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体验式教学的高职体育教育研究[推荐]
基于体验式教学的高职体育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2-000-01
摘 要 我国社会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在这个背景下社会对于教育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对于高职体育教育来说,在教育方法方面体验式教学无疑具有创新要素,而且这种改革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研究的重点就是分析体验式教学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 体验式教学 高职体育 教育
一、浅析高职体验式体育教学模式
要想有效提升高职体育体验式教学方法的效果,最为重要的就是需要依托老师紧密结合所传授的知识点来设计相应的体验情境以及活动,让高职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能够不断领悟老师所传授的知识点,进而提升学生的体育素质。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的实践和体验,因此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深度。另外老师在教学时,还需要遵循教学知识点的客观规律以及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通过让学生经历活动体验来提升他们的正确体育价值观,进而提升他们的身体以及心理素质。该教学方法是基于构建主义学习观一种创新教学方法,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通过创建活动让学生主动体验从而构造学生的知识结构。因此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明确,更加注重学生的积极性。老师在这个教学模式下更多是起到引导作用,为学生的体验创造更佳的条件。
二、体验式教学的要素
(一)体验教学过程
该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景完成过程,学生是情景活动的主角,而老师则是导演和编剧,老师结合教学内容及目标为学生构建情景活动,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因此在这个环节中,老师需要注重情景设计工作,所以属于基础性内容。另外当基本的情节框架搭建成功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情景活动中进行创造,而这个阶段在体验教学过程中显得极为重要,通过学生的主动性创造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体验式教学构成
体验式教学主要强调的是学生体验而不是老师体验,由此可见学生是体验式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是高职学生由于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心理特点,如果没有老师的积极引导自然难以主动的进行自我体验式学习中。所以老师要加以引导来帮助学生掌握基础体育知识,让他们在具体的体育情景体验过程中,实现知识以及技能的融合。与此同时学生积极的参与体育情景体验,对于他们的身体素质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所以从这种体验式教学的构成来看,学生、老师和情境活动无疑是其中的三个核心。
(三)体验式教学总结部分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评价体验及迁移体验是对教学的科学总结。老师在进行评价时,不仅要积极的和学生进行沟通,同时还需要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总结自身在体育课上的表现。同时还需要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在互评过程中会有效降低传统一刀切的评价模式对学生积极性的负面影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老师在教学后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迁移体验,这能够让学生感受自身所学知识的价值和意义。
三、高职体育体验式教学的主要措施
(一)创设情境并培养学生体验意识
理念能够指导行动,而且也不仅是某种观点的表达,更是一种思想,对行动具有直接的导向性。在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老师是体育教学的实施者以及引导者,因此老师在教学时就需要通过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然后结合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让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具象,并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拓展,让学生有着更高的积极性去主动探究,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心理同样非常关键,而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体验环境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体育素质。只有具有正确理念的体育老师才能够在教学中把握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及意蕴,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和学生的交流及沟通,并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能够通过体验的方式进行学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体验思维以及团队思维同样关键。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理论的先进属性,让学生在情境体验的过程中将自身的感受转换成自身的体育素养,而且体育运动能力的提升本身就是基于本体连锁条件反射训练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密切联系学生的专业
高职体育教学的本质就是以职业实用为基础,以提神学生健身能力和提升身心健康水平为目的,最终实现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正是由于是以职业为基础,所以在体育教学时,应该选择和学生将来所从事岗位工作的相关体育锻炼内容来进行学习。高职教学本身就是需要从职业发展出发,因此体育教学同样遵循这个原则,所以需要设计与职业有关的体验式教学内容,就显得极为关键。另外由于学生自身的需求的不同,在教学内容上还应该让学生自由选择,并且高职院校要紧密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所对应的职业方向对身体素质方面的要求,对体验教学内容进行设置,同时要做好课程设计。这样就能够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科学合理。
(三)细化教学的基本流程并明确目标
高职体育教学要积极向体育教学开发相对发达的国家或者组织结构学习教学组织模式,从而探究出符合自身教学特点的发展模式。高职体育体验式教学在教学内容方面应该具有知识型、挑战性以及趣味性三个重要特性,而且这三个特性还要相对结合,同时还要结合学生具体所学的专业,制定与之对应的教学方案。通常体验式教学主要分成四个阶段,即教学目标分析、方案设计以及教学实施和评价。体验式教学要充分渗入至四个阶段,才能够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里,提升自身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任广桂.浅析体验式教学在高职体育教育中的运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4(08).[2] 王凤仙,董旭晖.高职体育教育中的体验式教学方法研究[J].运动.2014(03).[3] 宋亚林.高职体育教育中的体验式教学[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09).
第二篇:高职体育教学引入“体验式教学”的思考
高职体育教学引入“体验式教学”的思考
摘 要:“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现已渗透到各门学科教学中,学校体育学习与学生的身体密不可分,因此高职体育教学中的“体验式教学”需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以此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能够根据自身体验和学习的知识点进行体验来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使之达到运动技能的粗略掌握到动力定型。
关键词:体育教学 体验式教学 高职体育
一、前言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体验式教学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蕴含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它所关心的不仅是人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多少知识、认识多少事物,还在于人的生命意义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彰显和扩展。“体验式教学” 是一种教学理念,而体育教学过程就要求教师能够有计划、有目的通过学生体验教学生如何进行体育锻炼,让学生在主动掌握体育的卫生保健知识、技能及技术的前提下增强体质,提高自身运动能力,把体验式学习和传统体育教学结合到一起,有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尽快适应社会的生活能力。
二、高职体育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体验式教学打破已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让学生处于一个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在亲自实践中探究学习,使自己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而高职体育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实现提高高职体育教育质量与效率的紧迫性以及高职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实行体验式教学模式可以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而高职学校体育教学中引入体验式教学,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求体育教师进行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思维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充分参与、主动探究情境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体育学科的兴趣,让学生通过体育运动了解一些实践经验,用基本的科研方法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体育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的学习环境,然后引导学生正确的进行活动、学习等,让学生自行经历一个面对问题、运动实践、分析讨论、总结提高的过程。
三、高职体育教学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导入
(一)注重师生间的情感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情感和态度对体验式教学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综合素质,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不断改进体验式教学方法,来促进高职体育体验式教学更好地开展。在高职体育体验式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是主要的参与者。所以,体验式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们的感情,依照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体验式教学,这样做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教师和学生角色的互换
通过角色的互换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指挥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体育教学准备部分,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轮换,通过学生自己做教师带领本班同学做一些简单的队列队形练习、徒手操和一些小游戏等的热身活动,带完后可以让该学生和同学们分享,最后让教师进行讲评,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准备活动的内容不变,而形式变,各种操的练习形式应交替变换和交替组合,使准备操更有生气和新意,适当插入一些游戏活动,无疑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兴趣的极好方法。
(三)学生间的多种情感交流体验
体育课中让学生进行多种情感交流体验可以培养团队精神,发展学生个性,在体育教学中,不同的体育项目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胜利的喜悦,也可以让学生品尝失败的痛苦,教育学生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一些游戏和教学比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体育教学为培养学生遭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的学生大都是家庭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在成长阶段基本没有受过苦,而在体育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同时在这些活动中,也可以引导学生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树立信心,完善自我,培养优良的体育道德作风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四)设置更好的教学环境
高职体育体验式教学中,只有更好地设置教学坏境,如完善教学设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体育体验式教学。高职院校开展体验式教学的重要条件是拥有更好地教学环境,假如没有很好的教学环境就不能很好地开展体验式教学。因此,在进行体验式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和学校的特点合理地设置不同的环境,为高职体育体验式教学开展打下很好的基础。
四、小结
体验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素养。当前在体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可以把体验式教学这种方式作为一种改进方式。目前,我国高职体育体验式教学的模式还是比较单一,在高职体育教学中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所以,在高职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间的合作和学习方式的探索。体验式教学可以与现行的高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相配套,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生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三维协调发展,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从而使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真正体现健康教育和强身健体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谭筱英.体验式学习: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07).[2]李久德.关于创新体育教学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1(08).[3]闫雷.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J].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01).
第三篇:高职院校学生党员体验式教育培养途径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党员体验式教育
培养途径研究
大学生党员是在校学生中的精华和骨干,是学校党组织与青年学生联系最紧密的纽带和桥梁。学校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工作,注意发挥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高校承担着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的重要政治使命,因此,大学生党员的培养作为高校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党的建设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如何对大学生党员进行有效的培养有着特殊的意义,同时也关系到是否能够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执政党的建设的重大问题。如何有针对性地对高职大学生党员进行培养教育,让他们在学生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本课题组运用体验式教育理论,从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入手,从学生党员个体出发,关注学生个体的情感和现实需要,把党组织的培养和学生的自我提升结合起来,灵活而又贴近学生实际进行培养教育,进而有效实现党员培养规范性的要求与个体对理想自我追求的结合,确保学生党员个体的思想纯洁,赋予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以人性美、感性美和内涵美。
一、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中存在主要问题
本课题组于2013年6月至8月,通过走访、电话、e-mail交流等方式对辽阳职业技术学院、铁岭师范专科学校、阜新师范专科学校、抚顺职业学院、锦州石化职业技术学校以及我们学院共六所高职学院学生党员培养状况进行了调查,应该说各校在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工作中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实效,但也清醒地看到了工作中还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在:
1.党员发展程序严谨,但党性理论教育系统性不强、实效性不强
高职学生素质普遍偏低,特别是在近几年生源紧张的形势下,学生入学文化课成绩低,自我约束不严,表现散漫。为了确保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各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入党要求都较严格,在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十分注重发展程序的规范 1
性。调研中我们发现各学校在学生党员发展中都严格执行党员发展的各个时间点。一般是提交入党申请书一年后推优,并确立入党积极分子;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整一年后才能确定为发展对象。推优过程中,学习成绩、德育积分、民主评议都得进入前三分之一。而且发展过程中有培养人意见、支部意见、群众谈话、组织部门考核。整个发展程序非常严谨、科学。但是我们也发现一些高职院校关于学生党员发展的教育往往是通过支部大会进行集中学习,没有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学习教育体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不强,基本上是接收和转正党员以及传达上级的文件精神或领导的讲话精神,然后组织大学生党员进行讨论,教育就算完成了,平时很少组织党员进行专题学习。
我们学院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组织部安排的学生党课历时一个月,上至院领导、下至思政课教师,从党的性质、宗旨讲到光辉历程,从端正入党动机、坚定理想信念讲到用实际行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培训教育内容全面。再加上各系部的入党启蒙教育、团学干部培训,应该说我们的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系统性较强。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教育系统性到位了,学生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没有入耳、入心、入脑?系统的培养教育能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思想入党和理想信念问题?恐怕答案不一定是肯定的。
因此,学生党员发展中存在着以程序促教育现象,弱化了对学生党员思想入党的要求。同时,高职院三年学制短,而且第三年外出顶岗实习多,导致党员培养发展周期短、培养考察连续性差,对预备党员的后期教育有限。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党员党性修养不够扎实,致使一些学生党员在入党前后表现不一样,部分学生党员参加社会实习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发生动摇、理想信念迷失、宗旨意识弱化,丧失了学生党员应有的纯洁性。
2.学生党员“使用”得到重视,但培养管理缺位、教育方法欠妥
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连年扩招,学生党员人数也随之日益扩大,但一些高职院校基层党务工作人员不足,结果党务工作不尽完善。为了既保证党员发展的质量又弥补党务及学生管理人员的不足,调查中的各高职院校都程度不同地存在倾向于通过“活动性使用”的方式来培养党员。比如,各校都要求党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并在各类评比活动中起到表率作用。还有院系的很多日常管理,动辄让学生党员来帮忙,很多学生党员甚至经常被学
校抽调参加各类仪式活动,充当观众。这些活动中,学生党员仅仅是被“使用”,谈不上受教育,更谈不上培养,一定程度上,学生党员充当了廉价劳动力、“工具”、“看客”的角色。学生工作不到位时,工作任务紧、压力大的辅导员来不及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做事,有时还会劈头盖脸批评一阵学生。
另外,学生培养发展中的另一重要角色——教师培养人,他们对学生的培养时常缺位。由于教师党员少,学生发展党员数多,一个教师经常同时培养几个学生,而且还会跨专业,再加上大学教师不坐班,和学生联系少。所以,在发展学生入党时,时常会听到培养人说:“这个学生我不太了解,一我不教他,二他也没找过我。”这种培养人的缺位,也是学生党员培养管理中的缺位。
3.对学生党员的整体“要求”多,但与党员个体的“交流”少,学生党员缺乏组织归属感。
党员教育具有极强的规范性和主流价值导向性,教育者明显地居于强势和主导地位,长期以来,一成不变的教育内容封闭、限制了人的品德的开放性发展,具体到学校来说,学校里的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主要由院系的支部书记、副书记或学生辅导员承担,由于工作任务繁重,他们很难将主要精力放在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上,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很难做深、做细,提要求多、强调纪律多,而深入党员群体中的时间少,与学生党员一对一的交流少,缺乏对党员个体的倾听,不能深入党员个体的情感需要和个性追求,没有与学生党员实现情感共融,从而造成学生党员中的组织归属感不强,部分学生党员甚至对这种只提要求和奉献,只重集体不理个人的培养产生厌烦。
二、体验式教育在学生党员培养中的作用
调查中,本课题组认为各高职院校在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工作中都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实效。但也应清醒地看到各校还存在着不足,特别是学生党员教育中重视把最终的党员标准和价值判断结论、党的理论及方针政策等结论性观点硬塞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者,而不是主动参与者。这种状况可能会给入党当动机不存的学生带来可乘之机,他们如若入党势必会影响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影响党的形象,影响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而体验式教育是建立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主体性和情感性基础上,并通过活动(心理的和外在的)来实施的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教育方式。这一充分尊
重个体生命和能动性、强调实践性和情感性的教育模式具有较强的德育和政治教育价值,也丰富了当前高校开展学生党员培养的视野。本课题组通过调研和实践探究认为体验式教育在学生党员培养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把对学生党员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内化和党性意识的养成
体验式教育不仅要求党员亲自去参与、去“做”,在“做”中收获知识、培养能力,更注重“做”之前的准备和“做”之后的内省,注重主体内在的心理过程,从而较好地实现“做”前后的衔接,把理论宣讲与实践参与及事后的反思、总结结合起来,变空洞的理论讲解为具体的实践活动,变被动的实践为主动的体验,这使得党员有强烈的成就动机,愿意积极投入,从而促进党员教育目标的达成。
2.把对学生党员的培养和学生党员主体性的发挥结合起来,有利于达到党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目的
在对党员培养和使用过程中,体验式教育注重发挥学生党员的主体性,尊重其主体意愿,要求学生党员“以自己的需要、价值取向、认知结构、情感结构、已有的经历等完整的‘自我’去理解、去感受、去建构,从而生成自己对事物的独特的情感感受、领悟和意义。”这就更有效地实现了组织对党员规范性的要求与党员个体对理想自我的追求相结合,党员教育由被动的接受转为主动的自我教育,在自我教育中不断进行自我约束,最终实现自我管理,从而确保学生党员个体的思想纯洁。
3.把党员的个人情感与现实需要结合起来,使得党员培养更加细腻、人性化,有利于塑造学生党员的组织归属感
人心受动是从“情”开始的,发现与获得情感是体验的教育价值所在,体验式教育要求教育者要身临其境地体验学生党员个体的学习和生活,关注党员个体的情感过程和现实生活,注重倾听党员个体的意见,尊重其个性发展,这改变了以往党员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居高临下的姿态,使得党员教育更加细腻,在这种更加人性化的氛围中,学生党员更易形成积极的态度,易与教育主体产生感情共鸣,组织感更加强烈,教育也便会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中的体验式教育途径
基于体验式教育在学生党员培养中重要作用的理论研究,本课题组认识到要想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的质量,增强工作的实效性,有必要探讨体验式教育途径。因此,本课题组通过座谈会和电话研讨的方式着重就上文提到几所高职院校在学生党员培养中体验式教育的应用途径进行了充分交流。最后本课题组经过深入思考与探究总结出了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中的体验式教育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尊重学生党员鲜活个性为切入点
过去,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基本上是传统的灌输和教化理论,学生党员个体鲜活丰富的体验没有得到尊重,当然其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得不到激发。而体验式党员培养通过体验搭建知识体系与现实生活及自身需要的沟通桥梁,它注重人性的尊重和弘扬,尊重了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这就有效保证学生党员在学习和接受事物的过程中心情舒畅,使其不遗余力地致力于荣誉的争取、价值的实现与回归,从而达到党员教育的效果。
比如:组织“关于胡锦涛总书记寄语的五四青年讲话”、“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寄托给青年的期望”、“学郭明义、跟党走”等研讨式学习教育活动,让学生党员结合自己所见所闻谈自己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奉献精神;组织开展“大学生身边的党员榜样”宣讲,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组织学生党员看“亮剑”、“建党伟业”等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剧,看后写读后感,进而激发学生党员对共产党员这一特殊身份下的荣誉感,提高学生党员的身份感,激发其行动上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动机。
2.以关注学生党员现实需要为着力点
需求激励理论告诉我们,当一个人的某种需要得到满足后的激励比接受重复的说教效果要好十几倍。学生党员培养中的体验式教育以关注学生党员的现实需要为着力点,减轻了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和负担,必能激发和鼓励他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积极作用的发挥。因此,高职院校党员培养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党员生活和发展的现实体验,党组织和教育者要关注学生党员的衣食住行,关心其家庭状况及现实生活,对有困难的党员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同时还要关心党员的精神和心理需要,配合学生管理工作和教育部门,加强对学生世界观、理
想信念的教育。例如建立学生困难党员档案,党组织定期给予一定物质帮助,还可以建立教职工党员与学生困难党员的帮扶等。
3.以注重学生党员情感培养为媒介
情感是体验的出发点和归结点,体验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并使情感不断升华且富于意义。学生党员培养以注重情感培育为媒介,做到以情育情,能满足其受尊重感、知心感、受谅解感等”,从而抑制和转化消极性情感;同时注意自我随机调整情绪,用自己积极、乐观、自信、先进的情感激励和保护学生党员的积极性情感,主动激发党员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使党员个体的兴趣和意志得到应有的尊重,身心得以生动活泼、自由的发展。
因此,学生党员培养中应加大对学生党员的人文关怀,关注学生党员的情感状况,注意把握情感变化,发现对方的情感要求,“并满足之,消解之,抚慰之,净化之。学生管理部门应当把学生党员当做最值得信赖的知心人,在日常管理、校外文化活动、安全稳定等工作中多给予鼓励和支持,与学生党员交朋友。
4.以开展学生党员系统培训为主阵地
尽管关于党的知识和理论的培训显得枯燥、抽象,但是党的知识和理论对提升学生党员的政治素养还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因此,学生党员培养还是应以青马工程进行的系统培训为主阵地,围绕“爱国主义”、“党史党章”、“成长成才”三个模块,开设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预备党员培训班、新生党员培训班、团支部书记培训班等培训,对他们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教育他们坚定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信,坚定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坚定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
5.以开展学生党员实践活动为载体
以往,一谈到党员培训、培养,学生们总会感到厌烦。因为,一想到培训的时候,他们想到的是抽象的、干巴巴的理论教条。其实学生党员培训不仅仅限于抽象的理论,它还应该是活生生的生活、生存、生命的经验的总结,其渗透在一切社会关系之中。因此,学生党员培训还应以开展学生党员实践活动为载体,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体验把实践活动中学生党员肢体的做与内心品德的升华连接起来,赋予实践活动人性色彩,使得党员培养的内涵更加丰富。
比如:可以开展“三下乡”、寒暑假社会调查、参观红色实践基地等社会认知实践活动,慰问、义工、无偿献血等志愿服务活动,选任高年级优秀党员到新生班级担任生活助理、第二辅导员、宿舍助理管理员等角色认知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党员在校外实习期间担任班组长等岗位认知实践活动,为他们提供更为广阔的实践空间,让他们在工作中,接受锻炼,得到考验,增长才干,也让他们的理论素养得到提升、服务意识得到增强,党性品质得到锤炼,从而成为一个理想远大、信念坚定,道德高尚、责任强烈的共产党员。
宣传部:李玉香
2013年12月15日
第四篇: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潘菊素,傅琼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100)
摘要: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由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条件体系、管理体系及评价体系构成。其中,目标体系包括学习与发展能力、职业素质与专业技能、实践情感与观念的培养;内容体系包括“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与三课堂联动的实践内容;条件体系包括实践师资,校内外实践基地;管理体系包括组织、运行、制度的管理;评价体系包括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
关键词: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目标;内容;条件;管理;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219(2006)07-0033-03
根据系统科学的理论,教学体系可以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大部分,二者相辅相成,其中由实践教学活动各个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总体就是实践教学体系。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职教育应“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要达到这一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浙江省教育厅在2002年高校教学评估中指出:“从抽测学生综合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情况看,学生在基本技能掌握方面仍存在较大问题,有的学校抽测的成绩很不理想。”许多高职院校“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形成”。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已被高职教育教学评估列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着力加以解决。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就业市场上同样有所反映,从总体情况看,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规格、水平、质量等方面与社会需求的不匹配情况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构建一套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可以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更是促进高职教育持续发展和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关键。
一个完整的体系必须具备驱动、受动、调控和保障功能,才能有序、高效地运转,从而实现目标。据此,可把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条件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等5个子体系。
一、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B.S.Bloom等人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体系应包括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等三大领域。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目标是围绕实际岗位职业技能而制定的具体要求,应当以产业需求为依据,以学生就业为目的,包括实践能力、职业素质、创业能力、资格证书等几个方面。
具体而言,高职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应包括以下内容:
首先,使学生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并活跃学生的科学思想,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进而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修正、拓展和创新。
其次,培养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技能,使学生具有从事某一行业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包括4个方面:一是实践能力。实践能力可通过单项能力、模块能力、综合能力和扩展能力的顺序分阶段逐步提高。二是职业素质。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学习社会化对高职教育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教学体系不是单纯培养实践技能,而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目标,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奉献精神、团队精神、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三是创业能力。学生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满足谋生本领的需要,也就是满足学生创业的需求。通过创业教育可以锻炼学生的择业能力和生存能力,这是高职院校推动就业的必然选择。四是职业资格证书。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综合检验,也是学生顺利就业的基本保证。第三,增强实践情感和实践观念,培养良好的公德与责任意识,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坚忍不拔的工作作风,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一)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
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它培养的学生更需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能力从何而来,一部分可以由知识转化而来,但是更主要的必须通过实践教学加以培养。
教育部2000年《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基础理论课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要改变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较大比重。在附件中更明确提出:“三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两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30%。”这些规定明确地体现了以实践为重点和核心的高职课程取向。
(二)把实践教学内容贯穿于“三课堂”之中,形成“三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第一课堂:除实验、实训外,还包括课程设计、课程论文、专业综合能力实践(含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第二课堂:学生社团、体育俱乐部、各类培训、考证考级、自主实践、学科竞赛与科技活动等。
第三课堂:社会实践、顶岗实习、产学合作教育等,见图1。
把实践教学内容贯穿于“三课堂”之中,并共同纳入学分制管理的轨道。凡是从第一课堂直接延伸到第二、三课堂的实践教学如社会实践、外语与计算机的自主实践训练、体育俱乐部等均作为必修学分;对各类学科竞赛获奖、在报刊上公开发表论文以及承担科研项目等设置创新学分;对获得各种专业或其他相关技能等级证书设置技能学分;对学生自主参与提高素质的各种活动(包括各类讲座、报告会、上机等)可以按时间计算设置素质学分。这3种学分均作为第二课堂的选修学分,而且可以替代第一课堂的部分选修学分,以实现学分在“三课堂”中的互动,从而有机地形成了“三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三、实践教学条件体系
实践教学条件体系是实践教学的保障层面,服从于教学内容体系,涉及教师队伍、实验实训设施、场地和环境等诸多方面。
首先,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教学能力强、熟悉生产领域、掌握过硬技术、乐于教书育人的高素质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一是学校要注重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与引进。可以让教师到企业为员工进行专业培训或到企业实际操作,使他们更加了解社会需求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二是在实验实训管理机构管理下,建设一支过硬的实验员队伍,要求实训指导教师参加全国通用的岗位技能培训,使其在技能上至少有中级以上岗位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建立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定期换岗制度和专业理论教师限期通过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考试制度,通过强化专业技能考核来提高理论教师的实践能力,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三是聘请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有工作经验的人员以及实践基地有丰富经验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组建一支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其次,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通过学校投入和校企共建等,不断改善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大力整合现有资源,优化管理,扎扎实实地建设好各专业的实验室、实验工场、实训室、实训工厂等。此外,积极拓展实验(实训)室创建渠道,鼓励社会资源通过投资、参股等方式参与建设,共创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同时,加强实验室、实训基地的科学管理,实现资源共享,将实验(实训)室资源向社会、企业开放,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重视校外实
习、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四、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组织管理、运行管理和制度管理3个方面。(一)组织管理
由学校对实践教学进行宏观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各二级学院作为办学实体,具体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工作。(二)运行管理
各专业要制定独立、完整的实践教学计划,并针对实践教学计划编制实践教学大纲,编写实践教学指导书,规范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根据行业的实际任务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安排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对实践性教学环节应做到6个落实:计划落实、大纲落实、指导教师落实、经费落实、场所和考核落实;抓好4个环节:准备工作环节、初期安排落实环节、中期开展检查环节和结束阶段的成绩评定及工作总结环节。(三)制度管理
制定一系列关于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和学科竞赛等方面的实践教学管理文件,以保障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
五、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重视实践教学,促进实践教学质量快速提高,加强宏观管理的主要手段。
首先,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学生评价体系。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都要加强指导和管理,每次实训都有实训报告或成果,由专业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并作好记载,按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数的比例记入课程成绩。集中实训成绩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等次单独记人成绩档案。对学生参加实验、实习的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提出严格要求,加强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考评,制定综合实验能力考评方案,确定考评内容与方法,提出考评成绩的学分比重,通过笔试、口试、操作考试及实验论文等多种形式考评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对于实习考核可通过实习报告、现场操作、理论考试、设计和答辩等形式进行,可以由学校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联合考核,不仅考核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水平,而且考核学生的工作实绩。
其次,建立一个教师评价体系。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出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具体明确的质量标准,并通过文件的形式使之制度化,严格规范执行。再结合同行评价结果、学生评教结果,在学末给每位教师写出评语,同本人见面,并纳人人事考核之中。
[参考文献] [1]俞仲文,刘守义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吕鑫祥.新形势下对技术型人才的重新审视[J].高等技术教育研究,2002,(3). [3]丁继安.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性学习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马陆亭.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录用与评价[J].高等教育研究,2002,(1). [5]叶宏.以评促建以评促改——2002年浙江省普通高校教学评估综述[N].教育信息报,2003-02-08.
[6]石伟平,徐国庆.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J].职业技术教育,2002,(1).
《职业技术教育》2006/07
第五篇:体育教学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体育教育的效果有着积极的作用。文章从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目的任务,以及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途径等方面进行阐述。为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体育教学;德育教育;育人
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体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基本形式,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必须以育人这一根本任务寓于教学之中,既担负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任务,又担负着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任务,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同时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一、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使学生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与祖国的建设远大目标统一起来,启发学生明确认识身体好对学习好、工作好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形成长远的、持久的学习动机,以指引学生的学习方面,激励他们去努力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体育教学是在不同的时间及自然条件下进行的。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容易反映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思想素质,而这些问题往往只有在体育教学中才能加以克服。从这点来说,体育教学为我们提供了进行德育教育极为有利的条件。现在学生中,独生子女多,在体育教学中经常表现为怕脏、怕累和意志薄弱等缺点,教师一旦发现学生这些问题,应及时进行思想教育,及时纠正,这样就能有力地促进错误思想和行为的转变。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思想上的问题,就应及时抓紧德育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并付诸行动。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本身就是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
二、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一)体育教学中教师在思想品德教育上的表率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身教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动作,就是教师行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直接形象;二是在特定教学中,教师的思想感情、个性、道德、意志等对学生生理上和心理上产生的影响。教师除了用语言教学外,行为教学更多、更直接。学生对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加以认真的评价,对体育教师优美的动作,高尚的品德心领神会。
(二)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个性
体育教学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实际学习机会,不允许教师长篇地进行解脱和说教,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教材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第一,在体育教学诸项目中要有针对性。一般来说: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教材能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机智、灵活、果断等品质。但由于各项教材的练习形式不同,因而在培养学生品德方面,也有所侧重,如在田径项目中,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刻苦耐劳、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毅力;在艺术体操和健美操等项目中进行美育教育。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备课,定出思想品德教育的具体任务,提出相应的措施,保证教学中高度的政治水平和科学水平。
第二,根据体育教学多在室外进行的特点,教师可以利用气候、场地器材对学生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同的条件下,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因势利导,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这种教育最易见效。它可以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严格组织纪律性、顽强的意志品质及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品质,以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培养学生高尚的共产主义品质。
第三,是在教育方法上要有针对性,教育学生一定要有诚心、热心和耐心,主要是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实事求是,以理服人,要多表扬、少批评,要真诚和恳切地用实际行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在指出学生的缺点时,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要积极主动、热情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然后,在运动场上对学生进行体育道德教育,教育运动员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关系;尊敬对手,尊重观众,尊重裁判;公正、诚实、谦虚、有礼貌等,这些教育应渗透到底。
第四,在上室内课时,可以讲述中国体育的名人名事,运动员的爱国精神。使学生不仅爱好体育,还要有爱国的向上精神。
三、结语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关键要灵活多样,结合实际,因势利导,这样自然会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在教育过程中,为师者要以身作则,做出表率,做到耐心细致,因材施教,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讲究实效。作为体育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勇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