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出“彩”(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5 10:47: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语文课出“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语文课出“彩”》。

第一篇:让语文课出“彩”

让语文课出“彩”

语文教学是一种艺术,和谐是我们语文教师追求的一种美学境界,然而,教学中只具有和谐而无“奇”和“异”还不是至高的美,和谐之中的“奇”和“异”犹如流畅旋律中的切分音、休止符,好似黄河水流淌时出现的咆哮的壶口瀑布,使美在和谐之中升腾,令人叫绝,使人惊叹,那么,如何在语文课中创设“奇”与“异”呢?就自己的实践略谈以下几点:

一、诱发奇趣

语文教学中的趣味是很多的,例: 黄山奇松之奇,乌鸦喝水之趣„„我在教《乌鸦喝水》的课文时,是这样诱导学生的:先让学生听一首熟悉的歌《小乌鸦爱妈妈》,告诉小朋友们,小乌鸦为了给妈妈找食物,遇到了许多困难,有一天它在找虫的过程中没有水喝,它是怎么办的呢?这样以故事引发学生对乌鸦喝水的兴趣,并且通过小实验来演示小乌鸦喝水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小乌鸦的聪明和可爱,并且创设情境,让学生演一演小乌鸦回到了乌鸦妈妈的身边,讲述了事情的经过,通过乌鸦妈妈(老师扮)的称赞使学生明白遇到困难该怎样做,更有趣的是,我要学生回家做个实验:试试有没有其它办法可以让小乌鸦喝到水。方玄初说,语文教学不是开“戏院”,而是办“剧团”。这中间大约包含着让学生尽情尽心地在语文教学的趣味中学,在趣味中长的意思吧。又如在教学《鸟岛》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入熟悉鸟岛的特点,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情境:一位游客向旅行社咨询, 最好什么时候去鸟岛?如果你就是一位小导游,你会说些什么?学生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纷纷要求当小导游,力争说服游客(老师扮)在六月去鸟岛,并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和描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并不局限于教材,挖掘其中的趣味性,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引发学生主动探究,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创造性,引导学生在情感、认知等方面积极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给学生阅读、思考的情境,给学生质疑、想象的空间,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机会,给学生交流、展现的舞台,我想:这样的教学可谓于和谐中显出了奇异吧。

二、激发奇情

语文是感情色彩十分浓厚的学科,我们只有用情感的钥匙,才能打开语文之门。这里的奇情不是奇怪的感情,而是指独特的、真切的感情,是属于“这一个”的。为什么当有的小朋友在表演《放小鸟》的情景剧的时候,没有为小鸟身处笼子的困境感到同情着急,竟然偷偷笑起来,为什么?原因在于学生没有入境入情,他们缺少或没有留意类似的情感体验。教学中出现这样的情况,就等于一首曲子中弹了一串不和谐的音符,从而破坏了整首曲子的优美意境。由此看出,为了使语文教学流畅自然,且于和谐中呈现出奇特的艺术效果,我们应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独特情感,从而获得独到的审美感受,形成富有个性的审美情趣。

人的感情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小学生更是这样,因为他们的思维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无意性和情绪性很明显,对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最感兴趣。从心理学角度看,情绪和情感具有情境性,在特定的情境中,可以培养特定的情感,使学生“触景生情”。在《云雀的心愿》的教学中,我考虑到学生对云雀见到洪水泛滥而十分害怕没有情感体验,于是我播放了一段长江泛滥成灾的情景,出现在学生眼前的是滔天巨浪滚滚而来,河堤被冲垮,民房被淹没,群众有的站在屋顶,有的落于水中,有一位女孩抱着树梢,随时会被洪水吞噬„„学生看到此景大吃一惊,发出了一片唏嘘声,这就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危险的意境,使他们产生了感情共鸣,并理解了小云雀为什么要紧挨妈妈了。而在谈自己的感受时,学生都能提出了对洪水危害性的讨厌和想植树造林的心愿。把平面、无声的文字化为立体、有声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感情,获得更真切的感受。

教学中还可以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乐结合起来,尽可能地将课文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音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学《燕子》一课,这是一篇状物文,写出了燕子的可爱与春天的美丽,两者相辅相成。开课前,我就播放了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小燕子》,那轻松愉快的旋律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对燕子美好的回忆,在教学结尾的“春之歌”时,我又播放了一段细雨沙沙、鸟语啁啾、溪水潺潺„„来自大自然的音响,使他们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临其境,轻轻松松地进入了文中所描绘的美妙境界中。又如教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可让学生欣赏一段“长亭外,古道边,„„”的乐曲,将学生不知不觉带入思乡的忧伤境地。再如《月光曲》的教学中,我在范读时配上了《月光曲》的音乐,《月光曲》的琴音伴随着时而深沉,时而激越的朗读,把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他们和书中的盲姑娘一起静静地听着,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音乐的只可意会性感染了学生的内在情感,使学生以主体之情理解了客体之境。

三、引发奇论

教学中的许多问题是不求唯一答案的,这就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我国早在魏晋时期,玄学家们就提倡“越名教而任自然”,王弼主张“顺自然而行,不造不始”是说要尊重个性的发展,西方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大力提倡崇尚自然,夸美纽斯提出自然适应性原则。人的本性都有自我表现的愿望,也有标新立异的需要。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引发学生的“奇谈怪论”,引导学生把“单一思维”拓展为“多向思维”。如在《九色鹿》的教学中,在理解九色鹿指责调达的一番话时,有学生说:“九色鹿后悔自己当初救了调达。”我就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如果调达再次入水,九色鹿会不会救他?为什么?”有的学生持否定态度:“九色鹿看到调达如此见利望义,觉得调达该受报应,不救他,这叫恶人有恶报。”也有更多的学生持肯定态度,有的说:“九色鹿的心灵很美,尽管调达恩将仇报,她还是会不计前嫌,把调达救上来的。”有的说:“九色鹿会救他的,她把调达救上来后,会去改变他,让他变成一个好人。”我及时给他作了概括:“你的意思是九色鹿不但要救他的生命,还要拯救他的灵魂。”也有学生说:“九色鹿会救他的,因为她很善良,她要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调达,让调达重新做人。”这样,学生就能较深刻地理解九色鹿指责调达的用意:让调达和国王认识到各自的错误,从而作出正确的选择。

记得在教学《落花生》时,曾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惑:“苹果、梨子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这并不是它们的错,既好看又好吃,不是比花生更好吗?”由此我引导学生展开了内在美和外在美的讨论,同学们就自己的理解和经历进行了激烈的讨论,这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同时也使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得到提升。

一位在教学上颇有研究的同仁说过,我们在教学中,并不是每堂课都能上成示范课,但每堂课都应该有“出彩”的地方,有“亮点”, 让学生愉悦,令自己满意,以我之见,这“出彩”之处就是语文课中创设的“奇”与“异”吧。

第二篇:让语文课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让语文教学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读《教语文,其实很简单》有感

李凌之

读《教语文,其实很简单》,细细品读大师们教学的思想精髓,有时会蹙眉沉思,有时会茅塞顿开,更有时又有遇知音般的喜悦感。静静地与大师进行心灵沟通的同时,不禁感谢学校能为我们提供这样一本站在时代前沿、百家争鸣、揭示语文教学真谛的书。没有阅读就没有接纳、没有提升,又怎会有一名教师职业生涯的不断成长及由此而来的职业成就感呢?

从这本书中我找到了自信。无论是韩星娥老师的“海量阅读”还是陈琴老师提倡的“素读”及常丽华老师的诗词之旅,都有异曲同工之妙,简单地说学语文就要大量阅读,丰富积累,形成语感,增加内涵,形成素养。我对此深感认同,更是喜悦:因为这么多年的语文教学思考与探索,我深深地明白这一点,也努力在坚持这一思想,虽然我没有名师做得透彻,但总算做了,一直在沿着正确的方法去前行。

让孩子读书之妙,绝不应局限于提高学科成绩。广泛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法宝;同时它更能陶冶情操、开阔视野——优秀的书籍是优秀思想的集中,与好书进行心灵对话的同时让一个人走得更远。

多少年前曾教过一个令众老师们头疼的班级:孩子们上课注意力涣散,听不进去;下课打架等现象不断。我反复在想:孩子缺少了什么?我终于明白他们缺少的是精神支柱,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长身高长体重,但精神世界却匮乏,没有归属感。因此,我在班级让孩子谈理想、树目标,并在班级大力推广读书,从《名人传》读起。我想让农村的孩子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更想让他们明白人生没有努力就没有收获,有目标有奋斗才有精彩。每天早晨我们都交流一个名人故事,感受名人的奋斗历程……孩子们慢慢学会看书了,心灵有了依附,生命有了航向。我们读的书越来越多,展现的美越来越丰富,孩子们似乎也长大了,班级打架现象,为小事斤斤计较,断不清的官司越来越少。班级焕然一新,班风变得积极向上。记得一次,我看到班级几个“危险份子”周五放学时凑在一起似乎在商量双休日去哪玩(他们已超过了小学生的年龄,父母均在威海打工,很叛逆)我很担心,就赶紧过问。没想到,他们告诉我,他们在商量一起去书店看书的事,而且他们已经这么做有一段时间了。那一刹,我觉得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觉得自己还是一个对他人生命成长有帮助的人,我——也找到生命的幸福感、归属感。

以上的故事非常真实,我只想告诉所有的人,读书——无关乎学科——它真的是关乎人成长的好习惯。尤其对于高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心智在不断成熟,他们需要充实感去满足日益旺盛的精力。简单的“糖块”教育已经无法满足他们了,甚至在他们眼里太幼稚了,或者会使他们一直幼稚下去。因为人生真正的宽广离不开书籍对心灵的启迪。有了书籍,生命因此厚重,心灵会得到涤荡,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会变成“浮云”,他们再也看不上这些曾经困扰他们的、让他们计较、让他们关注的“小儿科”了。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当然,让孩子读书,决不是简单地布置下去,那样做收效不大。看看专家们说的,读书主要是在校内引导、启发,我对此也感同身受。读书,不是放任自流,不是一句话就能培养出一个好习惯来。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我组织过“图书拍卖”活动。平日,我会针对学生的表现发喜报,这些喜报就是参加竞拍的“货币”,喜报越多,就意味着孩子越富有,在拍卖会上越有实力拍得自己心仪的书籍。而拍卖的书籍来自于孩子自己的书,他们要将自己的书说得天花乱坠,这样才能把书卖出去,获得“货币”。此活动不仅深受学生喜欢,而且一箭双雕,既规范了孩子平日的好习惯,又培养了孩子对书籍的兴趣,激发了读书的欲望。我还邀请家长参与了班级的“读书汇报会”。这样类似的活动很多,我想只要用心,孩子一定会爱上读书,一定会发现世界原来如此之大,如此之丰富。

我深知自己和专家们比做得远远不够。与专家对比,觉得自己缺少敢做、深钻、坚持不懈地去做——这种创新精神、执着精神,这也许是自己至今仍平庸的原因吧。另外,专家们深厚的语文素养也让我钦佩不已,很多专家能自编课程进行授课。没有海洋般宽广深厚的语文功底又如何能去润泽生命呢?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是很幸福的,它让我喜欢上了读书,而且让我鞭策自己日日读,广泛读,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孩子去感受海洋的宽广、星空的璀璨!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我会坚持这一思想勇敢、执着前行,与名师、同事们一道前行,让语文教学焕发出生命的光彩!让自己优秀起来!

第三篇:“让”出爱心

“让”出爱心

那是我所见过最感人,最伟大的“让”!

公交车上――

“咔嚓”,车门打开了,上来一对年轻的夫妇。那少妇不知为何,头发散乱,口齿模糊不清。她的丈夫扶着她坐在窗边,她低着头,不知在说些什么。车上的人大多对她十分厌恶。在她对面,一位小女孩和她的妈妈坐在那里。小女孩怀里抱着一个洋娃娃,她正在哄着娃娃“睡”:“乖乖,我的好孩子,快快睡„„”突然,那少妇“如梦初醒”,大喊着:“我的孩子,我的孩子„„”拼命似的抢着小女孩的洋娃„„车箱里一片混乱――

“妈妈妈妈,她抢我的娃娃„„”小女孩哭着喊着她的妈妈。而那少妇望着手中的洋娃娃,竟笑逐颜开:“孩子,有妈妈在,别怕!”人们议论纷纷:“这人怎么能这样,抢小孩的玩具,太不象话了。”“就是,看那小孩哭得多伤心!”“我看那人八成是疯子。”„„“对不起,对不起!”她丈夫赶紧向小女孩的母亲道歉,并夺过少妇手中的洋娃娃,还给小女孩。那少妇又在喃喃自语了:“我的孩子,我的孩子„„”“孩子溺水死了,为拉他那落水的同学一把。”丈夫叹了一口气,“她也就疯了。”

人们的脸都红了,都用怜悯的目光看着她。

小女孩看看手中的洋娃娃,又看看她。母亲在旁边幽幽地说:“去吧!”女孩点点头,走到少妇身边,把洋娃娃递过去:“啊姨,您的‘孩子’。”她赶紧紧紧地抱住洋娃娃:“孩子,我的孩子„„”没有有人制止,也没有人发表议论。车箱里静得可怕。

几秒后,车箱里爆发出一阵掌声!

小女孩的“让”,不是一般的“让”;她让出的是一份充满童真,纯洁,无暇的爱心!

第四篇:语文课如何上出语文味

语文课如何上出“语文味”

最近这几年,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承载的非语文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从天文地理到思想品德,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能,并且冠以美丽的说法——综合、渗透、人文、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一而足。似乎学生一学语文,便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可唯一不能解决的恐怕就是语文本身。

尤其是新课程给出了评价的三个维度,“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后,许多老师往往更多地把目光聚集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着一最高层面的评判,忽视了学习主体的实际状况,忽视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好像教学中涉及双基就不是新课程,其实是打着人文精神的名,行着思想说教的实,把人文精神与思想教育简单地划上等号。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架空文本型——有的老师在草草地让学生了解一下课文之后,就深挖教材中的微言大义,诱导学生亦步亦趋地走向教参中的答案,然后再启发学生用自己的所见所闻,从不同的角度来验证由课文所引申出的思想内容的正确、崇高、神圣,最后老师和学生再来一次思想的升华,达到一节课的圆满结束。

目标僵化型——有的干脆在出示教学目标时,有意无意地暗示学生“学习什么什么精神、体会什么什么感情”,在“主题先行”的框架下,让学生带着脚镣跳舞。好像孙悟空再怎么跳,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一样,看上去热热闹闹,其实还是在老师的划定的圈子里翻翻跟头罢了。

人为孤立型——有的甚至专门为“人文”而“人文”,把“人”与“文”割裂开来,不是把语言文字的熏陶渐染与人文精神的潜移默化处理得水乳交融,而是把一节完整的语文课孤立地划成截然不同的几块,语言文字本身魅力的含英咀华却抛在了九霄云外。这与过去的架空分析其实是一脉相传的。大概是受旧时“工具论”影响颇甚,而今非得来个矫枉过正不可。

一、什么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思维和表达,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思想、道德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语文素养是什么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与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

语文素养不是靠分析出来的,而是主要靠读出来的、悟出来的,这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的确,琅琅的读书声,是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朗读是唯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学习方法。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不仅反映在引导学生通过语感实践反复诵读,在认识上、情感上习得和积淀语感,而且更表现在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语言,思考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理由,从而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所以然,掌握渗透着思想感情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

三、什么是“语文味”

“语文味”这一理念是由广东深圳教研室程少堂副教授在我国学术界首次提出。他认为 “所谓的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主要是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

王崧舟老师这样说:“我们要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即‘语文味’。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精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也有人认为“语文味的最高形式,主要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凭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这样,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涵养学生优美的文明气质和优雅的文化风度。”

什么是“语文味”

课文中的语言就像沙滩上的贝壳,他们是那么丰富,课文中的语言就像一颗颗发光的钻石,那么精湛,那么引人入胜;课文中的语言就像一杯杯龙井茶,耐人寻味,回味无穷。语言的丰富,语言的精湛,语言的耐人寻味的特点靠什么走进学生的心窝?靠品——品词赏句,要千品万赏。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品词赏句,文章才能真正地理解、感悟和鉴赏;语文课有了品词赏句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课堂中有了品词赏句,才能更好地使读与品赏结合起来,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一句话,“语文味”是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老师们不必争论它们谁主谁次的问题,而是要讨论如何使他们和谐发展,如何使我们的课堂“语文味”更浓些。

三、语文课如何上出“语文味” 1.定位要准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首先要知道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语文课不是政治课,语文课不是德育课,语文课不是审美教育课,语文课不是纯粹的思维训练课,不是花哨的综艺活动课,语文课不是天文地理课或其他自然知识课,语文课也不全是语言课、语文知识课或文学课。无论把语文课上成上述单纯的那一种课,都与语文味是背道而驰的,或者说不是我们所提倡和期待的。所以,千万不能出现泛语文化、超文本化的教学。

2.思路要明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教学要防止陷入机械化、程式化的境地,必须要处理好三组关系:

(1)要注意处理好知识的传授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新课标中虽然明确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但并没有否定语文知识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所以字词的教学、知识的积累、语言的分析等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2)要注意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之间的关系 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文本的过程,是由静态转化为动态的过程。在对话的过程中,由于主体(教师、学生)的差异性,解读的结论可能是千差万别的。

(3)要注意处理好过分地肢解文本、咬文嚼字与一味地架空文本进行道德教化之间的关系

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趋向是基于传统教学中过分突出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突出了工具性的一面,而忽视了人文性的功能,有时甚至有把学生异化为训练的机器的倾向。

3.过程要实

要教出语文课独特的美感。语文编排了大量文质兼美的典范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生动地反映了自然美、生活美、社会美、精神美和语言美,有丰厚的审美内涵,教师应运用独特的视角,激发学生超越于知识之上的智慧、灵感、激情、创造性及生命活力。具体地说,首先,要努力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自身特点的前提下,想方设法使个人的语文特色在课堂凸显,教出个性美,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如有的教师个性豪放,慷慨激昂,那么在教学中,就上出情来,教出意来,让学生在浓浓情意中得到陶冶。有的教师见多识广、博学多才、妙语连珠,那就上出理来,上出趣来。一句话,能创新的创新,能幽默的幽默,能煽情的煽情,什么都不能的尽量真诚,也一样可以打动人。

其次,语文课要教出并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思路美与文化美。在语文课其乐融融的氛围中,教师要教得神采飞扬,学生要学得兴高采烈,师生双方都要全身心投入。我们可以尝试摒弃一些烦琐的环节,根据教材编写的体例和单元教学的要求,根据每篇课文不同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角度切入。把课堂重点设计为: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跳读品味精美语言,具体感悟生动情节,学习借鉴写作技法,挖掘体验生活哲理„„从而和故事中的人物同喜同悲,与自然社会同呼吸同律动„„一句话,不必每堂课都面面俱到,只求某个点挖深嚼透,真正让学生能有所悟,有所得,有所能。

再次,要用好多媒体这柄语文教学的“双刃剑”。成功的多媒体教学应该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整合后更多的应张扬学科的特性,而不是炫耀游离于学科知识之外的现代教育技术含量。尤其是像语文学科,语言文字内在的情味、意蕴、理趣等必须要靠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联想和想象,在对词语本身的咀嚼、品味中而不是简单地读图、听音乐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能力,所以,一定要更多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鉴赏能力等。更何况每位教师都有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都有自己的个性特长,不用多媒体教学有时也能上出优质课。因为

4.教法要活

要善于创设师生互动的教学平台。就现代文教学而言,教师示范讲解一篇,其它的篇目可以考虑由学生分组自主学习和讨论,然后推举代表在班上发言交流学习体会,教师作适当的补充;就文言文教学而言,难度在字词句的理解,学习一篇课文,先分段分任务以组为单位自主学习讨论,接着由一个同学代表本组将本段的内容面向全班同学进行讲解,其他同学可当面质疑,诠释不清楚的或错误的地方再由老师来补充更正;就作文教学而言,教师先给学生的作文打分但不写评语,接着分组交叉阅读同学的作文,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老师打分的提示给每一篇作文写出评语,然后选出最好的作文在班上范读,再请其他的同学对他进行适当的再点评。

这样,以组为单位,开展生动活泼自主的学习形式,让学生热烈地讨论小说的形象、品味散文的意境、诵读优美的诗歌、演绎戏剧的场景等,就能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展示自我的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同时也能体会到紧张学习中收获的喜悦。

5.语感为先

千教万教,首先要所谓教出语感,即教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程度,包括对文体、语体和字、词、句的敏感程度。让学生学会通过字、词、句的字面义读出蕴涵在其中的情境义、深层义和象征义。这三者之间,教出对字、词、句的敏感能力是最基础最核心的。

所以,有“语文味”的课堂,“读”是线索,“品”是亮点,“美”是灵魂;有“语文味”的课堂,“平等”是基础,“对话”是手段,“体验”是目的。

6.教师是本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这“语文味”可以是琅琅的书声,可以是对字词句篇的深入揣摩,可以是教师的真情投入,也可以是引经据典的旁征博引……

要使语文课有“语文味”,教师必先有“语文味”。教材钻研要深,课堂语言要美,环节设计要精,教学形式要活,意境蕴味要雅……

要使语文课有“语文味”,教师必须先有“语文味”。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出口成章,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收放自如,那么,这样的课堂不管是预设也好,生成也罢,长期的潜移默化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句话,作为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应该是把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核心理念,要在认真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共同解决主要是来自于学生的有价值的问题,同时能适当借助多媒体以最大限度地放大教学容量、激活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并且整堂课能够至始至终把所有学生在这节课中语文能力的有效提升和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结点。

最后,套用李镇西老师的话作为今天讲课的结束语:

“有的课充满了知识与能力的讲授与训练,便被指责为‘语文课的精神荡然无存’;有的课充满了思想与情感的激荡与流淌,便被指责为‘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或主题班会课’。我们当然可以折衷一些或者说‘圆滑’一些,把语文课上得既有知识、能力,又有思想、感情。偶尔上一堂这样‘全面’的课是可以的,但不太可能(至少我不可能)每堂课都如此。”

“评价一个老师的课是否‘语文’,恐怕不能只凭一堂课就作结论,否则所作的结论往往为盲人摸象般的自以为是(我有时正是这样的盲人)。如果所上的课刚好是重点进行知识传授愈合能力训练的,这样的课无疑是语文课;如果所上的课文刚好是侧重于视野的拓展、思维的启迪、感情的熏陶,这样的课也很‘语文’。”

“因此,我们要着眼于整个三年中给学生一生有用的语文素养:知识、能力、思想、感情、习惯、信念、价值观等等,而不是某一堂课的面面俱到。只要是从文本出发,从语言出发,无论训练还是熏陶,都是语文课。管他‘工具’不‘工具’,或者‘人文’不‘人文’”!

在课程改革进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期,要想重返语文味浓厚的课堂,让我们重温朱作仁老先生倡导的“大三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讲求实效)和“小三实”(扎实,朴实,真实)吧,这也许能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心平气顺、腿脚站稳,让我们不再哗众取宠,从而回归本真的语文。

第五篇:让语文课回归本真

让语文课回归本真

——听赵丽月师的《画家和牧童》有感

连江二附小 邱洁琛

春暖花开的三月,一切都那么欣欣向荣。在这阳春三月里,连江县名优教师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的展示课。今天,我有幸听了赵丽月老师执教的《画家和牧童》一课,使我受益匪浅。《画家和牧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牧童指出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事。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易懂,但蕴涵着深刻的道理。一方面表现了戴嵩的谦虚的品质,另一方面表现出了小牧童不盲从,实事求是,敢于挑战权威的品德。课堂上,赵老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的理解、感受和体验,促进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形象具体地展示了新课标的精神。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精心设计,主线鲜明

崔峦老师在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讲话时提出:阅读教学的确到了跟“内容分析”式的教学说“再见”的时候了!今天,赵老师的这堂课就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诠释。课堂伊始,赵老师就通过复习“浓墨涂抹、轻笔细描、戴嵩、非常惭愧、连连拱手”这五个生字词,带领学生直奔文本的核心内容。首先通过学习“浓墨涂抹、轻笔细描”这两个词引导学生感悟戴嵩高超的作画技巧;而后,出示后面的三个词语“戴嵩、非常惭愧、连连拱手”引导学生学习下文。整堂课以几个关键的词语贯穿全文,主线鲜明,脉络清晰流畅,不拖泥带水,一气呵成。学生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能轻轻松松地学语文。

二、引领品读,学习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赵老师非常重视朗读训练,以读代讲,以读促悟,读的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有让学生默读、男女生分别读、体验角色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等读书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课堂上,教师引领学生通过重点句子的品读,使学生一遍又一遍地与文本交流直接对话,与人物对话,充分体味了角色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在理解“惭愧”一词时,赵老师通过对“惭愧”二字字形上的观察,让学生明白“惭愧”与心情有关,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很快就能记住“惭愧”一词,并且能明白此时戴嵩不好意思的心情,更好地体会戴嵩谦虚地向小牧童学习的可贵品质。赵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中的词语重复的好处时,通过“画的太像了,画的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和“画的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这两句进行对比朗读,多次的品读中学生感悟到词语重复具有强调的作用,表现出了戴嵩精湛的绘画技巧。其次,赵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引导他们在读、说中进行角色体验,通过角色体验读--男生读商人的话,女生读教书先生的话,入情入境地读文,来进一步体会戴嵩绘画技艺之高超。另外,赵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这一句时,其中的“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这两个词,赵老师并没有直接讲解两个词语的意思,而是巧借课件出示国画的“荷花图”,再配上语言叙述简要介绍这两种不同的国画绘画手法,以直观的形象带领孩子们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在润物细无声中,两个抽象的词语便在孩子们的心里留下了鲜明的形象,给学生以真真切切的感受,而后在反复多次的读的训练中学习了语言。

三、捕捉语言现象,促进乐于表达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赵老师就从这个例子中挖掘了很多。赵老师善于把握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捕捉语言现象,注重语言点的训练,词句的训练非常扎实。如在体会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这个句子时,赵老师先让学生自己读句子,在学生抓住了两个“一会儿”词语之后,马上进行了句式的迁移训练,让学生自己用“一会儿„„一会儿„„”这个句式的进行口语表达训练。当学生读到围观的人纷纷夸赞戴嵩的句子时,赵老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如果你也在现场,你会怎么夸?面对孩子夸词中的贫乏,教师在渗透词语重复使用这一个语言点的特色时,又及时地出示了“词语加油站” :“上乘之作、神来之笔、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出神入化、活灵活现”等词,通过创设口语交际的情景,激发低年级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导孩子运用这些词来夸一夸戴嵩的画。学生畅所欲言时,教师并顺势引导理解“纷纷夸赞”:大家都在夸,这就是“纷纷夸赞”。这样既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读、说结合,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商榷之处:

1、课堂教学是灵动的,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情境中,难免会有“节外生枝”的教学现象,课堂教学也因生成而更加精彩。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如何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有效地进行引导呢?我想这是值得大家共同探讨的一个话题。教学过程中,赵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中哪个词来写牧童的声音时,学生说出“炸雷一样”。这时即有一生质疑什么是“炸雷”?面对课堂的生成,教师未能及时引导,而后对学生的七嘴八舌的声音教师说道:这就是“炸雷”。对于“炸雷”一词,教师引导得还不够透彻,仅仅停留在声音大这一层面。其实,教师若能顺势而导深挖这个词眼,引导学生理解当人们都在那儿纷纷夸赞戴嵩时,突然间传出了这样一个不和谐的喊声,围观的人会怎么样?可通过看图理解人们呆住了的样子,想象围观人心里会想些什么,从而让学生在对比的教学中充分感悟到小牧童的勇敢。此时,可以再请那位孩子起来问问他是否理解了会更好。其次,在引领孩子感悟“这是一个怎样的画家”时,有一个学生说他觉得很奇怪,教师没有及时进行点拨和引导,后来孩子又提了一次。面对这个小细节时,我想如果教师这时能及时把握这个问题,引领学生联系自己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可设问:“假如你就是这位著名的大画家戴嵩,如果你听到别人对你做的画表示否定的态度,而且又这么突兀,你会有什么感觉?对啊,可能会生气。可戴嵩却没有生气,所以老师明白了你为什么感到奇怪了。”在这个角色互换的体验中,也可以从侧面衬托出了戴嵩的从善如流、谦虚的高尚品质。

2、第一自然段中有“著名”这一关键词教师可渗透到这节课中。在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这两个词语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第一自然段中的“著名”一词,追问:他是一个怎样的画家?正因为他的技艺高超,因此他是一位著名的画家,面对这么著名的画家人们的纷纷夸赞是在情理之中的。在这样的环境下,牧童那一声突兀的“画错啦,画错啦!”才显得尤为有胆识,从这可以感受到小牧童的勇敢,实事求是的品质。我觉的这节课中牧童勇敢的品质凸显得还不够。

崔峦教授说:“我们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是啊,我们的语文课,要回归本真。我想这次难得的听课机会,将会为我今后的语文教学点亮一盏明灯。小语的教学道路是永无止境的,我们还需不断求索,不断实践,才能在小语教育这一片展台上绽放出绚丽多彩的景象。

下载让语文课出“彩”(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语文课出“彩”(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语文课回归本真

    让语文课回归本真 蒋步翔 [提要]:本真的语文的教学就是落实听,说,读,写的训练。现实课堂中,虚浮,吵闹,杂乱,琐碎,偏离等现象时时可见,因此,彰显语文课平淡,简单,扎实,轻松的本真特点显得尤......

    让语文课成为“动感地带”

    让语文课成为“动感地带” ――高职语文活动课教学的探讨 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殷素敏 摘 要:作为反映了课程改革最新发展趋势的语文活动课教学,为高职语文教学搭起了新......

    让语文课更精彩

    让语文课更精彩全国著名文学评论家、语文教育专家孙绍振先生建议语文老师上课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语文要积极走进新课改。要打破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新课改中的老师是导......

    让语文课变得生动有趣

    让语文课变得生动有趣 语文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它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学生学习母语,并不是站在零起点上的,课文再新,学生也能把握其中95%以上......

    让语文课绽放花朵

    让语文课绽放花朵____ 谈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做法语文学科具有深厚、鲜明的人文特征与深厚感召力,具备了独厚的塑造人这一独特功能。“文道统一”,学文与悟道应同步进行......

    让语文课回归本源

    让语文课回归本源作者:***工作单位: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邢集镇中心学校邮政编码:464148【摘要】学习语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教学应该削去浮华,回归阅读,回......

    让美在语文课堂上绽放

    让美在语文课堂上绽放——浅谈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教育语文的世界,是“美”的世界。人类社会的美无处不在,宽阔壮丽的山川河流,巧夺天工的建筑工艺,高尚纯洁的人文情感等,无不闪现着......

    音乐,让语文课“动听”起来

    音乐,让语文课“动听”起来 ——借《琵琶行》名句例谈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摘要:音乐无处不在,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建构着我们的文化。在语文课的教学改革中,如果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