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共五则)

时间:2019-05-13 03:01: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

第一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

作者:彭云平高安市职教中心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的重要特征。传统的学习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强制学生接受地理知识,他们只能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因而课堂气氛就显得十分平庸和沉闷,学生也不可能具备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因此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已迫在眉睫,那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究竟该怎样才能做到学习方式的转变呢,我们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采用问题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高中地理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实施“问题教学法”: 一 指导学生预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指导学生做好预习。这是实施问题教学法的基础和前提。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思维从问题开始,创造力从问题开始,问题也是深入学习的起点。“问题教学法”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首先要求学生去发现问题。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主要来源于下面几个方面:一是来源于教材内容而提出的问题。教材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已有的认识有差异,因此产生疑问。比如学习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的时候,部分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北半球1月份正是隆冬季节,地球应该距离太阳最远才对,怎么会过近日点呢?7月初正是盛夏,怎么会过远日点呢?”二是联系国际和国内的热点事件而提出的问题。三是联系当地环境的异常变化而提出的问题。2005年11月26日8时49分,我国江西省九江县发生了5·6级地震。正值上课时间,学生在教室中能体会到地震所带来的震动。教室内炸开锅了,部分学生纷纷跑出教室。课后学生就提出很多问题,如:“地震是怎么产生的”“地震发生时,为什么先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才是左右摇晃”“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怎么办”等等诸多问题。二 预设课堂教学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依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设置的问题应具有思维性、层次性、趣味性,才能吸引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维。

1思维性

教师设置的问题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让量多质差的“满堂问”几乎成为变相的“满堂灌”。以第一章“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教学为例。如果教师在展示一系列丰富的图片之后,只能提出下列这些问题“什么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其时间是多少”“太阳日是什么的周期”“太阳日的时间是多长”“这两者会有什么差别”等,这样的问题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引导学生真正地进行思考与体验,学生的回答也仅仅是固定的答案。反过来,如果教师先给出了太阳日与恒星日的概念差异,然后依次提出下列问题:“太阳日和恒星日的时间长短不同主要原因是什么”“如果地球只有自转而没有公转,那太阳日和恒星日两者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你是怎么理解的?”。这样的设问能不断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和积极思维。

2层次性

教师设置的问题应有梯度,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而且能使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如必修1第二单元“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教学中,可设置如下问题思维链:“北半球低压中心四周水平气流运动有什么规律?→低压中心四周的空气为什么会向中心辐合?→B处(近地面)气压为什么较低?→为什么低压中心气流会上升?(从地面受热情况分析)→低压控制下一般形成怎样的天气?”。3趣味性

例如:我在讲“洋流”一节时,提出这样几个问题:“我国明朝郑和下西洋为什么选择冬季出发,夏季返航?”“2000年前希腊人狄奥弗拉塔,请船长把密封的玻璃瓶投进直布罗陀海峡,它将漂向何方?”“为什么哥伦布两次航行的时间会有那么大的差异?”。对这些饶有兴趣的问题,同学们都乐于思考、积极发表个人的看法。三 课堂上实施问题教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师生积极互动,合作交流,讨论探究,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发现中,获取新知识,共同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具体实施的步骤如下:

(一)提出问题方式多样。

1.教师预设提出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的“预设”是必要的,能搭建起一堂课的框架,使教学结构完整,教学环节紧凑,从而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以预设的问题作为一根主线,以问题引入,以问题归结,又以新的问题引入新的学习,问题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下面以“人口的空间变化”的教学为例。

设问开展活动。学习“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这一部分教学内容时,教师引入两个案例。两案例的学习是通过教师不断提出导学问题,以问题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地探究中分析案例,从而得出结论。案例1“美国的人口迁移”,精心设置两个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哪些因素促使美国成为一个移民国家?哪些因素导致了美国人口在本土范围内频繁迁移?”。案例2“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的人口迁移”,设置问题是:“新中国成立到1986年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相比,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剖析完两案例后,教师又及时设问,“从两案例中分别可以归纳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通过这一设问,及时把两案例和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起到归纳结题的作用。

设问引出新的学习内容。完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之后,教师又进一步设问:“近年来,我国有一些科技人员、工人、农民迁往东南沿海地区定居。这些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产生的影响是否相同?为什么?”,从而进入“人口迁移的意义”这一新内容的教学。

2.师生即兴提出

教学本身是动态的建构过程,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出现的所有情况。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教学内容,打破教学过程中的预先设定,从而使教学行为随着教学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灵活变化。这也是“问题教学法”最大的特色所在。例如:学习必修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教学中,不断有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如:“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南印度洋的中高纬海区的洋流流动情况与大洋环流模式图不完全一致,为什么?”对于学生的这些疑问,教师并不是直接给学生答案,而是把问题抛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来解答,学生定会积极发言,甚至出现争论,让学生在集思广益中解决疑惑,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

养。

(二)解决问题方式多种。1.教师直接释疑。

有些诸如“什么是„„”这类问题,比较简单,教师尽可以用几分钟时间在课堂上直接予以回答;那些比较抽象的,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学生经过努力,自主得出结论的可能性仍然很小,或者收效慎微的问题,也适宜教师直接讲解。以 “地球的圈层结构”为例,教学中,“地震波的概念、横波和纵波的特征”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由教师借助生动地例子,直接进行讲解。

2.师生共同释疑。

有些诸如“为什么”“会怎么样”“怎么办”“假设„„,会„„”等类型的问题,这类问题具有探究性、开放性,有些问题甚至没有统一的答案。如果仍然由教师直接释疑,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了一个结论,他们对于这个结论没有直接的感受,既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也体现不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应把几个典型问题筛选、提炼出来,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予以解决。

3.课外合作探究释疑。有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不宜在课堂上展开,鼓励学生作为一个课题立项,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较长时间的研究。这样的活动既有利于将课堂教学引向课外,树立“开放性”的课堂教学观念,又能更深层次地培养和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 总 结

“问题教学法”的运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碰到不少的挑战。教师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条件。教师素质的提高尤为重要,教师的知识面不仅要专,而且要广,教师要有新的教育观念和一定的理论功底。这就要求教师不断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形势、新挑战。随着问题教学法的实施,实现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全面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第二篇:浅析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波利亚教与学的“主动学习原则”认为:“学习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新能力。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中学阶段在所有的教学方法中,利用率最高、渗透性最强的当属“问题式”教学方法。历史教学法中问答法的运用立足知识基础,着眼提高能力,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以问题激起思维,以探究产生共鸣,以争辩掀起高潮,以问题解决实现目标达成,大大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高效地完成初中历史教学任务。

【关键词】历史教学;问答法的运用及探索

新课程教学已实施好几年了,但目前初中历史教学仍存在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重应试轻创新的现象,课堂教学以“满堂灌”为主要模式。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被动学习,每节课接触的不是生动有趣的问题,而是抽象死板的历史名词、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这使学生容易产生畏惧和厌恶心理,导致学生对历史学习失去兴趣。这迫使我要改变教学方法。我常用问答法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使传授知识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合二为一,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大大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也深受学生的欢迎。其做法是:

一、精心设计

把每一章节的重点,难点,能力培养目标,思想教育目标,重要概念等设计成问题,提前一天告诉学生,便于学生预习。这里的关键是设问要老道,它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设问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为什么四大发明的文明之花开在中国,却在西欧结果?为什么资本主义萌芽在西欧,在中国是同时产生的,结局却不同?

(2)设问要注意与前面所学知识相衔接,为以后的学习作铺垫。如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背后是什么?有哪些影响?

(3)设问要有利于章节整体知识结构的掌握。如西欧资本主义工商业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在城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情况怎样?

(4)设问要有利于总结,掌握规律性认识。如简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有什么特点,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5)设问要联系实际,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与综合。

(6)教师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能引发思考的内容设疑。

二、把握主体

课堂上采用学生举手发言与老师点名发言相结合的方式,即为主动学习的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又遏制了被动学习的学生心存侥幸,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及时提示,点评把握主题,把握时间。这里的关键有两点:

(1)教师要把握火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不到学生想知道却不知道时不告诉他,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不点拨他。既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又确保识记,理解的效果。

(2)点评要简洁,明确。不但对学科内容的学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让失败者能总结经验,走向成功,因为任何失败者都不是徒劳的,让成功者收获成功的喜悦,这样所有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情绪体验。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更是成功之母。一旦风气养成,老师上课越上越轻松,学生上课越上越喜欢。

三、重视导言课,密切联系实际

当然,要确保用问答法上课顺利持久地进行下去,确保学生一如既往地钻研教师的提问,还需以下配套功夫:

(1)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重视。中学的历史教育不是专业教育,除了少数学生由于特殊的兴趣对于过去的事情有所关注外,大多数学生主要是从现实的意义来接受历史的。所以,历史和现实的结合,既能培养学生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能深化到规划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例如,讲世界史《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中涉及到中东、巴勒斯坦和犹太人发展问题,这个问题是现实生活中不能回避的,也使学生比较关注的问题,我以“巴以问题历史探源和思考”为题目,让学生分成小组搜集资料和列出相关的问题,然后,从历史根源、巴以冲突现状、巴以和解的困难、国际主要政治力量的态度、原因和巴以前景展开讨论,然后写出研究性论文。通过讨论,学生对民族冲突,战争与和平,国家稳定与发展有了更新的认识。此外,还可以通过丰富的史实和精彩的语言,改善课堂教学的气氛,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多样的教学手段和丰富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等。

(2)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在模拟情境中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间接兴趣。如在讲启蒙运动中三权分立思想,首先让学生回答:什么是三权分立,核心是什么,有什么意义和局限,当学生答出核心是权力制衡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得出权力制衡是手段,目的是防止独裁,维护资产阶级民主。教师继续启发:既然权利制衡是手段,那么手段相同,目的可能不同,让学生联系中国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和明朝的废丞相权分六部。学生经过思考后得出中国的皇帝用权力制衡来维护君主专制,从而掌握了殊途同归的一个特例,对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有了特别深刻的认识。

总之,课堂教学中运用问答教学法摒弃了传统历史课堂教学中“一言堂”的做法,也改变了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功能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尤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运用。

第三篇:参与式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的思考

参与式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的思考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林羽翔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提出与实施,如何体现师生的主体性与参与性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参与式教学逐渐受到重视。如何结合课改的背景与要求,通过运用参与式教学法对学生学习高中地理进行引导,是该文重点探究的内容。[关键词] 新课改 学生心理 参与式教学

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称为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方法,该方法主要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并辅以教师、家庭和社区等各种媒介的共同协作,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从而利用各种媒介实现自我知识掌握的过程,以达到各方信息的交流和反馈,使学习主体能深刻领会并掌握所学知识。它起源于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英国。最初,参与式并不是一种教学法,而是一些英国的社会学专家在国外进行国际援助性研究时,总结出来的一套社会学理论[1]。而在我国,参与式教学法仍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只发展了短短的一二十年,我国明确提出参与式教学法的是清华大学的过增元教授。他认为,与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法不同,参与式教学更注重主体参与性,核心在于一个“问”字。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今天,随着新课改的提出,高中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和合作探究的精神。因此,参与式教学法除在关注较多的高校领域之外,越来越受到高中教学的重视。所以,如何根据学生心理,实施参与式教学法显得尤为重要。高中地理课堂参与式教学法的心理学基础 1.1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 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而地理教学中参与式教学法情境的设计,要触及学生的知识“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真正把学生推至主体地位参与学习,正如一个问题情境的提出。情境设计中所提出的问题太简单,不能启迪思维,难以提出值得探索的问题,不会引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提出的问题太难,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就会使学生失去信心和对学习的兴趣,学生不会再要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比如在教授工业区位选择的时候,提出的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举例中,如果运用到的是身边的工厂实例,则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浅显易懂,并且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在家长的帮助下,参观家长或是其他家庭成员的工作地址,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学生就会因为自身的参与和家庭的帮助而对该知识印象深刻,从而达到了牢记知识的理想效果。1.2 弗洛姆的“期望理论”

弗洛姆的期望理论认为,某一活动对于调动某一人的积极性,激发出人的内部潜力的强度,取决于达成目标后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的大小——效价与他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判断能导致该结果的概率——期望值。而怎样使激发力量达到最好值呢?据心理学的观点,人的需要可分为外在性需要和内在性需要。外在性需要当事者本身无法控制,受到外界环境支配。相反,内在性需要的满足则来自当事者学习本身。当事者可从学习活动本身,或从完成任务时所呈现的某些因素而得到满足[2]。因此,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相互配合的情况下,才能使主体参与更为主动。正如在讲述到5种地貌形态时,该知识在初中阶段曾经学过,高一的学生对此有初步印象,但只了解表面和概念,并不识得其中深层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激励学生主动观察周边的环境,让学生不再只通过课堂上的图片来了解知识,而是参与其中。告诉学生,发现最多身边地貌的同学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进行外在激励。从而刺激学生从内心增强对地貌知识的学习兴趣,加深学习印象,进入学习状态。2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如何根据学生心理实施参与式教学 2.1 从教材内容来看

2.1.1 以自然地理学角度来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主要是从自然地理学的角度对教材进行编写。新课改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因此,以自然地理的观点来看,很多知识的学习学生没法身临其境,如何激励学生,使其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法,改良启发式教学法,引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就显得尤为关键。正如:在教内外力作用的时候,因为知识比较枯燥无味,故在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过程中可采用自然风光图片来抓住学生的视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即使学生无法身临其境,但是通过图片的观察也对接下来知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理解和兴趣,并且上课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通过参与到实验的过程中,来体会知识的生动性,那么这种参与式方法就算成功。2.1.2 以人文地理学角度来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主要是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来对教材进行编写,新课改要求学生从身边地理知识入手,培养地理观,故人文地理的部分,风光图片自然少,大多是大量的文字信息。因此,在对人文地理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过程中需要运用具体的案例进行导入,而这些案例最好是当地的乡土案例,这样让学生明白其实学习地理不仅是书本中学习得到,地理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乡土案例更能让学生明白:地理源于生活。课堂教学中,比如在讲授交通运输时,可以让学生事先做好功课,分成几个小组,把身边的乡土案例通过ppt等形式,展示给老师和其他同学,这就做到了参与式教学。把消化的信息又通过自身的理解,辅以其他教学手段,展示给其他同学,让学生教授学生,这样学到的知识才是同龄人真正能够消化理解的。

2.2 从教学内容来看 2.2.1 教师如何应用

教师是参与式教学法的主要参与者之一,教师的引导和从旁协助,是学生能够自主学会知识的关键和助力。地理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来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入到所要掌握的问题情境当中,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从而消化所学知识,再进行反馈。例如在学习晨昏线知识的时候,可以对学生进行问题的引导,引入到学习的情境中,让学生思考一天的昼夜变化情况,太阳的东升西落,通过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引入到晨昏线的知识中去,让知识更为灵活、鲜明。2.2.2 学生如何应对

学生是参与式教学法的主体。学生通过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来灵活地掌握知识,并在消化知识的基础上能把知识以各种方式呈现给他人,让学生教授学生,站在同龄人的立场,更能理解同龄人的心理,从而真正理解知识的涵义。比如课堂中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学生模拟不同的角色,各抒己见,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合作精神,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合作性。新课改要求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学习,而学生间的相互合作讨论就显得必不可少。高中学生处于自我矛盾的一个阶段,因此,教师的引导需要不断加强学生学习的信心。2.2.3 家庭和社区的配合与关注

家庭和社区虽是参与式教学法的配角,却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方面,他们为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供了支持,另一方面,家庭和社区的关注能让学生的学习更没有负担,给学生更多的自信,同时社区的宣传作用也能使参与式教学法受到更广泛的关注,有利于各方的发展。如在讲解到地貌知识的时候,家长可以在课余时间或周末带学生去野外实地考察,增加学生的感官印象,使知识更为生动形象。而社区则可以在不同的节假日,推出针对学生参与的主题活动,例如组织登山踏青的活动,组织观测流星雨等,让学生在各方的帮助下更能突显其主体地位,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和反馈。3 参与式教学法对高中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意义

3.1 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发展,突显教育的整体性功能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且复杂的成长环境,这个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不知不觉但却极其深远。通过参与式教学法中的情境创设,让学生有真情实感的体验,使得教学活动也随之形成一个开放的系统。在这样的系统中获得的情感体验,提高了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认知水平,体现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新课改的要求。

3.2 地理教学不但在理念且在教学行为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协助性 传统教学往往过分强调教师对教学的掌控和学生的被动,忽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随着主体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主体性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一方面,在思想上,重视学生对学习的认知;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自我评价的机会,将教学真正作为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过程。惟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成为教学的主体,在教师的辅导下轻松愉悦地完成学习过程,才能真正体会学习的乐趣。

3.3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缩短师生、生生、家长和学生、社区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大都是以灌输式的方式进行,教学对于学生具有“距离感”,不利于师生间的平等交流。就地理学科而言,学生往往认为概念知识枯燥无味,难理解只能死记硬背。实际上,如果把概念知识生活化,让学生们通过生活中的现象或是亲身经历,那么这些概念就不再枯燥无味了,这就要靠师生、生生、家长和学生、社区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总之,教师应通过了解学生的心理,从而设计不同的方案实施参与式教学,将课堂还给学生,完成学生教授学生的教学任务,而教师只是起到从旁辅助的作用,再得到家庭和社区的重视,那么,这样的地理教学就能顺利地进行下去,也能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新课改背景下依据学生的心理实施参与式教学,不仅是地理学科,而是每个学科都应该关注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娄祖安.参与式教学法的涵义及特征[J].科技信息,2009,(25):13.[2] Victor H.Vroom.Work and Motivation [M].Canada,1964.[3] 莫税英.论“参与式”教学法在“两课”教学中的运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2):170-172.[4] 过增元.倡导参与式教学法,培养创新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2(,6).

第四篇:试述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试述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潮流。要求教师在“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理念下进行历史课堂教学改革。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世界性课程改革运动的开展和思维心理学研究的深入,问题教学法受到广泛关注,成为当代教学法中的一朵奇葩。本文就问题教学法实施的必要性和方法进行简单论述。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历史教学

历史课堂教学的重点,就是帮助学生开启思维的智慧之门,构建敏锐思维的阶梯,创设想象思维的空间,提升优秀的思维品质,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独立思考问题、正确解决问题与准确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因此,历史课堂教学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给学生想的时间、问的权利、说的机会、创的激情、爱的关怀。总言之,就是将教学内容化作问题,按照“提示问题―思考问题―检查调控―归纳整理―强化巩固―当堂达标”的教学思路,按照课堂教学问题化、问题设计科学化、解决问题民主化的过程,使讨论、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让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以及价值观、世界观的良性发展,都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中逐步提高。

问题教学法“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去激发其智慧的潜能,培养其强有力的内在学习的动机。

现行的中学历史课程,分为初、高中两个轮回,高中历史教材在内容和体例上基本是初中的翻版。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由于得不到学生对已有的历史知识掌握程度的信息反馈,在教材的取舍上,课堂教学的处理上,难免与学生的实际有距离,因而学生会感到乏味,从而把历史课看作是“45分钟的煎熬”;而在现实的生活中,学生可以从电脑网络、电视、电台、报刊杂志中获取大量的历史知识和信息,学生由于知识面以及生活阅历的浅显,而产生种种疑问,却又得不到应有的指导,教与学之间产生了“供与求”的矛盾。实行“问题教学法”,一则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教与学的矛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和问题,有的放矢地处理教材、设计教学过程,使课堂教育更有针对性,同时缓解教学内容过多、课时偏紧的压力;二则,随着时代的进步,课堂教学应给学生提供质疑的环境,使课堂教学带有开放性和探索性,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教师的主要任务也应从传播知识转为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建议,教会学生面对众多的信息,进行选择和认知历史的途径。

一、实施“问题教学法”的必要性

1.“问题教学法”是现今历史高考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对历史学科的考查与以前的高考有了很大的变化,试题立意以“知识为主”转向以“能力为主”,命题特点也以“浅知识、新情境、热问题、重综合、重能力”为主。在这种情况下,历史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还要注重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而“问题教学法”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训练空间,使学生能在突破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及学科内部综合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当前高考形势的变化。

2.实施“问题教学法”是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高中学生自我意识强烈,对事物的认识喜欢刨根问底。问题设计从置疑开始,设置悬念统贯全课,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探究动机。课堂最后还可以问题留伏笔,使课堂余味无穷,给学生一种期待的心理,给学生一片求索的天地。

二、“问题教学”的实施步骤

1.提出问题、以疑导学。教师在对教学内容总体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设计适切的教学流程,以各种方式呈现或提出课堂所要解决的问题。问题的呈现或提出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好奇与探求答案的心理,引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有疑才会有思考,才会有探究,才会有钻研,才会有对问题背后原因的探索和孜孜不倦的毅力。

2.自学思疑、横向议疑。教师要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或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或形成一定的见解、看法;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横向交流,让学生发表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并在学习讨论中注意总结,对发现和生成的新问题要及时处理,以互相启发,推进问题教学走向深入。

3.有效设计问题。实践证明,科学合理地设计问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层次、心理特点。②要有思维的层次性和梯度。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层层推进,步步深入。那种简单地让学生回答“是不是”“对不对”,或者师生间填空式的问题,是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③设置的问题要注意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的距离,贴近生活,体现问题价值。④设计的问题要疏密适当,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思考、质疑和释疑。不论学生的疑问是否符合老师的既定思路,教师都要给予肯定、给予鼓励,从而培养学生善疑好问,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⑤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因为提出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思维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也要避免难度太大、太深,若学生不知如何作答,结果不只是望而却步,还会扼杀学生的兴趣,扼杀学生的思维。

4.评价总结问题。让学生整理探究所得出的结论。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扬长避短”“取长补短”,还能使学生形成团队合作的意识。对学生的结论要及时地予以客观评价,评价要体现鼓励、赏识的原则,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

总之,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推广和使用都必须因时间、学科、内容、教师而异,不能生搬硬套,使教学模式走向教条化。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改造和完善。“问题教学法”当然也不例外,教师要在实践中尝试这种教学模式怎样才能达到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第五篇: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的运用

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的运用

杨永梅

所谓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事物的场景,使师生设身处“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我要学”、“我爱学”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新的地理知识。地理情景教学法是在心理学、方法论和教育学等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利用各种地理现象和手段,设计出一些真实性或准真实性的情形和景象,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积极启动思维,达到培养学生地理智能和技能、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从而为改变以往传统地理教学枯燥乏味的局面,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潜在智慧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

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地理,把生活经验地理化,地理问题生活化,使学生感到平时生活中充满着地理问题的种种奥妙,使他们倍感亲切,内心感到地理原来离我们这么近!

例如,讲“气候与房屋建筑”时,先让大家回答我校附近农村老屋的建筑风格,这个谁不知道!于是,大家踊跃发言,都能说上一些共同的特点,最后达成共识:民居以不封闭为多,平面与立面的处理非常自由灵活。屋脊高,进深大,防热通风效果好,在平面的处理上尽可能采用置小天井及前后开窗的做法,房屋的朝向多为向南或向东南。这种建筑风格实际上与此地的气候相关甚密,因为这里气候湿润,无严寒,夏季酷热且持续时间长。再让大家思考最近几年几个居民区房顶风格由平顶向带有阁楼的尖顶变化,除了美观外,很大程度上也考虑到了通风、隔热、防水的问题,“十个平顶九个漏”、“买房不选平顶楼”,反映的正是平顶的弊端,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地理问题无处不在。

二、创设“问题”情境

常言道,学始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应从学生的心智状态出发,抓住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时可能产生的疑难,或是学生原有的认识与新授知识冲突,或由于知识和能力的不足,产生障碍,从而去设计问题情境,在学生与问题之间构建一座桥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启发学生提问。

例如,在讲日界线知识点时,可举例有一对双胞胎兄弟,弟弟比哥哥晚出生一小时,所以他屈居老二,大家能否想办法让这位哥哥管他弟弟叫“哥哥”呢?这一问学生很感兴趣,探索、讨论不断,课堂处于活跃的气氛中。带着问题,最后大家轻松地理解了日界线两侧日期加一天与减一天的内容。讲热力环流时,让学生处于一环扣一环的问题中,在问题中解决“问题”:冷热不均→空气上升或下沉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空气水平运动。

三、创设“激励”情境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奥秘不在传授,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教师要给学生一个精神依托,不失时机地在各个环节有目的地激励、鼓舞学生,使他们产生内驱力。教师要经常给学生以信任的目光,创造各种表扬的情境,常用鼓励性的语言,经常告诉他,“你能行!”。这样,学生不仅会感到老师的信任与尊重,而且会产生感情的共鸣和目标的认同,主动接受知识。例如,在介绍完三圈环流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后,我请一位基础较差的学生来判断风带中的风向时,他一时不知所措,我就耐心地引导他伸出右手,手心朝上,四指方向表示高压指向低压的方向,大拇指的朝向就是该风带的风向,进而鼓励他用左手来试着判断南半球风带的风向。当我送给他“你不是判断得很好嘛!”时,他的眼神、面容流露出的不止是掌握了新知识后的满足感。

四、创设“民主化”情境

创造力能最大程度得到发挥的首要条件是民主。在教学中,要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教材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并给予理解和正确的指导。尤其是对于现在的新教材,更应发扬民主。因为新教材毕竟使用的范围、年限有限,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有待于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的共同实践,使之日趋完善。

例如,课本在介绍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时,既提到“地球自转的平面叫赤道平面”,又提到“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为赤道平面”,很多学生提出哪个作为“赤道平面”的概念更加合理?课本是否太累赘?我首先肯定了同学们爱思考的好习惯,也觉得这个问题有道理。作为概念,一句“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为赤道平面”足以解决问题。当然,也要允许一部分同学暂时保留自己的意见,通过以后的学习慢慢领会。教师以平视的目光看待学生,帮助他们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让他们觉得我与老师也可“面对面”。在这样的教学环境里,学生消除了胆怯和依赖心理,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充分表现自己,不怕出错和失败,因为即使错了和失败了,老师也不会批评,同学也不会耻笑。

五、创设“操作化”情境

要尽可能多地营造一些面向全体学生的操作化情境,如查找资料、动手实验、演示、观察现象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学习,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接受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例如,讲解地球自转方向从南、北极观察有何差异时,要求全班同学每人买了一个2元钱的小地球仪,使每位同学都能动手演示,对于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印象更加深刻。在这种教学情境下,师生少说多干,在干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

总之,教无定法,学也无定法。地理新教材为情境教学法提供了良好的舞台,教师应因“材”施“教”,因“时”施“法”,不仅将教材的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增强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为以后的参与教学活动树立“心理优势”,而且还提高了学生自身各方面的素质。

下载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共五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共五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初探

    问题教学法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初探昔 阳 中 学石金霞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初探 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过去是、现在依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

    浅谈“问题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新课改中的运用

    浅谈“问题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新课改中的运用 “问题教学法”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去激发其智慧的潜能,培......

    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

    指导教师:黑龙江省大庆市岳柒军老师 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 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二中 孙俐红 案例教学是一种比较新兴的教学方法,运用比较广泛。主要是通过对一个......

    浅谈口诀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口诀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自:《教学资源网》[内容提要]:现代的高中生为了应对高考,要学习若干本教材,仅地理一门就要达10本左右,学习负担相当沉重。在平时的地理......

    浅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

    浅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 (论文) 姓名:张敏 职务:教师 职称:中学二级教师 单位:封丘县留光镇第一初级中学 手机:***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留光镇留光村608号 邮编......

    浅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法

    浅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法 通城一中何四英[摘 要]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在于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框框和束缚,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 刘广二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把学习当作是人发展的一部分”这一全新的理念贯穿了高中课程改革的......

    问题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运用

    问题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高效课堂”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问题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在分析问题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