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汽修专业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汽修专业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 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汽车行业也经历了跨越式发展,汽修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不断增加。为提高汽修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满足汽修市场需求,对汽修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势在必行。基于此,本文探讨了汽修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为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汽修专业;教学活动;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职业教育改革力度逐渐加大,高职及中职院校的教育功能不断发生转变,教学内容、方法、对象都在发生变化。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新方法、新技术和新设备不断出现在汽车的生产和维修中,职教汽修专业也呈现出许多新的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汽车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对汽修专业教学中常见的问题进行研究,以适应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
一、汽修专业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1.教学手段落后
传统的汽修专业教学往往以理论讲授为主,并理论课之外加设一定数量的实训或者实习课程,虽然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部分职业学校已逐步将传统教学手段转变为以边讲边练和讲练结合为主的一体化教学。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掣肘,许多学校的教学设备并不能满足当前实训课程教学的需要,以传统的理论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仍然比比皆是。此外,职业院校汽修专业的教师由于受到自身素质、教学条件、学生状态等因素的影响,授课方式多以传统的教材教学为主导,不能对教材和大纲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讲解,对旧有理论知识的沿用往往不能适应新型问题的解决,容易导致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甚至一些教师对专业知识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完全是以教材顺序和教材内容进行讲解,导致教学过程单一枯燥。虽然一些院校使用了教育部规定的教材,但是选用的教材并不完全适应当前汽修行业发展的需要,也不能适应教师、学生和教学条件的需要。职业院校汽修专业的教师缺少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和研究,影响了汽修专业教学效果的发挥,也不利于当前数字化教学模式的开展。
2.教师专业素质偏低
职业院校汽修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存在较大差距,部分教师甚至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学习,对汽修专业知识掌握不牢,不能高质高效地完成汽修专业教学活动。据调查,我国高职院校汽修专业中大部分教师是从电子机械或者物理化学等学科调剂而来,他们虽然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缺少汽车维修的工作经验,不能将真实的维修经验传授给学生。虽然一部分教师具有汽车维修的经历,但是却缺少系统的教师培训或者缺少授课经验,也不能独立开展教学工作。
3.学生积极性不足
学生的积极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保障,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得教学效果事半功倍。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汽修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对教学质量产生很大影响。理论上,教师应当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与学生一同探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但由于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在课上及课后往往表现出较为懒散的状态,既不利于教师开展各项教学互动活动,也制约了学生自身学习成绩的提高。
4.实训设备短缺
汽修专业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而且专业实训课程要求学校投入大量的机器设备。虽然教育部对汽修专业的实训设备提出了配备标准,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只有少数学校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标准,即使是北京、天津、山东等发达地区,仍有很多职业院校不能达到国家标准,西部地区的职业院校更是与国家标准相差甚远。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者开始追求汽车的内部配置、舒适度以及各种性能指标,这使得汽车的系统、结构日益精密和复杂,也对汽修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当前国内职业院校汽修专业实训基地设备普遍较为陈旧落后,且在学生的实践课程中时有设备损坏的现象发生。大部分职业院校因为引进设备的耗资较大而无力添加新型设备,导致职业院校汽修专业实训课程跟不上汽修行业发展的需要。一些学校虽然引进了新型设备,但是由于设备的价格昂贵而不愿对学生开放,导致职业院校实训设备的使用率较低。
二、汽修专业教学中常见问题的解决对策
1.更新教学理念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如果职业院校依旧保守传统的思想观念,即使拥有再多再先进的教学设备,也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甚至阻碍汽修专业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在职业院校汽修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当转变教学思想,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抛弃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通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学生的汽修专业技术水平。
2.健全硬件设施
职业院校??尽快将汽修专业教学活动所需的设备配置齐全,加快引进一批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实训设施。同时,职业院校应积极发挥前沿科学技术在汽修专业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例如可以聘请专业团队来校开发符合本专业特点的计算机应用软件,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此外,职业院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充分引进社会资源,发挥企业的优势为职业院校汽修专业提供实习岗位,有效提高学生的实操技能。
3.优化管理模式
为了确保汽修专业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开展,职业院校应当优化管理模式,进一步明确相关责任。为此,职业院校应继续健全教学制度,制定适应今后教学发展的新制度,如建立汽修专业教学活动的各项规范,明确教学主体的责任;使用新技术和新设备为教学活动提供安全保障,特别是加快数据处理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的使用。同时,职业院校应提高汽修专业教学活动的规范程度,如明确教学流程中的各项标准,端正教师教学态度与学生学习态度,使教学活动更加规范;确保教师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
4.强化师资建设
良好的师资队伍是汽修专业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职业院校应在引进汽修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同时,引进与汽修专业相关的其他学科带头人。在工作之余,学校应当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学习互联网、物联网等专业知识,同时学习新型汽修应用技术,使汽修专业的教师不但掌握汽修设备的操作流程,同时了解相关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此外,职业院校应积极为教师创设条件,让教师了解汽修专业的技术前沿和发展趋势,不断提高汽修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三、结语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汽车制造大国。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对汽修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强烈需求,对此,职业院校应当加快培养具有汽修专业知识和熟练操作能力的汽修人才。面对当前汽修专业教育教学手段落后、实训设备短缺等问题,职业院校应从更新教学理念、健全硬件设施等方面做出努力,加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力度,为我国汽修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申向阳.浅谈中职汽修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5(02).[2]程亚.浅谈中职生物课堂教学常见问题和解决对策[J].科技资讯,2017(02).[3]周茂杰.职业院校汽修专业教学模式及方向转变的探讨[J].轻工科技,2014(05).[4]郭恩来.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在中职汽修专业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2015(14).[5]王龙.汽修行业发展对中职汽修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才智,2016(23).[6]江艳柳.浅谈中职汽修专业校内实训教学管理[J].中国培训,2016(14).
第二篇:中职汽修专业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中职汽修专业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在当下,汽车已经日益成为人们便利生活的必需品,伴随着庞大的汽车保有量而来的是不容小觑的汽车维修服务,然而汽修专业的人才却始终未能真正满足市场的需要。因此,本文将就中职汽修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其内在的发生原有基础上,探寻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与对策。【关键词】中职;汽修专业;教学;问题;对策
在当下我国人均汽车保有量不断攀升的过程中,与之配套的汽车服务行业却发展相对缓慢,以至于制约着汽车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以汽车修理行业最为凸显。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汽修专业的中职学校一直未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与优势,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使得当下的汽修专业人才与庞大的市场需求之间,形成巨大的断差。那么如何走出这一窘境,在探析中职汽修专业教学的问题与现状的同时,切实的摸索出解决的方案,笔者将就这一问题结合自身的相关从业经验以及对相应市场的感知,简要分享一下自身的看法与观点,以资列为同仁品鉴。
一、当前汽修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普通学校教育相比,在当下的许多中等汽修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症结,其始终困扰掣肘着当下汽修专业人才的培养。综而概之,大致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汽修专业教师队伍质量良莠不齐
目前,在大多数的中职汽修专业的教师团队中,其人员来源大都是从各大院校毕业的毕业生直接进入到各中职院校任职,更有甚者一些教师出现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出现了从其他诸如电子、机械类的专业中跨学科。然而,在貌似十分光鲜的学历下,他们却缺少了汽修专业最重要的实践操作经验与能力。此外,随着汽车产品不断的更新换代,一批具有新特点、高级别的汽车进入中国的市场,这些半路出家的新教师,在边学边教的情况下,何谈对学生进行理论联系操作实践的教学呢?其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最后,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一些汽修专业的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表现过于保守僵化,单纯的以照本宣科的方式开展相关教学,然而在貌似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够真正学到、真正掌握的恐怕却远远不尽人意。因此,作为汽修专业教学的中坚力量,其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水平严重制约着我国汽修专业教学的水平与质量,其必须引起相关政府与教育部门的重视。
2.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欠缺
中职院校的学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与其他公立学校学生相比,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中职院校的学生基础差,底子薄,相应的思想觉悟水平也偏低。在他们的眼中,学校汽修专业只是为了能够获得一门养家糊口的技术,而其他的与之无关的学科则可有可无形同虚设。因此,对其它的学科抱有一种偏见与淡漠。其次,学习汽修专业的学生大多以男生为主,其正处於生理、心理的叛逆期,其情绪表现为相对的不稳定,因而经常出现一些逆反行为或者心理,此外,由于男生之间的哥们义气,很容易形成一些帮派,在一些管理较为疏松的中职院校,学生结伴出校上网打架、缺课旷课的现象早已屡见不鲜、司空见惯,其必然为学习的正常管理与运作构成极大的不稳定因素。最后,中职院校的学生群体很难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加之长久以来学生家长对中职的种种偏见,认为只要孩子能学到既定的汽修技术,便可任其肆意妄为,从而导致对学生综合文化素养与心理健康的关注,出现了学生不愿学,学校老师很难管理的局面。3.对汽修专业缺乏重视,教材设备亟待完善
常言道“巧媳妇儿难煮无米之炊”,在当下日新月异的汽修专业需要更为先进的设备完成先关的教学任务,其对中职汽修专业陈旧的教学设备地带来很大的挑战。由于缺乏足够的企业重视与政府管理,相应的专业教材与实践设备很难满足学生与市场的需要,在一些学校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二者并非真正的互利共赢的关系,使得中职的学生既没能在汽修实践中提升实践经验,又无法在企业中凭借一己之技生存下来。此外,一些中职院校的汽修专业教材相当落后,例如在其中作为教学案例的车型竟然还有东风EQI1090或者CAI091等等,这些专业教学案例与现实市场需求严重脱轨,因而既不能解决学生未来面临的实际问题,又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相关部门资金技术的不重视下,汽修专业的教学设备与教材亟待完善与提高。
二、解决中职汽修专业教学问题的策略
1.全方位、多角度稳步提高汽修师资水平
教师是一个学校担负教学任务的中坚力量,教师队伍的能力与水平直接关系着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解决上述问题必须首先从提高师资水平上做起。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及相关理论研究,认为应从以下几点抓起。首先,利用“鲶鱼效应”,将其他学校的优秀师资引入我校,将教师的教学效果与工资相挂钩,从而激发学校教师的危机感与责任感,千方百计的提高自身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水平。其次,深入开展卓有成效的校企合作,保持学校与企业的密切联系与沟通,使教师能及时捕捉市场的需求,并将其及时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学有所用,在人才市场上具备极高的竞争力。最后,鼓励和引导在校教师参加多种培训,给予每位老师以学习进修的机会。各地区相关政府部门也应为中职院校的师资培训提供便利,从而弥补部分院校的专业空白,在提高所辖中职学校的教学水平的同时,增加地方的就业。
2.实事求是研发校本教材,以人为本培养学生技能
校本教材作为一种学校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与市场需求而制定的简便易行颇具市场竞争力的教材或者教具。其主要涉及教学模型的制作、实践设备的研发以及电教器材的制作等等。通过自主研发校本教材既能降低自身的教学成本,节约大量的不必要的资金浪费,也可以利用实践应用性强的教材,缩小汽修专业理论与现实实践应用的差距,使学生觉得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便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从而真正践行当下“以人为本”的主流教学理念。此外,教师在研发校本教材的同时,也是对自身能力的一个再造与提高的过程,可谓是教学相长、相得益彰。例如,例如我们学校开发的可升降基础技能实训平台,集工量具使用、钳工操作、汽车零部件拆装等功能于一体,一个工作台最多可兼容四个人,既能有效节省教学场地与设备,又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3.注重学生兴趣养成,突出自学能力培养
兴趣是人类最好的教师。由于汽修专业理论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与抽象性,使得大多数的学生感觉艰深晦涩,难以掌握,更要奢谈学生的兴趣。因此,在中职学校里学生厌学、怕学的现象较为突出,如何解决这种现状,这就需要一线工作者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在全力掌握用心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变革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起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启发性、兴趣性的教学。例如,在开展相关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卡丁车实训,或者是成功人才的讲解,使学生在心目中形成对典范的追求。此外,亦可以引导学生进汽车4S点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市场的真正需求,使其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与定位,从而在后期的培训中更富有针对性。最后,适时适度的引入多媒体教学,赋予笨拙沉重的机器以活力,使学生在动态的演示中系统的掌握其运行的规律与原理,从而变枯燥为生动,在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生成的同时,实现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综而概之,当下汽修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所造成的,一线中职教学管理者必须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本院校的汽修专业教学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以便既能实现既定的中职教育目标,又能不负社会的期望,在不断实现自身院校发展的同时,为国内汽修专业的教学水平提高贡献一份力量。【参考文献】
[1]李召.浅谈中职汽修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治学之法,2014(3):143.[2]顾文斌.中职汽修专业存在的问题和优化策略初探[J].职业教育,2011(29):89.[3]陈伟.中职汽修专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浅析[J].职业技术,2013(2):18.[4]常浩.中职汽修专业教学现状及对策[J].学术研究,2013(12):64.
第三篇:财务管理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的探讨
财务管理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的探讨
◆谢红娟云南地矿资源股份有限公司曲靖公司
【摘要 】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但是有些企业还存在财务管理混乱、会计信息失真、领导干预、财会人员素质欠缺、财务
监督不够和处罚不严等现象。这些问题都影响企业的效益最大化,影响企业的整体形象和发展,必须采取措施加以纠正。
【关键词 】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探讨
一、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务管理会计信息失真。目前,国内许多企业的财务信息存在虚假
现象,不少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的财务人员造假账、出具虚假财务报告,为
滋生贪污受贿、偷税漏税、挪用公款等腐败现象提供了温床。税务部门在每年对企业进行所得税的查帐征收过程中,发现有些企业的收入、费用、利润
失真,有的企业多列成本和费用以少交企业所得税;有的企业为了应付上
级单位检查而多列收入或少列成本和费用以虚增利润和业绩;有的企业为
了完成上级指标,指使财会人员造假帐和假表,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甚
至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导致做出错误判断和决策。
2.资金管理混乱。不少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不是真正用于生产经营,而是被挤占,挪用,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导致企业发展举步维艰。主要表现
在:①企业在银行多头开户现象,如有的企业在工商银行开有一个基本账
户,再到其他信用社开一个临时账户,一部分流动资金经常留在临时账户而
不入账。②现金管理不严,白条抵库。有些单位领导随便签字借钱,借出
款项长期不报销,有些难于处理的则长期用白条抵库,甚至到最后借款人
调离原单位都不还款,形成坏帐。③追求高档消费,大量购买奢侈办公用
品,对办公用品的购买和使用没有预算和计划,挤占、挪用生产经营资金。
④业务招待费普遍超支,招待时不切实际的追求高档次,随意报销招待费,招待费指标不够的企业甚至克扣工人工资和奖金,并且有的企业领导招待
费找下级单位报销,加重企业招待费负担。⑤地方政府部门和社会以各种
名义向企业筹资摊派现象也屡禁不止。
3.投资决策不慎造成失误。有的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未进行
充分论证就进行投资,不但没有效益,连投资成本也难以收回。因此,企业在投资新项目时一定要慎之又慎,应充分看到投资的风险性和各
种不可预见性。
4.购销管理不严导致漏洞。购销管理不严主要表现在:一些购销
人员素质不高,不顾企业集体利益,购进质次价高的原材料或低价销售
本企业产品,从中提取回扣或谋取私利;有些购销人员将货物售出后,不积极主动的收回货款,致使货款长期收不回,最后形成呆坏帐,给企
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二、造成财务管理混乱的原因
1.财务管理观念淡薄。①一些企业内部约束机制不健全,管理工
作薄。弱,财务管理职能弱化。尤其是有些企业认识不到财务的重要
性,认为财务工作仅仅是记账、算账、管现金收付,不知道财务还有资
金预算、成本控制、投资预测与决策、全面分析等职能。有的企业资产
盘点不安排财务参加、盘盈盘亏也不报财务;有的投资新项目不让财务
参与预测和分析,盲目投资等造成了财务管理的混乱。②有些企业领
导不正确看待自己的位置和权利,滥用职权,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捞
取私利,强令财务人员对会计信息、会计帐务、会计报表做出错误处理
和披露,导致财务管理工作混乱。③有些企业没有认识到应收账款的重要性,只知道要抓好生产,多出产量,多争取销路,而对于货物售出
后所形成的应收账款,则忽视了严抓落实。
2.财务人员素质较低。有些财务人员知识层次低、知识结构不合理、财务知识掌握不够不全,不能熟练掌握新的财务会计制度和核算程
序、规则和方法;有些思想保守,缺乏市场观念、价值观念、风险观念、决策观念,主动参与企业管理的能动性差;工作中不严格按会计法和
财务制度、财经纪律办事,对领导的错误干预和决定没有据理力争和拒
绝;有些财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存在侥幸心理,有意违反
财经纪律,甚至利用职务之便贪赃枉法,严重违法乱纪。
3.内部和外部监控机制力度不够。有些企业对所有的资金调配和 使用由主要领导一人决定和签字,缺乏内部监督和控制;再就是有的 企业没有上级领导和直接管理部门,缺乏上级约束和监督检查,造成 财务管理混乱。
三、加强财务管理的对策
1.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体制和财务管理作用有着 密切关系,有什么样的体制就需要有什么样的财务管理制度。只有建
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才能调动 企业的积极性,才能主动做好财务管理工作。
2.提高企业领导素质。只有不断加强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和财经 纪律意识,让领导意识到财务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意识到财经纪律的重要性,意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对领导干部的约束性和严 肃性,才能使企业的财务管理由被动变主动。企业领导和财务会计共 同抓财务管理,以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3.提高财务人员素质。财务人员不仅要有精深的财务核算能力,还要有一定的经营管理和组织能力;除了精通专业技能外,还必须有 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诚信意识,成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现代实用财务 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财务知识更新快,要求财务人员加强学习和后续 教育,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以发挥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4.建立健全财务监督体系。建立健全财务监督体系,一是制定加
强企业财务管理和监督的法律法规。在全面贯彻落实《会计法 》和《企 业会计制度 》的基础上,按财政部《关于加强企业财务监督的指导意 见 》的要求,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和监督的具体 实施办法,逐步建立起企业外部财务监督与内部财务约束相结合的监 督机制,把企业各项财务活动纳入法制轨道。二是继续帮助和指导企 业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办法,不断提高企业自我约束力。各级部门要根 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帮助企业制定内部管理办法,完善包括厂长(经理)、财务负责人及财务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在内的企业内部财务 监督管理责任制。
5.对财务会计人员实施定期轮换岗位制度,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会
计轮岗制度,这也是避免会计犯错误和违犯财经纪律的有效措施。因 为一个财务人员在一个岗位上的时间太久就会熟能生巧,就会创造自 己犯错误和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提供方便而犯错误的机会。
6.加大对财务问题的检查和处罚力度。各级财务会计工作的业务
部门,如审计部门、税务部门等要加大对企业财务账目的检查和核实力 度,对于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根据责任归属,加大对企业领导、责 任人和财务人员的处罚力度。只有严加检查和处罚,才能从根本上引 起企业领导对财务工作的重视,才能促使财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严格 执行“会计法 ”和“企业会计制度 ”,并且不受其他因素干扰而敢于和 坚持严格执行,避免企业领导干部和其他人员犯错误的机会。同时为 了避免现实工作中出现问题时领导干部以不懂或不清楚为理由推卸责 任的情况,各级业务主管部门还要加大对企业各级领导干部和财务人 员的培训,使他们增强法制观念和意识,自觉遵纪守法。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采取以上几点对策,使财务纪律严格化,财务管理
规范化,切实做到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发挥好财务管理的作 用,为企业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保持企业的生命力和发展力。
917
经济论丛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小学语文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问题1:太在篇章上做文章,过多过细地分析文本而忽略重点语句的教学。
对策:教师应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吃透文本的重难点,结合文本所在单元,备课时较系统地归纳出单元训练重点,有指向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在实践性环节上设计可以更充分一些,可以让学生通过课文,联系生活中看到的人、事、物,来做一定的迁移,还可以和写作指导结合得更紧密一些,这样就使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更加充分。
比如教学六年级下册《夹竹桃》这篇文章,有两个出彩的地方。如课文第四自然段中,有几个句子是概括地写:“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写夹竹桃在春、夏、秋三季的形象,老师让学生通过概括的语句调动想象,让学生自己来描绘想象得到的画面,并且反复朗读,加强感受和体验的过程。又如幻想的一段,让学生用模仿的句式来造句,如果能多花点力气,多花点时间,如果老师不给学生点明,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从普通事物中发现其美妙的意趣,也是可以的。
问题2:问题的提出有的过于繁琐,有的偏离语文。
对策:一篇文章问题不易过多,过细。应设计围绕一个大问题逐步深入,引领学生层层深入地与文本对话,递进似地悟出教师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善于提出好的、到位的问题。什么样的问题好,那要看问题解决的实质是什么?语文的问题不能是单纯的追求“非语文的(如科学常识、道德伦理、历史地理等)”,如果产生了“非语文”的问题,允许学生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但最终的落脚点还是为语言的内容和形式服务。在问题中,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渗透的关系,相互依托。有时我们提出一些问题,学生无法解决。冲着这一点,就可以说明备课不够充分,学生的学习底细摸得不够清楚,或许从另个方面说明教师的文化底蕴不够深厚。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已迫在眉睫。
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所以学生可能会出现许多意外的问题,也就是说与本课的教学无关,教师要注意掌握分寸,实在不需要解决的,教师要艺术性避开,但不要伤害学生的积极性。需要解决,又无关紧要的问题,教师要掌握火候,不要占据大量的时间。语文课决不是什么问题都需要解决的教学。
问题3:教学目标不清晰,导致学生阅读的盲目性。
教师应该思考,语文有没有引领性的问题?应该是有。其理由,语文是课程,语文教学的阅读与我们平时自由阅读不一样,尽管有人呼吁阅读的自由化,但在教育领域实现不了,教育的功能是培育人和教育人,它是有一定政治色彩的,有一定目的性的,否则我们不能称为教育。这样来看,语文有引领性的问题,那么什么是引领性问题?大的方面说是课程标准强调的,小的方面说是教材编排的意图,那么教师建构的问题首先挖掘教材的意图——生成问题的目标是三维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这些都是统领性问题,但在具体的课文中各有侧重。
对策:不管哪一节语文课,我们都应该抓住关键的问题,围绕一个中心,定准一个基调,升华一种情感„„把“语文”的东西交给学生。这应该才是语文教学的“根”。因此教师应该加深专业知识领域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问题4:课内所学与课外积累发展非常不平衡,课外积累几乎成为一个空白。
对策:我们知道,学生良好的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是课内课外二者的有机结合。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一定要在学生的心中渗透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多读书,多积累。厚积才能薄发,有了阅读的广度,才会有阅读的深度,也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深入思维,创造性思维。因此每位语文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分步骤、分层次地引领学生大量阅读。
问题5:课堂教学偏离了语文学科教育的特点
如有些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司马光》、《称象》、《亡羊补牢》等课文时,往往在初读课文认认生字后,就抓住文中的创新思维训练点,让学生离开课文漫无边际地想象,寻找乌鸦喝水、司马光救人、曹冲称象及亡羊人补墙的新奇办法,把对课文文字、重点词句、整体内容、思想意义、思考与感悟轻易放过,这样既使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创新知识基础,又窄化了课程目标,难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
对策: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活动时,要心中装着教学目标,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否则教学是失败的。为此教师一定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为主要目标,突出重点,提高效率,在40分钟里要做对提高学生素养最有价值的事,要加强基本训练,不能把朗读、背诵、写字、听写、巩固、练习都放到课外,教学活动应紧紧围绕识字、阅读基本任务展开。
问题6:学习方法的形式化,降低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中,新课程倡导自己、合作、探究。具体在教学中,教师应协调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关系,针对不同的内容、要求和具体情况,利用合适的学习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但在听课时发现,一些教师为了体现学习方式的改变,无论什么情况都在课堂上摆“小饭桌”,盲目地进行泛泛的合作探究,结果既使学生在课堂上转来转去,相互影响,不利于学生自主深入地学习和思考,又浪费了教学时间,弱化了学生自我认识基本教学内容和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训练过程,影响了课程主要目标的达成。
对策:课堂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要因具体内容而定,对凡要求感知积累的简单内容,宜采取自由默读、背诵等自我感受的学习方式学习;对具有多元思维趋向、利于结合不同生活体验形成独特感受,培养思维个性的内容,宜让学生分别独立体验、思考、再当众展示不同的思维结果,引发多向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学习方式;对疑难的重点内容,则宜借助一些辅助手段或采用合作探究方式共同学习交流,以相互启发,加深理解形成共识,突破疑难,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问题7:课堂教学中拓展的随意性
有效的课后拓展不仅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学习的知识、技能、能力得到发展,而且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但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把拓展变成课堂教学的点缀,出现了拓展的随意性、形式化。如一教师在教《军神》一课时,学习感悟课文后,让学生说说“刘伯承在手术台上忍受着巨大的痛苦,用手紧紧抓住身子底下的白垫单,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殊不知,什么语言能表达这位将军的坚强意志?一位教师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说邱少云壮烈牺牲了,但赢得了胜利,在当今“见义智为”的时代,学完课文后,你有什么话要说呢?这样的拓展严重的脱离了教学目标,是失败的。
对策:有效的课堂教学拓展要结合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实际,要选择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拓展模式。如果选择问题思考模式,那么,重点设计在课后思考方面采用哪些手段和方法;如果选择问题作业模式,那么重点设计在作业设计安排方面应采用哪种方式和方法;如果选择问题探究模式,那么重点考虑在问题探究活动设计与安排方面采用哪些方式与方法,究竟选择什么样的拓展模式,由教师依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需求创新性地选择和确定。
问题8:多媒体手段的滥用取代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对策:认清多媒体手段使用的意义:它能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传输快,清晰度高的特点,用它来扩展知识、开阔视野,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只能是辅助,不能取代。
问题9:重阅读教学轻识字教学
对策: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识字写字的训练,从低年级的握笔姿势、坐姿、好的书写习惯的培养入手。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进书写知识,加强写字训练。
问题11:对新课标准解读过于绝对化
例如新课标中对中年级阶段教学不再提“分段、归纳段意”,有的教师就绝对地服从,不加以自已的理解,无论什么样的课文,一律不采用分段的讲解方法。其实,有些文章学生在初读时的分段是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梳理的。
对策:课程标准是实施教学的行动准则,但理论应是服务于实践,教师就根据学生的学情,课文的特点合理地使用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的最优化要。
一、汉语拼音教学
(一)存在问题
汉语拼音的教学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难点。教学中要求学生熟练地拼读音节,强调背诵默写声母表、韵母表、整体认读音节表,直呼音节。拼音教学与识字教学分开,教学方法单
一、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被动接受学习,教学耗时长,效果差。
(二)对策
1、降低教学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汉语拼音的要求是:“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与1993年秋季开始在全国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以下简称“教学大纲”)中的要求相比,汉语拼音教学不再要求背诵与默写,也不再要求直呼音节,把“熟练拼读音节”改为“准确拼读音节”。所以,我们教学时要熟读课标,降低拼音教学要求,减轻学生负担。
2、拼音教学与识字教学相结合。与教学大纲相比,《语文课程标准》把对汉语拼音的要求放在“识字与写字”中,不再单列出来,规定汉语拼音的功能是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查字典,是认读汉字的工具,是儿童识字的“拐棍”。因此,拼音教学离不开识字,只有在识字中,学生才能充分体会到拼音的作用,激发学习拼音的兴趣。也只有充分利用汉语拼音与识字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在识字中巩固汉语拼音,让学生在不断的语言实践中练习,从低段学生的“准确拼读”达到中高段学生的“熟练拼读”,从而实现“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的目标。
3、教学方法力求灵活多样。根据低段学生年龄特征和本班学生特点,充分运用课内外教学资源,在有趣味的娱乐活动中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根本,采用各种教学策略,省时高效完成拼音教学任务。
二、识字教学
(一)存在问题
识字教学方式强调以课堂为中心,忽视学生自主识字,通常以记、读、背、写为主,课后很少引导学生实践、积累汉字,学生学习汉字回生率高,识字远离生活,“会认”的字和“学会”的字一视同仁,增加学生学习难度和学习负担,让学生感到学习汉字很困难,枯燥无味,缺乏情趣,学生参与教学兴趣不高。
(二)对策
1、“学会”的字和“会认”的字分层教学。课程标准强调识字写字是阅读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要求在这个年龄段多认少写,具体要求认识1600-1800个常用汉字,其中800-1000个会写。提出了“学会”和“会认”两种不同的要求,“学会”的字要做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正确书写。而“会认”的字只要读准字音,不抄写、不默写。所以,在教学时要转变以往固有的识字教学观念,即教学大纲对识字的要求,“学会”的字和“会认”的字不能以同一标准教学,增加学生学习难度和负担。
2、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时除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还必须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教学时须遵循“三个规律”:遵循汉字构字规律、遵循儿童识字认知规律、遵循识字教学规律。根据这些规律,我大至归纳了以下识字方法:数笔画识记法,部件分解法,字形分析法,比较识记法,猜谜识记法,儿歌识记法,熟字带生字法,偏旁识字法,看图识字法,编故事识字法,联系生活识字法等。
3、强化生字的巩固。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规律进行测试时发现:第一天学的知识,第二天保持率为33.3%,第三天为27.8%,第六天保持率降到25.4%,其遗忘规律是从快到慢过渡的。这就提示我们要及时巩固学生所学生字,巩固方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课堂上以多种形式呈现要识记的字。心理学研究表明:复现形式越多越新,识记的效果越好。教师在教学时相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已学生字多次出现,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其中,过到巩固识字的目标。(2)在课内外阅读中巩固要识记的字。课程标准规定第一学段的识字量由原来教学大纲规定的1250个增加到1600-1800个,恢复到建国以来低年级最高的识字量,其目的就是为了学生提前阅读,学生同时也在阅读中巩固识字。(3)在现实生活中巩固要识记的字。现实生活有许多学生识字的学习资源,如校园内黑板报、名人名言、宣传栏,电视的字幕、街上的广告牌、门上的对联、同学老师的姓名等,只要培养了学生识字的兴趣,这些亦可当作学生巩固识字的课堂。
三、阅读教学(一)存在问题
阅读教学是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主要教学形式,是教师教学观念、教学风格、教学行为的具体体现。但目前课堂上基本上是教师问,学生答(且很多是无效问题);教学目标的制定脱离学生实际,还不能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状况出发,而是从教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出发,甚至于直接照搬教参书上的目标;学生阅读量小,教师忽视学生积累等。
(二)对策
1、转变教学观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和阅读体验。教师要从思想上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走出“满堂灌-满堂问”的怪圈。应让学生通过与教师对话、与学习伙伴对话、与文本对话等多种形式,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学会质疑,培养创新精神。
2、联系实际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支配着教学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目标即是指挥棒,所以制定教学目标犹为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课堂目标时首先熟读课程标准,特别是本阶段目标,要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只有清楚上位目标是什么,才能做好下位目标的基本定位。其次,了解本班学生实际,重点是分析学习者的起点能力。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教学的出发点,教师不按照学生的已有水平和实际情况,单纯按教学参考书上的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其教学必然是盲目的、无效的。再次,目标的制定要具有一定弹性,要适应学生多方面的需要。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是参差不齐的,制定一个适合全体学生的教学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但班级教学又始终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来开展。因此,应确定教学目标的最低下限,并使目标在一定的幅度内波动。
3、重视积累,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朱永新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重视阅读,就等于给了学生一把学好语文的金钥匙,语文教学效率就会迅速提高。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阅读量达400万字以上,小学阶段达145万字以上,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这些要求在我县目前的语文教学中远远没有达到。所以,我们要在重视课内阅读的同时,还要重视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不仅仅只是为了多读几本书,增加阅读量,重要的还在于通过阅读掌握自学和积累知识的能力,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口语交际教学
(一)存在问题
学生的心理障碍影响口语交际的顺利进行,有些学生因为从小胆子就小,或已经有了自卑的心理定势,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有些学生是因为自尊心太强,担心答错了别人笑话,不敢交流。课堂教学中缺少运用口语进行交际的情境,激发不了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兴趣。忽视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
(二)对策
1、营造和谐、民主、互动的谈话氛围。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鼓励学生参与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口语交际教学的过程,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生动的、活泼的、有趣的言语交际过程,这样的教学才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点,教师应在尊重学生个性选择的前提下,解放学生的思想,打消学生顾虑,畅所欲言。其次,建立一种真诚、理解的朋友关系,增强学生的安全感。
2、创设真实的生活化的交际情境。教师教学时要根据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依据教学内容,尽量模拟社会生活中交际的实际创设情境,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行口语交际,无拘无束地自由表达,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既是口语交际训练的重要环节,也是口语交际训练的重要途径。
3、重视对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所以,在学生的交际活动中,倾听与表达同样不容忽视。教师教学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训练学生倾听能力,如复述、转述他人话语,归纳、总结他人语意等。
五、习作教学
(一)存在问题
从学生学习情况来看,学生怕写作文,习作时感觉无话可写,结果形成“编”作文现象。从教师习作教学情况来看,习作指导与讲评实效性不强。
(二)对策
1、激发学生习作兴趣,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我认为,文章应是在生活中想说时才写的,是心声的表露。只有当有真情可表、有真感可发时,作文才是需要。我们进行每一次习作教学时,都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生活积累,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激发学生作文的欲望,使学生想写、有东西可写。这既是教师习作教学时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
2、提倡学生自由表达。课程标准在习作要求上淡化了文体,提倡自由表达,在习作教学时,我们要改革作文“命题”,不要用题目去为难学生,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出发让“命题”成为学生作文的“诱因”,“我手写我心”特别是低中年级更应鼓励自由表达,不受文体、篇章的束缚,有创意地进行习作。
3、注重发挥批改和讲评的诊断与激励功能。要用素质教育的评价观,用热情洋溢的话语鼓励学生,让他们从教师的赞赏话语中得到满足,激发他们下次写话的欲望。同时,教师的评价要客观、真诚,武汉一位语文老师用铅笔书写学生习作评语,告诉学生:“你觉得老师说得不当的可以修改,认为老师写错了的,可以把评语擦去,自己重写。”这样的评价态度,会有哪个学生不喜欢?又会有哪个学生不喜欢这样的老师指导的习作?另外,批改和讲评可以是教师行为,也可以是学生行为,培养学生自我修改、评价的能力,增强学生习作自信心。
综上所述是自己一些不成熟的想法除了上述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尚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靠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中不断钻研、不断完善、不断努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对策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所占的课时多,教师花费的心血大,然而,教学的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著名教授杨再隋指出当前语文教学存在“虚、闹、杂、偏”四大重症,著名小学语文专家崔峦痛批语文教学患上“夜盲症、多动症、高热病、浮肿病”①。所以有必要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低效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一、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
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有教育外部的,社会的原因,也有教育内部的,自身的原因。内因是起主要作用的,我们不能总是怨天尤人,要多从自身找找原因。笔者认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虚泛性、被动性、模糊性”是影响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的主要原因。
(一)缺乏科学理论引领,教学具有盲目性
思想引领行动,理论指导实践,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出现的学科定位不明,师生关系失衡,学习方式偏执,文本解读随意,教学天马行空,拓展泛滥成灾等问题,主要是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主要是语文教学缺乏科学发展观的引领,缺乏辩证思维。一些教师以一切绝对化的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方式思考问题,使阅读教学的改革从一个极端偏向另一个极端,矫枉过正。比如,以往忽视人文性,而今加强人文性,而又忽视了工具性;以往教师讲得多,学生学得被动,而今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又不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往忽视其他课程资源,而今重视各种课程资源的引进,又忽视了文本;以往每篇课文都要分段,归纳段义、中心思想,而今完全看不到教师引导学生分段和归纳段意了。有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就像天上的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一线教师无所适从。
(二)教学目标不易确立,教学具有随意性
制定明确、恰当、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时常出现这样几个问题:一是不认真研究教学内容,解读文本,没有经过自己的内化和吸收;二是仅从教的角度出发考虑教学,不能把学生的实际当作重要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照搬教学参考书上的教学目标,不考虑自己所面对的学生和自己的教学实际。四是制定的目标没有体现三维目标的整合,顾此失彼。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晏子使楚》(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课时,确立的教学目标是:①理解晏子是怎么反驳楚王的;②进一步体会晏子过人的才智和善辩的口才;③从晏子的言行感受他的品质。这三个目标都是体现本课的人文感悟的,停留在对文本的内容理解,忽视了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这样的教学目标是不全面,不准确的。
“数学学科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造成教师教学目标不全面,不准确的原因,主要是虽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地提出了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和各年段的学习目标,但具体到每一册教材,每一组课文,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就不甚明确具体,全靠教师个人盲人摸象。每一篇课文教什么,不教什么,练什么,不练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多教少,教深教浅,都由教师自己掌控②。由于不易把握,因此,相当一部分教师只会盲目照搬、照抄教参、教案上的教学目标。
(三)语言训练不够扎实,教学具有虚泛性
教师对语言文字训练的内涵,特征把握不准,常常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语文分析课、语文常识课、语文练习课等,训练的目的性不够明确;训练内容贪多求全,不能突出重点;训练只是少数尖子生的表演,不能引导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训练只注重结果,不重视优化训练的过程;把语言文字训练与思维训练割裂开来;不重视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形式主义较多而语言文字训练并不扎实。
(四)教师讲解提问太多,教学具有被动性
课堂上教师为主宰,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师讲得太多,面面俱到,生怕有哪个生字、词语、句子没有讲到,学生考试做不出来;教师问得太多,提问过于繁琐,缺乏针对性、启发性,由于教师讲解、提问的时间太多,学生自己读书、揣摩、思考交流的时间少,独立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机会更少。一位教师执教《养花》,一堂课提了96个问题,教师讲文占了课堂的大半时间,学生忙于应对。
(五)评价没有明确标准,评价具有模糊性
评价阅读课目前尚无科学的量化标准,主要是看印象,看评课人的身份和地位,如果是一个权威人士说这节课好,那就是一节好课。
二、解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低效的主要对策 解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费时多、收效微、负担重”的出路在哪里?问题是多方造成的,解决问题也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一)辩证指导,科学发展
阅读教学的指导思想,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要以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阅读教学的问题,不迷信专家,不盲从权威,不照搬名师,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阅读教学的规律,对古今中外的阅读教学的经验,要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取其糟粕。要加强阅读教学的各个专题研究,使阅读教学的理论研究成果真正走进课堂,为广大教师所接受。要勇于创新,不断更新理念,改变思路。只有改变阅读教学的思路,阅读教学才有出路。例如,我们要从只“关注教”转向不仅关注教,更关注学;要从“教语文就是教课文”、“阅读教学就是分析内容”转向“教材只是个例子”,“阅读教学要注重语言的运用”等。
(二)目标引领,有的放矢 如何来确定教学目标,笔者认为首先必须建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七个目标体系。根据布卢姆目标分类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从纵向来看可以分为七级,即总目标、年段目标、年级目标、每册教材目标、单元目标、每篇课文目标、课时目标。而课时目标是教学的立足点,因此,必须把各级目标有机渗透到每一课时中去。④因此,教师备课,要深入钻研教材,对教材认真分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及特点,把课文放大单元中、放到整册教材中,甚至整个年级、年段中去考虑,从语文学习的知识,学生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基本能力的提高,学生在思想感情上的熏陶、升华等多方面考虑。此外,目标的设定必须全面了解熟悉学生。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目标再好,也是空中楼阁。
有了教学目标,教师明确了自己教什么,学生知道了自己学什么,评价教师教的效果和学生学的效果就有了依据。
(三)强化训练,重在运用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通过文本的阅读和相关形式的作业练习,促使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和“迁移语言”,达到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所以训练对于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⑤。强化语言训练,要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1.要突出读和背的训练。朗读既是理解语言的手段,也是积累语言,培养情感的手段。读书琅琅上口,熟读成诵,运用时就能脱口而出。背诵是大量积累语言材料的有效方法,学习语言必须记忆,要让学生多读、多背一些名家名篇。
2.读写结合,读中学写。要提倡学生“说课”—说内容、说语言、说认识、说体会、说感悟;提倡学生“写课”—写内容、写要点、写心得、写真情。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要始终贯彻读写结合的原则,加强小练笔。教师要依据教材特点设计仿写、改写、扩写、续写等练笔实践。教了《晏子使楚》之后,让学生夸夸晏大夫。教了老舍先生的《猫》一文后,仿照教材了“说他„„吧„„可是„„”的句式,选择一种你喜欢的动物,写一段话。
3.要重视语言积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的方式很多。可以采用朗读、默读、背诵、复述、听写、读写结合等教学手段,让学生熟记语言材料,把课文的语言尽可能内化为学生的语言;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写观察笔记积累写作的素材;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写读书笔记积累语言材料,掌握语言表达技巧;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
4.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既要有个人的静思默想,又要有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既要发展形象思维,培养想象力,又要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造力。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的读、思、议,围绕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质疑、讨论。
(四)点拨引导,自主探究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是为了不教”。要克服当前阅读教学教师繁琐的讲解分析、提问解答现象,必须引导教师“精讲善问”,把教师的点拨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课堂上遵循“三不讲”原则,即“凡学生自己看书能懂,不教;凡看书不懂但自己想想能够弄懂,不教;想想也不懂但经过学生之间讨论能弄懂,也不教”。
要放手让学生自学,落实“先学后教”。先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达成教学目标,并存疑。教师在让学生先学时应当提出学生学习的要求,应给足时间,否则,就会使学生无的放矢地学,走过场。先学要明确“四个要求”:即明确时间(用几分钟);明确内容(学习教材的第几页);明确方法(在自学时要运用什么方法);明确要求(在自学时要思考哪些问题,准备教师检查)。教师通过对学生先学的检查,就可以确定自己的教了,后教之教应当是教学生先学中的疑难或问题,教师在于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教师主导而不是主宰课堂。教师的主导体现在指导、引导、诱导、辅导。教师主导作用应体现在把握目标、优化教法、营造氛围、引领感悟、破解难点、梳理质疑、调控节奏、启发小结、适度拓展等方面。
(五)全面评价,正确引领
如何评价阅读课的教学效果,我认为重点要关注教学目标,关注学生,关注效果。从评优课主要评教师怎样教转向重点评学生怎样学,促使教师把备课讲课的功夫花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一方面来,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学会学习。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评课的时候,应该听听学生的声音,至少应该包含学生的评价。
教学效果是检验课堂教学的重要尺度。课堂上学生自我探究,90%以上的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课就是好课,否则,教师讲得再好,形式再美也不是好课。
总之,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前提是理论要先行,一定要建立科学的阅读教学理论体系;关键是教学目标要定准,特别是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核心是要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提高语言训练的实效性;重点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全面科学地评价阅读教学的效果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保障机制。
一、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上好每一堂课,这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职业要求,但现实并非如此。有的因为某种原因,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用心去上好课;有的因为不知道课堂教学的基本规范(上岗不久的新教师、非本学科毕业的兼职教师多是如此),面对上好每一堂课的要求束手无策;有的因为自身的素质能力有限,对新课程不适应或力不从心而上不好课,等等。
1.课堂预设形同虚设。
有效预设是有效生成的基础。课堂预设的有效性是建立在有效备课的基础上的,但由于现在一些学校过分地强调集体备课和格式化备课,使得一部分教师在共享资源的同时,放弃了有思考、有特点的个性化备课,导致课堂预设与实际教学情景相差甚远,难以达到有效生成。
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预设的有效性,要预设有效,教师就不能“一厢情愿”,必须以生为本,首先要从学生的已有知能水平出发进行预设,在研透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同时,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能基础,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其次要从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出发进行预设,要准确把握教材内容与教学要求,既要充分挖掘教材的隐性内容与要求,又要突出教学重点,不要让一堂课承担太多的任务与要求;再次要从教师自身的教艺特长和课的基本类型出发进行预设,使课堂教学更具特色和个性化。
2.教学目标雾里看花。
例如:有一位教师上小学五年级的语文课《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其教学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请学生讲述自己所知道的西藏,由此引入课题;让学生分小组学习:一人朗读,众人找出易写错、读错或不明其意的字词;请学生朗读课文,找出修路中遇到的困难和建设者克服困难的办法,其中穿插对一些重点词语的解析。
整堂课下来,给人的感觉是:“听、说、读、写”各方面的教学要求,你不能说没有,都有那么一点体现,但主要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本堂课着重要解决的或提高的是什么不够明确。
虽然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就具体一堂课而言,教学目标可以有多维,同一维度上也可有若干个目标,但主要目标不能过多,否则就等于没有目标,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大打折扣。
3.教学重点凸现不够。
什么是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应是基本概念、规律及由内容所反映的学科思想方法,也可以称之为学科教学的核心知识。它是教学设计的必备要素之一,也是课堂重点讲解、练习的内容之一。重点是连贯全局、带动全面,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比较突出的内容,是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知识,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重点除知识重点外,还有技能、方法的重点。知识内容的重点,一般而言就是教学的重点。但具体落实到一堂课,一篇课文,一节内容,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重点应该会有所差异。听课中主要发现三个问题:一是没有重点;二是不同的学生重点相同;三是重点不落实。
4.教学内容照本宣科。
在调研听课中,发现有许多教师“教材二次开发”的能力比较弱,不能充分挖掘教材的隐性内容,不能整合本学科和相关学科间的有关知识,教学内容脉络不清,纲目不明,只是依据教科书上显性内容照本宣读(讲),上课变成了教材内容的解读(或宣讲)。
例如,一位教师上五年级的科学《维护生态平衡》一课时,除开始时,由复习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等引入新课,接下来便是课文内容的逐段解读,连提问也是课本上的思考题。
实际上,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是有区别的。教材内容是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但不是惟一的依据。要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至少要经过这样几方面的处理:一是充分挖掘教材的隐性内容。教材的隐性内容通常包含在图示中、实验中、习题中、思考题中,但往往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二是对教材的显性内容与隐性内容进行梳理、整合。三是根据学生的知能实际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
5.教学手段墨守成规。
主要表现在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上:一是许多教师只在公开教学中使用,平时的常态课很少使用甚至不用。一次,在2所学校连续听6位不同学科的教师的课,结果没有一位教师使用多媒体;二是运用的时机把握不好;三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不够。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教师必须要会用,而且要能经常使用并运用自如。当然,现代教育技术及各种教学媒体在课堂上的运用是为学科教学服务的,具体地讲就是为了更好地展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掌握知识技能服务的,因此不能随便用,要有机、有序、有度地运用。
6.教学过程重教轻学。
一方面,一些教师在课堂上的表情和肢体语言过“火”,给人以装腔作势、作“秀”的感觉。另一方面,多数教师在课堂上还是采用“过去式”教学,即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实践操作;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活动、教师评价的模式。而且,教师的注意力、观察对象只集中在少数几个学生身上,不能有效地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状况。就是学生的随堂练习多数也是“信手拈来”,设计不精。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思考
1.优化备课环节,提高课堂预设的针对性。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新课程实施后,一度强调集体备课,其目的是集思广益,通过资源共享,帮助一部分教师能深刻理解课标理念,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有效进行课堂预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集体备课特别是过分强调后,也显现出对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负面影响:一是导致部分教师失去了主动“学习、研究、思考”的动力;二是使教师的备课因格式化、程式化,而变成为一种“形式”;三是影响了课堂预设的针对性,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要强化备课管理,做到集体备课与独立备课相结合,以独立备课为主;格式化备课与个性化备课相结合,以个性化备课为宜;常态化备课与研究性备课相结合,以研究性备课为重。要强调备课的针对性、指导性、预设性,充分发挥备课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作用。
2.研读课标教材,准确把握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
从调研的情况看,普通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包括新分配的师范类毕业生对新课标的内容、要求不熟悉;二是对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方法理解不到位;三是对教材体系不熟悉,对有关课程内容的地位与作用不甚明了。所以,为了进一步推进与深化课程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校要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有考核地组织教师进行课标和教材的再研读,把它作为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有效发展的重要举措。
3.制定教学范式,保证学科教学的基本质量。
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方。虽然新课标对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已不像从前那么强调,但不强调不等于不要。要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在总结经验、汲取精华的基础上,不断修订完善适合自己学校的课堂教学常规与范式,使广大教师不但明确上好一堂课应包含哪几个步骤、基本环节;评价一堂课优劣的基本标准是什么,还要让教师自觉地、严格地按照常规与范式去做,使课堂教学的基本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
4.强化技能训练,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基本能力。
课堂教学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清概念讲明原理,使复杂的方法简单化等等,都需要教师运用一定的技艺。一方面,现在师范院校变成综合性大学后,师范教育的“师范性”被弱化,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训练被忽视,导致新教师上岗的“入格”准备不充分,难以适应;另一方面,随着以数码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断涌现,“老”教师也显得不适应,也需要有一个学习、熟练的过程;再有像科学这样的课程,由于缺乏素质较高的专兼职教师,一些教师在课堂上难以规范地独立完成教材所规定的课堂实验,所以教学微格技能的培训应成为校本教研的主要内容之一。
5.重视课堂评价,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评价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风向标。学校和教研部门在运用评价时,要防止二个倾向:一是用优质课、比赛的标准、要求来评价教师常态课的质量;二是评价标准程式化,不分学科、教学对象、教学条件,教师自身素质机械地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要“以评促建”,通过评价,促使学校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教学过程”管理的规章制度;要“以评促改”,通过评价,促使教师不断改进和优化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要“以评促学”,通过评价,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不断凸现,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要“以评促优”,通过评价,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质量标准、教学范式、课堂常规达成共识,为广大教师树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好课标准,从而使多数课堂的教学更有效。
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门艺术。问题是思维的向导,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催化剂。提问设计有一定的技巧性。精当的提问,可以起到疏导作用,使智慧之水源源而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健康发展。反之,则会把智慧之源堵塞,当然不能“开其意,达其辞”,学生智能的发展也必然受到阻碍。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向学生提问呢?下面谈谈个人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提问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会学生独立思考,我们就给了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我们不能要求学生放弃一切活跃的思考,盲目地相信某种结论。”而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体现该思想的重要手段。如果课堂提问能使学生乐意求知,甚至乐此不疲,那么他们获取知识的进境就不可估量。
如《开国大典》一课,没有什么所谓的优美语言和惊人的句段。因此,要想把课文讲得生动感人,可以通过那些普通而闪光的词语,进行兴趣提问。我在讲这篇课文时,有意将“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这句话中的 “直奔”换成“走向”,板书在黑板上,要求学生分析这句话在课文中的地位和作用。开始,很多学生认为这么平常的语句,有什么值得深究?后来有一位同学发现黑板上写的不同,就举手提问:“老师,黑板上这句话换了一个词,应该是‘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这个提问,激起了全班同学的兴趣,于是,我就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大家认真辨析“直奔”“走向”的含义。通过辨析,大家一致认为,“直奔”比“走向”好,“走向”是指人们有目的的,但却是漫不经心的,而“直奔”却可以体现人们激动急切的心情。
二、提问要注意发散学生的思维
教师必须明确提问不等于随意发问,也不能为提问而提问。好的提问应该富有启发性,所提问题应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后,引导学生想:“乌鸦的办法挺好的,你能想出其它办法让乌鸦也能喝到水吗?”有的学生说:“找来一根空心草的杆子,伸入瓶子,就像我唱可口可乐一样。”有的学生说:“捡个塑料袋,把水倒到塑料袋里,乌鸦就能喝到水了。”学生纷纷发言,创造思维的火花自然就迸发出来了。总之,课堂提问要问得恰当、巧妙,切中要害,即要突出知识的重点,又要有条理,一环扣一环,这就要我们平时认真钻研教材,深入研究教育教学理论及学生的心理。广泛吸取各方面教学经验及优良教学方法,兼收并蓄,博众取长,这样,才能设计出好的课堂提问,达到启迪学生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第五篇:语文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对策(最终版)
语文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问题1:太在篇章上做文章,过多过细地分析文本而忽略重点语句的教学。
对策:教师应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吃透文本的重难点,结合文本所在单元,备课时较系统地归纳出单元训练重点,有指向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在实践性环节上设计可以更充分一些,可以让学生通过课文,联系生活中看到的人、事、物,来做一定的迁移,还可以和写作指导结合得更紧密一些,这样就使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更加充分。比如教学六年级下册《夹竹桃》这篇文章,有两个出彩的地方。如课文第四自然段中,有几个句子是概括地写:“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写夹竹桃在春、夏、秋三季的形象,老师让学生通过概括的语句调动想象,让学生自己来描绘想象得到的画面,并且反复朗读,加强感受和体验的过程。又如幻想的一段,让学生用模仿的句式来造句,如果能多花点力气,多花点时间,如果老师不给学生点明,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从普通事物中发现其美妙的意趣,也是可以的。
问题2:问题的提出有的过于繁琐,有的偏离语文。
对策:一篇文章问题不易过多,过细。应设计围绕一个大问题逐步深入,引领学生层层深入地与文本对话,递进似地悟出教师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善于提出好的、到位的问题。什么样的问题好,那要看问题解决的实质是什么?语文的问题不能是单纯的追求“非语文的(如科学常识、道德伦理、历史地理等)”,如果产生了“非语文”的问题,允许学生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但最终的落脚点还是为语言的内容和形式服务。在问题中,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渗透的关系,相互依托。有时我们提出一些问题,学生无法解决。冲着这一点,就可以说明备课不够充分,学生的学习底细摸得不够清楚,或许从另个方面说明教师的文化底蕴不够深厚。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已迫在眉睫。
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所以学生可能会出现许多意外的问题,也就是说与本课的教学无关,教师要注意掌握分寸,实在不需要解决的,教师要艺术性避开,但不要伤害学生的积极性。需要解决,又无关紧要的问题,教师要掌握火候,不要占据大量的时间。语文课决不是什么问题都需要解决的教学。
问题3:教学目标不清晰,导致学生阅读的盲目性。
教师应该思考,语文有没有引领性的问题?应该是有。其理由,语文是课程,语文教学的阅读与我们平时自由阅读不一样,尽管有人呼吁阅读的自由化,但在教育领域实现不了,教育的功能是培育人和教育人,它是有一定政治色彩的,有一定目的性的,否则我们不能称为教育。这样来看,语文有引领性的问题,那么什么是引领性问题?大的方面说是课程标准强调的,小的方面说是教材编排的意图,那么教师建构的问题首先挖掘教材的意图——生成问题的目标是三维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这些都是统领性问题,但在具体的课文中各有侧重。对策:不管哪一节语文课,我们都应该抓住关键的问题,围绕一个中心,定准一个基调,升华一种情感„„把“语文”的东西交给学生。这应该才是语文教学的“根”。因此教师应该加深专业知识领域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问题4:课内所学与课外积累发展非常不平衡,课外积累几乎成为一个空白。
对策:我们知道,学生良好的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是课内课外二者的有机结合。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一定要在学生的心中渗透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多读书,多积累。厚积才能薄发,有了阅读的广度,才会有阅读的深度,也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深入思维,创造性思维。因此每位语文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分步骤、分层次地引领学生大量阅读。
问题5:课堂教学偏离了语文学科教育的特点
如有些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司马光》、《称象》、《亡羊补牢》等课文时,往往在初读课文认认生字后,就抓住文中的创新思维训练点,让学生离开课文漫无边际地想象,寻找乌鸦喝水、司马光救人、曹冲称象及亡羊人补墙的新奇办法,把对课文文字、重点词句、整体内容、思想意义、思考与感悟轻易放过,这样既使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创新知识基础,又窄化了课程目标,难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
对策: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活动时,要心中装着教学目标,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否则教学是失败的。为此教师一定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为主要目标,突出重点,提高效率,在40分钟里要做对提高学生素养最有价值的事,要加强基本训练,不能把朗读、背诵、写字、听写、巩固、练习都放到课外,教学活动应紧紧围绕识字、阅读基本任务展开。
问题6:学习方法的形式化,降低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中,新课程倡导自己、合作、探究。具体在教学中,教师应协调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关系,针对不同的内容、要求和具体情况,利用合适的学习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但在听课时发现,一些教师为了体现学习方式的改变,无论什么情况都在课堂上摆“小饭桌”,盲目地进行泛泛的合作探究,结果既使学生在课堂上转来转去,相互影响,不利于学生自主深入地学习和思考,又浪费了教学时间,弱化了学生自我认识基本教学内容和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训练过程,影响了课程主要目标的达成。
对策:课堂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要因具体内容而定,对凡要求感知积累的简单内容,宜采取自由默读、背诵等自我感受的学习方式学习;对具有多元思维趋向、利于结合不同生活体验形成独特感受,培养思维个性的内容,宜让学生分别独立体验、思考、再当众展示不同的思维结果,引发多向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学习方式;对疑难的重点内容,则宜借助一些辅助手段或采用合作探究方式共同学习交流,以相互启发,加深理解形成共识,突破疑难,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问题7:课堂教学中拓展的随意性
有效的课后拓展不仅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学习的知识、技能、能力得到发展,而且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但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把拓展变成课堂教学的点缀,出现了拓展的随意性、形式化。如一教师在教《军神》一课时,学习感悟课文后,让学生说说“刘伯承在手术台上忍受着巨大的痛苦,用手紧紧抓住身子底下的白垫单,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殊不知,什么语言能表达这位将军的坚强意志?一位教师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说邱少云壮烈牺牲了,但赢得了胜利,在当今“见义智为”的时代,学完课文后,你有什么话要说呢?这样的拓展严重的脱离了教学目标,是失败的。
对策:有效的课堂教学拓展要结合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实际,要选择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拓展模式。如果选择问题思考模式,那么,重点设计在课后思考方面采用哪些手段和方法;如果选择问题作业模式,那么重点设计在作业设计安排方面应采用哪种方式和方法;如果选择问题探究模式,那么重点考虑在问题探究活动设计与安排方面采用哪些方式与方法,究竟选择什么样的拓展模式,由教师依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需求创新性地选择和确定。
问题8:多媒体手段的滥用取代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对策:认清多媒体手段使用的意义:它能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传输快,清晰度高的特点,用它来扩展知识、开阔视野,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只能是辅助,不能取代。问题9:重阅读教学轻识字教学
对策: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识字写字的训练,从低年级的握笔姿势、坐姿、好的书写习惯的培养入手。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进书写知识,加强写字训练。
问题10:教师专业素养的缺失
教学中有些教师发生专业知识传授的错误或对语文常识性知识模糊不清。
对策:语文教师要多读书,多读专业书籍,不断学习,加强对所教学科知识的了解,提高专业素养。
问题11:对新课标准解读过于绝对化
例如新课标中对中年级阶段教学不再提“分段、归纳段意”,有的教师就绝对地服从,不加以自已的理解,无论什么样的课文,一律不采用分段的讲解方法。其实,有些文章学生在初读时的分段是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梳理的。
对策:课程标准是实施教学的行动准则,但理论应是服务于实践,教师就根据学生的学情,课文的特点合理地使用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的最优化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