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另类”作文教学观(管建刚)

时间:2019-05-13 03:58: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的“另类”作文教学观(管建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的“另类”作文教学观(管建刚)》。

第一篇:我的“另类”作文教学观(管建刚)

我的“另类”作文教学观(管建刚)

1.“生活”富于“生成”

当错误的,成为“主流”;正确的,只好沦为“另类”。——题记

我在很多场合听到这样的观点:现在的学生学业负担重,一天到晚活在作业堆里,作文哪有什么东西可写的呢。说这话的,有专家,有学者,有官员,有作家,有编辑,有一线教师。我对这样的观点的流行,深感不安。

监狱里的生活是枯燥的,但是,一个真正的作家如果到监狱去生活一年半载,他回来肯定能写出一本书,书名叫《我的监狱生活》,或者《监狱内幕》。我女儿读初中,作业负担的确很重,不重,那就不叫应试教育;中国教育的主体部分,是应试教育。这是任何一个诚实的人、有良知的人应当承认的。女儿不满,郁闷,痛苦,却也渐渐适应,欢乐,喜悦,笑料,也几乎每天都能从她,以及她的同伴、同学身上出现。我鼓励她说,你不妨将初中生活写下来,三年初中,写本书,书名叫《一个乖乖女的初中生活》,或者叫《初中,爱你不容易》。内容不成问题,她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写,那倒是头等问题。鲁迅说时间是海绵里的水,总能挤出来的。这是对大人讲的,咱可不能拿它来作为摧残中国孩子的“至理名言”,那样的话,鲁迅先生在地下有知,必定会再次拿起笔来,杂文一下。

我必须再次呼喊,再次明明白白地告诉大家,一个人只要活着,哪怕他是一个罪犯,哪怕他是一个囚徒,只要活着,就有他的广阔的生活。他的身体或许受到限制,但他的心灵,谁都限制不了。因此,只有限制学生心灵的教育,限制学生心灵的作文教学,才会使学生没有写作的内容,枯竭学生写作的源泉。

小学生怎么可能没有写作的素材呢?优等生学有余力,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帮助老师管理和组织,他们的生活不乏丰富和精彩。中等生,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儿童,培优,轮不上;辅差,挨不上,他们有着富足的自由时间和空间,他们游离在教师的视线之外:必须承认,教师对中等生的关注,是最少的。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在过着他们的真正的、自由的、自在的、自我的童年。

后进学生呢,他们一天到晚被老师盯着,这个作业要订正,那个知识要补习,他们没有作文素材吧?不。后进学生之所以“后进”,不是他们脑瓜笨,智力低,少根筋,而是他们该好好听课的时候,不好好听,想着昨天的电视,想着课间的游戏,想着没吃完的鸡腿。后进学生老被教师拉到办公室,补作业,辅导功课。表面看来,他们在一旁拿着笔,装模作样地写作业,耳朵可不闲着。他在听老师说,家里的宝宝怎么啦;他在听老师说,这件衣服刚买的,漂亮不漂亮。他在听老师说,股市怎么又跌了呢。这些跟写作文有什么关系呢?太有关系了。假如,回家路上,我们看到总书记胡锦涛先生下车,下车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摔得还不轻,似乎腰给闪了。你说,你回家对家人说的第一件事是什么?肯定是这事儿。大人物的小事情,重要新闻。

而每一个老师,都是学生眼里的胡总书记;老师的一举一动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比遥远的总书记的影响要大。后进学生在办公室的所见所闻,对班级的学生来讲,那都是国家级的机密,那都是重要的班级新闻。遗憾的是,可悲的是,我们的作文教学从来没有使学生知道,使学生明白,这就是作文的素材,这是可以写作文的。

有一对弟兄俩,父母过世,留下几亩薄田。弟兄俩一分为二。哥哥守着薄田,在上面种点青菜、萝卜和高粱,聊以度日。弟弟则把薄田卖了,学习冶金术去。三年后,弟弟学成归来,去看望哥哥。哥哥不在家,在田头整庄稼。哥哥说,田

单地薄,年头不好,收成差,难啊。弟弟蹲下身,看了半天的地,忽然,激动地对哥哥说:哥哥,你发财了!你知道吗?你的田地,是个大金矿啊。

哥哥当然不知道。他只知道在上面种青菜、萝卜和高粱,聊以度日。学生的生活就是一个巨大的写作金矿,而我们的老师、专家和学者却说,学生哪有什么东西可以写作文呢?来,搞一个活动写篇作文吧,去一次秋游写一篇作文吧,做一个实验写一篇作文吧,演一个小品写一篇作文吧,进行一次比赛写一篇作文吧„„

这样的作文教学,还被美其名曰:生成教学。这其实就是在学生巨大的生活的写作金矿上,给学生种一个萝卜,种一撮青菜,种几棵高粱。学生明明有着可以用之不尽的财宝,却偏偏让学生苦巴巴地度日!可悲啊。

2.“发现”高于“观察”

当错误的,成为“主流”;正确的,只好沦为“另类”。——题记

写作文,第一要紧的,要有内容。有内容写了,不愁写的内容,到处都是内容了,学生自然不会把“写什么”当回事。上个世纪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人们到处找吃的东西,只要能吃的,就吃,哪管什么味道,哪管什么卫生,哪管什么营养。只有解决了温饱问题,只有身边吃的东西丰富了,富足了,人才会想到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不仅要吃好,要有营养,还要有吃的艺术,吃的文化。只有解决了学生“写什么”的问题,只有学生发现到处都是可以写的内容,不用为“写什么”发愁了,不用把“写什么”当回事了,这个时候,学生自而然的,学生会把写作的重心转移到“怎么写”上来。

因此,不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就永远无法解决“怎么写”的问题,至少,永远无法解决学生内心深处主动的、想要的、主动的“怎么写”的问题。

目前的作文教学的现状是,很多老师还没有解决学生“写什么”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告诉学生该“怎么写”。学生哪有心思来写,他的“写什么”还没着没落的呢。这就像一个肚子饿得呱呱叫的乞丐,一个肚子饿得路都要走不动的乞丐,遇到一个绅士。绅士很大方,叫来了一辆高档的跑车,载他到一个豪华的地方,进入一个豪华的包箱,请他欣赏意大利歌剧!乞丐说,这人是不是有毛病啊。

我们的作文教学很多时候做的活,就是那个绅士。“怎么写”,怎样写表现得更好,怎样写表现力更强,这属于审美范畴。审美要建立在温饱的基础之上。一个人有饭吃了,有地方住了,手里有钱了,谁不会想着去看场电影、听场音乐会!哪怕是装装面子也是好的。看不懂,听不懂,鼓鼓掌总是会的。我们为什么不去看那高档的音乐会?那是我们还没有足够的物质基础作保障!

或许你会说,课堂上来一段比赛,做一个实验,那不是解决了学生“写什么”的问题吗?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所谓的课堂上“生成”的写作内容,不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写的感觉,写的冲动。说刻薄点,能引起感觉的,只是一小部分学生,哪怕是很“成功”的公开课上。一堂公开课,只要有五七个学生的作文,有精彩或者比较精彩的表现,那就是一堂精彩的、成功的公开课了。在一线教师的家常课上,这个成效所要打的折扣,更大。这样的作文教学研究,哪一天才会有真正的突破?看不到头的那一天。真正一线的教学,需要的是面对全班同学的教学,需要的是所有学生都觉得“有饭吃”的教学。

“生活不缺少美,而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话说得绝对有理。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巨大的写作金矿。引而说之,作文教学不缺少写的素材,缺少的是发现素材的眼睛。注意,这里用的是“发现”,而不是“观察”。

蒋方舟,中国最年轻的专栏作家,刚进入清华大学,她的母亲在回顾女儿写2

作上的成长时,说:“发现题材,是最最重要的写作才能。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就等于文字的高位截瘫者,他的文学生活不能自理,要靠别人才可以存活,等于是一个高度迟钝者,到处都是食品,根本就看不到哪一种是可以的,要别人指定了才知道吃。”

注意,这里用的也是“发现”,而不是观察。在我看来,“观察”只是“发现”的外部物理条件,而且是一个不成正比的条件。也就是说,眼睛好,视力强或者听觉厉害的人,并不表示他善于“发现”;一个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的人,也并不表示他善于“发现”。我的视力比我老婆好,我找东西的时候,也有方法,一个抽屉一个抽屉地找,但是,家里找东西,总是老婆大人先找到。

“观察”只是“发现”的外部的物理条件,而且不是一个必要的条件。海伦·凯勒的两眼失明,两耳失聪,不照样成为全球最著名的作家之一?这个世界上,或许有很多人没有好好地读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但一定有无数的人知道这篇文章,听说过这篇文章,以及这个女人。海伦·凯勒的写作依靠什么,依靠内在的心灵,只有心灵,才是最重要的“发现”特质。

写作的发现,更在于内部的“心灵”的发现,只有介入心灵的观察,才是由“物理条件”下的观察,蜕变为“化学反应”后的发现。一件事情有没有意思,值不值得写下来,重要的是心灵的体验和心灵的发现。同样的一个地方,有的人觉得美妙无比,有的人觉得很一般,甚至大失所望。年轻的时候,和朋友一起去玩。朋友见到一女孩,如见天人,喜欢得不得了。我没有感觉,或者感觉很一般。那倒并不是我的审美出了问题。感情的事,本来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你真切地有了“情人眼里出西施”写作感,你就懂写作、会写作了。

作文教学只有大力着眼于“发现”,而不是“观察”,才有大的转变。而这正是作文教学一直以来的一个难以突破的难点。大家为什么关注“观察”,为什么都朝“观察”这条路上走?因为“观察”的几个要素——眼睛、鼻子、耳朵、舌头、身体——看得见,摸得着,能够训练!发现的要素,是心灵;“心灵”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的,怎么弄啊?

然而,作文教学要取得真正的突破,就必须走向“心灵的发现”。有人说:你这人怎么长得跟作家似的。那不是夸你写作才华和作家一样,而是说你怎么多愁善感,像个作家。作家必须多愁善感,不多愁善感,他就不敏感,不敏感他就无法时不时地“心灵的发现”。

作文教学的重点,不在于观察,不在于外部的眼睛、鼻子、耳朵、舌头、身体的触觉与知觉的训练,而在于内在的心灵的敏感的培育。说得严厉点,我们的作文教学被“观察”诓了一年又一年。这个世界上,哪有什么事情是能让你像看着眼前的茶杯一样,反反复复地,像个特务似的,看了一遍又一遍的?当年福楼拜也没有这么教莫泊桑啊,他是叫莫泊桑去看行走的马车,注意,是“行走的马车”,活的,变化的,稍纵即逝的。

人要学会“观察”稍纵即逝的事件。这本身就是个悖论。稍纵即逝的事件怎么观察呢?在“心”里“看”,在“心”里回味,这个过程,是带着作者情感和想象的过程,这就是发现。一个人,如果把精力都放在外部的观察上,忽视了内在的心灵的“看”、“回味”,他的写作之路是走不了多远的。

3.“兴趣”先于“技能”

一些老师见我教作文,教得不错,见到我,常问:管老师,怎样进行作文技能训练啊?我知道,现行的教材里,缺少作文技能训练的安排,老师们关心这个,无可厚非。不过,我反问老师:你班上的学生,写作文的兴趣浓厚吗?老师说,就是对作文不感兴趣,所以才向你请教。我说,既然班上的学生没有写作兴趣,那你问作文技能训练干嘛呢?你该好好地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去啊。

似乎只要有了作文技能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发展,就有了一个靠得住的抓手。这个错误的观点,要怎样才能在一线教师中得以消除?教材的编写,不是没有经历过以“作文知识”“技能训练”为主线的编排,当前,很多的作文辅导丛书、报刊杂志,都有相关的作文知识的讲座,作文技能训练的例子,然而,学生的作文兴趣并没有得到有效而持久的调动。那么多年来,已经证明,这是一条走不下去的路。

不怪一线教师,他们不知道,作文兴趣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作文能力。著名学者马正平教授,谈到作文能力的消解与重构时,说,作文能力本身是个虚无,作文能力必须依附在某些因素上才能成为能力。那么,作文能力主要依附在哪些因素上呢?马正平教授说,第一是作文兴趣,第二是作文意志,第三是人格背景,其次才是作文技能之类。也就是说,作文兴趣本身就是作文能力之一,而且是第一重要的能力;作文意志本身,就是作文能力之一,而且是第二重要的能力。几年前,我尝试着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的实验,那个时候,我没有想到要做怎样的训练,我只是想让学生有材料写,有兴趣写,有坚持写下去的写的兴趣,结果,学生的写作状态和能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只看到这个现实,想不通其中的奥秘。现在,我明白了。

小学语文界,一直不太看好作文公开课教学,这既有大家不去研究它的原因,更有,一线教师心里都点着火把,明白着呢:一节作文课上得再好,再有效,它也只是点起学生一时的兴趣,一次的兴趣。这次的作文,学生再有兴趣,写得再出乎意料,下次,照样不行。一线教师不买作文公开课的账,市场也就不大;市场不大,也就折腾不起来。按说,阅读教学的内在机制,与作文教学相似,为什么阅读教学的公开课有市场?这个市场是人为炒作出来的,一是商业的炒作,二是名誉的炒作。商业的炒作,在于举办观摩课能够获利。这十来年,那么多轰轰烈烈的观摩课,给小学语文教育带来了什么?依然是“误尽苍生”的骂名。名誉的炒作,在于要评学科带头人,要评特级教师,你没有公开课,不行。要行政部门认可你,你得去研究一节课,拿给行政看。咱们上课,是拿给行政看的吗?咱们上课,是为了给观摩者看的吗?

作文教学需要一个长效的写作激励机制,学生在这个激励机制下,不但有一时的写的兴趣,还有长久的写的意志,这是摆在一线语文教师面前,必须要加以面对的现实问题,你不面对,只能说明你无能,加不负责。

先想方设法让你班上的学生,有写作的兴趣;这需要组织,需要激励,需要活动,需要引导。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必须清楚,让你的学生对作文有兴趣,这一系列的组织、引导、激励,本身就是作文教学,而且是最重要的作文教学。

我的班上,有不少学生学乐器,学钢琴。有一个女孩,钢琴考了十级,成绩是“优秀”。我对她说,你真了不起。我女儿只考了八级,成绩只是“良好”。我的赞美是真诚的。她却对我说,我再也不想摸钢琴了。绝大多数的钢琴教学,只是技巧教学,从不,或者极少在让孩子爱上钢琴,和钢琴产生相濡以沫的美好的感情上,下功夫,花力气。扬名世界的朗朗,他的父亲在介绍育子经验时说,对孩子要求很严,有时候甚至“动打”;400记耳光“打”出一个钢琴女神童胡丁琦,成为三年前的热门新闻。但是,正如社会心理学家张思宁评价:胡丁琦最后成名了,她只是数以万计的“胡丁琦们”中的幸运者。是的,更多的孩子学钢琴,到最后,是我班上的那个学生的收场。

这样的代代,怎一个“大”字了的?!

在我看来,以“技能训练”为主线的作文教学,面临的尴尬收场,与“钢琴现象”,大同小异。那么多的学生,写了那么多年的作文,等到毕业之后,再也不想拿起笔来写一篇文章。这就是作文教学的“技能主义”“训练主义”,必须要为之付出的代价。

胡丁琦的爸爸对媒体说,如果时光可以重来,我不愿意再用400记耳光换来女儿的成功。这是废话。谁都知道时光不可能重来。这又是金玉良言。我们带一个又一个的班,我们教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我们什么时候说:如果让我再教作文,我不会再这么教了呢?我们的教学时光是可以“重”来的,我们带的一个又一个的班是可以“重”来的,那么我们,什么时候让我们的作文教学重新来过呢?

回到这一节的开头,关于那个老师的问题。不是我没有作文训练体系,我们已经编写了“作文技能训练”8大块、40讲,“作文读写知识”20讲,共60讲。而我绝不愿意,在你的学生有作文兴趣之前,你就按部就班地进行作文技能训练,这样,只能糟蹋“作文技能训练”体系。正如你若没有兴趣弹钢琴,却偏要去看、去练大师们编写的练习曲,那是糟蹋大师们的练习曲。

4.“日记”优于“作文”

先解释一下“日记”和“作文”这两个大家熟悉的概念。我想从这两个词,带给人的不同的附带信息的角度谈。“作文”,它附带的信息是什么,是限制的,作业的,必须的,逼迫的,冰冷的,不自由的,无情趣的„„,“日记”,它附带的信息是什么,是自由的,自我的,温暖的,心灵的,我想要的,自觉自愿的„„每一个真正的语文老师都清楚地知道,对于写作而言,“日记”所附带的这些信息,多么地重要!

这也是语文学习和数学学习的巨大差异。

数学学习,一个个知识点往下讲,一道道数学题往下做。做题的时候,学生心情不爽,不想做,不愿做,想去打篮球,想去打游戏,但还是得一道道往下做,每一道题,还得一步步往下解。尽管不愿意,但是,只要他具备这些数学知识和能力,这几道题还是能“八九不离十”地做出来,情绪对作业的正确率影响不大,几乎没有。而写作,不是这样的情形。学生若不愿意写,他就觉得每写一个字、一句话都是痛苦的,压迫的,他的写作是一种精神的、心灵的逃离与背叛,这样写一个小时,只会增加他对写作的厌恶,他写出来的话,是脱离自己的情感的,是脱离自己的体温的,是没有温度的,是一种冰冷的、机械的字句的排列与组合,就像不负责人的工人,将冰冷的水泥和钢筋,马马虎虎地按比例浇灌在一起。

一个人若愿意写,想写,他写着写着,会哭,会笑,会处于一种情感的宣泄、生命的激荡之中。他手中每写出一个字、一句话,都充满了来自作者心灵的温度,这样的字句,读来,你能触摸到作者的体温,触摸到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呼吸。一线教师都说,看学生写的“作文”,真的看不下去,不忍再读;但是,看学生的“日记”倒蛮有意思的。

我相信,有这样的感觉的老师,不只一个两个三个。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得教材上的“作文”,会出现如此尴尬的局面呢?这里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教材本身固有的局限性,这个“本身固有”的局限性,来自三个方面:

首先,来自教材上的“作文”题材,要考虑到使用教材的各个地区的学生,要考虑到城市学生,也要考虑到农村学生;要考虑到山区学生,也要考虑到水乡学生:要考虑到中等学生,也要考虑到优秀学生和后进学生;要考虑到与世界接轨,又要考虑到保留民族特色„„这样的“作文”教材,也只可能是部分题目,适合部分学生,绝不可能让每一个学生,爱上每一个题目。

第二,作为教材的“作文”编写,在文章的体裁、样式、品种体上,必须“大而全”,既要有写实的,也要有写虚的;既要有写景状物的,也要有写人记事的,既要有搜集资料信息,也要有有采访和访问;既要有新闻报道,也要有读后感„„教材必须“大而全”,因为“教材”装着的是全国各地的学生;就省编“教材”来说,它至少要装着全省各地的学生。就那么多的学生来讲,有的喜欢写人,有的喜欢写事,有的喜欢写物,有的喜欢写景,有的喜欢写想象作文,这正常,它需要这么编写。但是,到了一线教师手里,到了带着一个班的一线教师手里,这就有问题了。这就变成了要让每个学生去写各种不同的体裁、样式、品种的文章,每种文体都要“浅尝辄止”一下。在我看来,小学阶段,每个学生只要有一种拿手的文体写作,这就是成功的作文教学。我的班上,有的学生就特别喜欢写景的文章,但是她的写事文章不怎么样,我就鼓励她从写景文入手,发展。我的班上,有的同学特别喜欢说理文,我就鼓励她从这一写作长处入手,进行写作。让学生从自己的写作长处入手,这是写作教学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我们的作文教学,绝不能逼着余秋雨丢下“文化散文”,去写琼瑶的《还珠格格》,余秋雨不但写不好,而且越写越讨厌,我们读的人,也觉得余秋雨怎么变态,去写这玩意儿了。

第三,“作文”教材,永远滞后于未来的学生的“当下生活”。尽管编写教材的专家,都是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来编写的,但是,我们不能不清楚,编写的“作文”教材,永远是一种后滞的“作文”预设。这种预设,你的学生不一定有兴趣,即使有,也不一定能达到使学生想拿起笔来“写”的兴趣强度。每个人最感兴趣的,都是自己当下的真切生活,或者,由当下的真切生活触及、引发的过往。“作文”教材永远无法真正触摸到使用他的学生的真实的生活,因为未来的学生的生活,还没有发生。“未来的使用”和“当下的编写”,是教材永远无法突破的障碍。

二是教材上的“作文”,老师们都花大力气进行指导,却不知,指导得越多,越细,越自以为尽了全部的力,越出现“无法阅读”的尴尬,千人一面的“作文”,能读得下去吗?这一点,我在下一节“‘讲评’重于‘指导’”里,再详谈。

而“日记”,基本没有这些负面的因素,只要教师不是个语言霸王和权力霸王。日记就是当下的,切合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的,用自己最熟悉的话语体系和表现形式,来描述、叙说的。还有一点,也很重要。日记一般都是学生一个人躲在自己的房间里写的,而不是左边有个同桌,右边有个同学,前面有个借橡皮的,后面有个踹凳子、拉小辫的,时不时还有个老师走过来,笑里藏刀地看看你写得怎么样,这那是“看”,这是阻碍,妨碍,横打一杠。这样的环境里,心灵怎么可能放松,思维怎么可能纵横驰骋,又怎么可能写出好文章来呢?这个世上,有几篇传世之作,是在考场上、是在课堂上写出来的呢?中国几千年的科举制度,出了那么多的状元,你说,那一篇流芳百世的文章,是状元在考场上写出来的?王勃的《滕王阁序》,可算是“半考场”作文,但,那实在是他有感而发,有感而不得不发,王勃可不是个愣头青,才不“推辞”,拿起笔来写,惹得都督阎公大怒,拂衣而起。“感”在前,“文”在后,当然能写。

附带的重要声明,“日记”优于“作文”的观点,出自民国时期的教育家黎锦熙先生的“日札”优于“作文”。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福建师范大学的潘新和教授认为,一个语文教师可以不知道鲁迅,但决不可以不知道黎锦熙。我有幸读了潘先生的书,才知道“黎锦熙”这三个字怎么写。汗。

5.“课外”胜于“课内”

多年以前,张志公先生说,语文学习,三分课内,七分课外。十年以前,山东烟台的语文教改,引起轰动,无非也就是抓了“课外七分”。不久前,听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讲课,于老先生回顾自己学习语文的经历,觉得是“一分课内,九分课外”。我从小学读到师范,最怕语文,我爱数学。我的语文一直很糟糕。我家世代是农民,家里除了课本,没有一本课外书。小学的时候,除了连环画,不知道这世界上原来还有那么多的课外书。初中的时候,读了几本武侠小说;师范的时候,读了几本琼瑶,如此而已。一个只知道在课堂上学习课本的人,当然学不好语文。

这几年,我写了几篇文章,也出了几本书。朋友开玩笑说,你怎么一夜之间变得会写文章了。我说,你到我的书房来看看,就明白了。七八年间,我的书房除了门和窗,其余的,都是书橱,每一个书橱里都堆满了书。我说,你再来我的博客逛逛。前几天,《中国教师报》的朋友茅卫东先生发短信来,说,你小子玩博客,玩得挺认真。我基本上天天有东西在上面更新。写博客之前,我在“教育在线”开贴子,目的就是逼自己不偷懒,坚持写。

我们的作文教学绝不能抱着“三分”课内不放;我们更要重视的是课外的“七分”。谁都知道“七分”大于“三分”,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却一直在“三分”里忙乎,忙得“不亦乐乎”,不亦悲呼!抱着“三分”而想改变语文教学的命运,那岂不是抱着粒芝麻,用心、用思、用情地焐着,期望有朝一日,焐出个大西瓜!那不是痴人说梦,又是什么?

有老师说,我也重视“七分课外”啊,你看,我不是让学生写日记吗?那不是重视。这最多是作为“三分课内”的一种无伤大雅的补充。真正的重视,应该是以“七分”为主体的教学上的大变革。我有自信讲,“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就是这样一种大变革。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姑且认同这句话。由此比喻开去,“三分课内”是什么?一个教室般大小的小池塘;“七分课外”是什么?一个大大的的生活的海洋。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作文教学,主要是在教室般大小的小池塘里搅动,期望有一天,这个池塘被搅得天翻地覆,池塘里的水,涌动起来,继而影响到外面的巨大的生活的海洋,使海洋里的水,也随之滚动起来。这可能吗?绝无可能。我们绝大多数的人,一直在做着这么件不可能的事,还在做着这么件不可能的事,并且,这一辈子都将做着这么件不可能的事。

完全应该反过来。我们应该努力将生活的海洋之水,通过“革命”的风暴,使之舞动起来,波翻浪滚。一旦大海的风浪起来了,池塘里的水,怎么可能不受到影响,怎么可能不搅动起来,滚动起来?作文教学与当前的综合实践活动相似,汇报式的综合实践课,并不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阵地,真正的主阵地是实践的过程,参与的过程,活动的过程。

在我看来,只要课外的“七分”被充分重视起来,课内的“三分”,哪怕被扔掉,也没什么可惜的;这就像综合实践活动,如果前期的“实践活动”真正做起来了,做扎实了,那堂“汇报课”,意义真的不是很大。语文教学,只要低年级将识字教学搞好了,语文学习就该建立一个广阔的生活阅读系统、生活写作系统。我们无法进行这样的阅读系统的改革,我们得用教材,不用教材,无法很好地去对付考试。我很钦佩山东的常丽华老师,她用一个月将教材“教”完,剩余的时间,带着学生来到书的海洋,一起阅读,阅读,再阅读。一个月教完一本教材,不希奇,一册语文书,20来篇文章,三四万字。叫人钦佩的是她的教育改

革的勇气。

庆幸的是,作文教学留给了我们巨大的“革命”的空间。大家放不了“阅读教材”,因为“阅读”考试,会从教材中抽出一小段话,出题目,会要求学生按课文内容填空,会出有关课文的常识填空,会默写课文中的字词,等等。作文考试,只要出题者不“机械”到照搬教材中的某一次作文题,作文教学基本上就得到了全面解放,你想怎样教,就怎样教;你想让学生写什么,就写什么。况且,谁都知道,凭借教材中的几次“作文”,不可能“教”好作文;抱着教材,期望能把作文教好,那实在有点“守株待兔”的味道。作文教学,必须另想法子。

那么多的作家,回顾自己的写作生涯,几乎都说,写作,“功夫在诗外”,不是课堂上老师“教”出来的。歪理说多了,成为真理;真理说得多了,你觉得它平常,平常得不像个真理。世事真是有趣。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个案在我们身边,一个又一个作文教学的无奈在我们身边,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改革,不革命呢?我坚信,当我们的目光从“三分”转向“七分”,当我们的教学行为从“三分”转向“七分”,当我们的教学智慧从“三分”转向“七分”,我们的作文教学的天空,就不会是逼厌的四角的天空,而是无限的广阔的心灵的宇宙!

作文教学界为什么始终走“课堂教学研究”的路?尽管谁都知道上好一节两节课,最作文教学并没有多大的效应。因为这是一条名利之路。上公开课,又钱又有名,谁不闹闹的去扎闹猛。但是,我们又都知道,都想一夜成名,一夜暴富。张爱玲说,成名要趁早。老师不是的。教师应该学习中医,年龄越大,经验越足,本领越强。

我必须提醒您,我们是一线教师,我们要扎扎实实地带班,我们要一天又一天,一周又一周,一月又一月,一学期又一学期,一学年又一学年的带班,我们要研究一个长久的、持续的]、长效的作文教学模式,而不是一节一节的课。而且,一节课加一节课,并不一定等于两节课,在成效上,很有可能还是等于1,甚至,10节课加起来,作文教学的成效,等于5,等于4,等于3。

6.“讲评”重于“指导”

放眼望去,作文教学的现状,恰恰与这个小标题相反,大家的精力都放在作前的“指导”上。似乎不“指导”,就体现不出教师的重要性,体现不出教师的“教”字儿。教师的“指导”落在哪里呢?一,落在“指导”学生“写什么”上。第一点里,我已经说过,学生有一个巨大的写作金矿,我们需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去发现自己的写作金矿,而不是在金矿上给学生种青菜和萝卜。二,落在“指导”学生怎么写上。对于这一点,我真有一肚子的话要说。

在我看来,99%的“指导”都是好心办坏事。教师的“心”是好的,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写出更好的作文,帮的结果却时常是“倒忙”。每一个学生的长相打扮是不一样的,每一个学生的说话的语气与方式是不一样的,每一个学生对事物的看法与态度是不一样的,每个学生处理事物的能力与方法是不一样的,嘿,偏偏,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作文,都是一个样儿的!

这不能不提到罪魁祸首,教师的“指导”。每次作文前,教师都要花上一节课的时间“指导”学生作文。好心的语文老师从材料选择到内容安排,从作文提纲到文字修饰,从详写到略写,从开头到结尾,不厌其烦,面面俱到。老师说,我不指导,学生怎么会写?他们忘记了,学生学的是母语,学生在认识字之前,对母语的表现规律已经有了潜在的认识和把握。如此“指导”,学生的作文怎么可能还有自己的、儿童的生态与姿态呢?如此“指导”,学生写作的创造性、思维的灵动性,怎么不荡然无存?学生的作文只能亦步亦趋地跟在教师的“指导”8 的后面,把自我全部抛开!

教师的“指导”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好心办坏事”。一次又一次的“指导”,捆住了学生的手脚和大脑,禁锢了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富有创造性的“人”的言语活动。学生作文不是想着怎样去表达自己的情感与看法,不是想着怎样将自己的故事讲好,而是想着怎样按老师的提纲来完成作业,这样的“指导”直接导致了活生生的、个性迥异的学生,写出千变一律、面目一致的作文。

作前“指导”的祸害,已经严重到了我们可以毫不心疼的、割掉一个肿瘤一样地将它抛弃!没有作前“指导”,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没有作后的“讲评”,那万万不行。偏偏,嘿,偏偏作后的“讲评”在作文教学界,一直被置于可有可无的地步。一些资料表明,三四十年代,国文教师只管指导作文,批改作文居然是另外请人的!当时看了,嗤之以鼻。不想,这样的事,居然变着法儿出现在我们的身上。

十多年前,我去学校见习,几位老师交给我一项光荣的任务,批改学生的作文。十多年后,有见习生、实习生来,老师们高兴,终于有人来帮咱批作文了。这和民国时期教师一“教”了之,请人批阅,有何不同?!

一线语文教师怕批作文。见习生、实习生,不可能经常来。不急,网络“老师”天天在。网上拉几百条作文“批语”,对照着学生作文,一个个地“套”,一个个地“抄”,呜呼,学生应付写作文,教师应付批作文,作文教学何日才能迎来光明艳阳天?

作文教学必须重视“讲评”。我在很多地方鼓吹,教导主任、校长不要去听老师的“作文指导”课,你要去听老师的“作文讲评”课。你一听老师的讲评课,就知道这位老师是否认真批阅了学生的作文,是否了解了学生作文的最近发展区域。只有认真批阅,并且研究学生的作文状况,你才能真切把握住学生的作文的最近发展区;切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的作文训练,才是最有价值的。你一听老师的讲评课,你就知道,这位老师是否具有系统的作文知识,一个不具备系统的作文知识的人,在“讲评”的时候,是点不到位的,只能不痛不痒地说“不错”、“很好”“很有创意”之类的话。

在这里,必须郑重声明,语文教师一定要具备系统的写作知识。课程标准说,不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作文知识的教授。这话的背后是什么?是把每一个语文老教师,都看作具备了“系统的作文知识”的人,它只是怕具备了“系统作文知识”的人,去犯一个错误,即对学生进行“系统作文知识”的教授,于是做了这样一个善意的提醒。要是语文教师本来就没有“系统的作文知识”,它写这一句话,不是多此一举吗?

作文教学必须重视“讲评”。“讲评”的作用,不只在于将学生的作文,讲一讲,评一评;还在于批改的时候,发现学生作文表达上的精彩之处,由此引出一个训练点,或是发现学生作文表达上普遍存在的一个缺陷,由此引出一个训练点。这样的训练,是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是受学生欢迎,学生是有心理认同感的。这样的训练就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闻名全国的洋思中学,洋思经验,不就是这几个字吗?为什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却把它抛得干干净净呢?

以“指导”为核心思想的作文教学,实际上就是教师跑在前面,让学生拖鞋带帽地跟着走。为什么不换个方式呢?让学生在前面一路欢快地小跑,教师在后面跟着,看着,看到美好的表现方式,就告诉他,你写得真好,大家一起来学一学;一旦看到学生的表达过了头、没把握好火候,出了点问题,摔了个跟头,教师就在后面喊,停一停,有人受伤了,我们休息一下,包扎一下,调整一下。后

者,就是以“讲评”为核心思想的作文教学。

研究学生的作文是作文教学的一个最为有力的起点。离开了对学生作文的研究,作文教学必然无的放矢,成为空中楼阁。作文讲评,是“研究学生作文”之后的一个表现形式,一个最好的表现形式。一个老师讲评课重视了,上好了,对学生的作文状态了如指掌了,班上学生的作文绝不会差!

语文教师不重视“讲评课”的另一大成因是,从来没有公开课是“讲评课”,也从来没有比赛课是“讲评课”。在这个教学日益功利化的社会,没有行政推动,没有利益驱动,那些扎扎实实埋在底层的基础性工作,日渐淹没。作文“讲评课”之所以最重要,也恰在于它的无法公开化,无法比赛化,无法反复地演练,反复雕琢,反复预设,它的朴素决定了它的品质,它的常态决定了它的长久的重要。

盆景制作有两种典型方式,一是强制地将枝杆朝着人为的方向前进,从而制作出大量相同的盆景;二是顺着枝杆原有的姿态,做必要的牵引,每一个盆景都是不可复制的。当前大量存在于一线的,以“指导”为中心的作文教学,就是第一种盆景的制作方式;而以“讲评”为中心的作文教学,走的恰恰是第二种盆景的制作方式,那是真正有艺术生命的制作方式。

第二篇:作文教学-管建刚

管建刚作文讲评教学课堂实录

【课前谈话】

一、姓什么

师:知道我姓什么吗? 生:姓管

师:知道我最想认识你们班的谁吗? 生:最想认识我们班的管弦乐。

师:管弦乐在哪里?(找到学生)管弦乐,咱们握握手,管老师跑了那么多地方,要找到一个姓管的同学,有多么难,你知不知道?所以请你把手握得紧一点!(握手)师:你不仅姓管,这个名字比管老师,管建刚,不知好听多少!管老师就是没生个儿子,要是我生个儿子,一定叫管弦乐。

师:我想认识的第二个同学,也是她的名字吸引了我。姜莱。姜莱在哪里?(找到学生)你是姜莱?你就是我们的姜莱? 师:请问一下你的将来想做什么? 生:我想当警察。

师:英姿飒爽的女警。每次别人喊你“姜莱”这个名字的时候,你是不是都会想起将来的这个梦想?

生:有些时候会。师:有些时候会是吧?我希望别人每次喊你姜莱的时候你都记得。我记得根据哈弗大学的一个研究,这个世界上如果他从此刻开始,就记住自己的梦想,并为梦想而努力的人,你猜有多少,只有3%。而这3%,经过哈弗大学的研究,都取得了非常不错的人生成就。师:大家喊喊她的名字。生:姜莱

师:你喊他的名字,想起了什么?

生:我想起了我的将来,如果我学习努力的话,我的将来就是一片光明;如果我学习不努力的话,只能当一个普通人和平凡人。

师:首先,普通人和平凡人是现实的;第二,有一个远大的梦想,做一个不普通、不平凡的人,那是最好的!我非常欣赏她,当她喊道别人名字“姜莱”的时候,她想到的是自己的将来,自己的伟大。

师:姜莱——一个多么神奇的名字!每一个人,当你喊到“姜莱”的时候,就像她那样,想一想自己心中的梦想。

师:我想认识的第三个同学姓蓝,好像是叫蓝伊宁。(找到学生)你真的姓“蓝天”的“蓝”,“蓝颜色”的“蓝”? 师:姓“蓝颜色”的“蓝”,我还是第一次听到。那么有没有姓黄,“黄颜色”的“黄”呢? 师:有没有姓白?中国姓里有没有姓白的呢? 生:有。

师:有没有姓黑? 生:没有。

师:错了,这个名字很好玩,姓也很好玩,姓白的姓黑的都的。姓紫的,说不定也有。师:我还想认识几个名字,梅兰婷,吴鹿野,林嘉强,应该是个男生吧!尽管那个发型有点„„余坦悦。

师:四个女生一个男生,咱们班的男女比例就那么失调吗?是不是应证了一个古老的传说:男生的作文都不如女生?错的?希望如此,那我看看这堂作文课上,男生和女生的表现如何!上课„„(师生问好)【教学过程】

一、好题欣赏

师:我为什么记住这些名字?因为他们的题目,读你们的作文,读到了他们的作文题目,我记住了他们的名字。师:(课件出示)一起读。生:叠出来的快乐

师:你看了这题目,就知道他写什么吗? 生:叠被子

师:可是他不讲叠被子,他讲,读—— 生:叠出来的快乐

师:真是好题目(出示课件),读—— 生:《我是可以打败他的》 师:读—— 生:《功夫不负有心人》 师:继续 生:《粽子,我来征服你》 师:还有一个 生:《我是小厨娘》

师:这些作文的题目取得真好有些同学的题目就不咋的!他做的家务是拖地,他的作文题目就是—— 生:《拖地》。

师:他做的事情是洗碗—— 生:《洗碗》。

师:他做的事情是叠被子,他的作文题目就是—— 生:《叠被子》

师:哪有这么给你作文起题目的呢?按照这样的理论的话,你如果姓黄,生你出来的时候爸爸看到了凳子,你就叫“黄凳子”你要是姓白,爸爸正好看到的一支粉笔,你就叫“白粉笔”。是这样起名字的吗?可是,怎么有这么多人给你的作文这样起名字呢?作文的题目应该是这样起的(课件出示),一起读—— 生:《叠出来的快乐》 《我是可以打败他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 《粽子,我来征服你》 《我是小厨娘》

师:不要忘记这些好题目背后的作者,一起念—— 生:林彦辰、吴鹿野、林嘉强、姜莱、余坦悦 师:以后给你的作文起题目,就应该这样动脑子。

二、好词欣赏----时代感强的词

师:这次读大家的作文,不仅让我发现了这么多的好题目,也让我发现了很多让我吃惊的好句子,让我吃惊的非常棒的字、词。

课件:原来衣服就是这么洗的,貌似很难……

----陈佑

老爸老妈最终也屈服于我,成为我最忠实的拥戴者和子民。——方隅 师:我们现在看第一句。你来—— 生:读句子

师:陈佑在哪里?你来读—— 生:读句子

师:方隅在哪里?我很喜欢这两个句子,因为这几个词(课件点红“貌似”),念。生:貌似 师:“貌似”什么意思? 生:好像的意思。师:对。

生:相似的意思。

师:对,就这个意思,不说。

师:猜一猜,管老师和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有没有这个词? 生:没有。师:为什么?

生:因为以前还没创造出来。

师:这个词是你们这个时代才有的。我很喜欢陈佑,用了这个时代的词来写作文。写作文要用你这个时代的词。再看„„(课件点红“老爸、老妈”)读 生:老爸、老妈。师:你今年几岁 生:12虚岁

师:你说得那么清楚干吗?你12虚岁,你爸爸是不是很老? 生:是的。

师:你妈妈是不是很老? 生:还行。

师:把你爸爸抛开,你说你妈妈还可以,那你为什么称他老妈? 生:因为这样子就会有种亲切感。

师:这个老妈并不是表示妈妈老,是不是?老爸也并不表示爸爸很老,是不是?读„„ 生:老爸、老妈。

师:告诉你,管老师小时候,从来不知道叫爸爸该叫老爸,叫妈妈该叫老妈。我估计如果我叫了老妈,我老妈会狠狠揍我的。这是你们这个时代的词,是不是? 生:是。

师:写作文应该像陈佑那样,用你们这个时代的词。你脑子中还有没有些这个时代的词? 生:神马。生:浮云。生:星座。生:给力。生:杯具。师:还有餐具? 生:杯具。生:有木有。

师:记住,写文章要用上你们这个时代的词,别人一看,才知道,哦,你是生活在21世纪的人。

师:你是这个时代的小朋友,一起读——貌似 生:貌似、老爸、老妈 3.好词欣赏----用词准确

师:王彦然在哪里?你来读!课件出示句子:

“我迫不及待地告诉妈妈:“妈妈,妈妈,这碗是我洗的。”妈妈的脸上写满了幸福。——王彦然 生读句子。

师:采访一下,这段话有没有哪个词你写得很得意? 生:写满了。

师:怎么,人家都不说,你说了干嘛? 生:还有“迫不及待”。

师:你觉得“迫不及待”比“写满”还好吗?你来 生:我觉得“写满”更好

师:可能你认为“迫不及待”好。但是,我必须告诉你,在这段话当中,作者少讲了,“写满”这个词,要合这一现象。来,读—— 生:读句子

师:你这个词,怎么来的呢? 生:我老爸告诉我的。

师:有的时候,背后的答案不知道的为妙。读—— 课件出示:我迫不及待地想尝尝自己的劳动果实,可就因为这一口吃下去,_______________。师:这个“迫不及待”是不是用得好?别急嘛,迫不及待干嘛呢?想要答案。可是,这一口吃下去,味道很不好,怎么说?迫不及待地说——

生:一口吃下去,结果我的“迫不及待”变成了应该要冷静。师:他说一口吃下去,味道很不好,你会怎么说味道不好? 生:一口吃下去,我为自己的“迫不及待”付出了代价。师:这句好,不错。

生:一口吃下去,我的心情从“天堂”降到了“地狱”。师:也不错,都给你们打90分。

生:一口吃下去,我才发现自己的处地有这么糟糕。师:90分的句子。你来!

生:一口吃下去,我“热情的火焰”被浇灭了!

师:写这样的句子真好,可是,比你们更好的!把眼睛睁大,特别是小眼睛更要睁大。谁这么有才呢?这才女在哪里?刚才男生不服吧?传说中,女生比男生的作文好。人家才女就是才女,一起读,来!

生:可就因为这一口吃下去,我的脸立刻变形了。师:再读快点,看看这次是女生胜还是男生胜!不过这句话不是你们的,是我刚刚想起来的。它就写一个同学的眼睛特别小,你会怎么说?

生:小得比老鼠还小。

师:老鼠的眼睛你那么仔细地看过?

生:他的眼睛特别小,笑起来几乎看不见了。师:笑的时候就看不见了吧?

生:他的眼睛特别小,站在远处看,不知道它是睁开的还是合上的。

师:我宣布,男生胜利!因为,睁大你的小眼睛看——(课件出示正确答案)

师:写文章是非常好玩的事情!好玩在哪里?你要写出这样好玩的句子,让所有看到你句子的人都为之发笑,要崇拜你这么有才的。写文章,你写的时候,美妙的语言出现得越多,越快乐,越幸福。把它当作作业来做的人,越痛苦。恨不得跳楼。

三、用词细思量----词语的节奏美

课件出示:我卷起裤脚,拿着拖把,拎着水桶,拖着拖着,一不小心滑了一跤。生读句子 师:(点红“卷起裤脚,拿着拖把,拎着水桶,拖着拖着”)你看,这句子写得好,四个字,我卷起裤脚,都是四个字四个字的!一起读!生:读点红部分 师:郑梦婷,你这个四个字四个字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实话实说,没有对错,只管说来。有意把它打造成四个字四个字的,还是无意当中妙手偶得?

师:你要考虑那么长时间,管老师就要考虑你是无意当中妙手偶得的。师:林彦辰,你读。

课件出示:天呀!这个乱七八糟的地方是我林彦辰的温馨小窝?被子一半在床上,一半在地止,枕头这儿一个,那儿一个,还有一个竟然成了台阶。生读句子

师:我尤其关注这些,请大家从“被子”这个地方开始读。(生按要求读)

师:要问和郑梦婷一样的问题,一半在床上、一半在地上,5个字5个字;这儿一个,那儿一个,4个字4个字,是故意为之还是无意得之?(无意得之)

师:很好,这两句话特别清楚,对得那么工整,读起来就琅琅上口。我们班无意得之得的那么好!然而有些同学就不是无意得之,他们出了点小事故。出示:“嘻唰唰,嘻唰唰”,一边哼着小曲,一边擦地板,很惬意吧!师:我觉得这句话里,要么去掉一个字,要么加上一个字。你来!生:我觉得应该去掉最后面的“吧”字。

师:这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字,不在痛处和痒处。生:它没说是谁一边擦地板。师:那是我给省略的。(提示学生关注红线部分)

生:我觉得应该加上一个“着”字,一边哼着小曲一边擦着地板。师:如果要去掉一个字,应该是哪个字? 生:一边哼着小曲的“着”。一边哼小曲一边擦地板。

师:这样子写就不是无意了,就是故意的。如果你能这样故意的话,你的文章就会经常出现刚才那么美好。这个同学也是无意的,但是他的无意就出现了麻烦。你看出来了吗? 出示:喜的是苍蝇被歼灭了,忧的是我的桌子弄脏了—— 生:悲的是我的桌子被弄脏了,少了个“被”字。师:上面有“被”字啊!

生:喜的是苍蝇被歼灭了,忧的是我的桌子被弄脏了—— 师:对,你发现它多了两个字。生:我的

师:去掉“我的”是吧?他可以用去掉的方式。咱们一起读!生:喜的是苍蝇被歼灭了,忧的是桌子被弄脏了——

师:我估计他也是故意的,不故意能让句子变得那么对称,那么有节奏? 师:能不能加上? 生:能

师:谁说能的?你来得一下!生:喜的是我把苍蝇歼灭了—— 师:没有“我把”的。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不可以?

生:因为加上去就不对称了。

师:你把它改成一样的不就对称了吗?变成“我的苍蝇”。生:苍蝇是有生命的,是它自己的。师:你很有众生平等的意识。

生:喜的是我把苍蝇歼灭了,忧的是我把桌子弄脏了。师:可以,当你故意去这样制造的时候,你的语言会渐渐渐渐走向富有对称富有节奏的美感。师:以后要写文章要有这么一点点故意。

四、诊断“连词病”

师:你们写好的作文有没有修改? 生:没有。

出示:我装作没听见,只见我一手按住衣服,一手紧握着板刷,在涂了许多香皂的外衣上来回漫不经心地刷着,可无论我怎么刷,衣服上那一片脏兮兮的油渍始终未被刷去,依旧顽固地停留在那儿。师指名姜启越读。

师:姜启越这样的话在班里作文里面我找了好久,像这样的话实在太少了。属于稀宝。为什以呢?因为我在我们班里的作文里看到的大部分不是这样写的,是这样写的。

出示并师读:我先装作没听见,然后我一手按住衣服,一手紧握着板刷,接着在涂了许多香皂的外衣上来回漫不经心地刷着,最后还是没有刷去。师:在写文章的时候,在写做家务的时候,用了“先”“接着”“然后”这样的同学„„你用了吗?(连问5名学生,都说“好像用了”)师:咱们来看看。师板书:

出示:我小心翼翼地拧开煤气灶,慢慢地放上水,盖上锅盖。师:我就在想,难道学做家务就一定要用“先”“接着”“然后”吗?我就发现,这句话就一定要用“先”和“再”吗?读(学生齐读出示的句子)师:通吗?(连问4人“通吗?”)师:再来!读。生:我先烧了„„ 师:有个“先”,我的耳朵还可以。读----生:我烧了一壶热水,倒进水池里,向里面挤一些洗洁精。师:你开了个小差。你来读。生:略。

师:这句话你这样读通不通? 生:通。

师:谁说不通?

生:我觉得不通。没有连贯起来。

生:我认为“向里面挤一些洗洁精”在“挤”和“一”中间加一个“了”。师:你的问题不是出在“先”、“再”上。

师:同学们,我告诉你们,在这里这个“再”是不需要的,这个“先”也是不需要的。因为,你烧了一壶水在前面,是不是已经是先了,接下来向里面挤,是不是已经是后了?本身句子的顺序就表明了先后,这就不需要了。师板书(先 再

接着

然后

最后)

师:这些词,在写写作文的时候,要进入你用词的黑名单。这些词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师:板书“连词“

师:连词和关连词一样,是文章的胶水。胶水的味道好闻吗? 生:不好闻。

师:胶水是化学物品。胶水用得越少越好。你连词用得越多,文章中的胶水味越浓。用多了连词,不该用的用了连词,这就是你写作文的一个语言的病。师板书“连词病”

师:不止这么短的可以去掉,长一点的,用了很多很多连词的都可以去掉。

出示:一切准备就绪,首先往锅里倒入菜油,油烧热,然后放入牛肉,用锅铲翻炒,同时加点酱油、盐。牛肉炒得时间不能太长,不然会炒得很老。接着放入青椒一起炒,放点葱,一股香味扑鼻而来。最后牛肉炒青椒出锅了。师:有哪些连词? 生:有“首先”、“然后”、“接着”、“最后”、“同时”。师:完整地说一遍。师:咱们把它们都去掉。

生:一切准备就绪,首先往锅里倒入菜油,油烧热,然后放入牛肉,用锅铲翻炒,同时加点酱油、盐。牛肉炒得时间不能太长,不然会炒得很老。放入青椒一起炒,放点葱,一股香味扑鼻而来。牛肉炒青椒出锅了。

师:把这些连词去掉以后,这个语言就变得干净了。师板书“干净”

师:去掉这些连词,你的语言就变得干净。你写作文的语言美不美,其中有一个标准:干不干净?

师:发了一张小纸条,这张纸条里有不少连词,请你马上拿出笔来改一改。生修改句子:

师请一名学生上台修改。

师:好了的同学去掉之后读一读,看通不通。

生齐读改好文章:只见周谊拿出一袋面粉,舀出两勺(略)

师:去掉之后通吗?顺吗?去掉之后就更通更顺。这就叫语言的美。干净之美。记住这是我们语文里的一个病,(“连词病”)一起读。闭上眼睛背。

师:不到迫不得已,不用连词,不用语言的胶水。没有连词的话,真的很精彩。出示:“哗、哗、哗”,我使劲地甩动着被子,果然不出我的所料,被子已经干干净净的了。我双脚成马步,双手拿着被子,一甩,哈!被子终于变了模样,从皱巴巴变成了平缓缓,这真象人们坐电梯——可能比电梯快,来得快呀!指名陆珏瑶读片段。

师:没有一个连词吧!通吧?顺吧?美吧?

五、寻找小插曲

出示:不知是手太滑还是衣服太滑,风衣掉在了地上,我一不小心踩了上去,手刚好拿住一只袖子往上一拎,我一个重心不稳,往前趴去。眼看就要撞上前面那块大岩石板了,我把手往前一挡,谁知,它又借住了弹力,反弹了回来,眼看就要来个四脚朝天了,“啊”我尖叫了起来。大概过了一秒钟左右,我“安全”地着陆了。指名王舒艺读片段。

师:读到这里,听到一个“先”、“接着”、“然后”吗?通吗?顺吗?美吗?你懂了,就是真美,如果是不懂,就是臭美。

师:这段话真好,不仅没有连词病,更重要的是她写了一个做家务的小插曲。(板书:小插曲)

师:你们在做家务的时候有没有碰到类似的小插曲呢?说说看,生:刚擦过玻璃,又有灰尘了。

生:晒衣服,领口太小了,套不上去。生:被子太宽,难折。

生:地板上都是泡沫,滑一跤。生:用洗洁球擦碗。生:打蛋,蛋掉锅里了。

师:直接掉锅了,省了一个步骤。师:同学们,你要写要你的“做家务”,就要像王舒艺那样,要寻找小插曲,这很重要。师:要有寻找小插曲的本领。一起读,一读背。师:寻找小插曲很重要。读 生:寻找小插曲

六、放大小插曲

师:寻找小插曲还不是最大的魅力。魅力还在于“放大小插曲”。板书(放大小插曲)

师:王舒艺是怎么放大的呢?(出示红线部分)你们读,我来计时。(学生读文,师计时)师:这个事情发生的时间是很短的。这一秒钟的事情,你读了45妙,放大了45倍。一定要有这个功夫----放大小插曲(学生读)

出示:我右手拿起刀,左手扶着西红柿,手不能扶的太多,也不能扶太少,切的时候不要太犹豫,要干脆果断。师指名余坦悦读。

师:有没有开始切啦?还没切呢!已经写了两行半了!怪不得她的作文能写到800多字呢!出示:我轻轻用手指在蛋糕上点了一下,软软的,像是一个微型的蹦蹦床,你按下去,一放手它有弹回来。

师指名王诗雨读,其他学生不停地做点蛋糕状,数次数。

师:你那个不叫点,叫戳。生:60次。

师:这叫马蜂窝了。

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写作本领,读 生:放大小插曲。

七、模拟小插曲

请刚才读文的几名学生起立。

师:王诗雨有一个重要的本领。写了980字。

师:是不是很期望他们公认他们放大小插曲的秘诀? 生:看作文书。

生:要找出做这件事的细节。师:更细小的动作。生:要注意观察。一个很小的细节,也可以写出很多。师:你是写的面包。你是怎么观察的? 生:按下去之后感受它弹力,然后写下来。师:更小的细节是怎么来的? 生:就是洗衣服的时候„„

师:洗衣服有很多元素,一边洗一边想怎么写作文。

师:是不是真的很难说出来的。这个事情不能请教他们,应该请教另外一个人。生:作文书。

师:列夫*托儿斯泰(出示图片)

师:全世界的人都认为诺贝尔文学奖不颁给列,是文学史上最大的损失。师:他有三本书,《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你知道什么叫世界名著吗? 生:就是世界上都十分有名的著作。师:这种解释叫故名思意 生:世界上举世闻名。

师:怎么判断他是不是有名呢?首先第一条必须这个作者已经死了。第二,至少死满30年,他的书还在不断地流传。你知道列死了多少年了吗?到今年101年。我们来看看它中文版本有多少?(看中文版的封面《战争与和平》)

师:问谁,问他。我来讲一个列的故事。怎样让更小的细节,揪出来。有一天,列在书房里写作。女儿突然听到书房里传出汪汪的狗叫声,而且还持续了很长时间。爸爸就很害怕,爸爸从来不养狗的,是不是有野狗闯进来了。女儿一看,正看到列趴在地上像狗一样叫和爬。女儿就问:爸爸干什么这样子啊?列就说我正写到一条狗走和叫,于是我就模仿这条狗走和叫。就是这个故事,你悟到点什么东西? 生:要经过亲身的经历。

师:没有一个人会变成一条狗去经历的!对不对?于是他采用一个什么办法? 生:模仿。

师:模拟。你只能像狗一样,爬叫,感觉到他的状态。

师:放大小插曲不是观察得来的,是模拟,是虚拟。你就会发现很多很多王舒艺讲的更小的动作。

师拧开了水杯的盖子。

师:老师做了一件什么事情?

师:看着我一起来虚拟一下。你假想你面前有杯子。(2次)师:你发现了一个什么动作? 生:扭。

师又做动作:除了这个扭还有什么?又发现了什么? 生:老师把杯子提起来。师:虚拟是不用花钱的。生:轻轻把瓶盖拧开

师:开了又合上又反方向,是不是动作更多了? 生:老师握住瓶子。师:哪只手。生:左手。

师:看活生生的人。(再看师演示)师俯下身子。师:你也做一做。生:弯腰

师:这不叫弯腰,这叫—— 生:俯视。

师:我们班有没有玩琉球?(做玩溜溜球的动作)我不会玩怎么写呢?模拟就能找到更多细微的。一起读

生:寻找小插曲,放大小插曲。

师:回家后改作文,看看你的作文里有没有 生:连词病

师:再看看有没有 生:小插曲。

师:这个故事一定要 生:寻找小插曲。师:再像**一样 生:放大小插曲。

师:放大并不一定要再去做这件事情,而是去 生:模拟。

师:模拟地去做一做。回去就这样改自己的作文。记住改作文甚至比写作文更重要。师:下课。

第三篇:管建刚作文教学

我的作文教学课例

——管建刚作文教学系列

这本教学课例和实际的课堂结合比较紧密,管老师把自己的教学思想,主张深入到实际的课堂中,应该说是把自己教学经验的总结应用到不同的课堂中。

这本书是在不同地方上课的实录,更类似于公开课的资料集。通书读下来,总结出管老师整个课堂的流程大致为:赏析——挑刺——训练三个环节,管老师对每个环节进行了总结,有一套自己的方法。

赏析,主要是选出好学生的好字,好句,好段,只要是学生的亮点,他都会给予鼓励,让孩子体验到一种写作文的乐趣和享受。欣赏的点通常有,节奏感,真实感,现代感等等,他对学生有点的赏析不是笼统的表扬,而是把这种好落到实处。挑刺环节,主要是针对学生写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评讲,最值得我么借鉴的是,管老师思考问题的思路,他把一些常被我们大家忽略的知识进行系统化,把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合理归类,总结了各种写作中存在的病,“心想”病,“今天”病,及开头,结尾的通用模式病,其实这些问题是作文教学中常存在的问题,但却被我们一直忽略,而管老师帮我们做了梳理的工作,融入自己的想法进行再创造,形成自己的上课模式。训练环节,主要是根据老师的引导,鼓励学生当堂训练,修改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现学现用。

以上是本书的主要写作框架,表面上看只是一种实践的总结,其实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班本化”的教学思想的展现。尤其是课后讲评的理念,彻底颠覆了我们一直提倡的作前指导,作前指导越详细,学生的作文越偏离自己生活的实际,学生的内心世界,经验都被作前的种种要求所限制了,哪里还有自己的想法呢?基于以上,管老师提倡作前指导的淡化,让学生写自己的作文。我笔述我情,当学生的作文写出来后,再给予详细的指导,这样才会更有针对性,不是空口说话。

这也就能解释了,管老师的理念“以写定教”,根据学生的作品来选择上课的内容,但这似乎也有一个前提,老师必须要有评讲作文的系统的知识,否则,要想根据学生的作品灵活定教学目标,是很困难的一件事。这也就给一线教师提出了隐性要求,要想真正实现“班本化”教师就要多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形成自己的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才能做到灵活运用。

最深的感触:教学一定要有不断反思,总结的意识。管老师高明就在于,能发现作文中我们习以为常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系统化,找到适合的解决办法。所以,在自己以后的教学中,也要有问题意识,要善于发现,总结问题。遇到问题也不能逃避,搁置,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多想想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

其次,要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内心的想法。尤其是教学经验,更要及时整理,总结理清楚自己的思路,使其明朗,条理化。

PS:买这本书,纯属偶然。但看完之后发现,很有感触,这本书虽是课例,但更想看看管老师的教学思想,理念及其理念产生的源头等,如果仅仅是知道一些学生作文中的共同问题及解决的办法,感觉自己学到的只是皮毛,还更应该探究下,管老师的思想,对他的作文教学理念,最好形成自己的完整的认识。也很有必要更正下自己的看书习惯,把以前零碎的习惯变成系统习惯。从思想到实践,才能更深刻理解其教学思想。

第四篇:管建刚作文

管建刚和他的“作文教学革命” 《小学语文教师》 记者 朱文君

编者按:管建刚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与他在一起,他大部分时间总是微笑着,认真地听你讲话。可是,读他的文字,你会感受到另一个管建刚:锐利、深刻、独到的思想纵横捭阖,令人叹服。作为苏州市学术带头人、江苏省吴江爱德双语实验小学副校长、语文老师,他始终坚持把自己的思考化为实践,创下带班两年,学生发表作文 200篇的记录;先后出版《作文魔法营》《不做教书匠》《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等书,均引发广泛反响。

记者:您出版了一本新书,书名叫《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大家很想知道,您在作文教学上有怎样“革命性”的行动? 管建刚: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办一份班级作文周报,名叫《评价周报》,配一本“评价周记”;“评价周记”又分两个部分,一是“每日简评”,二是“每周一稿”。每个双休日,写稿件向《评价周报》投稿是学生的唯一语文作业;周一,从学生稿件中选用部分作文,由学生输入电脑,制成《评价周报》,周五出版。这—写作系统的构建,目的是唤醒学生的发表意识、读者意识和精品意识,使学生明白写作是自我表达、与人对话。

“作文教学革命”之“动力系统” 记者:办班级作文报并不是很新鲜的作文活动,很多老师都办过手抄报啊、电子报啊,为什么您的实践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管建刚:我想,最关键的,是我坚持做了8年,和学生们一起办了300多期的《评价周报》。一件事情,当你坚持做8年,你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你必须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才能坚持下去。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的同时,也就是教育智慧的孕育和诞生之际。在这8年里,我依托班级作文周报逐步构建了小学生写作的“动力系统”“助力系统”“保障系统”“训练系统”。

记者:作文教学最困扰教师的,就是学生写作没有兴趣,没有动力,您的“动力系统”都有哪些内容,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管建刚:班级作文周报本身对学生有吸引力,学生想在周报上发表文章,它刺激着学生的写作欲望。但一两个月,周报的新鲜感消失,这份动力就会削弱。怎么办?我策划了三年的作文教学方略。

第一年:“等级评奖”。

学生每发表一篇文章,就发“刊用纪念卡”一张。“刊用纪念卡”用普通的名片纸制作,卡上印一段激励的话。获得3张“刊用纪念卡”,获“作文新苗”称号;再发5篇文章,获“作文小能手”称号;再发表7篇文章,获“班级小小作家“称号;之后,是“班级诺贝尔文学奖”,要获得这个奖,需在周报上出两三个“小作家专栏”,并在正式报刊上发表文章。获得“班级诺贝尔文学奖”的同学,有资格出版“个人专刊”。“等级评奖”在具体操作上,要注意教学细节,教学的力量其实就来自于教学细节。

第一次出版要“煽情”。出版班级作文周报,实际上是引领学生进入一个特定的练习写作的场景与状态。教师要做好第一期班级作文周报的投稿动员工作,充分造势,煽起学生激情,使之跃跃欲试。第一次选稿要“偏心”。主要是偏向于作文中等生和困难生,中等生是个接口,能使比他们厉害的人产生不服气的心理:他行,我怎么不行?第一次选稿要有学困生的作文,使学困生们感受到“我也行”。

第一次发卡要隆。第一次发“刊用纪念卡”要隆重,让学生在掌声中上讲台,掌声中回座位,感受作文给他们带来的尊严和自豪。我常用数码相机把这些场面拍下来,这同样是一笔童年的财富。形式的隆重会使学生更看重写作。当学生把写作与尊严、自豪联系在一起时,写作的动力才能持久。

第一次授称号要少。第一批获“作文新苗”称号的人不宜多,让学生产生神圣感,觉得这是一项值得为之努力也需要努力的荣誉。最后—批“作文新苗”要多,让他们全部跨上一个台阶。

第一次示范要到位。每接一个新班,第一周的“每日简评”和“每周一稿”我会和学生一起写。每天放学前,我把自己写的“每日简评”读给学生听。

第二年:“积分活动”。

所谓“积分活动”,就是学生在《评价周报》上发表一篇作文,就获得一张相应的积分卡,如学生甲发表的作文计491字,获得491分的积分,学生乙发表的作文计941字,则获得941分的积分。

积分,也用名片纸制作,印上下面的话:

祝贺您在第()期作文周报上发表文章《 》,据统计,您的这篇文章获得()分的积分。期待着您再次写出精彩之作,祝您在下一次获得更多的积分!

学生积分卡上累积的分,是“素质报告单”上“作文”项成绩的决定性依据。“积分活动”有以下规则:

(1)基分。即学生发表习作的字数所得的相应的分。

(2)扣分。每期《评价周报》出版后,有四人小组对报上的作文进行评审——四人小组是按顺序轮的,发现一个错别字、错标点,从“基分中扣去10分;发现一个病句,扣去20分;发现一个交代不清或前后矛盾之类的问题,视情况扣去50—100分。扣下的分数,奖给四人小组。因此,四人小组和作者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一方想多得到些积分,—方不想让到手的积分如煮熟的鸭子飞了。

(3)加分。《评价周报》每月开展一次“点题征文”。一等奖加500分,二等奖加400分,三等奖加300分。学生发表的作文被评为“佳作”,加100分。作文正式发表,奖300分。学生一个月若能写完一个周记本,奖500分。出一个“小作家专栏”,得1500分。

(4)排行榜。每位小作者获得的积分,由学生小助手记录于Excel文档里,月底利用电脑里的“工具”统计出一个“积分排行榜”,发在“班级作文周报”上。“排行榜”10人左右为一个军团,军团按积分排,前10名为第一军团,11—20名为第二军团,21—30名为第三军团……每个军团都分设冠军、亚军和季军。“排行榜”每月发布一次。教师在操作时,每个月都要搅动、打乱“排行榜”的排序,有意让第三、第四军团的学生进入第一军团。有“动”感,才有活力。第三年:“„稿费‟活动”。

如果说发表是“精神”刺激的话,那么稿费就是“物质”刺激。发给学生的“稿费”不是真“钱”,而是在一张名片纸上敲上“《评价周报》第期稿费 元 角”字样的章,以此模拟稿费单。“稿费单”有什么用?——换课外书。书从哪儿来呢?起初,我从自己口袋里掏,学生每年在正式报刊上发表上百篇作文,学校对我有奖励,我就用这个钱买书。后来,我设想了三种经费来源:A学校提供。B家长资助。C收取实验费。

这样做,效果出奇地好,学生无论是写“每周一稿”的劲儿,还是对录用稿件修改的积极性,都超出想象。但也有问题。作文优等生见老师发一些不怎么样的文章,会问:为什么发他的不发我的?

为此,我推出了分版面设置“稿酬”活动:A版是“精华版”,每千字 8元;B版是“升级版”,每千字7元;C、D版是“大众版”,每千字5元。C、D版“酬金”低,录用的文章数却多。学生写好稿件向编辑部投稿的时候,必须注明投什么版。录用A版的文章只在投A版的稿件中产生,录用B版的文章只在投B版的稿件中产生。这就形成了作文优等生同作文优等生竞争的良好局面,空出版面给其他同学发表作文。

第斯多惠说:“教育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等级评奖”“积分活动”“„稿费‟活动”不断地点燃、维护、激励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学生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

“作文教学革命”之“助力系统”

记者:管老师,听了您的介绍,我能想象学生在“动力系”下的别样的写作状态。刚才您提到的“助力系统”又是怎么回事呢? 管建刚:“动力系统”只是个大架构,需要一些灵活多样的点子来推波助澜,我把这些点子称为“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之“助力系统”。第一,佳句精选。作文困难生的作文整体来看不如人意,里面却也常有一两句话写得不错。为此我推出新栏目——“佳句精选”,专门刊发学生的佳句。第一年,三次入选“佳句精选”,获纪念卡一张;第二年时,每人选一次,得50分;第三年时,每人选一次,得5毛钱“稿费”。“佳句精选”到六年级时作用很大。那时,学生作文越写越长,周报受版面所限刊发文章的篇数明显减少,这会损伤学生的写作欲、发表欲。“佳句精选”能够让更多学生的名字出现在周报上,使他们得到鼓励。

第二,心语港湾。即学生在上面写祝福的话,比如祝福同学、爸爸妈妈的生日,祝福某同学发表文章、获得奖励。也可以在“心语港湾”上说道歉的话,与朋友伙伴难免有疙瘩,与爸爸妈妈难免有摩擦,有些话当面不好说,那么,把这一切交给班级作文周报吧。第三,话题辩论。班级作文周报使文字有了一个实现交流、交际功能的舞台,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文字的现实功能,“话题辩论”,则是进一步发挥文字的交际功能、作文周报的舞台功能。“话题”最好选择一些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两难”话题。如:同桌,自选好还是老师安排好;流行歌曲进课堂,该,不该;网络游戏,好,不好;和伙伴怄气,该不该先低头求和……

第四,想象接力。我们陆续开展了《鸡大婶奇遇记》《大话三国》《明天的故事》《小旅行记》等“想象接力”。学生展开想象,一个接一个地写,有的“想象接力”。写了数万宇,学生对此特别感兴趣。第五,优先卡。“优先刊用卡”,简称“优先卡”,顾名思义,学生在投稿的时候上“优先刊用,同等质量优先刊用。“优先卡”要尽可能地运用到与作文“无关”的事件上。如数学考试得了满分,歌唱得动听,运动会上获奖……这样奖,能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第六,才运卡。每期“班级作文周报”,教师都要选定5篇“佳作”。学生也从本期周报中选出5篇佳作,猜中3篇以上者,有资格进入“才运大抽奖”,这是“才”的含义。抽到谁,要看运气,这是“运”的意思。凭“才运卡”可在“心语港湾”栏目上发表文字,也可以用两张“才运卡”换一张“优先刊用卡”。

第七,新星亮。一般每月推出一位作文“新星亮”。被选中的同学上了“新星亮”,一月里将连续发表3至4篇文章,“一炮打红”。就三年整体设计来说,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成为“新星亮”栏目的“新星”。“新星”多挑选中后等学生。中后等学生的成功,犹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颗大石块,波澜向着四周扩散。

第八,出专刊。除了为班级小作家推出“个人专刊”,我们还有以下“专刊”:“假期专刊”“月末增刊”“新年专刊”“毕业专刊”等。第九,装帧大赛。学生每天写“每日简评”,每周写“每周一稿”,一学期下来,少的写了五六个本子,多的写了十几乃至二十个本子。每学期末,我举办“„我的书‟装帧设计大赛”,评比“最美的书”“最厚的书”“最有创意的书”“最佳前言奖”和“最佳封面设计奖”。

“作文教学革命”之“保障系统”

记者:这么丰富的作文教学金点子,看来,是会让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写作激情。您在“保障系统”里又做了哪些创造性的工作呢? 管建刚:中国最年轻的专栏作家蒋方舟的母亲、作家尚爱兰说:“发现题材,是最最重要的写作才能。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就等于文字的高位截瘫者,他的文学生活不能自理,要靠别人才可以存活,等于是一个高度迟钝者,到处都是食品,根本就看不到哪一种是可以吃的,要别人指定了才知道吃。”“我的作文教学革命”里的“保障系统”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拥有“发现”的眼睛。——这主要依托“每日简评”。“每日简评”,要求学生每天用几句话简要记一件事儿。招术虽小,作用却大。我们都有这类生活经验,五天前花掉的钱,五天后怎么也想不出用在哪儿了。当时若记上几个字,一看到这几个字,不仅知道了花费在哪里,而且知道怎么花费的,那天消费的情形也历历在目。“每日简评”是模糊记忆中的一个线头,有了这线头,人就有了一条走向记忆的绿色通道,能够随时提取储存在脑海中的生命印记。“每日简评”由三个部分组成:(1)日期、天气和心情指数。“心情指数”,即学生在记录这个事件时的心情。学生根据当时的心情,标上表示生气、高兴、烦恼、哭泣的人物简笔头像。(2)题目。要给素材起题目,这对发展学生的拟题能力有好处。拟题能力是一个很重要、很现实的写作能力。若能配合黑板报开个“好标题集锦”栏目,每日上墙更换,相互比赛,相互学习、借鉴,更好。(3)记叙或描写所积累素材。素材可以有两类写法,一是简要记叙事件的全过程,相当于概括全文;二是详写事件中的某个细节。

学生初次接触写“每日简评”,随意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放开他们思维的手脚,打消他们记载的顾虑。在此基础上,又适当收一下,处于收收放放、放放收收的调节状态。“收”的类型有:全收型,本周的“每日简评”的主题由老师定,同学都写这个话题。半收型,由学生自己确定本周“简评”主题,但都有一个连续观察、体验的对象与话题。活动型,以“保护一个蛋”为例,一周里,学生每天都带一个生鸡蛋在口袋里,“每日简评”记录护蛋的情况,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伙伴的。这些年我用过的“收”的话题如:“女生眼中的男生”“男生眼中的女生”“话说管老师”“老师发脾气”“咱们班的课前准备情况”“调皮鬼的调皮事”“咱们班的作业拖拉王”“每天烦恼一点点”“班级大明星的故事”…… 除了“每日简评”,“保障系统”还有两个支撑性的活动活动日”“作文活动课”。

“作文活动日”,定于每周一,它是“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作文训练最重要的基点。这一天,主要开展以下活动:(1)修改活动。晨读时间,四人小组相互阅读、修改伙伴的习作。伙伴阅读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写下推荐语:这篇文章好在哪里,为什么要推荐它发表在班级作文周报上、推荐语要签名。被推荐的学生习作录用了,发表了,小作者可以选用一条伙伴的推荐语附在后面发表,待遇等同“佳句精选”。

(2)作文活动课。主要有以下环节:第1个环节“让我呼喊你的名字”,大家齐声高呼这期周报上发表的作文的题目和小作者姓名。第2个环节“佳作真精彩,看看又是谁”,揭晓上一期的佳作,看看哪些同学榜上有名;之后同学选本期周报上的佳作。第3个环节“你有才我有运,才运大抽奖”,进行“才运大抽奖”。第4个环节“佳作齐欣赏”,邀请部分被评为“上期佳作”的同学朗读“佳作”,教师一旁做点评。第5个环节“走进大本营,练好真本领”,此环节是一个作文技能训练。每次的训练点,一定要与学生发表在周报上的作文的精彩之处挂起钩来,也就是与“佳作赏读”紧密联系在一起。

(3)发布用稿消息。下午放学前,宣布本周班级作文周报录用的稿件,宣布完毕,也可请人选文章的同学代表做一分钟即兴发言,这既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又增强学生发表作文的荣誉感。记者:管老师,老师们肯定非常关注两个问题,放在最后请您解答: 1.您学生的写作负担和您的批改负担是不是增加了?2.“作文革命”会对孩子们的作文考试成绩带来什么影? 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下的学生的写作负担并不重。大家都知道,作文教学靠几篇大作文和小作文训练是写不好作文的,负责一点的语文老师都要求孩子写日记、周记。“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不再写传统的“大、小作文”,只写“每日简评”和“每周一稿”,从学生的写作数量和老师的批改数量来讲,并不比任何一位负责的语文老师多。实践中,学生的写作热情被激发,自觉自发地写日记,一些同学一年写了一二十万字,那是在兴趣之下的写作,有兴趣,就没负担。坦率地说,教师批阅这种发自心灵的作文是一种心灵的享受。

“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本质上属于自由作文,作文考试正好相反。我无法让孩子们回避考试,因此我在训练体系里增加了“点题征文”这个活动,一个学年有十来次征文,三年有30来次征文,选取教材上、教材外可能会考到的、或有典型意义的题,练一练。

第五篇:管建刚作文教学读后感

最近,又重新阅读了管建刚的几本书,心里颇有些感触。光是看作者简介就让人纳闷:一年大病,二年养病,三年经商。就这样的老师后来却成为了名师。因为后来的十年他潜心研究作文教学,这可是一鸣惊人。现在在作文教学方面,管大具有至高无上的话语权。看着他写的书,看着他的文字,我不得不惊讶于一位思考者的力量。曾经看过这样的介绍:管建刚是一个沉默的人、孤独的人、执拗的人,可是在班里,在学生的面前,他却是幽默的、花样百出、持之以恒的一位老师。十年磨一剑,磨得是作文教学的颠覆性的理论,什么作文要先写后教、作后指导,兴趣比方法更重要,作文不缺素材,缺的是学生敏感的心灵,发表是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重要途径......于是他办起了班级作文周报,一办就是十年,十年如一日 ;于是他拿起了笔,写文章,发表文章;于是他发动了自己的作文教学革命,沉浸在自己编织的作文训练系统之中,提出了自己的作文教学主张,写出了班级的作文教学故事。

看起来很不寻常,想起来却很寻常,因为他写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天天发生在我们的教室里,可是......把简单的事情坚持做,你就变成了不简单。看似平凡的教育生命,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有心的记录者、思考者、实践者,才变得不平凡。

下载我的“另类”作文教学观(管建刚)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的“另类”作文教学观(管建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管建刚作文教学启示

    低段的作文教学 ------听管建刚报告有感 我有幸再次聆听了管建刚老师对作文教学的诠释,依然很感动。虽然我是一个低年级的老师,作文教学还不是我们的教学重点,但“万丈高楼平地......

    管建刚作文教学主张

    管建刚作文教学主张之一——比“兴趣”更重要的 参加过作文教材的修订,了解作文教材编写上的“两难”:一线教师希望,作文教材有比较明确的训练目标、训练抓手;编写者也明白,现行......

    管建刚的作文教学

    管建刚:比“兴趣”更重要的——我的作文教学主张之一 一 参加过作文教材的修订,了解作文教材编写上的“两难”:一线教师希望,作文教材有比较明确的训练目标、训练抓手;编写者也明......

    管建刚教作文

    管建刚:作文革命 摘自《江苏教育》2011年第1期我的教育人生经历 (一) 1991 年 6 月 19 日,我一生铭记的日子。 那天,我住院了。 消息从看望我的同学那里传来:拍毕业照了,毕业联欢......

    管建刚作文主张

    管建刚作文教学主张之一——比“兴趣”更重要的 人物名片:管建刚,男,1973年生。经过商,没赚到什么钱。没读什么书,却成了语文老师。1998年起用心当老师,“十年磨一剑”,2008年成为......

    管建刚作文革命

    管建刚的“作文课堂”革命 我们的作文课一直以“作前指导”为核心,“作后讲评”只是“作前指导”的一个附属环节。管建刚提出“讲评重于指导”“讲评就是最好的指导”的观点,......

    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读后感

    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读后感潘美香我阅读了管建刚老师的《我的作文教学系统》,对于管老师的作文教学指导方法充满了敬叹。在此之后又有幸聆听了管建刚老师的作文教学讲座,更......

    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读后感(5篇)

    记得2006年有首歌唱得很红,叫做《隐形的翅膀》。管建刚就像这隐形的翅膀装在我心中很久很久了,翩跹如碟,每每在我滞重胶着的时候,透进天心一线亮光,让我摆脱如何教作文的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