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体验式活动对培养政治课上学生独立思考习惯初探
校本课题开题报告
体验式活动对培养初中思想品德课上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实践研究
王轩
一、选题依据
1、问题的提出
(1)以往的政治课,经常会出现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或是写别的学科作业的现象。这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占据了绝对的主体地位,一直在向学生传输知识信息,却很少顾及这些知识信息有多少能够被学生所真正接受和理解,学生又是否喜欢愿意跟随老师的步伐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思维过程的培养。这种教师“一堂言”的授课格局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不能认真地参与课堂活动、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更不能提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难以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更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2)学生出现这样的现象,可能如下原因造成的:一是以前的政治教材偏重知识,缺少趣味性,缺乏吸引力;二是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少,多是空洞的说教,致使政治课教学活力不够,缺乏感染力;三是由于教材理论抽象,加之学生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学生脑子里面“形象”(应该是形象贮存)少,不够丰富,有畏难情绪,致使教学活力不够,缺乏牵引力。
(3)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政治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要求政治教师应树立“大政治”的观念,敢于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面向丰富多彩社会生活围绕学生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合作精神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4)本人在政治课教学实践中,尝试进行体验式活动教学,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研究背景
(1)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教学提出了“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等要求。《义务教育全日制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对教学反复提出了“体验”的要求,要求转变全体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育教学中实行体验式学习。
(2)我校2011年启动校本课题《课堂教学中培养中学生四个关键学习习惯的实验研究》,针对我校学生最重要的学习习惯,在我校老师间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这一背景下,学校围绕培养学生四个学习习惯:独立思考、认真听讲、表达交流、总结提升,提出了研究的课题: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四个关键学习习惯的实验研究。已经做《校本课题研究学习五种模式的文献资料搜集笔记》
3、研究现状
(1)国外:对美国、日本等国外当代体验教育的研究探讨
在美国,以柯尔伯的经验学习圈、人本主义的意义学习、全国体验教育协会、国际体验教育协会及其主办的《体验教育》杂志为标志,体验教育理论超越“经验加反思”的“做中学”,内在体验领域的理论研究获得了新的进展。美国的体验教育的类型除了传统的冒险教育、户外娱乐、环境教育等户外类型以及社区教育、服务学习、职业训练、成人教育、创造与表达艺术等户内类型外,还出现了包括方案设计、合作学习、写作坊、统整语言等在内的课堂体验教育类型。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美国的服务学习就是最典型的体验教育模式。美国1993年的服务行动这样定义“服务学习”:“服务学习”指的是一种方法,通过学校和社区的合作,将提供给社区的服务与课程联系起来,学生参与到有组织的服务行动中以满足社会需要并培养社会责任感,同时在其中学习以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与同伴和其他社会成员合作、分析、评价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国内相关研究:洪咏善的《美国实施体验教育融入国小课程研究》,通过实地考察对美国三种体验教育模式进行了介绍,并对影响体验学习方案实施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日本当代体验教育的研究主要包括日本“社区与教育协会”的“原型体验”教育模式、志工体验教育、日本中学生的职业体验教育、日本中小学德育的体验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另外日本很早就开展了自然体验教育实践,创办“自然教室”,各地区和学校与政府相关部门配合,推动青少年的体验活动。(国内相关研究:孙云晓,胡霞的《在体验中快乐成长-日本自然体验教育》等文章,对日本的体验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2)国内:从教育哲学、教学论、实践论的高度研究并探讨体验教育
高伟的《体验:教育哲学新的生长点》,伍香平,李华中的《论伯格森的直觉体验教育哲学观》,李维的《青少年体验教育的心理学依据》,《联结、认知与内化――青少年体验教育的心理学哲学依据》《青少年体验教育的社会学依据》等等。盛春荣在《体验式教学研究》中初步总结出体验式教学的八大特征,还有陈佑清的《体验及其生成》,肖川的《体验:从知识到教养的中介》,沈建的《体验性:学生主体参与的一个重要维度》,张秀芹的《思想政治课体验教学研究》等文章都对体验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意义进行了深刻,全面的阐述。在教学实践方面,我国的盛春荣教授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体验—感悟—再体验—再感悟”的教学基本程序,并初步构建了三种基本教学范式。
4、初步设想及突破点:
本课题从教学模式上来改进课堂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立足本校学生的特点与实际,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家庭环境的实际情况,不照搬照抄他人经验,而是借鉴别人的精华,为我所用。进一步改进本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体验式活动使课堂生动易懂,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解决精神涣散、思想懒惰、等待填鸭、无从思考的现象,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学习习惯,重视知识的理解和生成,跟深层次的达到道德精神层面的升华,使之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达到政治课的德育目的。
二、理论和实践的意义及可行性论述
1、理论依据
(1)习惯: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作为教育者,我们都知道,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但能使受教育者在学习上取得较好的成绩,而且能使其终身受益。认真听讲的学习习惯是否养成,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
(2)知行合一:陶行知强调“师生共同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质疑问难”,进而“师生运用科学方法在做上追求做之所以然”,要在“劳力上劳心”。陶行知所说的“做上教、做上学”也就是“做中教、做中学”的意思。陶行知甚至把是否重视“做”作为衡量教育是否真实的标准。
(3)体验说:我国学者对“体验”的涵义进行了探讨,主要形成“情感说”“特殊活动说”“意义建构说”“活动—过程说”“活动—结果说”“图景思维说”“感受—领悟说”等观点。“体验教育”是倡导以体验为核心的学习方式的教育派别,它旨在唤醒、开掘与提升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它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它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它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4)自然主义: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提出“自然主义”教育主张,充分体现出教育人性化的本质特性。以行求知,体验中学,是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一个基本点。(5)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评论家,教育哲学的奠基人约翰·杜威。他认为,“从做中学”是儿童的天然欲望的表现。教育者应该对儿童的这种天然欲望加以引导和发展。“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它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儿童能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学习,从而有助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从经验中学”,就是在我们对事物有所作为和我们所享的快乐或所受的痛苦这一结果之间,建立前前后后的联结。从上述的内容可以看出,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是体验教育的最直接最重要的理论来源。
(6)认知学:瑞士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在研究认知发展的同时,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论的观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把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在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学习必须借助具体形象的实物或者在亲身参与的实践中才能完成。上述观点从认知的产生与发展的角度说明了体验学习的必要性与不可或缺性。
2、实践意义
“体验式活动”的着眼点是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策略,对于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有很大作用,达到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提升政治课堂的教学效果。
(1)改变传统的信息传输式教学格局
体验在中学政治教学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意义。因而,如果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以体验式教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亲自地去感知,领悟知识,想必就可以极大地改观目前中学政治教学中教师一味传输知识信息的课堂格局,促进学生深入思考、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2)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进行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往往都会考虑到授课对象也就是学生之间所存在的巨大差异性,而避免不假思索地就把这些学生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他们同时还会给学生留足自由自主思维的思考空间,特别是容纳那些具有以批判质疑为特点的异质思维的学生。而这样的授课方式无疑可以更好地凸显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将课堂的主动权真正归还给学生。
3、可行性论述
(1)丰富的教学实验资源:任教初中6个班,其中2个实验班和4个平行班,可进行同类对比实验
(2)新课改的理念推动
(3)学校的校本课题的大背景支持,学校领导的亲自指导(4)课题小组间的组员协作
三、论文撰写过程中拟采取的方法和手段
1、问卷调查法:通过前测、中测、后测,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习惯的情况,并做出对比。实验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及家长进行访谈,及时了解学生、家长的需求,与他们交换意见。
2、观察法:在具体的课堂中详细观察孩子的学习行为进行研究。
3、对比实验法:实验过程中,分对照组和实验组,调查、分析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认真听讲行为和结果的影响,为课题研究提供详实的资料。
4、行动研究法:研究工作与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活动,采取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提高的做法,最终实现课题研究目标。
5、文献综述法:搜集、查询相关文献信息,并进行综述,为研究提供准确的理论依据
四、研究的实施阶段及成果预测
1、实施阶段
(一)准备阶段:2011年8—10月
对目前我校学生状况作调查与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把握研究的具体方向。
研究现有的政治课题研究模式与方法,提出自己的实验假设,完成实验的总体设计。确定研修的对象为本人任教的初一年级的学生。确定一节课作为主要研修目标
(二)实施阶段:2011-2012年11--5月
实验中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批阅学生的成长纪录,在成长记录中和学生交流,了解谈们的索斯所想,并作好数据的统计、分析、整理工作。
和本校的老师定期交流心得体会,并与本小组的成员及时沟通,组织课题研究活动。定期作好工作总结,及时反思实验中的存在问题,并作出分析调整。
听课、做课,与研讨小组成员共同评课、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并在小组活动中加强学习和交流。
(三)实施总结阶段:2012年6—8月
根据中期实施阶段的经验和调整的实验方案,继续作好实验工作,进一步完善实验。分析各种数据、汇集资料。
完成校本研修方案
2、成果预测
形成体验式活动教学的课型及基本模式 形成有质量的结题报告及论文。
第二篇:如何培养学生在英语课上开口说英语习惯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在英语课上开口说英语习惯
[内容摘要] 英语是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际工具, 而小学生不敢开口说英语是一个受到大家广泛关注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小学生不敢大胆地开口说英语作为切入口,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以及采取了如何使小学生大胆地开口说英语的一些对策,这对我们的英语教学是非常重要和必需的。
[关键词] 小学生
说英语
交流
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善于思考和善于说话。”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由此可见,英语教学首先应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的口语训练,是英语学习的基本要求,是素质教育的基本需要。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但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除少部分优等生喜欢用英语,说英语外,更多的学生肯听,读和写,却不肯说,学生说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这给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设下了障碍。因此,如何使更多的学生开口说英语已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学生课上开口说英语是教师了解学生对于知识掌握情况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途径。在学生刚刚开始学习英语的时候,他们还很乐于开口,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所学知识的增加,当前,学生在说英语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
1.回答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少,即使是成绩好的同学也不愿开口。2.很多学生的学习态度较差,上课根本不出声。
3.读单词和课文的时候也有学生不够认真。有一部分学生甚至是学习过的单词和课文也很难读流利。
4.大多数的学生在课上不主动开口说英语,对于老师安排的口语任务,只有老师在身边才能完成。
面临这种情况,我们怎样教才能让学生在英语课上都能够有所收获,能够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完成老师布置的口语任务,乐于在课上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达到语言学习的
目的在于交流的目标,在培养学生口语水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合作精神,使学生的口语水平有所提高,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呢?
(一)寻找学生不喜欢开口的原因。
首先,语言学告诉我们,任何一种语言的习得都离不开语言环境,如果离开语言环境,我们是无法学会和使用语言的。然而我们的学生生活在非英语环境中,他们在乘车,购物,游玩,问路时不必说英语,他们在家中,学校时也不必说英语,由于实际生活中没有语言交流障碍,他们所学的语言得不到实践的机会,也找不到实践的对象,使得开口说成为空话。好多不肯说英语的学生都存在心理障碍,有的学生性格内向,羞于开口; 其次,有的先天不足,发音不准,怕暴露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产生自卑心理;
再次,有的学生基础较差,怕自己说得不对,同学笑话有的师生关系紧张,教师以教者自居,使学生望而生畏。这种学生,既自尊,又自卑。往往想说而又不敢说,顾虑重重,最后形成开口障碍。
(二)探究让学生主动开口说英语的方法。
1、设计适合学生完成的任务,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特别针对差生)
在实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今天,关心、爱护、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显得尤为重要。学生不敢大胆地表达,主要是学生害怕会出现错误,发音不准、用词不当、句型表达混乱等。针对这一现象,我多鼓励他们,不是出现错误就立即打断或惩罚他们,而是引导他们先说简单的句子,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把自信、希望的种子播种在他们的心田。教师的爱心与激情化作了强大的推动力。他们相信自己也能凭借自己的能力,会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态度温和,只要学生用英语说话,有一点进步,就给予表扬。态度要真诚,努力找到学生做得对的地方。不要表露出失望、生气和不耐烦情绪。细心、敏锐、公正、客观,不要偏向某些学生,或让学生出丑。以尊重和友好的态度对待学生,珍视他们的勇气,不要嘲笑任何学生。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行为方式,而不是总期待学生符合教师的要求;信任他们,等待他们接近教师的要求。
2、在授课过程中引入竞争机智,激发学生的发言积极性。
曾经有位心理学家这样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 如果学生对所学材料根本就不感兴趣,就很难调动得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要是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特别是有些学生根本就不爱学习,对学习不当回事,就相当麻烦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多开动脑筋,多想点办法,要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运用教学无意注意的规律,让学生集中精
力到教学活动中。心理学家威廉 • 杰姆士说“在人的所有情绪中,最强烈的莫过于渴望被人重视。”由此可见,学生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重视和尊重。当课堂上学生不会说英语时,教师不要对学生批评训斥,这不但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反而使他更加不敢开口说英语了。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在课堂中的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以“同志、朋友和共同学习者”的身份与学生相处,用真情实意尊重学生,创设一个融洽、和睦、协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所以别小看一件小事,也应该从多方面去考虑,这样就可能会调动得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的质量。只要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在讲授新课时,联系生活、生产中的例子,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等形式引入,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这种欲望转移到新课中,便能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生动活动的氛围,激发起学生学习英语兴趣。上英语课时把学生的座位以小组或成环形形式布置,让他们面对而坐,以增加亲切气氛;说英语时让学生坐在座位上,而不是站着说,这样他们感到更自然。还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话训练、课本剧表演、问题讨论等等,并且在课堂上各组进行评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竞争意识。另外,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是课堂教学和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3、发挥组长及组内课代表的作用,使学生合作完成口语任务。
组内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口语实践的机会,同时组长及组内课代表可以在小组内起到带动作用。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生动活动的氛围,激发起学生学习英语兴趣。例如,让学生表演课文中的对话。让学生尽量模仿用流畅自然的语言,加上一点动作,制作一些与课文相关的物品和人物头像等教具,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兴趣,还可配上一些小道具,生动形象的再现现实生活中的交际场景。通过表演把书本知识回归现实,增加学生的理解,巩固学生对对话的运用;也培养了学生的对话兴趣,激发他们对表达语言的求知欲。
4、借助多媒体,设计贴近生活的口语任务。
要加强说的情境练习,让学生敢开口说,乐于说。运用多媒体图片的呈现使动作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在说的过程中予以图片加以配合,帮助理解;由模仿到练习,反复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运用。模仿句式说话,尤其对说话有困难的学生来说让他们直面语言材料,降低了说话的难度。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内化语言。
5、拓展课堂内外,培养口语能力
教师则要坚持用英语来组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说的速度可慢些,要多次重复,让学
生反复听,反复感受。渐渐地,学生熟悉了教师的语言,就能融入到英语的氛围中来。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而“说”则是最直接的交际手段,教师在有限的40分钟内很难让每个学生都获得足够的“说”的机会,因此给学生布置一些“口头”作业显得尤为重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英语交流的课外环境,为他们进行英语交流提供更为广阔的天地。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在学习园地设置英语天地,从而使学生时时处处都接触到英语,为他们运用英语营造一个浓郁的氛围。同时,教师在课间也要尽可能地用英语与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在课间也用英语交流,比如:问好,借文具,致谢、告别等等,让学生体会到“学了就能用”。在黑板上开辟英语角;在校园内设“英语走廊”和“双语走廊”。要求学生见到老师要用英语和老师打招呼。平时我要求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句子、对话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我会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根据学生所学的重点内容自行准备对话,在课上展示。在这样的交流中,成功的喜悦自然会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这样,学生在英语环境的推动下,口语能力定会在口耳相传、耳濡目染中迅速提高。
我在英语教学中,从小处着手,从点点滴滴做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始终保持饱满的学习劲头,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关键。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要勇于探索、勇于尝试,让每个孩子都能主动开口说、乐于说,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
第三篇:浅谈科学课上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科学课上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靖江市实验学校高红梅
科学,是一门知识包含广博的学科,它包含了植物学、动物学、物理、化学、天文学等等知识。学生通过对一些自然、人文现象的认识教学中,渐渐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以后的继续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师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而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创新意识的起点,教师还应有意识地构建创新环境,扶持创新意识。
1.好奇意识的保护,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好奇是创新意识的潜能,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好奇心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学生对科学有了好奇心,就能主动的去钻研,这种好奇心如不培养和扶持,就会逐渐衰退和枯萎。因此,当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而提出各种古怪的问题或做出某些荒唐的事情时,作为教师,应该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给予鼓励,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给予指导。
如教学《电磁铁》这一课时,老师做示范实验:把一根导线按相同的方向绕在铁钉上,铁钉两端分别接在电池的正、负两极,这时,原来不具磁性的铁钉就能吸住回形针,但是磁性比较小,只能吸住一个回形针。而有2组学生在做这个实验时,分到的电池节数比较多,所以他们的电磁铁能吸住3根回形针。大家在惊叹的同时,教师以次为契机进行启发,唤起创新意识:“怎样才能增加电磁铁的磁性”、“除了增加电池,还有哪些办法也能增加电磁铁的磁性呢?请你自己设计实验动手试试。”
2.创新情境的构建,扶持学生的创新意识
科学的发现始于疑问,而发现问题,正是创新的开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巧妙构建创设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扶持创新意识。如教学《大气的压力》一课时,为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特意构建创新一个情境:一上课,我向学生们出示了“马德堡半球”,合上两个半球抽掉其中的空气,让学生用力向两边拉开,一个、两个、四个,直到最后到全班同学像拔河似的一齐拉,但仍拉不开。此时,教师提出问题:“你现在最想说些什么呢?”学生对这一现象感到奇怪极了,纷纷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这两个半球为什么拉不开?用什么办法才能把这两个半球拉开?如果两个班的同学一起拉,能不能把它拉开?恰当的问题开启了学生思维之门,教师为学生构建创新情境,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扶持,深入探究的愿望油然而生。学生创新思维的启迪
科学教材内容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作为科学教师应该在深钻教材的过程中,更好地挖掘教材中的各个因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有更多畅所欲言的机会。如教学《呼吸系统》一课时,教材要求拿两个袋子分别收集空气和人呼出的气体,并分别倒入澄清的石灰水并摇一摇,观察有什么变化。学生对这样的现象觉得很奇怪,这时,我告诉学生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学生不知不觉交流起来,互相交流使他们获得了意外的信息或“灵感”。学生的畅所欲言,正是学生创新思维的结果。
学生创新能力的锻造创新能力是智力发展的高级阶段,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明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设条件一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从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锻造创新能力,是科学教学追求目标。
第四篇:如何在品德课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创建高效课堂
提高教学质量
——如何在品德课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非常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选择好预习的时间,让学生没有负担地来学品社课
针对小学生来讲,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还是较差的、再加上对思想品德课的不重视,绝大多数同学还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依然处于“老师要求预习,才要勉强预习”的状态。面对这种状态,我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就放在了课堂上,充分利用有效的40分钟,不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这样孩子们在没有负担的情况下来学习,心情是很轻松的,也会对此课感兴趣的。
二、有目的出好预习题,让学生有节奏地阅读教材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预习,教师思想上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富于启发性、紧扣教材、层次分明地出预习题,而且预习题的顺序与要讲课内容一致,并且题目的深浅度要适中。老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采取小组互查、讨论发言、精讲与一般的讲解相结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规定一些常用标记符号,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若能指导学生学会在课本中作标记的方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现将我指导学生常用的几种方法介绍如下:
勾:即要多读并识记的一些概念或知识点,用“......”将其勾出,并在前面打“▲”这样的标记,应掌握的概念就会在课本中清楚地显示出来,在平时翻阅教材时也能多看两遍。如:“法律”概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要知识点。
点:即就是在需要强调的关键词语下面点上“......”,这样,关键词语就被突显出来了。例如:“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的关键词语就是“根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关键词语是“最高”。
问:就是在需要提出问题的句子或者是一些易混的观点、概念前面,加上符号“?”。这样,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防止所学的知识疏漏,另一方面也可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比如:易混的概念“人民、人民代表、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标:也就是标序号。即把理解某一问题需把握的观点,依顺序的不同,依次标出(1)(2)(3)„„这样就使问题变得要点化了。比如:改革的重要性在教材中是一段的内容,我就教学生一般根据句号或分号来划分要点并依次标出序号。
四、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课程改革的今天,应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 “最佳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自学的积极性就越高。激发兴趣就是要把学生已经形成的潜在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五、注意一些事项,达到预期效果
第一方面,把握知识整体结构。引导学生用这些设问的方式提出问题,在自读课文中一一求索与思考,构建知识框架,这样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理解课文。
第二方面,利用名言、图片、小栏目等理解重点、难点。
第三方面,用补充材料加深对课文观点的认识。为增加教材的可读性,并对课文中观点进行说明,教材中还穿插了许多补充材料,这些材料往往是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对我们具体理解课文中的观点有重要的帮助作用。我们读书时千万不要忽略了对这些材料的阅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体现在日常教学细微环节之中,往往容易被我们所忽视。而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正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一点一滴地加以耐心培养。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他们也就可谓是学会了学习,教师也就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关注学困生,传统的分层教学也是较为有效的方法。只要我们的心中有学生,特别是心中时时装着学困生,时时关爱学困生,这样的课堂教学一定会充满人性的光辉
第五篇:语文课堂怎样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语文课堂怎样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
力
语文课堂怎样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作者/杜学峰
长期以来,受各种参考资料的影响,很多课文的教学内容早已具有预定性,叙写了哪些内容、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何种主题、体现了什么情感,这些已成为教学的固定构架,而且所有的说法也口径大致相同。因此在进行课文预习的时候,学生的思维模式也几近僵化,缺少自己独立的思考。这种感觉,在我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时达到了极致。我要求学生各用一个词来概括自己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总体感受,学生的回答普遍是:自由快
乐的百草园,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让学生提炼这篇文章的主旨时,学生的回答又几近一致: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可是这里的三味书屋真的只是枯燥乏味吗?这篇文章真的只是表现对封建教育的不满吗?为了让学生对这篇文章有更深刻的认识,也为了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的语文阅读习惯,我立即调整了上课策略,让学生针对三味书屋是”乐园”还是”苦园”展开了辩论。下面就是这堂课上的教学实录。
先要求学生朗读三味书屋部分,按照学生自己的理解,将全班同学分成两组,甲组认为是”乐园”,乙组认为是”苦园”.甲: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还可以捉了苍蝇喂蚂蚁。
这些活动都是非常有趣的。
乙:园子里只能去玩一会儿。玩久了先生就会在书房里大叫,大声呵斥:”读书!”先生还有一条戒尺,还有罚跪的规则。
乙:文中说”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从一个”只”字和”习字”“对课”这样无聊的学习活动,可以看出三味书屋的生活是非常枯燥乏味的。
甲:先生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了,”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说明我的知识增多了,这也是一种读书的乐趣啊!
甲:”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其实我们现在有时候也会这样:先发疯一样地读书,然后突然都莫名其妙都停下来,你看我,我看你,有
时候还会哄堂大笑,很有趣。
乙:可是你看学生读的内容,都是一些枯燥乏味的东西,读一两天还好,可天天读的话就一点意思都没有了。包括老师读的那段话,鲁迅也说”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说明他也不懂,只是瞎猜的嘛!
甲:我觉得作者在这里并不是为了写老师读的是什么内容,而是强调那读书入神的场面。”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大家可以试着做做这个动作,看着是不是很滑稽,很有趣啊!
甲:在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孩子们有的”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有的用半透明的纸蒙在绣像小说上画画。作者回忆自己儿时在课堂上的小动作,说明这些小动作很有意思,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就像我们现在有时候上课做一些小动作,没被老师发现,心里也会偷着乐呀!(不好意思地笑)
乙:这其实不也正从反面说明上课
没有意思,很枯燥吗?
甲:作者说”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说明那段读书生活培养了他对画画的兴趣,让鲁迅受益终生。
甲:鲁迅说自己最成片段的绣像,”我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可以看出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怀念,对失去童年的惆怅。
乙:作者在描写三味书屋的时候,写三味书屋的匾下面有一幅画,”画着一只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这种行为是非常迂腐死板的。
甲:神圣的孔子和威严的先生变成匾和梅花鹿,接受一群孩子的跪拜行礼,这场面很滑稽可笑!
师补充:”鹿”谐音”禄”,”肥大的鹿”就喻指高官厚禄,”伏在古树下”,意即”禄在古书中”.说明那个时代读书就是为了谋取高官厚禄。作者也是在借此批判封建教育。
乙:封建教育下的老师也是要批判的。他是城里极”博学”的,可他对”怪哉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知道,并且在学生问的时候,居然”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明显的是老师不知道,却不愿意承认,有点古代读书人那种死要面子的样子。
甲:这个老师做得是不对。可是我觉得作者说先生”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这段话是站在一个孩子的角度来写的,写出了孩子被责骂的委屈以及对大人的控诉,现在让40多岁的作者写出来,让人忍俊不禁。
我在课堂上做了这样的总结:关于三味书屋是”乐园”还是”苦园”,一直以来都是争议不断。我们既能读出一个阴森、冷酷、枯燥、陈腐的三味书屋,借此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也能读出一个充满童真、童趣的三味书屋,表现了作者追求新知识,天真、快
乐的心理。希望大家在阅读这篇文章以及其他文章的时候都能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不过,老师个人认为,这样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作者用儿童的口吻叙述事物,以儿童的视角反映其主观感受。在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在无味的冬天里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有快乐,是鲁迅先生42岁时”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用一颗童心去回忆的童年生活。这样的童年,固然有遗憾,但更多的是快乐。
400年前,法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帕斯卡尔曾经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棵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棵能思考的芦苇。”因而他又说:”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因此,我们要善于抓住各种教学的契机,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这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是我们教学的根本目标,需要我们不断去努力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