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批注方法的指导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批注方法的指导 范瑞芬
一、何处批注
帮助学生找准与文本对话的“生长点”,学生的笔就会“力透纸背”,就会“点石成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生长点”大致在:
1、文本理解的疑惑点;
2、文本留有的空白点;
3、文本内容的矛盾点;
4、文本描写的精华点;
5、文本描写的着重点;
6、文本蕴含的丰富点。
二、何时批注
1、课前批注。学生预习一定有疑问、有思考、有初步的情感体验。比如《嘱咐》一课,学生读了课题在旁边写了:(1)嘱咐:告诉对方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2)谁嘱咐“我”什么?(3)为什么要嘱咐“我”呢?在初读完课文后又在文后写了这样的批注:“啊,母亲的眼睛,人生道路上的路标。我的母亲也有这样的一双眼睛。”一般来说,课前的批注以对词句的理解,课后以问题的思考为多。
2、课中批注。课堂上,师生共同走进文本,有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有情意的体悟与对流,有美感的激发与生成,学生获得的精神滋养就会流泻于笔端。同伴引发的批注,教师诱导的批注,自己再发现的批注,一定是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再以《嘱咐》为例,学生这样在课题旁写了一段话:“啊,母亲,你用温柔的眼睛嘱咐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你用慈祥的微笑鼓励我做一个热爱劳动的人;你把雨伞借给邻居小林而自己淋雨回家,用自己的行为影响了我!”
3、课后批注。课后批注是课堂对话的“意犹未尽”,也可以是对课堂对话的反思、提炼、总结。还以《嘱咐》为例,有一学生在课后这样写:“小时候,我很烦妈妈的唠叨。现在,我明自了,每个母亲的表达方式不同,含笑的眸子是爱,唠叨也是爱。”三言两语,却是学生对文本意义的重建。
三、何种形式批注
学生对文本不同层次、不同层面的解读,批注的形式也不一样。
1、注释式批注。这一般是学生在预习时,对词语的理解。如《再见了,亲人》一课,学生对“雪中送炭”这个词作了这样的注释:雪:本课中指由于敌军封锁,战士们几天几夜没吃的。炭:本课指“打糕”。雪中送炭原意是在寒冷的冬人给别人送去温暖的炭火。这里指朝鲜大嫂冒着生命危险给饥饿的战士们送来了救命的打糕。
2、理解式批注。这是对文本内容的梳理。如《赤壁之战》文后有三个问题:(1)赤壁之战前,交战双方的形势怎样?(2)黄盖向周瑜说的计策,具体内容是什么?(3)赤壁之战,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80万,原因在哪里?学生预习时在书本上一一作了回答。这便是理解式批注。
3、拓展式批注。这是对文本的补充、具体化。文本的空白点、丰富点,经过学生的拓展,文本更具张力、感染力。如《小熊住山洞》文末写道:“一年又一年,小熊和爸爸一直住在山洞里,小动物们都来感谢他们。”会有哪此小动物来感谢小熊一家呢?他们会怎样感谢呢?学生的批注拓展了文本的外延和内涵。
4、延伸式批注。这是以文本为辐射点,汲取与此相关言语材料,引入社会生活事件等。延伸式批注使生本对话更具开放性、创造性。如学习《春夜喜雨》古诗后,学生在旁边注满了以前学过的描绘春雨的优美诗文:“吹面不寒杨柳风,沾雨欲湿杏花雨”等诗。诗文的整合,课内外的整合,通过调动头脑中优美诗文的储备,强化了语言的积累、运用。这样的批注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和兴趣。
5、抒情式批注。这是学生内心情感的流淌。一篇好的文章,总让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语文底蕴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在这满是断垣残壁的插图旁,有的学生这样写:“圆明园,你虽然被这场罪恶的大火烧毁了,但你的形象却永远留在我的心中。你让我看到了世界上最宏伟的皇家园林,更让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
第二篇:批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批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临沧市临翔区南屏小学 赵红清
内容摘要:批注式阅读教学是以阅读批注为基本方式的一种教学活动。本文主要针对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把“教给学生批注方法,培养学生批注习惯,指导学生把批注、朗读与习作相结合”的方法贯穿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语文教学活动的时效性。关键词:语文 批注 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有较好的时效性?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学生是具有独立思想的个体,由于生活环境的差异,在相同的阅读中也会产生有不同的阅读体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主学习、自学自悟、自我体验的过程,使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训练阅读能力、增强阅读体验,批注式阅读无疑是提高阅读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批注式阅读就是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在文章的天头、地脚或者旁白等空白处用自己既定的符号或者文字写下自己阅读中的所思、所疑、所悟、所获。这种阅读方法在我们的教学中经常用到。在教学中,我经常在学生阅读文本的同时给学生几个基础问题让学生完成。例如:在教学中给文中的自然段编上序号、数数某个自然段有几句话等、要求学生给课文分段、要求学生画下文中的优美词句、用一两句话写写自己的感受等。这些都是批注式阅读的具体体现。
一、采用科学的批注的方法: 1.认识批注符号
运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首先要会用批注符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引领学生用好以下符号。
○:圈出文中难读难记的生字。
():标出课文需要掌握的新词。(包括:生字组成的词;词语盘点中出现的词;自己很欣赏或不了解的词等。)
①②③„„(序号):标在每一自然段前。
‖、│(分开号):用来划分段落与层次,标在每一段(或层)末尾。~~(曲线):划在文章优美语句下面。△△(着重号):标在句子关键词下面。
===(双横线):划在文章关键句子(过渡句、总起句、中心句等)下面。——?(疑问号):用在有疑问的词语或句子末尾。在教学实践中,我把符号和文字两种批注有机结合起来,在自主阅读中逐步领悟,运用批注符号。
2、把握批注重点
重点一:课文中难以理解的地方。如:课文中初次接触的生字、新词、读起来感到难以理解的句段等。
重点二:文本中优美的句段。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画下文中的优美词句,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学到好的习作方法。
重点三:自己的独特见解或感受。在阅读中,不同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这就要求他们在文本中空白的地方写下自己的阅读收获。
3、引领科学批注 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孩子已经学完了课文,但在文本上没有留下任何学习的痕迹;有的孩子学完课文后满篇“批注”得面目全非,这两个极端都不可取。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按要求进行科学“批注”,注意“批注”文字的简洁性、“批注”内容的科学性和“批注”符号的规范性。如果“批注”字数在300字以上,可另加附页,如果“批注”内容梯度差较大或者一次阅读和二次阅读的感悟有差异,可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加页“批注”,以利于进行前后对比和矫正。
二、培养良好的批注习惯
批注式阅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只要在平日能够养成良好的阅读与批注习惯,就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因此,在批注式阅读教学中,要采用从易到难的方式,让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批注氛围,使学生学会批注技巧,形成良好的批注习惯。
1、课前预习加批注。
在课前预习中,要求学生进行初步批注。主要是进行疑难字词、初步感知,发现疑问,提出问题等方面的批注。
2、学习文本用批注。
(1)在学习课文的过程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批注,在老师引导下对重点句的赏析。
(2)在阅读过程或练习中对疑问习得,问题心得进行批注。
3、注重对文本批注检查、交流与点拨。
在学生自主预习文本、教师引导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可以运用教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检的方式进行学习,研究好、采用好科学的批注内容和方法,在互学、互补中为学生创设展示自己批注阅读成果的良好平台,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批注式阅读成为学生自觉的学习习惯,这是批注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
三、实现批注性阅读与习作的有机结合 在批注式阅读中,一定要有教师的有机参与,教师既是批注教学活动的引领者,也是教材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批注交流的欣赏者与学生学习的鼓励者。因此,在批注阅读与习作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变,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角色不能偏离。
1、要指导学生将批注与朗读相结合。批注是一种自读自悟的过程,学生对文章的感悟程度也只能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体现出来。因此,在批注交流过程中穿插有感情地朗读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阅读批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师生、生生对话的情境,营造平等、民主的氛围,给足学生充分的阅读、思辨、交流时间。例如:《松鼠》一课的批注式教学
(一)谈话导入
让学生讲一讲生活中熟悉的小动物。
(二)教学目标出示。
(三)检查预习。
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松鼠的资料。互相检查生字词语的认读。指名朗读课文,互相评价。
(四)出示自学要求: 1、读一读,整体感知。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课文介绍了松鼠的()和()两个方面,第二方面又是从()、()、()这三个方面具体介绍的。
(明确:课文介绍了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两个方面,生活习性是从活动、住和吃三方面来具体介绍的。)2、悟一悟,精细品读。
师:请同学们阅读描写松鼠外形的内容,批注感悟。(提示:可以从构段方式、品词析句、修辞方法等方面进行批注)在课文中划出语句,在课本空白处批注,小组交流。生:圈划批注。
师:看同学们在小组交流时都非常的积极,下面请小组代表来交流你们小组的学习成果。
生:我们通过学习发现这一段的构段方式是总分。第一句总写松鼠的外形特征是美丽,然后从松鼠的四肢、面孔、眼睛、毛、尾巴几方面分述的。生:我们从“玲珑”和“闪闪发光”这两个词体会出松鼠的美丽可爱。
师:你们小组抓住了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体会,很会抓重点。咱们继续交流。生:我们小组找的是“身上灰褐色的毛,光滑得好像搽过油。”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毛比作好像搽过油,写出了松鼠的毛非常光滑。生:我们小组也是找的这个句子,作者这样写即生动又形象。
生:从最后一句我们知道了松鼠的尾巴总是向上翘着,多可爱啊!„„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交流,我们感受到了松鼠的美丽和讨人喜欢,让我们带着对小松鼠的喜爱之情来朗读这一段。
这种方法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思中领悟,在辨中明理,在交流中习得,在倾听中互补,在欣赏别人的创意及成果中获得经验,在相互交流,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形成较好的知识与技能。
2、指导学生将批注与习作相结合。
写作能力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学生在阅读中学到的写作方法最终要运用到作文之中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重点地选择适合训练学生写作的段落进行重点批注理解,教会学生写作方法,加强练笔训练。例如:《乡下人家》的批注教学。
一、谈话导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默读课文,用一个短语概括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写在文中空白处)
3、学生汇报:
瓜架 花、竹 鸡 河 夏天 秋季
4、师:乡下人家的瓜藤,鲜花,竹笋,鸡鸭,吃饭,睡觉,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难怪作者要这样感叹——(出示中心句)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5、师:同学们,让我们从作者的语言描述中去发现乡下人家的独特、迷人吧。
三、读书品味。
1、默读课文,品读文字。自学提示:
在文中用~~画出具体描写这些景物的句子,并用一个短语进行概括。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要求:读相应的句子,再用一个短语概括。
教师边指导边板书。
景物 独特、迷人的风景
瓜架 长长的藤、绿绿的叶、青的红的瓜 花、竹 各种各样的花、青翠的竹
鸡 率领一群小鸡的母鸡、耸着尾巴的雄鸡 河 水的鸭子、捣衣的妇女
夏天 天边的红霞、傍晚的微风、归巢的鸟儿 秋季 唱着歌的织织娘
师:作者就是抓住了这些景物的特点,细致描述,把课文写得如此优美,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清新的田园风光,读来让人身临其境。
四、对比交流,学习写法。
1、和课文相比,说说你的家乡有哪些别具特色的景物。
(桃、芒果、李子、香蕉、龙眼、春的柔美、夏的炎热、秋的丰收、冬的寒冷。)
2、如何仿照本篇课文的写法,通过哪些事物把你的家乡描写清楚?把你要写的内容,填到表格中。(学生填写表格)
3、小练笔:利用写好的作文提纲,写一写《我的家乡》。
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的读与写得到较好的结合。
批注阅读和交流,将“教堂”变成“学堂”,从关注“教”转变成关注“学”。在批注阅读时学生全神贯注,在交流讨论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将词句植入心中,绽放出的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生动的灿烂之花,获得的是一种创新的快乐。在这样的阅读中,教师真正将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自我学习的快乐。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真正对话。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参考文献:
【1】陈利平;回归常态,让教学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三教《九色鹿》的启示[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年
【2】李先梓;研究性阅读教学的探索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第三篇:小学语文阅读方法指导范文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指导
蔡兆明
小学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看书报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
看书报能力是指能够掌握学过的常用词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较熟练地默读课文,能背诵或复述指定的课文;能够给课文分段和层次,概括段落大意和文章的中心;能读懂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书报,理解主要内容,有初步的分析能力。
认真阅读的习惯主要是指边读边想的习惯。查字典和运用其它工具书的习惯以及质疑问难的习惯等。
一、划分段落层次
段有自然段和意义段。自然段也叫小段或小节。它是作者在表达内容时,围绕一个意思说一句话或几句连贯的话,是构成篇章的最小单位。意义段又叫逻辑段,它可 以由一个自然段组成,也可以由几个相关的自然段合并而成。自然段着重文字表达的需要,意义段着眼思想内容的划分。
我们学习段,一是弄懂怎样把话一句一句地连起来,表示一个主要意思;二是进行思维训练,培养概括能力。
自然段如何分层和概括段意呢?
自然段划分层次,就是通过对一段话的分析,看出这段在有个意思,这几个意思又是怎样一层一层有顺序地写下来的。
自然段常见的组合方式有:
1、顺承式。
即按事情或动作的先后顺序表达。
例如:7月27日凌晨两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400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官兵们 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儿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 堤!”//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一个个奋勇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 躯筑起了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 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这一自然段共有四层意思,把四层意思归纳起来概括段意:
当九江赛城湖大堤塌陷时,官兵们闻讯赶到,扛沙包,筑人墙,终于保住了大堤。2、并列式。
在一段话中,分别写几种事物的几个方面,它们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存在的。
例如《精读与泛读》第五自然段:如果面对一大堆读物,我们可以将每本书的内容提要、前言、章节目录等很快地从头到尾看一遍,这样就能大致了解每本书的梗 概、特点及应用范围等。//对一本读物来说,可以几段几段地粗读,也可以几页几页地翻阅,而不必逐一探究某个字、词或句子的意思。俗话说的“一目十行”,就是指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快速阅读方法。
这一段前后两部分分别介绍了面对许多读物和一本读物时不同的读书方法。前后显然是并列并系的。
3、总分式。
先总述后分述或先概括叙述后具体叙述,也包括先总述再分述最后总结以及先分述再总结。
如《爷爷的芦笛》第1自然段。在强强的相象里,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碧蓝碧蓝的海水就踩在脚下。白天,成群的海鸟在窗外翱翔;夜晚,天上的星星映 在海水中,如千万点萤火闪闪烁烁。更有趣的是,海水长着一大片一大片的芦苇。一张普普通通的苇叶,经爷爷三折两卷,就成了一支芦笛。吹奏起来,曲调是那样 婉转悠扬,还带着一股浓浓的海水味……。这一段先总述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再具体描绘周围景色之美、芦笛曲调动听。
再如《夹竹桃》第三个自然段。先总述我们家常见的花应有尽有,再分述春、夏、秋三季花儿依次开放的景象,最后总结园子里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的盛景。4、转折式。
全段分两部分,前后两部分意思转折,常用“但是、可是、而”等转折词分开。
例如《灰椋鸟》第一自然段。“早就听说林场的灰椋鸟多。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这一段可概括为:原以为灰椋鸟没什么好看的,可是自从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我决定去看看。有时,前后两部分内容间没有转折词,但其中的转折关系仍显而易见。如《烟台的海》第一个自然段:中国的沿海城市,东面或南面临海的居多,北面临海的却很少。烟台恰是北面临海。所以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这一段前后两句问虽无转折词,然转折关系一读便知。
转折式自然段,一般抓转折后的内容概括段意。上面这段可概括为由于烟台是我国少数北面临海的城市之一,所以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5、因果式。
按照事物的原因、结果的关系表达意思的自然段,叫因果式小段。包括先因后果和先果后因两种情况。
例如《莫泊桑拜师》第一个自然段: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从小酷爱写作,孜孜不倦地写下了许多作品,但这些作品都平平常常,没有什么特色。//莫泊桑焦急万分,于是,他去拜法国文学大师福楼拜为师。
这一段段意可概括为莫泊桑早年写作平平,所以他拜福楼拜为师。
以上是先因后果,再举一例先果后因。
《真情的回报》最后一个自然段“骑上这辆崭新的自行车送报快多了。当然,我从没想学会在马路上扔报纸的‘绝活’,依旧下车把报纸送到每家门口;下雨下雪天,依旧把报纸送进门里。因为我永远记住了:诚实的劳动,换来的是难忘的关怀和爱意。”
这一段前面是结果后面说明原因,从而突出了原因,点明了课题的含义。
二、划分文章段落、概括段意。
划分文章段落,可以参考上述分层的几种方法外,段落大意的概括,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找中心句(有的在段首,即总起句;有的在段尾,即总结句;也有的在中间议论部分或人物语言中)。抓住这一段的主要意思,用自己的话概括段意。用小标题的方式进行概括。分别举列如下:
1、《夹竹桃》一文中第3、4自然段合并成的段意就是在段尾:“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又如《秦兵马俑》一文中第二段的段首就有中心句:“兵马俑规模宏大”,就是这一段的段意。
2、《暖流》一文第二大段没有中心句,可根据主要意思概括为:“江主席来到南开大学阅览室,与青年学生一起吟诵诗词并谈论古典文学常话。”
3、《碧螺春》各段则可以小标题形式概括各段内容。a、久负盛名;b、名称来历;c、采焙情形;d、品茶之趣;e、茶漾春光。
三、写文章的主要内容
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要太具体,要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主要事件或叙述的几个要点简要地写出来。
抓主要内容的方法有:
1、把各段的段落大意连起来,稍加整理;
2、按所叙述的问题来抓文章的主要内容;
3、根据文章的标题,加以补充。
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可以分为五段:第一段写了五壮士接受任务;
第二段写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第三段写了把敌人引上绝路;第四段写顶峰歼 敌;第五段写英勇跳崖。把这五段段意连起来,稍加整理,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篇文章写了五位壮士接受了上级交给的掩护群众的任务,有计划地诱敌上 山,痛击敌人,终于把敌人引上绝路,歼敌于顶峰,最后英勇跳崖的经过。
又如《颜黎明的信》一文叙述了这样几个问题:
1、青年人该怎样读书;
2、谈在上海看桃花;
3、能不能把信发表;
4、指出所署的是假名。
把这几个问题综合起来,稍加整理,可以这样归纳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鲁迅在信中谈了青年人读书要博采众长、博览群书、兴趣广泛,又谈了关于在上海看桃花和同意发信这个话题,最后指出寄信人所署的是假名。
第四篇: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指导方法
农村有优美的自然风光,浓浓的乡土气息和淳厚的风土人情。这些都是城市所无法比拟的。但农村学生相较于城里学生而言,他们生活中可感知的新鲜事物少,视野较窄,可供阅读的书籍极其匮乏。在教学中,我发现农村小学生普遍存在着对作文不感兴趣、作文水平低的现象。通过几年不断的探索,我认为提高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厚积薄发,丰富学生的作文语言。
由于农村小学生阅读量小、词汇缺乏、知识面窄,在语言表达上较不确切、不生动具体,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我认为注重平时积累,多渠道丰富学生的作文语言。
1、课内阅读积累。“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因此我在教学中,要求每生一本课内笔记本,在预习新课的时候将自己喜欢的词句划出来并用工整的字将这些词句抄在笔记本中,起初学生对课文的好词佳句还不甚理解,我们可以先领同学有感情地读,接着在理解的基础上请学生抄写。学生摘抄的语句都是他们自己喜欢的,也都比较贴近他们的生活,能引起他们的感情共鸣,作文时这些词语就可以信手拈来,使习作锦上添花。
2、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作用不容忽视。“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想成为妙手,就得有广泛的阅读。因此,我经常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多读课外读物,鼓励学生积极借阅图书室的图书进行阅读。但由于学校条件有限,图书数目较少,学生视野得不到很好的拓展。并将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写下来。而且要鼓励学生在自己的作文用上自己摘抄的词句,让学生尝到多读书的甜头。这样学生的作文、阅读兴趣同时得到提高,岂不是一箭双雕?
二、留心观察,引导学生捕捉素材。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所以《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积累习作素材。因此,教师教学中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鼓励学生去仔细观察生活,捕捉生活素材。
1、观察应该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做到眼看、手摸、口问、耳听、脑想,从各个方面了解事物的特点,全面、细致、深入地认识事物,在头脑中形成活生生的事物立体形象。例如:观察水果荔枝,可发通过视觉了解荔枝的颜色、形状;通过触觉感觉荔枝外表的粗糙;通过味觉品尝荔枝的滋味;通过嗅觉闻一闻荔枝的清香。同样观察人物、动物、事件等,都需要多种感官的参与。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感受,捕捉出作文生动形象,内容具体的素材。
2、观察应该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农村的民风民俗地道纯朴。相对于城镇生活而言,农村生活更注重于对传统风俗习惯、古老文化的继承。比如:除夕之夜吃团圆饭,正月十五赏花灯、吃元宵,端午节包粽子、划龙舟,中秋做月饼„„这些场面既喜庆又沿袭了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更是农村孩子喜闻乐见、城镇生活中所欠缺的,如果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将这些身边的民俗生活作为作文的一类素材,不失为写作教学中的一大亮点。其次,学生对家乡名胜古迹比较感兴趣,教师还可以从这方面来引导学生去收集有关家乡名胜古迹的历史文化。
3、从观察中引发想象。缺少合理联想和想象的文章平淡无味,让人提不起兴趣,必须让孩子们以观察对象为依托,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如,神州七号飞船顺利返航,中国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绩,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有什么想法?或想象出与之联系密切的事物,由此及彼,大胆想象。
及时记录观察的结果。观察好比撒网,记录好比收网。坚持写日记是积累素材的最好方式,也是积累素材最好的途径。
三、灵活习作,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儿童对某事物是否喜爱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许多兴趣都是“引”出来的。要先给学生激趣,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1、以教材为点,仿写续写课文。
2、开展丰富多彩的写作活动。爱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我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激起灵感的火花,如:为了让学生写好《一件有意义的事》或《记一次 活动》等写真实事例或活动时,在平时的班队课上,我就多安排些农村的趣味的游戏活动,让学生能通过亲身体验,写出真实的感受。如:拔河比赛、抽陀螺比赛、夹玻璃珠比赛„„让学生写作之前玩自己喜欢的游戏,然后让学生把活动的过程及活动后的感受写下来,在学生情绪高涨中,让学生动笔将这一快乐的场面写下来,结果全班学生没有一个皱眉头的,都能顺利地完成。
在农村生活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劳动场景。我们应引导学生在作文前好好地再体验一下劳动生活,那孩子们在作文时还会抓耳挠腮,无法下笔吗?
四、开辟园地,让学生施展才能。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评价,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创新的闪光点,及时给与鼓励,树立良好的自信心,激发写作的动机。首先我在每月的教学中,坚持把每位学生认为自己最满意的习作1—2篇通过修改誊抄后,让每个学生互相交流,并记录下自己成长足迹。还可以将这一成果与爸爸妈妈共同分享。同学们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增强了习作的信心。其次,教师要经常留心各种报刊杂志,如有征文消息,及时把信息传递给学生,鼓励学生去试一试,即使石沉大海,也为成功打下基础。
总之,我们身在农村,工作在农村,在教学中难免会有困难。只要教者有心,把握时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掌握规律,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我相信学生爱上作文并不难。当他们融入生活中,他们定会以大山一样宽厚的胸怀,以充满泥土气息的质朴语言,在广阔的作文天地里驰骋。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批注样例
篇一:语文批注范例.doc 篇二:小学语文批注式教学基本流程
小学语文批注式教学基本流程
一、初读整体感知-------整体批注
二、自读自悟--------------做好批注
三、交流、点拨、深化
四、品读积累运用------再次批注
数学尝试法教学基本流程:
一、出示尝试题
二、自学例题
三、尝试练习
四、交流谈论
五、教师点拨指导
六、总结、作业再次批注 篇三:教案样例(批注版)(网络环境下)小学英语 中高年级(阅读课型)book 7 unit 6 the story of rain 【概述】
the story of rain是pep primary english book 7 unit 6的教学内容?? 【设计理念】
本课以北师大何克抗教授的《小学英语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实验的理论基础-语觉论》为指导思想,抓住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children are able to describe the water cycle in english.? 过程与方法
? 学生能够简单描述水循环的过程。? 学生会唱歌曲“little water drop”。?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和节约用水的良好生活习惯,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学习者特征分析】
? 本单元是人教版第七册(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用英语表达水循环的过程,在此之前,学生并没有学过用英语表达自然现象,但在自然课上已经了解过水循环的知识。
? 六年级学生已进行了三年多的英语跨越式学习,对英语跨越式的各种课型都比较熟
悉。随着学生自学能力的加强和语言能力的加强,学生开始进行非网络环境下的英语跨越式学习,学习英语的兴趣依然很浓,学习的效果也比较显著。
【策略选择】
本课根据上述目标和学生的情况,本节课采用了任务型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任务型活动。学生通过体验、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运用观察、发现、归纳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感悟水循环的自然现象。本节课采用了图片、道具和教学课件等教学辅助材料,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学习工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积极参与各项活动。【资源准备】
? 相关的网络型课件。? 供学生阅读的文字材料。? 制作相关的教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