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高校贫困生资助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姚丽丽 电自学院辅导员 手机:*** 邮箱:19850901880@sohu.com
构建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姚丽丽
(上海电力学院 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上海200090)
摘 要: 庞大的高校贫困生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做好高校贫困学生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教育改革的深入。结合上海电力学院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总结出可从物质资助、精神关爱和能力培养三方面入手来形成对贫困生的帮扶体系,构建出三位一体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
关键词: 贫困生;经济资助;人文关怀;素质拓展
Investigation and Practice of Aid System
for Poverty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Yao Li-li
(School of Electric Power and Automatic Engineering,Shanghai university of Electric
power,Shanghai 200090,China)
Abstract: Large groups of poverty college students attract the great atten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On background of building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the work on poverty university students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ocial harmony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reforms.Based on the practical work of our school aid situa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by establishing aid system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material support,spiritual care and capacity-building, construct a three-dimensional system for poverty students.Key words: poverty college students;financial Assistance;humanistic care;quality development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贫困大学生人数也随之大量增加。据教育部统计,“2008年,全国公办和民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为2103.27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为473.96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2.53%;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约为158.32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7.53%。”贫困大学生已经成为高校一个特殊庞大的群体,能否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健康成长成才,将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和学校乃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上海电力学院一贯重视贫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学校除了通过“奖、贷、助、补、减”及新生入学“绿色通道”的多元化、多层次资助体系来为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外,还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给予贫困大学生足够的关心和帮助,引导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其提高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提高对学校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近年来,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作了一些探索与实践,从物质资助、精神关爱和能力培养三方面入手,构建出“资困、励志、素拓”三位一体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经济资助
如何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保障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成为高校资助工作的重点。我校围绕国家和上海市出台的多项资助高校贫困生的政策和措施,逐步完善了“奖、贷、助、补、减”并举的贫困生就学资助体系。资助形式包括: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特困补助以及冬令补助、勤工助学、减免学杂费、新生“绿色通道”等。同时,学校还努力挖掘各种社会资源,积极争取企事业单位、个人的无偿援助,动员有名望的专家、校友及成功人士设立各种奖助学金,多方解决贫困生经济问题,减轻政府和学校的负担。目前我校已拥有宝钢奖学金、索尼奖学金、艾默生过程控制奖学金、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助学金、上海市红十字会助学金、南汇电信局帮困助学金、电力电子暨电院电气帮困助学金、新中环保励志助学金、甬协帮困助学金、绿叶助学金等,部分单位和组织在经济帮困的同时,还开放一些岗位让贫困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见习。另外,我校还建立起了全国首家高校“爱心银行”,旨在为发生短期经济困难的同学提供自由定息的贷款,以缓解一些贫困生的燃眉之急,学生向银行最高借款额可达500元。
实践表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经过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上述政策和措施在资助贫困生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基本解除了困难家庭学生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放下思想负担,专心学习。至今,我校没有一个同学因为经济困难而在学习上、政治上掉队。人文关怀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培养德才兼备、具有良好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人是高校的首要任务。”2因此,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不能只单纯地停留在经济资助的[]
层面,应立足于贫困生的发展、成才,高度重视起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以真正达到资助的目的和效果。对此,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必须坚持以教育为先导,以育人为目标,在完善经济援助的基础上,健全对贫困生的心理援助,强化对贫困生的“三观”教育,培养贫困生健康的心理,心怀感恩、自强自立、乐于奉献的良好品质和价值取向。
2.1 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经济困难,贫困生在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远比其他学生大得多,他们所遇到的困难和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更多。调查显示,“贫困生中普遍存在自卑、自闭、焦虑、孤僻、虚荣、嫉妒、多疑、敏感和愤世嫉俗等心理心理现象”[3]。高校不仅是传道授业的场所,也是大学生心理走向成熟的重要场所,因此,高校不仅要解决贫困生经济上最迫切、最基础的问题,还应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目前,我国高校都开始重视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90%以上的高校都已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或咨询中心。我校早在2002年就建立起了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中心逐步探索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模式,即构建起校、院系、班级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和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及应对预案,形成以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专职教师、二级学院(系)心理辅导员和班级心理委员的三级网络体系。在这种模式中,针对大学生在环境适应、学习、交往和就业中的各种发展性心理问题,我校依托三级心理健康教工作的网络,开展团体训练和个案咨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①对入学新生进行心理普测。每年,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组织入学新生进行心理普测,建立心理档案,并在普测后对存在心理危机倾向和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高危群进行筛查跟踪并开展定期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②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开设全校选修课,指导大学生社团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宣传和朋辈辅导等方面的培训与教育,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月”系列活动,期间举办多层次内容丰富的心理讲座、新生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播映心理影片、评选校“阳光大使”、组织心理剧展演、建设心理走廊等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活动。③建立心理健康网。开展网上心理健康教育,扩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服务的范围。
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培训与辅导,有效地解决和解除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惑,提高了贫困生的心理素质。近年,学生因心理问题导致事故发生的事例大大减少,因心理问题引发的重大恶性事故也未发生,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及时有效地控制和处理,从而有效地维护了学校的稳定。
2.2 “感恩·励志·奉献”教育
中华民族感恩文化源远流长,自古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等古训,感恩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人格基础,是每一个自强者立足社会的基石。我们要让贫困大学生认识到在接受别人帮助的同时,要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积极回报社会,将感恩之心化为日常行动,使对贫困生的教育走向“感恩·励志·奉献”的良性循环轨道。我校历来非常重视“感恩文化”建设。围绕培育德才兼备的当代大学生的目标,学校把对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培养贯穿于整个德育教育始终。具体来说,①在实践教育方面,我校学生处每年在新生中开展“六个一”主题教育,感恩教育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内容包括感恩父母,“与父母做一次交流,牢记他们的期望与建议”,引导学生感恩父母,不辜负
社会和家庭的期望;饮水思源,母亲节前后开展以“感恩的心”为主题的班会以及开展“亲情·友情·师恩—征文及摄影大赛”等活动,引导学生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学校、感恩社会。针对毕业生,每年开展“成长思源 毕业思进”系列教育活动,对毕业生开展思源感恩、走向职场、党员教育以及文明离校等一系列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旨在通过这些教育活动激励广大毕业生切实做到“铭记师长教诲,肩负时代使命,谨记电院校训,服务国家社会”。以活动为载体的感恩教育,充分体现出了时代的特征,形式生动活泼,内容紧贴大学生生活,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的点滴当中学会感恩,全校营造出了和谐的感恩教育氛围。②在济困助学方面,在党和国家对济困助学工作的力度不断加大,贫困大学生都不同程度的享受到了资助的情况下,学校利用这一契机,通过组织开展捐赠仪式、贫困生座谈会、走访贫困生宿舍等方式,教育学生在得到资助的同时懂得回馈和奉献,将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唤起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意识,逐步引导贫困生树立自强、自立的信念,真正达到帮扶之意。在这方面二级学院也有很多好的做法,如能环学院的传统项目,与受资助学生签订《互助协议》,即通过签订这份“道德协议”的形式来提醒和督促受资助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工作各方面保持良好表现,以实际行动感恩母校、回馈社会。素质拓展
受到经济条件和地域等的限制,贫困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阅历不足,素质、技能相对薄弱,创新能力欠缺,人际交往存在障碍等情况,这些缺陷制约着贫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择业就业。因此,为从根本上解决好贫困生问题,“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必须由‘输血式’资助向‘开发式’资助方式转变,实施贫困生综合素质培育计划,使贫困生学有所长,学有专长,并有相应的资质证明,以提高其就业竞争力,为其未来就业搭建平台”。上海电力学院秉承“授之以渔”的资助理念,创新性地成立了大学生项目化运行中心和大学生素质拓展学校,为广大贫困生提供了开阔眼界、锻炼能力、拓展素质的校内外实践平台。
3.1 “项目化”促发展
经过三年多的发展,项目化运行中心已先后创建了一大批校级和院级校园品牌项目和建设项目。中心通过“发布指南→项目计划→项目立项→项目运行→项目总结评价”的一整套运作体系,充分鼓励学生围绕学校的主题教育,积极创新,竞争立项,人人争做“项目负责人”和“小干部”。校级品牌如“导师制”、“环保周”、“师生体育节”、“95598”热线、“学长制”、“值周班长”、“电之月”、“JA国际青年成就”、“早自习小贴士”、“党员之家”、“爱心银行”、“学子讲堂”、“谈心坊”、“英语沙龙”等项目,都已成为深受大学生喜爱,影
响较大、参与度极高的优秀学生项目。仅去年,全校就有二百多个班级参与到了项目化活动中,参与学生高达1万余人次。
大学生利用项目化这个平等参与的锻炼平台,不仅提高了综合素质,还极大地激发了个人潜能和创造性,大大提高了将来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我校项目化工作的成功经验被新闻媒体报道多达30余次,其规范的学生工作项目运作模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赞同。
3.2 “校中校”拓素质
大学生素质拓展学校是我校首创的一个“校中校”,学校围绕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挑选校内外优秀教师在全校范围内开设第二课堂选修课,内容涉及到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六大方面。学校还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校外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定期举办的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包括大学生新生节、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体育健身节、大学生科技节、一二·九歌会等文化体育艺术展演、竞赛活动等等。
目前,学校已形成统一、规范、合理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评价认证体系,按照培养计划,我校全日制本科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应累计获得4个“第二课堂”学分方可毕业。学生在参加“第二课堂选修课”和“素质拓展训练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收获了相应的“第二课堂”学分,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自身的人文素质和实践能力,校园的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也得到了有效提升。结束语
贫困生资助工作是高校一项长期艰巨的课题,解决贫困大学生问题必须将经济资助与育人目标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多层面的经济资助、多渠道的人文关怀、多平台的索质拓展来构建帮助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支持体系。我校助困工作者将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不断推进资助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以培养出全面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参考文献
教育部: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执行情况
[EB/OL].http:///edoas/website18/71/info***1.htm.2009年8月6日
[2]
[3] 路利红.完善和创新高校贫困生资助制度的思考[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5):66-70吴玉明,杨文斌,谢太平.感恩维度下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9(5): 48-50 薛深.高校贫困生资助人文关怀价值取向实现的路径[J].中国冶金教育,2009(6): 68-71
第二篇: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研究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李 宁(山东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
山东济南
20014)摘要:近年来,国家对高校贫困生出台了很多政策,对贫困生的资助逐年加大投入,针对贫困生的教育资助确实减轻了贫困生家庭的经济负担,但资助工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在资助政策和制度、贫困生教育、资助形式等方面深入分析并提出完善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具体措施.关键词:高校
贫困生
资助政策 中图分类号:G 6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09)06(b)-0242-02
学 术 论 坛
1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对贫困生的认定不规范 1.1.1 “困难调查表”形式化
目前,高校衡量一名学生是否贫困,最有力的“证据”是一份“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但这份调查表的可信度,可能要打点折扣。据了解,一些学生自己填好家庭收入状况,到乡镇有关部门盖个章很容易,然而,有些地方反倒是真正困难的学生找不到盖章的地方。而高校的相关部门不可能对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都做深入了解,学校对于学生是否贫困的最初依据就是这张并不一定真实的证明.1.1.2 利益面前缺乏诚信
在申请贫困生资助方面,贫困生群体存在缺乏诚信、隐瞒实际情况,影响了资助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公平性。不少学生为了申请贫困生资格,在填写家庭收人时尽量少报,或者故意夸大家庭困难程度, 而 生 源 地 政 府 开 具 的 家 庭 收 人 情 况“贫困证明”水分很大,导致学校难以了解学生真正的经济状况.1.1.3 民主评议看“人气”
随着贫困生资助覆盖面积的加大,不管一个班级有没有贫困生,它都会拥有几个“贫困生名额”,班里除了公认的困难学生,剩下的那些学生如何界定可能就会仅仅凭评议小组的印象或是“人气”来决定了,平时人缘好的自然上了“贫困榜”。于是,有些学生或宿舍为了小团体的利益,会全面发动人际资源,在班级民主评议中发挥作用,以获得贫困资助,然而一些性格比 较内向的贫困生往往会被忽视。用这种看似公平的形式所得到的结果却不容乐观。1.2 贫困生资助体系不健全, 政策难以落实 1.2.1 助学贷款政策不健全,贫困生难得实惠
虽然国家三令五申要求开展助学贷款业务,但一些地区和银行、地方政府执行不力,贷款规模有限,助学贷款远未成为解决贫困生学费的主渠道;在开办助学贷款业务中,个别地区、个别银行还存在着各种不尽人意的问题:一是贫困生申请助学贷款难,贷款手续繁杂等障碍重重;二是条件苛刻,往往导致贫困生申请助学贷款不成功等问题的发生;三是各地财政、教育、金融机构等部门,对开展助学贷款重视不足,部门间缺乏协调统一;四是基层教育部门政策宣传不到位,工作效率低下,致使个别困难学生没有全面了解国家政策,不知道如何解决上大学所面临的经济方面的困难。
1.2.2 相关法规制度不完善,执行力度不 够
在过去多年的国家助学贷款实践中,尽管中央领导非常重视,政府成立了各级贷款管理中心和协调小组,有关部门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制度,但仍出现了银行自己随意停办和不执行合同情况的发生。现在出现的一些问题,如贫困生认定标准,办理贷款相关手续,贷款本金的还款机制,个人信用体系、制度保障都缺少强有力的法律约束。这些问题不彻底解决,就会继续阻碍助学贷款工作的良性开展。在实际过程中,个别政府、个别学校、个别人由于对国家教育政策缺乏高度的认同感、对国家教育政策的内容缺乏全面系统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难免在落实国家教育政策上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1.3 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仍需加强
在“高校贫困生”群体中,他们由于经济压力较大引起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也要比其他学生大得多,因此,相对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一部分贫困生在缺乏基本的学习、生活条件和身心严重受损的情况下,学业上感到困难和吃力,他们或者因四处奔波打工学习时间不能保障,或者因身心压力和生活困顿而不能集中精神学习,由此学业受损而影响其长远发展,从而成为高校中的“多困生”;还有一部分贫困生因家庭经济的过度拮据、生活的困苦无助以及心理上的焦虑抑郁,而对未来迷茫悲观,感到前途无望,由此进一步引发了他们对社会及当前改革的态度看法等问题。而且,一些长期在贫困状态下求学的学生,与那些家庭比较富裕的学生相比,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有所不同,往往存在着不可判知的心理空间。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具体措施 2.1 规范资助制度, 确保政策有效执行
首先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资助工作的程序是做好学校资助工作的前提保证。为此,高校应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家资助的相关政策,制定系列资助管理办法,明确申请资助的相关程序,规定资助的评定标准,力求用完善的规章制度保证资助工作在规范、健康、有序的条件下顺利开展,确保资助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要突出经济困难问题这个实际问题,加大资助力度,有效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压力,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实现。
其次,妥善处理新旧政策和制度对资助工作带来的不便。原来各高校均有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各种资助制度,各高校也都建立了相关的贫困生认证办法。随着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新的政策和制度,对高校贫困生资助有了统一的政策标准。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针对新的资助体系,加快统一管理的力度,出台一些普适的办法,明确高校在操作时哪些问题应该做,哪些问题不能做;要求高校尽快制定、修改和完善现有各项制度,避免政策执行前后矛盾,保证国家的惠民、惠生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不出现偏差。
第三,建立生源地贫困生认定监督与责任追究制度、建立贫困生认定审批、监督与责任追究制度、动态贫困生档案制度等,严格按照资助政策公开、资助对象公示、资助程序透明的要求,加大监督力度,保证贫困生收益。力争使进入贫困生档案的每一位学生都是确确实实的贫困生,也要使贫困生档案包括所有的贫困生。2.2 加强心理教育, 使贫困生树立诚信和报恩的意识
加强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受资助学生的良好品德,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高校教育工作应充分认识到健康的心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才、成人的重要性,通过“精神扶贫”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对待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面对生活,从心理上克服经济贫困带来的不良影响。使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教育学生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树立自 立自强意识和感恩意识。
要联系贫困生的实际问题,结合家庭困难现状,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分析贫困生心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利用心理干预、心理辅导等方法引导贫困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通过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讲座等方式有针对性地给予引导、帮助,及时化解不良情绪,培养其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从资助育人的角度来看,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感恩意识,并引导他们将这种意识升华为关爱社会、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操。我们还应在培养和增强学生诚实守信和知恩图报意识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走出心理阴影,激励他们自立自强、发奋学习,激发这一群体奋发向上的精神,不断优化校风学风;高校应围绕提升受助学生素质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教育,通过演讲、征文、辩论、主题班会等形式在贫困学生中广泛开展爱国、爱校、诚信、感恩、艰苦奋斗等思想道德教育,引导贫困生正确对待国家和社会的关爱,增强受助贫困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受资助学生通过自觉参加公益性活动,用行动回报国家和社会的关爱。
2.3 鼓励社会团体、个人参与贫困生的资助
社会捐赠是我国贫困大学生资助的一支重要力量,但从目前来看,社会奖学金和社会助学金无论是从奖助金额上来看,还是从奖助范围和数量上来看都是很少的。因此,高校应积极主动地与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取得联系,搭建好高校与社会互利联动的平台。第一,校企联合。高校充分利用其人才资源优势,把若干企业作为其学生社会实践或专业实习的基地,为它们的发展提供某种智力和劳力支持,而企业则为高校提供相应的经费用于贫困生资助。其次,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高校按照企业对人才规格和数量的需求进行定向培养,企业则为高校提供一定经费用于被定向培养的贫困学生。第三,高校还可以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在对企业进行文化调查的基础上,帮助其进行企业文化创新的策划,甚至可以通过直接参与来繁荣和发展企业文化,为企业的广大职工注入精神力量,从而赢得企业的经费支持。总之,建立一个以国家为主体,企业团体和个人共同参与的新的资助工作机制,以进一步完善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制度。
2.4 积极拓展勤工助学途径
2.4.1 不断完善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
勤工助学工作不仅要达到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目的,更要实现全方位育人的要求。资助不应当是简单的经济援助,学校应注重引导、支持学生通过自力更生、自我救助,解决自身的经济困难;在资助工作中应始终把有利于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放在第一位,破除学生“等、靠、要”的思想,鼓励学生勤工助学,自食其力;高校应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争取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仁人志士的关心和支持,为家庭困难学生积极拓展助学渠道。其中,建立高校与企业的长期合作机制,是一个良好的发展形式,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争取让学生进入能充分发挥专业特长、锻炼学生的知识型、技能型岗位,把人才培养、就业服务与助困工作结合起来,实现学生、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多赢。2.4.2 支持创办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心等社团组织
建立以开展大学生自主创业为实践载体的社会实践社团组织,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自主创业等实践活动。大学生自主创业已摸索实践了一个很长时期,还进行了全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比赛,自主创业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实践模式也丰富多彩。在校学生能够结合自身专业,结合社会需求,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创新的思维理念注入到自主创业中,使更多的贫困生不仅经济上得到收益而且能力上得到锻炼,也为毕业后个人独立生存和发展积累了宝贵的财富。参考文献
[1] 姜旭萍,李四芬.对高校学生资助政策落实的若干问题的思考[J].孝感学院学报,2008 年 9 月.[2] 王雷.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探索[J].科技信息,2008 年第 22 期.[3] 李雪峰,鲍玉仓,王栋.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8 年 12月.[4] 张健.新形势下高校学生资助与培养教育探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年 3 月.[5] 张蕊.高校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8 年第 15 期.[6] 王建斌.高校贫困生调查及解困途径[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 年第 2 期.
第三篇:构建高校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新模式(范文)
构建高校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新模式
摘 要:本文结合生物学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定位,通过高校与社会共建产学研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构建教学与科研、生产相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双师型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从而建立起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实践育人的新模式。关键词:实践育人;协同培养;新模式;生物学科;实践教学;双师型
今年,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各高校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实践育人工作全过程,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要求加强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整合,加大对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力度,大力加强校企合作、校所合作新机制建设,建立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学校办学规模相适应、数量足够、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平台,积极促进实践育人合作机制形成,开创社会各界共同支持的工作局面。为此,我们汇集高校和社会力量,整合优质教育资源,通过搭建集产学研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共享平台,构建教学与科研、生产相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双师型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构建了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实践育人的新模式。
一、集成高校与社会力量,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1.共建校内教学实训基地。生产实习难是高校实践教学环节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如生物技术企业多为高新技术企业,对生产环境、技术要求较高,学生实习很难进入生产的核心部位,更不能实际操作训练。2003年开始,我们加强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1)争取国家和学校配套等经费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几年来,通过积极争取“985工程”、“211工程”、“中央财政采购”等项目资金1300多万元,重点从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发酵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产物的分离纯化技术、生物制剂技术和分析检测技术等方面建立了校内实训工艺路线。
(2)吸引企业和政府资金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建立开放共享的技术平台,吸引政府和企业资金及设备的投入,完善校内实训教学平台。现有实验室面积1200平方米,仪器设备1345台(10万元以上设备36台)。承担着本科生专业实验、认知实习、模拟生产实际训练、创新实验和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科研成果的中试放大和样品的制备,高校师资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培训等任务。
2.共建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面向社会需求办学,是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环节建设的宗旨。因此,只有充分利用好高校、企业和政府资金、物质条件等多种社会资源参与办学,才能扩大办学空间,增强办学活力与实力。
(1)整合教学和科研实验室资源,搭建科研训练实习的平台。通过充分利用国家级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开放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艾滋病疫苗工程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分子酶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东北亚生物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
校内研究实验室(中心)和生命科学公共技术平台等优质教育资源,承担大学生创新实验和毕业论文任务。
(2)与企业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与企业共同建设联合实验室是促进产学研结合的重要途径,通过联合实验室可以把产学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年来已同敖东药业和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等8个企业和研究单位建立了联合实验室。与企业共同开发新产品,为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形成双方互惠互利、良性循环的共赢局面。(3)与政府联合建立生物技术创新实践平台。积极争取政府支持,联合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平台。目前,已与省工信厅、市工信局和中医药管理局等联合建立创新实践平台,促进校企合作,扩大平台社会影响,推进了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提高了平台水平和使用效率。
(4)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建立野外实习和科研、生产实习基地。目前,已建立了3个药用动植物野外实习基地(长白山动植物实习基地、左家药用植物实习基地和查干湖湿地教学实习基地)和9个高新技术企业(院所)实习基地。本科生可进行动植物分类、药用植物鉴定、生态环境考察、生物技术产品开发和生产工艺过程学习以及毕业论文等实习教学。这些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思维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了学生的管理层次与水平,为学生创新、创业和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条件。
二、采取培养和聘任相结合的方法,建立稳定的双师型队伍 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与水平,决定实践教学的水平,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有效地建立起实践教学队伍培养与聘任机制,才能提高实践育人的整体水平。
1.选派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培训。中心定期选派青年教师深入生产实习基地进行生物技术产品生产工艺培训,先后有32人次在企业生产一线培训。培训提高了青年教师生产实际操作的能力,丰富了教师生产实践的经验,提高了生产实践教学的能力与水平。
2.鼓励与支持教师承接企业项目。几年来,已有16人先后与企业合作开发应用项目18项,通过攻克生产技术难题,提高了应用创新技术水平和实践育人的本领。
3.聘任企业专家作为实践教学兼职教师。目前,已聘任多位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作为兼职实践教师,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联合指导实践教学,特别是指导实训与实习教学工作,补充和完善实践师资结构。这样一支较稳定的双师型队伍,不仅补充了实践教师缺乏问题,而且可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实践教学能力。
三、构建与科研、生产相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社会实际职业的对接度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重大课题。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人
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只有建立起与科研、生产衔接的科学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才能保证学生所学知识、技能与社会实际职业相对接,才能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1.统筹设计实验、实训和实习技术路线。把实践教学环节视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设计实验技术路线,加强专业、实训、实习等教学内容和技术路线的综合设计。例如“白细胞介素-18基因工程菌的构建、表达、分离纯化及性质表征”实验项目,基础实验以构建基因工程菌为重点,专业和实训实验以基因工程菌发酵产物表达及性质表征为重点,实习以生产工艺放大实践为重点。整个过程不仅使学生熟悉掌握了基因工程上游到下游整个科研与生产全过程,而且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术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注重专业实验和生产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根据生物学专业的特点,设立了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细胞工程4个与生产实际应用结合的专业综合大实验,使学生在实训基地完成专业实际操作训练,掌握生命科学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同时,创造性、自主性、责任心得到锻炼,团队协作精神得到培养,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3.加强教学与科研、生产结合的深度。不断引入学科前沿技术项目,同时加强学生自主创新实验项目开设,使教学、科研和生产互相渗透,相互贯通,逐级提高,实现了“学、研、产”的全方位对接,为学生提供了科研、生产和管理的实践舞台,把培养人才、完成科研和生产任务、为社会创造财富统一于一个过程之中。使学生
逐步接近和适应即将服务的社会环境,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岗位适应性,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已初步形成了集成高校与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协同实践育人的良好局面,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益。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探索高校与社会协同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提升社会主动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责任意识,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我们相信,只要建立起完善的高校与社会互惠互利、双方共赢的长效机制,就能走出一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新路。
第四篇:浅谈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
浅谈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
摘 要:高校对于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已有一段的历史,从当初的帮助贫困生解决上学、生活所需的费用,到现在资助工作已经扩展到育人的层面。在这演变的过程中,高校资助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其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关键词:资助工作 主要成绩 存在问题 结论建议
一、高校资助工作简介
高校资助工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建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在1952年颁布实施《关于调整全国高等学校及中等学校学生人民助学金的通知》,其实质是在学费免除的基础上实行人民助学金制,目的是为了补贴贫困学生的“伙食和其他生活困难”,这就是最初的对全国大中专院校在校学生的资助政策。随后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帮扶大学生的资助政策,直到2007年5月,国务院确立了“奖、贷、勤、助、补、免”和绿色通道等多形式多元化综合资助体系,即通常我们所说的新资助政策。自此之后,我国高校资助工作开始了一段新的旅程,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保证大学生的学费及生活费已经不再是高校资助工作所头疼的问题了,资助工作已经慢慢的向着加强学生的自强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感恩意识的育人教育、关注贫困学生心理健康的心理教育工作倾斜。让同学们得到资助的同时可以奋发进取、努力学习、增长才干。
二、资助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
1、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随着国家政策、社会关注度及学校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如今已经不会再出现因经济原因无法上学的情况了,同学们可以通过生源地贷款及国家助学贷款来完成大学梦。同时还设立了如: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奖项,很好的解决了贫困生无法交学费而被大学拒之门外的情况。
2、高校资助工作更加完善和专业,制度保驾护航
目前高校资助工作可谓深入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日常的新生报到绿色通道、奖助学金的发放以及贫困生身份认定等工作外,学校还积极拓宽勤工助学的岗位,特殊节假日关心慰问贫困学生,固定月份对特困学生给予特困补助,建立明确详细的资助工作流程,建立贫困生贫困档案,启用学生征信系统,运用信息的力量对于学生统一有效的管理等一系列深入学生学习生活的资助活动,使得资助工作变得更加完善。除此之外还组织学校资助工作的负责人参加高校的资助方面的培训,相互学习、增长经验、弥补不足,还会定期组织资助工作论坛,这些都可以使资助工作变得更加专业。最后在国家资助政策的护佑下,高校工作才得以平稳发展。
3、高校资助育人、感恩、志愿、诚信教育成绩
显著
学校为了将资助工作的意义进一步延伸,开展了育人、感恩、志愿、诚信教育一些列活动。学校通过资助老师耐心、细致入微、情感化的关心每一位贫困生的做事态度,榜样式的教授感动贫困生,教与他们如何做人;每次得到社会企业或个人的资助,学校都会要求受资助学生写一封感谢信寄予资助人,这一小小的举动足以教会学生学会感恩;学校还会与社区、街道以及企业合作,让贫困学生们积极投身到志愿活动中去,让他们可以感恩社会的同时多多接触社会;我校还建立学生诚信卡片,这一卡片纪录着每位学生大学四面的每一次交学费情况,获得奖项、处罚以及资助的情况,这些都可以为毕业生服务,向面试单位展现自己良好的诚信品质。
三、资助工作存在的不足
1、贫困生的身份认定问题多
国家一直在强调多帮一个贫困生,国家将多一个人才,但由于各个地区对于如何界定贫困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很难刻量。高校对于贫困生认定都是通过学生入学拿来的各地方开开据的贫困生认定材料,然后学校审核的方式来确定贫困生,这里面就存在两个问题。首先,地方开据的证明材料的可信度到底有多高?有些地方的认定工作确实存在“走后门”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就会给学校的审核带来麻烦。其次,学校审核贫困生的时候,只凭据认定材料及主观认定,并没有实地考察等环节,那么作假的贫困生就可以浑水摸鱼。我校在每个班级都设立了以班主任为组长,班长、普通同学、贫困生代表为组员的贫困生测评小组,这个看似公平的对贫困生的认定也存在着问题,同学之间也往往会出现“走关系”的现象,同学之间怕得罪人,所以随意评定某同学贫困的现象常有发生[1]。
2、贫困生心理问题复杂
多年来我国一直在关心贫困生的物质资助,担心他们不能上学,担心他们的温饱情况等,但从来没有重视过他们的心理情况。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首先,自身来自农村,家庭条件不如身边同学的好,有些同学会因此而奋发努力,但有些心理承受力较差的学生会因此而产生自卑感、缺乏自信、疏离朋友,久而久之易产生心理问题[2];其次,成长的环境也会造成心理问题。部分贫困学生,从小在家中娇生惯养,缺少自理能力,面对新环境就会缺少安全感,再加上物质上的不对等,长久下去就会失去自信和自尊,随后就会朝心理不健康的方向发展。
3、贫困生道德问题棘手
我国现在的政策是贫困生资助全覆盖,这就导致了一种“被资助”的现象在高校中蔓延开来,有些贫困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成绩一般,也没有什么突出的贡献,而在每年发放助学金的时候会给其发放金钱资助,这种现象长久下去就会在他们心中产生一种“我贫困,所以我就能得到金钱”的想法,这种依赖的心理会逐渐演变成严重的道德问题。除此之外,有些贫困生会选择国家助学贷款,在他们毕业的时候有些同学会变得缺乏信用,他们不按时支付银行本息。这样下去银行就不愿意发放贷款,贫困生就会贷不到钱,进一步影响资助工作。这种恶性循环的结果也会在德育教育中产生不良的效果。
四、结论及建议
1、正确把握方向,引导贫困生建立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紧密结合,大学是社会主义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的首要目的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贫困生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党和政府每年投入大量的财力,给了贫困生特殊的照顾,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所特有的。在开展高校资助的同时,学校应确保他们得到社会主义的关怀,使他们坚持完成学业,尽快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出力,延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建立审核长效机制及合理的测评跟踪体系
高校对于贫困学生资质的审核应建立在长效机制下,而不应简单的通过贫困生认定材料草率了事。高校可通过教育部在各个省市建立资助工作部门,对于贫困生的资质进行家庭走访调查,且对于确实困难的学生家庭继续跟踪其得到受助资金后贫困条件是否好转,受助资金是否用于改善贫困条件上了等。除此之外,还应改进班级贫困生评价审核体系,像我校除了班级测评小组总体把握外,还通过学生征信系统让全班同学匿名进行贫困生贫困程度认定,反馈其平时生活中是否认真努力的学习等情况,便于辅导员和学校掌握受资助同学的具体情况,对于挥霍资助资金且教育无效的下学年应取消其受资助资格。
3、扩展勤工助学,坚持资助育人教育
学校应利用贫困生的课余时间,组织他们参加助教、助管、助研、党团委助理、图书馆、实验室、后勤等各部门的劳动获得合法报酬用以补贴学业的实践活动。除了在学校内进行勤工助学,学校还可以联系校友企业、周边社区等方式让贫困生勤工助学。在增加了勤工助学渠道外,还应考虑对于工时费用的提高。这样一来既可以消灭他们不劳而获的德育污点,又可以培养贫困学生的劳动感恩意识、自立自强的精神,增强他们诚信意识。
资助工作任重而道远,高校进行资助工作时应坚持政策、把握方向、经验交流,勇于改进。
参考文献:
[1]黄建龙,陈雯.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思考[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9,11(3):75-78.[2]谭红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86-87.
第五篇:上海电力学院构建贫困生资助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上海电力学院构建贫困生资助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姚丽丽 李兆鹏
(上海电力学院 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上海200090)
摘 要: 庞大的高校贫困生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做好高校贫困学生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教育改革的深入。结合上海电力学院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总结出可从物质资助、精神关爱和能力培养等方面入手构建三位一体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
关键词: 贫困生;经济资助;人文关怀;素质拓展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Aid System
for Poverty Students i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lectric Power
YAO Li-liLI Zhao-peng
(School of Electric Power and Automatic Engineering,Shanghai university of Electric
power,Shanghai 200090,China)
Abstract: Large groups of poverty college students attract the great atten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On background of building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the work on poverty university students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ocial harmony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reforms.Based on the practical work of our school aid situa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we can construct a three-dimensional system for poverty student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material support,spiritual care and capacity-building.Key words: poverty college students;financial Assistance;humanistic care;quality development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贫困大学生人数也随之大量增加。据教育部统计,“2008年,全国公办和民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为2103.27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为473.96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2.53%;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约为158.32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7.53%。”贫困大学生已经成为高校一个特殊庞大的群体,能否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健康成长成才,将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和学校乃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上海电力学院一贯重视贫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学校除了通过“奖、贷、助、补、减”及新生入学“绿色通道”的多元化、多层次资助体系来为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外,还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给予贫困大学生足够的关心和帮助,引导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提高综合素质。近年来,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作了一些探索与实践,从物质资助、精神关爱和能力培养等方面入手,构建出三位一体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1经济资助
上海电力学院围绕国家和上海市出台的多项资助高校贫困生的政策和措施,逐步完善了“奖、贷、助、补、减”并举的贫困生就学资助体系。资助形式包括: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特困补助、冬令补助、勤工助学、减免学杂费、新生“绿色通道”等。同时,学校还积极争取企事业单位、个人的无偿援助,动员有名望的专家、校友及成功人士设立各种奖、助学金,多方解决贫困生经济问题。目前学校已拥有宝钢奖学金、索尼奖学金、艾默生过程控制奖学金、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助学金、上海市红十字会助学金、南汇电信局帮困助学金、电力电子暨电院电气帮困助学金、新中环保励志助学金、甬协帮困助学金、绿叶助学金等,部分单位和组织在经济帮困的同时,还开放一些岗位让贫困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见习。另外,学校还建立起了全国首家高校“爱心银行”,旨在为发生短期经济困难的同学提供自由定息的贷款,以缓解一些贫困生的燃眉之急。
实践表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上述政策和措施在资助贫困生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基本解除了贫困大学生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放下思想负担,专心学习。至今,学校没有一个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
2人文关怀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培养德才兼备、具有良好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人是高校的首要任务。”2因此,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不能只单纯停留在经济层面,应立足[]
于贫困生的发展成才,高度重视起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以真正达到资助的目的和效果。对此,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必须坚持以教育为先导,以育人为目标,在完善经济援助的基础上,健全对贫困生的心理援助,强化对贫困生的“三观”教育,培养贫困生健康的心理,心怀感恩、自强自立、乐于奉献的良好品质和价值取向。
2.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经济困难,贫困生在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远比其他学生大得多,他们所遇到的困难和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更多。调查显示,“贫困生中普遍存在自卑、自闭、焦虑、孤僻、虚荣、嫉妒、多疑、敏感和愤世嫉俗等心理现象”[3]。高校不仅是传道授业的场所,也是大学生心理走向成熟的重要场所。因此,高校不仅要解决贫困生经济上最迫切、最基础的问题,还应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目前,我国高校都较为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90%以上的高校都已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或咨询中心。上海电力学院早在2002年就建立起了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中心逐步探索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模式,即构建起校、院系、班级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和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及应对预案,形成以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专职教师、二级学院(系)心理辅导员和班级心理委员的三级网络体系。在这种模式中,针对大学生在环境适应、学习、交往和就业中的各种发展性心理问题,学校依托三级心理健康教工作的网络,开展团体训练和个案咨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1)对入学新生进行心理普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每年组织入学新生进行心理普测,建立心理档案,并在普测后对存在心理危机倾向和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高危群进行筛查跟踪并开展定期咨询。(2)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开设全校选修课,指导大学生社团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宣传和朋辈辅导等方面的培训与教育,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月”系列活动,期间举办多层次内容丰富的心理讲座、新生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播映心理影片、评选校“阳光大使”、组织心理剧展演、建设心理走廊等。(3)建立心理健康网开展网上心理健康教育,扩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服务的范围。
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培训与辅导,有效地解决和解除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惑,提高了贫困生的心理素质。近年,学生因心理问题导致事故发生的事例大大减少,因心理问题引发的重大恶性事故也未发生,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及时有效地控制和处理。
2.2开展感恩、励志、奉献教育
中华民族感恩文化源远流长,自古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感恩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人格基础,是每一个自强者立足社会的基石。要让贫困大学生认识到在接受别人帮助的同时,应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积极回报社会,使对贫困生的教育走向“感恩-励志-奉献”的良性循环轨道。
上海电力学院历来非常重视“感恩文化”建设。围绕培育德才兼备的当代大学生的目标,学校把对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培养贯穿于整个德育教育始终。在实践教育方面,校学生处每年在新生中开展“六个一”主题教育,感恩教育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感恩父母,“与父母做一次交流,牢记他们的期望与建议”;饮水思源,母亲节前后开展以“感恩的心”为主题的班会以及开展“亲情·友情·师恩征文及摄影大赛”等活动。针对毕业生,每年开展“成长思源 毕业思进”系列教育活动,对毕业生开展思源感恩、走向职场、党员教育以及文明离校等一系列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旨在通过这些教育活动激励广大毕业生切实做到“铭记师长教诲,肩负时代使命,谨记电院校训,服务国家社会”。以活动为载体的感恩教育,体现出了时代的特征,形式生动活泼,内容紧贴大学生,让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的点滴中学会感恩。在济困助学方面,学校通过组织开展捐赠仪式、贫困生座谈会、走访贫困生宿舍等方式,教育学生在得到资助的同时懂得回馈和奉献,将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唤起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引导他们树立自强、自立的信念。在这方面二级学院也有很多好的做法,如能环学院的传统项目,与受资助学生签订《互助协议》,即通过签订“道德协议”的形式来提醒和督促受资助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工作各方面保持良好表现,以实际行动感恩母校、回馈社会。素质拓展
受到经济条件和地域的限制,贫困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阅历不足,素质、技能相对薄弱,创新能力欠缺,人际交往存在障碍等情况,这些缺陷制约着贫困大学生的全
面发展。因此,为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问题,“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必须由‘输血式’资助向‘开发式’资助方式转变,实施贫困生综合素质培育计划,使贫困生学有所长,学有专长,并有相应的资质证明,以提高其就业竞争力,为其未来就业搭建平台”。上海电力学院秉承“授之以渔”的资助理念,创新性地成立了大学生项目化运行中心和大学生素质拓展学校,为广大贫困生提供了开阔眼界、锻炼能力、拓展素质的校内外实践平台。
3.1“项目化”促发展
经过3年多的发展,项目化运行中心已先后创建了一大批校级和院级校园品牌项目和建设项目。中心通过“发布指南→项目计划→项目立项→项目运行→项目总结评价”的一整套运作体系,鼓励学生围绕学校的主题教育,积极创新,竞争立项。校级品牌如“导师制”、“环保周”、“师生体育节”、“95598”热线、“学长制”、“电之月”、“JA国际青年成就”、“党员之家”、“爱心银行”、“学子讲堂”、“谈心坊”、“英语沙龙”等项目,都已成为深受大学生喜爱、参与度极高的优秀学生项目。仅去年,全校就有200多个班级参与到了项目化活动中,参与学生近1万余人次。
大学生利用项目化这个平等参与的锻炼平台,不仅提高了综合素质,还极大地激发了个人潜能和创造性,大大提高了将来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学校项目化工作的成功经验被新闻媒体报道多达30余次,其规范的学生工作项目运作模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赞同。
3.2“校中校”拓素质
大学生素质拓展学校是上海电力学院首创的一个“校中校”,学校围绕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挑选校内外优秀教师在全校范围内开设第二课堂选修课,内容涉及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6大方面。学校还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校外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定期举办的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包括大学生新生节、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体育健身节、大学生科技节、一二·九歌会等文化体育艺术展演、竞赛活动等。
目前,学校已形成统一、规范、合理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评价认证体系,按照培养计划,上海电力学院全日制本科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应累计获得4个“第二课堂”学分方可毕业。学生在参加“第二课堂选修课”和“素质拓展训练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收获了相应的“第二课堂”学分,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自身的人文素质和实践能力,校园的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4结束语
贫困生资助工作是高校一项长期艰巨的课题,解决贫困大学生问题必须将经济资助与育人目标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多层面的经济资助、多渠道的人文关怀、多平台的索质拓展来构建帮助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支持体系。上海电力学院助困工作者将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不断推进资助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以培养出全面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参考文献
[1] 教育部: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执行情况
[EB/OL].http:///edoas/website18/71/info***1.htm.2009-08-06
[2]路利红.完善和创新高校贫困生资助制度的思考[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5):66-70
[3]吴玉明,杨文斌.感恩维度下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9,(5): 48-50
[4]薛深.高校贫困生资助人文关怀价值取向实现的路径[J].中国冶金教育,2009,(6): 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