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数据时代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体系研究
大数据时代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体系研究
摘 要: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对于落实党中央“全面扶贫”政策意义重大。目前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政策宣传不到位、认定程序简单、资助方式单
一、资助管理低效的问题,充分运用大数据的信息优势,努力构建精准宣传、精准认定、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资助育人体系,实现对贫困生精准资助。
关键词:大数据 高校贫困生 精准资助
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荣梦想,要实现两个百年宏伟目标,必须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要大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帮扶困难群体。面对新形势,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具有时代必要性和紧迫性,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深入思考的重大课题。进一步分析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现状,探索存在问题分析成因提出对策,有助于发展高校学生精准资助体系和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高校精准资助现状分析
1.资助政策及项目
本次调研一共发放1050份调查问卷,实收1030份。经审核有效问卷1021份,有效率高达97.23%。调查围绕学生资助工作,从资助政策与项目、资助与回报、贷款诚信与教育、生活与消费、勤工助学、资助过程及其评比、资助效果、资助建议八个方面进行深入调查,了解到目前资助工作现状,为分析成因和提出对策提供翔实数据。
通过统计显示,大多数学生了解资助政策的渠道主要是通过学校的相关宣传。其中最主要的了解渠道则来自辅导员,有64.10%的学生从辅导员处了解过资助政策,辅导员在资助政策的宣传中担任了很重要的角色;其次则是从入学须知以及学生手册上了解过资助政策;从学校学生以及其他渠道了解资助政策相对较少。
2.资助与回报
在精准资助贫困生时,不仅需要帮助他们减轻经济压力,同时也应关注这一群体的心理以及情感等问题,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感恩教育。从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接近一半的受访者认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经济问题;其次就是有15.48%的学生认为人际交往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的最主要问题;认为家庭经济困难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学习和就业的学生都约在11%左右;认为最主要问题是情感的学生有7.84%;认为面临其他问题的学生有4.02%。
3.资助过程及其评比
由下图可知,获得国家助学金的同学的消费情况,31.15%的同学认为他们很节俭,43.19%的同学认为他们消费状况一般,认为他们不节俭的同学很少,所以总的来看获得助学金的同学消费方面比较节俭。
二、影响高校精准资助成因分析
1.政策宣传不到位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渠道,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人才保证。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各类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绝不让一个学生因为贫困而失学,努力构建奖助、贷、勤、补、免、减的资助体系。教育部、财政部在2007年出台《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然而,在实际资助过程中,由于政策宣传不到位,部分偏远地区信息闭塞,部分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知晓资助政策而错失受助机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资助政策作用的发挥。
2.认定程序简单
目前高校对于贫困生认定通常按照如下程序:本人申请→班级评议→学院审核→学校审核。根据认定程序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提供家庭情况调查表和班级评议是认定学生贫困等级的关键环节。实际上,认定程序过于简单且缺乏规范性,无法真正公平地将贫困生甄别出来。一方面,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缺乏细致了解,通常是学生本人填写家庭基本情况交由民政部门盖章,真正落实走访的很少,因此难以避免学生为获得助学金而夸大家庭困难程度的情况。另一方面,班级评议小组对申请者的家庭经济情况和日常消费水平缺乏可量化的评判标准,往往是凭观察和感觉来认定,随意性大,容易造成实际情况与认定结果有一定偏差。
3.资助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力度大,体现在投入金额多、来源渠道广等方面,目的是保证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然而,仅仅从经济上资助贫困生并不能很好地促进贫困生成长成才。调查显示,贫困生在人际交往、学习、就业、心理等方面都需要帮扶。有的贫困生拿到数额较大的助学金后不能合理使用,用于旅游或购买高档手机、电脑,生活很快重新陷入窘迫之中;有的贫困生由于经济压力导致自信心不够,在人际交往时显得被动和消极。
4.资助管理低效
目前,各个高校贫困生认定及资助通常是以学年为单位进行。但在实际资助过程中,缺乏动态追踪的资助管理方式显得滞后,不能发挥应有效能。有的学生在学期初家庭经济暂时困难被认定为贫困生,但在期中或期末在家人的共同努力下已脱贫,应该从贫困生库中移除但缺乏相应退出机制;有的学生遭遇突发事件导致家庭突然致贫,但错过申请认定时间而不能申请助学金。同时,在大数据背景下对于贫困生日常消费是可以数字化的,一卡通消费、手机或网络消费都要纳入到资助管理体系中,尽量避免“资”而不“助”。
三、大数据背景下实施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对策探索
1.精准宣传
第一,宣传前置。通过门户网站、宣传栏、张贴窗广泛在中学、生源地村镇宣传国家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各项资助政策,确保贫困生及其家长了解申请渠道和资助等级,有效避免大学新生进校后错过申请。第二,主?}班会。大多数高校会将《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随录取通知书一同寄出,新生入校后辅导员在入学教育主题班会中将国家资助政策宣传到位,提醒有需要的学生及时上交证明材料,为精准认定做好资料准备。即使由于各种原因在假期没有填写调查表的学生,在新生主题班会后也有充裕的时间准备材料,通过传真或扫描的方式及时上交调查表。
2.精准认定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通知》(教财厅[2016]6号)明确指出: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前提,是决定资助政策落实效果的基础性工作。充分利用大数据提供的有力支持,运用数据采集、数据储存、数据访问、数据分析、数据应用,将定性认定和定量认定有机结合,综合考虑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在校消费情况、学业表现情况、各类受助情况来准确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1)数据采集系统。高校精准资助的对象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是一个复杂性、综合性、多维度的考量,应该涵盖申请者生源地区、家庭收入与支出、家庭成员构成、是否为低保户、在校一卡通消费、手机及网络消费、课堂出勤、学业绩点、获得资助等。客观、真实、完整、动态的数据采集为精准认定贫困生提供重要依据,杜绝在认定过程中的“人情分”,进一步从源头上规范认定程序。
(2)数据储存系统。每学期至少一次对已认定贫困生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储存,对下学年拟申请贫困生的同学相关数据采集储存,对遇到突发状况的学生及时添加信息,为下学年贫困生认定工作准备好数据,实现精准资助的动态管理。
(3)数据访问系统。精准资助是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抓手,教育部指出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要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为目标。各地民政部门、学生本人及家长、辅导员、资助办管理人员都可以登录访问该系统,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共同关心帮扶学生健康成长。
(4)数据分析系统。该系统整合收集到的庞杂数据,根据申请者生源、家庭收入、家庭成员构成及在校消费和综合表现情况,对比非贫困生数据,统计和分析申请者实需受助水平。
(5)数据应用系统。在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后,将以上定量分析与班级评议小组定性分析结果相结合,实现申请者贫困定级和获助学金等级的功能。
3.精准帮扶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个体要生存发展都依赖各种需要,某一层级需要得到满足后追求更高层级的需要是行为的主要动机。这一理论对于高校贫困生精准帮扶同样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精准帮扶是促进贫困生心智健康发展、完善积极独立人格的必要环节。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每个贫困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特的需求,要量身定制为贫困生打造个性化帮扶措施,提高资助管理效能。整合高校心理健康中心、教务处、学生处、后勤处、数字化中心等资源共同打造贫困生精准帮扶育人团队,建立以学生为本,多管齐下,以经济帮扶、学业帮扶、心理帮扶、就业帮扶为基本内容的精准帮扶体系。第一,经济帮扶。认真落实国家关于高校设立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第二,学业帮扶。每学期考试结束时由辅导员进行贫困生学业分析,对学分绩点低、挂科率高的贫困生重点关注,联系专业教师和成绩优异同学组成帮扶团队,共同督促学业提升;第三,心理帮扶。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建立心理健康贫困生库,在期初、期中、期末进行心理测试,对在人际关系、自我情绪及认知、躯体化症状方面等出现异常的学生用个案咨询、团体辅导的方式加以疏导和调节;第四,就业帮扶。就业指导中心教师对贫困生在?业生涯规划、职业能力测试、求职技巧礼仪等方面加强指导,增加贫困生在职场的竞争力。
4.精准管理
要更好实现精准资助育人功能,必须提升资助资源的效益性。第一,健全工作机制。充分认识到高校贫困生资助是一项意义重大的育人工作,是国家“精准扶贫”战略部署中重要一环。运用大数据加强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型,不断健全工作机制。从部门到学院采取独立设置、职能细分、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显著提高资助工作质量和效率。班级认定小组成员组成充分考虑公平性,将寝室室友、班委干部、普通同学按一定比例纳入到认定小组中。第二,家访制度常态化。加大家校联系力度,定期走访贫困生家庭能有效避免在认定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出现的“误评”“错评”情况。第三,加强诚信感恩教育。高校贫困生资助是公共资源,具有稀缺性和有限性。以诚信、感恩为主题进行专题班会或征文比赛,号召广大同学用正确、理性的心态来看待贫困生资助。辅导员和级认定小组要善于观察,发现认定过程的作弊情况要及时指出纠正,严肃教育当事人,情节严重者要给予一定惩处。
四、实现精准资助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充分发挥大数据在精准资助过程中的作用
大数据时代海量信息成为重要生产要素,要求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不断创新,用宏观的视野分析、提炼、运用数据,制定更加科学的决策。“十二五”中期,各高校普遍建立以统一身份认证和公共数据平台为特征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信息化校园”随着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而变得更加智慧。要充分发挥大数据在精准资助中的作用,将学生一卡通消费、手机及网络消费等数据作为可量化的指标纳入到贫困生认定过程中。
2.把家庭属性纳入贫困生认定的重要考量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各地、各高校要充分认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重要性,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依据其家庭经济状况,不能加入其他非经济因素。家庭经济情况具有客观性和可调查性,是认定贫困生的首要因素,不能用学习成绩、比赛获奖、参加活动等其他因素影响高校资助工作。
参考文献
[1]吴朝文.大数据环境下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模式初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2).[2]孙婷.大数据背景下建立精准学生资助工作机制刍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6(12).
第二篇: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研究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李 宁(山东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
山东济南
20014)摘要:近年来,国家对高校贫困生出台了很多政策,对贫困生的资助逐年加大投入,针对贫困生的教育资助确实减轻了贫困生家庭的经济负担,但资助工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在资助政策和制度、贫困生教育、资助形式等方面深入分析并提出完善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具体措施.关键词:高校
贫困生
资助政策 中图分类号:G 6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09)06(b)-0242-02
学 术 论 坛
1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对贫困生的认定不规范 1.1.1 “困难调查表”形式化
目前,高校衡量一名学生是否贫困,最有力的“证据”是一份“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但这份调查表的可信度,可能要打点折扣。据了解,一些学生自己填好家庭收入状况,到乡镇有关部门盖个章很容易,然而,有些地方反倒是真正困难的学生找不到盖章的地方。而高校的相关部门不可能对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都做深入了解,学校对于学生是否贫困的最初依据就是这张并不一定真实的证明.1.1.2 利益面前缺乏诚信
在申请贫困生资助方面,贫困生群体存在缺乏诚信、隐瞒实际情况,影响了资助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公平性。不少学生为了申请贫困生资格,在填写家庭收人时尽量少报,或者故意夸大家庭困难程度, 而 生 源 地 政 府 开 具 的 家 庭 收 人 情 况“贫困证明”水分很大,导致学校难以了解学生真正的经济状况.1.1.3 民主评议看“人气”
随着贫困生资助覆盖面积的加大,不管一个班级有没有贫困生,它都会拥有几个“贫困生名额”,班里除了公认的困难学生,剩下的那些学生如何界定可能就会仅仅凭评议小组的印象或是“人气”来决定了,平时人缘好的自然上了“贫困榜”。于是,有些学生或宿舍为了小团体的利益,会全面发动人际资源,在班级民主评议中发挥作用,以获得贫困资助,然而一些性格比 较内向的贫困生往往会被忽视。用这种看似公平的形式所得到的结果却不容乐观。1.2 贫困生资助体系不健全, 政策难以落实 1.2.1 助学贷款政策不健全,贫困生难得实惠
虽然国家三令五申要求开展助学贷款业务,但一些地区和银行、地方政府执行不力,贷款规模有限,助学贷款远未成为解决贫困生学费的主渠道;在开办助学贷款业务中,个别地区、个别银行还存在着各种不尽人意的问题:一是贫困生申请助学贷款难,贷款手续繁杂等障碍重重;二是条件苛刻,往往导致贫困生申请助学贷款不成功等问题的发生;三是各地财政、教育、金融机构等部门,对开展助学贷款重视不足,部门间缺乏协调统一;四是基层教育部门政策宣传不到位,工作效率低下,致使个别困难学生没有全面了解国家政策,不知道如何解决上大学所面临的经济方面的困难。
1.2.2 相关法规制度不完善,执行力度不 够
在过去多年的国家助学贷款实践中,尽管中央领导非常重视,政府成立了各级贷款管理中心和协调小组,有关部门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制度,但仍出现了银行自己随意停办和不执行合同情况的发生。现在出现的一些问题,如贫困生认定标准,办理贷款相关手续,贷款本金的还款机制,个人信用体系、制度保障都缺少强有力的法律约束。这些问题不彻底解决,就会继续阻碍助学贷款工作的良性开展。在实际过程中,个别政府、个别学校、个别人由于对国家教育政策缺乏高度的认同感、对国家教育政策的内容缺乏全面系统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难免在落实国家教育政策上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1.3 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仍需加强
在“高校贫困生”群体中,他们由于经济压力较大引起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也要比其他学生大得多,因此,相对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一部分贫困生在缺乏基本的学习、生活条件和身心严重受损的情况下,学业上感到困难和吃力,他们或者因四处奔波打工学习时间不能保障,或者因身心压力和生活困顿而不能集中精神学习,由此学业受损而影响其长远发展,从而成为高校中的“多困生”;还有一部分贫困生因家庭经济的过度拮据、生活的困苦无助以及心理上的焦虑抑郁,而对未来迷茫悲观,感到前途无望,由此进一步引发了他们对社会及当前改革的态度看法等问题。而且,一些长期在贫困状态下求学的学生,与那些家庭比较富裕的学生相比,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有所不同,往往存在着不可判知的心理空间。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具体措施 2.1 规范资助制度, 确保政策有效执行
首先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资助工作的程序是做好学校资助工作的前提保证。为此,高校应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家资助的相关政策,制定系列资助管理办法,明确申请资助的相关程序,规定资助的评定标准,力求用完善的规章制度保证资助工作在规范、健康、有序的条件下顺利开展,确保资助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要突出经济困难问题这个实际问题,加大资助力度,有效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压力,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实现。
其次,妥善处理新旧政策和制度对资助工作带来的不便。原来各高校均有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各种资助制度,各高校也都建立了相关的贫困生认证办法。随着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新的政策和制度,对高校贫困生资助有了统一的政策标准。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针对新的资助体系,加快统一管理的力度,出台一些普适的办法,明确高校在操作时哪些问题应该做,哪些问题不能做;要求高校尽快制定、修改和完善现有各项制度,避免政策执行前后矛盾,保证国家的惠民、惠生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不出现偏差。
第三,建立生源地贫困生认定监督与责任追究制度、建立贫困生认定审批、监督与责任追究制度、动态贫困生档案制度等,严格按照资助政策公开、资助对象公示、资助程序透明的要求,加大监督力度,保证贫困生收益。力争使进入贫困生档案的每一位学生都是确确实实的贫困生,也要使贫困生档案包括所有的贫困生。2.2 加强心理教育, 使贫困生树立诚信和报恩的意识
加强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受资助学生的良好品德,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高校教育工作应充分认识到健康的心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才、成人的重要性,通过“精神扶贫”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对待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面对生活,从心理上克服经济贫困带来的不良影响。使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教育学生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树立自 立自强意识和感恩意识。
要联系贫困生的实际问题,结合家庭困难现状,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分析贫困生心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利用心理干预、心理辅导等方法引导贫困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通过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讲座等方式有针对性地给予引导、帮助,及时化解不良情绪,培养其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从资助育人的角度来看,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感恩意识,并引导他们将这种意识升华为关爱社会、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操。我们还应在培养和增强学生诚实守信和知恩图报意识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走出心理阴影,激励他们自立自强、发奋学习,激发这一群体奋发向上的精神,不断优化校风学风;高校应围绕提升受助学生素质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教育,通过演讲、征文、辩论、主题班会等形式在贫困学生中广泛开展爱国、爱校、诚信、感恩、艰苦奋斗等思想道德教育,引导贫困生正确对待国家和社会的关爱,增强受助贫困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受资助学生通过自觉参加公益性活动,用行动回报国家和社会的关爱。
2.3 鼓励社会团体、个人参与贫困生的资助
社会捐赠是我国贫困大学生资助的一支重要力量,但从目前来看,社会奖学金和社会助学金无论是从奖助金额上来看,还是从奖助范围和数量上来看都是很少的。因此,高校应积极主动地与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取得联系,搭建好高校与社会互利联动的平台。第一,校企联合。高校充分利用其人才资源优势,把若干企业作为其学生社会实践或专业实习的基地,为它们的发展提供某种智力和劳力支持,而企业则为高校提供相应的经费用于贫困生资助。其次,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高校按照企业对人才规格和数量的需求进行定向培养,企业则为高校提供一定经费用于被定向培养的贫困学生。第三,高校还可以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在对企业进行文化调查的基础上,帮助其进行企业文化创新的策划,甚至可以通过直接参与来繁荣和发展企业文化,为企业的广大职工注入精神力量,从而赢得企业的经费支持。总之,建立一个以国家为主体,企业团体和个人共同参与的新的资助工作机制,以进一步完善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制度。
2.4 积极拓展勤工助学途径
2.4.1 不断完善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
勤工助学工作不仅要达到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目的,更要实现全方位育人的要求。资助不应当是简单的经济援助,学校应注重引导、支持学生通过自力更生、自我救助,解决自身的经济困难;在资助工作中应始终把有利于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放在第一位,破除学生“等、靠、要”的思想,鼓励学生勤工助学,自食其力;高校应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争取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仁人志士的关心和支持,为家庭困难学生积极拓展助学渠道。其中,建立高校与企业的长期合作机制,是一个良好的发展形式,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争取让学生进入能充分发挥专业特长、锻炼学生的知识型、技能型岗位,把人才培养、就业服务与助困工作结合起来,实现学生、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多赢。2.4.2 支持创办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心等社团组织
建立以开展大学生自主创业为实践载体的社会实践社团组织,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自主创业等实践活动。大学生自主创业已摸索实践了一个很长时期,还进行了全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比赛,自主创业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实践模式也丰富多彩。在校学生能够结合自身专业,结合社会需求,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创新的思维理念注入到自主创业中,使更多的贫困生不仅经济上得到收益而且能力上得到锻炼,也为毕业后个人独立生存和发展积累了宝贵的财富。参考文献
[1] 姜旭萍,李四芬.对高校学生资助政策落实的若干问题的思考[J].孝感学院学报,2008 年 9 月.[2] 王雷.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探索[J].科技信息,2008 年第 22 期.[3] 李雪峰,鲍玉仓,王栋.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8 年 12月.[4] 张健.新形势下高校学生资助与培养教育探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年 3 月.[5] 张蕊.高校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8 年第 15 期.[6] 王建斌.高校贫困生调查及解困途径[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 年第 2 期.
第三篇:兰州大学 贫困生 资助体系
兰州大学论文:兰州大学贫困生资助体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中文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高等学校贫困生的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出现了社会十分关注的“高校贫困生现象”。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贫困生问题,在高等学校中逐步建立起了以奖助学金、勤工助学、临时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及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资助体系,保证经济困难生安心学习、正常生活、健康成长。但是,由于我国的贫困生资助体系运行时间短,在推行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兰州大学是地处最西部的全国“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综合性高校,贫困生数量和比例都非常大。将兰州大学作为研究对象,能将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理论研究的代表性和广泛性更好地结合。开展对兰州大学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研究,切实反映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和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且为其他高校的贫困生资助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和借鉴。本文在现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以兰州大学作为研究对象,对资助体系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策略,通过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借助兰州大学贫困生的典型事例和数据,从各方面多角度地揭示了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对学生资助体系的完善与创新提出了个人的意见...【英文摘要】In recent years, with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reform of higher school, the number of poor students show clear ascendant trend, the emergence of a social very concern
phenomenon of poverty-stricken college students.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problem of poor students in higher schools, gradually built by grants and work-study, temporary difficulties subsidy and fee remissions and national student loan as the main body of the diversified funding system, ensure economic K...【关键词】兰州大学 贫困生 资助体系
【英文关键词】Lanzhou University poor student Financial assistance system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Q2:139938848
【目录】兰州大学贫困生资助体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要3-4的背景6-7
ABSTRACT4
一、引言
6-117
中文摘
(一)问题提出(三)相关理论研
(二)问题研究的意义
(四)研究方法
究的文献综述7-1010-1
1二、兰州大学
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基本状况11-1711-13
(一)兰州大学贫困生概况
(三)(二)兰州大学贫困生资助体系背景13-14
14-1717-25
兰州大学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具体内容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17-21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21-25对策25-31
三、兰州大学人贫(一)兰州大学贫
(二)兰州大学贫困生资助体
四、兰州大学贫困生资助体系的(一)建立统一的管理办法和科学的贫困生认定标
准2525-2727-2828-2929
(二)建立科学的贫困生认定流程,制定有效的决策模型(三)优化、整合各类资助资源,充分发挥资助效用(四)提高助学贷款的效率,改革助学贷款政策(五)拓宽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提高贫困生自强自立(六)关注对贫困生的经济与心理双重救助,发挥助学体系
五、研究的主要结论31-3233
参考文献的育人功能29-3132-33
致谢
第四篇:浅谈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
浅谈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
摘 要:高校对于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已有一段的历史,从当初的帮助贫困生解决上学、生活所需的费用,到现在资助工作已经扩展到育人的层面。在这演变的过程中,高校资助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其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关键词:资助工作 主要成绩 存在问题 结论建议
一、高校资助工作简介
高校资助工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建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在1952年颁布实施《关于调整全国高等学校及中等学校学生人民助学金的通知》,其实质是在学费免除的基础上实行人民助学金制,目的是为了补贴贫困学生的“伙食和其他生活困难”,这就是最初的对全国大中专院校在校学生的资助政策。随后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帮扶大学生的资助政策,直到2007年5月,国务院确立了“奖、贷、勤、助、补、免”和绿色通道等多形式多元化综合资助体系,即通常我们所说的新资助政策。自此之后,我国高校资助工作开始了一段新的旅程,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保证大学生的学费及生活费已经不再是高校资助工作所头疼的问题了,资助工作已经慢慢的向着加强学生的自强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感恩意识的育人教育、关注贫困学生心理健康的心理教育工作倾斜。让同学们得到资助的同时可以奋发进取、努力学习、增长才干。
二、资助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
1、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随着国家政策、社会关注度及学校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如今已经不会再出现因经济原因无法上学的情况了,同学们可以通过生源地贷款及国家助学贷款来完成大学梦。同时还设立了如: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奖项,很好的解决了贫困生无法交学费而被大学拒之门外的情况。
2、高校资助工作更加完善和专业,制度保驾护航
目前高校资助工作可谓深入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日常的新生报到绿色通道、奖助学金的发放以及贫困生身份认定等工作外,学校还积极拓宽勤工助学的岗位,特殊节假日关心慰问贫困学生,固定月份对特困学生给予特困补助,建立明确详细的资助工作流程,建立贫困生贫困档案,启用学生征信系统,运用信息的力量对于学生统一有效的管理等一系列深入学生学习生活的资助活动,使得资助工作变得更加完善。除此之外还组织学校资助工作的负责人参加高校的资助方面的培训,相互学习、增长经验、弥补不足,还会定期组织资助工作论坛,这些都可以使资助工作变得更加专业。最后在国家资助政策的护佑下,高校工作才得以平稳发展。
3、高校资助育人、感恩、志愿、诚信教育成绩
显著
学校为了将资助工作的意义进一步延伸,开展了育人、感恩、志愿、诚信教育一些列活动。学校通过资助老师耐心、细致入微、情感化的关心每一位贫困生的做事态度,榜样式的教授感动贫困生,教与他们如何做人;每次得到社会企业或个人的资助,学校都会要求受资助学生写一封感谢信寄予资助人,这一小小的举动足以教会学生学会感恩;学校还会与社区、街道以及企业合作,让贫困学生们积极投身到志愿活动中去,让他们可以感恩社会的同时多多接触社会;我校还建立学生诚信卡片,这一卡片纪录着每位学生大学四面的每一次交学费情况,获得奖项、处罚以及资助的情况,这些都可以为毕业生服务,向面试单位展现自己良好的诚信品质。
三、资助工作存在的不足
1、贫困生的身份认定问题多
国家一直在强调多帮一个贫困生,国家将多一个人才,但由于各个地区对于如何界定贫困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很难刻量。高校对于贫困生认定都是通过学生入学拿来的各地方开开据的贫困生认定材料,然后学校审核的方式来确定贫困生,这里面就存在两个问题。首先,地方开据的证明材料的可信度到底有多高?有些地方的认定工作确实存在“走后门”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就会给学校的审核带来麻烦。其次,学校审核贫困生的时候,只凭据认定材料及主观认定,并没有实地考察等环节,那么作假的贫困生就可以浑水摸鱼。我校在每个班级都设立了以班主任为组长,班长、普通同学、贫困生代表为组员的贫困生测评小组,这个看似公平的对贫困生的认定也存在着问题,同学之间也往往会出现“走关系”的现象,同学之间怕得罪人,所以随意评定某同学贫困的现象常有发生[1]。
2、贫困生心理问题复杂
多年来我国一直在关心贫困生的物质资助,担心他们不能上学,担心他们的温饱情况等,但从来没有重视过他们的心理情况。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首先,自身来自农村,家庭条件不如身边同学的好,有些同学会因此而奋发努力,但有些心理承受力较差的学生会因此而产生自卑感、缺乏自信、疏离朋友,久而久之易产生心理问题[2];其次,成长的环境也会造成心理问题。部分贫困学生,从小在家中娇生惯养,缺少自理能力,面对新环境就会缺少安全感,再加上物质上的不对等,长久下去就会失去自信和自尊,随后就会朝心理不健康的方向发展。
3、贫困生道德问题棘手
我国现在的政策是贫困生资助全覆盖,这就导致了一种“被资助”的现象在高校中蔓延开来,有些贫困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成绩一般,也没有什么突出的贡献,而在每年发放助学金的时候会给其发放金钱资助,这种现象长久下去就会在他们心中产生一种“我贫困,所以我就能得到金钱”的想法,这种依赖的心理会逐渐演变成严重的道德问题。除此之外,有些贫困生会选择国家助学贷款,在他们毕业的时候有些同学会变得缺乏信用,他们不按时支付银行本息。这样下去银行就不愿意发放贷款,贫困生就会贷不到钱,进一步影响资助工作。这种恶性循环的结果也会在德育教育中产生不良的效果。
四、结论及建议
1、正确把握方向,引导贫困生建立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紧密结合,大学是社会主义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的首要目的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贫困生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党和政府每年投入大量的财力,给了贫困生特殊的照顾,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所特有的。在开展高校资助的同时,学校应确保他们得到社会主义的关怀,使他们坚持完成学业,尽快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出力,延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建立审核长效机制及合理的测评跟踪体系
高校对于贫困学生资质的审核应建立在长效机制下,而不应简单的通过贫困生认定材料草率了事。高校可通过教育部在各个省市建立资助工作部门,对于贫困生的资质进行家庭走访调查,且对于确实困难的学生家庭继续跟踪其得到受助资金后贫困条件是否好转,受助资金是否用于改善贫困条件上了等。除此之外,还应改进班级贫困生评价审核体系,像我校除了班级测评小组总体把握外,还通过学生征信系统让全班同学匿名进行贫困生贫困程度认定,反馈其平时生活中是否认真努力的学习等情况,便于辅导员和学校掌握受资助同学的具体情况,对于挥霍资助资金且教育无效的下学年应取消其受资助资格。
3、扩展勤工助学,坚持资助育人教育
学校应利用贫困生的课余时间,组织他们参加助教、助管、助研、党团委助理、图书馆、实验室、后勤等各部门的劳动获得合法报酬用以补贴学业的实践活动。除了在学校内进行勤工助学,学校还可以联系校友企业、周边社区等方式让贫困生勤工助学。在增加了勤工助学渠道外,还应考虑对于工时费用的提高。这样一来既可以消灭他们不劳而获的德育污点,又可以培养贫困学生的劳动感恩意识、自立自强的精神,增强他们诚信意识。
资助工作任重而道远,高校进行资助工作时应坚持政策、把握方向、经验交流,勇于改进。
参考文献:
[1]黄建龙,陈雯.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思考[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9,11(3):75-78.[2]谭红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86-87.
第五篇: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模式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模式研究
摘要:精准资助是精准扶贫战略在教育领域的拓展和延伸,如何更精准地落实资助政策成为目前各高校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亟需思考与改进的问题。发展大数据视角下精准资助新模式,是实现高校精准资助的有效途径。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大数据的价值出发,探究了基于大数据的精准资助新途径和方式,对提高高校精准资助水平、实现教育公平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数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
Abstract:Accurate grants are the expans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y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How to implement the subsidy policy more accurately has become an issue that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 to think about and improve in supporting the poor students at present.I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realize the precise grant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the aid of the new mode of precision funding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developing big data.Based on the value of big data,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new ways and means of precision funding based on big data,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precision funding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o achieve education equity.Key words:Big Data,Poor Student,Accurately funded 1 引言
精准资助是对“精准扶贫”思想的延伸,亦是“精准扶贫”的具体化,是精准扶贫战略在教育领域的拓展和延伸。《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努力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了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而且还在不断完善“奖、贷、助、勤、补、保、免、偿”等的新资助政策体系。就资助的广度而言,此举有效缓解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但是,在资助的深度方面尚不成熟。因此,在当前资助力度不断加大、政策不断健全的背景下,如何更精准地落实资助政策成为目前各高校在资助工作中亟需思考与改进的问题。
教育扶贫是扶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举措,资助工作不仅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保障,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是“授人以渔”的重要扶贫工作。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是学生资助教育工作的第一道关口,实现精准化资助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了与时俱进地深刻领会国家最新的资助工作精神,契合时代对高校资助工作的要求,更精准地认定、资助隐形贫困,有效核查、及时取缔虚假贫困,使资助工作精准实施,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借力大数据,发展大数据视角下精准资助新模式,无疑是实现高校精准资助的有效途径。当前资助工作存在的不足
2.1 认定依据过于简单,高校基础数据库不健全
首先,在我国高校贫困生认定过程中,尤其是在开展班级评议过程中,由于评议小组人员数量有限,无法给予每个申请人全面的评价和判定,评议人员的评议依据往往也是学生提交的个人申请,这就导致整个困难生认定过程中所依据的信息源单一化,认定依据不充分,同时掺杂了过多的人为因素,这一过程中的相关人员难免会带主观色彩去对待贫困生认定,无法客观全面地评议每一位申请学生,导致评议结果不准确,真正贫困的学生有可能得不到学校的资金资助。其次,由于时间、地域、经济、人力等多种因素影响,高校无法一一走访申请学生的家庭。此外,生源地部分扶贫工作人员往往会因为个人主观原因而开具不具公信力的证明,从而最终导致家庭经济状况证明缺乏足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这给学校贫困生认定工作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
再次,现今很多高校并没有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学生管理信息数据库,对于学生信息,包括家庭收入、成绩信息、消费信息都无法提供,从而使得数据无法进行高度的整合与集中。大数据运用的根本在于信息化的基础平台建设,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精准资助,搭建信息化的基础平台建设迫在眉睫。2.2 认定标准不够科学
现有的关于高校困难生认定的相关规定中较少明确提出困难生的认定标准,目前困难生认定的依据主要是2007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的界定——“学生家庭整体经济状况困难,其月均生活费与学校所在地区规定的居民最低保障相同或者偏低,难以支持学生在校期间的正常生活和学习所需费用,则可认定为困难生”。这种界定以定性描述为主,就导致困难生认定过程具有主观性。同时,各个区域的生源地经济状况不同,最低生活保障也不尽相同,这就无法确定判断的的准确性,从而导致困难认定结果一定程度上与实际情况有所偏差,高校中常出现“伪贫困”现象,使得有限的资助资源没有运用到最需要的人身上,从而加大了精准资助的难度。
2.3 认定过程缺乏动态管理
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宗旨是“不让任何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为了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上的后顾之忧,目前高校以及社会资助力量都积极参与了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但对于资助金的后续使用情况和受助学生个体的家庭变化情况很难进行持续的跟踪管理,这样就会给今后的精准资助鉴定造成一定的困难。
目前大部分高校尚未形成一个包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信息的成熟的大数据系统,无法全面掌握资助对象受资助情况和自身情况的变化,从而无法进行动态管理、实现资助对象有进有出。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并没有使资助金真正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缺乏灵活性。无法实现在动态调整中实现精准资助“扶真贫、真扶贫”的理念。2.4 缺乏信息安全体系
目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认定时,部分还保留着答辩或陈述的公开认定方式,然后经由班级评议、学院认定等复杂程序进行核实并予以资助,这种“可视性”资助方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会造成一定的心理伤痛。此外,资助数据库通过大数据收集了来自各方的学生信息,这些复杂而敏感的集中数据,倘若遭到不法分子的攻击,可能会出现信息泄露的情况,对学生造成不必要的伤害。2.5 缺乏专业管理人才
为了改善当前的高校贫困生认定方法,在工作内容和方式上都需要加以创新,这会涉及到了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等各领域及学科。而目前高校在资助管理人员配备方面,比较缺乏专业数据人才。学生资助工作与先进的技术无法接轨,很难适应当前大数据背景下的工作需求。大数据的价值 大数据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工作模式,“可以为每一个领域带来变革性影响,并且正在成为各行各业颠覆性创新的原动力和助推器”,是一种几乎可以渗透到所有工作领域的方法论和路线图。这一具有普遍性特征的方法论可应用于诸多领域,大到关乎国计民生的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小到日常行走轨迹的计步,可为各种决策提供详细而精准的数据分析。基于此,实现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完全可以借助大数据理念和技术。3.1 技术价值
互联网时代,海量数据成为重要的资源和生产要素,有效聚合、利用信息可以为各个领域带来无限可能和生产力。可以说,大数据是高校管理现代化的技术必经之路,推动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不断创新,大数据的技术价值为建立贫困生精准资助工作机制提供了现实基础。在贫困生资助工作机制的建立中,大数据的价值在于可以从海量非相关性数据中探寻相关性,推演出学生的真实生活状态。3.2 理论价值
第一,由片面追求微观细节转向宏观面的预测性探索。大数据时代的海量数据内容庞杂、类型多样、来源广泛,数据分析不仅仅靠微观抽样,更可以全面获得宏观整体的数据。利用新型的数据工具对宏观整体的情况进行分析,有利于全面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情况,并为其下一步的资助工作的打好数据基础。
第二,由单纯探究因果关系转向挖掘事物的相关性。大数据时代,透过无处不在、各式各样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测知事情发生的趋势,获取更有价值的社会认知。所以,可以利用大数据从海量的非相关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中里寻找出一定的相关性,然后推演出其行为方式的可能性以及最适合他们的资助方式。
第三,由传统经验判断转向新型量化评估。量化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取精确数值,而是掌握了解不确定性,控制降低风险,为评估提供依据。大数据时代,有效的量化过程厘清了学生资助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明确了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待量化的内容,进一步挖掘出资助中将要面对的核心问题,并给出其清晰的评估,有助于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3.3 现实价值
第一,综合评价放方面。人的能力是一个多维度、综合的体现。大数据可以从宏观群体面向微观个体,跟踪、记录、处理与分析每一个贫困生的数据,帮助学校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
第二,发展预测方面。针对海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动态掌握学生在各个领域方面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而对资助趋势进行预测,这体现了目前大数据最突出的使用价值。
第三,决策支持方面。伴随数据技术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大数据将会进一步提高其信息价值,从而促成决策、引导行动、规避风险。基于大数据的精准资助途径和方式
4.1 以数据挖掘实现认定依据精准化。
提高高校精准资助水平,首先在于贫困生的精准识别。借助大数据技术建立动态数据收集库,全面挖掘贫困生信息。传统的资助中单靠教育部门难以获取学生及其家庭较为全面的客观数据。因此,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一个覆盖教育、银行、民政等部门的全方位大数据信息服务技术平台,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并定 期更新,为贫困生认定工作提供可靠的、可核实的而又全面的数据,从而提高贫困生认定的有效性和精准性。
通过全面采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对数据库中相关指标进行分类整理和提取,再整合专家研讨意见,形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评价指标,随后根据数据库中共性指标出现的频率,分析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进而通过实际调研对比形成评价标准,从而构建客观的、可操作性强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标体系,精准识别资助对象。
4.2 以数据整合实现认定标准精准化
认定标准的精准化,简而言之就是“应资助对象一个都不能少、不应资助对象一个都不能有”。可以考虑通过大数据分析途径,在实现精准认定的基础上实现资助方式的人性化、个性化定制。
具体而言,在初步挖掘、认定资助学生的基础上,通过全面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日常生活数据,最终确定最适合贫困生的资助方式。为此,各高校应以充分了解资助体系和资助学生为前提,尤其是充分挖掘现有资助资源、创新资助形式,跟踪调查经济困难学生家庭致贫原因,为其量身定制勤工俭学、生活补贴、社会捐助等资助形式,以此来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贴的足额、按时发放。
其次,通过各类调查分析,进一步扩充校外关联性大数据,对各指标进行归纳整理,将复杂的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化处理,对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标度划分,重点挖掘学生的籍贯信息、家庭收入状况、生源所在地经济发展水平等有效信息并予以阐述及解释,形成指标体系。通过大数据信息分析和整合,对个别极其贫困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兜底式资助,使有限的资助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将每一分钱都能合理地资助给最需要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4.3 以数据追踪实现精准资助动态化
精准资助想要真正达到精准,需要从决策、执行、监督这三个环节进行考虑。在大数据背景下,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标体系进行实证分析及验证分析,同时对受资助学生的月总消费额及消费目的进行收集,对信息资料进行自动读取、识别筛选,了解这些消费所占的比例,分析消费用途以及相关具体情况,并对指标体系效果作用进行追踪反馈,从而判定资助对象是否选择准确。通过对消费总额及消费用途的分析,基本可以判断是否是真的贫困生,从而做到资助对象“有进有出”的动态化管理。资助动态化本身就是精准化的重要内容。及时发现、及时纠偏、将资助失误降至最低,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标体系更加具有客观性、可操作性与实效性。
4.4 以数据安全管理实现精准资助信息安全化
高校要加强内部管理,规范大数据的使用方法和流程,很多基于大数据的分析都未考虑到其中涉及到的学生的隐私问题,所以应当加强对重点领域数据库的日常监管,避免这些敏感数据的外泄。同时应对所有权和使用权加以明确的界定,尊重受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隐私,做到经济资助与心理抚慰相结合,促进受助学生智育与心理共同成长。
4.5 强化大数据意识,培养综合性资助人才
基于大数据驱动的高校困难生认定方法相较于传统的困难生认定方法在工作内容和认定方法上都有了转变,因此首先需要对资助工作人员进行意识培养,使资助工作者尽快转变自身的工作方式以适应大数据背景下的困难生认定工作和资助工作。其次,考虑到大数据技术运用下的高校困难生认定方法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资助工作人员了解大数据技术,能够解读大数据分析的结论。这就要求资助工作者具备信息技术、大数据知识和资助工作经验等一些知识的复合综合人才,因此,高校要系统性地培养大数据专门人才,组建专业化大数据应用与管理队伍。在大数据背景下精准资助的实施过程中建立长效的复合人才培养机制。结语
“精准资助”是教育扶贫的重要内容,建立精准资助工作机制是实现精准资助的基础与核心工作。运用大数据思维进行高校精准资助,建立精准资助工作新机制是资助工作发展的创新举措和必然要求,对提高资助工作的效率、优化资助资源配置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落实基于大数据的精准资助理念,进一步促进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增强资助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从而促进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白华.高等教育国家奖学金制度发展与资助管理研究[M].[2]刘云博,白华.精准化资助: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新思维[J].教育评论,2016,(02):67-70.[3]白华,徐英.扶贫攻坚视角下高校建档立卡生精准资助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03):16-21.[4]张远航.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资助”[J].思想理论教育,2016,(01):108-111.[5]张楠.“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J].科技视界,2016,(20):142.[6]张露露,黄海敏.基于大数据助力高校学生精准资助[J].知识经济,2017,(11):11-12.[7]薛丹.大数据下的高校困难生精准认定模式及资助探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7,(04):20.[8]孙婷,张军,曹林林.大数据背景下建立精准学生资助工作机制刍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6,(51):7-8.[9]汪琦,张国宝.基于大数据的高校困难生精准认定模式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6,(12):13-14+55.[10]吴朝文,代劲,孙延楠.大数据环境下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模式初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2):41-44.[11]刘玉霞.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精准资助路径探析[J].未来与发展,2016,(09):69-73.[12]吴丽仙.建立精准学生资助工作机制研究[J].教育评论,2015,(09):46-49.[13]陶俊清.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资助工作创新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