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沙龙 沟通能力
增城市第一中学青年教师教育沙龙活动学习资料
沟通――新课程互动的基本形式
如何沟通:
◆敞开与接纳
◆为学生创设表达的机会
◆让学生学会对话
一、老师为什么要与学生沟通
新课堂是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为基础,没有沟通,就不能体现课堂中的多主体性,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沟通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形式,因此,教学中的沟通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性现象。关于教育的本质,叶澜教授认为:“如果从形态的角度看,我们认为教育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教学――这是交往的特殊变体”。由此可见,沟通在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是非常重大的,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教学的本质就是一系列的沟通。
然而,从教师的角度看,老师该如何与学生进行沟通,这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在教学中,老师是否能真正理解学生的立场和看法,在对话中形成共识和行动方案,则需要老师学会并运用好沟通的技能与技巧。因为在新的课堂中,师生之间要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所以,在课堂中教师不再是惟一的主角,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对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尊重,教师应以参与者、促进者身分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而要实现这一切,是离不开课堂中的全方位沟通的。
二、对话,师生双方的“敞开”与“接纳”
教学交往中的沟通,常常要借助“对话”而实现。这里所说的“对话”不只是言语的应答,它强调的是双方的“敞开”与“接纳”,是一种在相互倾听、接受和共享中实现“视界融合”、精神互通,共同去创造意义的活动。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科书内容为“话题”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的过程,它既是一项“原则”,又可以成为一种方法。从方法的角度说,它要求我们改变过去那种太多的“传话”和“独白”的方式,走向对话与交流,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当然,实现交往互动中的沟通与对话,它要求教师不仅有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改变,而且有角色的转换――从传授者、管理者变为引导者和促进者,同时还有个性的自我完善――需要民主的精神、平等的作风、宽容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和接纳学生的情怀。
教学中的对话不同于交谈,它是师生相互理解的过程,教学对话不是为了消除差异,求得一致,而是为了真正的理解和珍视差异;对话不是角本的复述,而是交互作用中的即兴展开。
三、引导学生找回自我
教学对话的前提是我――你关系的确立,对话者之间平等关系的确立。在传统的教学关系中,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在教师面前缺少平等,在课堂上,经常是老师“独白式”的表演所占据。
学生的思维被教师限制在某个方向上,学生不能疑问,不能平等对话。在这
增城市第一中学青年教师教育沙龙活动学习资料
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只能是记忆正确的答案,复述教师的想法。因此,我们的学生在得意中已逐渐失去了自我,他们不能提出问题,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有选择地学习;他们离不开教师,不会讨论与合作。在新课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平等的条件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合作,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必须首选要帮助学生找回自我,树立自信,确立自我,使学生获得适应新的学习方式的心理状态,进而才能真正使其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参与者。
四、让学生说话
师生间的对话应遵循平等的原则。这种平等在观念上是人格上的相互尊重,在实际的教学中是以对话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一种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是双方的“敞开”与“接纳”,是双方的倾听。让学生说话,不是师生教学对话的全部,但它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的基础,是实现师生沟通的条件。让学生说话首先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保护学生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才会勇于表现自我,积极发挥主体能动性,大胆探索,充满自信地讨论问题。其次,教师要使学生明白教学的实质,明白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内涵是指导、促进、帮助学生学习。教师不能代替或强制学生学习,同样,学生不能把学习的主动权、选择权让位于教师。教师必须在使学生理解这一道理的前提下,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担负起学习的责任。第三,要处理好学生参与学习的评价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评价,要有助于学生不断激励、调整和改善自己的学习行为,更加积极主动、负责地进行学习。
当然,让学生说话,不是让学生无目的、无限制地说话,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对学生的说话加以引导。具体地要注意如下问题:要让学生说话的机会保持均衡;要对学生发言给予恰当的应答;要让教师的发言保持平衡。
五、使学生的发言机会保持平衡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发言往往是不均衡的。有些学生争抢发言或说起话来滔滔不绝,而有些学生则沉默寡言或寥寥数语;有些学生善于表达,因而获得许多说话机会,而有些学生则因词语含混,表达不清而被挤占了说话的机会。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保持学生间发言机会的平衡。
1、为什么有的学生总想发言
其主要原因有:①认为经常发言可以赢得老师的表扬(事实上,确实如此)。②学生的个性特征。这些学生大多性格外向。③这些学生在班级里多处于优势地位,且善表达。④教师组织不当,教学目标偏移,没有全面促进学生发展的思想。
2、如何处理学生过多占用说话机会的问题
教师要想让学生的发言机会均衡,在对待这些学生时,应对其进行引导,提出建议。首先,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应通过示范或口头说明,使学生了解课堂说话、讨论的基本规则和要求。其次,还要过分地鼓励或表扬争抢发言的学生,教师在与学生对话时应注意分配给不愿讲话的学生以讲话的机会。第三,教师要经常研究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表现,并经常针对一些问题与学生谈话,例如,学生讲话过多、过分或沉默不语等问题。第四,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过程中要善于因时利导,因人利导。
3、为什么有的学生默不作声
增城市第一中学青年教师教育沙龙活动学习资料
当教师认为学生已经作好了准备,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并期望学生能马上回答时,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形,一段较长时间的沉默。学生在座位上局促不安地不断变换自己的姿势,眼睛回避着教师的目光,充满着不满和困惑。教师以为是没有把问题说清楚,于是又以一种更直接的方式把这个问题重述了一遍。然而教室里还是鸦雀无声,缺乏学生的参与使得教师变得非常沮丧,他往往把这归结为学生对他的蔑视而引起其发怒。那么,为什么学生会默不作声呢?一般而言,学生默不作声的原因主要有:师生关系较为紧张;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教师的问题过难,学生不知如何回答;害怕是一个陷阱,回答的结果成为教师惩治的把柄。对平时较少说话的学生而言,其原因可能是性格较内向或者怕回答不完整而被教师批评,亦或者是在发言这件事情上获得表扬等。
4、如何让沉默寡言的学生讲话
在面对学生的沉默中,面对不爱讲话、发言的学生时,教师要做的事情主要有:
①课刚开始时,你要建立一些关于尊重发言的基本规则,如倾听、不妄加评论、不抓把柄或奚落发言者,要给发言不连贯者以鼓励等,要创设一个安全的课堂氛围。
②帮助学生感受到受欢迎。感到自己不受同学欢迎或发言受到教师的批评,是导致沉默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在为这些学生提供发言机会的同时,还要使他有受欢迎的感觉,及时给予鼓励表扬,对同学的不支持行为给予制止。
③教师要经常征求学生的意见,倾听学生的需要,对学生给自己提出的批评意见要认真接受,勇于自我批评。
④与沉默寡言者进行谈话、交流,多加指点。
六、给学生以恰当的回应
师生间的对话是互动的。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取得了学生的信息之后,还必须给予回应。这或许是老师们不太注重的地方,其实,这恰是一个影响师生沟通的重要因素。回应是老师把自己的理解、态度、意向和想法传递给学生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建立对话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与学生对话时的回应主要有如下方式:
1、认可
认可指的是老师对学生所说的话表示已经听见了,希望对方继续说下去。
表示认可的方式可以是言语行为如“嗯”、“对”“是的”、“是吗”、“很好”、“真棒”等,也可能是非言语行为,如点头、微笑、鼓励的目光等。在一般情况下,这两类方式都可以直到鼓励对方多说话的作用。但是,一定要注意,该方式的使用不可过多过频。
2、重复、重组和总结
“重复”指的是老师把学生所说的话重复说一遍。目的是引导学生补充自己的陈述,同时检验自己对学生所说内容的理解是否准确无误。
“重组”指的是老师把学生所说的话换一个方式说出来,检验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邀请对方及时作出纠正。同时起到与对方共进的作用。
“总结”是老师将学生所说的话用一两句话概括地说出来,目的是帮助对方清理思想,鼓励对方继续谈话,同时检验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
3.自我暴露
教师与学生沟通时,既不能只说不听,也不能一言不发,或总是点头、微笑。
增城市第一中学青年教师教育沙龙活动学习资料
在适当的时候,教师也应该以适当的方式进行插话。“自我暴露”就是一种较好的插话方式,它指的是老师对学生所谈的内容,就自己有关的经历或经验作出回应。如:告诉学生自己过去也有这样的想法或也有过这种经历等,这么做可以产生至少两个方面的作用:(1)可以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2)可以起到“去权威”的作用,使学生减少了距离感,交谈会变得比较轻松。
4、鼓励对方
学生在与教师交流时通常有一些顾虑,不知道自己所说的内容是否符合教师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对学生以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上述方式是教师回应学生发言较为常见,也易于处理的。但是,我们必须注意采用这些方式的基本前提是师生间平等友好的关系。
在回应学生的发言是时,教师还必须关注一个问题,就是教师在回应时也要注意教师发言的平衡问题,要做到既不独占,也不缺席。在师生对话过程中,由于教师成人地位的客观性往往导致教师在回应时或者讲话过多,挤占了学生发言的机会,或者下结论过早,封闭了学生的谈论空间;或者是成为局外人,而不知所云。这样做往往是因为教师过高地估计了自己发言的价值,而低估了学生发言的价值。
七、让学生学会对话
教学中的对话是多方面的,除了师生之间的对话外,对学生成长有意义的,还包括学生之间的对话、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对话等。因此,教师在提高自身与学生对话能力的同时,还要促进学生对话能力的提高,这既是实现有意义对话的前提条件,也是对话的目的之一。
没有沟通就还可能有教学,但教学也不是一般意义下的沟通。教学是集约化、高密度的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它常常借助对话而实现。所以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对话应是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两个重要的环节,一是对客体的接纳与理解;一是主体思想观点的表达。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对这两个环节的掌握。
首先,教师要指导、帮助学生学习接纳、学习在一定的情境中如何去理解。帮助学生学习接纳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态度,即要有一个积极学习吸纳的态度;二是选择能力,即接纳必须有选择性,要从诸多复杂的、交织在一起的思想、观点、知识、结论当中进行有意义的选择。这需要教师依据学生身心的发展及社会价值取向来指导和帮助学生。指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理解,也需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帮助学习依据已有经验来理解;一是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背景信息或引导学生进入社会,从事实践活动,以增加人生经验。
其次,要帮助学生提高表达能力。教学中的对话离不开经验表达,但语言表达不一定是教学中的对话。例如,交谈不等于对话,对话是各方相互理解的过程;对话不是说得越多越好,对话求得的是心灵的敞开、接纳、理解和包容,精神上得到提升;对话的目的不一定求得一致同意,对话的真正目的在于探索真理,是实现自我认识的途径;对话也不是某种确立的交流模式,它具有灵活性、多变性特征。所以,提高学生对话中的表达能力,不应是表达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是一种内心思想的释放,它要使学生的内心世界真正得以敞开。让学生说话是要找回学生的自我,求得人格上的平等。表达的技能技巧可以使表述清晰准确,而内心世界的敞开则是表达内容的真实与真诚。这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才构成了教学中对话的话语。
第二篇:教师沙龙沟通能力
增城市第一中学青年教师教育沙龙活动学习资料
沟通――新课程互动的基本形式
如何沟通:
◆敞开与接纳
◆为学生创设表达的机会
◆让学生学会对话
一、老师为什么要与学生沟通
新课堂是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为基础,没有沟通,就不能体现课堂中的多主体性,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沟通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形式,因此,教学中的沟通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性现象。关于教育的本质,叶澜教授认为:“如果从形态的角度看,我们认为教育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教学――这是交往的特殊变体”。由此可见,沟通在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是非常重大的,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教学的本质就是一系列的沟通。
然而,从教师的角度看,老师该如何与学生进行沟通,这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在教学中,老师是否能真正理解学生的立场和看法,在对话中形成共识和行动方案,则需要老师学会并运用好沟通的技能与技巧。因为在新的课堂中,师生之间要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所以,在课堂中教师不再是惟一的主角,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对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尊重,教师应以参与者、促进者身分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而要实现这一切,是离不开课堂中的全方位沟通的。
二、对话,师生双方的“敞开”与“接纳”
教学交往中的沟通,常常要借助“对话”而实现。这里所说的“对话”不只是言语的应答,它强调的是双方的“敞开”与“接纳”,是一种在相互倾听、接受和共享中实现“视界融合”、精神互通,共同去创造意义的活动。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科书内容为“话题”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的过程,它既是一项“原则”,又可以成为一种方法。从方法的角度说,它要求我们改变过去那种太多的“传话”和“独白”的方式,走向对话与交流,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当然,实现交往互动中的沟通与对话,它要求教师不仅有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改变,而且有角色的转换――从传授者、管理者变为引导者和促进者,同时还有个性的自我完善――需要民主的精神、平等的作风、宽容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和接纳学生的情怀。
教学中的对话不同于交谈,它是师生相互理解的过程,教学对话不是为了消除差异,求得一致,而是为了真正的理解和珍视差异;对话不是角本的复述,而是交互作用中的即兴展开。
三、引导学生找回自我教学对话的前提是我――你关系的确立,对话者之间平等关系的确立。在传统的教学关系中,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在教师面前缺少平等,在课堂上,经常是老师“独白式”的表演所占据。
学生的思维被教师限制在某个方向上,学生不能疑问,不能平等对话。在这
1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只能是记忆正确的答案,复述教师的想法。因此,我们的学生在得意中已逐渐失去了自我,他们不能提出问题,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有选择地学习;他们离不开教师,不会讨论与合作。在新课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平等的条件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合作,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必须首选要帮助学生找回自我,树立自信,确立自我,使学生获得适应新的学习方式的心理状态,进而才能真正使其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参与者。
四、让学生说话
师生间的对话应遵循平等的原则。这种平等在观念上是人格上的相互尊重,在实际的教学中是以对话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一种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是双方的“敞开”与“接纳”,是双方的倾听。让学生说话,不是师生教学对话的全部,但它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的基础,是实现师生沟通的条件。让学生说话首先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保护学生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才会勇于表现自我,积极发挥主体能动性,大胆探索,充满自信地讨论问题。其次,教师要使学生明白教学的实质,明白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内涵是指导、促进、帮助学生学习。教师不能代替或强制学生学习,同样,学生不能把学习的主动权、选择权让位于教师。教师必须在使学生理解这一道理的前提下,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担负起学习的责任。第三,要处理好学生参与学习的评价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评价,要有助于学生不断激励、调整和改善自己的学习行为,更加积极主动、负责地进行学习。
当然,让学生说话,不是让学生无目的、无限制地说话,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对学生的说话加以引导。具体地要注意如下问题:要让学生说话的机会保持均衡;要对学生发言给予恰当的应答;要让教师的发言保持平衡。
五、使学生的发言机会保持平衡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发言往往是不均衡的。有些学生争抢发言或说起话来滔滔不绝,而有些学生则沉默寡言或寥寥数语;有些学生善于表达,因而获得许多说话机会,而有些学生则因词语含混,表达不清而被挤占了说话的机会。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保持学生间发言机会的平衡。
1、为什么有的学生总想发言
其主要原因有:①认为经常发言可以赢得老师的表扬(事实上,确实如此)。②学生的个性特征。这些学生大多性格外向。③这些学生在班级里多处于优势地位,且善表达。④教师组织不当,教学目标偏移,没有全面促进学生发展的思想。
2、如何处理学生过多占用说话机会的问题
教师要想让学生的发言机会均衡,在对待这些学生时,应对其进行引导,提出建议。首先,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应通过示范或口头说明,使学生了解课堂说话、讨论的基本规则和要求。其次,还要过分地鼓励或表扬争抢发言的学生,教师在与学生对话时应注意分配给不愿讲话的学生以讲话的机会。第三,教师要经常研究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表现,并经常针对一些问题与学生谈话,例如,学生讲话过多、过分或沉默不语等问题。第四,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过程中要善于因时利导,因人利导。
3、为什么有的学生默不作声
当教师认为学生已经作好了准备,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并期望学生能马上回答时,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形,一段较长时间的沉默。学生在座位上局促不安地不断变换自己的姿势,眼睛回避着教师的目光,充满着不满和困惑。教师以为是没有把问题说清楚,于是又以一种更直接的方式把这个问题重述了一遍。然而教室里还是鸦雀无声,缺乏学生的参与使得教师变得非常沮丧,他往往把这归结为学生对他的蔑视而引起其发怒。那么,为什么学生会默不作声呢?一般而言,学生默不作声的原因主要有:师生关系较为紧张;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教师的问题过难,学生不知如何回答;害怕是一个陷阱,回答的结果成为教师惩治的把柄。对平时较少说话的学生而言,其原因可能是性格较内向或者怕回答不完整而被教师批评,亦或者是在发言这件事情上获得表扬等。
4、如何让沉默寡言的学生讲话
在面对学生的沉默中,面对不爱讲话、发言的学生时,教师要做的事情主要有:
①课刚开始时,你要建立一些关于尊重发言的基本规则,如倾听、不妄加评论、不抓把柄或奚落发言者,要给发言不连贯者以鼓励等,要创设一个安全的课堂氛围。
②帮助学生感受到受欢迎。感到自己不受同学欢迎或发言受到教师的批评,是导致沉默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在为这些学生提供发言机会的同时,还要使他有受欢迎的感觉,及时给予鼓励表扬,对同学的不支持行为给予制止。
③教师要经常征求学生的意见,倾听学生的需要,对学生给自己提出的批评意见要认真接受,勇于自我批评。
④与沉默寡言者进行谈话、交流,多加指点。
六、给学生以恰当的回应
师生间的对话是互动的。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取得了学生的信息之后,还必须给予回应。这或许是老师们不太注重的地方,其实,这恰是一个影响师生沟通的重要因素。回应是老师把自己的理解、态度、意向和想法传递给学生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建立对话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与学生对话时的回应主要有如下方式:
1、认可
认可指的是老师对学生所说的话表示已经听见了,希望对方继续说下去。表示认可的方式可以是言语行为如“嗯”、“对”“是的”、“是吗”、“很好”、“真棒”等,也可能是非言语行为,如点头、微笑、鼓励的目光等。在一般情况下,这两类方式都可以直到鼓励对方多说话的作用。但是,一定要注意,该方式的使用不可过多过频。
2、重复、重组和总结
“重复”指的是老师把学生所说的话重复说一遍。目的是引导学生补充自己的陈述,同时检验自己对学生所说内容的理解是否准确无误。
“重组”指的是老师把学生所说的话换一个方式说出来,检验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邀请对方及时作出纠正。同时起到与对方共进的作用。
“总结”是老师将学生所说的话用一两句话概括地说出来,目的是帮助对方清理思想,鼓励对方继续谈话,同时检验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
3.自我暴露
教师与学生沟通时,既不能只说不听,也不能一言不发,或总是点头、微笑。
在适当的时候,教师也应该以适当的方式进行插话。“自我暴露”就是一种较好的插话方式,它指的是老师对学生所谈的内容,就自己有关的经历或经验作出回应。如:告诉学生自己过去也有这样的想法或也有过这种经历等,这么做可以产生至少两个方面的作用:(1)可以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2)可以起到“去权威”的作用,使学生减少了距离感,交谈会变得比较轻松。
4、鼓励对方
学生在与教师交流时通常有一些顾虑,不知道自己所说的内容是否符合教师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对学生以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上述方式是教师回应学生发言较为常见,也易于处理的。但是,我们必须注意采用这些方式的基本前提是师生间平等友好的关系。
在回应学生的发言是时,教师还必须关注一个问题,就是教师在回应时也要注意教师发言的平衡问题,要做到既不独占,也不缺席。在师生对话过程中,由于教师成人地位的客观性往往导致教师在回应时或者讲话过多,挤占了学生发言的机会,或者下结论过早,封闭了学生的谈论空间;或者是成为局外人,而不知所云。这样做往往是因为教师过高地估计了自己发言的价值,而低估了学生发言的价值。
七、让学生学会对话
教学中的对话是多方面的,除了师生之间的对话外,对学生成长有意义的,还包括学生之间的对话、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对话等。因此,教师在提高自身与学生对话能力的同时,还要促进学生对话能力的提高,这既是实现有意义对话的前提条件,也是对话的目的之一。
没有沟通就还可能有教学,但教学也不是一般意义下的沟通。教学是集约化、高密度的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它常常借助对话而实现。所以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对话应是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两个重要的环节,一是对客体的接纳与理解;一是主体思想观点的表达。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对这两个环节的掌握。
首先,教师要指导、帮助学生学习接纳、学习在一定的情境中如何去理解。帮助学生学习接纳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态度,即要有一个积极学习吸纳的态度;二是选择能力,即接纳必须有选择性,要从诸多复杂的、交织在一起的思想、观点、知识、结论当中进行有意义的选择。这需要教师依据学生身心的发展及社会价值取向来指导和帮助学生。指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理解,也需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帮助学习依据已有经验来理解;一是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背景信息或引导学生进入社会,从事实践活动,以增加人生经验。
其次,要帮助学生提高表达能力。教学中的对话离不开经验表达,但语言表达不一定是教学中的对话。例如,交谈不等于对话,对话是各方相互理解的过程;对话不是说得越多越好,对话求得的是心灵的敞开、接纳、理解和包容,精神上得到提升;对话的目的不一定求得一致同意,对话的真正目的在于探索真理,是实现自我认识的途径;对话也不是某种确立的交流模式,它具有灵活性、多变性特征。所以,提高学生对话中的表达能力,不应是表达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是一种内心思想的释放,它要使学生的内心世界真正得以敞开。让学生说话是要找回学生的自我,求得人格上的平等。表达的技能技巧可以使表述清晰准确,而内心世界的敞开则是表达内容的真实与真诚。这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才构成了教学中对话的话语。
第三篇:教师沙龙
教师沙龙活动材料
建瓯《川石中学》学习心得体会
一、学习具体行程和参观情况
2010年5月10日9:20到达建瓯东峰乡川石中学,大致参观了校区布置后,进入课堂听课,听了一节课多十几分钟,然后听陈教研员的报告以及川石中学正副校长的答疑,12:00离开该校。
刚一走进川石中学,映入眼前的是一片较大的操场,由于下雨,地面几乎都是泥土。尔后吸引我眼球的是学校操场右边的一排展板,上面展示学校的一系列教学和德育工作的布置,以及比较独特的“川石中学小老师风采”。在操场的中间竖立着两栋比较陈旧的校舍,一栋教学楼,一栋小型的办公楼。
川石最有特色的课堂非常活跃,学生一律按6—8人小组排座,每个教室都有五、六块小黑板,并且前后黑板均由学生写题、做题。每个小组有一个小老师,在课堂的前20分钟,小老师就带领小组成员讨论这节新课的知识点,讲解习题。后面25分钟老师比较快的讲解新课知识点,尔后就直接讲解课本习题。
二、“先学后教”教学理念的学习
陈教研员的报告中,重点提到一下几点,我个人觉得比较有实效性,1、转变观念是前提
学生观念:千方百计让学生明白——课堂是他们自己学习的地方;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情。
具体措施:召开多次专题课改会议和家长会。组织老师和学生观看杜郎口中学的教学录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大量的工作让学生明白:“学习是我自己的事,成功也是我自己的事,我的课堂我做主,学习是快乐的。”
教师观念:以生为本,在教学方面放下心态,装“笨”一点,凡事多与学生商量。多关注学习外的活动。教学观念:
传统——今天教什么?怎么教?教完了没有? 现在——今天学什么?怎么学?学会了没有?
2、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叫学校、同学、学习?”欣赏杜郎口中学的口号:“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课堂我称霸!”
3、“小老师”的培养是抓手 陶行知说:“小孩子是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子队伍里进步最快的小孩子。”
三、个人心得和困惑
1、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现在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深刻感受到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逐渐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是数学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
2、其实我校在2008年9月开始就在陈文斌校长的带领下开始尝试运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老师们提前备好“教学案”,提前一天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一天自主学习新知识、探索新方法,在初步形成自己的想法的基础上参与第二天的课堂教学。通过快两年的学习编写教学案和“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我深刻体会到“先学后教”的大量优点,以及我校“教学案”的有效实施的好处。
3、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别人金块,不如给别人点石成金的点金术。我个人认为 “先学后教”更能体现课堂教学的民主性,突出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让学生学”这一实质。如“学习小组讨论”、“兵教兵战术”等形式,使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大胆表态发言,说心中所想,写心中所思。在广泛交流中吸取别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在比较中见真假,比较重见优劣,比较重求进步。这也体现了“尊重主体,面向全体”的教学理念。而且“先学后教”也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4、现在很多学校也陆陆续续的开始了类似于川石中学的教学模式,这样的确可以扩大学生的展示平台,但是我个人有些困惑:学生的预习在引导和落实上面究竟要怎么处理?如何合理安排课堂上学生的展示时间和教师的讲解时间以及学生的当堂训练时间才是真正有效?
第四篇:教师管理智慧沟通能力讲稿
《教师管理智慧》讲稿
第三十一讲:沟通能力之胜任特征说明
主讲:
地点:教师办公室
时间:2013年5月9日
主要内容:
沟通能力是指个人或团体通过使用一定的语言技巧或非语言技巧(如:肢体动作、眼神等),促进双方信息、观念、态度或情感的传递,以取得彼此的信任和了解,从而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沟通能力通常是由沟通动机,沟通知识和沟通技能三部分组成。良好的沟通能力突出表现为能够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获得别人的理解和支持,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师管理智慧》讲稿
第三十二讲:沟通能力之评估方法
主讲:
地点:教师办公室
时间:2013年5月16日
主要内容:
做《能力测试之沟通能力测试》本测试题共12道,每题选“是”得1分,选“否”得0分。8---12具备了良好的沟通能力,你善于与他人沟通。4----7 具备一般的沟通能力 比较重视将自己或上级的命令向下传达,但不太注重听取下级的意见。0----3 沟通能力需要加强,对交流能力重视不够。
《教师管理智慧》讲稿
第三十三讲:沟通能力之相关情景
主讲:
地点:教师办公室
时间:2013年5月23日
主要内容:
教师的沟通能力是小到班级大到学校的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的体现。具备良好沟通能力的教师不但形成良好的班级气氛,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他周围的同事、家长等都处于愉快的氛围中。良好的沟通能力成了工和效率的润滑剂。反之,不良的沟通能力则使学生与教师,老师与家长,教师之间形成了无形的人际屏障。显然,这种屏障对大家都是无益的。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下降,不和教师表露真实想法,家长对教师工作不满,对学生成绩产生愤怒,教师消减了工作的热情,降低了工作效率。
阅读三个情景P137至141思考自己的会怎么处理,怎么想的。
《教师管理智慧》讲稿
第三十四讲:沟通能力之解决策略的辨析
主讲:
地点:教师办公室
时间:2013年5月30日
主要内容:
1、需加强沟通能力教师的解决方式:由于你刚步入工作,缺
乏实际的教学经验,尤其是在人际沟通方面,有时会不知所措。这表明你还需要一段时间来丰富自己。但是,你具有创新意识,并不断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因此,你的生活和工作总是充满了希望和生机。
2、一般沟通能力教师的解决方式:一般沟通能力的教师已具
备了一定的经验,无论是教学经验,班级管理经验,还是与家长沟通交流经验都已趋成熟,在处理问题时,已经能够冷静,灵活,及时,而需要加强沟通能力的教师则会经历一个盲目的一味尝试的阶段。
3、良好沟通能力的教师的解决方式:他们常常能够有效解决
问题。他们成为了需加强沟通能力的老师,一般沟通能力的老师努力奋斗的方向,是较高的老师必备素质的体现。
《教师管理智慧》讲稿 第三十五讲:沟通能力之指导与训练
主讲:
地点:教师办公室
时间:2013年6月13日
主要内容:
1、换位思考,良好沟通的第一步
2、记住学生的名字,开启沟通的阀门
3、家访,不能遗弃的沟通传统
4、沟通前不要有思维定势
5、针对不同类型家长,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
6、创造各种和谐沟通的机会
7、借题发挥,使沟通“妙法自然”
8、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进行沟通
9、留点空白,进行“冷处理”
第五篇:班主任沟通能力
“班主任家校沟通能力”
现代社会需要和谐与平等的沟通,有了沟通就容易彼此理解,有了理解就便于双方的步调一致、协同努力。对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来说,只有通过有效沟通,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形成友好的伙伴关系,家校之间的合作才会有不竭的动力和源泉,家校协同教育才能获得良性发展。家校合作的基础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他们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联系沟通的桥梁,他们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是家校之间能否建立良好关系的关键。加强班主任交流沟通能力的修炼,提升实践智慧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呼唤和学校发展的需求。为此,我们将“班主任家校沟通”作为班主任育德能力校本培训的项目之一。
一、了解沟通现状,找准培训切入点
对班主任进行家校沟通能力的培训,首先需要立足学校实际,了解班主任家校沟通的现实状况。我们从班主任与家长主动沟通次数、沟通话题、沟通时机、沟通方式、沟通效果等五个方面了解情况,并对部分家长进行了个别访谈。我们发现,学校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状况有待提高,主要表现为:沟通意识不强;沟通话题单一,以反映学生问题居多,缺少为家长提供专业帮助;沟通艺术缺乏,不善于倾听,以居高临下、教育、命令、责备的谈话方式为多;班主任工作不到位,缺少对班级特殊学生表现、个别家庭需求的关注和了解。其中,班主任在沟通中缺乏对家长的理解和尊重,对于家长来说是最难以接受,甚至引起反感。
针对上述现象,我们组织了班主任座谈会,倾听班主任在家校沟通工作中存在的困惑和需求,从中剖析影响班主任与家长有效沟通的深层根源,并能根据班主任所缺、所需进行针对性培训,解决班主任在家校沟通中最需要解决、最现实、最难解决的问题。通过座谈,我们了解到,繁忙的事务性工作以及家长素质、家庭文化差异在客观上影响了班主任与家长的有效沟通,但班主任沟通理念的滞后、沟通技能的缺乏以及阅历、个性、心理、态度的差异是导致沟通障碍产生的主要因素。
二、探究实际问题,把握培训重难点
针对班主任家校沟通中的现实问题,我们将项目培训的重点锁定为:学会研究学生、掌握沟通策略、善于自我调节。
1.学会研究学生
全面了解学生是班主任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的前提。我们采用了“理论研读与实践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引导班主任增强责任意识,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学会研究学生。我们向班主任推荐了一些相关书目,如《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99个班主任的教育机智》、《班主任工作漫谈》、《赏识你的学生》、《给教师的建议》等,要求班主任自学研读,作好读书笔记,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提升理论素养。同时,我们对班主任进行实践指导,要求班主任建立“班级学生档案”,通过多种渠道了解班内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兴趣爱好,了解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教育方式、家庭状况等,作好全面记录;关注问题学生,多采用赏识教育,作好跟踪记录;特别关注在日常学习、活动中有异常行为表现的学生,洞悉学生的内心世界,能迅速、准确地掌握情况,适时引导,作好随时记录。每学年班主任交班时,做好“班级学生档案”的移交工作。通过建立“档案”、翻阅“档案”、分析“档案”,促使班主任掌握班级情况,熟悉每位学生。
班主任只有对学生了如指掌,才能在家长面前把问题分析得确切有据、合情合理,语言表述时条理清晰、言简意赅,从而赢得家长的信任,唤起家长积极合作的意愿,达成教育共识。
2.掌握沟通技巧
家校沟通需要技巧,只有掌握了适宜的沟通技巧,才能增强沟通的实效。家长学历、素质、职业等方面的差异,需要班主任合理运用方法策略,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因人而异。在培训实践中,我们采用“问题讨论法、菜单点击法、案例引领法、技能培训法、行为跟进法”等多形式培训,培育班主任树立正确的沟通理念,即把家长视为自己教育活动的合作者,在与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与沟通中发挥更多的主动性,实现平等对话;帮助班主任掌握恰当的沟通策略,在与家长的沟通中能正视差异、充分准备、把握时机、关注细节、平等商讨、满足需要,提高沟通实效。在这其中,我们要求班主任过“三关”,即尊重关、语言关、倾听关;关注“三多”,就是在与家长交流过程中,多一句关心的话语,多一些商量的语气,多一点理解的情感;把握“三个契机”,即沟通的时间契机,沟通的方式契机,沟通的情境契机,以沟通智慧架起家校互动桥梁。
▲问题讨论法:从班主任实践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组织讨论,各抒己见,展开辩论,其目的是在思想交锋中碰撞出新思维的火花,从而取得更高层次的共识,激发群体智慧。这种从身边发现问题,以问题的解决为目标带动学习,培训效果较为明显。
▲菜单点击法:与以往不同的是,本项目培训的专题讲座由班主任来承担,真正让他们成为培训的主角。班主任根据学校开设的菜单,开展有独立专题的面对面对话活动,通过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结合工作实际进行提炼,自编讲义,走上培训讲台。如李瑛老师在《浅谈家校沟通中的语言艺术》专题讲座中提炼了班主任与家长交流时的四个“要”,既要坦诚相待,不要盛气凌人;要实话实说,不要“添油加醋”;要反省自己,不要推卸责任;要一分为二,不要以点概全。因为提炼的四个方面来自于她近20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因而对新班主任有不少的帮助。
▲案例引领法:本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紧扣培训目标要求,以生活案例或研究案例为基本素材,将班主任引入到一个特定的真实情景之中,通过培训者与班主任、班主任与班主任之间的多维互动,使之达到理论引领、行为自省、互相指导,从而增强班主任的反思意识、促进班主任新行为的跟进。培训中,我们请有经验的班主任用情景再现的方式,精彩回放与家长沟通中的成功案例,以生动鲜活的事例来指导和帮助年轻班主任,提升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艺术。
▲技能培训法:有信息技术专职教师对班主任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提高班主任信息搜集、筛选、整理、重组能力以及制作网页、创建“博客”的实际应用能力,实现网上案例、资料、教案、问题征答等多方面的交流,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围。▲行为跟进法:将培训中领悟到的沟通艺术付诸于行动,运用到真实的情境中,解决现实问题,养成实践智慧,并在行动中进行修正或重新学习,达到“即知即行、知而能行、行而后知”的境界。
3.善于自我调节
只有具备健康的心态才会对自己的工作保持高度的热情,与他人相处达到融洽和谐。为了引导班主任缓解心理压力,保持愉悦身心,学校一方面对各条线工作进行整合,减少事务性工作,并加强对班主任,特别是新班主任的工作策略指导,如合理解决常规性工作、阶段性工作、突发性工作之间的矛盾,分清工作的轻重缓急,以优化工作方式来提高工作效率等,另一方面,安排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对班主任进行“心理自我调适”培训,通过心理压力自测、压力来源分析、自我调适策略指导以及模拟心理训练等方式,引导班主任学会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克服紧张、焦虑、愤怒和失望等不良情绪的干扰,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展现自身人格魅力。
三、剖析典型案例,化解沟通“障碍点”
随着教育的不均衡而引起的乡镇生源纷纷拥入城区,学校流动家庭、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单亲家庭等特殊家庭日益增多,这些家庭中,家长文化层次较低、家庭教育缺失,学生在学习、行为、性格等方面存有偏差,而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这些家长往往对问题的认识和处理上容易与教师产生分歧。班主任与这些家长进行沟通时经常会出现沟通不和谐或是无法沟通,致使一部分班主任出现了与这些家长沟通的心理障碍。
我们可采用“个案指导法”、“比较反思法”以及“借鉴创新法”,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指导,帮助班主任反省自我、调整策略,主动消除家校沟通中的不和谐音符,做好畅通无阻的沟通,用智慧和真诚唤起家长的信任和合作。
个案指导法:针对一些家长因与班主任意见分歧而引发的冲突案例,我们选取了一个比较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个案,邀请了区家庭教育专家唐惠君老师进行实践指导。唐老师对个案基本情况、过程表现、最终结果进行详尽分析,分别从学生、家长、教师不同的角度寻找产生家校沟通不良的原因;通过介入学生家庭,以服务为宗旨,以朋友的平等身份和家长进行沟通,并与班主任、学生进行交谈,充分倾听各自的“陈述”,理清家校沟通中的“障碍点”,提出合理建议;创设班主任与家长面对面沟通的环境,交换各自想法,来消除彼此“心结”,缓解紧张关系。通过对典型个案的的实践指导,班主任掌握了对这类家庭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策略、步骤、方式。
自我反思法:即有班主任梳理在与这些家长沟通中达成和谐以及引发冲突的案例,进行分析比较,反思成败原因,并借助于同伴的启发指导,调整行为策略,设计“再沟通”方案,并予以实施。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集体诊断,班主任与班主任之间建立了积极的伙伴关系,形成了互相交流经验、互相切磋心得的研究团队。班主任在与同伴互动中共同分享经验,相互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借鉴创新法:呈现一些优秀班主任的案例,通过对书本案例的研读,视频案例的讨论,感悟这些优秀班主任在与特殊家长沟通中所闪现的智慧,并结合身边类似案例进行类比,通过求同存异、灵活运用,内化为自己的经验。
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培训,班主任学会了换位思考,认识到这部分家长文化素质不高,但生存压力较大,特别需要得到班主任的关注和指导,若在沟通中再责备家长,这种沟通将会变成“僵局”。与这些家长进行沟通,更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服务态度,无论是在多么尴尬或困难的场合下,都要体现自己的宽容大度,赢得家长的好感。
真诚的沟通换来了家长对班主任的尊敬,对学校的信赖,家校协作呈现出新的态势。合作、信任、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了和谐校园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