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监狱生产管理新模式的实践与思考[全文5篇]

时间:2019-05-13 06:57: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构建监狱生产管理新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构建监狱生产管理新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第一篇:构建监狱生产管理新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构建监狱生产管理新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曾少华

劳动改造罪犯是我国监狱执行刑罚的三大手段之一。由于受传统生产模式的制约,劳动改造罪犯的功能被逐渐异化,其作为罪犯改造手段的作用被削弱,已直接影响着刑罚正确的执行。高明监狱根据司法部关于监狱体制改革的精神,围绕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质量这个中心,突出劳动改造对罪犯的矫正功能,通过实践和思考,初步建立了以罪犯劳动能力个性化分类为基础,以生产任务量化考核为内容,以构建罪犯劳动改造评估体系为核心,以突出劳动改造矫正功能为目的的监狱生产管理新模式。

一、在推进当前监狱体制改革中,进一步凸现监狱生产突出劳动改造功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进一步拓展劳动改造的教育矫正功能,是监狱工作法制化建设的需要。监狱是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监狱生产是监狱依法组织具有劳动能力的罪犯,运用劳动资料,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动,是对罪犯实施劳动改造的一种实现形式,也可以说是劳动改造的载体。因此,监狱生产劳动对罪犯具有惩罚性、功利性(经济性)和教育矫正性三大功能。监狱劳动能否成为改造罪犯的基本手段取决于它三个基本特性所占的比重。当惩罚性或功利性占主导地位时,监狱劳动不能发展成为劳动改造,即它不能成为改造罪犯的基本手段,当教育矫正性占主导地位,同时具有一定程度的惩罚性和功利性时,监狱劳动才有可能成为劳动改造,这就是劳动改造的实现。监狱企业是一个特殊性质的企业;以监企合一为管理模式的监狱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劳动改造的经济功能空前强化起来。劳动改造三大功能原有的合理架构也因而发生了倾斜,甚至被追求经济利益的目的异化,直接影响到监狱行刑目的的实现。劳动改造要发挥相应的功能,就要有相应的监狱生产管理模式。

(二)监狱生产传统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迫切需要建立新的生产管理模式。监狱生产传统管理模式是指监狱以生产产值指标作为考核标准,自上而下均以产值完成程度作为考核的依据;同时,监狱(监区)也以罪犯完成生产产值的高低进行行政奖励。所有生产经营工作均由监区自主完成,监区是一个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这种以生产产值作为考核指标的管理模式(以下简称为以值考核模式),是在国家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为了监狱的发展以经济效益为指导理念下形成的。在当时的情况下,以经营单位独立经营的方式,通过经济奖励作为主要管理手段,遵循了市场经济规律,促进了监狱的发展,提高了监狱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但是,随着国家加强法治社会建设,司法部提出监狱体制改革和提高罪犯改造质量为中心的要求,尤其是推行生产经营两权分开的管理体制,以值考核的监狱生产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弊端:

1、不利于劳动改造教育矫正功能发挥作用。层层下达生产产值任务的管理模式,导致各级领导和警察均以产值作为主要工作目标,追求经济利润的最大化,从而导致劳动改造三大功能原有的合理架构发生倾斜,其经济功能加强,而教育矫正功能弱化,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质量成为一句空话。

2、不利于公平公正考核罪犯劳动改造成绩。生产产值是市场营销的结果,与市场的变化、与负责生产经营警察的管理水平和营销水平、与监狱生产项目调整的大局方针息息相关。相反,与罪犯主观思想改造的效果不大。以生产产值高低作为考核劳动改造的依据,存在严重的不科学性,容易导致考核结果不公平公正。

3、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监区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单位,直接参与市场营销,但实际上监区又不是一个独立法人单位,不具备承担经营法律责任,不能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4、不符合监企分开的管理要求。产值是一个经营性的指标,监企分开后,监区只负责按要求组织罪犯劳动完成相应的数量,不再从事生产经营工作,就不能再以产值考核监区。

二、积极构建监狱生产管理新模式,充分发挥出劳动改造的矫正功能

(一)监狱生产管理新模式的基本内涵。监狱生产管理新模式是指监狱生产经营实行两权分离,经营权由监狱生产部门负责,生产组织权由监区负责。以生产产量指标作为对监区生产任务考核标准,实行生产任务量化考核的管理模式。同时,监区根据罪犯个人劳动能力分别下达相应定额,并以完成产品数量和质量作为考核和给予行政奖励的依据。

(二)监狱生产管理新模式的主要内容。

第一、实行“两权”(生产经营权与组织管理权)分离,规范职责。根据监狱体制改革的精神,监狱生产实行经营权与组织管理权分离。生产科是监狱生产经营管理职能部门,负责组织监狱生产工作,完成省局和监狱下达的生产产值指标和利润指标;监区负责组织罪犯参加生产劳动,及时完成监狱下达的生产任务,确保产品质量,维护监狱企业信誉,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第二、监狱成立打板中心,负责所有生产样单打板,核定单件产品工时,作为下达生产任务的依据。监狱成立独立的打板中心,核定产品工时,作为监狱给监区下达生产考核任务的依据;同时也作为监区给罪犯下达生产任务的依据,避免监区给罪犯下达劳动定额盲目性和主观性。打板中心核定每件产品工时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作为生产经营部门与客户洽谈定价的基础。

第三、建立以罪犯个性化劳动能力分类定级为基础的劳动定额管理制度。为突出劳动改造的矫正功能,充分体现出罪犯劳动改造手段的科学性,实现罪犯劳动改造的个性化,提高罪犯改造质量,监狱每月对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罪犯根据其实际劳动能力进行一次分类定级。并根据打板工时,分别确定其劳动定额。在按标准划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罪犯劳动改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让罪犯根据自身的技术熟练程度,自愿申报高的劳动能力类级。监狱对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罪犯根据罪犯的实际劳动能力划分为三类七级。

第四、建立监区生产任务量化考核制度。监狱根据监区罪犯押犯规模和罪犯劳动能力分类定级结果,核定监区产能;并根据生产样单打板工时,给监区下达生产任务。每月按监区完成任务数量和质量情况进行考核。

第五、建立罪犯劳动改造绩效评估体系。罪犯劳动改造考核以其完成定额产量情况进行,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罪犯劳动改造绩效评估体系。监区通过对罪犯劳动能力分类定级,给每个罪犯下达相应的劳动定额,考核其完成劳动任务的情况,并给予评定其相应的劳动改造考核档次和给予劳动报酬。罪犯劳动改造每月考核一次,并将结果与上月的劳动表现进行对比,从中分析原因,有针对性的组织罪犯劳动改造。对罪犯劳动改造表现有升降的,由监区进行原因分析,并报监狱业务部门备案。

(三)实行监狱生产管理新模式成效初显。

1、突出了劳动改造教育矫正功能,为提高教育改造质量创造了条件。一方面,规范了监区和警察职责,有利于监狱专业化管理。监区不参与市场营销工作,可以集中精力从事对罪犯的管理教育工作,促进监狱专业化治监模式的实现。另一方面,罪犯劳动改造考核制度的科学性和公平性,调动了罪犯的劳动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罪犯劳动能力个性化分类定级和定额,体现了劳动改造考核的科学性。不同劳动能力罪犯不同劳动定额,转变了罪犯参加劳动的心态,提高了罪犯积极性。以前所有罪犯一个劳动定额指标,导致一部份罪犯因本身身体素质原因,永远无法完成劳动任务从而对劳动改造产生悲观思想;同时,一部份罪犯因自身身体条件好,只要付出少量努力就能完成任务,导致劳动改造功能的惩罚性和教育性丧失了对这部份罪犯的作用。二是以劳动任务量为考核指标,体现了考核工作的公平公正性。以量考核方法,罪犯只要自己努力完成定额产量,就能获得到较好的成绩,而且罪犯事先可以预计付出努力会得到的劳动改造成绩,避免了以值考核时受生产项目、季节以及警察经营管理水平高低等其他因素对罪犯劳动改造成绩的影响。

2、规范了监狱生产管理工作程序,通过罪犯劳动改造绩效评估体系,有利于加强相互监督,提高监狱生产管理效果。实行两权分离和独立打板,形成了生产科与监区分工负责又相互监督的机制,规范了监狱生产管理工作程序。罪犯劳动改造绩效评估体系,其考核结果除作为罪犯劳动改造成绩获取行政奖励外,还可以通过这一体系,分析罪犯劳动改造绩效升降的原因,从中可以发现生产管理环节的情况:一是反映生产过程中各个岗位履行职责的情况,为评估监狱生产经营管理各个环节的工作绩效提供准确的依据。二是有效分析专管警察的管理水平和工作绩效,从而为在二级管理模式下对警察的量化考核提供依据。高明监狱从2003年初开始实行管理体制改革,实行二级管理。监区每个警察专管一定数量的罪犯。通过罪犯劳动改造绩效评估体系,可以分析每个警察的管理水平,为对警察的考核提供依据。

3、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管理要求,提高了监狱生产适应市场的能力,确保为罪犯提供劳动改造岗位。现代市场经济,市场行情瞬息万变,必须要有专门的市场营销部门密切注意市场动态。现代的大企业均采用公司与工厂的管理形式。即由公司负责市场营销工作,由工厂负责生产管理工作。监狱生产管理新模式,也是借鉴这一管理理念。监狱市场营销部门随时关注市场动态,及时调整监狱生产项目结构。同时,也整合了监狱资源,形成规模化生产,提高了竞争能力,确保为罪犯提供劳动改造岗位,为罪犯在监狱的改造奠定基础。

三、监狱生产管理新模式的深入拓展

任何事物不会是一成不变的,都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完善和前进的。监狱生产管理新模式作为一个新的管理模式,同样也会在监狱工作向前推进的过程中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要实现监狱生产管理新模式的深入拓展,必须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一是继续深入推行生产“两权分离”的管理模式,纯化监区职能,更好地发挥监区在劳动现场、产品质量、绩效评估等方面的管理作用。二是继续细化罪犯劳动分类、劳动定额、劳动报酬制度,以充分调动罪犯劳动改造的积极性。三是加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加大监狱企业文化建设力度,提高监狱企业的内涵竞争力;完善罪犯劳动技能评定制度,建立技术型罪犯劳动档案;完善和加强应急预案演练,切实提高处置能力。四是继续完善和推行监狱生产“五个统一”工作,规范监狱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以实现经济效益的稳步持续增长,并为今后实现监企分开作好铺垫。[参考文献]:

1、王亮:《监狱的主题:人格改造的实践》;

2、黄继军:《浅谈新形势下劳动改造功能的重塑与拓展》。

一般意义上,监狱与企业似乎是联系不到一起的两个陌生概念。中语:监狱是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监禁罪犯的场所;企业是从事商品和劳务的生产经营,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而目前的所谓监狱企业,就正如上述所言要“面对双重目标的矛盾。一方面,作为监狱改造与惩罚罪犯手段的载体,惩罚与改造罪犯是监狱企业必须遵循和完成的社会目标,而追求经济效益又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且不论其双重职能是否能够协调发展,其“监企合一”体制本身就根本性的弊病,尤其在市场经济日益深化的今天。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目前的监狱企业实际上是承担着“公共物品”提供的职能。服刑人员的强制劳动,不仅仅是法律上的对犯罪行为的惩罚,更是对全社会的安定有序提供间接的教育服务。虽然强制劳动应当仅是教育服刑人员的手段之一,但也无法避免将劳动本身作为改造目的实际社会需求。在此情况下,监狱企业还需要按照一般的劳动生产的要求提供基本的劳动条件因此,在探讨监狱企业如何发展的时候,就必须将其纳入公共产品组织的改革大背景之中。公共产品组织的普遍特点与问题:第一,多元性价值取向性。公共产品组织一般都存在多种价值取向。即一方面最大程度的利用本身的资源来服务社会公众,直接的或是间接的;另一方面还要保障自身的经济效益用以可持续性的发展。例如,邮政、电信、电力、交通等公共服务既要为社会公众提供最好的服务,同时又要确保自身的经济效益,否则也难以实现其社会效益。因此监狱企业不可避免的即要保证实现改造、惩罚罪犯的社会目标,又要将企业的经济效益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第二,国家资本的垄断性。由于公共物品的特殊提供,其业务一般为国家垄断。监狱企业便是特殊的国有企业,在监企合一的背后更有着国家垄断的影子。而这种垄断仅表现在资本性质上,而非行业领域。第三,政策影响性。国家通过政策调控来影响公共产品的供求扩大或缩小。从一般公共产品的政府定价就可以明白,国家政策性因素的主导地位。监狱企业在改革中的产品定位、价格定位、劳动力价格的定位,应当都受到政府的指导和保护。第四,生产效率的低下性。在我国,公共产品大多是国有国营的,并基本处于相对或绝对的垄断之下。因此,其内在的经济扩张动力与外在压力明显不足。与一般的企业相比较,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低下。目前的监狱企业也普遍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其主要原因也在体制与经营机制等方面;虽然因其特殊的“用工”制度,有的监狱企业活得还不错,但这也只是一种掩盖的假象而以。因此面对公共产品组织问题,世界各国都有过不同的尝试。在监狱与监狱企业的改革管理上,同样也发生着变革。新加坡议会通过了,组建新加坡复员技训集团,作为国家批准的法定机构。其主要职责是:经营全国监狱生产,负责各监狱的生产项目、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和技术管理;负责对罪犯的培训;为刑满释放人员介绍职业;协调私人企业在监狱内设工厂,安排罪犯劳动。国家给予SCORE公司不少优惠政策。80年代后期,加拿大监狱局成立监狱局劳动服务公司来管理监狱劳动。这样通过更透明的社会成本、更具商业化的财务管理、更易于与私人企业建立关系,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映能力更强和以更靠近私人企业的标准来培养罪犯的职业技能。CORCAN已开始对其产品和服务进行改革,以便向更多的部门提供更多的产品和劳务服务。同时,CORCAN还在越来越多的私营企业主的帮助下,以比以前更系统的方式去开拓新市场。CORCAN是监狱局的下属机构,但它基本采取市场模式来运作,它与联邦监狱之间并没有从属关系。作为一个专门公司,CORCAN通常只是为罪犯提供职业培训和工作机会,并负责产品的生产设计和市场销售以及运营盈亏。CORCAN还有一个由商界人士、工人代表和市民组成的咨询委员会。在CORCAN内部,为了方便对不同产品和服务种类的管理,设有农业、建筑业、制造业、纺织品和劳务等5个管理处。可见,新加坡与加拿大等国监狱生产的改革模式事实是将专门从事生产经营的部分独立成为一个特殊的企业,而直接受监狱行政管理机构的领导,与各监狱之间没有直接的关联。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谓“监企分开”的模式。但这类企业不仅仅涉及各类产品生产,更将对服刑人员出狱后的就业介绍、技能培训等服务作为重要业务职能。近日司法部长张福森在调研监狱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时强调,监狱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通过改革实现“全额保障、监企分开、收支分开、规范运行”,最终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监狱管理体制。某些地方的改革已经先行:2003年11月通过政府注入1.4亿元资金,重庆市正式剥离了各级监狱企业,其中中央财政7100万,重庆地方财政7100万。按照改革计划,重庆市监狱管理局将原本负责生产经营的内设机构分离出来,组建成重庆市渝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由市监狱管理局管理。各监狱将负责监狱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机构分离出来,组建为渝剑控股集团的全资子公司,由渝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管理。改革之后,人员彻底分开。负责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机构及人员整建制地划转到监狱企业。监狱所需的行政经费、罪犯改造经费、罪犯生活费、监狱业务费支出等纳入财政预算,由国家全额保障。监狱经费支出以及监狱警察的工资收入与生产收入脱钩。企业利润主要用于自身的企业拓张、再生产等。从重庆监狱企业的改革来看,其一监企分离已由应然到自然;其二监企分离后的财政支付转移是国家财政制度改革大背景下的必然;其三监狱与监狱企业如何协调管理服刑人员是分离后的主要问题。结合目前已经进行的改革,笔者就有关监狱企业分离后的某些预测性问题作简要的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以供参考。其一,法律规制的缺位。目前的既无对监狱与监狱企业管理相关规定,也没有对监企分离后的事项有相关的规定。因此,在这方面存在着法律空白点。而相关政策支持,也仅是带有原则性的指导,虽说这是改革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但就监狱企业这一特殊的企业而言,应尽快摸索出相应的运行模式并将其中成功的部分上升到法律阶段。其二,产权结构与管理模式的探讨。从重庆当前的改革来看,应当可以预见到其他地方的监狱企业改革,尤其是产权结构方面的改革,将必然采取国有资产经营性与非经营性分离的模式。即原来的具有行政管理权责的机构与参与市场经营的机构相分离。但就监狱企业的特殊性和目前国有企业运行的情况来看,即便是分离也会带来行政管理机构对母公司的干预和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干预,从而影响企业的运行效率。由于产权结构的单一化,在增加融资渠道,拓宽监狱企业融资瓶颈和改革监狱产品的“身份”等方面都会遇到和原来一样的困难。因为监企分离后,首先得益的是原来的监狱管理,使其更加符合的要求。而对监狱企业而言,只不过是正了企业的名称而已,同时仍然需要面对市场经营中的风险和困境。因此,分离后的监狱企业更加需要更多的政策机制和法律保障:

1、改造原有的产权机构变原来的单一持股制为多元持股模式。在产权设定明晰的前提下,应该将部分优质的产权进行上市交易。应当鼓励私营成分的介入,从而扩大原有的持股形式。进而在融资、生产、销售等环节上获得一般企业的平等地位。同时也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国有企业受行政干预过多的弊病。笔者同时认为,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私营化的监狱企业也是完全可行的。

2、监狱企业的管理人员的建设监企分离后,必然是导致人员的相应分流,或者在监狱行政机构中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或者从事监狱企业的经营管理。而后者往往又缺乏直接面对市场进行开拓的经验和能力,也就是说监狱企业目前普遍缺乏合格的职业经理人。但应当看到,在监企分离后,监狱企业具有较充分的人力资源调配的权力,完全可以引进和加大力度培养合格的职业经理人队伍。这一点对任何企业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监狱企业而言。因为除一般劳动力较其他竞争对手较低的优势以外,监狱企业缺乏其他明显的市场优势。目前现存的国有企业,很明显的具有天然行业垄断性或资本规模扩张性;而在一般充分竞争性或低资本性的行业中已经很难找到国有企业的踪影。因此监企分离后的,监狱企业更加需要具有优势的职业经理人来为企业的发展打拼。

3、监狱与监狱企业协调监企分开的做法并非监狱管理领域中的独家创造。实际上,在其他的一些多元性价值的行业中,相关的分离工作也在逐步的展开。特别是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将更加有力的推动各个行业的“政企分离”、“事企分离”。也就是说,将同一领域中的营利活动与非营利活动通过多组织的形式分开。这种改革方式在许多国家的一些领域中已经取得了成功的经验。然而,当多组织取代了单一组织,单组织多目标的协调问题变为多组织的协调问题。而新的协调成本也需要重新的估计。对以非经济效益为单一目标的组织而言,这一协调成本可能会更大。因此监企分离后,监狱与监狱企业间关于服刑人员的协调,监狱管理机构与监狱企业之间的管理关系。

4、国家政策与法律的保障监狱企业直接进入市场后,虽然可以褪去非市场主体地位的味道,获得一般经营性主体的基本权利。但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无疑监狱企业在各行业的竞争中并不具备特别有效的优势,有时甚至是劣势。特别是在经济贸易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既然要参与市场,就不可避免的要遵守市场一般的游戏规则。例如,近期SA8000规则的出台,就是针对企业劳工制度的。监狱企业似乎可以因为其特殊性而具有相应的例外,但是这种例外却不具备现实的法律或者政策的保障,而在市场经营中显得苍白无力。即便是所谓的以国家采购的方式来解决一部分的监狱企业产品的政策提议也不具体实质的法律效力。对尚未进入分离的监狱企业而言,不仅仅需要在如何分离上下大的功夫,更需要对分离后的经营模式、协调机制、管理方式、法律保障等方面作更多的尝试和思考。

第二篇:构建专业化税源管理新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构建专业化税源管理新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27日 信息来源:连云港市地方税务局课题组 字 体:【大 中 小】访问次数:173

在当前税收征管实现省级数据大集中的技术条件下,如何构建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税源管理模式,把总局提出的税源管理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要求落实到位,实现技术与业务的完美融合,建立适应信息时代发展要求的科学严密的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是各地税务工作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点课题。今年以来,连云港市地税系统从强化全省数据大集中后的“信息管税”出发,创新构建了税源管理新模式,并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为新时期优化税源管理探求了一条新路子。

一、充分认识构建专业化税源管理新模式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一是适应税收发展趋势,实行扁平化管理提升征管质效的客观要求。流程管理是实行扁平化管理的业务条件,从税收管理成功的国家看,其税收管理大都机构少、层次少、人员少、但征管质量和效率高,而我国基层税务管理部门境况恰恰相反,面临很大管理压力。以连云港市地税局为例,2009年,全市地税系统共管理纳税户71875户,税收管理员人均管户为268户,是1994年机构成立之初的10多倍;同时各种新组织形态的纳税人不断涌现,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及经营核算方式日趋复杂,税源分布更趋广泛。管理环境的日趋困难,税收任务压力的日益加大与管理状态的分散粗放形成强烈反差,特别是在重点税源企业的所得税评估以及业务部门的协同管理上,税源管理的能力与水平明显滞后于形势的发展需求,迫切需要优化管理机制,整合管理资源,汇集高素质人员发挥规模效应,强化税源管理。同时,我国“宽税基、低税率”的简税制取向税制改革,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符合现代税收制度扁平化的发展趋势;而发自以信息化为依托、以标准化为基础、以学习力为支持的税收管理能力的提升,为实施现代税收管理扁平化奠定了基础。

二是适应税源管理内在规律,实施信息管税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税源管理实质上是对纳税人涉税信息的管理,税源控管的内在要求是最大限度地获取真实、完整的涉税信息和更加充分、有效地利用涉税信息,实现对纳税人纳税状况的全面掌控,其发展方向是实现“信息强税”。当前全能型职权式管理与快速的税源变化已不相适应,在信息的采集及深度应用上存在瓶颈,需要从根本上建立流程式管理,即扁平化的横向管理。从许多发达国家的征管状况看,其基本的管理模式是依托信息化实现税收数据的集中共享和处理应用,集中业务精英对有问题的纳税人进行税务审计,发现税收异常后做出相应处理,这已成为税收征管达到高效能、高水平的必然选择。从连云港市实际情况看,近年来,全系统征管基础日益牢固,信息化建设应用不断深入,特别是省级数据大集中工程的顺利实施,实现了数据的高度集中,实行“信息强税”的数据条件和技术环境也逐渐成熟,迫切需要各级各部门遵循税源管理的内在规律,以流程管理为工具,树立风险意识,健全税源管理体系,强化数据采集、分析、应用,强化纳税评估,为“信息强税”效能更好发挥,实现税源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根本性提升提供坚实支撑。

三是适应税源专业化管理新要求,优化税收管理员制度的重要手段。现行税收管理员制

度的中心思想是“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管事与管户不分离”,以实现税收精细化管理,切实提高税收征管质量。但在基层实践中同样面临着两个管理困境:一是一个税收管理员往往分管几百户甚至上千户或者几个行业企业的税收征管,税收管理员既管事又管户,既要管理又要服务,这种不合理的工作职能分配,直接导致税收管理员整日忙于应付,管理工作停留在表面而无法深入,“淡化责任、疏于管理”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二是税收管理权力制约与效率问题。一方面管理质量与效率仍不尽人意,另一方面仍然存在因为管理员权力过大、与企业接触过于密切而出现违法违纪的现象,税收管理员制度管事与管户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为权力滥用提供了客观环境上的可能,这说明税收管理员制度仍然没有摆脱税收专管员制度最根本的弱点,并没有有效地解决税收征管模式中效率与权力制约的平衡问题。对此,总局提出税源管理专业化的指导意见,一些地方分别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探索。而流程式税源管理,就是在专业管理与属地管理的框架下,基于大集中系统的要求,按照相互制衡、相互服务原则优化工作流程,按照简明、清晰、扁平、高效原则设置组织机构,有效优化了税收管理员制度。

为全面构建“以3.0系统为依托,以信息管税为取向,以流程优化为主线,以分类管理为核心,以绩效考核为保障,优化纳税服务,强化纳税评估”的流程式税源管理新模式,连云港市地税部门在认真学习借鉴广东、山东以及上海等地税收征管改革经验做法,本着先易后难,先试点后推广原则,在选择有代表性的市区第三税务分局、赣榆县局先行试点,探索经验基础上,3月5日下发了《关于实施税源管理新模式的工作意见》,将流程式税源管理新模式从试点单位向全系统复制推广,通过税收征管方式变革,不断提升全系统税收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一)再造业务流程,调整征管职能,构建“权责清晰、高效运转”的专业化分工岗责体系

为以风险管理为导向重构专业化岗责体系,将税源专业化管理职能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和不同岗位进行分解,连云港市局按照总局“信息管税”和建立健全信息化、专业化、立体化税源管理体系的要求,按照省级大集中系统要求,“依事项设流程、依流程设岗位、依岗位定职责”,对原有征管要素进行科学整合,在市局机关成立数据分析中心,负责收集外部门涉税信息,并建立本级预警指标体系和风险特征库,下达风险预警指标数据和纳税评估重点,组织、监督、考核本地税源管理工作,使机关直接融入到信息管税的大流程格局中;在县局,以推进县局机关实体化和创新机构设置为重点,按征管流程重要节点设置工作分工,设立税源管理分局、纳税评估分局、稽核执行分局、纳税服务分局和稽查局;在市区管理分局,按征管流程重要节点设置工作岗位,设立五个类型的业务性部门:税源管理科、综合业务科、信息采集科、纳税评估科和稽核执行科。如税源管理部门负责纳税人基础数据的维护、适时更新工作,收入预测和税收分析等事务性工作;纳税评估部门负责纳税评估的实施,纳税评估案例的制作等;稽核执行部门负责注销检查、日常检查以及行政处罚、税收保全、强制执行等工作;综合部门负责纳税评估计划制定、委托代征、协税护税等具体工作,通过内设机构调整,为推进“信息管税”和流程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二)固化业务流程,导入信息系统,推进税源管理方式从个人管理向专业化团队管理转变

为贯彻落实税源管理新思路,进一步优化税收管理员制度,明确岗位职责,规范流程操

作,强化内控机制,建立起“专业、专类、专人”税源分类管理新机制,连云港市局以“管户不下户,管事不定户”为理念,以分权制衡、信息推送为主线,根据《江苏省地方税收业务管理规程(试行)》,结合连云港市税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有关规定,研究制定了《关于印发税源管理新模式下税收业务流程操作规范(试行)的通知》,确立了“数据采集→分析评估→派工核实→结果反馈→评估讲评→移交稽查→评价考核→征管建议”税源管理流程,明确规定将原有征管流程中管理核查、纳税评估及日常检查权限由某一管理员分送到某一类税务人员,在信息流程推送上由“一户所有事”的推送改为“一事所有户”的推送,在工作方式上推进税源管理从传统“单兵保姆式”向现代“团队流程化”转变,编制了与税源管理新模式相适应同时也与省局3.0系统相衔接的新的机构代码、税务人员管理区域代码及岗位配置代码,共编写了新机构代码、税务人员管理区域代码500多个,清洗作废数据2万多条,补充采集数据1万多项,调整数据2千余项,完成岗位配置近300个,配置功能角色1万余项(次),组合应用工作流240多条,将全市所有地方税收的纳税(费)人基础信息,通过《大集中系统》配置数据的全局性调整,使全局信息化基础设施得到完善提升,业务制度得到了优化创新,征管流程得到了规范统一,涉税数据得到了整合共享,调整后的《大集中系统》实现了全面平稳运行,推进连云港地税新型税源管理模式迈入崭新阶段。

(三)科学分类税源,实施“三化管理”,构建税源管理多层次管理网络

根据 “重点税源管理精细化、一般税源管理规范化、零散税源管理社会化”总体要求,在重点税源管理方面,为了强化税源管理,优化纳税服务,不断提高重点税源监控和管理水平,努力实现重点税源管理的精细化、专业化、科学化,连云港市局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税源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有关规定,制定《连云港市地方税务局重点税源管理办法》,对重点税源,按户开展税源日常管理,建立健全重点税源局长挂钩联系和调查研究制度、重点税源多维分析制度、涉税信息综合采集制度、重点税源风险预警管理制度、涉税数据综合分析和推送制度以及重点税源管理专业化制度、重点税源重大经济事项双向报告制度、重点税源重点服务制度等8项制度,并在大企业税源管理中建立起涉税风险的评价控制、涉税诉求的快速响应和大企业税源的深度管理“三位一体”机制;对于一般税源,根据税收风险程度和征管环节,按税源管理事项实施专业化岗位分工管理,通过流程式作业,使原来一个人管多户不胜其累的状况变为数据分析、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新的管理格局,促进了一般税源管理的规范化;在个体税收和社会零散税源管理方面,以《江苏省地方税收保障办法》为指导,出台了《连云港市地方税务局个体及零散税源社会化管理工作意见》,构建了“地税牵头、部门参与、乡镇(街)共管”的零散税源社会化管理新格局,切实提高社会化协税护税水平。

(四)依托信息管税,突出预警分析,以涉税信息采集分析利用为主线强化税收征管监控

完成了综合治税信息数据库建设,逐步规范外部信息质量标准,实现了政府部门海量数据与大集中系统的横向整合,用较为统一的标准将散居于政府各部门的有效数据规范、高效、有序接入进行利用,促进内外部信息双向流动、实时共享和综合比对,夯实数据应用基础;整合征管、计财、税政、稽查等各部门的税源管理职能,成立专门的数据分析加工部门,在全省率先建立了部分征管质量监控分析体系,到目前为止连云港市局已经建立了三项数据评估模型,即城市建设维护税评估模型、发票管理风险评估模型和个人所得税申报评估模型;强化税收数据管理,建立基础数据质量及征管指标定期通报制度,下发了《连云港市地方税

务局大集中系统数据标准(试行)》,规范了156项数据标准审计规则,确立了连云港市基础数据和征管风险监控状况发布月制度,目前已发布四期质量通报和一期征管风险监控报告。全市基础数据质量明显提高,征管风险显著降低,基础数据质量和征管风险状况在全省名列前茅。

(五)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保证,建立均衡合理,能岗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按照税收风险管理的不同要求和不同环节设岗,合理配备人力资源,通过“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及技能考试把精通税收、财务及计算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选拔出来组成专业团队,负责重点税源、纳税评估、税收分析等专业化管理;而一般税源及零散税源管理中的调查核查,辅导服务,协查巡查,信息采集等制度性安排的事务性管理工作,则依托流程管理,交派具有一般管理能力的人员负责。

(六)注重效能发挥,坚持动态优化,以绩效考核、标杆管理为保障持续优化流程管理

新税源模式推行涉及面广、牵动力强,需要作为一项全员工程来抓,连云港市地税局拓展传统行政管理的理念和做法,把广大纳税人的根本利益作为税务行政的最高伦理标准,专门制定了《关于加强全市地税系统行政伦理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全市地税系统“心系大局、明德为公、勤勉敬业、清正廉洁、依法行政、务实创新、团结协作、品行端正”行政伦理基本规范要求,与此同时,还加强干部“德、能、勤、绩、廉”综合考核,以绩效考核、标杆管理为手段,深入开展“全员创标·提升绩效”主题实践活动,为模式推行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为保障各岗责职能落实到位,依托《江苏省地税省级大集中税收管理信息系统》,自主开发了《连云港市地方税务局公共行政绩效考核及电子监察系统》,将全系统不同类别人员对应建立不同评价指标体系,包括

市县局机关行政综合人员指标体系,市区分局、县局税收管理员指标体系,市、县办税服务厅人员指标体系以及

市、县稽查人员指标体系,重点从征管质量、工作效率、服务水平、工作强度、社会评价等10个指标类别、30项考核项目进行量化考核,以绩效考核软件自动生成为主,手工台帐及其他方式为辅,引导干部有针对性地进行对标改进,促进征管绩效持续提升,实现了业务工作运行与干部绩效考评同机、同步管理,有效激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和内生动力,使“尽心就是完美,到位就是至善”、“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以及“有效执行、高效落实”等理念深入人心。

三、构建税源管理新模式的主要收获及成效

一是适应信息管税下,信息真实性、及时性、海量性、共享性、互动性的管理要求,通过加强信息的采集、分析、利用,有效提升了征管质效。流程式税源管理新模式确立“信息采集→纳税评估→核查稽查→增值应用”为主线的信息管税流程,组织机构扁平化设置,直接面对迅速变化的涉税信息,快速处理、分析、应用采集的信息,以流程式作业、标准化管

理改变了传统粗放型、职能型的税源管理模式,适应了信息管税的现代要求,有效优化了管理资源,提升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征收成本,增加了税收业务的透明度,也极大地方便了纳税人,促进了税收稳定增长。今年上半年,连云港市地税系统共组织各项收入61.32亿元,同比增收18.05亿元,增长41.73%。其中,税收收入34.85亿元,同比增收9.69亿元,增长38.49%,初步显现了新模式对促进税收征管的重要作用。

二是真正意义上实现管户与管事的结合,既突出了高效、协作,也充分体现了分权与制衡,有效释放了执法风险,提高了纳税遵从。流程式税源管理模式按照“重点税源管理精细化、一般税源管理规范化、零散税源管理社会化”要求,对重点税源在流程管理的基础上实行“专业化团队”管户,对一般性税源建立流程管理的基础上实行“管户不定户”,对零散税源实现社会综合治税,既改变了税收管理员直接管户、一管到底的格局,又汇聚专业人才对重点税源户进行团队式管理,强化了管户与服务的职能,实现了“管事与管户”有机结合。同时,纳税人面对的也不是某一个税务干部,面对的是税务机关的一个工作流程,这种内设机构之间互相促进、互相监督的定位实现了税务机关的科学分权,合理配置资源,也促进了干部队伍的廉洁自律,实现了阳光办税,有效解决了税收征管模式中效率与权力制约的平衡问题,降低了廉政执法风险,提高了纳税遵从。

三是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实现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出新的组织活力。流程式税源管理模式,按照税收风险程度和专业化管理技术难度及管理的环节设岗,要求能岗匹配,改变了传统全能型税收管理员制度,既重点发挥了高素质复合型税收分析、纳税评估人才的核心作用,更充分发挥了一些年龄偏大、业务能力一般的同志做好信息管税基础性工作的重要作用,使人才特点适应工作需求,人力资源整体得到开发优化。

课题组负责人: 朱延彪

课题参与单位:征管处 信息处 一分局 三分局 四分局 国际税收研究会

第三篇:党校构建党性教育新模式的实践与思考(本站推荐)

党校构建党性教育“六化”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和党性锻炼,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是党校教育的灵魂、主题和主线,是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教学布局。在党性教育至今尚未形成一整套为大家所公认并自觉实行的做法的情形下,椒江区委党校立足基层实际,以发挥党校党性熔炉作用为己任,突出主题、创新思路、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在加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中探索总结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注重党性教育规划化,制定一个科学规范的党性教育计划书。该区针对党员干部存在的“先进性不明显、作用发挥不突出、群众不满意”等突出问题,区委领导极为重视,专门成立了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领导小组,精心组织并主持召开了由区纪委、组织部、宣传部、党校等有关领导参加的加强党性教育的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全区党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培训大纲》,制定《椒江区关于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和党性锻炼计划书》,编发《加强全区党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的实施意见》,把加强党性教育和党性锻炼放在突出位置,明确提出开展党性教育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实现途径、活动载体,科学规划培训课程,定时定期召开党性教育座谈会、分析会、研讨会和总结会,确保党性教育有组织有计划有部署扎实推进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党校各主体班次的教学计划均设置党性教育专题版块内容,把党

1校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把党性锻炼落到实处。

二、注重党性教育导师化,建立一支领导、专家、学者相结合的党性教育导师队伍。该区建立了区领导干部上讲台制度。区委书记、区长带头到党校作党性专题报告、上党课,区委常委13人分期到党校上课,营造领导干部人人带头讲党性、人人做示范表率的浓厚氛围。与此同时,该区专门聘请区纪委、检察院、法院领导、高校理论专家、学者、离退休老干部、道德模范人物、社会各界先进典型担任党校的兼职教师,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地对党校学员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形成了以党校教师、纪委干部为主力,以领导、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先进典型人物为补充的导师队伍。

三、注重党性教育课程化,形成一套比较科学的教学课程体系。在学员培训的课程中,共设置理论教育、党性和廉洁自律教育、学员论坛和社会调研实践等四个单元。其中既有领导的专题报告、专家的专题讲座,又有学员的专题论坛;既有校外的现场教学,又有以案说纪、现身说法的警示教育;既有学员开展的课题调研,又有学员撰写个人党性分析材料;既有学员的读书活动、过组织生活,又有学员党风党纪条例的考试。教学课程涉及科学发展观、十七届四中全会等党的重大战略思想、重大方针政策教育、《党章》专题教育、党规党纪教育、国内外形势教育、最新理论成果和前沿理论教育、职业素养和领导素质教育等等,基本形成了融“理论素养、战略思维、世界眼光和党性教育”为一体的党性教育课程体系,着力提高学员的党性修养和能力品质。

四、注重党性教育阵地化,开辟一批党性教育红色基地。椒江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是1955年我军海陆空三军首次联合作战解放一江山岛的所在地,革命先辈和革命英烈留下了许多英勇悲壮的事迹。该区深挖红色教育资源,作为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建立了一批党性教育基地。目前,该区把解放一江山岛登陆战纪念馆、台州第一个党组织纪念馆、大陈岛垦荒队员先进事迹陈列馆作为党校学员开展党性教育和党性锻炼的现场教学基地,组织党员干部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和献身报国的奉献精神,鼓舞创业创新斗志,激励党员干部自觉践行“三个代表”,永葆先进本色。与此同时,在椒江区外开设了两个党性教育基地,每年组织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参观革命圣地——嘉兴南湖,继承和发扬“红船”精神,重温入党誓词;参观杭州萧山南郊监狱,观看反腐倡廉图片展和纪录片《囚犯的一日》,通过反面警示教育让学员接受生动深刻的党性教育。

五、注重党性教育实践化,依托实践载体、社会教育资源增强党性教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主要是组织开展了“七个一”活动:组织学员开展一次志愿者服务活动,充分利用学员的资源、专业和特长,开展送法律、送政策、送图书、送健康、送理论等各项为民服务活动;开展一次无偿献血活动,积极弘扬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开展一次察民情、访民生活动,组织学员深入困难群众、艰苦地区和矛盾复杂的地方开展社会调查,使广大学员经受

党性教育和党性锻炼;开展一次祭扫烈士陵园活动,在烈士纪念碑前向革命烈士敬献花圈,听英雄事迹报告,重温入党誓词;开展一次重点工程参观考察活动,让学员感受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建设的巨大变化,进一步增强自己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展一次军事训练活动,加强国防教育,增强组织纪律性;开展一次拓展训练活动,培养团队协作、超越自我、挑战自我的精神。通过以上“七个一”活动,使广大学员触动思想、净化心灵、坚定信念、增强党性。

六、注重党性教育系统化,开展一系列加强党性教育和党性锻炼的活动。该区坚持突出思想性、渗透性、实践性三大原则,在培训学员中先后组织开设领导专题报告、专家专题讲座、读廉文活动、到红色基地开展现场教学、组织开展党性教育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参观监狱接受警示教育、举办学员廉洁自律专题论坛、组织学员撰写党性分析材料、组织学员开展党规党纪考试、过一次组织生活、开展一次党日主题实践活动、党组织撰写党员个人评语等系列活动,做到党组织要求与学员自我教育相结合、理论提升与党性实践相结合,循序渐进,寓教于乐,切实增强党性教育的针对性、时代性、鲜活性和实效性。

在实践中,椒江区委党校党性教育“六化”基本模式的构建,做到了寓党性教育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之中,发挥好理论教学的主课堂作用;寓党性教育于学员管理之中,发挥好党性的熔炉作用;寓党性教育于严格的组织生活之中,充分发挥好党支部的作用;寓党性教育于丰富的社会实践之中,充分发挥好社会教育资源的作用。有效地解决了当前党员干部队伍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使广大党员干部的执政能力、服务能力、免疫能力和精神风貌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第四篇:监狱体制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监狱体制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在省厅、局的正确指导下,我们立足于更好地“落实司法体制改革目标任务、落实第一责任、落实首要标准,增强行刑效能、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提高法制化水平”,以科学的思路、开放的姿态、稳妥的步伐,抢抓历史机遇,积极推进监狱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监狱与监狱企业规范化运行,将企业管理纳入“129规范化运行体系”,通过严格执行“129规范化运行体系”,使监狱工作和企业发展实现了“六个稳步提高”,即:稳步提高了监狱行刑效能、稳步提高了罪犯改造质量、稳步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稳步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稳步提高了企业员工的岗位素质,推进了监狱企业的规范运行。

一、监狱体制改革与规范运行的基本做法

(一)监狱党委积极把握大局,系统推进监狱体制改革 省局及时出台了《监狱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实施细则,为我省监狱体制改革制定了蓝图,引领和指导作用巨大。监狱在领导和推进改革中,从实际出发,坚持依法制监,牢牢把握三个关键环节,稳步实施,整体推进,改革工作取得开门红。

一是率先做好思想发动。监狱解放思想、率先垂范,深入研究上级政策和外省改革经验,认真总结我狱多年的发展实践,在全狱首先开展了“监狱体制改革重大意义”教育大讨论活动,通过深入宣传和广泛发动,使每一名干警都深刻认识到:监企合一的旧体制,是导致监狱职能弱化,影响刑罚执行职能有效发挥的根本原因之一。要保障 监狱正确执行刑罚、履行好维护安全稳定的职能,必须进行监狱体制改革,旧体制已经严重制约了监狱和企业的发展。实行监狱体制改革,是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维护监狱安全稳定、提高罪犯改造质量的必然要求,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由于对监狱体制改革重大意义的认识到位,打开了全体干警积极改革的思想闸门。

二是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方面,深入分析旧体制的特点,继承和发展被历史证明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做法,重新修订了罪犯劳动改造时间管理制度、向监区派驻会计制度、劳动现场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产品质量控制制度、库房管理制度等,保障了改革的传承性;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因狱情制宜,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认真听取群众对监狱体制改革的看法和意见,研究上级的重大部署,深刻领会上级文件的精神,把握了改革的大方向,保障了改革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三是统筹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为了确保工作的平稳过渡和改革的成功,监狱妥善处臵“改革、稳定、发展”的关系,积极迎接改革带来的挑战,认真分析化解改革中存在的矛盾,精心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了矛盾问题调处应急机制,处理好“监狱选派到企业兼职干警身份问题、机构改革人员调配问题、监狱和企业相互协作问题”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问题,调动了干警和职工的积极性,营造了有利于改革的大环境。

由于,在实施监狱体制改革中,目标明确,方法得当,步子扎实,为监狱企业规范化运行打下了坚实基础,使监狱企业规范化运行顺理成章。

(二)科学导入“129规范化运行体系”,全面推进企业规范化运行

在推进监狱企业规范化运行中,监狱紧紧围绕“切合实际、健全制度、严格执行,体系推进”这四个关键环节,科学构建“129规范化运行体系”,坚持“一个总体改革目标”,即:全额保障、监企分开、收支分开、规范运行”,务求“两种效应”,即:“监狱与企业双赢的效应、罪犯改造质量与企业经济效益双赢的效应”;导入“九项规范”,即:监狱与企业协作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规范、企业内部机构设臵规范、企业生产管理规范、企业财务管理规范、企业生产项目准入管理规范、企业合同管理规范、企业兼职人员履职规范、企业职工管理规范。形成了“重点突出、全面规范”的工作格局。

一是规范监狱和企业的协作方式,理顺了监狱与企业协作关系。制定了《监狱与企业内设机构协作制度》,定期召集企业职能部门与监狱有关职能部门的协调会议,共同研究、决定、协商企业与监狱在用工、生产安排、劳动改造等事项,理顺了监狱党委与企业管理层、监狱与企业、监狱资产与企业资产、监狱财务与企业财务、监狱内设机构与企业内设机构、企业内设机构与监区等六大关系,形成了“既明确分工又通力协作”的新型监企组织模式,为监、企协调运行提供了基本框架。

二是规范监狱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了具有监狱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按照《公司法》和“党委领导下的企业经理负责制”的基本要求,建立健全了“监狱党委(企业工作委员会)、企业经理层、企业监事、职工代表大会”责权明确的现代企业治理模式,形成了具有监狱特色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明确了企业各机构及相关人员的职 责、权限,确立了监狱党委对企业的投融资、产业发展方向等重大事务进行决策的权责,确立了企业总经理的法人代表资格,确立了经理层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管理权责,坚持了企业经理向监狱党委定期汇报企业经营情况的制度,确立了企业监事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权责,确立了职工代表大会的权责,逐步形成一套完善的企业制度体系和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确立了企业以其全部资产承担企业有限债务责任、进行市场经营活动的市场主体地位。具有监狱特色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确立,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点奠定了领导基础。

三是规范监狱企业内设机构设臵,组建高效的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按照市场化要求,本着精简效能的原则,建立了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大部制”企业内设机构体系,成立了生产综合部(劳动改造科),统一担负生产管理、物资采购、合同管理、产品营销、技术装备、质量控制、企业行政等综合职能,组建了企业财务部(国有资产管理科),统一担负企业财务管理、投融资管理、资产管理等职能,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职责进一步细化,确保了企业的高效运转,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四是规范监狱企业财务管理,健全了收支分开的财务管理体系。认真实施了监狱财务和企业财务机构、人员、管理三分开,真正实现了监狱财务、企业各自独立运行。制定了《公司成本核算管理制度》、《公司财务报销管理规定》、《公司资金收支及往来管理规定》等一系列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对企业的支出管理、收入管理、成本核算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财务监督、财务报销流程等做出了详细规定,实施了企业财务的收入与支出的分开,对企业会计科目、企业会计凭证样式做了精心设计,这一系列精细的管理措 施,确保了企业财务的科学性、规范性。

五是规范监狱企业资产管理,建立了具有企业属性的资产管理体制。按照“资产分开”的界定及分开原则,严格实施了监狱与企业资产的分开,制定了《企业资产管理办法》,加强对企业固定资产、大型设备、生产设施的管理,实现对企业资产的依法管理,确保了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确保了企业资产使用的合法性、合理性,使公司真正成为以资产担负有限债务责任的实体,为公司做大做强提供了资产保障。

六是规范企业生产管理,形成新型生产管理模式。实行了《监狱企业生产体系化管理规定》,由监狱企业“统一对外接单、统一合同定价、统一安排生产、统一货款回收、统一物流管理、统一设备购臵、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工时核算”。在生产综合部下设“中试技术中心”,负责对新产品生产加工工序的中试,测定每一道工序的科学加工时间,确定加工工序的难度系数,从而为指导监区生产提供基本管理数据。体系化的生产管理方式,使监狱组织罪犯劳动改造更加规范。

同时,全面规范企业生产项目准入管理、企业合同管理、企业兼职人员履职、企业职工管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了监狱体制改革成果。

二、监狱体制改革与规范运行的初步成效

通过实施监狱体制改革,深化监狱企业规范化运行,在四个方面效果明显:

(一)形成了监狱法人、监狱企业法人两个既相对独立有密切协作的法人实体

做到了监狱按照司法体系的要求运行,公司在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改造罪犯的基础上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运行。在监狱企业引入了现代 企业制度,构建了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改变了监企不分的局面,实现了公司在党委领导下的独立运营。既增强了监狱行刑执法的专业化程度,缓解了监区干警的对外经营压力,又为公司减轻了监管负担,解放了公司的生产能力。同时,为推动财政对监狱经费的“全额保障”创造了充分必要条件,消除了监狱资产的潜在风险,大大降低了公司资产的经营风险。

(二)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企业管理制度体系

制订了《监狱和企业内设机构协调运行管理办法》、《总经理办公会议议事规则》、《总经理、副总经理、监事岗位职责》、《监狱企业财务管理规定》等13项管理制度,实现了管理规范对企业运营的全覆盖,为企业管理提供了运行的制度保障。

(三)推动了监狱和企业的双赢式发展

实现了安全稳定、教育改造质量提高、企业运行质量全面提高、监狱管理模式创新的多赢局面。监狱连续实现无重大安全事故;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服刑人员改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干警管理监狱的方式、方法实现新的转变,干警队伍的综合素质有新的提高。

(四)监狱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规范中稳步提高

我们借助监狱企业管理规范化的强大动力,细化企业内部管理,努力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动力和活力。

一是优化了生产项目。我们集中各生产要素,淘汰了地毯项目,重点发展服装项目,提高服装档次,使服装项目真正做大做强,经过整合,三分之二的生产监区都从事服装生产,形成了服装产业的规模优势。

二是提高了生产管理水平。我们在大力提升生产综合部职能上下 工夫,强化人员配臵,选精兵强将充实生产部,细化生产中管理,强化生产前、生产后管理,强化对生产工序的科学管理,进一步细化生产组织机构,强化对关键工序的管理,强化各工序之间的协调配合,增强生产组织的团队精神,提高了对监狱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

三是提高了生产加工的技术水平。我们加大生产资金投入,提高缝纫设备自有率,使自有设备的占有率提高了20个百分点,同时,提高加工系统的先进性、科学性、配套性,打造一个先进的加工平台。对部分生产流水线进行了改造,使之更加适合现代生产的特点,对各加工工序进行了优化调整,形成了更加科学的生产工艺,构建起由生产工序、生产小组、生产工段形成的加工流水线,提高了监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监狱企业的做大做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监狱体制改革与规范运行的设想与思考 在推进监狱体制改革和企业规范运行中,有一些工作还没做到位,规范化程度还不高,今后,将继续深化监狱企业的规范化运行,初步设想,在条件成熟时,在以下几个方面做新的尝试,让监狱企业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一是引入社会对监狱企业的外部监督机制。聘请驻狱所在市、县的人大、政协、社会团体、协作企业,对监狱企业的运行进行外部监督,培育监狱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使监狱企业更好地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是引入战略投资者。推进监狱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推进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初步实现省内监狱企业对我狱监狱企业的持股,进一步实现社会大型国有企业对我狱企业的持股,直至有实力民营企业对我狱企业的持股,实现我狱企业资产的大规模增值。三是引入职业经营人才。从社会招聘优秀的职业经营管理人才为监狱企业工作,对招聘的人员的管理实行符合市场经济的管理制度,对监狱在企业兼职管理人员,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激励机制,建立一套监狱企业管理人员的进出机制,保证监狱企业能够很好地适应发展的需要。

二0一0年十二月一日

第五篇:构建高校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新模式(范文)

构建高校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新模式

摘 要:本文结合生物学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定位,通过高校与社会共建产学研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构建教学与科研、生产相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双师型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从而建立起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实践育人的新模式。关键词:实践育人;协同培养;新模式;生物学科;实践教学;双师型

今年,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各高校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实践育人工作全过程,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要求加强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整合,加大对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力度,大力加强校企合作、校所合作新机制建设,建立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学校办学规模相适应、数量足够、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平台,积极促进实践育人合作机制形成,开创社会各界共同支持的工作局面。为此,我们汇集高校和社会力量,整合优质教育资源,通过搭建集产学研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共享平台,构建教学与科研、生产相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双师型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构建了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实践育人的新模式。

一、集成高校与社会力量,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1.共建校内教学实训基地。生产实习难是高校实践教学环节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如生物技术企业多为高新技术企业,对生产环境、技术要求较高,学生实习很难进入生产的核心部位,更不能实际操作训练。2003年开始,我们加强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1)争取国家和学校配套等经费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几年来,通过积极争取“985工程”、“211工程”、“中央财政采购”等项目资金1300多万元,重点从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发酵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产物的分离纯化技术、生物制剂技术和分析检测技术等方面建立了校内实训工艺路线。

(2)吸引企业和政府资金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建立开放共享的技术平台,吸引政府和企业资金及设备的投入,完善校内实训教学平台。现有实验室面积1200平方米,仪器设备1345台(10万元以上设备36台)。承担着本科生专业实验、认知实习、模拟生产实际训练、创新实验和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科研成果的中试放大和样品的制备,高校师资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培训等任务。

2.共建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面向社会需求办学,是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环节建设的宗旨。因此,只有充分利用好高校、企业和政府资金、物质条件等多种社会资源参与办学,才能扩大办学空间,增强办学活力与实力。

(1)整合教学和科研实验室资源,搭建科研训练实习的平台。通过充分利用国家级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开放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艾滋病疫苗工程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分子酶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东北亚生物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

校内研究实验室(中心)和生命科学公共技术平台等优质教育资源,承担大学生创新实验和毕业论文任务。

(2)与企业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与企业共同建设联合实验室是促进产学研结合的重要途径,通过联合实验室可以把产学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年来已同敖东药业和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等8个企业和研究单位建立了联合实验室。与企业共同开发新产品,为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形成双方互惠互利、良性循环的共赢局面。(3)与政府联合建立生物技术创新实践平台。积极争取政府支持,联合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平台。目前,已与省工信厅、市工信局和中医药管理局等联合建立创新实践平台,促进校企合作,扩大平台社会影响,推进了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提高了平台水平和使用效率。

(4)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建立野外实习和科研、生产实习基地。目前,已建立了3个药用动植物野外实习基地(长白山动植物实习基地、左家药用植物实习基地和查干湖湿地教学实习基地)和9个高新技术企业(院所)实习基地。本科生可进行动植物分类、药用植物鉴定、生态环境考察、生物技术产品开发和生产工艺过程学习以及毕业论文等实习教学。这些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思维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了学生的管理层次与水平,为学生创新、创业和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条件。

二、采取培养和聘任相结合的方法,建立稳定的双师型队伍 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与水平,决定实践教学的水平,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有效地建立起实践教学队伍培养与聘任机制,才能提高实践育人的整体水平。

1.选派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培训。中心定期选派青年教师深入生产实习基地进行生物技术产品生产工艺培训,先后有32人次在企业生产一线培训。培训提高了青年教师生产实际操作的能力,丰富了教师生产实践的经验,提高了生产实践教学的能力与水平。

2.鼓励与支持教师承接企业项目。几年来,已有16人先后与企业合作开发应用项目18项,通过攻克生产技术难题,提高了应用创新技术水平和实践育人的本领。

3.聘任企业专家作为实践教学兼职教师。目前,已聘任多位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作为兼职实践教师,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联合指导实践教学,特别是指导实训与实习教学工作,补充和完善实践师资结构。这样一支较稳定的双师型队伍,不仅补充了实践教师缺乏问题,而且可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实践教学能力。

三、构建与科研、生产相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社会实际职业的对接度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重大课题。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人

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只有建立起与科研、生产衔接的科学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才能保证学生所学知识、技能与社会实际职业相对接,才能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1.统筹设计实验、实训和实习技术路线。把实践教学环节视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设计实验技术路线,加强专业、实训、实习等教学内容和技术路线的综合设计。例如“白细胞介素-18基因工程菌的构建、表达、分离纯化及性质表征”实验项目,基础实验以构建基因工程菌为重点,专业和实训实验以基因工程菌发酵产物表达及性质表征为重点,实习以生产工艺放大实践为重点。整个过程不仅使学生熟悉掌握了基因工程上游到下游整个科研与生产全过程,而且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术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注重专业实验和生产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根据生物学专业的特点,设立了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细胞工程4个与生产实际应用结合的专业综合大实验,使学生在实训基地完成专业实际操作训练,掌握生命科学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同时,创造性、自主性、责任心得到锻炼,团队协作精神得到培养,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3.加强教学与科研、生产结合的深度。不断引入学科前沿技术项目,同时加强学生自主创新实验项目开设,使教学、科研和生产互相渗透,相互贯通,逐级提高,实现了“学、研、产”的全方位对接,为学生提供了科研、生产和管理的实践舞台,把培养人才、完成科研和生产任务、为社会创造财富统一于一个过程之中。使学生

逐步接近和适应即将服务的社会环境,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岗位适应性,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已初步形成了集成高校与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协同实践育人的良好局面,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益。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探索高校与社会协同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提升社会主动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责任意识,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我们相信,只要建立起完善的高校与社会互惠互利、双方共赢的长效机制,就能走出一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新路。

下载构建监狱生产管理新模式的实践与思考[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构建监狱生产管理新模式的实践与思考[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构建农村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新模式的实践与思考(芜湖)

    构建农村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新模式的实践与思考(转自《芜湖党建》2009年第2期) □沈云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基......

    推进监狱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推进监狱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近年来,___省___监狱在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并对如何进一步推进监狱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思考 一、对监狱......

    构建教学新模式

    读张卓玉《构建教学新模式》有感 高三生物组 林海燕 题记--------21世纪的中国面临着诸多挑战,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理念都处于一个转型阶段,哲学上说:永恒不变的真理就是永远在......

    构建高校贫困生资助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姚丽丽 电自学院辅导员 手机:*** 邮箱:19850901880@sohu.com 构建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姚丽丽 (上海电力学院 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上海200090)摘 要: 庞大的......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与思考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与思考 峻德煤矿安全监察员 孙广会 2012年9月20日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与思考 孙广会 (峻德煤矿安全监察员) 内容提要: 煤矿安全生产系群众的生命、安全,系企业发......

    职业学校构建新型教学新模式的思考

    职业学校构建新型教学新模式的思考 一、职业学校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 (一)教学模式改革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必然需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大......

    监狱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监狱信息化建设 监狱工作信息化建设是新时期监狱工作发展的必经之路。我监按照省局的统一要求,成立信息化管理科室,针对××监狱现有的信息化管理方式、设备应用、人才配备,可......

    监狱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监狱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监狱是国家刑罚执行机关,承担着党和国家赋予的特殊职能。监狱基层党......