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细说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点点滴滴
细说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点点滴滴
以笔者的亲身教学经历为事实依据,详实论述了多媒体运用在语文教学中的神奇功效。以摆事实,讲道理,全方位阐述了多媒体运用对老师、对学生的闪光之处。立意新颖,论述有力,语言质朴。
多媒体走进我的语文教学中仅是最近几年的事,我对它从陌生好奇到尝试接触最后认知运用。历经数载,全心学习,现在多媒体的运用已是我语文教学中绝不能缺少的教学手段。从运用的实效看:教学效率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特别是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深层次的引领。而今每一节语文课因灵巧运用多媒体讲授而大放异彩!下面仅以我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收效谈点经验总结,以蝕读者
一、巧妙整合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搭起师生高效交流的平台,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作用无论是在多媒体技术教学还是在传统教学中都不可缺少,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对知识和信息的获取方式、手段等无疑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使学生在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应用上能得到很好的熏陶和教育,增强其在各方面发展的信心和动力。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动手,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自己的活动信息以幻灯片、电子图书、个人网页的形式展现出来,亲身地实践了一次信息技术在学习中的运用。
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与学生交流对话的平台,让学生能有自己的话要说,要真实的表达学生自己的独到见解,教师在与学生谈话交流中要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切记不能以老师的话语来替代学生言谈。对学生的评价要以鼓励为主,尽可能放大学生的某一闪光点。要以一个听众的身份去仔细聆听学生的心声,从而更好地驾驭课堂,使师生的交流如鱼得水,流畅自然。
其次,教师可以针对具体教学内容,放手发动学生动手动脑,亲自到讲台上来制作简要的多媒体课件(当然教师要事先准备好比较丰富的一些多媒体课件素材,以供学生所需)并要学生谈谈制作的目的和意义,想要达到的学习效果。当然也可以阐述自己制作简易多媒体课件的心情感受。
最后,教师在精炼小结后,在课件上要设计布置具有思考性的作业和具有研究性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合作与探究。把成果在班上交流展示。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创新能力发掘。
二、大容量的多媒体课件,有利于拓展学生广阔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开发语文学习资源,扩大课外延伸,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内容可谓古今中外,无所不有;天上地下,无所不及,真称得上包罗万象,浩如烟海。学生对其既陌生,又好奇。向学生展示声情并茂的图文解说、动画,或配以悦耳动听的音乐等多种信息,让学生获得清晰的视听享受,犹如身临其境一般。或者,给学生补充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这样,不仅能够丰富语文内容,而且还能大大拓展学生的广阔视野,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积累。所以在制作课件时要加大课件的内容,尽可能包含丰富多彩的与授课内容有关的影像声频等资料。
三、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从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能。多媒体运用的高效性功能则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首先,它展示教学素材的速度特别快,只需要用键盘或鼠标简单地操作几下,就能把教学内容展示出来,从而节省了大量板书和擦拭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其次,它显示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知识量大,能够将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从而形成知识的网络,使学生真正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这既加快了课堂节奏,节省了课堂时间,增加了课堂容量;还方便老师们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他们在探讨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教学《天净沙·秋思》时,用音乐作背景展现画面: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感受画中的情,听到画外的音。活跃学生的思维,更好地理解诗句。
四、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知深透。
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在课堂上水到渠成的运用,无疑给课堂注入了新的生机: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功能创设情景,渲染气氛,通过情景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新事物、新问题,激发他们强烈的探索欲望,充分调动学生渴望新知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把原来枯燥严谨的课堂变得生动而有趣,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学生也能从表象感知向理性分析深入,从而更好的理解课本知识,达到充分学习语文的理想效果。如我在教学在初中语文课件《大自然的语言》中,通过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创设情境引入,随之通过多媒体向大家展示几幅美丽的大自然的图片,再用一系列配音图片(比如小鸟叫声、青蛙叫声、小河流水声、夜晚各种昆虫的混合叫声等等)描述课文内容,给学生一个听觉、视觉的刺激,让学生知道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好像在用无声的语言告诉我们新奇的知识,引起学生学习这一课的欲望,这样会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学习过程中,再播放文章朗诵,使学生能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确实存在着语言。这样,让学生在自身与课文文字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总之,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内容深度、广度上要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有明确确教学目标;要符合教学对象的特征和学习水平,正确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理论,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教学内容通过声像的形象化而得到深化,能有效地解决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课件的编制还要以独特、新颖的构思,别具匠心的艺术,对教学内容赋予一定的艺术表现形式,正确表现教学内容;巧妙地运用画面构图基本原理和各种制作技巧,制作出主体鲜明、造型优美、富有表现力的视觉形象;声音处理要与内容和谐相配,抑扬顿挫,悦耳动听,创造吸引人的听觉形象;声画均有的语文教学课件,在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加深理解,培养能力,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促进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寓教于乐,寓教于美的享受之中。这样才能真正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切实落实语文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
第二篇: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和传统的课堂相比,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它可以将教学内容形象、生动、鲜明的表现出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展现了语文教学的内涵,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外延。
首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多种情景,激发了学生兴趣。语文课本身很枯燥,运用多媒体,马上就不一样了。很多老师在这方面做的非常好。如《黄河颂》出示黄河的图片,《观舞记》课前让学生欣赏印度的风俗,《俗世奇人》展示一些奇人奇技。这些导课调动了学生的感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其次,运用多媒体,可以突破教学中的一些难点。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习更多的注重学习中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情感的交流,注重以真情感染读者,以形象唤起美感,以意境领悟主旨,以培养语言意识和语文习惯为目标。而多媒体课件里的文字、声音、图片、图像等极大满足了学生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缩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距离,达到“启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如教学《观舞记》、《安塞腰鼓》等一类文章时,尽管文词优美,但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体验,很难将那些优美的描写与语言文字联系在一起,学生眼中只有枯燥的文字符号,因而教学中就更谈不上对孩子们美的熏陶与感染了。课堂上运用课件播放相关的视频了,在配以优美的的画面中,让学生真正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此时,再转入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学生兴趣盎然,就能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
多媒体的运用,使得语文课堂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生机。因其形式新颖,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因其形象生动,可增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因其创设情境,可增强教学效果;因其图文并茂、直观性强,可与传统教学相互补充。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不当的现象
1、过多运用多媒体不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多媒体教学手段虽然能给我们带来诸多方便和好处,但也并非越多越好。因为它毕竟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更是多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但有的教师一味地依赖多媒体,有时一节课学生只看到老师在讲台上摆弄多媒体课件,忙着操作键盘和 鼠标,既不深入讲解,也没重难点的板书,从而造成“只见机器不见人,只见画面不见文”的情况,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学生眼睛始终盯着屏幕,这是一种繁琐的单调,是由过去教师“一言堂”的传统的单调走向新的现代化的单调,这样就有些本末倒置了。所以老师的作用不能等同于放映员,多媒体教学也不能陷入华而不实的境地。
2、过多运用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会影响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一直以来都是课堂教学所提倡的,这样既有知识的传授、反馈、拓展,又有感情的交流。尤其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更应突出教师以情感、人格魅力等去感召学生,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语言、动作、神态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而多媒体教学中“人”与“机”的交流是缺乏能动的感情交流,学生听的是音箱里的声音,看的是荧屏上的图象。教师忙着操作机器,播放课件,与学生缺乏心灵的沟通,久而久之,师生关系疏远,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不断下降。
3、不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会影响教师对课堂教学变化的灵活调控。检验一位教师是否有经验,从他对课堂灵活性的驾驭能力上可以看出。我们常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无定法,尤其是语文教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千变万化的,一些同学提出比较个性化的问题这是不可避免的,这就要求教师有对课堂随机应变的调控能力。而多媒体教学在这一点上有所限制,尤其是老师制作课件时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板书、问题及其答案都事先设计好了,课堂上很难修改,教学过程中教师势必一步步引导学生去理解自己设计好的答案,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发散的思维,埋没了一些有创意的见解,同时也大大牵制了教师的教学,使教师成了课件的“奴隶”。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并不是所有的语文课都得使用多媒体,也并不是每节语文课的每个教学环节都得使用多媒体。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如果运用不当,不仅达不到优化教学的目的,还会产生副作用,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利用多媒体上语文课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三、语文教学运用多媒体的应注意的问题
1、多媒体不能取代课本
多媒体是为教学服务的,当教学需要时,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帮助。课本是本,脱离了这个“本”,多媒体就是空壳。因而,多媒体不能取代课本。只要课本上有的,尽量还是让学生阅读课本。如每课的出处、作者的资料、写作背景等,可让学生自己读一读。
2、多媒体课件不能代替学生的想象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的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件的极大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从这方面入手,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的声音、图像等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也影响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如讲何其芳的《秋天》一课,诗句中对农家小院的描绘,正是训练学生想象力的最佳时机,只有通过读才能品味诗中平实优美的语言,体会诗句所创造的意境。可是因为有了对媒体的图像展示,学生对诗中较为含蓄的描写一目了然,根本用不着去想,也正是因为如此,学生的形象力受到限制,心理学研究已经证实:愈是动脑最多、揣摩最多的地方,学生的印象愈是深刻。所以,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一定要注意视听、思考、想象相结合,使学生对诗文所表达内容的形象认识转化为抽象思维,有效、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3、多媒体课件不能取代学生的品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个道理人人知晓。教师在课堂上的范读听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声情并茂、图文兼备的课件范读,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读书声越来越稀,以前课堂上那种悦耳的读书声渐渐听不到了。离开了学生自己的读,少了学生自己对文字的揣摩品味,语文课的语文味觉究竟还有多少?古人尚且知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道理,难道我们因为有了多媒体,就把老祖宗遗留下来的优良传统全盘否定吗?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感如何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如何品味,学生的语文能力如何提高?“操千曲而后晓声”,所以,再先进的多媒体课件,也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品读。
4、多媒体课件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
掌握了多媒体教学的语文教师,洋溢着现代化的潜质和气息,在三尺讲台上尽情地演绎着千变万化,潇洒地展示着自己的风采。教师通过音响传递信息,学生则通过音响获取信息。朗读放录音,板书敲键盘,学生听不到教师的声音,看不到教师手写的字。这些教师认为,在丰富的多媒体课件面前,自己的一切活动都很乏味,因此,他们尽可能地减少自己的讲解,该多说的尽可能地少说,该少说的尽可能地不说。其实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所要传播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语言文字。学生不仅要从课本中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从教师身上学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亲其师,信其道”,此时表现得更为直接,这就更需要教师直接或间接地与学生接触、交流。课件只是课件,它不能取代教师,它只不过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的工具,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所使用的手段方法。虽然“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教学方式已逐渐成为历史,但并不意味着目前的教学不再需要黑板和粉笔,不再需要教师和学生的接触、交流。所以,在利用多媒体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只有心相通,才能做到语相通。
5、多媒体教学不能只搞形式
听过几节语文课,有的教师将整个教学过程都制成了课件,从导课到结果,都通过课件一层一层、一环一环显示出来。整堂课确实做到了大容量、高密度,课件界面也做得很漂亮,交互性也强,但到最后,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究其原因,便发现本来是学生应该逐步讨论、逐步思考的知识点问题,教师却用课件一股脑儿显示出来。这时,吸引学生的并不是教学内容,而是生动的画面、悦耳的音乐。由于画面的不断切换,学生这时注意的是这一幅画与那一幅画的画面有何不同,所配音乐哪个更好听。不但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学生的思维也受到很大限制,从而影响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这时的多媒体使用,并没有起到实际的效果。因此,语文教师在利用多媒体上课时,大可不必为追求形式而勉强为之,否则,多媒体只会成为“花拳绣腿”。
6、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要合理设计教学容量。以往的课堂教学整节课教师只围绕一两个问题进行讲解。一节课下来,只是得出了课本上就有的几个结论或观点。这样的教学虽然条理清楚,但学生所获甚微。多媒体教学的出现使课堂教学进入另一个极端——教学容量过大,如有位老师在初三语文古诗文的背诵默写复习时,一节课共设计40道题,整堂课学生跟着教师设计的思路回答问题,这样的课看似热闹,但学生对问题缺少深入思考,没有真正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长期下去,学生会认为多媒体教学也不过如此,而丧失对多媒体教学的兴趣。实际上就是忽视了设计适量的教学容量,导致多媒体教学陷入华而不实的境地。
7、尝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
现在各个市区学校,已经推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整合各个学科内在知识体系,能够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这调动了学生纵向与横向学科学习的兴趣,它使学生形成了长久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这对于开发学生智力有很大的益处,这也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希望各位老师尝试这种教学。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只要我们把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起来,科学地开发和利用多媒体课件,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辅助语文教学的优势,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正确使用媒体,让媒体有效地服务于教学。
谢谢大家!
第三篇: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决定课堂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不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也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在此,我就自身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导入激趣
朱熹曾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可见兴趣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在学习新课时,有时枯燥的讲解,或者是煽情的演说,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无法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说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了。而多媒体声像兼备,能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可以调动学生各种感觉器官,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因素,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题产生深厚的兴趣,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如学习《元日》这首诗时,我先播放一段新年喜庆的音乐,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想到过新年的情景,而且对爆竹的传统功能——增加节日热闹的气氛自然也就理解了。学生在多媒体课件的引导下,都急切地想知道有关于这首诗的内容,那么也就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课。
2、创设情境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低,知识面窄,空间概念差,再加上缺乏生活经验,一旦碰到陌生的情境,很难理解教学内容。而运用多媒体辅助
教学,就比较容易将抽象的知识通过声音、图画的方式展现出来,并超越时间以及空间的局限,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化无声为有声,化枯燥为生动,引起学生注意,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学习状态。如在学习《西湖》一课时,学生对西湖各景点的地理位置,如文中提到的孤山、小瀛洲等在哪都搞不清楚,又如何能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西湖美景呢?在教学本文时,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首先出示了一张概略图,在图上标明西湖各个景点的位置,这样学生看起来一目了然,并将远眺西湖、近赏西湖以及月光下的西湖美景一一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同学们看到这么迷人的景色,眼中都闪烁出兴奋的光芒,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加强了教学的生动性,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真正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西湖的清奇秀丽以及“人间仙境”的含义,自然课堂效率就提高了!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1、朗读能力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有效的朗读指导,能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朗读能力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营造浓烈的朗读氛围,吸引学生融入情景,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深长,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在不断的练习中熏陶情感,发展智力,增强想象能力和思维
能力,促进智慧的发展。如在学习《槐乡五月》一课时,我先用多媒体课件显示全屏幕的配乐朗读录像,朗读感情激越,音乐优美动听,画面精美绝伦,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槐乡孩子那勤劳能干、热情好客、纯朴可爱的形象扑面而来,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然后让学生跟着录音进行多种形式的练读,这样,学生读起来既感情真挚,又抑扬顿挫。最后,我通过计算机的录音功能将学生的朗读录下并放给他们听,让他们跟课文录音比一比。通过自评和互评,学生找到了差距,提出改进的方案,再反复练习,反复比较,进步的速度往往是我们老师难以想象的,学生对这篇课文的主旨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得到了更深刻的领会,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会提高了。
2、创新能力
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双叶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有针对性地实施不同的教育方式,激发学生创新的渴望,收获自我发现的体验。传统的课堂教学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有限的,而利用多媒体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生动的、积极的。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的最后一部分时,我借助多媒体,将一幅狼向小羊扑去的画面展示于学生面前,然后启发学生进行多向思维,寻求不同的故事结尾。学生的思维之门被打开,有的说就在狼扑向小羊时却倒下了,原来是一位猎人朝狼开了枪;有的说小羊机灵地一闪,躲到了一边,狼却扑了个空,掉到了河里;有的说小羊被狼
吃了,它的爸爸决定复仇,就设计打死了狼„„故事的结尾各不相同。看得出,想象的翅膀已经插到了他们的身上,创新的火花迸发出耀眼夺目的光辉。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化解教学重难点。
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传统的教学往往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学习难点问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学生仍然感触不深,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是变革教学手段。由于多媒体课件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1、化难为易,突破重点。
每堂课都有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如通过语言叙述、挂图展示、讲练结合等途径,但效果不是很好。多媒体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足,让学生通过视听等直观功能,形象地把握教学内容,突出重点。比如学习古诗《枫桥夜泊》时,从诗的题目入手,分析诗的语言,讲解诗句含义,再现诗中形象,并感受诗人的感情,这些光从语言上讲,对于小学生而言,在理解上多多少少会存在一些困难。借助多媒体技术,先配乐朗诵,然后展示一组有关图片,创造一些相关的情景,古诗所描绘出的情景,已用不着我再怎样解释,学生自然而然地就理解了。最后入
境悟情,达到熟读成诵,体会到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可以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会产生锦上添花的效果,能弥补教师言传的不足,突出常规教学中的重点。
2、化文为图,巧解难点。
教育学的研究表明,小学生以具体形象化的思维为主,然而有些课文涉及的知识是比较专业、复杂,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理解是较为困难的,即使反复读也难以领会、感悟其中的知识意境。而这些难点往往是关键性的知识,也往往是学生学习的障碍。如果难点不突破,学习不仅不能达到理解、掌握知识的目标,而且还会降低学习热情。而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掌握。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学生对“设计人字形铁路”极其陌生,所以对“这样一来,火车上山就容易多了”这一难点百思不得其解。教学中,我没有对课文内容进行繁琐地分析,而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将火车怎样通过“人”字形线路爬上陡坡的过程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真正理解火车是怎样通过“人”字形线路爬上山的。让学生亲眼看到北上的列车到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面推。学生随着演示过程经历了形象性思维,形成了鲜明的表象,难点不攻而破。这时再来朗读,学生就会豁然领悟,从读中感悟到人字形铁路的巧妙之处。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把远的拉近了,把虚的变实了,把难的变易了,从而突破了语言训练的难点,实现了读中感悟。
四、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1、指导写作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话„„”。作文教学的着力点在于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运用多媒体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诱发学生的情感活动,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助于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如我在指导学生写《秋天的田野》这篇作文时,我首先运用多媒体把这次作文要求出示在屏幕上,和大家一起审题,分析讨论作文的内容及具体要求。让学生明确,这篇作文一是写景,二要抓住景物特点写具体,三要写出景物动态美和静态美,四是恰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在学生知道写什么和写的具体要求后,我又帮助解决怎样写的问题。我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观察所见,然后播放了一段秋天田野的录像,让学生按顺序观察画面上的景物,此时,那绚丽的色彩、活动的画面、动人的音响刺激着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写作兴趣。当学生有序地把画面上的景物说完整后,我重点抓住稻田和庄稼地让学生细致观察,抓住稻子和庄稼(大豆、高粱、白菜)的动态、静态特点,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解决如何写具体的问题。录像反复播放,教师适时指导,多数学生看完录像后,都能绘声绘色地进行描述,他们不再觉得无话可说、无话可写。运用多媒体教学,学生视听结合,注意力集中,能够获得更多的感性材料,丰富写作素材,提高写作技巧。
2、评改作文
叶圣陶明确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是属于作文的本人,体现了作文教学的改革精神,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的表现。传统作文评改主要是老师单方面的活动,学生很少
参与。多数学生看了老师给的分数和评语就了事,这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很不利。在作文讲评课上,运用多媒体,可将学生的优秀作文或好的片段在实物展台上投影出来,供全班同学欣赏借鉴。还可将写得不好的作文投影出来集体评改,同学们七嘴八舌、畅所欲言,师生共同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家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受益匪浅。而被评学生,由于直接地感受到别人的反应,面对面地接受批评、表扬,体味到写作的不足之处与成功的喜悦,心理得到满足,记忆深刻,同时更激发了作文的热情。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既利于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又使学生在评改作文过程中尝到了甜头,产生了浓厚的写作兴趣,学生就愿去钻研,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活”。
总之,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语文教学,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寻求现代教育技术与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最佳结合点,让多媒体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发挥最佳的作用,使语文课更具光彩和魅力。〖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第四篇: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多媒体教学
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多媒体教学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更多地被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它能融文本、数字、形象、视频、动画、声响等为一体,有助于程序教学、展示式教学、主动探索性学习的开展;对实现个别化教学,及时巩固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有着其它教学媒体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的方式,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管需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唤起情感的共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语文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和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从而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关键词】多媒体 小学语文 教学 应用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存在的问题
语文不同于其它学科,“语文”顾名思义就是语言文字,语言是语文的灵魂,语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远大于直观事物的想象空间,我们在语言的依托下通过想象感悟文采,体会意境,它是以学习语言文字为目的,不是因图象而形象,而是因语言而形象,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感受、品味语言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凭借各自的知识、经验、情感、直觉、灵性,通过自己的想象来感悟文本的过程。如果只是简单地用多媒体以生动形象的画面把本来应该在学生头脑中的想象直接呈现出来,一味地以画面、声音替代文本阅读,将直接导致学生对文字的解读能力的弱化,降低了学生造成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缺失。
多媒体可以通过声音、色彩、图象、动画等各种手段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一点是被多数人认可的。但部分教师过多地依赖于多媒体教学,有些运用简单的语言或动作的表达就能达到很好效果,却也要想办法制作成课件。如在上《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时,文中涉及了乌鸦喝水的过程。部分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做这个动画,然后拿到课堂上让学生欣赏。相反,如果教师在课前准备好乌鸦喝水的一些用具,到了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解决课文中的问题。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对知识有更好的吸收,也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
多媒体教学走进校园之后,一堂堂推优课、公开课无不采用这种形式,学校及有关部门也热火朝天地推出多媒体课件比赛,这些似乎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今的教学不采用多媒体就落伍了。于是有些教师抱着“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的心理,强拉硬扯,将多媒体拖进课堂。造成语文课堂上出现了一轰而上把“好看”当作最高标准的现象,只要界面好看就万事大吉,真正的课堂实效倒被放在了一边。
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超越传统媒体的局限,变抽象为形象,化繁为简,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建构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可我们有一些老师制作课件,盲目追求视听刺激,课件画面背景复杂,文字大小、颜色选择不当;按钮奇形怪状,指向性不明;还有的课件中设计有活动的或翻转的图标,如光盘形图标、flash小动漫,它对理解无任何帮助,但它在转动时,很吸引学生,往往每隔几秒就无意识地看上一眼,分散注意力,并且使用大量的动画和音响,是一种典型的干扰。这些“花哨”、“好玩”的课件,画蛇添足、喧宾夺主,违背了学生在认识事物时在一定时间内只能接受其主要信息的认知规律,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的运用多媒体
语文阅读教学中,积极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适时地使用多媒体的电教手段,不仅可以使语文教学内容更具形象性和生动性,增强感染力,使教育信息从多种渠道去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能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内化学生的素质;还能够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将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充分占有、使用,更有效、快速地实现信息的交流,从而拓宽学生视野,促进学生智能发展,提高教学的质量。
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陶冶情操
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的作用。多媒体无疑为创设情景、陶冶学生的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感情变化,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虽篇幅短小,语言朴实,但寓意深刻,读后耐人寻味,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好课例。主要讲了早先有一个美丽的村庄,那里村民为了眼前的利益无节制地砍伐树木,用来盖房、造梨、做家具……日子过得还不错。然而,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林越来越少,一个雨水的季节,村庄不知被洪水卷到何方。为了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我利用多媒体软件展示小村庄的变化过程:美丽恬静的小村庄中,树木郁郁葱葱,鸟语画香,在斧头声声重击下,一棵棵哀叫着倒下。在雨水多发的八月,凶猛的洪水咆哮而来,美丽的小村庄顷刻间被洪水吞没,洪水过后,只留下了裸露的土地……看到美丽小村庄最终变成这样,听到阵阵斧头的重击之声,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对砍伐者的愤怒之情,对小村庄的惋惜之情油然而生,然后,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学生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在朗读中受到感染,就唤起了他们内心深处强烈的环保意识,达到了预期效果。一节课中,如果能巧妙地创设情境,就能让学生既快又好地进入学习状态,产生情感共鸣,形成心理上的最佳状态。
2.巧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观察训练,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素质,使其观察能力得到提高。如《难忘的泼水节》是一篇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在教学时,我先展示一组1961年周恩来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图片,让学仔细观察,提出观察的重点让学生边思考边观察,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图中洋溢的热情,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心里的感动。描述后,再指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的,怎样让大家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通过教学活动,训练了学生观察能力,使学生的观察素质得以提高。
3.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我们的多媒体课件大多由影视图像或图片剪辑而成,它可使学生置身于一种五彩斑斓、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鲸》这课时,在课的开始,有一位教师首先放了一段鲸的录像片,学生亲眼目睹了庞大的鲸在海洋中遨游的情景。“同学们,你们喜欢鲸吗?”用录像的形式激发情趣,导入新课,把学生引入情境,带着他们来到了茫茫的大西洋海底,通过电脑演示,让学生了解须鲸吃食物的温柔和齿鲸吃食物的凶猛。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课文描写的情境。接着开始提问:“你能读出鲸吃食物时凶猛的感觉吗?”在饱满热烈的情绪中,一只只手举得高高的,学习已成为学生的自我需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4.运用多媒体,丰富学生学习内容。
教材只是教学的凭借,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体会它所包含的思想内涵,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本领,引导他们去阅读各类课外书籍,同时深化课内知识。这就要借助多媒体课件存储量大、功能强、操作简便等特点,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知识。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提供海底的真实资料,既能帮助学生深切理解课文描述的内容,又能丰富小学生关于海洋的知识。这些多媒体制作的阅读资料,既配有声情并茂的朗读,又有生动有趣的动画演示,能极大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
5.运用多媒体课件,缩短时空限制。
语文学科的教学更多的是一种情感教学。可对于小学生而言,几十或上百上千年前的社会环境、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异地的风情不是教师一张嘴在讲台上就能说清楚的,更不要说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了。这时,如果借助多媒体手段,把当时当地的情形重现,一定能让学生鸦雀无声,潜然进入特定的环境中,引起情感上的强烈共鸣。如我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掠夺、放火情景的影片剪辑,从而加深了学生与课文的情感共鸣,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侵略者的丑恶嘴脸,更清醒地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哲理。
6.利用多媒体课件,突破教学难点。
例如,我在教学《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文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教师先让学生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修路工人遇到哪些困难和怎样克服困难的句子,让学生进行朗读,可我总觉得学生读得还够味,于是,我又播放了一段反映风火山恶劣环境和恶劣天气的课件,再次让学生朗读。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时地利用多媒体,突破了难点,十分有效地发挥了多媒体的作用,真可谓恰到好处。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的介入,丰富了小学语文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要清醒地看到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和不足,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努力避免多媒体自身存在的问题,克服教师运用不当所产生的问题,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只有这样,多媒体才能帮助学生在获取更多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才能真正落实新课标理念,成为促进孩子全面协调发展的有力手段。
第五篇: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几个小贴士(范文模版)
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几个小贴士
多媒体以其信息丰富、图文并茂、形式多样、人机交互、反馈迅速等优点赢得越来越多的师生的喜爱。但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运用中存在着诸多的不妥当,影响了多媒体课件使用的效果。为此,笔者提出几个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小贴士供大家参考。
一、文字宜简明不宜繁琐
有些教师使用幻灯片时唯恐表达不全,把想到的内容都打出来。其结果造成屏幕上内容繁多、主次不分、字号偏小、字体颜色多样,既不利于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又给学生记笔记增加了负担。这样的课堂教学无形中蜕变为读课件抄课件,本应简洁高效的语文课堂变得冗杂沉闷。这势必会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感悟能力和想象能力的退化。
其实,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大胆质疑、争论、解惑、训练的过程,学生已存储的知识或较为简单的内容完全可以让他们独立探究,课件只出现较为重要的或有鲜明特点的知识即可。一次观摩本校教师讲授《陈太丘与友期》一课,疏通文意方面的幻灯片只打出了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及重要实词,其他词语放手让学生疏通。听课教师都感觉这样做既重点突出清晰明了,给了学生必要的抓手,又使课堂上学生的探究时间充足,内容活泼充实,学生不仅掌握了必要的文言词语的用法及含义,又提高了疏通文言文的能力。
二、背景宜朴实不宜花哨
幻灯片的背景是用来衬托教学所用的文字或图片的,形式朴实,色彩淡雅即可,不宜复杂花哨。有些课件为了增加吸引力,所选背景图形精美,色彩艳丽,甚至还配着一些挂角动画图片。乍一看,屏幕上图形色彩鲜艳美观,甚至还有萌萌的小青蛙吐着舌头,俏皮的小鸟啄食等等,令人眼花缭乱,不知不觉中就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削弱了教学的效果。
其实,多媒体课件是辅助教学的工具,它的使用为学习知识服务,而不是喧宾夺主,形式超过内容。采用一些朴实淡雅的背景,不仅屏幕上的内容显得洁净有序,还可突出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探索知识,真正唱主角。
三、音乐宜精当不宜泛用
在多媒体教学中适当地播放音乐可以烘托气氛,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情感,因此受到许多教师的喜爱,有些教师甚至认为用音乐就比不用好。
其实并非如此。语文课播放音乐必须慎重,所选曲目必须做到精当,与所授课贴切吻合,而不是能用就行。否则,不仅不能锦上添花,还有可能弄巧成拙。比如,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的《那树》一文,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有些教师在教授此课时喜欢为学生播放歌曲《好大一棵树》,动情的歌唱使学生十分激动。但反思一下就会发现,不知不觉中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出现了偏差,误以为本文是在赞美那树的奉献精神。课堂看似形式活泼,但教学效果不禁推敲。
四、视频宜慎重不宜随便
语文课本中不少文章选自经典名著或名家作品,有相当一部分已被拍摄成影视作品,比如人教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小圣施威降大圣》、八年级上册《背影》、九年级上册《智取生辰纲》等都有相应的影视资料。许多教师认为影视资料比课文更生动,花几十分钟甚至一节课的时间为学生放映相关视频,学生看得入迷,理解由难变易,似乎效果很好。可是仔细反思就会发现,过多依赖视频就会偏离语文教学的轨道。
语文教学应立足文本,让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品味去感知,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有句话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林妹妹”,阅读文本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的解读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如果随意地用视频来代替,确实显得直观形象,但是由于形象先入为主的原因,学生接收到的已是被导演、编剧和演员解读加工过的产品,难以领悟到作品原汁原味的魅力,难以体会到个性化解读的快乐,削弱了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功能。当然,如果精选适量的精品视频影片,在文本阅读教学后放映,请学生观看、鉴赏,不仅有利于对作品的深入理解,而且有利于文艺鉴赏能力的培养。在教授《背影》一文时,精读文本后,我播放了父亲爬月台的特写镜头。全班同学深为感动,不少学生甚至泪水盈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感情与作品也更为共鸣,视频的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人机交互宜适度不宜放任
多媒体课件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不能让它替代教师的创造性工作,更不能让它妨碍师生情感的交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多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但有的教师一味地依赖多媒体,大多数时间在读课件上的文字,眼睛盯着屏幕,极少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从而造成“只见机器不见人,只见画面不见文”,教师被课件“牵着走”的荒唐情况。
学生眼睛始终盯着屏幕,确实突出了人机交互,却忽略了师生互动。不管什么授课方式,教师都应该是课堂的主导,而不是放映员、解说员。语文教学,重点在于语言的感悟和思想启迪的训练,而且特别注意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多媒体教学不能陷入华而不实的境地,要注意体现情感交流,把握好学生的心理活动,建立起自由流畅的多种交流渠道,促使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全面健康发展。
总之,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上越来越多的运用,无疑是教学发展的趋势。语文教师有责任依据课堂需要,适时、适量、适当地使用多媒体,充分发挥它的长处,使之成为语文课堂有机部分,在教学中与教学内容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下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效率,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邢台市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