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古诗词教学过程的七个步骤
初中古诗词教学的七个步骤
扩展阅读:古诗词网(http://www.xiexiebang.com/)
古诗词是初中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初中生开始了解古代诗词文化的一个重要开头,但是一直以来古诗词都不好教。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精心整理了初中古诗词教学的七个步骤,供各位教师们参考。
步骤
一、未雨绸缪 抢占先机
所谓“未雨绸缪 抢占先机”就是要学生在学习诗词之前作好充分的准备。说白了就是预习。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布置的预习是老师有指引性的带有作业性质的预习。例如,我会先利用小黑板把生字词写出来让学生做,要求学生把关于此诗词的作者的生平经历尽可能详细地找出来;我还喜欢让学生课前写一段与诗词内容有关的话,以便与诗词进行一个比较学习,明白诗词语言的精练,使他们在语言上有所收益等等。当然预习作业必须是有针对性和适量的,否则就适得其反了。而要做到有效,就需要老师认真地花精神地去备课,引导学生进入最好的课前准备状态。
步骤
二、诗读百遍 其义自见
学诗词当然要从读开始,教师应重视这一环节,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吟”可见诵读是培养感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课堂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读,通过读去体味诗词中的韵味。当然,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而指导朗读时应注意强调以下几点:一是要学生在朗读时放得开,尽情投入;二是要读对诗词的节奏,当然老师要讲解一些关于节奏的知识,例如从音和意上划分,五言七言朗读的一般规律等等;三是要溶入感情,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当然这也要随感受力的提高而逐步达成。相信在读之中,学生定能对诗词有一定的感悟。
步骤三、一读一问 循序渐进
无可否认,多读是有其重要的作用的,但若我们在读的过程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引,相信读的效果会好很多。在教学中,我喜欢采用读思相结合的方法,采用一读解决一问题的模式。例如,一读诗词,读准音;二读诗词,读准节奏;三读诗词,弄明诗词意;四读诗词,体会情感„„这样,能使教学显得思路清晰,有条不紊,也较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设计的问题是逐步深入的,符合了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所以收到了较理想的课堂效果。
步骤
四、学法渗透 举一反三
学无定法,但贵在有法。方法学到家,怎考都不怕。只要对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掌握好,就能达到一个较理想的自主状态。所以在教学诗词时,我都会时时进行学法的指导渗透,以求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灵活掌握方法。例如学生在堂上第一次接触到古诗词时,我就会说说欣赏古诗词的一般方法的第一步是什么。当到某一相应环节时,我又会结合讲授内容提方法。教授另一首诗词时,也会不厌其烦地让学生回忆方法,解决问题,尽量让学生活学活用。当每一次利用一首诗词完整地讲完方法时,我就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方法举一反三,自学一到两首诗词,圈点批注,质疑,然后师生合作探究,进行互动的讨论。
步骤
五、改变体裁 想象体会
古诗词的语言非常的精练,可说是字字珠玑。但对于初中生,特别是初一的来说,他们都迫切地需要了解诗词意,明白诗词的字面意思。他们也就认为翻译成了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这一点,我在教学时也因应实际进行了。但是,我认为,简单的翻译是枯燥的,学生也很难进入意境,所以我花在此的时间是相当少的。我更多的时间是花在指导学生,让学生发挥想象,对古诗词进行体裁的改变,用散文化的语言把诗词中所描写的东西串成一篇优美的散文。通过对改变后的散文体会,再对照原诗进行对照品读,讲解诗词语言的特点。学生也就能突破狭窄的诗词意空间,得到另一番美的享受、美的熏陶。
步骤
六、动手画画 其乐无穷
常言“诗如画”,这是对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幅多么清幽静谧、另人遐想的美景!诗情画意,尽在其中。根据古诗词的这一大特点,我在教学中也常让学生画画,让他们根据理解,发挥想象,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图景用他们的笔表现出来。此时,学生们都会异常的兴奋,异常的投入。在画《次北固山下》一诗时,学生用绿粉笔画下了青山、绿水,用红粉笔画出了一轮从海面升起的红日,绿水中,一只挂帆小舟顺风飘行,诗人站立船头,仰望北归的大雁„„通过画画,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提高了,同时他们也喜欢根据所画的画进行背诵,并且效果奇好,真是一举两得。
步骤
七、比赛比赛 大家喜爱
现在的初中生,大部分都有爱表现的欲望,他们强烈的需要别人对他们能力的赞扬、肯定。给学生营造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确实是很重要的。而在诗歌教学中,恰恰能很好地满足了他们的需要,激发起他们的斗志。古诗词,一般来说,篇幅较短小,而且朗朗上口,易于背诵,所以我会根据古诗词的特点进行如古诗词朗读比赛、背诵比赛,默写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比赛。这些比赛可以以个人、小组、男女等方式进行。可以说,学生的热情非常的高涨,几首诗一眨眼的工夫就让他们熟记于心。学生赛得开心,背诵的教学目标也易于完成,效果让人相当的满意。
第二篇:小学古诗词教学步骤
浅 谈小 学
古 诗 词
兴隆社区小学 王小艳 2016.11
教 学步 骤
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步骤
古诗是小学语文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古诗教学要设计得精彩,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首先教师必须对古诗文相当熟悉,对古诗文有一定的理解和研究,最好还能对其中一些古诗文有独特的体会和感受,从而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入对古诗文的欣赏与品味之中。
大量的文献显示,当前古诗教学关注四大方面的内容。第一、创作背景;第二、分析与理解;第三、欣赏与体验;第四、朗读与背诵。这四个大方面较为完整地体现了古诗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探索有效古诗课堂教学研究中,小学古诗词教学设计分七步进行: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古诗导课的方式与阅读教学的导课方式类似,即:间接导课与直接导课。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导入法、疑问导入法,预习导入法,背景导入法等等.不管哪种导入法都与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如:我执教的《回乡偶书》采取的就是间接导入法,由已学过的诗人贺知章的《咏柳》来唤醒学生对诗人的再现进而在增强孩子的求知欲的前提下进入本课的学习。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就像本人执教的《泊船瓜洲》,从今天起我们进入第二组元的学习,随着今天的学习我们将认识一位宋朝诗人王安石,今天学习他笔下的一首诗板书课题。
二、背景介绍,知晓诗人。
古诗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诗人创作此诗的境遇与心态等。古诗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学语文人文性的典型体现。教师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因此处理好这部分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也可以使教学增添生趣。
像我在这一环节介绍诗人贺知章创作《回乡偶书》这首诗的背景,学生就会在这种情境中展开想象,获得情感体验。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积累提出较高的要求: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能根据需要搜集有关材料。我教学《长相思》在这一环节让学生交流对于纳兰性德你知道多少呢?这样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又训练学生听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还为下一步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准备。
三、自主学习,弄懂诗意。
《语文课程标准》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机地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首先要大胆地放。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诗意。对于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和帮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得到解决。
引导学生利用书上的图画,注释或其他工具书等帮助理解诗词的意思。理解诗词的意思还应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抓诗眼
:例如王维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更能理解异乡异客的感情了;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知道倍思亲时的孤单了,更能理解诗人见到别人团圆而自已只影形单的寂寞了。
(2)抓词语
:例如,同是写送别的诗《芙蓉楼送辛渐》和《送元二使安西》,只要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就能体会到诗人送别时的感情是不同的。《芙蓉楼送辛渐》写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其中用到了寒夜孤冰等词,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送别辛渐时心中充满了伤感与凄凉,到底送别的辛渐是何人呢?为何这样悲痛呢?一定与诗人的亲友有关。
(3)抓诗句
:一首诗,每每有两句是重点句,有些甚至成为了名句。那就抓住其中的重点去理解就行了。例如《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静夜思》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题西林壁》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抓诗题
:有些诗,从它的题目,就可以知道整首诗到底写的什么内容。例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从题目就可见作者在西湖上饮酒(欣赏风景?赋诗?)碰到了开头是晴朗的,后来下雨了这样的景象。又例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如果不看题目,一读而知是写的夏天的荷花。可要是结合诗题细读全诗,你就会发现作者是借物抒情,写下了对林子方上京为官的无限祝福。
四、诵诗想象,品诗悟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博大精深,凝炼含蓄。有着音乐、建筑、绘画、意境等在内的巨大美学价值。诗的情感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欣赏来体会。因此,在学生理解了全诗的意思,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后,教师要趁热打铁,通过现代教学媒体的辅助,让学生根据诗意想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点读、评读、范读、诵读,演读使学生能读出诗的重音和节奏,知道应该如何把握诗的轻重缓急,加深对诗人情感地体验,体味出诗人赋于诗的思想感情。在学习古诗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加强有感情地朗读。在初读过程中,仅以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为基本要求;第二次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就要有感情表现的要求。在理解诗歌意境后的朗读就要求能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创造性地朗诵。
五、创设情境,引入诗境。
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意境。进入诗境就是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景象和情感,为之动情。怎样让学生进入到这种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呢?教师不要孤立地指导朗读或单纯地创设情境,而是将创设情境与感情朗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创设情境作为学生感情朗读的基础和铺垫。同时又通过读来引导学生领悟诗情,进入诗境。我有时采取演一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此情此景;我有时通过看录像将学生带入到诗的意境中,情感的表现一次比一次丰富,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到位。最终,让学生通过读与诗人的情感达到共思、共忧、共吟的境界。实际上这一环节就是前一环节的升华和展示。
六、拓展延伸,创作诗词。
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应要求学生诵读古诗文,以利于学生的积累、体验和培养语感。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古诗量并不是很多,所以在结束了一首诗的教学后,并不结束这堂课的教学,而以诗带诗,以点带面,将课堂延伸到同一类型的古诗教学上,有意识地加大学习古诗的量。使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到大量的古诗,了解到诗人更多的优秀的诗作。这样,同学们的眼界开阔了,诵读古诗的兴趣也增加了。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指导学生运用古诗的能力,比如低段可以让学生表演,再现诗的意境;中高段可通过课件的出示和音乐的渲染,创设适宜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课堂环境。通过这个语言实践过程,指导学生运用古诗的能力,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及兴趣,让他们能学以致用,真正起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七、板书设计,简单明了
教学板书是艺术,艺术是讲究创造的,是需要教师花心血进行构思、提炼、创新的。每一幅新颖别致、独具个性、富有美感的艺术板书的出现,都是教师创造性思维的结晶。我们提倡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板书,更提倡教学板书的新设计和新创意。板书设计做到,围绕诗词中心,抓住关键词,简单明了,有创新。
兴隆社区小学 王小艳 2016.11
第三篇:初中古诗词教学初探
初中古诗词教学初探
石堰中学 赵胜
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同时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走出传统古诗词教学注重对字词句的诠释和翻译的误区出发,就如何在教学中既让学生掌握古诗词篇目,又能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激发联想和想象,品味诗词的丰富内蕴,获得审美体验,以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提出笔者的一些思考和建议。关键词:古诗词 审美心境 意境 意象
正文:
说到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学,人们往往对唐诗、宋词、元曲倍加赞赏。的确,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国度,几千年积累的诗歌文化是炎黄子孙的文化瑰宝。我们要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当然不能忽视古诗词的教学。2001年修订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共选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并基本上要求背诵。但,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字词句的诠释和翻译上,致使古诗词的审美意蕴被拆得支离破碎,失去其审美价值和感染力。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发挥联想和想象力,体会古诗词的内蕴美。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诗词的审美心境。
导入除了对诗人作必要的介绍外,要把重点放在把学生带入对诗词的审美心境上。心境,是一种在较长时间内影响人整个行动比较持久的情绪状态,因而能使一个人的活动和体验染上一种情绪色彩。能培养学生的审美心境的方法很多如:
1、导语设计。精心设计好与诗词的意境相协调的导语,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绪,提起对诗词赏析的兴趣,对进入诗词情境起到事半功倍是效果。
2、音乐导入。音乐是生命的节奏和感情的旋律,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情绪活动,是融合思想与感情的一种艺术境界。古诗词不仅大多可以配乐吟唱,而且由于其独特的韵味,常被改编成广为传唱的歌曲。在学习前,放一段与所学内容有关的音乐也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并创造教学情境,使学生顺利进入审美心境。
3、画面导入。文学艺术作品,尤其是诗词,既有鲜明的形象性,犹如绘画一样,又有深刻的内蕴。让学生在绘画艺术中初步感知诗词中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诗词的韵味。导入的方法还有许多,目的都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审美的心境。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诗词的音乐美和情境美。
欣赏诗词,要在反复诵读中仔细品味其中流淌的音乐美,并让学生初步感知其创造的情境美。在诵读时,应避免流于形式,为“读”而读,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作必要的点拔。
朗读时要注意停顿、重读以及语调的处理。古诗词朗读的节奏并不复杂,如:五言诗词一般可分为“二/三”或“二/一/二”形式;七言诗一般可以分为“二/二/三”的形式。重读则体现在诗句的关键词上,尤其是那些能够体现作者内心感情的词语。在语调的处理上,要注意把握音调的高低、节奏的缓急升降等。而在情感的投入上,要注意把握是昂扬激越还是凄清悲凉,是深沉悲愤还是恬淡自然等。一般来说,平声流连舒缓,仄声雄健挺拔,平仄的高低错落,自然形成主观情绪的起落和客观物象的张弛。
如,在朗读韩愈的《左迁至南关示侄孙湘》时,可按照“二/二/三”的节奏,“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洲/路八千”。重读的音主要有“九重天”、“路八千”、“家何在”、“马不前”等。尤其在朗读“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时,要注意“云横”稍微平缓,“秦岭”开始上扬,“家何在”处达到上扬的顶点,以表现心中的惨痛之情。“雪拥”处又是平起,稍微低沉些,在“蓝关”处开始下降,至“马不前”处降到极点,且“马”字稍微拖长,“前”字顿收,以表现前途艰难的英雄末路的悲痛。另外古典诗词都有严格的用韵规律,让学生把感情和气势融入到韵脚中,也能突出诗词的情境。如“相见是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的《无题》),一个“难”,一个“残”,道出沉重的离别之情,叹惋着人生命运的无常。
在理解了诗词的意象,把握了诗词的意境之后,再进行诵读,则可以进一步体会诗词蕴涵的深层情感,再一次获得情感体验,并达到在理解基础上背诵的目的。
三、深入理解,体味诗词的意境美 我国古典诗词讲究“意在言外”,讲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讲求自我在与自然深沉契合中激荡而生的某种“情趣”,“神韵”,这就是诗词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生命情调和客观自然景色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和谐统一的结果。要让学生跨越时代、民俗、社会和情感的障碍,根据诗词的文字信息,展开联想和想象,与诗人一起进入意境,品味浓郁的诗情,以获得审美体验,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就要靠教师创设情境了。以下是几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1、意象整合
意象,就是融合了作家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许多意象经过人们感情的长期积淀,有着独特的情感内涵。如“月”,也许因为其圆且亮的美好,又也许其遥不可及的神秘,往往成为人们盼望亲友团聚,表达美好祝愿,向往美好生活的寄托。李白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愁心”无处可寄,只好寄予善解人意的“明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子瞻中秋团圆之际,却无以见子由,于是许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心愿。鼓励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并运用已有的对诗词的感知和生活经验等,发挥想象,把个体的意象转化为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将有助于理解诗词的意境。如辛弃疾的《西江月》,找出上阙的意象有“明月”、“雀”、“清风”、“蝉”、“稻花香”、“蛙声”,这一系列意象构成了夏夜幽美的景色:皎洁明月,微微清风,幽幽稻香,乌雀飞啼,蝉鸣高挂,蛙声一片,展示了词人对丰收在望的喜悦和与淳朴农民的深厚友谊。
2、知人读诗
诗歌是一种用凝练的语言,集中反映生活的文学形式,它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感情,是发自诗人内心的声音。诗歌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作品往往是作者个人经历,思想感情的外观。因此,我们赏诗之前,应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这就是“知其人,方能解其言”。如《沁园春•雪》,只有了解了作者写作背景,才有可能解得这首词。毛泽东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同时还是一位大诗人,这是解这首词的一把钥匙。毛泽东缔造了中国的历史,他的诗自然也记录着历史,无论是行军途中还是战争间歇,生活有多么浓烈,他的诗就有多饱满;面对人生,气吞山河,高唱“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他用自己的词作张扬了生命的美丽,为自己增添了人格魅力。在教学古诗词之前,我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人身经历以及作品创作的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中不但体会了诗词之意,同时也丰富了他们头脑中对社会现象的认识了解。
3、绘画入情
人称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中国的许多古典诗词,尤其是写景类的,都具有这一特点。所以,针对写景或描绘性强的诗词,可以让学生在绘画中体会作品的意境。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仪器向学生展示意境相同的山水画或自己绘制的图画,这样,图文并茂,更有利于学生揣摩诗中蕴涵的意境美。如《天净沙·秋思》,用“枯藤”、“老树”、“昏鸭”、“古道”、“西风”、“瘦马”的荒凉与“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画面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漂泊天涯的游子那种睹物思乡,愁肠欲断的心情就不难理解了。
4、音乐烘托
音乐是生命的节奏和感情的旋律,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情绪活动,是融合思想与感情的一种艺术境界。在教学中适当运用音乐可以有效地创设情境,让音乐走进作品,用音乐诠释古诗,烘托气氛,也能进入审美境界。如:王震亚把根据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古琴曲改编为合唱曲《阳关三叠》,深情吟咏着悠远隽永的送别情;夏一峰和杨荫浏把李白的《关山月》填入渊远流传的古曲《关山月》,在豪放大气中透着深沉的感伤情怀;由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改编的通俗歌曲《但愿人长久》也被邓丽君唱得委婉如诉。《春江花月夜》、《江河水》、《高山流水》等古典名曲与许多古诗词的意境也能达到意外的契合,教师也可从中选择适合的曲子。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必须扬长避短,融入新课标主动探究的理论,不断探究创新,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丰富学生的诗词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通过诗歌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通过感性的文字,从中体会诗人的善良和博大的胸襟,感受到人的一生不论遇到何种坎坷,都要勇敢乐观地生活。
第四篇:教学五步骤及过程建议
关于横山县第二中学教学过程五步骤建议
建议者:冯海龙
见解宜川中学及横山二中的教学模式,我制定以下教学过程及方法仅供参考:(40分钟)
一、“励志口号”宣誓------宣誓内容详见学案第三页页眉处的“励志名言”。(1分钟)
具体要求:
1、宣誓内容积极向上,鼓励学生学习进步的名言名句,由科任教师自己制定后写在学案第三页页眉“励志名言”处,可以经常变,也可以固定。
2、上课前宣誓,要求全班学生起立、肃静,紧握右拳,由一名声音哄亮的学生领读,其余学生庄重、高声跟读,读完后请坐。
二、教师导入新课(见学案“新课导入”项),出示本课教学目标(见学案“学习目标”)、自学内容(学案)。(优等生也可以代表教师完成此项内容)(2分钟)
三、预习自学-----做法详见学案“使用说明与方法指导1”。(12分钟)
具体要求:
1、第一步:学生独立自学,依据“使用说明与方法指导1”要求操作。(7分钟)
2、第二步:小组交流,全体起立,进行互解互考互记。(5分钟)
四、展示反馈-------做法详见学案“使用说明与方法指导2”。(15分钟)
具体要求:
1、对预习自学环节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重点展示,让中差生尤其是后进生回答问题或板演。回答或板演出错,学生发现后自动起来纠正,学生没有发现的由教师纠正。(13分钟)
2、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讲解归纳。(2分钟)
五、训练巩固-----做法详见学案“使用说明与方法指导3”。(10分钟)
具体要求:
1、教师督促学生独立完成。(8分钟)
2、小组或全班师生进行自改、互改、他改,群改、师改、自评、互评、他评,群评,师评,将评价等级(优、良、中、差)写在学案第四页页眉“评价”处。(2分钟)
后附:横山县第二中学学案参考样本(设计者:冯海龙)
第五篇:教学过程包含哪些基本步骤
教学过程包含哪些基本步骤?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和职能,把握好基本的教学过程能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备课。那么在一堂40-50分钟的课堂里,应该包括哪些基本的流程呢? 工具/原料 学校 教学
课前:
1、备课
主要是教师对教材的熟悉,在新课标中,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等。备课的过程是教师熟悉新内容的过程,非常有必要,尤其是教龄在5年之内的新教师,备课至关重要。
2、写教案
备课的过程也需要写好教案,教案是一堂课的完整呈现,虽然不能预设到课堂发生的一些教学事件,但总体上还是能够把握好教学次序。
课中:
1、导入
这是一节课的开始部分,时间在3-5分钟内,是一个预热的过程,可以采用图片,音乐,游戏等形式进行课堂的导入,其目的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认真听讲。
2、讲解
在导入之后,就要对新知识进行讲解,时间大约在25-30分钟左右,需要对整个课堂的重难点进行把握,并讲解清楚。
3、提问
在讲解过程中,需要对旧知识进行回忆时,需要采用提问技能,或者需要学生做出反馈时,也可以提问。
4、变化
变化包括教学过程中,语速语气的变化,神情的变化和教学方法的变化等。这样有利于课堂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5、板书
虽然多媒体被广泛运用于当今的教学,但是很多时候还是需要适当的板书,突出重点,引起学生的注意。
6、课堂巩固
当新知识讲解完之后,需要对所讲述的知识及时巩固,一方面还可以看看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等。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巩固完之后,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
7、结束
课堂巩固之后,差不多一堂课也要结束了,教师采用布置课外作业,或其他的一些结束语结束本堂课的教学,下课。
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大致包括这些环节,可以适当增减
课堂是灵活的,很多教学事件是教师无法提前预设的,只有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才能更好的驾驭课堂,完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