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论文 对“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任务”设计的思考

时间:2019-05-13 03:04: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论文 对“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任务”设计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论文 对“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任务”设计的思考》。

第一篇: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论文 对“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任务”设计的思考

对“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任务”设计的思考

【摘要】“任务驱动”教学法是11月29日特岗教师李皓钥老师汇报课“《查找文、件文件夹》”中主要用到的教学模式,本文就“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任务”的设计以及设计时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结合本节课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字】信息技术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任务” 设计 【正文】

11月29日学校组织开展了特岗教师汇报课评比活动,特岗教师李皓钥讲了一节汇报课——《查找文件、文件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①熟悉查看方式与排列方式的特点并合理运用,能提高浏览文件的效率;②使用Windows XP强大的搜索功能查找文件。本节课中李老师使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常用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顺利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完成任务时积极主动、兴趣浓厚,教学效果明显,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任务”设计的思考。思考一:何谓“任务驱动”?

目前,“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已经逐渐被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熟知与接受,但究竟什么是“任务驱动”呢?

“任务驱动”就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具体的任务中,让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本节课教师选取学生喜欢的卡通形象引题,设计“帮助倒霉熊解决难题”为主要任务,推动学生主动地去完成各项任务;而学生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当发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会及时向他人或老师求助,此时教师发挥了主导作用。在整学习过程中,任务作为重要的载体,被教师、学生运用,推动整个课堂教学的进行。“任务驱动”一方面突出了完成任务的方法步骤,为上机实践作好了充分准备;另一方面紧接着上机实践,可以及时验证方法是否可行,从而加深印象,减少遗忘,避免“纸上谈兵”、“无机教学”带来的负作用。思考二:如何设计“任务”?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由于“任务”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因此,“任务”设计非常重要。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一系列典型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真正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

1、“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

设计“任务”前,要求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设计“任务”时,其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了解主要指学生能够记住或复现已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理解指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及操作方法,能用自己的语言或动作进行表述、判断和直接运用;掌握指学生能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去解决新情况下的简单问题。操作目标一般可以采用初步学会、学会、熟练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初步学会指学生能进行基本的上机操作;学会指学生能进行连续的、差错较少的上机操作;比较熟练指学生能进行效率较高的、习惯性的、有错误能立即自我纠正的操作。例如,“了解Windows XP的搜索功能”、“学会运用文件排列方式浏览文件”、“掌握使用Windows XP强大的搜索功能查找文件”等就包含了不同层次学习水平的要求。

2、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信息技术课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因此,不能提出一些枯燥乏味的任务,迫使学生去完成。

本节课中教师选取的卡通形象“倒霉熊”是七年级学生熟知且非常喜欢的动画形象,学生一看见“倒霉熊”那憨态可鞠的形象,就自然联想起它另人捧腹的“倒霉”故事,立刻兴趣倍增,急于帮助“倒霉熊”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在“查看文件”环节中,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便于教学环节地开 展,使学生主动学习。

在讲解“查找文件”之前,教师说“倒霉熊还不相信同学们的实力呢,他出了一个题目要考考大家,同学们能完成吗?”“一句话激起千层浪”——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求知心理之间造成一种“不平衡”、“不协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同时也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任务设计的可操作性和合理性。

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在设计任务的时候,要考虑到任务的大小,任务完成的时间,任务的难易程度等。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都是有差异的,如果知识点过多,太难,会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而且也不容易完成。因此,每个“任务“最好不要超过两个以上的重点,任务规模以小为易,以大多数学生能完成为主。

“查看文件”环节中,李老师共设计了两个“任务”:“任务1如何在众多的文件中找到一张存储容量最小的图片传到手机上?文件已放在电脑E盘中”;“任务2如何在众多的文件中找到一张最好看的图片”。这两个任务各自包含了一个教学重点:“任务1”的重点是“熟悉排列方式的特点并合理运用,提高浏览文件的效率。”“任务2”的重点是“熟悉查看方式的特点并合理运用,提高浏览文件的效率。”这两个任务具体可操作性强,学生在自学阅读教材52页“查看文件文件夹”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提示和同学的帮助下即可完成,在“小老师”的演示后,学生进一步了解并合理运用,提高浏览文件的效率。

4、以“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

大家都知道,感性经验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引入新概念、新知识时,应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以“布置任务→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归纳结论”的顺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操作过程中,观察到了现象,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再来分析、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适时地加以总结,概括出其规律性的知识,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

例如,对于存储容量的单位学生不容易理解,本节课中教师所布置的“任务2:如何在众多的文件中找到一张存储容量最小的图片传到手机上?”,学生在完成了该任务后,按“排列方式·大小”查看后,找出存储容量最小的文件,会对容量单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归纳出结论,让学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5、“任务”设计要注重渗透方法,培养学生能力。

面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学校的计算机等设备无法快速更新,教学内容很难超前或与社会同步。学生学习到的一些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不了多久往往就会过时。因此,信息技术课在介绍基本概念、原理以及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等相对稳定的内容的同时,应注重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应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及独立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常言说“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具有选择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才能终身受益,价值永恒。

在“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另外,培养能力、领会思想方法重在“渗透”和“潜移默化”,不应该把方法当作知识向学生灌输。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完成的“任务”,要注重讲清思路,理清来龙去脉,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方法后,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尽可能多地产生学习迁移。例如:本节课在讲授内容——“使用Windows XP强大的搜索功能查找文件”时,可以让学生先阅读课本上的内容,了解“使用搜索功能查找文件”的方法和步骤,然后教师演示,提示“搜索功能中高级选项的使用”方法和步骤,以便于学生在完成综合任务“倒霉熊把自己拍的电影送给了同学们,在哪里呢?大家根据下面的信息找找吧。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可促进学习者的独立性,让学生从教师精选出的有限任务中,主动地获得本质的、规律的、综合的内容。使学生可以处在一种不断接受教育和培养的状态中,推动学生的主动学习。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应正确把握学生年龄特征、身处环境、认知 特点,科学灵活地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有效地促进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工作,为更好地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这一现代化新技术服务。

第二篇:走进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走进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摘要: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去做一件具体的事,完成具体的操作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在探索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自立学习和协作的环境下,在讨论和对话的氛围中学习,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提高了技能,还培养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分析化学教学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明确任务,一步一步进行,达到让学生全面掌握知识,达到教师的教学要求。

关键词:任务驱动主动参与自立合作探索创新。

在技术快速发展和劳动组织方式的不断改革过程中,现代企业的员工除要掌握快速变化和不断深入的能力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精神。职业教育是发现评价和促进这些能力发展的一个持续过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许多方面已经变得无能为力。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以适应培养学生增强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的要求《分析化学》是化工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实践性较强,一定要有实践教学环节,以往我校的实践教学方式是:在教师的权力控制之下,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按照教师的指令,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在撰写实验报告时没有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收获就是验证实验目的,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仍然无从着手,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些问题呢?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得出,在分析化学实践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内涵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构建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它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景中的任务驱动下,在探索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自主学习和协作的环境下,在讨论和对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这样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提高了技能,还培养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是学习情景的创设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借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任务驱动教学法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成为学习的主体,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施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索创新的新型的学习方式。

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去做一件具体的事,完成具体的操作完成任务就是“任务驱动“。在任务驱动中,任务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既使学生完成了任务。但学生的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这样的完成任务也不等于”任务驱动“。任务应该密切联系。要求学生巩固的技能和相关的知识点,但任务不能只停留在掌握技能的基础上,仅以某些操作性的任务去驱动学生学习也有悖于教学的目标。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过程的设计

我在分析化学中的有效数字修约的教学中分为以下步骤:

第一步,教师主要提出、具体任务和要求,并对如何完成这一任务作一些方法上的阐述,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教师主要是方法上的指导,还可结合实际应用一些启发性的提问,使学生知道从哪能里入手做,以及从哪些方面可以更加细致。这一阶段的关键是教师引而不发,充分调动学生的操作欲望和好奇心。教师明确任务,分组,让学生使用量筒、移液管、滴定管、托盘天平、分析天平并读数。教师提出学生思考的问题:有效数字组成,四舍五入修约规则是否合理。

第二步,以学生具体操作为主。在教师引导后,很多学生已经跃跃欲试了。这时候,教师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操作时间,让学生大胆去试,使他们在使用中体会感受和领悟这期间,学生会遇到一些问题。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可由教师统一示范,集体解决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可单独辅导。这是学生消化和吸收知识的阶段。是学生由不会到会,由初识到熟练掌握的阶段,也是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发挥各种能力阶段时间上可占整个教学进度的一半左右,在教学进程中是一个紧张的高潮期。每组拿出自已的读数结果和拟定的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由每组选出代表阐述各自原观点。

第三步,进入交流讨论期,主要是教师查漏补缺,讲解一些共同的难点和重点,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一阶段特点是教师点评为辅。尽可能开展讨论,互相展示操作或交流实验,让学生在思路上能否得到一些启发,看一看其他同学是如何完成该任务的,在方法上和自己有什么不同。这一步骤的特点是集思广益,开拓思路,鼓励创新。在教学节奏上给学生一个放松的时间。学生交流讨论每组读数,教师引导,指出学生在读数和修约规则上存在的问题。

第四步是总结期,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由于教师主要是在方法上进行引导,学生主要时间花在动手摸索上,这就存在学习能力不同的同学,在同一节课内所掌握的知识多少也不同,容易造成学生成绩两极分化和教学知识点的回顾。使学习能力差的同学或操作有疏漏的同学能通过教师的总结和回顾,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全面掌握知识点,达到教师的教学要求。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给出有效数字明确的定

义,总结出科学的修约规则。

三、如何把握教学与任务设计的关系

在设计任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感兴趣的方向来设置任务,同时任务的设计要注意,知识点的系统性、连贯性,布置的任务要遵循循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巩固已学过的内容,又探索新知识,这样逐步提高,并通过一个个任务的完成最终实现总体的教学目标,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因此在教学中要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了解学生,适应学生,贴近学生。

(一)把好任务设计关

“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设计、编排非常关键。首先,“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教师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体学习目标,如分析结果的处理。

第二,“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不同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与特点,做

到因材施教。

第三,“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掌握分析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

第四,以“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在传统的教法中,引入有关概念时,往往是按“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的顺序。在分析化学教学中引入新概念新知识时,应以学生的认识规律为依据,以“布置任务→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归纳结论”的顺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

(二)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

角色转换有两重含义:一是以讲授,灌输转变为组织引导二是从讲台上讲解转变为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讨论共同学习任务趋动的一个很重要特点就是学生自己在完成任务的这个目标的驱动下,自己去探索学习从而达到技能培养这个目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任务的提出者,学生实践任务的指导者,学生是完成任务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将学生组织起来,引导学生自学,互相帮助,努力探索。教师表面上是个“旁观者”,其实是个“导演”。

(三)重视任务完成以后的评价

对学生是否完成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熟练应用,评价学生自立学习的能力,对于分析化学常用的评价法,有观察和测定结果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完成任务活动中的发言,技能、协作等对学生作出评价,在任务的完成阶段,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任务教师在巡视学生完成任务时注意。观察学生在遇到困难是时,是否主动查找课本的相关内容?学生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他们是否会互相交流,讨论问题的解决信息途径。测定结果的评价,能评价学生应用知识操作时出现问题能否正确判断,分析原因,常用的评价的方式有个人自评,组内互评,教师点评,个人自评的优点,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组内互评的优点是体现了成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组间互评的优点,是让学生学会欣赏别人和评价别人,使得各组之间在协作中有竞争,在竞争中有协作。教师点证,优点是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可以将任务完成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来。

第三篇: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究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究

“任务驱动”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从学习者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学习方法,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尤其适用于学习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任务驱动”教学使学习目标十分明确,适合学生特点,使教与学生动有趣、易于接受。“任务驱动”的特点之一就是围绕任务展开教学,因此任务的设计、编写非常重要,既要注重方法和知识体系,还要想到融进信息技术的文化性、综合性,渗透其他学科知识。本文将重点就“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谈几点看法。

一、精心设计任务

1.趣味性与成就感的统一

爱迪生曾说过“兴趣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任务的设计要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出发点,以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主观愿望,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最终目标。其出发点、主观愿望和最终目标是相互制约的统一体,任何一个环节的差错都会使课堂教学失败。

下面以讲解《信息技术》高中第二册的《优美动听的声音》一节为例。用cooledit软件进行一句话的录制,然后通过改变采样频率的方法得到不同的音质,通过不同的播放频率得到不同的声音(男声变女声)。首先使学生有较高的兴趣并产生探究的愿望,然后让学生自己看书理解“声音的数字化”小知识。最后让学生用“录音机”录制一段声音并试听,并通过改变录音音量和效果来试验,并将自己理想的作品保存下来,老师可以播放学生的作品以示鼓励,从而在有趣的试验中完成教学任务。

2.完全感与探究欲的结合

信息技术课的操作课时占总课时的70%,可以说操作课上好了,信息技术课的任务也就完成了。但由于学生操作时有一个熟悉的过程,操作中难免会出现误操作,对系统的损坏在所难免。教师要让学生放开手脚去实践,不怕失败,虽然会给维护教师增添工作量,但教师也不能因小失大。教师在强调尽量不出现误操作的情况下,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出现问题也不要一味地批评,应就问题的出现加以引导并给予鼓励,不要怕出现问题而责难学生,使学生失去探究的欲望,而减少创新能力锻炼的机会。因此操作任务的设计应多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操作问题,尽量在操作前给予提示,以节约学生对细小问题的探究时间,将主题集中在设计好的几个任务上,提高课堂的效率。

如在讲到MIDI知识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同一段音乐用MIDI播放,然后用录音机进行线路录音成WAV格式,以对比的方法看两种声音的容量大小,以加深学生对MIDI音乐的印象。在此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有许多:如没有改变录音的音源,录不到声音,没有改变“录音机”缺省的60秒录音时间使时间不够长等问题。因此要预先给予提示,并指导操作,并可以通过Wingroov等软件让学生体会Midi音乐的多乐器特点,并给学生出一道有一定难度的题:改编一首现存的Midi音乐成自己的乐曲。

3.灵活性与具体性的关系

任务的设计本身不可能考虑得十全十美,况且信息技术以操作为基础,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固化所有步骤,任务的完成是以结果为目标,中间过程应允许学生出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所以在设计任务时的操作不应作为重点,给予提示即可。但在关键的步骤上必须加以强调,特别是特定的操作、不可回避的步骤一定要给出,否则学生不能达到目的,往往会产生畏难的心理,对任务的完成产生负面影响。

二、合理组织课堂

根据任务设计合理组织课堂,是完成任务的关键。实施课堂教学,分五个步骤:

1.任务的提出:设定课题、提出要求、明确目标。“任务”的展示千万不能泛泛而谈、含糊不清,应落到具体的某一点上。有的老师在设计任务时,认为就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其实不然,任务应有它的可行性,操作性,且有大有小,有的任务可能只有一步,而有的任务可能要结合前面已经完成的任务进行,所以应避免流于形式,走传统授课的老路。

2.教师引导:进行重点、难点分析,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指引完成任务的途径。

任务设计中已经考虑过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所以上课操作前应针对重点、难点进行必要的分析,提供“暗箱”式的思路,给予达到的途径引导。学生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遇到任务往往有一个时间差,对任务的理解也有一个过程,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使学生完成任务而少走弯路,进行必要的暗示还是需要的。但应以“暗箱”式给出,即只给出首尾而忽略中间,千万不可固化步骤,以禁固学生的思维。

3.学研结合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必要而充分的条件,引导学生学、练、研相结合,探索知识规律和奥秘、寻求获取知识、掌握科学规律的方法。

没有必要的条件(比如学生需要的硬件条件和软件环境),学生是没有办法完成任务的操作。如果学生有心进行的尝试性操作,教师必须给予充分的肯定,当时确实没有条件的情况下应给予鼓励,并在日后满足其条件。比如学生想自己看相关的讲解光盘时,我们不要替代讲解,可以通过虚拟光驱等形式在网络教室中给出,让学生随时可以找到“老师”。

4.检验与评价

任务的完成好坏也要在任务设计中予以考虑,这样在实际操作中进行检验与评价时就不会出现自己预想不到的结果,以免仓促之间没法解释或离题太远。当然原则上检验与评价以鼓励为主,可以这样说,学生做的永远是对的,问题出在教师的引导上,这样我们就容易理解了。

5.扩展和细化

任务的完成不等于学习的结束,对于学生来说,求知欲的强弱与教师的引导有很大的关系。学生的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任务的设计是有弹性的,那么完成的好坏也是有差距的,所以“不能让学生吃得太饱,也不能让其饿着”,这就是教学过程结束前对任务的扩展和细化,即对完成得好的学生应提出扩展的意见,对有难度的学生应给出细化的要求。如在讲到多媒体录音一节时,完成既定的任务后可以加上一句话“会录音了的同学可以考虑将VCD上的声音录下来,还不太会的同学可以参考‘录音机’的使用学会给已录的声音配上更好的效果”。

三、课外任务的设计原则

信息技术课外不是没有作业,而是任务可能比任何学科都多,但不能以传统的形式给出。我们知道,素质教育以先进的现代技术和理念为基础,信息的获取与整理是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已经被国家教育机构所重视。因此如何让学生在课余也能用到信息技术的原理和手段来获取知识和能力本身就是“任务驱动”教学的延伸。在设计课外任务时的原则应以应用为主,通过应用来达到巩固和创新的目的。这里所说的应用不只是信息技术书本上的东西,而是比较全面、比较广阔的范围内对新知识和技能的获取与实践。

总之,“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结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除了具有辅导者、引导者的身份外,不具备其他任何权威。这一模式的远景将是非常美好的:即将来的教师可能完成其历史的使命、退出历史舞台,学生将可能通过计算机网络随时获取帮助、并随时成为“教师”,这种电子学习的方式已经为思科等国际性大公司所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应用到学生、应用到教室相信只是一个时间性的问题,它将完全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使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实处,让每个学习者将学习当作一种终身享受。

第四篇:基于任务驱动式教学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是什么出版社的初中《信息技术》第*章第*节的内容。本教材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目标。

本节所讲学的是**是**制作过程的重要内容,主要学习**的灵活应用,它不仅是对上一节课学习内容的深入,也为下一节***学习内容做铺垫,是知识储备的关键点,起到承前启下的作用。

教学对象分析:

心理方面:初一年级的学生有特定的心理特征:好玩、好问、好奇,同时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可能有差距,对教学效果有影响,所以考虑适当的分层教学。

初二的学生对于***的兴趣比较浓厚,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模仿接受能力强,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但是青少年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多操作,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内容方面:第一节课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本节是上网学习的第一节课,学生基本没有***的知识储备。

第二节: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于**已经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有了一定的经验),对于多媒体作品的制作规划有了一个理性的认识,对于素村准备方面也能熟练完成,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熟悉了**编辑环境,掌握了**、**的操作,这节课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上手)。更可贵的是同学们对于这一部分的内容----“西部”这神秘的地方很感兴趣,这也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任务提供了一个前提。

但是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教学中我适当地采取分层教学,(任务设置方面有层级)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我将放手让他们自学,而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让他们在同学和老师的引导、示范讲解下完成任务。

学生通过前面各章节内容的学习,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信息的处理技术有了一定的使用经验,掌握了一些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等方面实际处理能力,特别是通过对Internet相关知识的介绍及大量网站的浏览,对网页内容、结构、效果等设计的优劣都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并且有了一定的分析、评判的能力,基本上完成了知识和能力的积累。

学生学习EXCEL没多久,对于该软件的一些功能还不是很了解。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物质条件等方面比较欠缺,因而学习这节内容相对来说,有点困难。多数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有一定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研究,但在合作交流意识方面,发展不够均衡,有待加强.基于以上分析,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与互相协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研究,并最终学会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练使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动脑思考、交流与实践的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 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的**(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根据“学着做”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能力)

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与表达的过程中的,掌握信息技术问题的解决办法。

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分组协作设置有个性的动画效果,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课程的学习,体验信息技术给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娱乐等诸方面带来的影响,由此培养使用信息技术的兴趣,陶冶信息素养,并在这个过程中会,培养他们多种能力、个性情感的和谐发展。

信息技术意识,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养成负责、健康、安全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通过让学生体验成功,享受发现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自信心。大胆演示、展示作品,培养学生自我表现的能力;通过对幻灯片动画效果的合理、灵活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信息素养。

通过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资源和手段:带多媒体系统的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根据本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在学生学习的过程我给出一些有针对性的任务,学生在思考、分析、完成的过程中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分层教学由于学生的差别比较大,如果每节课限定一样的学习内容,有些基础好的同学会对这节课不感兴趣,这时在教学设计要设计中要设计一些难度大的任务让他们去完成。

教学准备:预先分组,并确定组长

将相关的资料、素材存放在学生的D盘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旧知导入。教师以复习、提问等教学活动导入新课,温故是手段,导入新课才是目的。原有的学习知识解决问题有困难,或者难以解决问题,所以,需要学习新知。

(2)设疑导入。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催化剂”。善导的教师常常在章节的开始,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发人深思的问题,引导学生会议、联想,并渗透本节课的研究主题。***是如何实现的呢。

(3)事例、故事导入。符合学生的好奇心理,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

2、任务驱动,层层深入(评价)(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解决重难点)

任务一:(自主探究)任务二:(协作学习)任务三:(开放、体现创新性)

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帮助者、指导者,注意观察学生,随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多给学生以启发和思维指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大胆地去设想,完成任务。

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进行知识和技能教学目标教学,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零散的,需要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本节课所遇到的问题,通过交流总结提出完整的、可行的解决方案。随着任务的完成,学生掌握了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3、课堂练习,巩固创新

4、归纳总结,促进迁移

将这节课的知识点串一下。

注意知识的总结。学生在上机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是操作中经常遇到,而书上没有讲的,这就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总结和讲解。对于知识点钟容易忽略的错误要反复强调。

任务驱动式教学

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以富有真实性的任务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好奇心,并且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在一个典型的信息“任务”情境下,开展协作学习活动,教师引导帮助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任务。在教学工作中,任务驱动式教学能让学生思维“动”起来,乐于学习,进而创造性地学习。

任务驱动教学法执行过程:(1)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是学生在与相识情况基本一致的情况或者相类似的情境中学习,与当前的教学目标有关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情境,使得学习直观、形象化。

(2)分析、明确任务

在创设的情境下,教师指导学生进一步分析(与当前学习目标相关的)的任务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是学生面临一个具体的需要立即解决的现实任务。(3)引导协作完成任务

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知识帮助者、指导者,注意观察学生,随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多给学生以启发和思维指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大胆地去设想,完成任务。

随着任务的完成,学生掌握了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4)总结和评价任务

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进行知识和技能教学目标教学,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零散的,需要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本节课所遇到的问题,通过交流总结提出完整的、可行的解决方案。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并不是简单地为了使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本身,更重要是要让学生看到实用价值和利用信息技术科学性地解决问题的方便之处。将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作为教学任务来完成,进而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作精神。关键在于任务的设置。

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头脑中构思,在作品中体现,所以,老师应注意安排学生创造性地完成作品来达到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信息技术研究的一个热点。

任务的设计很重要,一般一节课有三个任务。任务贯穿学习的始终。

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在这堂课中,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思考、分析、完成。在教师的演示操作过程中,也只是点到为止,给学生留下很大的操作空间。由学生被动听,而变为主动完成任务的过程。

让学生根据“学着做”自主学习,在学生学习的过程我给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作为导线,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将学生操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来共同探讨,让学生在探究与实践中解决问题。对于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自定义动画灵活、合理的运用,我通过展示优秀作品,让学生评析它为什么好,好在什么地方,使学生在评价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以任务驱动,小组合作交流探究为主要活动方式,在分组过程中强调优势互补的合作方式。由于目前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融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完成本节的活动任务,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有意识地实行强弱结合的分组方式,帮助每一位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从而得到均衡的发展,这方面的操作技能不再成为今后学习和进步的障碍。

我将采取类似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我之所以称之为类似任务驱动,是因为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完全放开由学生独立完成。而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的练习思考共同完成的,因为从现在学生的原由水平来说,独立完成新任务的能力比较薄弱,虽然也存在部分学生素质比较好,动手能力较强,但由于有大部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比较差,再加上物质环境的限制,学生的动手能力可想而知。因此教师的讲解及引导也占比较重要的地位。

〖学法〗:相互讨论,小组合作、教师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一个个小任务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逐步完成,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依据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具有很强操作实践性,其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以典型的“任务”(符合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我认为本课时也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强化“实践出真知”的科学思想。在学生完成各个阶段的任务时,我作为一个帮助者和引导者,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观察学生,随时调控课堂气氛,不断的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本课时中我采用了观察发现法,鼓励学生养成多观察多思考的习惯。

再结束本课时的内容特点:操作技能性的知识点比较多,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与同伴合作学习的模式。让学生在“做”中感受和同伴们一起学会操作的成就感。本节课的性质是操作活动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时间的分配:45分钟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活动时间为占70%以上;教师主导者,占用时间不得超出30%。

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结合《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根据本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任务驱动”法组织教学,学生带着任务学习有助于理解和掌握知识。任务的完成就标志着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学生也能体会到任务完成后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

小组协作学习中,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其他成员共享,甚至可以是其他组或全班同学。

学生在协作学习活动过程中,有益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

协作学习模式包括:合作学习。多个协作者共同完成任务,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协作者之间相配合、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或者根据任务性质进行分工协作。不同协作者对任务的理解及其观点不完全一样,各个观点之间可以相互补充,从而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

课程导入

《在WORD文档中插入图片》说课稿—89页

首先,我播放了前几年前的奥运会录像片段,同学们看到赛场上运动员飒爽的英姿,场下啦啦队摇旗呐喊的情景,一定会无比激动,此时,问道:“多么精彩的场景,同学们想不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运动会,让更多的人受到运动会顽强拼搏精神的鼓舞呢?那么,今天我想请大家当一回设计师,用我们所学的WORD软件为运动会设计一份宣传单,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体育活动的魅力!好不好?”同学们的激情一下了被调动起来,使新知识的学习成了学生内心的需要,从而使这节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查找资源——浏览“资源管理器”说课—95页

用多媒体进行情景设计,生动、直观的情景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想学。例如;在本课教学一开始展示生动、有趣、好看的图片、动画、好听的音乐。存放在某一个盘符下,(放在隐蔽的地方)让学生想办法去找到,去打开。学生非常感兴趣,但又找不到。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特别想学“资源管理器”的使用方法——导入本课的主题。

教师活动:同学们平时经常去图书馆,现在如果你去担任管理人员,你是如何整理图书来方便同学们借阅?

学生活动:学生写出整理的分类方案,并互相交流和弥补方案的不足。

教师总结:演示一个学生分类方案,指出分类的好处。那么我们计算机中有成千上万个文件,我们为了使用方便,也必须对文件进行分类存放,今天就来学习----------如何建立素材资料库。

为日记做个封面—在文档中插入艺术字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兴奋剂。首先我拿出两张设计好的黑板报挂图让学生做比较,一张是用普通的字体做出来的,另一张是插入了艺术字和图片后做出来的,然后让学生比较两张图片的效果。借此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然后利用课件展示两幅漂亮的封面,让同学们获得感知,紧接着教导学生,只要认真学好这一课,你也可以设计出这样精美的版面,成为小设计师,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导层的使用》说课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可见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有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因此,我采用《美丽的神话》这首音乐动画作为导入,同时指出画面中那翩翩飞舞的蝴蝶,它的运动与前面所制作的物体运动有所不同,是沿任意路径运动的,从而引出课题——引导层的使用。《运筹帷幄》说课稿

假设,你是学校的校长。清明时节,春暖花开,是踏青的好时间。你准备让你们学校的学生出去春游。为了节省学校的开支,只能去一个地方。作为校长的你,想尽可能的让大家自己作主人,去自己最想去的地方春游。你会怎么做?假设,你是一位教育家,你想了解一下我们学校的同学在网络世界里在做些什么?你又会怎么做?

设计意图:创设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

(重点:使用公式和函数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难点:通过对统计信息的分析,得出结论并培养学生良好的上网习惯。)

局域网技术

教师展示一组秦始皇兵马俑的精美图片,学生产生很浓烈的学习兴趣。在学生有了浓烈的兴趣后,教师马上提出“大家不离开座位可不可以欣赏教师机上的图片呢?”,从而顺理成章地让同学们结识“网上邻居”。

导入都以问题结束,开始新的学习内容。原有的方法无法解决,所以,学习新知。

生活中,***(这节课学习内容的成品)很美,是如何实现的。

不要浪费太长时间,虽然是创作性的内容,要让收益最大化。

教学过程

《在WORD文档中插入图片》

最后,我会说:“今天已经成功地为此次奥运会设计了宣传单,但还不够完美,如艺术字的使用,背景的设置等,这些知识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学习。”给学生造成学习的期待心理,激发他们下阶段的学习热情。

《第6课图表的生成、修饰及调整》

有评价的环节

第五篇: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结题总结

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结题总结

摘 要:

目前信息技术课程已在中小学得到普及,多媒体网络教育技术的应用大力推动着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不断改革,也为本课题的提出奠定了有利的基础。本课题针对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式和教育的效果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并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进行研究,总结出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五大功能和三大作用: 五大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设“以人为本,快乐学习”的学习环境 课堂教学“任务”的共享功能 三大作用:提高学生全面素质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任务驱动

专业课

项目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科技化、信息化、全球化,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各个国家在发展道路上竞相展开各个领域的竞争,而归根到底是人才方面的竞争。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如此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当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象使用书、纸一样方便时,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这便是我们为之研究、探索、实践的问题。

在教育现代化的大潮中,由于信息技术课(计算机专业相关课程)本身的特殊性,如何开展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的教学是每一个信息技术课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针对目前信息技术教育还没有既定的模式,教师要确保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应有的作用,就必须自己设计教学模式,这对比较年轻的计算机教师队伍来说存在不少困难。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开发智力、受人以渔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素质”教育。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不是片面追求“学而致用”的职业培训,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包括职业能力的提高。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计算机课程是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同时计算机知识内容更新换代很快,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思想。

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指导计算机教学,就会发现“任务驱动” 教学法很适合。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开展开展学习活动,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按照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信息技术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好信息技术课的信心。因此课题组尝试采用“任务驱动”模式开展课堂教学,并制定以下课题研究目标:

1、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素养和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应用技能,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网络公德,养成养成文明上网的好习惯。同时,培养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挥自身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科知识的内涵和外延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从而真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使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2、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提高教育改革的科研水平。

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培养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掌握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最先进的理念和方法。从而真正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实施者、推动者和创造者。

3、探索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新模式。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目前,大多数教育工作都是在摸索中总结提高。我们试图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出计算机类课程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为推进信息技术教学改革进行一定的理论研究。

4、构建新型的办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加强“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推广,引入“教学工厂”的办学理念,打破传统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将以“能力培养”和“职业能力”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新亮点。

5、带动相关专业教学模式的转变,全面提高学校教育的信息化水平。通过课题研究,让参与研究的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成为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有力推动者,成为新型办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的传播者,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学校教育的信息化水平。

四、课题研究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第一、“任务”的设计是关键,要体现层次感

信息技术课的操作课时占总课时的70%左右,可以说实践课上好了,信息技术课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因此操作任务的设计应多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操作问题,尽量在操作前给予提示,以节约学生对细小问题的探究时间,将主题集中在设计好的几个任务上,以提高课堂的效率。根据任务设计合理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是完成任务的关键。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课堂教学一般可分以下几步走:

1、设定课题、提出要求、明确目标,创设情境。

这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第一步,是基础的一步,关键的一步。学生对这节课有无兴趣,能否以“快乐学习”的心态积极主动的完成任务,这一步起着关键作用。

“任务”的展示千万不能泛泛而谈、含糊不清,应落到具体的某一点上。有的老师在设计任务时,认为就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其实不然,任务应有它的可行性,操作性,且有大有小,有的任务可能只有一步,而有的任务可能要结合前面已经完成的任务进行,所以应避免流于形式,走传统授课的老路。

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基础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子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其应知(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了解主要指学生能够记住或重复已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理解指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及操作方法,能用自己的语言或动作进行表述或直接运用;掌握指学生能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去解决和处理新环境下的简单问题。应会(操作)目标一般可以采用初步学会、学会、熟练三个层次。初步学会指学生能进行基本的上机操作;学会指学生能进行连续的、差错较少的上机操作;熟练指学生能进行效率较高的、发现问题并能立即自我纠正的操作。

总之,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同时要体现“任务”的层次感,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

2、分析任务,进行重点、难点分析,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

在任务确定之后,为了能让学生发现完成任务所用的知识点,找到完成任务的突破口。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分析任务,整理出任务中所包含的问题,并利用所学的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然而,任务给出之后,不能老是由教师来分析任务,对于低年级的初学者,首先是带着同学一起分析任务,发现任务中所包含的问题。然后告诉他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解决这些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后,开始从带着学生分析任务改为引导学生分析任务。找出任务中所含的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经过一个阶段的实践以后就可以开始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任务,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意个别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统一

学生分析完问题后,他们已经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此时他们在“任务”的驱动下会对学习产生很浓的兴趣。在这样的情境下,教师可以依照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年龄等特点,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指导他们就学习方法、操作技巧进行介绍、交流、讨论,认识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样不仅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把协作学习和个别学习环境下学生个体间的竞争关系转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把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向或双向交流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们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增长知识技能,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

4、注意信息反馈,对任务进行扩展和细化 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总会遇到一些困难,甚至走入知识的误区。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时要注意观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他们走上求知的正轨。

任务的完成不等于学习的结束,对于学生来说,求知欲的强弱与教师的引导有很大的关系。学生的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任务的设计是有弹性的,那么完成的好坏也是有差距的,所以“不能让学生吃得太饱,也不能让其饿着”,这就是教学过程结束前对任务的扩展和细化。第二、“任务”要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完成

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以“学”为“主”,同时积极为学生营造愉悦的协作学习环境。把学生学习形式通过三种组织方式来完成:一是竞争性组织结构,学习者之间的关系互相对立;二是个别化组织结构,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是互相独立的;三是协作组织结构。学生之间协同工作并共同分享学习目标。通过竞争、辩论、合作、问题解决、伙伴、设计、角色扮演来达到协作学习的目的,让学生充分投入到学习的氛围中。

当学生经过探索找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应把他们的成果和经验分享给整个学习团队,同时表扬他们的优点,推广他们的经验。同时把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找出来共同探讨解决的方法。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我们应该只记优点。我认为能够完成任务就是成功,就应该给予表扬。尽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压力,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乐趣中成长。第三、注意项目(任务)库的积累和共享

课题组设立知识库,项目(任务)案例成果归学校,建立学校电子学习(e-learnning)平台,并分享给全校师生,服务于更多的教学活动。

五、课题实施的过程

1、课题实施步骤

准备阶段(2003年3月——2003年7月)(1)确定课题组人员。

(2)查阅教学、教改及科研实验的资料,申请本课题市级立项,制订课题研究方案。

(3)课题组成员了解“任务驱动”教学法研究的发展动态,加强“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论学生。

实施阶段(2003年9月——2005年11月):深入地开展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研究,继续加强理论学习,研究“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发展方向,培养优秀实验教师,设计并展示优秀课例,参加各级基本功竞赛。同时,加强学生技能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实验资料汇总(2005年12月):系列论文、优秀教案集、案例集,学生技能竞赛、小论文、结题展示课、实验报告等。

总结阶段(2006年2月——2006年5月):拿出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的研究成果。实验教师进一步完善、总结,撰写本课题实验报告、经验总结、论文等,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做好成果的总结、应用、推广工作。

2、课题实施策略

(1)理论学习。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相关理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 动性。

(2)专业培训。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争取更多的课题组成员参加省级及境外专业培训。(3)课堂实践。课题组成员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实践“任务驱动”教学法,并定期进行公开教学研究活动。

(4)阶段总结。本课题组定期进行课题研讨活动,不断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改进实施方案。

六、课题研究的结论

本课题针对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式和教育的效果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并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进行研究,总结出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五大功能和三大作用:

五大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设“以人为本,快乐学习”的学习环境。课堂教学“任务”的共享功能。三大作用:提高了学生全面素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七、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1、学生受益。

(1)使学生更易掌握教学内容。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是围绕如何完成这个具体的任务进行。教师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更容易掌握学习内容。(2)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得到了提高。采用“任务驱动” 教学模式,一节课就是一个具体任务,学生的听课是围绕着“任务”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有的可以通过阅读教材、参考书解决,有的可以同学间相互交流、讨论,有的则需要教师加以点拨指导。这样的教学,完全打破了“教师一言谈”的局面,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以往“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

(3)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得到了提高。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围绕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进行的,这个具体任务将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这使得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是学习教学内容的过程,也是综合应用教学内容的过程。这样就把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应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由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任务”可以进行扩展,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这样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有利于学生举一反

三、灵活变化、自由发挥,不断创新,在学习中展示自己的才华。

(4)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创新意识也不断增强。

“任务驱动”教学法所倡导的“快乐学习”的教学情境,营造了健康优雅的校园学习氛围。在营造优美、自然、和谐的校园学习环境,发扬群体协作精神,强调“无界化”意识和“先驱”精神,力求精益求精,灵活应变,注重专能开发和自我提升的同时,提倡社会服务意识,激励师生敢于开拓、善于应变的创新精神。

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完善和有效的学习的平台,力求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一个个真实的模仿企业项目开发的“任务”中,教师不断地引导学生大胆创新,开放思维,努力寻求更好的方法,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与此同时,在项目(任务)的开发中,学生学会在一起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发挥众人的智慧,取得最后的成果,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意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团队协作精神。(5)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了提高

通过课题研究,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职业能力得到了提高。因而使得我校在各级计算机应用技能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①“2005年苏州市职业院校学生计算机绘制机械图样竞赛”团体一等奖。

②黄浩同学在“2005年苏州市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技能竞赛”中获“网页设计”项目二等奖。

③许鸿杰同学在“2005年苏州市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技能竞赛”中获“汉字录入”项目二等奖。

④邹志成同学在“2005年苏州市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技能竞赛”中获“应用程序设计”项目三等奖。

⑤黄浩同学在“2005年清华同方杯常熟市职业学校计算机技能竞赛”中获“网页设计组”一等奖。

⑥邓俊同学在“2005年清华同方杯常熟市职业学校计算机技能竞赛”中获“网页设计组”二等奖。

2.教师受益。

(1)教育理念得到提升

我们一大批教师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是指导者,也是参与者。他们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花了大量的心血设计“任务”,规划“项目”,积累了不少经验,有效提高了自身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能力。通过课题研究,教师们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和教育观,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掌握了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最先进理念和方法。从而真正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实施者、推动者和创造者。(2)教育科研能力不断提高近几年,苏州市教研室多次在我校举行计算机教学公开课活动,得到了与会老师和主管部门的一致好评,对我市的计算机教学研究活动起到了推动作用。全体课题组的教师每年都会在校内开研讨性的公开课,互相研讨交流,形成了良好的教风。为进一步提高课题组研究人员的科研理论水平,学校也为我们课题组开绿灯,在2003—2005年间,课题组研究人员多次被派往高校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四新培训”及专业骨干教师的“境外培训”。通过专业培训,为课题组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成功的教学经验,在课题研究中不断实践、总结、升华。并创新地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教学工厂”的办学理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我们的课题研究围绕着学校教育改革的“大课题”不断深入,不断发展。在课题研究活动的带动下,课题组成员的多篇论文在各级各类教育和教学论文评比中获奖,还有多篇文章在校内交流。(3)业务素质再上一个新台阶

通过课题研究活动,促进了我校计算机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特别是任小立老师脱颖而出,多次开设苏州市级、常熟市级公开课,受到了一致好评,在2005年常熟市计算机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获得一等奖。2005年12月参加苏州市计算机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又获得一等奖。

3.学校受益。通过课题研究,一大批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的专业业务素质得到了提高。课题组成员的不懈努力,为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顺利通过省示范专业的验收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也为学校师资力量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平台。在本课题的实施研究过程中,学校领导也高度重视,本课题已逐步渗入到“教学工厂”办学理念之中,成为实施“教学工厂” 办学理念的一个子课题,为达到将实际企业环境引入到教学环境之中,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做了铺垫和前期准备工作。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很强的职业能力,近几年来,我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应届毕业生供不应求。学校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学校的发展呈现勃勃生机。

八、有待进一步深入研讨的问题。

1、理念更新的问题

任何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要发展,必须要经过大量的实践,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提炼,要坚定不移地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教育理论界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理论和模式还没有定论,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模式,必然会给研究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任务驱动”教学理念能否被大多数人接受,能否大范围推广应用,并积极实践也需要一定的过程,还需要后续课题的不断研究和探索。

2、探索“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教学工厂”办学模式的整合。“任务驱动”教学法不仅适用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同样适用于操作性强的技能型学科。

3、教学项目成果的知识产权问题 学校设立教学项目知识库(AES),教学项目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学校,并以电子学习(e-learnning)平台的形式分享给全校师生,以服务于更多的教学项目开发过程。

下载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论文 对“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任务”设计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论文 对“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任务”设计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走进信息技术课堂

    让“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走进信息技术课堂 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出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提出任务,学生围绕任务展开学习,并在完成任务......

    让任务驱动法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学习心得体会 滨海县八巨初级中学 周月岭 学习是人不断进步的前提。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在这次“一师一优课、一课......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框架构建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框架构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建筑企业岗位要求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中职学校毕业生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究12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优势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的显著特点是应用性和操作性强,与实践联系密切,非常适合“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建立在构建主义教学......

    [信息技术论文]浅谈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教学模式

    浅谈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教学模式 【内容摘要】:社会已迈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为造就国家需要的大批信息技术人才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学科近几年已......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设计

    在日常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我经常使用的一个方法就是“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也就是学生按照教师、教材提出的某些要求或自己的某些需要而去完成某项工作。对于教师来说,“......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5篇)

    内容摘要:【摘要】 本文论述了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在初中信息课中的应用。 【关键词】建构主义,任务驱动,自主探索,协作学习。本文论述了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

    我对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型教学的理解5篇

    我对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型教学的理解 民族学校教师 姚建国 一、引言 “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已逐渐被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熟知与接受。但究竟什么是“任务驱动”,“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