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写作从培养“向好之心”开始
写作从培养“向好之心”开始
——观管建刚《我的作文训练系统》有感
3月9日,我在东湖小学有幸聆听了江苏省特级教师、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双十佳”青年教师、学术带头人——管建刚的《我的作文训练系统》讲座。
管老师纤细的身材,简朴风格的衣着打扮,不正印证了学者、夫子、学者、作家的范儿吗?果不其然,整整一天的讲座犹如白驹过隙。只记得整个会场时有会心一笑,时有掌声如雷;又有沉思低吟,又有轮番发问;更有凝神聚听,更有奋笔疾书或闪光灯不断„„管老师所讲诉的一切,正是我迫切渴求的知识,迫切渴求的对策,迫切渴求的精神食粮,犹如一份饕餮大餐。
其中,管老师讲解道:作文讲评课才是真正的班本化教学;假话作文是中国人的尴尬;发表文章满足学生的发表欲„„思考着的实践者才是真正的智者,只有不断实践、思考、反思、总结的教学智者才能有这样的真切的感悟吧!尤其是提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事和一整套系统性的“等级评奖”、“积分活动”丰富的内容,令我豁然开朗,犹如给我提供了一面光辉灿烂的镜子,供我借鉴学习。因此,我在此之后,注重这两点,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开展了比较漫长的一系列的作文之路,果然有了不小的改变。
作文难写,但是在小学生渴求获得表扬的强烈心理的促进下,再难啃的骨头,他们也愿意一试。只是不得要领,没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和动力,导致结果不如人意,甚至降低或者失去了原有的信心和兴趣。因此,我结合本班作文水平不拔尖、千篇一律一味只寻求借用别人的好词佳句或者需要范文指导的实际状况,制定并实施了以下三点方法。
一、榜样效应——唤醒“向好之心”
人人都想受到别人的赏识,尤其是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肯定他们的艰辛付出,哪怕只是一小段,几十字。但是,一个班级,四十几个学生,写出不同水平的作文,你不可能一一评定,一一给予不同的鼓励、嘉奖。由于,每个人都具有“向好之心”。因此,我大力表扬、嘉奖甚至是宣传这些取得成绩、文章发表的学生,那么其余学生的“向好之心”也逐渐凝聚、膨胀起来,尝到甜头的学生,更是埋头钻研。这样,一帮人带动一群人,人人都很积极,战斗力极强的一个“写作之风”弥漫整个班级。1.积极参与各级各项征文活动
刚开始,我先调动学生的写作欲望,写作热情。随后,挑选出相对不错的文章,进行指导,修改。然后,自己抽空打印出一篇篇优秀的文章上交或者在各个期刊投稿。其次,在这段等待的过程中,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小事,学会积累素材,学会记录自己感兴趣的素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打动学生,一次次地把他们即将冷却的写作热情重新点燃。
2.积极做好宣传获奖喜讯工作
一块璞玉需要精心打造,一份商品需要靓丽的包装,那么,一颗璀璨的明星更需要大力的宣传。这样大大提升了孩子写作信心和写作动力,同时也唤醒了其他学生的“向好之心”。
我利用家校通平台把每一次获奖和发表的喜讯告之每一位家长,并且告诉全班孩子们这个事情。让他们知道家长们会知道他们成功的消息,提升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再把这一喜讯发传单一样,派两名学生分发给每一班的班长,或者在校宣传栏里贴一个我班文章发表的名单,表示充分地肯定。
二、积分效应——督导“向好之心”
督导工作,不容小觑。这是能让学生持之以恒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
1.制定细致的“写作考核分制度”。获奖、发表随着级别的不同,分数也相应提高。镇级20分,区级40分,市级60分,省级80分,全国级100分,巨大的数字大大刺激了学生的视觉,也大大刺激了学生的写作动力。
2.对于没能获奖或者发表的学生来说,我开展了一个班级写作吧。这点,我也是受到了管老师的启发。这个吧台就是专门给这些动力不足,信心不足的孩子设立的。我也专门选择有智慧但是由于缺少写作动力,没有写作素材,比较懒惰的一些学生,在全班面前大大鼓励、肯定他们,给予相应的分数,而且知会全班学生,只要完成征文活动的任务,老师就会给予一定的分数。这一点,没有厚此薄彼的对待,赢得了全班学生的充分信任和支持。3.积分换荣誉称呼、换奖品
40分——魔法作文学徒(书童)
65分——见习魔法作文师(秀才)
100分——经理魔法作文师(举人)
180分——高级经理魔法作文师(贡士)
250分——大魔法作文师(进士)
300分——魔导作文师(探花)
400分——大魔导作文师(榜眼)
600分——护国作文师(状元)
750分——作文魔神(大学士)
1000分——作文领袖(翰林学士)
奖品就是书籍或者学习用品,一分等于一角,先做一个市场调查,接着去淘书、买学习用品,正像管老师所说的:“他们文章发表的钱其实早已超过我买来的地摊书籍了!”虽然,我班的成绩远远不及管老师,但是这一学期初能有6篇文章发表区级、市级足以令我欣慰,也令全班学生无比兴奋、自豪。
三、晨诵午读——积淀“向好之心”
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另一半的时间我们就需要一颗积累、沉淀知识之心。
学校里,充分利用晨诵午读时间,积累大量的知识,老师一旁引导。比如:看书,除了要看好词佳句,还需要对题目和开头结尾作一定审核性的斟酌、学习。另外,要对整篇文章的结构和描写方式方法等注意观察、学习等。
在家里,学会安排宝贵的双休日时间和每一天的晚上时间,规定自己必须挤出每天的30分钟看书读报。如果遗漏一次,一定要再下一次补足。每一天,规定自己只许超过30分钟,不许低于这个时间。
四、小试牛刀——拓展“向好之心” 1.每天写一段话,积累素材
督导学生每天写一段话,自己准备一本笔记本,想些什么就写什么,这个也作为一个积分项目。同时,考虑到学生平时的学业负担重、活动多,就把轮流日记和课堂小练笔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分担学生的学业负担,又做到了一天一段话的练习,为以后的写作积累素材。2.多改强于多写
A双休日写好稿件,写自荐。B星期一学生互改作文。C初选录用到终选录用的修改。D学生自行输入文字的过程就是一个修改的过程。E四人小组用红笔圈画出来后,张贴在黑板上,作为一个“作文周报”内容,引起一场修改争论。(修改者从被修改者那里拿分)3.真实·真切
眼睛看到的叫“真实”,心里看到的叫“真切”。我要求学生写的每一句话,每一篇文章都要情真意切,发自内心。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写完后,读通顺即可。当然,基本的写作要点还是要做到的。
第二篇:从模仿开始学写作
从模仿开始学写作
在实际的习作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在习作上比较吃力的学生,尤其是在小学高年段,部分学生不论是在选材还是语言的组织上都表现为不知所措,不知写什么,不知怎么写,即使能写一些,也往往是顾头不顾尾,或是前言不搭后语,更有甚者,根本不知从何种角度去思考、去落笔。我曾经接过一个五年级的班,班上有一个孩子,每次作文,不论是什么体裁,最多不会超过作文本的半页,就写一百多个字,再多写一点儿,对他来说都难如登天。那么,如何指导这部分学生更好更快地学习写作呢?我觉得指导其模仿是辅导他们写作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模仿什么,怎么模仿,如何在模仿中创造,又怎样才能做到在模仿之后跳出来抒写自己的内心,是我们应该教给习作困难的学生的最重要的东西。
一、模仿拟定题目,在模仿之后求创新
习作要引人注目,首先需要题目要么有新意,要么有深意,或者让人一看就产生一睹为快的念头。怎样指导写作困难的学生模仿已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的题目呢?首先,要引导学生分辨并找到和自己要写的习作体裁或题材相同的作文题目,在最开始模仿时可以直接借用,一两次以后可以模仿现成的作文题目的格式或者引用其中的字词,再往后就要试着脱离已有的题目,试着自己拟题,不深、不新暂时都没有关系,在能够自己完成拟定题目之后再去求深求新。比如,我们的孩子都写过介绍爸爸妈妈类的作文,习作困难的孩子在最开始的时候可能只是写“我的爸爸”或者“我的妈妈”,这就是在模仿题目或老师的要求,最初,在三、四年级的时候,这应该是允许的,但是,当他们到了小学高年段,这样的题目模仿就要改变了,可以引导这些孩子抓住人物的特点来拟定作文的题目,可以是“幽默先生”“我家的胆小鬼”等这样的,循序渐进。如此一来,既降低了习作困难学生的心理压力,又达到了习作教学的目的。
二、模仿文章的结构安排,写完整的作文
我们所学的课文、优秀的作文在结构上或前后呼应、完整无缺,或行云流水,自然结尾,或有主有次、层次分明,指导习作困难的学生模仿文章的结构安排是辅导写作困难学生?W习写作的第二步,这一步可以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习作困难的孩子关注文章的结构。一般情况下,习作困难的孩子在阅读中也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所以阅读教学时,要有层次,有难有易,关注习作困难学生对课文整体的把握。
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结构,具体就是大概有几部分,怎么开头,怎样具体叙述,怎样结尾。写景文章《索溪峪的“野”》开头点题,后面分别从山、水、动物、人等不同的方面来体现索溪峪的“野”,那么,习作困难的孩子面对写景的作文就可以来模仿这种结构,比如要写校园的景色,可以先总写校园景色的特点是什么样的(美丽、色彩缤纷等),再从不同的方面(可以是按四个季节来写,也可以是从花草树木几方面来布局)来体现这个特点,最后总结全文。在进行了这样的练习之后,让学生去写他熟悉的、想写的风景,对习作较困难的学生来说,心理接受上会比较容易一些。
三、模仿文章的语言句式,进行模仿句子、模仿语段的练习
习作,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也是我们为什么要求学生背诵那么多文章诗词的目的。入选教材的每一篇文章的语言都各具特色,且都优美流畅、生动自然,可谓字字着色、句句含情,可以先引导写作困难的学生进行纯粹的模仿,多说,多练习书写,从句子开始,再到段,最后成篇。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文《山中访友》中有一段:“你好,清凉的山泉……你好,汩汩的溪流……”,这一段文字饱含情感,读来亲切,那好,咱们就模仿写这种语言,第一次以“你好”开头,替换掉形容词和名词,写好以后,再试着写类似的带有拟人手法的排比句就很容易完成了,在写表达强烈情感的作文时,引导学生用上这样的句子,定然会为习作增色。
四、模仿文章的表达方法
对习作比较吃力的学生来说,除了语言的驾驭能力较差,更重要的是不知道如何运用恰当的表达方法为文章增色。学了《穷人》一课,要引导习作比较吃力的学生刻意去模仿通过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等来表现人物性格及品质的方法,让他们试着去说一段话来描述身边性格比较突出的某一个人、描述当一个人伤心(或高兴)时的心理活动、表情及动作,说完后再试着写下来,日积月累,假以时日,习作比较吃力的这部分学生在习作上必然会有进步。
五、在模仿中求得变化及创新
模仿不是抄写,不能完全按别人的方式来写,要有突破、有创新。刚开始的模仿可以进行简单的替换,可以很相似,但是,模仿达到一定程度后,不管是在题目的拟定上,还是在遣词造句及表达方法的运用上,都必须要有变化。这时,老师的指导要及时,引导学生表达真实的自己,让学生明白,写作文从模仿开始,当自己能熟练运用积累的知识和方法时,就必须从模仿中跳出来,然后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对习作困难学生的辅导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循序渐进,引导模仿只是最初的方法之一,仅仅去模仿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引导他们从阅读、积累、观察、思考等多方面努力,来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
编辑 郭小琴
第三篇:培养孩子从细节开始(模版)
培养孩子从细节入手
二年三班隋昕宇家长 王萍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每天都在不知不觉中教育着孩子。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一言一行中反映着家长的思想、理念。教育无处不在,点滴之间见真情。所以培养孩子要从小事抓起,从细节入手。
言行一致,做孩子的榜样。
1、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必须做到,禁止孩子去做的家长一定不做。我们希望孩子有爱心,做有责任感的人,家长就要在细节中注意自己留给孩子的形象。有一次,我家孩子不小心用直尺碰了同学的眼睛,我在第一时间赶到学校,主动向对方家长提出:先领孩子到眼病医院检查。下午,孩子放学回家,我不是打骂孩子,而是给孩子讲道理。并且,对他进行适当的处罚——一个月不许玩儿电脑游戏。虽然不能通过这一件事使孩子变成有责任感的人,但是,只要我们时时处处注重自己的形象,为孩子树立榜样,孩子一定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兴趣,使孩子快乐学习。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孩子就会快乐学习。如果兴趣一直保持下去,孩子就会主动学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不能一味依赖教师,家长也起着不可推卸的作用。当孩子预习课文时,我与孩子一起读课文,使孩子对阅读感兴趣。当孩子测验回来,有了错题我与孩子一起改错,使孩子体会到数学并不难学。家长对学习的兴趣,会影响到孩子,为了使孩子快乐学习,我们要做一名好学的家长。
统一立场,与老师共同教育
3、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站在同一立场,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支持也是一种教育。孩子订了《好孩子画报》如果不爱看,家长要引导孩子看。孩子刚入学时,参与了一次打架事故,回到家里,我不仅给孩子讲打架的危害、老师的辛苦,而且帮助孩子写出较为深刻的检讨书。从此,孩子大有进步。
家长对孩子要宽容,但不是宽松;要赏识,但不是溺爱;要批评,但不是打骂。每天改变一点点,就是成功的开始,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是成功的象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小事做起,点滴入手,培养孩子优秀的品格,造就孩子美好的人生!
第四篇:培养巧手匠心从折纸开始
培养巧手匠心从折纸开始
作者:陈秋月 发表时间:2009-1-17 9:41:27 来源:东山实验幼儿园 访问次数:3110
折纸活动是指幼儿利用纸的可折性,把原来平面的纸张经过反复折叠,创造出概括而生动的立体形象的有趣活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才智反映在他的手指尖上”,折纸活动正是精微的指尖活动,是开发幼儿智慧的好途径。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折纸,既可增加幼儿的生活乐趣,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又是优化一日活动和促进幼儿身心发育和成长的需要。
一、开展折纸活动的意义。
1、培养了幼儿动手操作兴趣
“重视幼儿的实践活动”是《纲要》的一个重要思想,而折纸活动正是通过各种正方形的长方形纸的反复折、粘、剪等各种动作,使幼儿在亲自操作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动手操作的兴趣,增强动手能力。
2、促进了幼儿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
①通过折纸活动,能锻炼手的触感和动作的准确性。折纸艺术是我国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工艺,只需以纸张为材料,通过折、卷、插、扭、拉、翻、压、剪等技能,就可制作出很多有趣的东西,另外,在制作的过程中,需要胶水、剪刀等物品,幼儿用完后,要求会自觉地用抹布擦试,对各种活动材料要学会整理归类,这对培养幼儿热爱劳动,形成良好生活卫生习惯也是十分有益的。
②通过折纸活动,可以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折纸是幼儿非常喜欢的艺术活动,通过纸张的千变万化,可以调动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养成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和做事的顺序性、条理性,还可以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和对自然界事物的模仿和概括能力。此外折纸可以使孩子认识几何形状并辨别纸的方位(边、角、中心、上下、左右、反正)有益于幼儿建立几何和数理概念,增强对三维空间的理解和想象。
③通过折纸活动,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及协作能力。在活动中,幼儿学会了许多知识、技能,当我们问到幼儿会做什么时,幼儿总是自豪地说:“我会折青蛙、桃子、宝塔、孔雀„„”还有的幼儿拍着胸脯充满信心地告诉我:“老师,我什么都会做。”这是学会宝贵的自信心啊!在制作的过程中,有时需要几个小朋友一起商量,共同完成一件作品,有时幼儿遇到困难,另一位小朋友就会主动来帮助,这其中不正是一种合作精神的体现吗?幼儿通过自己灵巧的手,折出各种可爱的小东西。幼儿对自己辛苦制作的作品会倍加珍惜,使幼儿养成了爱惜劳动成果的品质。
④通过折纸活动,可以培养孩子的生活乐趣。幼儿的求知欲旺盛,他们认识了周围许许多多美好的事物,然后用自己灵巧的小手,通过各种正方形的长方形的纸进行折叠,制作各种生动的玩艺和布置房间的装饰品,增添生活的乐趣。同时,幼儿制作的过程就是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过程。
3、丰富了幼儿一日活动内容 目前,幼儿园设置了“剪贴区”、“小制作区”等,幼儿随时随地可以投入到各种区角中去自主活动,增加了幼儿自由自选活动的时间。同时幼儿制作的小玩艺、小工艺品也丰富了幼儿园的游戏材料,为幼儿进行游戏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折纸活动指导策略
目前,大纲对小班折纸活动没有明确要求,而且中、大班的折纸教学常常有随意性、缺乏系统性。我们深感有必要结合幼儿的心理、生理特点找出一条教师易教、幼儿易学的折纸规律。因此,我们开展了“好玩的折纸”系列折纸教学的尝试。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折纸教学方法,表现形式,工具材料上多动许多脑筋,做具体的指导。
1、内容安排“活”一点
依据幼儿的手指动作从不协调到协调,从协调到灵活的发展规律,折纸教学应该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举一返三的原则。因此,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要尽量做到灵活调整、系统安排。我们是这么尝试的:首先,对大量折纸资料和幼儿园的美工教材进行归类,找出规律,确定了六个折纸系列;然后分年段进行教学,六个系列有:长方形系列、正方形系列、尖方系列、三角系列、反复系列、两头尖系列。具体内容如三角形系列分为对角折和双三角两种折法,对角折可折出狗头、猫头、猪头、蝴蝶、鱼、蜘蛛、纸杯、花篮等,双三角又可折出球、小兔、桃子、树、宝塔、电话(球的给合)等。这样的系列折纸复习巩固多,幼儿易掌握其规律。如学习折猪,让幼儿先复习折房子、双船、老鼠、风车、帆船、金鱼的折法。再学习折“猪”的步骤。由于教学内容安排灵活多样、系统化,克服了教学的盲目性,教学活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幼儿记得牢,动手操作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2、材料提供“奇”一点
在折纸材料的应用上,可以广泛选用各种材料,除了市售折纸外,还可以选用各种色纸广告纸、美术纸、报纸、包装纸、旧挂历纸等废旧边角纸。还有一种彩色折纸,这种折纸材料上画有所需折叠的物体的彩色图案,只要按步骤折叠,就能折出色彩明快,具有卡通特点的物体,幼儿对此充满兴趣。
3、演示讲解“巧”一点
教幼儿学折纸,通常教师的范例纸要比幼儿的纸大3-4倍,力求色彩鲜艳,富于美感,对于折制过程中的重难点,要适当增加示范次数。在进行演示讲解的过程中要逐步渗透折纸理论知识的传授。要让幼儿掌握折纸系列名称,基本折法与基本符号。中大班可教幼儿看图折纸,多采用发现法,启发幼儿独立观察,教会幼儿学习折纸的方法,避免幼儿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知识的弊病,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自学的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媒体形式“多”一点
现代教学手段在各种课型的教学中,有它独特的功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折纸教学是以视觉教学为主的。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更能体现出它的功效。例如:用幻灯片放映折纸的步骤、动画进行演示。多媒体中飞入、飞出等效果的运用,各种声音的点缀,使一些简单的图片产生不同的音效,就犹如一部短短的动画片一样。这对于长期以来接触传统教学方式的幼儿来说是一种新奇,可以使其集中注意力,激发出他们参与活动的热情。
5、个别指导“广”一点
幼儿之间总存在个体差异,对于折纸活动中能力稍落后的幼儿,教师要进行个别指导,也可以让折得好的幼儿给他们当老师,鼓励他们及时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对能力较强的幼儿,引导他们不模仿别人,利用眼前的东西进行联想和创造。如幼儿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出小狗头后,又可把小狗头倒着放用长方形纸卷成纸棒当花茎,成为一朵美丽的郁金香花。
活动中,重要的是要把握每个幼儿的认识水平,情感态度和个性差异等,灵活掌握时间适时指导,让孩子们自己去学习、去探索,在不同水平上得以发展。
6、表现形式“新”一点
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我们可将折纸与绘画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折纸贴画”,比如小班幼儿在画好的背景图上贴折好的小草、小花,然后添画石子、小路等。中大班幼儿可折出某些动物头部,将其贴在画纸上,然后设计并画出每种动物的身体和动态。
游戏时,我们可将某些折纸作品当作游戏的道具,如在折纸作品两端系上带子做成头饰、穿上线做成胸饰进行表演。在“超市”等角色游戏中,可启发幼儿将折叠的沙发、桌子、茶碗等作为道具使用,增强幼儿对游戏的兴趣。我们还可将每个幼儿的折纸作品作为环境布置的材料或悬挂或粘贴或摆放在室内或走廊上,使其错落有致,既能美化环境,又能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集体观念,增强他们对折纸活动的兴趣。
从促进每个幼儿发展这个角度出发,我们认为通过折纸来发展幼儿的智力、创造力,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等仅仅靠对某几节折纸课或某类型课的内容、形式、方法上革新,而无改革系列化和整体上的创新,那是绝对不会取得真正成功的。我们希望折纸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在孩子的身上再放异彩。通过这种折纸艺术活动,让他们在人生的旅途中留下美好的记忆。
折纸能锻炼手的触感和动作的准确性,培养孩子的注意力。通过纸张的千变万化,还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此7月6日上午,俞范社区邀请宁大学生志愿者为孩子们上了一堂巧手折纸课。
课上大学生志愿者简单介绍了折纸的基本步骤,然后就开始耐心细致地手把手教孩子们如何利用废纸折出简单且又漂亮的“作品”。老师教的仔细,孩子们学得认真,半小时后,桌上摆满了孩子们的作品,爱心、小花篮、宝塔等等。
活动不仅动手又动脑,更是引导他们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生活方式。
让折纸魅力在劳技课中释放 【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把折纸作为重要的校本课程资源融入到小学劳技课的教学中,通过“学基用术”、“折基变形”、“一物多变”、“主题创作”四个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让折纸的魅力在劳技课中充分释放。【关键词】劳技课 折纸 主动 创新
说起折纸,大家就会联想到“纸船”、“纸飞机”这些简单和传统的作品。事实上,折纸作为简约而又风格多样的艺术形式,可以让人在很短的时间内,用一张张纸片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折叠世界。
折纸作为一种新型的劳技课教学课程,它不仅可以锻炼手指的灵活性,发展我们动手的能力,也可以培养我们按步骤有顺序地认真做事的良好习惯,还可以培养我们的观察力、注意力、创造力、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更让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教育,提高审美情趣。更值得关注的是我们在折纸的时候常常和同学、老师一起交流,不仅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和师生之间的感情,还发展了我们的表达能力。因此,折纸已不仅仅停留在“玩”的意义上,它已成为一种既富挑战性又能启发思维的有益身心的活动,它已成为快乐的源泉、艺术的享受,以及智力开发的重要途径,并逐渐成为教育的手段。新课程标准下小学劳技课所体现的核心理念是让学生亲历实践,手脑并用,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其技术素养的形成。折纸教学也因其独特的魅力,深受学生喜爱,被大家所认可。现笔者将折纸作为重要的校本课程资源融入到劳技课的教学中,通过以下四个阶段的教学策略,让折纸的无穷魅力在劳技课中充分释放。第一阶段:学基用术、夯实基础。
“学基用术”是指在学会了折纸的基本技巧和基本步骤后在操作过程中巧妙地加以应用。在动手操作前让学生学会一些标准技巧和基本步骤是掌握折纸艺术的有效途径,不仅传授学生看图识记技能,还为下面各个阶段的学习夯实了坚实的基础。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从折叠符号入手。将折纸的基本动作加以归类,并给符号标上形象的语言,通过练习让学生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学生认识理解了折叠符号,为独立看图示折纸打下了基础。引导学生看图示折纸时,我们先将范例的每个折叠步骤画下来,制成一张完整的,规范的示意图,再由学生看着符号讲出折叠方法并用纸示范讲解。折叠符号
…… 谷线 峰线 正折 反折
翻折 曲折
2.从标准技巧入手。在看懂了符号后,还必须要学会一些基本技巧和特殊步骤。教师一边示范,一边用比较形象生动的语言讲解各个基本技巧,如“山形(也叫向后)折叠法”、“谷形(也叫向上)折叠法”、“前折痕”、“捏折法”、“三等分折法”、“打褶”这些基本技巧;以及“内翻折”、“尖角折叠”、“外翻折”、“兔耳形折法”、“压扁折法”、“压褶”、“旋转歪折”、“沉降折叠”、“湿性折叠”这些特殊步骤。一旦学生掌握了这些正确的基础的程序,就可以在着手制作的任何一个作品中应用自己的技术和知识了。
3.从优秀网站入手。一些优秀的折纸网站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精美的图片资料和制作程序,教师把“纸天堂”、“折纸万花筒”等一些好的折纸网站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在需要时通过上网查找相关资料,进行折纸练习。第二阶段:折基变形、主动探究。折纸是有一定的规律,折纸作品都是在一定的基础形的基础上进行千变万化,构成不同的作品的。根据这一个特点,我们在教学生折纸时,不能单个地教。如果单个地教,只会使学生跟着老师的步骤完成每一个作品的折叠,因而就没有了主动探究意识,即使学会了一些作品的折法,也只局限于掌握这些作品的折叠,而对于其他作品或是从头开始,或是无从下手。因此,我们必须要从基础形入手,教会学生基本的折叠类型,好让他们在学会这些基础形的情况下,自己可以动手尝试着往下折,这无形之中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所以,在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教学任务,夯实了折纸的看图识记基础之后,接下去就进入了第二阶段“折基变形”。归结起来,基础形主要有9种,如表: 风筝形
鱼形
小鸟形(鹤形)青蛙形
初步形(双正方形)
薄饼卷形
水雷形(双三角形)
连体船形
连体屋形 所谓“折基变形”是指在学会折若干个基础形后,通过自我尝试、主动探究,变化出许许多多折纸作品。新课程强调在小学劳技课中注重对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意识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的培养,因此,我们的“折基变形”的教学策略更是为遵循这个教学原则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主要有三种教学策略:
第一种:从同一的基础形出发,经过不同的基础形后产生不同的作品。例如: 序号作品图片作品名主要操作过程 东南西北薄饼卷形→薄饼卷形→初步形→打开 2 皮球薄饼卷形→水雷形→折叠→吹气 3
灯笼薄饼卷形→薄饼卷形→薄饼卷形→撑开
第二种:从不同的基础形出发,经过不同基础形的折叠后产生不同的折纸作品。例如: 序号作品图片作品名主要操作过程 1 牵牛花初步形→鱼形→打开 2
桌子连体船形→小鸟形→拉伸
第三种:从任一基础形开始,通过各种折叠后产生不同的作品。序号作品图片作品名主要操作过程 1 杂物盒薄饼卷形→对称折叠→拉折 2 天鹅鱼形→山形折叠→内翻折 草莓青蛙形→竖直折中→翻折→吹气
我们不难发现,在学完前面提到的9个基础形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折叠基础,在没有教师的示范讲解下,学生自己根据学过的几个基础形尝试着动手往下折,最后也能形成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折纸作品。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意识,以主动探究代替教师示范讲解,完全可以达到操作技能的形成,从而完成劳技作品。第三阶段:一物多变、自主创新。
“折基变形”让学生有了充分的实践能力,已掌握了许多不同折叠作品的要点,在享受变化的过程中,已为第三阶段的“一物多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谓“一物多变”是指在完成了一个物体的折叠后,对其最后几个步骤稍作改动,就会产生多个不同的折纸作品。这样能尽量避免过分的模仿操作和纯粹的技能训练,充分释放学生的自主创作潜能。新的技能的形成是在学生一次次尝试,一次次的问题解决中逐步形成的。学生在尝试操作的同时不断地开动脑筋,真正做到了在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
以折“照相机”为例:教师先讲解示范照相机的折法,学生学会后,教师告诉学生只要把最后几步变一下就会变出许多不同的物体来。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开动脑筋,灵活地应用折纸的各个技巧和知识,通过自主探究,折出了一些完全不同的新的作品来。如:灯笼、衣服、桌子、老公公、沙发、裤子等。在这个变化折纸过程中,学生每折叠一次,都是一种新方法的尝试,无形之中从形状的各种变化启迪着学生们的创作力。第四阶段:主题创作、团结合作。
在前面三个阶段的创作中,学生的实践操作都是“单枪匹马”,学生或制作或创作的众多作品都只是“零星散乱”。为了把这些作品系列化、主题化,持续地激发学生的折纸兴趣,就可以应用“主题创作”来进行拉动。所谓“主题创作”是指根据某个主题,几个学生组合或全班同学合作完成这个主题的作品制作或创作。如“十二生肖”、“家居摆设”、“聚会游戏”、“花圃园”等一些小型的组合作品;又如“海底世界”、“侏罗纪恐龙”、“雅戈尔动物园”、“昆虫世界”等具有很大观赏性和科学性的组合作品。培养合作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共事是新课程理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主题作品的创作,靠学生个人的力量是完不成的,这需要大家的集体力量和智慧。这就促使着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出谋划策、交流讨论、相互切磋、团结合作着去共同完成,或查找资料,或文字介绍,或整理作品,或加入图解,有问题了一起讨论,解决问题时一起合作,完成作品时一起分享,学生们的团队精神在失败与成功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合作意识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实践证明,把折纸教学融入到劳技课中,学生在观察、模仿、想象、概括和创造中让眼、手、脑并用,不仅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大有帮助,对培养学生的聪明智慧大有裨益。一张薄薄的纸,随处可见,信手拈来,经过折、叠、翻、拉等一系列过程,在灵巧的手中绽放出美丽的事物形象,这不仅仅是对一项技能的磨练与学习,更是对美好生活的执着与追求。
第五篇:激发写作兴趣,从“心”开始
激发写作兴趣,从“心”开始
浙江省缙云县实验中学蓝玲
摘要: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要从“心”开始:要怀着一颗体贴之心,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要怀着一颗宽容之心,保护学生的写作个性;要怀着一颗赏识之心,培养学生的写作信心。
关键词:写作兴趣体贴之心宽容之心赏识之心
每次布置学生写作文,讲台下总是一片哀鸿之声,学生觉得写作文难,作文难写,甚至厌恶写作文。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作为语文老师,我们首先应该反思我们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愿意写作,喜欢写作,乐于写作。笔者以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要从“心”开始:
一、怀着一颗体贴之心,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大部分学生写作最大的困难是写作素材匮乏,普遍感觉是“无米下锅”,这与学生生活内容较单一,涉世不深,观察力不足,缺少感悟分不开的。其实,老师布置的那一道道看似深刻的作文题目也是“罪魁祸首”。我们老师布置作文题目时,往往存在着脱离学生实际或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的问题,再加上有时有些作文题目伦理道德色彩浓厚或太过抽象,学生不得不去写一些假、大、空的文章,以至于出现人物描写“脸谱化”,人物语言“千人一词”的现象。譬如某县组织统考后的语文阅卷,结果在作文阅卷中,竟发现有二十几位教师累死在了工作岗位上,有三十几把折断了的尺子(为了表现同桌的友谊,同桌在“我”考试时忘了带尺子的情况下,毅然将自己的尺子一折为二),有四十几人借伞给别人。
面对这样的局面,老师在作文命题的选择和内容的安排上要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要贴近学生,体谅学生。因此,笔者在作文指导训练中尝试“生活化作文”即让学生在深入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写出的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作文。作文教学前,教师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家庭、学校和大自然等方方面面,去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和反映生活。教师引导、帮助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对象(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进行写作训练。大力提倡学生写“随记”、“随感”、“随想”。(“随记”就是让学生把一天中能引起自己关心的、好奇的、感兴趣的所见、所闻记下来;“随感”就是让孩子把对现实生活各个方面的理解、感悟、判断记下来;“随想”就是让学生通过“随记”“随感”的再加工,从而在自己心中形成的奇思妙想、美好向往、心中理想)“生活化作文”给学生多种选择,在内容方面给学生留的较宽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那些生活经历不同,阅历不同,心灵感觉不同的学生都有话可说,才能解决作文事无米之炊的难题,才能激发出学生写作的热情。
二、怀着一颗宽容之心,保护学生的写作个性。
应该说,作文是有一定的板块的,但板块只是引导学生入门时用的,一旦学生掌握了还得引导学生走出来,写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而我们平时作文教学指导中,老师人为的给学生许多板块训练:拟题训练,告诉学生“明眸善睐亮全篇”,“花香蝶自来,题好文一半”所以标题很重要;训练开头,告诉学生要闪亮登场,否则明珠暗投,大祸临头,要“巧扮风头秀眉目 ”;训练结尾,告诉学生要振聋发聩,力如豹尾,因为“豹尾小翘文增威”„„这样的作文教学高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也许忽视的学生的心理要求,忽略了写作个性化的事实。既然如此,我们教师为什么不放松一点呢?保护学生的写作个性,“无为而治”也不失为一种思路,得鱼忘筌,或许会让学生习作更轻松,更快乐,也更有效。
以人为本,发展个性,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也是生活对人的要求。笔者认为在写作教学方面,语文老师的主要任务应该为学生提供自由、个性和安全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呼吸,发展个性,鼓励创新性。要让学生明白,习作的目的之一,是提高他们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只要能够有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通过什么方式都是可以的。只要你的表达能够明白准确无误,怎样表达都是可以的。只要你能达目的,不管你走阳关大道,还是过独木桥,都可以。所以,写作课上,除了最基本的以外,老师不应讲得太多太细,尽量避免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要花工夫解除学生的心里的种种束缚,而不是给学生套上层层枷锁。
同时,大力倡导学生“以我手写我心”;倡导学生作文写真话,抒真情;倡导张扬主体的个性。通过几学期的尝试,学生写作有了可喜变化:学生作文时觉有东西可写,学生曾被压抑的写作潜能得以迸发,敢于表达,勇于表达了,作文一改过去刻板、枯燥、单调的面目,求实求新敢于表现自我的佳作大量涌现,不仅自由作文、课堂作文涌现大批优秀之作。
三、怀着一颗赏识之心,培养学生的写作信心。
在命题时,语文老师往往会低估写作难度。在评价时,语文老师又往往抬高评价标准,常常用成人的眼光,从自己个人的喜好来评价学生的作文。这样,学生作文很难得到老师的赏识。另外,我们语文老师在评改作文的时候,往往是狠“抠”问题,以为抠出问题越多,对学生的帮助越大。其实,这是我们语文老师一厢情愿的想法。看着被自己批得一片狼藉的作文的时候,也许我们老师心里很有成就感。可事实上,这样做不见得有多大益处,相反,很有可能会挫伤学生的写作自信心——当一个人被别人批评得一无是处的时候,很少会有人有愉悦的心态,哪怕人家说得再有道理。写一篇作文实属不容易:审题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绞尽脑汁,搜索枯肠。自己化了九牛二虎之力完成的作文却得不到老师相应的肯定,得不到老师足够的尊重,其郁闷和懊丧是可想而知,这对学生写作信心的伤害也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作文教学中,尤其是作文评改时,教师采用丰富多样的赏识激励评价方式,让学生感受作文成功的乐趣。如在作文评改时,老师由“挑刺”变为“栽花”。以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作文,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放大其作文中的优点,给他们以鼓励性的评价,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树立写作自信心。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文教学中,教师怀着一颗体贴的心,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怀着一颗宽容的心,保护学生的写作个性;怀着一颗赏识的心,培养学生的写作信心。对写作有了热情和信心,学生就会从怕上作文课转变成为喜欢作文课;从厌恶写作转变成喜欢写作;从把写作当成“苦差事”转变成把写作当成乐趣。学生的写作兴趣一旦被激发出来,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也就水到渠成了。
参考文献:
1、《个体生命的宣示》、《让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语文教学论》主编:李景阳)
2、《以赏识之心看“成品”》(《作文教学研究》作者:池文清)
3、《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作者:陈景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