,学生语言基本功底差。加上有的学生受地区方言影响较深,对语法知识把握不准,导致写作语法乱象。中学阶段教师有必要教授学生语法知识。张先亮在其研究中发现语法教学与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密切相关,语法能力的提高, 可以帮助学生正确严密、科学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特别是要达到“ 言简意赅” 的表达效果,就更离不开对语法的实践与把握。[6]因此,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加强语法教学。
(二)注重批判性思维引导
当前语文教学缺少批判性思维,写作当然也不例外,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深,加之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弊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往往是在接受教师既定的思维,“唯师论”现象较为严重,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批判性思维严重束缚。批判性思维能够帮助学生在写作时审视自己审题是否准确、立意是否创新、选材是否符合题目要求、结构是否完整、语句是否有语病等。具备批判性思维的学生既能够从不同角度审视自己的作文是否符合题目要求,又可以通过审视其他人的作文反思自身作文优缺点,取长补短。培养学生写作批判性思维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公正地看待作文材料。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观察生活、分析文题、构思脉络,还可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突破思维定式,脱离课本及僵化的作文模式套路,学生的想象力无限被激发,学生能够在写作中找到乐趣,爱上写作。
教师在上写作课时可以通过不同优秀范文的对比教学,使学生学会分析不同作文的特色,汲取其中优秀的养料吸纳到自身的作文中。比如,当学生以“四季”为主题进行写作时,其中一个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写出了一年四季景色不同的特点,突出了春天的“生机”,夏天的“炎热”,秋天的“丰收”,冬天的“严寒”,行文如流水,妙笔生花,赢得了不少学生的青睐。而另一学生却另辟蹊径,以秋景为重点描述对象,从正面写出了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同时以秋风为描述对象写出了秋的悲凉和萧瑟。两人的作文都获得了教师以及学生的好评,此时教师可以将这两篇文章拿出来引导学生分析二人写作的不同之处,使学生学会思考为何完全不同的写作手法,但出来的表达效果却是一样的。再者,教师可以将作文批改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可以自评,引导学生抓住作文中的某一点,写下自己作文中有欠缺的地方,利于学生学会总结反思。自评基础上互评,不同学生的评阅出发点不同,互评之后,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讨论,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他人的看法,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互评的基础上教师收集学生的评改意见,课上及时地总结反馈。
(三)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提升审美
审美发现与鉴赏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具有的发现、体验、欣赏和评价美的能力,在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我的审美鉴赏和评价能力。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在立足认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基础上,不断地吸取优秀的外来文化,推陈出新,推动本国文化不断向前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与阅读紧密相连。阅读不仅能够开拓学生的眼见,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针对学生无料可写,写作语言贫瘠匮乏,阅读恰好解决了这一难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7]阅读既能发展与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又能传承与创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首先,立足教材的阅读。教材中选取的范文都是语文专家精挑细选的,课文文采兼备,阅读教材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更能够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熏陶。更重要地是,立足语文教材的阅读有助于写作的提高,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为例,“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文中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教师可引导学生背诵仿写,掌握写作技巧。学生若再遇到类似的写作题材时便可一气呵成。再者,学生还可以从中品味其中的情感美,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教师在教授不同的文体之时,注意提取其中能运用到作文中的材料,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能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其次,课外拓展经典著作阅读。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为炎黄子孙提供了太多光辉灿烂的优秀文化,古代文学作品不胜枚举,诗经、楚辞、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现当代文学更是层出不穷,一批优秀的现当代作家写出了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主义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自强探索精神;“不精不成,不能动人”的恪守诚信精神等,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料,学生阅读这些经典著作,可以借鉴文章中精彩的语料,模仿文章的写作手法,不仅能够收获知识,形成深厚的知识底蕴,自己写作时还可以旁征博引,增强作文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带来了审美上的独特感受。
(四)读写结合,写后反思
反观中学生之前使用的教材,大多以阅读教学课为主,每学期安排写作的次数屈指可数,读写失衡,使得在这种教材教育下的中学生写作实践次数少,写作经验积累不足。而部编本教材的投入使用,对当前读写失衡的现象有所改善。以部编本七年级下册教材为例,全书共分为6个单元,共24篇课文,开展6次独立专题写作,部编本写作教学更着重强调方法技能以及文体方面的训练,要求读写配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主要描写富有精气神的人物,在学习课文时要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情感。相对应地,第一单元的写作要求则是写出人物的精神。这种读写配合的结构体系,不仅能够强化课上所学,更有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写作教学不能够只停留在学习的层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学生动笔写作,才能清晰地判断自己是否完全掌握所学知识,如语言使用是否恰当准确,内容是否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等。教者可以开展针对性专题写作,若课文以新闻体为单元,可开展新闻专题写作,学生选取身边热点话题,撰写一篇新闻通讯,既能巩固课上所学,又能锻炼写作。对于写作水平较差的学生,可以从仿写做起。任何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想实现质的飞跃,就得有量变,学生可以从积累好词好句做起,再仿写他人的好句好段,继而升华到熟练掌握不同文体的各种写作技巧和手法,任何事情都要经历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写作当然也不例外。
学与思是紧密相连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应当教会学生学会反思,从横向上比较,同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相比,写作水平是否有提高,从纵向上比较,自己的写作语言、立意、构思等同之前相比是否有进步。时常反思,方只进退。一周小思,一月大思,学生只有在反思的过程中,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前进。写作水平的提高不能仅凭教师的“教”,还应当从学生自身层面着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写、思”相互配合,读写结合,写后反思,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小结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亦是难点,对中学语文来说,写作则显得尤为重要,为了缓解学生写作时的痛苦情绪,同时也帮助教师提高作文教学效率,从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通过积累语料及语法教学、批判性思维引导、阅读书籍、读写结合及学生写后反思,提高作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华.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再出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8.[2]郭家海.小学习作核心素养教学模型的构建[J].语文教学通讯,2016(Z3):33-35.[3]王玉花.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语文写作教学探究[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6(10):36-37.[4]郑桂华.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写作教学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17(Z3):4-7 [5]倪文锦.怎样看小学生写作核心素养[J].语文教学通讯,2017(Z3):1.[6]张先亮.语法教学与作文水平相关性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5(06):31-33.[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第二篇:基于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策略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推进,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核心素养的理念开始渗透到物理教学的方方面面。本文结合笔者实际教学经验,探讨了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课程改革的推进与教育理念的创新转化,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开始成为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目标。从过去的物理实验教学情况我们可以了解到,部分高中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不强,对物理实验缺乏兴趣,学习起来存在较大困难,这就要求广大物理教师必须要通过科学的教学策略,确保高中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一、科学开展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
由于过去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高中生对物理实验的学习兴趣不是很浓厚,物理知识掌握不牢固,加之部分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缺乏活力,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充分发挥,无法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这对于物理高效课堂构建而言无疑是最大的制约因素。所以必须要尽快促进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真正让学生参与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让他们理解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借助于物理实验活动来让学生能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并升华知识,最终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1]。从当前的实际形势而言,未来教育的改革趋势和最终结果必然会从教师主导朝着学生主导发展,因此不管对哪一门课程教学来说,都应当保证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全面发展,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与学科核心素养,这是所有一线教师都必须要认识到的重要问题。
二、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策略
(一)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应用物理
我们知道,物理知识都是源自于实际生活的,也是对生活中很多现象与常识的科学解释,所以物理实验教学也应当紧密结合现实生活,进一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让整个实验过程逐渐清晰化,如此一来才可以充分发挥出物理实验的教育价值,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物理知识的踪迹,并将课堂中学习的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来。比如说在组织开展使用螺旋测微器与游标卡尺进行长度测量的小实验时,我们要求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知识和手中的测量工具来对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测量,可以给学生提供矿泉水瓶盖、杯子、钢笔笔盖等,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够学会在生活中应用物理知识。
(二)情境提问,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结合物理知识,用发散思维来对物理实验进行思考,了解其中的内容,在这一过程中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选择以问促教的方式,利用情境提问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如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过程中,笔者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首先创设相关情境,提出问题。向学生展示:稍微用力可以改变滚动状态下乒乓球的轨迹,而使用相同大小的力度作用于滚动的篮球,观察其运动方向;到教室外让学生推一辆空的三轮车,能够很容易推动,而当三轮车上载满货物后,使用同样的力度却很难推动。提出问题:加速度(a)和物体质量(m)之间的关系?提出问题后,我们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对于所创设的情境是学生日常生活中较为熟悉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因此也在相互交流中提出了不同的两种观点:①质量和加速度成正比,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大;②质量和加速度成反比,力量一定时,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大。根据学生的观点我们设计了实验,让他们自己去探究答案,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现象,掌握相关知识,我们要求学生先制定好试验计划,提出实验方案,随后再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有学生提出实验装置中存在较大摩擦力,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要求学生相互讨论,最后他们自己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动,有效处理好摩擦力的问题,也让实验结果更加准确。
(三)小组合作,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拘泥于课本,而应当在新课标引导下,着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确保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利用这一学习模式来让学生合作探究,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形成,也能够保证所有学生都获得进步与成长[2]。
比如说我们要求学生搜集并使用废气的塑料饮料瓶来做观察物体平抛运动轨迹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同时记录每次塑料瓶在平抛状态下的轨迹,随后通过小组交流讨论这一实验中体现的物理学原理。借助于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相互之间交流实验现象,分别提出自己的看法,吸取他人的意见,最终各个小组整理形成统一的观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养成严谨负责的实验态度,小组成员之间也能够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整个实验活动氛围十分融洽,实验教学效率也得到了有效提升。又例如开展电流表内接与外接法实验的过程中,要求小组成员探讨电流表的不同改装方法和内外接法的具体知识,如此不但可以营造和谐的实验气氛,还可以让各个小组之间形成竞争合作关系,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够获得进步与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是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掌握和应用物理知识的途径,为确保物理实验教学效率的提升,确保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物理教师必须要紧密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不断创新改革,依靠更加科学的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实验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丽珊,陈海.基于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物理教学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6(20):7-8.
第三篇:基于核心素养视角的高中生物教学探究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的高中生物教学探究
摘要:当前,高中生物教学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如过度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过度重视理论课程,忽视实践课程开展。基于此,笔者认为: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生物教师应当树立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通过生物实验、生物实践活动的开展,不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生物;核心素养;问题;对策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发展及社会竞争的加剧,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由传统的“知识核心”过渡到“能力核心”,进而使得教育体制也由传统的强化知识培养到能力培养上来,力求全面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在现代教育背景下,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提出,强化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提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在夯实学生知识的基础之上,不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提升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生物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在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生物教师应当本着“知识与技能”的教育目标,强化学生的生物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培养,为促进学生生物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一、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明确了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和传统单一的知识灌输式教学模式相比,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对于促进教育体制改革,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和综合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在当前的高中生物教学中,基于核心素养的视角,很多生物教师的教学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很多问题:
(一)过度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高考可以说是决定学生人生命运的考试,同时也是决定学校升学率、学校声誉的关键考试。生物学科作为学生高考过程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在高考中占据着较高的比重,因此,绝大部分教师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教学的目标和重点都是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忽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必然趋势。这种过度强化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使得学生在生物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机械记忆、机械理解、题海战术,不利于学生生物学习兴趣的提升。同时,这种生硬的教育模式,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难以提升学生的生物实践能力,最终使得高中生物的教学与现代教育理念格格不入,严重影响了高中生物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二)过度重视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实践课程开展
在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师开展生物实践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例如,生物实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开展,教师通过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生物实验,让学生在观察、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有的思想和见解,促进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升。然而,在实际的高中生物教学中,理论知识的讲解基本可以说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形式,实践操作课程开展较少,学生的实践能力低下,“纸上谈兵”式的学习模式,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不利于学生生物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生物教学的改革对策
基于核心素养的视角,教师在高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应当转变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将夯实基础知识与培养学生的能力有机整合起来,不断提升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促进高中生物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一)树立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
思想理念是行动的指南。就教师的教育而言,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武装教师的头脑,促进教育体制改革的基础。因此,在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师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应当树立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在现代背景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积极意义和作用,并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提升。例如,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知识概括能力,指导学生构建生物知识网络体系,让学生能够从系统的、全局的角度把握生物科学知识,提升学生的统筹能力、概括能力以及系统化思维能力。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教学工具:如思维导图的运用等,让学生通过节点、分支等手段,理清生物知识网络结构,培养学生的生物综合素养。
(二)科学开展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
实验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核心素养视角下,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基础,强化生物实验的开展,让学生在生物实验的过程中,形成很好的科学研究习惯、探究习惯以及观察习?T,为学生今后的生物学习奠定基础。例如,笔者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在学习细胞的相关知识时,就通过让学生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让学生对有丝分裂有更加直观的理解,进而对细胞分裂的过程理解更加透彻。和理论化的知识讲解模式相比,在观察细胞分裂的过程中,笔者也许会多花两个课时的时间,但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学生观察细胞分裂的过程还是进行显微镜的操作,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可以说,这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开展生活化的生物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社会背景下,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开展,有利于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践有机整合起来,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科学地运用于实践过程,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提升。一般而言,生活化生物课堂教学模式的开展,教师可以通过整合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融合生活案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实现很好的生物生活化教学效果,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视角下,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应当结合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改变过去只注重知识灌输的生物教学模式,将“知识与能力”有机地整合起来,通过生物实验教学的开展、生物实践活动的开展等形式,不断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生物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邱斌.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生物教学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7(1):54-56,60.[2]戴萍.生物科学素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J].生物技术世界,2013(6):87.作者简介:张祖迷,贵州省遵义市,遵义市第二十四中学。
第四篇:浅析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有效教学[范文模版]
浅析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有效教学
大历中心小学 邱其明
关于“核心素养”
2015年3月30日,我国在正式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份文件中也提出了要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和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
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概念,“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从指标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不仅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注重本国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准则。因此从结构上看,基于中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来构建。此外,它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基于“核心素养”完善学业质量标准,还可能改变中小学评价以知识掌握为中心的局面。一个具备“核心素养”的人与单纯的“考高分”并不能画等号。它还将对学习程度做出刻画,进而解决过去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价操作性不足的问题。
一、对数学核心素养的认识
数学核心素养不是指具体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技能,也不是简单的数学解题能力。数学核心素养依赖于数学知识与技能,又高于数学知识与技能,凌驾于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之上。史宁中给出成为数学思想的两个标准:其一,数学产生以及数学发展过程中所必须依赖的基本思想;其二,人们在谈论数学时,总要谈及的独特素质。基于此标准得出数学发展所依赖、所依靠的思想在本质上有三个:抽象、推理、模型。数学基本思想比数学思想方法更深刻地反映数学对象之间的内在关系,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基本思想的具体化,是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包括数学内部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方式、手段和途径等。其中包括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转换的思想方法、等量替换的思想方法、特殊化的方法和函数与方程思想方法等。数学思想方法从操作层面来看具有过程性与层次性的特点。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性是指由于每一种数学思想方法都包含若干个环节,每一个环节之间又彼此联系,因此在处理问题时需要一步一步地展开。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上位概念,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化,数学思想是数学本质的升华。在个人终身发展过程中,需要许多数学素养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况,其中最关键、最重要且可以衍生其他数学素养的被称为“数学核心素养”。研究者不是仅仅停留在一般数学素养内涵和要素上,而是在对数学素养进行界定的同时,进一步关注数学核心素养,试图将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一般素养区别对待,而两者的根本区别就体现在“核心”二字上。所谓“核心”,是指在一定的领域或体系中,对事物或事情存在提供支持并持续作用的东西,是某类领域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既可以是现实世界的存在物,也可以是精神世界的存在物。通过“核心”的描述,我们可以得到三个层面的启示:首先,从范围层面来看,“核心”一定是针对某个领域或者体系而言的,以孤立形态存在的对象没有“核心”;其次,从时间层面来看,“核心”对事物或事情存在的支持具有持续性,其支持作用不会消失;最后,从功能层面来看,“核心”是不可或缺的,是一个领域或体系存在的前提,具有一定的奠基作用。
二、数学核心素养的特征
数学核心素养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从学生的纵向发展来看,数学核心素养的获得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需要不同阶段的教育合力培养;从学生的横向发展来看,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一生的学习中,不断更新变化的动态系统,随着学生人生阅历的丰富和自身发展的需求,数学核心素养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在小学阶段,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归纳猜想能力,那么与之相关的数学知识就成了这个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核心知识,需以这样的核心知识作为载体来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到了中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这时学生所需的数学核心素养也会随之改变。在不同的阶段,学生随着认识数学的角度和方式的多样化,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其数学核心素养也会更加趋于完善。这表现了数学核心素养的阶段性与持续性。
数学核心素养不同于具体的数学知识(公式、定理、法则)可以通过训练短时间内获得,从教育的视角来看,数学核心素养应该强调反映数学情境、数学意义、数学建模导向和背景导向等四个方面。将社会活动和社会背景引入数学课堂中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例如,从数量到数的抽象,再到利用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从数学学科角度来看,数学核心素养需要一定的现实生活经历。例如,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及认知能力还比较低,不容易接受相对来说比较抽象的事物,从学生心理特征的角度来看,在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时候,需要借助直观、形象、趣味的现实情境。基于以上分析,数学核心素养虽然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但是绝非“空中楼阁”,在教学中需要借助具体的、形象的、实在的教学情境,数学学科特征与学生心理特征决定了数学核心素养的抽象性与情境性。数学核心素养是满足学生个人全面发展所必需的核心数学知识、数学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态度、数学思考的综合性表现。数学核心素养渗透在各个数学领域和各个学段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讲授下获取数学知识,在习题的训练中获得数学技能,而数学态度与数学思考属于内隐的心理结构,无法通过传授和训练直接获得,但可以通过在学习知识与培养技能的过程中感悟间接获得。因此,数学核心素养主要是通过后天教育培养获得的,可以基于数学核心素养构建包括具体教学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建议、评价标准的数学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形成数学核心素养。
三、构建数学核心素养体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学科,从素养发展的角度对不同学科在不同学段的核心素养进行研究,实现核心素养在各学科各学段的垂直贯通是非常必要的。就数学学科而言,数学核心素养离不开数学理性思维。数学理性思维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观察、体验、经历及内化等过程逐步形成理性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理性有三个方面的意义:在哲学上,是运用理智的能力;在社会学上,是能够辨别、判断、评价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特定要求的智能;在数学上,是通过逻辑的判断、推理等活动获得结论的理性认识。无论是对判断、推理等活动的理性认识,还是理智上控制行为的能力,这些都需要潜移默化地领悟,并且具有普遍的、终身受用的价值。数学理性思维不只是静态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也不是解决某个问题的简单方法,而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评价问题的思维模式。数学理性思维之于数学内容,是数学核心素养的灵魂,始终贯穿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之中,缺少数学思维的数学核心素养如人无灵魂,黯然失色,只有在数学理性思维的指引下,数学核心素养才会产生价值和意义。
数学核心素养的阶段水平与数学素养的层次化水平有关。加布里埃莱·凯撒与托本·威尔兰德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数学素养划分为五个不同水平:无素养、名词性素养、功能性素养、概念和程序性素养、多维素养。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的动态系统,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层次水平。因此,有必要结合我国学生实际状况,划分数学核心素养水平,制订数学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与标准,开发合理的评价工具。《意见》明确指出:“根据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考试评价更加准确反映人才培养要求。”例如,对于“数的认识”,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够借助现实中的实际情境,感受大数并对其估计;第二学段要求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经历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认识数学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抽象,借助有效的评价方式和手段。鉴于数学核心素养的阶段性与持续性特征,对学生“小学—中学—大学”不同阶段进行跟踪评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非智力品质,从而完善数学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实现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
四、紧抓数学核心素养深化有效教学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理念,教师不能再用传统的老模式,采用“满堂灌”“满堂问”“磨时间”等一些旧的思想观念。新时代的教师应该追求一些新的教学意识,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走向勤奋学习,逐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现在的教师应该教授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应该教会学生自己学习的方法,让他们能够不在教师教授的情况下就能做到自主学习。
教师课前都要备课,以前备知识,自己备自己的,很少去交流。所以思想就比较闭塞,教授方法也比较单调。但是大家互相交流分享的话,备课就比较全面,所涉及的问题考虑也会周全,这有助于设计方案的科学化,使课堂能够更加有效,提高课堂质量。
要相信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行为投入,还要关心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投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师生应善于学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教法或学法。只有引导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主体地位才有可能得到张扬、主题精神才能得到体现。我们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努力缩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材内容的距离,使他们从心底爱上音乐课。还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图片、实物及学生情感体验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加学生的想象力。能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吸引学生,让学生在积极、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运用和巩固所学的知识,最终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总之,教学过程是教学方法不断提高的过程,是学生在课堂中主体活动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要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会学”,只有这样,学生的自身素质才能得以提高,才能让学生获取主动的发展,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第五篇: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
1、概念: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语文教育所获得的最具终身发展价值的人格修养与关键语文能力。
2、内容: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简称语言、思维、审美、文化)
3、语文素养和语文核心素养之间的区别: 语文素养泛指一切语文知识、能力与素养,包容性大,外延广。
4、关系: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基础,居于首位,它和其它层面是各自独立、相互依存。
具体解释
1、语言建构与运用: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构建起来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与审美品位,以及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的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态度。
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历程
语文课程目标:
早期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简称“双基”)
之后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简称:“三维目标”)
现在是: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简称:“四维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