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比较法进行区域地理教学(小编推荐)

时间:2019-05-13 03:22: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运用比较法进行区域地理教学(小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运用比较法进行区域地理教学(小编推荐)》。

第一篇:运用比较法进行区域地理教学(小编推荐)

区域地理教学中常用方法

区域地理在学习中学生很容易混杂在一起,我在教学中体会到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又复习巩固旧知识,前后形成一个统一的知识体系。:

1、运用比较法:把分别独立的几个地理事物或现象,并列到一起进行对照。了解它们之间的个性和共性。让学 生既能掌握全部知识,又能了解各自特性,进行比较,一要充分运用各种地形图,让学生加强对地理位置记忆;二要多采用对比法,对知识进点行对比。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

2、类比法: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有些教学内容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似性,此时可以借助以前学过的内容来学习新的知识。例如:在讲国家时,教师可通过前面讲的国家,让学生对后面的国家自主学习,和前面的国家进行比较,达到“求同存异”的教学目的。

3、联比法:在教学中,有时为了避免难点过分集中,在编排时,有意把相互联系的知识点没有全部放在一 章中,而是分散到各章、节。教师在讲课时,可以联系以前的内容进行比较,比如,学到南亚、东南亚、西亚这部分完全可以放到前面学的大洲部分——亚洲。最后我们将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对比,得出完整而又科学的结论。

4、专比法:在讲课时,为了明确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特点,同另外知识点进行逐一对比。例如:对东南亚和南亚的自然经济特征进行专题比较:①比较两个地区的气候特征、地形特征。②比较两个地 区的交通、资源分布。③比较两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综上所述,地理教学中比较法只要运用得当,注意选择比较对象和比较方法,就能取得好的效果。特别是区域地理的讲解更适用。

第二篇:地理教学中的比较法运用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要用到很多种教学方法,比如:讲述法、比较法、分析综合法、归纳演绎法、发现法、讨论法、复习法、提问法等等,在这些教学方法中,我们经常会用到比较法。地理知识涉及的范围很广,其综合性和区域差异性的特点决定了比较法在地理教学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比较法可将各种类型的知识进行对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事物的共性和个别特征。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恰当地运用比较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而且能够让学生系统而深刻地理解知识要点。

由于地理事物和现象既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所以必然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中要用到不同的比较法。

一般来说,我们通常会用到以下几种比较法。第一种方法,类比法:即在地理教学中,用同类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的方法。这是教学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方法。这种比较法可分为同类同型比较和同类异型比较。同类异型比较法更多的不是比出相同和相似,而是比出相异,使相异更加鲜明或突出,以区别不同类间的本质。比如,可以把日本和东南亚的国家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经济状况等各个方面进行比较。第二种方法,借比法:就是把难以想象、比较抽象的地理事物借助学生所熟知的一般事物和现象进行比较的方法,比如讲季风的成因时,要讲海陆热力差异,学生可能很难理解,这时就可以借助夏天一天中河里的水与岸边的石头温度差异进行比较。早晨,太阳出来,地面和水的温度都在逐渐升高,可到了中午,明显地可以感觉到地面很热,可是水是凉的;傍晚,太阳落山,地面和水的温度都在逐渐降低,可到了夜晚,明显地感觉到地面是凉的,而河里的水是暖和的,从而我们可借比过来得出: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从而形成了海陆热力差异。第三种方法,自比法:就是对同一地理事物和现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进行比较。目的在于研究过去,观察现在,推断未来。比如讲我国铁路交通是时,要讲我国铁路的巨大成就,就可以把我国铁路建设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情况进行比较。我国的铁路从2.2万公里到8万公里,铁路里程跃居世界第二;从时速43公里到350公里,列车实现“陆地飞行”,从1亿人次到14.6亿人次,乘坐火车的旅客猛增,从这三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铁路事业发展的巨大成就,中国铁路建设显著改变着百姓的生活。第四种方法,图表直观比较法:即利用课本中的曲线图、景观图、示意图等进行直接逐项比较,从而形成地理概念或地理特征。比如。通过对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的气温和降水的变化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进行比较,得出四种气候都是全年高温,但热带雨林气候是全年高温多雨、热带季风气候是全年高温,降水集中分布在夏季、热带草原气候是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热带沙漠气候是全年炎热干燥,这样就能得出四种气候的异同点,从而能更好的掌握四种气候的特征。第五种方法,综合比较法:即把不同地理区域或不同国家的地理综合体的各个要素进行全面比较的方法。它是一种对比要素较多、较复杂的比较法。这种比较法多用于地理复习。比如:我国的四大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区、京津唐工业区、沪宁杭工业区和珠江三角洲工业区,可对其工业中心、地位、发展方向和不足之处进行比较。再如:复习秦岭——淮河这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也可以用综合比较法。第六种方法,并列比较法:就是把分别独立的几个比较对象并列起来进行比较,以便了解它们之间的个性和共性。例如:在讲“五种基本地形时,在充分利用各种地形图的基础上,把五种基本地形的地表起伏形态、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进行比较,这样既比较出它们的共性,又突出了各自的特殊性,一目了然,教学效果很好。

一、比较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地理比较学习就是通过对不同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等进行信息的提取、对照、比较,对其地理特征、地理分布、地理变化、地理原因、地理规律等进行辨别、分析、归纳、推理,获取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外部拓展,从而达到对地理知识的有效学习、巩固、内化和迁移,有效提升地理学习能力的方法。初中地理新教材中,几乎每个章节都呈现了许多比较学习的内容,据统计,以七年级人教版《地理》下册为例,教材中呈现的运用比较学习的知识点共有106处,可见,比较教学法在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实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比较学习的方法在教学的设计和教学运用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的具体实践,是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维度的实现的具体模式。

二、比较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的不同需要,比较教学法从类型的设计和运用,可按以下五大类型实施。1.按比较的范围分为:空间区域的比较、时间尺度的比较。(1)空间区域的比较——有大洲与大洲比较、国家与国家比较、地区与地区比较、城市与城市比较等。例如,日本与英国版图的比较。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别找出两国的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大洲大洋位置)、自然条件(气候、地形、河流)、自然灾害、资源情况、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模式,民俗文化等的异同,进而列表比较,并归纳出两个发达国家的地区优势,探究两国历史的发展异同及其地理原因,探究其值得学习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在区域地理课本中,有许多极易混淆的基本知识、名词概念、规律及原理等。对于这种情况,最好利用比较法,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认识,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如,水资源与水能资源概念,一字之差,含义不同。水资源是从水量多少看其大小,而水能资源的大小,不仅看水量多少,还要考虑地势落差。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并不代表水能资源也同样丰富。又如,“南亚”与“南亚次大陆”的范围的比较:南亚次大陆不包含海洋上的岛屿。

南亚和东亚地区,同为季风气候,冬夏季风性质相同,但成因(夏季风)、进退、势力强弱等方面有差异。亚热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均与海陆热力差异有关,但亚热带季风气候海陆热力差异大,所以降水、气温冬夏季差异明显,主要分布在东亚。欧洲和北美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在地区分布上有差异,与地形、洋流、海岸线轮廓有关。中亚和西亚北非两区,气候特点上,两个区域降水均稀少,中亚冬冷夏热,西亚和北非终年炎热,这主要是由于两个区域位置的差异而形成的。就中亚而言,深居内陆,距海远,海洋上的湿润水汽难以伸人至中亚,因而降水稀少,又因地处中纬地区,以温带草原和温带沙漠景观为主;而西亚和北非,因其地处中、低纬地区的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主要受副热带高气压的控制,降水稀少,多为热带沙漠景观。我国东北、西北地区河流冬季都会出现断流现象,均与冬季气温低有关,但有着本质的区别。

(2)时间尺度的比较——历史上不同时期变化比较、多年间比较、年际间比较、季节间比较、月份间比较、一天内变化比较、昼夜比较等。如世界人口增长的变化情况,降水的季节变化、气温的日(年)变化等。例如,印度人口增长比较,采用时间纵向动态比较,学生通过每隔10年的数据计算和统计比较,一是显示印度近50年来人口的增长总量大,二是揭示印度近50年来人口的增长速度快,每隔10年的人口递增比例快,三是预示印度未来人口的增长趋势——可能超过中国,跃居世界第一,四是暗示学生要懂得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读数、计算、比较、分析、推测、归纳,学生的知识和综合能力在比较学习中得以自主的实现。2.按比较的内容分为:有位置、面积、地形、地势、河流、气候、生物、资源、景观、人口、文化、民俗、建筑、服饰等方面比较,可以是以上要素的综合比较,也可以是单项细化比较,如气候,可按气温、降水等比较。例如,南亚冬季风与夏季风的性质比较。通过读图,找出两类季风的名称、方向,从而区别两类季风的来源、性质,最后总结南亚冬季和夏季气候的总体特征,比较探究出其冬夏季风的成因,进而比较探究比较该地区水旱灾害的成因,并且可以进一步与中国广东一带季风气候进行比较,知识的学习和迁移在比较学习的引导中,层层递进,达到掌握、理解、运用的高度。3.按比较的形式分为:有图像比较、列表比较、数据比较、动向比较、文字比较等。(1)图像比较——地形图、政区图、气候图、地理分布图、流向图、剖面图、景观图、统计图等。例如,比较不同地区景观图;比较地中海气候和中国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柱状图和月平均温曲线图比较)等。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特别是课本中的插图,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是分析课本知识的重要依据,也是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地图的重要方法。读懂课本插图内容,并将两者的图形加以对照比较,注意区别极易混淆之处,以使学生得到正确的认识。如气旋与反气旋图、潜水与承压水图、地质构造中的背斜与向斜示意图、断层示意图等,都可以通过读图对比分析,得出正确答案。讲区域地理时,比较法更是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比较,可找出两者的区别与联系,不同国家地理特征、同一国家不同的地理状况,都可以比较。如,中国与美国的地理概况可按下列项目加以比较:两国的海陆位置;两国的地形大势;两国小麦、棉花及畜牧业的主要分布地区;两国工业分布在地区上的发展变化等。秦岭—淮河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可从气候、河流水文特征、植被、农业等方面加以比较。此外,加拿大与澳大利亚的地理状况、意大利新兴工业区与传统工业区、我国鞍钢与宝钢的区位特点等,通过对比,既可获得某地区的地理概况,又可认识不同地区间的区别和联系。地理课本中,有许多极易混淆的基本知识、名词概念、规律及原理等。对于这种情况,最好利用比较法,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认识,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如,水资源与水能资源概念,一字之差,含义不同。水资源是从水量多少看其大小,而水能资源的大小,不仅看水量多少,还要考虑地势落差。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并不代表水能资源也同样丰富。又如,时区与区时的概念,两者只是字的位置颠倒,学生极易混淆。时区是指一定的区域范围,重点落在“区”上;而区时,则指某一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重点落在“时”上。

(2)列表比较——运用表格,把地理事物的概念、属性、特征或地理数据归类比较。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比较。

(3)数据比较——通过提取地理数据,确定量的大小、排序、倍数、水平、比例等。例如,数据比较。中国与世界的人均GDP比较。通过读图,提取世界主要国家的人均GDP数据;通过数据的列表比较,学生算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均GDP的倍数,从而推出两类国家发展水平的明显差距,学生对中国经济水平的定位,就会认识得十分清楚。(4)动向比较——地理事物的输入、输出的方向、大小、时间、周期等方面比较。如中东石油输出路线、数量比较等。(5)文字比较——根据地理情境、地理事件等的表述,进行辨别、比较。4.按比较的方向分为:经向比较、纬向比较、垂向比较、沿指定线比较。(1)经向比较:地理事物在沿经线(南北)方向上的变化和异同比较。如非洲气候图,从沿中部沿南北方向,作一条中轴线,比较赤道两侧沿线非洲气候的分布特征。(2)纬向比较:地理事物在沿纬线(东西)方向上的变化和异同比较。如比较亚洲在北纬30度穿过的地区气候有何异同,为什么?从中央比较中东、印度、中国三大地区的主要气候差异及其成因。再如,比较从中国东北——内蒙古——新疆一线植被的变化情况,并说明为什么?通过比较,找出影响各地区不同的主导地理因素,进而找出地理原因。(3)垂向比较:山下到山顶地理现象的变化及其原因。(4)沿指定线比较:除上述三种线状方向比较外,经常会出现沿着某一河流、某一剖面线、某一地理线条等,展开不同位置的比较。5.按比较的综合性分为:一维、二维、三维甚至多维进行综合比较。根据教学的需要,比较学习的维度灵活多样,往往是以上各种类型的综合。特别是地理综合性题目的练习或考察,大多是以综合性比较呈现。例如:根据日本与英国版图展开的综合比较。

6、综合比较:就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地区有关的地理要素作系统比较和全面分析,找出它们的异同点。通过比较,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地理要素有一个完整、系统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如在讲述中亚及其国家时,教师仍可采用列表的方式,分别从位置、地形、气候、经济特征、主要物产等几个方面与东南亚及其各国的有关地理要素相比较。运用比较法应注意的问题:

(1)、在运用比较法时,教师应遵循从已知到未知、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比较法虽然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它也不是万能的,必须遵从原则并且恰当的时候使用,才能发挥它的作用。(2)、比较的对象之间要具有可比性。两个地理事物或两个地理现象、地理问题之间有可能有联系也有可能没有联系,在应用比较法时不能牵强,切不可把无任何共性的两种或多种事物和现象随意加以比较。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我们发现比较教学法是可行的,但是不能因为它的效果显著就随意乱用。否则,教学将适得其反。(3)、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选择与运用各种比较的方法。同时,要引导学生大胆进行尝试,发现问题应及时解决,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他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逐渐学会运用这种方法。

总之,比较教学法是一个重过程、重方法的学习方式,在初中地理新课程有效教学中,既是教材教学的需要,又是实现新课程目标的有效方法,值得进一步深化研究。实践证明,比较法在地理教学中是一种掌握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减少头绪,加深印象,深化理解的好方法。在地理教学中只要比较法运用得当,注意选择比较对象和比较方法,就能取得好的效果。

第三篇:中学地理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

中学地理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

发布者:李蕾 发布时间: 2011-9-21 9:25:35

比较法是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喜欢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时,将各种类型的知识进行对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事物的共同属性和个别特征。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若能恰当地运用比较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而且能够使他们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而更加系统地深刻地理解知识。一般使用较多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类比。就是把同一类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比较,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方法。如在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热带草原气候”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别从分布地区、形成原因、气候特征等几个方面与亚洲的热带季风气候相比较,通过对比,归纳出这两种类型气候的共同特点和不同之处。

2.自比。就是对同一地理事物和现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如关于“欧洲南部和北部山地特点”这一内容,教师若采用比较的方法,首先根据有关内容列出简表,再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的内容填写,然后将两者加以对比,找出其区别所在。这样,教师不必作过多的讲解,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3.专题比较。就是对一个单元、几个国家或几个地区的某一自然要素或社会经济条件进行比较。例如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地形虽然都分为三部分,但具体说来又各有不同。讲述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三大洲的地理特点进行对比分析。

4.综合比较。就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地区有关的地理要素作系统比较和全面分析,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如在讲述中亚及其国家时,教师仍可采用列表的方式,分别从位置、地形、气候、经济特征、主要物产等几个方面与东南亚及其各国的有关地理要素相比较。

第四篇:区域地理教学当中如何进行案例教学1

区域地理教学当中如何进行案例教学

各位老师大家好,欢迎收看高中地理新课程远程研修。今天我们的主题是专题四:区域地理教学当中如何进行案例教学。区域地理内容在原来的课程当中是文科学生必修的一部分内容,但现在在新课程当中规定为全体学生必须要学习的一个内容放在必修三模块当中,而且课程标准非常明确的规定,这部分内容必须要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去进行教学。这次的案例不同于我们必修一和必修二中的小型的案例,是一种大型的案例,所以这部份案例的教学对我们高中地理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一个挑战。我们今天的这个主题就是看怎么来设计好一次案例教学,学生通过案例教学获得原理之后怎么来进行拓展学习。必修三模块案例教学牵扯到区域发展的一些问题,区域发展研究肯定要涉及到对区域知识进行一定的铺垫,现在我们讨论一下在案例教学当中怎么来进行区域地理知识的铺垫,是把它放在案例呈现之前来进行铺垫还是在案例教学过程当中来提供区域背景。下面我们看三个片段,这三个片段是同一个课例当中不同的渗透方法。

第一次来到我们高一二班,所以首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小礼物,一首旋律非常优美的歌曲,有着非常美丽的名字《月牙泉》。

它是天的镜子,沙漠的眼。我们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来给同学们看一下这个月牙泉。我知道同学们的感受,可能看了这幅月牙泉的图片以后,大家心里边会觉得有一点失望,因为没有这么美,那么为什么呢?月牙泉在甘肃省东环市向南5公里处,市周围这座山叫做鸣沙山,在沙丘的环绕之中有一湾清泉,转如弯月,故得名月牙泉。它的奇特之处在哪里?大家可以看到,市周围被沙丘所环绕,但是却不被流沙所淹没,沙水共深,千年不干,号称沙漠第一景,沙漠第一绝。但是现在这个月牙泉已经是今非昔比了,它的面积已经不足过去的1/3,过去最大的水深是7到8米,而现在大概只有1米左右。月牙泉快要从我们地球上消失了。所以同学如果想看这个月牙泉的话,千万不要等到高三毕业以后再去,今年暑假赶紧去,还来得及和月牙泉道一声告别。为什么会这样?主要是因为自然原因以及人为原因,而且人为原因是最直接的一个因素。我这里有一些摄影爱好者在西北地区拍摄到的一些图片和同学们分享一下。干涸的河床遭遇罕见的红褐色的沙尘暴。沙尘暴已经很可怕了,而且是红褐色,这是怎么回事? 这个我把它取名叫跋山涉沙。一家三口,小孩在前面,另一个是他的父母亲。这个叫天苍苍野茫茫,草地现牛羊,牛羊比较多。这就是中国第一个生态移民地区,甘肃的闽清县。首先我们要对西北地区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请一个同学在这个图上把新疆、甘肃、宁夏和内蒙古这四个行政区划的位置大概指出来。这个是新疆。这个是甘肃,它的形状很狭长的。这个是宁夏。这个是内蒙古。再请同学们看一下大兴安岭——古长城、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天山、贺兰山在哪里?这个应该是大兴安岭——古长城一线、贺兰山,这个是祁连山,河西走廊很有名的,这个是阿尔金山,这个是昆仑山,这个是天山。

再来看一下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青藏高原在哪里? 这个应该是准噶尔盆地,这个最大的叫做塔里木盆地,这里有一个辽阔的内蒙古草原,这里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我们就大概了解了所谓的西北地区,如果从行政区划上来讲主要包括新疆、甘肃、宁夏的大部分北部地区,还有内蒙古的大部分地区。如果从自然分区上来讲,它位于非季风区,它的降水量是在400毫米以下,在内陆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这就是所谓的西北地区。

我还有三个很小的问题,可以直接回答的。你觉得西北地区分布最广的自然地貌应该是什么?荒漠?还有同学说是荒漠草原?主要的是沙漠和沙地。看这幅图,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等等很多。你觉得西北地区的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在亚欧大陆的内陆或者讲离海洋比较的远。从宏观上去看,西北地区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它的地形有很多的高原,还有很多的盆地,还有很多的山脉,所以它的地形和地势特点,一个字,比较的高。它主要多山脉、高原和盆地。

刚才我们看了“荒漠化的防治”课例,这个课例是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的。刚才我们看到的是同一堂课中的三个片段,这三个片段一个是导入,导入是以《月牙泉》这样一个优美的歌、图片作为一个导入的。第二个是铺垫西北地区的区域地理的知识,通过景观这种方式。因为区域地理是在初中的时候学过的,学生虽然有一些印象但是不深刻了。所以这个地方铺垫了一些西北的区域地理的知识。再一个就是以图片的形式展现了一些荒漠化的景观。这堂课的主题是荒漠化的防治,这个案例是取自西北地区,刚才这个山的展示的片段当中,像月牙泉的缩小、民情的生态移民实际上都在揭示荒漠化,这也是给整个课一个比较好的铺垫吧。在案例教学当中提供区域地理知识的背景,可能各个老师有不同的做法。案例教学毕竟不是去学某个具体的区域,不是去学某个具体案例的知识,我们的关键就是通过案例来学习地理的原理或者地理的思想,所以我们经常说:案例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一座桥梁。现在问题是我们怎么来很好的呈现案例,然后让案例能够在获得原理和应用到实践中相互融合起来,能够相互渗透。下面给大家呈现两个课例,分别是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老师可以看看他们这种设计分别是怎样的一个思路。师:我们今天这节课和同学们一起以月牙泉所在的西北地区为例谈一下关于荒漠化的一些问题。首先我们得知道什么是荒漠化。荒漠等同于荒漠化吗?那么荒漠化又是怎样发生的呢?其实提到荒漠这个名词,我可以想象在座同学脑海中肯定会出现很多的景观图片,大漠孤烟直、荒芜人烟等等,我这边也有几幅图片,大家可以来看一下。非洲的撒哈拉沙漠,澳大利亚中部的荒漠,沙特阿拉伯的荒漠,美国犹他州的盐碱地,其实等同于不毛之地了,恐怖的沙尘暴,遗失的楼兰,哭泣的胡杨。其实最后的三幅图片大家都知道,在哪个国家? 生:中国。

师:刚才我给同学们呈现的是不同的图片,其实换句话说,也就是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 而已。我这里也有一幅图片,它也反映了一个自然地理环境。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你觉得这样的一个自然地理环境,它的环境特征应该是什么样的?

生:它的气候应该是比较干旱,降水不是很多,河流不是很多,可能水量也很小。因为水比较少,而且草也比较少,所以生物也少。师:它的土壤呢?

生:土壤很贫瘠的,缺水,或者说养分也很少。师:你觉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观? 生:近似于荒漠。师:是荒漠吗?

生:不是荒漠,它有草。

师:所以结合起来,叫做荒漠草原。大家可以看一下,这样的一种自然环境,它的环境特征我们觉得应该是这样的,对不对?大家想一想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这样一个荒漠草原有可能会退化成荒漠? 生:人们乱砍乱伐。

师:这的草要用“砍”吗?其实就是破坏了。把草给拔掉、铲掉,或者过多的放牧。还有没有别的情况?

生:就是河流当中的水被人们污染了。

师:或者过多的利用,是吧? 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生:自然环境,氢气,沙尘暴

师:我明白你的意思,如果说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气候越来越干旱,有可能草会跟我们说再见。可能荒漠草原,草没有了,就变成荒漠了。其实大家想一想,这样一个过程,从荒漠草原,到变成荒漠这样一个过程,我们现在可不可以认为它就是一个荒漠化的过程?完全可以,对不对?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到底什么是荒漠化呢?你觉得荒漠化应该发生在什么样的地区?像我们这样的江南水乡,目前可能吗? 生:不可能。

师:应该不可能。那么估计应该是什么样的地区? 生:比较干旱的。

师:或者说就是降水量比较少的一些地区,比如说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它的年降水量都是比较少的。对不对?你觉得它发生的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生:有人为的原因,还有自然的原因。

师:由于自然的因素和人类的这种活动的共同的作用之下,最后产生的一种结果。那么荒漠化会带来一种什么样的表现呢?

生:没有生物,没有植被,生物会越来越少。

师:好,也就是说,耕地会退化,草地会退化,林地会退化。因为土壤里面的水份和养分会越来越来越少。对不对?最后我们就得到所谓荒漠化的实质,其实它是土地的退化,肥力的长期的丧失。如果我们把这几点串起来,我想什么叫做荒漠化,在座的各位心中已经非常了解了。也就是说,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由于这两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最后造成了土地退化,表现为土地沙漠化、荒漠化、自身岩石化。这些都是属于荒漠。那么我们肯定想去了解一下,目前世界荒漠化的形势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我这边有一个材料,大家可以来看一看。目前全世界每年有600多万公顷的土地即每分钟有10公顷的土地被沙漠焚噬,全球有1/5的土地都在沙漠化的威胁之下。科学家警告,若不制止沙漠的蔓延,半个地球都将沙漠化。最后一句话:半个地球都将沙漠化。如果说真正我们半个地球都荒漠化的话,我不知道我们在座的高一二班的同学会在哪里出现?这是世界主要的沙漠分布区,大家大概可以看得出来,在非洲的北部,在中亚地区,中国的西北地区,澳大利亚的西北地区等等。可以说,荒漠化发生主要的地区,主要是在大陆的内部,或者是在一些中低纬度的大陆西岸会出现。目前的形势非常严峻,对不对?40%以上国家受影响,每年损失420亿美元,这个数字不能算少吧?当然引起我们整个人类社会重视。每年的6月17日为世界防治荒漠化日和干旱日。2006年刚刚过去,它就是一个国际沙漠和荒漠化年。世界是这样,那么我们中国的形势是怎么样的呢?肯定也是不容乐观。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些数字,完全可以说明问题。27.9%,超过1/5; 18个省区,超过一半;540多亿,这个可能是人民币,也不少了。我这里有一幅图,中国的环境问题,这里主要呈现的是生态环境问题。这个表示荒漠化影响的地区。大家完全可以告诉我,目前我们国家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应该主要在哪里? 生:西北。

师:对,主要在我们中国的西北地区。所以接下来,我们将和同学们一起,以西北地区为案例,来了解一下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情况。

刚才我们看到的是荒漠化防治的课例,这个课例用的是演绎的方法。也就是说,他首先展示了他的设计思路,是从一般到个别。他一开始就把荒漠化的问题提出来了:我们今天这一堂课讲的是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以及荒漠化的防治。通过提出原理,呈现案例,然后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研究,再来验证这个原理,最后再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个案例,就是顺着这个思路设计的。这种方法是比较普遍的,比较常用的。因为演绎是思考的工具,演绎的优点主要就在于一开始就给学的人一种明确的方向,他就知道我们今天要讲的是一个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道理在哪里,我应该如何来思考这个问题。这节课先把荒漠化的概念提出来了,然后把荒漠化跟荒漠区别开来,然后体现荒漠化的过程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首先把这些基本的东西表现出来。荒漠化关键就是这个“化”字,因为现在高中生可能讲到荒漠并不陌生,但他们的头脑中的景观可能会是一片沙漠,实际上和我们要学的荒漠化并不是一回事情。所以要把这个过程展现出来,要把一个地区从非荒漠逐渐发展成为荒漠扩展过程告诉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过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样的现象发生在哪些地区,这些地区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这节课一开始就告诉我们有荒漠化这种现象,这种现象的成因有自然方面的原因,有人为方面的原因,这种现象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这个方向是明确的,学生就沿着这个方向开始思考问题。从这个课例可以看到,荒漠化就是研究方法,这位老师所采取的演绎的方法是比较循序渐进的,是一层一层展开,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揭示,最后来寻找原理,来找到答案的。他是透过演绎的方法来呈现案例的,那么下面我们看看另外的一个案例。这个案例的主题是区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这个老师在设计案例的时候是基于这样的一个考虑,她不是一下子先把区域工业化城市化是怎样的一个规律表达出来。他首先通过一首《春天的故事》这样的一个优美的歌曲来烘托气氛,让学生通过这个歌曲和一组画面来体会到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最显性的标志,然后打出主题“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他怎么进入到这个具体的案例呢?他不是一下子就拿出课本上给出的珠江三角洲的案例,而是给出五个区域:长江三角洲、塔里木盆地、黄河三角洲、河西走廊、珠江三角洲,让学生去进行判断:如果让你们选择一个区域,研究区域的工业化城市化,你会选择哪个区?学生通过这个判断,还有他自己已有的知识,一般能够得出个结论,就是选择长三角和珠三角来研究工业化城市化。因为这两个地区经济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比较成熟,也有现成的资料可以找到,所以学生非常容易就可以找到这样两个结论。老师继续设计第二个问题,如果让你去研究,你会在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两个地方选择哪一个?为什么?学生认为我选择长三角比较合适,因为我的家乡就住在长三角,我对长三角这一块内容整个资料各方面比较熟悉。第三个问题老师又提出,如果现在不让你去研究长三角,要去研究珠三角的工业化城市化,在现实的条件下,你需要获得哪些帮助?这个老师通过这样设计让学生要知道,我要去研究这块区域必须得获得非常充分的图文资料,通过图文资料来对这个地区的整体状况进行研究。所以她这个课例当中首先从这五个区当中来让学生进行选择,学生选择了之后,老师马上呈现了这样的一个带有故事情节的案例。

李守银的老家原来在安徽,曾经在江淮地区生活,种水稻,后来他搬迁到珠江三角洲,到了珠江三角洲之后,他的生活发生了变化。从他生活变化的过程当中,可以折射出他所在的这块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状况。这个资料给的非常详细。刚开始几年,李守银还能见到一些鸡场农业,但是没过几年,附近的鸡场农业被一家家工厂所替代了,出现了一些花卉、蔬菜种植。后来到了1988年,李守银的儿子洗净泥腿、放下裤管,进了当地的外资箱包厂工作,与他一同进入该厂的还有许多来自中西部省份的外来务工的人员。二十世纪90年代,当地开办了几家电子厂,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李守银的儿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进了一家电子厂工作,月收入从800元一下提高到2000元。由于吸引的电子电器类的投资不断增加,当地规划建造高新技术产业园,李守银的房子又被搬迁。现在李守银家就住在附近新建的公寓房里,房价变为每平方米5000元。

教师呈现了这样一个带有故事情节的案例之后,让学生完成两件事。第一个就是自己设计一份表格,来说明当地发生了一个怎样的变化。学生从时间角度,80年代初、80年代中期、90年代,列了三个时间,然后看一下李守银家、工作的变迁、收入变化、住房变化、地价变化,从这样的一个表格设计可以看出工业化城市化变化的痕迹。老师还要求学生根据前面呈现的这些材料和表格设计问题。为了让学生提的问题能够质量比较高,相互有些竞争,老师设计了一个环节,问题多而且质量好的小组可以获得胜利。学生提出一些问题,都是针对故事情节提出来的。教师再根据这些问题来进行归类梳理,把这些问题提炼归纳出研究一个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的五个方面,比如说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差异怎么来进行研究,它的整个发展过程怎么来进行对比研究,为什么会产业结构升级。这个课例设计的还是比较庞大的,与前面那个荒漠化防治的课例不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这个课例采用了归纳的方法。他是先讲了一个故事,而且他那个故事里边的主人公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在第二册的时候出现过的李守银。这个李守银的老家是在皖北——安徽北部,他从老家搬迁到珠江三角洲以后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先展示李守银这个家庭的个例,然后由这个个例推导到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规律。这个课例的内容非常丰富,空间跨度大,时间跨度也大。尽管这个课例它本身是虚拟的,也就是不一定真的,但是却真实的反映了这个时代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变化以及引起这种变化的一些原因。我觉得从这个课例的设计和选材来看,应该说是和课本的教学内容非常匹配的,可读性也比较强的。

我觉得这个课例会引起一些思考,甚至是思维上的、观念上的一些碰撞。他所使用的方法和前面的荒漠化防治是不同的。他呈现了一个事实,然后根据这个事实设计了一些问题。他是从一个普通人生活的变化来启发学生思考,来引出思路,从而来找出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什么会发生,发生的条件是什么,最后归纳出原理。从李守银一家的变化抓出了三个方面,一个是居住地的变化,这是空间上的,从皖北来到了珠三角,在珠三角当中又有多次的变化,大变化里又有小的变化。第二个变化是他工作的变化,一个是从农民,他洗净泥腿、放下裤管,从农民成为工人,进入了非农产业,成为城市居民。城市人口的比重是城市化的标志,所以这里要点到这个题。然后他首先是在一个箱包厂工作,后来又转到了一个电子工厂工作,他追求的是经济收入。第三个线索是居住条件的改善,从开始的比较简陋的租住的房子,然后搬到了公房,最后又搬到了新的小区,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房价也在不断的上升。这里已经把一个地区的工业化所带来的城市化,以及城市化进一步来推动工业化的过程通过这个故事讲述出来了。而且这个故事里还包括他的职业的不断变化,隐含了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不断在升级变化的这样一个过程。他一开始是箱包厂,后来是电子厂。箱包、制鞋是劳动力密集型的,这是一开始在珠三角地区、浙江一带都是比较普遍的产业,现在也在向一些新兴的工业发展,实际上反映了工业的一些升级换代。城市的面积在不断扩大,它的居住区从城区的小房子搬到了原来是郊外现在也是城区的高大的小区。他的一家子进了工厂,而且这个工厂还有和他们同样的来自内地的中西部地区的农民,他们从农民成为城市居民了。

刚才我们看到这两个课例中,西北荒漠化采用的是演绎的方式,区域工业化城市化采用的是归纳的方式。不管是演绎还是归纳,案例教学中都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是以探究学习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方式。所以在案例教学中要获得成功,教师根据材料能够提出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是非常关键的。那么我们看一看刚才的两个课题当中,接下去教师是怎么来设计这种有梯度的有讨论价值的问题。

荒漠化的这个课例,老师在前面先是分析原理,原理过后呈现具体的西北地区的案例。因为学生已经知道了西北荒漠化发生的过程和机制,所以教师呈现西北地区荒漠化让他分析的时候就提出了这样四个问题。第一个是: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是如何形成的?这个可能还是从区域的角度去分析它的干旱的特征。第二个问题是:干旱的自然特征和荒漠化的发生有何关联?实际上这个问题跟第一个问题是有关联的,首先要知道干旱是怎么形成的,这样干旱的背景跟荒漠化发生有没有必然的联系。第三个问题是:人类活动对荒漠化发生的作用和影响是什么?第四个就是在前面的基础上要能够总结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发生的主要机制。这四个问题学生根据课本提供的材料和一些图片应该是能够可以得出这些结论的。下面我们看一个片段,针对第二个问题教师是怎么提出这个问题,然后怎么组织学生去讨论这个问题,教师跟学生是怎么互动交流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地表水贫乏,流水过弱,还有植被很少,对土地保护少,土壤发育少,再加上风力作用强,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有力条件,这样就会容易导致荒漠的形成,有荒漠景观出现了。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就容易发生荒漠化。什么特定的环境?就是再加上人为的因素。我们现在偏重于自然特征——气候干旱,其实属于异常的状况。我觉得第二小组的这种分析还是蛮有道理的,可能你没有听的清楚,其实我的分析跟他差不多是类似的。我这里给同学们找了一些关键词,其实这些词在同学们嘴巴里刚才都已经出现了。气候干旱、土壤植被、风力作用,通过这些关键词我想看一下到底这种干旱的自然特征和荒漠化之间会发生一个什么样关系。它现在很凌乱,我想来把它给理清。气候干旱,这是它的一个特征。在这样的干旱条件之下,大家可以来看看,以下的一些因素会怎么样?气候比较干旱,它的地表水会很丰富?不会。流水作用也比较的微弱。但是比较干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却是非常的显著,对不对?它的植被肯定比较的稀少,没有植被的覆盖,没有植被的保护,土壤也是比较的贫瘠、比较的疏松,在这样的条件之下,必然就形成了干旱的自然景观。有同学会想,怎么搞的电脑有问题,还有两个没有下来?我的问题在这里,大家也想一想,气候干旱,形成了干旱的自然景观,它是一个静态的。荒漠化只有在什么样的条件之下才有可能发生?对。气候异常的状况之下,特别是很长时间没有下雨,气候异常的条件之下,可以促使荒漠化的加剧,促使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就开始呈现出来了。所以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也就是说,气候干旱不一定就一定意味着可以发生荒漠化,它只是给荒漠化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威胁而已,它只是决定着这边的生态环境肯定是比较的脆弱,还不至于完全失衡。但是如果碰到气候异常的状况,有这样的一个主要的自然因素存在的话,它原本脆弱的这种生态环境马上就会失衡,失衡就会导致荒漠化的发展。所以说干旱的自然特征和荒漠化之间应该是这样的一种关系。

刚才我们看了荒漠化的防治当中的问题是如何设计的,如何提出来的。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这个课题。在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这个课例当中,老师设计了一些探究问题,这些问题有主干问题,也有细节问题,问题交织成问题链,而这些问题链相互交错,形成一个问题的网络。比如说工业化发展的条件,提出了这一些问题: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发展有哪些条件?在分组讨论当中提出了在珠江三角洲的这些条件当中对珠三角影响最大的最关键的是哪个?这就是一个比较细节的比较具体的问题。另外,把珠三角和长三角相比,或者把珠三角和皖北地区相比较,差异应该是比较明显的。老师提出了在这些工业化的条件当中,作为皖北地区来说,它的哪些特征比较明显。也就是说,皖北地区的工业化滞后,珠三角的条件哪些是皖北地区所不具备的。这是通过比较提出的问题,再结合材料,也就是学生手里的学案来分析皖北地区自身有哪些发展条件。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就是对珠三角的特征、皖北地区的特征,已经基本了解的情况下,再进一步的提出一个问题:能否为皖北地区工业化的发展进行一些设计?或者围绕这个问题设计一些探究的内容。对于工业化发展的途径,老师也提出了一些问题。比如分析为什么珠江三角洲进行产业升级是必需的,因为这个问题比较大,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比如说完成一些产业结构变化的图,并在图上来注明这种变化产生的背景、原因、特征。这样就把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有所化解。那么再有珠三角我们讲到产业提升,珠三角的发展,珠三角的进一步工业化、城市化。这里也把问题提到一个比较高的一个层面上,比如提出了珠三角产业提升带来哪些其他的影响,比如珠三角产业升级面临的困难。这也是紧扣教材对珠三角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行的一些分析。另外的一种提问方式实际上就是以表格的形式呈现的表格本身所呈现的内容,学生要把它填出来也就是答出了这个问题。再有就是开放一点的另外一种形式,给学生一些任务,比如说,了解中国近代和改革开放前工业的主要分布,了解长三角和珠三角产业工人的数量和质量差异,再有了解我国著名高校和研究所的分布,了解长三角和珠三角大学的数量及每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像这一些实际上也是引领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如何来阅读材料,如何从材料当中来找到信息,如何来提出探究问题。这个课例当中问的问题还是比较庞大的,概括起来有五个主干问题,可能下面就是五个主干问题当中又有一系列的小问题,把它串起来回答这些问题还是难度是比较大的,但是这个课例当中教师提供了大概近10个背景的学案资料,让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案例的学习资料的学习回答这些问题。从两个课例当中可以看到教师从不同的角度来设计有梯度的或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现在有问题呈现出来了,接下来就是要组织课堂有效的讨论活动,因为在整个案例教学活动当中学生自主的讨论活动应该是一个中心。现在就看在整个案例教学当中讨论活动时间怎么安排,空间组织形式怎样,就是我们这个讨论过程当中什么人跟什么人在一起讨论,他们之间的任务怎么来进行分配。我们先看一下西北荒漠化防治这个课例当中,这个老师是来怎么进行组织讨论。

按照我们平时分好的组,每一个组有一个任务,来把这个任务进行一个探讨。你们有记录员,有发言者,等会要给大家来汇报你们的成果,所以大家下面可以按照你们的分组自由的组合一下。我们这边是第几组?第二小组。每个同学可以把你们的观点说出来,记录员记录下来,然后再汇总一下,然后结合一下就比较精炼了。

从这个课例当中可以看出老师他所采用的这种组织方式——讨论方式,基本上要求学生是自由组合,然后把整个班级分成四个大组,这个自由组合的小组当中有一个主持人,还有一个记录员。大概整个的过程讨论时间是五分钟左右,那么下面我们听一听这个课结束之后,学生对课堂当中安排的这种讨论的一些观点和想法。访问者:你们平时这种讨论的机会多不多? 生:这种机会还是蛮多的

访问者:你们喜欢这种形式吗? 生:比较喜欢 比较喜欢的 比较喜欢的 访问者:像你们时间的这种安排觉得安排的是不是充分?比如说还意犹未尽,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你认为老师在上课的过程当中组织你们讨论的什么样的形式最受欢迎? 生:今天这个课上的蛮好的 这种讨论形式比较新颖 比较有趣 比较有趣

访问者:你们喜欢这样的讨论吗? 生:挺喜欢的 挺喜欢的

可以就是自己兴趣爱好一样的

我们可以在一起,很多话我们自己相同,观念有可能也比较相同,这样说出来,可能就会代表我们这一组同学意见,就比较有代表性。访问者:你们觉得这个讨论的时候获得的这种知识与老师上课讲的对比感觉上有没有什么差异?

生:因为是我们自己讨论,毕竟我们是这么多同学在一起,这么多人一起,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想法,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东西,单单比老师跟我们讲可能效果会更好一点。访问者:你们喜欢讨论这样的方式?

生:我觉得这是智慧的碰撞,能够产生知识的火花,所以一起讨论的话,能够获得更多的东西,所以我觉得这样是比较好的。

访问者:那么你们觉得那个讨论希望老师给你们多长时间? 生:我觉得就是还是老师上课的内容要紧,然后像今天老师安排的时间我觉得也就基本上也就够大家来讨论了。

访问者:你感觉到有几分钟? 生:五六分钟以上应该也够了。访问者:你觉得要根据老师不同的情况来安排这个时间?

生:因为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课后的时间继续讨论,还可以去找老师咨询,主要还是上课45分钟的效率也要抓好,所以我觉得今天的时间安排的还是很合适的。访问者:那你呢?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我觉得小组讨论是一种合作。

在合作中,我觉得那个学生会更加投入,然后得到结果以后也会有一种很自豪感。许多老师在课堂当中,特别是案例教学当中,也经常组织这种讨论的活动在安排时间、人员组成中也有很多的经验和做法,下面我们听一听这些老师在课堂讨论中的一些观点。案例有的会专门抽出一个时间,有的案例就是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整一节课就是围绕着这个案例来进行,一般来讲讨论我还是比较喜欢就是固定组的,我的思维还是比较传统的课堂。所以我的那个固定就是按照你现有的座位,要保持一个课堂的秩序,我一般不会打乱现有的座位,基本上还是前后左右的这些人,相对的来聚集在一起。讨论的过程当中,肯定有人积极,有人不积极。我觉得也不能通过地理课的一节课来改变他的个性。可能外向的同学讲话的机会比较多,但是内向的同学至少要做一个很认真的倾听者,因为你倾听别人的观点,也是一种学习,最后基本上汇报的都是应该选择比较内向的同学。在听的过程当中有没有进行有效的组织,有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每一个案例最终要和原理结合在一起,这个案例通过你思考的问题,最后得到的结论是什么,这些事情我通常让比较内向的同学来回答。这样的话,他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不积极发言,可以好象是没有很认真的参与,其实他的认真倾听也是一种参与,最后他要形成一个观点。基本上我是这样来做的。基本上是固定的,我可能比较习惯于教师还是对课堂有很好的就是掌控的。这可能也是我的一个习惯。并不是每一堂案例课都到电脑房,因为各个学校的情况肯定也有差异,如果就在自己班级进行的话,要考虑到讨论活动不影响到周围的一个正常的教学,所以我一般在教室里进行比较多一些,要保证教室的秩序。如何设计一次案例教学,今天我们主要选取了四个角度来介绍。一个是怎么在案例教学当中呈现区域知识背景,还有一个是怎么来以演绎或者归纳的方式来呈现案例,还有在案例教学当中怎么设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还有一个怎么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欢迎老师们针对本课当中出现的一些课例和观点可以提出你的一些想法。请老师们课后思考这样两个问题:一个是在案例教学当中如何来设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第二个是在案例教学当中如何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

第五篇:运用有效的地理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

运用有效的地理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

在现代的教学中,我觉得现在我体验最深的一条是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尝试创新的教育理论,做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本人从事地理教育教学近25年,经历了几次的课改,这次的课改,让我感受很多,下面仅从地理教学方式上进行反思。

一、注重双方交流沟通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本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二、重视课本地图的使用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三、启发学生“多问”

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学生具有好奇心,这正是追求知识的原始动力,是求知欲的嫩芽。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会对某一事物特别感兴趣,并由兴趣发展为热爱,由热爱进一步发展为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也由此会提出各种各样看似无稽实有深意的问题。这时,作为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心理,正确地引导他们多问的习惯,教师可作饶有风趣的讲解,并以丰富的感情色彩去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切不可因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教师的意图或教师一时难以解答而置之不理,甚至加以压制。

四、引导学生“好动”

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大纲提出的“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其实也就在于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听”科学。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只能束缚学生的行动。即使有高分,但不能在实际中去加以应用和发展,这样的“人才”又能有多大的创造力呢?明科此理,身为人师者,切莫把“好动”视为缺点,就把学生从“静”中解放出来,并热情鼓励,耐心引导他们动手,使他们在“动”中去增长知识,去形成能力。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想一想自己是否正在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理论水平,是否已在研究学生心理动态的发展,是否想探究构建适应新课程的地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

大家知道,只有不断学习、实践、总结,才能提高。一学年又将过去了,我又认真研读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重新回顾这一学年,我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能积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学生的活动为要形式,启发学生在观察、分析、思考、讨论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但是如何进一步发挥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改进课堂教学,是摆在我面前现实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些情况,自己有了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发挥学科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密不可分。从地理知识来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点。它为学生获得直接兴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图片美、文字美、动画美、语言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以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发挥地理知识趣味性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趣味知识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潜在的趣味知识并进行合理的加工,努力寻求趣味知识的切入点进行有目的的导入,使之融入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大陆漂移假说时,先让学生讲一个小故事,不但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上,而且对本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了主动学习的心理,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样易使课堂更生动,同时调动学生的思考和学习的主动性。在讲季风气候的形成时,我先让学生回子顾一下自己身边的风向变化的规律,再进行教学,不仅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且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探究地理问题。

二、充分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

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学习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点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六大板块的范围及其边界,然后阅读《世界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地震带和火山的位置,再与前图对照,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结论: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两个板块的交界处。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充分利用课本中设计的“活动”,涉及读图或绘图技能的训练、材料收集和处理,需要动手做试验、开展社会调查,进行合作讨论等各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在《多变的天气》教学时,我利用“活动”中提供的天气图,让学生像气象预报员一样播报城市天气,这样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本课所学的天气符号,还锻炼了学生读图、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我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地理环境问题 ,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创新和自我发展。针对地理学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1)歌诀法:如记我国的主要山脉分布可用此方法:东西走向有三横,北天阴,中昆秦。湘桂粤赣夹南岭。东北一西南有三撇,兴安太行巫雪峰,长白武夷中间横,台湾山脉东分布。喜马拉雅弧形山,珠峰傲立中尼境,八八四四第一峰。地理歌诀简洁而明了,方便记忆,在地理学习中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2)图像法: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但平时许多学生对地图心存畏惧,地图应用能力较薄弱,指导学生多看图、识图、绘图、用图,并尽可能使地理知识图像化,做到以文析图、图文结合,尤其像地球的公转,中国的行政区划等知识难点。(3)观察法: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事物,联系课本上所讲授的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和规律等,要使学生掌握正确学习的方法,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不断向学生“授之以渔”,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好学地理。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被激发,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为此,我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情感教育,给予必要的关心、激励、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四、不足之处

(1)过程与方法的结合有待提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角色的分工应细化,特别是组内的弱者应真正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有所提高,课堂不应总是尖子生唱主角,应使教学真正面向学生。

(2)师生的交流的平等性应加强。在提出问题时,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出发,而不是一味把学生的思路往自己设计的路上引,问题的设计不宜太大,应站在学生的认知角度剖析。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篇3)

几年来的教学,有得有失,感触颇多,但始终不断地在反思着,以期自己的工作能有所进步。以下是针对自己近年来的地理课堂教学的三点反思。

反思一:走出教材,走近生活

地理课本中的案例有些并不符合地方学生的经验基础。因此,很有必要根据我们地方特色、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知识背景来创设情境、设计案例。

反思二:学生活动要有“质”,即体现思维性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但如果课堂活动有量无质,则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恐怕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只有热闹的场景,很难有真正的思维活动。课堂的学生活动是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式,因此流于形式的“活动”是形同虚设的。为了能使全员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其有效性,应努力提高活动的

“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意适时评价。

反思三:转换传统的师生角色,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在课堂的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充当探讨问题的主人。这一从引导者到组织者的转变,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思维的角度讲,学习过程是一种具备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需针对不同情况做出适时反馈,引导使之朝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例如:在讲到目前的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时,应该让学生来谈谈,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某些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自己感悟出问题的严重性,进而去思考其产生的原因,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教学过程中的有效策略

1、课前抽查,查找问题,找准切入点。

要增加教学的针对性,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加强集体备课,研究每一节课的地理主干知识和考点内容,针对主干内容和考点内容设置情景,找准重难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缓判断,留给学生自己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陈述自己的思维方法,不断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在交流讨论时让学生自主交流,少讲解甚至不讲解,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3、开放地理课堂。

教学内容开放,关注社会重大的科研成果,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联系实际生活,其次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要多样,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教学,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让学生展开辩论,越激烈越好,再次,作业设置要开放,作业形式要多样,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开放和多元,充分肯定学生,关注其差异性。

通过一学期的地理教学工作,学生们对地理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了解到了地球和地图知识、陆地和海洋知识、天气与气候知识、居民与聚落知识、发展与合作和人文环境等自然地理知识,并认识到学习地理与生活的关系,认识到了学习地理的重要性。所以说学习地理是很重要的,学生们都从思想上重视了地理这门学科。

通过地理教学提高了学生的民族素质。地理教学贯彻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就使他们具备所必需的地理基础知识,我们的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而不是单纯为了升学,或者只是依据地理学科知识的科学性,系统的去确定教学内容。

通过地理教学树立了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通过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发展生产。在利用合理时,就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利用不当时,则会出现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环境被污染等危及人类生存的问题。这样就体现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全世界、面向未来”的宗旨。在教学过程中,我收集一些地理材料和图片,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工农业生产和社会进步,以及不同的国家所出现的程度不同的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4、结合教材特点,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和谐、融洽、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是看老师讲得如何,关键看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看学生学得如何。初中学生,正值求知欲、表现欲非常旺盛的时期,在课堂上学生厌烦教师的“满堂灌”,迫切希望自己能在课堂上有“说”的机会,教学参与意识非常强烈。湘教版教材在知识的表述上避免了冗长的文字叙述,文字表达简洁明了,从教材的结构和内容上看减少了很多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加大了“活动”、“阅读”、“思考”方面的篇幅内容,使“活动”、“思考”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教材特点,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学生创设“多说”学习情境,师生一起讨论,共同完成的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识,提高能力,初步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正确的科学观。

5、讲究学习方法,培养创新精神。

教材倡导对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根据教学的内容特点及学生年龄特征,开展探究学习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具有研究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讨论、相互评价、自由表达、创造想象等探索性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创新的情感,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篇4)

一、反思是否具备新课程的教教育教学理念

近几年,初中地理与其它课程一样实施了新教材,我作为一名从教近20年的地理教师非常关心新教材的内容,拿到教材后,深感教材的难度明显降低,但趣味性和实用性明显提高,从而要求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而新课标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那些理性的共同的知识,更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为此,我经过认真地反思,认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在地理教学中应从有利于学生“生活再现”和“终身发展”入手,建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作为一名教师应与时俱进,放弃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创造条件。以“34个省级行政区”(《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为例,该教材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法中的讲述法组织教学则效果不佳,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尝试以“快乐教学”中的巧用游戏法,采用多媒体技术制成“ 中国政区拼图”,引导学生开展拼图竞赛活动,寓教于乐,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活化了课堂教学。同时,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报刊杂志及其它媒体获取地理信息,并适时的交流,给学生以施展才华的机会,同时在交流信息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指导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反思教学中如何进一步强化地图教学

翻开地理新教材,我们会发现文字篇幅有所减少,各种地理图表去占了近一半的篇幅,如地形图、政区图、气候图、人口分布图、照片等,还有各种统计图表,不仅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空间性突出等特点,还可以形象、直观、准确、趣味的表现地理事物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课堂上面对课本里种类繁多的地图,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我经常反思在地理教学中应怎样充分发挥这些地图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析图、描图、绘图?怎样将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样培养学生查阅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等等。

鉴于这种情况,我主要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等)和传统教学方法(如挂图等)相结合的方式,有意识地将地图展示给学生,从地图的三要素入手,教他们认识地图信息,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使他们提高看图的兴趣,从而养成看图的习惯。例如,在“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的教学时,首先出示“中国的地理位置图”然后提出问题:“从东西半球或南北半球看,我国分别位于哪个半球,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看,中国的疆域对我国发展的作用?”并要求学生在图中找出答案,然后让学生再看教材,看一看自己的分析与教材是否一致。在教学俄罗斯时,请同学看一看俄罗斯地跨哪两个大洲、以什么地形为主、有什么特点,纬度位置怎样,什么是影响俄罗斯农业的主要原因......,使学生通过看图感受到俄罗斯人口少却要进口粮食的原因。从而养成读图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中,作为地理教师在上课时,常常提醒自己一定要有用图的意识,用图导入深入,用图突破教材重点,解析教材难点,给学生以直观易懂的印象。

下载运用比较法进行区域地理教学(小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运用比较法进行区域地理教学(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东岔中心学校 陈会军 比较,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一种基本方式,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的方法,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有比较......

    “比较法”在词句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比较法”在词句教学中的运用 修水县八小 罗琛程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词句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理解词句,理解含义比较深的词句在课文中的意义和对于表......

    使用“比较法”进行写作(推荐阅读)

    有比较才能鉴别。比较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是发现发明的一把钥匙。人们不仅运用比较法来认识各种事物,而且在写作中总要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这一方法来阐明道理、表述见解、看法......

    如何进行区域观察

    主题:如何进行区域观察 一、研究背景 区域活动是以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满足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索精神,发展幼儿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而教师对......

    高二区域地理教学反思(范文大全)

    高二区域地理教学反思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区域地......

    区域地理教学的反思

    区域地理教学的反思 区域地理是记忆量最大的教学内容,因为不同区域有自己的自然、经济、社会特点等,这些都需要记忆。但区域地理就是单纯的记忆罗列吗?我不这样认为。每个区域......

    高二区域地理教学反思

    高二区域地理教学反思 高二区域地理教学反思1 高二地理教学工作总结本学期本人担任高二(4、5)班的地理课程,为了抓好教学,本着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课前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督......

    区域地理教学反思(五篇材料)

    区域地理教学反思 马锦南 区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主要发挥“平台”的作用,也就是要求学生熟悉各区域的区域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我有以下体会: 1.树立正确的区域地理的地理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