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理课堂教学“故事化”及其策略
地理课堂教学“故事化”及其策略
监利县朱河中学 舒建红
摘 要: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挖掘地理课堂的潜能,提高地理课堂
学习效率,一直是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从古典文学、成语、历史典故、军事战争、神话、新闻、俗语、地理幽默中发 现地理“故事”线索,使地理课堂“故事化”,生动有趣、通俗 易懂,应该是地理教师教学实践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 学习潜能 故事化 策略
讲故事,学地理,以“故事”的形式将地理知识贯穿于地理课堂教学之中,寓教于事,寓教于乐,不仅有利于活跃地理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体现地理课堂的趣味性和机智性,诱导学生“乐学”,更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习潜能,体现地理教学的知识性和教育性,启迪学生“会学”。同时,地理课堂教学“故事化”也是地理教学贴近生活、反映现实的表现方式,反映教师叙事能力水平高低,检验地理教师对学情的研究、教材的处理、知识的重构的教学实践能力。结合教学实际,笔者谈谈地理课堂教学“故事化”的具体做法。
一、地理课堂教学“故事化”形式
地理课堂教学“故事化”的目的是为了营造一种保持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获取知识、增长才智。同时通过“故事”蕴藏着的深刻的思想或哲理,隐含的地理知识,激发巨大的教育功能。
1、选用古典文学故事激发兴趣
中国古典文学中有不少灿若繁星、千古流芳的不朽诗篇,它们不仅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更是人类文学宝库的奇珍。它们中的散文、游记、唐诗、宋词、元曲等篇目的诗词佳句中均隐含有丰富的地理知识。因为这些作品作者大多数是当时的士人、学人和僧道,他们因赴任、征战、迁徙、游历、流放、贬谪等原因或足踏南北或放情山水,对自然地理有较多的观察、了解和研究,借用它们可以起到提高兴趣,加深印象的作用。如在讲述“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征知识点和“海南岛的开发和保护”中如何利用热带资源优势发展地方特色经济时,就可选用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中“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诗文所隐藏的“杨贵妃爱吃荔枝”的故事来激发兴趣、促进想象。杨贵妃爱吃荔枝,但荔枝不是陕西所产,而且“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于是唐玄宗“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以博杨贵妃之欢心。同时,通过诗文辛辣地讽刺唐明皇为博美人欢心,不惜劳民伤财,天天飞马送荔枝而不理国事、贪图享乐的奢侈腐化行径,表达了诗人的愤怒之情。这不仅激发了兴趣,促进学生想象,帮助学生加深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点的印象,更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海南岛如何立足本地热带气候资源的优越自然地理条件,建设成为全国性的热带水果基地而发展特色经济的。
2、借用成语故事协助理解
成语是我国劳动人民日常生活中经过概括、提炼出来的语言,有些成语撇开其丰富的引伸义,只看其本义,常常发现其隐含着一些特定的地理知识。如成语“泾渭自明”中就有故事。通过讲述《玉娇梨》第十九回“柳生与小弟有约,相会之期,也不出数日。大家一会,泾渭自分矣”的故事,一方面形象直观的说明了黄河支流泾河与渭河的水文特征,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我国东部季风区锋面雨带南北跳跃式推进的运动规律。有些成语是由寓言引伸过来的。寓言它源于民间,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以简短的讽喻性的小故事说明一个道理,其中也有一些含有某一方面的地理知识。如讲述宇宙的物质组成、天体运动规律及天体系统概念时就可以借用“杞人忧天”的成语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宇宙的基本特征。即宇宙中的各种天体是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按照一定的规律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从而形成不同层次的天体系统,这是自然规律所决定的,是不会掉下来的。而古人不懂这些道理,所以就“杞人忧天”了。另外,有些成语是由神话演变来的,其创造的人物和故事大都是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创造的形象也壮丽动人。如《山海经·海外北经》中的“夸父追日”成语中的“夸父”为了给人类造福,探索宇宙奥秘,决心与日竞走的故事,就可以从反面帮助学生理解黄赤交角对正午的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变化及四季更替的影响等基础天文知识。
3、引用历史典故强化重点
历史典故属于提炼的语言和文字,因其概括性强,而且绘声绘形,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讲述“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征及其原因时和引导学生认识我国东部季风区南北自然地理分界线与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区域差异时,可引用《晏子春秋》中的“晏子戏楚王”的故事来真实地解读这些地理知识,以达到加深印象强化重点的目的。故事记载:王视晏子曰:“齐人因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同时,这则故事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口的发展及北方人口的分布状况。文载:见楚王,王曰:“齐人无人耶?”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周制二十五户为一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另在讲述“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和我国古代可持续发展历史思想对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影响时,可引用《孟子·梁惠王》中记载的梁惠王请教孟子如何发展生产、富国安民的办法的故事:“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后来,“不违农时”一句还流传为成语。
4、利用军事故事突破难点
《孙子兵法》认为“知天知地,胜乃不穷”。这里的“天”指气象条件,“地”指地形、地貌、地势等自然地理条件。在军事战争中,特别是气象条件可直接影响战争的进程与结果。“天气不是朋友就是敌人”。就是军事气象学上的一句名言。在战争中,如何灵活运用气象条件,趋势避害、克敌制胜是军事家们十分重视的问题。古今中外都有利用大雨、台风、酷暑、严寒、风向、云雾、湖泊等天气条件,加速或延缓战争进程并最终获胜的事例。我国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就是杰出代表。地理教学中不妨俯首拾来这些军事战争故事,以利于加强对地理事象和地理规律的记忆和理解,以突破难点。如“巧借东风,火烧赤壁”的故事就是利用天时反胜的战例。诸葛亮不会“巫术”能“借”来东风,是因为他懂天文历法,深知“冬至—阳生”的地理道理:农历冬至日后,气温转暧,春气上来,十八九要刮东南风。再有,他利用雾锁江面而“草船借箭”的故事更加展示了诸葛亮丰富的气象知识。这些古代军事故事都可以在讲述“天气与气候”中的有关地理知识时引用,能起到优化教学,突破难点的作用。世界现代军事史上也有一些著名的利用地理条件的战例。在讲述“温带海洋性气候”、“北大西洋暖流”、“雾都”等地理知识时可简述下列故事:二战中,德军以“闪电战”攻破马奇诺防线,把40万英法联军包围在法国的刻尔克海滩上,而1940年5月26日至6月4日的9天中,盟军利用大雾天气突围34.6万人,后来成为诺曼底登陆时的作战主力。浓雾协助英法联军创造了“九日奇迹”。
5、巧用神话故事设问求解
神话根植于现实土壤之中,产生于人类与自然界斗争、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当时人类在生产力水平低下、面对自然界种种复杂多变的地理现象无法作出科学解释而加以神化,表达了一种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力,而渴望得到帮助和解决。因此神话大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创造的形象也多壮丽动人。正如马克思所言:“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地理特别是宇宙环境教学中,可以适当巧用神话故事,通过神话中渴望得到帮助和解决的某种愿望而巧妙设问,引导学生打破常规,大胆猜测,通过讨论求异,积极求证,探究其可能性,引发深层次思考。如在讲述“黄赤交角”对正午太阳高度角及四季更替形成的影响这一地理原理时,可用“夸父追日”的神话故事设问:夸父能够通过“与日逐步”,把太阳永久高悬在“成都载天”的上空,让寒冷的北方同江南一样温暖吗?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出地球自转和公转有它自身的客观规律,“夸父”是无法也不可能改变的。另在讲述“宇宙”的时空特征及“光年”概念时,可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牛郎”与“织女”“鹊桥相会”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来设问:她们每年七月初七能“鹊桥相会”吗?“牛郎”星距地16光年,“织女”星距地达26.9光年,“牛郎”与“织女”也相距约16光年,即使她们有孙悟空一个筋头十万八千里的本事,“相会”一次也要几百年。因此,每年“七.七”她们“鹊桥相会”只是人们一个美好愿望而已。然后再引出“天文单位”、“光年”、“秒差距”等概念,这样,学生对宇宙的无限性特征和神秘感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再如,在讲述“地球上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和“大气的热力状况”知识点时,可通过“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设问来认识月球的地理特征。如此等等通过设问求解,也可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6、剪辑媒体新闻故事拓展思维
地理课堂上,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活化地理教学,其目的是为了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拓展他们的思维品质,学会通过实践运用地理知识掌握地理学习的方法而提升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这要求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寻找理论与实际、地理与问题的结合点——学生熟悉、贴近生活,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环保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通过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体中的新闻故事来达到这一目的。如在讲述“农业主要区位因素”和“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等知识点时,就可以剪辑前几年大量媒体报道的“草莓催童性早熟”等新闻故事来分析我国入世后“农业生产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绿色壁垒”对我国农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利影响。近几年来,我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温室、大棚反季节蔬菜和水果,为争取早上市,采用激素催熟的事例层出不穷。导致农副产品中激素含量超标,遭受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限制之苦,失去了部分国际市场。这一现象在养殖业中也普遍存在。农副产品中抗生素超标、农药残留量高、有致癌化学物质等不仅危害人体健康,也影响我国农副产品的国际形象,使农民利益受损。2006年10月18日,台湾卫生部发布消息,称从内地昆山阳澄湖水产公司进口的约3吨大闸蟹验出致癌物质硝基呋喃代谢物。虽然后来证实为夸大其词并终获正名,但还是在百姓中产生了负面影响,致使内地螃蟹市场份额减少和价格下降,农民减收。这就是“大闸蟹致癌**的”新闻事件。通过类似的媒体新闻故事所批露的典型事例,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提高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发展“绿色”、“无公害”、“环保”、“健康”食品和“两优一高”农业以及如何应对国际“技术壁垒”的紧迫性与重要性,以此达到拓展地理思想,提高综合分析地理问题能力的目的。
7、运用民间俗语提高能力
俗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生产经验的总结。其故事性强,通俗易懂,喜闻乐见。如果运用适当,可以启迪学生深入思考,探究其中的知识性和科学性,提升地理思维及解题能力。俗话包括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民谣等形式。类型不同,效果也不同。一有民谣中的“故事”。如讲述中国地域地理中的《西北地区》时,为帮助学生认识该地区昼夜温差大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自然地理特征,可引用反映当地人民“矛盾”的生活故事的民谣:“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西瓜与火炉”、“皮祅与纱”两对矛盾事物往往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而促进思维品质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引入海陆位置及地形地貌对该地区气候影响的分析。二有歇后语中的“故事”。如为帮助学生形象直观认识青藏地区“独特的高原气候”特点(昼夜温差大,白天太阳副射强),引用自创的歇后语:西藏人穿衣服——“留一手露一手”,引导学生从穿衣服的故事中来认识青藏人民为适应地理环境而创造的民族服装的劳动智慧,增添了区域地理的趣味性。三有自然俗语中的“故事”。通过自然界动物之间的“强食弱肉”的故事来认识自然界的食物链及竞争法则。如“一山不容二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等。四有谚语中的“故事”。可通过农事、时令、气象等谚语中隐含的劳动的故事,帮助学生认识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升他们对地理事物的综合分析能力。如谚语“水土不下坡,谷子打得多,水土不出田,粮食吃不完”,就是通过科学的劳动有利于水土保持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稳产高收;用“天旱锄田,雨涝浇园”的谚语帮助学生分析理解空气、水分是如何影响土壤肥力的等等。
8、善用地理幽黙故事增添趣味
幽黙是思想、才学、灵感和智慧的结晶,具有情趣和哲理的统一。地理幽黙在报纸、杂志、网络、短信等媒体中广泛存在并流传,可信手拈来。如何将幽默的机智性和趣味性与地理教学的知识性和教育性融为一体,也是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一丝花絮”和“一缕阳光”,有利于提高课堂潜能。地理教师不妨在课堂上也讲一讲“地理幽默故事”,利用语言的诙谐、故事的幽默、情节的简单,达到感染情绪、调节气氛、增添趣味、促进学习的目的。地理幽默故事在课堂教学中的“点缀”作用可以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一是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用幽默故事导入新课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励他们对新知识的强烈求知欲和好奇心。如在学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知识时,可用“地球仪地轴为什么是倾斜”的地理幽默故事导入新课,引出“黄赤交角”概念;二是调节气氛,活跃课堂。上好一堂课,离不开生动的语言,为了改变地理课堂教学理性强、平淡沉闷的状况,可以结合知识穿插地理幽默故事活跃课堂气氛。如讲述“地球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中的“地方时与区时”知识时,可串入“上课打瞌睡的学生申请去美国参加夏令营”的幽默故事突出对“时差”概念的理解,并巧妙地警示了上课打瞌睡的学生,调整了学生课堂上的精神状况;三是幽默结尾,画龙点睛。用地理幽默、笑话故事结尾,既可让学生增强对知识的巩固理解,又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在讲述“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二)”环节进行知识总结时,可用“热胀冷缩与白昼夏长冬短”的幽默故事帮助学生巩固和进一步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对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及四季更替影响的运动规律等等。
二、地理课堂教学“故事化”策略
叶圣陶先生说:“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地理课堂教学“故事化”是地理教师通俗处理教材、教学深入浅出的重要途径,这与教师平时注意收集素材,积累材料,做有“心”人是分不开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理教师对地理教材的发掘、对学情的研究、对知识的重建的态度和水平。如何让地理课堂教学“故事化”,充分提高地理课堂潜能,笔者认为,地理教师不妨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1、要适于境
讲故事,地理课堂教学“故事化”是为了活动课堂氛围、激发课堂潜能的手段,不是目的,不能为故事而讲故事。如何做到知识性、故事性、教育性的和谐统一,要体现适时、适当、适境的原则。首先,故事要契合教学目的和内容,不能东拉西扯牵强附会,盲目开“故事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其次,故事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故事的深浅与哲理要求学生的理解力和接受水平一致,能发散思维、引发思考;第三,故事要符合学生的审美情趣。不要为博一笑而冲淡教学内容或喧宾夺主,要健康向上,不能低级趣味,哗众取宠,失去故事的审美价值和教育功能。要注重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特别是一些地理笑话、幽默“故事”不能让学生有“对号入座”的误导。
2、要勤于学
教师要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广泛涉猎各种知识,积累、收集各种与地理教学有关的故事、趣闻等。这是地理课堂教学“故事化”的基础和前提。平时要加强自身的文化积累,努力提升地理教学艺术品位,以电视、网络、通信、报纸、书刊为平台,勤学、乐学、善学,从格言、警句、诗词、谚语、新闻等素材中发现地理故事,用心发现,留心收集,及时整理,不断积累,多年之后一定会妙语连珠、故事成河了。
3、要敏于事
大多数教师长期忙于超负荷的教学工作,为各种事务所困,对身边发生的、文献中的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问题缺发敏感性,甚至是熟视无赌、麻木不仁。俗语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地理教师事事处处留心身边的地理事物,关注新闻媒体批露的地理问题,就可以找到很多地理案例,然后在地理课堂上以“故事”的形式叙述出来,表达出来。同时,从另一个侧面促进地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4、要善于思
勤于思考,善于构思,有利于我们发现地理中的“故事”。除平时积累外,也可以利用“灵感”挖掘教材中的故事元素,构思和创造故事情节。当然,地理故事不能按照故事一般要求(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等)来严格要求,我们探索的是“故事化”,只要有合适的“故事”元素,适合教学内容和目的,就可以引入课堂教学。此外,地理故事用什么方式切入,通过何种途径表达解决什么样的地理问题,是起到增添趣味、激发兴趣、调节气氛、加深印象的效果,还是达到设问求解、加强记忆、帮助理解、强化重点、突破难点等目的,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潜心研究。
地理课堂教学“故事化”,既反映地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也反映地理教师的教育智慧和教学技巧。《孙子兵法》曰:“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燮理,机在其中,机不可失,设而不中”。地理课堂教学“故事化”,只有找准切入点,适题适时,适境,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第二篇: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之我见
优化课堂教学 打造地理课高效课堂
枝江市顾家店中学
杨学奎
内容摘要:有效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为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投入等方面获得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通过地理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实践证明有效性教学决定因素是取决于教学对象——学生,即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专注性。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学会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认知智慧增值。正确理解,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切实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使我们的地理课堂真正成为符合课改理念的课堂。本人结合自己不断探索的经历,形成了一些不尽成熟的做法,在此与同行商榷,并请行家斧正。关键词:
地理
教学
高效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有对学习地理活动本身感兴趣,才能发展为对学习地理内容和结果感兴趣。作为地理教师,要善于根据地理教学的具体内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景物、场景,使学生设身处“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我要学”、“我爱学”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新知识;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学习地理的种种乐趣,从而爱上地理,那样就能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地理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手段多种多样,可用歌曲创设情境,如讲“长江”时,用《长江之歌》导入新课,讲“中华民族”时,用《爱我中华》把教学气氛推向高潮。还可用诗词创设情境,如讲“横断山区气温与变化规律”时,引用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以及苏轼的词句“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等,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在讲授“北方地区”时,可引用 毛泽东同志《沁园春·雪》的词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吟诵鉴赏之中,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又如讲“桂林山水”时,可引用:“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浓浓的诗情画意可使学生产生联想深受感染,引起学生兴趣,从而收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此外,我们还可用谚语创设情境,如讲“西北内陆干旱的自然景观”时,采用“风吹石头跑,车轮比人高,大姑娘一年不洗澡”的谚语概括,西北内陆干旱的特征。讲新疆气候时用“早穿棉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条谚语突出新疆气候反差非常大的特点。还可用谜语创设情景,如讲“地图”时,先让同学猜谜语:“高山不见一寸土,大海不见一滴水,世界各国在眼前”,打一地理事物。由此导入课题。除此之外,用故事,公益广告、漫画、歌决,游戏、竞赛等,都可以创设情景,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学习得轻松自如,有滋有味,极富诗情画意,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二、新课引入 诱发兴趣
上课伊始,如果以生动的语言,巧妙的设问,动人的情境,鲜活的事例,有趣的故事或出示精美的图片、模型、实物等,直接导入新课,即可引导学生注意力瞬间转移到学习新知识上来。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悦耳动听的声音使人在听觉上产生美感,在心理上产生愉悦和兴奋。世界上很多的地理事物和地理景象,绝大部分不能被学生直观感知。因此,更多的还要依靠教师倾注感情和充满魅力的语言,进行生动形象地描述,清晰准确地表达,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使学生陶醉在情景的艺术环境中,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心理状态下学习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地理事物的理解,而且也可让学生获得很好的艺术美的享受。如在讲授“日界线”可用故事引入新课:“从前,有一艘客轮从东太洋向西航行,途中海上刮起了大风,船体剧烈地摇晃,这时,一位孕妇耐不住轮船的颠簸而临产了,她先生下了一个女婴,5分钟后船由东向西越过了日界线,她又生下了一个女婴。结果,一对孪生姐妹先后的降生,后出生的妹妹却比先出生的姐姐大一天。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奥秘”。如此导入新课,风趣幽默,激发了对日界线知识的探索兴趣。
又如:在学习“我国季风气候显著”时,先提问同学们都过了十几个春夏秋冬,你们注意观察了吗,我们这儿夏天多刮什么风?冬天都刮什么风?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使学生顿时产生一种迫不及待想知道答案的心理。欲知原因何在,就必须认真思考,积极探究,从而激发十分强烈的学习兴趣。
三、传授知识 贴近生活
地理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衣食住行,旅游观光,建设家乡和祖国,到国际交流合作,人民友好往来,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识。生活中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涉及信息最多的是地理知识。如:为什么冬天冷夏天热?为什么月有圆缺?海有潮汐?为什么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天气预报中的各种符号代表什么意义?我国为什么要实施要西部大开发?什么叫世贸组织等等。地理知识蕴含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地理教学中教师若能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提出问题,让生活经验地理化,地理问题生活化,就会使学生对地理知识倍感亲切。当学生和教师一起解决了生活中一个个熟视无睹的问题,一个个自以为知道而仅为皮毛的问题,一个个自以为知道,实际上是错误的认识的问题时,学生就会豁然开朗,身心愉悦,这时候就会形成一个个“愿学好学”时刻,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自然就会提高。例如:讲“青藏高原地区”时,播放歌曲《青藏高原》让学生聆听来自青藏高原动听而富有地方特色的音乐,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加深对祖国风光美的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同时提问:假如暑假里,同学们去拉萨旅游需要带些什么必需品?青藏高原海拔很高,离太阳很近,可是气温为什么很低?给学生思维上的冲突,同学们踊跃思考,积极讨论,你一言我一句,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这样的地理课堂教学效果一定会不错的。
四、利用媒体 优化教学
运用电教媒体进行地理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信息传递方式,由常规的文字、地图表现知识扩大到声形并茂,动静结合的各种图像来表现知识,能启迪学生思维,缩短知识传授与反馈的过程。多向信息交流增多,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高。例如讲授三峡知识时,放一段《长江三峡》的录像,三峡景观的真实性会深深吸引学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蹄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使学生对三峡,山高谷深,滩险流急的特点产生深刻的印象,接下来播放《长江号子》这首歌,并提问:为什么在三峡建立水电站?(巨大的落差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这样的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课堂氛围生动活泼。又如在《巴西》一课教学中借助影片,“巴西热带雨林的砍伐”引出问题,我们如何来对待热带雨林?学生根据影片,能将自己置身于热带雨林中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发表对热带雨林开发的保护的看法,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五、教学方法,灵活多变
一节课从头到尾采用一种教学方法,满堂讲,满堂问,满堂做,满堂自学等一以贯之,不可能让学生一直保持兴奋状态。因此,教师要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认真领会课程标准,以丰富的教学资源为依托,深化教材,整合教学内容,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和生成状态,适时调整,及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学内容要分段进行,教学步子要小,转换要快。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自身素质及学生状态,阅读,自学,点拨,质疑,思考,讨论,回答,演示,示范,复述,模仿,观察,想象,练习,竞赛等多种教学方式合理整合,适时变换。发现法,探究法,研究法,自学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讲授法,角色互换等多种方法因需而举,因需成法,因变而变,要让教学动静结合,张驰有度,富有节奏,充满变化,在教法变化中让学生动脑、动口、动耳、动手、动身,不断刺激不同的兴奋中心,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如讲“西亚”后,进行现场采访,如果你是西亚某国首脑,你所在的国家石油开采完后,经济出路在何方?如讲“天气预报”让学生模仿气象播音员播报天气,如讲“我国行政计划时,”由学生扮演导游,在课堂上带领小伙伴“周游全国”,通过不同方式的转化,使学生一直处于兴奋状态,激发了学生求知欲。
六、设计活动,培养能力
新课程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特征的课堂教学,使教师教学活动走向宏观调控,即指导、诱导,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得到全面发展。课堂学生活动的设计应该是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动手操作讨论、演示、游戏竞赛、图上作业、阅读、练习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例如:在中国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内容学习时,每个组负责一块地形区,并在各组选出代表进行评分,由老师协调,在完成内容时,须进行三个步骤:首先映示一个知识点的全貌,然后分小组学习,主要从各地形区的范围、位置、流经本地区的主要河流,地形特点加以归纳,小结,最后各组派一名同学发言,学生进行评分,评出优秀组。活动结束后,对本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检测。用这种活动能创设一种愉悦的氛围,即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也潜移默化地让同学们掌握了知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依照“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原则,根据教学内容,适时组织进行地理课外活动,既陶冶了性情,也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素质,如在教《中国地形》之前,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家乡秋游以后,以“我爱家乡”为题写一篇游记。同学们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跃然于纸上,内容新颖,值得一读。我校曾获得枝江市演讲比赛一等奖的罗春明同学在演讲词中写道:“我爱你,顾家店,因为你有清秀挺拔的青龙山,有贮金藏银的沙碛坪,有盛产棉花的仁合垸,有稻花漂香的清水溪,有盛产柑桔的马家铺,有马家湖的泉土,有土地岭的歌谣,有姜家脑的红砖,罗家河的银海,有驰名省内外的仔猪„„”一连串的排比句,写出了家乡的特色,概括出家乡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加上她那富于表情的演讲,使广大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激发了学生爱家乡之情,报国之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受到了训练。
总之,教学是门艺术,需要教师一定要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心无杂念的责任意识。新课改下的教育文化是继承和发展的,可从传统教育智慧中涉及精华,丰富地理教学实践,而对改革,地理教师应树立信心转变观念创造性地实施教学,使地理课堂向着课程改革的目标迈进,实现课堂重建并赋予教学创造的乐趣。实现师生共同成长实现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陈澄主编《地理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
2、袁桂林主编《现代化教育思想专题》,东北师大出版社,1995年5月
3、杨启辉主编《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华师大出版社,2001年6月
作者简介:杨学奎,男,50岁,大学本科毕业,中学高级教师,首批省级骨干教师,现任教于枝江市顾家店中学,执教的地理课获省级优质课一等奖,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得国家、省级一、二等奖。(电话:*** 邮箱:yangxuekui123@sina.com)
第三篇:地理课堂教学初探
地理课自主探究教学法初探
孝义四中地理组
在整个教育大形势的推动下,在周校长的积极宣传下,在年级组强力督促下,在地理组全体成员的大力支持下以及同学们的努力配合下,高二地理组的课改实验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高二下学期主要学习任务是区域地理,区域地理是高考地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高考中作为系统地理的基础或背景所涉及,教学中如何把握区域地理的深度和广度,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传统式教学面面俱到,机械单一,缺乏新意,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悖于《基础教育纲要》中指出的“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系统合作的能力”的根本要求,因此教师应该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既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要能增强其探究能力。于是我们组经过反复商议、讨论、最后决定,创造出地理课改的新模式,具体操作如下:
1.将学生分组,成员为4-6人(如果人数过多,责任心会弱化)课代表将分组情况交回。
2.安排各组的主要任务,责任到组,组内成员分工合作,群策群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包括搜集资料,列出纲要等。
3.教师在课前对主讲进行访问,对其存在的疑点进行辅导,提出设问。4.组内安排一个主讲人上台展示,其他成员有的协助绘图,写板书。5.主讲人随时可以提问其他同学回答问题,也可以上台板演,也可组织学生讨论,也可以请老师帮助
6.课后作业也是组内成员负责讲解(主要针对大家提出的棘手的问题)7.教师在课堂中给以提示,纠正,表扬,评价,适当时还给以奖品。8.教师把他们的精彩通过手机相片、录像等形式记录下来。9.课后学生将每一课的总结或学习报告以书面形式教回。10.最后根据平时表现评出“讲课能手”,“积极分子”等先进。
这样,孩子们形成了互相享受,互相快乐的学习氛围,课堂感觉是一种宽松、愉悦、充满着爱的课堂。孩子们开始互相学习,模仿,不断锻炼着自己,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课堂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大脑皮层活动处于最大程度的兴奋,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思维的火花被点燃。而且,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情感诱导,给予必要的关怀、勉励、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积极表演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其实,课改应该是一点一滴的改,慢慢地把学生引入进去,学生自己就主动去摸索,探究,并会获得精神的满足和成功的愉悦。例如在学完世界区域地理之时,我要求学生以组的形式交回一份学习报告,对区域地理做一总结,我当时就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智慧,不许抄袭,当然我也给他们做了一些示范,比如,我把澳大利亚用《贵妃醉酒》的曲子编成歌词:
澳大利亚 独占一个 大陆的国家 澳大利亚 有着著名 艾尔斯巨石 地形区 三大纵列 东部分水岭 中西部 面积宽广 热带沙漠 旅游资源 还要数 著名大堡礁 该资源 开发条件 非常的优越 该大陆 有着许多 特有的动物 鸸鹋袋鼠 考拉 还有鸭嘴兽 半环状气候植被 还有大自流盆地 骑在羊背上 坐在矿车上
关于两极地区我也编了个三字经,如下: 南北极,纬度高,北为海,南为陆,北苔原,南冰原,北极熊,南企鹅,极昼夜,正相反,论风力,南极大,比降水,北极多 说矿产,南北有,经北极,航线短,论价值,科考地。
我示范之后,学生兴趣大增,同学们积极响应,有的是以手抄报形式,有的是三字经,有的是七言诗,有的是顺口溜,有的是故事,有的是歌词(当然还有曲子)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现在我还完整地保存着,美国哈佛大学就有句名言:教育真正的目的是让人不断的思考。我经常对学生说,我们自己思考出来的东西会保持得很久,别人教给的我们会遗忘得很快。
还有一例,班上有位调皮的同学,他很想玩手机,而且被我逮着,我却没没收他的手机,也没有摔,我心平气和地对他说 :你不是爱玩手机吗?你将中国地理涉及的同学们难懂的概念都查出来,然后下节课你负责给同学们讲一讲,果不其然,这位同学真的把那些概念都查出来给同学们讲了一番,而且还很好,并且这个同学下来对我也很有礼貌。
还有班上有位不爱学习的成绩不好的同学,但是他的电脑却玩的很好,我因利顺势地专门给他单另布置了一个作业,让他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一下云南省的地理,没想到他兴致很高,回去在网上搜集了许多关于云南的资料,包括一些视频,他尽然把云南的自然和人文状况讲得头头是道,包括少数民族的习俗,元阳的梯田,纳西族的音乐,我感觉他讲的很不错,出乎我的意料。
通过这些实例,我深深地感觉到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确确实实离不开老师正确的鼓励和引导,只要老师融入自己的情感,设身处地的从学生的利益出发,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你对他的关心,他会做到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课改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要我们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多出主意,我想我们会在这条路上干得更好,更出色。
地理课自主探究 教学法初探
侯 艳 丽
第四篇: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
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
【摘 要】地理学科不但重视对学科教育的普及,也更加专注于对学生身体、心理发展变化的关注。地理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不断丰富地理学科教学组织形式,重视教学方法上的灵活多变,不断提高地理学科的地位,发挥自然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力。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新课标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做出了新的规定,同时进一步明确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本文从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入手,讨论初中地理的课堂教学策略,谋取为地理学科建设提供借鉴。
一、深入学习、研究课程标准,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
初中教师尤其是过去经验丰富的、具有娴熟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的教师,一定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术,完善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重新认识教育教学的目标与目的,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教育所谓的学以致用。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必须正确把握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在“创新”两字上狠下功夫,从革新教育观、学生观、价值观、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积极思考和实践。
二、整合课程资源,选择和调整教学内容
《新课程地理课程标准》将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作为基本理念,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只提出教学要求而没有明确必须要学的内容,更没有详细的知识点。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根据新课程地理教学要求和学生需要达到的目标适当选择和调整教学内容,同时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地理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海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我们学生熟悉的亚洲来组织教学,使学生通过该大洲的学习,学会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说明其地理位置、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并分析其人口、环境、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并延伸到具体的国家和地区,从而掌握认识世界各个大洲。这就要求我们任课教师只有认真学习领会好课程标准,不断强化自身学科专业知识和相关各类常识,选择和调整好课内外教学资源,增强课程的整合能力,才能搞好课堂教学。
三、培养学生地理学习的间接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两者可以相互转化、相互促进。间接兴趣是对事物未来结果的兴趣,这种兴趣,虽然理念性强,但持续时间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能力。为唤起学生的间接兴趣,教师在开始时,给每届学生上的第一堂课中,在每章、每单元的导言中,可讲讲学习地理科学的重要意义。例如告诉学生:学好地理,能使我们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及世界各地的风土民情等方面有充分的了解,为今后我们走向社会提供帮助,同时能提高我们自身的知识素养。时至今日,地理科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已成为环境保护、国土规划、工农业生产合理布局及政府决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和行为指南。学好地理,长大后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建设好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好我们的家乡,使祖国强盛起来、繁荣起来,使我们的家乡富裕起来。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端正学习地理的态度,从而激发学生地理学习较为持久的兴趣。
四、适当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多媒体是我们教师很好的教学平台,但要适当合理地使用。如在教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进行教学,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所以,有些地理课题,教师应尽可能利用多媒体来上课。
当然,并不是经常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就好,曾有老师把七年级、八年级地理每一堂课都制成课件,并经常用多媒体来上课,时间长了,才发现有些效果并不是很好,有些地理内容还是要用传统教学才能发挥它的优点。而且,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不能太多,太频繁,只能适当合理地使用。
五、利用地图不断整合地理学习知识中的图形
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地图必不可少。老师要求学生准备地球仪和地图册,通过这两种地图工具提高学生建立地域空间思维能力。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明确哪些图形是常考的高频图像,告诉学生哪些是着重记忆的,要求学生不断地淡出地球仪和地球册,这样有利于牢固记忆。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如果只一味地听老师讲题和看看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图像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有利于构建学生大脑的地域空间思维能力。学会有效地利用地图,可以通过多媒体图像技术提高学生对图像的记忆能力,对地理产生兴趣。
六、让初中地理回归生活,为学生现实生活服务
让初中地理回归学生的生活并为学生的生活服务,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所以地理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新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或解决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在讲到“地球的运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太阳一天的变化,每天不同时间点太阳的方位,然后问学生太阳是不是围着我们的学校自东向西地转,学生一般会回答“是”,然后教师告诉学生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因为地球是围着太阳转的,所以是我们的学校在围着太阳转。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都在迫切的想看一下地球围着太阳转的具体情境,从而为教师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学生掌握这部分的内容后,再将学生拉到野外,教导学生如何在野外辨别方向,从而实现了地理知识向生活的回归与服务。
总之,教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艺术地教学,是使教师摆脱教书匠的困惑、使平凡工作得以升华、变得更富有价值的关键所在。而地理教学中的课堂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科学,我们应该不断地尝试新的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思想,真正的让地理成为学生终身受用的学科。
参考文献:
[1]郑国全.初中地理新课导入法新探.考试周刊,2008(15).[2]嵇海燕.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策略[J].祖国?教育版,2013(5)
[3]李静.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导入七法.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2).
第五篇: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策略
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策略
零陵区黄田铺镇学校初中地理教师 荣培玲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初中地理教师应追求的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对全面发展人才的需求,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势在必行。我根据多年的地理教学经验及观察思考,认为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为以下几方面:
一、要学生从态度上重视地理
初中地理传统上被人们认为是“副课”无论家长还是学生多少对它有点轻视,导致一些学生根本就不想学好这门学科。初中地理老师可以紧抓住这次自治区和兵团会考、高考模式中,必修学科必须要参加会考这一规定对学生进行初中地理重要性的教育,要学生明白今天的学习是为明天打基础的,今天努力一点明天就可以轻松一点,要学生首先从态度上重视地理。
二、加强教研活动,强化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寻求恰当担当教法。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靠一个人的智慧是不够的,俗话说“有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对教材的把握不仅需要我们认真的钻研课程标准与教材,更需要大家一起讨论,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寻找到合适的教法。教法选择的好,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一堂课下来学生学生一定会受益匪浅。
三、正确把握并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材只是教师教学的一个凭借,所呈现的一些事例不一定符合学生实际,并不一定有利于学生探索和创新,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加工、改造,重组出具有迁移性、思考性、再生力的教学活动。因此,我们要树立“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在讲“地图”时我没有按照书上的次序先讲比例尺再讲方向再讲图例与注记,而是通过和学生一起量画教学楼平面图,把地图的三要素贯穿其中,让学生学以致用。整堂课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不仅有利于教学重点的掌握,更主要的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强调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展开多样化的研究性学习,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教学方式,在教法的选择上要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如在讲“降水与降水的分布”一节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学生充分讨论降水与生活的关系基础上,让学生来讲述。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更主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五、明确目标,让目标引导教学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是判断课堂教学是有效的直接依据,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定要明确课堂教学目标,让目标引导教学。如在教“海陆的迁移”时,可以先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确海陆是变迁的。那海陆为什么会发生变迁呢?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知道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向学生详细介绍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并让学生试着用这些理论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这样通过关注现象提出问题、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知道海陆是变迁的和海陆为什么会变迁。学生能在这堂课开始关注自我“问题意识”的培养,使自己成为一个善于观察生活有思考意识的人,学生依靠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分析能力,结合教师所提供的一系列材料,有序解决自己所产生的疑惑,能够科学的解释“海陆为什么会变迁?”
六、建立评价判断
评价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地学习过程,关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因此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提倡运用鼓励性的评语。在教学过程中,鼓励性评价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法,不失时机的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进而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如果教师给学生以富有激励性的话语和催人奋进的目标进而达到沟通师生之间情感,这种情感也必然唤起学生的主动性激励,鞭策学生完成目标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变死气沉沉为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因此,良好的评价方式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激活地理的课堂教学。
总之,我认为要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建立确实可行的评价机制,创设让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地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