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2-19完成;自主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自主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在高中地理课本中,从内容的编排到绘制的插图,从学习活动的方式到活动顺序,都体现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一定的学法,倡导自主探究的精神。老师又如何将高中地理教材与培养学生自主学生能力结合在一起呢?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些这方面的心得。
关键词:自主学习;高中地理;运用
一、展示地理魅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醍、鼓舞。”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的话准确揭示了教育的内涵,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推动学生主动去探究新知识。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深入的挖掘知识特点,研究适合学生认知探究的切入点,设置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教具,以事物、实例为载体,充分展示地理的魅力,利用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去抓住学生的思维,用地理特有的材料推动学生自主探究。
在教学中,灵活课堂模式,结合学生的认知去质疑,使学生觉得“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此时不用引导学生就会主动的去探究、思考,例如在学习有关“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先让学生猜想问什么十字路口的红绿灯中,红灯代表停止,绿灯代表通行、安全,而黄灯则代表即将改变、有危险呢?学生各个抬起头等待我的回答,学生带着这个“好奇”主动在在课堂中寻找答案。选择学生经常熟悉的事物,提出学生不注意的问题,会让学生觉得“对呀,为什么这样呢?”怀着这样的问题,学生的听课也就积极多了。另外,根据教学需要,随时采取一些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学生必然会力求去了解它、熟悉它。在兴趣的推动下,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的知识旅程。
二、组织学生动手画图,培养学生动手和思维能力
地理的教学离不开地图的辅助,它能够形象的把时空、地域等复杂的事物呈现出来。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学学生查看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前提,可以让地图带领学生进入一个奇妙之旅,让学生在看图、识图、填图中掌握地图的方便简捷,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地图基础后,可以组织学生画图,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整个课堂充满“地理学术研究”的味道,学生变“专家”,让学生根据教
材描述和一些材料描述,画出示意图,将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利用图画展示出来。
在学生画图的过程中,老师做好学生的纠正者和引导者,遇到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要能够和学生一起谈论,用学生的思维纠正学生的思维,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让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到答案,例如在学习“地球公转与季节”的相关知识时,先给学生留作业,自己画出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侧视图和极地俯视图,学生带着作业区阅读课文,观看地球公转现象的动画播放,然后将具有代表性的图收上来,用投影仪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指出图画上正确的和错误的,有针对性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对材料的组织分析能力,对原理有了深层的理解。
三、引导学生剖析地理原理,指导科学完整的自主学法
自主学习区别于自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老师的指导,自主学生是需要师生、生生之间做好互动、交流、合作的,教师需要适时的组织、点拨、启发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完美的结合起来,在快乐的氛围中和学生一起剖析地理原理,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高中地理当中最常见的就是地理规律的总结,例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分布规律、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日变化、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地质演变规律、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陆地自然带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城市演变规律、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规律、洋流分布规律、海水温度和盐度分布规律,引导学生对空间、时间和演变方面的规律进行提炼,让学生深入的认识这些问题的实质,掌握知识纵横之间的联系,根据原理对知识进行梳理,在整理中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使学生能够对一类问题有一个统一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对自主学习的方法有一个完整的训练,逐步的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四、系统整合章节知识,建立完整的地理认知结构
完整的地理认知结构,有利于学生熟悉各知识点之间的衔接,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对于综合性比较强的问题,学生会顺利的从一个知识点过渡到另一个知识点,做到知识点之间的串并联障碍,使得学生思维锻炼不会因为知识链的断裂而短路,产生一定的思维“空白”,完整的体系不仅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能使知识紧密相连,学生很熟练的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在知识整合时,帮助学生总结知识结构,锻炼学生由知识转向技能、能力的发展,利用一些综合性的事例来训练学生对章节知识的掌握情况,例如通过学习“地球的运动”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日,描述那天太阳直射点的大概位置、运动方向等与地理相关的情况,来推测出生当天的情景,学生显然对这个很兴奋,不仅活跃了课堂,也巩固了知识,加强了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学习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由老师“领着学”变成自己“单独飞”,这是学生在学习上质的飞跃,老师做好学生的促进者,给学生创设自由奋进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不再做知识的接受者,而是做参与者、主导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周国发.高中地理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研究[J].神州(下旬刊).2012,(10).[2]白静.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20).[3]张英举.浅析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自主学习[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44).[4]徐召明.学法指导学生主体--新课改下高中地理自主学习探究浅析[J].课外阅读(中旬).2013,(6).
第二篇:Flash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实践
Flash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实践
摘 要 从教学实践经验出发,阐述Flash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和实践应用的效果。
关键词 Flash;高中地理;PowerPoint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7-0061-02
前言
地理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文字、地图等多种形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地理课程的要求,学生由于缺乏空间想象能力,难以理解教师讲授的知识点。Flash制作技术软件凭借其直观形象的特点,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学生更容易吸收掌握课堂知识,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了解地理教学特点,探索高效课堂模式
综合性和实用性是地理课程的重要特点。地理主要学习的内容就是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地球和人类居住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地理课程知识跨度大的特点导致学生学习难度也很大。这样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要求教师不能以传统的画图、板书的方式进行教学,而应该采用综合性的手段,探索更加适合于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技术的兴起和迅速发展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特别是由Macromedia公司推出的Flash,作为一种既简单直观又有强大功能的动画设计工具,很好地满足了地理课程的教学需求。
高中地理必修一中地球的运动、大气环流等内容一直是中学地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也是最令教师和学生头疼的内容。这部分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距离较远,需要较强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Flash能够把复杂的地球运动通过直观、形象的动画展示出来,深入浅出、化难为易,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Flash技术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Flash优势,创建地理高效课堂
Flash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地理这门学科以图形为特征,大部分学生对于地理图形的空间想象力有限,使地理这门课学习难度很大。教师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枯燥教学模式使学生对地理课产生畏惧和厌烦的心理,不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Flash在地理课堂的应用改变了这一状况。Flash利用其动态的视感,极其逼真完美的声音,形象直观地模拟天体运行轨迹和地球的运动变化以及大气环流、天气系统的运行过程。Flash把复杂难懂的课本知识简单化、形象化,再加上教师准确、生动地讲解,使学生能轻松地理解和掌握这些难记难懂的地理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Flash强大的交互性功能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利用Flash创设与课堂内容相符合的情境开展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加真实地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宇宙的浩渺和自然灾害的残酷,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也可以确定主题、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参与Flash的制作。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提高了动手能力,也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对地理知识探索学习的热情,培养了综合能力。运用Flash制作地理动画片段
不同于其他课程,地理有着自己的学科特点。地理是通过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推理来进行学习的。教师如果仅仅利用地球仪和挂图等单调的教具,平铺直叙地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和消化繁杂的知识点,只能靠死记硬背,学习效率低下的同时不利于提高地理知识水平。由于地理知识具有兼跨文理、包罗万象的特征,又以图形和空间感为主,如果没有具体而直观的展示,学生很难通过想象对知识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就显示出动画技术运用到地理课堂中的重要性。在制作教案时,教师采用一些语言幽默、情节生动的动画情境教案,把死板的知识生动活泼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爱学爱看,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地理素养。
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动态演示性课件讲解高一地理中“地球的运动”一课。利用Flash的二维动画技术先制作出在宇宙中自转的地球,再使用引导动画技术让运动的物体沿指定的路线移动,实现地球公转的效果。动画演示了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移动引起的季节变化和中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引起的四季昼夜长短的变化。在学生观看动画演示前,教师先对知识难点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边观看边思考。同时,学生之间进行总结讨论,解决观看中发现的问题,相互交流各自的问题,加深理解记忆。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加以指导和重点讲解。
利用Flash制作交互性地理课件,使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交互型课件是双向性的反应和变化的课件,通过改变参数和其他动态形式,引发不同的变化规律和结果。还以太阳公转为例,制作能模拟计算出不同季节的正午太阳高度的Flash,通过上下移动滑块来固定太阳直射线,然后输入不同的纬度值来观察不同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也可以通过确定一个固定地点,改变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观察某地一年四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这是随机答案型交互课件的简单应用,此外还有固定式、拖动式的交互性课件,都可以很好地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通过手动、耳听、眼看,利用人机交互,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发现Flash问题,完善地理课堂教学
Flash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地理课堂Flash质量和使用方法,在教学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而教师通常没有接受过专业的Flash制作培训,自学Flash并根据授课内容制作Flash,对于教师是很大的挑战,也增加了教师的备课压力。因此,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熟练掌握Flash,并结合教学课件素材制作出符合课程要求、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课件。学校也可以开设Flash学习班,教师可以利用课余的时间学习Flash制作。也可以采用地理教师与信息技术教师合作的方式,地理教师负责地理知识的解释,信息技术教师利用其自身技术制作出符合教学要求的Flash,从而使Flash更好地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中。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对教学素材的积累,将对制作课件有用的动画作品收藏起来。教师通过认真思考、深入分析教材,明确课件要表现的主要内容和用途,确定哪些内容需要通过动画展示,哪些内容采用板书或课件的方式。教师应注重课堂实际,避免使用色彩过于强烈的图片,以免分散学生注意力。课件与动画的制作要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提高课堂效率为目的。课件应该紧密结合教材,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发挥Flash在地理课堂的积极作用。教师应将Flash制作技术软件与PowerPoint软件交互使用,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实现在PowerPoint中展示矢量动画和根据教学要求控制动画的功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结语
将Flash制作技术应用于地理课堂,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重点、难点,深刻体会和理解课程内容,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Flash提高了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热情,使课本知识得到升华,帮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去更好地体会和利用地理知识,使学生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热爱大自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林瑞虹.Flash动画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优越性[J].新课程学习,2014(11):85-86.
第三篇: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复习课教学中的运用 2
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复习课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思维工具,在高中地理复习课教学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复习内容多、时间紧的情况下,思维导图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能促进建构性学习和知识整合,能够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提高复习效果,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关键词】思维导图 地理复习
一、问题的提出
中学地理教学是一项长期、基础的工作,为促进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高,一般在中学的高三阶段安排总复习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和巩固在中学阶段学习的地理知识。
1、对教学实践的反思
在地理教学中经常发现这些现象:①学生学习中,书看得懂,题不会做;②教师用不同的方法讲解地理原理和规律,学生在课堂上听明白了,课后遗忘率高,或是认识模糊;③很多学生对熟悉的问题能解决,面对新的问题情境不知如何思考。这些现象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学到的地理知识比较零散,没有建立知识体系;二是思维能力较差,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
2、复习课的重要性及教学难点
复习课是以巩固、梳理已学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任务,并促使知识系统化,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及其内在规律,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的课型。通过复习课的复习,帮助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重新回顾、梳理综合、结构重组,构建知识体系,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
高中地理复习课的教学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一是由于地理课时较少,教师忙于新授课与习题课的教学,很少进行复习课的教学;二是由于复习课所围绕的教学内容是学生曾经学过的知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相差很大,有的学生已完全掌握,没有新奇感,容易沉闷、枯燥,而有的学生对概念规律还没完全理解。采用传统的“灌输式”的复习教学模式很难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复习教学效率低下。
3、问题的提出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在复习课教学中引导学生理清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自主建构有机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并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较大的发展呢?如何将以知识为中心的高考地理复习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考地理复习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复习?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思维导图是教师开展地理教学的一种较好的教学手段,特别适合地理复习。下面,笔者就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复习课中的运用提出一些浅见,以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复习课中的运用
1、思维导图简介
思维导图是英国著名学习方法研究专家东尼·博赞所创造的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整个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使用线条、图形、颜色、词汇、符号等元素,遵循一套简单、基本、自然、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可以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被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画,能够增强使用者的记忆能力、立体思维能力和总体规划能力。它既 可呈现知识网络,也可以呈现思维过程。基于思维导图的的学习过程能很好的体现了建构主义理论的理念,在教育教学中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2、思维导图在地理课基础知识复习中的运用
在高考复习中,常发现不少的学生在第一轮复习的时候游刃有余,但在第二轮提高复习却败下阵来,究其原因,自己在采取“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用反复大量习题训练学生,把学生当成了“知识容器”。其结果: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多数是未经思维加工而被迫机械记忆的零散、单一的概念,枯燥的原理规律;所获得的能力是回忆和再忆;在知识应用时不能建构概念及相关知识的命题框架,不能应用知识到新情境中解决问题。思维导图作为教的工具,充分运用各种有助于记忆的视觉元素,如图像、数字、颜色等,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记忆力,增强其理解力,自我建构知识网络。因此,在高考第一轮复习基础知识时,教师可以用思维导图软件动态呈现每一章节的知识网络图,并能根据需要及时的进行一些超链接典型例题,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记忆。如图。
上图就是我在“农业”复习整理课中的知识网络图,用思维导图软件MindManager6.0制作的。图中的每一个分枝可以很方便的展开与收拢,既有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也有利于学生对细微知识点的理解。同时有了思维导图的帮助,学生不需要阅读长篇大论的文字资料,可以边听边对照思维导图进行思考,集中注意力于感兴趣的结点上。
思维导图作为认识工具应用到复习课中,还可让学生根据知识脉络自己绘制思维导图。教师先让学生通过浏览整节或整章的知识,并依照自己的理解画出思维导图,再根据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概括要点,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课后,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评价,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为了鼓励学生自己绘制思维导图,每次上交的思维导图列入平时成绩评价体系。这样学生就改变了传统的做笔记的方式,主动参与了知识的回顾和提炼过程,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浓缩知识结构,达到灵活迁移知识的目的。所以,思维导图应用到复习课中,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迷惑的概念清晰化,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机械的记忆灵活化,深奥的原理形象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最终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在由多变少,所学的课本由厚变薄,知识的迁移能力在提高。
3、思维导图在地理习题课中的运用
根据近年广东高考考试大纲的说明,高考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的高考试题充分体现了高考考试大纲纲要,尤其是大比例尺区域案例出现的频率较高,大比例区域案例则要求学生通过综合运用相关地理原理进行判断推理,而学生面对高考试题中的区域问题时却不知所措。问题出在哪里呢?不难发现,复习过程中只是简单的重复初中区域地理知识,疏忽于培养学生正 确的思维方法和答题方法,而思维导图的应用则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将高中系统地理原理应用到区域地理中,建立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模式和区域发展条件分析与评价,理清分析思路,做到答题规范。因此,在高考地理习题评讲课中应摒弃传统的老师包办一切的模式而是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答题方法。
(2009年福建高考题)例题:结合材料,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的主要国家是拉丁美洲经济一体化集团的重要成员国。甲国为拉丁美洲人均GDP较高的国家,与中国有良好的贸易关系,2006年8月双方签订了农田灌溉系统建设、矿产品开采、机电生产等多项协议。
提问:描述H河中下游的水文特征。这个问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此类问题,运用思维导图来辅助审题和组织作答,将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老师不用急于给出答案并进行评讲,让学生边审题边绘思维导图,绘完思维导图后组织学生交流,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再通过老师的评讲达到进一步的完善。右图是用软件制作的思维导图,从思维导图中我们理清了解题的思路,通过观察降水量图可以描述该河流水量丰富,水位季节变化大;根据所处的纬度判定温度带和自然带来确定无冰期和含沙量小;观察等高线的疏密和数值可以判定地势平坦,水流平缓。可见,借助思维导图解答问题思路清晰,逻辑性强,答而不漏。
4、利用思维导图的复习课教学模式
在的复习课教学实践中,运用思维导图实施“探究-合作学习”模式,其方法和步骤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1)分析教学目标,准备备课笔记
复习课开始之前,教师要分析整门课程及各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确定学生必须掌握的主干知识,运用思维导图制定总目标与子目标的关系图,使重难点知识一目了然,更好的把握知识体系的框架,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更合理化。
(2)明确任务,学生自主绘制思维导图
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对知识的复习之后,展示未做好的思维导图,设置问题,让学 生带着问题查找资料,熟悉教学内容,绘制自己的思维导图。在这一环节,教师要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勇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提出个人想法,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3)小组合作学习,共绘思维导图
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不明白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再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讨论和协商,交流思想,共同绘制一张思维导图,小组成员再次对第一张思维导图的分析和反思,修正认为改变的地方,并重构思维导图,形成小组的最终讨论结果。具体操作时教师要注意对时间的把握,并保证学生在交流中互帮互助,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因势利导地调控小组合作学习的进程。
(4)及时归纳总结,适时问题拓展
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选取一张思维导图,组织学生共同分析,找出不足,加强完善,对于不足之处要给予指导,对于创新之处要鼓励。对于学生普遍遇到的问题要进行系统讲述,并变换问题的角度与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附注一些典型例题,这样不仅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知识得到迁移、发展,同时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适当调整,如内容较多时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和明确问题,自主探究并绘制个人思维导图,这样既可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又可以使学生对所复习内容有一定的熟悉,让课堂教学会更加有效。
5、基于思维导图的复习课教学的实践效果
思维导图仅用线条、图形和符号等,把一节课、一个单元甚至一本书的内容梳理并压缩成关键信息及其联系所组成一张图,删除了冗长杂乱的信息,保留了关键的内容,不仅便于加速知识的累积,大大减轻了记忆的负担,而且将知识点依据彼此间的关联分层、分类管理,使知识的管理和应用系统化。这样,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就可以迅速检索出所需的知识,做到触类旁通,思考问题周到全面。
思维导图教学策略的实施,改变了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促进了各种能力的提高。地理学科注重用图来表达知识结果,促进知识的理解,思维导图的运用,可以进一步的提高学生识图、绘图能力。
通过学生思维导图的作品,教师能够知道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对学生存在的具有共性的问题做出指导并形成教学方案。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予以关注,最大限度的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 东尼·博赞。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2】 刘识华。思维导图在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网络财富。2009,2:179-180 4
第四篇: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诗词地理教学学习兴趣
摘要:古代诗词不仅脍炙人口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地理信息,在课堂上巧妙的加以利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乐趣横生中学习,以达到满意的课堂教学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们内涵丰富,意境高远,语言精炼,琅琅上口,千百年间万口传诵。不仅如此,很多诗词还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如能在地理教学中巧妙的加以利用,就能够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深入理解教材,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一、诗词导入,激发兴趣。
语言是一门艺术,教学中更是如此,有时借一句趣话,课堂就会增加几分诙谐,用一句诗词导入,就会立刻激活课堂。
例如,在讲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分布”这一特点时,我设计这样的导入方法。上课时首先向学生展示准备好的一组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滚滚长江东逝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浪淘尽”.然后问:这些诗句都蕴含着怎样的地理知识?学生们迅速说出我国许多河流是向东流入海的,我顺势引导:俗话说水往低处流,我国地势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们说出我国地势的特点为西高东低。我继续追问:我国地势除了西高东低的特点外,还有什么特点呢?这样的特点又有什么样的地理意义?下面我们共同来学习这一节内容。这样自然导入到这一节,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如,在讲中国气候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写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意思是: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那么春风为什么不能度过玉门关呢?春风又指的是什么呢?这样导入,可以增加学生的探究欲望,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学习,学生们知道,这里的春风是指夏季风。我国是受季风影响比较显著的国家,我们把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划分为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的地区为非季风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致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因为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界限以西,关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了。
用心爱心专心 1
第五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
作者:彭云平高安市职教中心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的重要特征。传统的学习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强制学生接受地理知识,他们只能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因而课堂气氛就显得十分平庸和沉闷,学生也不可能具备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因此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已迫在眉睫,那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究竟该怎样才能做到学习方式的转变呢,我们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采用问题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高中地理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实施“问题教学法”: 一 指导学生预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指导学生做好预习。这是实施问题教学法的基础和前提。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思维从问题开始,创造力从问题开始,问题也是深入学习的起点。“问题教学法”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首先要求学生去发现问题。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主要来源于下面几个方面:一是来源于教材内容而提出的问题。教材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已有的认识有差异,因此产生疑问。比如学习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的时候,部分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北半球1月份正是隆冬季节,地球应该距离太阳最远才对,怎么会过近日点呢?7月初正是盛夏,怎么会过远日点呢?”二是联系国际和国内的热点事件而提出的问题。三是联系当地环境的异常变化而提出的问题。2005年11月26日8时49分,我国江西省九江县发生了5·6级地震。正值上课时间,学生在教室中能体会到地震所带来的震动。教室内炸开锅了,部分学生纷纷跑出教室。课后学生就提出很多问题,如:“地震是怎么产生的”“地震发生时,为什么先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才是左右摇晃”“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怎么办”等等诸多问题。二 预设课堂教学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依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设置的问题应具有思维性、层次性、趣味性,才能吸引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维。
1思维性
教师设置的问题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让量多质差的“满堂问”几乎成为变相的“满堂灌”。以第一章“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教学为例。如果教师在展示一系列丰富的图片之后,只能提出下列这些问题“什么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其时间是多少”“太阳日是什么的周期”“太阳日的时间是多长”“这两者会有什么差别”等,这样的问题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引导学生真正地进行思考与体验,学生的回答也仅仅是固定的答案。反过来,如果教师先给出了太阳日与恒星日的概念差异,然后依次提出下列问题:“太阳日和恒星日的时间长短不同主要原因是什么”“如果地球只有自转而没有公转,那太阳日和恒星日两者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你是怎么理解的?”。这样的设问能不断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和积极思维。
2层次性
教师设置的问题应有梯度,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而且能使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如必修1第二单元“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教学中,可设置如下问题思维链:“北半球低压中心四周水平气流运动有什么规律?→低压中心四周的空气为什么会向中心辐合?→B处(近地面)气压为什么较低?→为什么低压中心气流会上升?(从地面受热情况分析)→低压控制下一般形成怎样的天气?”。3趣味性
例如:我在讲“洋流”一节时,提出这样几个问题:“我国明朝郑和下西洋为什么选择冬季出发,夏季返航?”“2000年前希腊人狄奥弗拉塔,请船长把密封的玻璃瓶投进直布罗陀海峡,它将漂向何方?”“为什么哥伦布两次航行的时间会有那么大的差异?”。对这些饶有兴趣的问题,同学们都乐于思考、积极发表个人的看法。三 课堂上实施问题教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师生积极互动,合作交流,讨论探究,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发现中,获取新知识,共同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具体实施的步骤如下:
(一)提出问题方式多样。
1.教师预设提出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的“预设”是必要的,能搭建起一堂课的框架,使教学结构完整,教学环节紧凑,从而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以预设的问题作为一根主线,以问题引入,以问题归结,又以新的问题引入新的学习,问题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下面以“人口的空间变化”的教学为例。
设问开展活动。学习“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这一部分教学内容时,教师引入两个案例。两案例的学习是通过教师不断提出导学问题,以问题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地探究中分析案例,从而得出结论。案例1“美国的人口迁移”,精心设置两个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哪些因素促使美国成为一个移民国家?哪些因素导致了美国人口在本土范围内频繁迁移?”。案例2“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的人口迁移”,设置问题是:“新中国成立到1986年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相比,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剖析完两案例后,教师又及时设问,“从两案例中分别可以归纳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通过这一设问,及时把两案例和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起到归纳结题的作用。
设问引出新的学习内容。完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之后,教师又进一步设问:“近年来,我国有一些科技人员、工人、农民迁往东南沿海地区定居。这些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产生的影响是否相同?为什么?”,从而进入“人口迁移的意义”这一新内容的教学。
2.师生即兴提出
教学本身是动态的建构过程,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出现的所有情况。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教学内容,打破教学过程中的预先设定,从而使教学行为随着教学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灵活变化。这也是“问题教学法”最大的特色所在。例如:学习必修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教学中,不断有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如:“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南印度洋的中高纬海区的洋流流动情况与大洋环流模式图不完全一致,为什么?”对于学生的这些疑问,教师并不是直接给学生答案,而是把问题抛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来解答,学生定会积极发言,甚至出现争论,让学生在集思广益中解决疑惑,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
养。
(二)解决问题方式多种。1.教师直接释疑。
有些诸如“什么是„„”这类问题,比较简单,教师尽可以用几分钟时间在课堂上直接予以回答;那些比较抽象的,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学生经过努力,自主得出结论的可能性仍然很小,或者收效慎微的问题,也适宜教师直接讲解。以 “地球的圈层结构”为例,教学中,“地震波的概念、横波和纵波的特征”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由教师借助生动地例子,直接进行讲解。
2.师生共同释疑。
有些诸如“为什么”“会怎么样”“怎么办”“假设„„,会„„”等类型的问题,这类问题具有探究性、开放性,有些问题甚至没有统一的答案。如果仍然由教师直接释疑,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了一个结论,他们对于这个结论没有直接的感受,既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也体现不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应把几个典型问题筛选、提炼出来,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予以解决。
3.课外合作探究释疑。有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不宜在课堂上展开,鼓励学生作为一个课题立项,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较长时间的研究。这样的活动既有利于将课堂教学引向课外,树立“开放性”的课堂教学观念,又能更深层次地培养和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 总 结
“问题教学法”的运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碰到不少的挑战。教师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条件。教师素质的提高尤为重要,教师的知识面不仅要专,而且要广,教师要有新的教育观念和一定的理论功底。这就要求教师不断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形势、新挑战。随着问题教学法的实施,实现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全面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