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双语教育规划2015-2020
赛力乡中心小学双语教育发展规划
(2015—2020学年)
赛力乡中心小学 2015年3月 赛力乡中心小学双语教育发展规划
(2015—2020学年)
为科学、稳妥、有效地推进我校双语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快我校“双语”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促进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发展规划(2010—2020年)>的通知》(新政发[2011]30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我校双语教学现状
我校有双语班12个,占总班级数的43%,双语学生占学生总数的26%以上。结合我校学生具体情况,目前双语班主要采用模式二教学法。双语班开设初期,全校仅有几名双语教师,通过各级培训培养和招考等方式如今已有双语教师六十几名,基本保证了双语教学的开展。近年来,我校双语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培养了一批“民汉兼通”的少数民族基础性人才。但是,我校双语教育教学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部分科目师资力量不足。汉语文双语教师数量缺乏,且整体汉语水平和教学水平偏低,影响并制约着双语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第二,生源汉语基础参差不齐。从以往的双语教育实践发现,由于农牧区缺少汉语言环境,学生的汉语基础普遍较差,个别学生甚至不会用汉语正确书写自己的姓名,而县城区学生的汉语基础普遍较好,很多学生能用汉语言自如地交流,从而造成学生个体发展的不平衡。第三、课程设置和教材使用不尽合理。多年来,我校一直沿用模式一与模式二相结合的方式,培养的汉语文双语教师很少,而且没有这些学科的教学经验。双语教育使用的教材是汉语学校教材,内容难度较大,不适应少数民族双语学生特点和接受能力,适合学生应试的教辅用书 也相对很少。在新形势下,我校双语教育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发展规划(2010—2020年)>的通知》(新政发[2011]30号)文件精神,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重点,以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高效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加快“民汉兼通”人才培养步伐,为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三、基本原则
我校推进双语教育工作遵循的原则是:
一、坚持积极、稳妥、有效推进的原则;
二、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三、坚持尊重教育规律的原则,坚持民汉兼通培养、民汉教学并行的原则;
四、坚持从幼儿抓起、从教师抓起的原则。
四、发展目标
(一)总体发展目标
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发展规划(2010—2020年)>的通知》(新政发[2011]30号)全县双语教学的总体目标,我校双语教学的总体发展目标是:2015年前全校基本普及双语教育,2019年前使接受双语教育的少数民族学生占在校少数民族学生的90%,少数民族学生基本熟练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逐步实现“民汉兼通”,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少数民族素质,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进 一步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二)双语师资建设目标
在2015年前,建立一支结构基本合理、数量上基本满足“双语”教育教学工作需要的教师队伍,培养一定数量的骨干教师;在2019年,建立一支结构科学合理、数量充足、爱岗敬业、业务精明、能力高强的双语教师队伍,培养一定数量的学科带头人和地级以上“名师”。
五、工作要求和推进措施
(一)进一步加大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领导和宣传力度,从根本上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少数民族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少数民族中小学“双语”教育教学,实现”民汉兼通”是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重要战略举措。推进中小学“双语”教育工作,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建设,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提升整个民族综合素质的根本性措施,是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选择;是广大人民群众融入现代化社会生活的客观现实需要;是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大力推进双语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抓好这项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做好管理队伍和教职工队伍的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广大教职工从讲政治的高度、以科学发展观的态度来领会和贯彻双语教育的深刻内涵以及少数民族学生熟练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意义,敢于迎接挑战,克服困难,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投入到推进双语教育工作中,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具体工作。还要通过舆论媒体、学生和家长“小手拉大手”活 动等,做好双语教育社会宣传工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全社会对双语教育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营造有利于双语教育的良好舆论环境。
(二)科学设置双语教育模式。一是学校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取适合本校学生的双语教学模式。在积极推进双语教育的同时,按需保留以本民族语言文字为主进行教学的教学班供学生和家长自主选择。要认真执行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把汉语课程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调整课程设置方案,增加汉语课程课时,使学生达到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目标。二是在实行双语教育的同时,要高度重视民族语文课程教学,把民族语文课程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严格执行自治区制订的民族语文课程标准,确保实现课程目标。
(三)拓宽双语教师补充渠道,切实改进双语教师培训工作。一是充分利用国家、自治区“人才储备编制”、“农村特设岗位”,为学校补充合格的双语教师。特别是把内地高中班大学毕业生和民考汉大学毕业生充实到双语教师队伍以缓解师资紧缺的压力。二是积极参加县级以上培训。根据实际情况选派35岁以下双语教师分别参加一年制、两年制培训,每年计划培训3—5名,到2019年完成所有双语教师的全员培训,本着“培训一个,使用一个”的原则,做好对培训教师的跟踪管理工作,切实提高培训质量。三是加强校本培训和教研力度。以教师基本功过关测试、教研活动例会、教研课题为载体,广泛开展教师汉语强化训练和双语教育活动,提高教师汉语水平和教学能力;发挥骨干教师和汉语能力强的教师的辐射作用,继续完善落实“拜师”制度;深入研究双语教材和课程标准,使双语教师能尽快熟悉、理解和使用教材;深入研究适合我校 双语教育的途径,进一步探索和总结双语教育规律,制定改进措施,科学指导双语教育工作,推进双语教育稳步均衡发展。四是建立和完善双语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应当达到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相应标准,汉语课程教师应当达到二级甲等等级,非汉语课程教师应当分别达到二级乙等等级;同时,本民族语言文字也应当达到相应水平。双语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与年终考核、评优选先、职称评聘和经济收入直接挂钩,力求形成双语教师在奖励和竞争中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良性循环机制。五是大力推进远程教育应用工作。充分利用远程教育优势,以现代教育技术弥补地缘劣势,针对各学科、各学段的不同需要,采用骨干培训与全员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日常培训相结合等方式,全面提高教师信息化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根据实际提出具体培训的量化目标,要求35岁以下教师学习和掌握研发多媒体课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将学到的多媒体教学知识充分运用到课堂当中,切实落实“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的要求,让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享受到高质量的双语教育资源和高质量的双语教育教学。同时加强管理和维护人员的培训工作,确保管好、用好现代信息技术设备,不造成资源闲置和浪费。六是选派骨干教师到其它汉语学校进行一年或两年的跟班学习培训,充分利用本地培训资源,通过教学一线实地学习,提高双语教育的实际能力。
(四)积极搭建语言交流平台,营造汉语言学习环境,积极构筑校园良好的汉语学习环境,为师生搭建学习和应用汉语言和文字的平台,提高汉语言和文字水平,逐步使汉语言文字成为学校的主要交流语言文字之一。一是注重汉语普通话在日常工作、教学中的渗透,双语课堂教学、学习会议、行政会议、工作汇报、升国旗仪 式、校园广播、等尽量使用汉语,教案(除母语授课课程外)、教学计划、汇报总结、通知等等各类文字材料逐步普及汉语文字,教室和功能室的标志牌、指示牌、告示栏、宣传栏、黑板报、永久性固定宣传牌等宣传阵地全部使用维、汉两种文字;二是注重师生听说读写技能的培养,定期在班级、学科组、年级组、全校范围内开展双语演讲比赛、歌咏比赛、征文比赛、手抄报比赛、汉语基础知识大赛等教育教学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三是建立汉语推普员制度,由汉语教研组带头组织汉语能力强的教师和学生建成一支素质良好的汉语推普员队伍,承担教本班级同学、老师学汉语言和文字的任务;四是设立校园“汉语角”,为师生提供用汉语口语交流的专门场所;五是与汉语班级、学生“结对子”活动,鼓励师生广交汉族朋友、学汉语;六是要求学生把汉语带回家,教自己的父母学汉语,营造全社会学汉语的浓厚氛围。
(五)妥善安置或分流不能胜任双语教育教学的教师。对母语为汉语的双语教师,学校要提供条件,通过培训和学习,使他们掌握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以适应双语教育的要求。对于经过培训不能胜任双语教育教学一线工作的教师采取慎重衡量、量体裁衣、妥善解决的办法,妥善安置。一是在自愿申请的基础上按照有关政策办理提前退休手续。二是在其教师身份、现有职称、工资待遇等不变的前提下,实行校内分流。结合个人实际情况,选出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副班主任,辅助班主任工作;让综合素质较高的部分教师担任课题研究、校本课程开发、批改作业和试卷等工作;安置到学校总务后勤、教辅等岗位工作。三是根据政府统一安排,分流到汉语学校任母语教师、社区或其他社会工作岗位。
赛力乡中心小学 2015年3月
第二篇:新和县双语教育规划
新 和 县
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发展规划
(2010-2020年)
(送审稿)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十二五”期间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办好让党和政府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的,抓住机遇、重点投入、加快发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提升全我县各族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为认真贯彻落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自治区中小学“双语”教学工作会议精神,根据自治区“双语”教学有关要求及地区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县基础教育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双语”教学工作回顾
近年来,我县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强化组织领导,细化工作措施,严格落实责任,使全县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2010年初,我县成立了“双语”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在教育局设立了“双语”教学研究工作办公室,出台了《新和县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并多次召开少数民族教育工作研讨会和汉语教学经验交流会,总结经验,完善措施,全力推进“双语”
教学工作。同时,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强化教师汉语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克服师资、教材、经费短缺等方面的困难,积极抓骨干教师参加国家、区、地培训的同时,加强县、校级培训相结合,坚持每周4小时的汉语强化学习,努力培养“双语”教师的教学能力。积极倡导少数民族学生进入汉语学校学习,为培养“民汉语言兼通”的少数民族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培训,组织好HSK考试同时在民汉学校之间交叉任职书记、校长及教师进行交流学习,取长补短,极大地促进了我县“双语”教学工作的发展。
据统计,2009年,全县少数民族学前幼儿接受双语教育的达2544人,到2010年,全县少数民族学前幼儿接受双语教育的达3876人。目前,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民考汉的学生由2009年的1133人上升到2010年的1192人;全县接受双语教学的中小学学生有172个班5795人,创历史新高。
当前,我县“双语”教学工作处在探索和初步试点阶段,受地域、文化、师资、经济、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双语”教学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双语”教学推进速度缓慢;“双语”师资严重不足,质量偏低,培训质量和继续教育规模还远远不能适应“双语”教学工作的需要;学校“双语”教学质量监测评价机制尚不完善,理科“双语”教学工作还未能全面铺开。
二、发展“双语”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思想指导,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育教学工作的决定》、《关于大力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意见》为主线,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以不断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培养“民汉语言兼通”的少数民族人才为目的,坚持从学前教育抓起,从教师抓起,把“双语”教学延伸到各个学段,从理科教学起步,把“双语”教学辐射到各个学科,促进少数民族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拓展,视野不断开阔,科学文化素养不断增强,使我县少数民族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
(二)基本原则
坚持一切从我县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的原则。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双语”教学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鼓励民族学生进入汉语学校学习和在民族学校有计划、分步骤实施“双语”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中小学布局调整统一规划,创设“双语”教学良好语言环境的原则。
三、“双语”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目标
(一)总体发展目标
大力推进中小学“双语”教学,“双语”教学的各项规划要超前,使全县少数民族学生熟练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逐步实现“民汉兼通”,缩小民族之间的教育差距,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增进民族之间的交流,进一步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推动我县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
(二)学前“双语”教育
紧密结合实际,深入挖掘办园潜力,以农村学前教育为重点,以公办幼儿园为示范,以社会力量办园为补充,以现有的基础建设为依托,兴办农村“双语”幼儿园,广泛吸收少数民族幼儿入园。按照自治区学前两年“双语”教育的要
求,坚持学前幼儿“双语”教育两年学制,对5-6周岁的幼儿进行学前“双语”教育,主要以汉语口语训练为主,使少数民族儿童基本会用国家通用语言交流,为小学阶段“双语”教学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
从2010年春季开始,各乡镇中心“双语”幼儿园正式开园;同时,县城和农村的所有公办幼儿园都必须做到用汉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五年内办好县城3所示范性幼儿园,建好乡(镇)中心幼儿园,带动村级幼儿园建设。2011年,我县新建乡镇“双语”幼儿园13所,到2012年,全县乡镇双语幼儿园达到30所,使学前两年幼儿入园率达到85%以上,学前双语教师达到615人。到2015年,全县学前两年双语教育全覆盖,学前三年入园(班)率达80%左右,学前教师达到735人;到2020年,学前双语教师达到800人。
(三)小学“双语”教学
2010年春季,我县城镇少数民族语言授课的小学从一年级起开始运用“双语”模式二授课,2010年秋季在乡镇中心小学展开,2011年有条件的村级小学开设模式一课程,2015年在全县乡镇村小学全面铺开。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继续巩固现阶段县城民语言学校一年级双语教学班规模。其他少数民族小学在学前“双语”教育普遍取得成效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双语”教学班规模。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少数民族学校从小学起始年级实行理科用汉语授课的“双语”教学,把“双语”教学逐步辐射到各个学科。县乡(镇)50%以上的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在小学起开始接受“双语”教学。到2015年,少数民族小学基本普及双语教育(模式一),小学双语教师达到697名;到2020年,少数民族小学基本普及双语教育(模式二),小学双语教师达到1161人;接受双语教育
模式二的少数民族学生校占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学生的50%左右。
(四)中学“双语”教学
全县少数民族初中和高中要进一步提高汉语课的教学质量,除母语授课的课程外,积极创造条件,继续巩固和扩大理科课程用汉语授课的范围,并鼓励有条件的少数民族中学把“双语”教学逐步辐射到各个学科。
本着“总体规划、分期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做好学校规划布局,逐步实现全县学校布局合理化,办学条件标准化,教育管理规范化,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我县将花大力气进一步加快学校布局调整规划,优化教育资源,扩大学校双语班招生规模和师资配备。到2015年,少数民族中学基本普及双语教育,接受双语教育的少数民族中学校占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75%左右,其中义务教育阶段达到80%左右,中学双语教师达到867人;到2020年,接受双语教育的少数民族中学生占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90%以上,其中义务教育阶段达到95%左右,中学双语教师达到1293人。
(五)“双语”师资建设
目前,全县能够承担“双语”教学的教师仅有524人,其中:学前83人、中小学467人。2010-2012年“双语”师资建设要符合中小学和学前教育发展的要求,其中2010年补充学前“双语”师资156人、小学174人、初中68人,2011补充 学前“双语”师资136人、小学126人、初中77人,2012补充 学前“双语”师资83人、小学290人、初中107人,基本满足全县“双语”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六)加强双语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
进一步加强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教材建设,制定双语教材建设规划,加快开发双语教育教材和教学资源。加强对双语教育教材的监管,严格执行审查管理制度,未经国家和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审查通过的教材和教学资源不得进入学校。
(七)积极推进双语现代远程教育
按照优质双语教育资源免费共享、全面覆盖的要求,制定并实施中小学双语现代远程教育建设计划,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双语教育中的应用水平。到2012年,通过中小学计算机教室项目和“班班通”项目,我县将实现每个乡(镇)的中学和中心小学具有计算机室,并接入互联网,为学生提供网络条件下的学习环境;我县75%的中小学双语班具有“班班通”设备,实现远程直播课堂进教室,为教室和学生提供优质远程教育资源。
(八)加强双语教育科学研究
把双语教育科学研究纳入教育科学研究总体规划,设立专项课题和专项经费,予以重点支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探索双语教育规律,促使双语教育科学发展。要针对双语教育模式,研究授课形式,形成样板,组织培训,进行推广。
四、工作要求和保障措施
(一)统一思想,提高对“双语”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少数民族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少数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实现“民汉语言兼通”是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重要战略举措。推进中小学“双语”教学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建设,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提升各民族综合素质的根本性措施,是少数民族
教育发展的历史选择,是广大人民群众融入现代社会生活的客观现实需要,是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各学校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教育发展观,真正理解和把握“双语”教学的深刻内涵,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加强领导,强化措施,严格责任,扎扎实实地做好推进“双语”教学的每一项工作,为加快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二)突出重点,做好“双语”师资配备和培训工作。
多年来的“双语”教学实践证明,没有足够数量和较高素质的“双语”师资队伍,就不可能搞好“双语”教学。解决好“双语”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已成为推进我县“双语”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县将继续坚持师资先行的原则,积极实行国家、自治区、地区、县、校“五级”培训措施,采取脱产、半脱产、进入汉语学校跟班学习、利用寒暑假在岗培训等多种形式,对“双语”教师进行汉语强化培训,不断提高教师汉语教学水平。
一是利用自治区、地区下达的专项编制,吸纳符合教师资格条件和具备“双语”能力的“民考汉”、“民考民”优秀毕业生,从教师补充的来源上解决“双语”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力争每个边远贫困农牧区学校均配备2—3名合格双语教师。
二是建立“双语”教师储备库,严格按照自治区下达的培训人数,派出有一定汉语基础、有培养前途的在职教师参加“双语”师资培训,培训合格后,充实到有“双语”教学任务的学校。同时,积极配合自治区实施国家《支援新疆汉语教师工作方案》,委派少数民族骨干教师到内地进修学习,提高其汉语水平和教育教学实际能力。区内外培训教师结业回来后,再分配到本地汉语类学校跟班学习一学期,并要求他们带课,不断巩固其汉语水平和提高实际教学能力。
三是积极开展民族学校骨干教师到汉语学校学习培训,继续加大选派少数民族骨干教师分学段、分学科到汉语学校进行为期1年的跟班学习培训,充分利用本地培训资源,提高民族教师的“双语”实际教学能力。
四是继续强化少数民族学校教师每周4学时的校级汉语培训,不断提高少数民族教师的汉语水平,特别是对40岁以下的“双语”教学水平不达标的理科教师要严格进行汉语强化培训。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HSK合格标准:汉语课教师高中达到8级,初中达到7级,小学达到6级;非汉语课教师高中达到7级,初中达到6级,小学、幼儿园达到5级。结合实际,制定“双语”教师考核办法和制度,对达标教师进行评价。
五是坚持师资先行的原则,积极争取区内外教育对口支援,不断扩大少数民族教师到内地名校和自治区各大院校培训和学习的规模。同时,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双语教师到汉语学校跟班学习或带课,争取对中小学民族教师轮流进行培训,切实提高少数民族教师的双语水平。
(三)采取多种方式,扩大“双语”教学覆盖面
县城要进一步扩大学前两年“双语”教学面,农村要以中心幼儿园为依托,办好学前两年“双语”教学,并积极向周边农村辐射覆盖。县城学校要适当加快“双语”教学工作进度,有步骤地扩大中小学“双语”教学班数。加强全县汉语中小学校建设,鼓励少数民族学生自愿进入汉语授课学校学习。强化汉语教学,保证疆内初中班和内地新疆高中班的生源质量,送出更多的品学兼优的少数民族学生就读。同时,大力实施民汉合校工程,有条件的学校要建立民汉合校,鼓励民汉学生混合编班。坚持学生及家长自愿的原则,对在汉语类学校学习的少数民族学生每周安排两课时母语教学。
(四)强化指导检查,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县“双语”教学研究工作办公室和各级学校要深入研究“双语”教学模式,确保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双语”教学的连贯统一,使“双语”教学成为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强化教师教学业务能力、保证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同时,配齐配强以汉语和理科教研员为重点的少数民族教研力量,努力探索和总结“双语”教学规律,制定改进措施,科学指导教学工作。进一步加强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保证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抓好少数民族中小学校长、教务主任等学校管理人员的选拔培训工作,把政治强、懂教育、会管理的人才选拔到学校领导岗位上来,少数民族学校必须有1名汉语或“双语”骨干教师进入领导班子。推行民汉学校领导交叉任职制度,注重选派少数民族学校领导及后备干部到名校、汉语言学校挂职锻炼,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提高管理水平。
(五)多渠道筹措经费,为“双语”教学创造必备条件
县财政要将“双语”教学专项经费纳入预算,保障师资培训、教学资源开发、设备购置、教学研究等方面的经费。依托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大力开展教师培训,按照现代远程教育配备模式的要求,全县高中、初中和小学要配备好相关设施。抓好学校布局调整,建好乡镇寄宿制学校。
(六)加强领导,强化宣传,实现“双语”教学工作的新突破。
县“双语”教学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双语”教学工作的领导、规划、协调、指导、检查和落实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和政府网站等新闻媒体,强化对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宣传,提高广大教职工和家长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良好局面。组织、宣传、人事、编制、计划、财政等部门要依据本部门的职责,从干部调配、教师补充、舆论宣传、经费投入、组织实施等方面大力支持“双语”教学工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把“双语”教学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具体的工作措施并付诸实施。加紧建立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保障激励机制,对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积极营造有利于“双语”教育教学工作的良好环境。
第三篇:继续教育规划
教师继续教育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学习、研究新课程教材为重点,以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主线,以教师参与研究培训为主要形式,以培养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根本方向,以提高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一批专业型、创新型教师为目的,全面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二、培训目标与培训原则
1、培训目标
通过开展学习培训,促使广大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创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全面提升我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为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奠定基础。在我校建立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良能胜任新课程教学、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2、培训原则
(1)针对性原则: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与发展为出发点,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多种模式开展培训,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教学中现实的和未来的问题。(2)实效性原则:避免形式主义与空洞说教,紧密结合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以“问题”为中心,着眼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管理。
(3)系统性原则:以学校整体发展为本,注重培训的系统性,以达到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4)自主性原则:学校自主培训、自主管理,教师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5)开放性原则:注重校外与兄弟校间的合作与交流,与培训机构的协同与结合,校内实行教学、教研、培训的协同与组合,教师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寻求专家学者和培训机构的业务指导,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实行开放的校本培训方式。
三、培训内容
(一)全员培训
1、师德培训
以邓小平“三个面向”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依据,以活动为载体,对教师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强化教师自身修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学习书目:《新时期师德修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班主任》等。每学期集中培训6学时,写出一篇心得体会。
2、新理念 以实施素质教育理论为核心、通识培训、教育理论专著、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树立与素质教育相符合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实现教育教学观念、教师角色和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每学期集中培训4学时,写出一则教育教学案例或反思。
通过学习学科创新的基本理论、基本要求,研究如何把学科创新的基本理念和创新课堂的基本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并探索开展学科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和策略,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内容,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更新传统的德育观念,改革德育内容和方法,探索新的德育评价体系,进而实现学科教学和德育工作的创新。
通过政治理论、国情知识、教育政策法规和学校管理理论与知识的学习,提升中小学校长和班主任的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更新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在坚持人本管理、能本管理和校本管理的互相渗透、有机结合上大胆创新,不断提高管理的效能,推进管理工作的现代化。
3、新课程培训
新课程培训主要包括通教学常规培训和课堂教学技能培训。教学常规培训,是学校教导处组织教师开展集中学习活动,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目标及相关政策等,优化教学各环节设计;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学习讨论、研讨交流,检查考核学习情况,使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促进教师将先进的理念内化为教学行为。课堂教学技能培训,主要是以远教资源为平台,以课堂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以“决战课堂,新教材大练兵”为抓手,通研教材、吃透教材、解读课标、探索教法,学校要在培训机构、教研部门的指导下,运用示范教学、集中研讨、反思自修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研究掌握实施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培训书目:聚焦新课程系列丛书等。每学期集中培训12学时,写出一则优秀教育教学设计。
教育科研能力是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培训帮助教师树立教研科研意识、提高教科研能力。重视科研培训与教育科研紧密的结合,围绕新课程的实践,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教育教学方法和教育科研基本方法的培训。根据学校、教师个体实际,针对新课程实施中的实际问题,确定研究课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引导教师从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提高教育科研的专业技能水平,用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4、信息技术培训
按照上级有关规定,1955年12月31日以后出生的男教师和1960年12月31日以后出生的女教师要积极参加新一轮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进一步提高计算机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以及学习和应用新教育技术的能力,并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培训书目:《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教程》等。每学期集中培训8学时,制作优秀教育教学课件。
(二)专项培训 1管理者培训:学校负责人教导主任等管理人员要积极认真参加县教育局组织的集中培训,提高组织管理能力、业务指导水平和服务水平。
2、培训者培训: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各科教师参加相关的集中培训,或选派到省州进行短期培训等方式,切实提高培训者的组织管理能力、教学业务水平、教育教学研究水平和宗合素质,并能有效组织各种培训和校本培训。
3、农村教师培训:各片区中心校要切实加强农村教师的培训,开展送教下乡、“手拉手”活动,互相交流,共同提高,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对教师进行职业技术培训。
4、骨干教师培训:学校要充分发掘教师潜能,认真选拔教师参加省州县骨干教师培训。
5、新教师培训:学校要加强对教龄在一年以内或见习期教师的培训。开展新老教师结对子活动。新教师参加各级集中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120学时。
6、学历提高培训:鼓励教师通过各种形式进修来提升学历。
四、培训形式
学校根据教师的工作经历、教学经验、教学水平、自身素质、年龄层次等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培训方式,努力形成自己的校本培训特色,其基本形式主要有:
1、自主学习:教师自主学习、记读书笔记,学校每学期推荐书目,组织教师开展读书学习、交流研讨,让读书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2、专题讲座:结合教育热点和教学实际,针对学校共性“问题”,聘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
3、小组研讨:以教研组、年级组为单位,定期交流学习体会、探讨教学方法、研讨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
4、教学观摩:组织教师学校内部之间,校际之间分层次、多形式的教学观摩,并形成制度。
5、名师指导:聘请校内外名优教师、专家学者等定期听课、评课,进行现场教学研究的指导。
6、课题研究:学校加强与培训机构、教科研机构合作,组织申报课题,研究确定课题。定期组织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把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为学校的共同财富,促进教师共同发展。
7、参观考察:组织校内、校际之间教师教学交流,学习好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外出考察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
8、专项培训:根据不同时期教师继续教育的应急任务,集中进行短期培训;对教师职业道德高尚、教学能力水平突出,有培养前途和潜力的中青年教师,与有关高校和培训机构合作,重点培养,研修提高,培养专家型的教师。
五、实施步骤与考核要求
考核要求:组织教师对学习和反思、实践、科研三个阶段进行查缺补漏,进一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切实提高全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更好地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通过开展各种评比、竞赛活动,对培训成果进一步综合运用,推动工作的深入开展。2011年9月底前,完成学校继续教育工作的自评检查,写出自评报告,迎接省教育厅继续教育办公室的检查验收。
六、考核办法
1、参训教师每年每人集中培训不得少于60不学时,学分不得少于20分即21——25为合格,26——30分为良,31分以上为优。2006——2010年五年汇总,80——100为合格,101——120分为良,121分以上为优。
2、学分折算分项:
(1)学习笔记:每10000字5学分。
(2)论文发表:校级获奖每篇3学分,发表县级获奖4学分,发表州级获奖5分学,省级6学分,国家级7学分,论文以最高奖记学分。
(3)读书心得、教学反思和教育教学案例每篇1学分。(4)优质课评比获奖:校级2学分,县级4学分,州级6学分,省级8学分,优质课以最高奖记学分。
(5)上示范课每节:校级2学分,县级3学分,州级4学分,省级5学分,国家级6学分。
(6)上辅导课每节:校级1学分,县级2学分,州级3学分,省级4学分。
(7)教学业务学术交流:校级1学分,县级2学分,州级3学分,省级4学分,国家级5学分。(8)教育理论考试每及格一科:县级3学分,州级4学分,省级5学分。
(9)教学技能比赛获奖:校级1学分,县级2学分,州级3学分,省级4学分,国学级10学分。
(10)普通话国家等级测试:合格5学分。(11)五年内学历提升一个层次:5学分。
(12)参加课题研究:校级2学分,县级3学分,州级5学分,省级7学分,国家级10学分。
(13)完成个人专业素质现状分析和个人专业化成长设想1学分。
(14)单项培训合格一科:县级5学分,州级6学分,省级7学分,国家级8学分。
七、保障措施
1、加强对继续教工作的领导
建立由校长任组长的继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学校继教工作的长远规划和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并探索符合学校发展特点的继续教育培训模式。
2、完善继续教育工作培训的管理体制
积极配合县教育局继教办公室对学校的指导、考评和督导,认真制定学校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由学校教导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3、落实校本培训经费 按照有关规定,学校学校保证对教师培训的经费投入不低于教职工工资总额的5%;把培训经费纳入学校经费预算,并逐年有所增加;教师外出培训,按规定报销有关费用;积极配备教学设施,逐步实现培训手段的现代化。
4、聘请专家学者指导
邀请请有关专家学者和县教育局领导对学校继续教育培训的指导,以增强校本培训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5、实行激励机制,推进继续教育培训健康发展
把校本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考核范围,折算继续教育学分,记入继续教育证书;实行教师培训与职称评审、考核、评优评模“三挂钩”制度。
第四篇:法制教育规划
和田县第三小学法制教育三年规划
2011年--2015年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和依法治校战略,适应“十五”期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切实加强我校的普法工作,根据和田县教育局及上级有关单位等文件的要求,为做好此项工作,特结合我校的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于我校规划确定的宏伟目标,推动我校各项工作的改革与发展;立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的总体要求,坚持“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相结合,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相结合,立足于提高全校师生员工的法律素质,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通过继续深入广泛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普法在推进依法治校工作中的基础作用,为加快我校各项工作的法制化进程,保障和促进我校新一轮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目标与任务
(一)、目标
根据宪法原则和新时期教育法制建设发展进程的要求,紧紧围绕我校改革与发展的大局,广泛深入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全校师生的法律素质;扎实推进我校依法治校进程,全面提高法制化管理水平。通过规划的实施,努力实现由提高法律意识向提高法律素质转变,学校办学和教育管理从主要运用行政手段向主要依靠法律手段方向的转变,使法制教育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努力培养具有相应现代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合格人才,使我校的法律宣传教育工作与学校改革和发展进程相适应。
(二)、任务
1、继续广泛深入地学习宣传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和党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基本方略,学习宣传宪法和国家的基本法律,学习宣传与公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注重培养学生权利义务对等的现代法制观念,提高学院全体教职工对保护学生合法权利的重视程度,增强教职工、学生遵纪守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和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的意识。提高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的能力。
2、密切联系我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宣传以《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为核心的教育法律、法规和其他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依法行政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的行政法律知识,宣传维护未成年儿童的合法权益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法律知识,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保证我校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法制环境。
3、坚持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相结合,全面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治校既是普法工作的要求,也是各部门要妥善处理学法与用法的关系,以普法工作为基础,以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为重点,以全面实现依法治校为目标,进一步加强法制工作制度建设,自觉学法、用法,积极推进我校的依法治校进程。
4、把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高度重视学生的德育建设和教师的师德建设,促进我校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三、对象与内容
(一)、法制教育的对象是全校师生。
(二)、法制教育主要内容是:
1、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理论以及与推进“依法治校”密切相关法律法规。重点学习和掌握《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教育法律法规,重要的行政法律知识,学习与反腐败有关的法律法规,学习国家新颁布的重要法律、法规和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
2、教师要结合师德建设和育人实践,加强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理论、教育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学习。重点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以及劳动法》、《教师资格条例》等与自身权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3、学生要学习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重点抓好《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宣传教育,增强未成年学生依法自我保护和抵御社会不良影响的能力。树立较强的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成为具有现代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合格人才。
四、步骤与方法:
(一)、步骤:
规划从2011年开始实施,到2015年结束。通过制定计划分三个阶段进行。
1、启动阶段;2011年。做好法制教育实施的准备工作,建立法制教育领导小组,工作机构和法制教育工作责任制;根据地、县有关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法制教育规划;做好法制教育的教材征订、骨干培训、宣传发动工作,为法制教育规划的顺利实施做好必要的准备。
2、实施阶段:2011年-2015年。根据学校法制教育规划要求,制定工作计划,确定学习任务和普及进度,做到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扎实认真地组织实施,务求实效,确保法制教育内容的完成。
3、考核验收阶段;2015年。将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要求,对法制教育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自查,做好总结验收工作,对在法制教育中做出成绩的进行表彰。在此基础上,迎接法制教育的考核验收。
(二)、方法:
1、普治并举,整体推进。坚持学法与用法相结合,坚持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相结合,把法制教育工作与学校的法制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普治兼顾、全面实践、整体推进。通过普法,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的法制观念,提高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能力与水平。
2、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积极抓好法制教育教育典型引路工作,及时总结介绍法制教育先进典型经验,积极推广。并提出要求,进一步提高普法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3、多种途径、广泛宣传。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扎实开展学生的普法教育;按照计划举办法制培训、法制讲座,积极开展法律咨询、法律知识竞赛、法制图片展等,充分利用队报、墙报、校园广播开展生动活泼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每年12月4日全国法制宣传日,集中开展一次专题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4、针对实际、狠抓落实。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切实把法制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长抓不懈,采取切实措施,防止形式主义,确保法制宣传教育真正取得实效。
五、基本要求: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法制教育同步实施,整体规划、重点突破,按照地、县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现社会法治化“的战略目标,在各级领导干部、教师、学生等重点对象学法的制度化和学校工作的法制化建设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坚持学法与用法相结合,积极推进”依法治校“进程。依法行政、依法治教的实施方案,切实找准学法、用法的结合点,在教学改革、教学管理、育人工作等方面,自觉依法办事,认真履行和维护法定职责。
(二)、加强普法制度建设,增强学法、用法的自觉性。
1、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制度,党支部学法制度、法律培训制度、重大决策前的法律咨询审核制度、法律顾问制度等。
2、建立健全和落实教师、员工学法用法和考试考核制度,依据全省教育系统干部、教师普法知识读本,进行考试考核,实行合格证制度,作为全体教职工考核、定级和晋升的重要依据,考试不合格者,当年考核不得评为优秀等次。
3、坚持自学与集中培训相结合,以自学为主的形式,组织多种形式的法制学习和培训。
(三)、紧密结合德育工作,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开设与在校学生心理、生理健康成长相适应的法制课程,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列入考试科目,确保”六五"普法任务的完成。
(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加大法制文艺宣传力度。在巩固原有宣传阵地的基础上着力开拓网络宣传新领域。开展大学生文艺法制宣传活动、结合暑期社会实践开展送法制文艺宣传下乡活动。
六、组织领导与保障措施
学校将把法制教育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到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认真抓紧、抓好。
(一)进一步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
成立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成员由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统筹协调、领导、指导全校的法制教育,并做好组织实施,协调、检查、指导等工作。
(二)、建立和实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责任制。学校法制宣传教育机构将明确职责与任务,做到有部署、有检查、有考核。要明确专人负责,具体负责落实普法宣传教育工作。
(三)、推行教育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评价考核制度,健全监督与激励机制,将法制教育学习宣传教育与创建文明处室、文明班级的活动结合起来,与学校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考核结合起来,统一纳入考核体系,一同考核,调动各级普法积极性,推动我校法制宣传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经费保障。学院将在财务预算中安排普法专项经费,实行专款专用,主要用于订购教育普法读物及其普法宣传教育资料、举办培训、讲座、进行总结表彰等工作,以确保法制教育规划的顺利实施。
第五篇:十二五教育规划
金川区教育局项目建设工作的汇报
2010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上下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教育发展的主抓手,逐步形成了抓项目、促发展的良好氛围和工作合力,进一步加快校安工程实施力度和区二小建设的步伐,为区二小的建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为进一步做好我局项目工作,健全项目管理与生成机制,加大项目和资金争取力度,全面调动争取项目的积极性,稳妥实施实施校安工程,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按照初中向城镇集中、小学或教学点向中心村集中的原则,抓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和标准化学校建设,创建一批在全省领先的农村示范性学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高度重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作,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标准,认真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切实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把学校建成最牢固、最安全、最让家长放心的地方。近期,重点是建设金川区第二小学,争取在2012年内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力争2013年完成双湾中学、宁远中学、区一小、八冶一小、两镇中心小学、天生炕小学、天生炕分场小学加固及东四沟小学D级危房的重建任务。2013年后分阶段组织实施农村幼儿园建设
一、全区教育系统重点建设和争取项目的情况: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促进基础教育事业积极、均衡、持续、协调发展。结合我区教育发展的实际和需求,经过多方论证,以下项目作为今后五年我局重点建设和争取的储备项目。
(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储备项目
1、新建金川区第二小学,建筑面积19357㎡,共需资金8789万元。
2、加固双湾镇中心小学教学楼、综合楼1667㎡及教师周转宿舍175㎡;新建教师周转宿舍805㎡;改造体育运动场地6000平方米。计划投资总额611万元。
3、加固双湾中学教学楼4374㎡及教师周转宿舍360㎡;新建教师周转宿舍875㎡;改造体育运动场地7200㎡。计划投资总额928万元。
4、加固宁远中学综合教学楼、教室2624㎡及教师周转宿舍300㎡;新建教师周转宿舍840㎡;改造体育运动场地6500㎡。计划投资总额726万元。
5、加固天生炕分场小学教学楼1110平方米;新建教师周转宿舍490㎡及学生宿舍860㎡;改扩建教学辅助用房及生活用房504㎡;新建教师周转宿舍280㎡;改造体育运动场地4500㎡。计划投资总额664万元。
6、加固八冶一小校舍4265㎡;改造体育运动场地7200㎡。计划投资总额787万元。
7、加固金川区第一小学校舍6065㎡;改造体育运动场7200㎡。计划投资总额967万元。
8、加固天生炕小学校舍1613㎡;新建教师周转宿舍315㎡;改造体育运动场6500㎡。计划投资总额550万元。
9、改扩建东四沟小学学生宿舍2270㎡;新建教师周转宿舍385㎡;改造体育运动场5800㎡。计划投资总额821万元。
(二)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建设储备项目
1、新建双湾镇中心幼儿园。办学规模15班,满足450名幼儿就读。新增用地4590㎡;建筑面积3780㎡;室外活动场地建设面积1800㎡。共需资金880万元。满足宁远堡镇下四分村、油籽洼村、新华村和双湾镇陈家沟村、龙源村、三角城村、龙寨村、营盘村、新粮地村、金河村、许家沟村等区域内学龄前儿童的入园教育。
2、新建宁远镇中心幼儿园。办学规模8班,满足200名幼儿就读。新增用地2044㎡;建筑面积1800㎡;室外活动场地建设面积800㎡。共需资金415万元。满足宁远镇白家咀村、高岸子村、东湾村、西湾村等区域内及周边城区学龄前儿童的入园教育。、新建宁远镇远郊幼儿园。办学规模10班,满足320名幼儿就读。新增用地4350㎡;建筑面积2880平方米;室外活动场地建设面积1280平方米。共需资金672万元。满足宁远镇宁远村、中牌村、山湾村、龙景村等区域内学龄前儿童的入园教育。
4、新建西坡新村幼儿园。办学规模15班,满足450名幼儿就读。新增用地6000㎡;建筑面积3780㎡;室外活动场地建设面积1800㎡。共需资金889万元。满足天庆花园西坡新村(包括尚未搬迁的原西坡村部分村队)、恒昌花园等周边城区学龄前儿童的入园教育。
5、新建马家岸新村幼儿园。办学规模12班,满足360名幼儿就读。新增用地5000㎡;建筑面积3182㎡;室外活动场地建设面积1440㎡。共需资金745万元。满足马家岸村、夹沟村、金盛华城等区域内学龄前儿童的入园教育。
6、新建天生炕分场幼儿园。办学规模5班,满足150名幼儿就读。新增用地344㎡;建筑面积1350㎡;室外活动场地建设面积600㎡。共需资金303万元。满足市、区园艺场、国营八一农场天生炕分场、双湾镇九个井村等区域内学龄前儿童的入园教育。
7、新建天生炕幼儿园。办学规模4班,满足120名幼儿就读。新增用地844㎡;建筑面积1200㎡;室外活动场地建设面积480㎡。共需资金270万元。满足双湾镇天生炕村、康盛村等区域内学龄前儿童的入园教育。
8、新建东四沟幼儿园。办学规模6班,满足180名幼儿就读。新增用地1684㎡;建筑面积1773㎡;室外活动场地建设面积720㎡。共需资金404万元。满足双湾镇龙口村、古城村等区域内学龄前儿童的入园教育。
(三)资金测算
实现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和学前教育阶段规划目标,共计需要建设资金19430万元。其中幼儿园新建、扩建项目资金4578万元,中小学建设资金14852万元(新建项目资金8527万元、加固改造项目资金2258万元、改扩建项目555万元、建设改造体育活动场地资金3591万元、建设体育馆资金928万元、新增用地征地资金872万元、区二小附属及配套2699万元)。
(四)实施步骤
2010-2012年:完成金川第二小学的建设任务。
2011-2013年:完成宁远中学、双湾中学、区一小、八冶一小、双湾镇中心小学、宁远堡镇中心小学、天生炕分场学校、天生炕小学、东四沟小学的加固维修及部分校舍的重建任务,彻底消除我区的校舍危房。
2013-2015年:完成农村学前教育学校的建设任务。
二、校安工程和区二小建设项目月报制和进展情况:为了加快校安工程和区二小建设项目实施进度,强化工程监管力度,认真落实项目建设月报制度。我们及时将校安工程和区二小建设进展情况、施工中存在的疑难问题以及资金支出报帐情况报送区政府办和发改局,同时结合日常管理和监理督查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查找存在问题,以简报的形式上报市校安办。表扬先进,坚持每月25号以前,如实填写项目建设月报表,报送上级业务分管部门。
三、校安工程和区二小建设项目资金情况:2010年,区二小建设项目总资金8789万元,占地面积66700㎡,建筑总面积19357㎡。主要包括教学楼(建筑面积6838㎡)、综合楼(建筑面积9030㎡)、风雨操场(建筑面积3345㎡)、辅助用房(建筑面积144㎡)等。现已到位到位资金1458万元,其中:中央资金708万元,市级教育费附加150万元,区级前期费600万元。
四、校安工程和区二小建设与管理情况情况:为将校舍安全工程项目和区二小建成“精品工程”、“放心工程”、“阳光工程”和“德政工程”,我们始终把工程质量摆在首位,狠抓质量管理,统筹协调勘察、鉴定、设计、施工、监理力量,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和工程建设程序,落实工程建设管理各项制度,依法依规执行工程质量标准,严把建筑材料质量关、采购关和验收关。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定期汇报工程进展情况和面临的困难问题,切实推进问题解决。在鉴定设计、立项审批、工程招标、质量管理、资金安排、收费减免、监察审计等各个方面与有关部门主动配合、沟通,形成了通畅、高效的工作机制。切实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及时向社会公布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项目招投标、工程进展和实施结果,并在校舍竣工后嵌设公示牌,将工程实施的相关责任人姓名刻在公示牌上,接受社会监督。充分发挥监察、审计等部门的作用,把校舍安全工程作为政务公开、校务公开的重要内容,让教师、学生家长和群众等有序参与工程监督,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2011年区二小建设完成后。将拆除撤并高岸子小学、西坡小学、马家岸小学、小井子小学、芙蓉小学、春蕾小学、大光明小学、润泽小学、博林学校、兰街学校、蓝天学校到金川区第二小学,共计拆除D级危房11787平方米。
五、校安工程和区二小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工程资金缺口大。根据省、市校安办批准的我区校舍安全工程三年规划,完成校舍安全工程共需资金9364万元,其中中央和省级承担8424万元,但今年中央将原计划投入的专项资金由200亿调减为100亿,7:2:1的分担比例也相应发生变化,致使实际需求资金和上级扶持资金之间形成了较大差距。去年以来,我区实际到位各类校安资金仅为1686万元,与批准计划相差甚远,严重影响了校舍安全工程按计划正常实施。二是审批程序繁杂。校舍安全工程的资金来源由两种渠道,一部分是中央扩大内需资金,该资金投入少,且由省发改委和省财政厅实施审批和拨付资金;另一部分是省财政厅和教育厅安排的校安专项资金,该资金由省、市财政部门和教育部门共同审批和拨付资金。这样就形成了一项工程或一栋建筑两种渠道分割审批和拨付资金的格局,致使审批期限加长、资金争取难度加大,与“线路图”和时间表安排的工程进度难以匹配,无法按规定动作按期推进。三是新建项目土地征用和拆迁难度大,影响新建项目按期开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