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音乐教学中如何发挥好信息技术的导航作用范文
音乐教学中如何发挥好信息技术的导航作用
河南南阳镇平县马庄乡中心小学:刚刚
内容摘要:
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音乐教育是小学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智能、情意、身心健康等素质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视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跨世纪合格建设人才的切实有效措施。现代信息技术辅助音乐课堂的教学,就能积极创设思维情境,引发思维,使教学内容趣味化、直观化、生动化、多样化,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应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的目的。关键词:
素质教育 体验乐趣 贴心使者
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音乐教育是小学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智能、情感、身心健康等素质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更有效地发挥音乐课程教学的潜在作用,从而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张扬个性、整体进步呢?因此我们教师一方面要积极钻研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另一方面要恰当地将教材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以不断充实和完善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闪光,使它成为音乐教学的贴心使者。
一、创设情景,引导感悟。
要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就要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美。那优美的旋律,动心的节奏,诗化的意境,必将形成音乐氛围特有的美感。随着流动的变幻的旋律,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之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这样学生才能体味到音乐那不可阻止的魅力,才能进一步把对音乐的理解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美的升华才会油然而生。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我认为应根据儿童的不同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低年级学生年纪小,缺乏自制能力,注意力容易分散,单纯枯燥的讲解音乐知识或学唱歌曲,他们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因而在学习时无法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缺乏主动性。如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直观性的教学方法,既能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又能充分调动儿童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充分感知那些自己不能直接感受的东西,获得更多的知识,充实儿童的生活,给学生创造一种对视觉、听觉的共同感知情境,从而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如在《耳朵的故事》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播放谜语:“东西两个洞,形状像个‘3’,从来不照面,消息真灵通”。并提醒学生相互观察头部,学生很快就兴奋地大声说:“是耳朵,是耳朵”。每一个学生都自信地笑着、喊着。充分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了课堂教学中;接着,我打出了幻灯图片——耳朵,提问:“耳朵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小小耳朵是用来干什么的呢?你听过小鸟、小溪、小牛、小鸡„„的声音吗?你能模仿发音吗?”随着学生的踊跃发言,我适时地穿插播放小鸟、小溪、小牛、小鸡等小动物的声音,让学生通过听明
白耳朵的作用,同时对学生给予了肯定和鼓励。这样,不仅使学生很快理解了歌词,而且在浓厚兴趣的作用下完成了对歌词的创编,并在轻松氛围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也解决了本课教学的难点。再如歌曲《两只小象》的教学,我先简单介绍小象的生活习性,再根据歌词内容编一个关于两只小象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故事课件,配上恰当的音乐播放出来,并展现了一幅高山下、草坪旁,两只小象在河边玩耍的情景。这样,静止单一的画面转变成为生动、有趣的影片,学生一边听着悦耳的乐曲,一边看着生动的画面。不仅学习兴趣提高了,而且很快理解了歌词内容,感悟到了歌曲情境,通过学唱这首歌曲,从中受到了良好的道德教育。
二、声像一体,主动探知。
学生对音乐审美鉴赏力的感知与感悟是反映学生学习音乐效果的关键。审美鉴赏是在深刻的审美领悟和品味中进行的,这不仅需要一定的美学知识审美素养,而且要有高尚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审美标准。利用多媒体技术与音乐的有机整合,不仅能达到上述要求和实现其目的,而且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促进好的教学效果的形成。
我在教学《小青蛙找家》一课时,根据歌曲内容及教材插图,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编制作了一个故事课件,引导学生聆听、观看:一个月明星稀的傍晚,青蛙妈妈带着几只小青蛙捉庄稼的害虫,不知不觉的小青蛙与妈妈就分开了,聪明的小青蛙们一点也不急,在月光的帮助下,蹦蹦跳跳地往家走。“呜——,呜——,呜——”;“不好了,风把乌云吹来了。”“看不见了。该往哪走呢?”“妈妈,妈妈,妈妈呀!”小青蛙们可急了,它们一边跳,一边喊着,最小的那只青蛙忍不住哭起来了。树上的小鸟安慰小青蛙“你们的妈妈就在前面,快
去吧,她正等着你们呢!”风停了,月亮出来了。青蛙们高兴地喊着,加快了步子,一会儿它们就投入了妈妈的怀抱,回到了温暖的家。通过聆听、观看,学生不仅了解了歌曲的内容,学会了简单的节奏型,从中受到了有益的教育,而且还使学生产生了想学这首歌的愿望。
三、活动激趣,促进学习。
高尔基曾经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可是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桩大事了。”学生学习之始的心理特征是好奇,要求解惑的心情急迫,教师可充分利用直观教具、电化手段,环境布置等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展示相关的信息,积极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学科积极的探索欲望。
小学生一般都很好动,善于模仿,接受能力也较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如在教学《耳朵的故事》一课中,我首先出示幻灯片:打雷、暴雨、放鞭炮、闹钟、火车开动等,引导学生观察探究:“这些图上分别画的是什么?它们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呢!你会模仿它们的声音吗?”接着我依次播放出以上各种声音,引导学生进行听音比赛,看谁最先听出来并能表现出相应的声音。通过看、听、比,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很活跃。最后我及时地开展了一个小小音乐会——“小动物快活林”:
1、利用录音播放了一段活泼、欢快的音乐;
2、用图片摆置出一片快活林;
3、让学生分角色扮演猫、鸭、小青蛙、狗、公鸡、小鸟、狮子、老虎等;
4、在学生看VCD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各自的特点;
5、播放音乐引导学生模拟各种小动物进行表演;
6、评比最佳小演员。通过活动学生都感受到音乐带给人们的快乐,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 3
力;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以及其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积累了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利用资源,整体体验。
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器乐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艺术实践,它既符合学生心理、身理特点,又有助于改革课堂结构,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它既是教师的教具,又是学生的掌握音乐的学具。由于授课时间较紧,教学任务重,因此开展器乐教学,教师必须紧扣教材,努力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打击方法,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相得益彰的目的。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宽广,涉及面广,在教学中灵活地将其贯穿于课堂教学中有利于更好地利用课堂内的时间,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还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索和创造的乐趣。
如在小学音乐第一册第七课的《做一做、敲一敲》教学中,我抓住教材的编排目的与特征,先将教材中让学生做一做,敲一敲的部分录制出来,让学生自由看书:找出图中画了些什么?会有什么声音?然后让学生用碗、小茶杯、易拉罐等模拟打击,初步感知声音的特点,最后播放上述声音,让学生加深感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在这一基础上我适时地拿出碰铃、沙球、双响筒、铃鼓引导学生观察,同时用富有童趣的录音进行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打击方法,感知其声音特点。在教完歌曲《小乐手》后,积极引导学生用碰铃、沙球、双响筒、铃鼓为歌曲伴奏,通过学生的分段赏析,模拟打击,互帮互学,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很快地就能较准确地为歌曲伴奏了。这时,我又将学生分为小歌手、小乐手、小舞星进行分角色表演;具体方法是用一部录音机将歌曲重复录制,以便腾出时间进行师生互动,用另一部录音机录制打击乐音,为生学(打击手)导向,经过精心的编制,学
生们兴趣可高了,他们又唱又跳,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来,通过活动,学生在自由探索和他人合唱、合奏和歌舞表演中喜欢上音乐,对演奏打击乐器有了浓厚的兴趣。教学中巧妙地将器乐、唱歌、舞蹈融为一体,从中充分体验出了探索和创造的乐趣。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走进音乐课堂,就能积极创设思维情境,引发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内容趣味化、直观化、生动化、多样化,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应用,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的目的。因而,作为音乐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教学资源,发挥想象,积极开发有效、可行的现代信息技术,使它为音乐教学增添双翼,让它在音乐教学中闪光。
第二篇:发挥信息技术作用
发挥信息技术作用,监督行政权力运行
2010-9-29 7:38:27文章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通过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建设综合行政电子监察平台,发挥其刚性约束作用,使权力运行“大小有边界、行使有依据、运行能公开、网上留痕迹、全程受监控”,从而构筑廉政“防火墙”。
发挥信息网络技术在重要行政权力阳光运行中的作用,是电子政务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新形势下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一个重大实践,也是一个新的重大课题。
现实意义
大力发展电子政务,把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网络技术运用到反腐倡廉各项工作中去,有利于程序的公开性、制度的严密性和工作的创新性,从而推动反腐倡廉工作向纵深发展。长期以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认真履行职能,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监察任务非常繁重、人手力量有限,许多工作疲于应付。通过把重要行政权力运行全部纳入统一网络,可以促进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廉洁、高效行使权力;可以改变监察方式方法,由被动向主动、事后向事前、应急向规范转变,大大提高监察成效。
当前,一些违纪违法案件之所以屡屡发生,就在于行政权力尤其是行政审批权、行政执法权、社会公共资金使用权等重要权力运行失去监督或缺乏有力监督。通过发挥信息网络技术在重要行政权力运行中的作用,有利于增强权力运行的透明度,便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审批的随意性和暗箱操作,是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的重大举措。
以建设综合行政电子监察系统为着力点
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对重要行政权力进行监督,是一个大课题,主要是通过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建设综合行政电子监察平台,发挥其刚性约束作用,使权力运行“大小有边界、行使有依据、运行能公开、网上留痕
迹、全程受监控”,从而构筑廉政“防火墙”。
在总体架构上,必须抓住当前重要的容易出现问题的行政权力,如行政审批权、行政执法权、公共资源配置、公共资金的使用、政务公开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认真分析权力运行的现状,发现工作流程、工作规则、规章制度、监督制约等方面的薄弱环节。通过科学梳理事项、优化再造流程、固化办理程序、分级授予权限、网上同步监控,建设行政权力流程网上实施和对权力运行实时监督为核心的电子监察系统,逐步构筑起信息畅通、反应快捷、上下联动、监督有效的电子监察网络,促使行政权力公开、规范、高效运行,实现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目的。
在工作原则上,行政电子监察平台建设要立足重要行政权力运行和行政监察工作重点领域的监督需求,从实现资源共享、延伸监督触角的目的出发,构建以综合行政电子监察平台为基础,集合若干行政监察子系统的监督框架。要坚持几项原则:建设综合行政电子监察系统,各个方面都围绕促进惩防体系构建的总目标、总任务去展开和实施,力求与反腐倡廉各项工作相协调、相统一、相促进;必须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在纪检监察机关的组织协调下,确保各方力量协调一致,通力合作,合理安排,有序推进;必须使制度监督与技术监督相互促进、相互融合,防止出现“两张皮”现象;既要着眼长远,在规划时保持一定的前瞻性,又要立足当前,分阶段、分步骤、分层次地推进,以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将信息技术与惩治和预防腐败流程再造相结合,借此破解以往反腐败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为权力阳光运行和依法行政提供技术保障。在工作目标取向上,一是要加强重点监控,紧扣各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加大科技手段在防范腐败方面的推广运用力度,建立健全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互相制约的权力运行机制。如行政审批、招标投标等系统,都应该从本领域、本系统的实际出发,紧紧围绕“人、财、物”三个核心问题,通过建立跨越时间、地点、部门的全天候监控体系,将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固化在各类应用系统之中,把预防腐败的要求贯穿于各职能部门的业务流程之中,加强对权力运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在线监控和对关键部位、环节及异常情况的重点监控,形成符合本系统实际的较为规范有效的科技防腐系统。通过改革审批部门现有的内部审批机制,积极推行“两集中、两到位”。“两集中”即部门审批职能向一个处室集中,审批处成建制地向大厅集中;“两到位”是指审批事项进大厅到位,大厅窗口成为部门实施审批的唯一窗口,审批权限授权到位,窗口首席代表具有审批决定权。这样从根本上推动部门内部处室间职能调整,让审批处室主要办理审批业务,部门其他处室主要从事制定政策、后续监管等,这既符合中央提出的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离,也有效避免大厅办件“体外循环”,更有利于整体推进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工作。要建立联合审批机制。联合审批部门间的程序以及办理效率一直是各级领导和企业、群众关注的重点事项,要针对重大投资项目、关系民生项目、基本建设项目等社会关注度高、涉及部门多的并联审批事项,建立审批“绿色通道”和实行“直
通车”制度。
二是要增强透明程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推进政务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建立健全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政府门户网站,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工作。按照“公开是原则,保密是例外”的要求,实现与公众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公共资金使用和监督以及与公共服务相关的政府信息的在线公开,避免出现暗箱操作和腐败现象。对此,要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有关政策法规为依据,建立统一的政务公开电子监察系统,对政府信息公开的准确性、完整性、实时性进行全面的、动态的监控。
三是要提高行政效能。要健全面对企业、群众的服务系统,特别是要逐步推行企业登记注册、项目申报审批、个人公共事务办理等各项政府业务的网上受理和办理,大力推进跨部门、多环节的网上并联审批系统建设,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一站式”的便捷服务网络,防止因互相推诿、效率低下而带来消极腐败现象。加强机关内网建设,促进内部各办事环节之间的互联互通、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逐步实现机关内部的扁平化管理,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实现相互监督制约。要拓展网上投诉受理渠道,规范投诉处理流程、完善投诉处理功能,通过信息交换平台实现行政效能投诉信息的多级流转,完成行政效能投诉件的流转、办理、反馈和监督。
四是要提升预警能力。建立综合行政电子监察系统,一个重要要求就是问题可控,即将发生的问题有预警措施。要通过建立案件信息库、资料库、档案库,广泛收集与消极腐败现象相关的案件信息,通过汇总、综合、分析和反馈,提高反腐败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
几点启示
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近年来,全国有很多省、市、县甚至乡镇都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重视程度和运用高科技手段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在应用区域、应用进度和应用层次等方面发展不平衡,削弱了电子监察系统应有的效能。为此,必须统筹推进科技反腐的进程,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始终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的原则,既要立足当前,量力而行,又要着眼长远,为日后发展留下扩展的空间。
必须与反腐倡廉建设的实际需要相适应。要把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防治腐败工作纳入反腐倡廉和信息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中去,围绕中央的有关要求,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不仅要重视实时监督、视频监控等基础科技手段的推广运用,还要重视风险预警防范、数据综合分析等高智能系统的配套应用;不仅要抓好硬件平台建
设,为科技反腐功能的发挥奠定基础,还要从防范腐败的功能出发,有针对性地研发技术,使技术与功能相得益彰,防止出现“两张皮”现象。
必须与推进科技防腐的内在要求相适应。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对重要行政权力运行进行监督,内在要求是通过构建“网络虚拟监督机构”对客体进行全程监督,打破狭小的利益格局,增强监督的客观公正性、及时有效性,提高强制威慑力。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对现有信息资源的整合,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对相关信息采集、发布、共享过程的电子监察,加强机关内网建设,加快行政职能部门电子政务系统整合的步伐,重点抓好行政审批、执纪执法、在线监督等信息的互联共享,建立起综合型电子监察信息监控平台。
必须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现状相适应。虽然各地在科技防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现状相比,有三块短板,即应用人才缺乏、法律法规缺位、信息安全薄弱。这就需要在不断充实应用人才、加强干部培训的同时,抓紧制订完善自主创新、电子政务等政策,尽快出台完善涉及信息管理和公开、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作者为山东省青岛市纪委常务副书记、监察局局长)
第三篇:浅谈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摘 要: 音乐教学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而音乐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创编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教学设施是实现音乐课程目标的保证。本文通过阐述信息技术的内涵,并通过具体的教学实例论述了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 信息技术 音乐教学 作用
音乐教学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更多的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丰富多彩的信息技术课件,形象生动的音频、视频让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使学生玩中学、乐中学、动中学、学中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不断提高音乐素养,丰富精神文化。
信息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对文字、数据、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管理,使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感官与计算机进行实时信息交互的技术。同时,信息技术能以直观的、新颖的、变化的画面与动画展现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方式最有很大的吸引力,让学生更容易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感官认识对学生脑部记忆产生直观影像。通过实践,我认为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情激趣,营造氛围
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如今,大量的R&B、爵士、哈韩、哈日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流行音乐称霸的今天,学生已经接近于痴迷的程度,如何引领他们走进音乐课堂、品味那精
彩的人生成为音乐教师首当其冲的问题。研究表明,动态的事物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而在课堂中,信息技术教学能方便地将丰富多彩的动态事物带入课堂。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能够更好地创设情境,加强审美直观性。
【案例一】
在讲授《小鸟,请到这里来》一课时,歌词中写道“这里树木长成排,这里草地像绿海”。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歌曲情绪是热情、愉快的,我请学生思考:“到底是怎样美丽的景色吸引小鸟到这里来?”学生反应热烈,我再通过一组景色图片加上歌曲《小鸟,请到这里来》伴奏,让学生直观感受地体验到本单元“青山绿水”的主题。这时,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心情怎么样?学生在声像并茂的影像中,很容易理解歌曲情绪。
【案例二】
《五月的夜晚》是一首匈牙利民歌,音调纯朴简洁,起伏委婉,颇具特色。在教学中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现匈牙利风光。在导入时,先问学生你们了解匈牙利吗,想不想亲自去感受一番,然后点击鼠标,放映画面。欧洲的春天要到五月,轻纱迷漫的景象展现在学生眼前,强大的视觉效果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仿佛看到五月的夜晚白雾缭绕,以高昂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二.促进学生知识拓展
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是在生动、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生成和实现的。一首歌(乐)曲旋律的形成,不仅仅是音符的组合,而且是乐曲思想的发展和表现。小学生因为年龄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色彩和声音有着非凡的敏感性,他们能够在优美的画面动听的旋律营造的氛围中,更深刻、更准确地把握艺术的形象。采用信息技术音画结合的优点来欣赏音乐,或在音乐课件中选择相应的音画创造意境。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多媒体美丽的画面和清晰的声音设置情景,使他们身临其境,从中体会音乐的高低、长短、快慢、顿连、忧喜等等,再进行想象和加工,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启发,从而激发学习音乐的热情。
【案例三】
在上《跳柴歌》这一课前,我让学生们到网上去查一些海南地区的风土人情,看看海南地区的黎族有何特点和著名的活动。接着让他们通过这些信息理解歌曲的情绪。最后请学生们进行讨论,对于他们回答不全面的地方,我再加以提示,请学生们先思考后回答,最后总结。这节课的气氛十分活跃。一些学生列举的海南民俗连我也不知道,因此不但学生的知识面有了拓宽,也让我获益匪浅,这堂课的效果非常理想。
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国教育学家勒纳特和杰费里曾指出:“学校教育的作用之一,应当为学生进入现实世界做准备。这种准备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运用知识的能力,开发新知识的能力。”«音乐课程标准» 中指出:“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实践和发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小
学音乐课程中,要求3~6年级能够即兴编创同歌曲情绪一致的律动或舞蹈,并参与表演。教师可以通过一段舞蹈视频激发学生创作兴趣和思维,并通过观看舞蹈了解一些基本的舞蹈知识及舞蹈特点。
【案例四】
《我的家在日喀则》是一首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藏族歌曲,在教学中我设置了舞蹈创编环节。首先,我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藏族舞蹈的视频,了解藏族舞蹈的特点。接着,我引导学生,了解完藏族舞蹈的特点了,你是不是也可以为《我的家在日喀则》这首歌创编一段舞蹈呢?这样的律动不仅满足了孩子们好动的特性,而且帮助他们感受到了乐曲的内在特点。一边倾听美妙的旋律,一边用舞蹈展现出音乐形象,可以让孩子们潜移默化地受到音乐的熏陶,好似身临其境地畅游在艺术的殿堂里。我们可借助多媒体的帮助,努力创造各种意境,让孩子们运用形象思维去想像。让孩子们展开想像的翅膀,架起心灵与音乐的桥梁。
四.总论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在音乐教育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视听结合、声像一体、资源丰富等特点,为教学服务。要加强对学生影视、广播、网络上学习音乐的指导
总之,将信息技术运用进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意义重大,它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弥补了课本教材的局限性,为学生终生学习和音乐审美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值得我们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努力去实践与研究。
参考文献:
[1]纪明明:《素质教育,我们该如何面对》,音乐天地 2006.3;
[2]《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3]祝智庭:《信息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
[4]郑莉:《基础音乐教育新视野》,高等音乐教育出版社
第四篇: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新时代有新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有新的教学理念,音乐课堂教学运用电教多媒体为培养学生想象思维能力,激发兴趣,增大教学密度,发展学生个性,提供了崭新天地。电教多媒体辅助音乐教学,不但能为学生表现音乐创设一种良好的氛围,而且还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对学生掌握音乐知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音乐知识的传授单凭教师的讲解往往只是片面的、空洞的、枯燥的,所以音乐课应努力创设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环境,将相关的知识编制成融声、像、文字于一体的教学软件,则更有效地浓缩了时间和空间范围。运用网络教育技术为学生学习音乐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比如:我在上《小红帽》一课时,通过多媒体画面再现这一童话故事,能让学生正确的把握故事中的艺术形象,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去学习、去理解、去把握不同的人物性格所表现的意境。理解音乐作品。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在这个“大环境”中,能够自然地接受音乐的熏陶,享受音乐,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主要是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好奇。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把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
例如:在学习演唱歌曲《雪绒花》时,通过多媒体手段,播放课件:歌曲《快乐的do.re.mi》,让学生们认真听赏观看画面感受音乐,用声音和画面的同步作用,增加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兴趣,再导入学唱歌曲《雪绒花》,带领学生走进电影音乐,老师引导学生共同观赏影片、欣赏画面完整演唱歌曲,同学们在学唱歌曲《雪绒花》感情非常投入,歌声既抒情又优美,抒发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教学效果非常好。因此合理利用课件及网络上的音乐教育资源,主要起到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激发热情,发展技能的作用。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来自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形象具体、形象新异的事物容易引起兴趣。学生只有经历了赏心悦目的活动过程,才会有令人愉快的活动结果。只有利用艺术的魅力吸引、感染学生,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并富有创造性地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地参与活动,学生才能真正地拥有和保持艺术所给予他们的愉悦。
二、信息技术在帮助学生记忆主题音乐中起到了轻松、便捷的作用
主题音乐是乐曲中具有特征的,并处于显著地位的旋律,它表现一个完整或相对完整的乐思,为乐曲的核心,是其结构与发展的基本要素,所以在欣赏教学中,让学生多次聆听主题音乐,演唱主题音乐,表现主题音乐,记忆主题音乐等尤为重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主题音乐所反映的画面与听唱结合起来,有助与学生的记忆。例如:如上歌曲《小红帽》时,让学生看有关《小红帽》的动画片,学生对《小红帽》所要表达的故事一看便知,音乐形象展现在学生的脑海里,这
样也为表现与创造音乐形象提供了素材。欣赏音乐由于没有歌词,学生一般难以体会音乐形象,如用媒体就可以把抽象的音乐形象具体化。这些问题便轻松得到较好的解决,给欣赏教学中主题音乐的学习带来极大便捷,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信息技术能够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学生创设积极性
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在音乐教学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用于音乐教学的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可起到愉悦审美环境,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用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教学内容的连接,能达到承上启下,培育新的审美心境,唤起新的审美注意和审美渴望。用于教学内容之中,则会使原有的审美要素,更加丰富多彩,产生更佳的宜人,感人,化人的审美效应。运用多媒体能为音乐教学创设形声兼备的音乐情境,全面增强音乐的时空效应,唤起学生的美感,提高他们欣赏美的能力。特别是一二年级低龄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因而在上这一阶段年龄欣赏课时,我们可借助多媒体的帮助,充分利用他们灵巧的形体、自然的嗓音,通过观看动画、视听、律动、绘画、剪剪贴贴、游戏、情景表演、等相结合的、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欣赏教学,激发和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在其中较好地把握好多媒体的运用,以开发音乐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体验音乐的美感,从而更好的为低年级音乐唱游教学服务。
四、信息技术能帮助学生更好掌握作品中的音乐要素
音乐要素,是指构成音乐的基本元素,包括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快慢等,由这些基本要素互相结合,形成音乐常用的“形式要素”——节奏、曲调、和声、调式、曲式等。如欣赏乐曲《尼罗河主题曲》,在小学阶段让学生接触回旋曲式,从理论上讲难度很大,但信息技术的巧妙手段,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化。在教学中设计电脑音乐软件进行,首先把乐曲分成几部分,每部分隔离开来,教学时可任意点击其中一部分来进行乐曲的聆听,让学生进行对比,乐曲的完整聆听,分段聆听可由教学的需要灵活运用,给教学带来极大便捷。另外在分析某一作品的这些基本要素时,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入音乐内容所展现的画面,使学生能生动,形象地理解,感受音乐要素。
五、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创设课堂的教学情境
(一)充分运用和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丰富教学手段,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
所谓创设情境,是要根据音乐的情绪、风格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良好的环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进入聆听音乐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他们的想象,锻炼他们的思维。例如:欣赏《在钟表店里》时再导入阶段,主要起到集中注意力,激发兴趣,或曰情绪的作用。利用网络去搜寻一些形象生动的钟表图片资料,制作ppt,采用先出示画好的大钟、小钟、小动物等画片,再搜寻一下钟表发出各种美妙的声音,插入到每张图片中,在欣赏教学中学生们一边观察钟表各种图片及钟表不同的摆动方式,一边聆听各种钟表摆动的声音,老师带领学生们一起仿佛走进了钟表的小世界。
学生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欣赏音乐的兴趣大大增强。这时再导入课题:“同学们,现在再让我们一起去钟表店听听这些钟表店的声音吧!再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下,学生们全神贯注的聆听,脸上露出投入和满足,可见学生们已经开始体验到音乐的魅力了。
(二)突出情景教学情景交融的特点,使学生身临其境,使感受升华为情感
现代多媒体技术为情境教学插上了翅膀,以前做不到的现在都可以变成现实。声像结合的技术再现了教学所需的情景。比如:我在教授四年级歌曲《茉莉花》一课时。首先利用“2008奥运会”视频片段导入歌曲,用温婉亲切的语言,讲述了“茉莉花”代表中国人民怀着一颗纯洁的心,更代表着中国人民迎接世界各国人民到中国参加奥运会一颗热诚的心。接着老师播放课件:音乐风光片《梦里水乡》,画面中出现江南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光,把学生的情感一下子带进水乡江南,再播放歌曲《茉莉花》,创设了江南民歌的音乐情景。音乐情景与生活情景相结合,情景交融,丰富了学生对音乐的情绪感受,提高了他们主动地参与学唱的积极性。
六、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引发内心的情感共鸣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多种感官的参与比单一的感官参与,认识事物的深刻程度要大得多。”音乐欣赏如果只靠耳朵是远远不够的。乐曲中的音乐形象、音乐语言对孩子们来说有一段较大的感知认知距离,在欣赏《苗岭的早晨》这课教学中,利用电脑动画展现一幅魅力的苗岭图景: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远处,群山绵延,一条小溪
在山谷中静静流淌,近处,小树林里小鸟唧唧喳喳的唱起了歌,几位苗族姑娘正去山上干活。让学生们边听、边唱、边想,充分调动感官,触景生情,体会乐曲意境。这样通过“图画”辅助聆听,使学生能进一步的亲近大自然,接受大自然,体会到音乐的美妙境界,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
七、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音乐的教学方式
在音乐学科的教学中,不断渗透信息技术的教育,将多媒体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以音乐学科知识为载体,以学生素质提升和培养综合能力为基本过程,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育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老师在作课前准备时,可以在画面上有计划、有艺术性地设置课堂教学内容,将音乐教材制作成像简单的故事片一样,融电脑、投影仪、录像、录音、动画等功能于一体,充分地发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音像同步、情景交融的功能,实现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传统音乐教学方法与现代信息化教学方式的整合。
现代教学理论强调: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协助者;师生之间也不是权力与服从的关系,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交流者。这是信息化社会对音乐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音乐教师最富有当代性与未来性的角色特征。
总之,实践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多媒体技术与音乐课教学的有机整合,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它可以创设音乐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思维发散,培养学生想象美;引导艺术创新,发展学生创造美。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普及,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还将得到更加广
泛的应用,其技术的先进性,优越性,智能化将得到充分的体现。当然多媒音乐体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性技术手段,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它只能与课堂教学规律及特点相适应,多种教学手段协调互补,才能体现其强大的生命力、迸发出它的艺术魅力,给学生们在小学打下良好的音乐基础!
第五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发挥游戏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发挥游戏的作用
信息技术教材中安排了一定量的计算机游戏。我们在教学中和课余时间,经常要让学生玩一些计算机游戏。学生对玩计算机游戏也非常有兴趣,常常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很多家长对此都表示很担忧,怕学生因此而影响了学习。那么,学生玩计算机游戏对于学生学习计算机有没有帮助、对青少年的学习有没有好处、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有没有影响呢?
儿童正处于感知世界的阶段,有趣健康的计算机游戏可以给予孩子无穷的快乐、给予他们对身边事物的认知与体验,增长他们的学识,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他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培养他们健全的性格。
计算机游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学生在玩计算机的同时,也学到了计算机知识和其他知识,对学习有一定的帮助作用。比如玩挖地雷、纸牌时,学生既学会了如何打开、关闭一个程序,又学会了如何使用鼠标,同时还必须开动脑筋;如玩 CAI 指法游戏、打字游戏,学生兴趣很高,同时指法也得到了提高;如玩二十四点游戏,学生必须动脑动手才能完成任务;如玩《三国演义》游戏时,学生从中学到了很多的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比如玩腾迅 QQ 中的游戏,则学生必须学会如何上网、如何在网上申请自己的 QQ 号码,然后登录后才能玩。
在计算机游戏中,有些孩子不愿与别人分享自己胜利,由于这种不愿与人分享的心理,往往这些孩子在玩耍中总是不合群,难以与别人合作,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唯我独尊的孤僻性格。针对这种情况,在计算机游戏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孩子热情大方的品质,多组织一些集体协作性的活动,让孩子学会如何与别人良好地相处。如在玩“拖拉机”游戏时,就需要和对家合作才能赢得胜利;在玩一些网络游戏时,就必须和同伴们合作,精心准备,并且对各种软、硬件进行设置,这样才能得到同伙们的认可,在必要时大家还要就游戏经验进行总结、交流,使大家都得到提高。如在玩腾迅 QQ 中的益智游戏时(如对对碰、连连看等游戏),有很多游戏必须要和其中一方进行合作、交流,并且在有时候和几方进行联合对付一方,如果只是自己一人去对付其他的两人或三人的组合,那么就不大可能获得胜利。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与交往能力。
另外,强烈的好胜心理在孩子们的玩耍与计算机游戏中也是十分常见的,这说明孩子们都有强烈的自尊心,同时他们也很希望自己在计算机游戏中能够取得成功,能够有所成就并得到赞扬。玩计算机游戏可以培养学生顽强不屈、永不服输的意志品质。在计算机游戏中,应该先安排比较容易完成任务的游戏,让其有所成就,增强自信心。但是也要注意,应该让孩子学会公平的去争取成就,不应以作弊来完成任务,让他们明白有成功就会有失败,即使失败了也不要灰心而放弃。如玩对对碰游戏时,学生会觉得不断升级有很大的一种胜利感。在玩游戏时,有些游戏比较难,要求学生有恒心、毅力,坚持下去才能获得最终成功,如下相棋,既提高了学生的棋力,也锻炼了学生的毅力。
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往往一个游戏玩了不久就会失去兴趣,就跑去玩别的新鲜游戏去了。这种情形除了是由于注意力不易集中以外,也有可能是由于孩子的畏难情绪,比如:连连看游戏有时不容易找着两个可以相连的,就会选择放弃。所以在组织游戏中,也应适当的培养孩子有始有终的好习惯,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与勇气,并在游戏过程中多鼓励并作适当的帮助,使孩子们形成有恒心的好性格。
玩计算机游戏,也是让学生从紧张的学习中得到一定的休息,从而做到劳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以上可以看出,让学生适当玩计算机游戏是非常重要的,对学习计算机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在学习中适当玩计算机游戏对学习有一定的好处。
但教师要注意正确引导学生玩计算机游戏的态度和方法,如姿势要正确,时间不宜过长,每隔半个小时要注意休息一下,不能让眼睛过度疲劳,不玩暴力、凶杀等方面的游戏,更不能因此而影响了学习
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乌申斯基 学习兴趣是激发创造性思维、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必须十分重视的问题。玩是孩子的天性,娱乐、游戏是孩子成长过程不能缺少的。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可以用一些趣味性与娱乐性强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
一、游戏教学法的定义、策略及优势。
所谓游戏教学法是指愉快教学法的一种。就是教师借用健康益智性的游戏软件的教学,来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技巧;使学生在激烈的竞赛中,在无比的兴奋中,甚至是在刺激和上瘾中,不知不觉学到了信息技术知识,提高了能力和素养。
它的基本策略是依据儿童好玩的特点,指导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扩展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影响学生兴趣,把要学的知识设计成游戏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主学习与接受能力都比较差,而且长时间学习容易疲劳,他们觉得目前传统的教学方法枯燥无味,学起来没劲,自身有一种无法抗拒的厌学情绪。而对象棋、扑克等等这些传统的游戏和电子游戏这样的现代游戏,是那么迷恋,可以通宵达旦,可以废寝忘食。因为孩子们需要玩,这是人的天性,也有益于少年儿童的身心成长。近几年来,我国教育领域内采取了许多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措施,使他们有了更多的课余活动时间。这些时间怎么安排和使用,怎样才能更科学、更合理、更有收益呢?然而,就全国各地的情况总的来看,仍然是无序的、没有章法的、不成系统的。而游戏教学法正是填补这个空白最好的活动。采用游戏教学法,就是让学生自由自在地”玩”电脑,努力做到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如:在教小学生鼠标操作上除了使用“纸牌”、“扫雷”来训练学习的单击、双击、拖动,我还下载了些小游戏(“小猪推车”、“小小弹弹珠”、“打飞机”等)来训练学生操作鼠标的灵敏度和反应力。再者又如在教学“指法”练习时,我采取了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的“打地鼠”、“警察抓小偷”等游戏,让他们发现要取得较好的成绩,必须先练好指法。这样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练好指法的重要性,使学生由“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教师再适时引导学生小结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让学生学得更认真,学得更扎实。
二、游戏教学法的设计与实施。
(1)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近几年来,电脑游戏软件的制作越来越精良,主要表现在软件制作者在注重游戏趣味性的同时,更注重游戏的文化内涵,这使本来是“舶来品”的计算机文化被涂上了一层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为我们将游戏软件引入课堂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教学中,作为教师要把游戏软件所蕴涵的文化内涵提示给学生。例如,在教学生玩《三国演义》时,作为游戏人物的介绍,给学生讲关云长千里走单骑的忠勇仁义,讲赤壁之战孔明的神机妙算,讲官渡之战曹操的雄才大略,讲青梅煮酒论英雄刘备的韬光养晦„„
在玩这些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信息技术技能和素养,同时更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很多学生从电脑游戏中知道的三国演义比读书要快得多、记忆要牢固的多。当然,我们在指导学生玩电脑软件时,一定要注意甄别软件的真伪和优劣,一些不良游戏不仅不会有益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反而使学生误入歧途、荒废了学业,还养成了坏习惯,思想品德也走下坡路。
(2)训练和培养小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技巧。
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是中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这包括认识各种类型的软件界面,熟悉键盘和鼠标的操作等。每种软件的界面千变万化,但是组成界面的各种“界面元素”却是完全一样的。益智性游戏软件的操作界面设计是最精良的,它几乎囊括了各种类型的“界面元素”。教师只要在操作中适时引导、分析、归纳、总结,学生就可以在玩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操作经验,提高操作的熟悉程序。小学生毕竟年龄小,好动性、好奇性强,往往是坐不住,对于单调的练习逐渐会有些厌烦,经过充分考虑分析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我适当地采用一些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吃苹果、青蛙过河、打地鼠、警察抓小偷、啤酒吧、食人花、24点计算游戏、智慧拼图、金山画王等游戏,这些富有童趣的游戏,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在课堂中发现学生们在忘情地玩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指法练熟了,懂得了平常课堂中很难理解的回车键、空白键、换档键、光标键、退格键、功能键的作用与使用,由于游戏中巧妙地设置一些障碍和关卡,迫使学生去理解键盘上的一些键的功能与使用,这样他们就在无形中学会了键盘的使用。如果强行让他们去学习理论知识,背熟键盘字母排列、键盘功能,学习效果不见得会很好,同时学生们也没有更大的学习兴趣。
(3)通过游戏竞赛,发展学生学习兴趣。
当学生对信息技术基本技能的掌握达到一定熟练程序的时候,教师可以及时地在活动课上开展学生竞赛,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如:每逢“六一”节期间,可举行“计算机小能手”的竞赛,在学期初先制定好比赛项目,让学生自由报名,按照年级给予分组进行比赛,再评选出各组的前六名并在六一节文娱会演上给予颁奖表彰;阶段性的竞赛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正式的准备、竞赛、讲评和奖励。如指法输入竞赛、中文输入竞赛、排版竞赛、计算机画图竞赛等。通过竞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求知欲,让学生每个学习段段都有一个小小的奋斗目标,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我们也可时常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有声有色的竞技活动。这样学生们为了不让自己落后,会更加勤奋、认真地练习,整个课堂呈现出你追我赶的热闹景象。学生的练习兴趣浓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三、几点收获
通过一个阶段的教学实践活动,我体会到:(1)游戏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有学生说:“过去,上电脑课时,老师说一步,我们操作一步,学习很枯燥。现在,通过玩一些小游戏来学习电脑知识,觉得学电脑特别有趣,一点也不累,所学的知识也记得特别牢。当我们碰到困难时,我们不仅会向老师求助,还学会了向同学求助、向电脑的小助手求助。”有学生说:“太棒了,我可以尽情表现自己了,瞧我的!”
(2)在游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提高很快。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操作鼠标的技能明显提高,同时对游戏窗口的操作和帮助主题的使用都能达到相当熟练的程序。很多同学下课后还意犹未尽,围在计算机面前不愿离去。是啊!好玩的天性、不服输的精神驱使着学生们的探索,怎么能就此停止呢?虽然教学目标己成功实现,但教师应该及时抓住这个机会,希望学生在课下能够摸索出提高游戏成功率的机会,并应该提醒学生:我们在课堂上安排游戏,并不是鼓励大家课后任意玩那些不利于我们身心健康的游戏,我们需要的是对大家有帮助的益智游戏,大家应该将学与玩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游戏教学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有目的、有节制地进行一些益智性游戏操作。
即在教学中,适当引入有益的游戏,却不以游戏为目的,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引导学生学习其他计算机知识的手段。
(2)选择游戏要有利于帮助学生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增强技能和科幻意识。
加强学生的科幻意识被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游戏软件的安装、解压、合理分配内存等计算机知识的探索实践,寓基础知识的学习于娱乐之中。
(3)要把握好引入游戏的尺度,不能以玩代教,因玩误教。
同时不能忽视游戏的负面影响,要绝对禁止在一切学习时间玩游戏。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利用节假日,选择政治观点正确、思想内容健康、知识丰富的游戏,安排一定时间进行操作,但一定要教育学生有自我控制和约束的能力。
(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采用游戏教学法获得成效的关键,是教师如何把握契机,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为学生介绍良好的教育游戏软件,找到益智性游戏软件中这些教育“热点”和精华。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正确地引导学生玩电脑游戏利多弊少。“电脑游戏是通往电脑世界的捷径”。但电脑游戏的取材和活动时间必须要严格控制,要选择优秀的适合学生的游戏,更要强调趣味、益智和学习的功能。通过游戏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训练和培养小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技巧,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在共同完成游戏的过程中,增强了团队协作精神,真正体悟到成功的乐趣,也培养了学生们良好的心理品质。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正确引导学生玩游戏
信息技术课对有些学生来说就是“放松”课、“游戏课”,上课时总有学生偷偷打游戏,这是一个让人非常头痛的问题,但又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且确实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对待游戏呢,下面简单说几句。
第一,以疏为主,以堵为辅
通过反面典型教育学生,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沉迷于游戏会造成学习下降、学无成的严重后果。通过谈心疏导学生,让他们的游戏情结淡化。通过屏避、监控等技术对机房进行管理,减少学生安装、运行游戏的机会。适当加大课堂检查与监督力度,减少学生玩游戏的机会。
第二,顺势调整,正确引导
教师主动给学生一些玩游戏的机会,不要一味反对游戏。电脑游戏由于具有极强的交互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对孩子们来说有挡不住的诱惑。象智力拼图、打泡泡、扫雷这类趣味性强,操作简单的游戏非常适合放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练,把计算机教学寓教于游戏之中,这样就能使枯燥、呆板的练习变的生动有趣,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苦练”变为“乐练”、“愿练”。引导学生区分游戏的优劣,正确地选择有幸益的游戏,科学地探索游戏。把学生从沉迷引向研究的境地,减少对游戏的盲目崇拜。
第三,深层激发,提倡创造
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好胜心和较强的荣誉感,针对这一特点,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游戏竞赛。“赛”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定时的进行竞赛,既活跃了学习气氛,也增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竞赛的过程中达到了“练”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游戏竞赛:有打字游戏比赛,如“看谁吃的苹果多”;有汉字录入比赛,当学会智能ABC后,进行一段文章的汉字输入比赛。
另外,信息技术课上,向学生讲解游戏制作的一些技术,让学生体验到“制作游戏”比“玩游戏”更有意义,更有挑战性,更能体现自我价值。在把学生玩游戏的注意力转移的同时,加大了技术的学习与运用,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 游戏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2005-09-19 20:36:37 Mon | 阅读(154)次
摘 要:计算机游戏作为一种教育资源潜质丰富,它拓宽了课程资源领域,拓宽了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对学生学习动因的引发、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及信息素养的培养都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电子游戏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运用的可行性,并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根据高中信息技术教材设计出将游戏灵活运用于教学的实际案例,展示运用电子游戏来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魅力,以求教于同仁。关键词:游戏 信息技术 娱教技术
伴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游戏凭借着越来越巧妙的程序设计、丰富的情境内容和精美的艺术价值深深地吸引着广大的游戏爱好者,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但是,由于学生玩电脑游戏容易成瘾而虚度光阴,荒废学业,种种负面影响让教师家长们大都持否定态度。其实把游戏看做是单纯的感性的和享乐主义的娱乐活动是片面的,它是与生活、现实以及人类发展密切相关的,围追堵截无法化解这一矛盾。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资源被赋于前所未有的丰富内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这一界定拓展了课程资源的内涵及外延范围。本文就是试图探索将计算机游戏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资源,服务于教学活动。需要说明的是本文要探讨的并不是将完整的游戏单纯地在课堂中使用,而是在以信息技术教学为主线的情况下辅以游戏的某些特质,如其丰富的艺术欣赏价值、与应用软件相通的特性、简单易学又含有丰富的趣味性等等,寓教于“戏”中。
一、可行性分析
1、游戏自身轻松有趣的特点:在游戏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游戏并不是单纯的娱乐活动,而是以富有趣味的途径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可以将严肃的“讲电脑”和烦闷的“学电脑”变为活泼的“玩电脑”和轻松的“用电脑”,使课堂气氛轻松而有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对学习活动充满饱满的情绪。
2、学生对游戏表现出来的高度热情:将游戏整合于教学过程也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中小学生乐于接受新奇、趣味性强的事物,教师的教法可以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学生们为了能玩好游戏,能够不辞劳苦,兢兢业业地学习各种复杂的游戏规则;在游戏过程中,又能表现出不同寻常的努力探求的精神。我们应该从中借鉴可取之处,挖掘游戏所承载的教育价值,利用游戏无意注意的特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化难为易,减轻学生的负担。
3、课改中形成的新的理论支撑:娱教技术,顾名思义,即把教育和娱乐结合起来。这是目前教育界提出的关于游戏如何与正统教育相结合这一问题新的解决途径,类似的概念在欧美日等国一般称为Edutainment Technology,也有学者称其为“Technotainment Technology”。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教会学生如何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增强现代信息意识,掌握收集、处理、应用、传递及评价现代信息的方法的、技术性很强且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休憩相关的学科,在其教学中融入同样与多媒体技术密不可分的游戏,这本身就是对娱教技术最好的诠释。
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根据高中信息技术教材设计的可供参考的几个范例。
二、供参考的范例
1、用游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广教版《信息技术(必修)》教材3.3节)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平常熟悉的游戏引入新课,帮助学生建立游戏与多媒体技术知识的关联,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新课程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端正对待游戏的态度,从仅沉迷于游戏本身的娱乐向探索其中的新知转变,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自主学习的习惯;另外,游戏软件中涉及的多媒体知识相比教材更加丰富多样,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水平和爱好有目的地选择,有利于学生更深更广地探索新知。(表一)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引入 ² 播放几款较新游戏的片头,引导学生欣赏其中的多媒体作品:美工设计、音乐、动画、视频等。² 导言:同学们经常玩游戏。在玩这些游戏的过程当中有没有想过我们自己也可以利用常用的多媒体制作工具来制作如此精美的多媒体作品? ² 欣赏片头,思考:如何利用既有的技能制作类似的多媒体作品?² 列举常用的多媒体制作工具,并简单描述其功能。
新课讲授 ² 提问:假如让你着手策划一个大型游戏的片头设计,你首先会做什么?(其余略)²(其余略)
课后反思:目前市面上流行的计算机游戏主要还是游戏公司推出的产品化的软件,开发的初衷并非为正规的学校教育服务,其内容脱离教学,但是这类游戏软件大多属于大型的游戏软件,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也是倾其所能,其中不乏设计精美的图片、动画、音频作品,这对于刚刚接触多媒体作品制作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通过欣赏这些平日里耳熟能详的多媒体作品,学生不仅能够提高对所学课程的兴趣,而且对学生的审美情趣也是一种很好的培养方式。另外,以学生热衷的游戏来引入新课,为学生揭开游戏软件神秘的面纱,可以引导学生端正对待游戏的态度、从仅沉迷于游戏本身的娱乐向探索其中的新知转变;即使因为本次课,学生喜欢上了游戏,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也会不自觉地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自主学习的习惯。
2、边玩边学,实际应用中深化学习软件系统中“帮助”的使用
设计意图:本节内容主要学会软件帮助功能的使用,“授之以鱼,未若授之以渔”,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掌握一种学习方法远要强过掌握一门操作技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的帮助功能有初步了解,并基本掌握软件学习的一般方法,为今后的自主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通过学习一种比较简单的游戏软件的“帮助”来达到引入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这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利用游戏的竞技性,激发学生的竞争欲望,从而从另一个角度强化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由于操作系统当中自带的“扫雷”游戏可伸缩性强,适合不同程度的学习者学习;操作简单易学,又考验学习者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表二)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引入 Ø 提问:大家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如果遇到困难,通常是如何解决的?Ø 教师:列举求助的办法,引出本课:学习如何运用软件的“帮助”功能解决软件应用过程中的问题。Ø 教师:以游戏“扫雷”为例:当你打开“扫雷”游戏却不知道它的玩法,你首先想到怎么办? 个人研究小组讨论 列举解决问题的办法用什么办法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游戏的玩法、进入游戏?
讲授新课
1、应用软件“帮助”的阅读:Ø 教师提出任务:要求学生在一分钟之内阅读“帮助”中的“游戏目标”和“游戏规则”,并且复述给小组的其他同学听。Ø 开始游戏:比一比,哪一组同学在一分钟之内能够挖出最多的雷,而且没有“牺牲”。Ø 请最快的一组同学选派代表谈谈“扫雷”经验。Ø 再次阅读“帮助”Ø 问题解决:重新游戏,目标—争当扫雷英雄,时间五分钟,比一比,哪一组的“扫雷英雄”用时最短? 小组活动小组活动个人研究小组活动小组活动 阅读“游戏目标”和“游戏规则”并复述开始游戏有没有办法可以比他(们)更快、更好?带着游戏过程中的疑问,有针对性地阅读“帮助”,比如“其中的数字代表什么意思?”“游戏中可以采用的策略与技巧”等等争当扫雷英雄,在“扫雷英雄榜”上留下你的大名
2、操作系统“帮助”的阅读Ø 任务一:教师引导学生利用Windows“帮助”,查找“如何使用帮助系统”,了解“帮助”系统的使用方法。Ø 任务二:学生自主完成,利用帮助功能了解“开始”菜单中“文档”选项的作用。小组讨论小组研究 “帮助”的打开有几种方法?如何优选“帮助”中的各种查找功能进行相关内容的查找?利用帮助功能了解“开始”菜单中“文档”选项的作用(注意方法的优选)小结 在软件使用过程中获取帮助的方法。小组活动 阅读帮助系统中“入门指南:联机版”关于鼠标操作及其他基本操作部分,进一步巩固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通过软件的“帮助”学习软件的方法,如若只是单纯地介绍如何阅读、使用帮助等等往往会觉得单调乏味,所以选用简单易学又具有代表性的扫雷游戏。由于游戏的竞技性和趣味性,容易使本来枯燥、沉闷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边玩边学,学生的情绪容易被竞技欲望带动,沉迷于游戏本身,从而减弱本节本来的学习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握本课的教学目的与重点,控制游戏部分的度,且注意从正面引导学生,课前最好能够将本节的目的明确告知学生,教学评价应紧密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且在评价表中明确指出学生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尽量将游戏对本节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此法慎用。
另外,在程序设计教学时,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编写游戏程序,如利用QBasic中的二分法编写猜数游戏,让学生明了游戏设计的基本原理。这个游戏既原理简单,在程序设计中又具有代表性,在编写游戏的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学到计算机知识,又可以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同时也消除了游戏编写的神秘感。最后师生共同玩学生自己编写的游戏,增强学生编写程序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三、关于游戏使用的几点反思
1、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提倡单纯地使用游戏,因为单纯地以产品化的电脑游戏或动漫进行寓教于乐,教育效果不好把握,而且要么因为其形似游戏、实则说教,学习者对之不屑一顾,要么存在使学习者沉迷于娱乐本身而玩物丧志而忘记本身其作为学习目的的危险。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整堂课中运用了大量的游戏,学生反应热烈,下课了,问学生: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却很茫然。毫无疑问,这样的游戏教学是失败的,原因在于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处理不好游戏与教学目的之间的关系,重游戏形式而忽视了教学目的,没有搞清游戏教学应该为教学目的服务,游戏只是一种手段、一种载体。任何游戏,必须为教学目的服务,这也是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加入游戏的一个重要原则。
2、并不是有了游戏这种新型的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形式就该丢弃,它们是各具优势、又各存弊端的,也并不是开展信息技术与游戏整合,就必须每堂课都要与游戏搭边,即使明知没必要,也要牵强着放进来。在选用游戏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它与教学内容的相关性,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它是否能够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否则还不如放弃游戏的使用。如范例二,通过常见的游戏引入新课,目的是通过游戏中“帮助”,让学生学会通过“帮助”学习其他应用软件的方法,然而与此同时我们很容易忽略掉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本来不喜欢玩游戏,有了课内在老师的引领下体验游戏的经历以后反而从此沉迷于游戏无法自拔。我们在将游戏运用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游戏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运用失当反而可能会适得其反,事倍功半,所以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3、借鉴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适当运用游戏的先进理念,可以将游戏扩展到其他学科: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活泼可爱的角色、绚丽多彩的画面,悦耳的音乐,紧张刺激的游戏和竞赛等各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兴趣,让单调的课堂变成欢乐的教学活动,大大减轻老师和学生的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老师们提供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用武之地,让贪玩的学生重拾学习的兴趣,回到老师身边,让强大的教学性和游戏性能让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关系更为融洽,让教与学达到和谐的理想境地,取得最佳的效果!
同时,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才能够很好地把握契机,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能否找到游戏中利于教学的“热点”和精华,这是在各学科课程中游戏运用是否成功的关键,这对教师本身的文化修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之,计算机游戏作为课程资源成为一种可能,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本身并不是单纯的娱乐活动。计算机游戏的真义在于它是生活世界的虚拟化.同时它也是文化蕴藏的体现以及人类知识情趣化的表征与新的、变异的传递方式。计算机游戏介入课程,其意义在于以新鲜的视角、更加多元的手段和生动的形式增进了游戏者——学习者对生活、对经验、对文化等的了解和体悟,这种了解和体悟完全建立在自愿和兴趣的基础上,并引起发自内心的探究活动,然而这正是传统课程最重大的欠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