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笔记13

时间:2019-05-13 03:33: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笔记13》,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笔记13》。

第一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笔记13

十、审美价值错位分析法

(一)真善美错位理论 三种价值判断:

真——科学的,理性认知; 善——道德的,社会评价;

——以上是实用价值

美——情感的,审美价值。

真、善、美统一论

实用价值是一种理性,主要讲的是理性的善与恶、好与坏。

审美价值,则是以情感为核心。情感上丰富、独特、活跃的叫做美,情感贫乏、冷漠的叫做丑。

要懂得艺术,就要懂得审美的情感价值(美)不但与科学价值(真)有矛盾,而且与道德价值(善)有矛盾。即美的、情感的不一定是科学的、真的,也不一定是道德的、善的。可能是假的,恶的。

真、善、美错位论

美学标准是,情感的丰富、独特、活跃是美,而情感的贫乏、冷漠则是丑。

附名词解释:什么是真善美错位理论?

文艺理论有三种价值判断:真、善、美。真,就是科学的,属于理性认知范畴;善,就是道德的,属于社会评价范畴;美,就是情感的,属于审美价值范畴。

要懂得艺术,就要懂得审美的情感价值(美)不但与科学价值(真)有矛盾,而且与道德价值(善)有矛盾。即美的、情感的不一定是科学的、真的,不一定是道德的、善的。可能是假的,恶的。这就是真善美错位理论,(二)创作和欣赏理解文学作品,都应当坚持审美价值标准

如何让文学作品立意深刻,让文学形象生动感人?

最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让情感的审美价值和实用功利价值“错位”,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拉开距离,就是情感至上。

都德的《最后一课》

情感价值与实用价值之间的反差越大,艺术的感染力就越强。

莫泊桑的《项链》

可对话性:小说写到女主人公发现项链是假货时,为什么小说就戛然而止了呢?

把握住美与真与善之间错位的关系,是阅读教学中又一种重要解读方法,是文学文本分析的高起点。

要让情感的审美价值相对(一定意义上)超越实用理性,超越科学的真和道

德的善。

但不能直接与道德的善对抗,不能诲淫诲盗。即不能引诱人做奸淫、盗窃之类的坏事情。

《背影》,中学生不满。理由是“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形象又很不潇洒”。主要是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之间的关系问题。

用历史(历时;纵向比较)的分析方法 学生不理解“父亲”:

1.缺乏当时的物质生活状况的经验;

2.缺乏相关的美学修养。

小结:对学生提出的质疑,教师要从审美价值的角度做出高水平的引导。

十、词语替换法

(比较法)阅读教学

替换法,就是某一词语的好处在语言环境中独立来看并不十分清楚,但是如果用一个近义词替换一下,其妙处就比较突出地显示出来了。这就是在“比较”中鉴别的意义价值。

(一)宋祁的玉楼春 :红杏枝头春意闹

在汉语词语里,有一种潜在的、自动化的、固定的联想机制。

“闹”字,既是对汉语固定联想机制的发现,又形象、有动感,还是一种自由的、陌生的、新颖的创造。

“红杏尚书”

王国维《人间词话》:

“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思考:红杏枝头春意“打”? 红杏枝头春意“斗”?

如果是白杏呢?能“闹”起来吗?

(二)贺知章的《咏柳》

可对话的问题是:“月春风似菜刀”行不行呢?

(三)泰戈尔的《金色花》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

(四)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可对话的问题是: 能不能改成“留取红心照汗青”?

1.从汉语联想机制的角度说。

“丹心”,属古典话语;

“红心”,属于现代话语。“汗青”,属古典话语。

2.从前后照应的角度说

无论是从色彩光泽还是从古典意蕴上,都构成和谐的映衬和照应。

(五)陈毅的《梅岭三章》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可对话的问题: 牺牲今日意如何?

献身今日意如何?

杀头今日意如何?

民歌:

杀头好像风吹帽,坐牢好比游花园。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我们介绍过的阅读教学的分析法: 1.理清思路分析法; 2.还原比较分析法:(1)词语的还原;(2)写作对象的还原;(3)艺术感觉的还原;(4)情感逻辑的还原。3.审美价值错位分析法 4.词语替换法

第二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笔记18

第六章 口语交际教学与综合性学习

第一节 口语和书面语的矛盾和转化

一、汉语词汇的三种类型

三套词汇体系:

第一,口语(包括方言);第二,书面语;第三,古典词语(文言词)。

三种词语意味着三种交际方式,包含着三种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也有三种感染力量、表达效果:

文言:典雅、高贵;

书面语:准确、严密和规范;

口语:明快、泼辣、通俗、趣味、情感强烈。

二、同义词与语感形成

同义词,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所指相同,但交际功能和情感色彩极不相同。比如,“留声机”与“话匣子”

“热得不得了”和“其热无比”

胡适主张学古文要学会用白话翻译古文。对译的目的是,在文与白的比较中训练语感。

“语感”,就是对语言运用是否“恰当”的“敏感”。是否“恰当”,必须将语言放在具体“文体”和“语境”中才能做出判断,语感与语境分不开。所谓“敏感”,就是对词义要有高度的敏感。(语义有:①基本语义②引申义③比喻义等。)尤其是要对词语的引申义和比喻义要有高度的敏感。没有这种敏感,就不能灵活地、创造性地驾驭语言。

善于写作的人,能够发现语言的最大可能性与潜在量,而且会尽可能灵活地,甚至“不正确”地运用这些感情色彩很明确的词:

能够体会到“同义词”之间的微妙差异,才能真正叫做有语感。

西方的话语理论说,现成的话语,共同的话语,对人既是交流的方便,是人与人交流的“桥”,同时这些现成的套话,又是个性化情感思想的遮蔽,又是表达自我的“墙”。

把不同或相近的词语放在相同的语境中置换,语词的内在涵义,其潜在量就很容易显示出来了。

三、文言和白话交织的奇妙

单纯用白话词语写文章,有时就比较单调,适当地运用文言词语,和白话交织,就会显得丰富而多彩。

四、口语的表达效果(特点)

(一)口语词汇的特点:生动、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1.生动

研究口语交际,要注重品味日常用语,并进行还原比较分析。

2.强烈的情感色彩

(二)口语句法的特点:单纯明快、语气多样、情感色彩丰富

第二节 演讲稿的写作

纠正两种认识:

1.写得一手好文章的老师,就一定上课很精彩吗?

写文章和讲课(演讲)各有特点。

演讲或讲课(发言),是三方信息的相互交流;作文是单方面的信息输出。

讲课或演讲至少要抓住全场95%听众的注意力。2.课堂上讲课、会场上发言可以念讲稿或背讲稿吗?

不能。有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需要眼神交流互动。

上课和演讲,目的都是为了传播信息,和听众交流互动,让听者理解你的内容、接受演讲观点。

眼神,就是很重要的无声语言。

其次,需要现场随机应变。

二、具体做法

做足准备的功夫

①准备好讲课演讲的内容,②表达上充分口语化。

①首先要熟练到背诵的程度;

②再结合现场发挥。

四、演讲词的写作,从开场白、内容和表达几方面来说,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重视开场白的写作

(二)演讲词传达的必须是特别的、有个性的思想和情绪

(三)演讲观点一定要少而集中,且要具体、深入

具体:是说演讲者要求听众做什么,必须明确具体,不能含糊不清;

集中:是说在演讲词中最好只讲一个观点;

深入:是指演讲材料需要以层层递进的方式,一环扣一环地展开。

1.集中 演讲观点一定要少而集中

和“少而集中”相对的是“多而分散”、追求全面。

追求全面的结果往往会缺乏深刻,不只是在演讲领域。

2.演讲观点要具体

结论:

集中一点,揪住不放。

缩短心理距离,贴近听众的感觉和情绪,产生某种煽动性。

这种煽动性,最容易达到双方情绪的高度交融,正是演讲词写作的根本追求。

(四)演讲要有现场感,语言就要明快、有力度(带一定的情绪、情感)

明快到有一种面对面的感觉。

(五)充分利用口语的表情达意作用

书面语言有严密、唯美的好处,但是也有局限性:

书面语言,由于日常使用率低,大脑皮层的反应不如口语那么快,很难在现场产生瞬间沟通的效应。

五、演讲练习

第三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笔记11.12

七、艺术感觉的“还原”

(一)艺术感觉的变异

情感,是一切艺术的核心。人的情感有纵深三个层次:最为表面的是感觉、感知;深入一个层次,就是情感;在情感的再深处,是人的智性、理性,包括人的道德观念、价值准则等。

作家的创造力不一定与其生活经历成正比,倒是和他感情的强度、活跃、丰富、独特、多彩成正比。感情活跃的表现,文艺学上叫移情,心理学上叫同化。没有某种“移情”或没有某种“同化”气魄的人成不了作家,不管其生活经历有多丰富。

情感是审美的核心,但是情感的直接表达是很困难的,直接抒发出来的感情也很难动人。作家的办法就是把主观的感情化为变异了的艺术感觉,感情不容易直接感染人,而感觉,尤其是被感情同化了的、变异、夸张了的艺术感觉却具有感染人的力量。有了这样的艺术感觉,读者不但能感觉到,感情上也能受到感染了。

导谬术(导谬法):

不直接反驳论点,而是顺着你的论点,推导出一个荒谬的结论来,从而证明你的论点是错误的。

诗歌只要表现诗人自己的感情和感受就行。

艺术感觉的特点就是不客观,被感情同化了。与通常的感觉相比,它是发生了变异的,甚至可以是夸张的、不“真实”的,但却最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不论是阅读还是创作,只要抓住了感觉和情感,就触摸到了文本的生命。

从心理学来说,是由于深层情感的变化才引起了表层感觉知觉的变化。从文本分析来说,首先应该找到人物的感、知变异才能揭示其情感的变幻。

情感表层的感知系统牵扯的不仅仅是人物中层的情感,还有人物的动机、记忆、意志、想象、思维等情感深层要素,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催生、互相制约。这些要素构成一个系统,形成一个结构,我们称之为“心理结构”。

这个结构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动都会引起其他因素的相应变化。就像象棋里的“一子动,百子摇”。

附名词解释:什么是情感结构(心理结构)?

人物的情感(心理)结构,有纵深三个层次:最为表层的是感觉、知觉,中层的是情感;深层的是智性、理性,包括思维、想象、记忆、语言等。这些心理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催生,共同构成一个系统,形成一个结构,就是“心理结构”。这个结构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动都会引起其他因素的相应变化,就像象棋里的“一子动,百子摇”。

多种心理变动虽然无限复杂,但有时却表现在一个结果上。

把众多感知变异集中到一个焦点上加以表现。更适宜散文或诗歌意象的凝

练集中。

(二)艺术感觉的还原

指的是将作品中变异了的艺术感觉还原为“客观真实”,还原为生活现实本来的样子。

成熟的艺术形象都是一种自洽(自我协调一致)的完整结构。

为什么要还原?

①要改变阅读的被动状态,达到主动深入的分析境界,就不但要充分欣赏现成的艺术形象,而且要把作家构成艺术形象时排除掉的成分想象、还原出来。

把感情化为变异了的艺术感觉,是艺术家表达感情的基本方法。

只有从变异了的感觉中,读者才能体验到作者的强烈情感。

语文教师就是文学评论家。

为什么还原?

②不还原出艺术家感知世界以外的东西,就不可能真正理解艺术家感知世界以内的特点。

艺术家感知世界以外的东西,多数时候,是不会在作品中出现的,但在作品中出现的东西恰恰是感知世界以外的东西的索引。

八、情感逻辑的“还原”和比较

(一)什么是情感逻辑?

就是人物的情感在某一点上着迷,人物有一个着迷点。

创作,人物越是执迷不悟,越是生动;分析,越是抓住了执迷不悟,就越是深刻。

执迷不悟,并不是讽刺作品或反面人物所特有的现象,而是一切人物共有的规律。

在艺术创作中,善于抓住情感心理上的执迷不悟之处,就抓住了艺术的奥秘。

(二)情感逻辑的绝对化特点

情感逻辑的“还原”,指的是还原为“理性逻辑”,然后将二者进行比较。

对直接抒情的作品,应当用情感逻辑的还原这种分析方法。

情感逻辑的极端性、绝对性、片面性,是抒情类作品的普遍规律。

理性逻辑都有什么特点呢?

是客观的、冷静的、理性的,是排斥感情色彩的,是对任何事物都采取全面分析的态度的。

清代诗话家吴乔:“无理而妙”。就是用表面无理的形式来表现一种奇妙的情理。

宋朝诗评家严羽:“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沧浪诗话·诗辨》 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使用的逻辑和文学家在文学创作中使用的逻辑类型是决然不同的。前者:理性;后者:感性

(三)情感逻辑的自相矛盾特点

情感逻辑的特点之二是,它不像理性逻辑那样统一,它可以自相矛盾。

形式逻辑:

同一律,A就是A;

矛盾律,不能既是A又是B;

排中律,不能既是A,又是非A。

感情:不确定、朦胧、矛盾。

感情可以自相矛盾,无缘无故,凭直觉决定一切。理由有没有,理由充足不充足都无所谓。

(四)情感逻辑与理性逻辑的矛盾、扭曲

文学作品在情感与理性之间,有一种变异,有一种矛盾,呈现出两种逻辑的错位、扭曲状态。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写作活动就是将世界万物由现实层面上升为审美层面的过程。从文本分析的角度,就要善于还原。

(许多作家都在刻意追求人物性格的塑造。

文学作品中人物的个性是什么呢?是情感的个性。

作家要服从人物,主要是指服从人物的独特情感。

对情感自身独有的逻辑,不但是作家不能任意左右它,就是人物自己的意志和理性,也不能随便改变它。

从作者的角度分析。

要尊重人物的情感逻辑,就不要因为它不合理性而轻视它,更不能因为它不合自己心意去改变它。

从人物的角度分析。

按照这种情感逻辑,关公自己也控制不住自己,违反了自己的本来愿望和利益。

对于小说家来说,最危险的就是以理性逻辑去代替情感逻辑。

后果是,文学创作将流于概念化、公式化、脸谱化。)

情节的基本元素是 “结”和“解”。

所谓“结”,就是原因;所谓“解”,就是结果。

任何情节都是一种因与果转化的过程。

从理论上来说,构成情节实在非常容易,但实际上,要构成好的情节实在非常困难。

要构成动人的情节,要寻求的不是理性的因果逻辑,而是情感的因果逻辑。

是去发现属于“这一个”人物独有的情感因果。

理性逻辑和情感逻辑的区别:

光就因果关系的“因”而言,理性逻辑要求充足的、带普遍性的、科学的理由;而情感逻辑要求的则是特殊的、不可重复的、个性化、艺术的理由。

艺术理由可能是可笑的、不通的。

科学的理由,可能是不艺术的,艺术的理由又可能是不科学的。

祥林嫂是怎么死的?

①冲茶的短工回答:“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

物质贫困导致死亡 ——表面原因

问题是:

(一)她为什么会流落为乞丐呢?

(二)她本来不是很健康的吗?不是顶一个男人使唤的吗?

(三)她痛苦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而不能作一个平等的奴仆,死而不能成一个完整的鬼。

(四)这不是迷信吗?不是不科学、非理性的吗?

②更深刻的因果是,由于祥林嫂对损害她、摧残她的迷信观念缺乏科学认识而导致死亡。——精神痛苦导致死亡。

(五)这种迷信为什么这么厉害呢?居然能杀人。它仅仅是一种对鬼神(神权)的迷信吗?

也不全是。还有对夫权和族权的迷信。

《祝福》的深刻之处就在于,不但写出了封建礼教的残酷野蛮,而且写出了

它的荒谬悖理。

③更深刻的因果性:造成物质贫困和精神痛楚的原因竟是自相矛盾的、逻辑不通的封建礼教。

④封建礼教对广大群众思想的麻木、麻醉。

(六)“我”为什么有负疚之感?“我”对于小说是否多余,该如何解释?

祥林嫂的悲剧是没有凶手的。她是被一种封建观念杀死的,虽然这种观念是荒谬的。

鲁迅弃医从文,就是为了改造国民的劣根性,改造中国人的灵魂。

结论:

设计情节因果不仅仅关系到情感的生动,而且关系到思想的深刻。

要达到情感的生动,就要避免纯用理性因果,因为理性因果就是概念化的因果;要达到思想的深刻就要避免表面的单层次的因果,来构成多层次的因果,让读者一层一层地像剥竹笋一样不断地体会到作品的深厚内涵。

第四篇: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笔记 1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笔记

性质

语文课程内容的主要构成

课程:即经验,是学习者生活经验的总和,是学习者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课程内容:(课程要素)特定形态的课程中学生需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

课程内容选择:根据特定的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

语文课程内容:是课程层面的概念,回答的是语文课程教什么这一问题,从学生的角度,它是学习的对象,因而也是对学什么的规定。

语文课程内容的构成:

1、学习语言、2、关于学习的语言

3、通过语言学习

4、探究

语文教学内容:是教学层面的概念,从教的方面说,主要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

语文教材内容:是教材层面的概念,值得是为了有效传递、显现课程内容诸多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资料,包括例文及近来鉴别出来的样本和用件类型的选文。语文教材选文类型:定篇、样本、例文、用件。

定篇:是语文课规定的要素之一,指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篇目。新教材的特色:以学生为本,贴近生活世界,重视言语实践活动,全面培养学生得语言素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语文教材的品格和功能:品格:内容上包含勒社会所需要得各种知识形式上体现勒语言和文字的运用规划。功能:智德启迪功能、语文历练功能、语言积累功能知识扩展功能

语文教科书的内容构成要素:

1、语言文字、文学与文化

2、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言语实践活动

3、语文知识与策略

语文知识:

1、宽式:应该或已经纳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他有语感和语识两种状态。

2、窄式:前面相同,在课程的层面只包括语识

语文知识的范围及状态:范围: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状态:语感和语识。

语感和语识的关系:

1、语感具有不可分析性,语识具有可反思可被理解性分析特征

2、语感比语识更基本

3、语感比语识丰富

4、语识识公共的,语感却具有强烈的个人独特性

5、语感语 语言能力浑然一体地结合一起

6、语识识概念化的、推理的、依靠理性思考循序渐进的进行,语感却是直觉的、跳跃的、横向的、具有格式塔的特征。

7、即使在一 般性的语言活动中,语识虽然能够帮助我们对子或他人的语言进行分析、评价和调整,但语言活动本身能流畅地进行,依靠的还是语感。

8、语识在一定条件中向语 感转化,转化标志是:高度熟练至无意识地领会运用。

语文的实践活动(三种类型):

1、带有自然学习性质的语文实践活动

2、在课程指引下的语文实践活动

3、语识转化为语感的语文实践活动。

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的理念:

1、注重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注意培养学生得问题意识和培养学生得个性特长。

2、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体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3、强调合作学习,注重学习求实务实的品格和创新精神 综合性学习的内容:

1、要素:具有不确定性有教材系统编排

2、组织形式:专题研究或活动——阅读主要在高中阶段实施即研究性学习;与写作、口语交际整合再一起得实践探究活动

3、要求:联系关注学生的人生、自然、社会、历史、现在、未来;按学生兴趣、爱好、需要、能力达到自主学习;语文学科作基点延伸

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1、综合性强(从课内到课外,学科联系强、领域广包括社会、自然、自我等)

2、时间性强再生活中学习,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进行

3、自主性强

4、合作性(小组合作)

5、生成性(内容要素不确定、动态观点、学生体验方式不固定,目标要求不固定)综合性学习的一般过程:

1、确定综合性学习探究主题(课内延展式;生活应用式;学科联结式)

2、制定综合性学习方案(分阶段学生自主订方案教师指导和提建议。包括选题名称确定;研究 小组人员与分工;目标;研究内容与方法;步骤时间安排;成果上交)

3、开展探究性活动(是综合性学习的主体,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教师 主要进行思路、方法指导和心理疏导)

4、交流分享成果(教师引导学生使用恰当的方式表达体验和感受和提交研究成果)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

1、综合性学习强调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从重视学习成果转换到重视学习过程

2、从一教师为主转换到学生自主评价或相互评价

3、从定量评价转换到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

语文课程资源与校本课程开发

课程资源:

1、广义: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得各种因素

2、狭义:是指形成课程得直接因素

课程资源分布特点:

1、广外延、宽涉面

2、可加工、易转化

语文课程资源:指一切对课堂有用的物力、人力、财力、自然资源等的总和。

校本课程:是学校教育共同体再学校一级对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所有活动 校本课程的特征:校本化、个性化、特色化、自主性

校本课程开发:学校教育共同体在学校一级对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所有活动 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

1、最大限度的利用学校的资源

2、加强校外课程资源的利用

3、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打交道。

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方式:

1、课程引入。即引入校外课程项目等

2、课程选择即选择不同版本不同编著者的不同风格得教材

3、课程改编即对国家课程进行某种形式得改造

4、课程整合即对不同学科课程进行整合5、课程创新即学校自己开发新的课程项目或单元

一般课程开发的主要途径:

1、开展社会调查,从社会获取资料、机遇、知识、技能、生活经验、情感态度等,激发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

3、发掘教师中的人才、培养教 师的意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并形成一定的组织形式与制度

4、借助校外课程资源与经验,使之形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

5、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 校内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语文校本课程资源:以学校为开发主体,语文学习所利用的各种课程资源得总和

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校内资源:由学生、教师、学校物质条件与管理水平等因素构成;校外资源:民族文化背景、世界文化遗产、时代变革特征、社区资源、大众传播媒体以及家庭 校内资源:

1、素材性资源:教本及教辅材料;教与学得方式和目的;教师经验教与学的技能;教学情景情感态度

2、条件性资源:图书馆阅览室;多媒体影像设备;社团活动场所;专任教师及指导者

校外资源:

1、素材性资源:课外试听读物;文化活动方式和途径;社会文化讯息及思潮;文化情感及价值取向

2、条件性资源:文化场馆;公众网络;交往及活动环境;家庭文化资料和设施 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整合模式:

1、校内外课程资源的整合2、软性资源与硬性资源的整合3、语文课程资源与其他学科课程资源的整合

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组合方式:

1、专题式组合2、分级式呈现

基于网络的校本课程形态:

1、借助网络工具,对国家课程进行网络化教学

2、讲网络资源与原来的语文校本课程结合起来,形成有网络特征的系列校本课程

3、借助局域网和专门开发的专题学习软件,进行语文专项学习或训练

4、建设语文校本课程网络资源库,依托该资源库,建设成套语文校本课程。

语文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看作观念被统觉——从清楚明确的感知到与旧观念的联系和扩大到应用——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教学目标与学生现实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教学过程的本质:

1、特殊的认识过程(间接性、指导性、简捷性)

2、美感体验的过程(知识与生活、审美意识结合在一起)

3、人格构建的过程(教化与陶冶、体验与唤醒、理解与表达)

传统语文教学过程的共同点:

1、对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上都是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要目的2、在对待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上,都主张教师中心

3、在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方法上都没有从教育学的相互作用来反映教学的整体特征。

新的语文教学过程区别于传统语文教学过程的特点:

1、教学知道思想的根本性转变,更重视学生智能的发展

2、教与学关系的改变,注意了两者的统一,体现了教学过程辩证发展的规律。

3、师生之间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突破勒点面结构传统框架的局限,建立起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结构

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法:八字指读读、议议、练练、讲讲。读读是基础,学生通过了解教材发现问题。议议是关键,通过议学生理解、展握教材,分析和解决问题。讲讲贯穿始终,教师要提出于都要求,指出教材重点、难点,要随时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引导学生议论,进行点拨、解惑、总结,并指导学生练习。

钱梦龙得语文导读法: 即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思想,设计勒四种基本课式:

1、自读课,是学生感知、理解课文得一种实践形式,也是一种能力训练,以自读训 练为主要内容,是四种基本课式的核心。

2、教读,就是交给学生自读之法

3、作业课,指学生学习新课文后完成一定的书面或口头作业

4、复读课把学生已学过得 若干篇课文按一个中心组成单元,温故又知新。

黎世法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法:即自学课、启发课、复习课、作业课、改错课、小结课。每一单元每篇课文都包含这六种因素。

魏书生的课堂六步教学法:

1、定向

2、自学、3讨论、4、答疑

5、自测

6、自结

语文教学过程的多种关系:

1、多元文化与民族文化

2、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3、知识、能力与智力

4、听说读写之间得关系。

听说读写的关系:

1、从读与写的关系来说,读是基础,反过来写也能促进 读。

2、听和说得关系同样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得,只不过是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差别。

3、总之,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促进,只有将四种能力得培养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得语文能力才有保证。

语文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

1、依存性(教学理论、教学环境)

2、二重性(科学性和艺术性、适应性和局限性)

语文教学常用方法:

1、诵读法(培养语感)方式:范读、朗读、集体朗读

2、讲授法。方式:讲述、评点、串讲、讲评

3、浅论法。方式:谈话、讨论

4、练习法

如何选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符合教学方法

2、符合教学目的、目标

3、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

4、符合教师的教学水平

5、物质条件影响方法(城市、农村)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的含义:教育过程中为了实现教育目的根据教学规律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教学原理和法则。

语文教学原则:根据语文教学规律,处理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的问题的教学原理和法则 教学原则的分类:

1、因材施教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科学性与思想型原则

4、直观性原则

5、巩固性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宇宙

7、循序渐进原则

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方法、教学原则的关系:目标(对岸)任务(河)方法(桥、船)原则(指导建桥、船的原理法则)

区培民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原则分述:

1、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原则(A重视知识中蕴含得人文因素B恰当的转译和表达教学中的文化内涵C怎强语文教学测评中的人文性题量及意义性成分D文道统一的教 学方式的探寻)

2、激发对话与教学体验(A共同尝试用描述性诠释性得方式阅读作品B问题法、讲解法、讨论法C提倡在教学过程中质疑、反驳、批判)

3、再言 语活动中进行知识教学(A知识解析结合言语操练B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反馈,注重知识运用水平C创设言语活动情景)

4、读写听说全面训练(A一种能力训练契机 进行其他能力训练B一个知识点的教学设计两种以上的能力训练C一个单元教学设计全面教学)

5、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相配合延伸课内内容与课外内容接轨

6、教 读与自读结合,优化讲解行为,自助自主性阅读行为,交给自学策略。

语文对话教学

对话:是人们交流沟通的基本方式。对话具有隐喻意义和实际意义。对话不能单纯以形式来判断,关键看起是否有对话的品质。对话的品质就是交流,就是相互的理解。

语文教学对话的理论支点:

1、指向自我实现的教学目的观

2、教学合作观

3、交往生成方法论

4、深度师生关系得构建

语文对话教学的实践模式:

1、阅读对话

2、课堂教学对话(上下互动式、对等互动式、交错互动式、视域融合式)

3、自我对话

语文教学中假对话的表现:

1、掩盖真实意图的对话

2、游离主题的对话

3、不具实质的对话

4、独白式对话

5、自说自话、互不碰撞的对话

避免教学假话的措施:

1、警惕并学会识破对话陷阱

2、及时规劝对方回归对话主题

3、对话者自觉遵守对话规则

4、选择富有价值的话题

5、教师要提高对话素养

第五篇: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笔记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一、填空题

1新课标规定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2古代语文教材分为 蒙学教材、文选教材、儒家经典。3 《文选》 开我国文选型语文教材的先河,显示出中国文章大国风范。4朗读法包括 朗读、背诵、吟诵 等。5导读法的创造者是 钱梦龙。

6、新课程目标是根据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个维度设计的。

7、作文批改坚持点拨、启发原则就要 多就少改、多批少改 多启发学生,点化学生。

8、语文学习的外延与 生活的外延 相等。

9、语文教师要“精”于 语文专业,“博”于 文化科学知识,能以正确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6分)

1、语文: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合称

2、语文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语文学习和语文实践(修习培养),在语文双基、语文能力、思想修养、品质、文化品位等方面所达到的高度。

3、文道统一:语文训练,简称为“文”,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的训练;思想教育,简称为“道”,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思想品质的教育。语文教育合思想教育必须统一起来。

4、批改:教师对学生作文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指出作文的优缺点、修改意见及努力方向。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2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传统特色有哪些?

答:传统的集中识字、吟诵、涵咏、感悟特色;语文基础知识合语文基本技能训练的特色;文章编选的典范性特色。

3有人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你认为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答:对。“教学有法”是说教学是一门科学,有一定的原则和规律可循,具有较为普遍和相对稳定的“常法”、“常式”;“教无定法”是说教学是一门艺术,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这是由教材内容与形式的丰富性,教学对象知识能力基础,性格心理的差异性等因素所决定的,作为语文教师,只有认真学习和研究各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优化组合,努力创新,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4简述写好作文总批的要求。

答:要视学生为朋友,充满爱心;评语要突出重点;评语针对性要强;评语要坚持教书育人的原则。分析、评价题

答案要点:A老师的性质观:工具性;B教师则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B教师的教学效果好。前者学习语言是静态的,词句的理解脱离语境,支离破碎,忽略了词句装载的情与意;灵魂没有了,学生不仅不感动,反而产生了想象不到的错觉与误解。后者可看出学生在语境中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调动了自己的感觉器官与思维器官,感悟到文字的表现力,对语言的理解有情有意,因而能用比较准确、流畅、动情的语言加以表述。学生主动性得到发挥,不仅有的同学对课文的理解有创意,而且大家受到恋国恋乡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成功的读文教学不仅使精湛的语言文字大放异彩,而且他们装载的思想、智慧、高尚的纯净的感情会伴随着语言文字流淌到学生的心中,哺育学生健康成长。

一、论述题

2、语文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受多种因素制约。内部因素如学科本身的特点——综合性,文学性,实践性,模糊性;语文学习的长期性;语文教材编写的质量。教师本身的素质;外部因素如应试教育或素质教育环境,教育体制以及学校的软硬件设施等。其中,教师的素质尤为关键。

总之,语文学科教育有许许多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目前,国家启动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的优秀的教学理念,这对语文教学必然是一大促进,但同时也对语文老师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挑战。

3、要做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要具备多方面的良好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外在素质等。(具体论述略)

“语文”课程名称的演变。

(1904年)教授法—(1919年前)各科教授法—(1922年)小学国语/中学国文教学法、教材研究—(1946年)国文/国语教材教学法—(1949年)语文教学法/语文教材教法—(1954年)中国语言教学法、文学教学法—(1957年)小学/中学语文教学法/(1963年)小学/中学语文教材教法—(1986年学科教育学)(1987年学科教学论)小学/中学语文教学论;小学/中学语文学科教学论/语文教育学/语文学科教育学——(1998年本科)语文教学论—(1997年博士、硕士,课程与教学论)小学/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1、语文课程的发展。(1)1904年“癸卯学制”: 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后曾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学制。“语文”正式成为一独立学科。包括“读经讲经”,“中国文字”(初等小学):重日常运用。“中国文学”(高等小学和中学):还重书面运用。(2)1912年,国文——语文单独设科后第一个正式名称。

(3)1920年,“五四”白话文运动与国语教育倡导,设“国语科”。1920年改国文科为国语科,白话文进入语文课程,即现代文第一次进入语文教材。

(4)1949年,叶圣陶等人建议,教育部决定取消“国语” 和“国文” 这两个名称,统称“语文”。(5)1956年4月,中学、中等师范学校语文科,分汉语和文学两科进行教学。1958年3月中央宣传部宣布,停止使用汉语、文学分科实验教材。“语文”——1958年后恢复用

2、古代语文教材。教材课本:(1)识字类:

“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其他:《声律蒙求》《笠翁对韵》《幼学琼林》等(2)韵语知识类:《昔时贤文》《名物蒙求》等(3)经史类:“五经”“四书”;

(4)文选读本:

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昭明文选》。其后影响较大的有宋代真德秀编的《文章正宗》,谢机得编的《文章轨范》,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影响最大、流传最久),姚鼐编的《古文类辞篡》、孙洙编的《唐诗三百首》等。三大问题:

1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语文教学是科举考试的附庸,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获得参加科举考试的写作能力。

2教学内容——识字加读古文加作古文(一般古文和八股文)。3教学方法——记诵和摹仿。

四大弊端:1.脱离语言实际2.脱离应用实际3.忽视文学教育4.忽视知识教育。

4、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人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四大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6、高中语文课程三大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7、高中语文课程目标设计的结构框架。

显性的总目标的五个方面(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两类课程(必修课,选修课)、选修课程的五大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隐性的三大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8、高中语文课程的结构。

(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

9、基本的阅读方法。

(熟读背诵、精思、博览(略读、通读、跳读、速读)、查工具书、积累)

10、语文特级教师。(镇西、韩军、于漪、魏书生)

三、名词解释

1.语文: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

2.课程: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3.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课程的总体设计,从整体上规定语文课程的性质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规范和确定语文课程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顺序。

4.综合性学习:旨在倡导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品质。5.说课: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其他教师或教研人员述说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由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后向听课的教师讲述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然后由说者和听者共同讨论和评议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6.导读法:阅读教学的一种方法,指的是教师指导学生自己阅读,以学生的阅读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以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为主要目的。

四、简答题

1.简述讲授法的优缺点。

优点是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深刻性,在有限的时间内有计划的完成对众多对象的教学任务,方法也简便易行。缺点是,不易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易让学生进行读写练习,不易照顾个性差异。2.简述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体现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和综合性(3)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4)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5)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 3.简述作文批改的要求。(1)有针对性,讲求实效。(2)多批少改。

(3)内容兼顾形式。

4.简述我国古代识字教学的经验。(1)集中识字(2)韵文化

(3)正确处理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之间的关系

5.简述写作教学中的技能训练包括哪些方面。(1)审题和选题能力。(2)立意能力。(3)选材能力.(7)修改文章的能力。

6.简述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1)确定教学目标(2)安排教学内容(3)组织教学过程(4)选择教学方法

五、论述题

1.请为都德的《最后一课》和朱自清的《背影》各设计三个不同类型的导入语。2.谈新的语文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方式的改革。【要点参考】

1)“自主、合作、探究”是学习方式的亮点; 2)从讲授者转为组织、引导者;

3)从教师主体转变为师生互动;

4)从单一教学媒体转向多向教学媒体的使用。3.简要论述现代语文课程评价改革的趋势。

【要点参考】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2)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加强形成性评价,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4)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5)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6)就各学段目标进行全面、综合评价。

语文备课中板书设计的几种常见形式:

一、提纲挈领式板书:这种板书是抓住作者的思路,把课文内容提纲化,教师往往先写大提纲,然后依据所讲内容书写第二、第三层次的小纲目,边讲解边书写。板书简明清晰,重点突出,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而它是在教学中应用最普遍的一种板书形式。

二、词语概括式板书:这种板书形式比较适合有些诗文,要求用最准确最鲜明最关键的字词,点明一篇文章最重要最关键的核心所在。这种板书应该像一般钥匙一样一经写出,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写作的意图就很容易弄清楚,起到一语中的的作用。

三、框架结构式板书:这种板书也可称为线索式板书。整个板书是由词语、短句加上简要的连接符号相互联结而成的。词语和短句是讲授各部分内容的精当概括,而由符号联结起来的框架结构,能突出地也更准确地表明这些词语或短句所传达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根据其表现形式又可分为线索式、放射式、辐合式、对称式、回环式等不同的板书方式。

四、表格填空式板书:填空式板书是指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成先预留空位、再填空完成教学内容的板书形式。填空式板书它可以使知识习题化,可以使学练结合一步到位。运用填空式板书,所留内容要具有思考性,板书时所留空位要不多不少,以便填空后使教学内容具有系统性,切忌擦后再写。

(4)谋篇布局能力。

(5)运用表达方式的能力。(6)遣词造句能力。

(5)创设教学情景(6)板书或演示设计(7)编制教学方案(8)组织语文教学评价

五、图文符号式板书:图形和符号,以它那一目了然的通用性和代替语言表述的经济性,在板书设计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学实验证实:形象帮助记忆、直观加深印象。教学板书中使用图形示意,因其形象生动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板书中常用的图形包括示意图、简笔画、板画、板贴等;板书中常用符号有箭头、几何图形和各种标点。

一则好的板书,要抓住课文最主要的内容精心设计,并做到布局清晰匀称,书写工整流利,构图赏心悦目,就是一幅完整的充满生气的富于感染力作品。在教学中,板书运用得当,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激发起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教师还可以用正确、美观、整洁、规范的板书陶冶学生爱美、欣赏美的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实现学生语文书写的规范化要求。正如王松泉先生说的“板书是反映课文内容的镜子,展现作品场面的屏幕;是教师教学引人入胜的导游图,学生学习中掌握真谛的显微镜;是开启学生思路的钥匙,进入知识宝库的大门;是每堂课的眼睛,读写结合的桥梁„„”希望教师们都能重视板书设计。语文评课:

一、关注施教者的七大意识: 目标有效意识——教学目标; 主体参与意识——教学过程;

实践练习意识——教学方法; 情感持续意识——教学实效; 二、七大意识简化而成的九大基本维度:

技能显现意识——教学基本功; 效率高优意识——教学效果; 特色展示意识——教学特色;

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层次性和焦点化;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教学思路的条理性;教学过程的流畅性;教学节奏的张驰性;教学管理的恰当性;教学表达的清晰性和明确性;师生互动的充分性。

1、简述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

答:先教蒙学读物,集中识字;然后学习以“四书”、“五经”为主题的儒家经典;以文学作为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文选读本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

2、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经验

答:(1)识字教学。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

(2)阅读教学。

(3)写作教学。注重基本功训练;多读多写多改;作文从仿写入手;先放后收。

3、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问题和弊端

答:主要问题:(1)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问题;(2)教学内容问题;

(3)教学方法问题。

四大弊端:(1)脱离语言实际;(2)脱离应用实际;(3)忽视文学教育;

(4)忽视知识教育。

4、话题作文与“供料作文”区别:

答:(1)从审题上说,话题作文的话题,作用是引发和开启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写作内用给学生以最大的选择性,而供料作文的主题必须与材料相吻合;(2)从文体上说,话题作文淡化了文本意识,供料作文有较强的文体要求;(3)从结构角度看,供料作文中的“料“是必须使用的,而话题作文所提供的材料可以引用也可以不引用。话题作文的开放性和灵活性,给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

5、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

答:(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3)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4)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5)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6、练习法的一般程序

答:(1)教师设计练习题,向学生说明联系的内容和方法(2)指导学生开展练习活动

(3)通过答问等方式了解和收集反馈信息

(4)调解和校正练习活动,保证教学计划的实施(5)检测评定练习成绩,强化练习效果

7、写作教学过程

答:为全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写作教学有了新的导向(1)教师引导,学生定向;(2)教师指导,学生写作;(3)教师批改,学生参与;(4)交流评讲,互相沟通。

8、语文教材的功能和要素

答:(1)德智启迪(2)语文历练(3)语文积累(4)知识扩展

(1)范文系统,语文教材主体(2)知识系统,听说、汉语、文体、文学(3)实践活动系统(4)助读系统

9、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1)确定教学目标(2)安排教学内容(3)组织教学过程(4)选择教学方法(5)创设教学情境(6)板书或演示设计(7)编写教学方案(8)组织教学评价

二、论述题

1、试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

总目标根据发展学生完美个性的教育思想进行设计,鲜明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过程的描述中整合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是对必修和选修课程目标的整合和概括。

(1)积累整合。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过程中注重梳理。(2)感受欣赏。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侧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对优秀作品的感受和欣赏。

(3)思考领悟。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学习方式独立思考,提高思想觉悟。(4)应用拓展。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来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5)发现创新。强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谈话法和讨论法的基本要求

谈话法:师生相互问答为主要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1)讲究教师提问的艺术(2)正确评价学生的回答(3)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4)正确处理面向集体提问和指名回答的关系。

讨论法: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师生之间的交流共同组成(1)明确目的(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教师要有民主的态度。

3、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

(1)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2)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3)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4)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整体性、自主性、开放性)

4、实施综合性学习的基本方式

为了实施探究性学习,还需要一些相应的方式和方法。

(1)与综合性学习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性学习(2)利用教材资源进行综合性学习(3)充分利用和广泛开发教学资源(4)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5)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个别差异

5、综合性学习与教师素质

综合性学习是学生的学习,强调自主性。但是教师的指导是成功的保证,知道正确与否决定着学习成效的大小与有无。

(1)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才能较好地理解综合性学习的基本内涵,才能在指导学生综合性学习中左右逢源(2)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首先是要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了解学生身心活动和发展规律,教育活动才不至于陷入盲区(3)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除了必要的指导外教师不要过多地干涉学生,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可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4)加强计划性。教师要对每一阶段的综合性学习有一个整体考虑,作出整体规划(5)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知识,能利用计算机收集教学资源,制作和展示课件,不断丰富和改进教学方式

下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笔记13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笔记13.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笔记19.20(合集五篇)

    第七章 说课 一、什么是说课 (一)说课的用途 说课与教师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与教师的集体协作都有着密切的关联。 (二)说课的定义 说课是教师主要用口头语言对自身教学设计、教学......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张中原 第九章 阅读教学笔记

    第九章 阅读教学 1、阅读 阅读是通过书面语言获取思想或体验情感的心理活动,是读者与作者以文本为凭借的对话。阅读对于人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自有文字以来,人的知识主......

    课程与教学论整理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讲绪言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概论 一、研究对象与任务 研究课程与教学现象,探讨课程与教学问题,从而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 研究对象:现象—划定研究的......

    课程与教学论自考笔记

    学校特征:1.校长的角色:霍德和霍尔对校长领导风格的归纳:“反应者”,“管理者”,“发动者”。富兰在1992年的著作中曾归纳了成功的校长的六种策略,这就是:(1)强化学校的合作性文化;(2)......

    课程与教学论-自考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一.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 1.课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是1918年美国教育学......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西城小学李行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由王文彦、蔡明主编,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本、专科的主干课程之一,本教材是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l世纪......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 1.课程论是依据对社会需要,学生心理特征,学科系统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制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2.语文科自1904年单独设科。 3.我国古代课程与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复习大纲 第一章 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