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对幼儿音乐教育的启示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是元素性的音乐教育
奥尔夫编写的音乐教材采用的是最原本的、最朴实的音乐素材,如用简易、不断反复的固定节奏,用易唱的五声音阶旋律,用最常用的大、小调式,用短小的回旋曲式„„他用这些最基本的音乐表现要素来表达人类最本原的思想情感。他认为,表达得越具有本原性、单纯性,效果就越直接、越强烈。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是主体性的音乐教育
奥尔夫认为: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才是目的。因此,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为众多的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着想,使他们乐意参加音乐活动,能够成为积极的和有一定水平的音乐欣赏者,能够从音乐中享受到乐趣。同时,也必须为今后要从事音乐艺术的孩子打好基础。奥尔夫说:“我想到的不是有特殊才能的儿童教学,而是最广泛基础上的教学,哪怕是中等的和才能较差的儿童也能参加。”因此,他主张在轻松、愉悦、民主的氛围中,在师生、儿童之间平等对话和交流中,共同建构音乐教学活动。如:在校门外空地上上课。教师爬到树上吹笛子,孩子在地面上围着树干敲打乐器、唱歌、跳舞。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是综合性的音乐教育
奥尔夫音乐教育观认为:对于处在个体发展原始(初级)阶段的儿童来说,获得全面、完整的综合性审美体验是十分重要的。从艺术的本原上看,音乐、舞蹈、语言本来就是连为一体不能分割的。儿童从事音乐学习行为实际上就是人类原始艺术活动的一种再现,儿童音乐教学活动不能局限于音乐范围之内。在综合性艺术观的指导下,奥尔夫儿童音乐教学组合了大量的自由吟诵、即兴舞蹈、歌唱、奏乐等艺术实践活动。可以说,音乐、舞蹈、语言及创作、表演、欣赏等艺术实践活动的一体化综合性教学已经成为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体系的“注册商标”。
四、奥尔夫音乐教育是创造性的音乐教育
正如一切原始形态的艺术活动都带有自发性、创造性一样,奥尔夫倡导的音乐教育的一个基本点就是创造。正如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思想所确认的:音乐是一种必须由人们自己创造的音乐,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合奏者参加到音乐中去。奥尔夫还明确指出:“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因此,仔细观察奥尔夫音乐教学活动就会发现:创造,尤其是即兴创造在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中占有很大比例。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影响深远。它对幼儿音乐教育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
一、音乐教育应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奥尔夫认为“教育应该顺应儿童天性”、“儿童是音乐活动的源头,一切音乐活动均产生于儿童的内在需要”。因此,儿童音乐教育内容的建构应充分尊重儿童,促进儿童个性的自主发展,必须研究和了解儿童的兴趣与需要,将贴近儿童生活的素材和内容纳入到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去。例如,奥尔夫就将布谷鸟叫的下行三度作为旋律学习的起点,儿童的名字、儿歌、童谣以及花草树木等作为词的起点。这些素材符合儿童学习音乐的自然天性,是儿童容易进入的天地。
二、音乐教育应整合多种艺术形式
在奥尔夫音乐教育活动中,儿童不仅唱歌识谱、演奏乐器,而且还自由朗诵、即兴舞蹈、歌唱、奏乐。这种歌、舞、乐三位一体与创作、表演、欣赏三位一体的综合教学形式符合人类生活的原始性、原本性,同时也符合个体发展处于初始状态的儿童的音乐学习的天性。它为儿童创造了获得全面、丰富、综合的审美体验的机会。因此,我们在音乐教育中应避免人为地割裂各种艺术形式,应合理整合各种艺术形式,发挥它们的综合效应。儿童的音乐教育活动本身就是综合的活动,只有将课程内容、形式、方法等综合起来,才能促进儿童健全的审美心理的建构,使其成为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三、音乐教育应注重发挥儿童的创造性
奥尔夫教育体系中的创作活动主要表现为即兴创作。他认为,即兴是最古老、最自然的创作形式,是人生而具有的,是情感表现的最直接形式。在即兴创作过程中,儿童面对挑战,内心充满创作欲望,能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创作中去,进而唤出他们潜在的创作能力。因此,我们在音乐教育中应尽量避免“技能化”倾向,注意激发儿童音乐创作的兴趣和欲望。让儿童充分体验音乐的魅力,在体验的基础上,鼓励儿童运用多种形式将自己的音乐理解表现出来,突破传统模仿式教学的弊端,真正发挥儿童的探索性和创造性。
第二篇:奥尔夫教学法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启示
奥尔夫教学法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启示
文/甄妍妍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上最为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是优秀教学体系的代表,它生动具体的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最基本的原则,使学生在音乐中全面的发展自己。其中的教学原则和经验对世界各地的音乐教育者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不断发展,基础音乐教育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然而,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仍存在着种种问题。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应该借鉴国外优秀的教学方法,结合我国国情和音乐文化,扬长避短,使我国的素质教育得到广泛的推广。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形成发展
卡尔·奥尔夫,是德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少年时的奥尔夫兴趣广泛,表现出很高的创作天赋,曾写过一些歌剧和乐曲,这对他的教学法和教学思想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他成为一个伟大的音乐教育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从开办“军特学校”起,奥尔夫便开始了他在音乐教育上的大胆革新。并在达尔克罗兹律动教学的基础上,继续探索音乐与动作之间的密切联系。他借鉴了非洲和印尼传统乐器的特点,制造出了一套用于合奏的打击乐器——奥尔夫乐器。奥尔夫乐器和一系列教材受到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关注,有力地推动了相关音乐教育思想的发展,在世界音乐教学思想发展进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主要特点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关注的是音乐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巨大作用,最终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卡尔·奥尔夫说过:“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对于一切,我最终关注的不是音乐的,而是精神的探讨,音乐教育应该面向所有的人。”他的教学理念就是通过让学生参加音乐实践活动,使他们对音乐产生兴趣,在音乐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逐步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道德。具体说来,奥尔夫教学法具有以下三个重要的特点:
(一)综合性
奥尔夫认为,音乐、动作和语言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奥尔夫说:“元素性音乐永远不单是音乐本身,它是同音乐、舞蹈(身体动作)和语言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必须由人们自己创造的音乐。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合奏者参与到音乐中去。”
(二)美育性
美育在音乐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对智育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奥尔夫教学法认为对学生进行美育,就是对感觉系统进行的训练。
(三)即兴性(创造性)
即兴性就是在人具备一定综合素质和感知能力的基础上,发挥人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奥尔夫教学法非常重视对学生即兴能力的培养,他明确提出:音乐教育重要的是学习过程,而不仅是结果。学习的结果,可能是粗燥、不完美的,但难得的是儿童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即兴性的精髓在于,即兴不仅是整个音乐教育的手段或是形式,更重要的是,它也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
三、我国普通音乐教育对奥尔夫教学法的借鉴
奥尔夫教学法是当今世界优秀的教学法之一,其中优秀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对我们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我国的音乐课堂教学虽然已开始尝试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注重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但是,在教学实践和教师的教学观念上还有待于改变。
(一)“音乐教育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奥尔夫认为,音乐只是作为一种手段,其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达尔克罗兹、奥尔夫等音乐教育体系虽然出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是他们都一致认为: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在我国,虽然很多学校和家长开始重视对学生的音乐教育,但是,他们在音乐教育的目的上还存在着一些偏见。他们误认为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优秀的音乐人才,而忽视了音乐教育最本质、最重要的中心原则——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转变旧的观念和思想,把音乐教育的重点转移到对人格的培养上,使音乐教育面向所有的人,而不只是针对想要成为“音乐家”的人。因为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的途径之一,而美育又对智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音乐教育对人的智育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二)强调“一切从兴趣出发”。奥尔夫教学法提倡娱教于乐,用简单有趣的音乐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这一点对于我国现阶段存在的教学问题是很有意义的,值得我们借鉴。,大多数的教学设计仍然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教学的主要任务还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这有很大可能降低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顾及学生的感受揣摩学生的心理,用能够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进行教学,应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和感受。
(三)注重感知能力的培养。在讲授知识的时候避免枯燥的纯理论的学习,从感知入手进行教学,使学生直接的感受音乐,在音乐中获得发展;
现阶段音乐教学中,有的教师把课堂教学的目标仅仅局限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忽视了学生能力上的提高。这样,学生就只是学会了书本上的死知识,很难自己去探索、发现新的知识,这样的学生进入社会也是很难立足的。
(四)在一定音乐基础上加强即兴能力的培养。他认为,在即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能力不仅表现为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而且表现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应在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和感性认识之后对学生的即兴能力进一步的进行培养。这正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所必需的。
今世界如此激烈的竞争,培养具有竞争力的人才,特别是具有创新能力、高素质的新型人才已成为竞争成败的关键。奥尔夫教学法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上有其独特的见解和方法,不仅得到世界各国同行的高度赞誉,更深得少年儿童的欢迎和喜爱。由于各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教育制度和学生的条件特点都不是完全一样的,所以我们在借鉴时,应避免盲目性和片面性。对于国外音乐教育方法,我们既不能盲目崇拜、生搬硬套,也不能忽视它的重要性。每个教育体系有其侧重点,如果我们能够广泛地有选择地吸收其精华和优势,再结合我们的现实情况进行改革,扬长避短,必定能够促进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
(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第三篇:奥尔夫教学法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启示
奥尔夫教学法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启示
浙江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08音乐学赵澄玉
指导老师:庞丽
摘要:回顾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简述评价奥尔夫教学法的主要思想特征和教育方式,通过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借鉴奥尔夫教学法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并结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分析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国发展和实践遇到的问题,最终对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国发展实践作一个初步的探索与总结,使我国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能够正确认识“奥尔夫”,并将其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早日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具有自己民族文化特点的音乐教育体系来。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国特色
前言
20世纪70代末,百废待兴的中国文化教育,在改革开放总方针的指导下,开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新历程。在音乐教育领域,国外多种著名的音乐教学法相继被介绍到国内,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就是其中之一。
“奥尔夫”是20世纪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从1980年廖乃雄教授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介绍到我国已经有20多年的时间了。在此期间,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中国的音乐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不仅出现了全国性的“奥尔夫”普及推广组织——“中国音乐家协会奥尔夫专业委员会”,而且从1一3岁的早教、中小学基础教育到高等音乐师范教育都有“奥尔夫”的实践和渗透,也取得了很多经验(如北京小橡树幼儿园、清华大学“综合艺术素质活动与创造课”、北京奥尔夫音乐学校等),并且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可见到其影响[1]。
1、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国的发展概要
1.1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2]
七十年代末受德国具有最高权威性的洪堡奖金资助,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廖乃雄教授赴德国考察,他给当时己年高84岁、谢客住在慕尼黑一个庄园家中生活的奥尔夫先生打去了求见电话,对遥远东方的中国文化怀有钟情的奥尔夫先生欣然同意这位不速之客的拜访,他们一见如故,奥尔夫先生将一套“学校音乐教育”五卷本赠送给廖乃雄。1980年廖先生回国,作为中国著名的西方音乐史专家,他却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入到介绍这个国外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工作中去,他把己被五十多个国家翻译和使用的这套教材翻译成中文,还亲自动手编写教材,并先后到西安、云南、成都、南京讲学,特别在上海举办了一期半年的师资培训班,为我国介绍奥尔夫的音乐教育体系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
由廖先生亲自联系安排,1985年西柏林奥尔夫小学音乐教师、联邦德国十字勋章获得者施奈德夫人来华在广州(4月)、南京(5月)、上海市(6一7月)办班讲学,前后历时三个多月,学员一千余人,施奈德夫人还带来了三套奥尔夫乐器厂家赠送的奥尔夫乐器。1986年5月19日至6月14日施奈德夫人再度来华讲学,来自全国二十几个省市有八百余名学员参加学习。自此,广大学员大开了眼界,对奥尔夫教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回到各地举办报告会、培训班介绍奥尔夫教学法,许多地方还自发组织了奥尔夫教学法实验小组,继续共同学习,相互交流。此后两年中,奥尔夫学院派出三位教师沃尔夫冈·哈特曼、曼努艾拉、彼得·库巴斯来京讲学。1989年4月由李姐娜带队的中国音乐教育考察团一行八人赴德国奥地利考察,1989年6月2日经中国音协批准成立奥尔夫学会,自此开始了学会成立筹备工作。
1991年6月在全国唯一公开发行的音乐报—“音乐周报”上出版了奥尔夫教学法介绍专版。
1991年8月9日一19日,第二期奥尔夫教学法师资培训班在京举行。
1993年8月16日一21日在河南开封举办的奥尔夫教学法师资培训班期间召开了第二届奥尔夫学会年会,宣布了由通讯选举产生的理事会名单,同时发展第二批会员91人。
1993年9月一1994年7月在北京由中国音协音教委组织奥尔夫教学法幼儿师资培训班活动(为期一年)学员80人,发展会员34人。在这些年里理事会成员及广大会员通过多种形式广泛介绍宣传奥尔夫教学法,经常到各地方、省内外举办的各种师资培训班介绍奥尔夫教学法,并编写了许多新课例,在各级各类学校实验奥尔夫教学法。近年来出版的许多音乐教育学、音乐教学法专著中都有关于奥尔夫教学法的专门篇章介绍。各地教研室、教育学院通过再教育师资培训介绍奥尔夫教学法,且一批批长期坚持下去。其中如河北、北京、深圳、汕头、包头等地把奥尔夫教学法列入每期再教育内容之中。上海音乐学院是中国介绍奥尔夫教学法发源地,至今经常利用假期举办奥尔夫教学法培训班活动。
中国音协奥尔夫专业委员会自1995年开始举办“奥尔夫师资培训班”,现己举办过十一届初级班、两届提高班了。十余年来共培训千余名奥尔夫教师,学员主要为各类幼教早教教师,但亦有1/5为中小学一线教师和高师、中师、职教教法教师,还有高校(中央音院、中国音院、清华大学等)研究生以至留美回国博士生,近年来这部分比例还在增加,除北京外,还有专程从天津、深圳、西安、河北、大连、内蒙等地来京学奥尔夫的学员。
2002一2004年期间,德国卡尔·奥尔夫基金会与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共同协作筹备的连续三期奥尔夫音乐教育师资培训班对于国内的奥尔夫培训来说是一个里程碑。这三期的培训课程较之前举办的“奥尔夫师资培训班”更系统,也更全面,包含了奥尔夫教学法的所有训练内容。之前多次来我国讲学的教师沃尔夫冈·哈特曼、曼努艾拉·维德梅尔和安德丽亚进行了由浅入深地、综合性地教学,要求参加者所有三期均有成效地通过才算作结业。
1.2、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国得以发展的原因
奥尔夫自从被介绍到中国还不到二十年的时间,为什么能得到如此迅速的发展?1989年中国音乐教育考察团赴西柏林时,西柏林音乐教师协会主席迪特先生曾很不解地问中国代表,“你们为什么对奥尔夫教学法有这么大兴趣?”后来在他来中国到各地考察中国音乐教育半年后,临走前曾诚恳地说:“我现在明白你们为什么对奥尔夫这么感兴趣了,你们是有道理的。从某种意义讲,奥尔夫可能跟你们中国的音乐文化更加贴近。” [3]
1.2.1、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中最重要的就是“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奥尔夫曾谈到:“原本性始终是一个基础,这个基础是没有时间性的,原本性意味着永远是一个新的开端。一切‘时新’的东西,为时间所决定都会不时新。”[4]奥尔夫强调音乐教育必须从本民族文化出发,有了这个“本土文化”的基础,这个体系就有了深厚的根基和无限的生命力。而在中国,经过几千年历史的积淀,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为我们中国的音乐教育提供了最丰富的源泉。
1.2.2、审美的愉悦,是原本性音乐教育在情感体验方式上的一个重要特征。奥尔夫说过:“心中的喜悦,是儿童生长最重要的因素,而唱歌、跳舞、奏乐,是启发孩子智慧的一种源泉。” [5]在这一点上,奥尔夫的思想与中国古代乐教思想中的“寓教于乐”、“乐者乐也”的观念是相通的。因此,在升学、考试的重重压力下,在死气沉沉的中国式课堂里的学生,接触到奥尔夫音乐教育以后,一下子找回了童年的欢乐,找回了失去己久的笑容,情感得到了宣泄,上课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1.2.3、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还强调创造性的原则,这又为面临二十一世纪新形势下的中国音乐教育如何面对未来、面对现代化的课题找到了我们行动的支点,特别是这种创造性当它与本民族音乐文化中的即兴性特点相结合时,使我们立即感到“创造性”音乐教学是那么得心应手。
2、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主要思想和特征
2.1“原本性”和“元素性”音乐教育方式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原理,即“理念”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原本性”的音乐教育。他认为,对于处在个体发展还是初级阶段的儿童来说,获得全面的、完整的综合性审美体验是十分重要的。从艺术的本原来看,音乐、舞蹈、语言本来就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儿童音乐教学活动不能只局限于音乐范围内。在这种综合艺术观的指导下,奥尔夫不仅教儿童唱歌识谱,而且也教儿童演奏乐器,同时结合自由朗诵、即兴舞蹈等艺术实践活动。奥尔夫认为这种综合教学是为了给儿童创造获得全面、丰富、综合的审美体验的机会,这种行为方式,是合乎儿童天性的。
在这种“原本性”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奥尔夫的音乐教学实践采用的就是“元素性”的音乐教育方式。其编写的音乐教材采用的是最基本、最朴实的音乐素材,主要以节奏性为主,比较容易学会的节奏性乐器---奥尔夫乐器。他用这些最基本的音乐表现要素来表达人类最原本的思想、情感。就奥尔夫本人而言,他更为强调的是一种称之为“原本性”的观念或者说是原理。所以,奥尔夫及其合作者、后继者所共同创立的,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法”,甚至也不是纯粹的、严格意义上的“音乐教育体系”,而应将其视为一种体现某种观念、并将其作为原理来应用的音乐教育行为方式。
2.2注重儿童在音乐教育中的主体性
奥尔夫认为: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才是目的。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为众多的孩子们着想,而不仅仅是将来想成为音乐家的孩子着想,通过音乐去帮助他们,使他们能够参加音乐活动,能够成为积极的和有一定水平的音乐欣赏者,让孩子们从音乐中享受到乐趣。奥尔夫认为不能排斥任何一个孩子学习音乐,音乐性在每个孩子的自然本性中都存在着,人的音乐才能的高低,只是由于内在的音乐性没有被充分发掘出来而已。
奥尔夫的课堂教学是在轻松、愉悦、民主的氛围中,在师生、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中,共同建构教学活动,在有机的教学活动中形成学生的音乐艺术能力。在奥尔夫的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激发、引导学生主体依据认识规律进行学习和实践。同时,要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素养,强调学生的个人兴趣、动机和要求上的差异。
2.3培养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奥尔夫的教育理念里,要使音乐的学习变得有意义,只有让儿童们自己积极参与。通
过学习演奏奥尔夫乐器,让所有的儿童都可以亲自实践,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这样,就能激发儿童对音乐本身的喜爱,使音乐学习成为一种游戏和生活,充分调动了儿童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这种自身的参与,也强调自由和即兴,每个人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要尽量避免和别人雷同。
正如一切原始形态的艺术活动都带有自发性、创造性一样,奥尔夫倡导的原本性音乐教育的一个基本点就是创造。奥尔夫明确指出“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6]在教学中,教师仅仅向儿童提供一些原始性的材料,要求教师站在儿童的角度来主持展开音乐教学活动。儿童则主要是通过在范例和教师启发引导下进行集体创作的音乐学习,通过儿童在即兴基础上所进行的综合性创造过程,来培养和发展儿童的创造力。
3、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国的实际情况
3.1教育理念的变化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伟大成就,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发展。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均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先行课程已出现许多不能够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诸如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缺乏整合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课程内容繁、难、多、旧,偏重书本知识,脱离学生生活及社会发展;教学方法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评价方式过于注重甄别、选拔和淘汰,等等。
80年代以后,由于改革开放,国外多种著名的音乐教学法相继被介绍到国内,包括奥尔夫教学法在内,它们都重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强调通过亲身参与音乐活动来加强音乐体验,强调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来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强调教学必须以激发音乐兴趣与培养良好态度为基点并视之为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等等。[7]
我国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吸收、借鉴了这些国外著名教学法的教学理念。其主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和完善评价机制共十条理念。新课标把音乐审美放在音乐教育目标的第一位,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及音乐创造教学,提倡将音乐课程和其它艺术、非艺术课程相互融合等等,这些正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的体现。
3.2音乐教材的建设
廖乃雄先生是最早介绍奥尔夫进入中国的奥尔夫研究专家,他参照奥尔夫和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原理和经验,编写了《中华学校音乐教材》(共五册),是中国化的奥尔夫教材。这套教材以中国的母语和民族民间音乐为基础和依据,因而主要采用我国民歌和儿歌为音乐基础,大量采用我国的古典诗词、格言、谚语等为语文基础。这套教材的问世,迈开了奥尔夫中国本土化的重要一步。但该教材尚需以教育部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为依据改编,并在编写上按年级分册。[8]之后,廖先生于2004年2月又编译出版了一本《奥尔夫<学校音乐教材>精选》,其中选编了《学校音乐教材》原作五卷本中适合于我国应用的一些歌曲,并对原作中原有的文字注释,几乎全部进行了翻译或补充概述,并将原注连同编者的注释,均注于各首乐曲后面或各卷的前面,针对性更强,便于连同乐曲一起阅读。[9]
3.3奥尔夫音乐教学的实践
在教学实践方面,国内许多参加过奥尔夫音乐教育培训的音乐教师作过很多尝试,尤其是在节奏教学、乐器教学、身势教学等方面。国内一些奥尔夫研究专家也在不断地用我们熟悉的童谣、儿歌、歌曲创编出新的课例,进行奥尔夫教学本土化的实践。奥尔夫专业委员会负责师资培训的几位老师介如李姐娜、李燕治、陈淑宜、宋丹等老师在儿歌的收集、将国外的课例中国化以及中国音乐文化的开拓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尤其是会长李姐娜老师二十几年来一直致力于奥尔夫教学法的推广,在由李姐娜、修海林、尹爱青合著出版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一书中,专门有一章介绍奥尔夫音乐教育实践在中国的传播及其“本土化”,内中收集了六十余个关于奥尔夫音乐教育在律动、语言及器乐、听力等方面内容的综合性教学课例。她创编的很多课例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如“春江花月夜”、“鸭子拌嘴”、古诗词“秋思”、“十面埋伏”、“春节”等等。
4、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国发展和实践遇到的问题
4.1国人的传统观念与思维方式导致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国发展和实践受阻
中国教育体系的形成受民族传统、历史与文化背景的影响,在漫长、复杂、波折的发展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备受推崇,始终居于统治地位,音乐教育思想相应地也受其影响和制约。中庸之道和中和之美代表着中国人的处事哲学和行为准则,它概括了中国人所特有的稳重、含蓄、忍耐、被动以及喜怒哀乐不流露于表的修养和个性,而也正是这些因素几千年来的凝固,使之成为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在中国传播的最大障碍。
即兴是奥尔夫教学法的核心部分。奥尔夫的即兴创作课要求参与者要怀着极大的主动性和热情进行全身心的投入,从而达到艺术的放纵、人性的解放和诉诸于感性的境界。东西方文化差异从根本上影响和决定了东西方人的性格、修养、观念和思维的不同。在国内有些音乐课上,教师让学生随着节拍即兴做动作,有的学生就显得很不好意思,妞妞捏捏不敢做,或者藏在别人后面连头都不敢露,或者干脆说不会。他们会认为,如果做得不好,就是丢人现眼,害怕旁人取笑自己,所以不愿意在旁人面前表现自己。因此,要想让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国广泛传播,首先必须要求人们更新旧观念,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
4.2我国的教育体制的制约了奥尔夫教学法
中国的教育体制长期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和制约,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学生必须坐得端端正正、安静地听教师讲课,不允许随便发表个人见解。音乐教育应是帮助学生完善个性发展的工作,它的精神意义高于其它学科。由于中国的音乐教育体制长期采用“传艺式”的教育和教学方法,这样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磨损了学生独立创造的精神和能力,变相地局限了学生的发展。在这种教学体制下我们克隆了一批又一批所谓的“人才”,做了许多重复的设计和工作。
奥尔夫强调“以人为本”,在他的音乐教育体系中极力反对“音乐教育系统的理性主义化”,并强调教学活动的创造性、灵活性、有效性,极力主张每个国家、民族、地区的教育都可以根据本国、本地区的特点和对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见解,按照其原则和精神进行有个性、有创意的教学,只有进行有个性、有创意的教学才能培养出具有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学生。[10]
由此可见,引进借鉴奥尔夫优秀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并加快中国教育体制迈向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步伐,首当其冲的是从上至下教育体制必须发生认识上的变革和提高。
4.3缺乏专业的奥尔夫教学法师资力量
提高音乐教育者的素质是音乐教育创新发展的根本保证。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对教师的各种素质要求极高,首先是要求教师必须对此体系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和认识,并能从了解达到理解,然后付诸于教学实践中,并且能够身体力行地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师素质直接影响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传播力度和质量标准。
创造性的儿童艺术教育活动应由有创造力的教师来施行。教师在引导儿童进行音乐活动时,不能墨守陈规,自己要富有创造性。如果教师本身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懂得创造教育的理论和方法,造就创造性人才只能是一句空话。如果音乐教育师资水平低下,并且缺少爱心和责任感,就会变相地把奥尔夫音乐教育原本性曲解为粗浅的模式化,并把创造性理解为任其随意的活动。
20多年来,虽然奥尔夫的培训一直在开展,但是每年从高师毕业的大批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很少有掌握奥尔夫教学法的,去基础教学一线实施或采用奥尔夫教学法的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如果不在高师音乐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实施奥尔夫教学法内容,仍然只是“小修小补”地去招生、培训,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师资缺乏问题的。[11]
5、对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国发展的前景展望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从儿童音乐教育开始,并且其实施也主要是儿童音乐教育。但是,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最终面对的,是包括专业音乐家在内的所有音乐教育,因为所有的音乐教育,都有一个“原本”的起点。奥尔夫认为“应当普遍地承认,并且已得到科学证实的是:把原本性的音乐引进学校,作为一切音乐教育的基础和根本。此外,也作为培养品性,促进幻想力,克服交往上的困难,以及加强一切生理和心理力量的基本手段”,“原本性的音乐教育一方面根本是对成长着的人的一种贯穿始终的教化手段,另一方面对专业音乐家的培养,[12]在他们学习的所有阶段都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当我们以大教育为前提来寻求专业音
乐教育事业发展的更广阔前景时,这样的思想,是富于启发性的。
在中国的在奥尔夫教育中,应努力找到适应中国国情的内容和适应未来发展的新观念,以及简便易操作,又具有较高教育价值的方法,它既能在沿海先发展起来的开放城市应用,又能在经济文化教育比较落后的地区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国人的传统理念慢慢发生转变,家长和孩子逐渐注重于主观能动性,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但仍然受限于中国的应试教育,因此,在教育制度上面,需要至上而下的教育改革,这个过程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在奥尔夫教育培训上,师范类高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中需要专门设置奥尔夫教学课程,培养优秀而且专业的奥尔夫教学师资力量。经过几十年的坎坷,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起来了,希望同样作为即将成为音乐教育者的我们,将奥尔夫教学法原理与方法的研究与推广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为我国音乐教育改革作出我们新的贡献,也为世界音乐教育作出中国人的贡献。
6、结论
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可贵之处在于:[13]
1、音乐教育不再是个别的、属于精英的教育,而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来感受、表现音乐的丰富性。
2、让孩子们摆脱了桌椅板凳的束缚,也不再只是被动地聆听。没有枯燥乏味的技巧训练,即可让孩子进入表现音乐的阶段,使学习音乐不再那么“boring”。
3、孩子不再是一直被动地学习固化的东西,而有了自己广泛的即兴创作的空间。
4、把孩子从单纯的个体化的练声、练琴带入了合作的天地,让他们早早地开始学习如何协
作、服从、领导与被领导。
通过音乐教育界的奥尔夫专家和老师们的努力,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已经初见成效,但是,接下去的工作还十分艰巨,道路也很漫长,要实现真正符合中国教育实际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所以,只有从我国的具体情况和条件出发,改变传统的旧观念和旧体制,从根本上解决师资缺乏的问题,才能使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国的本土化进行地更深入、更彻底。
奥尔夫曾经说过:“这些国家(指非欧洲国家)已正确地认识到:他们不把(奥尔夫)音乐教育当作是某一种音乐教育体系来接受,而当作是一种教学原理。他可能使他们重新发现他们自己的音乐和语言的传统,并使之对他们的教育起有益的作用„„”这些话提醒我们在中国必须这样去理解、引进和使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更主要的不在于仅仅从事外国音乐教育的研究,而在于重新发现我们自己,发扬我们自己的音乐、语言和文化的优秀传统及其力量,使奥尔夫教育思想和方法进一步本土化。同时,学习、研究必须和自我认识以及自己的创造结合起来,这样,民族才能与世界接轨,迎接多元化的音乐世纪。
参考文献:
【1】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中国本土化进程初探 曹青 南京艺术学院
【2】李姐娜.奥尔夫教学法(Orff一SChulwerk)在中国「J」.乐府新声一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5,(3)
【3】创李姐娜.奥尔夫教学法(Orff一SChulwerk)在中国[J〕.乐府新声一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5,(3):28一30
【4】卡尔·奥尔夫和他的创作[MJ.第3卷:277页。转引自李姐娜、修海林、尹爱青编著.奥尔
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49
【5】《人本教育札记》「J〕.第62期:31。转引自李姐娜、修海林、尹爱青编著.奥尔夫音乐教育
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48
【6】廖乃雄译.奥尔夫儿童音乐教学法初步「M].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
【7】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
【8】刘玉芳.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学生全脑开发「J〕.现代教育科学,2006,(4):120一122
【9】[德〕卡尔·奥尔夫/古尼尔特·凯特曼著.为儿童的音乐:奥尔夫《学校音乐教材》
精选「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10】张夏琴.试论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国传播的局限性「J」.青岛大学
师范学院学报,2002,19(4):74一76
【11】张夏琴.试论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国传播的局限性「J」.青岛大学
师范学院学报,2002,19(4):74一76
【12】(在“音乐生活”会议上的演说》,1996年n月24日。转引自李姐娜、修海林、尹爱青编著.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51
【13】曹雨佳,倪毓培.与奥尔夫音乐共快乐[J」.母婴世界,2004,(4)
第四篇:奥尔夫音乐教育论文
奥尔夫音乐教育论文:魅力节奏
节奏是音乐构的三大要素之一,是音乐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同时节奏感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首先就要感受节奏,通过节奏引起身体的共鸣,从而达到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目的。所以对幼儿进行节奏训练,培养节奏感是十分必要的。
小班上学期的幼儿,虽然没有经过什么音乐训练,但对音乐已经有了初步的印象,他们能跟着老师钢琴的伴奏演唱歌曲,能根据音乐的节拍做相应的动作。但是他们的这些动作都还需要教师的提醒,对节奏的感知还没有真正落实到自身的身体里,还有待于进一步训练和培养。在本学期的音乐活动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一、平常生活中寻找节奏,激发出幼儿对音乐节奏的兴趣。
节奏是将长短和强弱不同或相同的音,按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幼儿难于理解,但幼儿对节奏却是最敏感的,而节奏就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生活中,因而要让幼儿理解节奏,对节奏感兴趣,必须从幼儿现实生活入手,挖掘节奏,寻找节奏。比如,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发现,幼儿最喜欢模仿小动物的动作和声音,于是从幼儿的兴趣入手,将小动物的叫声配上不同的节奏形,如:小鸡小鸡叽叽叽,小羊小羊咩咩咩,公鸡公鸡喔喔喔,小狗小狗汪汪汪等等,老师先让幼儿说出自己的已知经验,再加以引导:小鸡着急的时候还可以怎么叫啊“叽叽 叽叽”就变成了四分音符的节奏了。另外,在平时的课中,老师多留意内容,将节奏整合到其它内容中去,比如,起风了“呼啦,呼啦”,流水了“哗啦啦。开火车了“呜——呜——”,汽车“嘀嘀嘀嘀”等。快上课时,我喜欢拿一罐有糖的小瓶子用力摇出不同的节奏形,幼儿就用拍手来跟上老师摇出来的节奏,兴趣盎然,就这样,通过教师不断的引导,幼儿能找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当幼儿寻找出了各种有趣的节奏时,就产生了模仿节奏的兴趣,如摇铃,用小棒敲打东西,玩响罐等等。通过寻找和模仿节奏,有的快,有的慢,近而开始模仿各种叫声,模仿简单的节奏,并对音乐的节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幼儿学习节奏打好了基础。
二、利用各种途径学习节奏
(一)通过倾听音乐用动作来感受音乐,学习节奏。熟悉的音乐是幼儿最喜欢听的音乐,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经典的儿童歌曲是幼儿非常熟悉,非常喜欢的,教师可以经常有选择性的播放这些音乐,引起幼儿的兴趣,并让幼儿猜一猜是歌名,如《彩云追月》是我们播放频率比较高的一首歌曲,每当我播放这首歌曲,有的幼儿马上会点头等做一些身体动作,有的幼儿则偏偏起舞,正因为是他们熟悉的,他们才愿意去感受,去表达,这为提高他们的节奏感提供了一个教育的和引导的机会。在让幼儿用模仿动作学习节奏的同时,还可以让幼儿开动脑筋,想出各种不同的拍手,拍肩,拍腿,踏脚,摆动手臂,走步等动作。经常进行有节奏的身体动作能大大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二)利用自己的言行和语言感染幼儿
幼儿爱老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在音乐、美术等艺术领域,如果一位教师具有清脆的嗓音、那么他的学生唱出的歌是动听的;如果一位教师具有优美的舞姿,那么他的学生跳出的舞蹈的是有感觉的。要训练幼儿的节奏感,教师先要具有一定的音乐素质,每听到一首歌,教师先要通过自己的眼神、表情、动作等表达对音乐的理解,我们班级在日常活动中经常会播放一些歌曲,我就会跟着音乐做一些自然的身体动作,当听到了一首抒情的曲子,我就会说到:好优美的曲子啊;然后用肢体语言来诠释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当听到一首节奏较快的歌曲时,我会说:这首歌听上去非常的有劲。然后带领幼儿一起来蹦一蹦,跳一跳。幼儿受年龄特点的限制,有时候还不会使用恰当的词语表达自己的理解,教师就要通过自身的语言给幼儿这个印象。
(三)通过生动有趣的音乐活动来教幼儿学节奏。
幼儿学习以兴趣为主,当幼儿感兴趣时就学得快,掌握得好。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利用这一特点,教师可以运用一些形象,生动带有游戏性质的活动来让幼儿学习节奏,有一次,我们小朋友散步的音乐游戏,首先是小朋友睡觉,然后起床,之后是散步,当打雷之后下雨时,要求幼儿跟上节奏小跑着回家,发现小朋友虽然很有兴趣,但活动时显得很乱,于是,我就对幼儿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这一遍,我们学一学老奶奶散步”把节奏变慢,幼儿就有意识地把脚步放慢了下来,然后有改成“解放军叔叔散步”把节奏的速度提高,幼儿也能跟上去了,最后在让幼儿自己探索:还可以学谁走路,怎么走?就这样,通过老师的不断引导,幼儿的注意力会比较集中,也会很投入,在玩的过程中会主动开动脑筋,从而在老师有意识的引导下捕捉到节奏型,掌握好节奏,从而使活动开展的更加有序。
(四)将节奏教学渗透到各科教学中。
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各科教学是紧密联系,互相渗透的,在各科教学中渗透节奏教学不但能巩固节奏,同时也为其它学科增加了一份乐趣,音乐活动中学习歌曲,舞蹈,律动时,都要让幼儿仔细听曲子,掌握曲子的节奏,掌握了节奏,幼儿学的就比较快了,而且会把握得很准,在语言诗歌中,让幼儿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幼儿会朗诵的更有兴趣,如朗诵诗歌《幼儿园像我家》,让幼儿按节奏ⅹⅹ ⅹ︱ⅹⅹ ⅹ来读,发现幼儿的积极性特别高。在故事教学中,让幼儿在故事中有节奏地学小动物叫跳爬,学小动物走路,还可以有节奏地为小动物喊加油,这样不但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而且轻松愉快地进一步巩固了节奏,在体育活动,游戏活动中同样可以渗透节奏教学。节奏教学还能作为一种信号贯穿于一日活动中。
三、创编节奏
幼儿掌握了一些节奏后,可以引导幼儿来创编节奏,为了既形象生动,又便于教具的制作,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图形符号。比如说每一个节奏音符可以采用苹果来表示,如大苹果表示二分音符,小苹果就表示四分音符;青苹果表示四分音符,黄苹果表示八分音符;二分之一的苹果表示四分音符,四分之一的苹果表示八分音符。这些符号简单易记,形象生动,而且幼儿自己能制作节奏卡,可以比较吸引住幼儿,当掌握好了以上的节奏符号后,就可以进行创编活动,如节奏乐《闪烁的星星》,我就为幼儿提供各种各样的苹果图片,让幼儿进行创编节奏,幼儿可以按苹果的大小来编节奏,按苹果的位置高低来编节奏,按苹果的颜色来编节奏,按苹果分量的多少来编节奏。所以同样是一个苹果,按其特征的不同,有的把它当作四分音符,有的把它当作八分符,幼儿积极主动地创编出了自己喜欢的节奏。创编节奏,使幼儿的节奏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学习变得更主动,而且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我觉得通过节奏教学,不但使幼儿的音乐节奏感,音乐表现力大幅度提高,同时也使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全面发展。节奏是一种最有力的音乐快乐的源泉,我们在生活中可能多少都有过这种感受与体验,走步时忽然听见了轻快的音乐声,自己的步履也随之变得矫健起来,当围着圆圈集体跳舞时,会因动作的一致,合拍则感到集体的力量与欢乐,这正是因为人们的动作是在有节奏的音乐声中进行的,动作与音乐的节拍同步了。由此可见,节奏能力的提高,不断能培养幼儿表现美,感受美的能力,更有助于促使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总之节奏感的训练需要一定的时间,也需要各种方式方法,教师要善于发现和运用这些方法,并将这种训练持之以恒。
第五篇: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
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理念用一句话概括即:“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它是一种人们必需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合奏者参与其间。原本性音乐是接近自然的、源于生活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于儿童的。原本性音乐形式简洁,它以节奏为纽带,把动作、舞 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由人们自己参与创造。
奥尔夫音乐教学的方法:
1、从人的音乐本性出发(每个人都有音乐的本能,每个
人天生都是喜欢音乐的)。
2、以节奏为基础。
3、将音乐与语言、动作、唱歌、舞蹈、表演、演奏和戏 剧结合进行综合教学。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原则:
1.综合性——音乐不是以单一形式存在的,不仅仅是用嘴唱、用耳听,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2.即兴性——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用音乐去表达。通过简单的乐器即兴演奏、即兴表演,达到用音乐去挖掘、去创作、去发挥想象力的目的。3.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回归人本——奥尔夫音乐教育还注重培养“情商”。通过视、听、触、嗅,能最大限度地 调动孩子各个方面的能力,开发孩子的潜能。
4.从本土文化出发多元文化教育——奥尔夫教育思想和教学法是开放性的,它鼓励和启发人们自己去创造。中国的奥尔夫音乐教育结合了本民族文化如语言、民歌、童谣甚至是方言等因素。这种音乐更被人们熟知,更具有通俗性,人们更容易懂和接受。
5.自生命开端的——音乐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智能,音乐是人人需要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是在挖掘人人俱有的潜能,是在开发和培养、发展这个天性。音乐不是精英人才的 专利品,是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和体验的。
通过为期三天的学习,让我对奥尔夫有了一个更为深切的体会,之前只是听说当我真正接触时,才发现奥尔夫的音乐教学法是我们现在所有音乐活动的一大飞跃,奥尔夫的音乐教学法通过小中大班的 展现,让我深刻感受到什么才是真正贴近孩子的音乐。他通过老师的一个引导,主要在鼓励幼儿能够大胆自主的创造,没有局限性,体现了幼儿是“一切活动的主体”的理念,从现在的“寓教于乐”逐渐转换为“寓乐寓教”让孩子在感知表现中体现美与快乐。从小班开始就是一条扯不断的线紧密相连,训练幼儿能听口令看指挥,能都使用目光、表情、姿态动作与同伴交流等,让孩子初步中体验创造的快乐。到了中班就要求孩子能够自觉体验创造性,能够分辨音乐中高低
快慢 强弱的变化,到了大班就要求幼儿体验在集体活动中的人团结合作默契感,并能根据音乐节奏,丰富自己的动作,并能用乐器进行演奏能力。
奥尔夫音乐教学有明显的特征: 一
具有完整的独特体系。
我们今天了解的奥尔夫教学法,不仅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且从理论原则指导思想到教学法都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二
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回归人本。
奥尔夫的教学中比如说走,走要求有不同的走法,还要走出音乐感,与音乐的情感吻合,所有体动作要求都有音乐性。
三
综合性、创造性、即兴性。
他融合了语言、动作等相关内容,所以奥尔夫以一个人局限的东西特别综合的概括了所有的一切活动,要求幼儿能自主的去创造发自内心的乐感动作。
我园在10月份进行了两次奥尔夫音乐活动观摩教研。在活动中,我和大班邓红艳老师以热情饱满的教学、新颖的方法、丰富的形式吸引了各位观摩研讨老师们的眼球,也使听课老师们纷纷参与体验了整个教学过程,师生置身于“玩”中去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我们选取了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形式进行教学,在奥尔夫音乐中渗透游戏节奏练习,让本次研讨活动在音乐的熏陶中感受音乐的美。课后我们全园老师集中在一起进行自评、互评等形式,在不断的反思、实践中 我们的业务能力又得到了一次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