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尝试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尝试
摘 要:21世纪将是一个网络的世纪。在网络环境下,如何运用网络技术服务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教育工作者十分关心的问题。本文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课为例,试图就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网络环境;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4)09-0057-03
一、问题的提出
2001年,在全国各地建设校园网的热潮中,教育部下达了关于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校园网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有效地应用,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而且将会促进教育观念、教学思想的转变。”因此,推进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成为各实验学校课题研究的热点。实现计算机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已成为高中历史教师所追求的目标,也是现代教育的时代要求。但是,如何利用网络“网住”学生的心,设计好的历史网络课堂,以实现高中历史有效教学呢?笔者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课为例,就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体会。
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并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性的思维,能够更易于提供个体的学习风格。因而,建构主义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会带来一场全新的教学或学习的革命。由于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基于Internet的网络通信技术所具有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换句话说,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所以,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教育应用的快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2.新课程《纲要》理论
新课程改革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热点话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求信息技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让内容丰富的学科课堂教学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有效载体,又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科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支撑,向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迈进。
三、实施过程
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复习→新授→巩固练习→小结→布置作业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主体教育的基本环节,构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网络课堂教学模式,即学习资源开发 →组织网络教学→检测评价反馈→总结拓展提升。教师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易混点、教法与学法、多媒体设计以及网络资源的利用,编写课件脚本、制作成电子教案并上传电子教案及教学所需网络资源。学生登陆资源库,分组搜集资源。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提出疑问。教师网上答疑,由学生分小组讨论,再由教师总结并分层布置作业,学生课中上传作业。教师要对学生作业进行及时监控测评,学生也要通过教师反馈反思学习效果。最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习成果,教师总结拓展,达成教学目标。
1.学习资源开发
学习资源开发的重点是搭建一个合理、实用的网络学习的平台。具体说,就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提出多层次的学习任务,并把大量丰富的相关知识信息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整体,借助网络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这个平台,了解学习目标,学习相关的知识内容,在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完成自身知识体系的建构。
(1)对硬件的要求:多媒体网络教室一间,电脑50台左右,电脑之间相互联网,并都通过ISDN接入Internet,扫描仪、大屏幕投影仪等。
(2)对软件的要求:Office办公软件,Photoshop5.0,Flash,豪杰超级解霸,网页浏览软件(Netscape和IE浏览器)等。
(3)对学生的要求:会使用Office办公软件,并且能够独立上网。
(4)对教师的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会制作教学网站。主要用Frontpage2000制作网页,用 Photoshop5.0,Flash,豪杰超级解霸,扫描仪等进行文字、图片、图像、声音和视频剪辑等各种媒体对象的编辑。
(5)网页制作:教师在制作网页的过程中围绕所要解决的问题为基点,制作基于IE浏览器为载体的htm格式的网络主页和其他网页,以便运用局域网或网络教室,以基于教师机(或服务器)和学生机之间的交互功能进行学科教学。
(6)学前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了解本课题网页的结构和操作方法,学生如有疑问请教老师。
2.组织网络教学
组织网络教学的过程也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要创设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乐于在学习情境中积极完成各种任务。首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登录学习网站,获取学习资源。通过课程标准、授课教案、学案指导、同步练习、知识树、课件下载、视频材料、教学论文、优秀课例、师生互动等学习活动,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有效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能力。其次,在线讨论、深层探究、释疑思辨。这一环节是上一环节的深化,师生互动,点拨答疑。学生可通过校园论坛、QQ、博客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和发表评论,学生可在思辨中释疑,在释疑中激发灵感与创新。
(1)新课导入:多媒体显示“井冈山”、“南昌起义纪念馆”、“浙江嘉兴南湖”、“遵义会议会址”等图片,同学们去过这些地方吗?目前我国国内兴起了红色旅游,越来越多的人追寻革命者的足迹,重温革命者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那么,中国共产党以及无产阶级到底是如何领导革命的呢?革命的结果如何?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段历史。
(2)目标展示:教师要点击相关菜单,以便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问题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本课题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课的教学目标可作如下设计。第一,知识与能力。①识记: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诞生。②理解:认识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对中国革命发展的重大意义。③运用:运用阶级分析法分析五四运动和中共的诞生。第二,过程和方法。①问题探究:五四运动和中共诞生的背景和条件。②历史比较法: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③运用图文材料和多媒体视频放映的方法,重现历史情境,感受历史气氛。第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学习五四爱国精神。②中共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结果,中共的诞生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第四,教学重点。五四运动、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第五,教学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
(3)自主探究:教师点击菜单,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上网自由浏览。学生可以浏览教师上课前制作的网页,也可以通过Internet搜集相关资料,并学会利用搜索引擎,如:输入“五四运动”、“共产党的诞生”、“国共合作”、“北伐战争”等关键词可以得到大量相关资料。
(4)合作学习:教师可将教学内容分为五个小课题,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其中的某个小课题,如“五四运动”、“共产党的诞生”、“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分成五个学习小组并展开讨论,小组代表将讨论结果发送到课堂讨论区,然后每小组选派代表,各组代表将讨论结果通过各种形式或大屏幕展示出来,学生一起交流,教师可适当补充和评价。
3.检测评价反馈
教师点击菜单,学生打开课堂检测网页。本网页有各种层次和不同类型的检测题,以客观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为主。学生通过E-mail将答案发给老师,教师在主机服务器上收到学生答案后,可进行个别辅导,也可将有代表性的问题通过大屏幕投影展示,让全班学生集体评价。
4.总结拓展提升
教师对本课题作归纳总结,回归教学目标,并布置拓展问题。如:以《我爱伟大中国》为题,以某个角度为切入点查找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资料,可以做成图片展,也可以写成历史小论文。参考资料:各大历史网站、中国近代史相关书籍。
四、反思
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历史有效教学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习者,初步具有了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综合、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比较分析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与合作研究的态度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整体素质的提高都会产生终身效应,也会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改革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在给学生带来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的数字化信息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如:在加强对学生网络学习的行为、情感和能力变化的有效评估的研究有待突破。在高中历史有效教学实践中,学生在网络学习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深入探讨。学生的问题意识、信息素养、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应该通过更为严谨和科学的调查实验来验证。网络学习的实践效果不应该仅仅是通过教师的总结感悟得出,而应该是通过真实的评估数据、学生的过程性表现、态度行为变化等反映出来。网络学习的评价课题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在线学习模式中,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调控难以掌握。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自觉性不高,合作意识不强,在学习过程中游离于学习进程之外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帮助这一部分学生更好地适应网络学习,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并解决的问题。
总之,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历史有效教学,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和压力同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探索,一定能开创高中历史教学美好的新明天,使古老的历史学科在先进科技的辅助下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 兰宏生.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N].中国教育报,2001.[2] 兰祖利.丰富教学模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 吴磊.网络环境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中学历史教学,2007,(10).*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基于网络环境下的
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文号:“十
二五”个12字第Z049号。
[编辑:昌曙平]
第二篇: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关键词:网络教学 教学模式
摘要: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日臻成熟,教学的网络化、多媒体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多媒体与网络教学代表了现代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所谓多媒体网络教学是指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通过多种媒体教学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和共享来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有助于师生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提高师生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适应21世纪网络信息时代的要求;实施网络教学还将推动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建设。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是大家共同面对的一个课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现代教育所需,教师要面对现实,迎接挑战,转变观念,投身于网络教学中。
教育现代化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和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教育部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措施,这些措施的核心是促进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育结构和教学模式的转变。把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以此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如何将网络技术有效地运用于教学中,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网络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网络教学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不仅从手段和形式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更从观念,过程,方法以及师生角色诸多深层面赋予教学以新的含义,而这一切,都源于多媒体网络教学所具有的三个基本特性。
1、探究生成性。由于网络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的学习信息资源,学生可以从网络中获得的学习资源不仅是数量大,而且还是多视野、多层次、多形态的。与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或几本教材和参考书为仅有的信息源相比,学生有了很大的、自由的选择创造空间,选择的自由是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关键。自主学习,能独立思考,多向思维,探索新问题等。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不再被那点仅有的信息源(教师或教材)牵着走,他们可从网络广泛的信息源中选择他们所需的学习材料;学生有可能按照他们各自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和安排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网络中学习还可以使信息的接受、表达和
传播相结合,学生通过他所表达和传播的对象,使自身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
2、友好互动性。传统教学,虽然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共在一个空间,但在教学中相互之间的交互却极为有限,教师没有办法去实施学生适合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教师与学生之间较多发生的是一种从教师向学生的单向广播式作用,学生很难有机会系统地向教师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以及他们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同班同学之间就学习问题进行的交流也是极少的,更不用说和外地的学生交流与协作;网络教学的设计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教学中以一种互助友好的方式呈现信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来调整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和自己的任课老师进行相互交流,而且还可以向提供网络服务的专家请求指导,提出问题,并且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和BBS等网络技术而实现,可以在网络上讨论任何问题,于是学生不仅从自己的思考过程中获取知识,还从别的学生的观点中获取知识,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完全理解、消化和吸收;学生还可以根据网络电脑提供的反馈信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整学习内容和进度,自由进退、自主构架。
3、自主创新性。传统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各种教学活动都是把学生置于共同的影响之下,让他们读相同的教材,听相同的讲授,参考相同的资料。教学的各种措施都是在同化人性,习惯于统一的内容和固定的方式来培养同一规格的人才,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需要不可能完全获得满足,教师只能根据大多数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即使是进行个别教学,也只能在有限的程度上为个别学生提供帮助。网络教学可以进行异步的交流与学习,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安排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的人为现象。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网络交流,在学习的进行中就能及时了解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及时地按要求调整学习,利用网络可在任何时间进行学习或参加讨论及获得在线帮助,从而实现真正的个别化教学。此外,网络中有大量的个性化教育资源,如专题网络、教育专家个人网页、专题新闻、专业化的电子杂志等,这些网上资源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选择余地。
二、计算机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
1、教师的创造性。在传统教学中,由于教师是凭借黑板、粉笔,书本给学生“讲”知识,因而教师创造性发挥的余地很小或无从发挥。多媒体网络教学能使教师获得创造的自由,他可根据网上资源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同时借助于多媒
体网络技术,老师的备课实质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创作过程。它需要教师对知识的再加工。需要融进教师的个性,思想,理念和方法,最大限度地体现教师作为一个有个性的思考者所具有的一切本领,经过这样一个准备过程及其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与进步,使教师更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履行自已的职责。
2、知识的整合性。传统教学以书本知识的静态传授为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而多媒体网络教学非常强调教学中知识信息资源的多元化,并且根据教学的要求,通过提供对现有多种资源进行再次利用的技术方式方法,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可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在这种整合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3、互动的合作性。这里的合作包括教师师生,学生之间的合作。从教师之间的合作来看,多媒体网络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个体性和封闭性,使教师利用技术建立更为便捷,有效的合作关系,而且实现经验,科研成果的共享,获得更广泛,更有力的教学支持。从师生合作来看,多媒体网络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的结构关系,也改变了师生既有的角色地位,使二者易建立同学或共学关系,有时候甚至会出现教师后学于学生的情况。因而,向学生学习,把学生视为亲密的合作者,成为现代教师应具有的非常重要的观念。从学生之间合作关系来看。多媒体网络教学为学生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多种可能,使个性化学习成为现实。学生可以自主,自助从事学习活动,根据自我情况安排学习,而且可以通过交流商议,集体参与等实现合作学习,并在合作中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通过贡献智慧,分享成果,进而学会合作。
三、网络教学的基本模式
根据教学实际,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在教学中相互结合,优势互补,灵活应用。
1、演示模式: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利用网络向学生演示各种教学信息,它们可以是教师装载的CAI课件,也可以是来自校园网因特网上的教学信息。
由于网络能够传递和演示声音、图形、视频、动画、文字等多媒体教学信息,使教学内容具有形象、生动和直观的特点,便于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例如,我在教学“文字信息的处理”这章内容时,首先进行一系列的演示活动,再让学生自己动手,最后个别指导。除此之外,我还充分利用有关教学光盘、学习软件等进行演示操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在这种模式中,网上的教学信息一般可分为四类:最简单的一类就是将有关的板书内容、教学挂图、实物模型等通过电脑处理后传递给学生,相当于一台高效率的、可灵活控制的投影机;第二类是各种场面的模拟,如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历史面貌、重大事件、交际活动等,使学生在教室中就能体验到与实际情况相类似的情境;第三类是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如数学中的多面体的截面;第四类是在实验室不能或不易完成的,如科学课上植物的生长过程,生物的遗传规律,影响学生健康的实验,费用很高的实验,在实验室中无法看清的实验等。这种教学模式是传统教学模式的直接延伸,但教学中还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展示学生看,教师通过网络面向全体学生传授知识,学生的被动地位没有改变,网络的教学功能没有充分发挥。但由于教学经费、教师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内,这种模式仍将是学校网络教学的主要模式。
2、创设情境模式: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创设了一种可用于探索与发现的教学与情境。在一个教学主题的开始阶段,教师要创设一个求知、探究的环境和氛围,激发起学生探求真知的愿望和热情,激活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设计真实、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环境,诱发、驱动学生在这种环境中的探索、思考与解决的活动。例如:在我给同学们上flash课前,先问他们喜欢不喜欢看动画片,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再提问:假如你是一个导演,让他们自己来做的话,打算做什么动画片?让他们每个人都说出自己的想法、创意,让他们记录下自己的构思,再根据目前已掌握的知识,看看要完成自己的作品,还有哪些不能克服的困难,哪些是自己可以解决的,哪些又是自己不能解决的。然后我再针对他们的需要,分组讲解Flash使用中的一些技巧,这样,每个学生都是带着问题在听课,所以知识接受的也特别的快,这种学习既不是简单的激趣,也不是简单的好奇,他们正是一个个的“导演”,在编织着自己的梦,在创作出自己的作品。
同学们在这种情境下,在一种争取最好的想法及好胜的心理愿望和热情下,认真的设计,并在设计中学到了本课应该学到的计算机操作。
3、信息收集整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引
导学生通过查询网络所提供的多样化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帮助学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和重新组织,结合学生自己的观点,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例如,我在教“信息的获取”这部分内容时,为鼓励学生更好掌握“双基”,利用网络资源,要求学生在网上下载语文、数学、英语等资料,然后用电子邮件发送给老师。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上网下载资料的方法,同时也学会了发送电子邮件的方法,还利用网络资源学习了文化课程。进而要求学生利用下载的资料,结合教材中的的“结合实践课题”制作一张漂亮精致的校报时。通过实践,使同学们更加熟悉文字信息处理的有关操作,即培养了学生间团结协作的能力,审美能力,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为学生今后深入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信息社会,知识量的急剧增长使得一个人不可能拥有全部的知识,大量信息的存储、检索极其方便,使得一个人知识的拥有量已显得不那么重要,相反,如何利用现有知识创造出新知识,如何利用、检索、分析、组织复杂的信息则更为重要。
此外,这种模式有利于跨文化的交际,网络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各国信息与文化的条件,促进了学生对外国文化与文明的了解,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很难提供外国文化环境的缺陷,使学生能将所学的语言与其所在的文化环境融合,从而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并有助于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
4、个别化模式:根据学生的实验情况和兴趣爱好,利用电脑软件和网络上的虚拟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类似于聘请高水平的家庭教师,能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加入“网校”学习是实现这种教学模式的较好途径,它使普通的学生可以得到名校优秀教师的指导,使分布在不同地区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与所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教学信息。这些网校对学生提供的教学服务一般包括各科学习材料、各科教学答疑、复习指导、考试测验、学习交流、学生心理辅导、学生论坛等内容。但目前的网校并未充分发挥电脑和网络的优势,许多只是传统教学在网络上的简单延伸,绝大部分都是为应付考试服务的,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随着教育的改革,教学模式的不断更新,网校也将会更加符合当前的教育要求和形式。
新型的网络课堂教学模式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虽然现在具备网络教学条件的学校还不多,许多学校还未联网,甚至根本没有计算机,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硬件价格会越来越低,加之素质教育目标的确立,教育投资日益加大。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会日益推广和普及。硬件的到位是很容易的,目前很多学校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条件,但关键问题是软件和人员的建设跟不上,教育观念的转变尤为重要。要实现素质教育,观念要先行。如果这种新型教学的硬件
条件已经具备,我们首先应在信息技术课上实验起来,以点带面、循序渐进,最终达到整体推动,各个学科逐渐融合,体现学科整合思想,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目前信息技术教育还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要确保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自己创设教学模式。
教学应有一定的模式,但绝没有定式,贵在得法。我们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深深体会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作为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主阵地,应在课堂教学中,以《纲要》精神为指导,以课改精神为依据,立足本校学生认知水平的实际,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运用一定的教学艺术,探索各种合理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把信息技术教育落到实处,让我们的学生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 [2] 嘉格伦.《网络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3]《教育技术研究》2001年第二期
第三篇:网络环境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初探(推荐)
网络环境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以计算机技术和因特网为代表的新的信息,带来了教育资源的极大丰富和易用性,网络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获取知识的渠道,正在改变着人们传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也为英语教改带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主要表现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汇集大量信息资源的数据库,学生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学习英语教学领域的最新知识,并能得到专家提供的“个性化”的教学指导;英语教学的内容、教材、教学手段及考试等,都可以因人因需而异,充分实现英语的个性化学习;同时,网络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及其它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先进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可以模拟现实环境;甚至师生无须见面,就可以利用网络讲座、E—mail、BBS等信息技术进行英语教学。
无可置疑,英语老师们普遍感到了网络所到来的便利与优越,但我也感觉到了英语教师最关注和迷惑的是关于教学模式的选择,即落实到具体操作上出现了一种盲目性和无序性,因为这毕竟是一项崭新的课题,尚无章可循,笔者在课程整合的实验中借鉴了许多专家的优秀经验,结合本校的实际,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和有效的探索,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依据网络本身的特点和教育本身的规律,网络教育与英语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的选择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实现:
一、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兴趣出自好奇.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通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选择贴近生活,具有时代特点的事例.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地创设优美的情境,做到有物有意,使学生置身其中,以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知识的浓厚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在教学初中英语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Unit 9 It’s raining 时,我制作了大量有关天气和季节方面的图片.首先链接了一个四季的配乐的诗歌朗诵,让学生感受到四季气候的特点.接着播放了几个画面: wind-刮风,rain-下雨,snow-下雪, cloudy-多云, sunny-晴天.同时在播放时,点击相关的单词,可以朗读数遍,学生跟读几遍.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了这几个单词,自然而然地引领学生融入英语学习的情境之中,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二、利用网络优势,探究教学内容
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在教授初中英语人教版第三册的第3课Make our world more beautiful时,这个单元提出的是废气,废水,垃圾污染的问题;,我有意抛弃了传统的讲读教学过程,设计出了下面这样一个探究式的教学过程:
1、问题收集:由教师和学生提出问题,整理归类,供以后研究学习讨论;
2、选择探究方向:学生凭兴趣自由选择教材中的一种污染来进行探究,探究方向相同的学生组成一组,以便分工协作,发挥团体优势;
3、资料查询及讨论:由学生利用各种渠道(图书馆、因特网等)查找所需的资料,然后组内进行集体讨论;
4、成果汇报:由各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本组探究学习中的心得体会及研究成果;这样的教学过程,极大地挖掘出了学生探究学习的潜力,学习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踊跃发言,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一种学习乐趣。
三、活用网络教学,培养协作能力
教育信息化意味着教师不再拥有控制知识的“霸权”,传授知识的途径和方式将走向多元化,网络将代替教师的部分职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将由传统的“教师—学生”关系转向合作与
对话,因此,教师在未来的教育过程中应该学会以一位辅导型和探讨型的对话姿态出现的web教师,实现教学活动的协作化,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功能。
以Make our world more beautiful为例,我采用“参与协作式”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主要目标,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影视资料,自行选取镜头,设计剧本,人人试当“编剧”,结合所给的图片、动画、录像、人物对白等,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创造,把静态的文字转变为动态的画面,使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创造。为了达到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目的,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1)演示从影视库中剪接下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动画、录音、录像等),要求学生每四人为一组,根据所见资料,编成电影剧本。
(2)抽查学生所编剧本,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出来,让大家分析改编后剧本的优缺点,重点放在对细节描写、场面描写、对话描写把握的精确与否上。
(3)让学生根据剧本排练成课本剧,自编自演,通过角色的扮演充分体验人物情感和文章的所折射出来的人生况味。
(4)学生谈感受与体验:我专门以此为专题在论坛上组织了一次讨论会,要学生畅谈体验和感受。
事实证明,由于采用编剧的新形式,加上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优化组合,学生兴致盎然,热情高涨,气氛活跃。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极大的开发,他们既能根据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心态,给剧中人物配上适合的对白、动作等,还能指出何处可加上一些合适的人物神态和舞台布景,以配合人物的不同的内心感受。他们层出不穷的好点子大大出乎我意料之外,由此可见,学生的可朔性是极强的,关键在于怎样发挥多媒体形象性直观性的长处,并与教学形式实现最优组合,引导他们挖掘自己的潜能,促使他们的创造能力得到开发和加强,使之成为教学过程中的自觉的参与者和合作者。
四、整合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
1、教学理念有了转变。开展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研究,最关键的问题是有效促进了教师自身理念的更新与转变。即由过去的以“教”为主的传统英语教学旧模式,改变为现在的以“学”为主的“整合”教学新模式,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都得到全面改观,从而使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式”或“被填灌式”的学习状态,转变成为现在的自主式与开放式的主动学习状态,极大地改变了死记硬背式地学习抽象的英语知识、思维活动受到严重压抑的状况,充分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特别是调动了他们的思维积极性,有效提高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学生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
2、教学资源得到丰富。通过整合,把英语学科和信息技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就像使用电话、铅笔、橡皮那样自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3、教学模式得到创新。创新精神是创新的前提,也是创新的源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课程整合的目的之一。在实验中,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采用“任务驱动”和“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构建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我根据学生特点,利用网络环境优势,发挥多媒体及网络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的优势,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自我表现的机会,通过互查、互评、互帮、互学等活动,为学生共同寻求答案、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了舞台,提高了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4、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得到提高。传统学校教育强调的只是书本知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重
视不够,课堂教学的小环境与学生丰富多采的家庭、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严重脱节,面对信息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通过整合,把以教科书为中心转向利用多媒体组成的教材体系和社会大课程中。学生可以方便的获得书籍、光盘、网络上的信息及软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以此提高实践能力,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5、理想的英语学习环境得到营造。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理论都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学习创设情境、协作、交流与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良好学习环境。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由网络提供的多媒体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影视等视频信息与解说、拟音、音乐等音频信息,这种多媒体信息的集成功能为学生学习英语学习知识创设了图文并茂、形神兼备的课文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英语课上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不仅大大提高了他们对课本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与感悟能力,从而形成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以及独创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实现,发展了他们的个性品质与智慧潜能。
综上所述,在Internet网络的学习环境下,“发现式、探究式”教学是学生掌握学科内容的最基本方法,是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也是我们初中英语教学改革所致力追求的。其最终目标,就是教学“以人为本”的哲学回归,就是最大限度地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索,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发挥个性,培养情感,使之英语素养得到训练和升华,为孩子后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内在的动力源泉。
第四篇:基于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报告范文
基于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研究的目的
(一)时代的需要
“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江泽民“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谁占领了这个山头,谁就在新世纪中处于有利位置。”--1998年5月16日《中国教育报》 当前,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呼唤着教育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教育的深刻变革,以信息技术和教学设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是突破口,勇立教育潮头的是现代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需要,研究作为信息技术极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网络及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理论应是时代的发展对学校的要求。
(二)素质教育和课改的需要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核心的全面开发学生潜能的教育。重点研究学校与教师怎样才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的全面生动、主动发展创造相对宽松的外部条件。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血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鼓励发现、探究和质疑,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网络课堂教学的优势
1、网络课堂突出教学交互性
网络课堂不是简单的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讲授,而是动态的教与学的过程。它提供了多种教学互动方式,包括学生与教师交互、与课程内容交互、与媒体交互、与学习伙伴交互,还可以随时随地提问、留言。这样,既能够对学习状况即时诊断和评价,也使学习活动生动活泼。
2、网络课堂便于教学针对性
传统课堂教学的最大弊端,是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而在网络环境下,网络的超大容量,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认知水平落后的学生可以通过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而认知水平超常的学生可以直接学习新知识,每个人都可能根据自己的基础和需求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3、网络课堂整合信息技术工具性
传统教学中也使用多媒体教学,但主要停留在教师运用多媒体设备和多媒体课件扩大课堂容量,增强直观性等层面。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看得见,摸不着,只能“望机兴叹”,甚至增加对信息技术的神秘感。而网络课堂环境下,电脑、网络、投影等工具成为学生认知的常规工具。信息技术和读、写、算一样,成为学习各科知识的基本技能。这样,学生不必专门学习,就可在不经意中熟悉信息技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信息素养。
三、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
(一)个别辅导。
个别指导主要通过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监控,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困难辅导或对学有余力的同学提出激励性问题,也可通过网络上的在线交谈方式实现,学生得到的是教师的即时讲解,就象面对面一样(更适用于远程教学),这种教学更注重了教学的异步,照顾到学生个性差异,实现因材施教。
(二)协作学习式
协作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相比,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因而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协作学习最大的优势在于协作活动的参与者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学生们可以突破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进行同伴互教、讨论交流、课外兴趣活动等协作性学习。学生间通过网络实现了资源共享,学生一起在网上共同进行问题的探究探讨,有效利用了时间。网上专题讨论为各个学生提供了单独或小组讨论的机会,每个学生可以在有竞争性的讨论中,积极思考问题。学生不仅可以从自己的思考过程中获取知识,还可以从别的学生的观点中获取知识。随着信息量的增加,视野的扩大,学生也将逐步增加对知识的掌握,对社会的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评价能力和社会交往技能。
(三)师生互动式
新的课程理念把教学活动看作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即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它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通过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从而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网络为师生互动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和软件平台。可以在课堂上方便地对全体学生进行广播教学,也可以请某个学生进行网络示范,或者是转播某个学生的屏幕。当然,还可通过师生对讲、分组学习、在线讨论、上交作业等方式来进行师生或生生之间的交流。另外,在网络教室里学生还可通过电子举手、电子抢答来与教师交流,教师也可通过网络遥控辅导,或在学生不知晓的情况下对学生屏幕进行监视。教学活动中,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交流信息,或通过QQ或MSN进行即时通讯。
四、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实施过程
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采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有教师将复习的题目或测试的内容通过服务器传给每个小组,小组做完之后,教师随机抽取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情境的创设。通过现实中的实例或是生活的中会遇到的问题。把这堂课要学的内容包含进去。把抽象的学习内容实例化,现实化。
3、提出本节课的目标和任务。
4、任务分解。
总的任务涉及的内容很多,这就需要教师把任务分解细化,转化成多个小的任务。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源,以及网络搜索获得的相关信息,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综合的分析。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内部展开讨论、分工、协作,通过互联网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查找来了解跟多问题的解决方法。共同完成每一个小的任务。5成果展示,组织评价、反思
学生将解决问题后的成果上传到论坛、bbs、或者ftp上,然后由每一组派一名学生对他们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展示,并简要介绍他们小组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然后其它组的学生可以向他们组提出问题,进行交流,并对这个小组的成果进行评价,然后教师对该小组所采取的过程和方法以及最后所获得的成果进行点评和总结,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所有小组的成果展示完后,教师组织学生对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进行交流和反思,点播重难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五、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
首先,学生在小组协作确立探究主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协助学生对探究的内容做好分工,尽量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在各个小组对探究结果进行展示的时候,要求对小组的分工进行简要的介绍,避免学生在小组协作中偷懒的现象。
其次,教师在组织学生评价探究结果的时候,应该寻找学生的闪光点,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提出有用的建议,鼓励学生继续思考。
最后,网络环境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资源,但是网络中除了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外,还有许多其它方面的信息。面对海量的网络资源信息,学生往往会被网上的其它信息所吸引,而迷失了自己的学习主题。如沉溺于网络聊天、玩动感游戏、网络冲浪、在线观看电影„„甚至偶尔还可能会涉足到一些不健康网站等。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监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使用网络的观念,自觉抵制网络低俗之风。
第五篇: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
-------------------
浅析网络环境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计算机网络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同传统教育相比,计算机网络教育更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弥补了传统教育中媒体的不足,丰富了教育技术的内涵,为课堂教学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孩子对于网络更是兴趣盎然,在仍然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的情况下,如何在课堂这个主体空间内,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轻松得学到更多的知识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是我们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十分重视的事情,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它已经成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有力工具。
一、网络环境下,拓展了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都难以摆脱“以教为主”的陈旧模式,即使“演示型计算机辅助教学”课堂也是如此,很少考虑如何促进学生自主的学习。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许多学校已经在计算机网络教室进行数学课堂教学,通过学生一人一机、宽带上网、多媒体教学平台灵活互动的方式,拓展了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
例如:《谁比谁多多少,谁比谁少多少》是小学数学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通过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学习创设最佳情境和最佳学习环境:在“导入新课”环节,我操作多媒体电脑利用故事导入,学生观看“两只小兔去果园摘苹果和梨的动画场面”(并配有轻松、活泼的背景音乐),摘下的苹果和梨个数不同,从而创设了“生动活泼、愉快宽松”的学习气氛,提出了“哪种果子多?谁比谁多多少?”的问题,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又如:在教学三年级“什么是周长”中,我通过课件将学生非常喜欢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故事引入课题,整个教学过程围绕丢失的物品周围的脚印,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了解了什么是周长,整个过程中,学生手脑并用,全班一派生机,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二、网络环境下,创新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机制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习者是被动的教育信息,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信息技术的提出,使互动式信息技术传播手段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是师生关系转变的表现,信息技术使师生由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变为平等、和谐的关系。学生借助计算机,利用各种网络资源,通过网络查询、网页浏览,阅读下载网上信息或调用网络学习软件来进行学习交互活动。在这种互动活动模式下,学生可自己安排时间、选择合适的地点,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资源来进行学习。
例如:“简单的数据整理”这节课是最简单的统计知识,也是即将学习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基础。统计知识在小学阶段由浅入深,为了让学生了解初步的统计知识,认识统计的作用,渗透统计的思想。首先在课前,我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如:“什么是统计,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整理数据的方法有哪些”、“整理的数据可以用哪些形式表示”、“统计表和统计图各有哪些形式”,教师鼓励学生向网络信息技术求援,通过网络查询、网页浏览或调用学习网站来进行学习交互活动。然后在课上,我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信息、整理信息;接着通过人机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形式展示交流、发布信息;最后让学生进入教师提供的学习网站中实践应用、反馈评价、创作作品。正是在这样的网络互动式的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通过学生上网查找资料、课内发布信息、课后拓展延伸三个学习层面,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又如:在数学活动课《有趣的七巧板》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利用七巧板进行“创意拼图”的教学环节,许多学生拼出了有创意的作品,如:海上钻石、行进的小人、开放的花朵等等,为了在全班展示这些优秀的作品,我利用了软件中“屏幕广播”的功能,把学生的创意作品逐一调出一一进行展示,让他们互相学习和借鉴。在数学课《认识图形》的教学中,有一个环节是学生上网搜索“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我就利用这个功能把学生网上搜集到的“交通标志牌”、“家具图片”等许多资料,调到大屏幕上并广播到学生电脑上,实现资源共享。
练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在网络环境下,老师可以灵活地对学生在电脑上做的练习进行评点批改;也可以在学生做练习的过程中,通过网络的“远程控制”功能或“语音对讲”功能,悄悄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这就是网络的优势。小学生喜欢新鲜事物,在机房里往往好动,老师讲课时就可以通过“屏幕肃静”功能,使大家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老师身上。在课堂上学生也可以通过“电子举手”方式要求回答问题,在网络上老师可以很快捷地发现举手的学生。这些功能的使用可以使课堂更加的有序,管理更加灵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最终服务于生活,教师要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网络环境下,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以“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为标志的信息时代已经到来,在全球信息化的浪潮中,教育经受着巨大冲击。今天的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思维更加活跃。在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这个开放的信息网络,已成为我们应该重视的研究课题。
网络环境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无限开放的课堂,在课堂上学生可以上网收集与教学相关的资源,并且要会传递、处理和应用这些资源。在《圆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上网利用“百度”、“搜狐”等中文搜索引擎搜集与圆相关的资料,结果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大量资料,我引导他们从资料中认真进行筛选,最后形成了“研究圆的科学家”、“圆周率的知识”、“生活中圆的图片”几个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强了。
网络环境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也能整合各个学科内在知识体系。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和信息技术素养自然就得到了提高;在数学课的教学中,有时需要学生用绘图工具画出一些图形,这样他们的软件使用水平和绘画水平就得到了提高;在网络资源的收集处理过程中,能开阔学生的眼界,扩大他们的知识面;特别是在一些数学游戏性的练习中,由于虚拟了一定的场景和情节,更能直接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数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如在教学《购物》一课时,使用了一个“虚拟购物”的网络课件,给学生定额的虚拟货币和信用卡,让他们去商店购买学习用品,购物时他们可以选择各种质量和价格的商品,也可以选择不同的付款方式,最后师生一起来评一评“谁的东西价廉物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市场意识都会得到增强。
四、网络环境下,革新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这个生动的个体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性思维。在网络环境下,由于教育平台、教育资源、教育手段的独特性,导致了教学模式、教育方法的不断变革。
教具和学具的使用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需要承认的是:学具和教具由于可以直接动手操作,所以学生都比较喜欢,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许多教学中涉及到的学具教具很难准备,在网络环境下,用二维或三维的物体图形来代替教具和学具,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以灵活拖动课件中的物体图片来进行摆放,也可以利用三维动画来研究几何形体,这就是网络的优势。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用语言交流,媒体单一,学生是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逐渐被动的掌握知识;而网络环境下,学生主动参与、协作探究,自主掌握知识。传统的课堂教学信息有限,在有限信息的基础上,学生只能掌握有限的知识,理解也是有限的;而网络环境下,由于高速上网,全球漫游,信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学生知识的建构基础就非常宽广,从而更能透彻的掌握教学难点。
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通过为学生提供的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料,让学生独立操作,学生利用几何画板等工具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其它的平面图形,有的学生将平行四边形拼剪成长方形,有的学生将平行四边形拼剪成正方形,有的学生将平行四边形拼剪成三角形,学生在剪剪、拼拼的过程中欣喜地发现了平行四边形与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当个别学生感到困难时,点击“帮助”按钮,电脑会做出提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正是在这种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学生的兴趣盎然,思维活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息素养得到了提升。
总之,网络技术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它促进了教学思想、教学策略、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资源应用多个层面的深度变革。网络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是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它也是未来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
宋洛中心学校:周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