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对话,让语文课锦上添花

时间:2019-05-13 03:34: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有效对话,让语文课锦上添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有效对话,让语文课锦上添花》。

第一篇:有效对话,让语文课锦上添花

有效对话,让语文课锦上添花

对话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是交际活动的根本方式。学校教育的教学少不了对话,教学对话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精神上的沟通,心灵上的碰撞。有效对话是指追求学生的发展和创造过程的对话教学,它注重学生在教学上的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于是课堂上师生间的“对话”逐渐多了起来。怎么才能做到“有效对话”呢?

一、深入文本解读,开启有效对话的大门

1.文本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也是师生共同活动的中介。课堂要达到有效对话,老师自己首先要走进文本。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要真切地触摸、感受作者的内心。而且老师还应该走出文本,不被文本限制住,而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把文本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去审视。具备了这些条件,语文老师就有可能在作者(文本)和学生之间架设一座心灵之桥。教学《绒毛小熊》时,我除了细读教参等,还从文本入手,多次朗读文本,深入文本,发现每次都有新的发现。还精心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有关玩具的话题,因为有了这样的对话可以让学生对文本有了更充分的理解。从中感受到的是我们对文本专心研究、独立思考,才不至于对文本思想感情的理解发生错误或者说理解过于肤浅。

可见老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静心读书、读出感受的过程,从中你提炼出你想要的有用的东西,才能谈得上“心灵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

2.关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留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阅读文本是一次有效的心灵对话,旨在让学生与文本之间发生交流、碰撞及共鸣,为接下来的师生交流、对话埋下伏笔。而教师应该给与学生充足的时间去阅读文本,让学生细细体味,把握感情。如果只限于课堂上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让学生读书是远远不够的。课前应该布置学生预习,并教给学生合适的预习方法,从而让他们的预习更显实效性,更加充分,对文本有一定的把握性。

二、在对话中激发兴趣,让精彩延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积极的思维和良好的效率往往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之上。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保留一些使人兴奋的观念,让人感兴趣的话题,同时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它。在此,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

1.熟练教学环节,做好预设。想要在对话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对自己所设计的对话环节势必要非常熟悉,同时还应做好预设,积极引导。比如教学《美丽的武夷山》,学生自然是对武夷山有着极大的兴趣。通过幻灯片系列美景出示,引导学生感受祖国壮丽河山,紧接着抛出问题,如“如果你坐上这古朴的竹筏上,看着两岸的青山,心里会想些什么?”让学生自由谈谈自身的感受,从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为什么游武夷山人们会有入诗入画的感觉?”做到有效对话,从而达到共鸣。有的同学会发问:什么是入诗入画?这时,课前做好预设才不至于慌忙。这时,可通过精美图片插入,加上教师恰当的言语引导,让其身临其境,感受这“入诗入画”。

2.作出恰当的评价。在对话中有效的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孩子更好地融入课堂中,参与教学中。王崧舟老师的《慈母情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①(生朗读一段文字,把“龟jūn裂”读成“龟guī裂”)

师:读的不错,声音响亮,语气连贯。可惜,就差了一个字。谁听出来了?(生恍然大悟,举手)噢!你也发现了,那就给你一次将功补过的机会。

生:龟裂。

②(师让生默读,找找哪些细节令“我”鼻子一酸,生纷纷举手)师:人人都有收获,看来,这四分钟的默读效果相当不错啊!也说明大家读得很用心,很会思考。

总之,有效的评价语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习的兴趣,进一步融入到课堂中来。可见,我们已经把注意力从教师的身上移向孩子以及孩子的学习上,但有一点必须指出,那就是在关注孩子学习的同时,并没有否定教师的作用。在平时教学中应从学生兴趣中找有效话题,引起他们的兴趣,从而让精彩的课堂因为精彩的对话得以延续。

三、创设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

对话本身就是一种情境,而要做到有效对话,营造轻松和谐愉悦的对话氛围又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把民主、平等意识贯穿于教学始终。首先要让学生敢于发言,敢于交流,教师应该放下师道尊严,把学生看作是自己的学习伙伴。在教师与学生双方地位平等的情况下,教师才能细心聆听学生的发言,并从中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作为学生也只有把教师当做自己的学习伙伴,才敢于畅所欲言,充分发挥思维潜能。一个有智慧的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积极激发、引导、激励和帮助学生与文本交流对话,而不是精心准备问题让学生读教师。

其次,课堂上不仅要与学生创造和谐的对话氛围,课后也应竭力通过班会、日常交流等契机,做到与学生充分交流,特别是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优差生之间的关系,让我们的学生充分感受教育的平等、宽容、真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想发言,并能善于倾听对方的发言。

结语

语文对话教学,应当是师生之间有效的对话,是孩子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是他们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教师应该大力提倡有效对话,它不仅体现着一个时代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思考。因此,教师应该深入文本,追求有效对话策略,积极营造对话氛围,让真真正正的有效对话走进语文课堂,让语文课锦上添花。【参考文献】: 1.许清,《语文课堂呼唤“有效对话”》,2011年5月

2.王崧舟,《诗意语文课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

第二篇:窦桂梅:一堂语文课如何有效

一堂语文课如何有效

——以《师恩难忘》一课为例

窦桂梅

《师恩难忘》的作者是刘绍棠。课文讲刘绍棠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对他从事文学创作的影响。这是一篇深情而朴实的文章。课文通过对田老师“故事法”教学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尊敬与感激之情。

听完执教老师上的这第二课时,我在想,这节课落在学生思想、情感认识上的收获究竟有多少?

文眼,这位老师定的是——“师恩难忘”,也是题目。《师恩难忘》中,难忘的是啥?我们的课,能否让孩子们真正感觉到田老师的“师恩难忘”?课听下来,总体感觉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入进去。也就是说,没有把文字拆开,把难忘的师恩之感“破译”出来。不然,那些经典的词句,虽读千遍万遍,不知其味,便没了“师恩”。

我想,这篇文章中,由“师恩难忘”引发开去,不是不行,但个人感觉这个“主题词”有些抽象,是一种概括性的词语,大、空。这堂课,从“师恩”出发,仅了解课文情节后,再回到结尾“无心插柳……”,学生还是在文字表面打转转。“恩”太空,于是课就飘了。

如何让刚升入四年级的学生找到具体的“形象”?我看,关键是要找到文字中的具体抓手。我读到了文中“感念”一词。这个词就有一种,一触肌肤,就能摸到体温的感觉。作家刘绍棠的这个“感念”,是全部的感激、感恩,是一辈子的纪念、怀念、感念。如果照这个思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思考作者“感念”的究竟是什么,最后结合作者抒发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我终生难忘”——“师恩”可知、可感,从而具体化了。

可以先从文中的一个故事入手。

刘绍棠描述了田老师当年,如何引导他们学习一首古诗的情景。现在看来,每一位小学老师都会用这种方法来解释诗的意思,并不稀奇。可问题是,让“我”感念的是,老师能够做到“娓娓动听”(书上的词语),并让“我”“身临其境”(也是书上的词语)——这可不是一般老师能够达到的教学艺术。

我们语文课不是应当积累和理解一些词语吗?像上面这两个成语,用查字典的方法解释,好像也可以,可田老师却用故事法,通过声音传递,体现“娓娓动听”,通过教学效果体现“身临其境”。

而今天上课的胡老师,也注意到了这两个词语,但对“娓娓动听”和“身临其境”,没有和文中故事本身的贴在一块儿。“娓娓动听”是田老师教学语言的魅力,身临其境是田老师让教学有了“现场感”。看来,要很好理解这个故事对刘绍棠的影响,必须让当下的学生,也能跟着刘绍棠回到过去,和他一起听田老师怎么“娓娓动听”,而且,也要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这样,既用情景法理解了这两个成语,又体会到当时刘绍棠的激动。

如何把上面的思考转化为教学过程?教者就得想办法,让田老师的故事在我们孩子的心中有声音、有画面、有色彩,仿佛在他们小小的脑子里“过电影”。

可以让学生充分朗读文中的田老师用诗歌改编的故事。之后,再提出要求,书上不是说娓娓动听吗?你就是刘绍棠的老师,再读,看看你怎么娓娓动听地讲给我们。于是,一名学生试着娓娓动听地“讲”的时候,引导其他学生,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田老师改编的故事,是把整首诗的诗意串联起来的。故事比较长,教师可以分段教学。比如第一个学生扮演“田老师”,讲诗的前两句时,教师叫一声“停”,然后引导学生把看到,听到,联想到的说说。之后,顺便让学生用诗句概括刚才所感受到的。诗的后两句也可以用前面的方法。

这样,学生不但了解了这首诗的每句话的意思,更能体会到田老师把诗句变成故事,来解释诗意的妙用。第二个、第三个“田老师”讲的时候,就可以完整体会,并感受其是否“娓娓道来”,以至“身临其境”——你看,这两个成语,就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语文素养了。

学生讲完了故事,要再追问:田老师的故事中,有的究竟是什么?学生就能用课文的句子说出——“这个故事,有思想,有人物,有形象,有情趣。”你看,这句话多概括啊,啥形象?啥情趣?啥思想?如果没有前面的“娓娓道来与身临其境”的讲故事,学生是怎么也不能理解的。

至此,教学还要深入:田老师讲的难道仅仅是这一个故事吗?回到课文,找到文中对田老师教“复式班”的描写。他同时教四个年级,刘绍棠跟着他学习了四年,可以带着同学们算算,四年多少个学期、多少天,会讲多少个这样的故事。可以推理出,太多了。

比如语文课上,除了古诗,还有那么多不同体裁的文章。这就是说,除了课本里据诗的内容改编的故事,田老师还可能讲诗的作者如李白、杜甫等人的故事,以及“诗”以外的更多课文的故事。这不就是文中所形容的——“春雨点点”吗?跟着田老师,听了四年的“故事”,这才会让“我”感到终身难忘。多好啊,这就水到渠成地引出课文后面的一句——“从事文学创作,需要发达的形象思维,丰富的想象力,田老师在这方面培育了我,让我开了窍。”是田老师培养了刘绍棠成为著名作家的基本素养。因此,刘绍棠发表了那么多优秀作品,成为了当代著名的作家。

以上我们从作者角度体会对田老师的感念。如果说仅一个刘绍棠对老师的感念,还不够。因为,这离“无心插柳”境界还差一段距离。

我们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继续深度阅读,深化主题——田老师是复式班教学,一到四年级都是他一个人教。每一个年级他都这样用心教导。而且,课文结尾写道,田老师执教了40年。算算,他培养了千千万万的人,这才叫“弟子三千、桃李满门”。然后回到老师的话——“无心插柳柳成荫”。他对每一个学生都在插柳,你说这样的多了不起。原来,让刘绍棠感念的,不只是老师对自己的培养,还有他“面向全体学生”的境界。

回乡的“我”,见到耄耋之年的田老师。想想,田老师四十年用心培育他的所有学生,是“我”经历的四年的十倍。人有多长的寿命?百岁已算高龄,田老师为他的学生们,付出了四十年,容易吗?不容易。什么叫呕心沥血,什么叫百年树人?这才是。因此,结尾作者感慨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才能让学生分明感觉到载一棵树容易,十年长活长成,培养一代人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啊!

如果有可能,可以引用歌词《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不一定唱)——“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一位这样的老师,一位不图任何回报的老师,而因这样的老师,给刘绍棠播下了文学的种子,放飞了一个农村孩子的梦想,给了“刘绍棠们”一生的成就。

此刻,作者用自己的笔,记住的终生难忘的“师恩”,上课的老师,听课的学生们,怎能不感念这样的老师?!

到这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些名言警句也许才会进入小朋友的“嘴里”,消化在思考的胃中,切实地体会到这些句子、这些词语的真正含义,体会到“感念”的温度与厚度。最终,留在灵魂的记忆深处。

一颗感念的心,也许,因对如上语言文字的土壤耕耘,深深地扎下了根。

除了上面的教学建议,还就细节谈几点建议。

1、个人的风格不必刻意改变,人的天性很难改变,上课时如果不是刻意追求避免自己的缺点,教师的注意力就能更好地释放到学生身上。

2、面向全体学生。有些时候,公开课是借班上课,因不了解学生,难免会出现发言不均衡的现象。但正常教学,就要面对全体学生。这个问题要让能力强的回答,作提升;那个问题让中等学生发言,作强调,还有的问题让困难生来重复,作巩固。如果这样教学,讲到哪里卡在那儿,过不去了,你就让它过不去,回过头来想想自己的教学预设有没有问题,围绕这个坎儿,好好想,为什么学生不搭你的话茬。这才给你下一次的教学带来更大的好处。而不能只是找一两个好孩子发言就过去了。

3、学生的“一副好口才”从哪里来?课堂上一定要训练。首先要让学生的把声音放开,落落大方,不是培养学生夸夸其谈,但尽量要达到侃侃而谈。当下时代,说哪个人老实,不爱表达并不是优点,恰恰是弱点。因此,朗读,口语交际,讨论等,都需要好好给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

4、关于板书,中年级一定要体现中年级的特色,以词句为主。比如前面讲的“娓娓道来”“身临其境”,还有“无心插柳……”“十年树木……”这些经典的词句写在黑板上,既是这堂课的眼睛,也帮助学生实现了潜移默化的积累与运用。

反馈——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胡兰

也许是心理素质差吧,每次有人听课,课前我都难免紧张,课后也常常口干舌燥、四肢乏力、疲惫得像要虚脱,特别是课上得不好、不顺的时候。今天就是如此。四年级刚开学,第一单元主题为“师生”,两篇主讲课文,第一篇《师恩难忘》,第二篇《孔子和学生》。假期里年组分配备课任务,我负责的正好是这个单元,所以还算精心做了准备,开学后同年组老师听了我的设计思路,也纷纷叫好,于是醺醺然,就请窦老师来听课。

备课时,将主题定为课题“师恩难忘”,然后围绕课文展开,用“恩”字的造字法导入,当人们成功或得救的时候,心里想想原因,于是就会感谢别人的恩。然后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能体现师恩的词句,重点讲读“娓娓道来”、“身临其境”、“引人入胜”、“春雨点点”等关键词,体会出田老师用故事教学,启发我形象思维和想象力,这对于我而言就是师恩的表现。然后用语言训练“我 地对老师说: ”回顾课文内容,体会师恩难忘。最后齐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我终生难忘!”结束。——表面上看起来,逻辑还算顺畅,重点词句也都做了解读。

但,课上得很累。学生的朗读总是入不了情境,语言训练没有出现预想的争先恐后的景象,这个课堂变成了我的一言堂,越到后来越觉得没有人愿意举手发言,即使带着学生齐读,学生发出的声音也仅仅是出自他们的喉舌,而不是心灵。下课后没有往日成功教学后,孩子们的前呼后拥、依依不舍,不用听领导评课,看着表情冷漠的孩子们,我就能体会到——这是一节失败的课。

问题出在哪儿呢?整整一天,我做什么都心不在焉,把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在头脑里重现。怪自己训练学生不到位、怪自己课堂引导不灵活、怪自己语言训练的设计太难……但是看了您的文章,我才恍然大悟,尽管问题很多,但自己所体会到的那些都不是问题的关键。

根本问题在于我的教学是线性的。备课时就盯着教材那一课的一亩三分地,教学的顺序就是课文的顺序,说句不好听的,我的备课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把课本里那一篇该学的课文变成40分钟课堂的过程。的确,我有理由为自己辩护,学校工作忙、事情多,每日的上班时间不由自主地会陷入烦杂的事务当中去。备课,往往在晚间,夜阑人静,蜷起僵直的腿脚,振作疲惫的精神,屏蔽掉许多正常的享乐,甚至要抵御住读书的诱惑。然而这时间还是太有限了,有限得也许只能有时间好好想想眼下就要上的明天的课。——这是教师的真实生态,甚至可以大言不惭地说这是一个有责任感、有足够良知的教师的真实生态。正是由于这样的目光短浅,每天的教学就没有了课程意义上的引领、没有了对学生年龄特点的足够重视、甚至没有了主题单元的哪怕是小范围的同类文本建构。教学就在这样日复一日的疲于应付中走向了窄化、走向了视野局限、走向了少慢差费。

假期呢,回想刚刚过去的暑假,不是没有用功,放弃旅游的机会,参加了两个语文教师的培训。听学校“建设书香校园”的倡导,一个半月读了19本书。这当中有儿童文学,有文学名著,还有很多的名家课堂实录。就是忘了仔细读一本最该好好读的书——语文教材。我从读过的书中汲取的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加上一众名师们上课时的引导方法,作用于我自己的教学,呈现在课堂上,有可能对教材挖掘得到位,教学的引导有一定的逻辑和方法。但那些悬浮在空中的方法、技巧是需要与还留在地面上的我们的孩子做有效的链接的,这链接的媒介就是教材。您说语文老师要把自己当成“用语文教人”的,而不是“教语文的”,但我理解,您的意思恐怕是语文老师,应当通过教语文而达成教人的目的。您评价我功底厚,这着实不敢当,衡量教师的水平,不是看他自己有怎样的能力与素养,而是看他究竟培养了学生什么样的能力与素养。

追本溯源,问题还是在于对主题教学的理解不够深入,认识有偏颇,或者说没有自觉贯彻主题教学思想理念的意识,理论与实践分家。所以,庆幸开学初就请您走入了我的课堂,使我的教学不致日错一日、渐渐谬之千里。在下面单元的教学中,我想自己应当集中精力先完成以下一些工作:

1、主题确定

确定主题不能凭感觉,应当建立在反复、深层次地阅读文本之后,而且要将主题的确定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效链接。阅读文本的后教师所提取出的关键词不一定是最适合作为教学主题的。要看这个关键词是否是课文的情感、思维与文化的主线,是否是学生在现有年龄阶段能够理解的,是否是能够条分缕析地结合课文内容拆分成可以循序渐进认识的一串相关词语,是否能够利用这个主题带出课文中需要重点讲读的精彩句段,甚至带出一连串的同构文本。

主题一旦确定,特别是定得正确之后,备课的过程自然水到渠成。但具体到某一篇课文,课文中出现的那样多的关键词,究竟选择哪一个更适合、更准确呢?这真的需要教者的慧眼,窦老师每次的解读总让人眼前为之一亮,所以教学才那样成功。如果没有这样的能力,干脆就用笨办法,将课文中或与课文相关的所有关键词悉数拿来,一一尝试,相信其中总会有一个最佳选择。

2、单元规划

我们应当明确,给学生上课,不是为了呈现一个花里胡哨的40分钟,甚至不必要一定追求教学的热闹活跃、完美无缺。而是要尽一切可能多教给孩子东西,并且让这些教师想教给孩子的东西有效,用您的话所就是长在孩子身上。这次您给我评课特别强调一个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我感觉在《师恩难忘》中我就是没有处理好如何让教学有效的问题。

我想有效的教学就应当是如您所说的具有了“温度”、“广度”、“深度”的教学。由于性格使然,“温度”在我身上不难实现,甚至有时有点激情过渡,以后慢慢修正。最难实现的是“广度”与“深度”的和谐与适度在教学中,由于自己能力有限、经验不足,主题教学的“广度”总是不能有效的拓宽。不是找不到可以用以拓宽广度的文本,而是教学设计的时候,不知道应当如何取舍。个人认为,每一课的教学都应当有一个情感的基调,保持相对的完整性,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把课上成大杂烩,那样课文中的意境就没有了。但是恰当的“广度”引入却反而会对理解文章、烘托已经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您上的《圆明园的毁灭》、《秋天的怀念》,还有上学期您听我上的《我爱故乡的杨梅》。所以,怎样既不破坏教学的完整性,又有效拓宽教学的广度,同构文本应当如何取舍,现在我自己觉得自己在这方面还不够成熟。

还有就是深度的延展,我同意您的话“深度不是难度”,甚至我想对于像《师恩难忘》这样清新朴素,没有太多需要思辨内容的课文当中,深度是否可以理解为“情感的浓度”,一节课上下来,学生焕发了对老师的理解、敬爱、感念,而且这些情感不是老师的强势灌输,也不是口号般的流于表面,而是真正发自学生内心世界的共鸣与认同,这就是一节成功的课。难的是这样的“情感的浓度”怎样由淡薄,到清浅,到渐浓,乃至最后的漫溢与喷薄。

由此,我想到今后自己的备课,不论是“广度”还是“深度”的实现,我想靠以往的备课方式都是决不可能实现的。以往的常态课教学我是比对着教材备,看看教材有几个自然段,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找出那些应当重点讲读。然后就按照从头开始的顺序,用上些从各位名家那学来的技巧,一部分、一部分的写出一篇教案来。教案与教学的顺序基本等同于课文行进的顺序,至多不过是把课文变厚。文章的内容没有结合上下文引申与回扣,课内教学内容没有与课外教学内容有效链接——课堂呈现出一种线性。

下一步我努力的方向,是使我的课堂由一条线,变成一张网,这网由开放与闭合两部分组成。闭合部分,围绕主讲课文,教材中凡与理解主题有关的内容都应当交织在一起,像您所说的“把文字压缩、捶扁、拉长、磨利,把它撕开又拼拢,摺来叠去。” 开放的网是要合理建构单元内容,首先将本主题单元内可以同构到本课教学中的内容结构进去,然后将视角继续放眼到课文之外,有效利用一切有助于理解主题的内容,使我们的课堂能够籍此丰满有效。

教语文一年了,时不待我,如果说去年今日还可以用缺少经验来自我安慰的话,待到明年今日,课如果还上成这样,我不知道该以怎样的面目示人。所以,感谢能在教语文之前,我还是课任老师的时候,就读了您关于语文教学的著作,以至一步入这个领域,从一开始就能避免一些教学中的低级错误。更要感谢教语文来的这一年来,您一次又一次抽出宝贵的时间走入我的课堂,您给我提的一个个问题:不会导读、不善提问、激情过胜压抑思想等等,振聋发聩,围绕您给我提出的问题,我反复重读您的语文教学的论著、并且从语文教学界的众多专家名师那里汲取营养。但智慧有限,对于那样多自己教学当中的问题常常是当事者迷,需要靠您提点。尽管至今,您给我提的许多问题还没有改得足够令人满意,而且新的问题又不断产生,但就是这一次又一次自我否定、一次又一次痛而后快的成长,我就在您的引导下,一步步地朝着明亮的那方前进。期待着,您再听我的课;期待着,这样的成长快些再快些。

第三篇:让语文课回归本真

让语文课回归本真

——听赵丽月师的《画家和牧童》有感

连江二附小 邱洁琛

春暖花开的三月,一切都那么欣欣向荣。在这阳春三月里,连江县名优教师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的展示课。今天,我有幸听了赵丽月老师执教的《画家和牧童》一课,使我受益匪浅。《画家和牧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牧童指出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事。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易懂,但蕴涵着深刻的道理。一方面表现了戴嵩的谦虚的品质,另一方面表现出了小牧童不盲从,实事求是,敢于挑战权威的品德。课堂上,赵老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的理解、感受和体验,促进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形象具体地展示了新课标的精神。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精心设计,主线鲜明

崔峦老师在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讲话时提出:阅读教学的确到了跟“内容分析”式的教学说“再见”的时候了!今天,赵老师的这堂课就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诠释。课堂伊始,赵老师就通过复习“浓墨涂抹、轻笔细描、戴嵩、非常惭愧、连连拱手”这五个生字词,带领学生直奔文本的核心内容。首先通过学习“浓墨涂抹、轻笔细描”这两个词引导学生感悟戴嵩高超的作画技巧;而后,出示后面的三个词语“戴嵩、非常惭愧、连连拱手”引导学生学习下文。整堂课以几个关键的词语贯穿全文,主线鲜明,脉络清晰流畅,不拖泥带水,一气呵成。学生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能轻轻松松地学语文。

二、引领品读,学习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赵老师非常重视朗读训练,以读代讲,以读促悟,读的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有让学生默读、男女生分别读、体验角色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等读书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课堂上,教师引领学生通过重点句子的品读,使学生一遍又一遍地与文本交流直接对话,与人物对话,充分体味了角色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在理解“惭愧”一词时,赵老师通过对“惭愧”二字字形上的观察,让学生明白“惭愧”与心情有关,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很快就能记住“惭愧”一词,并且能明白此时戴嵩不好意思的心情,更好地体会戴嵩谦虚地向小牧童学习的可贵品质。赵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中的词语重复的好处时,通过“画的太像了,画的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和“画的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这两句进行对比朗读,多次的品读中学生感悟到词语重复具有强调的作用,表现出了戴嵩精湛的绘画技巧。其次,赵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引导他们在读、说中进行角色体验,通过角色体验读--男生读商人的话,女生读教书先生的话,入情入境地读文,来进一步体会戴嵩绘画技艺之高超。另外,赵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这一句时,其中的“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这两个词,赵老师并没有直接讲解两个词语的意思,而是巧借课件出示国画的“荷花图”,再配上语言叙述简要介绍这两种不同的国画绘画手法,以直观的形象带领孩子们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在润物细无声中,两个抽象的词语便在孩子们的心里留下了鲜明的形象,给学生以真真切切的感受,而后在反复多次的读的训练中学习了语言。

三、捕捉语言现象,促进乐于表达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赵老师就从这个例子中挖掘了很多。赵老师善于把握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捕捉语言现象,注重语言点的训练,词句的训练非常扎实。如在体会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这个句子时,赵老师先让学生自己读句子,在学生抓住了两个“一会儿”词语之后,马上进行了句式的迁移训练,让学生自己用“一会儿„„一会儿„„”这个句式的进行口语表达训练。当学生读到围观的人纷纷夸赞戴嵩的句子时,赵老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如果你也在现场,你会怎么夸?面对孩子夸词中的贫乏,教师在渗透词语重复使用这一个语言点的特色时,又及时地出示了“词语加油站” :“上乘之作、神来之笔、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出神入化、活灵活现”等词,通过创设口语交际的情景,激发低年级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导孩子运用这些词来夸一夸戴嵩的画。学生畅所欲言时,教师并顺势引导理解“纷纷夸赞”:大家都在夸,这就是“纷纷夸赞”。这样既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读、说结合,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商榷之处:

1、课堂教学是灵动的,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情境中,难免会有“节外生枝”的教学现象,课堂教学也因生成而更加精彩。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如何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有效地进行引导呢?我想这是值得大家共同探讨的一个话题。教学过程中,赵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中哪个词来写牧童的声音时,学生说出“炸雷一样”。这时即有一生质疑什么是“炸雷”?面对课堂的生成,教师未能及时引导,而后对学生的七嘴八舌的声音教师说道:这就是“炸雷”。对于“炸雷”一词,教师引导得还不够透彻,仅仅停留在声音大这一层面。其实,教师若能顺势而导深挖这个词眼,引导学生理解当人们都在那儿纷纷夸赞戴嵩时,突然间传出了这样一个不和谐的喊声,围观的人会怎么样?可通过看图理解人们呆住了的样子,想象围观人心里会想些什么,从而让学生在对比的教学中充分感悟到小牧童的勇敢。此时,可以再请那位孩子起来问问他是否理解了会更好。其次,在引领孩子感悟“这是一个怎样的画家”时,有一个学生说他觉得很奇怪,教师没有及时进行点拨和引导,后来孩子又提了一次。面对这个小细节时,我想如果教师这时能及时把握这个问题,引领学生联系自己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可设问:“假如你就是这位著名的大画家戴嵩,如果你听到别人对你做的画表示否定的态度,而且又这么突兀,你会有什么感觉?对啊,可能会生气。可戴嵩却没有生气,所以老师明白了你为什么感到奇怪了。”在这个角色互换的体验中,也可以从侧面衬托出了戴嵩的从善如流、谦虚的高尚品质。

2、第一自然段中有“著名”这一关键词教师可渗透到这节课中。在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这两个词语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第一自然段中的“著名”一词,追问:他是一个怎样的画家?正因为他的技艺高超,因此他是一位著名的画家,面对这么著名的画家人们的纷纷夸赞是在情理之中的。在这样的环境下,牧童那一声突兀的“画错啦,画错啦!”才显得尤为有胆识,从这可以感受到小牧童的勇敢,实事求是的品质。我觉的这节课中牧童勇敢的品质凸显得还不够。

崔峦教授说:“我们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是啊,我们的语文课,要回归本真。我想这次难得的听课机会,将会为我今后的语文教学点亮一盏明灯。小语的教学道路是永无止境的,我们还需不断求索,不断实践,才能在小语教育这一片展台上绽放出绚丽多彩的景象。

第四篇: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怎样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初执教鞭第四载,在教学过程中,时不时会有板书转身的一瞬间发现:学生似乎也刚回过神来一样,端正坐好,眼神循向老师;常常还听到有的学生私下抱怨:“上语文课真无聊死了”;回到办公室里,也会有老师刚跨进办公室的门就说:“这节课是怎么了,学生像死了半截一样”……为此我深感疑惑,是不是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够有趣?是不是学生不喜欢这个语文老师?……经过参加“2012国培计划”,怎样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老师,喜欢上语文课我有以下几点收获:

搞好学生教育,代表着希望和未来。搞好语文教育,代表着汉字和普通话。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而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在九年制义务教育早已推广的今天,我们认为小学语文更是学习基础之根。学不好小学语文,就会连最基本的理解能力都没有,学好其他学科也就无从谈起,由此可见学习好语文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中,一、二年级学生的语文成绩都比较不错,然而好的开始,并没有给学生带来语文学习的成功。随着学习的深入,小学生在语文课上识的字越来越多,要写的字也越来越多、较难,三年级开始有的学生的语文成绩就开始走下坡路了,长此以往,在语文学习的兴趣上,也是越来越低。这让孩子的家里人都十分焦急。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一窘境呢?

一、班级、课堂要民主

在一个班级中,最核心的关系应该是师生之间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双方既是教也是学,教师要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热爱所有的学生。努力打造一个民主的班级、营造民主的课堂。所谓“民主课堂”,就是

创设充满民主理念的课堂,它意味着对学生能力与潜力的无限信任,意味着必须尊重学生原有的基础与个性,意味着师生是探求知识真理道路上的志同道合者,意味着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意味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为此我们教师要尊重个体,真诚交流,共建民主课堂,走合作道路。课堂上要体现平等: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也是和学生一起追求新知、探求真理的志同道合者,教师与学生合作学生的态度,就是平等精神在民主教育中的体现。课堂下要讲究妥协:“妥协”是对话双方都勇敢地接纳对方观点中的合理因素,彼此相长,共同提高。“妥协”还常常体现在师生之间的“遇事多商量”。如我们班教室在一楼,学生经常会从窗子翻到教室外面玩耍,一次我碰到一个刚好翻窗进来的学生,我狠狠地批评了他,心想杀一禁百。结果过了几天,班委就来告诉我,班上还有不少同学又开始翻窗子进出了。这次我利用班会课,发起全班制定了一条公约:翻窗者为班级捐100元班费。至此班里的同学已经能够自律,没有发现翻窗进出的现象了。后来我也发现学生似乎比较接受我的这种处理方式,上语文课时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也多了不少。

二、多样的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的确,好的导语能迅速将学生引向授课主题,带入教学情境之中,或能动人心扉,或能发人深思。导入是一堂课的开端,好的导入是优秀的演奏家奏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入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如

我在上《在大海中永生》的这一课,便先给大家创设了一个情境:如果有一天,你们的老师我死了,你们会怎么做呢?你们会怀念我么?还有一则导入语如下:有的人已经死了,但是他还活着;有的人他还活着,但是他已经死了,今天让我们来学习《在大海中永生》;如我在上《嫦娥奔月》时,设计了互动导入新课:嫦娥奔月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从远古走来,一提起“嫦娥奔月”,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一起走进嫦娥奔月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谁来板书课题?这些导语使学生对这一课产生并怀上了浓厚的兴趣、专心地听课,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通过这次培训和学习还使我掌握了不少导入新课的方法:(1)、直观导入。即在讲授新课之前,先引导学生观看一些图片,以及电视、电影的片断等直观的情景,让学生与教学内容产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习新课程。(2)、实例导入。即从学生身边发生的真实事例入手,导入新课。(3)

四、故事导入法。用故事引入形式活泼、短小,但“滴水见海”,折射出的往往是大智慧。它不但使学生觉得饶有趣味,能启发思维,也是课堂教学的润滑剂。

总之,导入是课堂上要走好的关键一步,是气氛的调和剂,是整堂课情绪感染的开始。一堂课有了好的开头,就如同一部好乐章奏好了序曲一样,能先声夺人,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使学生很快集中注意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今中外教育家都强调“兴趣”的重要性,以便使学生乐学。学习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内驱力,是学好语文的诱因。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引发兴趣的手段是多方面的。①可以通过教师优美的口头语言表达进行描绘、叙述。语文课教学语言艺术的要求:准确性、精炼性、优美性。其中优美性最能体现语文课教学语言艺术的关键因素,也是能给学生美的感受、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②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欣赏优美画面。比如我上《海底世界》这一课时,就用多媒体教学,给同学们展现各种各样的海底动物,不仅让学生懂得海底动物的多种形态、颜色、结构,而且让学生拓宽了知识面。还有上《变色龙》这一课时,给同学们展现各种自然界会伪装自己的动物,很快就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③教师应尊重信任后进生,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爱护,这样当他们能自我认识、觉悟时,就能从心底里痛改前非、积极向上。真诚促进心理认同。教师应真诚地与学生沟通,并在此基础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促使他们产生心理认同感,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自觉迷途知返、改过自新。包容塑造健全人格。教师应包容后进生人格发展中的幼稚和不成熟,要允许他们有失误、有反复,给予他们改正的机会,要让后进生在任何时候都不失掉信心和希望,帮助他们塑造健全的人格。家校沟通,健全科学化家庭教育。进行家校沟通,做好后进生家长的工作,指导后进生的家长科学化家庭教育。正确引导后进生认识社会,提高后进生的辨别与选择能力,尽量降低或消除社会的不良影响。

四、板书要简洁直观

这些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比例的增加,许多中小学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至今多媒体设备的作用已经得到了许多老师的认可。可是,我们不能忽略了传统的粉笔板书。板书是进行直观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有了黑板和粉笔,可以根据讲课的内容的需要写、画出内容或图形。完整的板书是教师进行教学小结的提纲,是学生复习的依据,有利于突出重点难点,抓住教学内容的核心,促进教学目的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课堂上的板书,往往是教师讲课的重点或难点,是教学内容的核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我在上《嫦娥奔月》时,根据人物的出场顺序,以及主要因素设计了板书,让学生通过板书就可以直观地表述课文内容,使学生既对课文的故事梗概有了层次感,又使同学们清楚的掌握了后羿、逢蒙、嫦娥三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成才的奠基石。没有受到良好的语文教育,要想在其他方面的学习中取得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对于我而言,语文的教育工作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我十分庆幸自己现在能通过参加“2012国培计划”有这些感悟,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还会不断摸索和积累经验,通过时间和实践来证明自己现在的感悟是否正确,不断积累,不断跃升,早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掌握提升学生学习语文课的多种方法。

第五篇:让语文课变得生动有趣

让语文课变得生动有趣

语文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它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学生学习母语,并不是站在零起点上的,课文再新,学生也能把握其中95%以上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应该把学生实际能力估计得太低,一味分析讲解,在该放手时要敢于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

一、让语文课充满情感。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课堂教学氛围是通过师生间相互提问交流、相互影响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群体心理状态。

1、教师要充满激情

教师在上课时要充满激情,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教师的激情胜过任何技术的力量,一堂有激情的课肯定是一堂好的课。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具有高昂的教学热情,适度地袒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则会感染学生,易于形成师生间和谐的情感交流。在课堂上教师应对全班的每一个学生都怀着积极、热情和信任的态度,并使学生感受到这种态度。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期待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其真诚的关怀、挚爱和期望时,学生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也就有了“亲其师,则信其道;而听其言,遵其嘱”的效果。反之,如果学生感到教师对其漠不关心甚至藐视,学生对你的提问往往也会漠不关心甚至不予理会。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美好的童年。课堂气氛的活跃与否,全在于老师的引导与提问,在经过了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再加上老师高昂的教学热情和真情实感,会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感染力!

2、教师要注重激趣

质疑问难,激趣读文。课标指出,在对学生进行思维培育时要注重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留足时间,激励表扬,让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演一演、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四季》这篇课文时,我找来春、夏、秋、冬的图片与学生一同欣赏,当各种图片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四季!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四季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二、让语文课互动对话。

《语文新课标》强调了语文教学对话的重要性。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对话不同于“讨论”“交流”,重在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促使学习能力的提高。在对话中,作为自我的主体不是以一种自然的态度,而是以一种超越的、理智的态度,把别人的思想通过自己的思考,转变为自己的思想。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1、文本对话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本文从课堂教学的教师操作层面出发;如何组织学生展开有层次地阅读课文,逐步深入地与文本进行生命的对话。在整个教学过程上,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达到主动感知课文,理解课文,体悟情感,积累语言的目的,完成学生个体阅读的全过程,将“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应是体验中的自主创造。走进文本的前提必须让学生先走近文本、接触文本,让学生和文本对话。只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做记号、加批注,学生才能悟出其中某些东西。法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文本的。

2、师生对话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促进学生充分、能动的发展。新课程以此为基础强调教学的本质是以对话、交流、合作为基础的知识构建活动,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师生之间不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而是平等的“我——你”关系,双方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真诚交往,共同探求真理、交流人生体验。教学过程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直接性的对话,取得心灵的沟通,实现双方主体性的建构与发展。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渐代替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也正逐渐代替了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如果在教学中,创设一个民主、和谐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感到自己的想法或看法能得到老师的认可、肯定。无论是对的或暂时的错的理解都能得到被老师接纳的感觉,这样,有助于学生在一个安全的教学环境中进行学习。

3、生生对话

所谓“生生对话”,即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它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课改思想的重要方面,学生的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才是课改的终极目标,因此加强生生对话对培养学生语文多方面能力、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是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当今课程改革的需要。所谓合作学习,即将班内学生按成绩、兴趣、能力、性别与性格等诸方面的差异,编成异质小组,系统利用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合作性来促进学习,以群体发展为评价标准,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合作学习是将个体间的差异当作一种教学资源,以达到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协同发展的目的。

三、让语文课走向生活。

美国教育家毕特·科勒涅斯指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为“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因此,我认为生活化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走向。

1、在生活中学语文

现行教材紧紧地贴近学生生活,编排科学合理。我们教师就更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将课堂教学融入真实的生活中,用生活的理念来构建语文教学的大课堂。在教学时就需要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进行链接、拓展。例如:在教学《菜园里》一课时,重点是初步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抓住特征的能力,而我们生活在城区的孩子,绝大多数并不知道蔬菜究竟是怎样种出来的,于是在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去菜市走一走、问一问、说一说,将蔬菜图画涂上对应的颜色挂在教室四周,再请学生做解说,把你了解到的,特征一一介绍给大家。所有学生兴趣盎然,贴近了生活,更加具体地了解了蔬菜的栽种,食法的区别,更能了解到菜农的辛苦。

2、从课文联想生活

教师要创造地使用教材,很好的开发课程。教师不是就教材而讲教材,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拓展知识,提升情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我们语文课堂上的学生实践活动最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例如:在教学《四季》一课时,在学生了解了课文以后,让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每个季节还有什么事物可以代表的,并用课文的句式说一说。”教学《借生日》一课时,让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自己的生日是怎么过的,妈妈的生日又是怎么过的,自己今后要怎么对待妈妈等。”

下载有效对话,让语文课锦上添花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有效对话,让语文课锦上添花.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语文课更精彩

    让语文课更精彩全国著名文学评论家、语文教育专家孙绍振先生建议语文老师上课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语文要积极走进新课改。要打破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新课改中的老师是导......

    如何让学生喜欢语文课

    如何让学生喜欢语文课 内容摘要:让学生喜欢课文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认为教师可从初中语文第一课、教学风格、学生生活、课堂观念、激励方法五方面来关注学生,创造民主平等、......

    让语文课回归本源

    让语文课回归本源作者:***工作单位: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邢集镇中心学校邮政编码:464148【摘要】学习语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教学应该削去浮华,回归阅读,回......

    让语文课成为“动感地带”

    让语文课成为“动感地带” ――高职语文活动课教学的探讨 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殷素敏 摘 要:作为反映了课程改革最新发展趋势的语文活动课教学,为高职语文教学搭起了新......

    让语文课绽放花朵

    让语文课绽放花朵____ 谈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做法语文学科具有深厚、鲜明的人文特征与深厚感召力,具备了独厚的塑造人这一独特功能。“文道统一”,学文与悟道应同步进行......

    让语文课回归本真

    让语文课回归本真 蒋步翔 [提要]:本真的语文的教学就是落实听,说,读,写的训练。现实课堂中,虚浮,吵闹,杂乱,琐碎,偏离等现象时时可见,因此,彰显语文课平淡,简单,扎实,轻松的本真特点显得尤......

    如何让学生喜欢语文课

    喜欢环比强迫好得多 我不喜欢别人强制我去做什么,特别是那些循规蹈矩的东西,不一定说我说的答案就是标准答案,每个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可以自由地表达,自由地说话,说得有理就好,“......

    语文课堂上师生对话要有实效性

    农村学校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话要有实效性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唐雎不辱使命》 姓名:聂贵梅 性别:女 职称:中学三级 学历:大专 单位:王家坝小学电话:*** 通讯地址:贵州省毕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