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窦桂梅好课观摩汇报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教学团队好课堂观摩活动”学习心得
XX小学 XXX 我于3月28日至29日开始了哈市两天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教学团队好课堂观摩活动”的现场听课。活动安排紧凑,共计聆听了六节示范课,四节说课和两个讲座。
六节课中没有一节是我们教科版的。没有一节熟悉的课,但教学思想是相同的、是先进的。下面简单谈一下我的收获。
一、低年级识字写字功夫扎实,强调归类识记生字,随文识字分组识字。
清华附小王艳老师的《狮子和兔子》体现音近字归类识记。如“脾和疲”(课件)师:孩子们,你们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学生发言:“脾是身体的器官,疲是身体疲倦了,累了。”这样把他们放在一起通过区别字义,来记住他们。再如,偏旁部首归类识记。如都含有相同部首“交”字的字:校、饺、绞。把它们放在一起帮助学生编记顺口溜来识记。有木校园绿,有食吃饺子,有丝能绞住。清华附小沈美老师的《丁丁咚咚学识字》一课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共同认识学习表示头部的生字,(课件:额、颊、眉、鼻、齿)通过观察、讲解、分类、组词等步骤识记扩展加深。这里又一次体现了清华附小的归类识记的主题思想。教师:请给头部五个字分组。因为前面教师运用字理识字法已经给学生播放了“眉、鼻、齿”的象形字演化过程。所以学生经过讨论很快分出两组:(课件:额、颊(形声字)眉、鼻、齿(象形字))的确,通过分类,加深学生的记忆。接下来,用同样的方法识记表示身体各部分名称的汉子。他们不再用加一加,减一减,换偏旁的方法。后面清华附小CBD校区执行校长李怀源 也提倡摒弃上述方法。他说为什么隔一段时间一听写,百分之七八十的都忘掉了,这几种方法干扰学生记忆我不知道是否可取,但教无定法,我们可以试试他们的方法。再有识字写字课上写字姿势的顺口溜教师每节课都要重复(课件):拇指食指捏着,三指四指托着,笔尖向前斜着,笔杆向后躺着。一尺一拳一寸记着。头正身直脚放平。教师范写后最后展示评价“共学单”上的学生的书写情况。说到“共学单”,要提提清华附小的“教学前测”这有些像翻转课堂的课前任务,要求学生完成教师提前发放的“预学单”。教师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重点。
二、李怀源校长(齐鲁名师)题为《从设计教到设计学》强调了单元整体构建。思想新,理论前沿。
为什么把讲座录下来而没有录课堂教学,我是这样想的,是因为一堂课闹闹哄哄即便是看了,也就忘了,因为我们每人不可能每日讲一样的课,况且对于名师我们也不是能模仿来的。而理论的东西我们可以慢慢品味吸收,逐渐内化实践为自己的东西。
三、中高段阅读教学,体现拓展阅读和群文阅读。
中高段的阅读教学走向要从窦桂梅老师的课堂说起。窦桂梅给五年级学生所讲内容是图文结合的绘本,类似于连环画。这是清华附小的一个特色。韩冬最后一节也为四年级学生讲了题为《神奇飞书》的绘本,尽管这位男青年教师嗓音磁性、素养上乘,也或许是绘本内容的原因但他讲的绘本与窦桂梅的没法比。何秀华老师为四年级学生讲的《瑞雪图》,把《瑞雪图》与《草原》一起进行共性阅读。传递了群文阅读思想,(连接视频)经纬小学徐岩为五年级学生讲的《我和祖父的花园》一课教学中联系作家萧红的生活,联系作家的作品阅读,最后激发学生阅读萧红 作品《呼兰河传》,传递了拓展阅读思想。(视频连接)
什么样的文本要还它什么样的味道,不能只读故事情节,而应该读出语言味道。这是窦桂梅一直强调的。她的课无时无刻不让我感受激情、睿智、和爽朗的个性。课堂时时传来她爽朗的大笑,那样温暖,那样亲切。
下面重点谈谈听窦桂梅的课堂教学之感受:
1、窦老师的循循善诱令人佩服。
我清楚记得有这样一个细节:绘本的主人公贝琳达的读音,有孩子读得很直白,老师示范音:“贝琳达”你听出什么味道?学生:感觉她很美丽,很可爱。“对呀”她是跳芭蕾的,多优雅呀!现在你读一读,我不逼你。孩子很优雅地读出“贝琳达”,全场哗笑。
2、鼓励、表扬、激励充满课堂。
课堂上,在短暂的时间内她能记住所有孩子提出的问题。她让孩子观察、发现,从图画细节中找到有价值的问题,并从孩子语言中板书重要词语。并及时引导,联系生活来帮助孩子深入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她层层深入,一切顺理成章。整个课堂孩子发言积极踊跃。教师只是鼓励表扬,不时地激励学生:掌声为你响起。竖起大拇指:老师为你点赞!说到点赞,这里有必要介绍清华附小的手势文化。(有问题、引起注意、上卫生间)
3、精湛的文化底蕴是值得我们学习但又不是一朝一夕能学得来的。都说她博学多才,本节课我真正领略到了。因为这是一篇励志的绘本故事,其中一个环节,由于贝琳达的执着。她用大脚丫跳的芭蕾惊呆了曾经否定她的评委。教师:此刻,如果你是音乐家,给贝琳达配一首 怎样的音乐符合她此时的心境?
学生:《天鹅之死》。师:这首曲子太沉重生:《命运交响曲》(此处我们也领略到哈尔滨市经纬小学学生的广泛知识面,他们不但能选出曲目,还能说出曲目作者)师:这首曲子又太过凝重。大家知道吗首曲子最初是为拿破仑创作的。这样一首送给叱诧风云的军事家的曲子配给跳芭蕾的小女孩不合适吧。这完全是课堂生成,足可见窦桂梅名师知识的广博。随即教师选取一首与文本基调相符的圆舞曲,与学生一起优雅的舞蹈。据了解,她热别爱读书。并且曾经主修音乐,这些知识都是她平日的积累。一点点,一处处,都让我折服。望尘莫及!这就是大师,这就是一位由中师毕业而成长为全国名家的大师。
窦桂梅老师的课堂突显了学科的整合,在绘本教学中,不时地让学生观察发现图画颜色的变化,让学生思考作者采用不同色彩基调是表现什么情感变化。整合了音乐美术学科于语文教学之中。用语文教,并超越了语文。更突显了拓展阅读。总之,这是一节情趣盎然的课,是一节充满语文味,带着语文的温度的课,也是一节引发我们思考的人生课堂。
总之,我不虚此行,亲自聆听了全国名师窦桂梅教学团队现场精彩的课堂。赞叹之余,不禁深思:名师们为什么会有如此的魅力?这样的功底岂是一日可为?她们的才情,她们对教育的执着,或许我们永远赶超不上她,但我愿意学习她而改变自己。
第二篇:窦桂梅团队教学观摩活动 汇报交流材料
“窦桂梅团队教学观摩活动”汇报交流
2017年5月20日,我在榆林高新一中有幸聆听窦桂梅老师的单篇教学——《阿长与山海经》。作为清华附小的校长、特级教师、全国名师,窦桂梅老师一直坚守在教育第一线,她亲自执教的示范课,她的课堂,一串串妙语连珠的话语,一场场妙趣横生的课堂表演,引得观摩的老师掌声不断。我觉得听窦桂梅老师的课,不仅仅是一节课,更是对语文教学的深度思考。
这次的听课,我的关注点是生成的课堂是什么样子?这是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相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这篇课文是有点难度的,但是在窦老师的带领下,我亲眼看到生成课堂的原形。我感触最深有以下几点:
1、让我震撼的是窦老师充满激情的驾驭课堂,行云流水般带领学生和听课的老师感受到了课堂中成长的乐趣。从某种程度上说,她真正的做以了“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是窦老师富有创意的课堂理念。带领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的走进教材。
2、这节课的课堂设计非常独特,每个环节都紧密相扣,质疑开启本节课,如出示课题时:先板书阿长,然后让学生从文本中快速找出阿长其它的5个称呼都是什么?然后写《山海经》,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出山海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目的,在于训练高段学生快速收集信息的能力。接着又抛出阿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利用小组合作方式进行文本的第二次阅读,然后对关键的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接着进行汇报。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学生的汇报的过程中,老师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点拔,使学生有条理的完成汇报任务,而当学生没有勇气登台时,她富有煽动性的语言,点燃了学生表达的激情。从最初的胆怯羞涩不敢表达,慢慢的主动积极的表达,我的确看到学生在慢慢的成长。但在窦老师循序善诱的引导下,学生的内心求知的小火苗在慢慢的点燃。整个环节围绕“阿长”的故事,找出少年鲁迅对阿长的印象或感受。紧扣文本,提取鲁迅对此印象或感受的依据。学生再次走进文本,窦老师强调的效率,1分钟,30秒钟等这些时间的指令,让我想到了高效的课堂。在学生汇报时,窦老师时而等待,时而善诱,她所有的技巧,仿佛巧夺天工,看出设计好的痕迹,此时,我不得不佩服窦老师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快速的提炼出“切切察察、摆成“大“字、逼吃福橘、买《山海经》、谋害隐鼠等等几件事,然后在相应的事件后面,让学生找到少年鲁迅对阿长的态度:不太佩服、无法想象、不耐烦、敬意、麻烦等。我原以为到这个环节,课堂已进行三分之二,但是没有想到,她在黑板上画一个坐标,坐标点的上方为正(我对阿长的态度喜欢),下方为负(我对阿长的讨厌。让学生通过事件的感知判断鲁迅对阿长的态度,有意思的现象出现了,学生只把买《山海经》这一件事摆在正方,其它的几件事摆在了负方,在这个时侯,窦老师看到后,提出了一个问题:通常情况下,我写人时,都写优点,为什么鲁迅在写阿长时,却写了这么多的缺点呢?(学贵有疑)这些事件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我们应抓住重点事件来讨论?再次利用第二次小组合作学习,围绕(1)逼吃福橘;(2)摆成大字,为什么是无法想像?任选一件事,寻找依据。然后小组分享汇报。此过程通过人物扮演的对话,用情的读对话,引导学生深层次的朗读,在用情的读中品悟阿长在每件事背后真的用意。引导学生欲扬先抑的人物描写方法。
通过这节课的观摩,我发现窦老师在教一篇课文的时侯,不仅仅要找到“这片树叶,这要找到这片树叶所在的枝条及大树,还得去寻找这棵大树所在的森林,这样的教学才会避免支离破碎的分析讲解。或许这就是真正”生成课堂”的魅力!
我感动于窦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她不仅仅是教授单一的语文知识,她更多的是教给学生如何去思考,如何去敬畏与尊重。窦老师允许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从学生的问答中,急中生智生成各种智慧性的回答,但总能回到课的预设中去。这样的课堂,成长的不仅仅是学生,更是授课老师自身的一种成长与飞跃。
我感动于窦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从每一堂教学实录中,我能看出窦老师提倡的是多角度、多元化、创新化的深度解读与挖掘课文;强调的是课堂中师生之间的“深度”对话与互动;注重的是课堂的“文化含量”、“思维含量”和课程资源的整合,力求“为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而这一切都需要教师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支撑的。“教育的理想,在坚持中追寻”、“教育的理想,在思考中前行”。窦桂梅老师渊博的知识广度,根植于教材又超越教材的教学深度,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都将成为指引我前行的力量。
窦老师就这样,一点点激发学生的信心,一点点点燃学生的激情,引着孩子渐入佳境,使课堂高潮迭起,学生萌发出智慧之花,洞开了思维的空间。正如她所说:“课堂要有温度,要像一堂流动的小河。我和学生的生成,我自己是饱满的。我必须要用我的这根火柴,点燃学生,让学生燃起熊熊大火。我加大声音、动作力度,对学生既有力量的抚摩,也有大幅度夸张的表情。我指导、引导、鼓励学生,很爽,很舒服。老师时时有温度,堂堂见温度,才能让孩子有温度。”
最后我想用窦桂梅老师的经典语录做结尾:“让语文有激情,让语文有生命,对待孩子要像对待玫瑰花上的露珠。我是教语文的,我是教人学语文的,我是用语文教人的。”真心去爱每一个孩子,孩子会用自己的方式回馈给老师。
第三篇:课改观摩汇报材料
课改观摩汇报材料
常张寄小现有学生三百余名,十个教学班,教师三十余名。过去的课改工作中我们常张寄小人以满腔的热情扎实钻研,三年的奋斗,三年的坚持,三年的创新,虽然我们并没有走在兄弟校的前沿,但是对我们学校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和突破。在课改工作中我们取得了一些经验,同时也吸取了一定的教训,我们深深明白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就要将课改进行到底。
2011年9月,我们常张寄小注入了一批新鲜的血液,这对于我们教师老龄化的常张寄小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好事。所以今年我们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新教师,要让他们在短时期内接受课改,适应课改,并学会课改。从着手写教案到进课堂,到课后反思,每一位课改先锋都要认真履行“老带新”的职责。同时发挥校内资源的作用,包括网络资源,进行听课、评课、研课活动,力求在培养新教师的同时提升老教师的业务能力。这个学期,我们除了加大课改力度的同时,还要扩大课改范围。实行全校总动员,一二年级也要接触课改,尝试的过程中大胆践行。
另外,今年的特色教育活动也将列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专业化的教师,过硬的基本功,势必要求我们将这项工作要扎实推进,创出常张寄小的特色,走出乡村办学的特色之路。
当然,在工作中我们有斗志的同时也有困难:教室多媒体化仍是一个设想;新教师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特色办学需要的投入的物力一时难以落实等等。
办法总比困难多,迎难而上才是我们寄小人的本色,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常张寄小能迎接更大的挑战,焕发新的光彩。
第四篇:观摩市优课汇报材料
走近综实,落实课堂
——观摩市优课评比体会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首先,感谢领导安排让我于4月15-18日赴济南经七一小观摩了济南市的市优课评比,本次参评的课有30节,其中县区课14节市区课16节,县区和市区分头上课,课上的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精彩纷呈,通过那些课我感受到的是各地区对综合实践的不同理解,各位授课教师的不同风格,可以说是综合实践优质课的一堂盛宴。三天的时间,提升了我对小学综合实践课的再认识,受益匪浅,感受颇多。今天,校长提供了这个研讨机会,我认为不能光说那几节课,几个课型,更要先知道综合实践课程是什么样,我们在教学中怎样去开展,怎样集结好咱的活动成果。其实,咱老师们都已经教了很多年,很有经验了,今天咱们就借助指导纲要和我听的课例一起学习:综合实践到底是什么、它的课程目标、实施过程、方法和评价有哪些,咱在教学中怎样去实施把握,当然也不一定能说清,咱就且听且鉴别吧?
第一部分:走近综合实践课程:
在前言部分,是这样描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
综合实践课的本质在于: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开放式的综合应用实践活动中,通过切身的身心体验,从而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多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以“ 中学”为核心的教育思想认为的那样:“个体要获得真知,就必须在活动中主动体验,尝试、改造,必须去做”,充分体现“实践中体验,体验中发展”。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实践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更强调:
(一)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超越了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单一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其课程目标和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表现,其学习活动方式与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三)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活动。
(四)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发挥在活动过程中自主建构和动态生成的作用,处理好课程的预设性与生成性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学生的活动主题、课题或活动项目产生于对生活中现象的观察、问题的分析,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丰富和深化,新的活动目标和活动主题将不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随之不断完善。
二、综合实践的内容: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线索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学生为核心,主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
1.学生与自然的关系。
2.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3.学生与自我的关系。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范围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第二部分:落实我们的课堂——综合实践的实施
再次学习了指导纲要,咀嚼着听课笔记上的感悟,享受着市优课这顿美餐,我不禁思考:我们在具体的活动实施中应该怎么做呢?接下来,我想谈一下我的粗浅认识:
一、主题的选择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从哪里来?我认为,要想上好这一门课,既要用好我们身边所有的教材,还要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出发点。幸运的是,我们现在有教材,不用整体规划设计我们学校的活动内容,因为每册每单元都帮我们确立的大主题和目标,而且也给我们引入了一些大主题下的小主题。我要谈的是课本给的主题是个例子,帮助我们达到目标的媒介,如果给的小主题不好开展或不实用,我们也可以从学生生活出发,结合学生身边的资源确立主题。
确立大主题的方法大致分为这几步:由学生生活现象出发——学生提出感兴趣的想研究的问题——将问题进行甄别、筛选——选出有价值的、可行的上升为课题——然后制定活动方案——。。
在本次评优课中,就有一节提确定主题课的第一课时——提出问题,课题是《走进风筝》,她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展示一个风筝,谈谈它的结构,你放过吗?怎样放?唤醒孩子的生活经验,然后是让孩子们出去放一放,发现问题进而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接着是老师引导学生将问题进行甄别、筛选、归类(先现场互相答疑,去除简单的问题,然后将相似问题问题进行合并、归类),那么他的下一节课的目标应该就是继续筛选有价值的、可行的问题上升为课题。
三、形式的选择
根据活动的不同阶段、不同目标,我们可以选择很多种形式,也可以说是课型。如:活动开始的确立主题课、活动过程中的方法指导课、中期反馈课和活动将近结束的成果展示课。
确立主题课(不同年级段目标不同,课时数也不同)方法指导课(包括:观察法、测量法、采访法、调查法、实验法、方案设计、合作等)
学生在开展实践活动时,指导教师要对各种实践活动的基本方法加以有效指导,即方法论的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有关的基本方法时要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而不是接受性学习方式,即尽量不要采用“告知”的方式,将方法直接告诉给学生。例如本次比赛中的《高矮胖瘦知多少》就是利用测量班里孩子的高矮胖瘦这个小主题位为媒介,进行测量法的指导;《》借助为例子
关于访问可以这样做:教师设问“如果要采访一位家长,事先要做哪些准备?”学生讨论出:选准采访对象、想好问题、有礼貌等。然后教师指一名学生现场采访。整个过程也一目了然。最后师生就整个采访过程进行评述,总结好的方面和不足的方面,以便实地采访时扬长避短。
中期反馈课:凡综合实践活动,以为就是出去调查、访问、参观等等,所以有的教师一上活动课就让学生自由组合去活动。学生一听说要去采访、调查、实验、摄影、摄像都高兴的不得了,有时候是一窝峰地出去,然后是两手空空的回来,其原因就在于教师事前没有和学生坐下来认真筹划活动的每个步骤、每个环节以及每一步的方法、要注意的细节和要灵活调整的地方,所以使实践活动流于形式,毫无实效可言。或者事先活动设计很好,而实践起来是另一码事,碰到困难就退缩,致使活动程序搁浅,活动过程和效果大打折扣。要改变这样一些局面,中期反馈课是不可缺少的必要环节。那么,中期反馈课如何进行呢?
中期反馈课可以先由各个活动小组汇报,既可谈困难,也可谈成功的经验,还可谈活动的体会。然后引导全班学生分析各种情况,研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及时调整下一步活动步骤、方法。整个汇报与研讨的过程重在阶段性小结和调整活动方案上,为下一步活动的顺利进行扫除障碍。如在《走进白色污染》活动中,为了达到活动的目的,使学生不致于走过场,在每一阶段实践后,教师都进行阶段性的反馈与评价,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实践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值得推广的经验,并让各小组提出自己在本阶段遇到的困难,引导全班同学寻求解决实际困难的办法。
成果展示课
成果展示课应是整个主题探究活动中最精彩的环节,也是最难驾驭的。它可以是汇报与展示,可以有质疑与解惑,可以生成新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也可以是下一轮主题活动的延伸。在这些过程中,学生学会倾听,学会申辩,学会表达,学会分辨,学会包容,学会信任等等,是信息量最大、形式最丰富、课堂生成性最强、学生各方面能力得以全面锻炼的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如果亲身经历了选题——制定计划——开展实践活动——反思、调整计划——再活动再实践——整理收集资料——归纳总结的全过程,成果的表达形式就应该由学生自主选择,也能够很容易选取到最适合本组展示的最佳形式。那么其呈现形式,和给我们留下的活动成果就是丰富多彩的。即使最后展示的形式有雷同的现象或不丰富的现象,那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这才是最主要的。我们所理解的汇报展示课,应该引导学生关注过程、兼顾结果,应是一种自然的表达与交流,真诚的沟通与切磋,有时哪怕是失败的经历也应该叙述出来共同分析,寻找解决的途径与办法,总之应该是一种非常真实、非常和谐自然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场面。
在这儿插一句:最后我们要留下的过程性资料也就最好展现我们每个环节做了什么(选题、活动计划、调查表、采访记录、各阶段的活动记录、手抄报、如果有比赛的话,可以放比赛方案、评分标准、比赛结果、反思、评价表等等)。
四、目标的定位。
通过听课,我越来越感到准确定位目标的重要性。在听课的时候,有一些素质很高的老师,在听他的前半段课,感觉很提精神,素质非常高,非常老练,比如说莒县的一位老师,她讲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当他一说话,下面的老师就说“功底太深了”,一节课措辞非常严谨,但是它的设计是都是从诗词、由来、含义等几个方面让春节小组-中秋小组-端午小组,按照朗诵、三句半等方式汇报的,文学味很重,知识性很强,看不到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主动探究,而这不是老师不会,而是在预设目标的时候,没有考虑到。
特别是情感目标,它是综合实践活动重要的目标之一,但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将情感目标过于显性化,它不是口号,而是隐于活动之中,就像是你让学生宣誓一百遍不乱丢垃圾,不如让他参加一次捡拾垃圾的活动或负责一天的卫生区卫生。本次比赛,大部分教师已经开始注意到了情感目标的确立,这是课程向深层次发展的一个信号,不论做得到不到位,但这个问题已经进入相当一部分参赛教师的视野,开始关注这个问题,说到底,通过参与活动获得体验,主要目的还是让学生确立一个基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然后再谈让学生获得解决一类问题的能力经验等,这一点是活动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
五、师生谁主课堂?
综合实践课的课程性质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尽管参赛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创设了多元化的问题情境,但教师们并没有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相反,教师们主控着课堂进程,依循着导入→演示→师生互动尝试制作→小组合作制作→成果展示汇报等几个环节授课。哪怕小组活动正进行得热火朝天,教师也要强行中断。看着孩子们一脸的不快,参赛教师满带遗憾的笑脸,我心中也隐隐作痛,我们教师何时将课堂还给学生,将能力还给学生?由此可见,通过开展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发展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六、正确实施评价
在教学中,我们的评价标准不能拘泥于“正确性”、“标准化”,不能“他发言怎么样啊?嗯,很好!”,怎么好?为什么好?按照标准评价他所呈现的作品(好,好在哪些地方?不好,又不好在哪些方面?)、引导学生经历评价过程(比如说为什么你们组做得好?分工明确合理、团结协作的好、或者是哪个同学擅长某些方面。。;为什么你们组慢/不好?下一步应该发扬些什么、注意些什么?。。)向更深层次探索。
以上就是本次外出的一些所见、所闻和所思,再次感谢领导能够给予我此次学习听课的珍贵机会,我将认真反思,在反思中继续提升,搞好综合实践学科的研究与实践,多多思考,虚心学习,力争将此次学习的先进理念更好地付诸于教学实践。
第五篇:窦桂梅说课[范文模版]
回到说课
窦桂梅
课程改革到今天,回味我们自身专业的时候,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一副好口才——我们这些从事着语文教学的教师们,不能不思考,自身的“武功” 到了何种境地。好比说课,就是体现教师口才的标志之一的基本功,成为我们学校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其意义是一种回味,一种反思,更是一种提升。
一、什么是说课
何谓说课?遍阅多年前不同的人给出的不同定义,发现虽然表述的形式不同,但所含蕴的意思却没有太大差别,就我个人看,“说课”,可以简单表述为“把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对教材的分析、对学情的把握、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学过程的设想及其理论依据,向同行或者专家学者表述的过程。”这是一种不同于备课和上课的,展现自己教学思想和教学能力的特殊的形式。
一句话:说课就是说“教什么” “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么教”。
二、为什么要说课
1、有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说课时,把说的展示出来。对方呢,把你展示的评价出来,把对你的评价再反馈给你。这也体现出教师的教研过程更多的是在行动研究的层面上,如何通过说课教师能认真地对某一课题进行深入,就能形成一篇颇有学术意义的个案分析,这样的个案推广开则有利于一个学校或一个区域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
在我们学校,以及我们所在的海淀区说课基本功展示中,我们能够看到教师们的这种转变。如:数学学科和科学学科,教师已经有意识从分析学生前测情况进行教学研究,使教学研究与教学设计有机相结合。但是,也看到老师们的研究有时还只停留在模仿的层面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教师深入的学习和思考。
2、有利于对课堂的聚焦探究
第一,教师通过语言的媒介作用,明确自己的教学意图,阐释自己教材处理的方法和目的,将备课的全部思维过程表达出来,让听者听明白,懂其理。在这里,授课老师的隐性思维变成了显性思维,必将有助于老师对课堂的整体理解和全面评价。从而使教研的主题更明确,重点更突出,实效更显著。
第二,同行专家通过倾听教师的阐述,了解教师对待课程深入的思考,以及教学行为背后的理论支撑点。从而从“根部”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诊断。
3、有利于课堂多向度的观察
不论什么样的课堂,一旦完成,它就是死了的课堂,就算完美到极点,那也只是一种毫无悬念的完美。这就是课堂的局限性,所以有人说,课堂是遗憾的艺术。但说课就不一样了,针对不可完全预知的学情,老师可能有好几个设想和猜想,老师斡旋于其中,像一个将军,排兵布阵,这就使得课堂的走向,有了可能,有了丰富,有了选择,有了悬念,有了生气。这就是个体说课中的多向度。
三、如何说课 如何说课,正如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一样。以评价标准为纲,只能够保证完成说课任务。僵化于教条之内,不仅让自己的说课生命,也毫无特色,更有悖于教学研讨的目标。那么怎样的说课有效、精彩,为听说课人带来更大收获呢?
(一)教材分析“透”
怎么才算读透?就是对教材把握的准度、高度和深度。教师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准确的解读,不能浅化也不能偏颇,要有自己的见解。在高度把握的基础上,再结合学段目标、单元训练重点、教材的前后联系、篇章结构特点等等进行适度解说。所以,说课的正式环节一般应该从对教材的介绍入手。
要知道,教材中的课文原来是一篇篇散落在不同领域的,没有联系的文章。这些文章的作者并没有想到他们写的文章会成为课文,只是编教材的人选编了他们的文章而已。它们原本作为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价值,可称之为“原生价值”。可这些文章一旦进入语文教材,成为课文,它们的价值就发生了增值和变化。它们保留了原本所有的“传播信息的价值”——“原生价值”,同时又增加了一种新的价值,即“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这种“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就是我们所谓的“教学价值”。解读教材时,能够这样瞻前顾后就更好了。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梅花魂》“说教材”环节为例:
《梅花魂》位于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二组第6课。本组教材围绕“月是故乡明”这个专题,选编了四篇课文,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乡情以及抒发情感的不同方式。《诗词三首》为游子思乡之绝唱,《梅花魂》由思乡情升华到了爱国心,从情感与表达方式上传承前篇,也为两篇阅读课文做了铺设。本文是归国华侨陈慧瑛的回忆录,写了远在异国的外祖父通过梅花寄托款款思乡情,浓浓爱国意。第一和第三件事直接表达这种情感,其他三件事属于间接表达。课文高度的审美性和思想性,给学生以有益的熏陶。
这位老师关注了本课的单元训练重点、教材的前后联系,以及思想感情,表达方式上的变化等等,这都不错。当然也可以进一步围绕题目进行解读。梅花作为花中四君子,已经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代表高风亮节独特的意象。围绕这样的意象,作者所写的三件事彼此之间是怎样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为题目中的“魂”字服务的,这些如果能在解读教材的时候再好好加以推敲,相信不仅教材定位能够说得更准,而且说课中的教学设计也能站在更高的视角上进行。
(二)学情定位“准”
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对学习者知识水平起点的分析。奥苏伯尔说,一个概念要获得心理意义,必须于头脑中已存在的概念建立起实质的必然联系。如:三角形的面积是与矩形面积相联系的。缺少矩形面积公式这一固着点,三角形面积公式很难获得心理意义,只能机械识记。同化(扩大相似块,建立连接点)、顺应(消除结构差,建立生长点)的概念。具体包括学习者头脑中是否存在与新知识有逻辑关系的知识——上位、下位,还是同类?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层次是否合理。试想把蝙蝠与麻雀视为同一类的学生能否很容易的理解蝙蝠不是鸟,而是哺乳动物。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新知识的输入进行定位,当新输入知识或信息保持在可理解或接近的程度时,原有知识水平与输入知识水平之间的“差异”会进一步刺激学生的语言发展。
2、对学习者技能水平起点的分析。一要明确技能之间的层次;二要明确技能掌握的程度。“略微提前”理论:只有当输入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结构之间即有一致又有不一致,才能促进心理的发展。
3、对学习者态度起点的分析。指学习者学习的兴趣,情感态度认知的水平,情感思想认识上的盲点等。
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原始概念是隐蔽的,要想办法让 它们“暴露”出来。
只有有了明确的问题和目的,调研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才会比较强。
(三)目标阐释“清”
目标不是作样子,在表述的时候同样应当陈述清楚。需要提示的是,目标切忌过多,目标多了等于没有目标。一堂课不可能承载那么多的学习目标,要依据课型的不同,内容的不同而定。当过老师的我们都知道:说话听音,锣鼓听经。目标明确,重难点就清晰了。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学重点”一定是教材的具体内容里的,“教学难点”是从学生角度出发的学生学习着眼点。
还以教师说《梅花魂》的“教学目标”为例:
1.体悟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情感,领会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2.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和顽强不屈的精神。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其中第一条,“领会这种感情是 怎样表达出来的。”想必说课教师一定是明白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但作为听众呢,听了你的目标,我们依旧不知其所以然。表达方式是托物喻志、还是以物自况,是正面表现、还是侧面烘托,是借景抒情、还是直抒胸臆?包括第三条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是需要体现六年级的“有感情”是什么梯度,这里的“感情”究竟是什么。关注点应是“如何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训练哪种方法技巧?”所以不要小看这短短几分钟的说教材,实际上作为语文教师最重要的解读教材的能力,会听课的老师一下子就能从中分辨出高下。
(三)教学流程“简”
这里的“简”不是简单而是简约——教学流程紧紧围绕目标与重点,进行简约的环节设计。教学流程展现的是教学过程,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教学设计的优劣以及教学理念都在这一部分中得到充分的展示。所以,说课稿的优劣百分之八十由这一环节决定。因此,说教学流程是说课的重点环节。那么如何说好教学成流程呢?我想,好的教学流程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1、清晰具体。要想让听者通过你的说了解你的教学实际,教学流程的设计一定要清晰完整。具体而言,要从新课的引入开始说起,然后按照教学设计逐步展开,以及课堂小结、课后的巩固练习,作业布置,板书设计等都是必须要说的内容,而且还要说出各教学各环节的衔接和过渡。但是,切忌把说课稿设计得天花乱坠,让人听得眼花缭乱,像一幅“课堂畅想图”。教学流程的设计要经得住推敲。虽然说课不像上课一样立即付诸于实践来检验,但是一定要符合教学规律和实际情况。根据学段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学生的情况来设计,写出条理清楚、有理有据、重点突出、言简意赅的说课稿。
比如《三角形边的关系》一课,安排了这样的教学流程。按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能力、拓展知识的层次安排教学活动。问题从学生中来,但最终又落实到学生中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逻辑性强。
2、详略得当。说课毕竟不同于上课,不是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操作到位,再者,说课有时间的限制,一般是15分钟,这就要求说教学流程的时候,既不能太概括,三言五语说完了,让听者不知道教学的思路,也不能太具体,因为它不等同于课堂实录,像上课一般师生问答展示。所以,说课中的教学环节一般应采用概括与具体相结合,对于非重点或次重点的内容,可用概括的介绍一带而过,而对于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则要详细阐述,说清楚其中含蕴的小的教学环节,以及每个环节中教师是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的,预测达到的学习效果等。此外因为是说课,所以所有的教学环节都还只停留在预设的层面上,对教学时间的掌控也是教师的主观愿望,因此,在教学设计应留出机动时间(3-5分钟),并设计机动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设计合理使用,切忌不能将40分钟满满地平均分配到各个环节中去。
尤其是,教学是重点,以及难点,甚至容易引起歧义的地方,教师要展示几种教学预设,并分别针对不同的预设写出自己不同的指导对策。
还以《三角形边的关系》一课为例,教师将教学重点定位在“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与之对应的教学环节“问题在探究中解决”计划安排26分钟的学习时间。而且在说课中用绝大多数篇幅来说明自己是如何落实这个重点的。老师安排了
(一)实验感知
(二)合作探究两大教学环节,并且将实验及探究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及教师预设的处理办法,明晰地表达出来。(1)展示学生比较基础,有疑问或不成熟的想法。学生发现:2根太短、1根长不能围成。让有发现的学生汇报为什么不能围成。(2)展示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情况 预设一:不能围成
提问:是不是其它情况都可以围成三角形了?
学生汇报:两根小棒之和等于第三根,也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学生展示数据和小棒图。预设二:能围成
有的学生因为实验误差争论能围成,让这样的学生进行拼摆。学生在辩论中辨析了实验错误的原因。
感悟到:两边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边,都不能围成三角形。(3)展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情况 提问:说说你还有什么发现?
学生发现了:两根小棒之和大于第三根,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学生拿着实验数据边拼摆,边汇报自己是怎么发现的。感受到:只要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能围成三角形。
你看,让听课人一目了然。而除了重点之外的内容则一语带过。总之,说课过程中能否做到该详则详,该略则略,不但反映了说课技巧的成熟程度,也说明了听课者理解教材的准确性和实际处理教材的技能,只有抓住重点、突出重点,课才会说得精彩。
3、理念点睛。说课是一种特殊的教研活动,除偶尔用于评比外,更多的时候是教师之间互相研讨、相互切磋,从而使教学设计不断趋于完善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无论目的是什么,说课都要求教师在一定的高度上对教材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有一个理性的思考。所以,说课稿有别于教案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强调说“理”,即不但要说“教什么”和“怎样教”,更要说出“为什么这样教”,说课者在讲述教学流程的过程中,要针对重难点环节谈明白自己理论支撑。以便听者从中看到说者对教材的理解深度以及对教学的认识高度,从而产生共鸣。如,在英语学科《Water》一课的设计中,教师尝试运用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在语篇“Water”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实现有效的语言建构。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又肯定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要求学生:(1)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2)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3)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教师要求自己:(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2)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3)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于是在《Water》一课中: Pre-reading(读前)
教师出示地球仪,链接了以往学生对于水的知识。初步建构归于水的词语体系 While-reading(读中)
结合水在每个地方、水很有用、水被污染三个中心句,通过看图、列表、讨论、对比、连线,让学生在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的同时建构了关于水的句型体系。Post-reading(读后)
最后请学生在小组中就“现在所知道的水”做自由发言,写“节水倡议书”建构关于水的运用体系。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支撑之下这一课的设计既让人感到有据可依,同时是一个听课者学习提高的过程。但不管用哪种理论,都要说的具体、令人信服。但同时要注意的是,教学流程中各环节的教学设计依然是说课重点,不可堆砌过多的空洞理论支撑,阐述要简明扼要,尤其是这个“理”要贴肉,最好体现学科本身的“理”。
(五)教学设计“新”
这里的“新”不是花样的翻新,而是指教师自己对教学独特的理解,以及相关的独特的创意——教师大胆改进教材中的实验,采用学生可行的,实验操作,一点一点地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好奇与逻辑思维能力,真正体现了教好教材的基础上用教材教。
一天的课听下来,往往是十几节,很累。每堂课都是精心准备的,但当静下来细细想想每堂课的时候,更多的是记不住讲了什么——模糊一片。然而,也有这样的情况,当沉淀后,有的课的某处创意和设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便是创新的地方,不同于千篇一律流程的独特之处。
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说课艺术,它也贵在创造、贵在灵活、贵在特色,这也正是同样一个内容,不同的说课者会有不同的说课效果的根本原因。如果刻板地按图索骥,墨守成规,死搬硬套说课的条条框框,说课也就成了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标本,没有一丝活力和魅力可言了。所以,说课一定要注意发挥自己的特长,在不违反说课原则的前提下,努力扩大创造的空间,说出自己的特色。如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若干说课的环节或对某些环节作些拓展,以及设计一些与众不同的精彩的导语和艺术地运用好多种教学媒体等等。
四、说课的形象 常言说:三分戏,七分演。说课也是如此。在精致的教学设计之外,教师该如何说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呢?这里的形象不是比哪位选手漂亮,而是我想,可从以下方面关注:
语言——话剧演员力在用语言表达情感,像广告里说的:“没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教师呢,最重要的同样是语言。老辈人形容教师,是“两年胳膊三年腿,十年难磨一张嘴”,这不无道理。说课语言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独白,这类语言是说课中用到最多的,比如:教材的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概括介绍的教学环节、说课中阐述的教学理念等等,都要用独白式的语言;另一种是教学语言,这类语言主要用在模拟情景的时候,说课者以课堂上教师的身份说出来,仿佛面对的是学生。这时,不但要打动听者,而且还要让听者推测到在课堂上也会深深地吸引学生,所以,设计既要精彩,还要精彩地表达。
关于语音这里有几个友情提示:
1、声音要自然;
2、语速要适度;
3、语言要变化;
4、感觉要兴奋;
5、手势要大气。
自信——说课时既不能面无表情、平淡呆板,又不能拿腔捏调,像面对几岁的孩子,要亲切而不失庄重,文雅而不失幽默。因为说课是说给同行听的,说给领导听的,说的过程不是先知在布道,也不是专家在培训,更不是学生在求教,是介绍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设想,唤起听者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维,探索更合理的教学设计。所以,说课者给自己的身份定位,既不能妄自尊大,当然更不能妄自菲薄。尤其是在答辩的时候,更应该注意谦虚但不自卑,义正词婉,理直气和。
细节——比如多媒体的使用。不宜过于繁复,让画面代替思考。但也不宜一张白纸、两袖清风。再如板书,字的笔顺一定要正确。明显感觉年轻教师书写方面要下功夫,字迹工整,美观,有体为好。还要注意写字用时的把握,不能因为现场的板书耗费大量的时间,让听者处于长时间的等待中。
关于说课,以上浅言陋语所谈的仅仅是属于技术层面的东西,一切的成功都是有源头的。那就是一个教师平时的积淀。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回到说课,并不是回到说课本身,而是通过这些基本功的训练,努力做一棵树,把根深深地植入读书与反思的泥土中,总有一日能枝繁叶茂。而不是做一根藤,每一个我们所依附的力量,总有一日会离我们而去。让自己强大起来,才有机会展现真我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