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打造小学以生为本的美术高效课堂
如何打造以生为本的美术高效课堂
——《留住秋天》阶段思考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老师们的教学风格各不相同,课堂设计灵光闪现,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同时也暴露了美术课中一些不足和短板。现按照讲课的顺序进行梳理:
第一轮讲课的是李树臣老师打头阵,李老师语言幽默诙谐,他的课堂上总会传来阵阵笑声。课堂伊始,李老师播放了数幅校园秋景的图片,这些图片的景物学生非常熟悉马上就能产生共鸣,师生探讨如何留住秋天的美景,引出树叶粘贴画,教师演示后请学生自主作业。李老师的优点在他的善画,在黑板上刷刷两下就能画出好多生动有趣的形象,让学生立刻就思路大开。张天强老师随后执鞭,他将文学作品融入美术课堂,请学生来画秋天,张老师潇洒的课堂演示赢得了学生的阵阵赞叹。我第三个出场,用“秋娃娃写信”的故事情节,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用树叶粘贴画的形式给“秋娃娃”写回信,在明确制作步骤以后让学生猜想哪一步最难做,再请学生带着问题看教师演示,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这样一来教师在演示过程中可以有重点地讲解,避免无效的重复讲解,有效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崔炜老师随后,她请学生学以致用,将树叶粘贴画扩展到植物粘贴画,所有能入画的植物都可以运用,学生将平时用来打扫卫生的笤帚苗都粘到画上了,可谓就地取材,美的元素随处可见。刘辉辉老师给各类树叶贴画分类展示,让学生制作思路更清晰,培养学生掌控画面的能力。郭培和薄艳玲两位年轻教师参加了第二轮的讲课活动。虽然只有一年的工作经验,但两位老师的课非常出色,她们能够轻车熟路的驾驭课堂,灵活多变的处理课堂生成的问题。在《留住秋天》的课堂上,她们的共同点是注重情境导入,贴近学生生活,紧扣教学目标,贯彻“生本高效”教学理念。不同点在于郭培老师抓住树叶的趣味性,而薄艳玲老师以故事导入,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课堂效果丝毫不逊色于老教师,真是“长江一浪推前浪”。但每堂课也都存在问题,共性的问题是三十五分钟都不够用,学生作业都比较草率,这是美术课堂的短板。
从个体的课堂上看,每个人都注重情境创设,这一点值得肯定。每个人都有教学演示,这个环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当教师演示出具体形象之后,全班跟风似的全都照葫芦画瓢。这个现象普遍存在于美术课堂上,如果教师不演示,学生就不会做,一旦有范画或者范作,学生好比找到了救命稻草,作业都向老师看齐。具体分析一下,发现这跟学生的记忆有关系,课件上的范画再好转眼就过去了,而教师从演示开始到结束至少需要三、四分钟,学生了解的也比较仔细,记得最清楚。加上向师性心理的缘故,往往造成学生作品单一性。为了避免这个现象,教师要在学生作业之前教会他们独立构思。可以采用两轮作业形式。以《留住秋天》一课的树叶粘贴为例,第一轮作业先让学生玩叶子,想象形象,并拼摆出来,但是要找出自己作业中不能解决的难题。第二轮作业是在此基础上,通过拼摆找出作业中存在的难点,学生质疑后教师再解惑,教师只在技法上给予支持,少讲精讲,给学生留下大量的课堂时间制作精品作业,而不是在老师的催促下草草了事。如此说来,磨课的火候就还不够,大家要把课上出“生本”、“高效”,就不能光看环节是否面面俱到,主要的关怀要放在学生掌握效率和应用能力上。
郭思乐说:我们会用一种方式,来把本来学习者可以自己“吃”下去的东西由我们自己转手交送,而这就要有一套转手的“话语体系”,它是可教可考的。据我理解,这里所指的“话语体系”应该是教师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智慧,通过我们的转手相送,学生能“胃口大开”,还是“难以下咽”就看教师是否站在学生的角度看世界。美术课怎样做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美术课怎样上才能更高效?我们在不断的思考,也在不断的实践。想必会随活动的进一步开展能够找到答案。
第二篇:以生为本,打造高效小班化课堂
以生为本,打造高效小班化课堂
——浅谈小班化课堂中的两大难题
童泽枫
摘要:在谈论当下的小班化课堂中经常会提到两个难题:学生不爱举手回答问题、小组讨论开展不起来。这两个难题已经影响到了教师对于小班化教学的实施,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本文从以上角度入手,通过分析这两个难题的成因,来给出一定的解决措施,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小班化教学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小班化
合作
教学
讨论
一、研究背景
小班化教学因其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出众的教学成果深受欧美发达国家的推崇。如今,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也正逐步被国人所接受,开始进行一系列围绕着小班化的教学尝试。笔者就职于镇海区立人中学,它是镇海区第一所严格意义上的小班化办学学校。在日常教学中,学校还致力于打造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的生本课堂,每个班的同学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竞争,教师必须紧紧围绕学生开展教学工作。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课老师都对固有的教学模式做出一定的调整以适应全新的教学环境、教学理念。然而接受了多年传统教学方式的学生显然无法很快地适应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在实际的学习中显示出了自己的诸多不适应。
二、实践反思
笔者是一名普通的中学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让学生尽快地适应小班化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尽可能地融入到小班化课堂中去,将小班化的优势发挥到最大?经过一年的小班化教学、观察及反思,也观摩了不少兄弟学校的小班化课堂,笔者发现不解决传统教学方式遗留下的两大难题:手举不起来、嘴动不起来,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针对这两大难题做了一定的研究,尝试了一些方法,具体如下:
1、让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成为一种习惯
数学课堂是需要学生参与的课堂。然而在传统数学课堂上,教师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台下看、记、做。这样导致不但教师上一节课很辛苦,而且时间一长学生会感到疲惫、乏味,甚至到后来使课堂成了好学生的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长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的熏陶下,学生会变得缺乏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反应在课堂上 的表现就是不爱举手回答问题,甚至不敢回答问题。
小班化的实行,就是为了关注课堂上的每一位同学,以生为本。因此,教师需要了解每一位同学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最好的办法就是倾听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那么首先就要使学生敢于举起自己的小手,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
⑴ 消除学生心中的误区,即只有知道正确答案才能回答、只有好学生才能回答。告诉学生“在我的课堂上,只要能举手回答问题就能获得表扬,无关回答的对错与否”,给学生树立信心,鼓励他们举手回答问题。
⑵ 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制定出详细的评价细则,以小组间的竞争带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例如凡是回答问题的学生无论回答的对错都可以加一分;回答正确加两分;要是一个问题只有少数同学举手,可以适当提高加分的分值;平时不太举手的同学举手有回答的优先权等。通过积极评价的方式唤醒学生的回答积极性,让学生为了小组的荣誉拼搏。
从实际的课堂教学来看,效果还是很好的。记得七年级上第六章《线段、射线和直线》一课中,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相交有几个交点?稍作思考后,三四个同学举起了手,我问:还有同学举手吗?有二三个同学举起了手,其他同学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副欲言又止的感觉。我请了其中一位举手的同学作答,他答:3个交点。有同学在下面议论起来,表示对他的回答有不同看法。我说:×××,其实举手不可怕,但你能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你很棒,给你加3分。这时候,班级里同学发出了“啊”的一声,表示“这都能加3分啊?”我说:谁对他的回答有不同想法的,请回答。这下,同学们纷纷举起来小手„„
⑶ 建立起小组“发言人”制度,即每个小组每天让一位组员成为该组“发言人”,原则上要求组员轮流来当,发言人的回答可以为自己的组带来双倍的加分,当然允许问题经组内讨论后由发言人进行作答,但在作答过程中组员不能对其进行帮助。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每当有问题时,组员就很喜欢让该组“发言人”发言,要是发言人不会的,组员就先对其进行辅导,再让其作答。这样一来,班级的每个同学几乎都得到了回答问题的机会,每个同学都感受到了自己在班级里的存在感,发现原来自己也是被需要的,教学效果特别显著,尤其对于那些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同学而言。
上述三条措施实施一段时间后,课堂变化很明显,同学们少了一开始的拘束,课堂也变得活跃起来,同学们开始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会对其他同学的回答提出自己不同的想法,小组内的交流也变得频繁了,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2、在小组讨论中找寻学习的乐趣
当下,小班化办学的学校往往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让学生在团队中培养合作与竞争意识,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与交流水平,使自己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1]
在数学课堂中,其实很需要这种学习模式,因为数学中有很多问题是需要学生通过讨论、共同思考来解决的。例如证明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其实证明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果都由教师给出难免生搬硬套,学生不容易接受。但如果先由各小组讨论想出一种证明方法,再在课堂上和各个组进行交流,看谁证明的方法好、方法多,课堂既充满了趣味性,学生也记得特别牢。然而,在一开始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尽管让学生进行讨论,但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有些同学甚至不知道该如何与同学讨论。针对这个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⑴ 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引导。例如在开展讨论前,可以问学生一个问题:你们小组准备如何分工啊?讨论开始后,可以问学生:你们第一步准备解决一个什么问题?讨论声停止后,可以问学生:你们组有想法了吗?都考虑全面了吗?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通过这种疑问式的引导,让学生逐渐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学会讨论。
[2]⑵ 给予小组足够的讨论时间。只有给学生们充足的时间,他们才有机会去发现、讨论、交流、评价。在很多教师的课堂上,我发现学生刚进入讨论状态就被任课老师打断了,他们根本来不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讨论流于形式,甚至还有老师认为过多的讨论时间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表现。其实只有保证了时间,才能让有深度的问题得到解决,有争议的问题得到统一,有探索的问题得到创新,有策略的问题得到发展。而且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真正搞懂一到两个知识点,学生就能体验探究、合作的全部过程,其有效性一点也不会比看似结构紧凑的课堂差。
⑶ 从平时的教学设计入手,适当地增加开放性试题,或合理地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例如七年级下第一章《平行线》的复习课,其中有有关对平行线判定定理的复习,传统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教师: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有哪些?
学生: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但在小组合作背景下,可以这样设计:
教师:如右图,请同学们增加一个条件,说明a//b。同学们先不要急着回答,把你的答案写在草稿纸上,跟你的组员分享一下,看看谁更有道理。
组员A:可以添加1=2,得到a//b,理由是同位角相等,行。
组员B:还可以添加2=3,得到a//b,理由是内错角相线平行。„„
2413cab两直线平
等,两直通过对比上述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我们不难发现,传统设计相对枯燥,而新的设计通过设法使学生讨论,发现与他人的不同,完善自己的不足,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显然更符合新课标的精神。
⑷ 建立起合理的组间评价制度。一个组的同学发表完自己的看法后,让其他组的同学对其进行点评,进行补充,甚至还可以由其来决定给该组加多少分。通过组间的互动,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实际上,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是一种融入课堂,渴望接受知识的表现。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当想方设法让每个学生的嘴巴动起来,讨论起来。而教师自己则尽可能地少发言,起到一个课堂引导者的作用。只有这样,所谓的生本课堂理念才会落到实处。
三、小结
总之,上述对教学中出现的“两大难题”的思考都是基于小班化小组合作学习背景下的,目的是想通过一定的措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小班化课堂中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汤荣良.浅谈小班化背景下的语文课堂[J].中学语文教育, 2011.11.[2] 王晓华.小班化教学——小组合作学习[N].初中数学报, 2013-2-15(3).单位:镇海区立人中学 邮编:315200 手机:***
电子邮箱:878144739@qq.com
第三篇:坚持以生为本,打造高效课堂
坚持以生为本,打造高效课堂
——2010新市一中教科研工作总结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而教科研工作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2010我校教科研工作以“坚持以生为本,打造高效课堂”为主题,紧紧围绕刘局长在全县基础教育改革工作会上提出的“三个还”(即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学习效益还给学生),坚持“以研促教、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方针,立足学校实际,以课堂教学为切入口,创新教研思路,努力实现了生本高效课堂研究的主题化、常态化、有效化、科学化、反思化、论坛化,使生本教育之花在我校绽放。2010年4月,我校被评为县教育科研先进单位。
一、奋斗一年,再谱新篇
2010,我校全体教师与时俱进,同心协力,在教育科学研究之路上不断进步,不断成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1、推出8节“生本高效课堂”示范课,欧娅的《走向自主人生》、刘陆军的《综合性学习——竹文化》作为县级示范课“送教下乡。在2010年11月全县青年教师竞讲中,我校5位参赛教师均获一等奖(即刘陆军、程带风、欧娅、邓玉丽、杨章勇)。
2、全校教师共上“生本高效课堂”实践课100余节,其中达标课90节,达标率90%。
3、全校教师撰写“生本高效课堂”论文、导学案、课件共180余篇。获奖92个,其中有3篇获国家级二等奖,11篇在国家级刊物《素质教育论坛》上发表,19篇获省级奖,3篇获市级奖,56篇获县级奖。
4、县级课题《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艺术研究》结题,国家级校本特色课题《城区初中寄宿制管理策略研究》在我校由专家论证开题,参加特色课题说课竞讲11人,撰写子课题论文12篇。
5、外派武汉、厦门、杜郎口、荆门等地学习15人次,落实了本教科研经费和14名学科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待遇近2万元。
6、精心组织学科竞赛,其中作文竞赛获省级特等奖1个,省市级奖100余个。
7、中考再铸辉煌:“四率”居全县第一,在300余人参考的情况下,有75人过京山一中正取线,500分以上的学生突破100人,其中15人进入全县前一百名,20人超过龙泉中学录取线,重点高中上线数居全县第三。
二、立足课堂,狠抓“七动 ”
提高质量,主渠道在课堂。中国教育改革试点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从模式入手,改革课堂教学,可课实现课堂高效。我们的做法是:
1、宣传发动:教育局“课堂教学改革简报”第一期下发后,校长办公会把“课改”纳入议事日程,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主管校长为副组长,教科室正副主任、教研组组长为成员的领导专班,迅速制定了实施方案,作出了具体安排,开会大张旗鼓地宣传,形成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浓厚氛围。
2、培训促动:3月份教科室召开了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专题培训会。学习了实施方案、生本教育基本理论、高效课堂22条、杜郎口、洋思中学等全国新课改典范学校的课堂模式以及生本高效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导学案的编写方法。然后各教研组因地制宜组织学科教师进行了3次学习培训,1次理论学习测试,下发了39页4万余字的培训资料。分级培训促动了教师的课改意识,使教师认清了课改形势和问题(高耗低效),明晰了生本课堂的概念,明确了生本课堂的目标(实现高效)。
3、示范带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4月份,七个教研组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共上了7节生本高效课堂研讨课:
徐文超的语文课《旅鼠之谜》教学合一,举三反一; 高卫祥的物理课《测量小灯炮的电阻》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陈雯的美术课《商品包装的色彩配》让学生体验到了实践的乐趣和成功展示的愉悦;孙春花的数学《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导学案准备充分,师生互动,点拨巧妙; 刘达银的生物课《基因的显性和隐性》运用多媒体教学,画面直观,解决了用语言难以解决的问题;欧娅的思品课《走向自主人生》 师生互动带动了生生互动和组间互动,课堂活动丰富,小品表演、歌曲连唱等渗透情感教育,体现了思品课理念:尊重、关爱、责任;杨凌艳的英语课教、学、做合一,学生有展示平台,最后的“自我介绍”掀起了课堂高潮。各组上课教师立足学生情况,顺学而导,对生本高效课堂进行了精彩的演绎,较好地展示了生本高效课堂的亮点和本质意义,探讨活动为教师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使他们对“什么是生本课堂?什么是高效课堂?它们有什么特点和内在联系?怎样评价?”等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为进一步开展生本高效课堂教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月份由教科室牵头,在全校范围内推出了3节生本高效课堂示范课:5月10日,全校教师听取了学科带头人欧娅老师的思想品德《走向自立人生》。这节示范课以“导学案”为载体,采观摩用“预习——展示——反馈”的模式,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发挥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体现了“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的特点,给全校教师上了一堂生动直观的“生本高效课堂”培训课,受到老师们的好评。
5月20日,全校文科教师30余人观摩语文骨干教师刘陆军的示范课《综合性学习——竹文化》。针对课堂上师生互动、拓展学生思维等方面的情况,与会教师进行了热烈讨论。教研员郭志勇作了点评和总结。他说,这节生本展示课有三大亮点:一是学生主体作用突出,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了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发言达96人次,体现了“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的理念;二是教师主导作用到位,课堂上多次发生磕磕碰碰,但刘老师处理独到,使这些意外带来阵阵欢笑,恰恰体现了生本课堂的生态性和刘老师的引导艺术;三是课堂开放,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些生本课堂的元素激活了学生思维,释放了学生潜能,学生无论成绩好的还是差的,都有极强的表现欲望,实现的课堂高效。
5月26日,新市一中全体理科教师听取了县骨干教师孙春花老师的数学生本高效课堂示范课《等腰梯形的性质》。孙春花老师的这节数学展示课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做合一”的生本理念为指导,以导学案为驱动器,组织学生开展了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做到了课前有准备、课中有亮点、课后有反思,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其课堂亮点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上,实现了“以教为主”走向“以学为主”,老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二是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上,注意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环环相扣,由浅入深,有很强的内在逻辑性;三是在生本活动的展示上,大胆创新,注重实效。创设了生本教学情境,建立了互质性学习小组,小组有明确的学习任务。通过“合作”与“互动”,开放了活动空间,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精神。精心设计反馈检测,强化了课堂教学效率,达到了“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考得满意”的生本课堂的高效。
为了上好示范课,我们请教研室教研员郭志勇、胡克平分别进行了指点,提高了示范课的质量。
4、校际互动:为了推进英语生本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教学水平,5月28日,我校邀特实验中学英语组到该校进行了英语联动式校际教研。参加此次活动的有两校英语教师共40余人。实验中学校长何恩和新市镇督学易治荣也参加了这次活动。
在活动中,首先由实验中学优秀教师魏爱芳老师、张书美老师开出了二节观摩课。然后,实验中学主任龙章国和新市一中英语教研组长杨凌艳从英语课堂教学理念、课堂教学亮点、课堂教学效果及课堂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精彩点评,这两位老师一位活泼大方,一位沉稳内秀,这两堂课既“实”又“活”,既展现了生本课堂的自主与生动,又体现了应试课堂的实战与高效。最后,两校领导就各校的英语教学经验和教改发展方向进行了互动式的、坦诚中肯的交流。为期半天的互
动交流使两校教师既增添了同行友情,又激活了教研热情。大家纷纷表示要把交流的收获贯彻到今后的教学中去,切实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效益。
5、竞赛推动:6月上中旬,“生本高效课堂”达标活动全面展开,由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为主负责组织各组的听课、评课、评分、定等工作,截止6月18日圆满完成了达标竞赛评比活动,提升了全体教师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其中表现优秀有:刘陆军、孙春花、欧娅、黄远秀、胡道林、杨凌艳、高卫祥等,做得最好的教研组是:语文组、英语组。10月8日,第二轮生本高效课堂全员竞讲拉开序幕,历时15天,评出5节优质课,参加了全县青年教师竞讲,取得了5个一等奖的优异成绩。11月开展了“高效课堂”“三优”成果的撰写和评选工作,选送优秀征文50余篇,较好的完成了教研常规“四个一”(一节课、一篇论文、一篇导学案、一个课件)的任务。
6、考评驱动:认真考评,根据生本高效课堂的评价细则,教师相互量化评分;认真考勤,校长带头听课,进行考勤公布;及时总结兑现,按照方案措施对各组2/3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不参加这项活动的教师在目标考核“教改教研”指标中不予记分,这一举措有效调动了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
7、课题能动:我校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创”的发展理念,确立了《城区初中寄宿制管理策略研究》这一特色课题。4月30日,国家级重点课题《学校特色发展的校本研究》开题会在我校研究,本课题由专家进行了开题论证,之后,我们汲取专家的意见,成立专班,分步有序的进行研究,共完成研究成果22个,致力于把学校办成寄宿学生的精神家园、活动乐园、文化学园,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真正体现“以生为本,关爱生命”的理念,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的带头作用和校本课题研究的能动作用,为学校决策提供了服务。
三、以生为本,追求高效。
回首学校以“生本高效课堂”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我们有以下体会:
1、明晰了“生本课堂”的基本概念: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就是以学生的学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生命为本的课堂。
2、形成了“生本课堂”的基本观念:即“课堂导演”的教师观,“课堂主角”的学生观,“教皈依学”的教学观,“从控制生命到激扬生命的快乐高效”的评价观。
3、生成了本校高效课堂模式:根据一般模式:“预习—展示—反馈”,生成本校模式:“自主学习—小组探究—全班展示—检测反馈”。
“小组探究”环节中的重要元素是合作学习小组的构建;小组合作是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合作,是在小组长带领下分工明确的合作,要求“组内异质,组间同质”,4—6人为佳、选得力的组长,起响亮的名字。
“全班展示”中的重要元素是“互动”,即师生互动带动生生互动。
4、如何从“生本”的视角来打造高效课堂?坚持以生为本,目的是打造高效课堂,根据这一理念,我们的做法是以“导学案”为抓手,把握四个问题:第一,你打算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解决目标问题)。注意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服务前者即“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必须抓好知识落实与技能训练;第二,你打算用多少时间让学生获得?(解决效率问题)。“15+30模式”要求我们把时间、能力、健康还给学生。第三,你打算让学生怎样获得?(解决方法问题)即一个字“议”。学生可以学会的,教师坚决不讲;学生不会的问题,小组讨论解决;学生还不会的,教师才讲解。第四,你怎么知道学生已经达到你的要求?(解决达标问题)。生本高效课堂教学一定要有达标检测,否则不能实现课堂高效。
5、认真编制导学案:导学案是“生本高效课堂”研究的必然产物,先导(导学案)后学(自主合作探究)、先学(学生自主学习)后教(结合学案课堂导)、以学定教(课堂集中时间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是导学案操作的基本出发点。其中问题设计是导学案的核心,决定了生本课堂是否“高效”。
四、生本教育,任重道远
本的课改学习与实践,虽受益匪浅,但仍存在许多不足和困惑:
1、少数教师对“课改”的思想认识不够,学习实践研究因中考压力、年龄偏大而忙于应付;
2、集体电子备课工作量大、硬件及技术方面的条件有待改善;
3、生本课堂与师本课堂的互补性、生本课堂与高效课堂的有机联系等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
4、教研组需加强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总之,在今后的教科研工作中,我们将继续高举“坚持以生为本,打造高效课堂”的旗帜,进一步开展“生本高效课堂”的应用性研究,自我加压,崇尚实干,埋头苦干,善于巧干、凝心聚力,激情奉献,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为提升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作出应有的贡献,让生本教育开花结果!
京山县新市一中教科室
2011-1-7
第四篇:小学音乐教学论文《以学生为本,打造高效音乐课堂》
打造高效音乐课堂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如今的音乐课堂教学越来越生动、丰富和多样,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音乐课堂气氛越来越热烈。然而静下心或稍换角度思考,难免有疑问和困惑产生。音乐课堂上教师带给学生的究竟是什么?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真正地得到了体现,并且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了发展?看似丰富多变的教学活动中蕴涵的教学高效性有多少?
记得有位专家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看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要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东西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我们由此得出结论,只有学生学到了,学好了,发展了,才是有效的教学,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了,提高了,才是自能的课堂。课堂教学必定要以生为本,以学为本,课堂教学所有的一切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因此,我们必须要立足于学生,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全面主动发展,增进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兴趣爱好,提高音乐课堂的实效性。
一、“以学生为本”就要全面了解学生
准确全面地了解学生是课堂高效的前提条件。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是不同的。只有准确全面地了解了学生的特点教师才能有的放矢的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只有准确全面地了解了学生,在教学中才能清楚地知道“这一阶段的学生能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围绕目标,环环相扣,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针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知识主要靠感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是最好的教育。因此,我从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意境入手,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能力,在唱唱跳跳中,在摇摇拍拍中,在游戏中,发展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想象力、表现力,陶冶学生的性情和品格。当然这还需要老师有较强的应变和调控能力,及时、正确引导孩子进行音乐活动。比如,我在上二年级的一节音乐欣赏《单簧管波尔卡》时,抓住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游戏的特点,采用游戏的学习方式。通过让学生用玩呼拉圈、玩球等的方式来感受音乐的节奏强弱变化和旋律起伏变化,并利用学生熟悉和喜爱的七个小
矮人的形象来贯穿整个环节,让学生在玩中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在有限的时间内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中、高年级的学生虽然也有表现的愿望,但是有的孩子比较害羞,想表现又怕出错丢脸,针对这一特点,音乐课上我就多设计集体、小组的活动形式,给孩子更多自主探究、实践的机会。多启发、多鼓励、多赞赏、多沟通,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最棒的。
另外,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认知特点看,他们对与生活有关的事物感知得较为清晰。音乐课堂中技能技巧的学习,通过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运用多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手法进行教学,把生活经验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在生活与音乐之间架起一座兴趣之桥。
二、拉近和学生的关系,建立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能否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将影响学生参与音乐课堂的广度与深度。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同时也能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愿望,促进课堂的高效。
(一)营造师生平等、团结的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前提。实验表明,凡是学生对老师有亲近感,就爱听这个老师的课,对老师上的这门学科也会产生兴趣并积极的参与课堂活动。
但是要想和学生打成一片,教师首先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应该认识到:在课堂上没有老师。因此,在平时上课的时候,如果条件允许,我经常会坐下来、蹲下来和学生一起欣赏音乐,探讨歌曲的难点和解决方法,和孩子们学在一起,玩在一起。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因为你的一个微笑,一个鼓励,一个温柔的抚摸,路上一句亲切的问话就能让学生真心地喜欢上你。而五年级和六年级同学相对而言比较内向,有了自己的想法,有时候需要跟他们说说话,谈谈心,了解一下他们内心的想法,让他感觉这个老师很亲切是真心对待他们的,亦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平等友好地对待学生的态度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一个团结的大集体。师生才能够更好地彼此聆听,彼此认同,彼此尊重。
(二)、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音乐的海洋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老师读懂教材,吃透教材,精心研究新课标,研究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精心优化教学目标,把问题设在重点处,关键处和疑难处,把学生学习的时候由接受信息的过程转化成独立思考、解释疑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如:我在《送别》一课的教学中设计的有层次提问,(1)这首乐曲是什么拍号?有什么特点?有几个乐段?情绪如何?(2)你经历过送别吗?请谈当时的情景。(3)你能说出有关送别的歌曲吗?你能唱一两句吗?(4)说说不同人送别的歌曲及情感?《阳关三叠》——古人忧伤;《共青团员之歌》——战争壮别;《驼铃》——现代人勉励。(5)不同时代不同人物送别的心情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依依不舍。这样的提问设计层层有序,渐次深入,启发学生体验不同情感,使音乐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听讲的兴趣历久不衰。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就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从学生兴趣出发,培养学生学习探究音乐的主动性。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能力”是学生自觉学习音乐以及其它活动的“发动机”。而“兴趣”则是开启这一“发动机”的钥匙。因此要培养学生自觉探索音乐的主动、能动性,首先应培养其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乐之然后知之。”
小学生对各种新生事物都充满好奇,有极强的求知欲。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这一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不同和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兴趣的课,来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使他们乐学。为自能高效的课堂教学创造条件。例如:在学习一些音乐知识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快地掌握,我抓住了学生“以形象性思维”为主的特点,将枯燥、难记、抽象的音乐知识形象化。如在学习四分音符的时候,当我发现学生们很难掌握,于是我编制了一些顺口溜来帮助学生记忆:“四分音符太骄傲,伙伴朋友全不要,光杆司令一个音,唱完一拍哈哈笑”。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记住四分音符的特点;再如“渐强记号”,我是这样
编的:“渐强像只小喇叭,嘴巴越张口越大”等等。形象的描绘,生动的讲述,加上老师的勾画,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引入音乐术语,学生理解的快,掌握的牢,从而加强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音乐课堂充满了趣味性。
律动教学符合低年级学生的性格特征 每个孩子天生都喜欢音乐,“律动”中音乐所表现的高低、快慢、强弱、长短、紧张与平静、欢乐与悲伤,孩子们都可以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表达。小学生正处在对外部事物,特别是对音响刺激的敏感期,喜欢与具体形象联系在一起。在律动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被重视,有利于挖掘学生与生俱来的最原始、最自然的音乐感受。律动是一种运动感和音乐感之间的连结。在律动活动中,学生不仅学习用听觉去感受音乐,同时学习用整个肌体和心灵去感受、表现音乐的节奏疏密、旋律起伏及情绪变化的节律,学生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来是自然、放松的状态,将内心对音乐的理解与想象完全和音乐融为一体,体现了动感之美。
四、让学生享受关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做学习的主人
外国某教育研究机构曾就老师的视野与学生成绩的关系作过探究,结果表明,在老师扇形视野区里的学生成绩往往优于这个区域之外的同学,这说明什么呢?一句话——关注很重要。因此,要想课堂变得高效,老师一定要有普遍的关注。
课堂内外,我经常用语言或用动作或用目光或用微笑与学生交流,这是实现普遍关注的前提: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从老师的行为中看到一种关注,感受到一种温暖,获得一种支持,感受到自己的重要和优秀。特别是对于一些调皮的学生和一些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他们一般对学习无兴趣,甚至会出现一些诸如开小差、捣乱打闹之类的事。因此,激发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整个教学也是大有裨益的。我的做法是,对这样的学生偶尔获得的初次成功或是偶然发现的极其细微的闪光点都要给予大力的表扬和鼓励,帮助他们总结成功的原因和方法,以及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树立自信。当每一个学生都自信、主动地参与课堂,课堂效率和效益就会自然提高。
五、紧紧抓住音乐要素,深化学生的音乐体验,提高音乐课堂教学实效性
音乐是抽象的艺术,是流动的艺术。音乐要素是音乐教学的灵魂,是音乐教学之根本,开展音乐教学都必须紧紧抓住音乐要素。教师应不拘泥于某种教
学模式,以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结合学习对象的不同特点和学生认知、情感的实际,创造和采用合理、灵活、适用的多种教学形式。学生喜欢的是活动性强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应实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在《小雨沙沙》这一活动中,我将课堂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回忆下大雨和小雨时的不同的声音,一种是“哗啦哗啦”一种是“沙沙沙沙”,并让学生来模仿。用这种方法让学生来体会声音的强弱力度变化;在上《火车开了》这一课时让学生听辩火车出发时的声音“呜----”和火车正在行进中的声音“喀嚓喀嚓 喀嚓喀嚓”的声音,通过比较两种声音的不同,在模仿“开火车”的游戏中知道了节奏的快慢和速度的变化;在《单簧管波尔卡》中让孩子玩绸带,让他们用绸带的飘逸很好地感受和表现旋律的优美。在学习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时,让学生按节奏进行走和跑的小律动,于是学生就在妙趣横生的律动中了解到这两种音符的时值等等。抓住了音乐的要素,利用孩子们喜欢的方法,就能使学生从音乐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调式中理解音乐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同时提高了他们主动参与音乐的兴趣。
教育是永无止境的,音乐课教学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在教育改革的今天,我们还应在不断探索和实践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第五篇:以生为本再构高效课堂
以生为本 再构高效课堂
[摘 要] 学生永远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学校教育,更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知识储备深入开展以生为本的教学行为,真正全面而深入地通过活动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兴趣激发学生的动力.[关键词] 教学策略;高效课堂;初中数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推进,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已经被广泛运用在教学过程当中.为了让初中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应当在教学时注重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众所周知,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主要学习知识的地方,因此课堂的构建是否高效,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质量的好坏.基于学生的发展基础,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随着初中学生知识储备的积累,学生的兴趣开始由外在表象兴趣转向内在深层兴趣.再分析初中数学教材的特点,我们发现,初中数学教材中所涉及的数学知识相对来说显得枯燥、单调,因此很多学生对数学并没有太大的学习兴趣.为了能够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当从源头解决问题,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内在需求,并以此为切入点设计教学策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提升学习效果.例如笔者在带领学生学习直线、射线、线段等概念的时候,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图片.这些图片上的图形都是由线条和面所构成的.人行横道的斑马线、修建楼房时的钢筋有哪些特点?激光器发射的激光和手电筒射出的光线有哪些特点?笔直的铁轨有什么样的特点?通过图片的呈现,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直线、射线以及线段的特点,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解决.人行横道线和音乐指挥棒的长度都是已知的,有两个端点,于是就构成了线段;激光器发射的激光和手电筒射出的光线只有一个端点,另一个方向无限地延长于是形成了射线;而直线指的是没有端点的线条,比如说铁轨,我们看不到它的端点在哪里.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如同一??无形的泵,不断地涌动和喷发着动力,而教师则需要为学生创设这种氛围与情境,结合学生的兴趣与教学的要求,让学生在趣味中生长动力.当学生能够产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时,便可以迅速地沉浸在自主研究的境界之中,这样一来可以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提供良好的基础.提高学生参与度,发挥初中生的主体作用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会采用灌输式教学,也就是不管学生的接受程度如何,一味地向学生讲解课本中的数学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失去了主体作用,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影响学习效果,扼制思维生长.为此,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现状,真正将学生的参与度放在教学策略优化的首位,以此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认真贯彻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教师应当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发挥.在带领学生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条件”时,笔者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探究:先任意画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AB,∠A■=∠A,∠B■=∠B(即使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到△ABC上,并思考它们是否全等.通过自己动手画图,将两个三角形剪下叠在一起,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在画第一条边的时候,已经定好了两个顶点,再画两个角,这两个角也已经确定,那么三角形的第三个顶点也就确定下来了,所以这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通过这一环节的探究,能够培养学生在动手过程中仔细观察和善于思考的好习惯,探究的结果反映出这样的规律: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边角”或“ASA”.在开展初中数学教学的时候,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动手主动探究,能够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般而言,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所得出来的数学知识,往往比教师直接讲解印象更加深刻,学习效率也会更高.讲究提问的技巧,让问题引导
学生探究新知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大多数情况下,提问是师生互动的主要方式,也是驱动学生参与课堂的动力和方向.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学生通过思考之后进行回答,共同探究新知.而且,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锁定思维的目标,能真正迎合学生思维生长的需要.因此,问题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否能够对学生产生启发作用是需要重点考虑的.提问并没有想象中的简单,相反它是一门艺术,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一种体现,也是学生高效课堂的一种策略.因此教师应当讲究提问的技巧,精心设计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学生主动探究,以此带动课堂效率的真正优化.以等腰三角形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探究等腰三角形的相关特点,笔者先在课堂上出示了提前剪好的等腰三角形纸片,顶点为A,底边为BC.随后把边AB叠合到边AC上,这时点B与C重合,并出现折痕AD,笔者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并提出问题:△ADB与△ADC有什么关系?图中哪些线段或角相等?经过问题的引导,学生得到了这样的结果:△ADB与△ADC重合,∠B=∠C,∠BAD=∠CAD,∠ADB=∠ADC,BD=CD.通过这些结果,笔者再引导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特点进行猜想:1.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2.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随后,笔者又提出问题: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三线重合,如何用数学语言证明?以此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在课堂上向学生提问的时候,需要注意把握技巧,提问要以引导学生作为主要原则.问题不可以过多,太多的问题会让学生产生畏难心理;问题不可以过难或者过简单,难度适中才能够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改变教学的方式,彰显数学教
学课堂的魅力
教学方式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甚至可以说教学方式的选择,对教学效率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好的教学方式能够被广大学生所接受,能够促进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想要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师应当从教学方式着手,不断创新改变,彰显数学课堂的魅力.二次函数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知识内容,笔者在开展课堂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明确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利用对比教学法来进行教学.首先,笔者给学生一个二次函数“y=a(x-h)2”,并让学生对a>0和a0时,抛物线的位置在x轴的上方,抛物线开口方向向上,在对称轴的左侧,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在对称轴的右侧,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当x=h时,最小值为0.当a<0时,抛物线的位置在x轴的下方,开口向下,在对称轴的左侧,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在对称轴的右侧,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当x=h时,最大值为0.通过对同一坐标系中作出的两个函数图像进行对比,能?蛉醚?生明确掌握二次函数图像的特点,并找出二次函数的规律.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印象.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种简单高效的教学方式,例如归纳总结法、合作探究法等等.这些方法巧妙合理的应用不仅满足了学生对课堂的需要,还将方法慢慢地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在不同的方法引领下促进思维广度的达成,促进思维深度的递增,真正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促进数学思想的渗透.注重作业的布置,帮助学生巩
固所学知识
作业是为学习既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利用作业来帮助学生加强课后训练,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也通过作业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很多教师通常把作业与练习题画等号,也就是说每次布置的作业都是很多的习题,将作业打造成应试教育的罪魁祸首.因此,这种作业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敏锐的数学思维,想要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丰富作业的形式,优化作业的精准度、分层性.比如说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时候,笔者在课堂上为学生布置了一项讨论型的作业.具体内容是这样的:现在有一块形状为三角形的玻璃不小心碎成了两块,并且是拦腰截断摔碎的.现在如果我们要到玻璃店去照原来的形状重新配一块玻璃,需要把两块玻璃都带过去吗?假如只允许带一块玻璃,应该选择哪一块?这个问题对于初中生来说非常的新鲜,也很有趣,于是大家在课堂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学生说应该带两块,有的学生说不需要,只带一块就可以.在笔者的引导下,大家最终确定了带那块包含两个角的碎玻璃即可.此时笔者顺势向学生渗透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式.显然,这种类型的作业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作业的设计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加以思考和运用.合理的作业,不仅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体现.打造高效的课堂是帮助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前提,同时也是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责无旁贷,因此更加要将数学高效课堂真正地落实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