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高中生物探究性学习的契机

时间:2019-05-12 07:09: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把握好高中生物探究性学习的契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把握好高中生物探究性学习的契机》。

第一篇:把握好高中生物探究性学习的契机

把握好高中生物探究性学习的契机

吴茂(溧阳市南渡高级中学 213371)

摘要:探究性学习是一项参与性和体验性的并在教师指导下展开的具有严密学术性的创造活动.探究性学习不但能促进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必然途径.生物教育工作者,要把握好高中生物探究性学习的契机,面对现实,展望未来,充满信心. 关键词: 探究性学习培养能力 提高素质

当今世界充满着竞争.只有加强教育、教改、发展个性、培养人的创造力、提高人的素质,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71位中科院院士曾联名呼吁:“务必十分重视生命科学”.进行生物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深远的历史意义.现结合当前生物教学的现状,阐述探究性学习与生物教学的联系,提出探究性学习是生物教学改革的必然途径,要把握好高中生物探究性学习的契机. 一 探究性学习与生物教学

探究性学习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SchwabJJ)倡导的,目前已被教育工作者所重视.探究性学习是一项参与性和体验性的并在教师指导下展开的具有严密的学术性的创造活动.在此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培养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形成科学概念,进而养成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

探究性学习过程运用于生物教学,具以下特点:①探究性学习能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观察生命现象,探索生命本质,从而获得生物学知识,有效地形成生物学概念;②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探究能力,而探究能力又是形成生物学概念的前提;③探究性学习能培养学生探究生物世界的积极态度,如同交给学生一把开启生命科学宝库的金钥匙.

二 当前生物教学之困境

近年来,由于高考取消生物学科,大部分人对学习生物学失去信心,认为生物学与高考无缘,何不把学习的时间、精力集中到有高考的学科上.因此,学生对生物课冷漠、厌学,生物教师的热情衰落,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教学计划从整体上减少了生物学的教学时数,使部分生物教师弃教从政、经商,或改为他用,削弱了师资队伍的力量,也影响了生物教学.种种原因给中学生物教学带来消极影响.中学生物教学陷入低谷困境. 三 探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中学生物教学处于低谷困境,生物教师大都采用传统模式授课,把生物教成了“死”物,学生则靠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被剥夺,个性优势受抑制,发散思维受压抑,专长得不到发挥.要改变这种状况,强化探究过程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3.1积极参与获得知识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从根本上说就是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现代的素质教育转轨,这样,才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办好面向未来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力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素质教育.学生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知识—→能力—→科学素质”的过程.然而,当前我们的教育还要求高度的统一,使学校变成整齐划一的批量生产环境,把千差万别的学生培养成统一规格的产品.于是,我们的教育就不会真正形成尊重和发展个性差异的自觉理念和意识,忽视了富有特色的思想、积极主动的参与、新奇大胆的质疑、别开生面的创新,从而制约了学生各种潜能的发挥,特别是探究能力的发展.

认知心理学认为,当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来自外界的新奇对象之间有适度不一致时,个体就会出现惊讶、质疑、迷惑和矛盾,从而激发个体去探究.从中学生的认知结构看,他们虽然已具有初步的感知、思维能力和知识经验,但周围的许多事物对他们来说仍然是陌生的、新奇的,并且随着活动和感知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他们能够注意到、接触到比以前多得多但同时又不太懂得的新事物,这就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正是这种好奇心的促使,他 1 们特别喜欢从事以前没有玩过的游戏,尝试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从中得到欢乐,产生兴趣,获得知识.

例如,在传授“根对无机盐的吸收”的知识时,教师课前布置学生做好“植物生活需要无机盐”的实验.上课时,先让学生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植物在蒸馏水中生长得小且黄,在肥土浸出液中生长得大而绿.紧接着教师提出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按自己的思维态势进行推理、质疑、寻找答案.教师再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学生渴望得到正确答案时,教师给予启发、引导,让学生在解疑中,获得肥土浸出液中含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无机盐的新知识. 3.2观察分析培养能力

喜欢观察新事物是青少年的天性.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各种生命现象,直观教具,是成功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观察、实验不但是研究生物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详细分析、研究生物教材,联系实际,精选教学内容,认真组织开展以培养学生动手、观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等能力为主的探究性活动,教学中尽量以探究性的讲解代替结论性的解释.课堂上应创设探究情境,精心设计选用直观教具,让学生充分观察,允许学生动手拆卸组装,使他们在愉快的情境中体会到生物学概念是通过反复的探究过程而形成的,进而培养他们探究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蝗虫呼吸的内容时,先让学生观察“小实验”的演示,教师再指导他们认真对照课本图Ⅲ-31所示的气门部位,继而引导分析、推理、判断得出胸腹部完全浸没在水里而只露出头部的那只蝗虫先死的结论,并领悟其原因所在.教师应及时肯定他们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推理判断的正确性,表扬他们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义务教育初中教科书增设了许多生动易做又能吸引学生去观察、操作、思维的“看一看,想一想”、“动动脑”、“小实验”、“你知道吗?”、“课外读”和“动动手”等栏目.这无疑为生物教学进行探究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条件,精心组织教学;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尊重每个学生,给他们以观察、思维、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创造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和谐氛围,促使学生在活泼愉快中养成主动探究生物科学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3探究未知提高素质

人的素质高低和能力大小,取决于他对探究未知世界的态度.一个人如果缺乏进取态度和探究精神,他的能力和知识就得不到发挥,也谈不上素质的提高;反之,如果有积极的探究态度和满腔的钻研热情,那么,能力将会很快提高,知识将会迅速拓宽和深化,素质就会不断提高.所以,一个人探究的心理态势,对于探索未知世界,发展探究能力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

传统教育观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至高无上,即“教师中心论”.受这种观念的困扰,教师常会有意无意地维护自己在学生面前的权威.这样,往往压抑了学生独立思维的发展,尤其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经常开展探究性、综合性的课外活动,不仅在趣味性、实用性方面迎合中学生的心理要求,而且还能冲破课堂、教科书的限制,在更广阔的时空中,通过师生“教学做合一”的活动,让学生的眼、耳、手、口、脑等器官并用,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创造意识、实用意识,学到课堂上、课本里学不到的知识,从而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例如,组织学生到柑桔果实保鲜场参观学习,经过他们的观察、询问、分析、讨论,并在教师及技术人员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就会学到柑桔果实保鲜的操作过程及生物学原理等课本中没有介绍的实用知识:柑桔果实—→保鲜药剂处理以增强抗病力—→装入保鲜袋以减少水分散失—→达到柑桔果实保鲜目的.

通过这种探究性的活动,能使学生的学习过程遵循“实践→学习→再实践→再学习”的规律进行.不仅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而且促进学生建立更为完善的生物学知识体系,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科学素质.参与探究性活动,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2 在发展个性,培养探究能力,开发创造性思维等方面,都显示出极为重要的作用. 四 探究性学习势在必行

综上所述,探究性学习在生物学教育教改中势在必行.探究性学习不但能促进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必然途径.生物教育工作者,要把握好高中生物探究性学习的契机,面对现实,展望未来,充满信心.在生物学的春天即将来临之际,共同携手,探讨新形势下发展生物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迎接生物教学更为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2001.04 广东省教材编写委员会。广东省普通高级中学研究性学习教学指导纲要。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第二篇:开题《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

《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

研究报告

郝艳芝 刘阳 郭继平贺翠琴 赵艳萍

【摘要】: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实施,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获得新知的同时,得到全面发展。本文结合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和特点,分析了当前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所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有效实施高中生物探究性学习的策略,以期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策略研究

一、生物实验课教学现状分析

实验课教学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基本途径。我们通过调查,发现生物实验教学实际状况是: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创新意识缺乏,对实验设计、方法、步骤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耐人寻味的是,一些学生对实验结果对答如流,实验操作却不尽如人意,而后者的培养正是实验课应完成的主要任务。造成以上状况的原因何在?长期以来,中学生物实验教学质量不高一直困扰着人们,应当说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如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材料等硬件设施,也有的人说是受考试不考的影响。但这都不是根本的原因。根本原因是主观因素,包括实验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实验教学的安排、管理和实验教学评价。(一)实验教学观念不适应素质教育思想

1、实验教学观念主要指教师对实验教学意义、目标的认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角色扮演的理解。

2、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人把实验课看成是理论课的补充。这在某些教师对实验教学目标定位中显得较明显。生物实验教学应当完成哪些目标对教师而言应当是非常明确的,但现实却不是这样。从现有的初、高中生物教学大纲看,教学目的要求一项没有把实验教学单独列出,因此,教师对实验教学目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在我们调查的187名中学生物教师中,133人认为实验教学目的是巩固理论知识、培养技能和能力,其中83%的人承认在实 1 际教学中目标的完成也正是按以上排序进行的。有27%的人认为除了完成以上教学目的外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实验习惯和态度。仅有1.7%的人提到在实际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从这一目标定位结果看,实验教学仅被看做是一种辅助性教学,在知识和能力培养目标中,侧重于知识,在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培养中,侧重于思维能力。这种把两者人为地割裂的目标定位造成目前实验教学状况——重实验结果、轻实验过程,重知识巩固、轻能力培养。

3、教师在实验中应处于何种地位、应完成哪些任务呢?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教师应是管理者。管什么?管纪律。实验课最难的,也是令教师最头痛的就是学生的管理。他们认为纪律管好了,实验课就成功了一半。可见实验教学组织管理在教师心目中是多么的重要。因此,在实验课上,教师们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维持纪律,要求学生正襟危坐,不让动手别动手,让你怎么做就怎么做。可是,正是这种束缚扼杀了学生的尝试欲望,使得学生们服从意识有余、创新思想不足。(二)教学方式机械、僵化

以上认识上的误区导致了教学方式上的偏差。在我们这次调查中发现,无论是验证性实验,还是获取新知识实验,其实验教学环节几乎是相同的,即学生模仿教师的演示或照着黑板的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操作结束后,教师提出有关实验结果性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一教学方式又被称为操作模仿式,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已运用多年,好处是利于学生掌握实验步骤,教师易管理,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有二点:

其一,动手与动脑环节的脱离。由于学生是按指定的步骤要求进行实验,而教师让学生思考的问题又是与实验过程无关,因此学生在动手实验时无需动脑思考,动脑时又无需动手。这种动手与动脑的分离使得能力的培养流于形式。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动手时不需动脑。“不动脑”的记忆是机械记忆,同样“不动脑”的“动手”也仅是机械性操作而已,根本谈不上能力的培养。

其二,学生在实验中被动成分大于主动。实验材料、实验用具的选择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实验时间和实验步骤的实施是按教师指令进行的,学生做实验仅凭好动的天性,既没有时间、机会去思考或询问为什么要这样而不是那样,也不能去尝试。长此以往,将使学生养成不思进取、人云亦云的不良习性,不利于学 2 生创新意识、求实、求真品格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其三,由于动脑思考的问题与动手无直接关系,就造成生物实验教学注重实验结果,忽视实验过程,实验操作过程经常被作为教学中的点缀,其实质是为理论课服务的。然而实验能力、实验方法、态度主要就体现在实验过程中。(三)实验教学安排、管理不合理

实验课与理论课一样都是大班上课,五六十人在一起做实验,人多、空间小,往往是三四个学生做一个实验,看的多、做的少。由于人多,教师只能是走马观花地指导实验,经常是学生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该下课了。一次实验课下来,教师累得够呛,学生还没学到什么,实验效率很低;而另一方面,实验室利用率却很低,大都闲置着。我们调查的学校都有单独的生物实验室,但平均利用率仅为9.2%(按每学期17周、每周35学时计算),利用率如此之低很是惊人。实验安排不当也直接影响了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四)实验教学评价方法单一

教学评价在教学中主要起反馈作用。它是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实验评价不仅支配着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向,也制约着学生的实验动机、实验态度和进行实验所采取的策略,它已成为影响实验教学实效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学实验评价一般采取两种方式:

一是书面形式,为了考核学生对实验结果或要证实的理论的掌握;二是操作观察,为了考核学生的实验技能。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书面形式的考核被多数教师认可,因为它简便、省时,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无论在形式上如何改进、在内容上如何调整,它都不能全面反映出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实验态度、习惯,这就造成学生做与不做实验得到的评价差异不大,这种单一的考核极易养成学生投机取巧、不踏踏实实做实验的坏习惯;而实验操作评价往往是突击性的,为了应付上面检查,学生们反复机械地训练操作技能,很难谈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以上各因素直接把生物实验教学逼入困境,使生物实验教学始终处于低效运行状态。二.课题界定

综观生物实验教学,其实验目的大多数在一个设计完整的实验框架范围内重复前人验证的结果,实验的结果都或多或少在设计者的预料之中,学生的思维和 3 科学素养表现的机会很少。另一方面验证性实验对新知识本身蕴涵的潜在意义,以及新知识的组织与呈现方式挖掘不够,对学生的情感调动不够充分。而探究性实验教学以实验为载体,探究科学结论和发展的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实验亲自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探究实验的特点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策略,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打破“明确目的──掌握操作步骤──验证结论”的模式,采用“问题──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探究性实验教学新模式,以强调学生探究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实现结果和过程的并重,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002年9月,我县(府谷中学)参加了全县的教改实验,开始使用新教材。为了加深对《标准》倡导的探究性学习的理解,从而更加自觉地进行探究性学习,我们以一节生物实验课为例,进行了生物实验课探究性学习效果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意义

1、课题的研究目标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由试点地区逐渐向更广大地区的有序推进,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如何加强实验教学,如何利用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利用教材优势,使学生的实验学习和研究过程更加丰富多彩,使学生的认知水平、研究水平得到发展称为重要研究课题。探究性实验教学与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有哪些优越性?这是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最为迫切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也可为广大教师进行适宜操作的探究教学模式的依据之一。

2、课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效果研究,将为探究性实验学习在生物新课程教学中运用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操作提供有价值的经验,使生物实验教学在促进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落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有力推动中学生物课程改革不断深入。

通过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效果研究,将有助于采用探究的方式主动建构知识,并在建构的过程中感悟科学方法, 学会实验探究的思维与方法,并将这种思维和方法运用于学习中,实现学习角色的正确定位和学习方式的改变,并能丰富情感体验,提高科学素养,对其谋求生存和发展,提高生活质量起到久远的作用。

通过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效果研究和实验,有利于中学生物教师思考和接受新课程理念;也有利于中学生物教师从接受新课程教育理念向实施教育行为进行转化;同时也有利于地方中学的生物教师因地制宜、创造性的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探究性学习是倡导学生自主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各种潜能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体验科学研究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的思维品质,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大量反复训练的填鸭式学习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学习了知识,养成探索世界奥妙的积极态度。

有测验表明,在实施高中生物探究性学习之后,部分学生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成绩明显下降。这是因为,对于少数喜爱生物学科的学生来说,进行探究性学习有助于他们思考问题,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其生物学科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对于许多学习上不肯主动思考的学生来说,在探究活动中他们只做旁观者“跟着玩”,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不到真东西。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策略引导,那么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学习的两极分化现象可能会越来越严重。

学生是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整个探究性学习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导引的设计,向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感受探究过程,在实践中创新。探究性学习的导引设计,必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同时符合学科的特点及教材自身的性质。探究性学习对学生的自主性程度要求比较高,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可以从已知的生物事实材料出发,遵循引导、合作、自主、创新的发展过程,创设铺垫型问题情境,使学生能从问题出发,引发学生积极独立地思考,主动投入学习,从而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生物学实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还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高中学生有一定实验技能,实验基础知识的积累,因此可以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进行生物学实验。教师应该尽可能把能让学生做的实验都让他们动手去做,使他们融入实验中,5 成为实验真正的主人。在具体的实践中,可以让学生按照教材所提供的生物学实验主题,根据多种思路和方案自行设计、组织和展开实验,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使他们掌握科学研究的程序和方法,提高了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如根据“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教师可以在学生已经了解掌握了渗透作用的原理和实验等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学习洋葱鲜叶片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的大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植物渗透吸水原理,从而得出实验结论并总结出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的规律。由于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学生对实验的现象和结果是未知的,学生便在学习的过程充分体验了探究未知的乐趣。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思考和实验方案的设计,学生不仅学习了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还同时学习了有关科学实验研究的方法,进一步理解、掌握了课本知识。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实验法:课题小组成员对课题分别进行试验研究,组织课题小组教师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在活动中搜集资料进行分析和综合,及时提炼经验、摸索规律。设置实验班与对照班,对照研究,分析试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2)行动研究法:在重视理论指导的基础上,强调实践和探索,边学习,边实践,及时提炼经验、摸索规律。

(3)经验总结法:在研究中不断总结已有经验,及时修正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修正研究方案,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将感性认识阶段的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并指导课题研究。

(4)调查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主要)等方法,根据课题研究的要求,设计问卷或考查卷或根据事先拟定好的问题向学生口头提问,了解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家长对该课题所持的态度以及了解程度,有效搜集资料,加以分析处理和研究。

在自然状态下,不增加课时,不加班加点,对平行班中的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实践研究。

六、预期成果:

1.整理出一系列关于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案例;

2.总结出一套符合我校实际的关于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一般模式; 3.总结出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的策略; 4.总结出比较可行的关于探究性实验的检测和评价方案;

5.在探究性实验教学理论上有所创建,将探究性实验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

七、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自2012年8月开始经历调研、初步实施及反馈、课题总结三个阶段:

1、前期调查阶段:(2012年8月)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调查本校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以及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能力水平。

2、实施阶段:(2012年9月-2013年5月)选择府中学生作为试验样本,2012年9月-12月进行初步实验,把计划在4个实验班中试验,2013年1月-5月反思改进。

3、课题总结:(2013年6月-今)参照高考成绩,对比三次调研情况进行总结。

课题研究过程是我们对教育科研工作的理解由模糊到逐渐清晰的过程,也是我们对探究性生物实验设计与研究不断反思和升华的过程。八.小组名单

郝艳芝 刘阳 郭继平贺翠琴 赵艳萍

第三篇:高中生物教学自主探究性学习现状学生问卷调查表

高中生物新课程科学探究活动兴趣现状

学生问卷调查表

年龄:性别:班级:

同学们:通过一段时间的生物学习,你一定有了不少的体会,请你认真按实际情况填写问卷调查,以便老师了解大家学习生物的状况,促进今后生物学习。注:(可单选或多选)

1、你是否喜欢上课生物?()

A、喜欢B、较喜欢C、不喜欢D、讨厌

2、如果你喜欢生物课,喜欢的原因是:()

A、课本编得好,便于学习B、教师讲得生动

C、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D、生物课上的实验很吸引我3、你在生物课堂上经常采用的学习方式是()

A、以听讲和摘笔记为主

B、以积极思考为主

C、以讨论活动为主(如小组讨论讨论,同桌交流)

D、以个人活动为主(如不听讲,自我安排)

4、你喜欢亲自动手做实验吗?()

A、喜欢B、较喜欢C、不喜欢D、讨厌

5、你对生物课探究性实验感兴趣吗?()

A.特别感兴趣B.比较感兴趣C.不太感兴趣D.一点也不感兴趣

6、如果你喜欢亲自做探究性实验,喜欢的原因是:()

A、便于自己探究B、实验过程很有趣

C、实验现象很明显D、实验材料丰富

7、你喜欢目前的生物课上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吗?()

A.特别喜欢B.比较喜欢C.不太喜欢D.一点也不喜欢

8、目前你学习生物的状态是()

A.主动学习(我要学)B.被动学习(要我学)

9、你对你的生物学习状况满意么?()

A.很满意B.满意C.不太满意D.很不满意

10、你生物成绩好的原因是()

A.对该课程感兴趣B.喜欢生物老师C.认真学了,且学会

11、每天你在课外观察小动物的时间有多少()

A.有很多B.半小时一1小时C.半小时D.没有

12、在生物课上遇到难题时,你会()

A、认真对待,动手动脑,尽自己所能去突破、克服或解决

B、经过看书或思考仍不能解决,就去问老师和同学。

C、想想就算了,反正老师会讲。

D、经过认真分析,无论解决与否,总喜欢去和同学讨论交流。

E、能做则做,不能做就放在一边,很少想办法去克服,包括问老师、问同学和看书。

13、对于一些开放性问题,您平常有兴趣深入探究吗?()

A很有兴趣B有兴趣C 一般D没有

14、你打算以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学习生物?()

A.课前预习B.课堂认真听讲C.课后认真复习D.自学并深入探究

15、在生物学习中,你认为以什么方式学习最有效?()

A.问老师B.查资料C.假说-演绎法D.做实验E.其他方式

16、你认为在生物学习中,你应该改进的是什么?()

A.学习态度B.学习方法

17、你最喜欢生物老师用哪种方式上课?()

A、讲授法B、探究活动法C、讨论法

D、播放影像资料E、多媒体课件F、多种方法结合18、你课前预习的情况是()

A、经常预习B、偶尔C、从不预习

19、你学习生物,主要是为了()

A、升学驱使B、考试C、未来职业需要D、家长压力E、自己热爱

第四篇: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之浅见

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一种重要方法,具有主动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本着“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和每个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宗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我校的语言教研组对“探究学习”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深入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教研成果。下面谈一谈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善于引导,强化探究的意识

现代教育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宽广渊博的专业知识,纯熟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专业情感,更要求教师能在平凡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究,不断地创新。教师应从长期的应试教育思想中解放出来,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站在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角度,认真钻研教材,善于引导,积极挖掘教材中每一篇课文所蕴含的创新因素和智力价值,有目的的强化学生探究,创新意识。

在学习《燕子》这一课时,我们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学会用两双眼睛读书,一双眼睛看字面上的内容,让学生划出小燕子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的文字,另一双眼睛搜寻文字后面的内容,让学生思考小燕子为什么春天才来?同时我们还要引导学生拿起“望远镜”,思考一下小燕子时常飞在麦田上,对庄稼有啥益处?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引导学生随时叩问自己学习《燕子》这一课所得到的知识和自己已有的经验有什么联系?这样有利于及时内化新知并将其纳入自己认知结构。通过这样的训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强化了探究的意识。

二、巧妙设疑,激发探究的兴趣

疑是一切发现和探究的基础,学生质疑是他们创造灵感的催化剂。新课改革中,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真正把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放到重要地位。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设疑不但能对文章内容的感悟起到帮助,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思考,乐于探究和讨论问题的动机和兴趣,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为此,教师应该从两方面入手。

1、设置的问题具有阶梯性。手指头有长短之分,一个班的学生成绩及认知能力也因人而异,参差不齐。因此,设置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特点,做到难易适度,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让学生乐于探究和讨论。如小学语文专家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惊弓之鸟》这课时,先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一张弓,让学生指出哪是“弦”接着又画了一支箭,这样有了弓,箭就能射鸟了。可是古时候有个叫更赢的人只拉弓不射箭,就能够把大雁射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名家设计这一系列的问题具有鲜明的阶梯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轻而易举地把学生引入新课,感知了课文大意,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2、设置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在语文教学中,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开放性、启发性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如教学古词《忆江南》时,我特意设置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春天对大家来说都很熟悉。一提到春天,我们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春暖花开,万木吐绿的景象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不同的方式赞美过春天,描绘过春天,大家能回忆一下学过的关于“春天”的诗句来吗?霎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等优美名句勾起了同学们对《忆江南》的相关问题深入思考,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了学生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三、建构模式,培养探究的能力

〈新课程〉积极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已渐渐走入课堂。在教学中我们应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以强化探究意识,激发探究兴趣为基础,积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我们主动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自读感悟,生发问题。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和文本“交流“,在此基础上说出课文的精彩之处,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对于有些课文在这一步骤前,可以加上”挑战式探索尝试“这一环节。如:下一课要学〈桂林山水〉,在此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先描绘一下自己家乡的山和水,看看自己家乡的山水有什么特点,有没有文中的山水秀丽。经过尝试再去学习课文,自然就更容易体会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内涵。

2、分组品读,相互释疑。把自己的成果让别人分享,用有价值的“难题”挑战一下别人,通过给别人释疑来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干,这是每一个学生怦然心动的,在分组活动中,局部“成果”巩固了,一些落差不大的难题也会迎刃而解的。

3、全班会战,再掀高潮。在教师的点拔下,各组代表提交成果和困惑,对于成果,教师要通过让“发现者”上台发布、领读、表演等多种有效方法,让全班学生受益。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探究。而对于那些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就应通过异组讨论、切磋或通过教师引导去深入探究。如在学习文言文《矛与盾》时,先让小组中感悟能力强的学生,即“发现者”到讲台上说出文言文的在大意,并用简单的道具表演一下,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全体学生领悟了课文大意。最后由教师引导: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笑话?能举例说明一下吗?经常做这些拓展的练习,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

第五篇:把握教学契机渗透思想教育

把握教学契机 渗透思想教育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摘 要: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重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意味着语文学科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育,而且肩负提高学生德育、美育等的重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特点和教材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然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思想品德教育艺术地融入语文教学过程之中呢?下面笔者就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中学语文 德育教育 以道育人

语文教材就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选文不仅体现语文工具性,更凝结着古今中外熠熠生辉的思想精华,比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崇高情感,坚强不屈、勇往直前、坚持真理等优良品质,勤劳朴实、诚实可信、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教师要善于因文释道,润物无声,使学生能从这些作品中接受熏陶,提高修养。

一、巧用作者、背景介绍,实施德育教育。

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而这些文章往往凝结着作者本人的情感精华。有相当一部分课文有必要介绍作者情况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教师要有目的地利用这些有德育教育价值的资

源,实施德育教育。因此,每次上新课之前,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环节,把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巧妙地溶于作者背景简介之中。

例如在《报任安书》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作者司马迁生平的介绍,让学生通过了解司马迁的经历,感悟作者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忍辱含屈,坚持真理,发愤图强,著书立说所表现出来的顽强毅力、坚定信念。在教授《离骚》时给学生介绍屈原,让学生体会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九死而犹未悔”的对理想和求真理的追求,以及被流放后到投身汨罗期间依然“心怀楚国,情系怀王”,所表现出来的深沉的爱国情怀。在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时,通过背景介绍让学生体会老一辈革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和远大抱负。再如《小狗包弟》的时代背景:作者在文革时无力保护家中的小狗免遭劫难的一段憾事。让学生感悟作者敢讲真话、敢于自责的精神,以及勇于面对错误反省自己,珍惜生命,关爱别人的优秀品质。介绍《定**》的创作时代,更好的体悟词人苏轼“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哲学,积极乐观、豁达超脱的胸襟,教育学生正视人生旅途上的“风雨”。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因为语文教学不是政治教学,它有其独特的艺术性。它不是单纯的脱离课文去给学生进行简单的机械的政治说理,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把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字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它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某些关键性的字词进行反复琢磨推敲,然后才能

达到渗透的目的。如在学习《石钟山记》一课时,我就重点抓住文章中的“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对学生进行阐析,通过阐析,让学生们明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出真知”这一朴素的道理,教育学生面凡事不可道听途说或者主观臆断。如学习《祝福》和《守财奴》两篇小说,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体会封建思想封建制度的罪恶,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人际关系的冷漠,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再如通过对《别了,“不列颠尼亚”》一课的学习,让学生感知中国的强大,让学生铭记深刻的历史:落后就要挨打!通过《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让学生明白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学生顾全大局、国家至上的精神。《苏武传》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爱国精神。由此可见,充分发挥文章主题思想的教育作用,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情感得到熏陶,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很好的渗透方式。第三、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对于学生来说,在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是学习做人的一种历练。鲁迅先生也曾告诉我们,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更须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引导学生认识作文与做人的道理,开展专题作文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与时俱进的思想,对他们的一生发展都有很大帮助。写作之前,我首先要让学生

懂得人品与文品的关系,让学生懂得要写好文章,不仅要有好的语言素质和写作技巧,更要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其次,在作文教学时,我还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比如作文的命题,我都能做到切合学生实际,使之有话可谈,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如:我被 触动了心灵,学生可以填充动物、植物、一句话、一件事、一个眼神„„在他们进行作文构思的同时,也在内心里重新审视了自我,校正了自己的精神航向。再如让学生写“绿色环保、节能减排”“诚信”“感动”“爱心”“奉献”之类素材的文章,让学生通过写文章也进行一次自我反思,纠正自己不好的做法。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去观察感受大自然,产生创作的灵感,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这样的作文训练,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还激发出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达到了德育渗透的目的。当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写调查报告,让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社会,热爱生活,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四、利用课内外的名言警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相当一部分课文中出现了名言警句,这是一些思想品德教育指向性很明显的内容,我们不但要告诉学生怎样理解运用,还要要求学生努力去实践它。

例如,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把它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远大的政治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孟子》里的“舍生取义”;《过零丁洋》里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教育学生对正义和理想的追求;诸葛亮的《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教育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在物欲横流的社会,要能很好地把握住自己,不要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我在带学生欣赏杜甫的《蜀相》一诗时,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一句的鉴赏,我有意地介绍了宋朝抗金名将宗泽临终前反复诵读了这两句诗的故事,告诉学生这个名句震撼着千千万万仁人志士的心,明白古人那种壮志未酬的苦痛心情,从而激励学生学好知识、练就本领、将来去实现伟大理想的豪情壮志。

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都会涉及到学生的思想教育,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只要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融为一体,都可以让学生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教育作用,从而很好地促进学科知识的学习,使德育渗透犹如涓涓细流淌进学生心田,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心灵的净化,品格的养育。[参考文献]

1、《中国农村教育》(2003年第2期)

2、《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一——五册)

3、《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6月8日教育部17号文件)

德育渗透是一种隐性的德育灌输,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语文课本中德育渗透的内容很广泛,包括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有反映我国西部建设成就,歌颂新一代建设者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有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共产党员忠于职守、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赋予革命传统教育以新内涵的《桥》,有表现一个孩子实现纯真善良心愿的《梦想的力量》„„方方面面无所不有,但每篇都有侧重面,教师要找准每篇课文的渗透重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提高德育渗透的效率。比如在五年级下册“走进西部”一组教材中,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感受建设者的智慧和才干,激发学生热爱西部的情感,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优美的语言,受到美的熏陶。当学生品读《草原》时,引导学生在诵读“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时,感受到西部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体会民族团结的和谐,从而树立热爱大西北、建设大西北的志向;品读《丝绸之路》,引起学生对昔日西部繁荣昌盛景象的遐想,在心中荡漾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品读《白杨》、《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学生又会读懂一代又一代建设者奋发向上的精神和昂扬的斗志,体验到吃苦奉献、无坚不摧的乐观主义精神。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受到的熏陶、感染,是潜移默化的,是“润物细无声”的。

三、利用课文具体内容,渗透德育教育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文以载道”的课文占了绝大部分,我们应当挖掘教读课文中的那些“道”的内容,渗透德育教育。

如在小说《麦琪的礼物》的具体内容的学习中,我们要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本文通过层层设置悬念的精巧结构,叙写了一个一对穷困的年轻夫妇为互赠圣诞礼物而忍痛卖掉引以自豪的长发和怀表,却换来了不再起作用的发梳和表链的故事,赞美了主人公善良的心地和相濡以沫的爱情。我们要引导学生发现镌刻在他们身上的“尊重他人的爱,关爱他人”的金子般的优良品德,在现实生活中学会理解尊重父母、老师、同学、朋友的关爱,并学会去关爱他们,使他们受到道德的洗礼。

四、利用课内外的名言警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五、利用作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我认为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教育效果更好。引导学生认识作文与做人的道理,开展专题作文训练,在作文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学生作文的文学性发展勿庸置疑,但人文精神、科学精神、道德品质素养的体现也很重要。作文与做人密不可分,“吾手写吾心”,在作文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心态、与时俱进的思想,对他们的一生发展都有很大帮助。在写作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奋发向上,使他们的思想健康发展。

如有一次,我选一则材料:当大家都在惋惜地感叹雷锋不见了的时候,竟发现美国西点军校挂出了雷锋画像,开展了学雷锋活动,丢失了的便格外感到珍贵,痛心于雷锋出国的同时,神州大地又响起了一片“雷锋回来”的呼唤,这一声声的呼唤激起了你怎样的思绪?请写一篇《有感于雷锋回来》。于是学生议论纷纷,我们知道现在的学生对雷锋是知之甚少,做的更是少之又少,学习雷锋觉得是过时了,我在分析材料举了许多社会不文明的现象,要求学生,假设当年的雷锋还在身边,我们社会上许多的不文明的现象还在吗?事实上,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确实也涌现了不少雷锋式的人物,你了解了多少?要弘扬雷锋精神,从根本上扭转社会的不良风气,只是呼唤能行吗?经过讨论分析,学生理解了时代需要雷锋,我们不能只是呼唤雷锋回来,而更重要的是唤醒自己,雷锋就是你我他,雷锋就是每个人,只有如此,社会才会进步„„

六、利用语文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使对于文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监视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股市比赛,收集简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讲演等。这些活动丰富学生德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例如语文活动的比赛,既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古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让学生们能掌握朗读、讲演的技巧,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工作

河北省香河县第六中学 周永进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工具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一部生动形象的思想教育的好材料,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在德育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1)课文中高大、丰满的人物形象和动人的故事情节是德育渗透的好教材。(2)课文中描绘的优美,深远的意境,极易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陶冶情操。(3)历史故事中雄辩的论证和缜密的说明不仅使学生的语文水平得到提高,也增强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关键。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第一,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

教师是学生的第一引导者,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才能得到全面提高。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除了通晓所教学科的知识并能够实施相应的教育方法以外,还必须具备深厚的马列主义理论、为人师表的崇高师德、精湛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艺术。身为一名语文教师,除了做到上述要求外,还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将人文关怀渗透到自己的课堂上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

教师要善于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教师既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又是开展德育的主体。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具有深刻的影响。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既是语文教学的专家,也应该是开展德育工作的行家里手。因此,要善于把语文教学与德育有机整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自觉地从小事做起,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做违法乱纪之事,平时要克制不良爱好,用自己对学校语文教学执着的追求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去影响教育学生。另外,必须具备胜任本职工作的业务知识和能力,运用生动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为渗透德育因素务实基础。其次,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间心灵的沟通,这一点也十分重要,如果教师把学生看作一种纯粹的客体,采用权威式的管理方式和教学形式,那么他的管理将过于严格而且常常不合情理;如果教师把教育教学工作既看作是学生的需要,又看作是自身价值的体现,那么他和学生都是幸福的。教师的教充满生机,学生的学必然充满活力。

第二,在课堂上注意观察学生的思想动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渗透。

德育的针对性,就是要求德育的内容和方法要与具体环境中具体对象的具体特点相结合。这样既解决了德育内容与方法落后于现实,不适应社会的新要求,又解决了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例如针对那些没有集体主义思想的学生,我在上课时就特别注重加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的教育。在《斑羚飞渡》一文,当说到一群斑羚面对后有猎人的追赶,当有挡住去路的山涧,它们自然地分成两部分,年纪大的斑羚为了年轻一代甘愿牺牲自己时,我放低了声调,语重心长地说:“老年斑羚为保护下一代不惜粉身碎骨,它们的整体精神,群体意识,是多么值得我们人类学习啊!”学生们听完后,都若有所思,那些平日里不屑,或不愿为集体做出贡献的学生更是感到惭愧不已。

再如,有些学生在学习上不肯下功夫去刻苦钻研,总认为自己成绩不好是因为自己资质低,生性愚笨,不是读书的料。针对这种情况,在上《为学》一文时,我就特别指出,人的天资等各方面条件有好有差,学问也有深有浅,但是只要“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肯学不肯学,主观努力不同,难易可以互相转化,只要刻苦学习,困难就可以克服,远大的目标终究可以达到。通过这番话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的道理,从而痛下决心,不再自暴自弃,努力去克服学习上的种种困难。

第三,以语文课堂为根基,使学生在受到艺术感染的同时,获得思想教育。

课堂是教师的第一阵地,也是语文教学中德育工作的主要场所,我们应从以下几点去把握:

1.情感诱导法。“感人心者,莫夫舆情。”在教学中,教师要成于衷而行于外,应满腔热情、精神饱满地出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以自身的工作态度和情感去影响学生。教师要恰当地组织教学、灵活的选择方法,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导语,一个个环节的安排,一句句情真意切的话语,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从而使学生产生对这门课的兴趣。

2.词句品析法。在语文教材中,有一些对祖国绮丽风光、壮丽山河或祖国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等景观描写的文章,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语言和文字训练中了解祖国景色的绚丽多姿,培养对祖国热爱的感情,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的先后顺序,运用形象、生动、贴切的词语对其进行描绘;此外,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我又要求学生把自己游览的景观介绍给大家,让大家知道祖国不仅有引以为荣的名胜古迹,还有引以为傲的山川河流。它们闻名遐尔,吸引着大量的中外游客,我把美感教育与热爱祖国的感情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向往,对祖国热爱的感情,受到美育熏陶及情操的陶冶,学生在接受

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上,提高了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以及民族自豪感,同时爱国主义精神也得到了弘扬。

3.情景再现法。在学习传统教育一类型的课时,注重教育学生学习老一辈革命家和英雄人物坚持真理,不怕牺牲的精神,激发他们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有胸怀有抱负,愿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如在学习《毛泽东诗两首》时,让学生了解革命先烈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了解他们为共产主义信念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意志以及为革命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

4.活动强化法。利用学生争强好胜、荣誉心强的特点,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适时引入竞争机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兴趣。如为发挥学生的特长,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竞争意识,可组织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说写赛或知识抢答赛等活动;为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说话完整、书写工整等习惯,可定期组织竞赛活动,让学生在竞赛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感,增强自信心,提高自觉性和自制力。

5.课外拓展法。在课外,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把反映祖国建设成就、家乡变化和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事例说给老师听,写给老师看,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第四,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第五,作文教学要突出德育。

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与做人是相通的,从育人的角度而言,作文求真,更能唤起学生对生活与社会的责任感,能陶治其坦荡的胸怀、纯洁的情操。因此,在命题、指导、批改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思想实际,说真话,抒真情,把作文和做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如《我心目中的语文老师》、《爸爸您别再赌了》、《校园实况》等,这些题目可以撞击学生思维的闸门,认真情实感自然流露,而教师在批阅中也能及时了解学生情感发展的脉搏,关注到学生的思想动态,更有助于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总之,教育离不开德育,德育能很好地促进教学,在当今的课改新形势下,只要我们把德育真正落到实处,全面提高教育水平,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的目标,将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村教育》(2003年第2期)

2、《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第三、四、五、六册)

3、《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6月8日教育部17号文件)

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改革创新论文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传统德育教育;渗透

现阶段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了中学语文教育的德育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

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爱国主义精神”。要实现这个目标,语文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还应兼顾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必须将德育教育具体化,落实到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中,落实到每个课堂上。

一、紧扣教材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语文教材中记叙的名人志士大多拥有着传统美德,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那是有所广益的了。比如尊老爱幼的问题,是古今社会共同存在的。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章节中,讲尊老爱幼的问题极为明确,也为人们所熟悉。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还讲到“为长者折枝”,“老者衣帛食肉”的问题。这都反应了孟子尊老爱幼的礼仪道德思想。现代文学中包含这种道德思想上的作品也不少。如《散步》中,一家三代在散步时,围绕“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争论就体现了新时代温馨家庭中的那种尊老爱幼的道德思想:妈妈腿脚不好却提议走小路,是为了让孙子多接触大自然;我提议走大路,是为了照顾年迈的妈妈。我们在教学进程中如能把古代与当今、传统和现实、书本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把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贯穿到这篇文章的讲解中去,那么学生一定会感受甚深,自然也就可以受到熏陶和教育了

二、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歌颂爱国主义精神也成了历代文学作品的主题了,因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古代作家写下的许许多多的诗、词,描写、歌颂爱国热情。如唐代诗人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诗中强调的是“不知”二字,然而却是“早知”,借亡国之音——“后庭花”寓托对晚唐统治者淫逸放荡、政治局势,岌岌可危的兴亡之感,充

满忧国忧民之情,这种爱国主义情怀感人肺腑。还有李白的“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贾岛的“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些诗或旁敲,或侧击,或写对面,或作反语,欲说还休,委惋入情,无不洋溢着一种爱国热情。特别是宋代诗人陆游的诗歌《十一月风雨大作》,这是一首抒发爱国情怀诗歌的典范,诗人写作此诗时已68岁,又值卧病在床,但他却“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还在想着为国戍守边疆。听着夜深之时的风雨之声,他又回想起当年前线跃马持枪作战的情景。这种将抗金复国大业为已任的精神,的确令人肃然起敬。

还有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中的屈原,他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郩之战》中的用牛酒假意犒劳秦师,以迟缓秦师行动的爱国商人弦高等等,他们都是古贤的爱国主义者,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范例。公务员之家

三、围绕教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地的人生观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学生人生观逐渐形成的时期,培养学生的忧国忧民思想又是一大主题。大思想家孟子是一个有着强烈忧患意识的人,在《孟子-告子》中就有一段后人题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精彩论述,文中孟子列举了舜、傅说、胶隔、管仲、孙叔敖、百里溪等人在忧患中崛起的例子,说明人要担当大任总要先经历一番磨砺和考验,最后的结论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足以说明忧患意识对于人的生存、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宋代的范仲淹的诗、词、文中总是蕴含着一种担忧国事、关心民病的忧患意识。他的《岳阳楼记》更是渗透了作者深沉、博大的忧患意识。他虽被贬邓州,却以一种豁达的情怀劝慰贬官岳阳的滕子京,要他“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不要计较个人的得失。并抒发了闻名古今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这种忧在天下人之先,乐在天下人之后的

崇高精神,是真正的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哟。

在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报效祖国的大志。“了确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是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豪言壮语。这位爱国词人“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劳自许”。他积极投身于抗金复国大业,他既盼望自己生前赢得名声,也希望身后青史留名。还有宋末抗元的爱国志士文天祥则是更以其生命谱写了一曲“正气歌”,抗元未果,反被元军所俘,但他至死不降,并在《过零丁洋》里唱出了震撼人心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颂歌。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豪杰、志士仁人,为国家、为民族去建功立业,不管是在多么的艰苦环境中,都能够以死报国。这正是我们新一代青少年发奋学习、报效祖国所需要的精神。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当我们在教学每一篇课文时,完全可以把课文中的志士仁人的高尚情操和闪光思想联系起来,有机地统一了课文的文学性和思想性,最终达到作品的情感与学生心灵产生共鸣的效果。

中学语文和德育教育的融合探究论文

摘 要: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这意味着语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育,而且肩负提高学生德育、美育等的重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特点和教材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本文结合语文教材谈谈中学语文中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中学语文 德育教育 以道育人

顺德区选用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就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选文不仅体现语文工具性,更凝结着古今中外熠熠生辉的思想精华,比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崇高情感,勤劳朴实、诚实可信等传统美德,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等优良品质,教师要善于因文释道,使学生能从这些作品中接受熏陶,提高修养。

一、情感教育

1.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管子·牧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就提出了这个观点。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同于政治课的说教和概念化,它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迹和优美动人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只要因势利导,自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提高民族自尊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激情。诸如《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以祖国深厚的文化感染学生,三首歌词《我的中国心》、《在希望的田野上》、《黄河颂》等从不同角度歌颂祖国,激发学生爱国之情。而《鼎湖山听泉》、《飞红滴翠记黄山》、《画山绣水》《岳阳楼记》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鼎湖山、黄山、桂林、岳阳楼等绮丽的风光。祖国壮丽的山河,欣欣向荣的面貌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

2.培养爱亲人、重友谊的情感

语文教材中不少篇章洋溢着浓郁的亲情氛围,语文不应当成为干瘪的说教,只有利用课文,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背影》让学生感受到骨肉亲情感人的力量,《散步》写了一家四口一起散步互敬互让的浓浓亲情,学生学了不仅感动,而且羡慕,更有一些学生带回家和家人欣赏,说自己的家人更加和睦了。而《伟人细胞》可以让学生学会友爱,重友谊。《故乡》里“我”和闰土厚重的隔膜造成的悲哀和《我的叔叔于勒》以

金钱为标准衡量兄弟关系的炎凉世态从反面告诉学生友情和亲情的可贵,失去这两样感情是多么的可悲。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和交流,感受自己所享受的亲情和友情,回忆曾经错失的或者是忽略的亲情和友情,自然变得格外珍惜和重视神圣的感情。

3.培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经济的发展让学生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尤其是像顺德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学生大多居住在环境幽雅的小区或者别墅,条件是好,但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生活空间,容易形成孤僻、压抑的心理。语文教材到处渗透着开导的良药。《紫藤萝瀑布》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引导学生乐观面对挫折。《错过》告诉学生生活有得有失,错过不要紧,关键是要积极,热爱生活,要把握机会。

二、美德教育

1.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许多人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传统已逐渐淡忘。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如何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作风显得尤为重要。不懂得节约、不懂得奋斗的人,将是一个平平庸庸、胸无大志的人。语文教材中,表现这方面美德的内容是很多的。如《多收三五斗》、《柳叶儿》让学生了解生活的艰难,现在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批判了贪图安逸的人生态度,倡导忧患意识;《俭以养德》明白节俭的重要性,认识“要富日子穷过”的原则。

2.助人为乐和严已宽人的教育

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历来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培养青少年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也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一个方面。如课文《窗》,讲述了病房里靠窗的濒危病人为另一位病人讲述捏造的“窗外景色”,只是希望在生命最后阶段为他人送去一些快乐。这是很感人的事例,很有教育意义的,学生在读懂小说的同时自然受到感染和熏陶。《多一些宽容》告诉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要互谅、互敬、互让、互爱。在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学习这些优秀品格。

3.道德情操和人生修养的教育

人的行为是社会行为,必然对社会产生影响。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行为结果对社会大多数人有利有益,这种行为就是道德的。人的心灵美实质上就是道德美。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就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道德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但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作为历史发展到一定阶级的精神产品,并不全盘否定历史上所有的道德传统。事实上,历史上的道德伦理对学生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的形成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语文教材的传统名篇中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对中学生道德品质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更要发扬我们无产阶级革命先烈、前辈和英雄人物的革命传统和崇高品质,《周总理——你在哪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就是很好的文本。除了中国传统革命英雄人物的影响,外国文学的选文中也体现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中英雄人物的思想言行,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影响。如《纪念白求恩》中的白求恩,《“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船长等都具有高尚的情操,舍己

为人的无私品质。教学时紧扣作品中的文字,剖析他们的崇高思想和英雄业绩,就能使学生的心中树立爱的丰碑,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三、人生观教育

德育中要重视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由于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形成中,各种语文信息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健康与腐朽经常错综交织,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清良莠,辨别精华与糟粕,在“分析”上多下功夫,并对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及时加以诊治,促其转化。这就要求,中学语文德育中必须注意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这种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目标,应该包括诸如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具有强烈事业心,富有社会责任感、正义感、集体荣誉感、民族自豪感等品质在内的情感目标构建;包括积极进取,勇于探索,自尊自强,谦虚谨慎等品质在内的性格发展目标构建;包括吃苦耐劳,顽强勇敢,知难而进等品质在内的意志目标构建。

教材中不少体现积极的人生观的内容。《十三岁的际遇》讲述了中学生田晓菲十三岁靠自己的努力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北大,启发学生早立大志,为理想而奋斗。《贝多芬传》通过贝多芬在逆境中仍然执着的讴歌欢乐那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教育学生面对挫折和困难如何坚定自己的意志,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敬业和乐业》则告诉学生如何对待生活,才能实现理想。总之,教材中到处渗透着优秀品德的光芒,只要利用好,学生自然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高人生修养。公务员之家

德育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内容,德育在教材中的体现也很多,只要恰当利用和引导,会使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培养的学生不仅有更高的文化素养,也有更高的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①摘自《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秦训刚、晏渝生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②摘自《短小文言文阅读与欣赏》,祈来主编,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

下载把握好高中生物探究性学习的契机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把握好高中生物探究性学习的契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

    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 (2010-07-20 21:16:25) 转载教育 ▼ 标签: 通过两年的研究,我们总结优化了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其教学程序如下: (王更强 东莞市第一中学 52......

    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实施的对策

    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实施的对策 增城市荔城中学陈捷花 摘要:探究性实验是高中生物新课改的一个主要方面, 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却面临着种种困难。本文对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难以实......

    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新课标下高中生物探究性教学初探

    新课标下高中生物探究性教学初探 新课标明确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科学教育中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该......

    高一军训要求班主任把握好教育的契机(含5篇)

    高一军训要求班主任把握好教育的契机作者:嘉兴三中文章来源:嘉兴三中点击数:412更新时间: 2009-8-138月12日,嘉兴三中召开新高一军训班主任工作会议,学生工作部主任陈欣杭主持会议......

    班主任要把握教育的契机

    班主任要把握教育的契机班主任每天都要面对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果我们不分轻重,不分场合的遇事就急,遇事就管。这样班主任的工作效果是很低的,而且学生也......

    家庭教育把握契机观后感(共五则)

    家庭教育把握契机观后感(精选9篇)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

    把握历史契机,创新人大工作

    把握历史契机,创新人大工作 改革创新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要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

    创设教学情景把握教育契机

    创设教学情景把握教育契机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现,因此,课程改革是教育的核心的内容。 当中国基础教育高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