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七年级历史教材有感

时间:2019-05-13 03:33: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阅读七年级历史教材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阅读七年级历史教材有感》。

第一篇:阅读七年级历史教材有感

阅读七年级历史教材有感

(心得体会)

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

李丽

笔者在开学之际曾认真阅读了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开发中心编写的《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此书在全面贯彻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技能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几点:即

第一、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例如:课本的大汶口原始居民这部分内容,新教材已将其编在阅读文字中供同学们阅读,对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出现不再刻意要求学生弄懂并掌握。为此,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第二、增强趣味性,生动性和启发性。导入框以生动的历史故事、诗歌、文物、图画等把学生带入课堂,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引入学习正题,学习正文后,动脑筋题又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每课书后的活动与探究有小讨论、小游戏、故事会、小制作、看图分析、动动手,可以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潜能,还可感受历史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同时也可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史料及实践能力,从实践中获得更多更广的知识。

教材的改革是实施与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鉴于本地的教育发展水平较底,目前的新教材推出,可以说对我们身处贫困山区的教师是一种挑战,它对我们教师的能力要求特别高,主要表现在:

1、制作课件、地图方面的能力;

2、收集材料能力;

3、教材组织能力;

4、运用多媒体(录像、录音、投影、幻灯)教学的能力;

5、教师本身的知识水平与业务素质等,对学生来讲重在创新与实践,可在条件如此差的边远山区,怎么解决以下摆在 自己面前的难题?

a、学校图书室没有可供阅读的资料; b、方圆几十里没有图书馆、阅览室;

c、没有硬件设施及电化教学条件,只有录音机可供教师教学,投影、幻灯连多数教师都未见过,更谈不上操作与运用。学生更是如此。

作为一名居于乡镇中学的历史教师,我多么渴望自己所教的学生也像城里的一样早日享受到投影、幻灯之类的教学媒体,让学生早日从单一依靠教师传授、讲述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既轻松又愉快,还促使教学短时高效。这一切美好的局面的到来将等待上级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

第二篇:七年级历史教材演说稿

七上历史教材演说

一、教材特点

1.构建了新的主题式初中历史教科书体系

最明显的变化是,明确划分出了单元,并在每一单元的前面加上了突出反映本单元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标题,如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改变了原来人教版教材从第1课直到最后一课没有明确单元划分的情况。

教材的主体结构和体例:主体结构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下设若干课时。中国古代史共分九大学习主题,分布于七年级上、下两册中。

前七个主题(单元)排列顺序与中国古代史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基本一致。但教材略了一直沿用的关于社会性质的说法,不再出现如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概念。

第一单元、第二单元即是原教材上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时期。第3—7单元分别讲了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辽宋夏金元、明清五大时期。单元题目突出了每个时期的主要特点(阶段特征)。如第三单元突出“大一统”,第四单元突出“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下册第一单元突出隋唐特别是唐朝的“繁荣与开放”,第二单元突出“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第三单元突出明清的“繁盛与危机”(传统农业文明时代的一个发展高峰)

从单元和课时题目,可以看出教材重点讲述的内容和应重点掌握的内容。

另外的第八、九两个主题为“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部分,分别归至各自相关的单元中。

2.教材以文明史为主线呈现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文明开端)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文明标志)

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文明进步)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文明交汇)

第五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文明发展)

第六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文明碰撞)第七单元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文明转型)

3.处处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改变了旧教材突出知识线索、注重历史发展系统性的编写特点,而是以历史的主体知识(重大事件)为载体,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达成历史教学的三维教学目标。

减少了教材内容、改变了以陈述(告诉式)为主的叙事方式,注重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思考。

单元前言,概括介绍本单元所涉及的历史线索、主要问题和重要学习提示以及同时期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发展。作用有二,一是了解前言所提到的内容,二是在学习本课中,给这些问题(历史结论)找到史实依据。如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从元谋人、北京人到山顶洞人的演进过程,勾画出了中华大地早期人类进化的轮廓”,这里的“轮廓”是指“人类进化”的轮廓,是身体本身的进化,即从“类猿”到

“人”的进化。(有个想法,把该句改为“从元谋人、北京人到半坡、河姆渡聚落的演进过程,勾画出了中华大地上早期人类文明发展的轮廓”。这里的“文明”就涵盖了早期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课前导言:①提出一些结论。②更多的是提出本节课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前言类似于设问,课文相当于材料,答案通过学习得出。

课文中间提出问题,“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比一比”等,继续引导学生从某个角度加深对教材某一问题的理解。

课后的“每课一得”,对教材中出现的学生难理解或需要学生知道的问题进行解释和说明,实际上起到扩展、延伸教材和深化教材的作用。如第1课“C14断代法”,第2课什么是“农耕文化”第3课解释“传说时代”第4课“怎样推算公元纪年?”等等。“材料阅读”,是典型的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等于把教材上的一些观点、结论还原回其出处,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论从史出”的理解,还等于出了材料解析题,引导学生明确①材料与教材的关系,②如何运用教材所学知识和材料本身的信息回答问题。“自我测评”——检查学生对所学重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活动建议”——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加深对教材重点问题的理解。

设立探究式学习课,引导学生通过搜集材料、查阅档案、寻访遗迹、论证分析、归纳总结等,学会探究历史的多种途径与方法。建议:从一册列出的几个课时中,选择一个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感兴趣,且资料较多的一个课题,认认真真的、系统的搞一次探究式学习。通过实际的探究,让学生全面掌握探究式学习的过程、方

法、步骤与注意事项。如计划、总结怎么写等。

4.引导学生站在世界文明发展的角度看待中国文明。体现出中国文明是世界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史学观点。站在文明发展进步的角度看历史,避免过多以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眼光看历史。主要在单元前言部分中有所体现。

5.注重吸取历史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主流倾向

如夏商周断代过程;郑和下西洋评价;淡化阶级斗争,突出文明进程等;

二、七年级上册前两个单元介绍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本单元所讲内容,属于文字产生以前的历史。研究史前史的主要途径和依据是通过对远古居民的生活遗址、遗迹的考古发现,结合对口耳相传遗留下来的神话、史诗等的描述综合分析,据此推断、还原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状况,从而勾画出远古人类进化、发展的大体轮廓。历史藏在那里?

1、文献资料。其存在的前提是文字及其载体——书写材料的产生和利用。该种资料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是最普遍使用和最重要的史料载体。所有的文献都只是部分的记录了过去,纯粹客观和全面的史料是不存在的。绝对真实的历史是永远无法获得的。文献资料往往会受到人们有意或无意的删改。文字的产生是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距今约5000年前,在西亚的两河流域出现了楔形文字,在古埃及出现了

象形文字,他们比中国的甲骨文更加古老(约公元前1600年以后)。

2、实物史料。即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也是非常重要和可靠的历史证据。是研究史前史的主要途径和依据。主要途径是考古发现及其研究。如教材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半坡人、河姆渡人、大汶口居民的生活年代、体质特征、制造和使用工具、火的使用、群居生活(社会结构)等五大方面的内容,大都是通过对遗迹中各种遗存的分析、研究而得出的。原始遗迹、遗物具有很大的不可复制性,比文献资料更可靠。

3、口述史料。是指人们口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它主要包括神话、传说、故事、史诗、回忆录等。它的弊端是易走样,往往在传承的过程中增加了大量的艺术创造和虚构的情节。但它可以保留一些文献资料中没有的重要历史信息。如第3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古史传说与神话故事不同,具有一定的历史史实的成分。同时,关于炎帝、黄帝、尧、舜、禹的传说,从远古时代存留下的先民活动遗址与文物中,也找到了其真实性的一些证据。

(一)第一单元的特点

时段:从距今约170万年(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元谋人)至距今约4000多年前(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出现)。

特点:中国原始人类遗址、氏族聚落遗址发现的非常多。讲述“中华文明的起源”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几个为例作为分析研究的对象。这一单元叙述了从元谋人、北京人到山顶洞人的演进过程,勾画出了中华大地早期人类进化的轮廓。中华文明遍布各地,呈现出多元发展、互相渗透、融聚一体的特点。炎帝和黄帝作为传说人物成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反映出该时代的巨大进步。

(二)第一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下设4课:

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正文有三目,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北京人是重点。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正文有三目: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及大汶口原始居民。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是重点,农耕文化的特征是难点。

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正文有三目:炎帝与黄帝、尧舜“禅(shan)让”、大禹治水。炎帝与黄帝是重点,“禅让”是难点。第4课“破解彩陶之谜”是一堂学习与探究课。

第三篇: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分析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人教版上册教材简析

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

成长的节拍 第一课

中学时代 第一课时

中学序曲 第二课时

少年有梦 第二课

学习新天地 第一课时

学习伴成长 第二课时

享受学习第三课

发现自己 第一课时

认识自己 第二课时

做更好的自己

第二单元

友谊的天空

第四课

友谊与成长同行 第一课时

和朋友在一起 第二课时

深深浅浅话友谊 第五课

交友的智慧 第一课时

让友谊之树常青 第二课时

网络交往新时空

第三单元

师长情谊

第六课

师生之间 第一课时

走近老师 第二课时

师生交往 第七课

亲情之爱 第一课时

家的意味 第二课时

爱在家人间 第三课时

让家更美好

第四单元

生命的思考

第八课

探问生命

第一课时

生命可以永恒吗? 第二课时

生命的敬畏 第九课

珍视生命 第一课时

守护生命

第二课时

增强生命的韧性 第十课

绽放生命之花 第一课时

感受生命的意义 第二课时

活出生命的精彩

第一单元教学重难点

中学生活是新的起点;中学时代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少年有梦的重要性;学习没有终点;学习点亮生命;正确人生自己的重要性;正确人生自己的途径;接纳自己的方法;如何欣赏自己;如何坦然做自己。难点

今天的少年应该有怎样的梦想;怎样拉近梦想与现实的距离;学会学习;怎样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怎样做更好的自己。

第二单元教学重点

友谊的重要性;建立友谊的方法;呵护友谊需要把握彼此的界限和分寸;怎样呵护友谊;网上交友的利与弊。难点

友谊的特质;竞争与友谊的关系;朋友相处要坚持原则;在网上交往;要具有自我保护意识;慎重交接网友。

第三单元教学重点

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今天的教师要具有的素质;教学想长和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的含义;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如何孝敬父母;体味亲情;为和谐家庭做贡献。

难点

教师不同风格产生的原因;怎样尊重和接纳不同风格的教师;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对我们的要求;在中华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产生爱的碰撞的原因,和父母沟通化解亲子矛盾。

第四单元教学重点

生命是短暂的;生命是接续的;在生命传承中人生和面对自己的生命;对生命的敬畏情怀;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掌握自救常识;谨慎处理生命关系,生命问题,尊重,善待他人生命;爱护身体,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挫折时难免的;挫折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如何获得生命的意义。难点

从容面对生命的不可预知,热爱生命;生命的传承不仅是身体的生命传承,更有注重精神上的传承;珍惜自身生命与关爱他人生命的关系;面对挫折的不同态度带来的不同结果;如何发掘自己的生命力量;怎样的生命才是有意义的。

第四篇:教学反思——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分析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分析

本人担任七年级四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对七年级历史教材简要分析:七年级上册共四个单元,叙述我国远古至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历史,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一)、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讲的是中国文明起源的问题,共3课。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重点是北京人、山顶洞人及其生活状况。根据现在的研究成果 , 有比较全面的材料来揭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活,可以使学生有比较感性的认识。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我国南北两大区域都有相当发达的农业文化,北方以粟为主(以半坡为代表),南方以水稻种植为主(以河姆渡为代表)。教材分别介绍了南北不同的农耕文化的特点,以及他们发展的高度(包括他们的房屋建造等等)。

第3课《华夏之祖》。这一课吸收了考古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证明了我国境内在五六千年以前,东西南北中各地都有相当高度的文明成果;中华民族在起源的过程当中,实际上是通过各地不同的原始民族、原始文化汇合汇聚在一起,然后逐渐发展到后来的中国文化或者说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二)、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二单元主要抓住两个环节:一是国家起源,一是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社会变革。

(1)国家的起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七年级学生不易理解,主要让他们知道,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国家的过程中,原先通过原始民主方式(禅让制)来更替领导权的方式变化了,变成了世袭制,再加上国家机器、军队、监狱等,国家产生了。在夏商周更替过程中,有一个难点需要把握的,那就是宗法制度。(2)本单元中还有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问题,就是社会变革。(三)、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三单元设置的课程比较多,但是重点是统一国家的建立以及它的发展和巩固。有关秦朝建立的问题,关键是讲清楚,秦始皇在政治上、经济上以及在文化上的各种统一措施,不仅在当时的秦朝,实际上对以后整个中国的走向,都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秦朝时间不长,二世而亡,推进统一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的任务就落到了汉朝。汉初充分吸取了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这可以从刘邦的休养生息政策以及文景之治时期的一些政策上体现出来。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得到进一步巩固。总体上说,汉朝的统一以及它后来的强盛,在中外交流方面非常充分地体现出来。在讲到汉朝的中外交流时,列了一张表,比较了当时经济交流中输出、输入产品的情况。汉朝当时输出的都是些手工技术、手工的产品,输入的基本是农产品,很明白地反映出汉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四)、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关键是抓住两个环节:

(1)一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夏商周以来,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基本上都在黄河流域一带。三国以后,包括孙吴政权、蜀汉政权在南方地区的开拓,使中国的经济文化,包括政治重心都开始向南迁移(这一南移在宋代完成)。

(2)二是北方民族融合有了进一步的推进。北方地区大量少数民族和汉族杂居在一起,在文化上、生活上进行互相的融通交流,最后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民族融合的时期。民族融合给我们的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生命,隋唐之后文化发展迅速,出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实际上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是深有关系的。

第五篇:人教版全册七年级历史教材分析

人教版全册七年级历史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全册。从六个方面谈谈我对本册教材的理解和认识。

一、说新课标对本学段的基本要求

《历史课程标准》中确定中国古代史有九大学习主题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二、国家的产生和变革;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

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五、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六、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八、科学技术;

九、思想文化。前七个主题内容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阶段主要特征上相一致,组成七个单元;第八、第九两个主题为“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部分,分别归至各自相关的单元中。新课标版教科书将这七个单元分布在两册书中,由此构成上册为四个单元,下册为三个单元。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倡导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二、说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体例

编者意图: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体现时代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编者把新的历史教科书编成既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学习的学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着重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注意使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体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课题体。每课用1课时,以便于教学。课题前设专题单元。全册书按课程标准分别分为上册4个单元和下册3个单元,分别将22课,分属于各个单元。上册5节活动课和下册4节活动课,分别穿插在有关内容的课后。

三、说教材的结构、特点和教法、学法

(一)1、教材的结构主要由写给同学们(前言)、目录、主体课文、主题活动、附录构成。其中“写给同学们”主要简介一下编者的意图。主体课文实际上也就是每单元的课标要点。主题活动即活动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教科书后面,除列有大事年表外,还附录了好书推荐和历史学习网站,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的阅读和探索。

2、单元的结构

主要由主题页、主体课文和主题活动组成。主题页即单元扉页,展示了这一单元的主要知识要点和图片。主体课文就是每一课的内容。主题活动是匹配这一单元的相关活动课。

3、每课的基本结构

1)导入框 由生动的故事、传说、诗歌、民谣或文物、名胜古迹等开篇,然后提出问题,导入新课。2)课文(宋体字)着重讲述历史发展的生动过程,力求简明。这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3)阅读课文(楷体字)力求生动活泼,其作用是引起学习兴趣,浅化教材内容,扩大知识面,培养良好的品德。

4)专栏的文献资料(竖排字)基本上每课一条。目的是使学生接触一些浅显的文献资料,以增强历史的真实感,并能提高阅读古文、古诗词等的能力。

5)图表 包括图画、表格、地图和图注,是课文的组成部分,为的是增加学生的考古文物知识,增强历史的真实感,增强课文的明晰度,有利于教材的形象、生动,也起到浅化教材、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6)动脑筋 便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发展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

7)注释和注音 目的是浅化教材,便于学生自学,扩大知识面。

8)练一练 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题,检验自己对本课核心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9)活动与探究用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与其他学科交叉、与现实生活联系学习的能力。

10)自由阅读卡 设在活动与探究之后,内容以介绍与课文同一时期的物质文明、社会生活等为主,同时结合现实 生活中涉及的一些问题。它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历史更加贴近生活,并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历史新教材几个突出特点 1.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教科书里每课都安排了活动与探究,每个单元安排了活动课。全书后安排了复习学习方法和技能的活动课。通过这些活动,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分析、概括、想像等思维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组织、协作、访问调查等实践能力的提高。2.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为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特做如下设计:

(1)教科书以生动的故事、传说、诗歌或文物、名胜古迹导等,导入新课。

(2)在课文内容上,尽量插入生动的故事,注重对历史过程的生动叙述。

(3)配以大量图片。书前有彩图,还配有地图和图表等,以增强教科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注重教材的启发性

新教科书的导入框里,就提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从每堂课开始,就能积极思考,参与教学过程。新教科书还在课文中间,专设了一系列多层次、多类型的探究性栏目“动脑筋”。目的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发挥主体作用,从而启发学生自己领悟教科书上的内容。4.注重减轻学生的负担

(1)教科书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注重历史发展的生动过程。

(2)尽量减少头绪和概念。

(3)尽量减少空洞的议论和结论式的语言,用生动的史实叙述历史,论从史出。

(4)尽量减少需要学生记忆的地名、人名、年代和数字。

(5)课后练***减少。5.转变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新教科书从导入新课开始,就为学生参与教学安排了一系列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和活动,教师可利用这些问题和活动,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调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探究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6.尊重传统史学,内容整合更合理

在求新的同时,新教材对传统史学的基本内容也给予适当的认可,而不象过去那样以“帝王史学”对待,完全否定。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目标导学法(根据我校倡导的目标导学法,出示学卡、展示目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合作探究法(根据新课程理念,实施合作探究法,运用课文中的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探究能力)

难点突破途径:多媒体辅助法(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分散知识难点,分散教学要求;加强能力培养。

学法:学情分析(思维规律、心理特点、接受水平)采用分析归纳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说教材内容分析

(一)教材的基本知识和逻辑关系

基本知识:本册书叙述了从170万年前的元谋人-----鸦片战争前的历史。

逻辑关系:新教科书根据课程标准,采取时间顺序与主题相结合的体系,即根据中国古代史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自古至今地讲述历史;同时围绕表现每一历史时段突出特征、又适合中学生特点的主题进行叙述。

(二)说教材内容分析及处理

七年级上册的四个单元,对应了课程标准中的四个主题及其内容标准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以后世发展的眼光来概述原始社会的历史。主要讲述中国境内远古居民、农耕文 化特征和华夏之祖的形成。我在讲解远古居民和农耕居民时,从图表中文字材料中解读他们的生活情况和特征,对比形成表格。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认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北京人遗址和山顶洞人遗址比较学生初步形成论从史出的这一史学基本观点。

第二个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学科体系,提示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的文明成就和社会变革。我主要是从学生生活熟悉的事物导入,如司母戊鼎引出《青铜文明》;成语引入《春秋战国纷争》;这样导课,学生熟知,有话讲,也有兴趣学。并且注重历史的演变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如学过百家争鸣后,建议学生讨论一下诸子百家的学说中有那些积极的东西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和利用?在这一单元学生重点掌握这一时期科技、思想文化成就,体会先民的智慧和创造。

第三个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侧重于秦汉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如《秦王扫六合》用谈话法来指导学生复习前面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为秦实现统一全国打下基础。分析并归纳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并启发学生分析讨论每一措施的利弊,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秦在巩固政权的同时形成了暴政,为秦末农民起义做铺垫。指导学生如何根据史实评价历史人物。通过本单元学习要重点掌握秦始皇、汉武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作出的贡献。同时,掌握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

第四个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实际上是一个主题的两个方面。政权分立是社会分裂动荡的反映,是消极的,但分裂动荡中又包含一些积极的因素,客观上为民族交往与融合提供了土壤。在讲《三国鼎立》时,由电影片段《三国演义》导入新课。讲解官渡和赤壁战役的经过分析胜败的原因及历史作用,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通过对曹操的分析评价,认识到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本单元主要掌握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开发及本时段的文化成就。七年级下册三个单元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 “开放”。“繁荣”表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开放”主要体现在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虽有涉及,但一般不会展开。鉴于新课标将科举制作为内容标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特意安排了一整节课来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与影响。通过对本课内容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 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本单元学生要重点掌握隋朝大运河、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唐朝与周边的民族关系和中印、中日交往以及隋唐时期所创造的辉煌文明。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联系上册学过的民族融合与江南开发,了解从东汉末年少数民族内迁与汉族杂居到元朝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出现新的民族----回族;掌握经济重心从北方移到南方的过程,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学习本单元《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通过学生自学、绘制表格,了解辽、北宋、西夏政权并立和金与南宋的对峙。本单元学生要重点掌握经济重心南移、民族融合、发展以及宋元时期科技文化成就。

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一方面突出明清时期对我国历史主要贡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如明清加强专制,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同时又突出明清时期社会危机,如抗击外来侵略、闭关锁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等。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由于明清距离我们较近与明清时期有关文艺作品较多,在讲课时应当充分利用,以激发学生兴趣。如讲《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时利用影视资料《康熙大 帝》来导入。本单元学生要重点掌握明清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以及抗击外国侵略的英雄事迹和明清时期文化成就。

(三)教材整合

为了使学生获得一个完整知识专题,可以对教材适度整合。如历代王朝的更迭;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对外交往;科技、思想文化;民族融合等。

为了与中招接轨,我若从七年级教到九年级,本教材我将重点讲述中国古代人民所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现以科技、思想文化为例谈谈知识的整合(出示科技、思想文化知识树)整合的目的让学生感受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五、教师的收获、学生的收获

(一)教师的收获

1、教材解读让我走近了学生并与其和谐。

2、学会了注重学生的自主能力和探究能力。

3、注重了对课堂的执导效果。

4、更加注重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素质。

(二)学生的收获

1、在体验中收获乐趣。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从整体上把握了中国古代史的线索和史实。

4、树立了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5、尝试用历史联系现实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六、理想课堂:

一是参与度。理想的课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做到全员参与(不是个别尖子学生的参与)、全程参与(不是暂时片刻的参与)和有效参与(不是形式主义的参与)。

二是亲合度。理想的课堂,师生之间有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

三是自由度。理想的课堂充满着自由轻松的氛围。

四是整合度。理想的课堂,切忌过度的“分析主义”,学生得到的只是肢解的知识,而不是真正的整合知识的智慧。

五是练习度。理想的课堂,不在于它的有条不紊,不在于它的流畅顺达,而在于它是否真正地让孩子练习和实践,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

六是延展度。理想的课堂,能够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与深度延展,从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伸,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究留下空间。

下载阅读七年级历史教材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阅读七年级历史教材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及教材分析(小编推荐)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及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努力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互相学习,认真备好课,上好每一节课,并结......

    七年级历史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七年级历史 、唐玄宗时,在农业方面,共修建了多处大型水利工程。南方水稻广泛采用栽培,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

    七年级历史★

    七年级历史 (下)第一单元测验试卷班级____姓名____座号____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60分)1.隋朝的建立者是( ) A.杨坚B.杨广C.杨业D.杨勇 2.古代最长的运河是在哪个朝代修......

    2017年部编七年级历史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2017年部编七年级历史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2017年8月14日至15日,我有幸参加了由甘肃省教育厅历史教研室举办的2017年新编初中历史教材培训活动,虽然只有两天的时间,但是通过聆听专......

    部编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问题答案

    部编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问题答案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P3问题与思考:想一想:科举制与前朝选官制度有什么重大不同?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的依据不再是家族名望,而是考试成绩,选拔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全册教材分析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全册教材分析: 内容分析: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共有四大学习主题,分为四个单元,叙述我国远古至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一至第三课,是以......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出现的5篇

    一、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出现的“世界之最” 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河姆渡原始居民培育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

    七年级心理健康教材

    七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读本 西宁二十八中心理咨询室编 2008-8 写在前面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随着年龄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 亲爱的同学们。当你进入青春年华。享受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