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语文课成为“动感地带”
让语文课成为“动感地带”
――高职语文活动课教学的探讨
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殷素敏
摘 要:作为反映了课程改革最新发展趋势的语文活动课教学,为高职语文教学搭起了新舞台。它适应了高职语文以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本位的特点,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文章论述了活动课教学对高职语文教学的积极意义,探讨了几种活动课教学的有效形式和实施中必须切实解决的原则问题。
关键词:高职语文、活动课教学、动感地带、优势、形式、实效性
近年来,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活动蓬勃开展,方兴未艾。而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语文活动课更是异军突起,成为语文教学领域一个新的改革热点,并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而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相对而言,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就沉寂得多,滞后得多了。其实,对于摆脱了应试教育、以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本位的高职语文,开展活动课教学,天地更广阔,它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一.高职语文—想说爱你也容易。
长期以来,高职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教学内容的封闭、教学模式的单一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结症。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高职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摆脱思想的束缚,用新课程教学的理念,放开手脚,大胆改革。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引入语文活动课教学则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即把语文活动列入语文课程,给予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的规定,给予时间和空间的保证。
同时,针对五年制高职的学生而言,高职学生是初中毕业生,原来学习成绩处于中下等,以被动学习为主,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课堂参与意识不强,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适应学生的需要。朱永新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说:“理想的智育,应该让课堂充满活力、情趣与智慧。让课程具有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1〕我们作为一个有理想的教师,有责任为学生营造一个理想的课堂学习环境。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理念,根据高职教学彻底摆脱了应试教育的束缚的特点,注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活动课,进行大信息量的读写听说的强化训练,培养学生驾驭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提高文学修养,从而为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奠定基础。
那么什么是语文活动课教学呢?
所谓语文活动课教学,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尊重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主张为指导,以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为目的,吸收国内外各派教育思想的合理因素建立起来的新型教育观,它以活动为载体,以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和及时信息为内容,以学生自我活动探究、自我操作体验为基本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创新为原则,以实现知识综合运用、技能综合训练为价值取向的主体性教学形式。它打破了原来单一的学科课程模式,将学科课和活动课一并纳入课程体系。在以学科课为主的同时,使活动课成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成为学科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从而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进一步优化语文学习的环境,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2〕
活动课反映了课程改革的最新发展趋势。从国内外教育改革的信息看,二战以后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在不断地进行课程改革,兴利除弊,使中小学课程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其表现为:1.课程目标全面化。现在已不再把课程的目标仅仅看作是传递人类文化的知识体系,而看作是促进学生认识、能力、技能、情意、品德和健康的全面发展。2.课程结构完整化。以往的课程主要是为学生升学服务的普通教育课程,要求全体学生都要学习所开设的全部课程,以便做好应试准备。现在既有普通教育课程也有职业技术课程,既有规定的必修课程又有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既有单一的学科课程又有相关学科聚合的综合课程,既有有形或无形的潜在课程又有以实践和操作为主的活动课程。3.课程类型多样化。传统的课程类型基本上是学科课程的一统天下,当今则力求合理地采用各种类型的课程,实行多元化并存,以收扬长避短之效。4.课程实施科学化。过去课程的实施偏重让学生获得现成可靠的知识,让他们记忆、理解和掌握一系列科学的结论。目前开始注重获得科学结论需要遵循的程序和方法,使传授知识与获取知识的方法统一起来,把培养过程提到了应有的高度。5.课程设置现代化。在第三次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下,为缩短课程和教学内容与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之间的距离,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智能的创造性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出现了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最新成就的新兴学科。〔3〕
由此可见,利用最新教学改革的新成就,搭起高职语文教学的新舞台,势在必行,也必将大有可为。
二.高职语文—这里的世界很精彩。
在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课,让学生在课堂内“动”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与素质。如何使这种新的教学形式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最关键的就是教师要解放思想,敢于把学生的手、脚、脑都解放出来,充分利用好课内外的各种有利时机,积极引导他们真正“动”起来,使语文课真正成为激情飞扬的“动感地带”。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感觉以下几种形式有一定的效果。
1. 竞争性活动。
教师有计划地开展各种具有竞争性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动机和兴趣,启迪学生思考和探究,让学生产生一种不甘平凡、勇于超越、敢为人先的思想,这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第一种是平时上课采用的抢答,可以是课前预习内容的抢答,也可以是课中课后安排的 抢答,可以是老师提问学生抢答,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提问抢答。平时分好学习小组,随时可以进行小组对抗赛。比一比,哪个组的同学抢得快、答的好。快就意味着反应快;好就意味着分析问题能力强。每当老师提出抢答环节开始,学生就会情绪激动,竞争场面十分热烈。
第二种是有准备的对抗赛,把全班分为两组,进行对抗,笔者通常用在文言文的学习与复习课上,例如《石钟山记》,在学生预习翻译的基础上,课前让学生自行设计问题,课上展开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当裁判,出现疑问,有教师解答和调控。
第三种是综合性的竞赛活动,活动时可以模仿电视综艺节目布局,全体学生分成红、黄、绿、蓝等几大组(以小组一位同学的服装颜色作为代表),进行对抗赛。内容可以是词语擂台赛、文学知识赛、背古诗比赛、专题演讲比赛等,要求学生人人参与,进行知识、智能的对抗。活动时,学生不再受整齐划一的课桌椅的约束,而是在各种动态组合中,以直观形象,诱发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置身于活动中,当这种方式和学生的荣誉感融为一体时,就很快由个体的外部动力转为个性的内部动力,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显而易见。去年,我们语文年级组组织的文学知识竞赛就相当成功。首先教师打印一批中国文学知识和外国文学知识让学生学习识记,然后全班分好组,公布文学知识竞赛题型、规则及组织形式,比赛的题型分为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加试题和快答题。比赛先进行第一轮必答题;然后进行第一轮抢答题;再进行一轮风险题;接着进行第二轮必答题、抢答题和风险题,最后进行加试题。若有两队成绩相同者,加试快答题,分出胜负为止。比赛结束后进行颁奖。比赛可以说全体同学人人投入,而且充满热情,既考查学生了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竟争意识。
2.协作性活动。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愈来愈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协作。教师通过设置协作性活动情景,可以增强学生对自己与他人、个体与集体的关系的认识,让学生明白任何主体都必须是社会的个体,任何个体都离不开社会的海洋,从而培养学生坚定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为他们以后的合作工作打下良好的人格基础。
进行学科教学时常用的小组讨论教学方式在近年受到越来越多的赞扬和运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前南斯拉夫为第三世界培训教师时推出了一种复合式小组学习方式,即班级的小组面对的是一个教学主题下的各自不同的问题或任务,完成分组学习之后,在班级集体组织交流时才整合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主题。他们认为,这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体现了合作学习的价值。〔4〕笔者在教授《神奇的极光》时就采用了这种方式,上课一开始,老师先让同学读课前提示,使同学们对本课的知识先有个大致了解。接着让全体同学自学课本内容,提出四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集体找出本课中的知识要点,集思广益。讨论完毕后,由每小组的一位同学到讲台上面对全班同学介绍本组得出的结论,使同学们在有意无意中掌握了本课的知识点和难点。各组结果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有其独到见解,既增强了同学们的好奇心,又锻炼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因各抒己见,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最后老师作简单总结,有错纠错,对有争议的模棱两可的问题,尽量采取不置可否的态度,以便给课后留有思考的余地,借以调动和激励同学们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勇 气。当然,教师还必须对问题做必要的补充和升华,特别是为鼓励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科技新成果,把学生的视野引得更远,笔者上课时补充了两条新信息:一是新华网2006年9月7日的报道《中国科学家揭开地球极光之谜》,二是介绍2006年8月19日,在瑞典厄斯特比人们观赏北极光的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组织班级辩论赛也是协作性活动常用的方式,课前由同学搜集资料,归纳整理,组员之间分工协作,先安排小组之间辩论,最后是全班总决赛。笔者去年联系有些学生沉湎于网络、荒废学业的实际情况,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了“高职生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课堂辩论赛。正、反方同学在课下作了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课堂上唇枪舌剑,使这场辩论赛进行得有声有色。学生们不仅懂得了要在父母、老师的正确引导下有选择地、适度地上网,把网络作为一种学习的手段,从中汲取营养,扩大视野,更重要的是认识到应自觉抵制网上的不良影响,不浏览不健康网站,不沉迷网络游戏,更不能因上网而荒废自己的学业。这一活动形式让学生们在协作活动中动脑、动手,动口,既训练了学生的辩证思维与口头表达的能力,又提高了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
协作性活动还可以与课外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比如让爱好武侠小说的学生组织金庸武侠小说的课题研究,让喜欢诗歌的同学组织诗会,让学生自愿结合写调查报告,做关于中学生阅读现状的调查、关于网络的调查等。这种活动既能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实践、发挥所长,又要求彼此之间相互沟通、精诚协作,使合作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
3. 创造性活动。
世界是发展变化的,人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并不能完全适应一日千里的社会,况且人类本来就是在摸索中推动历史前进的。因此,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学生未曾经历的情景,让学生在全新的环境中调动自己的积淀,开动自己的脑筋,发掘自己的潜能,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创造性的操作方法、创造性的组织手段,或独立探究,或彼此合作,并最终顺利达成目标。像“戏说XX”,给课文中的人物另外一种假定,思考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例如以《阿Q外传》、《假如阿Q还活着》、《网络中的阿Q》为题写一篇作文,并进行演讲。或者采用“我来当回XX”的形式,如我来当回老师,尝试备课、上课的滋味;我来当回主持人,练胆量,练口才;我来当回主编,学编辑技巧;我来当回记者,学采访技巧;我来当回新闻发言人,学应对技巧,练临场素质等等。语文课真正成了学生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学堂。
语文是一门最富人文性、情感性、灵动性和创造性的课程,我们应该以一贯之地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与权利,让学生身处其中去参与、去感知、去想象,让他们大胆去建构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开放式的双向参与和互动的做法要比锁闭式的单向传输和接受的做法更符合学生心理和现代教育理念,也才能真正让学生在民主氛围里通过主动思考和亲身实践学有所获。根据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强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笔者在课堂上曾组织了由学生自己编排的课本剧表演。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时,让每组推出几位表演能力较强的同学,分别扮演廉颇、蔺相如、赵王等角色,按课本内容的提示,表演一段课本剧。为渲染气氛和增加点幽默感,老师预先声明可以跨越时空界限,准许添枝加叶、不拘一格。鼓励他们“爱怎么想就怎么想,爱怎么表演就怎么表演 ”。这样一来,学生们的思维在撞击,智慧的火花在闪耀。他们想主意,构思出不同的结局;身入其境,体味其情,张开想像的翅膀,演自已想表演的一切。当然,还可以根据活动课的内容,学生自编自演小品等。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潜能就在他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中得到培养,得到开发。〔5〕
三.高职语文—营造激情快乐的动感舞台。
当然,语文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在语文活动课的试验和研究中,笔者就感到必须切实解决好下面几个原则问题。
一是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暄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必须注意计划性、整合度和多样化。在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时,必须统筹考虑本学期学习的内容,整体地把握学科知识体系,教材内容用什么方式展现,听说读写能力用什么方式训练都要周密考虑,可以安排三分之一的课文为活动课,与其它课文穿插进行。语文活动课教学过程主要包括活动准备、活动导入、活动展开和活动评价。其中活动准备是活动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有很多专家认为活动课贵在准备。所以,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相机行事,灵活应变。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有责任心、有经验的指导教师,善于把学生推向“一线”,推上“舞台”,任凭他们自由自主地去发挥、去创造,使他们在相互协作中获得成功的愉悦,在展示各自才能的同时获得荣誉感。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又激励了他们的上进意识,既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又提高了他们的应变能力。在具体实践中,还要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只有让学生不断地品尝到经过一番努力取得成功的喜悦,才能增强他们勇于“做”的自信心和自主性。
二是必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语文活动课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质,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加语文活动。决不能仅仅让一部分学生在“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朱永新《新教育之梦》一书中说:“活动课即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一书也认为,课堂教学需要提倡学生参与决定教学内容,力图使学生自己的输入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资源,并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因此,设计语文活动方案时,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精神。在组织活动时,应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活动的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分工,适当轮换,强化参与,从而既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又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另外不可忽视的一点,同样也是重要的,就是根据技能形成和发展的个性差异特点,还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优秀学生的要求宜高一些,使他们的智力尽可能地得到开发;对一般学生的要求则要适度,注重循循善诱、耐心指导,做到使他们人人有参与的机会,个个有成功的体验。
三是必须使语文活动既生动活泼,又切实有效。语文活动课无疑应该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具体形象而活泼有趣,但决不能因片面追求活动形式的趣味性、生动性,而忽略其实 效性、指导性。活动课必须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特别要考虑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内容适宜采用什么样的活动形式,怎样的活动过程对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有促进作用,并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认真检查学习效果,使活动课既有声有色,又实实在在,每个学生既乐意参加,又都各有收获。〔6〕
四是注重在活动课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语文读写听说的能力,把发展能力作为达到教学实效性的立足点。培养技能,就要放手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它是活动课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科课程所不能替代和比拟的。实践证明,这个让学生“亲口尝一尝梨子滋味”的教学环节,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实践锻炼中得到了检验和深化,并且逐步完善发展为能力,即把知识转化成了智能,真正体现了活动课教学的实效性。
五是注意活动的评价。评价是语文活动课教学的一种辅助方法,具有反馈、导向和激励功能。评价有多种形式。首先是全程全面评价,就是既重视活动结果,更重视活动过程的评价,包括对学生参与活动的表现、态度、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要进行评价,体现评价的过程性。其次是注重对学生进行纵向比较,既要发现纠正错误,更要肯定优点,重视学生自身的进步,让学生品尝到活动的乐趣和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体现评价的发展性。再次是为了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发展,活动课中可以设置很多荣誉称号,像“故事大王”、“表演明星”、“知识博士”等;评价也可以是简洁明了的口头语言,如“好”、“真棒”、“换个角度探讨,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呢”等;还可以用体态语言如鼓掌、一个期望或赞许的眼神来激发学生求知、求胜的欲望,这样体现评价的激励性。最后是师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尽可能把评价的机会和权力还给学生,体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总之,要通过我们的评价,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其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断追求新的成功。
六是承担活动课教学的指导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和把握技能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对学生因势利导,且率先垂范,言传身带。指导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实际,熟悉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志向,而且要注重自身建设,努力完善自我,进一步加深知识功底和提高技能水准。因为活动课的目的决定了它兼有培养学生兴趣、拓宽学生知识、发展学生能力的任务,所以不掌握学生实际的“教”,是无的放矢,是盲人摸象,没有知识技能的“教”,是无源之水,是无本之木。这也正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两种教学观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高职语文活动课,因为教学课程建设而显得丰富多彩,因为教学目标回归而显得倍感亲切,因为教学方式改变而显得其乐无穷,“我的地盘我作主”,语文课成为充满生命力的“动感地带”以后,必将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源泉,必将促进学校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的和谐发展。高职语文的世界很精彩,高职语文,风景这边独好。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新教育之梦.人民教育大学出版社.2002.7 2.易华珍.语文活动课策略思考.选自网络.3.吴玉琦.关于活动课的界定——谈对活动课的几点认识.选自网络 4.魏国良.现代语文教育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5.陈万勇.创新教育中的语文活动设计.选自网络 6.黄向群.初中语文活动课的探索.选自网络
第二篇:让语文课回归本真
让语文课回归本真
——听赵丽月师的《画家和牧童》有感
连江二附小 邱洁琛
春暖花开的三月,一切都那么欣欣向荣。在这阳春三月里,连江县名优教师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的展示课。今天,我有幸听了赵丽月老师执教的《画家和牧童》一课,使我受益匪浅。《画家和牧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牧童指出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事。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易懂,但蕴涵着深刻的道理。一方面表现了戴嵩的谦虚的品质,另一方面表现出了小牧童不盲从,实事求是,敢于挑战权威的品德。课堂上,赵老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的理解、感受和体验,促进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形象具体地展示了新课标的精神。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精心设计,主线鲜明
崔峦老师在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讲话时提出:阅读教学的确到了跟“内容分析”式的教学说“再见”的时候了!今天,赵老师的这堂课就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诠释。课堂伊始,赵老师就通过复习“浓墨涂抹、轻笔细描、戴嵩、非常惭愧、连连拱手”这五个生字词,带领学生直奔文本的核心内容。首先通过学习“浓墨涂抹、轻笔细描”这两个词引导学生感悟戴嵩高超的作画技巧;而后,出示后面的三个词语“戴嵩、非常惭愧、连连拱手”引导学生学习下文。整堂课以几个关键的词语贯穿全文,主线鲜明,脉络清晰流畅,不拖泥带水,一气呵成。学生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能轻轻松松地学语文。
二、引领品读,学习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赵老师非常重视朗读训练,以读代讲,以读促悟,读的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有让学生默读、男女生分别读、体验角色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等读书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课堂上,教师引领学生通过重点句子的品读,使学生一遍又一遍地与文本交流直接对话,与人物对话,充分体味了角色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在理解“惭愧”一词时,赵老师通过对“惭愧”二字字形上的观察,让学生明白“惭愧”与心情有关,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很快就能记住“惭愧”一词,并且能明白此时戴嵩不好意思的心情,更好地体会戴嵩谦虚地向小牧童学习的可贵品质。赵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中的词语重复的好处时,通过“画的太像了,画的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和“画的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这两句进行对比朗读,多次的品读中学生感悟到词语重复具有强调的作用,表现出了戴嵩精湛的绘画技巧。其次,赵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引导他们在读、说中进行角色体验,通过角色体验读--男生读商人的话,女生读教书先生的话,入情入境地读文,来进一步体会戴嵩绘画技艺之高超。另外,赵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这一句时,其中的“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这两个词,赵老师并没有直接讲解两个词语的意思,而是巧借课件出示国画的“荷花图”,再配上语言叙述简要介绍这两种不同的国画绘画手法,以直观的形象带领孩子们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在润物细无声中,两个抽象的词语便在孩子们的心里留下了鲜明的形象,给学生以真真切切的感受,而后在反复多次的读的训练中学习了语言。
三、捕捉语言现象,促进乐于表达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赵老师就从这个例子中挖掘了很多。赵老师善于把握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捕捉语言现象,注重语言点的训练,词句的训练非常扎实。如在体会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这个句子时,赵老师先让学生自己读句子,在学生抓住了两个“一会儿”词语之后,马上进行了句式的迁移训练,让学生自己用“一会儿„„一会儿„„”这个句式的进行口语表达训练。当学生读到围观的人纷纷夸赞戴嵩的句子时,赵老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如果你也在现场,你会怎么夸?面对孩子夸词中的贫乏,教师在渗透词语重复使用这一个语言点的特色时,又及时地出示了“词语加油站” :“上乘之作、神来之笔、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出神入化、活灵活现”等词,通过创设口语交际的情景,激发低年级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导孩子运用这些词来夸一夸戴嵩的画。学生畅所欲言时,教师并顺势引导理解“纷纷夸赞”:大家都在夸,这就是“纷纷夸赞”。这样既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读、说结合,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商榷之处:
1、课堂教学是灵动的,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情境中,难免会有“节外生枝”的教学现象,课堂教学也因生成而更加精彩。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如何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有效地进行引导呢?我想这是值得大家共同探讨的一个话题。教学过程中,赵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中哪个词来写牧童的声音时,学生说出“炸雷一样”。这时即有一生质疑什么是“炸雷”?面对课堂的生成,教师未能及时引导,而后对学生的七嘴八舌的声音教师说道:这就是“炸雷”。对于“炸雷”一词,教师引导得还不够透彻,仅仅停留在声音大这一层面。其实,教师若能顺势而导深挖这个词眼,引导学生理解当人们都在那儿纷纷夸赞戴嵩时,突然间传出了这样一个不和谐的喊声,围观的人会怎么样?可通过看图理解人们呆住了的样子,想象围观人心里会想些什么,从而让学生在对比的教学中充分感悟到小牧童的勇敢。此时,可以再请那位孩子起来问问他是否理解了会更好。其次,在引领孩子感悟“这是一个怎样的画家”时,有一个学生说他觉得很奇怪,教师没有及时进行点拨和引导,后来孩子又提了一次。面对这个小细节时,我想如果教师这时能及时把握这个问题,引领学生联系自己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可设问:“假如你就是这位著名的大画家戴嵩,如果你听到别人对你做的画表示否定的态度,而且又这么突兀,你会有什么感觉?对啊,可能会生气。可戴嵩却没有生气,所以老师明白了你为什么感到奇怪了。”在这个角色互换的体验中,也可以从侧面衬托出了戴嵩的从善如流、谦虚的高尚品质。
2、第一自然段中有“著名”这一关键词教师可渗透到这节课中。在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这两个词语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第一自然段中的“著名”一词,追问:他是一个怎样的画家?正因为他的技艺高超,因此他是一位著名的画家,面对这么著名的画家人们的纷纷夸赞是在情理之中的。在这样的环境下,牧童那一声突兀的“画错啦,画错啦!”才显得尤为有胆识,从这可以感受到小牧童的勇敢,实事求是的品质。我觉的这节课中牧童勇敢的品质凸显得还不够。
崔峦教授说:“我们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是啊,我们的语文课,要回归本真。我想这次难得的听课机会,将会为我今后的语文教学点亮一盏明灯。小语的教学道路是永无止境的,我们还需不断求索,不断实践,才能在小语教育这一片展台上绽放出绚丽多彩的景象。
第三篇: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怎样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初执教鞭第四载,在教学过程中,时不时会有板书转身的一瞬间发现:学生似乎也刚回过神来一样,端正坐好,眼神循向老师;常常还听到有的学生私下抱怨:“上语文课真无聊死了”;回到办公室里,也会有老师刚跨进办公室的门就说:“这节课是怎么了,学生像死了半截一样”……为此我深感疑惑,是不是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够有趣?是不是学生不喜欢这个语文老师?……经过参加“2012国培计划”,怎样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老师,喜欢上语文课我有以下几点收获:
搞好学生教育,代表着希望和未来。搞好语文教育,代表着汉字和普通话。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而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在九年制义务教育早已推广的今天,我们认为小学语文更是学习基础之根。学不好小学语文,就会连最基本的理解能力都没有,学好其他学科也就无从谈起,由此可见学习好语文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中,一、二年级学生的语文成绩都比较不错,然而好的开始,并没有给学生带来语文学习的成功。随着学习的深入,小学生在语文课上识的字越来越多,要写的字也越来越多、较难,三年级开始有的学生的语文成绩就开始走下坡路了,长此以往,在语文学习的兴趣上,也是越来越低。这让孩子的家里人都十分焦急。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一窘境呢?
一、班级、课堂要民主
在一个班级中,最核心的关系应该是师生之间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双方既是教也是学,教师要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热爱所有的学生。努力打造一个民主的班级、营造民主的课堂。所谓“民主课堂”,就是
创设充满民主理念的课堂,它意味着对学生能力与潜力的无限信任,意味着必须尊重学生原有的基础与个性,意味着师生是探求知识真理道路上的志同道合者,意味着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意味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为此我们教师要尊重个体,真诚交流,共建民主课堂,走合作道路。课堂上要体现平等: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也是和学生一起追求新知、探求真理的志同道合者,教师与学生合作学生的态度,就是平等精神在民主教育中的体现。课堂下要讲究妥协:“妥协”是对话双方都勇敢地接纳对方观点中的合理因素,彼此相长,共同提高。“妥协”还常常体现在师生之间的“遇事多商量”。如我们班教室在一楼,学生经常会从窗子翻到教室外面玩耍,一次我碰到一个刚好翻窗进来的学生,我狠狠地批评了他,心想杀一禁百。结果过了几天,班委就来告诉我,班上还有不少同学又开始翻窗子进出了。这次我利用班会课,发起全班制定了一条公约:翻窗者为班级捐100元班费。至此班里的同学已经能够自律,没有发现翻窗进出的现象了。后来我也发现学生似乎比较接受我的这种处理方式,上语文课时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也多了不少。
二、多样的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的确,好的导语能迅速将学生引向授课主题,带入教学情境之中,或能动人心扉,或能发人深思。导入是一堂课的开端,好的导入是优秀的演奏家奏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入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如
我在上《在大海中永生》的这一课,便先给大家创设了一个情境:如果有一天,你们的老师我死了,你们会怎么做呢?你们会怀念我么?还有一则导入语如下:有的人已经死了,但是他还活着;有的人他还活着,但是他已经死了,今天让我们来学习《在大海中永生》;如我在上《嫦娥奔月》时,设计了互动导入新课:嫦娥奔月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从远古走来,一提起“嫦娥奔月”,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一起走进嫦娥奔月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谁来板书课题?这些导语使学生对这一课产生并怀上了浓厚的兴趣、专心地听课,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通过这次培训和学习还使我掌握了不少导入新课的方法:(1)、直观导入。即在讲授新课之前,先引导学生观看一些图片,以及电视、电影的片断等直观的情景,让学生与教学内容产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习新课程。(2)、实例导入。即从学生身边发生的真实事例入手,导入新课。(3)
四、故事导入法。用故事引入形式活泼、短小,但“滴水见海”,折射出的往往是大智慧。它不但使学生觉得饶有趣味,能启发思维,也是课堂教学的润滑剂。
总之,导入是课堂上要走好的关键一步,是气氛的调和剂,是整堂课情绪感染的开始。一堂课有了好的开头,就如同一部好乐章奏好了序曲一样,能先声夺人,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使学生很快集中注意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今中外教育家都强调“兴趣”的重要性,以便使学生乐学。学习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内驱力,是学好语文的诱因。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引发兴趣的手段是多方面的。①可以通过教师优美的口头语言表达进行描绘、叙述。语文课教学语言艺术的要求:准确性、精炼性、优美性。其中优美性最能体现语文课教学语言艺术的关键因素,也是能给学生美的感受、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②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欣赏优美画面。比如我上《海底世界》这一课时,就用多媒体教学,给同学们展现各种各样的海底动物,不仅让学生懂得海底动物的多种形态、颜色、结构,而且让学生拓宽了知识面。还有上《变色龙》这一课时,给同学们展现各种自然界会伪装自己的动物,很快就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③教师应尊重信任后进生,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爱护,这样当他们能自我认识、觉悟时,就能从心底里痛改前非、积极向上。真诚促进心理认同。教师应真诚地与学生沟通,并在此基础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促使他们产生心理认同感,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自觉迷途知返、改过自新。包容塑造健全人格。教师应包容后进生人格发展中的幼稚和不成熟,要允许他们有失误、有反复,给予他们改正的机会,要让后进生在任何时候都不失掉信心和希望,帮助他们塑造健全的人格。家校沟通,健全科学化家庭教育。进行家校沟通,做好后进生家长的工作,指导后进生的家长科学化家庭教育。正确引导后进生认识社会,提高后进生的辨别与选择能力,尽量降低或消除社会的不良影响。
四、板书要简洁直观
这些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比例的增加,许多中小学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至今多媒体设备的作用已经得到了许多老师的认可。可是,我们不能忽略了传统的粉笔板书。板书是进行直观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有了黑板和粉笔,可以根据讲课的内容的需要写、画出内容或图形。完整的板书是教师进行教学小结的提纲,是学生复习的依据,有利于突出重点难点,抓住教学内容的核心,促进教学目的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课堂上的板书,往往是教师讲课的重点或难点,是教学内容的核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我在上《嫦娥奔月》时,根据人物的出场顺序,以及主要因素设计了板书,让学生通过板书就可以直观地表述课文内容,使学生既对课文的故事梗概有了层次感,又使同学们清楚的掌握了后羿、逢蒙、嫦娥三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成才的奠基石。没有受到良好的语文教育,要想在其他方面的学习中取得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对于我而言,语文的教育工作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我十分庆幸自己现在能通过参加“2012国培计划”有这些感悟,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还会不断摸索和积累经验,通过时间和实践来证明自己现在的感悟是否正确,不断积累,不断跃升,早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掌握提升学生学习语文课的多种方法。
第四篇:让语文课变得生动有趣
让语文课变得生动有趣
语文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它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学生学习母语,并不是站在零起点上的,课文再新,学生也能把握其中95%以上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应该把学生实际能力估计得太低,一味分析讲解,在该放手时要敢于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
一、让语文课充满情感。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课堂教学氛围是通过师生间相互提问交流、相互影响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群体心理状态。
1、教师要充满激情
教师在上课时要充满激情,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教师的激情胜过任何技术的力量,一堂有激情的课肯定是一堂好的课。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具有高昂的教学热情,适度地袒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则会感染学生,易于形成师生间和谐的情感交流。在课堂上教师应对全班的每一个学生都怀着积极、热情和信任的态度,并使学生感受到这种态度。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期待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其真诚的关怀、挚爱和期望时,学生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也就有了“亲其师,则信其道;而听其言,遵其嘱”的效果。反之,如果学生感到教师对其漠不关心甚至藐视,学生对你的提问往往也会漠不关心甚至不予理会。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美好的童年。课堂气氛的活跃与否,全在于老师的引导与提问,在经过了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再加上老师高昂的教学热情和真情实感,会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感染力!
2、教师要注重激趣
质疑问难,激趣读文。课标指出,在对学生进行思维培育时要注重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留足时间,激励表扬,让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演一演、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四季》这篇课文时,我找来春、夏、秋、冬的图片与学生一同欣赏,当各种图片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四季!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四季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二、让语文课互动对话。
《语文新课标》强调了语文教学对话的重要性。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对话不同于“讨论”“交流”,重在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促使学习能力的提高。在对话中,作为自我的主体不是以一种自然的态度,而是以一种超越的、理智的态度,把别人的思想通过自己的思考,转变为自己的思想。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1、文本对话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本文从课堂教学的教师操作层面出发;如何组织学生展开有层次地阅读课文,逐步深入地与文本进行生命的对话。在整个教学过程上,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达到主动感知课文,理解课文,体悟情感,积累语言的目的,完成学生个体阅读的全过程,将“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应是体验中的自主创造。走进文本的前提必须让学生先走近文本、接触文本,让学生和文本对话。只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做记号、加批注,学生才能悟出其中某些东西。法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文本的。
2、师生对话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促进学生充分、能动的发展。新课程以此为基础强调教学的本质是以对话、交流、合作为基础的知识构建活动,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师生之间不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而是平等的“我——你”关系,双方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真诚交往,共同探求真理、交流人生体验。教学过程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直接性的对话,取得心灵的沟通,实现双方主体性的建构与发展。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渐代替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也正逐渐代替了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如果在教学中,创设一个民主、和谐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感到自己的想法或看法能得到老师的认可、肯定。无论是对的或暂时的错的理解都能得到被老师接纳的感觉,这样,有助于学生在一个安全的教学环境中进行学习。
3、生生对话
所谓“生生对话”,即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它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课改思想的重要方面,学生的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才是课改的终极目标,因此加强生生对话对培养学生语文多方面能力、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是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当今课程改革的需要。所谓合作学习,即将班内学生按成绩、兴趣、能力、性别与性格等诸方面的差异,编成异质小组,系统利用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合作性来促进学习,以群体发展为评价标准,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合作学习是将个体间的差异当作一种教学资源,以达到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协同发展的目的。
三、让语文课走向生活。
美国教育家毕特·科勒涅斯指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为“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因此,我认为生活化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走向。
1、在生活中学语文
现行教材紧紧地贴近学生生活,编排科学合理。我们教师就更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将课堂教学融入真实的生活中,用生活的理念来构建语文教学的大课堂。在教学时就需要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进行链接、拓展。例如:在教学《菜园里》一课时,重点是初步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抓住特征的能力,而我们生活在城区的孩子,绝大多数并不知道蔬菜究竟是怎样种出来的,于是在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去菜市走一走、问一问、说一说,将蔬菜图画涂上对应的颜色挂在教室四周,再请学生做解说,把你了解到的,特征一一介绍给大家。所有学生兴趣盎然,贴近了生活,更加具体地了解了蔬菜的栽种,食法的区别,更能了解到菜农的辛苦。
2、从课文联想生活
教师要创造地使用教材,很好的开发课程。教师不是就教材而讲教材,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拓展知识,提升情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我们语文课堂上的学生实践活动最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例如:在教学《四季》一课时,在学生了解了课文以后,让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每个季节还有什么事物可以代表的,并用课文的句式说一说。”教学《借生日》一课时,让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自己的生日是怎么过的,妈妈的生日又是怎么过的,自己今后要怎么对待妈妈等。”
第五篇:让语文课更精彩
让语文课更精彩
全国著名文学评论家、语文教育专家孙绍振先生建议语文老师上课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语文要积极走进新课改。要打破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新课改中的老师是导演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堂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导语不能太长,要不露痕迹的吸引学生,要不费吹灰之力把学生领进文本。
3、讲课不能脱离文本,还要深入文本,课堂不能花哨。脱离文本、虚而不实、脱离语言谈感受的语文课学生能学到多少“语文”!好语文课要紧扣文本,回归文本!好语文课要突出语言的教学!
4、语文课堂要有激励性表扬,要避免廉价表扬!
5、课堂上要多读多背书,重视学生的积累,不能走过场,要实事求是,要有实效性。
6、要注重学生对课文的深情“品读”。“品读”即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领。余伟老师范读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赢得了全体师生的雷鸣般的掌声,就说明:深深的品读能给语文课堂增添无穷的魅力。
作为教师,我们所要走的路还很长,作为语文教师,我深知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坚定信念,积极探索,让我的语文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