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论文“浅谈生本教育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谈“生本”教育下的数学课堂
八步实验中学----孔秀英
“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是由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郭思乐教授全力倡导,推广的一种素质教育.它的最大特点是: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探究、突出合作交流,实现了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让教师做一个幸福的老师。当前,我市正在大力推广并实施“生本”教育的教学模式。我就数学学科的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生本”教育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一、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从学生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课前设置了一些前置作业,课堂上创设与新知识有关的问题情境,通过教师的启发,让学生充当“小老师”对前置作业进行逐个问题的解答,学生逐步解决问题并掌握新知识的同化,使学生认识结构得到补充和完善,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通过对问题情境的解决引入新知识,使学生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有机联系,牢固掌握所学新知识.
二、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教学中不是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从问题情境出发,通过学生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等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这样由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使他们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理解透彻。对学生思维发展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了新知识,尝试了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在交流与合作中学习数学
在学生眼里,数学是枯燥无味的,教师应给学生提供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情境、条件,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通过互动和沟通,让学生学会表达数学、交流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把数学知识与技能牢牢地印在脑海中.通过合作交流,为每个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舞台,这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通过讨论,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灵感,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只有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才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和需求,体验成功的喜悦.具体应做好以下几点:
1.建立小组结构.
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的空间形式多种多样化。我们学校是6人成组,围成一个小方块,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而构成.这种组合缩短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相互交往的机会,有利于小组内成员的合作与交流学习.
2.明确小组学习任务
小组内的合作与交流:学习主要以协同活动为主.活动进行前,应把需要讨论、互相启发、反复推敲的问题布置给学习小组,让小组围绕问题进行交流与合作学习.教师不仅要指导组内交流,而且要引导组外交流,不仅要交流学习结果,更要重视交流学习方法.
3.培养合作意识,训练合作技能.
教育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互帮互学的合作意识,使每个人都能为集体目标的实现尽心尽力.不断向学生传授合作的技能,使他们学会既善于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的意见,敢于说出不同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相互启迪,并结合吸收各种不同的观点,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实施过程中,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良好习惯.
4.运用多维评价、促进相互学习.
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小组合作评价突破了传统学科教学中对学习单一的“作业评价”、“考试评价”模式.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反映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情况,而且要反映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的发展;不仅要反映学习的结果,而且要反映学习过程.评价的标准应多维化、评价方法应多样化、评价主体应多元化,更重要的是突出对学生合作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评价.
四、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教师应改变注入式教学方式,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自主探究、开展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研究性学习、动手操作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应舍得留出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全体学生以积极姿态,自主参与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引导学生挖掘分析、发现隐藏在问题情境中的有关信息和内在知识联系,去大胆质疑、猜测、探究发现.所以教学方式应转变为“以 学为主”,“以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促进其全面发展,充分体现生本教育教学理念.
总之:我认为,在新的课改下,教师只有不断在教育教学中贯彻“生本”教育理念,切实转换教师教学方式,顺应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自主探究、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全新的学习方式;根据新的数学课程目标,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技术建立新的数学学习的评价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数学教学充盈智慧和灵气,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着激情和多彩!
2013.12 3
第二篇:生本教育下课堂教学反思
学习与反思“生本教学”
杜林回一小学王玲
观摩名师巧妙的课堂预设,幽默的课堂语言,高超的课堂调控能力无不让我们真正领略了专家的风采。但真正让我感动的不是这些,而是名师们的课堂中能真正的“以生为本”,能站在学生长远发展的高度去思考,课堂中能情智共生,能以情促智,以智生情。老师在课堂中抓住知识的难点,引导孩子争论,互相提问。所谓“真理越辩越明”。争辩的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话题中去,不仅要搜集论证自己的观点,还要时刻注意对方的观点。为此他们就要去读书,并且要把书上的东西搞懂,变成自己的语言,用自己的话说出来,他们乐此不疲。争辩的结果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学生全身心投入的过程,他们获得的不仅是较为明晰的结论,还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也尝试用生本教育的理念进行教学,反思授课情况,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生本教育突出的特点是以生为本,不但高度尊重学生,而且充分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出来。如果课前没有做好深入研究,课堂上就很难对知识点进行准确理解,更不用展延伸了。
(2)讨论过程中少数学生参与意识差。生本教育的课堂中“讨论”是常规,学习的过程主要是以学生的讨论为主,学习中的诸多问题是让学生在讨论、合作、探究中解决的,学习的讨论是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完成的。在讨论中,如果仔细去观察,我们就不难发现,多数学生都显得非常活跃和积极,而少数学生似乎是一个旁观者、听众,他们极少发表个人见解,甚至不发表任何意见。
(3)交流时不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生本教育理念认为学生在交流、争执、论证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提高,而我们的学生可能是不自信吧,讨论时教师明明知道他的想法很好,交流时就是不发言。
(4)教师总是受教学进度的制约。在进行生本教育教学的这几天里,仍是放不开,心中总有一个计划,计划着每个课时要让学生进行哪些学习活动,完成哪些学习任务。
在生本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既然存在这些问题,那就应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使得自己的教学尽快与生本教学接轨。我主要采取了下列的教学对策:
(1)认真备课,设计好问题。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问题。每个小问题我向学生提出的要求非常简单明确,只要是结合生活实际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并能说出原因,我都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认为这些事情自己还是能做到的,他们便愿意去做。
(2)关注所有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度。我在学生学习小组讨论的时候,时常走到不爱发言学生的身旁,多鼓励他们在小组中勇敢发言。
(3)及时鼓励,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在共同的全班性学习交流中,我更关注不发表自己独到见解学生的参与度,如果哪个小组中的这些学生发言了,无论对与错,我都让全班同学用热情的、鼓励的掌声激励。使他们体会到被关注的快乐。
(4)教师的“教”要灵活。生本教育在教学方法中提到要“以学定教”,这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安排适合学生的学习活动。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总是被所定的“计划”、“进度”所牵制,不去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而随机应变,那么我们无形中又走回旧途,又在牵着学生走,最终导致的结果便是又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计划,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可以把教学进度放慢点儿,安排多些时间给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保持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最后借用叶谰老师的一段话小结一下我的听课感想:“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第三篇:生本教育下的课堂教学
生本教育下的课堂教学
在生本教育下的课堂教学中,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活动,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艺术化,大家一展风采,同时也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我的良好契机。同时在学习和教学中我思考了很多,收到了很多。
1、生本教育落到了实处
老师们在上课中都能围绕前置性小研究进行教学,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抓住了生本教育的根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问题。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每一位教师都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2、注重了有效的评价
对学生的表现和小组合作交流中的表现都能采用合适的评价方式,很好的进行引导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学能力,有效地组织学生的探究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评价方式多样。
3、关注了教学过程中和练习中的纠错
在课堂上当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采取不同的形式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在学生自己进行自我纠错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的提醒和引导。特别在练习中学生,关注了小组之间的相互检查、全班纠错。
4、通过学习我感觉到 如果说讲授是向学生传递信息,那么讨论则是让学生积极从事学习,并允许学生提出疑问,进行探究、做出反应。由于学生在准备讨论时,没有现成的思路可循,必须独立思考、归纳、分析、表达,所以讨论时,往往容易走题、漫无目的、杂乱无章。针对讨论的这一特点,笔者认为要想充分发挥讨论的功能和作用,确实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先对讨论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
首先教师对讨论目标的定位,既要避免过于抽象,又要难易适度。组织讨论时,要明确什么是重点、要解决哪些难点,要掌握哪些知识、提高哪些能力等等。总之,教师必须胸有成竹。只有明确了讨论的目标,才能设计出好的论题、选择正确的讨论方法;才能从实际出发,兼顾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控制讨论过程;才能做到既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又收到启发诱导、举一反三的效果;反之,不仅会降低讨论的质量和效果,甚至会窒息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泯灭他们思维的火花。
其次是启发与诱导相结合,从提出问题到讨论问题的全过程,教师的作用大多是适时调控、巧妙诱导。一方面要使讨论题富于启发性,才能激起学生探讨的兴趣;另一方面,当讨论展开以后,教师要仔细倾听学生的各种见解,及时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诱”和“导”。防止学生提出的问题之间联系不紧、跨度过大、脱离了学生认识问题的规律,不利于讨论的进行和问题的解决。教师要灵活引导学生围绕讨论的主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逐渐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更高的层次,逼近核心问题,发现有价值的东西。
最后在课堂讨论中,要使每个学生能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教师必须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讨论氛围。一方面教师应尽量控制自己的情感,避免流露出对学生评价意见的赞赏或反对,尽可能做到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另一方面,教师要及时对学生中的一些自相矛盾的结论、错误的推论、肤浅的论点进行分析、引导,并予以更正。但是一定要采取合适的方式,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避免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讨论的全过程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是保证讨论成功,充分发挥讨论的优越性,确实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第四篇:生本教育下的数学教学
生本理念下的数学教学
一、我对生本教育理念的理解
生本是理念,开放是本质,获得发展是结果。
生本教育倡导“全面依靠学生”,教师应“无为而为”,处于“帮学”地位。通过培训与自己的实践我感觉到生本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
1.突出学生2.突出学习3.突出合作4.突出探究 因此前置性小研究是生本课堂的核心灵魂,我在实验过程中重点从这两方面着手。
(一)前置性作业设计:
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侧重于自学习惯的培养,对他们在新授课的前置性学习用不着面面具到,也不能多,只需要弄清一两个或两三个主要的知识点,再加上少量的练习题就可以了。其他的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在小组和班级交流中体会,这样降低了难度,学生会更乐于自学。数学的前置学习主要是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找身边的、生活中相关的数学例子,举例子,是一种既有一定范围、又可以发挥学生自主性的活动,带来的例子,可以用书面或口头交流。或者是让学生自学内容,谈谈“我明白了什么?”“不明白什么?”“我有什么问题?”“我的看法是什么”只要学生接触过思考过就可以。根据以上原则,我给学生布置了前置作业(自学例1和例2并完成“做一做”)。第二天,在课堂上我请学生来教学例题,早有准备的学生迫不及待地发言,之后怎样口算,注意什么,基本都是学生介绍的,我只做了归纳和总结。在巩固练习时,我让学生上黑板板演,其余学生做“小评委”,孩子们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的要求比老师还严,从课后作业反馈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已经基本掌握。知道了关键的知识点,课堂上学生就会积极参与。这也许就是低入高出吧!
(二)在课堂中的做法
1、把课堂学习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如何在孩子们面前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
2、让“生活”走进课堂。
学生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我们的数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这就要求我们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的,就不干巴巴地讲;有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例子,就替代枯燥的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的,就不灌输,不包办代替;有模仿再现实际应用的练习,就引进课堂,与书本练习题配合使用,总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二、小组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 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形式,合作交流是一个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能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的意见,倾听同伴的发言,还要会提出问题,大胆质疑。这些合作能力、合作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长时间的精心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一年级,我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习惯。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合作交流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如果没有独立思考,那么学生在合作中就会显得盲目、被动,根本无话可交流。实践证明,无论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如何,都能促使合作交流有效开展。(1)、当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能得到正确答案时,他就会自信地、积极地参与合作交流。
(2)、当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无法解决时,合作交流正好可以满足他求知的欲望和迫切寻求帮助的心理,促使他有意识地去倾听、选择、吸取同伴的意见,产生合作动机,得到主动发展。
(3)、当学生在独立思考中产生错误时,在交流中就会和其他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在争执中使问题越辩越明,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保护和发挥。
2、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现在的学生自我表现的愿望十分强烈,要他安静耐心的先听别人发言,难。在课上,常常看到因抢着发言而导致合作失败、不欢而散的场面。因此,要使合作成功,就要让学生学会倾听。教学中,我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培养。(1)、晓知以理,让学生认识到学会倾听对自己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2)、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到被别人倾听、受人尊重的喜悦。(3)、精心设计,有意识的组织学生开展训练倾听能力的活动。
3、培养学生善于交流的习惯
在合作交流中,仅仅会听是不够的,每个学生还必须学会表达。“说”是表达的一种主要形式,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想说、敢说、会说。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善于表达的能力,引导他们借助手势、动作、图画、学具等完成表达的过程。
1)、规范发言的方式
个体发言时,为了表明是个人的主观想法,要求学生站起来后,能大声地说 “我是这样想的﹍﹍。”或“我认为﹍﹍。”
组内讨论时,倾听别人的发言后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会小声说“我同意**同学的意见,不过我还有补充﹍﹍。”或“我对**同学的发言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
组际交流时,小组代表汇报小组的意见时要说“我们小组认为﹍﹍。”或“我们组的意见与他们一样(不同)﹍﹍。”
通过训练,既规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又能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和反应能力。
2)、训练学生的表达
首先要训练语言的规范性。在数学教学中尤其应注重训练学生把话说规范的习惯,使之用词准确、表达完整、思路清晰。
其次要训练语言的条理性。教学中,学生对事情的条理化叙述,不仅是表达能力的锻炼,更是对学生思维严密能力的培养。
再次就是训练语言的连贯性。要训练学生用准确而又有条理的语言讲出自己的思路,过程和结果。
最后要训练语言的流利性。在教学中,教师的要求不能过高、过急,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正确表达的基础上适当提高要求。
4、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习惯
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合作学习要想成功开展,建立分工合作的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让学生明白,当个人的力量不能完成任务时,可以求助其他同学帮忙,并对“合作是一种需要而不是一种命令”形成正确的认识。这样通过不断的培养与指导,相信学生分工合作的习惯一定会慢慢建立起来。
学生的学习需要合作,数学课中必须着眼于学生获取信息的多向交流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素养,让学生学会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讨、交流,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合作学习尽管是小组化学习,人数不多,但也必须要有一定的规则来约束,按程序有效地开展活动。如在小组讨论交流时要求学生:①组长安排组员一个一个地说,说出自己的想法;②别人说过的,尽可能不重复;③轻轻地说,不影响别人,只要组内成员能听清楚;④注意听,听不懂的马上问;⑤整理小组研究成果,准备全班交流等等。
四、感悟: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自己主动的进行学习,低入口、大感受、深探究。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老师在认真倾听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点火”,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与拓展。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要本着一切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目标,运用先进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实施个性化教学,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第五篇:生本教育课堂教学
生本教育课堂教学
学校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而课堂教学是决定教学质量的根本环节和主要途径,又是学生形成正确观念、健康的情感、发展思维、提高综合素质的最根本、最有效的基础。为此,不断探究课堂教学改革,使学生好(hǎo)学、乐学,使老师乐教,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中对师生生命的尊重与激扬,这是新课改理念的追求,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责任和追求,更是我们回归教育本真、回归学生学习天性的根本追求。2010年秋季,双城市引进生本教育实验,以课堂为主阵地,抓教研教改,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构建适合生命成长的和谐环境。我们有幸接触了“生本教育”,让我们有了“找到了”的兴奋感觉。找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找到了一种“学生好(hǎo)学、乐学,老师乐教,尊重和激扬师生生命”的有效教学理论和实践方法。下面就浅谈一下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1、生本教育概念
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这和我们课改的理念是一致的,本次课改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
学而设计的教育。
2、生本教育的特点
① 突出学生 ② 突出学习教得少 学得多
③突出合作 ④突出探究
3、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学结构或模式主要有四个教学环节。
一、是课前老师布置前置性作业,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寻求小组帮助解决;
课前,学生先学,是指学生完成前置性学习。前置性学习,又称为前置性小研究或前置性作业,是生本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它指的是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采取个人独立完成的作业和小组合作完成的作业相结合原则。如字词读写,课文朗读,关于课文内容简单一点的问题,就由学生个人独立思考完成。而部分作业体现开放性, 需要收集资料,增加学生思考问题的多面性,就由小组长分工,每个组员准备一部分,再由记录员或组长整合,综合成文或作品。课前完成了前置性作业, 让学生“各有说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具体方法有:1.前置性作业布置学生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如在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时,布置学生查找林冲的资料,学习《在大海中永生》时查找邓小平爷爷的资料等。2.精心设计课前3分钟。如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时,设计了“猜猜他是谁”的小游戏,让学生了解《水浒传》中人物;在学习《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时,让学生欣赏高尔基的散文诗朗诵,让学生更多地了解高尔基等。3.把课外阅读融进课堂。在小组展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联系课外阅读和生活实际谈对课文的理解,课堂上尽量给学生提供展示相关资料的机会。4.每堂课结束时都会给学生推荐书目或文章让学生再阅读。如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时,激励学生继续读《水浒传》,学习《装满昆虫的衣袋》时,推荐学生阅读《昆虫记》等。
前置性作业的布置
前置性作业的布置的原则,要立足于“低入、多做、深思、高出”。所谓低入是指“根本、简单、开放”,抓住“根本、简单”形式开放空间,容纳学生的最广大的活动,是整个生本教育的关键。如何寻找简单和根本?太阳升起的地方,思想发生的地方,新旧结合的地方,引而不发的地方。前置作业没有固定的格式,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进行设置。前置性作业的设置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因此,在设计作业时力求
做到简单、低入、根本、开放。
1、简单:要求作业的环节要简单,学生能一目了然。比如在学“20以内数的加法”时,有老师布置预习作业“计算6+7”。简单明了,学生课上交流的方法达十几种,学生做在其中,乐在其中。
2、低入:要求设计的作业难度要适中,要照顾全体,保证每个人都能发现一点,体味发现的快乐。比如在学习“溶液“这一节时,教师布置这样的实践作业“在家配制食盐水和油水混合物,并观察混合后的液体”。这样的作业,谁都能做到,只是发现多和少,每个人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都能有所收获,再通过课
堂上的相互补充,相信学生记忆一定非常深刻。
3、根本:要求教师抓住知识主线,找准教学难重点,使学生通过预习能够完成大部分的知识点。教师在布置前置性作业前,一定要精心备课,熟悉教材的难重点,抓住知识的“根”,课堂上再举一反三,效
果很好。
4、开放: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的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有所收获,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比如语文上课文的学习,教师可以课前布置这样的作业“通过预习课文,找出你不理解的词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一说你喜欢的原因”。这样的作业具有开放性,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完成。学习圆的认识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前置学习内容:
1、自学课本思考你知道了什么?给大家演示方法来说明
2、你能用你所学的知识解释为什么车轮要设计成圆形的吗?再如《反比例的意义》一课,可以让学生课前研究,1、什么样的两种量是成反比例的量?举例说明
2、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方形的长与宽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3、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方形的长与宽成反比例吗?自学中明白了这几个要点,学生的探究、逻辑能力都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对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都是有用的。
二是上课时小组讨论解决前置性作业中的问题; 1)为学生提供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良好环境。
课堂上,每个小组成员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根据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倾听朗读,互考互教生字词,交流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自由争辨,最后形成小组的共同学习成果。学习中,优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并带动学困生多思考、多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教师在巡视时,针对各小组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现场指导和帮助。学生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归属感,亲身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与意义,变得更加愿意主动学习。一些平时胆小,缺乏自信的同学在同组学生的鼓励、帮助下,也尝试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在老师与同学们的掌声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我觉得只要是学生的主动发言,老师千万不要吝惜赞美的语言与掌声。学生的学习环境越是自由宽松,迸发的潜能越
是巨大。}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给了学生一些有待研究的开放性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多角度思考。每一位同学的结论都是不同角度思维的结果,同学们辩论得越激烈,思维碰撞得火花越绚烂多彩。例如,学习比喻句,在完成“把花比作什么”这个比喻句时,有个学生说“花是笑脸”。这时,班里的很多学生都觉得不对,有个学生却用欣赏的目光看了看这个同学,然后对这个同学进行一番表扬,也表达了他是如何理解花是笑脸的,“春天,花开了,多么灿烂,像小朋友绽放的笑脸。”正因为同伴间的质疑,交流,欣赏,理解,让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求异思维得到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开展了生本小组合作学习的班级,同学们的相互倾听、分享、交流、互助与反思的能力明显很强。
三、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小组研究成果,充分交流学习体会,从而进一步解决问题,内化知识理解和
正确思维;
小组合作交流后,由小组成员或小组代表将学习中产生的学习成果,疑难问题展示出来。成果和疑难问题交流中各小组学生之间会有比较鉴别,会互相补充,互相解答。比如:我在讲《温度》一课时,我让学生汇报一下北京的气温,零下2摄氏度到5摄氏度,从这一则信息你知道了什么? 在全班汇报交流中,全班的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为其他小组的一些独特见解而喝彩,为自己小组汇报成功而自豪,提高了学生的自评和他评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四、学生或老师对课堂所学进行反思、归纳和总结。
每一节课结束时,问学生:“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通过对自己所学知识的回顾,对知识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思维更加清晰,也更有成就感,更加乐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生本课堂教学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学生从中真正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丰富了知识,培养了合作精神,增
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生本教育课堂模式下的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曾一度作为新课程下所有教学评价的一项重要评价内容。但是轰轰烈烈的第一轮新课改结束后,我们发现小组合作有利有弊,我们仍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小组合作,因为我们的课堂缺少不得,当今社会的发展也而要合作。我对小组合作在数学教学中曾经尝试过,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却很少用,觉得操作起来非常不方便。听了张永慰老师的讲座之后,我又重新思考小组合作的价值及实施的过程。以下是张
老师介绍的方法。首先是建组原则。
四人小组的建立:
1、成立四人小组:好、中、差搭配。
2、选好组长:明确职责。
3、培养组长:怎样分工,怎样表达。
4、给小组起名字。
5、语、数达成共识,小组固定,让学生得心应手。在学生对合作学习认可并产生了一定兴趣的前提下,科学组建小组,使学生在小组中承担不同的角色,不同的目标要求,按明确的顺序先后发言,可有效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序化”、“有效化”开展。组建小组,一般可安排4人,通常“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的比例为1:2:1;还要综合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根据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发言水平、兴趣爱好等搭配分工,以保证各组间综合水平相近。角色分配,设小老师、监督员、记录员、发言代表等。合作学习初期,小老师通常先由综合素质高、有组织能力、有合作精神的同学担任;监督员、记录员由综合素质稍逊于小老师的同学担任;发言代表按序号能力依次增强。如1号发言代表能力逊于2号发言代表。角色交流顺序,由于“交流混乱”是导致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可按发言代表先发言(每周的发言代表不重复),监督员(检查员、记录员)、小老师依次的顺序进行,有多名发言代表按序号依次发言,并且发言内容要避免重复,强调“补充、修改、质疑”。角色轮换,在合作学习初期可固定角色一个月左右,等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对角色责任有较明确的认识时,可采取一周(甚至几天、一天)轮换一次的方法。其目的在于使每一学生都有可能尝试不同的角色,得到不同的发展,并促进角色相互间的尊重。
其次是四人小组的调控:
1、抓好常规,树立榜样。
2、充分利用示范效益。
3、健全小组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