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窦桂梅
1-2年级
1、猜猜我有多爱你(绘本)
2、逃家小兔
3、我爱我爸爸(绘本)
4、红鞋子
5、爷爷一定有办法
6、安徒生童话选(拼音读物或绘本)
7、格林童话选
1、哪吒传奇故事(童趣出版社)
2、王一梅童话系列(王一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小企鹅心灵成长故事(汤素兰等明天出版社)
4、晚上的浩浩荡荡童话(梅子涵着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5、可爱的鼠小弟(日中江嘉美、上野纪子着,赵静、文纪子南海出版社)
6、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日宫西达也着,杨文译,浦蒲兰绘本馆)
7、丁丁历险记(英迈克法尔着,邹晓平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8、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英罗尔德达尔,代维译,明天出版社)
9、胡萝卜种子
10、小精灵的秋天
11、小猪唏哩呼噜(孙幼军)
12、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周锐)
13、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挪威埃格钠)
14、兔子坡(美国罗伯特罗素)
15、稻草人(叶圣陶)
3-4年级
1、活了一万次的猫(绘本)或森林大熊(绘本)
2、几米作品--森林畅游或月亮不见了
3、夏洛的网(美怀特着,任溶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4、时代广场的蟋蟀(美乔治塞尔登)
5、长袜子皮皮(瑞典林格伦)
6、爱的教育(意大利亚米契斯着)
7、犟龟(德米切尔恩德)
1、笨狼的故事(123)(汤素兰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足球大侠(张之路,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3、狐狸小学的插班生(北董,春风文艺出版社)
4、小巴掌童话(张秋生,中国福利会出版社)
5、蓝鲸的眼睛(冰波,中国福利会出版社)
6、女巫(英罗尔德达尔,任溶溶译,明天出版社)
7、魔法师的帽子(芬兰托芙杨松任溶溶译,明天出版社)
8、帅狗杜明尼克(美威廉史代格着,赵永芬译,新蕾出版社)
9、文身狗(德保罗马尔着,陈俊译,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10、大盗贼(德普鲁士勒陈俊译,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11、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英罗尔德达尔)
12、装在口袋里的爸爸(杨鹏)
13、蓝鲸的眼睛(赵冰波)
14、西顿野生动物故事集(加拿大西顿)
15、嘭嘭嘭(童喜喜)
16、大林和小林(张天翼)
17、狐狸列那的故事(浙江少儿出版社)
18、美丽的巴拿马(德米切尔恩德)
19、中国童话(黄蓓佳,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20、汤姆索亚历险记
5-6年级
1、失落的一角(绘本南海出版社)
2、草房子(曹宇轩)(新版)
3、小王子(法圣德克旭贝里)
4、哈里波特系列
5、秘密花园(美弗朗西丝霍奇森伯内特)
6、苏菲的世界(乔斯坦贾德,作家出版社)
1、风与树的歌(日安房直子着,彭懿译,少年儿童出版社)
2、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德米切尔恩德着,何珊译,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4、我能跳过水洼(澳艾伦马歇尔,黄源深陈士龙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5、逃逃(秦文君,春风文艺出版社)
6、桥下一家人(美纳塔丽,王宗文译,新蕾出版社)
7、小河男孩(英蒂姆鲍勒,麦倩译,新蕾出版社)
8、奥兹仙境(美弗兰克鲍姆,张璘潘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9、一只狗和他的城市(常新港,接力出版社)
10、女生日记(杨红樱)
11、乌丢丢的奇遇(金波)
12、昆虫记(法国法布尔)
13、城南旧事(林海音)
14、《女生贾梅》《男生贾里》(秦文君)
15、毛毛--时间盗贼和一个小女孩的不可思议的故事(德米切尔恩德)
16、幻城(郭敬明)
17、《窗边的小豆豆》《小时候的故事》(黑柳彻子)
18、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
19、三重门(韩寒)
20、青铜葵花(曹文轩)
21、女儿的故事(韩子涵)
22、第三军团(张之路)
23、寄小读者(冰心)
第二篇:窦桂梅简介
窦桂梅老师简介
窦桂梅,现任清华附小党总支书记、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重点课题承担者及语文教材编写组的编委及编写人员。提名全国中小学中青年“十杰教师”,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被评为“建国六十年来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教育专家”之一。
窦桂梅多年来一直工作在教学一线,她所倡导的小学语文主题课程理论与实践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在小学语文发展和学科建设上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1998年作为部分科教界优秀代表之一,受党中央国务院之邀,在人民大会堂得到中央政治局七位政治局常委的亲切接见,并作为年轻教师代表发言。
2001年,作为教育部更教育观念讲师团成员,在人民大会堂作《为生命奠基——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的专题报告,其教学思想与经验近些年在全国有很大影响。
2003年在海淀区教委召开“窦桂梅专业成长思想研讨会”。2006年海淀中心学区召开“窦桂梅教学管理经验汇报会”。2009年被评为“新中国成立六十年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教育家”。2010年评为《人民教育》建刊六十年里,报道过的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中央电视台几次播放《窦桂梅的语文教学法》的专题片,《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课程教材教法》等杂志分别在不同专栏中介绍教改经验及教学思想,并先后到全国许多地方,以及新加坡、台湾做专题报告和观摩教学。
教育部组织编辑出版“教育家成长丛书”之一,《窦桂梅与主题教学》。相继出版个人专著《窦桂梅与语文教学的三个超越》《窦桂梅的阅读课堂》《激情与思想》《和学生一起成长》《创造生命的课堂》《玫瑰与教育》《听窦桂梅老师讲课》《梳理课堂——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做有专业尊严的教师》《优秀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七件事》《跟窦桂梅学朗读》等13本个人专著;先后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课程教材教法》等国家核心期刊发表文章几百余篇。 一位教育专家说:“窦桂梅,是个教改的大题目,是个有着丰富的潜在资源的语文教改宝库,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一部多部曲的„当代教学论‟的大书。”窦桂梅坚持“以人为本”和“以创新为生命”,形成了她教学上有理论、有思想、有特色、有个性的教学思想:
窦桂梅经典语录
1.教师成长固然有赖于好的环境,但更重要的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我以为社会是课堂,实践是砺石,他人是吾师,自身是关键。只要务实肯干、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就会在现实生存的土壤中找到自己的生长点,并以自己的成长影响周围。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来给教师良好的成长环境?是教师自己。
2.正确的信念就是稳定的动力。教师的自我专业追求如果内化为信念,就不会被消解,从而形成坚毅、持恒的信念。追求就在自身的土壤中,一旦拥有它,生命的种子就会迸发出无限潜能,生根、发芽、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3.理想的风筝飞得高远,是由于实践的线索柔韧。因此,教师专业探索表现在“思想的技术”也好,“技术的思想”也罢,都必须是“紧贴地面而行”。与其描述千万遍花儿的美,不如让自己一瓣一瓣地开放。4.教师的激情就是要点燃学生的情绪,照亮学生的心灵。对教育的激情,应该从现在的外在表象化为内在的精神气质。不因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地位的升降而改变。
5.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6.与其忙忙碌碌,不如围绕自己的特色钻研下去,深化,细化,创造属于自己的心灵财富,在浮躁的现实中寻求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心境,并置身其中朝着理想的目标默默地努力,静静地成长。7.写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因懂得这些,虽工作辛劳,文笔稚嫩,但我仍坚持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我不断与宁静的我进行对话,让冲动的我不断接受理智我的批判,让实践的我不断接受理论的我的提升。
8.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最大敌人。“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应成为我们为师的座右铭。我想对自己说的是,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
9.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10.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谁走在我的前面,谁就是我的老师,包括学生,尤其是那些老教师──敬业,博学,钻研,激情,严谨,刻苦等教育传家宝,已经成为我们“通向现在和未来美好教育境界的阶梯”,把我们引领到当今课程改革的风口浪尖上。我心中永远铭记他们,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时时记得向周围的教师学习。
11.强调个人发展与竞争,一定要依靠环境和伙伴的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以减少由于孤立而导致的个人行为。
12.我们有理由让社会相信:不能小看小学老师,没有他们的劳动,辛勤的浇灌,孩子就不能成为参天大树,更谈不上森林一片。作为一名立志在教育战线中执著为学生生命奠基的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会用自己的生命去浇灌孩子的生命之树。相信,对我,对我们小学教师为教育永远绿满人间的神圣劳动会充满深深的敬意。
13.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当孩子走进校园,开始他生命的体验时,教育给予他们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是提升还是压抑,是创造还是束缚,完全凭着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行为。
14.从事“人之初”教育的我们,如果不能在孩子们阅读背诵的基础上走进阅读的空天阔海,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从而打下坚实、厚重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我们的民族将来怎么会拥有高尚的、文明的、创造的现代人呢?还会有“曹雪芹”、“鲁迅”的“横空出世”吗?
15.超越教材、超越教师、超越课堂的过程就是自我超越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超越习惯,超越传统,超越自我的体验、知识、精神、智慧,从而实现自我审美的过程,自我创造的过程,也就是生命奠基的过程。
16.作为小学语文教育,既要民族化,又要现代化;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让祖国传统文化血脉相承;要站在世纪之交的高度,走出历史困境,在大文化的背景下,对小学语文教育进行宏观的根本性的反思,重新树立一种观念,一种思想。
17.过去,我们总在学生的头脑里,塞进成人世界为他们准备好的东西。今天,我们再也不能让学生拿着这张“旧船票”,去重复“昨天的故事”。
18.现在的学生朗读的技巧掌握了,会中印,会停顿,你听得很动人,也许他的心灵却依旧空无。看似范读起来娓娓动听的老师,也不见得对文章感受的有多么深刻。我们读书是读给自己的,读的是自己的感受,并不是为了让别人觉得好听、动听。
19.更新教育观念是个进行式的命题,它应有个泛化的过程,一个深化的过程,一个物化的过程。教育者要肩负民族责任来发展教育,而不是靠功利主义的短期繁荣来发展教育发展学校。
20.每一个学生都要独立长大,最终成为他自己。教师应当站在学生的体验中思考,让他们演出独立成长的活剧,而不是天天复制自己,并粘贴到学生的心里。
21.“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早已过时,要毕生用“终身学习。终身受教育”的观念去追赶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不断感受和吸纳这个时代的奔腾与力量,并以这感受和吸纳去锻造下一个时代的精华与脊梁。22.梦想在心中,创造在手中。教师要想成功,一步登天做不到,但一步一个脚印能做到;一鸣惊人不好成,但全新做好一件事可以成;一下子成名不可能,但每天进步一点点有可能。
23.无论科技怎样日新月异地发展,人的成长都如同一棵树:需要阳光、需要雨露、需要肥沃的土壤和适宜的气候……当教育能成为年轻生命的自由呼吸和歌唱,创造出“茂密之树和碧草蓝天交相辉映”之时,我们的教育改革才算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24.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想做好孩子的愿望。教育的使命和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呵护这种愿望,让学生从小就有一种良好的心态,学会自信,学会欣赏自己,赶走内心的自卑,树立创造者的自尊。
25.人的意志无可限量,人的想象奇异无边,人的智慧永远自由驰骋。抓住培育生命,为人生、为民族、为未来奠基的教育真谛,我们的语文教育之树就会永远绿满人间。
<<为生命奠基>>窦桂梅经典语录
1.每天要记住三句话:我是重要的,我是语文教改中最重要的.我是能干的,语文教学成果都是我们一线教师干出来的.我是快乐的,教学是我生活中最快乐的事情.2.一个一线教师她重要的是要在课堂实践的土壤上种上种子,结出果实来,一朵花你描绘它千遍万遍的美,不如让它亲自开放.3.你没有钻进去的力量,你怎能有飞出来的激情.4.一个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放开,大气,忘我的投入.只要孩子忘了我是教师,感觉到我只是在和他们一起铲一块地,我是生产队长,领着他们干,那我就是成功的。
5.语文是个慢功夫像煲汤一样,得一点点地煨出来。
6.一个语文教师要有教孩子的感觉,必须把自已建筑在和他们同一个平面上,就等于现在逼着你再回去喝你妈的奶一样。
7.语文教师应是一个牧羊犬,你得知道哪些地方水草肥美,然后把这些羊赶到那去,让他们能吃多少吃多少。
8.只要我们觉得有困难了,我们就成熟了。所以还是那句话: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千万别回头,深一脚,浅一脚,但是想尽办法别崴脚。
9.三个超越: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10.一篇篇经典的文章,一部部经典的书籍,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前人创造的积淀,她涵咏着人性的华彩,提纯着人类的灵魂,同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所以我们教孩子最朴实的方法就是读书。11.书是要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说得真是太好了,那么这个阶梯的第一个平台首先由我,由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来搭建。12.我们说是让孩子读书,其实就是积累,积累就是积德,所以你每天都要读书,那是一天也不能断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你思想的流脉,支撑着你人格的大山。
13.与孩子一起读书,也成就了我自已,在不自觉的过程中,书也改变了我的气质。假如这些年,我不跟孩子一起读书的话,我是不会站在这个讲台上的。
14.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语文教改在哪里,就在古诗吟诵处。
15.为生命奠基,不光是为学生奠基,也是为自已奠基。
第三篇:窦桂梅阅读课
我的爸爸叫焦尼
简单的表达
丰富的感受
师:在我们的生命成长中,有这样一个人,他给我们包过书皮儿,跟我们一起玩游戏,有时还陪我们学练自行车,他也许就是你的—— 生:父亲。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聚焦两个字——父亲。(师板书)师:一起再读读这个词。生:(齐)父亲。
师:把这个词含在嘴里咀嚼一下,(停顿)谈谈你对父亲的理解?
师:我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亲,每个人都有自己对父爱的感受,或许是快乐的,或许是伤感的,又或许是同学们刚才说到严厉呀,温和的等等那些属于你心灵深处的感动。
师:有一位著名的作家和画家,他们俩呀就一同合作,都是瑞典人,一位是波.R.汉伯格,一位是爱娃.艾瑞克松,共同创作了一本关于父亲的书。想看吗?
生:(齐)想。
师:读书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今天就让我们全班同学和后面听课的老师们,无论你知道不知道这本书,都请大家凝神静气地一起来听一听吧!
一、听故事
(一)教师讲述
图1:电车就要来了,爸爸坐的电车„„秋天开始的时候,我和妈妈搬到了这座小城。从那以后,我一直都没有见到过爸爸。不过,今天我可以和爸爸在一起过一整天。“你听到了吗,狄姆?焦尼到来之前,你呆在这里不要动!”妈妈说完,把我留在站台上就走了。我的名字叫狄姆,爸爸叫焦尼。
图2:火车终于来了,它“唉—”地发出一声好像叹气的声音,“哐当”一下停了下来。是不是从很远的地方跑来,累坏了呢?车门“吱—”的一声吐了口气,慢慢地打开了。啊,爸爸!不过,我按照妈妈说的,站在站台上一动也没动。图3: 于是,爸爸奔了过来,一把就把我给举了起来。“啊,狄姆!我总算来了,我好想见你。今天,我们两个人干什么呢?”这还用问吗?放心,我知道。做爸爸和我想做的事就行了呗。
图4:一出车站,就有一家卖热狗的小店。我刚一停下,爸爸就叫道:“给我两份热狗!”“我只要番茄酱,不要芥末酱。”我连忙补充说。然后,我们两个人大口大口地吃起了热狗,爸爸很快就吃完了。
图5:(此图讲述时,注意强调焦尼的话。)焦尼用手指着爸爸,告诉热狗店的阿姨:“这是我爸爸,他叫焦尼。”
图6:我们到了电影院,这里正在放映动画片。“你不是很喜欢动画片吗?”爸爸问。我使劲儿地点了点头。
图7:在检票口,一位留着胡子的伯伯把两张票合在一起撕了。师:猜猜,接下去狄姆又会对老伯伯说什么? 生:这是我爸爸,他叫焦尼。师:你看过这本书吗? 生:没有。
师:那这是你的猜测和联想。
师:那就请你站起来,是的他就是这样说的。生:这是我爸爸,他叫焦尼。我们一起去看电影。师:他就是这样告诉伯伯的。
(二)学生讲述:
图8:电影院里面虽然黑黑的,却非常暖和,舒服极了。爸爸在不时地发笑,因为他的喉头在颤抖,所以我知道。电影放完了,爸爸拍了一下我的肩膀,说:“走,去吃比萨饼吧!”
图9:到了餐馆,在餐馆工作的店员哥哥,和我住在同一座公寓楼。哥哥一看到我,就叫了一声:“哟,这不是狄姆吗?”“唔,今天我和爸爸在一起,他叫焦尼!” 图10:我要了橘子汁和比萨饼,爸爸要了啤酒和比萨卷。啤酒在咕嘟咕嘟的冒泡。
图11:我把比萨饼的圆边都剩在了盘子里。爸爸却吃得干干净净,啤酒也全都喝光了。“味道好极了!”看见爸爸一边擦嘴,一边掏钱包,我就用店里所有人都能听到的声音叫了起来:“我爸爸要付钱啦!”
图12:走到外面,天已经有点黑了。爸爸看了一眼手表。到了晚上,爸爸就要回去了。不过,不是马上就走,还有时间。
图13:我们并排坐在图书馆的椅子上,爸爸翻起了杂志。我呢,我把书放在膝盖上,心里想:现在几点了呢?要是时间能停下来就好了。火车要是不开就好了。图14:我慢吞吞地站起来,朝借书的地方走过去。爸爸也跟了过来。扎着马尾辫,戴着一副大眼睛的库妮拉坐在借书的地方。她是常常到幼儿园来给我们讲故事的大姐姐。“今天,我是和爸爸一起来的,他叫焦尼。不过,借书的是我,不是爸爸。”我一边用手指着爸爸,一边说。库妮拉笑了起来。
图15:抱着书走出图书馆,爸爸说:“回家之前,我们一起喝点什么吧!”商店街的一角有一家咖啡馆。爸爸为了让我看清货架里的东西,把我抱了起来。付钱的时候,他也紧紧地抱着我。我要了苹果汁和小蛋糕,爸爸要了咖啡和肉松面包。“把我放下来吧!”我说,爸爸这才把手松开。
(三)教师讲述
图16:爸爸喝完咖啡,时间终于到了。(配乐)
图17:在往车站走的路上,我一直握着爸爸的手。爸爸的手好大好大,能把我的手整个包住。“爸爸的手真大呀。”
图18:到了站台上,我对爸爸说:“我要在这儿等着妈妈来接我。”爸爸看了一下车票:“没事,还有两三分钟呢!”说完,就抱起我上了火车。师:继续猜猜,爸爸要抱儿子上火车会做什么呢?
生:我觉得爸爸带儿子上火车是让他看一下火车里的设备,然后再把 他放到站台上,等妈妈来接他。
生:我觉得还有可能是爸爸要想全列车的人介绍他的儿子。师:那就请你站起来,一起跟着我们的视线(继续讲述)
图19:看呀!火车里已经坐了好多人。有的在望行李架上方箱子,有的在挂大衣,还有一位老爷爷正在拖鞋。爸爸找到了自己的座位,突然大声叫道:“大家听一下好吗?”众人都停了下来,回头望着爸爸。爸爸伸出一只手,大声地继续说:生:“这孩子,是我的儿子。最好的儿子。他叫狄姆!”
师:他就是这样向车上的人介绍自己的儿子的。(神情)“这孩子,是我的儿子。最好的儿子。他叫狄姆!”瞧,车厢里静静的,脱掉鞋子的那位老爷爷愣住了,拎着鞋就那么穿着袜子愣在那里。
图20:然后,爸爸抱着我下到了站台上。他让我站直,揉了揉眼睛:“再见,狄姆!马上还会见面的。妈妈到来之前,你呆在这里不要动。”说完,就急急忙忙回到了火车上。
图21:火车开了。看到车窗里的爸爸了。爸爸在挥手。我也使劲儿地挥手。爸爸的手渐渐地小了下去。
图22:我一直挥着手。按照爸爸说的那样,一直站在站台上。另外一只手拿着从图书馆里借来的书。“我在冲爸爸挥手,我在送爸爸呢!我的爸爸叫焦尼!”我告诉从我身边经过的叔叔说,他看着我,继而他对我点了点头。
(四)总体感受
师:故事听到这里,你一定有话要说,有感慨要表达,哪怕一个词,一句话,甚至说上一段都好啊。
生:听了这个故事,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我被焦尼和狄姆那份深深地感情所感动了,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可是我觉得他们这段父子之情真的是那么让人感觉美好。
生:我觉得爸爸和儿子之间的情感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也是非常令人感动。生:我觉得父爱有时候是一双温暖的手。就这样牵着儿子的手度过快乐的时候,生:我发现这是一个离异的家庭,所以儿子才会特别珍惜和父亲在一起的时间。当父亲走的时候那么伤心。
二、品读儿子的语言
师:同学们听过这个故事有这么多的感动,还有一份别样的发现,的确,这是一对特别的父子,在这样特别的一天,才有了这样一段特别的故事,好啊,刚才我们静静的听的时间大约有14分钟之多,长长的语言顺着我们的头脑走入了我们的内心,但往往一个故事里我们发现的长长的语言当中一定会聚焦那么几句话,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感触最深的是哪句话?
生:我觉得感触最深的是狄姆吃完披萨饼后大声地喊的:“我爸爸要付钱了。”因为如果说别的孩子在这样大声叫的话,他的爸爸肯定会批评他的,但是狄姆的爸爸,也就是焦尼他没有批评他的儿子,说明他很爱他的儿子。师:我爸爸多了不起,看我爸爸要付钱了。
生:我觉得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这是我的爸爸,我的爸爸叫焦尼。”因为这样就可以看出他觉得他爸爸很棒,很好。所以让大家知道知道,而不是直接看出我们是父子俩。
师:你刚才说的这句话说了有几次? 生:说了有三四次吧。
师:是啊,感谢她。她,我相信和其他同学想的一样,和这位作家想的异曲同工,(手拿书)瞧,这本书的题目恰恰就用狄姆的话做了这样的题目。书也好,文章也好,自古都要讲题,那么就把你们印象最深的这句话,也是作为题目的这句话,我们就写下来吧!
师:(师板书:“这是我爸爸,他叫焦尼!”)放开声音,读一遍。有意思,这句话这位同学说出现了三、四次,究竟在这书中出现了几次呢?让我们回放一下,一次是在——(多媒体出示不同情境的图片)生(齐):车站上。师:一次在? 生(齐):电影院。师:一次在? 生(齐):披萨店。师:一次在? 生(齐):图书馆。师:最后一次在?
生(齐):站台上。师:几次呀? 生(齐):五次。
师:对呀,大家回过头来再看这句话,(指板书)这样的一句话,前半句交代这是我—— 生(齐):爸爸。
师:后半句告诉我们他的名字叫—— 生(齐):焦尼。
师:唉~问题就出来了,这么简单的表达竟然在书中重复出现了五次,你不举得过于简单重复了吗?(生纷纷举手)
师:我们平时老师可没告诉我们句子这么重复啊,这么简单哪!
生:我觉得这句话表达了狄姆对他爸爸一种简单而又深沉的爱,所以他要说五次。生:这句话虽然简单,却表达出了狄姆对他爸爸的爱,所以这句话在文章中出现了很多次。
师:好啊,那就听你们的,为什么如此简单的表达给你留下了如此深的印象?还能让在座的同学们说出个所以然呢?那就再让我们回到这本书中,再细细的去语言的情境中去感受吧!
下面,就让我们回过头来,再次走进那本书中去看一看吧!生:看一看。(与师共说)
师:你可听好了,快看!(出示幻灯:)这是在哪? 生(齐):车站。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狄姆的动作、表情,整体观察,你对狄姆的表情中读到了后面的心情了吗?(个别学生举手)
师:嗯~有同学举手了,继续观察第二幅图,这是在哪? 生(齐):电影院。
师:请同学们再一次观察狄姆的表情和他的动作,你在他的眼睛里又读到了怎样的心情呢? 生观察后举手。
师:好啊,还有这么多同学要说,那就请你把你的感受送到句子中表达吧!(幻灯出示两幅图的画面,配以“这是我爸爸,他叫焦尼!”)生:“这是我爸爸,他叫焦尼!” 师:此刻你怎样的心情? 生:我是觉得自豪。
师:嗯~所以你就要这样表达是吗? 生点头。师:嗯~再来。生再读。
师:我还没听够,我听到了语气的一种坚定。生:“这是我爸爸,他叫焦尼!” 师:他叫焦尼,哎呀,多么的自信呀!生:“这是我爸爸,他叫焦尼!”
师:好啊。咱这样吧,请亲爱的同学们任选一幅图,现在你想读哪一幅就读哪一幅,我们再来听听,哪有不同的感情变化。你想读给谁听。生:我想读给老伯伯听。老伯伯,这是我爸爸,他叫焦尼!师:喂,小朋友,你好啊,我的耳朵有点背没听见,你再说一遍。(模仿老伯伯的声音说)
生:老伯伯,这是我爸爸,他叫焦尼!(声音响亮)
师:哦,怪不得呢,和你爸长得真像,小眼睛,和你爸来看电影喽。生:阿姨,你好,这是我爸爸,他叫焦尼!
师:谢谢,我知道,认识你爸爸真高兴!哦,还有吗? 生:这是我爸爸,他叫焦尼!
师:这是我爸爸,不是别人的爸爸,而是我的爸爸所以我要向他们说—— 生(齐):这是我爸爸,他叫焦尼!师:再接下去看,这是在哪? 生:热狗店。
师:这回可请你再来观察哦,看见狄姆的变化了吗?看见他的小胸脯了吗?这叫——(做神气的动作)生:转胸脯。
师:这是语文课,不要说转胸脯,这叫—— 生:骄傲自豪。
师:对呀!你读出了语言,送进去。生读:这是我爸爸,他叫焦尼!师:谢谢你,这是在哪? 生(齐):图书馆。
师:请你再观察,这是什么?(把图中的大拇指放大)生:大拇指。
师:不不不不~是大拇指,谁不知道呀!这叫—— 生:夸耀。
师:这叫赞美,就像这位同学说的夸耀,一般我们说是长辈对小辈,这回是小辈对—— 生:长辈。
师:你们见过吗?这是我爸爸,独一无二的爸爸。(师做翘起大拇指赞扬的动作说)谁都不能取代的—— 生:爸爸。
生读:这是我爸爸,他叫焦尼!
师:好呀,也给其他同学机会,任选一幅图,想读哪幅就读哪幅,听听你的创造。生:我想读第二幅图,大姐姐,这是我爸爸,他叫焦尼!师:我又听到了这份自豪。
生:我想读第一幅图,披萨饼师,这是我爸爸,他叫焦尼!师:你多理性呀,这个披萨饼师是谁呀? 生:大哥哥,这是我爸爸,他叫焦尼!
师:你说的这个哥哥,如果你看书的话你会发现这个小哥哥,和他住在同一座公寓楼呀!他会对这个小哥哥说话?你想想。(师激动地抬起手来。)生:哥哥,这是我爸爸,他叫焦尼!
师:这嗓门大多了,怎么打都没事,我太熟悉他了,还没听够。生:我想说第二幅图,大姐姐(大姐)„„(生笑)
师:没事,你太激动了,因为你想马上告诉她,因为你经常上图书馆来,小姐姐根本没见过,这回你要向她隆重的宣告—— 生:大姐姐,这是我爸爸,他叫焦尼!(翘拇指)
师:掌声第一次要送给他,为什么?我发现他一边读一边用情境再现的方式(翘拇指)表现了出来,这是怎样的骄傲呀!生读:大哥哥,这是我爸爸,他叫焦尼!师:我呀是你的话,一定会加上动作。
生:(翘拇指)大哥哥,这是我爸爸,他叫焦尼!
师:哎呀,狄姆呀,咱们俩住在小区里这么长时间根本没见过你爸爸,这回终于见到了,一高兴盘子摔到地上了,但是也为谁感到高兴? 生(齐):狄姆。
师:为狄姆高兴,因为他终于和他的爸爸在一起了。这是在哪儿呢? 生:站台上。
师:他又说了这句话。生:我的爸爸叫焦尼。师:此刻的心情?
生:此刻的心情应该比较伤心、难过的,爸爸走了。师:所以尽管如此他还要向那个人说—— 生:我的爸爸叫焦尼。生:叔叔,我的爸爸叫焦尼。
师:我在送我爸爸呢,你知道吗?我的爸爸叫—— 生:焦尼。
师:焦尼,书看到这儿,我不知道同学有没有发现,原来这句话出现的场景一样吗?
生摇头:不一样。师:面对的人群相同吗? 生摇头:不相同。
师:有老的有小的,性别上有男的—— 生(齐):有女的。师:有认识的还有—— 生(齐):不认识的。师:甚至还有—— 生(齐):擦街而过的人,师:但每次的心情一样吗? 生(齐):不一样。
师:对呀,就是同学们刚才说的,有的时候是—— 生:激动。
师:有的时候是—— 生:自豪的。师:有的时候是—— 生:开心。
师:有的时候是—— 生:不舍。
师:总之,滋味都不一样,好哇,感谢同学们,原来通过我们的朗读发现这样简单的表达当中的的确确读到了里边的—— 生:情感。生:变化。
三、品读爸爸的语言
师:不简单哪!好哇,哎,文章往往会有一只眼睛照亮了你的心,自然还有一只眼睛透视了你的内心,一定还会有一处打动了你的内心。生:这是我的儿子,最好的儿子,他叫狄姆!师:谁的话? 生:爸爸的话。
师:所以关键还是后面站着一位爸爸,看哪,同学们都看过这幅画是不是,那好我们快看,放开声音读起来。
生齐读:这是我的儿子,最好的儿子,他叫狄姆!
师:你瞧啊!这对父子多有意思啊!语言表达的样式大同小异,中间的部分我们删掉,看(师板书:“这是我的儿子„„他叫狄姆!”)现在看黑板,把它连起来再读一遍。
生齐读: “这是我的儿子„„他叫狄姆!” 师:表达样式相同吗? 生齐:相同。
师:内容上有不同,他第一句交代他是我的儿子,他的名字叫—— 生(齐):狄姆。
师:表达样式上是相同的,都可以说是—— 生(齐):简单的表达。师真的也是简单的表达,如果说儿子的这句话简单的表达让我们读出了不简单,这是因为这样的话语在不同的场景,在不同的人群,在不同的心情下,当这段话不断强化强化强化强化的时候打入了我们的内心,我们说它如此这样丰富,而有感情。可是爸爸的话在书中出现了几次呀? 生(齐):一次。
师:对呀,这和儿子的话完全相反,那怎么一下子给你这么深的印象呢?你为什么就这样脱口而出了呢?
生:一个是它与那个前面狄姆说的那句话对应的,给我很深的印象,还有一点就是他这个爸爸他说是我的儿子,最好的儿子,是在他临上车,最后要走的时候,是一种对儿子最特殊的告别,是一种对儿子的爱,后面还有场景描写,就是在那拖鞋的老爷爷也都愣住了,我觉得也是被他们的父子情深所感动。
师:好呀,那经你们这么一说,我们还得回到书中看一看,就这么一句话,怎么就如此打动了你呢? 师:快看,这是在哪? 生(齐):火车站。
师:请你用一个字为爸爸的动作题词。你可要观察哦,我可不指导。生:扑.师:他说扑,扑挺吓人的,我们一般形容老虎说扑,但是感情不变,太急切了,是不是。
师:是扑,哎呀,“扑”挺吓人的,有时候像老虎是扑呀,但感情不变,太急切了,是不是? 生:奔。
师:扑好,奔好? 生:奔。
师:没事,扑的心情我也能理解。那大多数同学同意那个动作是什么? 生:奔。
师:好呀,所以比它跑还要强烈,我们就可以叫它是—— 生:奔。
师:当然也可以叫它是——(那位说是“扑”的同学回答——“扑”。)行,听你的,尊重你个人的理解。
师:同学们,再看,(幻灯)这叫—— 生:搂。
师:啊?你们南京的爸爸就是这么“搂”你啊?再说一遍,这叫—— 生:举。
师:准确。(又出示一张幻灯)这叫—— 生:搂。师:„„的感觉,爸爸也把你搂在怀里。(变幻灯)这叫—— 生:抱
师:艾,这才叫抱。好。(变幻灯)这叫—— 生:牵(有的同学说拉)
师:有同学说“拉”,太难听了!到底哪个字? 生:牵。
师:好,文学,美感!这个字我们归结为一个,统一一下,这叫—— 生:牵。
师:好啊!把你们刚才说的,窦老师帮你们题上去。(幻灯出示5张图,旁边分别题着“奔”、“举”、“搂”、“抱”、“牵”。)发现这些动作简单吗? 生:简单。
师:动作也可以叫—— 生:简单的表达。师:简单吗?
生:简单
师:真的简单吗? 生:真的简单。
师:真的——简单吗?有些同学要说了,真的简单吗?请你任选一幅谈谈!生:我想选第一幅图。我觉得,爸爸对儿子的爱是很深的,他一见到儿子就很急切地奔了过来,显示出他对儿子的爱很深。
师:这是怎样的“奔”啊!这种“奔”包含着想急切地把儿子抱起来,举起来。谢谢你!
生:我想谈第二幅,这幅图是“举”这个字,我想父亲是想好好看看自己的儿子有没有变化。
师:所以,他把他举在头顶。你被你爸爸举过头顶过吗? 生:举过。
师:那你说说什么感觉? 生:觉得好开心,好快乐!
师:你想想,吉姆被爸爸举在头顶,和你的心情一样那样—— 生:开心、快乐。
师:而且在爸爸的心中,我把你高高举起,你就是我头上的—— 生:太阳!
师:头上的天,所以我就这样把你—— 生:举起来!
师:还有吗?谁还想再谈。
生:我想说中间那副图“牵”,我觉得“牵”是表达了爸爸对儿子的依依不舍,因为爸爸就要走了,和儿子待在一起时,间很短了,非常牵挂儿子。
师: 刚才一个词用得多好呀,听话听音,由“牵”想到了“牵挂”,不仅是一个手的动作,那是一份牵挂,还想到了一个成语叫—— 生:牵肠挂肚。师:说一遍这个成语。生:(齐说)牵肠挂肚。
师:我们俩就这样,父子俩呀,你牵着我的手,我—— 生:我牵着你的手。师:我们俩就这样—— 生:默默地向前走。
师:永远,永远,到永远!好啊!还用说“搂”吗?还用说“抱”吗?有这么多同学举手要说,其实这些都不用说,原来这些简单的表达里依然也带给你—— 生:父子之间的亲情,丰富的爱!
师:原来爸爸的爱在他的——(教师举起手)生:手上。
师:在他的——(教师拍肩)生:肩上。
师:还在他的——(教师手作怀揣动作)生:怀里。(有同学说腰里)
师:有同学说腰里,太难听了,这边同学用词用得好哇,在他的—— 生:怀里。
师:爸爸的爱还在哪呢?(幻灯慢慢地切换场景)请你仔细看。(定格在电影院)这电影院里头,应该看电影啊!(幻灯片出示4幅场景)你有怎样的发现—— 生:父亲一直在笑。
师:对,你还有怎样的发现。其实父亲从头到尾都笑,其他的图里他还在笑,这幅图里你最终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他一直都看着儿子,向他投去赞赏的目光。
师:这个“看”你发现没有,这个“看”不是我们平时的看,现在我也可能是看着同学们,你发现父亲的“看”可以用一个成语,那叫—— 生:目不转睛。
师:可以,可以再简单地用一个字。生:盯
师:对,“盯”,够简单的,你被别人“盯”过吗?(学生笑)生:没有。
师:没有,哦哟,真好,可惜我小时候被盯过,比如说犯错 误了,老师就——唉,或者说我真的哪件事做得不好,我的妈妈就——但那是一种爱,爸爸眼里面也含着这种爱。但还有不同,这里面的“盯”是——
生:爸爸像把儿子放在心上一样,那种“盯”跟其他的盯不一样,那种爱是更深层的爱,是刻在心上的,所以我觉得这种爱是非常非常深的。
师:多好啊!同学们,他讲的这个“盯”讲得多有别样的意味呀!这个“盯”就是我用我的眼睛把我的儿子从头到脚刻在我的眼里,留在我的心里面。一说到你这个“盯”,我就想到我们现在有一个歌词叫,我的眼里—— 生:我的眼里只有你。
师:没有别人。所以儿子的眼里只有——(学生回答爸爸),爸爸的眼里只有——(学生回答儿子)这又是一个怎样的“盯”啊!就这样,你想啊!在这一天的历程当中,儿子不断地向别人宣告,你以为我没有爸爸呢?我有爸爸,我的爸爸叫—— 生:焦尼。
师:就要分手的那一刻,成年人的爸爸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 激动,脱口而出——
生:这是我的儿子,最好的儿子,他叫狄姆。(齐说)
师:你可要发现啊,那可是爸爸啊,作为一个这样高大的成年人,他面对的人群你发现没有(幻灯火车上)有男的—— 生:有女的。师:有老的—— 生:有小的。
师:也许里面有认识的,但更多的是—— 生:不认识的。
师:但不管如何,我也要这样对他们说——
生:(指名)这是我的儿子,最好的儿子,他叫狄姆!师:我也听到了那份坚定.生:(指名)这是我的儿子,最好的儿子,他叫狄姆!师:我听到了那份自豪。
生:(指名)这是我的儿子,最好的儿子,他叫狄姆!师:这也是一份赞美!
生:(指名)这是我的儿子,最好的儿子,他叫狄姆!师:这也是一份坚定!
生:(指名)这是我的儿子,最好的儿子,他叫狄姆!(学生有些激动,一遍没读顺又读了一遍。)
师:激动得音都咬不准了而重复两遍,但是别人都能听清了,所有的人都知道他的宣告——
生:这是我的儿子,最好的儿子,他叫狄姆!(齐说)师:亲爱的同学们终于明白了,只出现一次的这句话,同样这样简单的表达,的的确确,我们从中感受到了里面丰富的—— 生:感情。
师:是啊!所以把你们的话归结在一起,于是我们有理由说,这样简单的表达,的的确确带给了我们丰富的感动。(教师板书:丰富的感动)连起来读一遍。生:丰富的感动。(齐读)
师:于是告诉我们,把它连起来说—— 生:简单的表达——
师:同样能带给我们——(指板书)生:丰富的感动。
师:有些时候——(指板书)生:丰富的感动——
师:不需要华丽的词藻,也可以——(指板书)生:简单的表达。
师:就这样,亲爱的同学们,瞧,就这样两句话,这样如此简单的表达,就像头上的一束光,一下子照射到我们的内心,然而这束光里面却有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么多丰富的色彩带给我们的感动。你可以想象这样一对父子离别的那个时候。(幻灯)快看那,这真是,我盯着你,你盯着我,他们可能有好多话要对对方说,或是儿子,或是父亲,来吧——
生:我觉得父亲可能会对儿子说:“儿子,你一定要听妈妈的话,好好学习。” 生:我觉得儿子会对爸爸说:“你早点回来,我很想再看到你。”
生:我觉得爸爸还会对儿子说:“儿子,你要听话,我会回来的,我一定要带你去顶星级的酒店去吃饭。”
生:我觉得他爸爸还会对儿子说:“好好努力,你永远是最棒的!” 生:我觉得爸爸可能对儿子说:“记住,爸爸永远爱你!”
师:你们说了这么多,其实有可能简单地还用说吗?(学生摇头)不用。生:我觉得他们可能从眼神中流露出来告诉对方,根本不用说了。
师:根本就不需要像刚才你们这样的表达,简单的表达甚至到就这样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因为他们两个彼此已经获得了认同,那就是,你是我的—— 生:爸爸。
师:不是别人的—— 生:爸爸。
师:你是我独一无二的—— 生:爸爸。
师:谁都不能替代的—— 生:爸爸。师:你叫—— 生:焦尼。师:你是我的—— 生:儿子。
师:不是别人的—— 生:儿子。
师:谁都不能替代的—— 生:儿子。
师:独一无二的—— 生:儿子。师:你叫—— 生:狄姆。
师:这就足够了!(慢慢地,火车的汽笛声响起,切换幻灯,教师读文字)“火车开了,看到车窗里的爸爸了,爸爸在挥手,我也使劲儿地挥手。爸爸的手渐渐地小了下去。”(切换幻灯)“火车很快就看不见了,但是从铁轨上还传来了轻轻震动的声音。铁轨很长,很长。一直通往爸爸住的城市„„”火车一定还会回来吧,我亲爱的同学们?火车一定还会回来吧?(学生回答“会”)上面一定会载着它最亲爱的爸爸—— 生:焦尼。
师:思念就是等待下一次相逢的开始,如果说还会再见面,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他还会向别人宣告——(教师指板书)生:这是我爸爸,他叫焦尼。生:这是我儿子,他叫狄姆。
师:他要让所有的人知道。好啊!书看到这,想到这两个语言,我不知道亲爱的同学们是否想到这书后面还站着一个人,谁啊?(生回答“妈妈”)是啊!所以我们班同学希望看完整,我们的作家也如此,就在书最后一页,(幻灯切换到最后一幅)妈妈出场了,这带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亲爱的同学们,现在让我们把故事调换一下,假如,儿子和爸爸生活在一起,这一天是妈妈来到了爸爸居住的城市,他的妈妈看到儿子,他们之间会有怎样表达呢?
生:我想儿子可能会说:“这是我妈妈,她叫——(师提醒“说一个名字吧!”)她叫尼拉。他是我儿子,他叫狄姆!”
师:今天我们的书啊可是一本图画书啊,刚才我们站到画家的角度上了吗?没有。我们是站在作家的角度上。今天剩下这个后面的课堂环节,我们就应该回到谁的角度去?大点声。生:画家。
师:也不枉对他的尊重。现在就让我们同学们挺胸抬头,认认真真地回到这本书中,站在画家的角度。(幻灯)好好地—— 生:想一想。
师:听好了,想什么呢?请你用画家的眼光,去观察画面的色彩有什么特点?这画面的构图啊,有什么发现呢?甚至连这书里的某个道具给你怎样的联想?准备好了吗?开始——(播放幻灯)我们从头至尾地把书翻阅一遍,从封面开启。生:我发现这个画家画的色彩根本就不是很绚丽,而且他画的人物和背景非常的简单,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简单的表达。
师:掌声。(师和学生握手)握握他的手,他发现了整个的画面很简单,其实画家就是用蜡笔画的,整个色彩就像你说的,并不是那么鲜艳,色调是—— 生:灰色调。
师:你还有一种感觉——
生:觉得故事很令人回味,有令人回味的空间。
师:是啊,这种空间是灰色的,它还可能带给人很多的联想和感受。
生:他俩虽然分别,但心还是在一起的,还有一种淡淡的哀伤。所以画面的主色调是灰色的。
师:你看,不枉费给他一点掌声,他也在色彩中发现了这样简单的表达,但刚才他的那一份由色彩中引发的那些感受不又带给我们这样丰富的一份体验吗?谢谢你!还有吗?
生:还有比如我看到他爸爸在站台上,狄姆奔过来的时候,后面背景还有一些人都走得很缓慢,唯有他爸爸是急急忙忙跑过来的。还有比如一幅,他们你盯着我,我盯着你,背景只有蓝色显示出他们两个人互相盯着看。还有最后一幅图都给了人无尽的遐想和他们之间感情的一种感动。
师:他在背景上有发现,那背景中也是如此那么简单,一片蓝色,朦朦胧胧的月色的背景,但一样给带来了感动。
生:我还发现前面的图都是正方形的,而最后一幅图是椭圆形的。
师:前面的图不一定都是正方形的,简单的说是方形的,最后一幅图是—— 生:椭圆形的。
师:你能用语文的眼光有哪些联想,为什么最后一幅图是这样的呢?
生:我觉得前面用方形的图是因为他是跟爸爸在一起的时候,而椭圆形的这幅是他跟妈妈在一起的时候。
生:希望他们家庭父亲母亲能重归和好,在一起生活。师:我们的作家就把它—— 生:画成了椭圆形。
师:用了中国人的有一句俗语就叫—— 生:团圆。破镜重圆。
师:言外之意就是希望他们一家人也能够—— 生:团团圆圆。
师: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可能这一个圆就像一个大型的句号,故事就停在这,让你去想去吧!可能就是一个长长的聚焦镜头就定格在这,母子俩就这样望着远方的车轨,也让你去想吧,还可能就像你刚才这样深深地向往与祝愿,希望这一家人能像我们同学的家庭,父母都在一起,幸福美满!
生:我发现了第一幅图上站台上只有狄姆一个人,其他一个人也没有,看着那背景让人隐隐约约感觉有一种凄凉。还发现狄姆见到他爸爸的时候,总是很自豪的样子。
师:这些刚才同学们都提到了,你可能把它又细化了点,不要紧,很多时候好书是需要不断品读的。刚才那边有一些同学说到灰灰的主色调中依然还有跳跃的几个颜色。(幻灯)你发现这个画面里最跳跃的是什么? 生:围巾的红色。
师:回忆一下几个画面的小道具围巾——。爸爸的围巾是—— 生:红色的。
师:妈妈的围巾是—— 生:绿色的。
师:有没有同学观察到儿子的围巾呢? 生:儿子的围巾是蓝色的。
师:是吗?我们看一下。(幻灯,并放大儿子的围巾)
生:红绿相间的,我发现是爸爸和妈妈围巾的综合型。(学生笑)
师:还请你用文学的眼光,你发现没有画家想画条围巾太简单了,不就是线条么,涂点颜色么,再想想,简单的狄姆的围巾里你读到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他是父母爱情的结晶,而且我还发现他们父母的爱都融入了自己的身上。
师:所以他有最精彩的发现,他在这围巾里,最简单的围巾里读到了最丰富的感动。我们再一起看看,瞧,(幻灯几幅图,慢慢放大三人的围巾)真的是这样,生命的热烈,美好的绿色,诗意的期盼,如刚才这个同学说的,对子女的爱的力量化作了一缕爱都紧紧融在这条围巾里,真的要感谢画家呀,原来色彩上,构图上,还有这小小的道具上也是如此—— 生:简单的表达。师:依然带给我们—— 生:丰富的感动。
师:还有呢!你要想看,多了去了,随便你看看,狄姆手里拿的是—— 生:书。
师:画个小方块多么简单呢,这个小小的简单表达的道具你又读到了什么呢? 生:这书是爸爸在图书馆里给狄姆借来的,狄姆拿着这本书就想得到了爸爸的爱一样。
师:而且你还发现这对父子他们俩好不容易在一天,他们把时间排得那么紧凑,只要能在一起,只要有时间就去做这个做那个,但他们没有忘了到哪里去? 生:图书馆。
师:就不像刚才有位同学说的,下次带儿子到高级大酒店去吃。当然这也没错,但是我从中发现这对父子特别地愿意—— 生:读书。
师:所以我们有理由说—— 生:读书的孩子错不了!
师:是,读书的孩子错不了!爱读书的孩子啊,亲爱的同学们,它给我带来的启发是,爱读书的狄姆,即便父母真的不能在一起,说心里话,这就是生活的现实,我相信狄姆也能从中获取力量,变得自立、坚强,学会面对,依然也活得那样阳光。为他的发现掌声喝彩!(学生鼓掌)好啊!难怪这本书,(教师举起书),获了世界大奖,而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获奖,而是因为我们努力成为了作家、画家的知己。其实我们不仅要成为他们,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成为我们—— 生:自己。
师:课前的最后一个环节,我们应该回到哪里去呀?大点声说出来—— 生:自己。
师:联系这本书特殊的故事,你从中又得到了怎样的感受呢?快拿起笔来,话不在多,我相信,简单的表达,也同样能带我们丰富的感动,作为儿女的你又会怎样理解父亲的力量,亲情的力量,家庭的力量呢?(学生自由写)
生:父亲、母亲把我们捧在手里怕落了,含在嘴里怕化里,哪怕微小的一个动作,这都使他们表达出的一份浓浓的爱,总结起来说,世界上最温暖的地方就是家。师:谢谢你,你那最简单的表达让我们懂得,世界上最温暖 的地方是你那完整的家。
生:父亲的爱,可能是一个再小的目光,可能是一句鼓励的话语,也可能是一句耐心的教导,但不论怎样的爱都是像山一样的坚定,一样给我力量,我虽然不像狄姆一样,所以我应该更珍惜父亲的爱,哪怕是给他一个微笑也好,所以中午回去我想抱抱爸爸,对他说一句:“爸爸,我爱你。”(学生鼓掌)
生:我的爸爸从不出差,他虽然很严厉,但我读过这本书,我觉得我应该珍惜这份亲情。
师:这个话挺概括的,但我从她的语言中读到了“珍惜”两个字。好啊!这就是你在书中获得的力量。
生:我的爸爸经常出差,下次他回来时,我一定要对他说,这是我的爸爸,他叫王晓江。
师:掌声,我知道了你的爸爸,谢谢你,你让我感动,因为你能这样呼唤出你爸爸的名字,真好,有这样一个能表达出爱的女儿,为她感动。我知道还有很多同学要说,还有很多同学要写,其实要说的,写的太多了,把要写的话回去写下来送给你的爸爸。我发现两堂课,没有悲伤,没有眼泪,生活中真的不能事事如意,事事顺心,但只要像你们一样懂得去珍惜,懂得去感受,懂得去这样表达,我相信一定能带给你的家人,带给你周遭的人—— 生:丰富的感动。
师:而且这丰富的感动,你发现没有,就源于你们这样—— 生:简单的表达。
(音乐响起,幻灯,请学生读文字)
生:我想象不出,还有什么比父亲的爱更让一个孩子渴求得强烈。可能,你就是一位父亲或是孩子,你会说:“有父亲真幸福!”你会说:“做父亲的感觉妙不可言!”其实,这不仅是一个关于父亲和儿子的故事„„原来,如此简单的一天,也可以这么令人回味。每个人都能品出独特的滋味„„故事就这样结束了吗?只有
第四篇:窦桂梅评课稿(共)
读《听窦桂梅老师评课》有感
快乐的暑假到了,我有幸拜读了《听窦桂梅老师评课》一书,同样作为学校的教学管理者,我被窦桂梅老师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潜心钻研的学习方式深深感染了,作为一名清华附属学校的校长,能够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如此认真、细致的倾听各类学科的讲课,并从不同学科角度为我们带来了专业上的引领与指导,不仅让教学者学会了如何上课,更让教学管理者重新懂得了应该如何评课,如何与教学者建立志同道合的“引领”关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出身的我,认为窦桂梅老师对语文学科中的识字教学、阅读教学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她能够在课堂的应变能力、教师的语言、重难点的把握等方面为我们指引了方向。正如窦桂梅老师老师所说,对于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我们应当基于语文学科的本身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迁移的识字方法、记字方法、写字方法的已有经验,同时,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活动缺乏目的性、有意性的特点,教师应该打开思维定式,对一切有利的学生学习的经验加以有效利用,对于这些,教师要基于识字教学的规律,做到心中有数。纵观窦老师的评课,她总能够用一双慧眼发现其每一名教学者的教学亮点,又能锐利地指出教学者存在的缺点,并能够准确地解剖其
盲点。同样作为一名教学管理者,让我深深知道面对于教学中参差多态,以不同的方式和形式出现的课,作为评课者不能流于形式,不能以表扬为主,做好好先生,敷衍了事,这样就失去了评课的意义,作为评课者,我们在评课过程中要与参与者建立平等交流的平台,努力改变教师在评课活动中的“被评”的地位和失语状态,只有让授课者说话,评课者才能更加充分地理解授课者教学设计中的良苦用心,评课才更能点中要害,只有这样,评课者才能对授课者有所帮助,真正做到志同道合的“引领”关系。从《听窦桂梅老师评课》一书中,我不仅学到了有关评课方面的知识,还让我深深认识到了自己评课方面的不足,更学会了如何评课,正如窦桂梅老师所说。评课时,你有什么样的素养,就会传递什么样的评课水平,有什么样的体验,就会传递什么样的教学经验,评课时一定要“缺点不漏,优点说透,方法给足“,传递真实的心声、真正的水平,告诉授课教师怎样会更好,以至授课者心服口服地接受你的观点。篇二:窦桂梅老师评课有感 寒假值班,去办公室取自己的听课记录时,无意中从自己的书桌上看到一摞书(可能是没有找到主人的学校赠书一股脑放我桌子上了)。一本本浏览了一下,发现了《听窦桂梅老师评课》,不知道谁订阅的这本窦桂梅老师关于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专著,翻看了几页,竟有些吸引我。之前尽管自己手中早有一本吴正宪老师的《打开数学的画卷——感受数学世界的人、文、情》,还是决定拿下。也许是有着书非借不读的心里吧,捧着窦老师的这本书,一看还就不可收拾了。
由于执教低年级,所以翻看目录时,我首先注意到窦老师关于低年级的评课,看到第6篇《必须不拘一格,灵活识字》、第14篇《字,必须好好写》,这两篇就《祖国在我心中》一课针对识字、写字教学环节窦老师给出了自己的意见,而且他们学校的低年级老师以“识字教学”为主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针对自己听的识字课,窦老师提出必须不拘一格,灵活识字。所谓的灵活,就是几种识字方法——韵语识字,集中识字,归类识字,随文识字,字理识字等,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段学期有所侧重和区分,不要每个老师都千篇一律的进行一种方法的复制。教学需要大胆和创新。
这让我想到我和我身边的低年级识字教学的老师,模式基本是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生字,根据一个生字引出一串形声或者形近字;学文过程中认识生字;课堂即将结束时学写一个或者两个生字。
通过自己上课和听课,总是感觉识字写字教学的环节不够扎实,有点走过场的味道。正如窦老师所言,千万不要把识字教学固定在一个模式上,一个步骤上,也要适当地运用其他方法,有些时候,注意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灵活运用,方能产生效率。识字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做出深刻的思考,每堂课中那种方法最有效,就采用那种方法。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具体教学要求和目标是不一样的,作为教师,必须牢记这一点。
其次,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评课观。
窦桂梅老师认为,“真正的评课应该给予教师超越他原有水平的营养。评课时,首先要建立一种思维方式,站在被评课教师的角度想问题,不能听了就评,信口开河,而应该想清楚,被评课的这位教师最需要的是什么,你评课的重点是什么。而且,不能仅仅用‘耳’听,用‘笔’记,用‘嘴’说,它还应该是专业上的引领与带动。”
纵观窦老师的评课,她都是这样“缺点不漏,优点说尽,方法给够”,给每一位被评课教师传递最真实的心声。可是,反观许多的评课,很多的是流于形式,有的以表扬为主,有的被动发言,甚至有的是拿着放大镜找优点,却因为种种原因故意忽视不足。窦老师在评价老师的课时,树立了一个重要的观念——评课不是批评,更不是无谓的赞美,评课就是要发现课堂的问题,而且问题就是执教老师的朋友,问题是听课老师的朋友。评课的重要目的就是正视问题和发现不足,这才有助于教师找到前进的方向和目标。再次,窦老师说,“好课”是看不出“教”的痕迹的,看似师生随意聊天,可课堂上常常高潮迭起,悬念频生,教师引导学生探奇览胜,流程中往往是山重水复,别有洞天——而这些,其实就是教师经心备课的结果。
针对这一话题,在第9篇《一堂好课好在哪儿》中,窦老师例举了一位科学老师执教的课堂,从窦老师对这位科学老师的评课过程中,我在头脑中组合这位科学老师的备课过程:从生活入手,寻找自己需要的几种植物。整整用了一个中午的时间,找齐了自己课堂需要的“水葫芦”“水芙蓉”“铁黄冠”,课中,看似轻松与不轻松间,科学老师胸有成竹的和学生进行着对话,好多时候学生都要实验、讨论,这些环境的更替需要老师调节好学生的情绪,组织好秩序,这需要科学老师具备组织课堂的能力。为了一节科学课,为了达成教学目标,为了有效运用课堂生成,教师需要储备的东西太多了。由此,我想到了我,我又为自己的这堂
课储备了多少专业知识呢?
在这本书中,窦老师告诉了我,应当让课堂生活成为为未来储存幸福基金的事业。仅用这“借”书之香鞭策自己,阅读储备,达到:听课,听得出门道儿;评课,评得出名堂。
回
楼主(xuchangwei)复(0)以前,对窦桂梅老师了解的并不多,只知道是小语界的一颗明星,清华附属学校的业务校长。寒假,买来窦老师的《听窦桂梅老师评课》,阅读一遍,深深叹服,不愧为“建国六十周年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教育家”。于是,开始阅读第二遍,做了十一页的摘抄,总觉得没有做过摘抄的阅读是没有生命的阅读,当然,摘抄的,也是触到自己教育命脉上的语句。
这是窦老师作为校长期间,听课后的一些点评,每次听课,只抓一个方面,可能是教师课堂语言,可能是教学内容,可能是教学韵味,也许是教学的落脚点„„从22篇文章中,我读出了一个对语言极度敏感而细腻的窦老师,读出了一个唤醒教师专业尊严的窦老师,读出了一个持之以恒的窦老师。
窦老师是个对语言极度敏感而细腻的教师。在听课中,她敏锐地发现授课教师三言两语的导课有了问题,提出老师要梳理孩子们的发言;她敏锐地发现教师的评价用语只是“好”“真好”“真棒”等笼统空洞的词语,提出教师要从自己说的每一句话开始,自觉地“漂洗”教学中的杂质,每一处都力争显现出语文的真面目;她敏锐地发
现教师在课堂上缺少调控能力,建议教师必须让那些喜欢抢先的学生知道,和他一起学习的还有几十个小朋友;她敏锐地发现现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不是真正的对话;她大胆地对《印度洋上生死夜》一课提出道德上的质疑„„就这样,带着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窦老师走过了“课文-语文-课程”的历程,从“课堂里走出来一个教育家”。
不仅仅是自己在成长,窦老师更是个专业引领的导航者,她通过“共读、共评、共写”的方式打造了一个优秀的团队。在她眼里,课堂,不仅仅是学生成长的地方,更是教师成长的平台,于是,她带领教师读书,听课,评课,写课。听课,要听出门道;评课,评得出名堂;写课,写得出水平。就这样,通过“共读、共评、共写”,她把教师的专业尊严唤醒。为窦老师多年的坚守而感动。她带领语文教师团队,围绕主题教学理念,花费八年时间,研制出一套12册的《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手册》,这是“一群人向着共同的伟大的目标”“认认真真地做成的一件大事”。八年啊,如果是你我,我们能坚持吗?但,窦老师坚持了下来,她带领她的团队,用心规划,潜心研究,反复实践,披沙拣金,聚沙成塔,由一册到一套,由初稿到反复修改定稿,这其中,会有多少迷茫和波折,但,窦老师坚持了下来,感动,感动。
我近来读了《听窦桂梅老师讲课》《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让我受益匪浅。最大的感受就是畏惧,才知道自己对于语文的理解是如此肤浅,读了窦桂梅老师评课最大感受就是今后不敢评课了。
《听窦桂梅老师评课》内容是评课时,首先要建立一种思维方式,站在被评课教师的角度想问题,不能听了就评,信口开河,而应该想清楚,被评课的这位教师 最需要的是什么,你评课的重点是什么。而且,不能仅仅用“耳”听,用“笔”记,用“嘴”说,它还应该是专业上的引领与带动。
深有感触的是窦老师评英语课。英语的词汇教学,应该,也必须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点,或者说难点。重点如何凸现,难点如何突破?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对于这些字母单词,主要以机械记忆为主。我很佩服学生,因为这些单词不似汉字有象形特点,一看也能读出个大概。学习一个字,再学习一个字,两个加起来,不但能读出来,还能知道大概的意思。而英语可不是这么回事。
因此,必须为英语词汇积累打下坚实的基础。怎么办?
也许就像我们学习汉语一样,要先读正确。那么,英语教师应从学生学习英语的起始阶段,就严格要求学生,必须养成良好的发音习惯。至于用什么方法我不是很清楚,但课堂上一定要“书声琅琅”。全班读,男生读,女生读,一组组练读,一个个发音,直到把正确的声音完全“装”在耳朵里。这两节课,都有听录音,模仿发音的环节。这很好,但还不充分。那些英语水平好的学生,可能可以独立发音,并能读通句子,可是,许多学生并没有这样的能力,他们能把这堂课的单词学会就不错了。要知道,在我国的英语学习环境中,大多数学生很少有机会频繁、广泛地接触英语,因而,就不可能像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那样自然地在生活中习得英语词汇。在课堂上,你必须强化“会认”、“会听”、“会读”。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有意识地花大力气培养学生学习新词汇和巩固旧词汇的能力,同时,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英语发音的机会。
接着,就是要当堂落笔来写写。在两堂课上,我都没有看到学生动笔写单词(在我以前听到的英语课上也没看见过学生当堂写),教师都把写单词当作作业留给学生回家完成。那么,学生第一次下笔写单词,写得是否正确,写的时候有什么好方法,这些,教师都没有在课堂上作示范或指导。篇三:《听窦桂梅老师评课》有感 《听窦桂梅老师评课》有感
张梦瑾
窦桂梅老师,说来并不陌生,早先因为备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大赛便与她结缘,校长推荐研学窦桂梅老师的阅读教学法,于是便开始了在网上拼拼凑凑找各种视频及资料的学习之路,我的语文课堂也在窦桂梅老师的“帮助”下颇具韵味。最近有幸加入贾寨镇新教育教师读书会,得此机会拜读她的《听窦桂梅老师评课》一书,更是受益匪浅。
这本书,窦老师从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科学等不同学科的听课、评课为我带来了专业上的引领与指导。特别是针对语文课堂,窦老师从识字教学、阅读教学、诗歌教学等方面为我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同时从课堂的应变能力、教师的语言、重难点的把握等方面为我指引了方向。语文是有生命的,那字字句句的共情使学生与我们以及作者结为一体,语文的韵味能够带活整个课堂。窦老师说,教学时,仅仅是一种感觉,还不够;仅仅写在教案上,也不够。要想办法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找到一个核心词,即主题,然后走到文字的里面,琢磨琢磨,体会主题的内涵,从而感受文字的生命。这样,语词就带动了全篇,就又有了“真正的生命”。针对这一话题,在第三篇《语文韵味,不仅仅是感觉》中,窦老师例举了一位语文老师执教的课堂,她讲的是五年级《枫叶如丹》。开场便自咏了一个古文样式的开场白,跟着吟诵了《山行》,接着这 位老师又引用了陈毅的“西山红叶好,霜重色愈浓”,一下使的课堂“语文味”十足,在学生意犹未尽之时引入课堂。接着就是读,可不要小瞧了“读”这个字,在这个“读”里可大有文章。语文的生命在于韵味,那韵味就藏在“读”里,只看我们能不能把它挖掘。直至整节课结束都没能离得了这个“读”,其中教师也频频引用宋玉、曹丕、毛泽东等的名篇名段,更显韵味。
窦老师在本篇评课结尾处写到:让我们一起努力,真正在文字中品出“韵味”来,而不仅仅是一种感觉。在此,我也“拿来”结尾,以示共勉。篇四:读《窦桂梅老师评课》有感
读《窦桂梅老师评课》有感
教育发展的关键是国家的经济投入和领导的重视, 但教学水平的提高关键在教师。现在的教师任重而道远。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日益提高, 做一名教师不容易, 做一个好教师更不容易。教师不仅要具备高尚的师德, 还要有精湛的教学水平。不仅要懂得教学理论, 还要积极投入教学实践, 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 不断充实自己, 不断超越自我。我深深感到一天不学习, 思想就会跟不上趟, 话不知怎样说, 课 不知怎样上。学习、学习、再学习, 就成了我们生活必需, 工作必需, 生存所需。特级教师窦桂梅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是我们的一面旗帜。她勤奋学习, 勇于探索, 深刻反思, 追求完美的精神给我们以振奋, 以鼓舞, 催人向上。
几年中她读了近百万字的书籍, 写了上百万的读书笔记, 出版了多本专著, 她为教师写下的听课反馈意见, 篇篇都是一首抒情的歌, 打动着每一位教师的心灵。很高兴,这段时间读《听窦桂梅老师评课》,从书题就可以感受到, 这本书有其独特的新意, 是教师的好帮手, 是一名不可缺少的贴身医生。书中有对其他教师上课的很好的评议。我觉得它对我们一线教师很实在, 真的是一把梳理课堂的好书。教我们要学会反思, 反思是我们进步的起点。
一、教我们学会钻研教材, 抓住每一课的真谛, 书中一篇“听《三袋麦子》”,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现在我们有的教 师在课堂教学中, 过多地重视形式而忽略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形式虽然很丰富, 演、读、猜, 一应俱全, 学生也很开心, 但课后学生并没有对所学知识掌握多少, 应有的感动和体验没有产生, 教学效果反为花哨的形式所累。因为我们的教师在备课时, 没有认真钻研教材,没有把握住书本的关键点, 没有抓住这节课应该教学生学会什么, 所以教学效果无法兑现。
二、教师在课堂上要有“应变”与“调控”能力
书中一篇听《三打白骨精有感》告诉我们教学是师生双向活动,也是信息交流的过程。由于学生个体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不同,课堂的信息反馈也常常会因人而异,呈现出多样性和随机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随机应变能力。学会急刹车,积极能动的适应千变万化得学生,机敏地、富有成效地调控课堂,才能拥有驾驭课堂的能力。
三、追求完美, 不断超越自我, 学无止境。此书篇篇都富有个性的话语, 独特鲜活的思想, 读后让人受益匪浅。作为一名教师, 没有比上一节好课, 得到学生的爱戴, 家长的欢迎更让人满足的了。窦老师在她从事教学的日日夜夜里, 永远在学习, 学习, 读书, 读书, 进取、拚搏。读过她的每本书后, 都会有一种催人向上的动力, 都能感受到一种极大的鼓舞。篇五:《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读后感
《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读后感
《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读后感 一直以来,很羡慕那些优秀的执教者,更羡慕听课以后才思泉涌、娓娓道来,而且能评到点,能带给自己学习,给他人带去帮助的评课者。所以一直也在寻找为什么自己不会讲、不会听、不会评,带着这些疑问,我读了《听窦桂梅老师讲课》和《听窦桂梅老师评课》一书,窦桂梅老师书中用平实的语言,美丽的文字记录了一篇又一篇的精炼而又精彩的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和>教学反思,而在《听窦桂梅老师评课》听评课记录,把我深深的吸引,也让我深深地震撼。原来课可以这样讲,课可以这样听,课可以这样评。细细品味窦桂梅老师的每一篇实录,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对不同年段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课文,窦老师都能找到一个全新的视角引领学生理解感悟文本。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我以前在教的时候根据很多课例将文本落脚在对帝国主义的恨和“雪我国耻,振我中华”的空洞誓言上。而窦老师为了让学生留下的不仅仅是情感,而是沉甸甸的思考,她从理性的角度出发,想办法引领学生走进思考的空间。中华的复兴不是靠非理性的仇恨所能完成的,必须让孩子们明白,除了耻辱和仇恨,我们很需要保持理性的反思。这就是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用真实的课例告诉我们,教师不应该是教材的传声筒,而应该是一名有>勇气的思想者。运用自己独特的理解去引导启迪学生。
听窦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语言的盛宴,语言是热情四溢,感染力着每一位听课者。在《>秋天的怀念》一文结束后老师深情的说“母亲的好好儿活化作了我的血液,借了我一生啊,成就了我一生啊。是这句话让史铁生在无法弥补的身体缺憾中,找到了另一种生命的延展!再读课题。在隽永深情的语境中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她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极其富有活力,比如评价学生的发言情况“你真用心,谢谢你给同学提的醒儿,要多看书,注意积累”、“你可真会运用语言,读到课外阅读上的话,就在这里用来评价,这就不仅仅是积累这句话了,而是运用语言,表达你的观点。”评价学生的读书情况,“就是因为你读的好,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才得到这样好的评价;你的幽默极富有创造,听你的声音,我可以感受到胸藏大智慧的矮个晏子的笑声,一笑解千“丑”;真是一笑解千“愁”,谢谢你的发现,真棒啊!”等等。而窦老师的评课让我深深地感到“评课”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式,印象最深的一句话:盲目听十节课不如认真剖析一节课。这就要求我们在听课的时候改变听的方式,由听课者变成参与者,知道要听什么,怎么听?听前听后要思考什么。我想在听课的过程中只有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有备而听,才能听的出效率,听得出成长。因为只有确定了听课的方向,和自己的研究方向,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才能深入到问题的核心。就好像上学期我们开展的语文教研活动一样,每个人都围绕执教者的教案进行解读、分析,说一说自己想怎样上,给执教者提出建议,然后在听的过程中选择自己的观课点进行听课,听课后进行细致的分析,这样我感觉才能真正地在听的过程中获得成长。而我们在听课后的评课中也要注意自身发展的需要和执教老师优势和不足之处,从建议上着手,真正地起到学习和促进作用。窦桂梅老师告诉我,“真正的评课应该给予教师超越他原有水平的营养。我感觉其实还应该说一句话,那就是“真正的评课应该给予自己超越原
有水平的营养。”这样才能在在评课的过程中建立一种思维方式,站在被评课教师的角度想问题,不能听了就评,信口开河,而应该想清楚,被评课的这位教师最需要的是什么,你评课的重点是什么。而且,不能仅仅用‘耳’听,用‘笔’记,用‘嘴’说,它还应该是专业上的引领与带动。” 纵观窦老师的评课,她都是这样“缺点不漏,优点说尽,方法给够”,给每一位被评课教师传递最真实的心声。可是,反观我以前的许多的评课,很多的是流于形式,有时不知从而说起,有时被动发言,却因为种种原因忽视应该怎样才能正确的评课。窦老师在评价老师的课时,树立了一个重要的观念——评课不是批评,更不是无谓的赞美,评课就是要发现课堂的问题,而且问题就是执教老师的朋友,问题是听课老师的朋友。评课的重要目的就是正视问题和发现不足,这才有助于教师找到前进的方向和目标。
第五篇:窦桂梅 总结
视频选择60多分钟的那个从9分40秒开始播放,主要是介绍的“三个超越”(如果时间上不允许可以把视频只放一段)
开始播放视频时请加上这样一句话“为自己的生命奠基,为孩子的生命奠基,使自己和孩子们超越自我、超越自身体能上的、精神上的、智慧上的极限而真正实现超越自我的历程”
生平简介
窦桂梅,女,1967年4月出生于吉林省蛟河县,语文特级教师,北京清华大学附小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国家九五重点课题语文教材编写组编委。获吉林省首届教改成果评比小学唯一一等奖。从1994年开始搞“语文教学民族化与现代化研究”1995、1997两次参加国家级教学比赛均获一等奖。先后出版《为生命奠基》《我们一起成长》《窦桂梅阅读教学精品录》《爱与爱的交流——窦桂梅学生作文选》等专著,主编或参编著作7本,发表文章近百篇。先后获五四青年奖章、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被评为全国中小学中青年“十杰教师”提名奖,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标兵。1998年作为部分科教界优秀代表之一,受党中央国务院之邀,赴京得到江泽民、朱镕基等7位政治局常委的亲切接见。2001年作为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讲师团成员,在人民大会堂做专题报告。2002年作为国家西部义务讲学团成员到内蒙等地讲学。
1986年从吉林师范学校毕业后,来到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任教。1998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9年成为省首届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并获省首届基础教育教改成果一等奖;2000年被评为省三八红旗手标兵。
窦桂梅老师的教育教学“二十八字”心得
敬畏母语、热爱学生、钟情读书、深读教材、公开课堂、提高修养、永葆激情
窦桂梅的教育感言(10点)
1.激情不老
这应该成为为师品格的重要追求。马克思说,激情是人追求自己的对象世界的一种本质力量。只要生命在,激情就在。教师的激情就是要点燃学生的情绪,照亮学生的心灵。对教育的激情,应该从现在的外在表象化为内在的精神气质。不因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地位的升降而改变。
2.读书一生 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古典文学修养和哲学修养的不足,决定了我要以为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像永不干硬的海绵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取。
3.宁静致远
一个好教师不全是靠培训成长起来的,更不是靠检查、评比造就的。教师很苦很累,比如各类名目繁多的学历进修,课改通识培训,市级的、省级的甚至国家级的教学比赛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来。教师自由发展的空间,已被剥夺殆尽──整天忙着读人家的“书”,自己的“书”却没有读。这种过重的外在负担将导致“肤浅后遗症”。因此,与其忙忙碌碌,不如围绕自己的特色钻研下去,深化,细化,创造属于自己的心灵财富,在浮躁的现实中寻求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心境,并置身其中朝着理想的目标默默地努力,静静地成长。
4.以写促思
写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因懂得这些,虽工作辛劳,文笔稚嫩,但我仍坚持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我不断与宁静的我进行对话,让冲动的我不断接受理智我的批判,让实践的我不断接受理论的我的提升。
5.慎独养身
个人独处,他人不知,能严格按照慎独去做,没有其他杂念,实实在在按照道德准则去做。面对荣誉,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在乎别人的毁誉,而要自信自醒,打击你的力量就是前进的力量。但问耕耘,莫问收获,竭尽全力,就是胜利。可以说,慎独是最好的善待自己。
6.伸展个性
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最大敌人。“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应成为我们为师的座右铭。我想对自己说的是,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
7.爱在细节
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比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尤其对所谓的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学会做“寒里”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困难或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8.海纳百川
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谁走在我的前面,谁就是我的老师,包括学生,尤其是那些老教师──敬业,博学,钻研,激情,严谨,刻苦等教育传家宝,已经成为我们“通向现在和未来美好教育境界的阶梯”,把我们引领到当今课程改革的风口浪尖上。我心中永远铭记他们,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时时记得向周围的教师学习。
9.合作同进
如果说以前的成长靠的是个人奋斗,那么新的时代与环境,强调的却是团队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没有合作之心的人,内心是焦躁而绝望的,也不会取得什么真正的成功。你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处世方式;你有什么样的期许,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因此,强调个人发展与竞争,一定要依靠环境和伙伴的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以减少由于孤立而导致的个人行为。
10.海星角色
教育,不变的永远不会变,改变的必将会改变。创新不是推倒历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设大厦。回顾过去是有益处的,如果我们对前人视而不见的话,我们身上的独创性不会很好地保存下来并取得快速的发展。教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审视者、反思者、继承者,但应当永远把自己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颗海星的角色──也许这是一种理性状态。
一路走来,感慨良多。“我听到时光的钟声,告诉我已经长大了„„”这是和学生在毕业典礼上唱的歌。那钟声是在告诉学生告别童年,长大成为少年、青年。虽然从教18年,但前程漫漫,我将一如既往地跋涉下去。成长的路上,为自己的生命奠基,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仍需要同志的关怀,专家的引领──而这将是我前进的动力。
窦桂梅老师的三个“超越”:
1、超越教材:
教材只是教师和学生学习的工具,它具有指向性却不是唯一性。教师应该在充分挖掘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走出教材,带领学生走进更广阔的空间,给学生生命涂上更浓重的底色。如果教师仅仅是在用教材教教材,我们只能说这个老师是机器,他只是在完成课程标准这个“主人”施加的命令,而完全没有超越的痕迹。所以教师更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层理念与精神食粮传播给学生更丰富的精神世界元素。做到这点,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吃透教材,深挖教材方能超越教材,否则可能导致学生囫囵吞枣,前言不搭后语,给人课堂散乱的感觉,这样学生的思维是乱的而不是发散的,这都是缘于教师没有挖掘教材而随意“超越”教材所导致。
2、超越教师:
教师首先要有超越学生的意识和能力,一个老师连学生都不能超越,那么他是不称职的。但是我们的学生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在他们身上有更多教师接触不到的世界,所以教师也要向学生学习,与此同时,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这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我们不能把学生教死了,导致学生只会思考一个问题,完全没有了质疑能力。在窦桂梅老师的课堂,学生是可以提出问题的,甚至可以针对一个问题展开课堂生成的“讨论”,也就是说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3、超越课堂:
窦桂梅老师现在对语文教学最好的总结就是:用语文教人。就是教师需要更好地立足课堂,把握教材。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是知识,能力和情感,他们需要在课堂形成更全面更强的能力走向当下的生活中的。
在谈到窦桂梅老师取得这样的成绩的感受时候,窦老师这样总结: 1.向身边的老师学习
选择自己学习的对象。不断向着一个目标努力,甚至模仿自己敬佩的老教师,时间长了便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但是也学习身边任何一个老师身上自己所不具备的财富。
2.向书本学习,向经典学习。
今天做教师如果不读书或者不爱读书,他不会教他的学生读书。这将影响学生的一生,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3.向实践学习,向学生学习。
实践中总结经验让自己不断进步,反思中求发展。向身边的学生学习,上面说过,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他们对待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独特体验,而且他们对于新事物接受能力比老师快,所以我们也需要向我们的学生学习。
最后,对所有的语文老师窦桂梅老师有以下几句感言:在今天英语不断充实空间的情况下,我们不能忘记语文,语文是我们的母亲,更是我们的母语,它有博大的力量与柔美的情愫在抚慰着我们,请老师教好学生语文,让学生学好语文。
何以成为有效的管理者
要成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必须在思想上、心智上养成如下的习惯:(l)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时间。
挤,占,抢。这三条可以说充分保证了我每天能花时间“独处”的习惯。作为教学管理者,工作极为繁忙,常常没有时间读书,那么一定要读经典的书。而读好书一定要反刍,要结合自身的实践反复验证、反复咀嚼,这样达到管理的目的。随着阅历的增加、能力的提升、胸怀的宽广,收获将更大。所以要求人家读书,自己首先要读书,要求人家自律自己有先要自律。
当然,真正做到把握好自己的时间很难。在中国,职位越高,往往越管不住自己。职位低一些,往往被上级牵着鼻子走——你必须服从。这里就有一个“他用”和“自用”的问题。就看当事人的“你”怎么把握。所以,人的心态决定状态——迎难而上,不是一味地牢骚,不然,所有的时间都在埋怨宣泄中滑走了。
管理者的工作要有效,管理者不能为了显示特权和不平等,他甚至还要超出更多的时间完成自己的学习与反思——没有光环与虚荣,他必须以责任为基础,以卓有成效为目标,致力于带领整个组织或者团队,穿过不确定性的海洋走向成功的彼岸。在日益变化的教育环境下下,每一位管理者都可能为自己能否胜任、能否有效而感到苦恼、担忧。
而我们必须明确的前提是——学会使用自己的时间。
(2)注意使自己的努力产生必要的成果。
有效的管理者并非为工作而工作,而是为成果而工作。这样的管理着不会一接到工作就一头钻进去,更不会一开头就探究工作的技术和手段,他们会首先自问:“别人期望我做出什么成果?”——这是业务干部不同于专门管理人员的重要地方。
因此,学校每一个教学干部都要拿出自己的“绝活”,让自己的必要成果对老师有所引领。比如笔者研究的“语文主题教学”。当然,也重视对外界的贡献。本人的课堂教学在当全国很有影响,其文章经验多次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北京教育》等国家级,地方级教育期刊中。教育部为此出书,该实践的课例、论文经验以及出版的几本专著成果已在全国产生推动作用。2006年获海淀区教育科研创新成果奖。特别是2006年9月 26日,我校代表海淀中心学区,向全海淀区作了“语文主题教学”的课程改革汇报。这次汇报会反响很大,得到了区教委领导、区教研室领导、各中心学区的校长、北京及省外部分参会老师们的高度评价„„
更深层的看,“成功靠不住,有效方长久”,关键则在于“知”,因为力行得以真知,但真知才能力行,也唯有从时间的系统化分析着手,逐一检视自己所花的时间的量、质、值是否有到位?是否真正有生产性?其次,是否有着眼于有效的贡献?个人长处是否能有效发挥?在重大工作的优先、优后次序的分配上是否恰当呢?
(3)把工作建立在优势上。
有效的管理者集中精力于少数主要的领域,在这少数主要的领域中,如果能有优秀的绩效就可以产生卓越的成果。他们会为自己设定优先次序,而且坚守其设定的优先次序。他们知道:“要事第一。”此外也没有其他办法,否则反倒会一事无成。有效的管理者善于利用“长处”,包括自己的长处,上级的长处、同事的长处和下属的长处。
作为教学管理的我,清醒的认识到不应是简单复制程序和印入信息,而应是主动解释信息、承担责任——主动上课,多次现场讲课,并把这一过程当作单价剖析的案例。同时,把自己的文章打印出来给大家共享。等等,这些做法也是基于我的“长处”,课上得好,文章写得相对好的缘故。被管理者不是被动的旁观者、接受者,而是参与者;管理就超越了目力所及的表面,建构多重的意义。教学的管理真的成了被管理者主动建构管理的过程——所有的这些都是靠教学管理者真正把管理当作一门科学,挖掘被管理者的才华,组织被管理者的才华。而这“被”就由“被动”变成了“主动”,这就成了管理的艺术。一句话:教学管理者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发挥其重要职能,有效引领理念,提供有价值的教学策略。
(4)善于做出有效的决策。
作为管理者,我们常被问及“你们学校的管理目标是什么?”回答往往是“我们的工作是给教师提供良好的教育。”那么,这个“良好”如何实现?换言之,如何施行良好的管理?这就要求教学管理者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有实践能力,有思考高度——更重要的能够清晰判断眼前的教育现象何去何从,并及时做出有效的决策。比如海淀区基础教育课程引领着我们昂扬前进。作为学校的个体如何落实和保证相应的决策?惟一重要的是,保证新课程理念引领专业发展,校本研究带动教学管理,促使教师立足于教学实践,对自己的行为真正负责,从而实现自主管理——而这,对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起到致关重要的作用。
对语文教育中的一些问题的个人见解
小语教学要为学生打下两个底子
我们提倡的主题教学要努力给学生打下两个底子:学习的底子,精神的底子。这两个底子怎么打?形象地说,就是给孩子们两个园子,一座田园,一座花园。田园生产农作物,玉米、水稻,萝卜、白菜,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这就好比字、词、句、段、篇。但一个人只是吃饱了还不行,还要有精神上的愉悦和美感享受。就是说,学习语文的过程,一定有精神的“秘密花园”——文学的审美享受洋溢其中,存在的意义、人生的价值方能显现出来。可见,我们语文学习的家园,光有田园不够,还得有花园。
为了打好这两个底子,耕耘好这两座园地,围绕主题教学,一方面深耕课堂,用一节一节精彩纷呈的课,表达我们对于语文教学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为保障儿童语文学习的质量,我又提出了语文“三个一”质量目标:“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并细化到每一个年段,每一个学期,甚至每一堂课中。这“三个一”中的“好”是一种文学表达,体现为工具与人文合为一体。是“主题”的具体化。
以这样的课堂,落实这样系统的知识,也许这就是所谓的语文学科知识。学生在获得语文学科知识积累的同时,获得有文学、文化的熏陶,民族情感的积淀,这样语文学科知识才真正成为着眼于人的发展的一生有用的知识。小学语文要让孩子获得这些“知识”,才能既理解这个世界,又欣赏这个世界。现在小语课堂教学主要问题是什么?
最核心的还是学科知识问题。目前,各种教育类报纸杂志上充斥的文章,大多是教学方式方法上的经验,很少有对学科知识的挖掘和梳理。就是说,我们更多的时候是麻木地、毫无辨析地接收了教科书知识,然后转手卖给学生。可以说,当前教师自身的学科专业素养成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更严重的是,现在还存在一种“去知识化”的倾向。教师需要提高学科专业水准,你对此有什么建议?
学科知识是教学的核心。如果教师学科知识不够,谈什么教学方法都白搭。要把教学当作一门专业,教师必须审视自己的专业知识是否准确而丰富。衡量一堂课的好坏,依我看,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学科本位的价值获得,二是教育学的含量。这两者恰恰要靠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准和教育教学能力来引导帮助学生完成,而其中的前者是前提。
对于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我们简单地概括为两句话:第一、解读教材的功夫,第二、课堂教学的功夫。然而如何培养这些素养,让教师所受的专业教育和积累下来的专业经验,融于教师课堂上的言谈举止之间,成为教育的机智和情怀,为学生的成长引路、照明,成为能够在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能够吸引学生热爱语文的强有力的磁场,这或许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深思。
在三个超越的基础上的新思考
面对儿童越来越少的语文学习空间,我们需要找到帮助儿童在较短的时间内,高效提高语文素养,深化情感和涵养智慧的教学方式。以我个人的追求,如何从新课程的高度,在“三个超越”上又有所超越,从整体上“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这是我最近几年重点思考的问题。主题教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主题教学是我立足于课堂所提出的具有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我读了统整课程理论,借鉴了比较文学中母题研究的方法,意在通过抓“主题”的方式,让语文教学的各项教学内容:人文素养、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紧紧地统一在“主题”中。这里所说的“主题”,是指从教材中寻找和挖掘出的,具有巨大的概括性和丰富的延展性的文章表达的核心语词。整合各种阅读资源、生活资源和文化资源,以“积累、感悟、体验”为形式,牵主题的一发,动知识体系的全身,以儿童的言语和精神成长为目标,形成一种开放而活泼的母语学习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精华的吸收与保留,又是结合今天语文教育现状的创新与改革。
“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老先生的这句话这些年被引用得很多。你如何看待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三个超越”中提出的超越教材,实际上就是觉得当时的教材需要改进。比如教材的政治性越强,离孩子就会越远,这是一个反比例的关系。现在拿到教材,有些文章会让我们心潮起伏,回味无穷,这是一种进步。对于这些经典文本,我们必须尊重文本的规定性,老老实实读教材,回归细读经典文本,回归情感熏陶和积累。当然,文本细读仅仅是语文学习的一个渠道而已。学习语文,教材只是个例子或引子,没有大量的课外阅读是不行的。很多学校,学生一个学期就学一本语文书,这怎么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现在的教材,编者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了。但骨子里还是太把教材当教材了,好像教材就是圣经,就是法律,语文学习就是学教材,教师上课只是教教材,考试则只是考教材中的知识,这是不对的。
心智决定视野,视野决定格局,格局决定命运,命运决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