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教学经验文章
数学教学经验文章
---胡 畔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很多种方式方法,下面我对其总结一些:
第一种方法,激发一些在数学方面有一定困难的学生,通过他们带动其余的学生,从而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第二种方法,分层次制定合理的目标,通过学生一步一步的实现自己的目标,让他们亲自感受成功的喜悦感;
第三种方法,布置一些有意义的假期作业,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写一些心得体会,然后老师挑选一些比较好的发表到博客上,让大家进一步的讨论;
第四种方法,作业前置,通过作业前置可以促使学生培养自学能力,也给课下思考提供空间;
第五种方法,鼓励学生猜题,这种方法不是单纯的应付考试,而是通过猜题,加强学生知识难点的梳理;
第六种方法,语言的激励,如:“你能做出来”,“你能行”,“老师相信你一定没有问题”等等激励性的话语激发学生向上的内动力。
以上这几条都是课程专家提供的。
第七种方法,让学生课上动起来,可以通过分不同的学习小组,组与组之间相互竞争,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可以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来提问学生,让学生每节课都有中大奖的感觉;(这种方法我一直在用)
第八种方法,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如:
讲等差、等比数列时,我们可以说数列的首项就像一个家族的老祖,而公差、公比相当于家族传承的血脉;
讲正弦、余弦函数的图像时,由于他们的图像实质上是一样的,就像孪生兄弟,区别只是出生早晚的问题;
讲立体几何中的棱锥、棱柱时,棱柱就像蜂窝,棱锥让我们想到钻石,想到钻石王老五; 有了这些教学情景,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提上去了,还怕学不好吗?(垦利一中刘忠法老师提供)
第九种方法,让学生喜欢上你,那他一定也喜欢上数学课,那就一定喜欢学数学,这就是爱屋及乌。这里可以通过实时的真心关心学生,或通过你渊博的知识体系等等来让学生喜欢你;(垦利一中 石振黔老师提供)
第十种方法,数学课不单纯的讲数学,也可以讲一些和本节课相关的一些知识,如唐诗、宋词;(垦利一中王传海老师提供)
第十一种方法,张思明老师讲的口诀法,我们学校的燕东林老师经常用; 以上第七到第十一是我们看完视频后交流得出的。第十二种方法,1、名家名人启迪
在实施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进展情况穿插介绍一些数学界名人名家的研究成果(理论的提出、定理的推出等),研究经历,生活经历,以此让学生去体验名人的成就感,产生探索研究的渴望,激发学习的兴趣。
2、重视每一节课的导入
每一节课的导入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段精彩自然流畅的导语,一幅生动的画面,一个学生熟知的情境,一个富有启发性的提问等等都可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3、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与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要力求轻松活泼,知识的推进要建立在学生已知(已掌握的知识,亲身经历的生活体验,熟知的事物等)的基础上,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学生经过思考能够回答,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行研讨是不可缺少的。
4、分层次设置作业
5、让学生建立自信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相应的方法措施指导、鼓励学生建立我能学好数学的信念。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以分数高低做标准,而以本人进步的大小或掌握了多少知识和具备的能力为标准,让学生看到自己有进步而自豪。(宋连顺老师 诸城市第四中学)
第十三种方法,我觉得还可以穿插一些史实资料,让他们感受数学的魅力,感叹数学。我上课时,只要讲起这些,学生都会表露出羡慕的神情。(高杰老师 山东省蓬莱第三中学)
第十四种方法,分层次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课堂上实行单元组学习法,让每个学生参与近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学有所获。(郑德泉老师 临淄区雪宫中学)
第十五种方法,练就过硬的语言表达能力,说话有感染力和煽动性。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刘国姿 [指导教师] 烟台市高中数学6班)
第十六种方法,也可运用数学中的名文佳作来感染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如:数学是迷人的数学是空谷中的幽兰,高寒中的杜娟,老林中的人参,冰山上的雪莲,绝顶上的灵芝,抽象思维的牡丹。数学是空间关系的浓缩,数学关系的组合,科学发展的桥梁,人类解开愚昧、走向文明的使者,数和图编织的图画,x、y、z合唱出来的高亢的歌。数学是美的,数学是文化中的文化,科学的精髓,人类智慧的精华,亮丽风景,异草奇葩。数学是神奇的。她会使人眉头紧锁,辗转反侧,寝食难安;她会使人顿足捶胸,烦躁难言;她会使人茅塞顿开,拍案叫绝,心悦狂欢。在数学的字里行间充满着魔光幻影,神秘莫测,在数学的字里行间,充满着和谐的韵律,抽象的彩虹,让人难以割舍;在数学的字里行间,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火花,璀璨夺目,流光溢彩,令人目不暇接。我爱着迷人的——数学!(马克锋 [指导教师] 临沂市高中数学3班)
第十七种方法,学生对数学兴趣,与教师有着很大的关系。教师要带着精气神走入教室,让学生看到你坦荡的一面。每堂课不仅要带着智力、体力去,还得带着心去。尽力忘我,忘了烦心事,忘了功与利。去了尘埃的一颗心是那么富有魅力,它使你的语言、举止都超凡脱俗起来。精心的备课才发挥的淋漓尽致。
第二篇:六年级数学教学经验文章
六年级数学教学经验文章
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作为小学向初中过渡的六年级,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如何用新课程理念指导六年级数学教学是摆在全体教师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
一、出示学习目标,落实基础知识,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
教师在教学时应先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学习和了解学习目标,做到对所学内容心中有数。学习目标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六年级的数学教学,一方面要完成本年级的新知传授;另一方面,还要帮助学生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查漏补缺,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使学生养成对学习、生活、人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在教学中教师在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课本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教师要舍得花时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只有帮助学生夯实了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落到实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才不至于是一句空话。
二、活用教材,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现行“九义”小学数学教材已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那么,教师应如何充分发挥现行六年级数学教材的作用,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效率呢?本人认为,活用教材,通过改编例题、习题引导学生思考、辨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1.改编例题促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通过改编例题、习题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学生掌握新知的同时,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对于“分数乘整数”这一部分内容,教材在讲解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以后,补充了一例,说明“能约分的先约分再乘比较简便”。我在教学中没有受教材的限制,而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进行了一定练习以后,出示了下面一道例题:计算×3333。当学生觉得2与3333相乘比较麻烦时,我适时地进行点拨:“大家看,题中的数字有什么特点?怎样算比较简便呢?”许多学生通过思考,恍然大悟,自觉地先将3333与5555约分,然后,再把3和2相乘除以5。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出了“分数和整数相乘,先约分再乘比较简便”这样一个结论,这比告诉学生一个简单的方法让他们单纯地计算效果要好得多。
2.整合例题引发散,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在六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真正把“用教材教”落实到实处,通过整编例题、习题的方式发散学生的思维,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如,在教学“一段公路,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这一工程问题时,在学生掌握了此道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可以将“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改成: 1.乙队单独修比甲队多用5天;2.乙队单独修的时间是甲队的1.5倍;3.乙队的工作效率是甲队的。还可将问题改为: 1.两队合修几天完成这段公路的一半? 2.两队合修几天后还剩这段公路的一半? 3.甲队单独修2天后,剩下的乙队单独修还需几天?
三、及时复习,完善知识体系,创设学生终身发展的空间与平台
六年级数学教学的难点之一在于最后的复习阶段学生对知识的遗忘较多,知识的综合应用更成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寓复习于平时的教学之中,帮助学生逐步完善知识结构体系”是许多教师的经验之谈,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创设良好的空间与平台。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经验文章
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整合分析
刘敏琼
一、优化数学的教学过程,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如何才可以击破难点是每一个数学老师都关心的问题。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够将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以动画声音等形式变得更加形象,让学生能够更加直接地感知和理解教学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之间内在的规律,更好地构建数学知识的知识结构。如在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一处题目是让学生计算按照一定规律叠放在一起的正方体总共有多少个,很多学生都没有办法计算出底层那些看不见的正方体的数量。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使用计算机技术将放在上面的正方体一个个挪开,摆放在下面的正方体就会呈现在学生的眼前。然后老师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几种不同摆放模式的演示,学生就能够比较好地掌握计算正方体的方法,学生的想象力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
二、对知识产生的过程进行展示,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参与意识
数学知识的学习一定要展示形成的过程才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信息技术对知识形成过程进行演示,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的一般规律,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公式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进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比如在学习《长方形的知识》这一节课程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课件闪动长方体的各个面、顶点、棱,让学生明确长方体各个部分的名称。在这个基础之上,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就能够掌握一些长方体的初步知识,如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和几个顶点等等;然后老师再通过多媒体和学生一起来验证结果,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印象也就会更加的深刻。学生们发现自己的总结被验证也会特别激动。
三、变化练习模式,提升数学课程教学的效果
练习是巩固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十分重要。通过信息技术所编写的一系列的练习题目能够变被动为主动,老师可以通过电脑预先准备多种类型的题目,全方位多角度地对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进行练习。同时,信息技术的优势还体现在能够设置一些趣味性的动态题目,迎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开展课后练习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能够省去板书的时间,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习题,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如在对知识进行巩固和练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选择了正确的答案,屏幕上就可以显示出一个笑脸,然后伴随着声音“你真棒”,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这样能够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也增强了。
总之,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它为小学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数学的学习更加贴近生活,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开展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的平台。但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术虽好,但是在教学中也不可滥用,要把握住应用的度,过多地使用声音图像会影响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深入思考。因此,老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将信息技术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使得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更加丰富,更加高效。
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
刘敏琼
一、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
1.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学习动机是:⑴为了好分数,不落人后,或为了得到表扬和奖励而学习。⑵为履行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或为集体争光而学习。这表明小学生一般还不善于把学习和社会需要联系起来,其学习动机往往是直接与学习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年级越低,学习动机越具体,学习动机更多地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联系。
2.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初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逐渐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初步分化;从具体事实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到对抽象因果关系的知识感兴趣。
3.小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在整个小学时期,小学生的思维逐渐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仍带有很强的具体性;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同时这个思维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二、营造趣味性课堂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趣味性教学中,组织活动形式多样与激发学生好奇心理尤其重要。教学中,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以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重点,以实现学生的人生价值为最终目标,积极认真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趣味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这样,就可以使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充满趣味与活力,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趣味性课堂教学方法主要有:⑴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数学本身是一门融逻辑、推理、概括和综合等为一体的以数理为主线的自然学科。⑵提出挑战问题,开拓创新思维。⑶教师辅助引导,学生主体发挥。⑷组织合作学习,共同进步。⑸结合现实教学,渗透德育教育。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
小学数学小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刘敏琼
一、创新情境数学教学模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情境式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不同的情境来讲授知识能够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由情境可认启发学生对解题思路的独特的想法与思路,这一过程是形成数学构思的过程,也是展开合理解题思路的思维过程。在情境教学模式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创新思维,并积极主动地发表对解题思路的见解,从积极参与教学的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就培养起来了。此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数学语言的使用要与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情境教学模式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准备各种圆柱形的实验品,如圆柱的玻璃器皿、圆柱木块等,分发给学生要求其动手量出长、宽、高等所需数据,并通过实践来求得体积。通过实验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并引导学生是否可以用切割、计算体积差等方式求得体积。
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稳定性差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驱使下,小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展开更多的创造性思维。数学课上教师还要注重将数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拉近数学与小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认识左右、上下、前后”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座位编号的方式,利用学生的座位编号并进行确认练习,学生在相互认识的互动中对左右、前后、上下形成认识,这样能够有效提高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通过交互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开展学生之间的交互式合作能够形成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对其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交互式的合作中学生通过交流可以对所讨论的问题产生不同角度的认识和思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新意识。通过交互式的合作,在学生之间能够对问题进行广泛讨论,也能找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走曲径小路,观赏美景时就可以假设问题:对于曲折的小路,如何计算出它的长度?并号召学生展开讨论,学生有的说用尺子,有的说用步测……通过学生之间交互式的合作讨论的方式,能够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启发,这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四、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课程中要更多地加入实践课,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在实践中创造并感知,从而激发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实践能够在小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更为稳定的知识,因为从具体形象的事中才能强化人们对知识内容的感知和记忆。例如,“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章节的教学,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数一些玩具、木棒、花生等方式来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化知识内容。实践活动的方式还包括课下练习内容,安排练习题时可以设计一些具有乐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加强对知识的感知和认识,小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探索过程中不但会加强知识的认识,还会形成自己动手的成就感,也会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总之,创新意识对个人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地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其今后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四篇:教学经验文章,doc
教学经验文章叙永一中陈历丹
中学化学分层递进教学的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二十一世纪,人类将面临的是一个科学高度发展、知识总量急剧增长的时代、是科技竞争、民族素质竞争的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面向新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
了解和研究活生生的学生,按照他们的特点和需要进行的教育,这才能达到有效的教育。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初级中学,生源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家庭,不同学习基础,如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使各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提高,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必须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的目标
(1)面向全体学生,在初中化学分层递进教学中,使教学要求与学生可接受性相互造应,以达到各类学生产生接受效应和共振效应,使各类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
(2)引导学生从面向学习结果,追求知识掌握转为面向学习过程,追求认知结构的构建方面的新突破,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三、操作过程
首先在对学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教学班的学生根据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认知能力,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把学生分成低中高即A、B、C三个层次进行分层递进研究。
(1)教学目标分层:确立阶梯式的教学要求。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所以首先教学目标应该分层,例如学习根据化学式进行计算,要求分五点,①求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和元素质量比。②求某种元素的百分含量。③物质质量与元素质量之间的计算。④不同物质之间的物质质量与元素质量的有关计算。⑤根据物质中元素的实际含量求物质的纯度。在这五项教学目标中①——③是面向全体学生,要求学会的基本计算技能。④目标面向BC层次学生,基本知识熟练掌握后,进一步提高综合能力。⑤目标面向C层次同学,对学有余力的同学进一步扩大知识面,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的兴趣。这样的分层教学目标,使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当的目标,逐步形成各层次的学生在获取不同层次的知识过程中,不断取得成功进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达到递进学习。
(2)教法分层:有的放矢实施因材施教
在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的教学中,因为要面向全体学生,所以教法要小坡度,频活动,多反复,共校正。对于学有余力的C层次学生,则利用概念的外延,培养学生发展思维的能力。如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后,要求他们去深探氧化——还原的实质(即电子转移)在探索的过程中,为获得自己所需的知识,同学们阅读了大量课外书,自学了高一教科书。在师
生共同讨论的过程中多角度,多种方法启发引导学生,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问分层;贯彻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
课堂练习中,提问的习题设计,应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呈梯度,有层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供不同层次学生思考。题目一般也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练习题一般应是基本的,单向的,带有模仿性和稍有变化的题目,这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内化的过程,使新知识得到及时练习和巩固,熟练掌握新知识。第二层次是强化新知识的灵活性练习题,目的是使新知识得到强化,形成能力,这是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对知识进行同化的过程。第三层次是发展新知识的拓宽练习题。这类题在思考性、创造性方面要求较高,这是学生对知识进行优化、强化的过程。例如学习了碳的同素异形体后,在复习课上设计了三层次的问题:
137O313是否属于同素异形体? A、和B、CO和CO3是否属于同素异形体?
251
4C、人工合成了14是否和金刚石、石墨一样属于碳的同素异形体?
分层提问能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同样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对BC层次的学生能进一步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提高他们的学科的素质。
(4)作业分层:让每个学生学有所获在教学目标的分层要求下,作为知识的巩固和熟练过程必须的作业布置上也须分层布置。
例如区别食盐水和蒸馆水两种液体,要求至少写出二种方法,最好二种以上方法。A层次的同学能用滴加硝酸银和蒸发水二种方法,正确写出现象和结论,那么基本达到教学要求。而BC层次的学生想出了很多方法来区别,如利用溶液的沸点、凝固点、导电性、渗析等不同方法来区别,大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这样有利于学生把学习过的物理、生物等知识渗透到化学学科,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了。
(5)辅导分层:使“学会”与“会学”同时得以发展
课后辅导分二层次,一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辅导,二是对学有余力的同学进行学法和兴趣培养的辅导。
在学习困难学生的辅导过程中,我又进行了分层递进,一般也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暂时性困难学生,这学生非智力因素为中上水平,学习潜在能力与现实学业表现明显不符,第二层次是能力型困难学生和动手型困难学生。第三层次是整体性困难学生。
利用中午时间,首先紧紧抓住第一层次学生,挖掘他们的长处,指出不足,制订一个个可行的目标,当这些同学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明显提高时,在班里树榜样并加以表扬,激励第二层次同学也想“要”提高的情绪,这时我放下第一层次学生接上第二层次学生。由于这层次学生人数较多,学习能力和基础不及第一层次学生,所以化的时间就较长,在学生“要”老师帮的前提下,最终一个个都达了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第三层次的少数学生成了班里的“孤军”,这时也“急”起来了,会主动要求老师帮助,对这些学生老师应特别耐心帮助他
们搞清最基本的知识点,允许反复,点滴进步及时肯定,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这部分同学同样能获得较大进步。
在辅导兴趣小组时,目的很明确,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解题的熟练工,而是深刻思维的加工人,在辅导过程中运用了引发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实践探索,学生的学科素质得到普遍提高。
(6)评价分层,使每个同学都得到激励
对于学生的评价不应一概而论,不能光从分数上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也应分层评价。对于A层次的同学,无论是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成绩只要有进步就应该肯定和表扬。对B、C层次的同学则对好的方法、敏捷的思路、创新的见解、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研究的结果
(1)分层教学是教育好每一个学生的根本途径
分层教学是教育好每一个学生的根本途径。分层教学是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是符合人在发展中客观存在的需要,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有的放矢,区别对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实验班各层次升层率也是较明显的,以下是实验班的升层情况。
(2)分层教学促进各类学生素质的提高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养成学习习惯,完成基本学习任务,树立信心,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实验班毕业考合格率达98%。对中等学生,除了完成学习任务,学会了思考,还掌握学习方法,逐步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优等生,学会了独立思考,提高了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向更高层次发展。实验共有九人参加区化学竞赛,六人出线参加市竞赛。
(3)分层教学使学生从重视学习的结果转向重视学习的过程。
课余时间学生常常带着各种问题与老师一起探讨,他们有自己的思路和解题方法,他们要推敲思路的合理性,解题的简洁性、多样性。
(4)分层教学强化学科德育功能
教学始终具有教育性,对学习困难学生通过一年分层学习培养了克服困难毅力,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激发了他们勇攀高峰的雄心壮志,原实验班的五位学生
现在仍参加市高中化学竞赛班,立志将来投身到研究生命科学的领域里,这是21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
第五篇: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经验文章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浅说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帮助下,继承人类知识财富,开发智能,完善人格,提高综合素质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提倡有效教学,而有效教学则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教师完成较多的教学任务、又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切实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教学。根据教学实践,笔者谈谈几点体会和做法。
一、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制定目标
现代学习论指出,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的唯一标准。由于“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独特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因此,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既要有整体性,使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又要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在教学进度、时间都一定的情况下,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来组织教学。如学习“分数化小数”时,可设计三层目标:第一层:能正确判断怎样的分数可化成有限小数;能努力参与数学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第二层:能在探究“怎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过程中,归纳出怎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过程。第三层:能利用猜想、观察、分析等方法,了解数学的归纳思想、分类思想等。
二、组织有效的交流,提升情感与认识的有效参与。有效交流、有效参与,注重在“有效”上。这种“有效”表现在:
1、在展示体验中激发
交际欲望;
2、在交流体验中分享表达乐趣;
3、在自说体验中感悟数学之理。
三、还原知识的生命形态
知识一般都是他人生命实践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外在于自己的符号化知识和显性化经验,更要让学生用特殊的方式认识和体验人类创造知识的生动过程,使学生与生产知识的人和历史进行对话,从而把他人生命实践的结果转化为自己生命实践的体验,把他人生命实践中的经验和智慧,通过自己的体悟和践行,转化为自己生命成长的重要资源和精神能量。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教学中实现知识对学生而言的由“外”向“内”的真正转化。以“圆的初步认识”为例,来还原知识的“生命形态”是:第一环节,感悟画圆原理,形成圆的核心概念(如:在不同情境中画圆,感悟事实,积累体验)。第二环节,运用画圆原理,创造画圆的工具(如:图钉,绳子等)。第三环节,理解圆心和半径的作用,认识圆的基本性质等。
四、寻找生活思维与数学思维的节点
人学习数学是从生活经验开始的,并于生活中养成了生活思维的习惯。在他们学习数学的时候,需要养成数学思维习惯的时候,却仍然保留着生活思维。这时,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与学生对话去找寻那个节点。课堂教学中,曾发生过这样一段对话:“你每天吃两个大饼,5天吃几个大饼?”我问。
“老师,我早上不吃大饼的。”他答道。
“那你吃什么的?”
“我经常吃粽子。”
“好,那你每天吃两个粽子,5天吃几个粽子?”
“老师,我一天根本吃不下两个粽子。”
“那你能吃几个粽子?”
“吃半个就可以了。”
“好,那你每天吃半个(小数乘法没学)粽子,5天吃几个粽子?” “两个半。”
“怎么算出来的?”
“两天一个,5天两个半。”
这位学生的问题出现在哪里呢?出现在他的生活思维上:他关注的是材料的合理性,而未进行数学思维——将材料抽象为一个“量”,从而进行形式化的演绎思考。找寻到了这个节点,我们做到了《圣经》上说的“治一个人的病,先抚摸他的心”,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对症下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