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课感想 2
4月20日下午赴实验学校听课感想
4月20日下午,我前往实验学校观摩该校的写字教学。刚走进校门,就被一块块张贴着孩子和教师优秀习字作业的牌子吸引住了。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各个年级段的优秀习字作品犹如繁星一般,在我面前光彩熠熠,灿烂夺目。学生和教师们过硬的写字基本功令我赞叹。
在观摩了二十分钟的写字课,以及全校语文教师的粉笔字和毛笔字现场书写后,我重点聆听了六年级陆芝松老师的一节毛笔指导课。我详细分析了陆老师的课堂教学,总结出毛笔字教学的一般模式,即激发学字兴趣(多媒体出示师生练字场景)——明确学习任务——自主探究书写要领——教师归纳总结,板书要领——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指导——纠正普遍性的错误(实物投影)——再次临写——展示优秀作业,奖励书签——迁移运用(写对联:有志者事竟成)。
这样的课堂模式首先体现了新课程开放性的特点,不像以前那样,教师只是教教材,而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教学教材以外的东西。在这堂课中,陆老师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立足教材,又重视对教材进行补充,如对“事”字进行拆解,带领学生分析各个笔画间的关系及书写要领。在教完一堂课的主要内容后,还指导学生利用学过的六个字书写对联,并用多媒体出示常见的六种对联行款,供学生学习,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教师即课程的教学思想。
在教学评价方式上,陆老师采取了新颖的方式,如给有进步的或毛笔字写得好的学生发放自己亲手书写的对联书签,那书签上的对联就是本课学过的内容“有志者事竟成”,这既是在奖赏和激励学生,又是在给学生示范引路,他用送书签的方式,无声地叮嘱孩子们:字就应该这样写;本课知识重要,写成对联用处大„„在这种激励和引路式教学评价中,陆老师让学生感受到了书法的美,以及书法的用处,学生学习的劲头一定更大。
在教学反馈环节,还有一点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自始至终,我没有听到一句批评学生的话;我们只听到殷切的希望,只看到老师孜孜不倦地拿着红毛笔在原字上纠正,指出“这样写是不是更好更美些?”,这体现出陆老师对新课程的深刻理解,就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者,是学习的引路人,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而不是课堂上的权威,更不是恣意批评、谩骂的“老虎”。
第二篇:听课感想
听课感想
发表时间:2012-4-25 14:49:00
日志内容:今天有幸在实小听了一节三年级的数学课有李江玲老师上的《轴对称图形》从这节课可以看出李老师是位很出色的数学教师,在她的课堂上,我更多的看出她的课堂真的很美,人美,学生美。整节课就像在观看一部你喜欢看的电视剧。轴对称图形的知识掌握的很踏实。在课堂上,我看到每个学生都是主角。他们才是真正的课堂主人。
老师的精心设计,让他们深入其中,感受对对称的美,学生在不断地实验动手过程中,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要点,最后通过一张张美丽的图片,让学生更加的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美。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妙与神奇,激发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积极情感。
总之,听完这节课让我这个半路改成数学的老师,更加体会到数学教学的美。
整节课我们好像沐浴在阳光中,我被深深的吸引,它虽不像英语课那样活泼俏皮,但是实践的美,感受美的吸引力,丝毫没有减。
真是一个非常好的课堂观摩课,受益匪浅,同时感谢实小的李老师的这堂课向她学习了。
第三篇:听课感想
抓住主线
体会情感
3月24日听了几位优秀教师的授课,收获很多。其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闫江涛老师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武艳艳老师的《莲叶青青》。
闫老师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抓住“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贯穿整个教学内容。通过旁人与父亲的对比,体会出父亲那种近乎失常的举动背后,蕴含的坚定的信念,体会深沉的父爱。通过揣摩父亲的心理来更好地多元个性解读文本。在学习重点句描写父亲动作,外貌的这句话时,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以读带讲,每次的朗读都提出要求,提升读的质量。多元解读,突出亮点。词语教学这一环节,理解词语跟感知课文内容联系起来,在对文中的词语进行梳理后分组进行教学。一组是地震后的场面,通过选词说话的方式,来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效果,而不是机械地说说词语的意思。一组描写父亲的神态认读并说一段话,概括了课文的内容,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学生通过语言的转换,促进其语言的内化进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阅读教学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在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心理活动时,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适当的补白,进而有感情地体会朗读,更深层次地体会深厚的父爱。心理活动进行想象,抓住文本的缝隙,既训练了思维能力,又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武艳艳老师的《莲叶青青》在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让他们抓重点词句理解祖母对荷叶的无比喜爱,和祖母关心他人,心地善良的高尚品质。
武老师以莲花的诗句作为本节课开始,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储备,还引起学生极大地兴趣和疑问,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诗人以莲为题赋诗呢?指导书写方面武老师也讲得很生动:莲,草字头要写的宽一点扁一点,因为草字头要为莲遮风挡雨呢!学习课文中武老师抓住两条主线:种莲、送莲,学生根据这一点并联系重点语句深入的理解课文。“祖母对莲花下的功夫让人吃惊”,学生自由朗读2—4自然段找出答案并找出哪些句子可以体会到祖母种莲很下功夫,学生自由谈体会品味句子,练习读,读出吃惊的味道来。“小荷叶终于长出来,那是一片太小太小的叶子,孩子们都很不以为然地看看祖母,祖母却是一脸欣喜,就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联系实际老师问:“平时奶奶是怎样对待你的?”学生们跃跃欲试争相谈论奶奶对自已的爱。接下来学习5-7自然段,近一步体会祖母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能力渐渐增强了。另外,学生还在课外收集了有关荷叶的知识,知道了荷叶的用途。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课外知识也丰富了。教学时,我武老师让学生把开头和结尾连起来读一读,进一步体会作者对祖母深切的怀念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本次听课让我感受到语文课堂上应有的活力。我们既要创新又要积累宝贵的经验,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在探索中保持理性,找回迷失的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
第四篇:听课感想(精选)
听课后的感想
2009年8月25日我很有幸的去宝安区西乡会堂聆听了吉春亚老师和袁志勇老师的讲课。第一天上午是由吉春亚老师围绕《语文教学优质课程设计例说》为主题。她说对待学生就像一杯水一样;科学家曾做过一个试验,同样的两杯水,你对其中的一杯水赞美她,夸奖她,那么这杯水喝起来都会有些甜甜的;但是如果你对这杯水诅咒她,讽刺她,喝起来都会觉得有些苦。所以对待学生一定要有爱心有耐心。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来说,重要是就是在课堂上如何抓住学生的兴趣,使课堂充满活跃的气氛。一堂有意义的语文课就是让学生和文本零距离接触,通过听,说,读,写掌握该课的大意。在较长的40分钟轻松的学到知识。吉春亚老师在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感情方面也是讲的很详细。我是刚毕业不久的老师,所以在这方面有很多的不足。她提出先喊中下学生朗读,分析,在喊学生来读,这样她就能领会到文中的大意,就能有感情的朗读了。比如《守株待兔》,本身就是一篇寓言故事,让学生自己先朗读,不明白的句子提出来跟同学一起讨论,在解释生字的时候用形象的字分解让学生记住,这样既轻松又能使学生有兴趣去学。在学习课文时可以让2个学生来扮演农夫和兔子,了解农夫等待的结局是怎样的。下午是有年轻教师李歌执教了《奇怪的大石头》。正如《奇怪的大石头》中的奇怪而言,我觉得语文课堂,不在于教师解开了学生头脑中的多少个问号,而在于学生又产生了多少新问号;不在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有多严密,而在于学习文本过程中是否落实了语文味儿。我不禁想到有时上课曾让孩子海阔天空地发表自己的高见,孩子们在课堂上忙着左一个讨论,右一个交流,却无暇捧起书本细读。李老师的这堂课在课始初读课文时,学生说了对李四光的印象后,又让孩子仔细读课文,找找自己观点的理由,学生进入积极思考状态,这样做就是优化孩子与文本的对话,让孩子扎扎实实学语文。这也正是我需要学习的。正如朱校长所说的教学设计明线和暗线互生,要抓住主线,“适合学生的情趣,适合年段的特点,适合老师的风格。”
另外再读这篇课文时,我也陷入了另一种反思。《奇怪的大石头》一文中写李四光跑去问老师,作为课文中的老师,他用自己的推测回答学生的提问。“想了想”“恐怕”“听说”“也许”这些词反映了老师的谨慎。现实生活中,在面对学生的提问而当自己又没有确切把握时,我们是否也这样对学生敷衍塞责?面对李四光的穷追不舍,老师无言以对。读着这部分内容,我想:今天的孩子,接触到超强的信息输入以及越来越先进的信息搜索技术,作为教师该如何更好地引导他们,启发他们去发现、去思考,这也是值得思考的地方。
作文是让老师和学生头疼的事情。袁志勇老师的一上午讲课真是让我获益匪浅。他提出了作文的两个重要问题。
一、作文需要交什么?是啊,为什么学生一想到写作文就是说头疼,怎么都写不出来,东拼西凑,句意不通。。但经过袁老师这么一说,实际上写作文就需要让别人看到四个地方;一是时间,二是地点,三是人物,四是事物。其中前面三个地方很容易写出,最后一个地方就需要学生平时多观察,多看,多记住优美词句。第二个要点是作文需要怎么交?只有实践知识,规律知识和概念知识统一化,才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兴趣去写出好文章。当天下午是由年轻教师吴幕老师所讲的《桂花雨》;导入部分由聊天话题暑假做了些什么谈及家乡,从而进入课文主题。了解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引入作文-喜爱的植物,就轻松的掌握了它的外表,特点,事情,情感从而写出文章。
这次听课活动我们语文老师都受益匪浅,对于如何更加有效地提高我们语文课的教学效率,老师们都收获良多。语文课教的是教材,也就是语文课本。如果认为把每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形式特点,给学生讲懂教会,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显然,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不深刻的。讲授一篇课文,不仅要把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形式特点给学生讲懂教会,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课文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简言之,语文课就是教会学生读写听说。执教的两位教师都注意到了这点,在课堂上讲练结合,还把课堂作业本上的练习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提高了课堂效率。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听课老师学习的。
康园小学 姜钱丽 2009.9
第五篇:听课感想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学习体会
10月13日在哈尔滨市举办了小学数学观摩课,我有幸被派去学习,听了9节由专家团队的精品课,可谓节节有亮点,课课都精彩,所给我带来的冲击和震撼一直在心头回荡,需要我用更多的时间去回味和鉴赏。这些课代表了小学数学的最高水平,催人向上、发人深省、启迪智慧。使我从中学到了很多。
一、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强调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生活经验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比如浙江赵海峰老师执教的《小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商品价格背景中借助直观的图示去体会分数与小数的内在联系,以此激活分数与小数的链接点,为后续的“利用分数来理解小数”做了充分的准备,达到生活经验与数学经验的自然连接。再比如内蒙古王卓伟老师执教的《生活中的负数》老师就是从图书馆借书和还书这样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出新课的,怎样记录可以让人一目了然? 这样一个问题,通过学生的尝试、讨论找到最简洁的方法,认识了负数,老师还结合上下车、乘电梯、存折等生活中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在不同情境中负数所表示的含义。
二、巧妙的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几节设计环节非常巧妙,把枯燥的学习和游戏、闯关结合起来,始终使学生兴趣盎然。如:上海的黄怡执教的《1000以内数的认识》用青青草原要召开运动会,喜洋洋招聘数数员、播音员、计数员这样一个大情境把整节课贯穿起来,使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把1000以内的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这些枯燥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学得既扎实又有趣。青海省的岳明执教的《找规律》以去小朋友家去做客为主线,通过观察小朋友家的墙面、地面发现规律,并在招待水果的摆放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天津的董会英执教的《摸球游戏》也是以摸球游戏、摸奖游戏、设计游戏这样三个游戏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整节课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兴趣高涨的学习。
三、注重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教学中我们会经常发现有很多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很好的完成练习,可是离开老师以后再做题又无从下手了,经常是讲一道会一道,这就是解决问题没有策略,这次大赛的课有好几节课在这方面体现比较突出。比如四川的李丽执教的《植树问题》在研究“1000米长的路两边每5米栽一棵树”这个例题时,先让学生猜测需要种多少棵,再让学生想一想怎样验证,当学生说出可以画图时,相应的问题又随之产生了,这么多棵树画起来会很不方便,于是就产生的化繁为简的方法,学生通过把数字变小画图来研究,从而得出结论。此外还有《解决问题的策略----倒退》、《有趣的平衡》、《三角形三边关系》都很好的体现了对策略与方法的指导。而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
题的策略和方法,无疑为其今后的创造奠定了一些基础,提供了一些有用的工具。
四、注重动手操作,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能使抽象概念具体化,还有助于学生主动探索,强化感知,易于学生接受,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和创造者。很多课在这方面都是比较突出的。如:陕西的王永涛执教的《包装的学问》就是在研究两个、四个盒子怎样摆放,包起来的时候最省纸这个问题时,让学生动手亲自摆一摆,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到“节省了哪几个面?”是问题的关键,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老师不断的引导下,学生始终在不断的发现和创新。还有《有趣的平衡》这节课,学生始终是在动手尝试解决,怎样才能两边保持平衡,从而发现要想保持平衡,和物体的重量以及刻度都有关系,学生在不断地动手尝试中找到规律。还有像《三角形三边关系》、《摸球游戏》的课中都有体现。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收获很多,很多的细节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课前谈话的艺术、教师的评价、课件的精彩演示等等,领略到许多优秀教师的风采,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希望以后还有这样的学习机会,我会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我的课堂上,循序渐进,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