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究式主题教育总结
专题总结:探究式主题课程的深入开展
西小三班 张艳
本学期西园主要针对探究式主题教育展开了一系列的研讨和探索,我班实行的主题是:好吃的果果。现在我就根据自己对探究式主题的理解来总结一下本班这学期的主题工作。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由此可见,我们的教育要融入生活,教育内容也要来自于生活之中。
由于牙齿的发育情况导致小班幼儿每次吃水果的时候都会有不想吃或者吃不完的情况,虽然我们每次都把水果切开,但还是有孩子说:“老师,我不想吃。”问起孩子:“那你想吃什么啊?”孩子们的回答就五花八门,有的想吃桔子,有的想吃香蕉,有的想吃葡萄等等。借此机会,我们开展“好吃的果果”主题教育,让孩子认识水果和干果的营养价值,并知道吃水果的卫生,了解水果和干果的制成品等等,引导孩子对水果和干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二、探究式主题活动实施的途径
探究式主题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以前的被动接受转化为现在的主动学习。在活动中,幼儿敢于发现、研究并解决相关的问题,使幼儿学会了思考,增强了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家长之间的交往与合作的能力。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为幼儿提供了想象、创造和操作的机会,使每个幼儿都能够富有个性地发展。而活动中的实施途径对幼儿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实践探索我总结出了以下几个实施途径:
1、幼儿园日常探究活动
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育模式也随之呈现出来—幼儿园探究活动。经过思考、实践、总结,我们有了这样一种认识:幼儿园日常探究活动是一种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课程,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来开展活动,在活动开展之前需要教师的支持、帮助和引导,可以说它是一种师生共同建构的课程。因此在幼儿园开展探究活动是我们开展探究式幼儿主题活动最主要的实施的途径。
作者:张艳
我们从儿童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或生成符合儿童天性的主题,师生共同来编制主题网络,活动内容由教师和幼儿共同确定,老师为幼儿创设宽松、平等、鼓励的一个开放式的环境,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上,注重对幼儿兴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活动中孩子们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比如能够相互讨论商量学习;产生疑问能自主地通过收集资料、采访成人等途径解决疑问等。孩子们养成了关心关注周围现象,喜欢探索研究的良好习惯
2、家园合作开展探究活动
在幼儿教育中,家庭教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充分利用学前教育机构、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使家长成为学前教育机构的合作者。因此我们通过主题活动这一载体,大力实施家园合作的途径,充分挖掘家园合作的实际,增加家园合作的密度,共同促进幼儿发展。
(1)家园合作收集资料
为了让家长及时了解幼儿探索中的需要,教师会通过家园互联网、《幼儿成长档案》、《家长园地》、便条等形式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为活动提供更多的资料,满足幼儿的需要,使活动顺利开展下去。
在进行《好吃的果果》的主题活动中,为了使孩子对水果有更多的了解,我们就鼓励孩子通过收集资料来获得经验,初步培养孩子的尝试收集信息的能力。在家长的支持配合下,不久很多孩子把收集到的水果图书、图片和实物水果带来了,老师就利用实物水果来开展一个朋友聚会,让幼儿品尝各种水果的味道、观察各种水果的颜色等等,把图片投放到区角或布置在墙面上,教室里成了水果园。孩子们在看看、摸摸、分分、尝尝活动中对水果有了更大的探究兴趣。通过家园合作收集资料不仅满足了孩子探究的需要,推动了主题的发展,而且也锻炼了幼儿当遇到问题尝试自己自己通过收集资料来解决,这为孩子将来学会学习奠定基础。
(2)挖掘家长优势力量
如今家长的学历层次、素质能力都较高,而且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挖掘家长中的优势力量,以能者解疑法帮助幼儿解决疑问,作者:张艳
充实探索过程,满足孩子谈就需要。同时也弥补了老师知识、技术上的不足,这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家园合作的途径。
在《好吃的果果》主题活动中,当孩子们认识了一些常见的水果后,一天豪豪带来了一只颜色鲜艳、形状有点像花的水果,孩子们立刻对这只特别的水果产生了兴趣,可是我也不清楚这种水果的名字。怎么办呢?这时我想到了我们班级的一位家长正好开了家水果店,孩子们的许多关于水果的问题她一定知道。于是在和家长取得联系后,我们带孩子们参观了水果店。在参观的过程中,孩子们对水果店里各种各样、五颜六色、各种形状的水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问这问那,在所有的问题都得到了答案后,孩子们才算满意。而家长的丰富知识不仅满足了孩子的需要,也给老师上了生动的一课,因此老师要充分发挥家长的优势力量,让家长资源充分的为我们科技主题活动的开展服务。
(3)家园合作探索实践
当主题活动逐步深入和幼儿合作欲望的提高,及时与家长沟通,让家长配合教师教育工作,带孩子转超市的时候就多看一看水果和干果的制成品,在家里和孩子一起制作水果沙拉等等,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探索需求,给予及时的支持,与孩子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
在研究式主题活动中,通过家园合作这种途径对于主题的展开和深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老师应充分利用家长这一教育资源,引导家长积极参与活动,发挥家长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幼儿、家长、老师三者之间真正形成互动,将主题活动不断推向高潮。这样的活动能让我们更充分地感受到家园合作带来的巨大作用,我们的活动也更添生机,也使幼儿园、幼儿、家庭走得更近。
探究式主题活动的实施途径远远不止这些,但是不管怎样老师一定要根据幼儿的需要、活动的需要合理、灵活、充分地运用各种途径,使主题活动能更好地深入开展,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更好地促进幼儿科学态度的培养、科学知识经验的获得、科学方法能力的提高和科学行为习惯的养成。
通过这学期的探究式主题教育探索,我认识到:以儿童为本位,以儿童的发展为基本原则,以儿童的兴趣、需要、自发性活动为原点,通过师幼的探究式主题活动,使儿童的内在潜能得到展现,使儿童的内在能力得到发展,使儿童在游作者:张艳
戏或活动中度过幸福的有意义的童年生活。——这才是探究式主题课程的特质与旨归之所在。
作者:张艳
第二篇:幼儿园探究式科学教育专题总结
忙碌的一年又这么匆匆的过去了。xx—xx年年上学期双星宝贝班以“科学”为专题活动,用探究式科学教育促进幼儿动手动脑能力的发展。回顾过去半年的教育工作,有收获,同样也有不足。现总结如下:
“科学”被除去了神秘的外衣,并成为幼儿学习的内容,这显然是一种进步。但不少教师在幼儿科学活动的开展中却始终有种为难情绪:“学实在太难教了。”“孩子的问题我都不能解答,怎么去教他们?”也有部分教师苦于找不到好的教学方法。所以,我班在本学期针对这些问题展开了探索。
一、培养兴趣
xx月:在开学的第一个月不开展大的科学活动,仅仅培养幼儿对科学教育活动的兴趣。
1.环境创设:
开展科学活动,引起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就必须给孩子们一个丰富的科学环境。在开学初我班创设了相对独立又便于幼儿合作互动的区角,如植物角,生物角,观察角,动手天地等等。受幼儿的欢迎。
2.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提问
科学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平时遇到的科学问题才是最贴近生活的。有时会随机提给幼儿一些科学问题,请孩子们去解决老师或自己的提出的问题。可寻求家长的帮助,让家长也参与到进来,努力达到家园互动。
3.讲科学故事
将给孩子一些易于理解的科学和科学家的故事,让孩子能初步了解简单的科学知识,学习科学家们的探究精神。
二、开展第一次主题活动
xx月:开展主题活动,通过看,闻,尝,摸等方式认识观察对
象的多样性。
1.从幼儿对天天吃水果产生的好奇:“人为什么要吃水果””、“水果是怎样种出来的?”出发带领幼儿走进水果的世界。创设各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引导幼儿了解水果的种类、味道、营养价值,享受品尝水果的乐趣,并养成科学的吃水果习惯。活动中鼓励幼儿大胆思考、提问,培养幼儿与家长、同伴合作完成任务,学会协商的能力。
2.学习.从儿歌里初步了解不同水果的特性.如:香蕉弯弯象月亮,西瓜圆圆象皮球等等.目的让幼儿从儿歌里能大致了解水果的特征.3.认识常见水果.实物教学.让幼儿用摸,闻,尝的方法猜测是哪种水果.教师支持幼儿用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如:美工、建构、游戏、音乐等技能表现自己对水果的认识,提高了幼儿的表现能力。开展了各种亲子制作、社会调查、观察实践、成果展示等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展示自己、发展能力的平台。用这种类似游戏的方式会让孩子们的兴趣更浓厚,参与更积极.这让孩子们对科学课更感兴趣,从而喜欢上科学.三、接触实验,开展科学实验活动。
xx月:进行科学实验活动、。愿意乐意通过实验加以检验。
1.接触实验。让幼儿明白在实验中的秩序及规则。告诉他们在实验中大家要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因为幼儿在同伴身上比在老师身上学的知识更快。
2.开展探索活动——。准备实验工具泡沫,石头,树枝,沙子等能能浮的物品。准备辅助工具盛有水的桶若干个。让幼儿自主实验,从而明白哪些物品能沉,哪些物品能浮。
3.开展探索活动——。带领幼儿走入缤纷的色彩地带。认识不同的色彩,能说出各种颜色的名字。准备水彩颜料红,黄,蓝三色,幼儿进行自由搭配混合,知道红+黄=橘黄;红+蓝=紫;黄+蓝=绿。
四、开展明确程序系列活动,学会记录表格。
xx月:开展明确系列活动——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使幼儿了解操作程序的过程,了解过程关系着结果的成败。
1.帮助幼儿明确实验的过程。认真听,认真看老师操作实验的方式方法。乐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积极回答。
2.认识生活中的管道。首先,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身边的管道,并跟小朋友一起分享经验。其次,教师带领幼儿观察管道,认识管道。并请家长给幼儿准备丰富的材料—各式各样的管道及辅助材料:水、沙子、石头,带线的铁钉,打气筒、记录表格等。
3.教师师范,幼儿自主活动。自己组合利用三通,弯管自由拼凑管道。弄清楚哪些物品能够通过管道,哪些不能。认识记录表格,学会记录。
五、期末测评。
x月:展开期末测评。开展活动---考察幼儿科学动手动脑能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表格。
1.开展科学活动。在学期末考察本学期幼儿在科学活动方面的进步及不足。
2.准备不同混合物及辅助分离的工具,如:筷子,纱窗,勺子,食物夹,水,吸铁石。让幼儿知道不同的混合物可以用不同的工具进行分离。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表格。而不在拘泥于勾或叉,大胆的发现,自由的记录。
通过短短几个月科学活动,孩子们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看到他们对科学活动浓厚的兴趣,看到他们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看到他们井然有序的实验,看到他们互帮互助,老师的辛苦不足挂齿。尤其是孩子们在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记录能力都有可很大的提高。希望在xx年年,宝贝们的科学能力能再次提高,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第三篇:探究式教学模式总结
探究式教学模式总结
李翌
我围绕学校数学教学模式确立研究课题是数学应用题教学模式研究。小学应用题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能力,以体现联系实际生活,学以致用,沟通互动的精神,使学生在应用题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分享知识,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针对数学应用题的特点与新课程标准的新要求,我在应用题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探,确立模式名称“情境——探究式”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分成四个环节: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审明题意,分析关系。3自主探究,交流归纳。4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选择素材要注意生活化、儿童化,抓住学生活动的兴奋点,创造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例如:教学买电器时让一名学生当导购员介绍一下电器的名称,其他同学当顾客,你想买什么?这样学生积极性很高,提出的问题也各有千秋。二 审明题意,分析关系
审明题意是解题的重要环节,题意弄不明白,学生就无从下手,在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时,我常用实物演示法、手势法、改变句子说法、问法等方法帮助学生明确题意,在明确题意后,我又教会学生运用分析法、综合法分析数量关系。三. 自主探究,交流归纳
自主探究刚开始还不能完全进行。它必须建立在学生具备一定分析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在理解题意、理顺思路之后让学生自己探究,然后和同桌或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然后教师在学生汇报反馈加以归纳总结,甚至进行纵向、横向的比较。四. 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精心设计模拟习题、变式习题,此外还要设计对比练习、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形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根据以上四个环节在进行教学时我有不少收获: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这种方法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学生的问题非常广泛,有些问题是老师也料想不到的。
2.教会学生分析理解思路,就是教会学生去想,是送给学生打开应用题大门的钥匙,学生已经会分析、会思考,形成初步的解答应用题的能力。3.教师的归纳是点睛之笔。也是教师在总结的基础上将知识系统化,便于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
4.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形式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帮助很大,但是由于自己的能力有限,时间较短,理论基础还不丰富,使自己的探索还不够深入,其中也存在很多不足和困惑:
1.虽然注意训练学生审明题意,但是还很不到位。不少学生存在看不清题,没弄懂题就下笔的坏习惯。
2.少数学生还没有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
3.小组的合作探究还很不到位,有的时候还停留在表面。
4.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环节中,有时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有些是本课需要的有些是不需要的。
这些困惑和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需要我不断探索,不断深入。
第四篇:“做中学”探究式科学教育
做中学
[摘要]“做中学”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方法,同时也是一个教育过程。作为儿童科学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也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目的和精神。“做中学”的教学流程有其鲜明的特色和基本模式。历经三年的“做中学”研究成果表明:“做中学”不仅能培养儿童的科学精神和动手能力,也能培养儿童的团队合作精神,是儿童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形式。
[关键词]做中学;科学教育;素质教育;科学启蒙教育
[作者简介] 赖小林,广东汕头大学副教授;丁振源,汕头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广东汕头
515031)
在当今社会中,教育受到的挑战不仅来自互联网,而且还来自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的革新上。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科学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精神,即用科学的观点看待世界、生活。考察国外科学教育的研究与改革,强调以亲自动手,即以学生“做中学”的方式开展科学教育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在美国、法国、英国、加拿大等许多国家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改革方案中,科学探究都被列为课程目标和内容体系的最关键和最基本的要素。美国的“hands on”(动手做)和法国的“LAMAP”(la main a la pate,动手和面团)科学教育实验计划,已分别经历十七年和八年的研究摸索,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经验,也得到国际社会广泛的关注。2004年初,IAP(国际科学联盟)发表关于在世界范围内共同推动儿童科学教育的联合声明,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也代表中国科学院在联合宣言匕签了字。全球12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作为科学家志愿者队伍也支持该项目。2004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助理总干事Walter Erdelen提出:科学教育改革应该作为重要议题列入教科文组织的议程,应该在世界范围内推动该计划,并着力于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科学教育改革。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法国巴黎召开的国际科学技术教育大会上号召世界各国教育界、科技界和政策制定者共同为系统地改革儿童的科学和技术教育而努力。可见,“做中学”的再度兴起有其鲜明的时代背景,科学家们本着对未来的责任感,根据自己的科学实践,提出并亲自和教育界一起合作实践着这项改革。
我国的“做中学”项目是原教育部副部长韦钰院士花十年时间,反复观察了国外科学教育后,组织中国教育部、中国科协的教育家、科学家进行认真缜密论证后,于三年前开始实施的。这一项目已经在京、沪、宁、汕等地开始启动了实验研究。
“做中学”是一种主张儿童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的科学教育形式。在这种教育形式中,学习者的任务是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地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在“做中学”教学模式中,儿童在教师的引导下动手做实验,并放开束缚,自主、积极、愉快地参与到科学实验活动中去亲历探索自然界奥秘的过程。他们运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记录、表达、交流等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我们进行的“做中学”研究是一个以变革幼儿园和小学的科学教育为切入点,进而变革幼儿园和小学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对于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一代新人将产生巨大的作用。现代人应具有解决新的、不熟悉的问题以及完成挑战性的学习任务的才能,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有良好组织的、灵活的和可存取的专业知识基础,包括事实、符号、定义、公式算法、概念和规则等,它构成了一个主体所掌握的内容。其二,有启发式策略,即寻求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策略(例如将一个问题分解为几个不同的子目标来解决),这虽然不能保证问题解决的方法一定正确.但是引入了系统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能够增加正确地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其三,有元认知的基础。一方面,它是指一个人对关于自身认知机能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它是指对自身认知活动进行自我调节的技能(如对问题解决过程的计划和监控)。其四,有良好的情感状态,如信念、态度、行为等。这些均能反映出一个人在某个领域内的学习和问题解决中所有情感性反应,以及情感涉及的程度,如对各种事物木然冷漠或敏感热情。通过少学多悟的“做中学”的学习体验过程,可以使儿童从小在以上诸方面能力得到培养,包括获得重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激发学习科学的主动性;激发想象力,扩展思维;促进语言和表达能力的发展;改善合作和交往能力。这些将为儿童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做中学”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方法,也是一种教育过程。通过“做中学”的教育形式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不仅具有自身的特色,也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目的和精神。
1.面向每一个儿童,尊重儿童间的差异。每一个儿童,不论他是男孩还是女孩、有无残疾、家庭经济状况如何,不论他是什么民族、住在什么地区,都应平等地受到良好的科学教育。我们尤其要关注边远、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我们鼓励每一个儿童在“做中学”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愿望和能力,用自己的方式去操作、去探究、去学习。
2.为儿童终身的学习,更为儿童学会生活奠定基础。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不亚于科学家,我们要给予精心呵护和大力培植,使它们得以保持和发展。我们要鼓励孩子们亲自动手操作。尊重事实,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有责任心,善于与人合作;有进取心,乐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中学”的教育形式将为全面提高儿童的科学文化素养,为他们未来能适应社会,幸福地生活打好基础。
3.教学案例来源于生活.从周围环境中取材。我们要关注和重视儿童在生活中感兴趣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把它们作为科学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从儿童身边选择易于获得的和有教育价值的事物.作为他们的操作材料。依据国家制定的幼小科学教育目标,灵活多样地开发与设计突出本土化并体现地方特色的案例。在这种科学教育活动中,儿童得到的不是随意的、支离破碎的知识,而是掌握必要的科学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及培养初步的科学人文素养。
4.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发现过程。“做中学”的核心是让儿童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全过程,即提出问题、猜想预测、动手操作、记录信息、表述结论、交流质疑,以发展儿童初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知识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儿童提供具有多种教育价值的内容和有适宜结构的材料;引导儿童观察和发现问题,鼓励他们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为儿童的探索发现铺路搭桥,促进其亲历发现过程;指导儿童学会使用科学探究记录本。记录探究过程和所得出的结论,发展其语文能力;引导儿童进行讨论、交流、质疑,发展其交往、表达和反思能力等方面。
6.采用激励性评价。我们要让每个儿童获得激励性评价,让其有成功的体验,借此提高自信心,进而促进儿童在原有水平上的新发展。我们不仅要注重儿童探究活动的结果,更要重视探究的过程。我们不仅要关注儿童是否在原有水平上获得了新的知识经验,还要关注儿童在探究过程中是否积极投入、尊重事实、有独到的见解、能设法解决问题、能接纳同伴的观点、善于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等等。
7.科学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共同进行科学教育。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已取得较大的成就,在公众中具有很强的感召力,他们有科学实践的体验,通常有开拓精神和敏锐的眼光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家的参与将为科学教育的改革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科学工作者以其专业背景、实践经验和学识与教育界人士携手合作,成为教育理念的变革、课程设计和评估,以及“做中学”实践活动全程的重要支撑力量。
8.充分动员社区和家庭的力量,支持“做中学”科学教育。各地现有的自然科学场馆、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都是科学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的资源。我们提倡这些资源向儿童开放,为儿童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场所和设备支持。同时,也希望科研人员和大学生走进幼儿园、小学。与儿童一起开展探究活动,增强儿童对科学的探究兴趣,提高科学教育水平。与此同时,家长也应成为儿童的科学探索与发现的支持者。他们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时机与儿童分享探究活动的乐趣和科学发现的价值,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科学活动,形成家长、儿童、教师间良好的合作与支持关系。
9.通过现代化的互联网增进国内和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互联网为教师、儿童以及有关人员提供科学教育信息、活动案例与相关资料。科学工作者和教育科研工作者为一线教师、儿童、家长提供在线科学问题和教学方法咨询及专业支持,形成资源共享、相互交流、开放性的互联网络结构。通过互联网,还能加强国内外的交流合作,及时了解国外科学教育改革的新进展和新经验。
科学教育的目标是通过一定的科学教育内容和“做中学”的学习方法,在优化的教学流程中实现的。“做中学”的教学流程有其鲜明、科学、可操作的特色和基本模式,即:呈现问题——猜想假设(儿童假设问题解决方案或提出预设答案)——实验或收集证据验证自己的假设猜想(个人的、自己的猜想)——交流讨论自己的实验结果(儿童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印证假设猜想是否成立,并且互相质疑、交流、讨论问题是否解决,实验在原来猜想猜测的基础上是否有新的发现,是否解决了其他问题等)——记录结果(儿童在“做中学”的体验学习过程中,要学会像科学家一样对探索过程进行跟踪记录)。
呈现问题激发儿童的兴趣,引导他们选择一个问题的切入点进行探索,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或通过设计情境引入,也可以由儿童自身提出。在这个环节中,儿童的认知误区、关注的问题、“习以为常”的科学现象及“意想不到的经历和经验”,都可以作为问题呈现出来。成为探究的主题内容。
假设猜想为儿童明确探究的方向。当儿童确定研究的问题时,在兴趣的驱使下,他们都会积极地根据问题进行自己的猜想、假设。在这个环节里,教师的指导不是要对儿童的猜想进行评判,重要的是要充分关注他们猜想背后的思想。如教师问“你是怎样想的?”.让儿童在说出解决问题方法的同时,还要说明自己是怎样想到要这样解决的。教师为儿童创设一个机会,一个经过梳理的思路,通过相互交流来完善猜想,为下一步的实验探索引入一个确定的方向。儿童的猜想设定,可能会有一些错误,有时这种错误非常顽固。这时,教师绝对不能用简单的指正方式直接告知其错误所在。“做中学”允许儿童犯错,通过儿童亲身在实验、证明、交流、质疑中用真实的事实来纠正已往的认知错误。在“做中学”中,教师不能对儿童的任何一个猜想假设做出好坏与否的评判,哪怕是一个最好的评论,这会引起其他儿童因此而失去信心,进而限制儿童思维活动的广度。
实验证明的过程是指儿童用设计的实验来证明自己原先的假设猜想。这是“做中学”科学教育活动中一个重要的学习环节。在这个环节里,儿童需要有足够时间去发现事物真相、去修正错误的猜想,更需要机智的教师为他们事先“备课”,即对儿童可能的猜想、假设、实验做出判断,事先准备和提供好实验所需的材料。实验是儿童自行完成的,教师的介入是要引导他们深入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诉实验该怎样做,更不是教师已经设计好实验模式,让儿童机械模仿。教师的指导是适时、机智的提问,用提问的方式引起儿童对问题的关注,提醒儿童遵循事先的假设进行验证。比如,“你是怎样想的”、“你怎样做给我看看”、“是这样的吗”等等。当出现问题时,教师还是用提问来帮助儿童发现问题所在,当发现有价值的思路时,教师仍用提问启发和鼓励儿童去深入探究。教师要理智地控制教学行为,当儿童有“闪光”的思想或错误的实验时,要平静地用提问方式引导,不能喜怒形于色。教师教育智慧彰显在此。儿童对实验结果看得重,特别是成败,因而在实验结束时,教师要尤其关注儿童对实验过程的感受。如果儿童的假设猜想被证实是错误时,教师要让儿童明白,实验失败同样会带来重要的收获。“做中学”的活动,需要关注的是事实,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正是“做中学”要培养的科学素质。实验活动有个人和小组合作两种形式。由于时间和人数的制约,教师不可能一对一或参与每组全部验证过程,而是采用流动指导、兼顾全班,尽可能多地了解每组实验出现的问题。
交流讨论是为了提升科学学习质量。在“做中学”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安排儿童集中交流和讨论的环节,保证该环节中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促进儿童问的合作与分享,并鼓励儿童大胆质疑。但当儿童讨论出现值得关注的想法或思路偏离时,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进来,将这些想法或问题列出来,引起大家的关注,将讨论引向深入。当儿童的语言不明确时,教师要对其语言表达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比如,儿童间断地说明结论或观点时,教师要及时地引导他们用一句连贯的话来表述,提高规范性的语言水平。教师在活动中应教育儿童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学习当自己受到他人发言的启发时懂得加以说明。
科学实验记录是对儿童科学能力、科学习惯历练的环节。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具体帮助和指导儿童学会将最关键的东西记录下来。“做中学”实验记录提倡个性化的记录方式。教师为儿童提供记录表应该让儿童把“我的猜想”、“我的实验”、“我的发现”都记录下来,还可以用红色、黄色、蓝色作为集体、小组、个人记录的区别。当儿童的记录图示不能完全说明意思时,教师可让他们在图旁作简要文字的补充说明。记录要伴随实验过程及时进行,但对年龄小的儿童且实验过程简单,变量易控制的实验,可以在完成实验后再记录。记录本记录着孩子思维过程,合理的记录方式可以帮助他们看到自己想法是怎样在变化,看到自己的成长,增强自信心。
“做中学”的教学流程各个环节与人的素质塑造过程关系密切、水乳相融。呈现问题可激发求知欲、培植兴趣;猜想假设可启迪想象,培养创造力;实验求证可培养追求真实、不畏挫折、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讨论质疑可发展语言、学会交往和反思,学会控制情绪;记录可培养个性化的书面符号表达能力等。
笔者从实验区三年来的“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实践中感悟到,实施“做中学”的过程中有几点值得关注。
1.必须让儿童在学科学的过程中亲自动手、动脑,让他们亲历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整个过程,从而发展儿童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科学教育内容方面,“做中学”关注的是儿童在生活中感兴趣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将它们作为科学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如:“空气是物质吗”、“水怎样变成冰的”、“风从哪里来”、“声音的变化”、“食品与毒品”、“水与环境”、“病毒与艾滋病”、“地球与生命”、“动植物的生命现象”,等等。在选择实验材料方面也尽量选取儿童生活中易获得的、有教育价值的、环保可再生利用的物品,如废纸盒、废海绵、饮料瓶、吹风机、小器皿、气球、气筒、磁铁、沙子、种子、水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无论是在选题方面还是在实验操作材料选取方面都必须因地制宜,从本地教育和儿童发展现状出发,积极开展“做中学”活动。
3.在“做中学”的活动中教师的角色观念和角色行为将发生很大的变化,他应该是儿童科学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不再简单地向儿童灌输和传递知识,给儿童一个现成的答案,而要引导儿童主动探索周围世界,独立寻找各种答案。教师要细心观察儿童的实际需要和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并根据儿童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提出问题,并设计出科学活动的主题,为儿童实验探索提供充分必备的实验材料。同时,在科学活动过程中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引导儿童自己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然后引导儿童设计相应的实验程序,并亲自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假设。在活动中即便儿童的假设是错误的,教师也不必简单地急于纠正,而是通过机智的提问,启发和引导儿童自己通过再实验推翻错误的假设。让儿童在亲身经历科学发现的过程,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守规则。
4.在“做中学”科学活动中,必须建立一支合作的志愿者队伍。新的教育理念提倡整合各种优质的教育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做中学”遵循这种观念,注重建立一支有科学家、教育家、科技工作者、教研员、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家长等参与和组成的合作性志愿者队伍。该队伍对“做中学”科学教育活动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课题指导、操作实践、项目评估等工作。其中,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是该项目的主要科学支撑力量,教育家和教研工作者承担该项目的实施策划、指导和评估,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负责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人力物力的基本保障和服务,一线教师和家长直接参与实施儿童的“做中学”的具体活动,并收集整理研究实践过程中相关素材。
经历三年的“做中学”研究成果表明:这一科学教育模式,不仅能培养儿童尊重科学、崇尚实践、勇于探索、不怕挫折、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态度,还能培养儿童科学的求知欲、好奇心和质疑的精神,以及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因此,“做中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形式。
参考文献:
[1]美国科学促进协会.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
[2]赖小林,王陈.科学教育新举措
做中学[J].教育研究,2003.(增刊).v
第五篇:探究式教学法
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的问题和策略
广东省清远市第一中学 叶天才
新教材从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呈现到课堂教学的实施均以“活动”为主要形式。新课标强调在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和灵活运用物理知识,体验科学过程和方法,培养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探究活动已成为物理课堂中的主旋律。课堂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实质上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知识,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关于这种探究式教学的模式,应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是深层次的问题,笔者不敢妄语。但在这种探究式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及由此引发的思考,笔者认为有普遍性。现就一些具的问题及相应策略进行分析。
一、关于认识的问题和策略
对任何一门学科而言,都包含有“概念、原理的知识”和“过程、方法的知识”,而且两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科学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和相应的过程及方法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智力品质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高。如果学生经过教育的过程之后,只是熟悉了一些现成结论并形成了对这些结论确信无疑的心态,那么这种教育不是对个性的发展与解放,而是对个性的控制与禁锢,因此,科学的探究过程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新课标倡导这两类知识的统一。让学生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学习,或是从他人的经验中通过再发现来学习,经历知识的发现和建构过程,达成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情感体验和道德水平提高的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探究式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因而知识与能力的获得是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亲身体验出来的。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去获取知识,并在获取过程中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包括观察、测量、制作、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模型构建和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能力,进而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的兴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探究式教学成为物理教学的主要方法,是必然的。
在策略上,教师应把着眼点由“怎么教?”转移到“学生怎么学?”,应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设计要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创新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宗旨,以指导型探究为主要教学方法,以问题解决为主线,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为主攻。
二、关于探究式教学过程的问题和策略
探究式教学中的探究活动,与科学探究有所不同。科学探究中,探究者并不知自己的探究结果会是怎样的,而探究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是有着明确探究结果的,虽然这些结果学生并不知晓。如果没有达到这些探究结果,探究教学是不成功的。科学探究所面临的问题情境远比探究教学的情境复杂,无关变量特别多,而探究教学中的问题情境一般是无关变量较少。大多数科学探究活动都以结论的得出而告终,而探究教学中这一过程并未完结,还要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挖掘教育的价值。
探究教学的实质是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方式,一般的程序应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在每一个步骤中,学生都有若干能力得到培养。因此,教师要在各个阶段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一)提出问题
这一过程主要是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同时也明确探究的目标。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表现需要有一定的激发条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适当的问题,营造一种学生能够明显意识到的疑难情境,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困难或困惑,从而激发他们对探究活动的动机和兴趣。在策略上,教师提供问题情境时,要注意做好下面几点:
1.导向性。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能反映教材和课标对教学的要求,能准确地反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能体现教材中潜在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2.可知性。所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通过努力探索且必须努力探索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太难会导致“启而不发”,使探究过程无法进行;太易则会使学生感到简单、乏味,从而影响学生探究的兴趣。要适当控制变量的数量,无关变量要尽可能少出现,以免学生对问题情境产生太多的迷惑,增加了探究的难度。
3.程序性。所设计的问题要切合学生的心理状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按教学知识的发展过程,组成一个循序渐进,且有内在联系的问题体系,对于难点的问题设计还要逐层递进。把握好问题的程序性,程序过细,问题过于显露,引不起争议,不利于思维的开展;程序过粗,隐含条件太多,学生不易抓住要点,会影响探究的进行。
4.新颖性。所设计的问题要联系现实生活,注意真实性与生动性,力争开放、新鲜、奇特,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之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猜想,提出假设
这一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是问题解决十分关键的一步,在策略上,首先是教师不要对学生进行过多的干涉,即使有时学生的假设看起来相当幼稚。若学生的注意偏离了目标,教师可给予简单的提醒,但这种提醒仅仅帮助学生不偏离目标而已,决不能干涉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其次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进行理性分析,提出合符逻辑的猜想与假设。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根据实验所得到的纸带上的点的间距变化,肯定它是加速直线运动,这种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是怎样的呢?在对学生的猜想结果进行点评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加速有先快后慢、先慢后快、时快时慢和均匀加速四种情形和从物体只受重力及这个力是不变的角度去思考推断。
(三)设计方案,验证假设 这一过程中,学生主要是进行心智技能的学习,即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策略上,教师应以一个参与探究者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去,对个别重要条件可以言语提醒,但不要急于去干涉学生的活动。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完备的实验设备。在学生做实验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巡视并与各小组进行交流,倾听学生的问题和想法,不时评价学生的探究进程。必要时,可通过讲评、示范或讨论等形式提供其他信息。
(四)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这一过程是完成具体到抽象的思维飞跃,是探究教学中的难点。策略上,首先,要安排学生进行小组间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的探究经验,通过交流,发现彼此间的差异,并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因为在很多时候,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很难发现自己的缺陷,而当与别人交流时,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智力从“常态”跃迁到“激发态”,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其次,要提醒学生注意到彼此间的不一致,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哪一种结论更正确?通过反思探究过程,反思推断的依据,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然后达成共识,并把结论用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出来。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实验模拟,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知实验现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从而通过现象归纳出本质和规律。通过这样,学生就会逐步学习分析数据的策略,得出结论的技能和进行小组合作的态度和方法。这种方法的掌握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有很深远的影响。
三、关于探究式教学特征的问题和策略
通过对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笔者认为,探究式教学具有以下四方面的特征。1.探究是从问题开始,围绕问题解决展开,以验证猜想与假设为目标。发现和提出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主线。教师要考虑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怎样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怎样引导学生学会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触景生疑,激发动机,培养兴趣、情感是前提和基础。策略上要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新力的环境和氛围,引导学生情感处于积极、自由、宽松、安全的心理空间,使学生们在课堂上敢想、敢问、敢发表自己的见解。验证假设过程是学生心智技能得到发展和科学素养得到提高的关键所在,可锻炼学生的推理及批判思维能力。策略上教师要加强指导,帮助解决各种技术上的问题,避免学生盲目的活动,使活动紧紧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
2.开放性和指导性有机结合。探究式课堂教学具有很大程度的开放性,学生会提出怎样的问题,会有怎样的观点,经常会是意料之外的。开放性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体现。但在探究过程中,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建立假设,如何验证假设等,学生不是生而知之的,它只能依赖于教师的诱导,逐步习得和提高,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无可替代的。策略上要坚持开放性和指导性相结合的原则,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诱导,即所谓“变教为诱,以诱达思,促进发展”,才能使探究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
3.学生自主参与是主要形式。探究式教学不是先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再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加以验证,它是通过“思考”、“活动”来学习的。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如观察、实验、讨论与交流、阅读资料等,亲自得出结论,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建构起新的对自然的认识,并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这种通过多样活动情境来获得知识的过程,可以使学生从多角度深入地理解知识,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从而使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更容易地激活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策略上教师可将探究的内容问题化,以系列问题形式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教师必须要准确把握探究的问题体系,熟悉学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的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做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中要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考虑通过怎样的问题讨论来纠错。
4.合作与交流是主要过程。在探究教学中,常常需要分组实验、讨论、意见综合等合作学习。在探究活动中学生都是基于已有的经验来建构对于客观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经验、知识背景、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合作学习能扩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和交流探究成果的时候,策略上要关注每个学生,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方案和探究结果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评价,让学生感到他的思想和劳动的价值,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并鼓励大胆质疑。
四、关于探究式教学的时间问题和策略
探究式教学,其探究过程是开放性的,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践表明,这种开放性的教学形式最容易导致课堂结构的分散和课堂教学进度的滞后。因此,如何做好探究时间的分配、控制就成了探究教学成败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探究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策略上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使探究时间分配更切合教学实际的需要。首先,能把握探究活动的节奏。主要是指教师在设计探究教学时,要对具体的探究过程心中有数,能够比较精确地预估每一个步骤所需的时间,把握好整体时间的分配,使整个探究活动的节奏加快,转换自然,避免无为的时间浪费。
1.要对学生的探究知识准备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学生在每一步骤中可能做出的反应要尽可能估计到,对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预想和心理准备。
2.要对变量进行控制,过少则达不到探究的目的,过多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造成探究活动的推迟。对探究活动所需的学习材料,实验器材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准备,争取以最明了,最简练的语言或方式来使学生对问题情境和探究要求有清晰的理解,使探究活动能够按照预定的节奏进行下去。
3.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提醒和引导使学生能够顺利地从一个探究步骤转入到另一个探究步骤中去。其次,尽可能地增加学生的专注时间。
4.对探究问题情境的呈现进行精心设计,使问题含有与学生原有知识的矛盾,引起探究兴趣和内在动力。
5.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气氛。教师以一个探究者的身份与学生合作,会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民主气氛。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最好让学生能够轮流主持,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为探究负责,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更加积极更加专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6.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阶段性督察,对学生的探究行为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反馈。对探究活动能力低的学生予以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对注意力脱离探究活动的学生予以提醒,使其注意力回到探究活动上来。
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Inquiry Teaching),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
目录
1提出
2教学过程 3教学设计 4缺点
5相关内容
1提出
最早提出在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的是杜威。他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从1950年到1960年,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变得越来越明确。探究式教学含义
2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探究式教学的载体与核心是问题,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探究式教学的出发点是设定需要解答的问题,这是进一步探究的起点。从教学的角度讲,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精心考量,提出难度适度、逻辑合理的问题。
(二)开放课堂,发掘自主探究潜能
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实验探究。这是教学的关键步骤,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拟定合理的研究计划,选择恰当的方法。同时,要求教师提供一定的实验条件或必要的资料,由学生自己动手去实验或者查阅,来寻求问题的答案,提出某些假设。这时,教师起到一个组织者的角色,指导、规范学生的探索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由单个学生自己完成,也可以由教师将学生分组来完成。要注意培养学生寻求合作的团队精神。经过探究过程,学生要把自己的实验过程或者查阅的资料进行总结梳理,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解释。不同的学生或者团队可以就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解释或看法。他们要能够将自己的结论清楚地表达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三)适时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
教师为了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学生不明白时可适当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
(四)课堂上合作探究,训练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事物。因此,必须正处理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去探究,也不能过多牵引。
1、交流自学成果。
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自学成果。在互相交流中,使大家思维相互碰撞,努力撞击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交流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汇报。
2、合作学习,探究疑难。
让学生对“交流成果”环节中所提出的问题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认识进行讨论,在合作学习中大胆质疑解疑。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同桌互帮,四人小组研讨,全班辩论等,为学生充分表现、合作、竞争搭建舞台,使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传授知识和解决问题相结合,单一性思考和求异性思维相结合。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诱导。如:“你认为他说得对吗?为什么?”“对他的回答你满意吗?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等等,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讨论中,教师要做到:
(1)要密切关注讨论的进程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引导;(2)要发现多种结论,特别注意和自己备课时不一致的结论,变教案为学案;(3)要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及时发现优点,特别是善于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讨论要使学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激发表现欲,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五)课后留创新作业,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课后,教师布置的作业要改革,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1、留因材施教的作业。教师要客观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留作业应做到因材施教,采用按能力分组、分层、适度布置作业。如学习了课文后,我设计三个层次的作业。
(1)自由读你喜欢的段落,抄写课后词语;
(2)摘抄并背诵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喜欢画画的同学还可以画一幅山水画;(3)写读后感或请你当一回导游写一段导游词。
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其中的一项来完成。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训练,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提高了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2、留课外阅读的作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课外阅读的作业,不但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而且能促进学生积累词语,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3、留写日记的作业。日记是学生畅谈自己喜、怒、哀、乐的广阔天地,是学生诉说心里话、观察社会、评头论足的阵地,学生在写日记时觉得有话可写、乐写、想写。留写日记的作业,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持之以恒,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4、留想象的作业。亚里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必须善于想象。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课文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华和突出主题的地方,鼓励学生发散、变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兴趣。如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于是,我让学生在课后充分发挥想像力。3教学设计
(一)、目的性原则
充分考虑探究内容应达到的目的以及应发挥的作用。在实施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和实际操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能力,并在实践与研究过程中体会和学习科学方法。
(二)、部分探究与全部探究相结合的原则
设计探究式教学,就是要创造条件选择一些合适的内容让学生完整地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由于探究内容和课堂教学时间、任务的限制,在具体设计探究活动的过程时,要站在整体和全局的高度用系统的观念进行有意识的设计,逐级推进,系统安排
(三)、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整个实践与研究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和互相启发。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同时,提高对教师人要求。教师应成为物理探究活动的设计者和活动过程的引导者与组织者。要求教师要努力寻找教育对象与教育内容之间最佳的结合点,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善于将各种间接经验转化为学生生活情景中的直接经验,并善于使学生将直接经验与所学的知识结合,力求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四)、面向全体学生,主动发展的原则
“发展的主体的主动行为学生的”,“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要表现为主动构建新知识,积极参与交流与讨论,并不断对自身的学习进行反思,改进学习策略。在教学设计中,确定教学要求时,要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应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并始终坚定“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的信念,充分发挥每一个同学的最大潜能,人从而满足各种水平学生发展需要,使教学过程更能满足其个性发展的需要。
(五)、与多种教学方式相互补充的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组织不同程度的探究活动,通过探究式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的结合进行,使教学具有时效性。
(六)、实践性与创新性的原则 鼓励学生在原有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的基础上学习创新。
(七)、科学性和教育性的原则
一个可行的、高质量的创造性教学设计必须以科学性作保障。科学性是指物理探究活动的目标、内容等是科学工作者的,采用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等是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的。
教育性原则是指探究活动要有教育意义,寓教育于探究活动之中。科学性和教育性的原则要求探究活动要有明确的方向和教育目的,把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起来。
4缺点
1、多数比较适合小班教学,在许多大班级实施时难度较大。
2、耗时比较长,在课时比较少的学科实施探究式教学时只能够选择性应用。
5相关内容
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或称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它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式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