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之我见

时间:2019-05-13 03:13: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之我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之我见》。

第一篇: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之我见

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之我见

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民族中学

杨杰

2011年12月8日

0 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之我见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表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是一门“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科。其实质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充分地认识人的生命的价值和地位,最大限度地挖掘生命的内在潜能,充分调动生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展示生命的个性,从而最终提高生命的质量。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必然性和可行性。本文在笔者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联系教学实际,从学科本身、教材编排、文本材料、课堂教学等四个方面着重阐述了语文教学应当重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真正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关键词】语文教学

生命教育

我见

从国内外生命教育历程来看,它是从控制青少年自杀率不断上升这一残酷现实开始的,而目前我国青少年自杀现象呈明显上升趋势,且有低龄化倾向,危机事件频发正暴露出我国青少年生命教育存在问题。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感觉到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包含着对人的生存状态、生命意识、生存价值的思索、理解与尊重,完全可以因材施教,渗透生命教育。

一、语文学科本身包含了对人的生命的关注和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特点。可见,语文 不只是简单的语言文字课,它具有人文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语文教学离开了“人”而崇尚“文”。在传统观念中,我们面对教育对象,仅仅是把他们作为缺少生命的知识容器,而不是当作活生生的人;在教育过程中,并没有从对象的生长和生成规律去设计;教学也常常为社会习俗所左右,偏离教育对象的本体。

其实,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首要是生命意识。语文教学是一个丰富人文精神、完善个性生命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对生命意识的感性体悟和对生命价值的理性思索,树立一种对生命的敬畏、无限热爱和珍惜的过程。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又是多元的。因此,教师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让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承载着人类文化方方面面的思想,当然也承载着对人的生命的关注;语文教学因为学科的特点——语言文字的人性化、生命意识的符号化,更是浸润着对人的生命的无限关注。无论是美丽的神话故事“女娲造人”,还是“太阳跃出地平线为旦,太阳照在树上为杲,太阳照在树中间为東(东)„„”之类的说文解字,都表明语文是重要的文化载体。

人固然可以一点一滴地学知识,但一点一滴的知识是缺少整体生命的。知识只有成为整体状态的时候,特别是对学生的个体有整体意义的时候,它才呈现出其“生命”。整体知识可以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激动人心的语文活动、美丽的诗文或者是隽永的故事,它们或是沿着伟人追寻的足迹,或是 依据自然构筑的桥梁园林,或是关照生活需求的现实杂谈,从而对学生产生永不枯竭的强大感染力和吸引力。这样,在语文教学的世界里,两个生命——学生的生命体和知识的生命体在嬉戏激荡,构成了整体领悟的教学乐章。

所以说,语文的本质就是展示生命,展示每个独特的生命特质。语文教学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碰撞,是一个用生命阐释生命,用生命来补养生命,是完善一群有血有肉生命个体自我的历程。

二、了解教材编排,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目前使用的初中语文教材(以人教版为例)编排体现了语文课程观、语文素养观、语文教学观。语文课程观中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又强调语文的人文性,表明语文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或者说它不是一个“死”的工具,而是一个“活”的工具,这个工具的“活”,就在于它蕴涵着博大的文化历史内涵,凝聚着古往今来人类的丰富情感。在编排中强调了“体现时代特色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语文素养包括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听说读写能力、探究学习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与情感素养(态度、价值观、文化品位、审美情操)这三个维度。语文教学观则在于:语文教学是师生平等对话的一个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简而言之,教材只是师生对话的话语文本。可见,教材的编排意图上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再则,人教版语文教材大单元安排上大都围绕“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体系编排,贯穿整个体例的还是“人”,只要我们作为教学有心人,就不难发现处处有“人”的痕迹,常常有生命的话题。例如七 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文侧重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回答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和挫折该怎么办;第二单元课文侧重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有的阐述理想,有的阐述信念,有的论述人生价值;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则以成长为主题,从他人的成长道路上得到鼓舞、激励、鞭策和警示;还有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选文,或写普通人,或写伟人,他们的经历都显示了深厚丰富的人文内涵,从而揭示了人生意义。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则直接以“生命”为主题,选取四篇描写大自然和人类的生命现象、探究生命的规律和本质的散文,描写生命界的多种现象,表达珍爱生命的观念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体现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紧扣文本材料,挖掘文本的生命意识

在我们使用的教材中,有许多名家关于生命话题的作品,如《谈生命》、《热爱生命》、《再塑生命》、《人生》、《生命 生命》等,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感受作品的生命情怀,领悟生命的可贵。

冰心的《谈生命》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喻,揭示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以及生命中的痛苦和幸福的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生命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这是作者积几十年的经验写成精警之句,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观、人生态度以及对社会、对宇宙自然、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列举了一只飞蛾、一棵瓜苗这些不起眼的小生命,说明这些小生命无论如何怎样卑微,都具有令人不可思议的生命力,从人的生命现象说起,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严肃思考:一是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二是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三是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

四、重视课堂教学渗透,点燃学生的生命火花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实现文道结合原则,根据课文内容、作者写作目的,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有机渗透。

《再塑生命》中的海伦·凯勒,一位因病导致又聋又哑又瞎的小女孩,厄运几乎毁了她,但她没有放弃自己,她不愿在别人同情的目光里过一辈子,于是她用行动向别人证明,即使是一个残疾人,依然可以做一个出色的人,她珍惜一分一秒的生命,用自己的笔写下了对生命的感悟,写下了失去光明后在黑暗中、在寂静中“看”到的最美丽的风景,“听”到的最美丽的声音。这就足以引起中学生的思考:无论在什么条件下,我们是否都能热爱生命?

《登上地球之巅》叙述了中国登山队员完成北路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文中的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处于昏迷状态的刘连满冒着生命危险将氧气留给他人,并写下感人的短信。教学这篇文章时,可以进行师生互动,开展生命讨论,进行生命交流,探究文本中的生命意义。作业就可以这样设计:以刘连满为例,联系现实生命,写一篇心得体会。

对生命的热爱,不仅仅是对自己生命的热爱,还包含着对地球上所有生灵的呵护和疼惜。我们平常看到天真无邪的孩子欣赏昆虫间的厮杀,欣赏蚯蚓踩成两截后的挣扎,欣赏受伤的蝴蝶无助的颤抖,将脚踏入校园草 皮等等现象,笔者认为其人格构成还不够完美,因为真正懂得生命意义的人是珍惜生命的。

因此,在充满对生命尊重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教学主阵地,挖掘文本中的生命教育元素,让学生懂得生命至高无上的美的价值,特别是要悦纳自己、善待自己,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也尊重他人和其他形态的生命。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不管今后遇到怎样的人生挫折,他都不会轻易放弃生命,不管他处于什么样的人生阶段,他都能享受到属于自己的生命乐趣。

附作者简介:

杨杰,1978年10月出生,纳西族,云南省丽江人。1999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学历。毕业后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担任班主任工作十余年。先后担任校团委书记、年级组长等职务。2011年9月份开始从事教务处工作和语文教学工作。

在教育教学上倡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观点,教学过程中注重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善于跟学生交朋友,主动融入学生群体中,深受学生欢迎和拥护,指导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作文竞赛,并有多人获奖,所教学科成绩可喜。多次受到区委、区政府和区教育局的表彰。曾有作品《三生教育教案》获云南省三生教育主题活动优秀奖,论文《班主任工作之我见》获第三届中国教育系统优秀教学成果全国评选活动二等奖,论文《健康生活伴我行》获全国中青年教师(基教)论文大赛二等奖。

第二篇:语文教育之我见

阅读下面教案,然后从教学理论的角度写一篇评论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一、导入

1859年一个英国人在澳大利亚放养了13只兔子用以打猎,繁衍至今已产生了6亿只后代,这些兔子常常把数万平方公里的植物啃吃精光,导致其他种类野生动物面临饥饿,甚至有灭绝的危险。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康奈尔大学科学家在去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报中说,他们发现世界上死亡人数的40%是因污染和其他环境因素致病造成的。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正在毁灭自己。他们在去年10月号《生物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说,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气温上升将进一步加剧疾病的蔓延,并将导致产生新的病种。他们预测,将有数以百万计的人离开家园,去寻找食物,因而成为“环境难民”;越来越多的人将生活在拥挤的城市生态系统中,这种环境十分有利于旧病死灰复燃和新的疾病发生;人类还将受到营养不良以及空前的空气、水和土壤污染的威胁。

二、重点字词及写作背景

嗥叫(háo)

驯服(xùn)蔑视(miâ)进发(bâng)

湍急(tuān)

艾蒿(ài hāo)

疲惫(bâi)饿殍(piǎo)蜿蜒(wān yán)

毛骨悚然(sǒng)

拾遗:①拾取旁人遗失的东西,据为己有。如夜不闭户,道不拾遗。

②补充旁人所遗漏的事物。如拾遗补阙。

蜿蜒:①蛇类爬行的样子。

②(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

蠕动:像蚯蚓爬行的样子。

饿殍:饿死的人。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衷”也做“中”。

毛骨悚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此文是美国生态伦理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代表作《沙乡年鉴》中的一则随笔,文章语言简洁传神,挟裹着作者深深的忧患意识。开篇就是对一声“深沉的、骄傲的”狼嗥的特写,这也是此篇文章的文眼,作者把诗意的叙写和深刻的生态忧虑杂糅在这声狼嗥中,给人以震撼和思考。奥尔多·利奥波德从小就有着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在他近50岁时,购买了美国威斯康星河畔的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的名为沙乡的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长达13年的恢复生态平衡的探索,直到去世。他把自己的观察与思考结晶成了《沙乡年鉴》,我们这篇课文就选自其中。应该说作者的这些实践活动对他认识的发展很有启发。

三、描述画面(课文插图)

(一)引导学生列举一些含有“狼”字的词语并概括其共性 明确:狼子野心 狼心狗肺 狼狈为奸 中山狼„„ 都属贬义词(二)描述画面 要求:

1.观察要细致(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样的一只狼?它在干什么?)2.描述要具体,要抓住细节 3.要带有个人的感情倾向

(三)交流点评

(四)图中的这只狼显然存引颈长嗥,要求学生给狼的叫声前加些定语 大多数同学在描述画面及为狼的叫声加定语时,均会不自觉地用到一些贬义词,流露出憎恶。

四、文本研习

(一)分析2、3节

这一声狼的嗥叫,引起了哪些对象的注意?这些对象可分为儿类?其区别在哪?

1.找标志性的词语(“只有山”)2.找关键语句

一类:鹿、松树„„(普通)人

从自身利害考虑

从狼的嗥叫中听出“希望和恐惧”

另一类:(“只有”)山

“客观地去听取”从狼的嗥叫中听出“更加深刻的含义”

山从狼的嗥叫中究竟听出了什么“更加深刻的含义”,且让我们继续向下阅读。

(二)组织自读、讨论:

1.“我”是如何逐步认识到“山对狼有一种秘密的看法”的?

2.“我”对狼的认识先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或: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学法指导:阅读时从文中找关键句 明确:对狼的认识经过了这么几个阶段(1)觉得狼是有害的,欲除之而后快 原因(文中关键句):

1.“在那些年代里,我们还从未听说过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种事。”

2.“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注意第一句中用的是“我们”,这表明这是当时的一种普遍的认识,而非个别人的看法,对这样的一种心理,文中有生动的描述:“在一秒中之内,„„„„„手痒痒”,让学生找出读一读,加深感受并借鉴这种形象化的写法。

(2)对其产生同情怜悯之心

文中关键句:“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 原因:见到狼的嬉戏及垂死的眼神

让学生读读写狼的嬉戏及垂死的眼神的文字 问:读了这样的文字,我们各位同学是否也稍稍地改变了对狼的固有的看法呢?

(3)认识到其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原因:见第7—9节

结合“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这句话,引导学谈谈生态遭破坏的现状 问:作者是在以平静的口吻叙述狼的被消灭而带来的危害吗?

齐读第7节,引导学生注意其中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本文的散文笔法,感受作者的痛惜和忏悔之情。

(4)认识到应与其平等相处

作者对狼的前三点认识,学生结合文本阅读,一般来说,是能够理解的,但真正要弄明白如何“像山那样思考”去听取狼的嗥叫,认识到应与其平等相处,还是比较困难的,教师需指导学生研读课文最后一节。

(三)指导学生研读课文最后一节

1.学生自读,画出富含哲理和理解起来困难的句子 2.学生质疑、相互讨论 3.重点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①我们现在从事的一切其目的是什么?如何看待这一目的?

找出相关语句,揣摩关键词(如:“这一时代的”“似乎”“大概„„,不过„„”)

明确:我们“为安全、繁荣、舒适、长寿和平静而奋斗”,本身并无什么错误,而且也应该考虑这些,但问题是我们仅仅着眼于我们自身而不顾及其他,仅仅着眼于现在而不顾及长远,这样我们也便不难理解“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这句话了。恩格斯所说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表达的也正是的意思吧。

②如何理解梭罗的名言“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到了这一步作者又是怎样认识狼的呢?

提示:荒野中的万物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明确:荒野中的万物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无高低尊卑之分。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万物,与万物应和谐相处,这应是我们从荒野中获得的最大启示。这样我们便可明白作者对狼的认识已不再停留在对其生态价值的认识上,而是将其提高到这样的高度:它与人一样都是自然的一员,人与狼本质上是平等的。

行文至此水到渠成的把先前的以人类为本位的认识发展到万物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对自然万物时所采取的平等态度,而我们也由此提高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即人类只是万物生灵中的一种,并没有高高的凌驾于其他万物之上的权力,人与自然是平等的,应和谐相处。

③解决研读第一节时留下的疑问:

狼的嗥叫隐藏着什么样的内涵?如何理解文章一开始说狼的嗥叫是“深沉的、骄傲的”?

明确:联系上面对作者思想与主张的分析,我们可以听出这声狼嗥中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否则就会引发生态危机。)狼嗥的“悲哀”就在于人类对此的不能领悟,“骄傲”就是它自己领悟到了,同时这座山也领悟到了。

五、拓展讨论

我们该如何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日常生活中我们该怎么做?

附:

像山那样思考

利奥波德

一声深沉的、来自肺腑的嗥叫,在四野的山崖间回响着、然后滚落山下,渐渐地隐匿于漆黑的夜色里。那是一声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鸣,是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

一切活着的生物(也许包括很多死者),都留心倾听那声呼唤。对鹿来说,它是近在咫尺的死亡警告;对松林来说,它是预测半夜里格斗后留在雪地上的流血预言;对野狼来说,就是要来临的一种有残肉可食的允诺;对牧牛人来说,那是银行帐户里透支的威胁;对猎人来说,那是獠牙抵御子弹的挑战。然而,在这些明显的而迫近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隐藏着更加深奥的含义;只有山知道这个含义,只有这座山长久地活着,可以客观地去聆听狼的嗥叫。

不过,无法理解那声音所隐藏的含义者,仍知道这声嗥叫的存在,因为在整个狼群出没的地区都可以感觉到它,而且,正是它把有狼的地方与其他地方区别开来的。它使那些在夜里听到狼叫,白天去察看狼的足迹的人毛骨悚然。即使看不到狼的踪迹,也听不到它的声音,它也是暗含在许多小小的事件中的:一匹驮货之马深夜里的嘶鸣,岩石滚动的刺耳声,鹿群逃命的跳跃声,以及云杉下道路的阴影。只有不堪造就的初学者才感觉不到狼是否存在,或无法察觉山对狼怀有秘密的看法。

我自己对这一点的坚信不移,要追溯到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当时,我们正在一个高耸的峭壁上吃午饭。一条湍急的河流在崖壁下蜿蜒流过。我们看见一只雌鹿——当时我们是这样认为的——它正在涉水渡过这条急流,它的胸部淹没在白色的水中。当它爬上岸朝我们走来,并甩动着尾巴时,我们才发觉我们错了:那是一只狼。另外还有六只显然是正在发育的小狼也从柳树丛中跑了出来,它们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着搅在一起。它们确确实实是一群狼,就在我们的峭壁之下的空地上蠕动着,玩耍着。

在那些日子里,没有人会放弃一个杀狼的机会。瞬间,子弹已经射入狼群里,但我们太兴奋了,无法瞄准:我们总是搞不清楚如何以这么陡的角度往下射击。当我们用完了来福枪的子弹时,老狼倒了下来,另外有一只狼拖着一条腿,进入山崩造成的一堆人类无法通行的岩石中去了。

我们来到老狼那里时,还可以看见它眼中那令人难受而垂死时的绿光渐渐熄灭。自那时起,我明白了,那双眼睛里有某种我前所未见的东西——某种只有狼和山知道的东西。我当时年轻气盛,动不动就手痒,想扣扳机;我以为狼减少意味着鹿会增多,因此,狼的消失便意味着猎人的天堂。但是,在看了那绿光熄灭时的情景,我明白:无论是狼,还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自那以后,我亲眼看见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我看见过许多刚刚失去了狼的山的样子。看见南面的山坡出现许多鹿刚踏出来的纷乱小径。我看见所有可吃的灌木和树苗都被吃掉,然后便衰竭枯萎,不久渐渐死去。我也看见每一棵可吃的树,在马鞍头高度以下的叶子全被鹿吃得精光。看到这样的一座山,你会以为有人送给上帝一把新的大剪刀,叫他成天只修剪树木,不做其他事情。到了最后,人们期望的鹿群因为数量过于庞大而饿死了,它们的骨头和死去的鼠尾草一起变白,或者在成排只有高处长有叶子的刺柏下出腐朽。

现在我猜想,就像鹿群活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之中,山也活在对鹿群的极度恐惧之中。而或许山的惧怕有更充分的理由,因为一只公鹿被狼杀死了,两三年后便可以得到替补;然而,一座被过多的鹿摧毁的山脉,可能几十年也无法恢复原貌。

牛群也是如此。牧牛人清除了牧场上的狼,却未意识到他正在接收了狼的一项工作:以削减牛群的数目来适应牧场的大小。他没有学会像山那样来思考,因此,干旱尘暴区出现了,而河流将我们的未来冲入大海里。

我们都在努力追求安全、繁荣、舒适、长寿和平静的生活,鹿用它轻快的四肢,牧牛人用陷阱和毒药,政治家用笔;而大多数人则用机器、选票和美金。但是,这一切都只为了一件事:这个时代的和平。在这方面获得某种程度的成功是很好的,而且或许是客观思考的必要条件。然而,就长远来看,太多的安全似乎只会带来危险。当梭罗说“野地里蕴含着这个世界的救赎”时,或许他正暗示着这一点。或许这就是狼的嗥叫所隐藏的内涵,山早就领悟了这个含义,只是大多数人依然没有感悟。

-------------

语文教育之我见

---------评《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对于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如果没有对语文教育没有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思考的话,那么他的工作将会有极大的缺陷,短时间我们或许不会发现,但是时间一长,缺陷就一定会显现出来,所以在我们进行语文教育之前,一定要对语文教育进行一次深入探讨。

语文,语文,其实就是国语和国文的合称。在以前,我们的语文课不叫语文,而叫国语或国文,虽然叫法不同但性质是一致的。在学习了语文教学论之后,我渐渐地明白了语文课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呢?语文老师又怎么样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下面我们就以上面的《像山那样思考》教案为例,来回答这个问题。

语文素养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那么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怎么样来达到这个目的呢?首先我们看一看教案中的教学目标。但是可惜教案中没有,从这方面我们就可以发现教案中的一个缺陷:不完整。一个完整的教案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主体上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案例中只给出了教学过程。我们就只好具体看看他的教学过程。

案例中的教学过程分为5个步骤:导入、重点字词及写作背景、描述画面(课文插图)、文本研习、拓展讨论。教学过程没有一定的限制,它会因人因课的不同而变化。每一个老师的教学风格都是不同的,但是教学效果是否一样,我们就得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导入看似简单,看似不重要,但却能反映老师的水平和风格。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回顾式,有交流式,也有问题式,相关知识引入式等。导入的作用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不至于使新课的开始有突兀感,达到了这个要求,导入就算是成功。明白了这些,我们再看看案例中的导入,案例中的导入采用的是相关知识引入式,相关知识是有的,引入却不完全,少了最关键的句子,如:如今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越来越不和谐,怎么样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像山那样思考》。有了这句话,才算导入。

重点字词与写作背景的教授,其实已经是开始有步骤的达成语文课的目的之一,即知识与能力目标。语文,即语言和文字。生字词的学习可以算是学习语文的一个方面,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点案例做的很好。写作背景的了解是为了更好的学习课文,有必要让学生知道课

文的来龙去脉。接下去是插图欣赏,我认为可以快速完成,这篇文章不是说明文,而是情感较深沉的散文,散文重的是形散而神不散,从这一点来说,插图欣赏的教学效果我想一定不会很好。

从案例的篇幅上来看,文本分析一段应该是教学的重难点,也 是语文课要达到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所在。文本分析又分为3个小段进行:分析2、3节,组织自读、讨论,指导学生研读课文最后一节。通过这些分析与阅读,加深学生对狼的认识,不断穿插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升华到文章主旨。虽然做法不错,也能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但是仅就文而谈,讲解文章没有联系实际生活,会致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有欠缺。而案例中最后的拓展更是简单的只剩一两句。教案是教案设计的简称,是老师进行教学的准备和设想,这份教案准备之不充分,设想之不成熟,可见一斑!

总之,案例是不成功的一份教案。我想应该是出自刚入语文教师行业的人之手。我不知道教学的具体过程是怎么样的,但如果真是按照教案去进行,我想 结果不外乎四个字——误人子弟!

第三篇:生命教育的内涵之我见(精选)

生命教育的内涵之我见 基础课教学部 张勇

摘 要:生命教育是关于人的生命的教育,是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完善人的生命价值,促进 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实现人和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教育。本文从人性的特征出发,试从人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三个层次来阐释生命教育的内涵。

关键词:生命教育 自然生命 精神生命 社会生命 生命教育是自然生命的教育

人的生命是大自然的产物,和地球上其他有生命的动物一样,人的生命首先具有自然属性,而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的生命特征必然遵循生命的规律,都必然会经历从出生,成长,衰老到死亡的过程。理解了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就要树立健康的理念,要遵循人的生理规律,爱惜自己的身体,同时也要爱护我们人类的家园,爱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做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人的生命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个体的人都是唯一的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具有自我特征的生命,任何其他的生命都不可替代。同时,每个人在生命的过程中都会逐渐地感受到生命的脉搏在跳动,生命的力量在释放,逐渐地意识到生命的存在,但何时思考生命的问题却是因人而异的。因此,生命教育的实现基础和出发点就要从唤起生命意识的教育开始。

1.1 生命意识教育

生命意识就是活着的每个个体能够意识到生命的存在,有了对生命本质的清楚认识,进而产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人类作为一种地球上的类生物的生命是必然的,但作为每一个鲜活而各异的生命个体却是偶然的,恰如一粒尘埃,但生命的意识恰恰要通过个体的感知才存在,这让每一个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生命都必然怀有对生命的感激和尊敬,进而产生极大的敬畏之情。每个生命的诞生都是上天送给世界最好的礼物,生命应该具有公平性,在意识到自我生命的珍贵性的同时,也要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存在的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进而珍惜生命就要热爱每一个存在的生命。1.2 死亡意识教育

开展生命教育就一定要涉及到死亡意识的教育。死亡作为生命的终结,是任何生命都不可避免的,这是生命的自然规律,同时也要意识到生命的诞生既是伟大而神圣的,也是渺小和脆弱的,和浩瀚无限的宇宙相比,人的生命不过如流星般划过而短暂。由于人类生存的环境还有很多的不安全因素,比如交通、饮食、战争、冲突、犯罪等等各种危险因素的出现都会轻易地导致生命的离去,只有很好地理解了死亡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也正是死亡的存在才凸显出生命的有限性和生命的不可逆性,才更加体现出生命的宝贵。2 生命教育是精神生命的教育

人的生命不仅仅是生理性的自然生命,最重要的是人的精神生命。人的生命最高价值就在于人是真正的精神动物,这是人和其他任何生命的本质区别。人具有意识,具有主体能动性。它是人战胜自然,改造自然,创造财富的源泉。人的精神生命是自然生命的升华,人的精神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是生命意义引领下生命情感、意志和理性的综合,意义是精神的核心、统帅。有意义引导的生命能在追求意义的人生历程中形成丰沛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牢固的信念和理性的精神,因此,精神生命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2.1 情感教育

人具有丰富的情感,情感是人的精神生命中的重要内容,是人的生命力量的真正体现,因此,情感是生命的重要内涵。身体只是生命的工具,是完成人生事业的必备条件,而精神才是生命的主宰,真正体现生命的价值。要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情感教育,它可以引人振奋,昂扬向上,幸福的人生离不开积极正向的生命情感。2.2 幸福观教育

尽管人人对幸福概念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幸福却是每个人都追求的状态,人之所以拥有美好的精神生命,就在于人们向往美好的生活。没有对幸福的追求,就没有人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但同时,幸福又是一种具有主观性的感受,是一种生命历程中的体验,几乎总是和欲望、快乐等概念联系在一起。正确的幸福观不是以满足自我的欲望的实现为目标,而是要更多的体现出和谐的状态,不仅是自我的和谐,更是自己和他人的和谐,自己和社会的和谐以及自己和自然的和谐。2.3 挫折观教育

人的生命过程就是一次旅行,一路上总会遭遇很多不可预知的事情,不仅会经历阳光明媚,春暖花开的时候,也会经历狂风暴雨,寒冷彻骨的时候,挫折总是不可避免,世间的万物总是有它的对立面,要学会换个角度思维。挫折尽管会让人失落痛苦悲 伤,但正如古语所说“梅花香自苦寒来”,挫折能够让人清醒,能够找出失败的原因,吸取教训,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要培养乐观宽容的心态对待一切事情,正如一位成功的影星所说“我要感谢所有的人和事,包括那些打击我为难我诽谤我的人,没有你们的刺激,我还站不到今天这个领奖台上”。生命教育是社会生命的教育

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仅是大自然的产物,也是社会的产物,每个具有生命特征的个体人组成了社会,社会离不开人,同样,人也离不开社会。每个生活在世界上的人,都必然具有社会生命的存在。人的社会生命是实现人之生命价值的根本,价值体现的是一种意义关系,人活着不仅仅是只为自己的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而活,最终实现人的生命价值的是人的社会生命,是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3.1 责任意识教育

人应具有责任意识,这是基于人的主体性的前提。人具有主体能动性,马克思认为,人能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是人高于其它动物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正是人能把自己的生命活动作为客体加以认识和改造,使其自身成为全面发展的主体。也就是人首先具有主体意识,进而上升为责任意识。责任意识不仅体现在对自我生命成长的关心,更主要体现在对他人对社会的热情和关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总离不开国家的怀抱,要具有对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社会发展所应承担的责任。3.2 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就是知恩、报恩和感恩。感恩意识体现的不仅是对自己生命的无比热爱和珍惜,更是对他人的认可和欣赏,要感恩人类生存的家园,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感恩是一种情感,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体现,如果每个人都能永怀感恩之心,那么这个世界将会是和谐而完美的。

参考文献

[1] 刘济良,等.生命的沉思(第1版)[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2.[2] 王北生,等.生命的畅想(第1版)[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2.[3] 刘慧.生命德育论(第1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0.[4](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第2版)[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3.

第四篇:小学生珍爱生命教育之我见

小学生珍爱生命教育之我见

于集明德小学

胡广田

[ 内容提要 ]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成长。

”这是著名教育家杜威说的话。儿童品德 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教育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

为人的生命

(尤其是精神生命)的发展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尊重生命主体,将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每一位学生,从而为其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地发展。然而,由于

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忽视了教育的这一初衷,学校的德育现状存在着许多

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课堂教学上、师生关系上、班级管理上

在教育教学中有些教育者常常忽视学生生命教育,这是违背教育原则 的。在教育上应采取相应的策略,以儿童生活中所遇到的社会性、道德性事

件及问题为依据,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素材,加强学生品德教育,关注

学生生命的发展。注重引导和激励,使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地

发展。把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与学生的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学生发展结合起

来,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一)关注学生生命的需要

(1)设立“心灵对话”平台,了解学生生命需要

(2)美化环境语,创设高雅的校园氛围

(二)关注学生生命的个性

(1)

关注生命的个性,要创设宽松氛围

(2)

关注生命的个性,要进行多元沟通

(3)

关注生命的个性,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三)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

(1)

关注生命的发展,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

(2)

关注生命的发展,提炼儿童生命中的故事[ 关键词 ]

小学生

珍爱生命

教育

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新课程明确要

求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

标,把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与学生的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学生发展结合起来,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成长。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教育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为人的生命(尤其是精神生命)的发展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尊重生命主体,将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每一

位学生,从而为其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生命主体

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地发展。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忽视了

教育的这一初衷,学校的德育现状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课堂教学上,传统的“三中心”观念主导着我们的教育行为,主宰

着我们的课堂教学,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学生的生理需要、情感需要,学生的成功与失败,教师关注得太少,教师只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把教学当作是知识的授受过程,只为应付考试而教学,忽视了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忽略了学生生命的整体成长。课堂显得机械刻板、沉闷单调,缺乏

生命活力和乐趣。、师生关系上,教师把学生当作一种监管对象,学生稍有“放纵”行

为,教师便不给他好脸色看,不给他台阶下,轻则训斥,重则罚抄作业等,让他内心有所震撼。师生之间缺乏情感沟通与交流,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授

受关系”

。师生关系的疏离和单一化,造成了学生不思进取,对学校、教师、学习的冷漠态度,甚至有抵触、逆反的心理。

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受到压抑,学生生命无法得到全面的发展。、班级管理上,我们往往注重规章制度的“刚性”管理,缺乏行之有

效的、生动活泼的管理方式,而靠班主任的威严征服、压倒学生。教师不去

思考如何去促进学生道德生命的成长,总是习惯于搞一些形式主义的活动,所谓的班队活动仅限于写字比赛、画画比赛,或者只是一些关于学习方面和

纪律方面的说教,有的甚至干脆上语文或数学课,剥夺了学生的诸多需要,使他们感到学校生活的枯燥乏味,以至产生厌学、恨学。

这样的教育教学管理方式使学生对自己的生命缺乏正确的认识。不少学

生把学习当作是学校、父母交给自己的任务,而不是自己生命成长的需要。

有的学生便出现得过且过、不思进取、不珍惜自己生命的现象。

针对教学中出现的忽视学生生命教育的现象,我们在教育上采取相应的

策略,以儿童生活中所遇到的社会性、道德性事件及问题为依据,敏感地捕

捉有教育价值的素材,加强学生品德教育,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

多方入手,形成合力,注重引导和激励,使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地发展 ,使我们的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一)关注学生生命的需要

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这样的几种需要:

探究的需要、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被欣赏的需要、责任承担的需要。一旦触及学生的生命需要,必

将创造出瞩目的奇迹!离开了需要谈教育,无异于舍本逐末,又如何以人为

本、因材施教?关注生命的需要,是教育走向智慧、走向成功的首要条件。

(1)设立“心灵对话”平台,了解学生生命需要

在班内或开设“知心信箱”,或设立“悄悄话专栏”,或通过日记形式,设立教师和学生心灵对话的平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所表现出的心理需求、心理问题,教师经常以谈心、故事暗示、书信、主题班会等形式

及时做好个别学生的疏导工作。以“心灵对话”为平台,进行有关心理问题的诊治与疏通,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帮助解决心中烦恼。经常与家长取

得联系,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工作,减少“问题孩子”产生的机率,促使他们

健康地成长。

通过设立“心灵对话”平台,使教师亲近学生主体的生命需要,包括生

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从而使教育融入学生心田,激发

“自我实现”的强烈内驱力。

(2)美化环境语,创设高雅的校园氛围

关注儿童在生活中所发出的声音,解放他们的嘴、手,让他们尽情地表

白,我们才能找到儿童需要什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古语说得好:

“近朱

者赤,近墨者黑”、“百万买宅,千万买邻”

。良好品德的形成也一样需要一

个良好的生活氛围。

校园是儿童生活的重要场所,营造情趣高雅的德育氛围,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感召”、“净化”

和“制衡”的作用。

儿童喜欢的学习环境应该是触手可及、举目可视的,应该有自己的参与,有

自己的影子,这样的德育氛围才能引起儿童兴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于是,“红领巾广播”开播了;校园的板报上有学生的佳作;花草树木上有

学生自制的小标语;走廊上有学生精制的垃圾桶;墙报上有学生可爱的作

品„„我们还在校园的走廊上张贴图画,为学生提供榜样,提供的榜样是可

敬、可亲、可信的,并具有权威性、真实性、感染力,使学生能发现自己与

榜样之间的差距,引导他们向往榜样,仿效榜样,推动他们把榜样的实行当

作自己的典范,促使他们将榜样的精神内化为自己行为,朝着自己的人生目

标努力着。

(二)关注学生生命的个性

学生的个性是丰富的,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

性,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欲望渴求、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创造潜能,从而铸就了千差万别的每个学生的个性。教育的根本任务

就在于发现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让个性自依附走向独立,由封闭

走向开放,由内向走向开朗。

(1)

关注生命的个性,要创设宽松氛围

宽松的氛围,是个性自由流淌的小溪,是个性自由穿透的阳光,是个性

自由翱翔的天空。教师任何时候的严厉训斥、冷嘲热讽,都只会扼杀一个个创 造的萌芽,使学生丧失表现的信心和勇气,无故地产生自责和恐惧心理,使 个性发展陷入依赖、封锁、禁闭的尴尬境地。相反,教师对学生亲切的交谈、信任的注视、宽容的微笑,以及融入尊重、关爱的举手投足,都可以构成一 种宽松的教育氛围,置身于这种氛围,才能产生“如沐春风”的愉悦享受,使自己的个性彰显光彩。(2)关注生命的个性,要进行多元沟通 个性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沟通,学生的个性必须在沟通中得以协调。教育 应走出“自我封闭”,拓展沟通交流的时空,协调和整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努力与家庭、社区建立多元沟通机制。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父母的 直接影响,身为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家教观,有义务、有责任担起家庭教育的 重任,了解孩子的思想道德状况,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学习氛围,帮 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校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家长广播学校等,向家长宣传家教的经验,介绍家长的家教体会,使家长相互学习,改变教育 观念,沟通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形成学校与家庭整体联动教育网络,学 校要与社区联系,让学生多参与一些公益性的服务,营造更为广阔的教育空 间,引领学生在合作中发展个性,在为社区服务的体验中健全个性、完善个 性。(3)关注生命的个性,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发展学生的个性,要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成 功。我们努力创设积极进取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在思想品德、知识水平、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特长培养等方面都满怀信心地去进取,让学生有发展 个性的机遇,有成功的体验。我们采取举办学生个性特长展示的方法,开辟 “你在这点行、我在那点行”、“今天若不行、明天还能行”等学校个性展示 擂台和班级个性展示擂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以达到弘扬个性、实现 自我的目的。(三)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 关注生命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关注生命的和谐发展。关注生命的和 谐发展,要求我们的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我们在关注学生学习、做事的同时,绝不能忽视 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学生的成长历程。1 关注生命的发展,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 个体身心健康的成长离不开挫折,在一定条件下适度的紧张和必要的压 力对提高机体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是有益的,挫折能促使个体分析挫折情境 及造成挫折的内外因,正确认识、评价自己,在挫折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发展自己。现在的学生养成了依赖心理和养尊处优的坏习惯,遇到挫折便以 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痛不欲生。为此,我们适当地设置一些挫折情 境磨练学生。适度和适量的挫折能使学生周围调节心态,正确地选择外部行 为,克服困难,追求下一个目标。在学生遇到困难而退缩时,我们给予鼓励,在学生陷入挫折情境而不能自拔时,我们给予信心和帮助。受挫的经历会让 学生更加成熟,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会走得更自信、更稳健、更长远。2 关注生命的发展,提炼儿童生命中的故事 “生活即教育”,德育课堂应是一个开放的、没有时空界限的生活课堂。新课标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要求及本地、本校、本班的具体情况自编教材,提炼儿童生活中一些典型的、反映儿童思 想面貌的小故事,将是很好的教材。我们教师要用一双慧眼,去捕捉儿童生 命中细小的浪花,不断地满足儿童生命发展的需要。(1)收集中外美德故事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有着脍炙人口的传统美德故事,与孩子们一 起收集,不仅能增长知识,更能从中感受美德、陶冶情操,对学生终身受益。(2)建立“我的故事小档案” 将学生生活中发生的有意义的事,采用简洁有效的手段整理 个人生活小袋,或由学生自己写,或由老师写,及时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点点滴滴伴随着学生的成长。(3)进行讲故事比赛 利用班队活动课,将学生平时收集的、或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美德故事讲 给大家听,用故事来教育学生,鼓励自己,发展自己。总之,我们善于捕捉儿童生命中的浪花,更多地关注儿童的生命,走进 他们的心灵,使他们的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培养,使学生初步享有一个完整、愉悦的人生,珍视自己的生命,憧憬自己的未来。主要参考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儿童心理学》 《陶行知现代教育文献》

自由翱翔的天空。教师任何时候的严厉训斥、冷嘲热讽,都只会扼杀一个个创 造的萌芽,使学生丧失表现的信心和勇气,无故地产生自责和恐惧心理,使 个性发展陷入依赖、封锁、禁闭的尴尬境地。相反,教师对学生亲切的交谈、信任的注视、宽容的微笑,以及融入尊重、关爱的举手投足,都可以构成一 种宽松的教育氛围,置身于这种氛围,才能产生“如沐春风”的愉悦享受,使自己的个性彰显光彩。(2)关注生命的个性,要进行多元沟通 个性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沟通,学生的个性必须在沟通中得以协调。教育 应走出“自我封闭”,拓展沟通交流的时空,协调和整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努力与家庭、社区建立多元沟通机制。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父母的 直接影响,身为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家教观,有义务、有责任担起家庭教育的 重任,了解孩子的思想道德状况,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学习氛围,帮 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校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家长广播学校等,向家长宣传家教的经验,介绍家长的家教体会,使家长相互学习,改变教育 观念,沟通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形成学校与家庭整体联动教育网络,学 校要与社区联系,让学生多参与一些公益性的服务,营造更为广阔的教育空 间,引领学生在合作中发展个性,在为社区服务的体验中健全个性、完善个 性。(3)关注生命的个性,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发展学生的个性,要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成 功。我们努力创设积极进取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在思想品德、知识水平、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特长培养等方面都满怀信心地去进取,让学生有发展 个性的机遇,有成功的体验。我们采取举办学生个性特长展示

第五篇:语文教学之我见

语文教学之我见

语文是母语教育教学。一直以来被放在重要学科的位置上,倍受关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实施语文创新教学,让我们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呢?我想,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面临的挑战。学无定法,教也无定法。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我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重训练,促进师生的交流与合作

课堂上,我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训练。我认为,不管教师采用怎样的教学设计,都要通过学生以各种方式来呈现。注重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训练,且训练注重实效,能使师生间的交流合作更加默契,达到“一呼百应”的效果,较好地实现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像我现在教的这个四年级班,学生一进校,我就进行了读书、说话、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训练。训练学生怎样以正确的姿势看书读书;训练学生说完整的话,说标准的普通话,还有就是站在自我的角度练习用“我认为„„我感觉„„我想„„”进行说话,树立学生学习的自我意识,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奠定基础;将训练目标落到实处,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成效也比较显著。现在我上每一堂语文课都比较得心应手,我们师生间的合作交流轻松自然,学生也学得轻松愉快。我想,这得归功于我对学生扎实的训练。

二、重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

丰富的语言来自于积累。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字词、古诗、名言谚语、课外阅读等方面的积累。我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分三步骤展开这方面的教学。第一步,我首先抓住教材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通过记忆比拼、开火车、快速接龙等游戏活动,让学生体验到积累的乐趣和收获。第二步,我送给学生一句话——“日积月累求真知”,让学生铭记在心,懂得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知识积累”的意识;第三步,围绕“日积月累求真知”这个主题,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建小词库,设计语文小报,古诗配画、开心小练笔等,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积累习惯。我想,只要我们教师都用心引导、帮助学生学会积累,那么学生的语言就会越来越丰富起来。

三、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指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读中感悟”。我在教学中积极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每一篇课文的阅读都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引导学生理解,并且注重了朗读的指导。在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朗读。教师一定要对学生朗读进行深入指导,引导学生把语言中蕴涵的感情色彩从朗读中充分表现出来,那么学生的感悟能力才能从中得到培养与提高。只要我们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四、重拓展,活跃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在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资源,给学生创造实践锻炼的机会,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活跃学生的思维。

还有一条重要途径就是抓住教材内容特点来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激活他们的思维,例如,第三册第一单元就是以“秋”为主题的一组课文,待学完这单元后,我就组织学生以“秋的树叶”为主题开展了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捡树叶,在班上交流介绍树叶的样子;发挥想像用树叶贴画,并且给画命名,再次激发想像把贴画写下来。

这样,在我们教师的激发下,学生的潜力就能得到充分地展示。教材就是最好的学习资源,我们教师做到灵活地运用,学生就会学得更活更广。

五、重评价,树立学生的信心

教师的一句称赞,对孩子们来说,就是一种兴奋剂,能树立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课堂上,我对学生的发言,很少用“不对、不行、错了”这样很否定的词语来评价学生。因为我感受到,孩子们很渴望得到老师的赞扬,很在意老师对他的评价。我对学生的上课表现一般都是用这样的语言来评价:谢谢你,给周老师带来了惊喜,你真像个小老师,你为同学带了个好头,你的想像好奇特,你的朗读很动听,你真会观察,你的小脑瓜真会想问题等,如果学生答问有偏差,我会说,你的想法不一样,没关系,老师很欣赏你积极发言的表现,再静下来想想一定会找到答案了。我观察到,学生往往在得到这样的评价之后,表现都更加踊跃,更加主动大胆。孩子们的表现告诉我,教师善于用亲切的语言来评价学生,能带给学生学习的快乐,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敢想敢说,更加充满自信,从而

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高。

总之,点点滴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需要我们教师学会抓住语文的每一个教学因素,将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目标落到实处,我们的学生才会真正的学有所获,得到发展。

下载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之我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之我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教学之我见

    语 文 教 学 之 我 见 王积忠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大家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到底怎样去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众说纷纭,使人有......

    小学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之我见

    小学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之我见 [摘要]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因此,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常常是素质水平的体现。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从小学启蒙到高......

    浅谈数学教学与生命教育

    浅谈数学教学与生命教育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深挖小学数学教材中所蕴......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之我见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之我见 摘要: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情感的认知判断作用,激励作用,移情作用是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情感教育的内容广泛,把它运用于教学中的手段和......

    小学语文教学之我见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之我见 华岳实验小学 周 燕 联系方式: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作文教学既是个重点也是个难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该如何下手,是许多语文教师感到非常头痛的......

    语文作文教学之我见

    语文作文教学之我见 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它是一个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写作就是说话,为了生活上的种种需要,把自己要说的话说出来;不过不是......

    小学语文教学之我见

    小学语文教学之我见 汤池中心校郭文 摘要:语文是小学教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科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在新课改背景下,为了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语......

    语文教学困境之我见

    语文教学困境之我见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它的重要性自不必说。它的特殊性相对于其他的学科来说,更重视多读,多思,更重视观察体验,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阅读名著,在生活中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