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实施的对策
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实施的对策
增城市荔城中学
陈捷花
摘要:探究性实验是高中生物新课改的一个主要方面, 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却面临着种种困难。本文对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难以实施的原因作一分析,尝试从推进新课标教材改革、教师更新观念和提高专业素养以及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等几方面探讨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实施的对策。
关键词:高中生物 探究性实验 对策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学的发展和教学都离不开实验。首先,观察、操作、实验探究能力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其次,生物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并获得对生物学事实更加具体和明确的认识,培养和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综合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再者,生物学实验还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有利于生物课的整体教学。因此,实验教学既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又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环节。
当前, 探究性学习已成为课程改革的研究热点以及新课程理念在中学课堂教学中的切入点。虽然各地的高中生物教师都在积极地帮助开展学生们的探究性实验的学习,但在实践过程中却面临着各种困难。本文对探究性实验难以开展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相应的解决对策。
1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现状 1.1 知识性教学量过大
许多教师认为, 目前高中生物教学任务重,教材中的知识点密集, 课时有限, 仅知识内容的教学就占用了绝大部分的教学时间, 因此难以有足够的时间来实施探究活动和探究性学习。在教学大纲中,讲课课时与实验活动课时的分配比例应为5: 1。但实际上, 多数高中生物教师把绝大部分的课时都用于讲授知识,而实验及探究活动课时却并没有达到要求。
1.2 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准确
多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师对自身的角色定位不准确,他们仍把探 究性实验当作为传统的课堂,对学生实施“填鸭式教学”。对于学习主动、积极的学生而言, 进行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帮助他们思考问题, 提高其学习的兴趣, 促进生物学成绩的提高;而对于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学生而言, 在探究活动中他们往往只做旁观者“跟着玩”,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收获甚微。
1.3 实验条件不完善
实验设备是开展探究性实验的物质基础, 但部分学校的实验设备较差,有些学校甚至连显微镜等基本的实验设备都没有配备好,长期存在着在黑板上画实验、讲实验的现象,有些中学的生物实验室长期处于空白状态,因此连课标要求必做的验证类实验也无法保证。另一方面,有些学校没有专业的实验员,对学生的实验不能给予恰当正确的指导。
1.4 学生知识经验不足,提出问题能力差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实验教学中实施探究学习要求学习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才能做出合适的假设,并展开积极的探究。如果学生知识基础太差或缺乏问题意识则难以提出问题,使探究难以进行。实施对策
2.1 尽快推进新课标教材改革
现行的高中生物教材的知识点还是较为密集,留给学生探究和思考的时间较少,因此大部分的教师还是通过讲授来提高教学效率。探究性学习不一定事事进行实验和课外探究性实践活动。在教学任务非常繁重、课时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可以充分挖掘课标的已有资源,开展课堂探究性学习,让教材中的学习内容通过探究途径获得,探究性的实验才能有效合理的进行。例如,在学习必修2第5章第2节《染色体变异》这一节内容时,老师首先提供以下情境: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培育周期长、育种工作极其复杂,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无籽西瓜的推广种植。接着引导学生根据学习过的知识发挥想象,提出可以通过扦插、嫁接、植物组织培养等方法解决这个难题。最后老师引导学生把设想转变为创新性的探究实验活动,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利用学校的生物园和实验室,亲自动手实践,验证设想的可行性,并鼓励和指导学生撰写相关的小论文。通过这样能很好地把教材中的学习内容与探究性的实验有效结合进行,有效地实现探究性学习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即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其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
2.2 教师要更新观念和提高专业素养
过去的教学较多采用“满堂灌”传统模式,以教师的讲为主,把生物教成了“死”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创造性受抑制,得不到发挥。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在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坚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用素质教育的观念来理解和指导新课程教学工作的全面开展。
培训和现场指导有利于帮助高中生物教师较快地熟悉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 逐步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桎梏, 采取探究式教学等新型方式授课。这种改变对于许多高中生物教师是困难的, 并不是仅仅上几次培训课就可以解决问题的, 必须跟踪指导, 摸索经验, 提高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只有让教师感受到新的教学方式的优越性,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得到推广。
2.3 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2.3.1 普及学生的生物学实验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
在生物实验中让学生熟悉实验的基本功,如低倍、高倍显微镜的使用,装片的制作等是生物实验的基本技能,尤其是显微镜的使用,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成败,实验顺利的进行与实验者的基本技能和对仪器的使用原理的了解是分不开的。例如,在显微镜的操作实验中,学生对低倍镜和高倍镜的选择常常不能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和观察的目的进行合理的选择来使用,总是一上来就用高倍镜,认为高倍镜比低倍镜观察得清楚。这种操作不合理性,正是由于学生不了解显微镜的基本原理,不了解高倍镜放大倍数大,分辨率高,但所看到的实际面积小,即视野小。低倍镜所看到的面积大,适宜观察材料的整体结构,以及寻找观察目标。只要学生了解了这些基本原理,才能正确选用低、高倍镜。由低倍镜换高倍镜时,如果图像不太清晰,只需调节细准焦螺旋,就可以看清图象了。至此学生只有了解了上述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才能正确使用高倍镜。教师要善于把实验仪器使用原理讲清楚,这有助于提高学生使用它们的能力。
2.3.2 重视培养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兴趣与素养
在实验中,经常存在着重视对实验最后结果的记录,而轻视对实验过程中间出现某些现象的分析,重视实验结果而不重视分析结果,重视对成功实验的肯定,而不重视对实验中的失败查找原因等现象。这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其科学探究素养的形成。这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创设实验探究的氛围,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自由发挥。良好的兴趣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究活动。如“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老师要求改为探究性实验,让他们思考哪些操作步骤可以改进?有的学生将滤纸条变为圆形滤纸,正中央用绵线与滤液相连,滤液细线是围绕中心的一个小圆。学生见到慢慢扩大的而且分散开的几个圆则兴奋不已。有的学生想到在滤纸用滤液画一个可爱的笑脸,纸层析后会是怎样?更妙的是,有的同学甚至不用滤纸而改用粉笔,将纸层析法改成粉笔层析法,简单易行。这些方案的设计都体现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及求知欲望,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为顺利进行探究实验做好成功的铺垫。
2.3.3 日常课堂教学中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提问能力
问题是思维运演的动力和催化剂,教学中若不能提出富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问题,学生能够就不会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也就不会有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积极性,探究学习也就无从展开。因此“问题”是探究教学的关键和核心。目前高中生物知识内容的教学占用了绝大部分的教学时间,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独立的探究活动和实验显得有些奢侈。对学生探究性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在实验中实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可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提问能力,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思维与习惯。
例如在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这一节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在家包饺子时,我们经常把白菜剁碎做馅,放盐之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得出“有水分渗出”的结论。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继续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白菜放盐之后会有水渗出”,根据日常生活体验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学生自然会想到是植物细胞中的水分流出来。教师可以追问:“为什么放盐后植物细胞会流出水来呢,流出水后的植物细胞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针对这一连串的问题学生会感到很棘手,刺激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同时也 促使他们主动去思考。教师这时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指出成熟的植物细胞由于中央液泡占据了细胞的大部分空间,将细胞质挤成一薄层,所以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里面的细胞液。最后,教师给出最终问题: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共同构成了原生质层,而水分进出细胞则要通过原生质层,那么原生质层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呢?讨论至此,学生对植物细胞遇到盐后会流出水来的现象归纳出一种可能的解释,进而形成一种假说:“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对于这一点的验证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最终得到实验设计思路,形成一致的实验方案。
2.3.4 教学中注重实验探究思维与方法的渗透
新课程强调学生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高中生物问题,验证高中生物规律,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在教学中要挖掘验证性实验中的探究因素,探求其中可转化为探究性实验的内容,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如检测“生物组织的糖类、脂肪以及蛋白质”的实验在旧课标中是验证性实验,但在新课标中对脂肪的检测实验,除提供了显微镜观察切片的方法外,还提供了另一种溶液显色检测法,就是向待测组织样液中直接加入苏丹Ⅲ染液,观察溶液的显色情况。学生进行实验的时候,两种方法采用了操作,但结果却出现了迥异的情况。花生切片被苏丹Ⅲ染色后,大部分同学通过显微镜,观察到了橘黄色的脂肪颗粒,符合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的原理。但是当我们向花生组织匀浆中滴加苏丹Ⅲ染液后,却没有看到橘黄色,而是呈现出浅粉色。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对这种方法出现的这个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就又为教师展开探究性教学提供了有利的前提。此时教师可以用这样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①花生切片中的细胞和花生匀浆中的细胞有什么区别呢?②细胞中是只有脂肪这种物质吗?③花生切片和花生匀浆中各种物质的存在形式有什么区别?学生通过这些问题,在教师的启发下,层层递进,深入思考,最后讨论得出原因:花生切片没有破坏花生细胞的结构,细胞内的脂肪没有和其他物质混合,苏丹Ⅲ就是单独给脂肪染色,能够清楚地呈现出橘黄色;而花生组织匀浆破坏了细胞的完整结构,细胞中的各种物质混合在了一起,苏丹Ⅲ染色的也不再是单纯的脂肪,因此,溶液颜色呈现浅粉色而不是橘黄色,就可以理解了。
又如在“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老师可以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 尝试探究:①此实验为什么要用紫色的洋葱?可用其他材料代替吗?②实验中30%蔗糖溶液改成10%或50%的浓度实验结果会怎样?③质壁分离的条件是什么?外因是什么?内因又是什么?④若选用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或尿素)代替30%的蔗糖溶液做实验,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这样教师在实验前启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这些问题是教材上没有现成答案的,必须通过亲自实验观察、动脑才能得出结论,将观察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老师鼓励学生要敢于对实验进行改革,结果有的同学在实验中加入红墨水,通过染色,效果更好。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实验探究的兴趣和逐步形成实验探究的思维与方法。
生物学实验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手段。实验探究与其说是一种操作,倒不如说是一种思维方式。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着眼于使学生掌握生物实验的思想方法,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不断探索生物实验教学的规律,就能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李锦.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面临的困难及对策[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6,22(3):16-17.[2] 方鹏.在生物实验中实施探究性教学的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2008,10(4):27-29.
第二篇:开题《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
《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
研究报告
郝艳芝 刘阳 郭继平贺翠琴 赵艳萍
【摘要】: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实施,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获得新知的同时,得到全面发展。本文结合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和特点,分析了当前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所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有效实施高中生物探究性学习的策略,以期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策略研究
一、生物实验课教学现状分析
实验课教学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基本途径。我们通过调查,发现生物实验教学实际状况是: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创新意识缺乏,对实验设计、方法、步骤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耐人寻味的是,一些学生对实验结果对答如流,实验操作却不尽如人意,而后者的培养正是实验课应完成的主要任务。造成以上状况的原因何在?长期以来,中学生物实验教学质量不高一直困扰着人们,应当说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如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材料等硬件设施,也有的人说是受考试不考的影响。但这都不是根本的原因。根本原因是主观因素,包括实验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实验教学的安排、管理和实验教学评价。(一)实验教学观念不适应素质教育思想
1、实验教学观念主要指教师对实验教学意义、目标的认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角色扮演的理解。
2、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人把实验课看成是理论课的补充。这在某些教师对实验教学目标定位中显得较明显。生物实验教学应当完成哪些目标对教师而言应当是非常明确的,但现实却不是这样。从现有的初、高中生物教学大纲看,教学目的要求一项没有把实验教学单独列出,因此,教师对实验教学目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在我们调查的187名中学生物教师中,133人认为实验教学目的是巩固理论知识、培养技能和能力,其中83%的人承认在实 1 际教学中目标的完成也正是按以上排序进行的。有27%的人认为除了完成以上教学目的外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实验习惯和态度。仅有1.7%的人提到在实际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从这一目标定位结果看,实验教学仅被看做是一种辅助性教学,在知识和能力培养目标中,侧重于知识,在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培养中,侧重于思维能力。这种把两者人为地割裂的目标定位造成目前实验教学状况——重实验结果、轻实验过程,重知识巩固、轻能力培养。
3、教师在实验中应处于何种地位、应完成哪些任务呢?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教师应是管理者。管什么?管纪律。实验课最难的,也是令教师最头痛的就是学生的管理。他们认为纪律管好了,实验课就成功了一半。可见实验教学组织管理在教师心目中是多么的重要。因此,在实验课上,教师们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维持纪律,要求学生正襟危坐,不让动手别动手,让你怎么做就怎么做。可是,正是这种束缚扼杀了学生的尝试欲望,使得学生们服从意识有余、创新思想不足。(二)教学方式机械、僵化
以上认识上的误区导致了教学方式上的偏差。在我们这次调查中发现,无论是验证性实验,还是获取新知识实验,其实验教学环节几乎是相同的,即学生模仿教师的演示或照着黑板的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操作结束后,教师提出有关实验结果性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一教学方式又被称为操作模仿式,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已运用多年,好处是利于学生掌握实验步骤,教师易管理,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有二点:
其一,动手与动脑环节的脱离。由于学生是按指定的步骤要求进行实验,而教师让学生思考的问题又是与实验过程无关,因此学生在动手实验时无需动脑思考,动脑时又无需动手。这种动手与动脑的分离使得能力的培养流于形式。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动手时不需动脑。“不动脑”的记忆是机械记忆,同样“不动脑”的“动手”也仅是机械性操作而已,根本谈不上能力的培养。
其二,学生在实验中被动成分大于主动。实验材料、实验用具的选择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实验时间和实验步骤的实施是按教师指令进行的,学生做实验仅凭好动的天性,既没有时间、机会去思考或询问为什么要这样而不是那样,也不能去尝试。长此以往,将使学生养成不思进取、人云亦云的不良习性,不利于学 2 生创新意识、求实、求真品格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其三,由于动脑思考的问题与动手无直接关系,就造成生物实验教学注重实验结果,忽视实验过程,实验操作过程经常被作为教学中的点缀,其实质是为理论课服务的。然而实验能力、实验方法、态度主要就体现在实验过程中。(三)实验教学安排、管理不合理
实验课与理论课一样都是大班上课,五六十人在一起做实验,人多、空间小,往往是三四个学生做一个实验,看的多、做的少。由于人多,教师只能是走马观花地指导实验,经常是学生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该下课了。一次实验课下来,教师累得够呛,学生还没学到什么,实验效率很低;而另一方面,实验室利用率却很低,大都闲置着。我们调查的学校都有单独的生物实验室,但平均利用率仅为9.2%(按每学期17周、每周35学时计算),利用率如此之低很是惊人。实验安排不当也直接影响了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四)实验教学评价方法单一
教学评价在教学中主要起反馈作用。它是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实验评价不仅支配着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向,也制约着学生的实验动机、实验态度和进行实验所采取的策略,它已成为影响实验教学实效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学实验评价一般采取两种方式:
一是书面形式,为了考核学生对实验结果或要证实的理论的掌握;二是操作观察,为了考核学生的实验技能。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书面形式的考核被多数教师认可,因为它简便、省时,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无论在形式上如何改进、在内容上如何调整,它都不能全面反映出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实验态度、习惯,这就造成学生做与不做实验得到的评价差异不大,这种单一的考核极易养成学生投机取巧、不踏踏实实做实验的坏习惯;而实验操作评价往往是突击性的,为了应付上面检查,学生们反复机械地训练操作技能,很难谈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以上各因素直接把生物实验教学逼入困境,使生物实验教学始终处于低效运行状态。二.课题界定
综观生物实验教学,其实验目的大多数在一个设计完整的实验框架范围内重复前人验证的结果,实验的结果都或多或少在设计者的预料之中,学生的思维和 3 科学素养表现的机会很少。另一方面验证性实验对新知识本身蕴涵的潜在意义,以及新知识的组织与呈现方式挖掘不够,对学生的情感调动不够充分。而探究性实验教学以实验为载体,探究科学结论和发展的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实验亲自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探究实验的特点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策略,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打破“明确目的──掌握操作步骤──验证结论”的模式,采用“问题──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探究性实验教学新模式,以强调学生探究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实现结果和过程的并重,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002年9月,我县(府谷中学)参加了全县的教改实验,开始使用新教材。为了加深对《标准》倡导的探究性学习的理解,从而更加自觉地进行探究性学习,我们以一节生物实验课为例,进行了生物实验课探究性学习效果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意义
1、课题的研究目标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由试点地区逐渐向更广大地区的有序推进,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如何加强实验教学,如何利用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利用教材优势,使学生的实验学习和研究过程更加丰富多彩,使学生的认知水平、研究水平得到发展称为重要研究课题。探究性实验教学与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有哪些优越性?这是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最为迫切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也可为广大教师进行适宜操作的探究教学模式的依据之一。
2、课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效果研究,将为探究性实验学习在生物新课程教学中运用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操作提供有价值的经验,使生物实验教学在促进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落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有力推动中学生物课程改革不断深入。
通过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效果研究,将有助于采用探究的方式主动建构知识,并在建构的过程中感悟科学方法, 学会实验探究的思维与方法,并将这种思维和方法运用于学习中,实现学习角色的正确定位和学习方式的改变,并能丰富情感体验,提高科学素养,对其谋求生存和发展,提高生活质量起到久远的作用。
通过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效果研究和实验,有利于中学生物教师思考和接受新课程理念;也有利于中学生物教师从接受新课程教育理念向实施教育行为进行转化;同时也有利于地方中学的生物教师因地制宜、创造性的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探究性学习是倡导学生自主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各种潜能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体验科学研究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的思维品质,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大量反复训练的填鸭式学习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学习了知识,养成探索世界奥妙的积极态度。
有测验表明,在实施高中生物探究性学习之后,部分学生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成绩明显下降。这是因为,对于少数喜爱生物学科的学生来说,进行探究性学习有助于他们思考问题,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其生物学科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对于许多学习上不肯主动思考的学生来说,在探究活动中他们只做旁观者“跟着玩”,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不到真东西。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策略引导,那么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学习的两极分化现象可能会越来越严重。
学生是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整个探究性学习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导引的设计,向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感受探究过程,在实践中创新。探究性学习的导引设计,必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同时符合学科的特点及教材自身的性质。探究性学习对学生的自主性程度要求比较高,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可以从已知的生物事实材料出发,遵循引导、合作、自主、创新的发展过程,创设铺垫型问题情境,使学生能从问题出发,引发学生积极独立地思考,主动投入学习,从而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生物学实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还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高中学生有一定实验技能,实验基础知识的积累,因此可以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进行生物学实验。教师应该尽可能把能让学生做的实验都让他们动手去做,使他们融入实验中,5 成为实验真正的主人。在具体的实践中,可以让学生按照教材所提供的生物学实验主题,根据多种思路和方案自行设计、组织和展开实验,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使他们掌握科学研究的程序和方法,提高了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如根据“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教师可以在学生已经了解掌握了渗透作用的原理和实验等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学习洋葱鲜叶片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的大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植物渗透吸水原理,从而得出实验结论并总结出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的规律。由于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学生对实验的现象和结果是未知的,学生便在学习的过程充分体验了探究未知的乐趣。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思考和实验方案的设计,学生不仅学习了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还同时学习了有关科学实验研究的方法,进一步理解、掌握了课本知识。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实验法:课题小组成员对课题分别进行试验研究,组织课题小组教师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在活动中搜集资料进行分析和综合,及时提炼经验、摸索规律。设置实验班与对照班,对照研究,分析试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2)行动研究法:在重视理论指导的基础上,强调实践和探索,边学习,边实践,及时提炼经验、摸索规律。
(3)经验总结法:在研究中不断总结已有经验,及时修正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修正研究方案,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将感性认识阶段的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并指导课题研究。
(4)调查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主要)等方法,根据课题研究的要求,设计问卷或考查卷或根据事先拟定好的问题向学生口头提问,了解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家长对该课题所持的态度以及了解程度,有效搜集资料,加以分析处理和研究。
在自然状态下,不增加课时,不加班加点,对平行班中的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实践研究。
六、预期成果:
1.整理出一系列关于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案例;
2.总结出一套符合我校实际的关于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一般模式; 3.总结出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的策略; 4.总结出比较可行的关于探究性实验的检测和评价方案;
5.在探究性实验教学理论上有所创建,将探究性实验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
七、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自2012年8月开始经历调研、初步实施及反馈、课题总结三个阶段:
1、前期调查阶段:(2012年8月)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调查本校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以及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能力水平。
2、实施阶段:(2012年9月-2013年5月)选择府中学生作为试验样本,2012年9月-12月进行初步实验,把计划在4个实验班中试验,2013年1月-5月反思改进。
3、课题总结:(2013年6月-今)参照高考成绩,对比三次调研情况进行总结。
课题研究过程是我们对教育科研工作的理解由模糊到逐渐清晰的过程,也是我们对探究性生物实验设计与研究不断反思和升华的过程。八.小组名单
郝艳芝 刘阳 郭继平贺翠琴 赵艳萍
第三篇:高中生物实验
高中生物实验 一周强化
主讲: 主讲:黄冈中学高级教师 张玉祥 一,一周知识重难点 1,考试内容: 分类层次 实验名称 1,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 质的鉴定 实验要求 学会 探索类 离子, 2,比较过氧化氢酶和 Fe3+的催化 学会 效率 分子 学会 3, 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 水平初步学会 4,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 学会 5,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初步学会 6,DNA 的粗提取与鉴定 7, 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和观察叶绿体 细胞 水平实验 8,细胞质流动的观察 9,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10,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 原 学会 学会 学会 学会 探索类 探索类 验证类 验证类 实验方法 验证类
验证类 验证类 验证类 验证类 设计类 设计类 实习类
11,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 初步学会 察 初步学会 个体水平12,设计实验,观察生长素或生长 实验 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初步学会 13, 学习微生物培养的基本技术(培 养基制备,接种培养等技术)种群水 14,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初步学会
调查类 调查类 设计类
平实验 15,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实习)初步学会 16,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 初步学会 生态系统 态系统的稳定性(实习)水平实验
17,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18,观察 SO2 对植物的影响 2,考纲解读:
初步学会 初步学会
调查类 验证类
本考查点的内容大致与去年相当,但今年删除了制作类,调查类,收集类中的六个实验,实习考点,不再作为考试 要求,考生在备考时要作相应的调整.《考试大纲》对本专题的要求可划分为两类:一是理解实验及实习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 作技能,进一步理解有关的生物学知识;二是能独立完成实验和实习,理解探究性实验的基本过程,初步学会探究性实 验的一般方法.具体的是能用恰当的语言对实验结果及方法作出科学描述和解释(包括用图表,数据),用恰当的方法 验证相关的生物学事实,能在新情境下运用已有的技能,方法,原理解决新问题.高考对考生实验能力的要求体现在考查的内容上,由于在高考中考查实验操作技能目前还难以实现,因此考查的内 容主要集中在实验原理,目的,材料用具,方法步骤,操作要领以及实验程序,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的分析,归纳和总 结上.通过实验方法创设新情境,侧重考查实验思维能力成为命题趋向.从近几年出现的高考题分析,实验设计和分析是一个热点,主要考查考生是否理解实验原理和能否分析实验结果, 是否具有灵活运用实验知识的能力及在不同情境下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而研究性学习是新出现的一种实验题型,具有一 定的开放性.今后实验题有可能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突破:①开
放性(题目,材料,方法步骤一个环节),②对实践中 一些具体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表达和描述.3,规律,方法和技巧(1)实验,实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分类 中学生物课本中的实验,实习和研究性课题按其实验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Ⅰ,验证性实验:特点是验证前人的科学研究过程和结论,而这种结论在理论课中已讲过.例如:生物组织中还原 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等.这类实验重点理解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步骤,解释实验结果产生的原因.Ⅱ,探索类实验:这类实验的特点是实验目的和实验结果带有不确定性,要经过实验或研究得出结论.例如:比较 过氧化氢酶和 Fe3+的催化效率;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探索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等.在这类实验中 应注意实验变量的控制,实验步骤的正确与否,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Ⅲ,模拟类实验:其特点是所用材料全是非生物材料和替代材料,通过对实际研究过程相似的情景,模拟实际研究 过程.例如: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制作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通过此类实验同学能理解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加深对课本相关知识点内容的理解.今年高考不涉及此类实验.Ⅳ,调查类实验:其特点是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现象,通过对客观事实和现象之间联系的了解,得出结 论,提出自己的观点.例如: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Ⅴ,设计类实验:其特点是根据学过的生物学原理设计完整的研究过程,包括仪器,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等.例如, 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 设计实验观察生长素和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
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2)中学生物实验包含的基本技术 Ⅰ,玻片标本的制作:一般制作的是临时装片.A 压片法(如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压片的一般过程是:a 取材;b 固定;c 解离(对不易分散的材料用 HCl 处 理);d 染色;e 压片;f 观察.B 装片法(如高倍镜下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a 将材料在载玻片水滴中展平;b 放盖玻片时应从一侧慢慢盖在 水滴上,防止气泡产生;c 染色时或改变溶液浓度时,从一侧滴染色液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C 涂片法(如血涂片制作,现行高中生物实验中未使用).涂片时要注意:a 载玻片必须清洁;b 涂层要均匀;c 染色细 菌可用亚甲基蓝染色;d 血液用瑞氏染液.Ⅱ,显微镜使用的基本技术:包括低倍镜和高倍镜的使用技术.使用低倍镜时应注意正确对光和焦距的调节(粗, 细准焦螺旋的调节).高倍镜的使用方法包括:a 低倍镜下找到物像并移至视野中央;b 转动转换器,
,使高倍物镜镜正 对通光孔;c 调节细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Ⅲ,纸层析技术(如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具体方法:a 制样液;b 制备滤纸条;c 点样液;d 层析,观察 实验结果.Ⅳ,比色法(如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是利用生物组织中的有机物与某些化学试剂相互作用, 能产生颜色反应的原理,可以根据颜色反应鉴定生物组织中某些有机物的存在.Ⅴ,恒温技术(如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a 水浴,b 恒温箱.此项技术主要用于酶的催化反应或 细菌的培养等.Ⅵ,研磨,过滤技术(如叶绿体色素提取),研磨过程中加入 SiO2 是为了研磨充分,色素提取时加 CaCO3 是为了 避免色素被破坏.其原因是叶绿体基质呈弱碱性,细胞液呈酸性,加入 CaCO3 是为了让弱碱性的 CaCO3 中和细胞液的弱 酸性,使色素分子在叶绿体破裂后仍处于弱碱性环境中,使色素的结构和性质维持稳定.Ⅶ,设置对照:很多实验都要设置对照.设置对照的方法很多,有的以不处理为实验组的对照(如组织中还原糖的 鉴定时留一些组织样液作为比色对照);有的以常规品种或常规浓度作为对照;有的实验是相互对照.无论哪一种对照 都必须遵循单因子变量原则.(3)实验设计的常见方法: a.化学物质的检测方法如: ①淀粉——碘液 ②还原性糖——斐林试剂,班氏试剂 ③CO2——澄清石灰水或酸碱指示剂
④乳酸——pH 试纸 ⑤O2——余烬复然 ⑥无 O2——火焰熄灭 ⑦蛋白质——双缩脲试剂 b.实验结果的显示方法如: ①光合速度——O2 释放量或 CO2 吸收量或淀粉产生量 ②呼吸速度——O2 吸收量或 CO2 释放量或淀粉减少量 ③原子途径——放射性同位素示踪 ④细胞液浓度大小——质壁分离 ⑤细胞是否死亡——质壁分离,细胞质流动情况 ⑥甲状腺激素作用——动物耗氧量,发育速度,动物活动状态,动物体温变化等 ⑦生长激素作用——生长速度(体重变化,身高身长变化)⑧胰岛素作用——动物活动状态 ⑨菌量——菌落数或亚甲基蓝褪色程度 c.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 ①增加水中氧气——泵入空气或吹气或放入绿色植物 ②减少水中氧气——容器密封或油膜覆盖或用凉开水 ③除去容器中 CO2——NaOH 溶液(KOH 溶液)④除去叶中原有淀粉——置于黑暗环境(饥饿处理)⑤除去叶中叶绿素——酒精加热 ⑥除去光合对呼吸干扰——给植株遮光(黑暗处理)⑦如何得到单色光——棱镜色散或薄膜滤光 ⑧血液抗疑——加入柠檬酸钠 ⑨线粒体提取——细胞匀浆离心
⑩骨的脱钙——盐酸溶液 学生除了要熟悉以上这些常见的实验方法外,还要学会如何针对一个具体的设计题去恰当地选用实验方法,这一方 面可围绕实验目的来选择,另一方面可
通过分析题目要求和材料用具来确定.(4)实验内容应融于构建的知识体系中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高中生物学中的学生实验和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及生物学发展过程中一些重要发现的研究过 程,是生物学知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复习实验内容应以知识体系为基础,并与知识体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例如“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就可证明植物细胞是一个特殊的渗透系统,证明渗透作用的原理.在复习时 应抓住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半透膜和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再结合具体问题分析某些实验步骤为什么这样做?为什 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如为什么要选择紫色洋葱鳞片的表皮细胞做观察材料?“质壁分离”中的“质”和“壁”分别指的是什 么?分离发生后液泡中的紫色发生怎样的变化?教材中关于孟德尔发现和证实两个遗传规律的杂交测交实验,是“遗传 变异”的知识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其中问题的提出,实验的设计,实验现象的表述,对实验结果分析的假设,对假设的 验证,实验结论的得出和表述等内容是复习的重点.这部分内容的分析将有助于学生逐步提高分析实验和设计实验的能 力.此外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细菌的转化实验,生长素发现的实验,DNA 半保留复制等一些经典实验,都应结合 知识体系的构建,复习实验设计的思路,程度,方法,原理及实验现象和结论等.复习时将实验知识与理论基础知识融为一体,为分析,解决新的实验问题和设计新的实验,形成一定实验能力,奠 定知识基础.(5)关于实验应注意的几个原则: a.科学性原则 b.可行性原则 c.单一变量原则 d.实验对照原则 e.可重复性原则 f.简约性原则 其中 c 和 d 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两个原则.--
第四篇:探究性小实验
探究性小实验
——奇异的浮沉子与小试管上升
奇异的浮沉子与小试管上升
摘要:本实验只要通过制作浮沉子,改变浮沉子的初始深度,观察浮沉子的运动趋势并寻找浮沉子的浮沉临界点,从而建立并验证小试管所受合力与深度的数学关系式。
关键词:浮沉子、临界点
一、实验原理
设浮沉子漂浮于水面时,浮沉子管内空气压强为P0,体积为V0;
V在深度x处,管内空气压强为P气,体积为V气。浮沉子的体积为壳,质量为m壳。
则浮沉子在水中的合力为:
FGF浮m气gg(V壳V气)
根据理想气体的玻意耳定律得:
CP0V0P气V气 可得
V气CP气,而管中气体的压强P气P0gx,故浮沉子的合力:
CFm壳gg(V壳)
P0gx 临界状态时,xx0,合力F0,即mg壳g(V壳C)0,P0gxP0C可得x0。(m壳V壳)gg 由此可知:浮沉子在临界状态x0位置与浮沉子的重量和浮沉子初始管内气体的体积有关。当xx0时,F>0即合力向下,松开气球膜后浮沉子下沉;当xx0时,即F<0即合力向上,松开气球膜后浮沉子上浮;而xx0时,合力为零,浮沉子受力平衡。
二、实验器材
长玻璃管、注射器、气球、刻度尺、水杯、锡条丝(增加注射器的重量)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一)奇异的浮沉子
1、用锡条丝绕几圈注射器,以增加注射器的重量。在长玻璃管内装近满水,把注射器倒置在玻璃管内,调节注射器中水的高度,使其顶部有一定量的空气,旋紧注射器盖子。用气球封住玻璃管开口(用橡皮筋绑住,使不漏气)。
2、用手指向下压气球膜使注射器下沉,至深度x将手指松开,观察浮沉子的状态。改变x的大小,观察浮沉子的浮沉状况。
3、寻找浮沉子的浮沉临界点,即注射器处于悬浮状态的深度x0,建立注射器所受合力与深度的数学关系式并用图像表述。
(二)小试管上升
在一端封闭的玻璃管内注满水,再把一只小试管底朝下插入水中。然后把长玻璃管倒转过来,观察实验现象。
四、实验数据记录及处理
注射器质量m壳=4.0g,体积 V壳=2.63mL
1.01105Pa 开始时,注射器中气体:V0=1.4mL,P0临界点处,注射器中气体:V1、注射器质量G=m壳
气
=1.42mL,X0=240.5mm
g=4.0×10-3×9.8N=3.92×102N
浮注射器所受浮力:F
=pg(V
壳
+V
气)=1×103×9.8×(1.42×10-6+2.63×10-6)=3.97×102N
故G≈F浮,可验证在临界点处,注射器所受合力为
0.2、计算C的值:
C=P0V0=1.01×105×1.4×10-6N=0.141pa.m3
3、作F合F=m壳-x关系图
g-pg(V壳+C/(P0+pgx))-=3.92×102-103×9.8(2.63×10-6+ =1.34 ×102-
-做F合-x关系图如下所示
曲线与x轴交于点(202,0),即理论上临界点为X0=202mm 当xx0时,F>0即合力向下,松开气球膜后浮沉子下沉;当xx0时,即F<0即合力向上,松开气球膜后浮沉子上浮;而xx0时,合力为零,浮沉子受力平衡。
4、分析实验误差来源
实验相对误差E=(240.5-202)/202=19% 由于测量x0时,玻璃管的稍微抖动容易导致浮沉子受力失去平衡,所以在临界点处只能快速读数,故测量误差主要来源于测量原点和临界点把握不准确和读数的误差。
(二)小试管上升
由实验观察可知,小试管非但不会下落,而且将一直上升到顶端。这是由于小试管所受浮力总大于重力,所以才上升至顶端。
五、实验总结
1、操作难点
根据我们制作的浮沉子,有三种情况:①浮沉子不会下沉,始终停留在玻璃管口。②浮沉子一直下沉,不压气球膜还是在下沉。③初始浮沉子漂浮在玻璃管内,在深度较小时,撤去压力后,浮沉子上浮;用力压使浮沉子逐次增大深度,撤去压力后,浮沉子可能上浮,也可能会逐渐下沉到水底。在寻找临界点时,由于深度的稍微过大,浮沉子便立刻下沉到水底,导致我们还没来得及测量临界点的位置,只能重复进行多次实验,浪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
2、经验总结
(1)制作浮沉子要掌握两个要点:第一,浮沉子内部必须有适量的气体;第二要控制好整个浮沉子的重量,太轻只会漂浮,而太重则只会下沉。
(2)寻找临界状态过程中,观察到浮沉子来回摆动,测量高度时要保持玻璃管竖直不动,因为一旦有某种干扰,平衡即被破坏,浮沉子可能会下沉或上浮。
六、参考文献
[1] 李明亮.浮沉子的巧妙制作及原理[J].学苑教育,2011,(第19期).[2] 常建,丁智勇.“浮沉子”水下平衡的定量探究[J].物理教学探讨,2011,(第9期).[3] 刘炳昇.探究浮沉子撤压后浮与沉的规律[J].物理教学,2011,(第2期).[4] 杨波.浮沉子实验中的反常现象研究[J].考试周刊,2010,(第15期).
第五篇:浅析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浅析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摘 要:高中的教育改革正在深入贯彻的过程中,其中对于探究性学习的应用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对问题深入进行探究,以便能够将探究性学习的价值发挥出来。因此,本文针对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面临的困难及对策做出了进一步探究,对探究性学习面临的困难以及原因、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对策给出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高中生物 探究性 学习困难 对策
探究性学习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为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对科学和知识进行探究,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感受科学的魅力,深层次理解科学的观点。现在,随着教育教学正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发展,高中的生物课堂在改革环境下,将传统的授课形式进行了改变,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虽然教师制定了一系列的计划和教学方案,但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因此,教师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以便将探究性学习的作用全面发挥出来。
一、探究性学习面临的困难以及原因
1.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不足
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对于新课程标准的认识不到位。一部分教师会认为,如果学生对生物感兴趣会自己对其进行探究性学习,并积极思考其中的问题,有益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但有些学生因为自身的原因,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基础稍差一些,在进行探究性活动时便只是凑凑热闹[1]。所以,教师会非常担心在课堂中应用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会不会使学生产生两极分化。此外,在这样的授课模式当中会对教师提出非常高的要求,有些教师会因为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不足,盲目的应用探究性学习的模式授课,但由于目标比较模糊,探究的结果会呈现出知识化的效果,对于学生思维的启发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并没有什么效果。
2.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时间有限
高中的教学任务非常繁重,知识点非常复杂并且密集,但生物课程的课时并不多,并在授课的过程中需要应用大量的时间讲解基础课程,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相应的探究活动。在新课程标准当中,要求基础知识和相关的实践课程时间分配比例为5:1。但很多教师并没有按照这一标准执行,由于需要讲授的基础知识比较多,对于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比较困难,学生缺少自由探究的时间[2]。同时,由于应视教育的影响,教师只能放弃学生探究学习的时间。
3.实验条件有待进一步完善
有些院校的实验条件有些差,设置缺少基础性的实验器材,不能完成相关的实验。这样,教师只能用多媒体或者自己口头讲述实验的过程。还有些院校没有设置专门的实验员,一些探究性实验主要的器材是由教师自己准备的,加之教学任务的繁重,教师只能将有难度的实验放弃。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对策
1.创设教学情境,设置生活情境
探究性学习便是将学生以往的学习形式进行改变,应用科学探究的形式学习相关的知识。在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可有效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各项思维能力,以便更加深入的学习其中生物知识。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为学生打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尽量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从而最大程度的引起学生的注意力,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点,使学生体会到生物与学生的真实生活有很大的联系,对于学习生物的学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积极的学习。
例如: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生物个体经历出生、生长、成熟、繁殖、衰老和死亡的过程,引出生物体内的细胞也是一样,要经过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在观看完成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思考婴儿体内有没有衰老细胞?为什么老人表现出衰老,但是婴儿却没有表现出衰老?由于学生在生活当中会经常看见老人、小孩、花的凋零等,对与这类问题的探究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教师对相关问题的设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
2.学生亲自感受实验
在授课的过程中,应用探究性学习的模式需要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在高中的生物中,有大量的实验需要学生探究,并且这些实验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但是,在实验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调动,提升学生的素养[3]。高中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基础,所以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实验,将学生作为授课的主体,自己对实验知识进行感悟。
例如: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便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探究的空间,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已经了解实验的原理等。在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在低倍物镜下,寻找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移至视野中央,将物像调节清晰;转到高倍物镜,调节细准焦螺旋,观察细胞核和细胞质的染色情况,最后对实验进行总结等。
3.开展小组讨论
在高中生物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使其能够积极的对生物问题进行探究,树立信心,唤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其具备较强的合作能力。
例如:在《群落的演替》的学习中,可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让小组收集资料,如:A组收集影响群落演替的内外因素,B组通过互联网等收集我国外来入侵物种入侵情况,c组通过互联网等收集我国外来入侵物种入侵情况,D组在校园内观察被人踩踏成的小路周围杂草的分布特点及分析原因等。在每个小组进行充分的探究之后,使学生能够理解我们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否则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求得一时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处理好。
结语
总之,在高中生物的学习中,要全面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日常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生模式出现的问题要细致进行探究,以便找出解决的方式,发挥探究式学习模式的价值,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提升?W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巩铁成.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面临的困难及对策[J].新课程(中学),2017,(05):103.[2]黄淑艳.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面临的困难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7,(18):133.[3]王娟.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面临的困难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6,(36):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