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Flash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实践
Flash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实践
摘 要 从教学实践经验出发,阐述Flash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和实践应用的效果。
关键词 Flash;高中地理;PowerPoint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7-0061-02
前言
地理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文字、地图等多种形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地理课程的要求,学生由于缺乏空间想象能力,难以理解教师讲授的知识点。Flash制作技术软件凭借其直观形象的特点,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学生更容易吸收掌握课堂知识,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了解地理教学特点,探索高效课堂模式
综合性和实用性是地理课程的重要特点。地理主要学习的内容就是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地球和人类居住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地理课程知识跨度大的特点导致学生学习难度也很大。这样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要求教师不能以传统的画图、板书的方式进行教学,而应该采用综合性的手段,探索更加适合于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技术的兴起和迅速发展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特别是由Macromedia公司推出的Flash,作为一种既简单直观又有强大功能的动画设计工具,很好地满足了地理课程的教学需求。
高中地理必修一中地球的运动、大气环流等内容一直是中学地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也是最令教师和学生头疼的内容。这部分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距离较远,需要较强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Flash能够把复杂的地球运动通过直观、形象的动画展示出来,深入浅出、化难为易,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Flash技术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Flash优势,创建地理高效课堂
Flash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地理这门学科以图形为特征,大部分学生对于地理图形的空间想象力有限,使地理这门课学习难度很大。教师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枯燥教学模式使学生对地理课产生畏惧和厌烦的心理,不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Flash在地理课堂的应用改变了这一状况。Flash利用其动态的视感,极其逼真完美的声音,形象直观地模拟天体运行轨迹和地球的运动变化以及大气环流、天气系统的运行过程。Flash把复杂难懂的课本知识简单化、形象化,再加上教师准确、生动地讲解,使学生能轻松地理解和掌握这些难记难懂的地理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Flash强大的交互性功能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利用Flash创设与课堂内容相符合的情境开展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加真实地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宇宙的浩渺和自然灾害的残酷,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也可以确定主题、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参与Flash的制作。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提高了动手能力,也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对地理知识探索学习的热情,培养了综合能力。运用Flash制作地理动画片段
不同于其他课程,地理有着自己的学科特点。地理是通过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推理来进行学习的。教师如果仅仅利用地球仪和挂图等单调的教具,平铺直叙地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和消化繁杂的知识点,只能靠死记硬背,学习效率低下的同时不利于提高地理知识水平。由于地理知识具有兼跨文理、包罗万象的特征,又以图形和空间感为主,如果没有具体而直观的展示,学生很难通过想象对知识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就显示出动画技术运用到地理课堂中的重要性。在制作教案时,教师采用一些语言幽默、情节生动的动画情境教案,把死板的知识生动活泼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爱学爱看,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地理素养。
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动态演示性课件讲解高一地理中“地球的运动”一课。利用Flash的二维动画技术先制作出在宇宙中自转的地球,再使用引导动画技术让运动的物体沿指定的路线移动,实现地球公转的效果。动画演示了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移动引起的季节变化和中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引起的四季昼夜长短的变化。在学生观看动画演示前,教师先对知识难点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边观看边思考。同时,学生之间进行总结讨论,解决观看中发现的问题,相互交流各自的问题,加深理解记忆。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加以指导和重点讲解。
利用Flash制作交互性地理课件,使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交互型课件是双向性的反应和变化的课件,通过改变参数和其他动态形式,引发不同的变化规律和结果。还以太阳公转为例,制作能模拟计算出不同季节的正午太阳高度的Flash,通过上下移动滑块来固定太阳直射线,然后输入不同的纬度值来观察不同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也可以通过确定一个固定地点,改变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观察某地一年四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这是随机答案型交互课件的简单应用,此外还有固定式、拖动式的交互性课件,都可以很好地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通过手动、耳听、眼看,利用人机交互,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发现Flash问题,完善地理课堂教学
Flash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地理课堂Flash质量和使用方法,在教学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而教师通常没有接受过专业的Flash制作培训,自学Flash并根据授课内容制作Flash,对于教师是很大的挑战,也增加了教师的备课压力。因此,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熟练掌握Flash,并结合教学课件素材制作出符合课程要求、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课件。学校也可以开设Flash学习班,教师可以利用课余的时间学习Flash制作。也可以采用地理教师与信息技术教师合作的方式,地理教师负责地理知识的解释,信息技术教师利用其自身技术制作出符合教学要求的Flash,从而使Flash更好地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中。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对教学素材的积累,将对制作课件有用的动画作品收藏起来。教师通过认真思考、深入分析教材,明确课件要表现的主要内容和用途,确定哪些内容需要通过动画展示,哪些内容采用板书或课件的方式。教师应注重课堂实际,避免使用色彩过于强烈的图片,以免分散学生注意力。课件与动画的制作要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提高课堂效率为目的。课件应该紧密结合教材,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发挥Flash在地理课堂的积极作用。教师应将Flash制作技术软件与PowerPoint软件交互使用,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实现在PowerPoint中展示矢量动画和根据教学要求控制动画的功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结语
将Flash制作技术应用于地理课堂,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重点、难点,深刻体会和理解课程内容,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Flash提高了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热情,使课本知识得到升华,帮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去更好地体会和利用地理知识,使学生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热爱大自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林瑞虹.Flash动画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优越性[J].新课程学习,2014(11):85-86.
第二篇:体验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
体验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
【摘要】高中地理对于高中生来说,是一门属于社会人文与教育的学科,对于高中地理的学习需要学生结合现实生活的经验,积极主动地去自主学习。而现在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这时,体验式教学出现了。本文将从体验式教学的定义、体验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索等几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高中地理;应用;实践
一、体验式教学的定义
体验式教学指的是经过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按照学生学习的规律和特点,给学生创造情景再现的环境,从而使学生能够在亲身经历中理解和构建理论知识体系、产生情感并能够把它总结概括起来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当中,学生可以主动地去体验教育情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能够把自己在学习中的被动和消极状态转化成积极主动,从而能够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轻松愉快的学到知识,使得促进学生学习效率提升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目标能够圆满完成。
二、体验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一)要合理得对于教学环境进行精心设计规划,让教学环境能够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并与之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体验,从而引导学生在地理学习上的积极性
首先,教师需要借助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体验式的学习情境。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学内容以ppt或者视频等形式通过图、文、声音、影像等形式展示给学生,改变以前只是口述、板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直观而又清楚的了解每一个概念和细节,并且积极主动的去汲取知识。而且多媒体的形式可以改变过去死气沉沉的教学氛围,学生能够通过多媒体教学来在体验课堂上体验活跃的学习氛围,并且能够有根据的进行想象,自主的进入体验学习的节奏当中。比如说在讲到自然灾害这一章节的时候,通过给学生播放玉树地震、台风卡努造成的危害,房屋倒塌、人员伤亡以及带来的次生灾害等,让他们能过从内心深处去牢记这些,从而达到传递知识的效果。其次,教师要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创造经历式的体验情境。地理知识都是来自于现实生活当中,老师需要把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常识联系到一起,创设情境使得学生从自己熟知的经历里提出问题从而去发掘其中所包含的地理知识。比如在讲到梅雨这一部分时恰逢梅雨季节,阴雨连绵,老师可以让学生讲一下这些天对于天气的感受,以此来引起学生兴趣并把这个作为切入点,把梅雨的各种特征及其带来的好处和危害给学生解释的一览无余,方便学生消化吸收。
(二)要为学生建立合理的学习小组,去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
多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一味的填鸭式教育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现代社会的需求。我们应该给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更多交流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自觉体验接受地理知识。首先,我们可以开展动手实践活动,给学生创设参与新体验情境。老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增加让学生动手实践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并在这个过程中小组之间互相学习,增加师生交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对于知识的掌握更加牢靠。其次,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自己体验决策者的生活。在地理教学中,角色扮演是一种很好的体验形式,这种方式可以使得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得到增强,激发他们对于地理知识探索的欲求。比如在讲到城市规划中工业布局时,学生以投资者的身份进行考查,让他们对地块进行了解和选址,几个小组分别提出自己的选址方案,并说明理由,互相之间取长补短,从而把工业选址这个知识点能够牢记于心并能够应用于实践。这样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还可以让学生对于社会职业有一个认识,从而对他们将来的就业有了一定的帮助,一举多得。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图表的绘制和解读,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到其中所包含的地理学知识。在进行图表解读时,学生不仅能够从中获取知识,还可以了解到通过图表来展示地理信息的方法,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表达自己学到的内容。
(三)要引导学生对于体验中学到的知识进行整合,从而把自己体验中获得的知识理论消化吸收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的根本动力是对地理现象的兴趣及其问题的探索。老师们仅仅把问题留给学生思考是不行的,还必须引导他们去正确的思考而不至于走偏。再通过上面的体验式学习之后,老师需要引导学生把他们所经历的情境和学到的东西逐步的总结概括消化吸收。通过把知识进行整合探究,让学生能够从体验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内涵,并以自己的形式进行记录和运用。
(四)要引导学生把在课堂情境体验的当中学到的地理知识应用于时间,把知识进一步升华
新课改主张以学生本身为根本,必须把学生的发展作为重中之重,让学生一自主学习的形式通过合作和体验式的方法掌握地理知识并能够应用于生活当中。不仅让他们在学习中收获知识,还要学会展开人际交流,在生活中参加各种活动时,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和技能并完善其学到的地理知识结构,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和习惯。总而言之,体验式教学可以使得学生明确自己的主体地位,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地理知识,不论是在课堂还是在生活当中,都能够汲取对于自己有用的知识,把地理学习转变成一种快乐的生活学习方式。所以,教师应该把这种体验式教学的模式全面应用于地理教学当中,以此来提升地理教学效率,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当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第三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
作者:彭云平高安市职教中心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的重要特征。传统的学习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强制学生接受地理知识,他们只能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因而课堂气氛就显得十分平庸和沉闷,学生也不可能具备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因此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已迫在眉睫,那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究竟该怎样才能做到学习方式的转变呢,我们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采用问题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高中地理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实施“问题教学法”: 一 指导学生预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指导学生做好预习。这是实施问题教学法的基础和前提。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思维从问题开始,创造力从问题开始,问题也是深入学习的起点。“问题教学法”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首先要求学生去发现问题。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主要来源于下面几个方面:一是来源于教材内容而提出的问题。教材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已有的认识有差异,因此产生疑问。比如学习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的时候,部分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北半球1月份正是隆冬季节,地球应该距离太阳最远才对,怎么会过近日点呢?7月初正是盛夏,怎么会过远日点呢?”二是联系国际和国内的热点事件而提出的问题。三是联系当地环境的异常变化而提出的问题。2005年11月26日8时49分,我国江西省九江县发生了5·6级地震。正值上课时间,学生在教室中能体会到地震所带来的震动。教室内炸开锅了,部分学生纷纷跑出教室。课后学生就提出很多问题,如:“地震是怎么产生的”“地震发生时,为什么先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才是左右摇晃”“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怎么办”等等诸多问题。二 预设课堂教学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依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设置的问题应具有思维性、层次性、趣味性,才能吸引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维。
1思维性
教师设置的问题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让量多质差的“满堂问”几乎成为变相的“满堂灌”。以第一章“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教学为例。如果教师在展示一系列丰富的图片之后,只能提出下列这些问题“什么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其时间是多少”“太阳日是什么的周期”“太阳日的时间是多长”“这两者会有什么差别”等,这样的问题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引导学生真正地进行思考与体验,学生的回答也仅仅是固定的答案。反过来,如果教师先给出了太阳日与恒星日的概念差异,然后依次提出下列问题:“太阳日和恒星日的时间长短不同主要原因是什么”“如果地球只有自转而没有公转,那太阳日和恒星日两者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你是怎么理解的?”。这样的设问能不断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和积极思维。
2层次性
教师设置的问题应有梯度,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而且能使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如必修1第二单元“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教学中,可设置如下问题思维链:“北半球低压中心四周水平气流运动有什么规律?→低压中心四周的空气为什么会向中心辐合?→B处(近地面)气压为什么较低?→为什么低压中心气流会上升?(从地面受热情况分析)→低压控制下一般形成怎样的天气?”。3趣味性
例如:我在讲“洋流”一节时,提出这样几个问题:“我国明朝郑和下西洋为什么选择冬季出发,夏季返航?”“2000年前希腊人狄奥弗拉塔,请船长把密封的玻璃瓶投进直布罗陀海峡,它将漂向何方?”“为什么哥伦布两次航行的时间会有那么大的差异?”。对这些饶有兴趣的问题,同学们都乐于思考、积极发表个人的看法。三 课堂上实施问题教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师生积极互动,合作交流,讨论探究,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发现中,获取新知识,共同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具体实施的步骤如下:
(一)提出问题方式多样。
1.教师预设提出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的“预设”是必要的,能搭建起一堂课的框架,使教学结构完整,教学环节紧凑,从而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以预设的问题作为一根主线,以问题引入,以问题归结,又以新的问题引入新的学习,问题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下面以“人口的空间变化”的教学为例。
设问开展活动。学习“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这一部分教学内容时,教师引入两个案例。两案例的学习是通过教师不断提出导学问题,以问题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地探究中分析案例,从而得出结论。案例1“美国的人口迁移”,精心设置两个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哪些因素促使美国成为一个移民国家?哪些因素导致了美国人口在本土范围内频繁迁移?”。案例2“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的人口迁移”,设置问题是:“新中国成立到1986年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相比,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剖析完两案例后,教师又及时设问,“从两案例中分别可以归纳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通过这一设问,及时把两案例和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起到归纳结题的作用。
设问引出新的学习内容。完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之后,教师又进一步设问:“近年来,我国有一些科技人员、工人、农民迁往东南沿海地区定居。这些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产生的影响是否相同?为什么?”,从而进入“人口迁移的意义”这一新内容的教学。
2.师生即兴提出
教学本身是动态的建构过程,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出现的所有情况。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教学内容,打破教学过程中的预先设定,从而使教学行为随着教学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灵活变化。这也是“问题教学法”最大的特色所在。例如:学习必修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教学中,不断有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如:“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南印度洋的中高纬海区的洋流流动情况与大洋环流模式图不完全一致,为什么?”对于学生的这些疑问,教师并不是直接给学生答案,而是把问题抛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来解答,学生定会积极发言,甚至出现争论,让学生在集思广益中解决疑惑,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
养。
(二)解决问题方式多种。1.教师直接释疑。
有些诸如“什么是„„”这类问题,比较简单,教师尽可以用几分钟时间在课堂上直接予以回答;那些比较抽象的,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学生经过努力,自主得出结论的可能性仍然很小,或者收效慎微的问题,也适宜教师直接讲解。以 “地球的圈层结构”为例,教学中,“地震波的概念、横波和纵波的特征”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由教师借助生动地例子,直接进行讲解。
2.师生共同释疑。
有些诸如“为什么”“会怎么样”“怎么办”“假设„„,会„„”等类型的问题,这类问题具有探究性、开放性,有些问题甚至没有统一的答案。如果仍然由教师直接释疑,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了一个结论,他们对于这个结论没有直接的感受,既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也体现不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应把几个典型问题筛选、提炼出来,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予以解决。
3.课外合作探究释疑。有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不宜在课堂上展开,鼓励学生作为一个课题立项,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较长时间的研究。这样的活动既有利于将课堂教学引向课外,树立“开放性”的课堂教学观念,又能更深层次地培养和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 总 结
“问题教学法”的运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碰到不少的挑战。教师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条件。教师素质的提高尤为重要,教师的知识面不仅要专,而且要广,教师要有新的教育观念和一定的理论功底。这就要求教师不断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形势、新挑战。随着问题教学法的实施,实现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全面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第四篇: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诗词地理教学学习兴趣
摘要:古代诗词不仅脍炙人口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地理信息,在课堂上巧妙的加以利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乐趣横生中学习,以达到满意的课堂教学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们内涵丰富,意境高远,语言精炼,琅琅上口,千百年间万口传诵。不仅如此,很多诗词还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如能在地理教学中巧妙的加以利用,就能够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深入理解教材,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一、诗词导入,激发兴趣。
语言是一门艺术,教学中更是如此,有时借一句趣话,课堂就会增加几分诙谐,用一句诗词导入,就会立刻激活课堂。
例如,在讲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分布”这一特点时,我设计这样的导入方法。上课时首先向学生展示准备好的一组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滚滚长江东逝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浪淘尽”.然后问:这些诗句都蕴含着怎样的地理知识?学生们迅速说出我国许多河流是向东流入海的,我顺势引导:俗话说水往低处流,我国地势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们说出我国地势的特点为西高东低。我继续追问:我国地势除了西高东低的特点外,还有什么特点呢?这样的特点又有什么样的地理意义?下面我们共同来学习这一节内容。这样自然导入到这一节,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如,在讲中国气候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写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意思是: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那么春风为什么不能度过玉门关呢?春风又指的是什么呢?这样导入,可以增加学生的探究欲望,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学习,学生们知道,这里的春风是指夏季风。我国是受季风影响比较显著的国家,我们把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划分为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的地区为非季风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致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因为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界限以西,关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了。
用心爱心专心 1
第五篇:参与式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的思考
参与式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的思考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林羽翔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提出与实施,如何体现师生的主体性与参与性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参与式教学逐渐受到重视。如何结合课改的背景与要求,通过运用参与式教学法对学生学习高中地理进行引导,是该文重点探究的内容。[关键词] 新课改 学生心理 参与式教学
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称为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方法,该方法主要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并辅以教师、家庭和社区等各种媒介的共同协作,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从而利用各种媒介实现自我知识掌握的过程,以达到各方信息的交流和反馈,使学习主体能深刻领会并掌握所学知识。它起源于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英国。最初,参与式并不是一种教学法,而是一些英国的社会学专家在国外进行国际援助性研究时,总结出来的一套社会学理论[1]。而在我国,参与式教学法仍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只发展了短短的一二十年,我国明确提出参与式教学法的是清华大学的过增元教授。他认为,与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法不同,参与式教学更注重主体参与性,核心在于一个“问”字。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今天,随着新课改的提出,高中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和合作探究的精神。因此,参与式教学法除在关注较多的高校领域之外,越来越受到高中教学的重视。所以,如何根据学生心理,实施参与式教学法显得尤为重要。高中地理课堂参与式教学法的心理学基础 1.1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 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而地理教学中参与式教学法情境的设计,要触及学生的知识“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真正把学生推至主体地位参与学习,正如一个问题情境的提出。情境设计中所提出的问题太简单,不能启迪思维,难以提出值得探索的问题,不会引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提出的问题太难,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就会使学生失去信心和对学习的兴趣,学生不会再要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比如在教授工业区位选择的时候,提出的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举例中,如果运用到的是身边的工厂实例,则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浅显易懂,并且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在家长的帮助下,参观家长或是其他家庭成员的工作地址,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学生就会因为自身的参与和家庭的帮助而对该知识印象深刻,从而达到了牢记知识的理想效果。1.2 弗洛姆的“期望理论”
弗洛姆的期望理论认为,某一活动对于调动某一人的积极性,激发出人的内部潜力的强度,取决于达成目标后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的大小——效价与他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判断能导致该结果的概率——期望值。而怎样使激发力量达到最好值呢?据心理学的观点,人的需要可分为外在性需要和内在性需要。外在性需要当事者本身无法控制,受到外界环境支配。相反,内在性需要的满足则来自当事者学习本身。当事者可从学习活动本身,或从完成任务时所呈现的某些因素而得到满足[2]。因此,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相互配合的情况下,才能使主体参与更为主动。正如在讲述到5种地貌形态时,该知识在初中阶段曾经学过,高一的学生对此有初步印象,但只了解表面和概念,并不识得其中深层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激励学生主动观察周边的环境,让学生不再只通过课堂上的图片来了解知识,而是参与其中。告诉学生,发现最多身边地貌的同学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进行外在激励。从而刺激学生从内心增强对地貌知识的学习兴趣,加深学习印象,进入学习状态。2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如何根据学生心理实施参与式教学 2.1 从教材内容来看
2.1.1 以自然地理学角度来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主要是从自然地理学的角度对教材进行编写。新课改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因此,以自然地理的观点来看,很多知识的学习学生没法身临其境,如何激励学生,使其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法,改良启发式教学法,引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就显得尤为关键。正如:在教内外力作用的时候,因为知识比较枯燥无味,故在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过程中可采用自然风光图片来抓住学生的视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即使学生无法身临其境,但是通过图片的观察也对接下来知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理解和兴趣,并且上课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通过参与到实验的过程中,来体会知识的生动性,那么这种参与式方法就算成功。2.1.2 以人文地理学角度来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主要是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来对教材进行编写,新课改要求学生从身边地理知识入手,培养地理观,故人文地理的部分,风光图片自然少,大多是大量的文字信息。因此,在对人文地理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过程中需要运用具体的案例进行导入,而这些案例最好是当地的乡土案例,这样让学生明白其实学习地理不仅是书本中学习得到,地理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乡土案例更能让学生明白:地理源于生活。课堂教学中,比如在讲授交通运输时,可以让学生事先做好功课,分成几个小组,把身边的乡土案例通过ppt等形式,展示给老师和其他同学,这就做到了参与式教学。把消化的信息又通过自身的理解,辅以其他教学手段,展示给其他同学,让学生教授学生,这样学到的知识才是同龄人真正能够消化理解的。
2.2 从教学内容来看 2.2.1 教师如何应用
教师是参与式教学法的主要参与者之一,教师的引导和从旁协助,是学生能够自主学会知识的关键和助力。地理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来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入到所要掌握的问题情境当中,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从而消化所学知识,再进行反馈。例如在学习晨昏线知识的时候,可以对学生进行问题的引导,引入到学习的情境中,让学生思考一天的昼夜变化情况,太阳的东升西落,通过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引入到晨昏线的知识中去,让知识更为灵活、鲜明。2.2.2 学生如何应对
学生是参与式教学法的主体。学生通过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来灵活地掌握知识,并在消化知识的基础上能把知识以各种方式呈现给他人,让学生教授学生,站在同龄人的立场,更能理解同龄人的心理,从而真正理解知识的涵义。比如课堂中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学生模拟不同的角色,各抒己见,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合作精神,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合作性。新课改要求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学习,而学生间的相互合作讨论就显得必不可少。高中学生处于自我矛盾的一个阶段,因此,教师的引导需要不断加强学生学习的信心。2.2.3 家庭和社区的配合与关注
家庭和社区虽是参与式教学法的配角,却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方面,他们为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供了支持,另一方面,家庭和社区的关注能让学生的学习更没有负担,给学生更多的自信,同时社区的宣传作用也能使参与式教学法受到更广泛的关注,有利于各方的发展。如在讲解到地貌知识的时候,家长可以在课余时间或周末带学生去野外实地考察,增加学生的感官印象,使知识更为生动形象。而社区则可以在不同的节假日,推出针对学生参与的主题活动,例如组织登山踏青的活动,组织观测流星雨等,让学生在各方的帮助下更能突显其主体地位,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和反馈。3 参与式教学法对高中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意义
3.1 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发展,突显教育的整体性功能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且复杂的成长环境,这个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不知不觉但却极其深远。通过参与式教学法中的情境创设,让学生有真情实感的体验,使得教学活动也随之形成一个开放的系统。在这样的系统中获得的情感体验,提高了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认知水平,体现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新课改的要求。
3.2 地理教学不但在理念且在教学行为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协助性 传统教学往往过分强调教师对教学的掌控和学生的被动,忽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随着主体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主体性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一方面,在思想上,重视学生对学习的认知;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自我评价的机会,将教学真正作为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过程。惟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成为教学的主体,在教师的辅导下轻松愉悦地完成学习过程,才能真正体会学习的乐趣。
3.3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缩短师生、生生、家长和学生、社区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大都是以灌输式的方式进行,教学对于学生具有“距离感”,不利于师生间的平等交流。就地理学科而言,学生往往认为概念知识枯燥无味,难理解只能死记硬背。实际上,如果把概念知识生活化,让学生们通过生活中的现象或是亲身经历,那么这些概念就不再枯燥无味了,这就要靠师生、生生、家长和学生、社区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总之,教师应通过了解学生的心理,从而设计不同的方案实施参与式教学,将课堂还给学生,完成学生教授学生的教学任务,而教师只是起到从旁辅助的作用,再得到家庭和社区的重视,那么,这样的地理教学就能顺利地进行下去,也能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新课改背景下依据学生的心理实施参与式教学,不仅是地理学科,而是每个学科都应该关注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娄祖安.参与式教学法的涵义及特征[J].科技信息,2009,(25):13.[2] Victor H.Vroom.Work and Motivation [M].Canada,1964.[3] 莫税英.论“参与式”教学法在“两课”教学中的运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2):170-172.[4] 过增元.倡导参与式教学法,培养创新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